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师大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辅导专用

北师大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辅导专用

北师大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辅导专用
北师大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辅导专用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学习目标

1.认识并能分辨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了解三种物态的特性。

内容精讲

1.物质三种状态的特点及物态变化原因

剖析:一般而言,物质以三种不同状态存在着,即固态、液态和气态。不同状态下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特征。

固态: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没有流动性。例如:铁块、木头、玻璃等。

液态: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有流动性。例如:水、酒精等。

气态: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有流动性。例如:氢气、氧气等。

三态物质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特点,就是由于物质分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造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如图1-1-1甲所示。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就像我们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如图1-1-1乙所示。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且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分子极度散乱。就好比我们在操场上四处奔跑,如图1-1-1丙所示。因此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易压缩,具有流动性。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宏观性质上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状态下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造成的。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理论主要包括:物质是由被称为“分子”的微小粒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分子间有一定的空隙。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运动情况影响分子的排列。

利用类比的方法,将生活中熟悉的事实跟抽象的、看不见的事物进行类比,并通过合理想象,有助于大家理解较抽象的事实。

将分子跟活泼好动的同学相类比,并能结合固体分子和气体分子的特点将它们想象为课堂上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和操场上嬉闹的学生。

二、温度的测量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内容精讲

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剖析:(1)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做到以下两点:①观察它的量程——能测量的温度范围。如果估计待测的温度超出它能测的最高温度,或低于它能测的最低温度,就要换用一支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否则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读不出温度值。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以便用它测量时可以准确读出温度值。

(2)在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今后同学们要经常使用仪器测量物理量,因而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使用测量仪器时的习惯:①观察:仪器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零刻度线在什么位置,是否磨损等等。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③要认真阅读说明书弄清楚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际测量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2.小明想到在生活中有病的时候,妈妈总要给他量一量体温;天气变化时,爸爸也总要看一看今天几度了,温度计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怎么会知道温度的高低呢?

探究:所需器材:空汽水瓶一个、软木塞一个、细玻璃管一根、热水锅、酒精灯。

探究过程:把器材组装成如图1-2-3所示装置。

(1)把汽水瓶灌满水;

(2)把软木塞中间穿个孔,穿入细玻璃管;

(3)把软木塞盖在汽水瓶上,在盖紧时,水会由玻璃管溢出,这时可以倒掉一些水,使水位保持在比瓶口低2 cm即可;

(4)锅内加1/4容积的冷水,锅底放1个铁丝网垫,把做好的瓶子放入锅中;

(5)慢慢加热,边加热,边观察细玻璃管中的水位高度,几分钟后,水位下降,继续加热,水位逐渐上升。

评析:水位开始时下降,主要是因为玻璃瓶先受热膨胀造成的,之后瓶中的水也变热,开始膨胀,细管中的水位逐渐上升。如果把细玻璃管刻上标度,不也就是一个温度计了吗?所不同的是,量体温的温度计里面装的是水银,量室温的温度计里面装的是加了颜色的酒精,它们的玻璃管都是抽成真空的密封管。

生活中每一个现象,每一个动作,每一项新东西的发明创造好像都是在不经意中,实质上包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因此,我们要有探索研究精神,凡事均要问个为什么,能够力所能及地去试一试,处处留心皆学问。

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物体的热胀冷缩。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物质均具有这种热胀冷缩的性质。本问题探究能够很好地说明物体受热后会膨胀,水位逐渐上升,温度降低时,水位逐渐下降。如果把玻璃管的口径做得更细一点,这种现象观察起来效果更明显。如果在细玻璃管上刻上标度,就可以做成一个测量温度的温度计了。

例题精讲

例1 (2005广东汕头课改区)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图1-2-4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容器底了;B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容器侧壁了;D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只有C符合要求,所以应选C。

答案:C

例2 如图1-2-6所示是温度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应该是()

A.0.3℃

B.3.0 ℃

C.17 ℃

D. -17 ℃

解析:由图可知: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为1 ℃,温度计内水银液面在温度计的0℃的刻线以上,从0刻线开始向上3个小格,因而示数为3.0 ℃。

答案:B

三、熔化和凝固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固态和液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会画熔化、凝固图像。

4.理解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内容精讲

1.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剖析: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冰的熔化图像如图1-3-1所示。结合实验中观察到的状态和温度变化,可以看到,在加热过程中,图像中AB段表示固态冰温度逐渐升高;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冰越来越少,水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是温度不变;CD段表示冰全部熔化为水之后,水的温度继续上升。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

度,其熔化图像如图1-3-2所示,在非晶体的熔化过程中,固体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到C点全部成为液态,整个过程温度不断上升,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物理学中经常采用数学图像方法,把物理现象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如用温度—时间图像表示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和特点。分析图像时要明确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图像中每一点分别表示物体的一个状态;图像中的每一段各表示物质的一个状态变化过程。

2.小明听说过这种现象:冬天下雪后,在马路上撒盐,雪很快就化了;在北方的冬天,汽车驾驶员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为汽车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根据这些现象,小明猜想:冰(晶体)里含有其他杂质会降低它的熔点,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探究:实验器材:两支相同的试管、一盆冰水混合物(0 ℃)、碎冰块、温度计。

实验步骤:(1)将同样多的碎冰块分别装入两试管,将两试管放在0 ℃的冰水混合物中;(2)在其中一支试管的碎冰中加食盐并搅拌,待熔化时,用温度计测其温度。

实验现象结论:纯净的冰块在冰水混合物中不熔化,加盐后的冰迅速熔化,熔化时温度低于0 ℃。

结论:冰(晶体)里含有其他杂质,会降低它的熔点。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合理的推理,提出对某些问题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同学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对象分别用纯净的冰块和含有杂质的冰(冰块中加食盐),同时还要控制它们的其他因素,比如:冰块的质量,粉碎程度,以及加热条件等相同。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熔化情况,就可以得出结论。

例题精讲

例1 如图1-3-3是从实验得到的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关于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像的AB段表示熔化过程

B.图像的CD段表示熔化过程

C.在BC段所表示的过程中,海波继续吸热

D.在BC段所表示的过程中,海波不吸热也不放热

解析:图1-3-3是晶体物质海波的熔化图像,形象直观地表示出了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图像可以看出:在加热过程中,图像中AB段表示固态海波温度逐渐升高;BC段表示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海波全部熔化为液态后,温度继续上升,这是CD段所表示的。

答案:C

例2 萘的熔点是80.5 ℃,那么温度为80.5 ℃的萘()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态和液态共存

D.可能是固态和液态共存

解析:萘的熔点是80.5 ℃,凝固点也是80.5 ℃,萘的温度在80.5 ℃以下时,呈固态;在80.5 ℃以上时,呈液态;若其温度恰好为80.5 ℃,萘可以全部为固态,也可以全部为液态,还可以是固态和液态共存。处于固态、液态共存的萘,如果不和外部发生热传递,混合物中的固体萘不熔化,液体萘不凝固,固体和液体的数量都是保持不变的;如果从外界吸热,固体萘熔化,使固体数量减少,液体数量增加,直至全部变为液体;如果向外界放热,液体萘凝固,使液体数量减少,固体数量增加,直到全部变为固体。萘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

持在80.5 ℃不变。

答案:D

四、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内容精讲

1.液化的方法有哪些?

剖析:(1)降低温度,气体液化。我们知道,温度降低,大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降水。这是大自然中的液化现象,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例如,掀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有水从锅盖上滴下,这些水是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锅盖凝结成的;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水雾滴;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凝结成的。实验表明,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2)压缩体积,气体液化。从实验课本图1-22可以看出,当乙醚蒸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注射器内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压缩体积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现在许多地方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把石油气液化后装在钢罐里的。气体打火机用的丁烷气体,也是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成为液态,贮存在打火机里的。但是,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例如氮气必须在低于-147 ℃时才能用压缩的办法液化。这就促使物理学家研究获得低温的技术。

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习汽化的两种方式,有利于加深对蒸发和沸腾的认识和了解。

蒸发和沸腾的主要不同:液体在蒸发时温度降低,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2.小明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种类是否有关呢?请你帮助小明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探究:本实验的关键是保证其他因素相同,液体种类不同的情况下,看液体蒸发快慢是否相同。

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小烧杯,水和酒精。

步骤:①用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适量的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气温、风速相同)。

②观察两烧杯中水和酒精蒸发快慢的情况。

结论:如果杯中液体蒸发快慢相同,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无关;如果杯中液体蒸发快慢不同,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

由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较多,研究这些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只能一个一个地单独研究。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都有关系时,我们通常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研究物理量跟这个因素的关系。再控制别的因素不变,改变其中的另一因素,研究物理量和它的关系……这种分别控制逐一研究的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在今后的探究中要经常用到,同学们要逐步体会,掌握这种方法。

例题精讲

例1 夏天使用电风扇,如图1-4-1所示,空气的温度并没有降低,但我们却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A.扇子扇出的风把人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使人体周围的温度降低

B.扇子扇来的风是凉的

C.扇子扇来的风把人身体上的热吹掉了

D.扇子扇来的风使人体周围空气流动加快,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而蒸发吸热使人体表面温度降低

解析:本题中因为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扇出的风并没有把周围的热空气赶跑,扇来的风也不是凉的,同时风也不可能把人身体上的热吹掉。吹电风扇时,人体表面空气流动加快,身上的汗液蒸发加快,而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蒸发时从人身体上吸去大量的热,所以人感到凉爽,因此只有D才正确。

答案:D

例 2 夏天,剥冰棍的包装纸时,常常看到在冰棍的周围出现“白气”,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

解析:夏天由于气温较高,在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剥开包装纸的冰棍温度很低,会使其周围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降温而液化,形成一些小水珠,看上去就像冰棍在冒“白气”。

答案:这是液化现象。剥开包装纸后,冰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降温而液化,形成一些细小的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白气”。

绿色通道:解释“白气”现象,首先要明确“白气”不是水蒸气,是液化现象。要弄清楚液化成“白气”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白气”的产生有两种情况:(1)置于空气中的低温物体周围出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2)含水的高温物体冒出的“白气”是高温物体上的水先汽化后液化而形成的。

五、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内容精讲

1.升华和凝华

剖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例如,冰冻的衣服,冬天拿到户外过一段时间变干了,是因为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在冬天的早晨常看到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

我们在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中应认真观察,在用慢火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固态碘逐渐减少,最后不见了,而盛碘容器中并没有液体出现,就是说碘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在此过程中我们一直对碘加热,因此碘的升华过程是吸热过程。接着我们停止对容器加热,慢慢地我们看到容器中碘蒸气遇冷又凝华成固态,附着在烧瓶壁上,相应地放出热量,即碘的凝华过程为放热过程。

物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量,这一规律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应用:飞机将干冰撒入冷云层干冰会很快升华,进行人工降雨;利用干冰升华进行灭火;利用干冰冷藏食品;将新鲜蔬菜冷冻后,利用干冰的升华,将蔬菜“冻干”等等。

升华和凝华是特殊的物理现象,是指气、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而相互转化的现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的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因此对一些常见现象要记住。

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短文中的问题。

一天,小刚打开衣箱时,发现他上个月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了,并且闻到一股很浓的樟脑气味(如图1-5-1所示),小刚想:“樟脑球可能是变成了气体了吧!”紧接着他又想:“这些固态的樟脑球是怎样变成气态的呢?”针对这个问题,小刚先猜想“樟脑球可能是先熔化后再蒸发成气体。”但他没有发现樟脑球熔化成液体时留下的任何痕迹。此时,他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樟脑球是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根据小刚的观察和你的生活经历,你同意小刚的哪一种看法?理由是什么?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小刚开始了实验。他将樟脑球碾碎后的粉末放入烧瓶中,然后放在酒精灯上缓缓加热,仔细观察樟脑有没有变成液态,结果发现:烧瓶中并没有液体产生,樟脑球粉末越来越少。

(1)物质吸热后能从______态直接变为______态,这一过程叫做______。根据实验情况请填写:

(2)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你还可提出的一个猜想是______。

探究:根据小刚在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樟脑粉末越来越少”,并且整个过程中“烧瓶中并没有液体产生”,可以作出判断:樟脑粉末直接变成了气态。用酒精灯给樟脑粉末加热,即樟脑粉末从外界吸收热量时,樟脑粉末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反过来,如果实验条件相反,气态的樟脑也可能会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答案:同意小刚的第二种说法;没有发现樟脑球变成液体的痕迹固气升华气体放热能直接变成固体吗?

这是一道阅读探究题,反映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题精讲

例1 在北方冬天里,气温低于0 ℃,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发生了()

A.先熔化再蒸发

B.蒸发现象

C.升华现象

D.汽化现象

解析:由于北方冬天气温低于0 ℃,所以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上的水是以固体状态冰存在的,衣服变干说明衣服上的冰已经消失了,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固态的冰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是升华现象。

答案:C

例2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

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解析: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迅速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细小的水珠悬浮在空气中,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雾”。若喷射真实的烟雾,会污染环境,故A错。二氧化碳无色透明,根本看不到,故B错。要使空气液化需要极低的温度,也不现实,故C错。所以正确选项为D。

答案:D

六、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2、初步认识人类对水资源的依赖性及当代水资源危机。

3、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生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意识。

4、知道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5、了解电冰箱的致冷原理。

内容精讲

1.物态变化的吸、放热的应用有哪些?

剖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物态变化来吸热或放热。如利用冰块降温(熔化);利用汗液来调节体温(汽化);利用干冰制造特殊的舞台效果(升华);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防止菜冻坏(凝固)等。

在机器制造中我们发明了电冰箱(利用里面的物质,如氟利昂的汽化吸热,然后把热带出,再液化把热放出)。

在高科技中,如火箭为了防止与大气摩擦时被烧坏,在头部涂了一层特殊材料,利用特殊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吸热达到防止被烧坏的目的。

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现象很普遍,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很大的用处,了解这些现象也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去应用,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来为人类服务。同学们要有学好科学知识为人类服务的理想和愿望。

2.冰、雾、霜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冰的形成是水的凝固过程,凝固过程是熔化过程的相反过程。如图1-6-1表示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各线段表示冰是什么状态呢?是吸热还是放热呢?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1)A—D是吸热过程,属于冰的熔化过程;D—G是放热过程,属于水凝固过程。(2)AB段表示冰吸热温度逐渐升高,此时冰为固态。(3)BC段表示冰的吸热熔化过程,此时为冰水共存状态,温度为熔点温度0 ℃,吸热但温度不升高。(4)CD段表示冰全部熔化成水后,水吸热温度逐渐升高。(5)DE段表示水放热温度逐渐下降过程,没有固态冰形成。(6)EF段表示水的放热凝固过程,此时为冰、水共存状态,温度为凝固点温度0 ℃,放热但温度不降低。(7)FG表示水全部凝固成冰后,冰放热温度逐渐降低。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雾的形成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的液化过程。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液化现象。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物质在液化过程中要放热,我们可以通过冷却或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

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体冰晶的凝华过程。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凝华过程要放热。

物理现象的产生和变化是复杂的,条件不同现象也不同,运用物理知识对现象的解释是学习物理的重要目的,同时也是物理学的难点。

判断某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什么物态变化,解题思路应从这些自然现象的成因入手。分析物质变化前的状态和变化后的状态,看它是由什么状态变到什么状态的变化过程,然后确定是何种物态变化。

例题精讲

例1 关于雨、露、霜、雾跟物态变化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雨水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露水是水汽化形成的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解析:确定生活中关于水的物态变化的具体方法:先确定水的原来状态,再确定水的最终状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雨水形成是由于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液化形成小水滴,小水滴结合成大水滴形成的,所以A正确。露水是液态,不可能是由水汽化形成,而是由水蒸气液化得来,所以B是错误的。霜是固态,是由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所以C正确。雾是液态,不是固态,所以不可能是凝华形成的,故D是错误的。

答案:AC

例2 (2005安徽课改区)以下自然现象形成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A.春天到了,冰雪消融

B.初夏,林中白雾弥漫

C.清晨,草叶上露珠晶莹

D.深秋,果实上挂满了白霜

解析:分清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熟记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放热的规律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凡是沿着“固态→液态→气态”这个顺序的物态变化都是吸热的,即熔化、汽化、升华;反之,逆着这个顺序的物态变化都是放热的,即凝固、液化、凝华。根据物态变化的过程可知,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弥漫白雾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草叶上露珠的形成也属于液化现象,白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再根据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放热的规律可知熔化要吸热,液化和凝华都要放热,所以应该选A。

答案:A

第二章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学习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4、学会用量筒和量杯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内容精讲

1.如何认识宏观世界的“大”和微观世界的“小”?

剖析:宏观世界的宇宙、银河系、太阳系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量度它们的尺度通常用光年,大多数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的尺寸非常小,衡量其大小的尺度常用纳米等,人们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来对它们进行观察和研究。2.怎样使用量筒和量杯?

剖析:(1)正确识别量筒(或量杯)的分度值与最大量程。注意量筒的刻度是均匀的,而量杯的刻度不均匀(上密下疏)。上面标的单位是毫升(mL),1毫升即1立方厘米。

(2)在使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无论液面下凹还是上凸,测量者读数时其视线都应与凹面的底部和凸面的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2-1-1)。

(3)用量筒测量不规则的小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注意量筒或量杯的最小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量筒或量杯主要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的体积时,必须采用“排液法”,而且固体体积必须较小,以能放入量筒或量杯中为宜。这一固体必须既不吸水又不溶于水(如海绵、软木块、蔗糖块等是不能用排水法测量体积)的,在读取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

3.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还没有制成成品)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出这只灯泡的体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又去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了剖面图、立体图,还列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小时过去了,爱迪生着急了,走近一看,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爱迪生微笑着说,何必这么复杂呢?然后告诉了阿普顿测量的方法,阿普顿恍然大悟,不到一分钟就测出了灯泡的体积。(1)简要说出爱迪生测灯泡体积的方法。(2)请你对上述小故事作一个简单的评价,说说你受到哪些启发。

探究:本题一方面考查了用“转换”法测灯泡体积,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第二个问题答案是开放性的。

答案:(1)将灯泡装满水,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即为灯泡的体积;(2)可能答案有:处理问题要简单实用,不要墨守成规,要敢于创新等。

这里运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法,将“水的体积”等效替代“灯泡的体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思路在分析物理问题时是很常用的。例如对一些固体的体积、瓶子的容积等可将它们等效替代为“排开”或“所装”水的体积。

例题精讲

A.一本书的长度

B.一个人的高度

C.一座山的高度

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解析:微米(μm)是个较小的长度单位,人们对微米(μm)没有感性认识,应把本题的微米(μm)换成人们比较熟悉的米作单位。

对题目所提供的选项看,一个人的高度可能是1.76 m;而一本书的长度肯定比1.76 m要小得多;一座山的高度和一个篮球场的长度要比1.76 m大得多。

答案:B

绿色通道:这类题考查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估测长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把我们不熟悉的单位换成较熟悉的单位,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得出结论。要正确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多积累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值,如人的身高、课桌的高度、课本的厚度及长度等作为解题的理论依据。

例2(2005江苏常州)下列粒子:夸克、原子、质子、原子核,按空间尺度由小到大进行正确排列的是()

A.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

B.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C.原子、质子、原子核、夸克

D.质子、夸克、原子、原子核

解析:夸克是目前已知的最小微粒,本题的关键是在判断原子核、质子、原子的大小关系,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因此原子核的空间尺度必定大于质子。原子的尺度比原子核要大得多,故A选项正确。

答案:A

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学习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会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使用游码,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会正确读出所测物体的质量。

4.知道使用天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内容精讲

1.“物体”“物质”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剖析:物体是指某一件具体的东西,物质则是构成物体的材料,如木制的椅、门、窗是物体,而做成这些物体的材料——木头则是物质,并且椅、门、窗中含有的木头有多有少。为了描述或比较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物理学中引入了“质量”来表示。

学习本节时,采用对比法比较“物质的多少”来理解质量的概念。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汽车、轮船、桌椅、楼房……所有这些东西叫做物体。物体是由金属、木头、水等材料构成的,这些材料叫做物质。物质是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体,而桌子是木头做的,木头则称之为物质;用铁制成铁钉,铁钉这个物体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2.怎样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剖析:在使用天平时,首先要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然后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此时如果指针偏向中线左侧,横梁左端下沉,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若指针偏向中线右侧,横梁右端下沉,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如果此时指针总是晃动不停,等它停下来要用很长时间,这时不必等它停下来,可以以分度盘中线为准,看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向左摆动的幅度大,则应向右调平衡螺母;向右摆动幅度大,则向左调;左右摆动幅度相等,则说明横梁平衡。调节平衡的天平就可以用来称量物体的质量了。先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估计物体的质量,然后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加减砝码,当加上最小的砝码偏多,而去掉这个砝码又偏少时,可以移动游码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此时天平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的和。读数时关键是读游码指示的质量,要看清分度值,并且以游码左端所对刻度为准。

在学习中要认真阅读讨论天平使用说明书。在练习使用天平的实际测量时,应在老师的指导下来严格地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和步骤进行操作,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使用托盘天平的要点:(1)称量前,应调节横梁平衡。(2)称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规定。在称量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的位置以及交换左右托盘的位置,否则必须重新调节天平的平衡。(3)在读取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时,先要明确横梁标尺上每一大格、每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克,再看游码左边缘所对刻度值,即为游码读数。(4)称量后,要清点砝码放回盒内。

3.利用节假日帮父母去菜市场买菜,并细心观察菜市场里有哪些称量工具,你买的菜是用什么工具称量的?批发大量的蔬菜使用什么称量工具?人们是怎样使用这些工具的?他们使用的单位与我们刚学的质量单位是否一致?

(1)请你和同学一起,共同经历这项探究活动;

(2)请你和同学讨论,不同的称量工具各有什么优点;

(3)把你们的结论或发现跟其他同学交流,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探究:称量质量的工具有:杆秤、台秤、电子台秤、磅秤等。杆秤:携带方便;台秤:测量准确;电子台秤:测量准确、计价快捷;机械磅秤:能称量质量较大的物体。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逐步培养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具体称量工具的意识。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意识到在我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物理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科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

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炎热的夏天,小明从冰箱里取出一支冰棒,好冷啊!这时他想到刚学过的物理知识,请你探究:冰熔化成水以后,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哪些物理量没有变化?

探究:倒适量的纯净水在杯中,在水面到达的高度处(在杯的外壁)作上标记,放入冰箱里待水结冰后取出,观察冰面的高度超过原来的刻度,表明水结冰后体积在增大。

在天平的左盘放上装有冰块的杯子,在右盘加砝码,调节天平平衡。待冰块熔化后发现天平仍然平衡,从而可得出结论。

结论: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

本题是探究和冰熔化成水前后的体积、质量等是否发生变化。你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认真分析比较、具体的测量等方法。

例题精讲

A.一只鸡

B.一个苹果

C.一位初中生

D.一头大象

例2关于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根被压缩的弹簧,质量变小了

B.密闭容器内的碘升华时,质量变小了

C.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质量比在地面上小

D.1 kg铁和1 kg冰质量一样大

解析:选项A是弹簧的形状变了,选项B是碘的状态变了,选项C是宇航员的位置变了,而它们的质量都不会改变。选项D中铁块和冰块的质量都是1 kg,所以一样大。

答案:D

例3在调节托盘天平使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中线左侧,此时游码已经对零,下列几种调节中正确的是()

A.把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

B.把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C.把标尺上游码向右移动些

D.把天平搬动一下位置就行了

解析:当指针不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线上时,其对应关系是:指针偏左,左端下沉,调节时,螺母就向右旋;指针偏右,右端下沉,调节时,螺母就向左旋。本题中,由于指针偏左,故应向右旋螺母。但要注意此时的游码一定要放在零刻度处。另外,天平应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过程中天平的位置不能随意乱动。

答案:A

三、探究——物质的密度

学习目标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内容精讲

1.怎样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意义?

剖析:ρ=m/V是密度的定义式,也是密度的计算式、量度式。可以利用它计算出某种物质的密度,决定密度的是物质本身。对于同种物质来说,不论由这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如何变化,这种物质的密度是不变的,因为它的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变的。所以说密度跟物质的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无关。

(1)每种物质都有确定的密度,对于同种物质来说密度是不变的,即m/V的值是常数。(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m/V的值不同,即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物理活动课上,张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黄色的乒乓球和一个玻璃球全部埋入装有米的大烧杯中,摇晃烧杯一段时间,乒乓球从米中“跑”了出来。看到这个现象,同学们十分惊讶:为什么乒乓球能“跑”出来,而玻璃球不能“跑”出来?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下列猜想:

猜想1:因为乒乓球体积比玻璃球大;

猜想2:因为乒乓球质量比玻璃球小。

探究:(1)取三个塑料空瓶A、B、C,在A、B、C瓶中装入质量不等的沙子,盖好瓶盖,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

(2)把三个瓶子分别埋入盛有米的容器中,摇晃容器,观察现象。

(4)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及现象后得出结论。

结论:猜想1错误、猜想2错误。

原因:乒乓球的密度比米小得多,乒乓球的重力比埋在米中排开米的重力小得多,所以在摇晃中乒乓球被米“浮”起来。

举例:生活中将混有沙子的米用摇晃的方法将沙子沉在米的底下,将米和沙子分离开来。

本题从实验现象入手,主要考查发现、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的科学探究能力。

针对猜想设计实验时,应考虑研究对象的质量和体积,可在塑料瓶内装沙子调节质量;可选用大小不同的塑料瓶以保证体积不同。然后定量研究猜想是否正确。

例题精讲

例1 (2005北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

解析: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每块的质量和体积都变为原来的一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故密度不变,A错误。密度不同的物体,在质量和体积未确定的条件下,是无法比较它们的质量或体积大小的,故B、D错误,C选项正确。

答案:C

例2 估算你们教室内空气的质量,写出需要收集的数据和计算过程。

解析:教室内空气的质量显然不能直接测量。考虑到空气的密度易知,只需要估算教室的容积即可算出教室内空气的质量。根据生活经验分别估计出教室的长a约为8 m、宽b约为6 m、高c约为3.5 m,利用V=abc算出教室的容积,

答案:以教室长8 m、宽6 m、高3.5 m计算,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约为216.72 kg。

绿色通道:密度的应用:①计算不便测量的质量:m=ρV;

四、新材料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纳米材料的高科技应用。

2、常识性了解“绿色”能源。

3、常识性了解记忆合金在各种领域的应用

内容精讲

1.什么是纳米技术?

剖析:纳米是长度单位,原称“毫微米”,就是10-9米(10亿分之一米)。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纳米技术包含下列四个主要方面:

第一方面是纳米材料,包括制备和表征。在纳米尺度下,物质中电子的放性(是量子力学性质,这里只作了解即可)和原子的相互作用将受到尺度大小的影响,如能得到纳米尺度的结构,就可能控制材料的基本性质如熔点、磁性、电容甚至颜色。而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成分。第二方面是纳米动力学,主要是微机械和微电机,或总称为微型电动机械系统,用于有传动机械的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光纤通讯系统,特种电子设备、医疗和诊断仪器等。

第三方面是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如在云母表面用纳米微粒度的胶体金固定DNA的粒子,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电极做生物分子间互作用的试验等。

第四方面是纳米电子学,包括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结构的光/电性质、纳米电子材料的表征,以及原子操纵和原子组装等。

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提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有关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的某一天,现在像“银河”那样的巨型计算机小到可以被随手放进口袋;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信息,将会压缩到一个糖块大小的设备中;通过纳米化,易碎的陶瓷可以变成富有韧性的特殊材料;世界上还将出现一微米以下的机器甚至机器人;纳米技术还能给药物的传输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等等。

2.材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探究: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东西,样样都是过日子必不可少的物质,它们都是材料,所以人类首先最需要的就是材料。过日子离不开材料,使用任何一种技术更离不开材料。从最原始最简单的技术到最尖端最复杂的技术,莫不如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往往用那一时代主要使用的材料来代表那一个时代,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等。现代社会使用的材料种类繁多,无法简单地用某一种甚至某一类材料来象征社会的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但材料是一切东西的物质基础仍然没有改变,而且今后也永远不会改变。正是因为有千姿百态数不清的材料,世界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看,一种崭新技术的实现,往往需要崭新材料的支持。例如,人们早就知道了喷气发动机比螺旋桨发动机优越,但由于没有材料能承受喷射出的燃气的高温,使这种理想只能是空中楼阁,直到1942年制成了耐热合金这种新材料,才使喷气发动机的制造得以实现。同样,如果没有1970年制成的实用光导纤维,也不会有现代的光通信;如果不能制成高纯度大直径的单晶硅,就不会有高度发展的集成电路,也不会有今天如此先进的计算机和电子设备,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新材料的发现、发明和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学会阅读材料、搜集处理信息的技巧方法。并能结合实际了解新材料在现实生活和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激发自己关注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题精讲

例题纳米技术以它惊人的速度进入了人类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大热点。它和信息

技术、生物工程并称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纳米技术以其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分子、原子世界。

即1 nm—100 nm的世界里,原子、分子运动和变化的方向,同时在这一尺度范围内对分子、原子进行操纵和加工。其实质就是用单个分子、原子直接制造物质,它使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了分子、原子。

解析:现在纳米技术正在蓬勃兴起,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我们应该对纳米及纳米技术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本题意在向同学们展示有关信息,最后计算的关键是单位换算。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一、运动与静止

学习目标: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

内容精讲

1.如何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剖析: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对于同一个物体,如果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具体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如我们以地面作为参照物,大楼相对地面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大楼是静止的。若我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由于大楼随地球一起绕着太阳公转,大楼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发生变化,则大楼相对于太阳是运动的。因此,对同一个大楼的运动情况,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来说的。

如果两个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我们就说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如:两个同学骑着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相同速度并排行走,这两个同学就是相对静止的。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参照物)而言的,在研究机械运动时,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对于同一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描述就可能不同。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①确定研究对象;②根据题意确定参照物,并假定参照物是不动的;③分析被研究对象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有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

2.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于屏幕上。这是为什么?

探究: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组设计如图3-1-1实验。

在小桌平面上,安装一滑轨,上面放着一幅带轮子的背景画,前面放一个卡通小人物画。当推动背景画向右运动时,你会感觉到卡通小人物会向左跑,这是因为我们观察卡通小人物运动情况时,是以背景为参照物的。

结论:根据以上实验不难知道,我们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运动员虽然始终处于屏幕上,但由于背景在不断向后运动,我们以背景为参照物,因而感觉到运动员跑得很快。

探究物体相对运动,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让两个物体(例如背景画面和人物)中的一个静止,另一个快速运动,观察相对运动的效果。

例题精讲

例1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竹排江中游”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

解析: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一般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其次是选定参照物,最后根据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但此题是一个逆过程,已知竹排在“游”,青山在“走”,请你判定是以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要看竹排相对于“谁”的位置在“游”?青山相对于“谁”的位置在“走”?竹排在江中移动,显然是相对于江岸即地球而言;青山在走,是竹排在运动时,竹排上的人感觉到的,是以自己或竹排为参照物的。

答案:青山或河岸自己或竹排

绿色通道:本题一方面考查了“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渗透人文精神的在。解这类题的关键是:弄清楚诗句中强调的是哪一个物体的运动,然后从诗句所描写的情境中找出这个物体相对于哪个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个参照物必须:①是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但并非真的不动;②与被研究的对象相关;③被所选作参照物的“物体”,应该首先考虑研究对象周围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物体。

例2 一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多次描述了运动并作了简单解释,其中前后两次描述了山的运动状态,两次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船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解析:词中一次描述到山在运动:看山恰似走来迎;一次描述山是静止的:仔细看山山不动。描述山的运动,就需要找到一个物体作参照物,同山之间有相对位置的变化。很显然,在诗词中提到的物体中,船同山之间有位置的相对变化,船可以作为山在运动的参照物;描述山是静止的,所找到的参照物同山之间没有相对位置的变化,在诗词直接提到的物体中虽然找不出这样的物体,可以把范围扩大到这些物体所处的环境,很显然江(河)岸、地面可被选作参照物。综上所述,应选B。

答案:B

二、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

2.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相关变形式;

3.知道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内容精讲

1.为什么要引入速度的概念?速度概念是怎样建立的?

剖析:物体的运动有快慢之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为了定量地、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里引入了速度的概念。

在物理学中,采用了“比较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的方法来定义速度的概念。为了简单方便,这里的相等时间取1小时、1分钟、1秒等,称为“单位时间”,这样就得出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有了速度的定义,就容易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要想求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就可以了,

比较运动快慢有三种方法:①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速度大;②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速度大;③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路程,可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短的方法,所得数值越大,速度越大。物理学中是利用第一种方法给速度下定义的。

2.下表是卡车沿直线平稳行驶和电车、机车启动过程中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从启动一段时间后开始计时),请你比较和分析表中的数据。

回答下列问题:(1)卡车做_______运动;(2)电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定性)是________;(3)电车的速度v与时间t的定量关系式是v=________;(4)通过分析电车和机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它们________是相同的。

探究:本题是以表格的形式给予信息的探究题,关键是要看懂数据表格给出的信息。对于卡车,其运动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做匀速直线运动;电车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进一步分析v和t的关系可以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增加的量为每5 s增加2.5 m/s;

电车和机车的速度都随着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在相同的时间内它们速度增加的量相同。结论:(1)匀速直线(2)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信息给予型题目主要考查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提供信息的方式很多:文字叙述、图片示意、表格数字、坐标图像、铭牌票据等等。解题关键是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在众多的信息中迅速找到相关的、有用的信息。

本题通过分析表格中提供的数据,归纳卡车、电车、机车的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的相同点,寻找规律。在定量分析,寻找数量关系时,还要利用到数学知识,确定数量关系表达式。

例题精讲

例1 完成下列速度单位的换算。

30 m/s=_________km/h

例2 一辆客车以3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相邻的平行轨道上迎面开来一辆长100 m的货车,速度是20 m/s,客车里靠窗口坐的乘客看到货车从人眼前经过的时间是()A.10 s B.15 s

C.2 s

D.6 s

解析:解题的关键就是要抓住迎面相向而行的速度关系。客车和货车相遇时,两车相向而行,以客车为参照物,那么迎面开来的货车相对于客车的速度为两车速度之和,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

学习指导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石英钟、机械钟、电子表等测量时间。

通过阅读教科书图37、38、39、310的图片,再现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认识变速运动。经过分析、思考、讨论,并和匀速直线运动相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变速运动的快慢的了解。

对平均速度的学习要抓住它的特征: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不同时间、路程的平均速度不同。体会物理学中“把复杂的变速运动简化成匀速运动”的“近似”或“等效”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表,感知这些物体的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的学习,要和平均速度对比,并通过具体事例理解: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运动情况。

关于平均速度的测量,要求大家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对于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我们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方案,其次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使用卷尺、停表或手表等仪器,客观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另外,大家可大量收集和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有关的知识,尝试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测量它们的平均速度。

内容精讲

1.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剖析:(1)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这实际上是把变速运动等效成匀速运动来处理。变速运动比匀速直线运动复杂,为了把复杂问题简化处理,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把物体在这段时间里(或这段路程上)的运动看作匀速直线运动,从而用求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办法来求其速度,这样计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例如:运动员跑100 m用10 s,他的平均速度为:

若这位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 m/s的速度匀速跑完100 m,所用时间也为10 s,总效果相同。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2)平均速度只是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知道了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大体知道了它运动的快慢,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中途停留。例如,对于上述的百米运动员,我们很难找到他哪个1 s跑了10 m。

(3)平均速度只是对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而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情况。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路程上),它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因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一般是随时变化的。因此,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出在“哪段时间”内,或在“哪段路程”中,否则平均速度的含义就不确切了。例如,对于上述的百米运动员,10 m/s只代表此运动员在这10 s内(或这100 m 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 m的平均速度,也不代表他后50 m

的平均速度。

常见运动的速度都在变化,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变速运动包括变速直线运动和变速曲线运动。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因速度是变化的,所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绝对不能把各段路程上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2.小明要模仿古人用水钟表来计时,他找来一个带水龙头的水壶,一个量筒和适量的水。(1)帮小明设计一下,如何用这些器材来测定时间?

(2)这种方法测定时间所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

探究:测定时间总是跟稳定的运动相联系的。只有产生了稳定的运动,测定时间才准确,用水钟(刻漏)计时,就是要形成时间间隔稳定不变的水滴,通过计算落下水滴的多少来度量时间的长短。

答案:(1)在水壶中装适量水,稍微开启水龙头,形成稳定水滴,再用量筒接着水滴,测出滴入1 mL 水所用的时间t0,然后,可根据滴入量筒中水的体积V mL,知道过去的时间,t=Vt0 (2)这种测定时间的方法所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水壶水位下降,水滴越来越慢,可采用补充水壶里的水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很多,这些方法中首先都要有一个标准,然后再通过跟标准的比较知道被测的时间或长度。例如本题中首先要知道“滴入1 mL水所用的时间t0”,然后根据“滴入量筒中水的体积V mL”算出滴水的时间。再如用刻度尺量出自己张开的食指和中指以及自己步行时两脚的长度(标准),然后用张开的食指和中指估测课桌的长度,用步行测教室的长和宽等等。

例题精讲

例1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年轻的跨栏名将刘翔,在男子110 m栏决赛中,以12.91 s的成绩平了奥运会记录,勇夺冠军。他在上述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

另外注意这个平均速度只能代表相应路程的平均运动快慢,不能表示任意一段路程(或任意一段时间)的快慢程度,所以代入数据时要注意路程和时间要绝对对应。

例2都安县城至南宁路段为高速公路。轿车司机于上午8时正进入“都南高速”入口处时看路边立有如图3-3-6甲所示的标志牌,当轿车行驶到乙地时司机又看见路边立有如图3-3-6乙所示的标志牌,此时时钟指在8时30分,问:轿车从入口处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由题图可以看出,从上午8时到8时30分,轿车行驶的总时间是0.5小时,从距离南宁120 km处运动到距离南宁75 km处,行驶的总路程是45 km,

故轿车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90 km/h。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知识点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_______。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_______米. 课桌的高度约0.75m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km=_______m=103m;1dm=_______m=10-1m;1cm=_______m=10-2米;1mm=0.001m=10-3m;1m=_______μm;1um=_______m1m=_______nm;1nm=_______m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约为:0.07 m m 、70微米地球的半径:6400 k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_______是否磨损、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物体放置,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_,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_______;(4). 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单位组成。 5、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 页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6、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 1h= 60 min=_________s. 7、误差:测量值与________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_______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_________而产生。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_________传播。_________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_________,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_________。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_________、响度、_________。(1)音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_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_,跟发声体的_________、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_________减弱;(2)在_________减弱;(3)在_________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_________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_________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_________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_________性好、_________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_________、_________、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_____,很容易绕过_________,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班级: 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完成下面内容: (1)刮风时,风吹树叶哗哗响,是因为树叶的 产生声音; (2)节日燃放鞭炮时,火药爆炸发出爆炸声。有经验的人能够判断出远处的爆炸声是鞭 炮声而不是枪声,他实际上是根据声音的 进行辨别的; (3)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具有传递 的性质。 2.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 进行传播的.声音传播速度除了跟介质有关外,还与介质的 有关。目前,已有飞机的速度超过声音的传播速度,称为超音速飞机。则超音速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距离至少在 km 以上.(声音常温下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 3.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振 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 ,然后再传给大脑, 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4.我市的浑河公园是具有北方园林艺术风格的公园,浑河流经园中,河 边垂柳成荫,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于 光的 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 所形成的岸边 柳树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 5.图1是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的分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光路图。 由图可知,光线是从 射入 中。 6.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让被测 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视力表的像,如图2所示,视力表在镜 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m ,与不用平面镜的方法相比, 这样做的好处是 。 7.当我们有机会到内蒙古草原时,看到草原上会呈现出“白云悠悠,绿草茵茵,牛羊成群”的美景,草原呈现绿色是因为草 了绿光(选填“吸收”或“反射”);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片白云,是因为白云对光产生了 反射。 8.如图3所示,蜡烛的烛焰在凸透镜的右侧光屏上成一个 倒立、缩小的像,图中O 点是凸透镜的中心,A 、B 、C 、D 四个点中有一点是凸透镜的焦点,且AB=BC=CD=DO ,根据成 像情况可知, 点是凸透镜的焦点. 9.眼镜店交给小红一个塑料袋,里面用纸包着四种眼镜 镜片.小红知道这里面有刘老师+150度和李老师+300度 的镜片,还有小华的-175度和小玲-350度的镜片.回到学校里打开纸包,发现四种镜片上都没有标明度数,小 图1 图2 图3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八 年 级 物 理 上 册 知 识 点 第一章 机械运动(共4节)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米 ,用符号表示为 m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m= 103 m ,1m= 10 dm= 100 cm= 103 mm= 106 um= 109 nm, 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 长度 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刻度尺 ,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 长度 的工具;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 量程 、 分度值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测量时的方法: 整 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 尺面 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 分度值 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 数字 和 单位 组成 。多次测量取 平均值 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 m ,一本书的厚度为10 m m ,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um 。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 18.41cm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 18.4cm ,估计值是 0.01cm ,单位是 cm 。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2.32 cm ,其中的估读值为 0.02 cm 。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1.70 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2.00 cm 。 (图1) (图2) (图3) 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圆的直径为 1.90 cm 。测得200 页书纸的厚度为1cm ,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 0.05 mm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的直径为 1.67 mm 。。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 秒 、 小时 、 分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 秒 。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停表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钟表?答: 秒表、手表、石英钟 。 1h= 60 min= 3600 s ;1min= 60 s ;30min= 0.5 h (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 停 、三恢复 零 。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 秒 ,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 分 (分或秒) 8、误差是 测量值 与 真实值 之间的差异。误差与错误不同, 错误 能消除, 误差 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 使用精密测量工具 、 改进测量方法 、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 其中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位数与已知测量值位数相同,多余的四舍五入。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 位置随时间 的变化叫做 机械运动 。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 运动 的世界。 运动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3、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 标准 的物体叫 参照物 。 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 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 为参照物。 4、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 ,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相对性 。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 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5、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_位置 _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位置__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__静止__的。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 时间 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 远 的物体运动得快。 另一种是经过相同 路程 比较他们所花的时间,所花的时间 短 的物体运动得快。 (2)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速度值 大 的物体运动得快。 2、速度 (1)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速度 。(2)公式: 。 (3)速度的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 单位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1、什么叫做质量?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 2、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换算?答: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3、实验室常用什么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答: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答: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事项:1、首先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值(感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 5、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6、若被测物体的质量小于标尺上的分度值(即天平的感量),该如何测量?答:可采测多算少法(累积法)进行测量。(如邮票、大头针等m= m总/n) 7、常见物体质量的大约数值是什么?答: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8、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什么关系?答:同种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9、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式及单位是什么?答: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ρ=m/V 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单位符号是:kg/m3 其它单位有:克/厘米3(g/cm3)、千克/分米3(kg/dm3)单位换算关系是:1 g/cm3=103 kg/m3 1 g/cm3=1 kg/dm3 10、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是什么?答:水的密度为:ρ水=103 kg/m3 =1.0g/cm 3 其物理意义:1米3水的质量为103千克。11、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答: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12、ρ=m/V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答:(1)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变,是定值(但温度、物态、压强等条件变化时,物质的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但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是变化的。质量一定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体积一定时,密度与质量成比。13、密度有哪些应用?答:(1)ρ=m/V测量和计算密度鉴别物质的种类;(2)m=ρV计算质量(3)V= m/ρ计算体积。14、量筒(量杯)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读数?答:量筒(量杯)用来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和间接测量固体的体积。测量前应观察(1)分度值(2)最大测量值。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俯视时读数值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15、量筒(量杯)间接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是什么?答:(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1、能使固体全部浸没,2、放入固体后液面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测量值)的水V1;(2)用细线系住固体沿量筒壁轻轻下落到量筒底部,读数为V2;(3)则固体的体积为V固= V2- V1。上述方法为排水法。若固体溶于水则需要用薄膜包上或用排沙法;若固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用针压法或捆绑法。16、体积、面积、长度的物理量符号及单位有哪些?答:体积物理量符号:V,国际单位:米3(m3)。体积其它单位及换算关系为:1 m3=103 dm3,1 dm3=103 cm3,1 m3=106 cm3 1 dm3=1升(L),1 L=103毫升(mL), 1 cm3=1 mL 面积的物理量符号:S,国际单位:米2(m2)。其它单位及换算:1 m2=102 dm2, 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2017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1-3章)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 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 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八年级上册物理北师大版第二章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A、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2m B、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20cm C、一个初中生书包的质量约50kg D、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10kg 2.有关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已调节好的天平移到另一处使用,不需要重新调节 B.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一定要等到指针完全静止下来 C.从砝码盒中提取砝码时,必须用镊子夹取 D.天平横梁平衡后,托盘可以互换 3.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滴水的密度小于一桶水的密度 B.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固体的密度 C.因为铝比铁轻,所以铝的密度小于铁的密度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4.质量为2000kg的铝球,其体积为1m3时,(铝的的密度为2.7g/cm3)则:() A、一定是空心的 B、一定是实心的 C、可能是空心,也可能是实心的 D、无法判断 5.一实心铜球和一实心铝球,体积相同,将他们放到已调好的天平两盘中,则(): A、天平仍然平衡 B、铝球一端下沉 C、铜球一端下沉 D、无法确定 6.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三个空心球,它们的材料分别是铝、铜和铅,则空心部分最大的是()A.铝球 B.铜球 C.铅球 D.无法判断 7.有四个容量都为500毫升的瓶子,分别装满海水、纯水、酒精和汽油,那么装的质量最多的是()(ρ海水>ρ纯水>ρ酒精>ρ汽油) A.海水 B.纯水 C.酒精 D.汽油 8.2003年10月22日“神舟五号”绕地球载人飞行时,用某种金属做微重力实验。 在太空中,这种金属的哪个物理量一定不会改变() A.质量 B.温度 C.体积 D.密度 9.人们常说“铁比棉花重”,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指:() A.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B.铁的重量比木头大 C.铁密度比木头大 D.木头的体积比铁大 10.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A.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入烧杯,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倒入量筒中油的体积 D.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八年级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 (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泰安一中虎山路校区吕学文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km dm cm mmμm 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疑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度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方法 (1)累积法:某些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他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4)“滚轮”法:用一个已知周长的轮子沿曲线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用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即为总长度,汽车里程表,就是根据这一道理制成的。 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 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3、参照物定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也可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 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 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光 一、光的传播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学习物理不仅能学习到物理知识,提高生活的能力,而且能学到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出guo为大家归纳了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好好复习,期末考试考出好成绩。 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归纳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 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 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学习一本功课最基础的就是有一个充足的睡眠和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有了这两样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习与复习!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

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北师大版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八年级 物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30分) 1.某同学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 B.某初中生的身高为168cm C.学生书桌高约300mm D.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 2.在图中所示的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 3.下列事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 A .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 .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 .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D .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4.生活处处是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高压锅煮饭菜,是增大了锅内的压强,降低了水的沸点 B .黑色物体能吸收任何色光 C .医生用B 超检查身体是次声波的应用 D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5.下列说法中的物体,质量和密度都不变的是 ( ) A.矿泉水喝掉一半后放入冰箱冻成冰 B.一支粉笔被老师用去一半 C.“神十一”从地面带入太空的照相机 D.密闭容器内的冰熔化成水 6.“五一”期间,小明乘坐如图1所示的动车。小明在行驶的动车上看 到路旁的树疾速向车后退去。小明所选的参照物是 ( ) A .初春,河流中 冰雪消融 B .仲夏,草叶间 露珠晶莹 C .深秋,枝头上 挂满白霜 D .寒冬,窗玻璃上冰花剔透 图1

A. 路旁风景树 B. 路旁的房子 C. 小明乘坐的动车 D. 铁轨7.下列关于声和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和光传播都需要介质 B.光速和声速一样 C.光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8.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 B.摩托车烟囱上安装消声器 C.街头设置噪声检测仪 D.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9.下图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10.一人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墙上钟的像如图2所示,则实际时间为( ) A.5:40 B.4:20 C.7:20 D.8:40 11.同学们在公园的湖水里看到了“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的美景。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实像 B.水中的云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C.水中的鱼是光的反射所形成的实像 D.水中的云是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 12.图3所示的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凝固是50℃ B.这种物质是非晶体,其熔点点是50℃ C.在AB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BC段物质不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13.三只完全相同的杯子里装满水,把质量相等的铜块、铝块、铁块 分别放入这三只杯子里,则溢出水最多的是(ρ铜>ρ铁>ρ铝)( ) A.放铜块的杯子 B.放铝块的杯子 C.放铁块的杯子 D.三只杯子水面高度相同 14.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3:2,体积之比为2:3,甲、乙两物体密度之比为( ) A.湖中倒影B.水“断”筷子C.世博会夜晚的灯光D.镜中的陶罐 图2 A B C D 图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