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毒理学选择题

环境毒理学选择题

环境毒理学选择题
环境毒理学选择题

一、填空题

1.接触频率与期限:分为三种,即。

2.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处置包括_____、_ ___、 _和_____四个过程。

3.毒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___和__ _。

4.机体最重要是排泄器官是:

5.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6.有机酸主要在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被吸收。

34.凡是分子量小的()水溶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滤过

35.凡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需要载体能量,脂溶性大分子量的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

方式

36.凡是脂/水分配系数大,非离子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方式

37.凡是水溶性的化合物,分子量大的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通过

生物膜方式

38.凡是液滴或大颗粒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39.葡萄糖由胃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再进入神经组织,一系列通过

生物膜的方式

40.铅、锰、镉、砷、铊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主要的体内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营养物质通过的方式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而大部分环境化学物透过胎盘的方式是。

9.化学物危险度评价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四个部分组成。

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

5.化学致癌的三阶段论中的三阶段是指:

3.根据致癌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方式可分为

与细胞恶性转化有关的基因主要有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结果分析指标是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

大气污染物可分为两类: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土壤污染的特点是隐蔽性、蓄积性、恢复难。

根据污染物来源可将土壤污染分为五类:水体污染性、大气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生物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从环境毒理学的角度,把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

血液是金属元素在体内转运的主要介质。

体内的铅90%以上存在于骨骼内。

二、选择题

1吸收速度最快的是:( C )

A:皮下注射B皮肤涂布C:经口摄入D:腹腔注射

2.一下那些物质不容易在骨骼中沉积:(D )

A:氟B:铅C:锶D:Hg

3.生物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是:(C )

A.心脏

B.肾脏

C.肝脏

D.肠胃

4.以下可通过钙转运系统吸收的是(A )

A.铅

B.铬

C.锰

D.铁

5.急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时间是:(B )

A:7天B:14天C:30天

6.外来化合物的概念是( E )。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

E.以上都是

7.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E )。

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 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C.腹腔注射>经口 D.经口>经皮 E.以上都是

8.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 A )。

A.灌胃B.喂饲 C.吞咽胶囊 D.鼻饲 E.饮水

9.最小有作用剂量是( E )。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

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

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

D.DNA大段损伤的最小剂量

E.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

10.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是( C )。

A.定性评定 B.定量评定C.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D.毒性评定 E.危害性评定

11.研究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的目的是( E )。

A.寻找毒作用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B.预测毒性大小 C.推测毒作用机理

D.预测新化合物的安全限量标准范围E.以上都是

12.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E )。

A.胃肠道 B.唾液 C.汗液 D.母乳E.肾脏

13.常见的诱导剂有( E )。

A.苯巴比妥 B.3-甲基胆蒽 C.六氯联苯 D.DDT E.以上都是14.下列哪些化学物质易于从呼吸道进入机体( E )。

A.苯B.CO C.SO2 D.粉尘E.以上都是

15.危险度是( D )。

A.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能力B.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

C.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性估计

D.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E.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

16.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 E )。

A.相加作用 B.协同作用C.拮抗作用 D.独立作用E.以上都是染色体断裂后不重接则不能形成下列哪种形态学改变( C )。

17.动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E )。

A.装置备有新鲜空气补充 B.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

C.保证染毒柜内和二氧化碳分压恒定D.温湿度恒定E.以上都是 18.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 E )。

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

C.操作方便D.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E.以上都是

19.最大无作用剂量是( B )。

A.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B.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C.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D.一种化合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生物体的损害的剂量

E.不引起生物体中DNA损伤的最大剂量

20.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E )。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化学物质的分子量

C.溶解度 D.血气分配系数E.以上都是

21.化学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 D )。

A.电离度 B.熔点 C.挥发度 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

22.经呼吸道静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E )。

A.设备简单 B.操作方便 C.消耗受试物少D.有使用价值E.以上都是23.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原则是( D )。

A.按一定顺序进行 B.最短的时间 C.最经济的办法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24.S曲线的特点是( A )。

A.曲线开始平缓,中间陡峭,最后又趋平缓 B.曲线开始平缓,中间平缓,最后陡峭C.曲线开始陡峭,中间平缓,最后仍平缓D.曲线开始陡峭,中间陡峭,最后平缓E.曲线始终比较平缓

25.剂量反应关系曲线有( E )。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E.以上都是

26.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E )。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滑面内质网增生E.以上都是

27.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C )。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E.胞饮和吞噬

28.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 E )。

A.确定阈剂量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B.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

C.进行该化合物的危险度评价 D.以上AB正确

E.以上AC正确

29. 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的目的是( A )。

A.最低有害作用剂量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B.观察中毒症状 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 E.为其它试验剂量设计提供数据

30.毒物是( E )。

A.对大鼠经口LD50>500gm/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突变性的物质

D.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E.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31.环状染色体是( C )。

A.染色体长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 B.染色体短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C.染色体两臂断裂重接形成环状D.染色体断片断端重接形成环状E.以上都对

32.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结果分析指标是( A )。

A.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

B.肿瘤死亡率,肿瘤发生率,肿瘤潜伏期

C.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死亡率

D.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肿瘤死亡率

E.肿瘤发生率,肿瘤存活率,肿瘤死亡率

33.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 C )。

A.1天 B.1周 C.2周 D.3周 E.1月

34.关于蓄积系数(K)的评价哪些是对的( D )。

A.K<5为高度蓄积B.K<3为高度蓄积

C.K=LD50(1)/LD50(n) D.K>1为明显蓄积

E.K>2为轻度蓄积

35.影响致癌作用的因素有( D )。

A.致癌物的相互作用B.维生素C.脂肪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36.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E )。

A.动物种属 B.性别C.年龄D.生理状态E.以上都是

37.代谢活化是指( C )。

A.一相反应可以增毒,二相反应可以减毒

B.经结合反应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

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

D.减毒或增毒必须经过四种反应

E.MFO具有两重性

38.染色体数目异常的表现不包括( B )。

A.单倍体B.二倍体C.三倍体D.四倍体E.五倍体

39.致死剂量(浓度)包括( E )。

A.绝对致死剂量B.半数致死剂量C.最小致死剂量

D.半数致死浓度E.以上都是

40.急性毒性是( C )。

A.机体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

C.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24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D.一次是指瞬间给予动物,快速出现中毒效应

E.机体敏感性差异很大,有部分动物很快死亡,但有些动物很快恢复

41.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E )。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E.以上都是

42.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D )。

A.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1/LD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C.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D.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43.LD50的概念是( D )。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统计值)

E.抑制50%酶活力所需的浓度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45.最大无作用剂量是B

A.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B.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C.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能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D.一种化学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物体的损害的剂量

46.最小有作用剂量是 D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

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

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

D.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

47.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A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

48.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B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

49..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

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D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

51..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

52..对LD50 描述错误的是D

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C.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D.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

53..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大D

A.LD50 B.LD0 C.LD01 D.LD100

21.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小B

A.LD50 B.LD0 C.LD01 D.LD100

25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D

A.直线型曲线B.抛物线型曲线C.对称S状曲线D.非对称S状曲线

26.S-曲线的特点是A

A.曲线开始平缓,中间陡峭,最后又趋平缓B.曲线开始平缓,中间平缓,最后陡峭C.曲线开始陡峭,中间平缓,最后仍平缓D.曲线开始陡峭,中间陡峭,最后平缓1.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2.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气血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3.pKa为

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4.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

5.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A.肠道

B.唾液

C.汗液

D.肾脏

6.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

7.代谢活化是指

A.一相反应可以增毒,二相反应可以减毒

B.经结合反应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

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

D.减毒或增毒必须经过四种反应

8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A.N一氧化.苯胺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

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C.环氧化,苯并(α)芘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11.常见的诱导剂有

A.苯巴比妥

B.3-甲基胆蒽

C.六氯联苯

D.DDT

13.外来化含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

14.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

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15.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滤过

18.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小肠

20.下述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解毒作用是机体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B.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营养状态及遗传特性,对生物转化的性质与强度均有重大影响

C.经过体内的生物转化,所有化学毒物的毒性均降低

D.前致癌物可通过生物转化后变成终致癌物

21.化学毒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

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力

B.血流量

C.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

D.器官和组织所在部位

22.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

A.剂量

B.作用时间

C.选择作用

D.蓄积作用

?24.化学毒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胞吞

26.化学毒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食管

B.胃

C.小肠

D.大肠

30.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

A.毒作用发生快慢

B.毒作用性质

C.代谢解毒

D.毒作用持续时间

?31.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

A.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吸收途径

C.剂量

D.作用时间

32.用“阳性或阴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称为

A.效应

B.反应

C.量效应

D.质效应

【B 型题】

1.化学结构与毒效应

A.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决定理化性质

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

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及理化性质

2.化学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

A.电离度

B.熔点

C.挥发度

D.以上都是

?3.影响环境污染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化学物的A.理化特性

B.剂量

D.作用持续时间

E.联合作用

?4.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

A.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用

B.苯主要从呼吸道,对呼吸系统有毒性作用,而甲苯没有

C.苯中毒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发生心室颤动,而甲苯没有D.苯为致癌物.甲苯为工业毒物

5.研究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的目的是

A.寻找毒作用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B.预测毒牲大小

C.推测毒作用机理

E.以上都是

6.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

A.相加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以上都是

7.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由于

A.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B.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

C.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

D.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

15 8.甲烷(CH4)若用Cl取代CH4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

A.CH3Cl

B.CH2Cl2

C.CHCl3

D.CCl4

E.CCl3

1.毒理学体外试验常选用

A.大鼠和小鼠

B.果蝇

C.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D.鸟类

2.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

A.初成年,断乳不久,初断乳

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

C.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

D.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

3.急性毒性是

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融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

C.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24 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D.一次是指瞬间给予动物快速出现中毒效应

4.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

好选用两种动物是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D.狗和猴

5.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

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

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D.以上都是

6.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

A.灌胃

B.喂饲

C.吞咽胶囊

D.饮水

7.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静脉> 吸入> 肌内> 腹腔> 皮下> 口> 皮内> 皮)

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

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C.腹腔注射﹥经口

D.经口﹥经皮

8.经呼吸道静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A.设备简单

B.操作方便

C.消耗受试物少

D.以上都是

9.动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A.装置备有新鲜空气补充

B.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

C.保证染毒柜内和二氧化碳分压恒定

D.以上都是

11.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

A.1天

B.1周

C.2周

D.3周

12.改进寇氏法要求

A.设5~7剂量组

B.每个剂量组小鼠不可少于10只

C.组距为几何级数

D.以上都是

14.化学毒物的蓄积系数为

A.多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一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剂量比值B.一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剂量/多数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比值C.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比值D.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比值?17.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动物的要求是

A.成年动物

B.大鼠100g左右,小鼠15g左右

C.大、小鼠,狗,家兔均可用

D.必须为啮齿类或非啮齿类动物

21.关于蓄积系数(K)的评价哪些是对的

A.K<3为中毒蓄积

B.K=LD50(1)/ LD50(n)

C.K>1为明显蓄积

D.K>2为轻度蓄积

22.急性毒性研究的接触时间是

A.一次

B.一次或8小时内多次

C.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

D.一次或14天内多次

23.化学物的一般急性毒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动物性别选择为:

A.雌雄多少都可以

B.雌雄各半

C.全部为雄性

D.全部为雌性

24.测定化学物LD50 时,常用的观察期限是

A.7天

B.10天

C.14天

D.28天

?26.关于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A.确定受试动物的最低致死剂量

B.确定未观察到毒效应的剂量水平

C.探讨亚慢性毒性的阈剂量

D.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

27.慢性毒性试验结束时,将部分实验动物继续留养1~2个月,其目的不包括A.补充实验动物数目的不足

B.对已显变化的指标进行跟踪观察

C.观察受试化学毒物有无后作用

D.观察受试化学毒物有无迟发作用

【B型题】

1.下列哪些形式不属于基因突变

A.颠换

B.倒位

C.移码突变

D.大段损伤

2.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

A.同义密码

B.错义密码

C.终止密码

D.以上都对

3.关于基因突变的碱基置换,下述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A.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

B.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嘧啶,称为颠换

C.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

D.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嘧啶,称为转换

5.颠换与转换的不同点主要在于

A.碱基置换的类型

B.产生的氨基酸

C.产生的蛋白质

D.导致的后果

9.环状染色体是

A.染色体长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

B.染色体短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

C.染色体两臂断裂重新形成环状

D.以上都对

?10.关于倒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丢失

B.染色体只发生一次断裂

C.染色体两臂均断裂断片互换

D.染色体旋转180度

11.染色体断裂后不重接则不能形成下列哪种形态学改变A.无着丝粒断片

B.染色体缺失

C.环状染色体

D.微核

13.下列哪些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和增加A.倒位

B.插入

C.易位

D.重复

14.染色体数目异常的表现不包括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多倍体

15.染色体畸变有

A.颠换

B.置换

C.转换

D.互换

26.下列哪种后果不是生殖细胞突变引起的A.显性致死

B.显性遗传病

C.隐性遗传病

D.癌症

29.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结局不包括...:A.畸形

B.早产

C.肿瘤

E.遗传性疾病

30.突变发生在体细胞,结局主要是

A.发生肿瘤

B.抵抗力下降

C.常见病增多

D.发生畸形以上都不是

37.化学毒物引起突变类型不包括:

A.基因突变

B.癌变

C.染色体畸变

D.染色体数目异常

39.突变发生在体细胞,结局主要是

B.抵抗力下降

C.常见病增多

D.遗传性疾病

1.确证的人类致癌物必须有

A.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实验方面充分的证据

B.经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有一定的线索

C.充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

D.已建立了动物模型

2.在众多的环境致癌因素中,化学性致癌因素约占

A.50%~60%

B.60%~70%

C.70% ~80%

D.80% ~90%

5.关于癌症病因,下述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A.癌症是由多种病因诱变的

B.机体发生癌症的内在原因有遗传因素

C.人类癌症80%~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辐射致癌和病毒致癌D.人类癌症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致癌

6.下述哪一过程不是致癌作用的三个阶段:

A.突变

B.引发

C.促进

D.进展

7.下列哪组致癌物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A.免疫抑制剂,无机致癌物,促癌剂

B.免疫抑制剂,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促癌剂

C.直接致癌物,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细胞毒物

D.激素,固态物质,无机致癌物

E.促癌剂,前致癌物,细胞毒物

?9.影响致癌作用的因素有

A.致癌物的相互作用

B.维生素

C.脂肪

D.以上都是

14.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结果分析指标是

A.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

B.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死亡率

C.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肿瘤死亡率

D.肿瘤发生率,肿瘤存活率,肿瘤死亡率

16.确证的人类致癌物必须有

A.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实验方面充分的证据B.充分动物实验结果证明

C.经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有一定线索D.充分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

?1.危险度是

A.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

B.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性估计C.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D.外来化合物不损害机体的可能性

2.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是

A.定性评定

B.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C.毒性评定

D.危害性评定

3.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原则是

A.按一定顺序进行

B.最短的时间

C.最经济的办法

D.以上都是

毒理-人卫版第五版毒理学名解和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 名词解释: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蓄积: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超过代谢与排泄的速度,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 致突变性(mutagenicity):指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在一个试验群体中突变率可以定量检测。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突变是致突变作用的后果,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即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自发突变是在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发生率低、发生过程长,与物种进化有关;诱发突变是指认为的造成突变。 遗传毒性(genetic toxicity):指对基因组的损害能力,包括对基因组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变性及其他各种不同效应。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 基因库(gene pool):指某一物种在特定时期中能够将遗传信息传至下一代的处于生育年龄的群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以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类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胚胎毒性:分为胚体毒性和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胚体毒性(embryotoxicity):外源性理化因子对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时的有害影响叫~。?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fetoxicity):对孕体器官形成期结束以后的有害影响叫~。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母体毒性(maternal toxicity):是指化学毒物对妊娠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在发育毒性试验中常用母体增重减缓和死亡率来表示。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参考剂量(RfD)和参考浓度(RfC):为日平均暴露剂量或浓度的估计值,人群终生暴露于该水平,预期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的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以忽略。 基准剂量(BMD):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统一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通常定量资料为10%,定性资料为5%)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 ★毒作用影响因素有:1)毒物因素,包括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不纯物和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2)机体因素,包括物种间遗传学的差异,个体间遗传学的差异,机体其 他因素对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 3)暴露因素,包括暴露剂量与内剂量,暴露途径,暴露持续时间,暴露频率等。 4)环境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季节或昼夜节律,动物笼养。 5)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如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等。 ★4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

毒理学习题集

二、选择 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A A、毒性鉴定 B、接触毒物时间 C、接触毒物剂量 D、毒性强弱 E、以上全是 2、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D A、核素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E、以上都是 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E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 E、以上都是 二、选择 1、A 2、D 3、E 1、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靶器官是指外源性化学物 A A、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 B、最早达到最高浓度的部位 C、在体内浓度最高的部位 D、表现有害作用的部位 E、代谢活跃的部位 2、氟(F)的靶器官为 E A、中枢神经系统 B、脂肪 C、肝 D、肺 E、骨骼 3、铅(Pb)的靶器官为 A A、中枢神经系统 B、脂肪 C、肝 D、肺 E、骨骼 4、对某化学毒物进行毒性试验,测定结果为:LDso:896mg/kg,LDo=152mg/kg,LD100=1664mg/kg,LimaC:64mg/kg,Limch:8mg/k8,其慢性毒作用带的数值为 A A、8 B、14 C、26 D、112 E、208 5、关于生物学标志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又称为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物 B、检测样品可为血、尿、大气、水、土壤等 C、检测指标为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和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 D、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E、生物学标志研究有助于危险性评价 6、欲把毒理学剂量反应关系中常见的非对称S 状曲线转换为直线,需要将 B A.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B.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对数表示 C。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D.纵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E.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7、某农药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60mg/kg体重,安全系数定为100,一名60mg 体重的成年人该农药的每日最高允许摄入量应为 D A.0.6mg/人?日 B.3.6mg/人?日 C.12mg/人?日 D.36mg/人?日E.60mg/人?日 8、有害作用的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多呈S 型曲线,原因在于不同个体对外源性化学物的 E A、吸收速度差异 B、分布部位差异 C、代谢速度差异 D、排泄速度差异 E、易感性差异 9、在毒性上限参数(致死量)中,最重要的参数是 E A.绝对致死剂量 B.大致致死剂量 C.致死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 E.最大耐受量(最大非致死剂量)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讲课稿

环境毒理学基础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 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 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 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学效应。 整体内实验(in vivo test): 急性毒性实验(acute toxicity test 指一次染毒或24h 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亚急性毒性实验(subacute toxicity test 或称为亚慢性毒性实验subchronic toxicity test 一般认为1~3 个月为宜,但具体实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慢性毒性实验(chronic toxicity test 一般指6 个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实验)。 流行病学调查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 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 B Ramazzini C Paracelsus D Fontana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 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 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C临床试验D 人体观察 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 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 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A慢性毒作用B急性毒作用C易感性研究D 不易感性研究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B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C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考研《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第一章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方法p241-08j1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以及一些环境物理因素如噪声、射频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集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2、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即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毒性试验(急性、亚急性、慢性实验)、繁殖实验、代谢实验、蓄积实验等3、各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哪些?p270-10j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体外实验包括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实验,整体实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实验。但动物学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往往不尽一致,假阳性、假阴性、过低或者过高估计毒物潜在危害程度等情况常存在。因此单纯依靠动物实验或者流行病学调查都是不可靠的,完整的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起来,用微观研究进行毒性筛选、机理探讨,并为宏观研究提供所学的观察指标,而宏观则为微观提供选题方向,并进行验证对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讲,如果某种毒性已经被广泛生产或应用,应首先分析对人群的影响,发现对健康损害的迹象,然后用微观实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将这些实验研究结过进一步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加以验证,再确定病损的因果关系。3什么叫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p259-09w1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对环境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p271-10w1 环境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正常生存,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环境医学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基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5环境毒理学主要任务是什么?p284-11w3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有三点:1、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不断不要对现有物质进行研究,而且还必须对所有新的化学物质,在普遍应用之前,予以检测。2、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与机体作用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6环境毒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p298-12.1 第二章 1简述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规律p241-08j2 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污染物的转化。根据其转化形式可以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三种类型,物理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蒸发、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蜕变等一种或几种物理过程实现的转化;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等;生物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2什么是生物性迁移?如何定量研究生物性迁移?p271-10w2

毒理学选择题

毒理学(单选题)第1题: 毒性的上限指标有()。 A.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致死量B.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C.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致死量D.绝对致死量,最大无作用剂量,阈剂量,半数耐受剂量E.绝对致死量,阈剂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 【答案】B 第2题: 关于蓄积系数(K)的评价哪些是对的()。 A.K<5为高度蓄积 B.K<3为高度蓄积 C.K=LD50(1)/LD50(n) D.K>1为明显蓄积 E.K>2为轻度蓄积 【答案】D 第3题: 影响致癌作用的因素有()。 A.致癌物的相互作用 B.维生素 C.脂肪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第4题: 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A.动物种属 B.性别 C.年龄 D.生理状态 E.以上都是 【答案】E 第5题: 男性患者28岁,农民,1998年夏季因在田间喷洒农药,突然晕倒在地,急诊入院。体检瞳孔缩小,对光反应消失,多汗,流涎,全身抽搐,语言不清,血压18/12.5kP(135/94mmHg)。排除由于误食药物或有毒物应做如下检查()。 A.化验病人的胃内容物及排泄物(含有机磷) B.详细询问有机磷农药接触史(接触过) C.溶血试验(+) D.复能剂诊断性治疗(有效) E.以上都应进行 【答案】E 第6题: 下列哪种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和增加()。 A.微核 B.倒位 C.插入 D.易位

E.重复 【答案】B 第7题: SCE是()。 A.染色单体交换 B.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C.染色单体内换 D.染色单体互换 E.姐妹染色体交换 【答案】B 第8题: 有关嵌入剂的概念正确的是()。A.以静电吸附形式嵌入 B.嵌入碱基之间 C.嵌入多核苷酸链之间 D.导致移码突变 E.以上都对 【答案】E 第9题: 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限是()。A.环境毒理学3~6个月 B.食品毒理学3~6个月 C.工业毒理学1~3个月 D.食品毒理学90天喂养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代谢。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缺:耗资、耗时多;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②受控的临床研究:优: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缺: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③体内试验:优: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能评价机制。缺: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④体外试验:优: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缺: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并举例:吗啡: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箭毒生物碱:引起呼吸肌麻痹;呋喃妥因:介导的氧化损伤;多柔比星: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胺碘酮:细胞内磷脂的沉积;紫杉醇:介导P物质的释放;环磷酰胺:致癌变作用。 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湖大环境工程环境毒理学考研真题简答题整理(2002-2014)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基础。 环境毒理学的基础包括医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 2、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environmental pollutant)。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 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 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 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简述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研究意义。 答:污染物的迁移(transport of pollution)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 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污染物的迁移规律: Ⅰ机械性迁移,包括气的机械性迁移、水的机械性迁移和重力机械性迁移。 Ⅱ物理-化学性迁移:①风化淋溶作用:是指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作用使岩石、矿物中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其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游离态的元素离子。②溶解挥发作用;③酸碱作用;④络合作用;⑤吸附作用;⑥氧化-还原作用。 Ⅲ生物性迁移①生物浓缩:指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叫生物富集。②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使浓度系数不断增

最新食品毒理学试题答案

四、简答题 1、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2、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1)、气温、气湿和气压 (2)、季节和昼夜节律 (3)、生物节律即生物钟是生命进化过程中长期历史形成的基本特征,包括季节和昼夜节律。 (4)、动物笼的形式、每笼装的动物数、垫笼的草和其它因素也能影响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 (5)、毒物的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 3、急性毒性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答:(1)、确定受试物使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水平,即定出LD50,以初步估计该化学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一种化学物的相对毒性、作用方式和特殊毒性表现,找出其剂量—效应和剂 量—反应关系。 (3)、确定机体在环境中接触的受试物侵入机体的途径,研究受试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 化过程及动力学变化。 (4)、研究受试物急性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

4、如何对慢性毒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 答:(1)、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以mg/kg体重计)小于或等于人群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予以放弃。 (2)、在50~100倍之间者,需相关专家共同评议。 (3)、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并制定卫生标准。 (4)、慢性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越小,卫生标准要求越严格。 5、食品中的植物性毒素主要有哪些? 答:(1)致甲状腺肿物(2)生氰糖苷 (3)蚕豆病毒素和山黧豆(4)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5)消化酶抑制剂(6)生物碱糖苷 (7)血管活性胺(8)天然诱变剂 6、简述生物转化的毒理学意义。 答:化学物生物转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具有两重性,既具有减毒灭活作用(2分)又具有增毒和代谢活化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可能是化学物本身,更主要的是其活性中间产物或其代谢产物(1分),由于代谢转化连续性、系统性、复杂性,因此评价其毒理作用时必须了解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才能全面评价化学物的毒作用,否则仅在某一时点、仅对化学物本身去研究和评价其毒作用,就可能得出错误或片面的结论(1分) 五、综合题 1、安全性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1) 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将毒理学知识应用于卫生科学,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不能以模式化对待,必须根据受试化学物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相关资料,讲求实效地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 (2) 试验方法的标准化

毒理学重点整理知识点

绪论(课件) 1.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 1.1.概念不同。 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也是属概念。 1.2.范围不同。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 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1.3.侧重点不同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什么是毒理学? 2.1.传统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2.现代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 综合学科。 3.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1.从方法学来分 3.1.1.微观方法 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性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3.1.2.宏观方法 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2.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 3.2.1.体内试验 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躲在整体进行。 3.2.2.体外实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4.毒理学有哪几个研究领域? 4.1.主要领域 4.1.1.描述毒理学 4.1.2.机制毒理学 4.1.3.管理毒理学 4.2.其他领域 4.2.1.法医毒理学 4.2.2.临床毒理学 4.2.3.环境毒理学 4.2.4.生态毒理学 4.3.毒理学分支 4.3.1.靶器官毒理学 4.3.1.1.肺(呼吸系统)毒理学 4.3.1.2.血液(造血系统)毒理学 4.3.1.3.免疫系统毒理学 4.3.1.4.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毒理学 4.3.1. 5.神经系统与行为毒理学 4.3.1.6.肝与胃肠道毒理学 4.3.1.7.肾毒理学 4.3.1.8.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 4.3.2.以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毒理学 4.3.2.1.分子毒理学 4.3.2.2.细胞毒理学 4.3.2.3.遗传毒理学 4.3.2.4.生化毒理学 4.3.2. 5.受体毒理学…… 4.3.3.根据研究对象和科学领域的不同

卫生毒理学复习题库(选择题附答案)

1第一章绪论 【A 型题】 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D A.核素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2. 卫生毒理学和毒理学的主要区别是C A.毒理学相当于总论.而卫生毒理学是个论B.卫生毒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C.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毒理学属于边缘学科 D.卫生毒理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 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B 型题】 【名词解释】 1.毒理学 2.现代毒理学 3.卫生毒理学 4.管理毒理学 【问答题】 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 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 【论述题】 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2.谈谈现代毒理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2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A 型题】 1.毒物是 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的概念是D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统计值) 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C A.LD50 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 B.LD50 值与急性阈计量成反比 C.LD50 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D.LD50 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4.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B

环境毒理学题库

一、填空题 1.接触频率与期限:分为三种,即。 2.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处置包括_____、_ ___、 _和_____四个过程。 3.毒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___和__ _。 4.机体最重要是排泄器官是: 5.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6.有机酸主要在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被吸收。 34.凡是分子量小的()水溶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滤过 35.凡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需要载体能量,脂溶性大分子量的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 方式 36.凡是脂/水分配系数大,非离子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方式 37.凡是水溶性的化合物,分子量大的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通过 生物膜方式 38.凡是液滴或大颗粒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39.葡萄糖由胃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再进入神经组织,一系列通过 生物膜的方式 40.铅、锰、镉、砷、铊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主要的体内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营养物质通过的方式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而大部分环境化学物透过胎盘的方式是。 9.化学物危险度评价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四个部分组成。 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 5.化学致癌的三阶段论中的三阶段是指: 3.根据致癌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方式可分为 与细胞恶性转化有关的基因主要有___和____。 大气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土壤污染的特点是隐蔽性、蓄积性、恢复难。 血液是金属元素在体内转运的主要介质。 体内的铅90%以上存在于骨骼内。 二、选择题 1吸收速度最快的是: A:皮下注射B皮肤涂布C:经口摄入D:腹腔注射 2.一下那些物质不容易在骨骼中沉积:() A:氟B:铅C:锶D:Hg 3.生物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是:() A.心脏 B.肾脏 C.肝脏 D.肠胃 4.以下可通过钙转运系统吸收的是() A.铅 B.铬 C.锰 D.铁 5.急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时间是:( ) A:7天B:14天C:30天 6.外来化合物的概念是()。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 E.以上都是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食品毒理学试题第一、二章 第一章: A型题(1×30) 1.关于半数致死剂量叙述正确的是( C ) A.半数致死剂量是一个统计学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特征 B.半数致死剂量只与毒物本身和实验动物有关 C.半数致死剂量越大,表示毒物毒性越弱 D.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时,必须注明染毒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 A.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连续染毒为3个月 B.亚慢性毒性试验应连续染毒3周 C.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 D.急性毒性试验应选用初断乳的动物 3、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 D ) A.剂量 B.作用时间 C.毒性 D.蓄积作用 4、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B ) A. 尿中δ-ALA的含量 B. 中度铅中毒 ` C. 动物死亡 D. 持续性肌肉松弛 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 6、.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__B____。 7、急性毒作用带为___D____。 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8、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__D____。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9、__A____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A.动物试验 B.化学分析 C.流行病学调查 D.微生物试验系统 10、.MLD指的是___C____。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1、.LOAEL指的是__B_____。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最小作用剂量(MED)、阈剂量(TD)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大耐受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2、· 13、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B.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D.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 14、( D )是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A、雌性生殖毒性试验B、急性毒性试验C、致突变试验D、致畸试验 15、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 B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内源化学物 B、外源化学物 C、内分泌物质 D、体内代谢物 15、( C )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剂量-反应关系 B、剂量-量反应关系 C、剂量-质反应关系 D、剂量-效应关系 1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 C )和持续时间。 A、溶解度 B、存在方式 C、浓度 D、作用方式 1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 D )和慢性毒性。A、致突变毒性B、生殖毒性C、免疫毒性D、亚慢性毒性 18、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D $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19、.毒物是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C 《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21、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 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22、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D ·

食品分析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绪论 一、食品分析概念、性质:专门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及安全性的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学科。 食品分析的任务: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对食品工业中的物料(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等)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与有关工艺参数进行检测。 食品分析的作用: ●帮助人们认识食品的物质组成,结合营养学、毒理学与生物化学的知识食品营养及安全 成分。 ●控制与管理生产,保证与监督食品的质量。 ●为科研与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营养成分:水分、灰分、矿物元素、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 二、食品分析方法:感官检验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微生物分析法、酶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类。灵敏度低,误差小,常量组分的分析。 定量分析:解决这种组分含有多少的问题,就是食品分析的基础。包括重量法与容量法。 重量法:测水分、灰分、脂肪、果胶、纤维等。 容量法: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络合滴定法与沉淀滴定法。 仪器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通过光电仪器来测定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包括物理分析法与物理化学分析法。灵敏度高,误差大,微量或痕量组分分析。 物理分析法:通过对某些物理性质如密度、粘度、折光率、旋光度、沸点、透明度、比重等的测定,求出食品中被测组分的含量。 物理化学分析法:常用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 生化分析法:以生化反应为定量基础。酶法、免疫分析、受体分析法。 超微量分析——样品中组分 PPM ——parts per million (10-6)( mg / kg )或( mg / L ) PPB —— parts per billion (10-9) PPT —— parts per trillion (10-12) 第二部分食品分析基础知识 一、采样原则: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典型性适用于:污染或怀疑污染的食品;掺伪或怀疑掺伪的食品;中毒或怀疑中毒的食品。正确采样:1、要均匀,有代表性;2、要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 采样:在大量产品抽取有一定代表性样品,供分析化验用,这项工作叫采样。 检样:有分析对象大批物料的各个部分采取的少量物料称为检样。 原始样品:把许多检样综合在一起。 平均样品:原始样品经处理再抽取其中一部分作分析检验用的称平均样品 试样:从平均样品中分取供全部项目检验用的样品。 复检样品:留作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或分歧时复检用的样品。 保留样品:由平均样品分出的需封存保留一段时间,以备再次验证的样品。 缩分:指按一定的方法,不改样品的代表性而缩小样品量的操作。 一般程序:需检食品原始样品平均样品(试验样品、复检样品、保留样品每份样品数量>=0、5kg) 采样方法:颗粒状样品(粮食、粉状食品):应从某个角落,上中下各取一类,然后混合,用四分

毒理学选择填空题

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叙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危险度评定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危害识别、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接触评估、危险度表征。 机体对于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过程。生物转运:吸收、分布、和排泄 化学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可分为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两类,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吞噬作用、胞饮作用。 化学毒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简单扩散 气体和蒸汽在呼吸道吸收与作用的部位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脂溶性和浓度 机体最主要、最有效率的排泄器官是:肾脏 代谢的结果分为:代谢解毒和代谢活化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有I相反应和II相反应,I相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II相反应即结合反应。 终毒物主要分为下列四类: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解毒的反应类型:非共价结合,共价结合,去氢反应,电子转移,酶促反映。 修复障碍引起的毒性:炎症、坏死、纤维化、致癌作用。 毒作用影响因素: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暴露因素、环境因素、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实验动物的性别的选择:雌雄两性。 急性试验:一般选用成年动物,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通常选用较年幼或初断乳的动物。 灌胃法:常用于急性毒性试验,亦可用于长期染毒 眼刺激试验:推荐的传统方法为家兔眼刺激试验。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选择的动物是豚鼠。 三类遗传学损伤: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改变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改变、DNA原始损伤。 致癌的过程:大致分为引发、促长、进展三个阶段 人群流行病学和动物试验结果:是评价化学物致癌危险性的两类主要的证据。 长期致癌实验的主要的分析指标:肿瘤发生率、多发性、潜伏期。 致畸物引起畸形的过程和能力:分别叫致畸作用和致畸性 发育毒性阶段:着床期、器官形成期(发生结构畸形的关键期,致畸敏感期)、胎儿期、围生期(一生中对致癌物最敏感的时期)和出生后的发育期。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Ⅰ: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毒性试验)Ⅱ:致畸试验Ⅲ:围生期毒性试验。 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 简单扩散特点:不耗能,不需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抑制的影响。脂溶性的高低称为脂/水分配系数,化学毒物的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越易溶解于脂肪,经简单扩散转运的速率也越快。 滤过:可允许分子量小于白蛋白(约60kDa)的物质通过。 主动转运特点:有特异选择性,载体有饱和性,有竞争性抑制,需要载体,需要耗能。 取代基对毒物的影响:烷烃类的氢如被卤素取代,其毒性越强,且取代越多,毒性越大。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交互作用可表现为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选择或填空) 拮抗作用包括:①功能性拮抗:发生于两种化学物对同一生理指标有相反的作用。(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与抑制剂的对抗作用)②化学性拮抗:两种化学物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毒性较低的物质而降低毒性。 ③配置性拮抗:一种化学物影响了另一种化学物的吸收、分布、排泄以及代谢是之较少到达靶器官或在靶器官中作用时间缩短。④受体性拮抗:当两种化学物在体内与同一受体结合是,产生竞争性拮抗。当联合作用的双方结合于不同受体,而产生非竞争性拮抗。(如阿托品降低有机磷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毒性) 一般毒性评价和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确定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确定受试物毒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对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对受试物的吸收、代谢、生物化学和毒理学特征与人最接近的物种,自然寿命不太长的物种,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的物种,经济并易于获得的物种。 呼吸系统毒物来自两个途径:一是来自于空气呼吸道进入,二是由呼吸道以外的其他途径进入体内再经由血液循环带入呼吸系统。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肾小球的滤过量大小可用肾小球滤过率(GFR)表示,即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GFB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所组成 纳米粒子的损伤特征:隐袭性、持久性、穿透性 纳米粒子暴露于机体的三个主要途径: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是放射性核素的摄入途径:呼吸道吸入、胃肠道吸入、皮肤和伤口吸收、直接注入 碘积累在甲状腺;锶积累在骨骼 中枢免疫器官:在人类包括骨髓和胸腺 周围免疫器官:括脾、淋巴结、淋巴小结及全身弥散的淋巴组织 免疫毒性作用的分类:免疫抑制,超敏反应,自身免疫 外源化学物免疫抑制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抗感染能力降低和肿瘤易感性增加。 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鼻腔由前向后由四类细胞组成: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无纤毛假复层移行上皮细胞,呼吸上皮细胞,嗅上皮细胞。其中人类鼻前庭部的鳞状上皮细胞含有毛发结构。 嗅上皮细胞是外来化学毒物的重要靶细胞(神经毒性) 呼吸系统毒物常见形态:气体和蒸汽,气溶胶,纤维,细微或超微粒子以及纳米粒子 具有刺激作用的化学物按其作用由弱到强可分为:感觉刺激物,肺刺激物,支气管收缩物 肺纤维化可分为肺泡内纤维化和间质纤维化 吸烟是肺癌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人体检测指标:肺容量,气体流速,时间,压力,气体成分分析。 肝的基本结构单位的划分方法:肝小叶与肝腺泡;肝小叶中央区是肝的毒性靶位 血清酶:碱性磷酸酶(ALP)、γ-古氨酰转肽酶(γ-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肾脏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滤过膜的超微结构:内层为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中间为非细胞性的基膜层,外层是肾小囊皮质细胞。 肾近曲小管是肾性毒物引起肾脏损伤最常见的部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