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闽台文化

闽台文化

祭灶,即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神,简称“祭灶”。祭灶的习俗主要是拂尘、送灶。
拂尘就是祭灶这天要打扫房屋院落,洗涤用具,尤其是厨房,从灶台到锅碗瓢盆、桌椅门窗,都要擦拭得干干净净。
所谓送灶神上天,是把灶台上方贴的旧灶神像揭下来,连同从街上买来的画有靴帽衣甲、刀、箭和马匹的“甲马”一起烧掉,意为备好行装坐骑,送灶君上天的述职,希望灶神能“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开漳圣王:原名陈元光,字延炬,号龙湖,又称“陈圣公”、“圣王公”,光州固始人(今属河南),生于唐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五日,卒于唐景云二年(711年),作为漳州的地方神被崇拜。


为什么说福建有“戏剧之乡”的美称?你对哪一种戏曲感兴趣?为什么?
答:福建戏曲十分丰富,剧种有四五十种之多,剧目数以万计,均为全国之冠,故有“戏剧之乡”的美称。福建戏曲源远流长,梨园戏、莆仙戏在宋代就形成,与温州杂剧一样是最早的南戏,被称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福建戏曲在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并随着移民传到台湾,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偶戏
偶戏包括傀儡戏、皮影戏、布袋戏。其中又更喜欢傀儡戏,因为每到传统节日“伯公庙”都会请戏班来演傀儡戏,长期看了很喜欢。
傀儡戏据说产生于周穆王时代,或说是西汉陈平创造的,或说是汉末用于嘉会的丧家乐。汉末以后,傀儡成为宫廷百戏之一,北齐时开始表演人物故事。到宁代大兴盛。表演场合由丧礼扩大到节令的祭祀活动,活动空间由宫廷发展到瓦肆勾栏。
福建傀儡属悬丝傀儡系统。分闽西与闽南两种。闽西分布在龙岩、龙溪和潮汕地区,音乐是汉调和高腔。闽南分布在晋江、龙溪一区,音乐接近南管的傀儡调。传入台湾是晚在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傀儡戏传到台湾后,在南部以台南、高雄为中心,属泉州傀儡系统;北部以兰阳平原为重心,属闽西或漳州系统。



答:泉州开元寺是闽南众多木构建筑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其特点一是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大胆突破创新。既有浓郁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韵味,又有鲜明的闽南建筑风格。二是将雕饰艺术与构造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


答:“民间文学”或称人民口头创作,它是指有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人民口头文学。
它的特征:
1、口头性;2、变异性;3、集体性;4、传承性;5、立体性;6、多阶段性;7、方言性;8、它分为“原始的”及“发达的”两大类。



答:闽南方言向台湾的流播,集中地体现了

闽台方言的渊源关系,从而显露了闽台之间共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
语言的载体是人,方言的传人和定位、定型,是随着移民播迁和聚居区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的。台湾是我国的第一大岛,与福建的关系特别密切。由于台湾和福建一衣带水,地理相接,血缘亲近,语缘一致,从而演绎了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中原人南迁入闽,又从闽南东迁入台湾的漫长历程,因而,语言上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原古汉语一闽南话一台湾省方言的清晰脉络。
据说,福建与台湾在远古时期曾经存在过一条陆桥,被称为“东山陆桥”。祖国大陆的原始人可以通过“东山陆桥”进入台湾。考古发现,台湾的长滨、圆山、凤鼻头等地的文化遗址中发掘的文物多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代的类似或相同。
明朝天启元年,颜思齐、郑芝龙等开发台湾,就扫墓了不少的冲击人到台湾屯垦定居,人数多达几千人。明末清初,南安人郑成功率领将士2万多人经过苦战,从荷兰人手中收回祖国领土台湾,又带去了大批的闽南人移垦台湾。
之后陆续东渡台湾定居的也主要是闽南人,也就使闽南方言在台湾进一步扎下了根。
现在,闽南人已经成了移居台湾的汉族的主体部分,总人数占全岛总人口的80%以上,生产、生活、文化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综上可见,闽南话是来自中原的河洛话,闽南的根在中原,而台湾人的根又在闽南地区至今流传着一句话:“人同根,语同根”,表现了“闽台同文,两岸同根”的现实。



台湾林本源邸宅

答:台湾林本源邸宅:位于台北县板桥市西北,为台湾最大的私人住宅,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分为“三落旧大厝”、“五落新大厝”及“白花厅”和花园等三部分,分别落成于清道光二十七年、清光绪十四年、清光绪十九年。园内厅、房、厢、廊、庭、台、楼、阁左通右连,曲折回环。园中汲古书屋为藏书之所,方鉴斋依地势凿池建谢,为观赏戏剧之处;来青阁为宴请嘉宾、凭栏远眺之处。其各类窗户图案,有竹形、桃形、石榴形、香炉形、瓶形、八角形、六角形、蝶形、蝙蝠形、钱形等,建筑物上的木雕,泥塑形态活泼。整个邸宅与花园为典型闽南风格。据李乾朗考证,此为漳州建筑师所建的经典之作。


民间传说
答:民间传说指以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情、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解释性、传记性的口头叙事文学作品。闽台民间传说主要有人物传说和地方传说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