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 必修一 第四单元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化学 必修一 第四单元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化学 必修一  第四单元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化学 必修一  第四单元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第四单元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硅及其化合物

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排第二,在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只有以化合态存在的硅,常见的是二氧化硅、硅酸盐等。

硅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易失去电子又不易得到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1、单质硅(Si ):

⑴ 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硬度大。 ⑵ 化学性质:

①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只能跟F 2、HF 和NaOH 溶液反应。

Si +2F 2=SiF 4 Si +4HF =SiF 4↑+2H 2↑ Si +2NaOH +H 2O =Na 2SiO 3+2H 2↑ ②在高温条件下,单质硅能与O 2和Cl 2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Si +O 2

SiO 2 Si +2Cl 2

SiCl 4

⑶ 用途: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芯片以及半导体材料等。 ⑷ 硅的制备:工业上,用C 在高温下还原SiO 2可制得粗硅。

SiO 2+2C =Si(粗)+2CO↑ Si(粗)+2Cl 2=SiCl 4 SiCl 4+2H 2=Si(纯)+4HCl 2、二氧化硅(SiO 2):

⑴ SiO 2的空间结构:立体网状结构,SiO 2直接由原子构成,不存在单个SiO 2分子。 ⑵ 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

⑶ 化学性质:SiO 2常温下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不与水、酸反应(氢氟酸除外),能与强碱溶液、氢氟酸反应,高温

条件下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① 与强碱反应:SiO 2+2NaOH =Na 2SiO 3+H 2O (生成的硅酸钠具有粘性,所以不能用带磨口玻璃塞试剂瓶存放NaOH 溶液和Na 2SiO 3溶液,避免Na 2SiO 3将瓶塞和试剂瓶粘住,打不开,应用橡皮塞)。 ①与氢氟酸反应[SiO 2的特性]:SiO 2+4HF =SiF 4↑+2H 2O (利用此反应,氢氟酸能雕刻玻璃;氢氟酸不能用玻璃试剂瓶存放,应用塑料瓶)。 ①高温下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 2+CaO

CaSiO 3

⑷ 用途:光导纤维、玛瑙饰物、石英坩埚、水晶镜片、石英钟、仪器轴承、玻璃和建筑材料等。 3、硅酸(H 2SiO 3):

⑴ 物理性质:不溶于水的白色胶状物,能形成硅胶,吸附水分能力强。

⑵ 化学性质:H 2SiO 3是一种弱酸,酸性比碳酸还要弱,其酸酐为SiO 2,但SiO 2不溶于水,故不能直接由SiO 2溶

于水制得,而用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制取:(强酸制弱酸原理)

Na 2SiO 3+2HCl =2NaCl +H 2SiO 3↓ Na 2SiO 3+CO 2+H 2O =H 2SiO 3↓+Na 2CO 3(此方程式证明酸性:H 2SiO 3<H 2CO 3) ⑶ 用途:硅胶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4、硅酸盐

硅酸盐: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硅酸盐种类很多,大多数难溶于水,最常见的可溶性硅酸盐是Na 2SiO 3,Na 2SiO 3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又称泡花碱,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液体,可以作黏胶剂和木材防火剂。硅酸钠水溶液久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Na 2SiO 3+CO 2+H 2O =Na 2CO 3+H 2SiO 3↓(有白色沉淀生成)

硅酸盐由于组成比较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氧化物前系数配置原则:除氧元素外其他元素按配置前后原子个数守恒原则配置系数。 硅酸钠:Na 2SiO 3 Na 2O ·SiO 2 硅酸钙:CaSiO 3 CaO ·SiO 2 高岭石:Al 2(Si 2O 5)(OH)4 Al 2O 3·2SiO 2·2H 2O

正长石:KAlSiO 3不能写成 K 2O · Al 2O 3·3SiO 2,应写成K 2O ·Al 2O 3·6SiO 2 ⑴ 传统硅酸盐工业三大产品有:玻璃、陶瓷、水泥。

高温

高温

高温

普通玻璃:原料:碳酸钠、石灰石和石英。

主要反应:SiO 2 + Na 2CO 3 Na 2SiO 3 + CO 2↑,

SiO 2 + CaCO 3

CaSiO 3 + CO 2↑(原理:难挥发性酸酸酐制易挥发性酸酸酐)。

主要成分:Na 2O ·CaO ·SiO 2 。工业生产中根据需要制成各种特制玻璃。如钢化玻璃、有色玻璃、光学玻璃、防弹玻璃等。

水泥:原料:黏土,石灰石。普通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成分:2CaO ·SiO 2,3CaO ·SiO 2 ,3CaO ·Al 2O 3。 二、氯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 Cl 2

根据氯原子结构示意图,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Cl -

,化学性质活泼,在自然界中没游离态的氯,氯只以化合态存在(主要以氯化物和氯酸盐)。 1、氯气(Cl 2):

⑴ 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成液氯,易溶于水。(氯气收集方法—向上

排空气法或者排饱和食盐水;液氯为纯净物)

⑵ 化学性质:氯气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很容易得到电子,作强氧化剂,能与金属、非金属、水以及碱反应。 ①与金属反应(将金属氧化成最高正价)

Na +Cl 2===点燃2NaCl Cu +Cl 2===点燃CuCl 2 2Fe +3Cl 2===点燃

2FeCl 3

(氯气与金属铁反应只生成FeCl 3,而不生成FeCl 2。)(思考:怎样制备FeCl 2?Fe +2HCl =FeCl 2+H 2↑,铁跟盐酸反应生成FeCl 2,而铁跟氯气反应生成FeCl 3,这说明Cl 2的氧化性强于盐酸,是强氧化剂。) ①与非金属反应

Cl 2+H 2 ===点燃

2HCl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现象: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将H 2和Cl 2混合后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发生爆炸。

燃烧定义:所有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叫做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①Cl 2与水反应

Cl 2+H 2O =HCl +HClO 离子方程式:Cl 2+H 2O =H +

+Cl —

+HClO

将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浅黄绿色),氯水含多种微粒,其中有H 2O 、Cl 2、HClO 、Cl -

、ClO -,

H +、OH -

(极少量,

水微弱电离出来的)。

氯水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的微粒:

1)强氧化性:Cl 2是新制氯水的主要成分,实验室常用氯水代替氯气,如氯水中的氯气能与KI ,KBr 、FeCl 2、SO 2、Na 2SO 3等物质反应。

2)漂白、消毒性:氯水中的Cl 2和HClO 均有强氧化性,一般在应用其漂白和消毒时,应考虑HClO ,HClO 的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不可逆。

3)酸性:氯水中含有HCl 和HClO ,故可被NaOH 中和,盐酸还可与NaHCO 3,CaCO 3等反应。 4)不稳定性:HClO 不稳定光照易分解。↑,因此久置氯水(浅黄绿色)会变成稀盐酸(无色)

失去漂白性。

5)沉淀反应:加入AgNO 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氯水中有Cl -

)。

自来水也用氯水杀菌消毒,所以用自来水配制以下溶液如KI 、 KBr 、FeCl 2、Na 2SO 3、Na 2CO 3、NaHCO 3、AgNO 3、NaOH 等溶液会变质。

①Cl 2与碱液反应:

与NaOH 反应:Cl 2+2NaOH =NaCl +NaClO +H 2O Cl 2+2OH -

=Cl -

+ClO -

+H 2O 与Ca(OH)2溶液反应:2Cl 2+2Ca(OH)2=Ca(ClO)2+CaCl 2+2H 2O

此反应用来制漂白粉,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 2,有效成分为Ca(ClO)2。

高温

高温

漂白粉之所以具有漂白性,原因是:Ca(ClO)2+CO 2+H 2O==CaCO 3↓+2HClO 生成的HClO 具有漂白性;同样,氯水也具有漂白性,因为氯水含HClO ;NaClO 同样具有漂白性,发生反应2NaClO +CO 2+H 2O==Na 2CO 3+2HClO ;干燥的氯气不能使红纸褪色,因为不能生成HClO ,湿的氯气能使红纸褪色,因为氯气发生下列反应Cl 2+H 2O =HCl +HClO

漂白粉久置空气会失效(涉及两个反应):Ca(ClO)2+CO 2+H 2O =CaCO 3↓+2HClO ,↑,

漂白粉变质会有CaCO 3存在,外观上会结块,久置空气中的漂白粉加入浓盐酸会有CO 2气体生成,含CO 2和HCl

杂质气体。

①氯气的用途:制漂白粉、自来水杀菌消毒、农药和某些有机物的原料等。 2、Cl -

的检验:

原理:根据Cl -

与Ag +

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AgCl 沉淀来检验Cl -

存在。

方法:先加稀硝酸酸化溶液(排除CO 32-

干扰)再滴加AgNO 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有Cl -

存在。 3、氯气的制法

(1)氯气的工业制法:原料:氯化钠、水。 原理:电解饱和食盐水。

装置:阳离子隔膜电解槽。反应式:2NaCl + 2H 2O

2NaOH + H 2 ↑+ Cl 2↑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利用氧化剂氧化浓盐酸中的Cl -。常用的氧化剂有:MnO 2、KMnO 4、KClO 3等。 反应式:MnO 2 + 4HCl(浓)

MnCl 2 + Cl 2↑+ 2H 2O

2KMnO 4 + 16HCl(浓) =2KCl + 2MnCl 2 + 10Cl 2↑+ 8H 2O KClO 3 + 6HCl (浓) == KCl + 3Cl 2↑+ 3H 2O

装置:发生装置由圆底烧瓶、分液漏斗、双孔塞、导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等组成。 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或用排饱和食盐水或排饱和氯水的方法。 验满: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尾气吸收: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除杂: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 杂质; 干燥:用浓H 2SO 4 。 (3)中学实验室制H (二) 氯、溴、碘

通电

222①与金属反应

2Na + Cl 2

2NaCl,Cu + Cl 2 CuCl 2,2Fe + 3Cl 2 2FeCl 3,2Fe + 3Br 2 2FeBr 3,Fe + I 2 FeI 2。 ②与氢气反应 ③与水的反应:

2F 2 + 2H 2O == 4HF + O 2 X 2 + H 2O HX + HXO (X:Cl 、Br 、I)

④ Cl 2、Br 2、I 2相互置换:氧化性Cl 2>Br 2>I 2,所以Cl 2可以将Br 2、I 2置换出,Br 2可以将I 2置换出。如:Cl 2 +2NaBr

== 2NaCl + Br 2. 4.Cl -、Br -、I -的检验 ⑴ AgNO 3⑵ Br - 、I - 可以用氯水反应后加 CCl 4 萃取的方法。

5.AgBr 、AgI 的感光性

它们都见光分解,AgBr 用于感光底片的感光材料;AgI 用于人工降雨。 三、硫及其化合物 (一)硫

1、硫元素的存在:硫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个,化学性质较活泼,容易得到2个电子呈-2价或者与其他非金属元

素结合成呈+4价、+6价化合物。硫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如火山口中的硫就以单质存在)

2、硫单质:

⑴ 物质性质:单质硫是黄色固体,俗称硫磺,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CS 2),熔点112.8℃,沸

点444.6℃。自然界中的火山喷口和岩石夹缝中有游离态的硫;自然界中也存在许多化合态的硫。硫粉对某些疾病有防治作用。

⑵ 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S+O 2 ===点燃

SO 2(空气中点燃淡蓝色火焰,纯氧中蓝紫色) ②与氢气反应:H 2 + S

H 2S ;

③与金属反应:2Na + S == Na 2S, Fe + S FeS, 2Cu + S

Cu 2S ;

④与碱溶液反应:3S + 6NaOH (热)== 2Na 2S + Na 2SO 3 + 3H 2O (用于实验室中清洗有S 残留的仪器); ⑤与浓硫酸反应:S + 2H 2SO 4(浓) 3SO 2 + 2H 2O 。

(二)二氧化硫(SO 2)

⑴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1:40),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

点燃 点燃 点燃

⑵ SO 2的制备:S+O 2 ===点燃

SO 2或Na 2SO 3+H 2SO 4=Na 2SO 4+SO 2↑+H 2O ⑶ 化学性质:

① SO 2能与水反应SO 2+H 2

O

H 2SO 3(亚硫酸是二元弱酸,不稳定,易分解,易被氧化),

此反应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定义:在相同条件下,正逆方向同时进行的反应。 ② SO 2为酸性氧化物,是亚硫酸(H 2SO 3)的酸酐,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a 、与NaOH 溶液反应:SO 2(少量)+2NaOH =Na 2SO 3+H 2O SO 2+2OH -

=SO 32-

+H 2O

SO 2(过量)+NaOH =NaHSO 3 SO 2+OH -

=HSO 3-

b 、与Ca(OH)2溶液反应:SO 2(少量)+Ca(OH)2=CaSO 3↓(白色)+H 2O

2SO 2(过量)+Ca(OH)2=Ca(HSO 3) 2 (可溶)

对比CO 2与碱反应:CO 2(少量)+Ca(OH)2=CaCO 3↓(白色)+H 2O

2CO 2(过量)+Ca(OH)2=Ca(HCO 3) 2 (可溶)

将SO 2逐渐通入Ca(OH)2溶液中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沉淀消失,与CO 2逐渐通入Ca(OH)2溶液实验现象相同,所以不能用石灰水来鉴别SO 2和CO 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这说法是对的,因为SO 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 SO 2具有强还原性,能与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气、氧气等)反应。SO 2能使酸性KMnO 4溶液、新制氯水褪色,显示了SO 2的强还原性(不是SO 2的漂白性)。

(催化剂:粉尘、五氧化二钒)

SO 2+Cl 2+2H 2O =H 2SO 4+2HCl (将SO 2气体和Cl 2气体混合后作用于有色溶液,漂白效果将大大减弱。) ① SO 2的弱氧化性:如2H 2S +SO 2=3S↓+2H 2O (有黄色沉淀生成)

⑤ SO ①SO 2的用途:漂白剂、杀菌消毒、生产硫酸等。

4、SO 2的危害:SO 2是硫酸型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它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的尾气,汽车的尾气,硫酸工业生产的尾气的排放等方面。SO 2进入大气后在大气中的某些灰尘的催化下被O 2氧化成SO 3,SO 3易溶于水,形成H 2SO 4,同时,SO 2溶于水形成H 2SO 3,也易被氧化为H 2SO 4,当大气中的这些酸达到一定值时,下降的雨水的pH 就会小于5.6,即形成了酸雨。酸雨的危害非常严重。如:直接危害的首先是植物,植物对酸雨反应最敏感的器官是叶片,叶片受损伤后光合作用降低,抗病虫害能力减弱,林木生长缓慢或死亡,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其次,酸雨可破坏水土环境,危及生态平衡。酸雨被冠之“空中杀手”、“空中恶魔”“空中死神”的诅咒名。另外,酸雨对文物古迹、建筑物、工业设备和通讯电缆等的腐蚀也令人心痛。酸雨还危及人体的健康。

5、酸雨的防治:

⑴ 最主要是控制污染源。主要途径有:

① 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如开发氢能、太阳能、核能等。

② 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含硫燃料预先进行脱硫处理,降低SO 2的排放量。如在含硫燃煤中加氧化钙,在燃烧时有以下反应:CaO + SO 2== CaSO 3,CaO + H 2O == Ca(OH)2,SO 2 + Ca(OH)2 ==CaSO 3 +H 2O,2CaSO 3 + O 2 == 2CaSO 4.将硫元素转化成固体盐而减少排放。

③ 加强技术研究,提高对燃煤、工业生产中释放的SO 2废气的处理和回收。如用氨水对燃煤烟气的脱硫处理是:SO 2 + 2NH 3 + H 2O == (NH 4)2SO 3, SO 2 + NH 3 + H 2O== NH 4HSO 3, 2(NH 4)2SO 3 + O 2 == 2(NH 4)2SO 4, 2NH 4HSO 3 + O 2 == 2NH 4HSO 4.(它们是氮肥)

④ 积极开发利用煤炭的新技术,对煤炭进行综合处理,推广煤炭的净化技术、转化技术。如对煤炭进行液化或气化处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SO 2的排放。

⑵ 运用化学方法减轻酸雨对土壤和树木的危害。如对降酸雨地带喷洒石灰等手段。 ⑶ 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努力减少硫酸型酸雨的产生。 (三)硫酸(H 2SO 4)

1、 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纯的硫酸为无色油状粘稠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稀释浓硫酸要规范操作:注酸入水

且不断搅拌)。质量分数为98%(或18.4mol/l )的硫酸为浓硫酸。难挥发,沸点高,密度比水大。

2、浓硫酸三大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① 吸水性:浓硫酸可吸收结晶水、湿存水和气体中的水蒸气,可作干燥剂,可干燥H 2、O 2、SO 2、CO 2等气体,

但不可以用来干燥NH 3、H 2S 、HBr 、HI 气体。

② 脱水性:能将有机物(蔗糖、棉花等)以水分子中H 和O 原子个数比2︰1脱水,炭化变黑。

③ 强氧化性: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显示强氧化性(+6价硫体现了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也能与非

金属反应。

(ⅰ)与大多数金属反应(如铜):2H 2SO 4 (浓)+Cu===①

CuSO 4+2H 2O +SO 2 ↑

(此反应浓硫酸表现出酸性和强氧化性 )

(ⅱ)与非金属反应(如C 反应):2H 2SO 4(浓)+C===①

CO 2 ↑+2H 2O +SO 2 ↑

(此反应浓硫酸表现出强氧化性 )

注意:常温下,Fe 、Al 遇浓H 2SO 4或浓HNO 3发生钝化。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使许多金属能与它反应,但在常温下,铝和铁遇浓硫酸时,因表面被浓硫酸氧化成一层致密氧化膜,这层氧化膜阻止了酸与内层金属的进一步反应。这种现象叫金属的钝化。铝和铁也能被浓硝酸钝化,所以,常温下可以用铁制或铝制容器盛放浓硫酸和浓硝酸。 3、H 2SO 4 的工业制法(接触法):

①流程:S 或含硫矿石煅烧生成SO 2,将气体净化;

进入接触室进行催化氧化生成SO 3; 将SO 3进入

吸收塔吸收生成H 2SO 4.

②设备:沸腾炉:煅烧在沸腾炉中进行;产生的气体要进行除尘、洗涤、干燥等净化处理。

接触室:接触室中有多层催化剂,二氧化硫在催化剂的表面接触被氧化成三氧化硫;中间有热交换器,是为了充分利用能量而设计。

吸收塔:由于三氧化硫与水的反应放热大,形成酸雾,会降低吸收效率,因此改用98.3%的浓硫酸来吸收 ③ 主要反应式:S + O 2

SO 2 或 4FeS 2 + 11O 2

2Fe 2O 3 + 8SO 2;2SO 2 + O 2

2SO 3,

SO 3 + H 2O == H 2SO 4.

④ 尾气处理:尽管生产中采取了许多有利于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措施,但反应是可逆的,因此尾气中仍然 含有SO 2气体,生产中常采用氨水吸收。SO 2 + 2NH 3·H 2O == (NH 4)2SO 3 + H 2O,(NH 4)2SO 3 + SO 2 + H 2O == 2 NH 4HSO 3. (4) 硫酸的用途:用于化肥、农药、医药、金属矿的处理等生产中。 4、硫酸的用途:干燥剂、化肥、炸药、蓄电池、农药、医药等。 (四)几种常见的硫酸盐

⑴ CaSO 4:自然界中是石膏(CaSO 4·2H 2O)的形式存在,加热到150时会失去部分结晶水,生成熟石膏(2CaSO 4·H 2O).

用于各种模型和医疗的石膏绑带,水泥生产的原料之一。

⑵ BaSO 4:重晶石,不容易被X 射线透过,医疗上作为“钡餐”,也可作为白色颜料,可用于油漆、油墨、造纸、

塑料、橡胶的原料及填充剂。

四、氮及其化合物

高温

催化剂 加热

1、氮气

⑴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⑵ 化学性质:通常情况氮气的性质比较稳定,常用作保护气。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

①放电条件下与氧气反应:N 2 + O 2

2NO,

②在一定条件下,与H 2反应:N 2 + 3H 2

2NH 3 (工业合成氨的主要反应,也是人工固氮的方

法。)自然固氮主要是雷雨和豆科植物的根瘤菌的固氮。 ③与金属反应:3Mg + N 2

Mg 3N 2,

1、氮的氧化物:NO 2和NO 2.氮的氧化物

⑴ NO 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微溶于水,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NO 2。2NO + O 2 == 2NO 2.在有氧气的条件下,NO 和O 2混合气被水吸收:4NO + 3O 2 + 2H 2O == 4HNO 3.

⑵ NO 2:红棕色有刺激性味有毒气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3NO 2 + 2H 2O == 2HNO 3 + NO . 在有氧气的条件下:4NO 2 + O 2 + 2H 2O == 4HNO 3.

另外,NO 和NO 2的混和气体也可以被碱液吸收:NO + NO 2 + 2NaOH == 2NaNO 2 + H 2O.

⑶ NO 、NO 2的污染:大气中的氮的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汽车的尾气和工业生产的尾气的排放等,大气中的NO 、NO 2

不仅可以形成酸雨,也能形成光化学烟雾,还能破坏臭氧层。因此要严格控制氮的氧化物的排放。 3、硝酸(HNO 3):

⑴ 硝酸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油状液体。低沸点(83①)、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白雾

状。98%以上的硝酸叫“发烟硝酸”,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9%

⑵ 硝酸的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稀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浓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H +

作用)

后褪色(浓硝酸的强氧化性)。用此实验可证明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能氧化大多数金属,但不放出氢气,通常浓硝酸产生NO 2,稀硝酸产生NO ,如:

① 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① 3Cu +8HNO 3(稀)=3Cu(NO 3)2+2NO↑+4H 2O

反应①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反应①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3︰2。

常温下,Fe 、Al 遇浓H 2SO 4或浓HNO 3发生钝化,(说成不反应是不妥的),加热时能发生反应:Fe +6HNO 3(浓)

Fe(NO 3)3+3NO 2↑+3H 2O

当溶液中有H +

和NO 3-

时,相当于溶液中含HNO 3,此时,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使得在酸性条件下NO 3-

与具有强还原性的离子如S 2-

、Fe 2+

、SO 32-

、I -

、Br -

(通常是这几种)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物生成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⑶ 硝酸的工业制法:

流程:氨气的催化氧化→NO →进一步氧化生成NO 2→用水吸收生成硝酸。 设备:①氧化炉:4NH 3 + 5O 2

4NO + 6H 2O ,进一步氧化:2NO + O 2 == 2NO 2. ②吸收塔:用水吸收:4NO 2 + O 2 + 2H 2O == 4HNO 3.

尾气处理:在工业生产中,将尾气进行循环使用,处理后进行进一步氧化,再生产硝酸。 4、氨气(NH 3)

⑴ 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易液化,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

气(可做红色喷泉实验)。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

⑵ 氨气的化学性质:

通电

催化剂 高温高压

催化剂

a.溶于水溶液呈弱碱性: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

生成的NH 3·H 2O 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NH 3·H 2O

NH 3 ↑+H 2O

氨气或液氨溶于水得氨水,氨水的密度比水小,并且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计算氨水浓度时,溶质是NH 3,而不是NH 3·H 2O 。

氨水中的微粒:H 2O 、NH 3、NH 3·H 2O 、NH 4+

、OH —

、H +

(极少量,水微弱电离出来)。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气体极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压强差,使气体容器内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把液体压入气体容器内,在玻璃导管尖嘴处形成美丽的“喷泉”。

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1)气体在吸收液中被吸收得既快又多,如NH 3、HCl 、HBr 、HI 、NO 2用水吸收,CO 2、SO 2,Cl 2、H 2S 等用NaOH 溶液吸收等。(2)装置的气密性要好。(3)烧瓶内的气体纯度要大。 b.氨气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

①NH 3+HCl =NH 4Cl ①NH 3+HNO 3=NH 4NO 3 ① 2NH 3+H 2SO 4=(NH 4)2SO 4

因NH 3溶于水呈碱性,所以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存在,因浓盐酸有挥发性,所以也可以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有大量白烟生成,可以证明有NH 3存在。 ⑶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铵盐与碱共热产生氨气

2)装置特点:固+固气体,与制O 2相同。

3)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4)验满:a.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NH 3是唯一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b.蘸浓盐酸的玻璃棒(产生白烟)

5) 干燥: 用碱石灰(NaOH 与CaO 的混合物)或生石灰在干燥管或U 型管中干燥。不能用CaCl 2、P 2O 5、浓

硫酸作干燥剂,因为NH 3能与CaCl 2反应生成CaCl 2·8NH 3。P 2O 5、浓硫酸均能与NH 3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所以NH 3通常用碱石灰干燥。

6) 吸收:在试管口塞有一团湿的棉花其作用有两个:一是减小氨气与空气的对流,方便收集氨气二是吸收多余

的氨气,防止污染空气。

⑷ 氨气的用途:液氨易挥发,汽化过程中会吸收热量,使得周围环境温度降低,因此,液氨可以作制冷剂。 5、铵盐 铵盐均易溶于水,且都为白色晶体(很多化肥都是铵盐)。 (1)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NH 4Cl

NH 3↑+HCl↑ NH 4HCO 3

NH 3↑+H 2O↑+CO 2↑

(2)干燥的铵盐能与碱固体混合加热反应生成氨气,利用这个性质可以制备氨气: 2NH 4Cl +Ca(OH)2

2NH 3↑+CaCl 2+2H 2O

(3)NH 4+

的检验:样品加碱混合加热,放出的气体能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该物质会有NH 4+

?→??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必修1全册基本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或硼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7)若水银温度计破裂,应在汞珠上撒上硫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应在底部加一些沸石或碎瓷 片。水冷凝管中进水应下进上出。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 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 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如用四氯化碳或萃取碘水里的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里的碘后再分液 三、离子检验 (1)Cl-离子的检验: 待测溶液+AgNO3生成白色沉淀+少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有Cl-(2)SO42-的检验: 待测溶液+稀HCl无明显现象+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例:粗盐提纯加入试剂顺序氯化钡(除去硫酸盐)→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碳酸钠(除去氯化钙、氯化钡)→过滤→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 微粒与物质的量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 B=n B/V n B=C B×V V=n B/C B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⑥溶液的配置 (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5.定容 6。摇匀7 装瓶贴签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注重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水平减弱,失电子水平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水平——→逐渐增强,失电子水平——→逐渐减弱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分类总结(1)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 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 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即:△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H 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6.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燃烧热 1.概念: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二 氧化硫、液态水H2O)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 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2.燃烧热和中和热的表示方法都是有ΔH时才有负号。 3.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不同。不同的物质燃烧热不同。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 化学守恒 守恒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会存在多种守恒关系,如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 1.电荷守恒关系: 电荷守恒是指电解质溶液中,无论存在多少种离子,电解质溶液必须保持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用离子浓度代替电荷浓度可列等式。常用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或计算某离子的浓度等,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Na+)+c(H+)=c(OH-)+2c(CO32-)+c(HCO3-); ②在(NH4)2SO4溶液中:c(NH4+)+c(H+)=c(OH-)+c(SO42—)。 2.物料守恒关系: 物料守恒也就是元素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 可从加入电解质的化学式角度分析,各元素的原子存在守恒关系,要同时考虑盐本身的电离、盐的水解及离子配比关系。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Na+)=c(CO32-)+c(HCO3-)+c(H2CO3);

②在NH4Cl溶液中:c(Cl-)=c(NH4+)+c(NH3·H2O)。 3.质子守恒关系: 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含广义酸)失去质子(H+)的总数等于碱(或广义碱)得到的质子(H+)总数,这种得失质子(H+)数相等的关系就称为质子守恒。 在盐溶液中,溶剂水也发生电离:H2OH++OH-,从水分子角度分析:H2O电离出来的H+总数与H2O电离出来的OH—总数相等(这里包括已被其它离子结合的部分),可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推导,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OH-)=c(H+)+c(CO32-)+c(H2CO3); ②在NH4Cl溶液中:c(H+)=c(OH-)+c(NH3·H2O)。 综上所述,化学守恒的观念是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关系的重要观念,也是解决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问题的重要依据。 高中化学选修4必背知识 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聚焦 1.混合物的分离原理和分离方法。 2.混合物分离方法的操作。 3.离子的检验及检验试剂的选择。 4.物质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5.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6.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7.有关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质量、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之间转化的计算。 8.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知识网络 本章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两节内容,其知识框架可整理如下:1.实验安全 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是避免或减少实验事故的前提,然后在实验中要注意五防,即防止火灾、防止爆炸、防止倒吸引起爆裂、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防止暴沸。 2.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创伤急救 用药棉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若有碎玻璃片要小心除去,用双氧水擦洗或涂红汞水,也可涂碘酒(红汞与碘酒不可同时使用),再用创可贴外敷。 (2)烫伤和烧伤的急救 可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的KMnO4溶液轻擦伤处到皮肤 变棕色,再涂烫伤药膏。 (3)眼睛的化学灼伤 应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如为碱灼伤,再用20%的硼酸溶液淋洗;若为 酸灼伤,则用3%的NaHCO3溶液淋洗。 (4)浓酸和浓碱等强腐蚀性药品 使用时应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被腐蚀。如果酸(或碱)流在实验桌上,立即用NaHCO3 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抹布擦干。如果只有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桌上, 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 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 冲洗。如果碱性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5)扑灭化学火灾注意事项 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药品不能用水扑救。如钾、钠、钙粉、镁粉、铝粉、电石、 PCl3、PCl5、过氧化钠、过氧化钡等着火。 ②比水密度小的有机溶剂,如苯、石油等烃类、醇、醚、酮、酯类等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否则会扩大燃烧面积;比水密度大且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CS2着火,可用水扑灭,也可 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③反应器内的燃烧,如是敞口器皿可用石棉布盖灭。蒸馏加热时,如因冷凝效果不好,易 燃蒸气在冷凝器顶端燃着,绝对不可用塞子或其他物件堵塞冷凝管口,应先停止加热,再行扑救,以防爆炸。 3.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一)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n = m/M )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15最新 发布时间:2015-01-27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 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 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 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详细版)知识讲解

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 .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2 .焓变(△ 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 H.单位: kJ/mol ,即:恒压下:焓变二反应热,都可用△ 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 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为“-”或△ 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 H为“+”或厶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厶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日=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 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 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 8H2O与NH4C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 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 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 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 常温是指25,101. 标况是指0,101. 7. 比较△ 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 H,A 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 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 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 H加倍,即:△ 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 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6. 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燃烧热 1.概念:101 kPa 时,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液态水H2Q)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HvO,单位kJ/mol ) 2. 燃烧热和中和热的表示方法都是有△ H时才有负号。 3. 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不同。不同的物质燃烧热不同。 四、中和热 1. 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

化学选修四所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四所有知识点总结 2016-09-25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 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2) 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 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C K 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 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 CE—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 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 ?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 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 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 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 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 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 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g) + Q(g)= fθ(l) ; ΔH(298K)=- 285.8kJ ? mol -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I)、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 ?mol-1或kJ ?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 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 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 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 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 f H mθ计算反应焓变ΔHo 对任意反应:aA+ bB= cC+ dD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史上最全】---人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综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分类总结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②SO2、NH3、CO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 部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 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 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用可逆符号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6、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 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 表示酸,Kb表示碱。) 表示方法:AB A++B- Ki=[ A+][ B-]/[AB] K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 7、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K W = c[H+]·c[OH-] 25℃时, [H+]=[OH-] =10-7 mol/L ; K W = [H+]·[OH-] = 1*10-14 注意:区分由水电离出的H+、OH-的浓度与水溶液中H+、OH-的浓度。 注意:K 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 W值一定 K W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2、水电离特点:(1)可逆(2)吸热(3)极弱 物质单质 化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如SO3、CO2、C6H12O6、CCl4、CH2=CH2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如HCl、NaOH、NaCl、BaSO4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如HClO、NH3·H2O、Cu(OH)2、 H2O…… 混和物 纯净物

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一)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得实质就是反应物化学键得断裂与生成物化学键得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得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得热效应 1、化学反应得反应热 (1)反应热得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得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得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得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得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得测定 测定反应热得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得变化,根据体系得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得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与反应后体系得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与反应得反应热。 2、化学反应得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得能量就是物质固有得性质,可以用称为“焓”得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得总焓与反应物得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得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得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得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得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得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得变化与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得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 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得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得单位就是J·mol-1或 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得系数加倍,ΔH得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得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就是一步完成,还就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得计算。 常见题型就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得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得ΔH为 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得ΔH得代数与。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 H mθ计算反应焓变ΔH。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 H mθ(C)+dΔf H mθ(D)]-[aΔf H mθ(A)+bΔf H mθ(B)] 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完整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6?1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