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3.2 光的全反射教案

13.2 光的全反射教案

13.2 光的全反射教案
13.2 光的全反射教案

13.2 全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什么是光密介质。

2.理解光的全反射。

3.理解临界角的概念,能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4.知道全反射棱镜、光导纤维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会定性画出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或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的光路图。

2.会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并画出相应的光路图。

3.会用全反射解释相关的现象。

4.会计算各种介质的临界角。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节实验中“让入射光正对半圆形玻璃砖中心从曲面入射”是在设计实验时设计者为突出主要矛盾而控制实验条件达到略去次要矛盾的高明做法。

【教学重点】全反射条件,临界角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临界角概念、临界条件时的光路图及解题。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猜想、印证、归纳的方法得出全反射现象的发生条件、临界角概念等。

【教学用具】

光学演示仪(由激光发生器、带量角度的竖直面板、半圆形玻璃砖等组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甲到黑板前完成图1及图2两幅光路图(完整光路图)

图1 图2

(估计学生甲画图时会遗漏反射光线)

师:光在入射到空气和水的交界面处时,有没有全部进入水中继续传播呢?

生:有一部分被反射回去。

(学生甲补画上反射光线)

师:很好。甲同学正确地画出了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的折射角…

生:小于入射角。

师: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折射角…

生:大于入射角。

师:对。那么如果两种介质是酒精和水呢?请乙同学到前面来完成光路图。

图3 图4

学生乙顺利完成两图。

(二)进行新课

1.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

(1)给出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概念。

(2)让学生指出图1中的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再指出图2中的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一种介质是光密介质还是光疏介质其实是相对的。

(3)(投影片出示填空题)

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

(本题让学生共同回答)

2.全反射

(设置悬念,诱发疑问)

师:在图2和图3中,折射角都是大于入射角的。设想,当入射角慢慢增大时,折射角会先增大到90°,如果此时我们再增大入射角,会怎么样呢?

(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发议论几分钟)

生甲:对着图2说,可能折射到水中吧?。

(其余学生有的点头,有的犹疑)

生乙:应该没有了吧?

生丙:最好做实验看看。

师:好,那就让我们来做实验看看。

(1)出示实验器材,介绍实验。

师:半圆形玻璃砖可以绕其中心O在竖直面内转动如图6所示,入射光方向不变始终

正对O点入射。

(2)请学生画出图7中光线到达界面Ⅰ时的反射和折射光路。

学生丙画出了图8中的光路图。

[教师点拨]入射点A 处曲面的法线是怎样的?想一想法线的性质是什么?

生:和界面垂直。

师:如果界面是曲面呢?应和该处曲面的切面垂直,再启发学生想想圆上每一点的切线和该点半径的关系,学生悟出A 处的法线就是OA . 进而画出正确的光路图如图9。

(3)让学生画出光线入射到界面Ⅱ时的反射光路和折射光路。

(学生顺利完成图10) (4)观察实验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光入射到界面Ⅱ时所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转动玻璃砖,让光线在界面Ⅱ处的入射角渐增。 [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甲: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和折射角都增大。 生乙:反射光越来越亮,折射光越来越暗。

继续转动玻璃砖,学生看到当折射角趋于90°时,折射光线已经看不见了,只剩下反射光线。继续转动玻璃砖,增大入射角,都只有反射光线。

(学生恍然大悟) 师:什么结果?

生: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线没有了,只剩下反射光线。 师:这种现象就叫全反射。 3.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1)临界角C

[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归纳] (学生讨论思考)

生甲:入射角要大于某一个值。

师:对,我们把这“某一值”称为临界角,用字母C 表示。

重复实验至折射角恰等于90°时停止转动玻璃砖。让前面的学生读出此时的入射角即临界角C 约为42°左右。

6

图9

图10

师:后面的学生看不见读数,那我现在告诉你们这种玻璃的折射率n =1.5,请你们算出这种玻璃的临界角。(学生觉得无从下手)

[教师启发]想想当入射角等于临界角C 时,折射角多大? 学生领会,列出算式:

sin90sin C

=n

师:这样对吗?错在哪儿? 生甲:光不是从空气进入玻璃。 师:对了。你们自己改正过来。 学生列出正确计算式:

sin90sin C =n

1 sin C =n 1

代入n 算得结果与实验基本相符。 教师点明临界角的计算公式:sin C =n

1 (2)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师:毫无疑问,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是条件之一,还有其他条件吗? 生乙:光从玻璃进入空气。 师:可以概括为…

生: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师:很好,记住,是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投影例题]教材74页。 师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

4.全反射的应用——全反射棱镜和光导纤维 (1)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

(2)教师补充介绍有关光纤通信的现状和前景。

(3)演示课本光纤实验,不过改用前面实验中的激光束来做,效果很好。 (4)辅助练习[投影片]

如图11表示光在光导纤维中的传播情况,纤维为圆柱形,由内芯和涂层两部分构成.内芯为玻璃,折射率为n 0;涂层为塑料,折射率为n 1,且n 1<n 0.光从空气射入纤维与轴线成θ角.光线在内芯侧壁上发生多次全反射后至纤维的另一端射出。若内芯的

折射率n 0=1.5,涂层的折射率n 1=1.2,求入射角θ最大不超过多少度光线才能在内芯壁上发生全反射。

参考答案:64.16°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主要有 1.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

2.光的全反射

[CAI 课件]动态展示加文字说明:

(1)光在入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处时,通常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的介质,另一部分光进入第 Ⅱ种介质并改变了传播方向。

(2)当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当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时,光全部被反射回原介质中去,称做全反射现象。

(3)当折射角增大到90°时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C (参考图12)。

3.全反射棱镜,、光导纤维的原理及其应用。 (四)课余作业

完成P77“问题与练习”的题目。 附:课后训练

1.关于全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发生全反射时仍有折射光线,只是折射光线非常弱 B .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一定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C .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可能不发生全反射现象 D .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答案:C

2.光在某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1.5×108 m/s ,则光从此介质射向真空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是 ( )

A .15°

B .30°

C .45°

D .60° 解析:由n =v c 可得该介质的折射率n =2,再由sin C =n 1得sin C =2

1

,故临界角C =30°。 答案:B

3.有两种介质,甲介质对空气的临界角为60°,乙介质对空气的临界角为45°,则它们相比较,______介质是光疏介质,光从______介质射向______介质时有可能发生全反射。

答案:甲 乙 甲

4.玻璃的临界角为42°,如果玻璃中有一束光线射向空气,入射角略小于42°,则在空气中折射角一定略小于 ( )

A .27°

B .42°

C .48°

D .90°

答案:D

5.一束光从空气射向折射率n =2的某种玻璃表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入射角大于45°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B .无论入射角多大,折射角都不超过45° C .欲使折射角等于30°,应以45°入射角入射

图12

D .当入射角等于arctan 2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垂直

解析: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才有可能发生全反射,故A 错;光由空气射向玻璃时,45°的折射角对应的入射角为90°,故B 对;由n =

2

1

sin sin θθ可知θ2=30°时对应的入射角θ1=45°,故C 对;由入射角θ1=arctan 2可知tan θ1=2,即

1

1

cos sin θθ=2,再由折射率n =

2

1

sin sin θθ=2可得sin θ2=cos θ1,即θ1+θ2=90°,故D 对. 答案:BCD

6.光导纤维是利用光的全反射来传输光信号的。如图所示,一光导纤维内芯折射率为n 1,外层折射率为n 2,一束光信号与界面夹角α由内芯射向外层,要在界面发生全反射,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

A .n 1>n 2,α小于某一值

B .n 1<n 2,α大于某一值

C .n 1>n 2,α大于某一值

D .n 1<n 2,α小于某一值

解析:要使光信号在内芯与外层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必须让内芯的折射率n 1大于外

层的折射率n 2,同时入射角须大于某一值,故α应小于某一值。

答案:A

7.为了测定某种材料制成的长方体的折射率,用一束光线从AB 面以60°入射角射入长方体时刚好不能从BC 射出,如图所示。该材料的折射率是______。

解析:光线刚好不能从BC 面射出,意味着光线对BC 面的入射角刚好为临界角C ,对AB 面,n =sin60°/sin (90°-C ),对BC 面,n =

C

sin 1

,解得n =7/2。 答案:7/2

8.某人在水面上游泳,看见水底发光体在正下方,当他向前游了2 m 时恰好看不见发光体。求发光体距水面的深度。(n 水=4/3)

解析:如图所示,由于全反射,发光体发出的光仅能照亮以2 m 为半径的圆形水面。

由几何关系得:sin C =

2

222h + 又有sinC=

n

1

故n n 1

2

B

2

222h =

4

3

h ≈1.76 m. 答案:1.76 m

13.2 光的全反射教案

13.2 全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什么是光密介质。 2.理解光的全反射。 3.理解临界角的概念,能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4.知道全反射棱镜、光导纤维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会定性画出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或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的光路图。 2.会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并画出相应的光路图。 3.会用全反射解释相关的现象。 4.会计算各种介质的临界角。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节实验中“让入射光正对半圆形玻璃砖中心从曲面入射”是在设计实验时设计者为突出主要矛盾而控制实验条件达到略去次要矛盾的高明做法。 【教学重点】全反射条件,临界角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临界角概念、临界条件时的光路图及解题。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猜想、印证、归纳的方法得出全反射现象的发生条件、临界角概念等。 【教学用具】 光学演示仪(由激光发生器、带量角度的竖直面板、半圆形玻璃砖等组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甲到黑板前完成图1及图2两幅光路图(完整光路图) 图1 图2 (估计学生甲画图时会遗漏反射光线) 师:光在入射到空气和水的交界面处时,有没有全部进入水中继续传播呢? 生:有一部分被反射回去。 (学生甲补画上反射光线) 师:很好。甲同学正确地画出了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的折射角…

生:小于入射角。 师: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折射角… 生:大于入射角。 师:对。那么如果两种介质是酒精和水呢?请乙同学到前面来完成光路图。 图3 图4 学生乙顺利完成两图。 (二)进行新课 1.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 (1)给出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概念。 (2)让学生指出图1中的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再指出图2中的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一种介质是光密介质还是光疏介质其实是相对的。 (3)(投影片出示填空题) 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 (本题让学生共同回答) 2.全反射 (设置悬念,诱发疑问) 师:在图2和图3中,折射角都是大于入射角的。设想,当入射角慢慢增大时,折射角会先增大到90°,如果此时我们再增大入射角,会怎么样呢? (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发议论几分钟) 生甲:对着图2说,可能折射到水中吧?。 (其余学生有的点头,有的犹疑) 生乙:应该没有了吧? 生丙:最好做实验看看。 师:好,那就让我们来做实验看看。 (1)出示实验器材,介绍实验。 师:半圆形玻璃砖可以绕其中心O在竖直面内转动如图6所示,入射光方向不变始终 正对O点入射。

3.2《光的反射》说课稿

3.2《光的反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四章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本单元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两小节,本节说课我们只谈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接课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节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②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二、教法 1、教学理念: 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体现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积极探索,用自己的实践去亲自感悟。

最新完整版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隆阳区第一中学张丽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叙述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举出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能力目标 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灌输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进一步讲解了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光的折射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光的折射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光的折射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教法建议 注意在本节的讲授中要合理有效的运用实验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上,要结合实验对比使学生明白“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一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不但要传授科学的定理、定律,还要传授这些定理、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因此,讲一点相关的物理学史的内容,也是符合目前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措施之一. 教学设计过程 1.引入课题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光的折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定义的讲解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光的全反射

光的全反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能判断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全反射,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学习探究科学的方法——比较法;通过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全反射实验的探究过程,感受实验探究的乐趣;通过互动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全反射现象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理论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全反射现象;难点是临界角概念和全反射条件。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四、设计思路:本节课以实验为主线,通过一个带有魔术色彩的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再通过两个演示实验的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揭示全反射的现象与产生条件,另外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通过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使学生对全反射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最后通过全反射的应用介绍,开拓学生的视野。

五、主要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演示一:用细铁丝穿过单摆小金属球,使其一端伸出作为把手,然后捏住把手,用蜡烛火焰的内焰将金属球熏黑,让学生观察。然后将熏黑的铁球浸没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现象发生了,放在水中的铁球变亮了。好奇的学生误认为是水泡掉了铁球上黑色物,当老师从水中取出时,发现熏黑的铁球依然如故,将其再放入水中时,出现的现象和刚才一样,学生大惑不解,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全反射。 2、新课教学 2.1实验探究 演示二:实验1: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圆面(如图1)。 实验2: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半圆形玻璃砖直边的圆心O(如图2)。 图1 图2 教师演示两遍实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实验1现象:①当光沿着玻璃砖的半径射到直边上时,一部分光从玻璃砖的直边上折射到空气中,一部分光反射回玻璃砖内。 ②逐渐增大入射角,看到折射光远离法线,且越来越弱,反射光越来越强。 ③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0时,折射光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

高中物理第四章光的折射第3节光的全反射教学案教科版选修3

第3节 光的全反射 对应学生用书 P56 全反射现象及其条件 [自读教材·抓基础] 1.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名称 项目 光疏介质 光密介质 定义 折射率较小的介质 折射率较大的介质 折射特点 (1)光从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对全反射的理解 (1)全反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到光疏介质的界面时,全部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 (2)临界角:光从某种介质射向真空或空气时使折射角度变为90°时的入射角,称为这种介质的临界角。 (3)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1.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是相对而言的,两种介质相比较,折射率大的为光密介质,折射率小的为光疏介质。 2.要发生全反射,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光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 (2)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3.光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即为临界角,对于光由介质射入空气(或真空)的情况, sin C =1 n 。 4.光导纤维由内芯和外套两层组成,光纤传输利用的是光的全反射原理,其内芯折射率一定比外套折射率大。

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 ②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4)临界角与折射率的关系: 光由介质射入空气(或真空)时,sin C =1 n (公式)。 [跟随名师·解疑难] 1.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的理解 不同介质的折射率不同,我们把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叫做光疏介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叫做光密介质。 (1)对光路的影响: 根据折射定律,光由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例如由空气射入水)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例如由水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的比较: (3)相对性: 光疏介质、光密介质是相对的。任何两种透明介质都可以通过比较光在其中传播速度的大小或折射率的大小来判定谁是光疏介质或光密介质 。 2.对全反射的理解 (1)全反射遵循的规律: 发生全反射时,光全部返回原介质,入射光与反射光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由于不存在折射光线,光的折射定律不再适用。 (2)从能量角度来理解全反射: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随着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同时折射光线强度减弱,即折射光线能量减小,反射光线强度增强,能量增加,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折射光线强度减弱到零,反射光的能量等于入射光的能量。 (3)临界角 ①不同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也不同,介质的折射率越大,临界角越小。 ②不同颜色的光由同一介质射向空气或真空时,频率越高的光的临界角越小,越易发生全反射。

光的反射(说课稿)

光的反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的第二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教材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光的全反射含解析

光的全反射含解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第3节光的全反射 1.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若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________光线就会完全消失,只剩下________光线的现象叫全反射,这时的______________叫做临界角.2.要发生全发射,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光从________介质射入________介质,(2)入射角____________________临界角. 3.光从介质射入空气(真空)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与介质的折射率n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4.在实际应用中的光纤是一根极细的玻璃丝,直径约几微米到100 μm不等,由两种____________不同的玻璃制成,分内外两层,内层玻璃的折射率比外层玻璃的折射率____.当光从一端进入光纤时,将会在两层玻璃的界面上发生____________.5.在水底的潜水员看来,水面上方的所有景物只出现在顶角为97°的倒立圆锥里,这是因为() A.水面上远处的景物反射的阳光都因为全反射而不能进入水中 B.水面上远处的景物反射的阳光折射进入水中,其折射角不可能大于° C.水面上方倒立圆锥之外的景物反射的阳光都因为全反射的原因不可能进入水中 D.水面上方倒立圆锥之外的景物反射的阳光都因为折射的原因不可能进入潜水员的眼中 6.全反射是自然界里常见的现象,下列与全反射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只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才能发生全反射 B.如果条件允许,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也可能发生全反射 C.发生全反射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反射光的能量几乎等于入射光的能量 D.只有在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时才能发生全反射 7.一束光线从折射率为的玻璃内射向空气,在界面上的入射角为45°,下图所示的四个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1.关于全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生全反射时,仍有折射光线,只是折射光线非常弱,因此可以认为不存在折射光线而只有反射光线 B.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一定会发生全反射 C.光线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不可能发生全反射 D.水或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亮,就是因为光从水或玻璃射向气泡时,在界面发生了全反射 2.如图1所示,半圆形玻璃砖放在空气中,三条同一颜色、强度相同的光线,均由空气射入玻璃砖,到达玻璃砖的圆心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

光的全反射教学设计

第三届广东省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参赛教案 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4章第3节 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参赛选手:高远静 选手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课题】光的全反射 【教学时间】1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4章第3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初中内容的光的反射和高中内容的光的折射之后编写的,作为光的一种特殊现象来介绍,是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的拓展提升。全反射现象的研究,在全章中承上启下,既是对反射和折射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又为日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的学习作铺垫。同时,本节内容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光怪陆离的现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用物理科学知识解释神奇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和科技应用联系紧密,是实现课堂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科技热情的重要教学内容。 全反射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所以,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课程标准要求: 认识光的全反射现象。初步了解光导纤维的工作原理和光纤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光纤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3.教材的编写思路: 教材把本节内容划分为两个知识点:一光的全反射,二光导纤维的结构与应用。 教材首先基于学生上一节学习的折射现象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一个逆向思维的引导性问题——当光从光疏介质斜射入光密介质时,入射角总是大于折射角。倘若让光束从光密射入光疏介质也会有类似的现象发生吗?——直接引入本节的学习内容。然后通过实验观察与思考,总结归纳光的全反射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同时提出临界角的概念。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光的全反射现象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专门在第二部分举出全反射现象的应用实例——光导纤维,并介绍了光导纤维的结构以及在光纤通信方面的应用。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安排了自制学具的实践活动,并在教材网站上提供光纤和光缆的拓展知识阅读。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自行总结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以及推导临界角公式。 4. 教材的特点: 第一,注重光的全反射概念的形成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二,突出光的全反射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STS教育;第三,注意到学生物理学习的差异性,加强了内容的选择性。 5.教材处理: (1)鉴于本节内容的综合性、资源丰富性和应用广泛性,同时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我重新梳理了本节知识的逻辑线索。对本节内容主要分两部分来处理:一是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光的全反射概念及认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和说课稿

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具 演示用器材:激光演示器、平面镜、插有大头针的硬纸条。 学生实验用器材(2人一组):平面镜片、白纸板、量角器、手电筒(玻璃前糊上开窄缝的牛皮纸)。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高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它)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进行新课 1.光的反射 教师:光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会被反射,仍在原来的物质中传播。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学生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5-8甲,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一、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学生实验一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 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 板书:“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原稿

目录 一.教学分析 (2) 二.教学设计 (3) 三.板书设计 (7) 四.创新之处 (7) 五.附录I课堂模拟图 (8) 六.附录II实验报告 (12) 七.附录III学习评价表 (13) 八.附录IV教材内容 (14)

一、教学分析 课题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标 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教学方式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 学生分析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51053015531305053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 会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光路图 4.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5.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并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总结探究的 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 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的反射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分析和处理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过程及对内容的理解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三线共面”、漫反射镜面反射的区别、漫反射依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教学方法 通过课件模型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充分利用学生 的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延伸把物理融入实际生活,让物理走向社会 教具改造过的激光笔、平面镜、量角器、磁铁、木块、纸板、光具箱一套

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

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光的反射定律与光的折射定律. 2.理解折射率的定义及其与光速的关系. 3.学会用光的折射、反射定律来处理有关问题. 4.知道光疏介质、光密介质、全反射、临界角的概念. 5.能判定是否发生全反射,并能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6.了解全反射棱镜和光导纤维. 7.明确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的原理. 8.知道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的操作步骤. 9.会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 如图所示,当光线入射AO 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的介质,即反射光线OB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另一部分光进入第二种介质,并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即光线OC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光线OC 称为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折射角(2θ). 2.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折射定律 (1)内容: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即 1 2 sin sin θθ=常数.如图所示.

也可以用 sin sin i n r =的数学公式表达,n 为比例常数.这就是光的折射定律. (2)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①注意光线偏折的方向:如果光线从折射率(1n )小的介质射向折射率(2n )大的介质,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并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也会增大(减小);如果光线从折射率大的介质射向折射率小的介质,折射光线偏离法线,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并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也会增大(减小). ②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如果让光线逆着原来的折射光线射到界面上,光线就会逆着原来的人射光线发生折射,定律中的公式就变为 12sin 1 sin n θθ=,式中1θ、2θ分别为此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4.折射率——公式中的n (1)定义. 实验表明,光线在不同的介质界面发生折射时.相同入射角的情况下.折射角不同.这意味着定律中的n 值是与介质有关的,表格中的数据,是在光线从真空中射向介质时所测得的n 值,可以看到不同介质的n 值不同,表明n 值与介质的光学性质有关,人们把这种性质称为介质的折射率.实际运用中我们把光从真空斜射人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1θ的正弦跟折射角2θ的正弦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折射率:1 2 sin sin n θθ= . (2)对折射率的理解. ①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跟光在这种介质中传播速度v 之比,即c n v = ,单色光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中光速较小. ②折射率n 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由介质本身及人射光的频率决定,与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无关,“折射率与sin i 成正比,跟sin r 成反比”的说法和“折射率n 跟光速”成反比的说法是错误的. 5.视深问题 (1)视深是人眼看透明物质内部某物点时像点离界面的距离.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是沿着界面的法线方向去观察,在计算时,由于入射角很小,折射角也很小,故有:111 222 sin tan sin tan θθθθθθ≈≈,这是在视深问题中经常用到的几个关系式. (2)当沿竖直方向看水中的物体时,“视深”是实际深度的 1 n 倍,n 为水的折射率. 6.玻璃砖对光的折射 常见的玻璃砖有半圆形玻璃砖和长方形玻璃砖.对于半圆形玻璃砖,若光线从半圆面射入,且其方向指向圆心,则其光路图如图甲所示.对于两个折射面相互平行的长方形玻璃砖,其折射光路如图乙所示,光线经过两次折射后,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方向平行,但发生了侧移.物点通过玻璃砖亦可以成虚像.如图丙所示为其示意图.

《全反射》教案

第二节 全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什么是光密介质. 2.理解光的全反射. 3.理解临界角的概念,能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4.知道光导纤维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会定性画出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或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的光路图. 2.会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并画出相应的光路图. 3.会用全反射解释相关的现象. 4.会计算各种介质的临界角.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蜃景现象的学习明确一切迷信或神话只不过是在人们未能明了科学真相时才托付于自然力的一种做法. ●教学重点 全反射条件,临界角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 临界角概念、临界条件时的光路图及解题.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观察、猜想、印证、归纳的方法得出全反射现象的发生条件、临界角概念等,对阅读材料“蜃景”补充了录像资料或CAI 课件,使其有更生动的感性认识. ●教学用具 光学演示仪(由激光发生器、带量角度的竖直面板、半圆形玻璃砖等组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甲到黑板前完成图19—21及图19—22两幅光路图(完整光路图) (学生甲画图时遗漏了反射光线) [教师]光在入射到空气和水的交界面处时,有没有全部进入水中继续传播呢? [学生]有一部分被反射回去. (学生甲补画上反射光线) [教师]很好.甲同学正确地画出了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的折射角… [学生齐答]小于入射角. [教师]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折射角… [学生齐答]大于入射角. [教师]对.那么如果两种介质是酒精和水呢?

二、新课教学 (一)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 1.给出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概念. 2.让学生指出图19—21中的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再指出图19—23中的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一种介质是光密介质还是光疏介质其实是相对的. 3.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 (本题让学生共同回答) (二)全反射 (设置悬念,诱发疑问) [教师]在图19—22和图19—23中,折射角都是大于入射角的设想,当入射角慢慢增大时,折射角会先增大到90°,如果此时我们再增大入射角,会怎么样呢? (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发议论几分钟) [学生甲]对着图19—22说是折射到水中去吗? [教师]你认为会出现图19—25这种情况吗? (其余学生有的点头,有的犹疑) [学生乙]应该没有了吧. [学生丙]最好做实验看看. [教师]好,那就让我们来做实验看看. 1.出示实验器材,介绍实验 . [教师]半圆形玻璃砖可以绕其中心O在竖直面内转动如图19—26所示,入射光方向不变始终正对O点入射. 继续转动玻璃砖,学生看到当折射角趋于90°时,折射光线已经看不见了,只剩下反射光线.继续转动玻璃砖,增大入射角,都只有反射光线. (学生恍然大悟) [教师]什么结果? [学生]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线没有了,只剩下反射光线. [教师]这种现象就叫全反射. (三)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1.临界角C [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说课稿

2.2《光的反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章第节(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这节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与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4:《光的全反射》教案-新版

4.3《光的全反射》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什么是光密介质. 2. 理解光的全反射. 3. 理解临界角的概念,能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4. 知道光导纤维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 会定性画出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或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的光路图. 2. 会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并画出相应的光路图. 3. 会用全反射解释相关的现象. 4. 会计算各种介质的临界角. 三、德育目标 1. 体会本节实验中“让入射光正对半圆形玻璃砖中心从曲面入射”是在设计实验时设计者为突出主要矛盾而控制实验条件达到略去次要矛盾的高明做法. 2. 通过对蜃景现象的学习再次明确一切迷信或神话只不过是在人们未能明了科学真相时才托付于自然力的一种做法. ?教学重点全反射条件,临界角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临界角概念、临界条件时的光路图及解题.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观察、猜想、印证、归纳的方法得出全反射现象的发生条件、临界角概念等,对阅读材料“蜃景”补充了录像资料或CAI 课件,使其有更生动的感性认识. ?教学用具 光学演示仪(由激光发生器、带量角度的竖直面板、半圆形玻璃砖等组合)?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让学生甲到黑板前完成以下两幅光路图(完整光路图) (学生甲画图时遗漏了反射光线) [教师]光在入射到空气和水的交界面处时,有没有全部进入水中继续传播呢? [学生]有一部分被反射回去. (学生甲补画上反射光线) [教师]很好.甲同学正确地画出了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的折射角?[学生齐答]小于入射角. [教师]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折射角? [学生齐答]大于入射角. [教师]对.那么如果两种介质是酒精和水呢? 二、新课教学 (一)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 1. 给出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概念. 2. 让学生自己体会一种介质是光密介质还是光疏介质其实是相对的.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折射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入射角;光从光密介质进入 光疏介质,折射角 ________ 入射角. (本题让学生共同回答) (二)全反射 (设置悬念,诱发疑问) [教师]在课本P70图4-3-1 中,折射角都是大于入射角的设想,当入射角慢慢增大时,折射角会先增大到90°,如果此时我们再增大入射角,会怎么样呢? 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发议论几分钟)

光的全反射教案

全反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什么是光密介质. (2)理解光的全反射. (3)理解临界角的概念,能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4)知道光导纤维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概括出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引起学生思维海洋中的波澜,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方法、能力. 3.德育目标: 渗透学生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能否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它,更科学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仪器、物品. 二、教学重点 全反射条件,临界角概念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临界角概念、临界条件时的光路图及解题.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观察、猜想、印证、归纳的方法得出全反射现象的发生条件、临界角概念等. 五、教学用具 玩具光纤 玻璃瓶 激光枪 六、课时安排: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市面上卖的玩具光纤---满天星,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让学生到黑板前完成以下四幅光路图(完整光路图) 1.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 1.1 给出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概念. 1.2 让学生指出以上两个图中的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一种介质是光密介质还是光疏介质其实是相对的. 1.3 (投影片出示填空题) 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折射角________ 入射

角.(本题让学生共同回答) 2.全反射 (设置悬念,诱发疑问) [教师]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应该大于入射角。设想,当入射角慢慢增大时,折射角会先增大到90°,如果此时我们再增大入射角,会怎么样呢? (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发议论几分钟)然后做实验 2.1 出示实验器材,介绍实验. 玻璃瓶内注入一部分浓茶水,液面上方充满烟雾。让激光枪从玻璃瓶的一侧射入,入射光斜射到茶水的内表面上。在烟雾中就能清晰地看到折射光线,同时在茶水中还可以看到一条微弱的反射光束。 [问]增大入射角,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甲]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和折射角都增大. [学生乙]反射光越来越亮,折射光越来越暗. 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光线刚刚冒出水面,沿着水面掠过,这说明折射角已经接近90°。再增大入射角,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且反射光线变得更亮.。 (学生恍然大悟) [教师]什么结果? [学生]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线没有了,只剩下反射光线. [教师]这种现象就叫全反射. 3.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3.1 临界角C [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归纳] (学生讨论思考) [学生甲]入射角要大于某一个值. [教师]对,我们把这“某一值”称为临界角,即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用字母C 表示. [教师启发]若已知水的折射率为n,那么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多大? 学生领会,列出算式: sin90sin C =n [教师]这样对吗?错在哪儿? [学生甲]光不是从空气进入水。 [教师]对了.你们自己改正过来. 学生列出正确计算式: sin90sin C =n 1 sin C = n 1 教师点明临界角的计算公式:sin C = n 1 3.2 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教师]毫无疑问,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是条件之一,还有其他条件吗? [学生乙]光从水中进入空气. [教师]可以概括为… [学生]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教师]很好,记住,是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3 巩固练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