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至8岁儿童心理理论各成分的发展及其关系

5至8岁儿童心理理论各成分的发展及其关系

5至8岁儿童心理理论各成分的发展及其关系
5至8岁儿童心理理论各成分的发展及其关系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4卷,第4期,2008年7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 s,Vol.44,No.4(July 2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728),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072036)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7 08 24

5至8岁儿童心理理论各成分的发展及其关系

王彦1,2 苏彦捷

1,

1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通讯作者,E mail:yjsu@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019700.html,

摘要 使用故事 图片法,施测一级错误信念、二级错误信念、解释性心理理论和失言理解4类任务,考察5~8岁儿童多个层次的心理理论能力。结果表明,5岁儿童已经很好地理解一级错误信念。解释性心理理论和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在类似的年龄发展起来,6~8岁是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8岁儿童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失言中所包含的认知和情感成分。相关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一级错误信念理解可能是后来发展的解释性心理理论、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和失言理解的基础。

关键词 错误信念理解;复制式心理理论;解释性心理理论;失言理解中图分类号 B844

The Development of 5 to 8 Year Olds Theory of Mind

W ANG Yan 1,2,SU Yanjie

1,

1

Deparment 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 ty,Shanghai 200062; Correspondin g Author,E mail:yjsu@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019700.html,

Abstract T 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 tal sequence of theory of mind after age 5,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ory of mind.Picture story method was used and four theory of mind tasks,including firs t order false belief,second order false belief,interpretive theory of mind and faux pas understanding were carried out.The resul ts indicate that 5 year olds can wonderfully understand first order false belief.Interpretive theory of mind and second order false belief unders tanding develope at similar age,6 8year old is the critical developing period for both of them.6 year olds can detect faux pas,but even 8 year olds can not understand the cognitive and emotion components in faux pas.Drawn on the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results,the first order false belief understanding seem to be the foundation of the later developed interpretive theory of mind,second order false belief understandi ng and faux pas understandi ng.

Key words false belief understanding;copy theory of mind;interpretive theory of mind;faux pas understanding

近年来大量的发展研究关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这一能力可以促进儿童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预测,以及自身社会能力的发展[1 5]

。尽管一些研究者坚持领域一般假说,否认心理理论是一种专门化的能力

[6,7]

;但更多研究者认为,心理理论是一种专门

的能力,具有领域特殊性[8 10]

。4岁左右开始发展的错误信念理解是心理理论的核心成分,也是衡量儿

童是否具备心理理论的标志性任务[11 13]

。然而多数研究者公认,心理理论并非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包

含不同的成分,这些成分在不同的年龄相继发展出来

[1,14 16]

。Wellman 和Liu

[15]

认为,常态发展儿童对

心理状态的理解以可预测的顺序发展,他们在对以往的不同类型心理状态理解研究进行元分析之后,设计了一套心理理论量表,用于测量学龄前儿童在发展上依次出现的概念理解。Wellman 等

[15 17]

利用

这套量表测量了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儿童,结果发

现,尽管存在一些文化差异,但总体而言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顺序是一致和普遍的。在他们测量的

639

概念中,儿童对愿望的理解早于对认知心理状态例如知识和信念的理解,而后者又领先于对隐藏的情绪的理解[16,18]。

研究者对于儿童理解错误信念之后心理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看法[19,20]。有研究者认为4岁与成人心理理论的差异只是量的而无质的不同[21]。量的变化是指能够洞察的心理状态的嵌入数量增加,例如从一级到二级错误信念理解,通常二级错误信念理解的发展要晚两年,在6岁左右出现[22]。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还有一次发展上的质变,即儿童对心理过程解释性的理解[23]。他们认为,6,7岁左右儿童获得解释性心理理论,即认识到认知过程的解释性和建构性,认识到在知觉信息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也可能通过不同的建构和解释拥有不同信念。在错误信念任务中,信念的差异来源是知觉信息的不同,只需认识外部世界的单向影响,信念是外部世界的客观的、直接的复制,不需要理解心理对外部世界的影响,这属于复制式心理理论。而解释性心理理论的测量可分为两类,一类考察儿童是否理解这样一些事实,即人们可以并且经常对同一事件给出不同解释[24,25]。通常使用的测试材料是模糊刺激,要求儿童判断不同个体对该刺激的解释不同是否合理。第二类则认为解释性心理理论意味着,儿童能够理解人们的不同预期对他们解释模糊信息的影响,预期差异可以来自人格特点、知识水平、经验、信念等[26,27]。在9~14岁,儿童发展出更多的心理理论能力,如理解和识别失言的能力[28]。在失言理解任务中,儿童需要探测谁说了不应该说的话,并回答不应该那样说的原因,这既需要理解说者,也需要理解听者的心理状态[29]。失言理解中既包含认知成分,又包含情感成分:理解说者心理状态需要认识到说者与听者知识状态的不同;理解听者心理状态需要认识到听到这些话的人情感上会受到伤害[29]。

由此可见,6,7岁可能是除错误信念理解之外心理理论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一些研究者强调儿童理解的心理状态嵌套数量的增加,考察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另外一些研究者则强调区别于复制式心理理论的解释性心理理解。那么,在理解了错误信念之后,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是否遵循普遍的顺序?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和解释性心理理论发展的年龄有所重叠,是因为它们衡量的是类似的能力,还是有其他原因?它们与先前发展的一级错误信念理解和其后发展的失言理解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一级错误信念理解是既包含认知成分又包括情感成分的失言理解的基础吗?本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为此,选取5~8岁的儿童作为被试,既包含了作为关键转折点的6,7岁,又包括准确理解一级错误信念的5岁儿童,以及对解释性心理理论拥有稳定理解的8岁儿童[30]。研究任务包括一级错误信念、二级错误信念、解释性心理理论和失言理解任务。研究希望澄清,错误信念理解之后的心理理论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这些不同种类的心理状态理解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1 研究方法

1 1 被试

北京大学蔚秀园和燕东园两所幼儿园大班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一、二、三年级共113名儿童参加实验,分为4个年龄组,具体情况见表1。

1 2 实验材料、实验设计与程序及评分

共有一级错误信念任务、二级错误信念任务、解释性心理理论任务和失言任务等4种任务。实验设计为4(年龄组,组间变量)4(任务类型,组内变量)混合设计。所有实验材料均包括男女两份,使用与被试性别相同的材料。对被试单独施测,在被试之间平衡4种任务的实施顺序。整个实验大约持续25~35分钟,实施中若被试注意力不集中,则休息5分钟,然后继续。对解释性心理理论任务和失言理解任务,录音记录被试的回答,由两名评分者独立评分,不一致的评分经商讨后达成一致。

表1 被试基本情况

Table1 Participants information

年龄组人数男!女平均年龄标准差年龄范围

5岁2512!135岁6个月4个月5岁0个月~5岁11个月

6岁3015!156岁7个月3个月6岁1个月~6岁11个月

7岁2814!147岁6个月3个月7岁0个月~7岁11个月

8岁3015!158岁6个月3个月8岁0个月~8岁11个月

640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4卷

1 2 1 一级错误信念任务

实验材料为两个意外地点故事和对应的图片。故事中角色1把某物放在地点1后离开,角色2把该物移到地点2。给被试讲故事的同时呈现图片,之后提问问题,包括控制问题和测验问题,前者提问物品原来的位置和现在的位置,后者则提问角色1回来后会去哪里找该物品。控制问题检查被试对故事细节的记忆,如果回答错误则再次讲述故事,直至回答正确。控制问题不参与计分,错误信念问题答对计1分,两个故事共2分。

1 2 2 二级错误信念任务

实验材料为两个二级错误信念故事和对应的图片。故事中角色2持有关于角色1的信念的错误信念,要求被试预测角色2认为角色1会做什么。给被试讲故事的同时呈现图片,之后提问问题。控制问题检查被试对故事细节的记忆,如果回答错误则再次给被试讲述故事,直至回答正确。控制问题不参与计分,二级错误信念问题答对计1分,两个故事共2分。

1 2 3 解释性心理理论任务

实验材料为局限视野图片(一种信息模糊的线条图,通常是一张整图被盖住,只露出很小的一块区域,根据这一小部分不可能猜出整图的内容)4套,其中两套不给被试看对应的整图,另外两套给被试看对应的整图;观察者图片4张,男孩和女孩各两张,使用与被试同性别的观察者图片。任务包括两种条件,每种条件下两幅局限视野图形,一种条件不给被试看整幅图片的内容(无整图条件),第二种条件则给被试看过下面盖着的整图(有整图条件)。所有被试都是先做第一种条件,后做第二种条件。

首先给被试呈现局限视野图片,然后介绍(在有整图条件下,当观察者不在场时先给被试看下面的整图,再把盖板盖上;无整图条件则不给被试看,直接介绍观察者)观察者A,提问被试?A从来没看过这副图,他 她会说这是什么?#,然后把代表A的图片收起来,介绍观察者B,提问?B从来没看过这幅图,他 她会说这是什么?#。评分标准参考文献[31]。在无整图条件下,若被试对观察者A和B两人的回答不同,计1分;两幅局限视野图片满分共2分。在有整图条件下,首先提问关于整图内容的控制问题,如果被试回答错误则再次展示整图,直至回答正确,控制问题不参与计分;若被试对观察者A 和B的回答均不同于他 她自己看过的整图,并且,若被试对A和B的回答之间也不相同,计1分;两幅局限视野图片满分为2分。两种条件合计满分为4分。

1 2 4 失言任务

实验材料为两个故事和对应的图片。在给被试讲故事的同时呈现图片,故事中两名角色之一说了不应该说的话(?失言#),讲述完毕之后提问3个测试问题,分别需要失言探测、理解听者的心理状态和理解说者的心理状态,并提问一个检查记忆的控制问题。若被试回答错误控制问题,则重复讲述故事,直到回答正确,控制问题不参与计分。3个测验问题的提问顺序在被试之间平衡。

评分标准参考文献[29]。第1个问题考察被试能否正确判断有人说了不应该说的话,以及这个人是谁,若被试正确回答出现失言的故事角色,计1分;两个故事满分共2分。第2个问题考察被试是否理解听者的心理状态(?为什么他 她不应该说这样的话?#),若被试回答听者会感到难过,计1分;两个故事满分共2分。第3个问题考察被试是否理解说者的心理状态(?为什么他 她会这样说呢?#),若被试提到说者的认知状态,计1分;两个故事满分共2分。合计总分为6分。

2 结果

2 1 解释性心理理论

两名评分者在两套图片和两种条件下的评分者一致性所有kappa系数均为p<0 001。

解释性心理理论任务包含无整图和有整图条件,首先对两种条件下的成绩进行比较。各年龄组儿童在每种条件下的成绩见表2。以平均得分为因变量,年龄组和实验条件(无整图对有整图)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主效应显著, F(3,109)=6 55,p<0 001;实验条件主效应显著,F (1,109)=14 92,p<0 001,有整图条件下的得分显著低于无整图条件;两变量交互作用不显著,F(3,109) =1 67,p=0 177。对年龄主效应的事后分析(Scheffe)表明,5岁组儿童得分显著低于6岁组(p= 0 043)和8岁组儿童(p<0 001),5岁组儿童得分边缘显著低于7岁组(p=0 074),6岁组与7岁组(p= 0 998)、6岁组与8岁组(p=0 490)及7岁组与8岁组儿童(p=0 400)之间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

2 2 失言理解

两名评分者在两个故事和3类问题下的评分者

641

第4期王彦等:5至8岁儿童心理理论各成分的发展及其关系

一致性所有kappa 系数均为p <0 001。

表2 各年龄组儿童解释性心理理论任务

平均得分(满分2分)

T able 2 Mean scores o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mind tasks as a

function of age group and trial type (full mark is 2)

年龄组无整图条件M (SD )有整图条件

M (SD )5岁1 32(0 88)0 84(0 80)6岁1 70(0 65)1 43(0 82)7岁1 61(0 69)1 46(0 79)8岁

1 87(0 43)

1 77(0 57)

各年龄组儿童在3个失言理解问题上的平均得分见表3。以平均得分为因变量,年龄组和问题类型为自变量的方差分析表明,年龄主效应显著,F (3,109)=13 73,p <0 001;问题类型主效应显著,F (2,218)=107 00,p <0 001;年龄与问题类型交互作用显著(图1),F (6,218)=2 44,p =0 026。

表3 各年龄组儿童失言任务各项问题的

平均得分(满分2分)

Table 3 Mean scores on faux pas tasks as a function of age

group and questi on type (full mark is 2)

年龄组失言探测M (SD )失言中听者心理

状态理解M (SD )失言中说者心理

状态理解M (SD )5岁1 12(0 73)0 36(0 64)0 16(0 47)6岁1 70(0 54)0 50(0 82)0 53(0 73)7岁1 75(0 52)1 29(0 76)0 82(0 77)8岁

2 00(0 00)

0 93(0 83)

0 73(0

78)

图1 失言任务的年龄组与问题类型交互作用

Fig 1 Interaction between age group and question type in faux

pas understanding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于失言探测问题,年龄主效应显著,F (3,109)=14 22,p <0 001,事后分析(Scheffe)的结果为,5岁组儿童在该问题上得分显著低于6,7,8岁组(分别为p =0 001,p <0 001和p <0 001),其余3个年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对于听

者心理理解问题,年龄主效应显著,F (3,109)=8 20,p <0 001,事后分析(Scheffe)表明5岁和6岁组儿童得分显著低于7岁组(分别为p =0 001和p =0 003),其余年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对于说者心理理解问题,年龄主效应显著,F (3,109)=4 52,p

=0 005,事后分析(Scheffe)表明5岁组儿童得分显著低于7岁组(p =0 012)和8岁组(p =0 035),其余年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2 3 四项任务综合分析

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任务的满分均为2分。解释性心理理论任务分为无整图和有整图两种条件,将儿童在这两种条件下的得分加以平均,得到的分数范围为0~2分。失言理解任务分为探测、说者理解和听者理解3类问题,将儿童在这3类问题上的得分加以平均,得到的分数范围为0~2分。各年龄组儿童的成绩如表4所示。

表4 各年龄组儿童在不同任务上的平均得分(满分2分)

Table 4 M ean scores of each age group in different

tasks (full mark is 2)

年龄组

一级错误信念M (SD )二级错误信念M (SD )解释性

心理理论M (SD )失言理解

M (SD )5岁1 60(0 76)1 24(0 88)1 08(0 67)0 55(0 44)6岁1 76(0 63)1 37(0 81)1 57(0 61)0 91(0 51)7岁1 93(0 38)1 43(0 74)1 54(0 71)1 29(0 50)8岁

2 00(0 00)

1 87(0 43)

1 82(0 48)

1 22(0 42)

以儿童的平均得分为因变量,年龄组和任务类型为自变量的方差分析表明,年龄主效应显著,F (3,109)=10 61,p <0 001;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F (3,327)=54 39,p <0 001;事后分析

(B onferroni)表明,一级错误信念任务得分显著高于二级错误信念任务、解释性心理理论任务和失言任务,均为p <0 001;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得分显著高于失言任务,p <0 001;解释性心理理论任务得分显

著高于失言任务,p <0 001;二级错误信念任务与解释性心理理论任务之间差异不显著,p =1 000。

年龄与任务类型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 (9,327)=1 90,p =0 052(见图2)。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对于一级错误信念任务,年龄主效应显著,F (3,109)=3 21,p =0 026,事后分析(Scheffe)表明5岁组儿童得分显著低于8岁组(p =0 048);对于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年龄主效应显著,F (3,109)=4 01,p =0 010,事后分析(Scheffe)表明5岁组得分

64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4卷

图2 年龄组与任务类型交互作用

Fig 2 Interaction between age group and task type

显著低于8岁组(p =0 021);对于解释性心理理论任务,年龄主效应显著,F (3,109)=6 55,p <

0 001,事后分析(Scheffe)表明5岁组儿童得分显著低于6和8岁组(分别为p =0 043和p <0 001);对于失言理解任务,年龄主效应显著,F (3,109)=13 73,p <0 001,事后分析(Scheffe)表明,5岁组得分显著低于6,7,8岁组(分别为p =0 048,p <0 001和p <0 001),6岁组儿童得分显著低于8岁组(p =0 032)。

年龄、一级错误信念、二级错误信念、解释性心理理论和失言理解之间的皮尔逊相关如表5。由表中可见,所有心理理论任务均与年龄有显著相关,心

理理论任务两两之间相关也显著,相关系数在0 3

以上。控制被试年龄,对心理理论任务之间的偏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括号内所示。一级错误信念与二级错误信念任务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最大,r =0 52,p <0 001;解释性心理理论与一级错误信念和二级错误信念之间的相关也较大,分别为r =0 33,p <0 001和r =0 32,p =0 001;失言理解与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任务之间相关较小,但仍达到显著水平,分别为r =0 21,p =0 024和r =0 20,p =0 036;解

释性心理理论与失言理解之间相关不显著,r =0 17,p =0 083。

以解释性心理理论的成绩为因变量,年龄、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失言理解为自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第1步进入方程的年龄可以解释解释性心理理论成绩12 6%的方差,第2,3步一级错误信念和二级错误信念进入方程后又可以多解释性12%的方差(不管是一级错误信念先进入方程还是二级错误信念先进入方程),而第4步失言理解进入方程只多解释0 5%的方差(p =0 377)。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来看,年龄、一级错误信念和二级错误信念均可以显著预测解释性心理理论的成绩,分别为p =0 011,p =0 039和p =0 046;而失言理解不能显著预测解释性心理理论的得分,p =

0 377。表5 各项任务以及年龄两两之间的相关(偏相关)

T able 5 Correlations (partial correlations)between different tasks and age

变量一级错误信念

二级错误信念

解释性心理理论

失言理解

年龄

0.31**

0.29**

0.36**

0.50

**

一级错误信念0.56**(0.52**)

0.40**(0.33**)0.33**(0.21*)二级错误信念0.39**(0.32**)

0.31**(0.20*)解释性心理理论0.31**(0.17)

注:

*

在0 05水平上显著,**在0 01水平上显著。下同。

表6 以解释性心理理论的成绩为因变量的层次回归分析结果

Table 6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results using in terpretive theory of mind scores as dependent variable

步骤和进入方程的变量回归系数回归系数标准误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

R 2变化 第1步:年龄

0 009*0 0050 1920 126**第2步:一级错误信念0 251*0 1280 2010 092**第3步:二级错误信念0 171*0 0900 1950 028*第4步:失言理解0 1070 1210 0880 005步骤和进入方程的变量回归系数回归系数标准误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

R 2变化 第1步:年龄

0 009*0 0050 1920 126**第2步:二级错误信念0 171*0 0900 1950 090**第3步:一级错误信念0 251*0 1280 2010 030*第4步:失言理解

0 107

0 121

0 088

0 005

643

第4期王彦等:5至8岁儿童心理理论各成分的发展及其关系

表7 以失言理解的成绩为因变量的层次回归分析结果

Table7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resul ts using faux pas understandi ng scores as dependent variable

步骤和进入方程的变量回归系数回归系数标准误标准化的回归系数R2变化 第1步:年龄0 016**0 0040 4090 252**第2步:一级错误信念0 1230 1030 1200 034*第3步:二级错误信念0 0670 0720 0920 008

第4步:解释性心理理论0 0680 0760 0820 005

以儿童失言理解的成绩为因变量,年龄、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解释性心理理论成绩为自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中可见,第1步进入方程的年龄可以解释失言理解成绩25 2%的方差,第2步一级错误信念进入方程后可以多解释性3 4%的方差。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来看,只有年龄可以显著预测失言理解的成绩(p<0 001)。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5岁以后的儿童均可以通过一级错误信念任务,这与以往研究相一致[15]。对于满分2分的二级错误信念任务,5岁组儿童的平均得分为1 24分,并且有一半左右的5岁儿童可以答对全部两个故事的问题,说明5岁儿童已经开始理解,人们关于他人信念的信念可能是错误的,这与Sullivan 等[32]的结果相吻合。在解释性心理理论任务中,儿童在两种任务条件下的成绩有所不同,有整图条件下的得分低于无整图条件。当儿童自己不知道整图内容时,他们会更多认为两名观察者会将一幅信息不全的图画解释为不同的东西;而当儿童自己预先看过整图时,他们的成绩要差一些。这说明,儿童自身掌握信息的多少会影响他们对心理过程解释性的理解[31]。将两种条件下儿童的成绩结合来看,6岁组儿童得分已经达到1 57分,说明6岁儿童已经较好地理解,人们对同样的模糊信息可以给出不同的解释。

失言任务被认为是较为复杂的心理理论任务,可以用于测量更精细的心理理论能力,以及探测某些特殊人群例如Asperger综合症个体的心理理论问题[28]。在失言理解中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前者需要理解说者与听者知识状态的不同,后者需要理解听者情感上会受到伤害。本研究从3个方面考察儿童的失言理解,包括失言探测、听者心理理解(情感成分)和说者心理理解(认知成分)。结果表明,失言探测比较简单,6岁以后的儿童平均分已经在1 7以上,说明6岁儿童可以辨别出是什么人说了不应该说的话;但是,当被问到为什么此人不应该这么说时,即使是8岁的儿童平均分也只有0 93,他们通常不理解失言听者会因这些话而感到受伤害或侮辱;类似的,大部分8岁儿童也不能理解说者的心理状态,不知道说话者是由于缺乏或遗忘某些信息而导致说错话,该问题甚至比第2个问题成绩还要差。这些结果说明,6岁儿童可以判辨别失言的人,但直到8岁都不能报告出失言中听者和说者的心理状态,这种理解至少在9岁之后才发展出来。并且,对失言中情感成分的理解似乎比认知成分要容易一些,这可能与儿童情绪发展较早,而知识、信念等认知性心理状态理解发展较晚有关。

从4项任务的比较来看,一级错误信念理解最容易,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和解释性理解次之,失言理解最难。如图2所示,一级错误信念任务成绩在5岁时已经很高;二级错误信念和解释性理解的发展比较接近,都是在5岁时表现出部分理解,6岁成绩较好,6,7岁之间发展比较缓和,8岁则更进一步;而失言理解则是5,6岁成绩很差,7,8岁有所发展,但仍未超过机率水平。结果说明,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和解释性心理理论在比较接近的年龄发展出来,这与分别考察二级错误信念[19,29]和解释性心理理论[27,33,34]得出的结果一致。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15,16],可以认为,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大致遵循这样的顺序:先是愿望理解,其后是一级错误信念理解;然后在学龄前到学龄期的转折处,发展出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和解释性心理理论;再之后是更复杂的既包含认知又包含情感成分的失言理解。

那么,二级错误信念和解释性理解为什么在接近的年龄发展出来,是偶然还是二者有某种发展上的联系呢?它们与之前和之后发展的心理理论能力存在什么关系?从皮尔逊相关的结果来看,各项心理理论成分之间以及与年龄两两之间相关都显著;而在控制年龄做偏相关时,一级错误信念与二级错误信念相关最大,解释性理解与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也有0 3以上的相关。可见,解释性心理理论与

644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4卷

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理解的相关是比较接近的,并没有因为与二级错误信念发展年龄接近而相关更大一些。与此类似,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都可以显著预测解释性心理理论的得分,并且二者谁先进入方程谁多解释的变异就更多一些(均为9%左右),这也说明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与解释性心理理论的关联程度非常接近。失言理解与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之间相关在0 2左右,而解释性理解与失言理解相关不显著,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解释性理解不能够预测心理理论的成绩。当以失言理解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时,除了年龄可以显著预测其成绩外,错误信念理解也可以解释其一部分方差。

这些结果说明,一级错误信念理解似乎是晚于其发展出的其他方面心理理解的基础。儿童可能首先需要认识到,信念这种心理状态由于信息过时或遗漏可能是错误的,不同人持有的信念由于掌握信息的不同也可能不同,并且一个人的信念是会发生变化的。这种信息输入不同导致的信念差异或错误,可能是儿童认识到人们的心理世界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自拥有对客观世界的表征的开端。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儿童才逐渐认识到人们心理世界的差异也可以仅仅基于心理过程的主动建构作用,即使人们知觉的信息完全相同,也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解释[23]。这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另一个重大变化,发生在6岁左右。至于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出的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可能与掌握认识过程的主动解释作用并无必然联系,只是刚好在这个时候由于嵌套推理能力或其他辅助能力的成熟[35],由一级错误信念理解量变发展而来。当然,这只是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做出的推测,具体的发展机制是否如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加以验证。不过对于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理解,有研究者持类似看法。Sullivan等[32]也认为在理解了心理状态的表征属性之后,并不需要额外的概念发展来理解嵌套的心理状态;他们认为二级错误信念任务之所以要比一级错误信念任务困难,原因在于前者的故事更长、包括更多的角色和场景、语言结构更复杂,也就是说任务的信息加工载荷增加了。另外,对于最晚发展出的失言理解,既包括认知成分???理解说话者与听话者知识状态上的不同,也包括情感成分???理解听这些话的人在情感上会受伤害。这种任务的两个成分交织在一起,并且涉及真实的社会交往情境,可能因此导致该任务对8岁儿童来说都比较困难。然而,失言理解中仍然包含基本的心理状态理解???知识状态和情绪理解,因而也需要以理解人们的信念可能出错为基础,但并不需要事先理解人们对同样信息的不同解释。我们的实验数据也表明那些在解释性理解任务上得分高的儿童失言理解并不一定好。综合来说,4,5岁之后的心理理论发展很可能均要以理解错误信念为基础,但这些后发展的理解之间并不互相依赖。当然,心理理论成分之间关系的假设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包括探讨特殊人群某些成分损伤的机制,或采用纵向研究的设计,以澄清发展上何为首要和基础性的能力这一问题[4,36,37]。

4 结论

解释性心理理论能力和二级错误信念理解的发展晚于一级错误信念理解,6~8岁是二者发展的关键时期。8岁儿童能较好地探测失言的存在,但是难以理解说者的认知状态和听者的情感状态。一级错误信念理解是后来发展的多种心理理论能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Flavell J H.Cognitive development:Children s knowled ge

about the mind.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9,50:

21 45

[2] Astington J W,Barriault T.Children s theory of mind:How

young children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people have thoughts

and feelings.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2001,13(3):1

12

[3] Tal war V,Gordon H M,Lee K.Ly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years:Verbal decep 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second

order belief understanding.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7,43(3):804 810

[4] McAlister A,Peterson C.A longitudi nal study of child

siblings and theory of mind develop ment.Cognitive

Develop ment,2007,22(2):258 270

[5] Bernstein D M,Atance C,Meltzoff A N,et al.Hindsigh t

bias and developing theories of mind.Child Develop ment,

2007,78(4):1374 1394

[6] Zai tchik D.When representations conflict with reali ty:The

preschoolers problem wi th false beliefs and?false#

photographs.Cognition,1990,35(1):41 68

[7] McKinnon M C,Moscovitch M.Domain general

con tributi ons to social reasoning:Theory of mind and

deontic reasoning re explored.Cognition,2007,102(2):

179 218

[8] Gopnik A,Well man H M.The%theory theory

645

第4期王彦等:5至8岁儿童心理理论各成分的发展及其关系

Hirschfeld L A,Gelman S A.M appi ng the Mind:Domai n

Specificity in Cogniti on and Cultu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257 293

[9] Leslie A M.Pretending and believing:Issues in the theory

of ToMM.Cognition,1994,50(1 3):211 238

[10] Harris P L.From si mulation to folk psychology:The case for

develop ment.Mind and Language,1992,7(1 2):120 144 [11] Wimmer H,Perner J.Beliefs about beliefs:Representation

and constraining function of wrong beliefs in young children

unders tanding of deception.Cognition,1983,13(1):103

128

[12] Hugrefe G J,Wi mmer H,Perner J.Ignorance versus false

belief:A develop mental lag in attribution of epistemic

states.Child Developmen t,1986,57(3):567 582 [13] Gopnik A,Astington J W.Children s understanding of

represen tational chang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false belief and the appearance reality distinction.Child

Development,1988,59(1):26 37

[14] Tager Flusberg H,Sullivan K.A componential view of

theory of mind:Evidence from Williams syndrome.

Cogni tion,2000,76(1):59 89

[15] Wellman H M,Liu D.Scaling of theory of mind tasks.

Child Development,2004,75(2):523 541

[16] Wellman H M,Fang F,Liu D,et al.Scali ng of theory of

mind unders tandings in Chinese children.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7(12):1075 1081

[17] Peterson C C,Well man H M,Liu D.Steps in theory of

mind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with au tism and deafness.

Child Development,2005,76(2):502 517

[18] 苏彦捷,俞涛,傅莉,等.2?5岁儿童愿望理解能力

的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1 6

[19] 赵红梅,苏彦捷.学龄后个体心理理论的持续发展

???从?获得#到?使用#的转变.心理学探新,2006,

26(2):22 25

[20] 王美芳,陈会昌.错误信念理解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

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7(2):45 49

[21] Perner J,Davies G.Unders tanding the mind as an active

information processor:Do young children have a?copy

theory of mi nd#?Cogni tion,1991,39(1):51 69

[22] Perner J,Wi mmer H.?John thinks that Mary thinks

that&#:Attribution of second order beliefs by5 to10

year old children.Journal of Experimen tal Child

Psychology,1985,39(3):437 471

[23] Carpendale J,Chandler M J.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alse belief understandin g and subscri bing to an in terpretive

theory of mind.Child Develop ment,1996,67(4):1686

1706

[24] Sobel D M,Capps L M,Gopnik A.Ambiguous figure

perception and theory of mind understanding in children wi 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Briti 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5,23(2):159 174

[25] Ross H S,Recchia H E,Carpendale J.Making sense of

divergent interpretations of conflict and developing an

i 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 of mind.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Develop ment,2005,6(4):571 592

[26] Pillow B H.Children s understandi ng of biased social

cogni tion.Develop mental Psychology,1991,27(4):539

551

[27] Pillow B H,Henrichon A J.There s more to the picture

than meets the eye:Young children s difficulty

understanding biased interpretation.Child Develop ment,

1996,67(3):803 819

[28] Baron Cohen S,O Riordan M,Stone V E,et al.

Recognition of faux pas by normally developi ng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or high functioni ng autism.

Journal of Autis m and Develop ment Disorders,1999,29

(5):407 418

[29] Stone V E,Baron Cohen S,Knight R T.Frontal lobe

con tributi ons to theory of mind.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1998,10(5):640 656

[30] 王彦,苏彦捷.5?8岁儿童对模糊信息具有多重解

释的理解.心理科学,2007,30(1):158 161

[31] Lalonde C E,Chandler M J.Children s understanding of

i nterpretation.New Ideas in Psychology,2002,20(2 3):

163 198

[32] Sullivan K,Zaitchik D,Tager Flusberg H.Preschoolers can

attribute second order beliefs.Develop mental Psychology,

1994,30(3):395 402

[33] Barquero B,Robinson E J,Thomas G.Children s ability to

attribut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ambiguous drawings to a

naive vs.a biased observ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 ment,2003,27(5):445 456

[34] Robinson E J.Children s sensitivi ty to thei r own relative

i gnorance:Handling of possibilities under epistemic and

physical uncertainty.Child Development,2006,77(6):

1642 1655

[35] 王美芳,张文新,林崇德.6?12岁儿童嵌套思维的

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1,24(4):492 493

[36] Apperly I A,Samson D,Carroll N,et al.Intact fi rst and

second order false belief reasoning in a patient with severely

i mpaired gram mar.Social Neuroscience,2006,1(3 4):

334 348

[37] Pellicano E.Links between theory of mind and executive

function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 sm:Clues to

developmental primac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

43(4):974 990

646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4卷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 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 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 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 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 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 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 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 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 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 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 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 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包 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 为和倾向。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 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 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 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 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 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主体对自己的 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 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 活动的参与。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 价和自我调节。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 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 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 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 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 结构和机能特征。 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 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 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 的社会气氛等。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交往。 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 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 影响。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 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 会关系。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 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 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 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 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 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 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情绪情感:情绪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 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 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 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 体验。 能力: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 某种活动的条件。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 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第一章发展理论概述 在讲发展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才可称为发展,发展理论研究些什么东西;学发展理论又有什么用。抓住了这些,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本章将详细为您介绍这些内容。 发展的含义: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发展包括三个要素: 1、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 幼儿从外面进入教室。幼儿发展了吗? 2、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 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 大大提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又会发生 过程相反的明适应。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 果是回复到原先的状态。这不能称为发展。 思考:具有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可称为发展吗?(否) 所有内部变化都是发展吗?(否) 3、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 发展理论的作用 人类的科学史已经证明,科学不是事实的单纯积累。只有当事实被整理成一个概念体系时,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这个概念体系就是理论。那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吗?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什么作用吗?

1.组织信息 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每天工作在第一线,与幼儿生活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行为特征、兴趣、游戏内容、生活规律都有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不去总结、概括这些经验,那么,它们永远是个人的感受,既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只有把这些感性经验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用一定的理论指导去整理、分析、归纳,才能形成理性认识,才能从纷繁、零散的事实中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解释现象、预测趋势。概而言之,达到科学的"解释"功能。所谓解释,就是把一些现象归纳到一个理论体系之中的过程。这就是发展理论的第一个作用:组织信息。 通俗地讲,你所掌握的大量事实,就好比拥有大量的砖头瓦片。砖头瓦片并不具备房屋的功能。只有当你根据蓝图将砖瓦搭成一定的结构才能充当房屋的主人。建筑蓝图就是理论,没有它,无论你占有多少材料,也只是一个"无房户"。 2.指导研究 理论的第二的功能是指导研究。理论能启发思考、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 幼教工作者具有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独特条件。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能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她们没有科研的兴趣,也不是缺乏科研的条件或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她们缺乏一个用以指导科研的明确理论。没有理论指导,就提不出问题、提不出假设、甚至也看不见事实,更谈不上分析综合了。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这就是说,凡是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必须选定一个理论,并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资料收集(如观察、实验等),然后,又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整理和解释资料,证实或修正假设。因此,理论具有指导研究的功能。 理论的分类 提示: 理论的分类是介绍有关理论的几种形态。无论哪一种理论形态,都是理论与资料(数据)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对于这一内容,只需稍作了解,无须深究。 1、模型 (例如:记忆流程图: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名词解释:①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 协作的关系。②脚本知识:是指幼儿对一定形式、根据时间的顺序而展开的系列性行动或事情的认识。脚本知识的获得与象征机能的形成一样,都是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想象性显著发展的标志之一。③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④观点采择:个体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加以区分并协调起 来的能力。也称换位思考能力。 ⑤象征性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⑥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⑦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⑧表征:是指信息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⑨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⑩⑾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也称情感共鸣或情感移情。 简答:(1)婴儿期的同伴相互作用类型分为三个阶段:①客体中心阶段②简单相互作用阶③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2)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①语音的发展②词汇的发展③语法的发展④语用学和沟通技能的发展。(3)婴儿依恋行为的发展阶段:①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②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③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的依恋期④第四阶段(从三岁开始)交互关系形成阶段。(4)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顺序: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5)影响儿童目击记忆的因素:①问题的开放程度②误导信息的暗示③询问次数的多寡。(6)依恋的特征:①依恋对象具有选择性、有亲近行为、能从依恋关系中获取慰藉和安全感②依恋关系的破裂会导致分离焦虑和痛苦③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有协调性。(7)儿童自尊的层级机构:首先是总体自尊;再者是学习自尊、社会自尊、身体自尊;学习自尊又包括语言、算术、其他学科,社会自尊包括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身体自尊包括运动能力和体貌。(8)游戏种类的划分:根据社会性参与程度分类,①第一种是无所用心的行为②第二种是单独游戏③第三种是旁观者行为④第四种是平行游戏⑤第五种是联合游戏⑥第六种是合作游戏。(9)多元智能的八种智能:①语音智能②逻辑—数学智能③身体—运动智能④视觉空间智能⑤音乐智能⑥人际关系智能⑦自我认识智能⑧自然观察智能。(10)成人影响儿童自传体记忆的因素:案例分析: 分析题 小明在家里能说会道,想要干 什么表达得一清二楚,还能把 一家人指挥得团团转,甚至稍 不顺心就大喊大叫、不达目的 决不罢休。但一出家门,到了 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人时, 就 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不敢当 众说话,见人直往爸妈身后躲, 要是爸妈不在身旁,还会害怕 得大哭。(1)面对这样的孩子, 你有什么教养策略?答:措施: ①、改变渝爱的教育方式、停 止对孩子的过度保护;②不要 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宝宝进行比 较;③、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 会;⑤有足够的耐心。(2)早 期生活经验对婴幼儿语言发展 的影响?答:①培养了幼儿认 真倾听的习惯②帮助幼儿习得 最佳的语言模式③帮助幼儿使 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往④帮助 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 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 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3.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 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 变化而变化。4. 8个月以后的婴 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 活动,一种是陈述,另一种是 请求。5.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 平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 阶段、自律道德阶段。6.学前儿 童的 音乐感知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 表现能力、欣赏能力的基础和 前提。7.随着年龄的递增,儿童 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层次 发展,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 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戏,最 后发展到合作游戏.8.儿童的性 别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 常性。9.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 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 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 展的控制。10.个体心理是在遗 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 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 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 性。11.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 要缺陷是色盲。12.婴儿三种不 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容易抚育 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13.观察他人的过程有注意、保 持、运动复现、动机等4个组 成部分。14.美国心理学家吉布 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 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15.研 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 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 左右16.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 着感知者和欣赏者的角色。17. 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 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 的特点。18.在儿童语言发展的 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 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19.儿童 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 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 是敌意性侵犯20.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 为自我评价的发展。21.发展的 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 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 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 为被试。23.角色游戏是儿童在 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 戏。2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 提。25.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 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 事物的属性26.安思沃斯发现儿 童有着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 虑一回避型、安全型、焦虑一 反抗型、紊乱型27发展的阶段 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 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 的。2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 具体体现为三种观察法、调查 法、实验法方法。29学前儿童 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对自 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 质的评价。30.尽力减少环境 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 要保障。31.操作性游戏的发 展主要体现在无目的游戏、功 能性游戏、结构性游戏三个发 展阶段中。33.儿童思维发展 的总趋势,是按自觉行动思维 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 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 来的。34.4岁以上儿童一般 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 音35.儿童的社会化语言有适应 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 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36 . 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一听觉 视学一触觉视学一动觉之间的 联合。37电视的负面效应并不 是电视媒体天生就有的,相反, 这些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 全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 身的原因造成的。38.婴儿的 生理发展可分为胎儿期、新生 儿期(0-1个月)、乳儿期(1个 月一1岁)、学步儿期(2-3岁)。 39.宽泛的研究方法是将研究对 象置于宏观的环境中加以考察 的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社会生 态学研究和跨文化研究。40.婴 儿对人的行为动作感知主要表 现为模仿和共鸣。41.要让婴儿 建立安全的依恋,最关键的因 素是养育者要有敏感性。42.脚 本知识的获得是儿童想象性显 著发展的标志之一。43.在幼儿 的思维中,有许多想象性成份, 表现在万物有灵思维、万物有 情思维、自我中心化思维和视 觉外观性思维。44.加德纳多元 智力理论中,与物体无关的包 括言语智能和音乐智能。45.美 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令德 将父母的抚养方式分为权威 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四类。46.父母影响儿童情绪和 社会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 方面,即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 应、父母与孩子间情绪的谈话 以及父母本身的情绪表达。47.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 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 过程。48.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 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 究者称为被试49.母亲年龄对胎 儿的影响主要指与年龄偏小、 年龄偏大。50.角色游戏是儿童 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 戏。51.柯尔柏格采用纵向法提 出了他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首先发展理论。52.气质有类型 的差异而无好坏的区别,每种 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和 消极的一面。53.个体的发展取 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 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54.具体 形象思维的特征是具体性和形 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55.在 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儿童3 岁时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 该”的区别。56.复发性中耳炎 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 因。57.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 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虑一回 避型、安全型、焦虑一反抗型、 紊乱型58.处于象征期的儿童开 始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 同一个特征,即光光的脑袋上 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 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 蝌蚪人。59.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理论研 究法两大类。60. 6、7岁时儿童 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 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 克。61.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 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 影响更强烈、更持久。62.儿童 在音乐的世界里主要扮演着三 种角色,它们是音乐的感知者、 表现者、欣赏者63.学前儿童自 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主观情 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64.儿童记忆策略的表现有视觉 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 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65.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 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66.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 行为。67.在儿童语言的发展过 程中,儿童或者对词义不十分 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 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68.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 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 儿童的不可替代性。69.学前儿 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 好问、好模仿、好冲动。70.儿 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 状态。71、随着年龄的递增, 儿童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 层次发展,从独自游戏到平行 游戏,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 戏,最后发展到合作游戏。72、 搭积木、插积塑、捏橡皮泥、 折纸、小制作等游戏是结构性 游戏。73、到了4岁左右,结 构性游戏成为儿童最主要的游 戏形式。74、按照学前儿童在 象征性游戏中表现的年龄特 征,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发展 阶段: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 外在导向的装扮游戏,序列性 装扮游戏及角色游戏。75、当 儿童的几个装扮行为具有连贯 性时,这种游戏被称为序列性 装扮游戏。76、新生儿的神经 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 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 射来适应环境。这些基本反射 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 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 反射等。77、明确的条件反射 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 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 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78、 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 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 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神 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 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 扩散。79、大脑皮层抑制机能 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 标志之一。80、在儿童条件反 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 的刺激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1、概念: 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研究任务:wwh 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 (1)近代:洛克:白板说; ①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

②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 ③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 ③4 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 ③5 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 2 )现代:19 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 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 研究运动。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一。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是具有使用价值。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那么,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呢?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和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二.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 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那么,斯金纳"新"在哪里呢?学习完本部分的各小节之后,我们将会对斯金纳的各种观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于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和它的局限性。 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教材对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 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 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S-R) 那么,什么是刺激和反射呢? 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于是,心理学终于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行列。 二)如何研究人类行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是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教师:范黑龙。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素质水平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的专职教师。他们应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既能胜任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又能结合幼儿园实际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或其他管理工作。 课程性质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的作用 1.学生通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为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 2.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兴趣和感情,以此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有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3.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目标、内容、方法。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敢于表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程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先修课程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后续课程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学前儿童文学》等,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提供了心理依据和知识储备。 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4.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 结构性游戏: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神经系统。 3. 婴儿从4 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 到了2 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 咿呀之歌" 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 7.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8. 心理学家Parten 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9. 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自主体( 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 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A(答案)

《幼儿心理发展理论》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低级心理机能:指感知、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动作思维等。 2、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新行为。 3、机能不对称原则:对于人类而言,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为有效,因而导致一只手、一只眼、一条腿笔另一只手、另一只眼、另一条腿占优势的结果。 4、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停滞:在里必多的发展过程中,由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阶段。 1、依恋:幼儿与养育者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2、同化:指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 3、退化:发展到下一阶段的里必多又回到先前的阶段。 4、本我:原始的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5、行为模式:神经运动系统对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 1、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幼儿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2、顺化: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3、自我中心:幼儿以自己的观点来看到问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4、发展: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班杜拉) 2、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什么原则?(快乐原则) 3、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斯金纳) 4、霍妮认为当幼儿的人际关系出现困扰后,就会出现什么?(基本焦虑) 5、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成熟) 6、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越少) 7、霍妮认为,造成女性心理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化) 8、班杜拉的理论注意到认知的作用,其实质属于那一流派?(行为主义) 9、斯金纳认为,机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属于哪一类?(操作行为) 10、皮亚杰把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称为什么?(适应) 1、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什么过程?(主动过程) 2、埃里克森认为3-6岁幼儿开始以什么来替代以前的自我中心?(同一性) 3、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 4、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越少) 5、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内隐行为) 6、斯金纳认为改变行为的关键是:(改变强化) 7、习性学的依恋理论是谁创立的?(鲍尔毕) 8、斯金纳认为,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对反应的概率都能:(增强) 9、托马斯认为,难以照看型气质的幼儿人数较少,大约占:(10%) 10、班杜拉认为,人、环境是与哪一因素相互作用的?(交往)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教学总结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 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 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 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 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 基本的前提。 3、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服从一定规律。 4、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关键期: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 0-2岁:亲子依恋形成关键期 5岁前:语言、数概念和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 导作用。 (一)环境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制约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水平 2、儿童与承认的交往活动时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 响作用。 3、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1)家庭 (2)幼儿园和社会托幼机构 (3)电视等各种媒体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等因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一)发展与发育 发展: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发育:主要指生理发育 (二)转折期和危机期 转折期: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团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 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他心里常常发生紊乱,表现 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 等。 (三)敏感期和最佳期 敏感期也叫最佳期。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心理活动开始萌芽,也是鹅绒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一(第1至3章)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4.记忆策略 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5.记忆恢复 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二、填空题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4.对于婴儿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5.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程过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大类。 13.皮亚杰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将感知运动阶段划分为六个子阶段。 14.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自传体记忆。 15.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