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东亚模式与政府职能变革

东亚模式与政府职能变革

东亚模式与政府职能变革
东亚模式与政府职能变革

东亚模式与政府职能变革

杜创国

【专题名称】国际政治

【专题号】D7

【复印期号】2000年10期

【原文出处】《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年07期第1~5页

【作者简介】杜创国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博士

【内容提要】如果从政府职能的角度研究东亚模式,东亚奇迹的出现证明主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有效性和生命力,其成功的因素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样板。虽然东亚发生了金融危机,这只是说明东亚模式需要不断变革和完善,意味着这些国家和地区要改变传统政府职能发挥作用的领域、范围和方式,而不是要削减政府职能。目前,东亚国家正在调整政府职能,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不能无视市场,滥用行政权力,代替市场主体行为;另一方面,在开放的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应更加有力、有效和灵活。

【关键词】东亚模式/政府职能/变革

一、何谓东亚模式

作为非欧模式的东亚模式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它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注:这里所指的东亚是广义的东亚,即狭义上的东亚加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诸国,其中中国的情况在这里不加讨论。)。东亚模式是指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在内的,经过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范式。它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广泛内容。

在政治上,东亚模式的特征是实行集权主义和精英治国。严厉的压制性体制成功地维持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而训练有素的技术精英则可以保证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获得经济增长。二战以后,东亚国家普遍实行威权主义政治体制,这种威权主义政权既不同于西方议会民主制,也不同于法西斯主义的集权主义,又不同于第三世界的个人(集团和家庭)利益型集权政府。这种政权基本上出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有效地实现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迫切任务而建立起来的集权制政府。它对政局采取强制性稳定的统治方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这种强制性稳定,虽具有一定的不可靠性,甚至有极大的危险性,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而那些具有专门知识和专业特长的技术精英和政治精英,则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成为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功臣。

在文化特征上,儒家传统文化被称为东亚发展的“文化影响模式”,又被称为“东方情感型”模式,它与被称为“现代型模式”的西方型文化不同。根植于新教伦理的西方文化的现代型模式的特征是追求效率、强调个性。而东方情感型模式则强调人际关系和崇尚集体意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主张用伦理道德来规范人的行为和协调人际关系。这种情感型文化通过东亚新兴国家领导人的倡导,形成了关于伦理道德和正确人际关系的亚洲价值观念体系,对东亚经济与政治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被认为是保持东亚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决定意义的天生本性,亚洲的经济运作则立足于这种独特的价值观。

关于东亚现代化模式,学术界有着广泛的争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如罗荣渠先生提出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种基本演变形式:日本型、韩国型和中国型。日本学者若菜隆从类型转换的角度提出“国民国家型”、“国富类型”、“工业化类型”和“对抗类型”

及其向“地域圈类型”、“民富类型”、“后工业化类型”和“共存类型”的转变。日本学者小林加多士则从东亚现代化的推进者属于有别于欧洲的一种集团人文类型出发,认为它的首要特征就是国家主导型现代化。(注:参见罗荣渠主编:《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东亚现代化是一种“后发”现代化,这一特征决定了东亚在现代化过程中强烈的主体自觉,在动员传统以及现代资源方面与西方的自发方式有着较大的不同。为强调这些特征,我们选用“政府主导型”来指认东亚现代化的模式,这一术语的核心便是国家权力在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政府主导型”并非指能够完全替代市场起作用的经济体制,而是指“政府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框架,最充分的利用人们的动力和信息”,青木昌彦等学者称之为“市场增进论”。(注:青木昌彦:《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这一点正是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所必须的。用一些学者的话来说,东亚模式的精髓在于:市场竞争是充分的,政府的势力是强大的,政府的力量和市场力量在东亚模式中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均衡。

“东亚模式”中的日本,在短短30年间恢复了经济大国的地位,与美、欧形成世界经济中的三足鼎立之势;“亚洲四小龙”,由贫穷、失运之地变为新兴经济明星,被国际组织列为“经济发达圈”的成员;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也因其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称赞。东亚经济保持30年高增长而没有发生重大的经济危机,即使战后两次使西方国家大伤元气的石油危机也未能中断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进程。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历史的渊源来看,“东亚模式”在一定时期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那种完全否认,甚至主张抛弃东亚模式的看法并不能令人信服。

要正确理解东亚模式中政府的独特作用,就需搞清楚东亚为何选择“政府主导型”模式。首先,应考虑东亚早期工业化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早期的东亚各国(地区)无论在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天然形成的因素方面都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尤其是历史积累的条件比较低劣。这种状况至少在理论上为政府发挥更积极的影响提供了依据。同时,基于这样的现实,政府的作用不仅局限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和秩序,而且在很多领域直接参与调节经济活动。其次,要考虑到东亚工业化的初期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格局。在东亚开始工业化时,大多数西方国家已处于发达状态,为摆脱落后状态,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东亚的政府精英普遍信奉以“赶超”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哲学。“赶超”战略没有政府的帮助是无法实现的。再次,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巨大影响,在50—70年代,政府干预的合理性被各国奉为政治经济学正统观念。最后,就是东亚的文化背景,上面已经提到,这里不再赘述。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东亚选择“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总而言之,东亚国家是在市场经济这一基本框架内发挥政府干预职能的,他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大都遵循着一个共同定律,即在国家经济起飞初期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和力度较大,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则越来越重视和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干预的程度则逐渐弱化。

目前东亚出现的经济、金融动荡,应该说是东亚模式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像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一样,东亚模式会在正确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

二、东亚金融危机与政府职能转变

1.东亚金融危机及其原因

1997年7月初,一场货币危机冲击了东南亚。先是泰铢受到冲击,然后,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受到冲击,最后新加坡元与港币受到牵连。东南亚几国的中央银行联合干预无效。这几国的股市随之受到影响,股票行情下跌。前些年发展最快的房地

产市场突然崩溃,使一些资金陷在房地产中无以自拔的当地银行濒临破产。随后又逐步扩大到韩国、日本。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比如: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认为,索罗斯肯定是金融危机的祸首;东亚依赖外资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陷入困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东亚国家的遏制,等等,不一而足。下面试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加以分析。

东亚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较多。东亚经济起飞之初,市场体系很不健全,资金短缺,技术落后,需要发挥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国家的力量组织经济,推动经济增长。随着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经济体内部市场体系逐渐发育成熟,国家干预应该从一些可以由市场很好发挥作用的领域及时撤出,但由于国家干预自我强化的惯性作用,虽然政府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但一些不必要的干预实际上并没有明显地减少。政府保护过多,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市场功能的发挥,不利于激发企业的进取心,影响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以韩国为例,韩国经济80年代的发展突飞猛进,政府控制银行信贷体系,保证给企业优惠贷款起了很大的作用。韩国企业有了政府的支持,利用日圆升值的机会,加大投资,大力扩大生产能力,买进西方国家先进技术,使它的产品迅速上了一个档次。然而,时过境迁,韩国经济从简单生产过渡到了更复杂的阶段,政府管理一切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政府扶植某些企业的好处是,可以人为地造出经济上的比较优势,一些巨型的大企业先后在世界上崭露头角。这些企业与政府官员有特殊的关系,贷款容易,随意扩大生产,很快把经营范围扩大到许多企业领导并不熟悉的行业。这种企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后果就是企业不考虑市场影响,不考虑最大回报,只注重自己市场和资本份额的最大化。

应该强调的是,对东亚“政府主导型模式”的认识应当采取一种客观的发展的观点。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从萌芽、发育到成熟,经过了300年的时间才发展到今天较为成熟的阶段,而且至今仍在不断调整和改良。东亚模式只经历了短短几十年,其缺陷和不成熟是难免的。从总体上说,东亚模式处于初级阶段,不能用西方现阶段成熟的模式标准来套用或衡量东亚不成熟的现存模式。像欧美的模式发展一样,它在其生命延续中,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发展落后于时代的变迁,需要调整革新,均属正常,无可厚非。我们不能因为“东亚模式”的一次挫折就说东亚模式已经过时。模式没有一劳永逸的,它的成功需要外部条件,更需要自身的改革完善。当前东亚各国正努力提高政府运行质量,清除官商勾结现象,增大政策透明度,健全法制,并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重视科技教育,重新振兴东亚经济。

2.各国政府职能调整的方向

对东亚各国和地区来说,在经历了惨痛的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深度经济衰退之后,通过全面的政府改革以实现制度创新,进而为进一步现代化提供制度条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东亚国家和地区选取什么样的主导价值观,进而建立起系统的、合理的、可行的关于政府的理念和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

尽管东亚各国和地区在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政府改革的宏观目标理所当然亦会存在较大的不同。但是,由于东亚各国和地区现代化的进程源自同一发展模式,并且遭受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衰退打击的情形相类似,因此,其政府制度创新就是根据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校正和确定政府在广泛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规范。它将涉及到政府的行政性质、行政目的、行政责任、行政行为方式等行政理念。

不同国家关于政府会有不同的规制,问题在于既定的规制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进步。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职能重释的要旨在于改变传统的“政府替代”,转而由市场和社会发挥更为重要、更为广泛的作用。从政府的意义上说,政府的职能只在于那些社会管不了、管不好、不能管、不愿管的各类公共事务。其中,承认、维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是重释

政府职能的核心问题。

东亚国家和地区重释政府职能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之一,就在于随着市场主体的普遍发育成熟,而任其自由地选择经营方式和发展道路。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则相应转向通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顺应市场和监督市场规则。但是,在强调市场作用的时候必须看到,政府与市场一样是不可或缺的。转变政府职能意味着要求“政府要发挥新的、不同的作用——不是作为惟一的提供者,而是作为促进者和管理者”。(注: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这些国家和地区政府职能的转变只在于改变传统政府职能的领域、范围、方式,改变其强制力、主导力、压迫力,而不是全面削弱政府的职能。

1997年的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有人认为是由于东亚各国(地区)对经济干预过度,造成各经济部门发展的不平衡而引起的,所以各国(地区)政府当局应放宽经济的干预,让经济纳入经济自由化的轨道。也有人认为东亚各国(地区)政府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因为超前的经济自由化将会造成经济发展的不稳定,而且若政府放弃对主导产业的扶植,将会导致本国和本地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其实这两种看法各有道理,这里有一个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问题。从长期来看,经济运行还是以市场机制为主,最后还要走向经济自由化。但从短期来看,东亚各国目前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还需要政府之手的帮助和引导。各国根据不同的国情,今后可能要做一些调整。比如,韩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其金融体制上的诸多弊病,即政府对大企业的高保护政策,导致它们对政府的过度依赖,这可能会在银企关系改革、金融自由化问题上有所突破。台湾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不算大,潜在的危机却时刻存在,所以下一步的重点会放在加快公营企业民营化的改革上,以增强经济活力。香港一直倡导“积极不干预主义”,不过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仍显示出政府控制局势的能力,可见,“不干预”是相对的,在需要的时候,不但会出手干预,而且还相当有效。香港今后对经济的干预还会采取相对放任的态度,但配合产业政策和稳定经济秩序的干预还是应该强调的。

三、东亚金融危机的启示

东亚金融危机曾引发国际和国内学者们对东亚模式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粉碎了东亚模式。美国《外交》月刊说得更加明确:“亚洲金融危机证明美国模式正确”。这多少反映出美国一些学者的自大狂。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常出现重大的危机。试问在美国经济陷入危机时又证明谁的模式正确呢?与此相比较,东亚地区经济高速增长30年没有发生重大的危机,这本身就是奇迹,不能因为出现了亚洲金融危机,甚至个别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就否定东亚模式。

东亚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在东亚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功不可没。金融危机表明一些国家需要恰当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政府的干预,而在于如何干预。还要看到,政府干预不当,并未发生在东亚模式成熟程度较高的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实际上,新加坡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干预并不少。正当印尼、马来西亚建造许多世界级的摩天大楼时,新加坡政府却下令银行缩减豪华房地贷款、减少其用地数额,而继续加强港口、机场、公路等基础和民用住房建设。李光耀曾指出:一些国家出错在政府本身。香港特区一直实行“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但特区政府却在金融危机中发挥独特作用,强有力地对付了国际投机家的大肆冲击。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不是不要政府,而是政府与市场要各尽其能又各尽其责。

东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但这种发展的结果却又要求更深刻和全面的市场经济。政府在完成启动、培育市场和把本国经济推入快车道以后,要及时地让位于逐渐壮大起来的市场,更要遵循经济规律与市场规则来调控和促进发展。在这

一点上,人们正逐渐取得共识。东亚面临的经济增长危机,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场深刻的“政府危机”。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应转向新古典主义,否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长期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格局,使得发展中国家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加依赖政府的力量。因此,继续关注和思考有关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不仅是东亚问题,而且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具现实性的问题。

认真分析研究这场危机及其发生的根源,进一步认清政府的作用,以及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对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会是十分有益的。

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历来有两种主张,即自由放任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但是,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者并非反对一切国家干预政策,国家干预主义主张用政府干预弥补市场经济难以克服的缺陷,由此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市场为基础,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仍然起基础性作用;政府的权力要予以制约和监督。

一方面,政府不能无视市场,滥用行政权力,代替市场主体行为,否则会造成企业依赖政府,弱化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运行和竞争能力,破坏了市场。有人将亚洲金融危机与日本、韩国的产业政策联系起来,认为强调发展具有规模经济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是形成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注:弗雷德·胡:《中国应当扶植韩国式的大公司集团吗?》,载《亚洲华尔街日报》1997—12—18。)。实际上,在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甚至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候,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仍是提高生产效率、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途径。近来,西方国家的大企业疯狂进行并购活动也是一个证明。按照经济规模的要求,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是发挥政府积极作用的重要内容,这种做法与金融危机没有直接的联系。问题只在于,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对大型企业的过分倚重和偏爱,甚至纵容他们的不合理要求,特别是对银行贷款进行过度干预,形成大量的呆帐。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信贷方面的作用是必要的,也是各国的惯例,但政府的指导不能代替银行对贷款对象审核和贷款风险的评估,银行对贷款项目进行审查与监督不仅能保护银行自身的安全,也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效益。但在韩国,政府对大型企业过分迁就,在指导银行(甚至是商业银行)贷款给政府支持的或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时,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很大一部分贷款流入到受到特殊待遇的财团之手。这些财团奉行越大越好的理念,忽视对市场容量的冷静分析,靠更多的贷款来扩展企业规模,企业规模扩展后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因此,就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进行平面扩张,形成了大量剩余生产能力,资金不能按时收回,影响了还款,造成了大量呆帐,成为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

另一方面,政府不能盲目相信市场,在市场发生故障时无所作为。多数分析家认为,泰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国外资本敞开大门,盲目信任市场,市场发出失真信号时,政府仍不加以干预,无所作为,以致引起祸端。一位法国经济学家精辟地评论到:“自己的蛋有缝,谁能阻止苍蝇不来叮呢?”(注:李罗力:《金融风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泰国政府盲目信任市场力量,该干预时没有干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今天所有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本质特点都在于政府与市场的结合,是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就是,在金融自由化过快实施的同时,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没有跟上。因此,发展中国家微观经济领域越是开放,市场化和自由化进程越快,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越是应该有力、有效和灵活。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所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新时代政府职能变革的新课题。^NU1

浅论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

浅论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采用先经济后政治的方式虽然使经济逐步步入正轨,但政治明显脱节,不论在处理突发事件还是某些外交和经济问题时不免捉襟见肘。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以用政府职能的转变说明我党在政治以及执政能力上的成熟,这种能力的强化证明一个务实成熟的政党的发展,不仅贯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且对经济和政治现实的把握日趋合理。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动因内容 经济体制的转型对于政治体制的要求与当前政治体制自由状态存在着矛盾,尤其是对政府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迫切性。[1]中国政府发展方向的新定位,中国在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应当深化和细化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认识,更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把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推进到新的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又是中国政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继续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 政府职能是在一定的时期内 ,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 ,它反映了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与方向。因此,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题中之义。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体制需求:经济体制转型;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环境变化。 1.经济体制转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在我国,社会转型根本上是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体制的转型对于整个社会的转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传统的政府经济职能存在很多弊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原有政府经济职能的条件已发生了重大新变化,某些方面甚至是根本性变化。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企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推动下,政府职能才具有了转变的现实必然性,而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和地方稳定发展的推动者——地方政府,其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必须十分关注经济的发展,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活动领域。这样,经济领域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方法和手段的改变。 2.政治体制改革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我国政治体制仍然明显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实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进一步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因此必须继续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力争取得新的进展。 3.社会环境变化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我国的文化、技术、教育、法制、自然资源、人文、社会、经济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则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地方政府职能,政府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身,保持在更高层次上与变换了的环境平衡。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新社会问题使原来的社会问题变得复杂和尖锐,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 二、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研究政府职能变革的实质是思考如何在制度变迁的条件下适度界定政府职能,如何实现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从而使政府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所以根据当前我国的形势下,政府职能转变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

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 政府职能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客观存在的需要,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调整,特别在社会出现急剧变革时,政府职能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中国当前出现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是来自于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以及未来新体制运转的要求。 政府职能的转变包括对所承担的职能进行调整(增加、减少、强化、弱化、重点的转移、方式或方法的改变)和对政府职能在各级政府之间重新进行合理配置两个方面。政府职能应如何调整和重新配置,根据政府职能和影响职能配置的因素,首先应对政府行政环境出现的变化(已经改变、正在改变、未改变)和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才能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1.政府行政环境出现的变化 政府行政环境包括的范围极广,但归结起来不外一国的政治、行政、经济、社会某方面的具体体制,正是这些体制影响、制约着政府对社会的公共管理,并提出的相应的要求。中国自1978年采取改革开放的战略以来,在许多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有的变化还十分深刻和巨大。在已出现的变化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对政府的行政无疑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放弃产品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响所及并不限于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而深深遍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导致社会行为规范标准、观念的改变,要求政府相应地进行公共管理方面的变革。 (2)所有制结构在保持以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逐渐实现了多元化的结构体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面对的管理对象不再是单一的(或几乎是单一的)国有的经济实体,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已无法被普遍采用。政府必须平等地对待各种成份的经济实体。 (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经建立并逐步趋向完善。国有资产设置专门机关进行管理,初步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所有者代表,从而使行业经济主管部门的地位发生变化。 (4)政府面临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的社会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成长,市场经济运转必然对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产生影响,导致新社会问题或使原有的某些社会问题变得复杂或尖锐,要求政府加强社会管理。 (5)地方政府将更为关注所在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权益,尽管政治、行政体制在一个时期里不会出现根本变革,但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加上市场经济运作后居民更为关注自身的日常利益,参与地方管理的意识随之增强,这一切将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的活动中得到体现,特别是在基层这一级,这必然导致地方各级政府更为关注本地居民日常生活中诸问题的权益,从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出发,更为重视以地方社会生活诸问题的管理,这在城市政府中表现更为突出。 中国政府行政环境的上述变化,是在社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里出现的,涉及的不是政治统治,而是要求更好的解决在充分发挥社会应有调节功能的同时,协调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减少国家直接干预,增强宏观调控。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采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在产品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内容与配置,显然不能适应和满足新体制运转形成的需要,必须为此作出相应调整。 2.政府职能的重新调整 政府职能取决于社会发展形成客观需要。中国行政环境变化的趋向表明,中国政府的职能内容,将在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调整两个方面作出调整。 从经济管理方面看,政府职能的调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同企业之间不再保持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解除了政府经营经济的职能。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成为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同政府间,以至同行业主管部门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政府不再能通过行政指示、行政命令干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只能从所有者权益角度行使

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趋势

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 摘要: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所谓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政府职能的内容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政治职能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我国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职能:1.军事保卫职能。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保卫国防安全、防御外来侵略的职能。2.外交职能。即通过政府的外交活动,促进本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正常的政治、经济往来,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促进国与国之间互惠互利,反对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的职能。3.治安职能。即维持国家内部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职能。4.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即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职能。 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职能:1.宏观调控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2.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制定产业政策、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3.市场监管职能。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 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有一下四类:1.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加强对重大科技工作的宏观调控,做好科技规划和预测等工作,重视基础性、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一般的科技工作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2.发展教育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教育发展战略,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 3.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法规等,引导整个社会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健康繁荣地发展。 4.发展卫生体育的职能。即政府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法规等,引导全社会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职能,即指除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以外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1.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即政府为保证社会公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运用各种手段来调节社会分配、组织社会保障,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因经济发展、人口膨胀等因素所造成的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等进行恢复、治理、监督、控制,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4.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包括计划生育的法制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规划组织计划生育科学研究,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

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一、政府职能转变概述 (1) (一)政府职能的内涵 (1)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 (2) 二、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现状分析 (3) (一)政府职能的现状 (3)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 (3)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4) 三、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4) (一)管理理念存在偏颇 (4) (二)角色定位不够精准 (5) (三)政企、政市关系不顺畅 (5) 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分析 (5) (一)树立政府科学的行政经营理念 (6) (二)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角色 (6) (三)科学界定政府职能内容 (7) 参考文献 (7)

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历史阶段的政府职能的重点、内容、范围和行使职能的方式是不同的,为此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只有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职能才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政府职能转变内涵及其理论基础的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现状,提出了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理念存在偏颇、角色定位不够精准、政企、政市关系不顺畅,文章最后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建设性对策: 树立政府科学的行政经营理念、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角色、科学界定政府职能内容。 【关键字】角色定位,政府职能,现状,对策 政府职能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政府职能在性质、内容、手段和方式上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切实转变我国政府职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政府的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迅速高效地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适应经济发展,对我国政府是一个挑战,不仅关系到经济改革的成败,也是关系到政治改革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尤其注重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和完善。 一、政府职能转变概述 (一)政府职能的内涵 政府职能就是指政府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反映了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政府职能的主体是行政组织系统及其工作人员。表现为在中央为国务院及各部委,在地方为地方政府及其组成部分。所以说政府主体履行职能的能力如何,决定着政府组织体系的效率高低。二是政府职能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要求。政府

申论热点:政府职能转变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政府职能转变 热点分析 转变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一)对政府职能认识不清。我国的政府管理模式来源于前苏联,政府包揽所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现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只需要管理那些社会需要而其自身管不了或无人管的社会公共事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事务则由他们根据国家法律和行业规定自主处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分不清哪些事务该政府管,哪些事务不该管。他们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除上级明文规定不管的事务外,所有社会事务都要管,认为这样做十分妥当,不会出现管理真空。 (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留恋权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权力的留恋使市场机制难起推动作用。因为这种权力可以给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带来利益,失去这些权力,就意味着失去某些既得利益。市场同权力竞争,结果是力不从心,权力通常占据上风,致使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这样,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同时产生腐败。 (三)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不健全。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社会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是否健全密切相关。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先天不足,因而所有的事务必须由政府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也日益完善,且表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社会功能越齐全;相反在一些落后地区,因社会自身功能不全,严重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速度。在发达地区可以交由社会管理的事务,在落后地区还必须由政府统管起来,这反过来又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发育。 (四)政府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国民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行,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讲,政府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一是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行政工作效率不易衡量,担心职能转变会引起负面影响。二是对政府职能只有大致了解,对本层级、本区域、本部门应履行的职责缺乏科学的认识、清晰的界定。不知道哪些职权应归还社会,哪些职能应得到加强。三是等待观望,不敢创新。虽然他们也赞成转变政府职能,但行动上却等待观望,希望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照抄,缺乏创新意识,也不愿主动探索。四是胸无大局,思考问题往往从小集团、或个人私利出发,对既得利益不愿放弃。五是为人民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不负责任,方法简单,方式粗暴。凡此种种都说明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不相适应。 政策链接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发布时间: 2007-10-4 19:20:38 被阅览数: 1420 次作者:王东梅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商 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突破传统的一国范围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基础性的调节机制。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政府的运作基础和环境,原来在一国范围内构建的传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为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2001年中国主动做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战略选择,这意味着中国更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 竞争与考验。这种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其背后是政府管理方式、机制、职能与效率的竞争。如何适应新形势,调整政府职能,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国家。因此,中国政府转变职能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经济欠发达三重挑战,这就使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艰巨。 1.要求政府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尽快完成本国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制环境,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汇聚,借以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2.要求政府在开放市场过程中必须合理把握进程市场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开放其国内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最终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但伴随着市场开放而来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其弱小的国内经济容易被强大的外部经济冲垮,对开放与改革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市场开放中要循序渐进, 在扩大开放前要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同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采取得力措施化解开放市场可能引起的矛盾,使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低。 3.要求政府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运行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既要防止内部经济的过冷与过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与观念转变的理论思考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与观念转变的理论思考 ” 一、社会经济中一个最有争议的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加特。穆勒在其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写道:“在此特定时期于政治科学与实践国务活动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就是关于如何对政府职能与作用范围加以适当限制。”然而,时至今日,即使在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穆勒提出来的上述问题,即在社会经济范围里如何明确划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作用、责任和活动边界问题,尚未得到圆满解决。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转轨国家来说,相同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规定政府职能(限定政府权力)问题,抑或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如何实现政府经济职能转变问题——则仍在积极探索中。 经济生活中之所以难以明确划分政府活动与私人活动的界限,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Manuel Guitian曾撰文指出:一国经济生活里在政府活动与私人活动紧密交织情况下,二者活动范围的划分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并难以把握。复杂性源于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是政府活动与私人活动相互影响决定的,具体性质反映为二者相互作用的效率,而非二者可分离作用的效率;动态性源于政府活动范围原则上由公众选择决定,而这种选择既受公众偏好变化的影响,也受公众支付能力变化的影响。因此,明确二者经济活动的界限并协调好二者的经济关系,就是非常困难的。不难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既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地解决这个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循序渐进地协调政府活动与私人活动的关系。而于此过程中,关键在于合理规定政府职能(权力)及其履行特定职能的方式、路径。 人们长期实践经验表明,不恰当的政府职能(权力)安排往往直接地、间接地导致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的下降,甚至导致社会经济无法正常运行。例如,政府规模膨胀,政府官员权力不断扩大情况下,体现权钱交易的寻租活动必然盛行于世。 可见,在市场经济环境基本形成,私人经济活动基本纳入有秩状态后,人们能否恰当规定政府职能作用范围与作用方式,就成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改革在社会经济各主要领域中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和积极成果,但是为适应新经济形

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

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 作者:赵学文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表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在经济发展道路上遇到了很多障碍,特别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成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把工作任务集中到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帮助企业排难解困上来;从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把工作基点落实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从不受约束的自由政府转变成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把工作规范统一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上来。如何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就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的成就,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等一系列基本要素。 关键词:政府职能行政环境服务型政府转变趋向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 (一)政府职能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客观存在的需要,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调整,特别在社会出现急剧变革时,政府职能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是由于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造成的。 (二)政府职能包括的范围极广,但归结起来不外一国的政治、行政、经济、社会某方面的具体体制,正是这些体制影响、制约着政府对社会的公共管理,并提出的相应的要求。早在1978年12月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主要缺点是权力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充分发挥中央部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性和创造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在推进行政体制改

浅论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专业名称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二O 年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1) 一、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 (2) 1经济体制转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2) 2政治体制改革要求政府职能转变 (2) 3社会环境变化要求政府职能转变 (2) 二、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2) 1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3) 2强化市场监督职能 (3) 3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4) 4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实现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4) 5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社会管理职能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5)

摘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采用先经济后政治的方式虽然使经济逐步步入正轨,但政治明显脱节,不论在处理突发事件还是某些外交和经济问题时不免捉襟见肘。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以用政府职能的转变说明我党在政治以及执政能力上的成熟,这种能力的强化证明一个务实成熟的政党的发展,不仅贯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且对经济和政治现实的把握日趋合理。 关键词 政府职能转变动因内容 引言 经济体制的转型对于政治体制的要求与当前政治体制自由状态存在着矛盾,尤其是对政府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迫切性。[1]中国政府发展方向的新定位,中国在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应当深化和细化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认识,更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把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推进到新的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又是中国政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继续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 政府职能是在一定的时期内 ,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 ,它反映了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与方向。因此,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题中之义。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体制需求:经济体制转型;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环境变化。 1、经济体制转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在我国,社会转型根本上是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体制的转型对于整个社会的转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传统的政府经济职能存在很多弊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原有政府经济职能的条件已发生了重大新变化,某些方面甚至是根本性变化。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企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推动下,政府职能才具有了转变的现实必然性,而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和地方稳定发展的推动者——地方政府,其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必须十分关注经济的发展,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活动领域。这样,经济领域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方法和手段的改变。 2、政治体制改革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我国政治体制仍然明显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实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进一步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因此必须继续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力争取得新的进展。 3、社会环境变化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我国的文化、技术、教育、法制、自然资源、人文、社会、经济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则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地方政府职能,政府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身,保持在更高层次上与变换了的环境平衡。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新社会问题使原来的社会问题变得复杂和尖锐,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 二、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研究政府职能变革的实质是思考如何在制度变迁的条件下适度界定政府职能,如何实现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从而使政府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

新形势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新形势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国内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下,我国政府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其职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好。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公共事务,这就需要他们肩负其身上的责任,确立服务意识,完善法制体系,鼓励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推动全球化合作。而对于地方基层政府来说,其主要职能是做好社会管理、发展经济和公共服务等事务,这就要求基础政府要进行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基层的建设和发展。 引言 正如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所说的那样:“在世界各地,政府正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全球经济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使我们再次思考关于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好这些事情。”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什么,是政府职能的问题;政府如何做好这些事情,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问题。政府职能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政府管理方式主要是政府实现其管理职能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管理方式政府职能由理想变为现实。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政府职能,它主要强调市场优先,政府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不足。如美国学者安德森提出,政府应该有七项基本职能:提供经济基础;提供各种公共商品和服务;协调与解决团体冲突;维护竞争;保护自然资源;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保持经济稳定。萨缪尔森指出:在一个现代的混合经济中,政府执行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种:确立法律体制、决定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影响资源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率,建立影响分配收入的方案。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日益增强、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市场全球化、地区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加强及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等并未真正损害政府的权力,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并未减少,这些因素反过来强化了政府管理,促进了政府作用加强。实践证明,经济与社会生活越复杂,越需要加大政府的调节力度。 在国外大环境的压力下,国内也出现相应的问题和困难。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面对外国资本的强力冲击,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也迫在眉睫,创新型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工业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建立环保型社会,提倡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拉大,部分地区矛盾激化,社会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又要求我们建立和谐社会。这些种种要求和现实的紧迫压力都对我们的政府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政府不断调整,转变职能。 1、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最原始的职能在于:协调社会的阶级矛盾,将阶级冲突控制于一定的秩序之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民主化思潮的催化。阶级间的对立关系有所缓和,政府的统治职能便有所减弱。 在当代,政府职能的核心则强调合作管理公共事务。随着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社会自治能力的进一步增加,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 中国政府职能的重构具体表现为: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由单元取向向多元取向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由功能性向结构性的转变;政府职能的创新———建构与再造。政府职能结构性的转变意味着政府职能要从传统的、单一的、整体的政府职能向分散的、多元的政府职能转化,打破政治与经济、国家与社会的一元结构模式。 1)要建立责任型政府。各级政府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和理解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所肩

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内容

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内容? 我们从88年进行政府第二次机构改革的时候,就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到93年,转变政府职能仍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98年改革仍然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最主要的内容。当时大家注意到,我们在98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以前,虽然在十年之前就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历史性任务,但是并没有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内涵,即政府职能究竟往哪里转?对此在98年以前我们没有明确的说法。在98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我们对政府职能的方向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要使我们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这种政府职能最终要转变到三个领域:一是要转到宏观调控方面。第二,要转变到社会管理方面。第三,要转变到公共服务领域。98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方向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即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三个方面。 我们对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以及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特征等的分析。下面重点分析一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制约着转变职能。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牵涉很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如体制问题、机构的设置问题、运行机制的问题。但是就中国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来看,最关键是要处理好四种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第四要处理好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只有这四种关系得到很好

的处理,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所以我的基本判断是:我们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解决了一个问题,即政府职能向哪里转,要转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只是解决了目标问题。但是要实现这些目标,有赖于以上四种关系的合理处理。

新时期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3 周志忍 [摘 要]本文首先总结新时期环境的特点,说明这些特点对职能转变产生的影响或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层内涵及其实施理念。就职能转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而言,新时期的侧重点不再是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而要深入到政府履行职责的具体方式,深入到政府在应该管理领域中的角色定位。职能转变的深化需要实施理念和机制的创新,需要坚持“协同政府”理念、结果导向的责任政府理念、“可持续性”理念以及“管理精致化”原则。 [关键词]职能转变;政府角色定位;社会职能;公共服务;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D035,D63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6)10-0014-05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建议》和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依然是其中的首要任务。政府职能转变在我国已经实施了20多年,那么,新时期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着力点在哪里?本文首先总结新时期环境的特点,说明这些特点对职能转变产生的影响或提出的新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就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层次内涵以及实施理念提出一些看法。 一、新时期环境和任务的特点 政府职能转变在实施了20多年后依然被列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大致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早期职能转变的目标和期望还没有到位,因而改革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二是新环境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因而需要与时俱进,使改革进一步深化。在笔者看来,后一点更为重要,它关乎到职能改革目标、任务、基本方向和侧重点的设计。 新时期的环境有哪些特点?可以说,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新施政理念,构成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大背景和新环境。新一代领导集体意识到我国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因而其施政理念是对多年来发展历史的总结和对现状、未来系统思考和审时度势的产物;新施政理念立足于“经济的增长不等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增长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的新观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还原了手段(经济增长)和目的(民生)之间的正当关系;新施政理念依据新目标提出新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包括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丰富内涵。 施政理念的转变要求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这一转型涉及职能结构、角色定位和施政方式的转变。那么,从政府职能角度来看,上述环境特点会对职能转变产生哪些影响?会提出哪些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政府职能转变从过去聚焦经济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 当今任何政府都要履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几大类职能,所不同的只是侧重点和介入的广度、深度方面的差别。因此可以说,各国政府的主要分野并不在职能的“类别”上,而在于职能“结构”上,即不同类职能在职能总量中的比重和相对地位。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职能结构的特征可以归结为:政治、经济职能过强,社会职能过弱;管制功能过强,服务功能过弱;在经济职能中,微观管理职能过强,宏观管理职能过弱。[1] 改革开放伴随着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与此相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长期放在 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与管理机制研究;合同号: 05J ZD H0019。

政府职能转变

从政府机构与政府预算成本的相互关系出发,来分析政府规模扩张的原因。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尼斯坎南,运用“经济人”假设,对政府规模扩张做出了解释。他认为官僚作为“经济人”,会按照“成本——收益”原则,在政治领域中追求自己的最大效用,把个人利益放在首要地位。官僚追求个人利益,表现为对政府预算的追求,由于部门权力与该部门控制的资源规模成正比,所以,官僚为了争取更多的预算,总是希望不断扩大本机构规模及,其权力,从而导致政府支出不断增长和政府规模(用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测度)不断增大。这就是著名的“帕金森定律”所描述的情形:即“无论政府的工作量是增加还是减少,政府机构和人员总是按同一速度在增长”。而为了抑制政府规模的扩张态势,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决定政治决策过程的规则和程序上,通过精简机构,来改变现行政治与官僚制度,控制政府规模膨胀。 上述研究,留给我们的基本印象就是政府规模适度的标准,应当是“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但是,政府规模到底多大或多小,才算是合理的,人们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判定标准,因而人们关于小政府的认识,也并没有给政府机构改革带来我们预期的效果。相反,在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如果一味追求小的政府规模,不仅会漠视社会对政府的实际需求,而且也会忽略政府应当具备的责任和效率。这也正是每次机构精简之后,政府规模又开始不断扩大的原因。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就难以满足社会对政府规模的实际需求,甚至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 这一事实表明:在政府规模的适度问题上,仅靠机构数量和人员编制数量的减少,还不能够使政府规模得到有效的控制,机构和人员编制数量的多少,只是政府规模的外延表现形式,它并不能够全面地反应政府的实际规模。所以,单纯考察政府的外在规模,不足以说明政府规模适度的实质。由于政府规模的大小,总是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政府规模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长具有必然性。因此,必须从政府内在规模与外在规模的相互关系调适中,来研究政府规模的合理建构。 这是因为,政府规模的建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政府职能的履行和行政权力的行使,决定着政府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的状况。体现为:其一,政府职能和行政权力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确定的,政府机构层次与机构类型的设置,必须在宪法限定的范围内来进行。其二,政府职能专业化,是设置政府机构和配置人员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提高效率,减少重叠,政府机构设置应当按照机构履行的相应职能并授予相应的权力。其三,政府职能和行政权力层层分解与合理配置,是使政府内部纵横交错的各种机构,成为一种井然有序,协调运行的组织系统的重要条件。其四,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行政权力,是精简政府机构,定位政府规模的根本途径。可见,政府的内在规模,决定政府的外在规模。要合理界定政府的适度外在规模,必须首先定位于作为政府内在规模的质的规定性,即政府的基本职能。 事实上政府外在规模的扩大,与政府内在职能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自从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之后,经济学家、政治学家都强调政府规模要尽可能小,“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效率市场之功能与政府权威无关”。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公共产品和解决市场外部性。到了19世纪末,政府的职能扩大到了再分配领域,并随着转移支付在政府支出总规模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政府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对此,公共选择理论曾用“梅尔策——理查德”模型作出相应的解释。即随着“为社会中承受能力差的阶层”提供社会保障成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之后,转移支付的受益者必然支持政府规模的增长,收入低于中位数的所有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论文

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摘要: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没有止境的过程。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迄今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但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迅速发展的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对微观领域干预过多,不利于运用全球资源发展本国经济。因此,本文将就我国政府职能的现状及其转变的必要性、主要内容、转变策略及突进做一些浅层次的论述。 关键词: 政府职能转变中国特色经济全球化政企关系 正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是非常必要的。这里的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管理,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地发挥作用。这就是一个政府职能如何转变,如何定位的问题,毕竟这是充分实现民族利益,维护经济主权,强国富民的大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概念 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对政府在社会系统中的职责、作用及其内在结构的认识,政府职能转变则是对政府职能的动态考察。政府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分系统,其职责不是由自己规定的,政府应该管什幺,不应该管什幺,取决于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和政府基于对环境的认识之上的自我调节和适应。 政府职能转变一般有三种模式:第一,突变式:即政府职能由于国家政治性质的改变而在短暂的时期内从性质、内容到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如国家发生政变或大规模社会冲突,导致国家政治性质改变,或者发生类似前苏联的激进式政治革命。第二,阵变式:指政府职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局部性飞突变式转变。当代中国行政职能转变多属这种模式。第三,渐变式:即因应管理环境和管理条件的变化,行政职能在局部范围呃逆做出细微的调整。这种调整存在于政府职能活动的所有过程中。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历史阶段,任何性质国家的政府,其基本职能均涵盖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四个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职能重心从某个职能转向另一个职能,并不意味其它职能的消失和不重要,处于职能体系重心地位的职能既不能取代其它职能,也不等于全部职能。其它处于职能结构非重心地位的职能,虽退居次要位置,但仍然与处于职能结构重心地位的职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围绕处于重心地位的职能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起构成职能体系,共同行使其职责,而不是这些职能退出历史舞台。比如,政府职能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后,政治职能就主要转向调节好社会各种利益矛盾,维护政治安定,为经济发展争取稳定、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政治体制改革认识的逐渐深化。中国政府针对政府职能转变进行了多次规模较大的改革,中国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总体上看,政府自身

谈谈我国当前行政职能转变的内容 依据和前提

谈谈我国当前行政职能转变的内容依据和前提 1956年在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改造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本应该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但由于错误思想的影响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个别结论理解的偏差,导致了我国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此,各级人民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开创了我国行政管理的新局面。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发展关键期,近三十载的持续建设和不断改革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可否认,其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是新生的,是社会发展中共有的问题,但更有一些矛盾和问题是我国特有的体制性问题,虽历经二十年变革而尚未能真正得以解决。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政府职能转变将是影响和制约我国发展的决定性体制因素和关键,必须寻求根本性变革和突破。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转变政府职能是贯穿这一过程的重要课题。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作用、功能的转换与发展变化。包括管理职权、职责的改变(对哪些事务负有行政管理权责,管什么,管多宽,管到什么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转变等。十六大报告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机构需按这个总要求转变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一个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的政府,不仅会加重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成本,而且导致效率低下,远远适应不了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经济想要加速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建设廉洁政府,就要充分认识政府在反腐败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搞好自身的廉政建设,真正树立起廉洁行政的形象。要在制约行政权力上下工夫,建立起有效的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