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电图总结

心电图总结

心电图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简称ECG或EKG。

第一节:正常心电图

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P波前1/3相当于右心房单独除极部分;P波中1/3相当于右、左心房同时除极部分:P波后1/3相当于左心房单独除极部分。

Ta波是心房的复极波,方向与P波相反。由于Ta波振幅很小,与其他波段又有重叠,在心电图上很难辨认。

PR段:从P波终点至QRS波起点间的线段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波

心室复极过程形成ST-T,同一导联,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U波:T波之后矮小波,发生机制不清。

心房先除极,心室再除极,P波总在QRS波群之前。

第二节:心电图导联

常规12导联心电图,包括6个肢体导联和6个胸导联。其中肢体导联包括3个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和3个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一)标准导联又称双极肢体导联:Ⅰ导联左上肢(+)右上肢(-)

Ⅱ导联左下肢(+)右上肢(-)

Ⅲ导联左下肢(+)左上肢(-)Ⅰ+Ⅲ=Ⅱ(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右上肢(+),中心电端(-);

aVL:左上肢(+),中心电端(-);aVF :左下肢(+),中心电端(-)(三)胸导联常规放置部位有6处:

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3放在V2与V4之间的中点V4左胸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处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V6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特殊需要可加做以下6处:

V7腋后线与V4同一水平;V8左肩胛下角线与V4同一水平;V9脊柱旁与V4同一水平V3R、V4R、V5R 在右前胸与V3、V4、V5相对应的位置

第三节:正常心电图

1.心率的计算

心律规则时每分钟心率=60/R-R或P-P间期(s)

心律不规则时(1)可以数30大格(30×0.2=6秒)内的QRS或P波数,乘以10,即为每分钟的心室或心房率。

(2)以5个R-R或P-P间期的平均值去除60,即得每分钟心室率或心房率。2.心电轴的测量

目测法根据Ⅰ、Ⅲ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判断

Ⅰ导联主波Ⅲ导联主波心电轴

向上向上不偏

向上向下左偏

向下向上右偏

向下向下不确定

3.钟向转位

V1 ~V2导联出现过渡区图形逆钟向转位;V5 ~V6导联出现过渡区图形顺钟向转位

4.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一幅典型的心电图包括:

1个波群(QRS波群)

2个波(P波、T波)

2个平段(P-R段、S-T段)

2个间期(P-R间期,Q-T间期)

(一)P波

1.位置一定出现在QRS波群之前

2.方向Ⅰ、Ⅱ、aVF直立,aVR倒置窦性心律

3.形态光滑呈圆钝状

4.时间<0.12s

5.电压肢导<0.25mV 胸导<0.20mV

(二)P-R间期

1.正常值0.12~ 0.20s ;与年龄、心率有关:心率快时间短

2.意义: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三)QRS波群

1.时间0.06 ~ 0.10s

2.形态胸导联:V1~V2 R/S<1,V3~V4 R/S ≈1,V5~V6 R/S>1

肢体导联:QRS Ⅰ、Ⅱ、aVF?,QRS aVR ?

Q波:时间<0.04s,振幅<同导联1/4R波

3. 电压RV1≦1.0mV ,RV5≦2.5mV , RV1 + SV5≦1.2mV ,

RV5 + SV1≦3.5(女)~ 4.0 mV (男)

RaVR≦0.5mV ,RaVL≦1.2mV ,RaVF≦2.0Mv RI十RⅢ≦2.5mV 4.室壁激动时间(V AT)

从QRS波群起点至R波顶峰垂直线的间距。借以了解心室是否肥厚。

V AT V1 ≦0.03s V AT V5 ≦0.05s

(四)ST段

1. ST段压低在任何导联中,ST段压低≦0.05mV

2. ST段抬高肢体导联和V4~6 ≦0.1mV,V1~3 ≦0.3mV

(五)T波

1. 形态上升支与下降支不对称,上肢长速度慢,下肢短速度快

2. 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3. 电压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应高于同导联1/10 R波

(六)Q-T间期

1. 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代表心室除极与复极的全过程。

2. 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有密切关系,心率增快,Q-T间期缩短,反之则延长。(七)U波

振幅<0.05mV 时间<0.12s 方向多数和T波一致

心电图的诊断步骤

一排二找三心律(率)四期五轴六波形形向时压顺序清心电分析没问题

第四节:异常心电图、药物、电解质

房室肥大

心房肥大P波时间、电压、形态改变心室肥大QRS波时间、电压、形态改变心房肥大看P波;心室肥大看QRS波群

(一)右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

P II、III、aVF高尖,电压≥0.25mV;时限<0.12s 肺型P波

(二)左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

P I、II、aVL ≥0.12s ,呈双峰,峰间距离≥0.04s;

V1正负双向的P波,PtfV1≤- 0.04mms 二尖瓣型P波

(三)双心房肥大(biatrial hypertrophy )

双峰型P波,时间≥0.12s,电压≥0.25mV 在II、III、aVF导联明显

(四)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量变

1. QRS波群电压增高(左室高电压)

(1)肢体导联:RaVL>1.2mV或RaVF>2.0mV或RI+SIII>2.5mV

(2)心前导联:RV5,V6>2.5mV 或RV5+SV1>3.5mV(女)~4.0mV(男)

2.心电轴左偏

3.V A TV5>0.05s ,QRS时间达0.10~0.11s

4. ST-T改变:ST段压低,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五)右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形变

1.QRS波群的形态、电压改变

(1)心前导联:①V1导联呈Rs、R、qR,RV1>1.0mV,R/S≧1 ②RV1+SV5>1.2mV (2)肢体导联:RaVR>0.5mV或R/S ≧1

2. 心电轴右偏

3.V A TV1>0.03s

4.ST-T改变:ST段压低,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六)双侧心室肥大bilateral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显示“正常”心电图;心电图显示肥厚的一侧特征改变;双侧心室肥大的组合

心电图出现右心室肥大图形特征时,伴有下列一项或几项改变

①电轴左偏;②RV5电压异常增高;③RV5+SV1>4.0mv

心电图出现左心室肥大图形特征时,伴有下列一项或几项改变

①显著心电轴右偏;②V1导联R/S>1,RV1>1.0mv ③RaVR>0.5mv;④V ATV1>0.03s (一)低钾血症:血钾浓度<3.5mmol/L

ST-T段变化:ST段压低>0.05mV T波降低——平坦——倒置

U波明显:U波>0.1mV 或U>T或T-U融合、双峰

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最多见)

(二)高钾血症:血钾浓度>5.5mmol/L

1. “帐篷状”T波

2. P波降低甚至消失

3. QRS波时限增宽→宽大畸形,QRS波与T波融合

4. 心律失常

(三)洋地黄作用/效应(digitalis effect)

“鱼钩状”ST-T改变:ST下垂型压低,T波负正双向;Q-T间期缩短

第五节:心肌缺血、AMI

(一)心肌缺血

ST-T改变,T波高大直立、倒置(冠状)或低平、双向。ST段为水平型或下斜型≧0.05mV,或抬高

急性心肌梗死AMI 判断依据:典型胸痛、心肌酶升高、心电图改变

缺血型改变:T波直立、倒置、低平

损伤型改变:ST段(弓背)向上抬高

坏死型改变:病理性Q波(时间≧0.04s,电压≧1/4R)

(二)AMI心电图动态演变过程

超急性期:T波直立高耸;ST段(弓背)上斜型抬高

急性期:异常Q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单向曲线)—基线;直立T波逐步降低—倒置亚急性期: 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ST段基本恢复到基线;T波进行性倒置—基线—正常或趋于恒定

陈旧期:ST-T段无变化;残留异常Q波

AMI位置判断见书汇报时定性、定期、定位

第六节:心律失常

当各种原因使心脏激动起源或传导或两者均出现异常,引起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激动顺序发生改变,即导致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

窦性P波:I、II、aVF↑,aVR↓;频率:60~100次/分钟

P-R间期:0.12~0.20s;P-P间距相差<0.12s

(一)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心率>100次/分钟其他正常

(二)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心率<60次/分钟其他正常

(三)窦性心律不齐(sinus arrhythmia)P-P间距不等,相差>0.12s 其他正常

(四)窦性停搏(sinus arrest)

一段长间歇中见不到P波长间歇与基本的窦性P-P间距无公倍数关系

期前收缩(早搏)

QRS波群提前出现联律间期代偿间歇

完全性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间歇=正常心动周期的2倍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间歇<正常心动周期的2倍

(一)房性早搏atrial premature contraction

提前出现的P’波,P’波形态不同于正常窦性P波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多正常P’-R间期≧0.12s 代偿间歇多不完全

(二)房室交界性早搏A-V juntional premature contraction

逆行P'波可出现在QRS波群之前、中、后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多正常

P’-R间期<0.12s或R - P’间期<0.20s 代偿间歇多完全

(三)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期前无相关P波QRS波宽大畸形,时程0.12s

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多完全

二联律:一次正常心搏,一个早搏

三联律:二次正常心搏,一个早搏

阵发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tachycardia

分类: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统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eventricular tachycardia

连续3个或以上快速均齐的QRS波群(形态正常);

心室率160~250次/分钟,节律绝对规则;P’波不易辨别;继发ST-T改变

(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连续3个或以上快速、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时限>=0.12s ; 心室率140~220次/分钟,节律略不规则; 继发ST-T 改变; 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频率160~250次/分钟,节律绝对规则; QRS 波群形态正常; P ’ 波不易辨别; 继发ST-T 改变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频率140~220次/分钟,节律略不规则; QRS 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 ; 继发的ST-T 改变; 扑动与颤动

(一)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

P 波消失,代之以锯齿状“F”波 ,频率250~350/min QRS 波形态正常 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1、3:1或4:1 (二)心房颤动(atrial fibri11ation) P 波消失,代之“f”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钟 QRS 波群形态正常 R-R 间距绝对不等 (三)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

P-QRS-T 波不能分辩,代之规律、宽大、振幅较高的正弦波 频率200~250次/分钟

(四)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P-QRS-T 波消失,代之振幅较低、形态、大小不一、快慢不均的连续波动 频率200~500次/分钟

房室传导阻滞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 VB

阻滞在心房到心室之间(希氏束以上)的传导系统 1、I 度房室传导阻滞 2、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I 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I 型)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 3、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I 度房室传导阻滞

P-R 间期>0.20s ; 每个P 波后都有QRS 波群

(二)Ⅱ度I 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 )

P-R 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 波后QRS 脱落

(三)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P-R 间期固定,周期性出现QRS 脱落

(四)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P 波与QRS 波群各自独立无

关 P-P 间隔相等,R-R 间隔相等

P 波频率快于QRS 波群频率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与分类

心律失常

激动传

导异常激动起源异常激动起源与传导异常:室性并行心律

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

异位心律主动性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早搏:房性、室性、房室交界性

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扑动和颤动:房性、室性生理性传导障碍病理性传导障碍

房室阻滞:分3度室内阻滞:束支及分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