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据通信的发展史

数据通信的发展史

数据通信的发展史
数据通信的发展史

数据通信的发展史(发展现状与成果)利用电磁波通信的历史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

1837年电报开始的通信初级阶段;

1948年香农提出信息论开始的近代通信阶段;

80年代以后光纤通信应用、综合业务数字网崛起的现代通信阶段。

历史发展:

1837年,摩尔斯发明有线电报,开始了电通信阶段

1843年,亚历山大·本取得电传打字电报的专利

1864年,麦克斯韦创立了电磁辐射理论,并被当时的赫兹证明,促使了后来无线通信的出现

1876年,贝尔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了电话

1879年,第一个专用人工电话交换系统投入运行

1880年,第一个付费电话系统运营

1892年,加拿大政府开始规定电话速率

1896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1907年,电子管问世,通信进入电子信息时代

1915年,横贯大陆电话开通; 实现越洋语音连接

1918年,调幅无线电广播、超外差式接收机问世

1925年,开通三路明线载波电话,开始多路通信

1936年,调频无线电广播开播

1937年,雷沃斯发明脉冲编码调制,奠定了数字通信基础

1938年,电视广播开播

20世纪40年代二战期间,雷达与微波通信得到发展

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

1947年,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问世,为通信器件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1948年,香农提出了信息论,建立了通信统计理论

1950年,时分多路通信应用于电话系统

1951年,直拨长途电话开通

1956年,敷设越洋通信电缆

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

1962年,发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开通国际卫星电话;脉冲编码调制进入实用阶段

20世纪60年代,彩色电视问世;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数字传输理论与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开始出现1969年,电视电话业务开通

20世纪70年代,商用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光纤通信系统投入使用;一些公司制定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0世纪80年代,开通数字网络的公用业务;个人计算机和计算机局域网出现;网络体系结构国际标准陆续制定

20世纪90年代,蜂窝电话系统开通,各种无线通信和数据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涌现;光纤通信得到迅速普遍的应用;国

际互联网和多媒体通信技术得到极大发展,

1997年,68个国家签定国际协定,互相开放电信市场

发展现状与成果:

卫星通信:

1982年国际海事通信组织开通由四颗地球同步卫星组成的INMARSAT系统,实现全球移动通信。

1998年中、低轨道的卫星系统得以研究成功并陆续

开通,其中有

1.美国Motorala公司的铱星(Iridium)系统

2.美国LORAL公司的全球星(Global Star)系统

3.国际海事通信组织的ICO系统

1999年国际卫星组织发射电视直播卫星、应用于高

速信息公路。

移动通信:

20世纪80年代,基于FDMA的第一代模拟系统(1G) 北美AMPS、N-AMPS;英国TACS;日本JTAC;北欧NMT。20世纪90年代,基于TDMA和CDMA的第二代数字系统北美D-AMPS(EIA/TIA IS-136);欧洲GSM;日本JDC。(2G) 欧洲GSM/GPRS;基于CDMA的北美PCS(IS-95)。(2G+)

目前,基于WCDMA的数字第三代系统已经出现(3G) 提供数据速率为2Mbps(静态环境)的多媒体业务。

多媒体通信:

多媒体通信传媒信息量大,适应现代社会许多应用需求,诸如

1.可视电话

2.电视会议

3.虚拟现实

4.视频点播

5.语音邮件

6.多媒体检索

7.远程教学

8.远程医疗

用户接入:

1.基于铜缆的接入技术

例如,能传输2Mbps以上的数据“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可把图像等视频信号引入用户家庭。

2.基于光缆的接入技术

光缆频带宽、容量大、干扰小。

3.光纤同轴混合接入技术

利用有线电视系统的方法,可以额外提供视频点播,交互式数据业务及电话业务。

4.无线接入技术

具有建设速度快,方便灵活、造价低廉等特点。

全光网:

1995年美国和欧洲分别开始研究全光网

全光网在服务质量、带宽需求、业务内容、网络的可重构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都是当今现有网络所远远不能比拟的在传输系统(包括交换机)中,全程不需要光/电和电/光的转换,完全靠光波沿光纤传输

用户端机之间不少电信号的处理功能也由光技术实现,如出网/进网,储存、交换等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陆峰博士本世纪以来,我国移动互联网伴随着移动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部署3G网络,2014年又开始大规模部署4G网络,两次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大规模创新。 一、萌芽期(2000年-2007年) 技术发展:WAP应用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模式。 该时期由于受限于移动2G网速和手机智能化程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处在一个简单WAP应用期。WAP应用把Internet网上HTML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由于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 代理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等多种网络中。在移动互联网萌芽期,利用手机自带的支持WAP协议的浏览器访问企业WAP门户网站是当时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形式。 市场竞争:移动梦网催生了一大批SP服务商。 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品牌“移动梦网Monternet”,移动梦网就像一个大超市,囊括

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WAP),百宝箱(手机游戏)等各种多元化信息服务。在移动梦网技术支撑下,当时涌现了雷霆万钧、空中网等一大批基于梦网的SP服务提供商,用户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模式享受移动互联网服务。但由于移动梦网服务提供商存在业务不规范、乱收费等现象,2006年4月,国家开展了移动梦网专项治理行动,明确要求扣费必须用户确认、用户登录WAP需要资费提示等相关规范,大批SP服务商因为违规运营退出了市场。 二、成长培育期(2008年-2011年) 技术发展:3G移动网络建设掀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随着3G移动网络的部署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网速大幅提升初步破解了手机上网带宽瓶颈,简单应用软件安装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让移动上网功能得到大大增强,中国移动互联网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经过3G网络一年多的试点商用,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增加TD-SCDMA、CDMA2000、WCMD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3G网络大规模建设正式铺开,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了3G时代。 市场竞争: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探索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ARPANET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ARPANET,进行联网的研究。同年,美军在ARPA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它的目的就是重新树立美国在军事科技应用开发方面的领导地位。当时的网络传输能力只有50Kbps,按标准来说就是非常的低。 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当时ARPANET使用的是NCP协议,它允许计算机相互交流,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最初的NCP 协议下的ARPANET上连接了15个节点共23台主机。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是Internet 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但在NCP 协议下,目的地之外的网络和计算机却不分配地址,从而限制了未来增长的机会。但无论如何,ARPANET成为了第一个简单的纯文字系统的Internet。可以说,最早促使互联网最初起源的推动力是冷战时期的军备角力思维。 2、TCP/IP协议的产生。 由于最初的通信协议下对于节点以及用户机数量的限制,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显得尤为重要。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

电子元器件分销的发展

第一部分元器件销售模式的发展 了解元器件销售模式的发展,首先需要了解基本器件的发展、基本器件应用的发展和商务平台的发展,因为当一种产品只有规模足够大到成为一个产业并在原有模式上前进缓慢的时候,才会形成分工。 基本器件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分立元件阶段(1905~1959)真空电子管、半导体晶体管 第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 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电子管时代(1905~1947的主要大事记: 1905年爱因斯坦阐述相对论——E=mc2 1906年亚历山德森研制成高频交流发电机 德福雷斯特在弗菜明二极管上加栅极,制威第一只三极管 1912年阿诺德和兰米尔研制出高真空电子管 1917年坎贝尔研制成滤波器 1922年弗里斯研制成第一台超外差无线电收音机 1934年劳伦斯研制成回旋加速器 1940年帕全森和洛弗尔研制成电子模拟计算机 1947年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发明晶体管;香农奠定信息论的基础 晶体管时代(1948~1959)的主要大事记: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莱研制成第一个点接触型晶体管1948年贝尔实验室的香农发表信息论的论文 英国采用EDSAG计算机,这是最早的一种存储程序数字计算机 1949年诺伊曼提出自动传输机的概念 195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福雷斯特研制成磁心存储器 1952年美国爆炸第一颗氢弹 1954年贝尔实验室研制太阳能电池和单晶硅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宣布研制成第一个集成电路 基本的分立器件 电容器电阻器晶体管电池线圈 ●集成电路阶段(1959~)SSI、MSI、LSI、VLSI、ULSI 自1958年第一块集成元件问世以来,集成电路已经跨越了小、中、大、超大、特大、巨大规模几个台阶,集成度平均每2年提高近3倍。随着集成度的提高,器件尺寸不断减小。 1985年,1兆位ULSI的集成度达到200万个元件,器件条宽仅为1微米;1992年,16兆位的芯片集成度达到了3200万个元件,条宽减到0.5微米,而后的64兆位芯片,其条宽仅为0.3微米。 发展图表如下。 基本器件应用的发展, 电子元器件的应用代表产品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推动了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发展。伴随着电子技术 的发展而飞速发展起来的电子计算机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

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每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电子元器件也不例外,它历经了经典电子元器件、小型化电子元器件、一般微电子元器件、智能微电子元器件时代,未来正在迈向量子电子元器件时代。 电子元器件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和整机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关系。 微电子元器件包括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片式和扁平式元件和机电组件、片式半导体分立器件等。微电子指采用微细工艺的集成电路,随集成电路集成度和复杂度的大幅度提高、线宽越来越细和采用铜导线,其基频和处理速度也大幅度提高,在电子线路中其周边的其他元器件必然要有相应速率的处理速度,才能完成所承担的功能。因此,需要通过整个设备及系统来分析元器件的发展。 表1电子元器件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上述电子元器件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是2001年提出来的,但近年来电子技术和电子产业的发展很快,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尤其是智能化产品和系统越来越普及,智能化已经到来,同时,量子技术有了突破,信息技术有可能进入“量子化时代”。 智能化已经到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可以发现,智能化家用电子及电器,如智能电视机、电灶具、电热水器等;智能化终端如手机、手表式终端等,智能化汽车电子及智能化公交系统等,其发展的总趋势是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这些变化也可以从智能化设备和系统框图构成来分析对电子元器件的新要求: 1)指挥控制系统--嵌入式处理器芯片,高速,大容量的集成电路,计算芯片已经渗入到各种系统和产品中。整机采用双核、四核,八核以至更多的芯片并行,以加速运算速率的智能化处理。 2)信息采集系统--以传感器为代表将各种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并进行处理。传感器技术是一项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迅猛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之一,也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构成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 如果说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扩展,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类五官的延伸,当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时,人们才逐步认识信息摄取装置--传感器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惊呼“大脑发达、五官不灵”. 但是目前传感器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瓶颈,对其品质、稳定性、一致性与可靠性等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还出现如数字话筒、智能传感器模块等一些数字化器件。 3)传输系统--信号荷载信息,经过不同的频率交换、调制或编码,变成适当的形式,以便适合于各种不同媒介质的传输。传输系统需要高速大容量网络,包括无线、有线传输,常由两者结合传输。 a)传输系统为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带宽,对元器件品质要求如;高频、带宽、阻抗匹配、电磁干扰、稳定性与耗损等等特性有更加严格的要求,这将导致这些符合条件的元器件发展更快。 b)光网络,光电结合更加普及,如光纤到户(FTTH),光纤到桌(FTTD),许多终端都有光接口。光电结合和转化的元器件如光器件,光电转化元器件等不断出现和高速发展。 网络传输速率越来越快,如3G通信,国际电联“IMT-2000”(国际移动电话2000)标准规定,移动终端以车速移动时,其传转数据速率为144kbps,室外静止或步行时速率为384kbps,而室内为2Mbps.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它的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 4)执行系统--如控制元件(继电器,包括固体继电器)、微特电机及功能性电子元器件发展更快。功能性电子元器件是具有某些独特功能的元器件,如频率、时频及显示器件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每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 律,电子元器件也不例外,它历经了经典电子元器件、小型化电子元器件、一般微电子元器件、 智能微电子元器件时代,未来正在迈向量子电子元器件时代。 电子元器件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和 整机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关系。 微电子元器件包括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片式和扁平式元件和机电组件、片式半导体分立器件等。微电子指采用微细工艺的集成电路,随集成电路集成度和复杂度的大幅度提高、线宽越来越细和采用铜导线,其基频和处理速度也大幅度提高,在电子线路中其周边的其他元器件必然要有相应速率的处理速度,才能完成所承担的功能。因此,需要通过整个设备及系统来分析元器件的发展。

年提出来的,但近年来电子技术和电子产业的发展很快,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尤其是智能化产品和系统越来越普及,智能化已经到来,同时,量子技术有了突破,信息技术有可能进入“量子化时代”。 智能化已经到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可以发 现,智能化家用电子及电器,如智能电视机、电

灶具、电热水器等;智能化终端如手机、手表式终端等,智能化汽车电子及智能化公交系统等,其发展的总趋势是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这些变化也可以从智能化设备和系统框图构成来分析对电子元器件的新要求: 1)指挥控制系统--嵌入式处理器芯片,高速,大容量的集成电路,计算芯片已经渗入到各种系统和产品中。整机采用双核、四核,八核以至更多的芯片并行,以加速运算速率的智能化处理。 2)信息采集系统--以传感器为代表将各种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并进行处理。传感器技术是一项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迅猛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之一,也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构成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 如果说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扩展,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类五官的延伸,当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时,人们才逐步认识信息摄取装置--传感器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惊呼“大脑发达、五官不灵”. 但是目前传感器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瓶颈,对其品质、稳定性、一致性与可靠性等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还出现如数字话筒、智能传感器模块等一些数字化器件。 3)传输系统--信号荷载信息,经过不同的频率交换、调制或编码,变成适当的形式,以便适合于各种不同媒介质的传输。传输系统需要高速大容量网络,包括无线、有线传输,常由两者结合传输。 a)传输系统为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带宽,对元器件品质要求如;高频、带宽、阻抗匹配、电磁干扰、稳定性与耗损等等特性有更加严格的

中国网络发展史

中国网络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 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4、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我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5、 1994年,由NCFC生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办的APNG(亚太地区网络工作组)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国际Internet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亚太地区年会。 6、 NCFC是我国最早的Internet网。

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

目录 一、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二、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 (一)明、清政府的重本轻末政策、“觅商汇兑”政策、封建压榨政策 .............................. (二)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 ................................. (三)晚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 ................................. (四)南京政府的金融垄断政策、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政策以及法币政策 ............. (五)革命根据地政府的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以及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 三、近现代金融史发展的经验与其借鉴意义................................................................................. 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 摘要:“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上的发展、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字:近现代;金融;发展史;政策; 一、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钱铺产生于明代,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票号产生于明末,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 外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外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与财政。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华银行的势力出现新变化,美国在华银行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被彻底取缔。 中国现代银行业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现代银行业诞生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而民族资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着《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1785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1820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1826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据CNNIC的最新估算,截至2002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5800万,上网计算机数升至2300万,短短的四个月间分别增加了1220万和687万;与此同时,国内三大门户网站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也分别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业绩答卷。这预示着我国互联网在经历一个时期的发展低潮之后,正在开始回暖。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我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现在互联网的用户人数、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等各个方面。虽然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网络业的发展遭遇了一段时期的低潮,但从近期的种种迹象来看,中国互联网业正在走向复苏,开始迎来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三大门户网站业绩优良 近日,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分别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告。10月22日搜狐公布的季报显示,它提前实现了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全面盈利,盈利额度达到11.2万美元。11月5日,新浪发布的财务报告称,上季度新浪的净营业收入达到103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达历史最高值;按试算额计算,新浪在历史上首次实现盈利24.1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数字为亏损290万美元。11月6日,网易公布的季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网易收入总额达到7440万元人民币(90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93.3%,营业利润达310万美元,毛利率达67.6%,创历史最高。业内人士认为,与以往网站大面积亏损相比,如此良好的业绩说明互联网正在回暖。 由于业绩的大幅上升,作为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的标志性代表,新浪、搜狐、

网易的股票一片飘红,大幅上涨。与一年前一些公司在纳斯达克面临摘牌的尴尬处境相比,今日的风光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国内门户网站的股票在纳斯达克受到追捧,说明了国内互联业的发展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它们已经从过去纳股中的边缘状态、边缘待遇变成比较中心的状态了。 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今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化应用进展迅猛,互联网开始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进行广泛的、实质性的渗透。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推进,使原来“不食人间烟火”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也使互联网找到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焕发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对此,中科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了全面复苏。 他认为,之所以说现在的复苏不是一些企业的复苏,而是全面的复苏,是因为过去中国的企业在IT方面的投入本来就不多,有一个对历史欠账回补的过程。在企业层面,网络经济高潮到来时,启发了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让他们认识到了网络经济的重要。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整个IT产业,包括互联网业,都回到了基本面,回归到了一个在正常经济活动下的一个正常产业。 据估计,全球500强等世界大公司在IT方面的投入提前支出了1000亿美元,现在还处于消化投资阶段。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互联网业由于本身发展水平所限,非理性成分和泡沫成分都不是那么大,或者根本就没有产生太大的泡沫。而在这个时候,政府加快推进了电子政务,企业开始重视内部信息化建设,这两股力量反而成为比较强劲的推动互联网复苏的力量。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亮丽的IT市场之一。

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互联网发展历程 世界互联网发展史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伦纳德.克兰罗克( )博士发表了分组交换技术地论文,该技术后来成了互联网地标准通信方式. 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也称包交换,它是将用户传送地数据划分成一定地长度,每个部分叫做一个分组.在每个分组地前面加上一个分组头,用以指明该分组发往何地址,然后由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地地址标志,将他们转发至目地地,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 世界互联网发展史 ?年:美国国防部开始起动计算机网络开发计划“”——阿帕网. ?年:位于美国剑桥地科技公司地工程师雷.汤姆林森( )开发出了电子邮件. ?年:宣布将把过去地通信协议“”向新协议——“”过渡. —— —— 什么是协议 ?是地基础协议,也是一种电脑数据打包和寻址地标准方法. 在数据传送中,和就像是两个信封,要传递地信息被划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个信封,并在该信封面上记录有分段号地信息,再将信封塞入大信封,发送上网.在接受端,一个软件包收集信封,抽出数据,按发送前地顺序还原,并加以校验,若发现差错,将会要求重发. ?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地学生(当时)史蒂夫.多那( )开始开发电子邮件软件“”. 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地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 )开发出了万维网( ).他还开发出了极其简单地浏览器(浏览软件).此后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 ?年: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地学生马克.安德里森( )等人开发出了真正地浏览器“”.

?该软件后来被作为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开始得以爆炸性普及.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年,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由德国维纳·措恩()教授于月日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地序幕. ?年月底,中国计算机科技网( , )在北京建立 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 ?年月,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 从这个时间一直到年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含中科院、北大、清华三个学院网)联入互联网,可以看作中国互联网发展地第一个阶段,即非开放性地学术网络阶段. 瀛海威公司与互联网民用化 年月,张树新创立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中国地普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络.标志着中国互联网进入商业化网络阶段. 网络媒体地发展 ?网络媒体: ?从广义上说通常就指基于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进行新闻信息传播 地网站. ?从狭义上说则是指比较专业地、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地新闻网站. 中国网络媒体地发展分期 ?网络媒体步入中国传播领域(—) 这一阶段是中国网络媒体地起步阶段或初级阶段.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地发展,中国传统新闻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开始上网,最大特点是各类传统媒体纷纷建立起最初地“网络版”、“电子版”形态. 这一阶段网络媒体尚未形成巨大地影响力,不仅表现在自身形态简陋方面,还表现在上网用户数量十分有限方面,网络媒体地市场规模尚很弱小. 中国网络媒体地发展分期

中国金融的发展历史

1.自然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得最普遍最为长久的原始货币。 2.贝有自身的特点:有光泽和花纹,是当时名贵的装饰品;有天然单位,便于计量;坚固耐用,不 易磨损;体小质匀,便于携带;天然海贝,产自境外,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这些使它具备了从当货币的基本条件,便于长期流通转让。 3.贝的计量单位,除个位数之外还有“朋”。在贝玉成为货币之后,“朋必十贝”。 4.商代晚期已出现青铜铸贝,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我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5.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铸造的铜铸币在形制和币制 单位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有四种:布币(由铲形农具演变而来,包括空首布和平首布),刀币,圜钱(战国年代我国北方产生的一种心的铜铸币,开创了中国古代铸币的重要形式,也影响到东亚,东南亚诸国的货币形态),楚铜币(鬼脸钱或蚁鼻钱)。 6.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勤墓中发现的竹简中有秦律,其中的《金布律》是现存中国最早的货币 立法。 7.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各诸侯国征服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 地方区域性;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和食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 8.先秦时期信用的形式: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信用客体);私人信用和国家信用(信用主体);不 计息的“赊”和计息的“贷”(是否计息);普通借贷和高利贷(利息率高低);信用借贷和抵押借贷(信用方式);用于消费性开支的借贷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借贷(借贷用途)。 9.春秋战国时期的傅别即债券,一般用竹木制成,分为两半,债主执右券,债务人执左券,是中国 最早的信用工具;泉府是当时的财政金融机关,政府借贷由泉府办理,赊贷是泉府的信用业务,是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国家信用中的赊一般不计利息,是政府赊给民间用作祭祀,治办丧事之用的,贷是征服带给民间经营生产的,会取得收入,故要收取利息,并“以国服为之息”。 10.质人是举债时在市场上设有依质挤书契之行监督。 11.秦始皇统一币制:内容:以金布为主要货币(上币),以半两为下币,金钱双本位制,确定了中国 古代铸币外圆内方的钱币基本形式,在形制上第一次得到统一;意义:不仅是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货币的统一,对于促进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就货币制度而言,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货币立法,而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秦半两钱—李渊五铢钱为量名钱,李渊到宣统为年号钱)。 12.汉武帝币制改革:内容: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统一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全国统一使 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此不许使用。(废秦半两)意义:西汉进入了货币流通的稳定时期,五铢这个重量也就成为了以后历代统治者铸钱的标准重量。 13.西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也有实物借贷:政府振贷(在于救急,不在盈利),私人信用 (高利贷占有重要的比重,资本称为“子钱”,高利贷者称为“子钱家”)。 14.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货币流通:金银淡出流通领域,主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金属铸币流通范围缩 小,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分离,币值波动剧烈;实物货币盛行,成为货币体系中的高位货币,与铸币共同构成钱帛兼行的货币体系。货币供需特点是在长期的通货紧缩中伴随着短暂且剧烈的通货膨胀。南朝:四库,北朝:高利贷,质押出现。 15.南北朝出现了待行存放放款业务的机构:寺院质库,出现了财产担保放款,是放款形式的一大创 新和进步。信用形式:北朝:僧氏粟,南朝:寺库。质钱:抵押贷放,凭借抵押物品向他人借钱的信用形式。 16.隋唐五代时期,布帛谷粟等实物货币式微没落,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铜钱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 要;纸币白银等新型的货币形态开始萌芽孕育,并在以后的历史时期里得到迅速发展。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历程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历程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史是以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史为纲的。 ● 1904年出现了电子管(Vacuum tube),能在真空中对电子流进行控制,并应 用于通信和无线电,从而开了电子技术之先河 ● 20年代末出现了水银整流器(Mercury Rectifier),其性能和晶闸管 (Thyristor)很相似。在30年代到50年代,是水银整流器发展迅速并大量应用的时期。它广泛用于电化学工业、电气铁道直流变电所、轧钢用直流电动机的传动,甚至用于直流输电 ●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Transistor),引发了电子技术的一场革 命 ● 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出第一个晶闸管(Thyristor) ● 1960年我国研究成功硅整流管(Silicon Rectifying Tube/Rectifier Diode) ● 1962年我国研究成功晶闸管(Thyristor) ● 70年代出现电力晶体管(Giant Transistor-GTR)、电力场效应管(Metallic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 ● 80年代后期开始:复合型器件。 以绝缘栅极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为代表,IGBT是电力场效应管(MOSFET)和双极结型晶体管( Bipolar ● 90年代主要有: 功率模块(Power Module):为了使电力电子装置的结构紧凑、体积减小,常常把若干个电力电子器件及必要的辅助元件做成模块的形式,这给应 用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功率集成电路(Power Integrated Circuit-PIC):把驱动、控制、保 护电路和功率器件集成在一起,构成功率集成电路(PIC)。目前其功率 都还较小,但代表了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智能功率模块(Intelligent Power Module-IPM)则专指IGBT及其辅助器件与其保护和驱动电路的单片集成,也称智能IGBT(Intelligent IGBT)。 高压集成电路(High Voltage Integrated Circuit-HVIC):一般指横 向高压器件与逻辑或模拟控制电路的单片集成。 智能功率集成电路(Smart Power Integrated Circuit-SPIC):一般指纵向功率器件与逻辑或模拟控制电路的单片集成。 一个弗莱明发明了二极管,另一个弗莱明发明了盘尼西林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史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本文主要是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们金融事业变化非常大,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金融组织体系。过去很长时期内,中国的金融机构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它既承担中央银行任务又具体办理大部分银行业务。经过改革开放以后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业监管,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新型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新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可以说,世界上先进国家拥有的金融机构,我们大部分都建立了。金融机构不仅种类非常齐全,而且数量十分庞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重要的是,除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外,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基本都实行股份制,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严密管理,机构运作效率明显改善,能够更好地适应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977年-1981年,国家开始加强整顿银行机构,充实领导力量整顿规章制度,加强金融工作,1977年基本恢复了银行秩序,保证提高了银行的工作质量,为保证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79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重新恢复成立。1979年3月,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决定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

电子元器件发展史

电子元器件发展史 电子元器件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电子发展史。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 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 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在20世纪出现并得到飞速发展的电子元器件工业使整个世界和人们的工 作、生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电子工业的发展历史。190年6 ,李·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用来放大电话的声 音电流。此后,人们强烈地期待着能够诞生一种固体器件,用来作为质量轻、价廉和寿命长的放大器和电子开关。194年7 ,点接触型锗晶体管的诞生,在电子 器件的发展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但是,这种点接触型晶体管在构造上存在着接 触点不稳定的致命弱点。在点接触型晶体管开发成功的同时,结型晶体管论就已 经提出,但是直至人们能够制备超高纯度的单晶以及能够任意控制晶体的导电类型以后,结型晶体管材真正得以出现。195年0 ,具有使用价值的最早的锗合金 型晶体管诞生。195年4 ,结型硅晶体管诞生。此后,人们提出了场效应晶体管 的构想。随着无缺陷结晶和缺陷控制等材料技术、晶体外诞生长技术和扩散掺杂技术、耐压氧化膜的制备技术、腐蚀和光刻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各种性能优良的电子器件相继出现,电子元器件逐步从真空管时代进入晶体管时代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主播形成作为高技术产业代表的半导体工业。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子装置变的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了电子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