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软袋灭菌工艺验证

软袋灭菌工艺验证

软袋灭菌工艺验证
软袋灭菌工艺验证

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软袋)

灭菌工艺验证报告

验证工艺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软袋)灭菌工艺验证车间输液 3 线

验证方案制订:

部门姓名日期品管部

验证方案审核:

部门姓名日期研发部

生产部

品管部

验证方案批准:日期:

验证结果审核:

部门姓名日期研发部

生产部

品管部

验证结果批准:日期:

1.概述

为了改善输液软袋外部的洁净度,本品种采取了双袋灭菌工艺。内袋灌注

药液后,再进行套外袋,内袋和外袋共同进行灭菌,避免了内袋和输液塞与外界

环境的接触,给患者增加了安全感,也方便了医务人员,双袋输液进入手术室内

即可使用。

本品为临床上常用的输液品种。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失水,包括低渗性、等

渗性和高渗性失水;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应用等渗或低渗氯化钠可纠正失

水和高渗状态;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等。

本公司按最终灭菌药品的工艺进行生产。鉴于本品化学性能稳定,故采用115℃、35分钟的灭菌温度进行灭菌(Fo≥12),现将灭菌情况报告如下。

灭菌釜的型号:PSMD7280

生产厂家: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本公司设备编号:

灭菌釜的结构:

PSMD型大输液水浴灭菌器为圆形筒体结构,灭菌室最高可承受0.27MPa压力。筒体材料为8mm厚耐酸不锈钢,支座材料为碳钢板Q235B。水浴灭菌器将

蒸汽通过热交换器间接加热纯化水,并以循环喷淋方式对输液瓶进行加热灭菌,灭菌结束后,冷却水通过热交换器冷却纯化水,对输液瓶进行冷却,使产品温度

降到60℃左右。

通常将待灭菌的产品放置在不锈钢架子里,软袋每车为18层,每层30袋,装载后用车子推入灭菌机内。100ml软袋产品装载12车(约6480袋/批)。

灭菌柜采用计算机与程序逻辑控制器(PLC)进行自动化控制。灭菌程序中

的主要参数,如灭菌加热速率、压力、温度、时间及冷却速率都可根据不同产品

的要求设定。温度控制系统使用Pt 100探头6只。一个探头测定循环水入口处的

温度,另一个探头测量循环水出口处的温度,其余4个探头直接插入瓶内测定瓶

内温度,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相连,用于灭菌温度控制,只有当4个瓶内探头中的

3只达到设定温度时,才开始记录灭菌时间。另一个探头用来测定腔室内的压力,并通过压缩空气来调节控制腔室内部压力。

灭菌步骤:装车,进纯化水、升温(热交换循环)、保温(灭菌)、排气及冷却

等阶段。

2. 测试方法

2-1热电偶校正:

2-1-1 校正器材:

名称型号厂商检测单位有效期

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

50~100℃,棒式

100~150℃,棒式

常州南方仪表有限公司

无锡计量

测试中心

数控超级恒温槽SC—15TG 宁波市海曙天恒仪器厂

热电偶K型台湾本厂随用随校测温装置I 7000测温系统台湾

2-1-2 标准:

每条热电偶在定温点指示值与标准值的偏差≤±0.5℃2-1-3 方法:

将热电偶和标准温度计分别置于60℃、90℃和120℃(恒温槽内),

进行三点校正,在每个温度下待温度稳定后,每隔一段时间由热电偶读取温度值,取值不少于5个,将每个温度下热电偶读取的平均值为X,标准温度计修正

值作Y,求取每条热电偶的回归直线方程Y=mX+r和相关系数R(R≥0.98),即

得每条热偶的校正式。每次验证前后,还在各定温点下将热电偶所测温度的校正

值与标准温度值进行核对,其误差应≤±0.5℃。

2-2 空载热分布试验:

2-2-1 目的:在空载情况下检测腔内热分布情况及冷点。

2-2-2 标准:恒温期最冷点和腔室平均温度间差值应≤±1.0℃。

2-2-3 验证器材:与2-1-1相同。

2-2-4 测试过程:

将经校正的热电偶均匀分布于灭菌柜(釜)腔室内,其中至少1支置于

温控探头旁,热电偶安装时不应与腔室内壁(或架子等)接触,按规定程序运行,

运行中记录各点温度,运行2次,检查重现性及冷点情况。

2.3 满载热渗透和微生物挑战性试验:

2-3-1 目的:在热分布试验的基础上,在Fo≥12的条件下,确定装载中的“最冷点”在灭菌过程中Fo值≥12。

2-3-2 标准:

●灭菌期腔内各点平均温度均不低于设定温度。

●最冷点的Fo值≥12。

●最冷点的Fo值与腔内平均Fo值之差≤2min。

2-3-3验证器材:与2-1-1相同

2-3-4生物指示剂

名称规格放置数量/批供应商备注嗜热脂肪

F o≥12 支上海鸿雍生物科技公司其中一支为对照

芽孢杆菌

2-3-5测试过程:

将经校正的热电偶均匀分布于灭菌柜(釜)腔室内,热电偶安装时不应与腔

室内壁(或架子等)接触,釜内4个温控探头穿过外袋和输液塞,插入软袋的药

液内,用夹具夹紧套袋上的刺破口,按规定程序运行,运行中记录各点温度,同法操作运行3次,检查重现性及冷点情况

3. 测试结果

3-1热电偶校正:每条热电偶在定温点指示值与标准值的偏差均≤±0.5℃。

【热电偶校正记录见附表1】

3-2空载热分布试验:

灭菌条件:115℃,35分钟

项目次数

灭菌期温度(℃) 最冷点与平均温度

之差值

冷点

最冷点釜内平均温度探头号位置

1

2

3

标准灭菌期冷点和腔室平均温度之差应≤±1.0℃。

【空载热分布试验记录见附表2】

3.3满载热渗透试验:

灭菌条件:115℃,35分钟

项目次数

灭菌期Fo值

最冷点Fo值

与平均Fo值之差

最冷点

总Fo值

灭菌期最冷点温度与

设定温度之差(℃)MIN MAX

平均

Fo值

1

2

3

补偿灭菌时间(min):无

标准

灭菌期腔内各点平均温度均不低于设定温度。

灭菌期最冷点的Fo值与釜内平均Fo值之差≤2.0min。

灭菌过程中“最冷点”的总Fo值≥12。

【满载热渗透试验记录见附表3】

3.4微生物挑战性试验:培养温度:60℃,培养时间:48 小时。

灭菌生物指示剂培养结果: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对照位置2-V-A 2-Ⅱ-A2-Ⅲ-B 6-V-C 6-Ⅱ-A6-Ⅲ-B11-V-B11-Ⅱ-A11-Ⅲ-B--- 结果+“+”: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4. 结论

总之,经验证该设备各项性能均符合要求,氯化钠注射液采用115℃、灭菌时间35min,总的湿热灭菌的工艺是安全可靠的, 且符合大容量注射剂的常规灭菌要求。

评价人:日期:

附:参加验证人员

部门姓名职务日期

研发部

生产部

品管部

热电偶校正记录

1.标准温度计:

编号量程有效期校正公式定温点读数校正值

1 Y=( )X+( )

2 Y=( )X+( )

3 Y=( )X+( )

4 Y=( )X+( )

2.测温装置:数控超级恒温槽(SC-15TG)

3.热电偶检查、校正及核对:

探头校正结果验证前核对验证后核对编号检查斜率(m) 截距(r) 相关系数结果℃偏差℃偏差1

2

3

4

5

0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结论:

校正人:日期:

空 载 热 分 布 记 录

(第 次)

1.热电偶分布图及说明:

第 11 车 第 7 车

第 2 车 探头号 探头位置 探头号 探头位置 探头号

探头位置 1 11-Ⅱ-A 6 7-Ⅱ-A 11 2-Ⅱ-B 2 11-Ⅱ-C 7 7-Ⅱ-C 12 2-Ⅴ-A 3 11-Ⅲ-B 8 7-Ⅲ-B 13 2-Ⅴ-C 4 11-Ⅴ-A 9 7-Ⅴ-A 14 2-Ⅲ-B 5

11-Ⅴ-C

10

7-Ⅴ-C

15

温控探头附近

探头放置人: 日期:

复 核 人: 日期:

ⅤⅣⅢⅡⅠ

A B C

2. 标准

灭菌期最冷点与腔室平均温度之差应 1.0℃。

3.灭菌过程记录

3.1灭菌参数:

项目灭菌温度(℃) 灭菌时间(min) 测定间隔(min) 设定值

实际值

操作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3.2灭菌过程中仪表记录

开始计时

记录时间备注

时间

灭菌开始时间

灭菌结束时间

记录人:日期:

【具体见灭菌报表和I7000测温记录】

4. 测定结果

编号恒温期温度平均温度偏差编号恒温期温度平均温度偏差

1 9

2 10

3 11

4 12

5 13

6 14

7 15

8

5. 灭菌曲线图:(复印件)

6.结论:

测试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满载热渗透和微生物挑战性试验记录

(第 次)

1.热电偶分布图及说明:

第 11 车 第 7 车

第 2 车 探头号 探头位置 探头号 探头位置 探头号

探头位置 1 11-Ⅱ-A 6 7-Ⅱ-A 11 2-Ⅱ-B 2 11-Ⅱ-C 7 7-Ⅱ-C 12 2-Ⅴ-A 3 11-Ⅲ-B 8 7-Ⅲ-B 13 2-Ⅴ-C 4 11-Ⅴ-A 9 7-Ⅴ-A 14 2-Ⅲ-B 5 11-Ⅴ-C

10

7-Ⅴ-C

15

温控探头附近

探头放置人: 日期: 复 核 人: 日期:

ⅤⅣⅢⅡⅠ

A B C

2. 标准

2.1确定灭菌期腔室内各点平均温度均在设定温度范围内。

2.2在Fo≥8条件下,确定装载中最冷点的Fo≥8,且冷点Fo与腔室平均Fo

值之差≤2min。

3. 灭菌过程记录

3.1.灭菌产品名称:规格:批号:

3.2.灭菌参数:

项目灭菌温度(℃) 灭菌时间(min) 测定间隔(min) 设定值

实际值

操作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3.3灭菌过程中仪表记录

开始计时

记录时间备注

时间

灭菌开始时间

灭菌结束时间

记录人:日期:

【具体见灭菌报表和I7000测温记录】

4. 生物指示剂:

名称: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厂商:上海鸿雍生物科技公司

菌数:CFU/支D121= 分

Z=10℃Fo值≥12

5. 测定结果

5.1.温度测定结果

编号恒温期温度F0最冷点编号恒温期温度F0最冷点

1 9

2 10

3 11

4 12

5 13

6 14

7 15

8

5.2. 生物指示剂培养结果

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小时。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对照位置--- 结果

“+”: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结论:

检测人:日期:

6. 灭菌曲线图:(复印件)

7.结论:

测试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软袋灭菌工艺验证

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软袋) 灭菌工艺验证报告 验证工艺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软袋)灭菌工艺验证车间输液 3 线 验证方案制订: 部门姓名日期品管部 验证方案审核: 部门姓名日期研发部 生产部 品管部 验证方案批准:日期: 验证结果审核: 部门姓名日期研发部 生产部 品管部 验证结果批准:日期:

1.概述 为了改善输液软袋外部的洁净度,本品种采取了双袋灭菌工艺。内袋灌注 药液后,再进行套外袋,内袋和外袋共同进行灭菌,避免了内袋和输液塞与外界 环境的接触,给患者增加了安全感,也方便了医务人员,双袋输液进入手术室内 即可使用。 本品为临床上常用的输液品种。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失水,包括低渗性、等 渗性和高渗性失水;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应用等渗或低渗氯化钠可纠正失 水和高渗状态;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等。 本公司按最终灭菌药品的工艺进行生产。鉴于本品化学性能稳定,故采用115℃、35分钟的灭菌温度进行灭菌(Fo≥12),现将灭菌情况报告如下。 灭菌釜的型号:PSMD7280 生产厂家: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本公司设备编号: 灭菌釜的结构: PSMD型大输液水浴灭菌器为圆形筒体结构,灭菌室最高可承受0.27MPa压力。筒体材料为8mm厚耐酸不锈钢,支座材料为碳钢板Q235B。水浴灭菌器将 蒸汽通过热交换器间接加热纯化水,并以循环喷淋方式对输液瓶进行加热灭菌,灭菌结束后,冷却水通过热交换器冷却纯化水,对输液瓶进行冷却,使产品温度 降到60℃左右。 通常将待灭菌的产品放置在不锈钢架子里,软袋每车为18层,每层30袋,装载后用车子推入灭菌机内。100ml软袋产品装载12车(约6480袋/批)。 灭菌柜采用计算机与程序逻辑控制器(PLC)进行自动化控制。灭菌程序中 的主要参数,如灭菌加热速率、压力、温度、时间及冷却速率都可根据不同产品 的要求设定。温度控制系统使用Pt 100探头6只。一个探头测定循环水入口处的 温度,另一个探头测量循环水出口处的温度,其余4个探头直接插入瓶内测定瓶 内温度,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相连,用于灭菌温度控制,只有当4个瓶内探头中的 3只达到设定温度时,才开始记录灭菌时间。另一个探头用来测定腔室内的压力,并通过压缩空气来调节控制腔室内部压力。 灭菌步骤:装车,进纯化水、升温(热交换循环)、保温(灭菌)、排气及冷却 等阶段。 2. 测试方法 2-1热电偶校正: 2-1-1 校正器材: 名称型号厂商检测单位有效期 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 50~100℃,棒式 100~150℃,棒式 常州南方仪表有限公司 无锡计量 测试中心

药品工艺回顾性验证方案

工艺回顾性验证方案 和数理统计分析 文件编码:×××××××× 起草人:日期:年月日 验证小组会签: 生产管理部经理:日期:年月日设备动力部经理:日期:年月日Q C室主任:日期:年月日质量管理部经理:日期:年月日 方案批准: 验证委员会主任:日期:年月日 方案执行: 执行日年月日

验证小组组长: 目录 一、概述 二、验证目的 三、验证组织和职责 四、数据选择和收集 五、数据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六、*******药品回顾性验证和数理统计分析 七、*******药品收率数理统计分析 八、*******药品**有效成分含量数理统计分析 九、 *******药品成品水分数理统计分析 十、偏差 十一、结果评价与结论 十三、验证小组领导意见

一、概述 为确保在提高*******药品质量标准后生产出合格的*******药品,经过半年生产后对*******药品生产工艺进行回顾性验证。通过回顾性验证证明*******药品的生产工艺确实能够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规格及质量标准的产品,生产工艺具有可靠性和重现性。 二、验证目的 在提高*******药品质量标准后生产的*******药品中按相关的要求选取30批*******药品,通过统计分析。检验证实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能够符合质量标准。确认本生产工艺稳定、操作规合理,工艺具有可靠性和重现性,确保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三、验证组织和职责 1 、验证小组成员表 验证小组成员表

2、职责 2.1验证委员会 2.1.1 负责审阅并批准工艺回顾性验证方案。 2.1.2负责验证结论的判定批准。 2.2质量管理部 2.2.1组织验证工作的实施及各部门的协调,保证验证工作有序的进行。 2.2.2负责验证方案的审核,及操作过程中对验证文件修订的审核工作。 2.2.3负责验证方案及实施计划的归档工作。 2.2.4负责审核相关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2.3生产管理部 2.3.1负责编写工艺回顾性验证方案。 2.3.2负责完成工艺回顾性验证。 2.3.3审阅工艺回顾验证方案﹑数据和最后的报告。 2.3.3审核验证对所需的测试项目是否全部完成可上报批准。 四、数据的选择和收集 1、数据的选择和收集依据 1.1 生产记录是在同一生产工艺下完成。 1.2检验结果是在同一检验环境下完成。 1.3生产记录和检验结果必须真实可靠。 1.4选择和收集的数据不少于10批,最好在20批以上。 1.5选择和收集数据的批次是连续生产的。

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监测目的 为有效评价医院消毒设备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定期对医院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等进行监测,以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对医疗环境、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灯、压力蒸汽灭菌、消毒灭菌后物品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 三、监测要求 (一) 压力蒸汽灭菌 1.物理监测: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物品、消毒员等。 2.化学监测:常规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每周一次,有植入物时每锅进行生物监测。 (二) 紫外线灯 1.日常监测:登记照射时间、累计使用时间、使用人签名,每周一次擦拭记录。 2.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有监测记录。 (三) 消毒剂 1.化学指示卡监测: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监测,有记录。 2.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进行生物学监测。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要求:无细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四)医疗环境、医务人员手的清洁消毒效果监测 每季度对感染高风险部门(病房手术室、外科门诊手术室、妇科门诊手术室、口腔科、检验科、供应室、急诊室)、普通科室的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等部门进行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剂、消毒灭菌后物品的微生物监测一次;当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1.灭菌后的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消毒后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治病微生物)。 2.各治疗室空气中细菌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的细菌菌落总数≤10cfu/ cm2。 3.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的细菌菌落总数≤5cfu/ cm2。 4.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辐照灭菌验证确认方案说明

辐照灭菌 验证确认方案 编号: . 版次: 起草人:日期: . 审核人:日期: . 批准人:日期: .

目录 1概述 2目的 3验证人员 4验证进度 5验证方案内容 5.1资料档案确认 5.2设备检查确认 5.2.1安装确认与运行确认 5.2.2辐照单位相关资质证件(附件一) 5.2.3辐照单位相关信息、银行账号(附件二) 5.3性能确认 5.3.1目的 5.3.2内包装材料材质确认 5.3.3灭菌剂量确认(附件三) 5.3.4 产品装载模式的确认 5.3.5产品剂量分布图(附件四) 5.3.6检测项目及标准 5.4灭菌效果测试 5.5异常情况处理程序 5.6第三方检验、检验报告(附件五) 6再验证周期 7验证总结及方案批准 7.1验证总结 7.2验证结果审核 7.3方案批准 8 GB 18280 – 2000 idt ISO11137:1995《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辐照灭菌》(附件六) 9老化试验方案、试验记录(附件七) 10再验证记录(附件八)

1概述 辐照灭菌与其他主要灭菌方式对比所存在的优点 常见术语和定义 1)钴 60:钴59的同位素,半衰期约为5.27年。 2)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的数量因衰变而减少为初始值一半所需的时间。 3)放射性活度: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发生的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叫做放射性活度。在国际单位制中,放射性活度的单位为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为Bq,1Bq 等于放射性核素在1秒钟内有1个原子核发生衰变,即1Bq=1次衰变/秒。早期的放射性活

度单位叫居里(Ci),1Ci=3.7×1010Bq。 4)吸收剂量:传输到物质单位质量上的辐射能的量。衡量吸收剂量的单位是Gray(戈瑞),1Gray就是1千克的物质吸收1焦耳的能量。以前衡量吸收剂量使用的单位是rad (拉德) ,取名于"radiation absorbed dose”。1戈瑞= 100 拉德。 5)无菌保证水平 (SAL) :灭菌后单元产品上存在微生物的概率。例如SAL为10-6 的含义是100万个产品里有一个产品被污染。 6)D-10值:将同源微生物总数杀灭90%所需的辐照剂量 (kGy)。 7)不均匀度:同批产品在辐照容器中的最大吸收剂量与最小吸收剂量之比值,即U=Dmax/Dmin,亦称剂量均匀性。 8)最低辐照吸收剂量:在辐照容器内,传输到最低剂量位置上物质的单位质量上的辐射能量。9)最高辐照吸收剂量:在辐照容器内,传输到最高剂量位置上物质的单位质量上的辐射能量。10)生物负载:一件产品上活微生物的总数。 11)剂量计:对辐射有可重复出现、可测量的响应的器件或系统,可用于测量给定材料中的吸收剂量。 12)微生物限度标准:由相关法规和或生产工艺标准规定的具体量化标准。合格产品的微生物负载,在保质期限内,不得高于微生物限度标准。 13)初始微生物指标:进行灭菌(杀菌)之前,产品的微生物负载。 14)照否标签:一种粘贴式标签,接受足够的伽玛射线时会改变颜色,从而将已经辐照的产品与未辐照产品区分开。照否标签分为两种量程(灵敏度):4~10kGy,辐照后颜色由绿色变为紫色;>10kGy,辐照后颜色由黄色变为红色。 15)消毒:杀灭或消除产品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过程。 16)灭菌:经确认使产品无活微生物的加工。(在灭菌加工中,微生物的死亡规律用指数函数表示。因此,任何单件产品上微生物的存在可以用概率表示。概率可以减少到非常低的数目,

环氧乙烷灭菌验证方案计划

环氧乙烷灭菌验证方案

XXXXX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年月

,. 环氧乙烷灭菌验证方案

目录 1. 概述 2. 验证目的 3. 相关文件 4. 验证组织职责 5. 验证实施时间 6. 验证内容与方法 7. 漏项、偏差的处理程序 8. 验证周期 9. 验证结果评定与结论 10.附表 附表1:环氧乙烷灭菌人员资格确认表 附表2:产品灭菌适用性验证确认表 附表3:生物指示剂检验记录表 附表4:初始微生物负载检验记录表 附表5:环氧乙烷残留量检验记录表 附表6:漏项、偏差处理表

1.概述 XXXXX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XXXXXXXXXX将会直接与患者的器官和组织接触,器械以无菌的形式提供给医院。 XXXXXXXXXXX的包装总体分3层,从内向外依次是无菌包装、彩盒包装、瓦楞纸箱包装。每一个无菌包装中放置一把器械,每一个无菌包装将放置于一个彩盒包装中,瓦楞纸箱包装也是最终的运输包装。 其中无菌包装是由两部分组成的,PETG材质的泡壳和Tyvek材质的盖材。然后用专用的热封机将两者热封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阻菌屏障。由于Tyvek具有一定的通气性,故EO 混合气体可以穿过盖材进入包装内,从而实现杀灭的目地。 2.验证目的 通过本次测试,验证吻合器系列产品采用的热封工艺和EO灭菌工艺,产品能够达到以下标准: a)热封工艺有稳定可重复的输出结果,满足厂内标准; b)在合适的EO灭菌工艺参数下能确保足够的无菌保证水平; c)能可靠的在有效期内处于无菌状态; 灭菌工艺对产品的使用性能不产生影响; 3.相关文件 3.1 环氧乙烷灭菌器作业指导书 3.2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无菌医疗器械附录 4.验证组织职责 4.1验证人员职责 管理者代表:负责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批准;负责签发验证证书。 组长:审核验证方案、验证报告,制定验证计划;负责验证实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工作;对验证过程的技术、质量负责; 组员:负责验证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并做好记录工作。 4.2验证过程中各相关部门职责 4.2.1质量管理部: 负责组织验证方案、报告与结果的会审会签;负责对验证全过程实施监控;负责验证过程的取样、检验及结果报告;负责核查、汇总验证数据;负责建立验证档案,及时将批准实施的验证资料收存归档。

灭菌确认方案

环氧乙烷灭菌器确认方案

1、验证目的 产品介绍 本次验证的目的为: (1)环氧乙烷灭菌器及灭菌工艺验证,确认目前的灭菌设备及灭菌工艺符合产品的要求。 (2)对产品灭菌工艺进行周期验证确认,确认灭菌常规控制相关文件。 (3)环氧乙烷灭菌的半周期验证 (4)环氧乙烷灭菌后的环氧乙烷残留量验证。 2、验证依据 GB 18279-2000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 GB 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GB 18282-200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化学指示物 GB 18281.1-2000环氧乙烷灭菌用生物指示物 GB/T 19633-200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GB/T 14233.1-2008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1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GB/T 14233.2-2005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 3、验证小组及其职责 3.1验证小组 组员: 3.2 职责 3.2.1 验证小组 (1)负责验证方案的审批。 (2)负责验证的协调工作,以确保本验证方案规定项目的顺利实施。 (3)负责验证数据及结果的审核。 (4)负责验证报告的审批。 (5)负责发放验证证书。 (6)负责再验证周期的确认。 3.2.2 开发部

(1)负责拟订验证方案,起草验证报告,报验证领导小组。 (2)负责根据验证实验结果,修订相应操作规程。 (3)负责拟订再验证周期 3.2.3质控部 (1)负责验证所需的试剂、试液等的准备。 (2)负责验证所需仪器、仪表、量具的校正。 (3)负责取样及对样品的检验。 (4)负责搜集各项验证、试验记录,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3.2.4生产部 (1)负责验证所需的标准品、样品等的准备。 (2)负责组织对验证前验证实施参与人员的培训。 (3)负责验证过程中的清洗操作。 4 验证内容 4.1 验证前的准备 4.1.1 检查确认验证所需文件是否完整且为现行版本。 所需验证的文件:环氧乙烷灭菌工艺、超声波清洗声机操作规程 验证方式:核查文件,完成后填写相应记录。 验证人员: 4.1.2检查确认验证所需仪器仪表是否经校验合格并在效期内。 所需仪器仪表:天平、压力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压力表。 验证方式:核查仪器仪表校证记录,完成后填写相应记录。 验证人员: 4.1.3环氧乙烷灭菌验证人员资格验证 所需验证的文件:环氧乙烷灭菌操作人员培训记录、环氧乙烷灭菌操作人员上岗证。 验证方式:核查文件,完成后填写相应记录。 验证人员:

灭菌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

灭菌/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第二稿) 目录 1概述 (2) 2制剂湿热灭菌工艺 (3) 2.1湿热灭菌工艺的研究 (3) 2.1.1 湿热灭菌工艺的确定依据 (3) 2.1.2过度杀灭法的工艺研究 (5) 2.1.3残存概率法的工艺研究 (5) 2.2湿热灭菌工艺的验证 (7) 2.2.1物理确认 (7) 2.2.2 生物学确认 (9) 3制剂无菌生产工艺 (10) 3.1无菌生产工艺的研究 (10) 3.1.1无菌分装生产工艺的研究 (10) 3.1.2 过滤除菌生产工艺的研究 (11) 3.2 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 (12) 3.2.1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 (12) 3.2.2 除菌过滤系统的验证 (14) 4原料药无菌生产工艺 (17) 4.1 无菌原料药生产工艺特点 (18) 4.1.1 溶媒结晶工艺 (18) 4.1.2 冷冻干燥工艺 (19) 4.2 无菌原料药工艺验证 (19) 4.2.1 验证批量 (19) 4.2.2 最差条件 (19)

1概述 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一般包括注射剂、无菌原料药及滴眼剂等。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菌药品应完全不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但由于目前检验手段的局限性,绝对无菌的概念不能适用于对整批产品的无菌性评价,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无菌”概念,是概率意义上的“无菌”。一批药品的无菌特性只能通过该批药品中活微生物存在的概率低至某个可接受的水平,即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来表征。而这种概率意义上的无菌保证取决于合理且经过验证的灭菌工艺过程、良好的无菌保证体系以及生产过程中严格的GMP管理。 无菌药品通常的灭菌方式可分为:1)湿热灭菌;2)干热灭菌;3)辐射灭菌;4)气体灭菌;5)除菌过滤。按工艺的不同分为最终灭菌工艺(sterilizing process)和无菌生产工艺(aseptic processing)。其中最终灭菌工艺系指将完成最终密封的产品进行适当灭菌的工艺,由此生产的无菌制剂称为最终灭菌无菌药品,湿热灭菌和辐射灭菌均属于此范畴。无菌生产工艺系指在无菌环境条件下,通过无菌操作来生产无菌药品的方法,除菌过滤和无菌生产均属于无菌生产工艺。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药品称为非最终灭菌无菌药品。基于无菌药品灭菌/除菌生产工艺的现状,本指导原则主要对在注射剂与无菌原料药的生产中比较常用的湿热灭菌与无菌生产工艺进行讨论。本指导原则中的湿热灭菌工艺验证主要包括灭菌条件的筛选和研究,湿热灭菌的物理确认,生物指示剂确认等内容;无菌生产工艺验证主要包括无菌分装、除菌过滤、培养基模拟灌装、过滤系统的验证等验证内容。 最终灭菌工艺和无菌生产工艺实现产品无菌的方法有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决定了由这两类工艺生产的产品应该达到的最低无菌保证水平的巨大差异。最终灭菌无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为残存微生物污染概率≤10-6,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至少应达到95%置信限下的污染概率<0.1%。由此可见,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存在微生物污染的概率远远高于最终灭菌无菌产品,为尽量减少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污染微生物的概率,鼓励企业在生产中采用隔离舱等先进技术设备。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的药品研发与质量控制的理念,为保证无菌药品的无菌保证水平符合要求,研发者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应根据药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灭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方案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方案 公司名称

目录 1.概述 2.验证目的 3.验证依据 4.支持文件 5.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 6. 生物指示剂验证试验方法 7.验证合格标准 7.1A注射液生产全过程部分微生物污染监控措施 7.2灭菌釜技术要求 7.3湿热灭菌工艺的生物学验证技术要求 7.3.1沸腾试验阴性 7.3.2沸腾试验阳性 8.湿热灭菌验证操作步骤 8.1 X.PSM.B型旋转水浴式灭菌釜确认 8.1.1概述 8.1.2运行确认 8.1.3空载热分布 8.1.4满载热分布 8.1.5热穿透试验 8.1.6升温速率试验 8.2生物指示剂验证(挑战性试验) 9.取样计划及样品编号 10.验证结果、分析及评价 10.1 A注射液工艺优化、偏差处理及整改措施汇总 10.2 A注射液灭菌前药液微生物限度警戒线及行动线的确认 11.验证培训 12.验证合格证书 13.附件 附件1A注射液无菌保证与国际GMP差距

附件2 生物指示剂制备方法 附件3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预试验取样计划(系列) 附件4 A注射液灭菌前不同工艺环节的药液生物负荷及沸腾试验调查总结附件5 A注射液湿热灭菌工艺验证待确认修改的相关SOP目录 附件6 A注射液湿热灭菌工艺验证待建立相关SOP目录 14.附录: 附录1 A注射液射液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及无菌保证值汇总表 附录2 灭菌釜运行测试记录 附录3 空载热分布汇总记录 附录4 满载热分布汇总记录 附录5升温速率试验记录 附录6 A注射液灭菌工艺微生物学验证记录 附录7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取样计划及项目编号 附录8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取样记录 附录9 偏差处理记录 附录10验证培训记录 附录11验证合格证书

环氧乙烷灭菌工艺验证实施指南

目录 第一章验证的目的和意义 (1) 一、验证的目的 (1) 二、验证的理由 (2) 三、验证的分类 (3) 四、验证的范围 (4) 五、验证的程序 (5) 六、验证的组织机构 (5) 七、验证方案的制定 (6) 八、验证的实施 (7) 九、验证结果的审批 (8) 第二章环氧乙烷灭菌验证的基本概念 (9) 一、生物 (9) 二、细菌 (9) 三、产品初始污染菌要求 (9) 四、消毒 (11) 五、灭菌 (11) 六、生物指示物 (11) 七、化学指示物 (12) 八、环氧乙烷 (12) 九、环氧乙烷灭菌机理 (13) 十、环氧乙烷残留量 (14) 十一、灭菌周期 (14) 十二、环氧乙烷灭菌验证 (14) 十三、D 值 (14) 十四、参数放行 (14) 十五、产品放行 (14) 十六、半周期法 (14) 第三章环氧乙烷灭菌验证的内容、方法、步骤 (16) 一、验证前准备......... (16) 二、安装验证 (18) 三、运行验证 (19) 四、物理性能验证 (20) 五、微生物性能验证 (21) 附录:验证相关表单目录 (32)

第一章验证的目的和意义 一、验证的目的 每个生产企业在为生存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中,都应考虑采用以低的成本费用生产出满足规定要求,并有一定质量水准的产品的方法。验证是通过检查和提供客观证据表明规定要求已经满足的认可(GB/T6583-1994 idt ISO8402:1994),是企业优化生产工艺的一个好的途径。验证的目的就是为生产过程制订必要的参数,使其处于受控状态,以达到预期的要求。 传统的质量管理是建立在质量检验基础上的,而现代的质量管理是建立在质量保证基础上的。批量生产的产品通过抽样检验是不能保证每件产品全部达到技术要求的,由此,质量保证的理念开始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把质量建立在生产过程中”,以及提前对原材料、过程中产品进行控制,这些都喻示人们首先要对原材料和生产工艺进行验证,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医疗器械行业中实行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在ISO9001或ISO13485标准的要素中都提出了相关的基本要求。对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来说,在硬件方面,涉及到环境、厂房、设备、人员等内容,在软件方面涉及到工艺、卫生、检验、验证、管理等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保证产品质量,满足顾客要求。 当一个新建或改建无菌医疗器械洁净厂房完工后,或完成一项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后,或编制一项新的工艺方案后,或确定选用新的材料后,下一步工作就是需要进行验证和确认: 1.厂房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 2.设备的安装布局是否满足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 3.研制开发的新产品是否满足法律法规和预期用途,是否进行了风险分析并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 4.编制的工艺能否保证产品质量; 5.选用的新材料是否对环境或人体产生新的危害。 对所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来说,验证的主要目的可概括为: 1.为产品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为降低产品风险,提高安全性,满足预期用途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3.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品,提高经济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为减少顾客投诉,创立企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提供了可行的机会; 5.为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检查,接受第二方或第三方质量认证提供了可证实性的文件资料。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染菌量和浓度检测 1.染菌量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浓度检测 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检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现用现配,每次配制后都应测试浓度,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2次,腔镜中心要每日监测。 (二)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1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灭菌物品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4.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格。 (三)紫外线消毒:应进行照射强度检测和生物检测。 1.照射强度检测 各科室应做好每支灯管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监督人签名的登记。检测灯管照射强度,新灯管的照射强度50≧W/cm2,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70W/cm2。 2.生物检测 必要时进行

(四)环境卫生学检测 1.各科室按照要求每季度对本科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每季度对重点科室及病房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并做好检测统计分析。 3.判定标准:医院内感染检测监控目标 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率)≤10%。 医院感染现患率实查率≧96%。 ③医院感染漏报率≤20%。 ④抗菌药物使用率≤60%。 ⑤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⑥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⑦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5cfu/cm2 ⑧Ⅰ、Ⅱ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cfu/cm2;Ⅲ、Ⅳ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0cfu/cm2。 ⑨Ⅰ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30min),Ⅱ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15min),Ⅲ、Ⅳ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5min)。 ⑩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为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 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吗,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湿热灭菌的指导原则及灭菌工艺验证

用于最终灭菌药品(注射剂)的蒸汽灭菌工艺及验证指南
一、范围
由于蒸汽-湿热灭菌本身具备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不破坏产品表面,并容易控制和重现等 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最终灭菌药品(注射剂)的除菌过程中。
本指南为有关人员提供最终灭菌药品(注射剂)的蒸汽灭菌柜的验证指南,以及蒸汽灭菌工 艺及验证的一些操作方法的指南。
本指南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 年修订)的相关准则,但本指南叙述的通用原 则和方法不是法定的。本指南的着重于最终灭菌药品(注射剂)的蒸汽-湿热灭菌工艺的验 证,但有些通用原则和方法对于冻干机的湿热灭菌、某些设备的在线蒸汽灭菌等可能也具备 参考价值。
二、目的
蒸汽-湿热灭菌验证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验证试验提供足够的数据和文件依据,从而找 到最有效最合理的灭菌参数,并把已经验证过的饱和蒸汽灭菌设备和灭菌工艺参数应用到药 品生产的除菌过程中去,以证明用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一台饱和蒸汽灭菌设备都能起到灭 菌的效果,并且对不同灭菌物品的灭菌过程和灭菌效果具有可靠性和重现性,即验证结果必 须证明生产中所采用的灭菌过程对经过灭菌的物品能够保证残存微生物污染的概率或可能 性低于百万分之一。
蒸汽-湿热灭菌周期的设计和开发与蒸汽灭菌柜的性能以及被灭菌产品的适用性有关。蒸汽湿热灭菌介质包含以下几种:饱和蒸汽,空气-蒸汽混合气体,过热水等等。其中:饱和蒸 汽的加热速度最快,但是对于大型的软包装产品,过热水浸泡灭菌的方法效率更高,然而在 过热水灭菌法中,热量的转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容器中介质的强制运动。
饱和蒸汽是与液体状态的水保持平衡时的水蒸汽,因此饱和蒸汽只能存在于水汽的分界线 上,即温度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灭菌效果是通过蒸汽,蒸汽-空气混合物,过热水 等介质与灭菌物品的热传递或产生冷凝水的水合作用来实现的。
蒸汽-空气混合物与受压的水或蒸汽相比,单位体积所包含的热容量较低,但是,蒸汽-空气 混合物作为灭菌戒指具有能够适当调整蒸汽-空气比例达到不同结果的优点。
选择一种适合的蒸汽灭菌方式,能在满足产品本身性能的情况下取得满意的灭菌效果,但是 任何一种灭菌方法,都必须在实际应用前予以验证。
三、定义
1

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备查。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监测方法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 年版) 。 1、对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1)生物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一次, 其含菌量必须〈100 时, 不得检出致病原性微生物; 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 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化学监测: 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 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戍二醒的监测, 每周不少于一次 (3)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效果监测, 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4)必须对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5)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 并详细记录。 (6)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 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第一锅需进行试验。 (7)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 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

生物监测, 合格后才能使用; 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 也必须进行生物监测, 合格后才能采用。 (8)环氧乙: 院气体灭菌: 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 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9)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照射强度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积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和新灯管照射强度监测, 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低于100 μ2, 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 μ2 。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 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 (10)各种消毒后的内镜( 如胃镜、肠镜、喉镜等) 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11)各种灭菌后内镜( 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脱镜、胸腔镜等) 、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 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15982-1995)( 附录三) 中4.2 规定。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15982-1995) 。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实施方案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实施方 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吐哈石油医院2015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实施方案 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为规范消毒效果监测,依据卫计委《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规范(2012版)》特制定哈密地区中心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实施方案。 一、监测项目: 1. 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2. 手和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3. 牙科用水的监测; 4. 内镜消毒及灭菌效果的监测; 5. 使用中消毒剂及灭菌剂的监测; 6.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7. 血液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监测 8. 灭菌物品监测 二、监测单的填写: 1.空气监测:采样地点、样品名称(空气)、采样时间、采样人,检验项目:细菌总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2.物表监测:采样地点、物表名称(注明所采物品的名称和部位)、采样人、采样时间、检验项目、细菌总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手监测:采样地点、被监测人姓名、采样人、采样时间、检验项目:细菌总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4.其他物品的监测:采样地点、样品名称、检验项目、采样人、采样时间等。 (一)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1.监测科室:非洁净手术室、产房、血透室、消毒供应室等。 2.监测频次:重点科室每季度一次,如有疑似感染发生随时采样。 3.采样(沉降法) ⑴采样时间:空气消毒后4小时内、操作前。 ⑵平板暴露法:(非洁净手术室)暴露前先检查平板是否污染,是否有气泡及霉点。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 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 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斜扣放于平板旁,暴露 15min,在放置、收取平皿时,手不能在暴露平皿的正上方移动。

现代化背景下探讨关于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新举措

现代化背景下探讨关于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新举措 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生产工艺验证阶段投入多,对工艺适应性了解越多,对生产工艺验证特点了解越多,通过详细的生产设计和验证,就会对生产的产品质量保证越高,使药品生產企业建立高度自信。重视药品生产工艺验证,了解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特点,对药品生产企业也有益处。所以对药品生产企业增加法制规定对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监督和管理内容,引导并督促药品生产企业做好药品生产工艺验证工作,以保证药品的质量。 1 工艺验证的基础 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基础完成了工艺设备及辅助系统的验证,并且是符合要求的。在工艺验证前需要对重要的要素进行属性认定,其中包括分析检验规程,仪器仪表校准,重要支持系统,操作人员培训,原材料和包装材料,设备等等要素。并需要在产品验证及试生产完成之后,进行技术检查,包括产品规格标准语实际合格产品的比较,确定产品检验方法的有效性等等。 2 工艺验证组成特点 2.1 开发期验证 开发期验证是从实验工厂报告递交时开始,由药物研发部门撰写,内容包含了推荐采用的厨房和制造说明等。 2.2 预验证 预验证是指在新产品或采用了影响性产品特性,修改工艺生产的产品,在正式投产上市前的质量验证活动。一般采用预验证很容易让研究结论被接受,是制定工艺规程的基础。其中预验证的工作程序又包括了设计验证,安装验证,运行验证,产品验证等。 2.3 同步验证 同步验证是指在生产运行的同时对某项工艺进行的验证,包括对罕见药物,低容量产品及临床应用等领域实用此种验证方法。同步验

证需要三个完成的批次,其所选的批次时间间隔单独放行且比较长。 2.4 回顾性验证 回顾性验证指对已经上市并进行销售的产品生产工艺天剑进行验证。具有丰富的资料,能从大量数据中回顾性分析整个生产工艺控制全貌的优点。 2.5 再验证 再验证是指药品生产设备变更或生产工艺规程修改时,证明已经验证过的状态没有遭到破坏而进行的验证。适用于设备大修变更,改变处方等情况。 3 工艺参数确认步骤 3.1 关于工艺验证的规模和批次 工艺验证的规模应该是要中试以上或者是生产规模,根据以往国际中心临床研究品种的资料可知,中试规模通常是生产规模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比如对于处理第二期临床研究的样品,临床研究的生产规模是在五十万到七十万片时,中式的规模样品量通常是在二十万片左右。 3.2 关于生产工艺验证的有关步骤 (1)审阅处方以及制造说明,并且决定在(生产)过程中哪些是重要的。在审阅处方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用于产品的原材料采样以及分析要做出决定。同时也要对原材料进行检查以决定原料是否具有代表性,在这一问题方面,其他的处方所用的已经过验证的同样原料是可以用来进行比较的。 (2)要根据样品制造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决定索要采集的样品形式以及数量。在无菌固定的混合生产过程中,通常是需要采集两种类型的样品,第一是活性成分含量的均匀度所用,第二是为颗粒大小分析以及松散度或者是密度测量用。要是因为格局采样计划得到的样品太少而不能适用,进而产生一些问题,那么采样计划就必须要根据生产的方式来进行修改,比如,要是经过灭菌混合之后产品灌入到桶中,那么就可以在底部、中部以及顶部采集双方样品,同时也是为了能够

清洗消毒及其灭菌效果监测规范标准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外文名称surveillance standardfor cleaning,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tion 引用文件GB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第4.2.2.2.1、4.4.1.6、4.4.2.3.2为推荐性,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北京协和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瑞金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省南京市卫生局、煤炭总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六亿、巩玉秀、么莉、任伍爱、张青、张流波、李新武、钱黎明、冯秀兰、王易非、钟秀玲、武迎宏、张宇、黄靖雄。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SSD)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的要求与方法和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CSSD和为医院提供消毒灭菌服务的社会化消毒灭菌机构。暂未实行消毒供应工作集中管理的医院,其手术部(室)的消毒供应工作应执行本标准。 已采取污水集中处理的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18278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工业湿热灭菌第1篇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WS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 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3 术语和定义 WS310.1和WS 310.2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可追溯traceability 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踪。 3.2灭菌过程验证装置process challenge device,PCD

消毒灭菌效果检测方法.

一、手和皮肤黏膜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后立即采样。 2、采样方法 (1) 手的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 2 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 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2) 皮肤粘膜采样:用 5cm×5cm 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皮肤处,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 1 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 5 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不规则的粘膜皮肤处可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3、检测方法 (1) 细菌总数检测: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 80 次,用无菌吸管吸取 1.0ml 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 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 36℃±1℃温箱培养 48h,计数菌落数。 采样结果计算方法: 平板上菌落数 ×稀释倍数 细菌总数(cfu/cm2)=──────────────── 采样面积(cm2) (2) 致病菌检测:致病菌的检测依据污染情况进行相应指标检测的原则执行。 4、结果判定 (1) 消毒洗手 Ⅰ、Ⅱ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5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Ⅳ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5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消毒合格。 (2)皮肤黏膜:参照手的卫生学标准执行。 5、注意事项 皮肤粘膜采样处,若表面不足 5cm×5cm 可用相应面积的规格板采样。 二、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

灭菌工艺研究 灭菌技术很全的回答

灭菌工艺研究 1、按照欧盟决策树的要求,不能达到121℃,15分钟灭菌,可选择F0≥8的残存概率法。请问,若产品能达到121℃,12分钟灭菌,是否就不能选择121℃,10分钟,同样,能达到10分钟,就不能选择8分钟,都是F0≥8的情况。 答:从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型可知,在初始污染相同的情况下,灭菌F0值越大,无菌保证水平越高。因此,显然为降低产品残留微生物的风险,尽量选择高的F0值是顺理成章的。 2、在产品质量稳定的条件下,均能满足121℃,8分钟和115℃,30分钟,哪个条件应该优先选择呢? 答:不考虑产品理化质量稳定性,理论上这两种条件达到的F0值几乎相等,无所谓优选哪个。但实际生产中,还要考虑灭菌器内产品中热穿透的情况,灭菌器内不同部位的产品实际获得的F0值的差异,不同灭菌批次间产品的F0的差异等。应该选择热分布差异小,产品F0值差异较小的灭菌工艺。 2℃,灭菌30分钟”,这种表示法是否规范?±3、申报资料中的灭菌条件为“101℃ 2℃,灭菌30分钟” 几乎不能计算F0值。灭菌条件的表示可以参照±2℃,灭菌30分钟”本身不能称为终端灭菌,因“101℃±2℃,灭菌30分钟”是否规范,因“101℃±答:暂不说灭菌条件为“101℃中国药典40min。?15min或 101℃?2005年版二部附录168灭菌法,121℃ 4、同品种10ml、20ml注射剂,采取相同的灭菌方式是否合适? 答:同品种10ml、20ml注射剂,可以采取相同的灭菌方式,但应进行热穿透试验,考察不同体积样品的热穿透是否有一致,同时考虑采用的灭菌方式应能保证大体积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 5、选择最高无菌保证水平的灭菌工艺,可能会与产品的质量,如有关物质、稳定性等方面有冲突,如何平衡这一矛盾?另外,国外上市的是粉针剂,国内申报时是否还需要进行灭菌工艺的选择研究? 答:实际上,在进行灭菌工艺选择研究过程中就应该进行不同灭菌条件下样品质量变化的研究,选择灭菌工艺的过程也是平衡无菌保证水平和(样品质量)理化指标的过程,在产品有临床需求的情况下,灭菌工艺的选择应以其自身能达到的最高无菌保证水平为原则。对国外上市的粉针剂,国内申报时也应对其采用粉针剂型进行研究,如主药确系对热、对水分不稳定,则可以采用与国外相同的粉针剂;如果主药不是对热、对水分不稳定,则应根据主药的性质选择无菌保证水平高的剂型。 6、最终灭菌工艺的选择原则是首选F0≥12,而不是F0≥8;还是只要达到F0≥8即可?答:可参考欧盟灭菌工艺选择的决策树。 7、决策树中残存概率法是否亦优先选择121℃的温度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