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2

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2

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2
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2

1.药用植物学:是用植物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形态特征、组织构造、生理功能、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科学。

2.本草:历史上专门记载药物的著作。

3.原生质体:细胞内有生命物质的总称,包括细胞质、细胞核、质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等,是细胞的主要成分,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4.质体:为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基本组成为蛋白质和类脂,含有色素。根据所含色素的不同可分为白色体、叶绿体和有色体。

5.后含物:植物细胞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的活动而产生各种非生命物质的总称。

6.纹孔:次生壁在加厚过程中并不是均匀增厚,在很多地方留下没有增厚的空隙,称为纹孔。

7.组织:来源、功能相同,形态构造相似,而且彼此密切联系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8.气孔:表皮上分布的小孔称为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对合而成,有控制气体交换和调节水分蒸发的作用。9.腺毛:有头和柄之分,头部膨大,位于毛的顶端,能分泌挥发油,粘液,树脂等物质。

10.腺鳞:一种特殊的腺毛,其柄较短或无,头部通常有6-8个细胞组成,略成扁球形,排一个平面上。11.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共同构成。

12.晶鞘纤维:一束纤维的外侧包围着许多含草酸钙结晶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的复合体的总称。

13.不定根:有些植物的根发生没有一定的位置,不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胚根,而是从茎、叶或其他部位生长出来的根,称为不定根。

14.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死亡,而由茎的基部节上生出许多大小、长短相似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称为须根系。

15.凯氏带:双子叶植物的根的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壁,形成木质化或木栓化增厚的带状结构,环绕径向壁和上下壁一整圈,称为凯氏带。

16.通道细胞:在内皮层细胞壁增厚的过程中,有少数正对初生木质部束的内皮层细胞的胞壁不增厚,仍保持初期发育阶段的结构,这些在凯氏带上壁不增厚的细胞习称为通道细胞,起着皮层和维管束间物质内外流通的作用。

17.芽:是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也是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的原始体。

18.髓射线:也称初生射线,为初生维管束之间的薄壁组织,外连皮层,内接髓部,在横切面上呈放射状,具有横向运输和贮藏作用。

19.早材:木本植物茎的年轮的形成是由于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受季节影响所产生的,因为春季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形成层的分裂活动比较强烈,所产生的细胞体积大,细胞壁薄,导管直径大,数目多,纤维较少,因此材质较疏松,颜色较淡,称为早材。

20.年轮:在木本植物茎的木质部或木材的横切面上常可见许多同心轮层,每一个轮层都是由形成层在一年中所形成的木材,一年一轮标志着树木的年龄,称为年轮。

21.边材:在木材横切面上靠近形成层的部分颜色较浅,质地较松软,称边材。具有输导作用。

22.树皮:广义的树皮是指维管形成层以外的所有组织,包括次生韧皮部。

23.落皮层:一般木栓形成层的活动不过数月,又可依次在其内方产生新的木栓形成层,形成新的周皮,新的周皮形成后,它外方所有的组织,由于水分和营养供应的终止,相继全部死亡,这些新周皮及其被隔离的残废组织的综合体,因常剥落,故称为落皮层,也被称为树皮。24.叶脉:叶片中的维管束,具有输导和支持叶片的作用。

25.异形叶性:通常每一种植物具有其特定形状的叶,但也有一些植物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形状的叶,这种现象称为异形叶性。

26.单体雄蕊:花药完全分离而花丝联合成一束呈圆筒状,如锦葵科植物。

27.四强雄蕊:雄蕊六枚,分离,四长两短,如十字花科植物。

28.聚药雄蕊:雄蕊的花药联合成筒状,而花丝分离,如菊科植物。

29.子房上位:子房仅底部与花托相连,称为子房上位。

30.子房下位:子房全部与凹下的花托愈合,花的其他部分着生于子房的上方称为下位子房。

31.子房半下位:子房仅下半部与凹陷的花托愈合,而花的其他部分着生于子房四周的花托边缘,称为子房半下位。

32.边缘胎座:单心皮雌蕊,子房一室,胚珠沿腹缝线排列成纵行。如豆科植物。

33.侧膜胎座:合生心皮雌蕊,子房一室,胚珠着生于相邻两心皮的腹缝线上,如葫芦科植物。

34.中轴胎座:合生心皮雌蕊,子房多室,胚珠着生于心边缘向子房中央愈合的中轴上,如芸香科植物。

35.基生胎座:单心皮或合生心皮雌蕊,子房一室,胚珠一枚着生于子房室底部。

36.合点:珠被、珠心基部和珠柄会合处称为合点,是维管束进入胚囊的通道。

37.重被花:一朵花既具有花萼又具有花冠,称为重被花。

38.花程式:用字母、数字和符号来代表花各部分的组成、排列、位置和彼此关系的公式。

39.无限花序:花序轴在开花期内可继续伸长,产生新的花蕾,花开放顺序是由花序轴下部

依次向上开放,或花序轴缩短,花由边缘向中心开放,这种花序称无限花序。

40.有限花序:花序轴顶端由于顶花先开放,而限制了花序轴的继续生长,开花的顺序是从上向下或从内向外开放,这种花序称为有限花序。

41.假果:有些植物除了子房外还有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或花序轴参于果实的形成,这种果实称为假果。

42.单果:一朵花中只有一个雌蕊(单雌蕊或复雌蕊)形成一个果实的称为单果。

43.聚合果:由一朵花中许多离生单雌蕊聚集生长在花托上,并与花托共同发育成的果实。

44.聚花果:又称复果,是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成的果实。

45.外胚乳:大多数植物的种子,当胚发育或胚乳形成时,胚囊外面的珠心细胞被胚乳吸收而消失,但也有少数植物种子的珠心,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未被完全吸收而形成营养组织包围在胚乳和胚的外部,称为外胚乳,如肉豆蔻、槟榔。

46.错入组织:槟榔种子的种皮内层和外胚乳常插入内胚乳中形成大理石样的纹理习称为错入组织。

47.种阜:有些植物的种皮在珠孔处有一个由珠被扩展成的海绵状突起物,有吸水帮助种子萌发的作用,称种阜,如巴豆、蓖麻。

48.种:所有个体的各部器官(尤其是繁殖器官)具有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这些个体统称为种。

49.低等植物:藻类、菌类和地衣类,植物体构造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生殖细胞是单细胞,合子不形成胚,统称它们为低等植物。

50.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植物体具有根、茎、叶的分化,生殖细胞是多细胞,合子在体内发育成胚,因此合称为高等植物。

51.颈卵器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雌性生殖器管,以颈卵器的形式出现,裸子植物中也有颈卵器退化的痕迹,因此这三类植物又合称为颈卵器植物。

52.维管植物: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三类植物中都具有维管束,所以将其合称为维管植物。

53.子实体:某些高等真菌在繁殖时期形成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叫子实体。

54.子座:容纳子实体的菌丝褥座,是真菌从营养阶段到繁殖阶段的一种过渡形式。

55.菌核:真菌的菌丝在繁殖时期或环境条件不良时,菌丝相互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球状或块状的菌丝组织体,称菌核。56.同型叶:有些蕨类植物的营养叶和孢子叶是不分的,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的称为同型叶。

57.孢子叶球:蕨类植物的孢子囊,在小型叶蕨类中单生于孢子叶的近轴面或叶基部,孢

子叶通常集生在枝的顶端,形成球状或穗状,称为孢子叶球。

58.孢子囊群:较进化的真蕨类,其孢子囊常生于孢子叶的背面、边缘或集生在一特化的孢子叶上,常常由多数孢子囊聚集成群,称为孢子囊群。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体的化学本质及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 自由能:自发过程中能用于作功的能量。 两性离子: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中既有氨基正离子又有羧基负离子。 必需氨基酸:机体内不能合成,必需从外界摄取的氨基酸. 等电点:氨基酸氨基和羧基的解离度相等,氨基酸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沿着肽链主链规则或周期性折叠。 结构域:蛋白质多肽链在超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超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构象单元组合在一起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规则的方式卷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组成,多肽链之间以次级建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次级键被破坏,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一级结构不变,使生物学活性丧失。 蛋白质的复性:变性了的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建其天然构象,恢复生物学活性。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蛋白质分子表面水膜被破坏,电荷被中和,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沉淀。电泳: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泳动的现象。 沉降系数:一种蛋白质分子在单位离心力场里的沉降速度为恒定值,被称为沉降系数。 核酸的一级结构:四种核苷酸沿多核苷酸链的排列顺序。核酸的变性:高温、酸、碱等破坏核酸的氢键,使有规律的双螺旋变成无规律的“线团”。 核酸的复性:变性DNA经退火重新恢复双螺旋结构。 增色效应:变性核酸紫外吸收值增加。 减色效应:复性核酸紫外吸收值恢复原有水平。 Tm值:核酸热变性的温度,即紫外吸收值增加达最大增加量一半时的温度。

(完整版)《行政组织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行政组织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功利性组织(教材P6):这种类型的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教材P36) :里格斯创立了所谓的“棱柱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教材P43):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教材P128):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5.单向沟通(教材P190):单向沟通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6.主文化(教材P228):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7.单环学习(教材P212):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 8.敏感性训练(教材P281):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第二部分:选择题 1、行政组织是追求(A) A、公共利益的组织 B、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C、公共价值的组织 D、行政权力的组织 2、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D) A、罗森茨韦克 B、卡斯特 C、孔茨 D、帕森斯 3、学者(A)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A、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B、罗森布鲁姆和法约尔 C、帕森斯和里格斯 D、斯蒂格利茨和巴纳德 4、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本书名为(A) A、《战略与组织结构》 B、《组织管理战略》 C、《战略管理》 D、《组织与战略》 5、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B)、和自治县三级 A、自治乡 B、自治州 C、自治市 D、自治地方 6、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D)两方面的内容。

药用植物学真题答案

名词解释: 1、模式植物细胞:将各种细胞的主要构造集中在一个细胞里加以说明。这个细胞称为典型 的植物细胞或模式植物细胞。 2、细胞器:是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成分和特定功能的微小器官,也称拟器官 3、细胞壁:是包围在原生质体外面的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薄层。 4、单粒淀粉:只有一个脐点,无数的层纹围绕这个脐点。 5、复粒淀粉:具有2个以上脐点,各脐点分别有各自的层纹围绕。 6、半复粒淀粉:具有两个以上脐点,各自脐点除有本身的层纹环绕外,外面还有共同的层 纹。 7、组织:是由许多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机能相同而又彼此密切结合、相互联系的细 胞组成的细胞群。 8、维管束:是维管植物的输导系统为束状结构贯穿于整个植物体的内部,除了具有输导功 能外同时对植物体还有支持作用,维管束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 9、周皮:为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组成的复合组织,是取代表皮的次生保护组织。 10、定根:主根、侧根和纤维部都是直接或间接由胚根生长出来的,有固定的生长部位。 11、不定根:有些植物的根并不是直接或间接由胚根所形成,而是从茎、叶或其他部位生长出来的,这些根的产生没有一定的位置。 12、直根系:主根发达,主根和侧根的界限非常明显的根系。 13、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死亡,而从茎的基部节上生长出许多大小、长短相仿的不定根,簇生呈胡须状,没有主次之分的根系。 14、凯氏点:因增厚部分宽度常远比其所在的细胞壁狭窄,故从横切面观,径向壁增厚的部分呈点状,故又称凯氏点。 15、凯氏带: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壁的局部增厚,增厚部分呈带状,环绕径向壁和上下壁而成一整圈,称凯氏带。 16、年轮:在一年中早材和晚材是逐渐转变的,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当年的秋材与第二年的春材界限分明,形成一同心环层,称年轮。 17、边材:在木质茎横切面上可见到靠近形成层的部分颜色较浅,质地轿松软,称边材。 18、春材:形成层的活动季节影响很大,温带和亚热带的春季或热带的雨季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形成层活动旺盛,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中的细胞径大壁薄,质地轿疏松,色泽轿淡,又称早材。 19、秋材:温带的夏末秋初或热带的旱季形成层活动逐渐减弱,所形成的细胞径小壁厚,质地紧密,色泽轿深,又称晚材。 20、心材:在木质茎横切面上可见到中心部分颜色较深,质地轿坚固,称心材。 21、根迹维管束:茎中维管束与不定根中维管束相连的维管束。 22、叶迹维管束:茎中维管束与叶柄维管束相连的维管束。 23、完全叶:凡具备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的叶。 24、不完全叶:缺少任何一部分的叶。 25、叶脉:叶片中的维管束,有输导和支持作用。 26、叶序:叶在茎枝上排列的次序或方式。 27、异性叶性:有的植物在同一植株上却有不同形状的叶,这种现象称为异性叶性。 28、两面叶:叶片的内部构造中,栅栏组织紧接上表皮下方,而海绵组织位于栅栏组织与下表皮之间,这种叶称两面叶。 29、等面叶:有些植物的叶在上下表皮内侧均有栅栏组织。 30、单叶:一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的。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人体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和变化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按照。 2疾病:这是由体内平衡调节失调引起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由致病因子的破坏和机体的抗损伤作用所致。此时,机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临床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身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受到损害。 三。脑死亡:指整个大脑在孔上方死亡,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功能永久消失。 4高渗性脱水:指体液体积减少,失水大于钠丢失,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5水中毒:指患者肾引流功能减弱,或大量补水,使细胞内外液量增加,血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高血容量低钠血症。 6水肿:在组织空间或体腔中积聚过多液体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7酸碱失调: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由于酸碱负荷过多或不足或调节机制紊乱,会破坏体液的酸碱稳定性,形成酸碱平衡紊乱。 8以酸中毒为特征的[O3-H]代谢紊乱,其特征是细胞外酸碱平衡失调。 9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ive Acidiosis):指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紊乱或过量吸入而导致血浆H2CO3(或Paco3)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0代谢性碱中毒:指因细胞外H+丢失或过量碱而引起血浆HCO3浓度升高的酸碱性疾病。 11呼吸性碱中毒是一种酸碱平衡紊乱,其特征是过度的肺通气导致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下降。 12缺氧:由缺氧或组织利用障碍引起的代谢、功能、形态和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3紫癜:当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0g/L时,病人的皮肤和粘膜会出现紫绿色。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解解释 1、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肽单元,它是蛋白质分子构象的结构单元。Cα是两个肽平面的连接点,两个肽平面可经Cα的单键进行旋转,N—Cα、Cα—C是单键,可自由旋转。 2、结构域(domain):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具有独立的生物学功能,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100—200个氨基酸残基,若用限制性蛋白酶水解,含多个结构域的蛋白质常分成数个结构域,但各结构域的构象基本不变。 3、模体(motif):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序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功能,如锌指结构。 4、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主要发生二硫键与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变性的蛋白质易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 5、蛋白质的等电点( isoelectric point, pI):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蛋白质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6、酶(enzyme):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催化反应进行。酶的不同形式有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和多功能酶,酶的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不考) 7、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 of enzymes):酶分子中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参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结合底物,使底物与酶形成一定构象复合物的结合基团和影响底物中某些化学键稳定性,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其转化为产物的催化基团。活性中心外还有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的必需基团。 8、酶的变构调节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enzymes):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酶的变构调节。被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或别构酶,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物质,称为变构效应剂,包括变构激活剂和变构抑制剂。 9、酶的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of enzymes):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主要包括: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脱乙酰化;甲基化—去甲基化;腺苷化—脱腺苷化;—SH与—S—S—互变等;磷酸化与脱磷酸是最常见的方式。 10、酶原和酶原激活(zymogen and zymogen activation):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水解开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的活性,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由无活性的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酶原的激活,实际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11、同工酶(isoenzyme isozyme):催化同一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免疫学性质都不同的一组酶。它们彼此在氨基酸序列,底物的亲和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由同一基因或不同基因编码,同工酶存在于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它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 12、糖酵解(glycolysis):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糖酵解的反应部位在胞浆。主要包括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和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两个阶段,1分子葡萄糖经历4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净生成2分子ATP。关键酶主要有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它的意义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13、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

行政组织学章节答案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1、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1、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2、“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帕森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或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的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自考药用植物学 名词解释

腺鳞:在唇形科植物薄荷等的叶片上,还有一种短柄或无柄的腺毛,其头部通常由6~8个细胞组成,略成扁球形,排列在一个平面上,称为腺鳞 保卫细胞:新月形的细胞,成对分布在植物叶气孔周围,控制进出叶子的气体和水分的量。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特定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并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的植物体的组成部分 侧根:从主根侧面生出的许多支根,侧根又能生出新的次一级侧根,如此多次反复分枝,形成整株植物的根系。 根系:一株植物地下部分所有根的总称。 变态根:有些植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其根的形态构造产生变态,而且这些变态性状形成后可以代代遗传,常见的变态根 根皮(药材的):指具有次生构造的根中,位于形成层以外的所有部分,一般包括韧皮部和周皮。 根冠:位于根的最先端,呈冠状,由许多短小的薄壁细胞组成。 呼吸根:支根从腐泥中向上生长,挺立在泥外空气中。 水生根:水生植物的根飘浮在水中呈须状。如浮萍等。 气生根:是生长在空气中不伸入土中的一种变态根,如榕树的枝干上长出许多不定根,可以一直垂入到土壤。 支柱根: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许多不定根,并向下伸入土中,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且此种根的机械组织发达,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如甘蔗、高粱等在接近地面的茎节上所生出的不定根。 肉质直根:由主根以及胚轴的上端等部分膨大形成,上部具有胚轴和节间很短的茎,一株植物只有一个。在肥大的主根中,薄壁组织细胞内贮存大量养料,可供植物越冬和次年生长之用。有韧皮部肥大,如胡萝卜;木质部肥大,如萝卜;圆锥状肥大,如白芷、桔梗; 圆柱形肥大,如菘蓝、丹参;圆球状肥大,如芜青根。 胚根:种子植物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胚的下部未发育的根。它的尖端靠近发芽孔,当种子萌发时,胚根一般是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幼苗的主根。单子叶植物的胚根在植物长大后,会成为植物的主根,生存期短,入土后不久便停止生长,故无明显的主根 初生结构(primary structure):植物的胚、茎端或根端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经过分裂、分化和生长形成的结构。 木间木栓(interxylarycork):有些双子叶植物的根,在次生木质部内形成木柱带,称为木间木栓 次生射线:形成层细胞活动时,在一定部位也分生一些薄壁细胞,这些薄壁细胞沿径向延长,呈辐射状排列,贯穿在次生维管组织中,称次生射线。 维管射线:是对次生木质部中的木射线和次生韧皮部中的韧皮射线的合称,它由薄壁细胞组成。 贮藏根:指以贮藏有机养料为主要功能、呈肉质肥大状的变态根。 维管柱:由中柱鞘、初生木质布和初生韧皮部构成。中柱鞘:维管柱的外层组织,薄壁组织。 初生维管组织: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外始式:由外方开始向内逐渐发育成熟的方式。初生代谢:合成糖类、蛋白质和核酸等必要的生命物质的代谢过程 初生代谢产物:是合成的对生命必需的物质,包括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类、普通的脂肪酸类及其脂类、核酸类等成分 次生代谢产物:利用初生代谢产物会产生对生物体本身常常无明显作用的化合物。 表皮:为一层形状扁平、排列整齐紧密的生活细胞构成,有的有气孔、毛茸和其他附属物皮层:由多层生活细胞构成,细胞壁薄而大,排列疏松,有细胞间隙,靠近表皮部分的细胞常含有叶绿体 春材:形成层的活动季节影响很大,温带和亚热带的春季或热带的雨季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形成层活动旺盛,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中的细胞径大壁薄,质地轿疏松,色泽轿淡,又称早材。 秋材:温带的夏末秋初或热带的旱季形成层活动逐渐减弱,所形成的细胞径小壁厚,质地紧密,色泽轿深,又称晚材。 心材(heartwood):是粗大的木质茎中颜色较深、质地较坚硬并且靠近髓的木质部。 晚材:是木质茎的形成层在夏末直至秋末前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又称秋材。其质地致密,色泽较深。 节间:植物学术语,是指茎的节与节之间的部分。 直立茎:直立生长于地面,不依附其他物体的茎。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时发生的一种 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 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如得不 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病, 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 3.血管源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ubutive shock):由于 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 小血管内,使有效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见于感染性,过敏 性,神经源性休克等。 4.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感染和休 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 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需靠临 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6.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休克肺:休克时所出现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指肺 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 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 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 吸衰竭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

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50%以上。 7.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通过持续放大的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促炎介质并进入循环,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8.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9.MHA,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10.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及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各种FDP片段的检查在DIC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1,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使血浆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并凝固,这种不需要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DIC患者往往呈阳性反应,但晚期有时也可为阴性。 12,IRI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一定条件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

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 1.peptide unit—肽单元,是指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生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参与肽键形成的6个原子(Ca 1、C、O、N、H、Ca2)位于同一平面,Ca 1和C a 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所谓的肽单元。 2.motif—模体,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级结构,由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体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的功能。 3.cooperativity—协同效应,指一个亚基与其配体(Hb中的配体为O2)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亚基与配体的结合能力。如果能促进作用称为正协同效应;反之,则为负协同效应。 4.electrophoresis—电泳,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带相反电荷一极泳动的现象。 5.salt precipitation—盐析,指将中性盐加入蛋白质溶液中,使蛋白质水化膜脱去,电荷被中和,导致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稳定因素去除而沉淀。 6.分子病—指蛋白质分子中起关键作用的氨基酸残基缺失或被替代,都会严重影响空间构象乃至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疾病产生。这种蛋白质发生变异所导致的疾病,被称之为分子病。其病因为基因突变所致。 7.primary structure of protein—一级结构,是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到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8.chromatography—层析,是蛋白质分离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待分离蛋白溶液(流动相)经过一种固态物质时,根据溶液中待分离的蛋白质颗粒大小、电荷多少及亲和力等,将待分离的蛋白质组分在两相中反复分配,并以不同的速度流经固定相而达到分离蛋白质的目的。 9.protein coagulation—蛋白质凝固作用,指蛋白质经强酸、强碱作用发生变性后,仍能溶解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若将pH调至等电点,则变性蛋白立即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形成性作业2答案

形成性作业2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功利组织:功利性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所谓“棱柱子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的。 形成性作业4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单向沟通 P190 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如作报告、发指示、下命令等都属于单向沟通。 2.主文化 P228 主文化是行政组织中上层管理人员或者领导人员所主导和支持的,与组织中正式的规章制度、组织战略和政策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组织中的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代表,通常展现了一个组织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心态. 3.单环学习 P212 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显然,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它是在当前的系统和文化框架下提高组织能力,完成已确定的目标或任务。这种学习的目标是适应环境,取得最大效率,学会如何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完成组织任务。 4.敏感性训练 P281 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T-group training),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2

1.药用植物学:是用植物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形态特征、组织构造、生理功能、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科学。 2.本草:历史上专门记载药物的著作。 3.原生质体:细胞内有生命物质的总称,包括细胞质、细胞核、质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等,是细胞的主要成分,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4.质体:为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基本组成为蛋白质和类脂,含有色素。根据所含色素的不同可分为白色体、叶绿体和有色体。 5.后含物:植物细胞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的活动而产生各种非生命物质的总称。 6.纹孔:次生壁在加厚过程中并不是均匀增厚,在很多地方留下没有增厚的空隙,称为纹孔。 7.组织:来源、功能相同,形态构造相似,而且彼此密切联系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8.气孔:表皮上分布的小孔称为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对合而成,有控制气体交换和调节水分蒸发的作用。9.腺毛:有头和柄之分,头部膨大,位于毛的顶端,能分泌挥发油,粘液,树脂等物质。 10.腺鳞:一种特殊的腺毛,其柄较短或无,头部通常有6-8个细胞组成,略成扁球形,排一个平面上。11.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共同构成。 12.晶鞘纤维:一束纤维的外侧包围着许多含草酸钙结晶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的复合体的总称。 13.不定根:有些植物的根发生没有一定的位置,不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胚根,而是从茎、叶或其他部位生长出来的根,称为不定根。 14.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死亡,而由茎的基部节上生出许多大小、长短相似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称为须根系。 15.凯氏带:双子叶植物的根的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壁,形成木质化或木栓化增厚的带状结构,环绕径向壁和上下壁一整圈,称为凯氏带。 16.通道细胞:在内皮层细胞壁增厚的过程中,有少数正对初生木质部束的内皮层细胞的胞壁不增厚,仍保持初期发育阶段的结构,这些在凯氏带上壁不增厚的细胞习称为通道细胞,起着皮层和维管束间物质内外流通的作用。 17.芽:是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也是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的原始体。 18.髓射线:也称初生射线,为初生维管束之间的薄壁组织,外连皮层,内接髓部,在横切面上呈放射状,具有横向运输和贮藏作用。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85083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p?θ??l?d?ik ?pr?uses]: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disease):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7.遗传易感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 8.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9.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10.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11.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13.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4.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15.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6.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7.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18.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9.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生物化学的名词解释 (2)

28 饱和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羧基端的β位C原子发生氧化,碳链在α位C 原子与β位C原子间发生断裂,每次生成一个乙酰COA和较原来少二个碳单位的脂肪酸,这个不断重复进行的脂肪酸氧化过程称为β-氧化 脂肪酸在一些酶的催化下,其α-C原子发生氧化,结果生成一分子CO2和较原来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这种氧化作用称为α-氧化。 脂肪酸在酶催化下,其ω碳(末端甲基C)原子发生氧化,先生成ω-羟脂酸,继而氧化成α,ω-二羧酸的反应过程,称为ω-氧化。 酮体(ketone bodies):脂肪酸在肝脏中分解氧化时生成的乙酰-CoA在酶的催化下转变成的三种中间代谢物的总称。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脂肪酸代谢的调节 (一)脂肪酸进入线粒体的调控 在细胞内,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调控主要由线粒体控制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内。脂肪酸进入细胞后,在细胞质中由硫激酶催化生成脂酰-CoA,脂酰-CoA必须转化为脂酰肉碱才能穿越线粒体内膜,脂酰肉碱是由外膜上的脂酰肉碱转移酶Ⅰ催化脂酰-CoA和肉碱而生成的,该酶强烈地受丙二酸单酰-CoA抑制,当丙二酸单酰-CoA浓度高时,阻止脂肪酸的分解。 (二)心脏中脂肪酸氧化的调节 脂肪酸在心脏中主要是分解代谢。分解产生的能量是心脏能量的主要来源。如果心脏用能减少,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的活动随之减弱,导致乙酰-CoA 和NADH的积聚。乙酰-CoA浓度升高抑制了硫解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了β-氧化。NADH增高,NAD+减少,影响了L-3-羟脂酰-CoA脱氢酶活性,从而也抑制了氧化。 (三)激素对脂肪酸代谢的调节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使脂肪组织中的cAMP含量升高。cAMP激活了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使三酰甘油脂肪酶磷酸化转变为有活性形式,从而加速了脂肪组织中的脂肪水解作用,提高了血液中脂肪酸水平。最终活化了其他组织中的β-氧化。此外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还抑制了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乙酰-CoA羧化酶,抑制了脂肪酸的合成。 (四)根据机体代谢需要的调控 (五)饮食改变导致相关酶水平的调整 脂肪酸合酶系统 ⑴组成 脂酰基载体蛋白(ACP-SH) ●乙酰-CoA:ACP转酰酶 ●丙二酸单酰COA:ACP转酰酶 ●β-酮酰- ACP合酶

行政组织学作业答案

《行政组织学》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_____D______。 A.非正式组织 B.企业组织 C.行政组织 D.正式组织 2、行政组织是追求_______A________。 A.公共利益的组织 B.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C. 公共价值的组织 D. 行政权力的组织 3、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____B_____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A.泰勒 B.法约尔 C.卡斯特 D.梅奥 4、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_____C___。 A.组织气候 D.组织文化 C.组织环境 D.组织战略 5、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之为_______A________。 A.管理幅度 B.管理层次 C. 管理级别 D.管理范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___BD____。 A.营利组织 B.正式组织 C.非营利组织 D.非正式组织 2、韦伯对行政组织理论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____BCD_____。 A.行政的权力 B. 理性——法律的权力 C.传统的权力 D.超凡的权力 3、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_____ABCD_____。 A. 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 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 C. 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 D. 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 4、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___A___和____B___,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对组织的管理带来影响。 A.一般环境 B.社会环境 C.政治环境 D.工作环境

《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关于《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汇总,相信很多人都比较感兴趣,医学教育网编辑特撰文如下: 1. 凯氏带:大多数双子叶植物根初生构造中,细胞的两个径向壁(侧壁)和上下两个端壁形成木质化或木栓化的带状增厚,环绕侧壁和横壁成一整圈。 2. 凯氏点:从横切面观,径向壁增厚的部分成点状。 3. 次生射线:薄壁细胞沿径向延长,呈辐射状排列。 4. 木射线:位于木质部中的次生射线。 5. 韧皮射线:位于韧皮部中的次生射线。 6. 维管射线:木射线和韧皮射线的合称。 7. 原生质体:细胞内有生命物质的总称。包括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是细胞的主要部分,是细胞一切代谢活动的场所。 8. 髓射线:又称初生射线,位于初生维管束之间的薄壁组织,外连皮层,内接髓部,横切面星状放射,具横向运输和贮藏作用。 9. 腺毛:具有分泌功能的毛茸。为多细胞构成,由腺头和腺柄两部分组成。 10. 周皮:一种复合组织,由木栓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木栓形成层、栓内层三部分组成。 11. 树皮:药材上是指形成层形成层以外的所有组织,包括落皮层和木栓形成层以内的次生韧皮部。 12. 根皮:指周皮的部分。药材上是指形成层以为的部分,包括韧皮部和周皮。 13. 束中形成层:位于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之间,由原形成层遗留下来1-2层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组成,其活动产生次生组织,使茎不断加粗。 14. 束间形成层:在束中形成层形成活动时,也开始切向分生,使髓射线增长,产生一些新的维管组织。 15. 维管束:是维管植物的输导系统。有木质部和韧皮部连同形成层进一步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组织,具有输导支持作用。 16. 髓:基本分生组织产生的薄壁细胞组成,位于茎中心,被维管束紧紧围绕,细胞体积大,壁薄,排列疏松。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 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 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 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 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 +]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 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l者成为轻度高钾血 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 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 量增加为脑水肿。 、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生物化学 1、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功能 (二)物质代谢及其调控 (三)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 2、氨基酸的两性电离、等电点是什么? 答:氨基酸两性电离和等电点,氨基酸的结构特征为含有氨基和羧基。氨基可以接受质子而形成NH4+,具有碱性。羧基可释放质子而解成COO—,具有酸性。因此氨基酸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在酸性溶液中,氨基酸易解离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在碱性溶液中,易解成带负电的阴离子,因此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当氨基酸解离成阴、阳离子趋势相等,净电荷为零时,此时溶液和PH值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3、什么是肽键、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答:在蛋白质分子中,一个氨基酸的a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a氨基,通过脱去一分子的H2O所形成化学键(---CO—NH--- )称为肽键。蛋白质肽链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一级结构。 4、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化学键是什么? 答:维持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次级键,有氢键、离子键、疏水键、二硫键以及范德华引力。 5、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 答:蛋白质在体内的多种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三方面: 1.构成和修补人体组织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主要材料。 2.调节身体功能 3. 供给能量 6、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及其本质是什么?

答:天然蛋白质的严密结构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如酶失去催化活力,激素丧失活性称之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变性蛋白质只有空间构象的破坏,一般认为蛋白质变性本质是次级键,二硫键的破坏,并不涉及一级结构的变化。 7、酶的特点有哪些? 答:1、酶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 2、酶对其底物具有较严格的选择性。 3、酶是蛋白质,酶促反应要求一定的PH、温度等温和的条件。 4、酶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在体内不断进行新陈代谢。 8、名词解释:酶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 答:酶活性中心:对于不需要辅酶的酶来说,活性中心就是酶分子在三维结构上比较靠近的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或是这些残基上的某些基团,它们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甚远,甚至位于不同的肽链上,通过肽链的盘绕、折叠而在空间构象上相互靠近;对于需要辅酶的酶来说,辅酶分子,或辅酶分子上的某一部分结构往往就是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一般还认为活性中心有两个功能部位:第一个是结合部位,一定的底物靠此部位结合到酶分子上,第二个是催化部位,底物的键在此处被打断或形成新的键,从而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 酶的分子中存在有许多功能基团例如,-nh2、-cooh、-sh、-oh等,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性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部位。酶分子的功能团基团中,那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称做酶的必需基团。有些必需基团虽然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但在窨结构上彼此靠近,集中在一起形成且定窨构象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的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但并不是这些基团都与酶活性有关。一般将与酶活性有关的基团称为酶的必需基团 构成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可分为两种,与底物结合的必需基团称为结合基团,促进底物发生化学变化的基团称为催化基团。活性中心中有的必需基团可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还有些必需基团虽然不参加酶的活性中心的组成,但为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所必需,这些基团是酶的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 9、酶共价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 答:酶的共价修饰包括磷酸化与脱磷酸化、乙酰化与脱乙酰化、甲基化甩脱甲化、腺苷化与脱腺苷化,以及—SH与—S—S—的互变等。 10、酶促反应动力学中,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是什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