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专题3 第9讲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专题3 第9讲

第9讲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1919~1949)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1923年)

(1)五四运动:①背景及原因: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的反动政策;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②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③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④“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是其主旋律。⑤划时代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成立:①背景:思想基础: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各地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②标志:中共一大。③纲领: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④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2.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1)特点: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民族革命。

(2)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

(3)事件: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4)结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1)工农武装割据:①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②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③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红军长征:①遵义会议: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②长征胜利: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3)一条主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三个战场:正面战场(主动抗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海外战场。(5)四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内正面、敌后两个战场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中流砥柱作用。(6)胜利保障: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意义: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①中共七大要求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②重庆谈判国共签署《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方针。③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①防御: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②反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1949年初,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③胜利:1949年4月,长江防线突破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并向全国进军。

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工业

1.较快发展:(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发展。

(2)表现: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沉重打击: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日本侵略者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日益萎缩。3.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美国侵略者和官僚资本双重压迫。

三、思想领域的新成果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开始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进一步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1)提出: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增加了反帝和节制资本等内容,民权的范围扩大。

(3)意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3.毛泽东思想

?时段特征概览

考向一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实践

1.革命道路探索——从中共二大到八七会议

(1)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革命纲领,但是从革命道路上基本上照搬了俄国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2)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

(1)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3.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

(1)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3)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

(4)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全走向成熟。

(5)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重庆谈判并签署了《双十协定》,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为争取和平与民主取得了主动权。

(6)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请回答:

(1)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2)道路创新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和理论方面是如何创造性地探索了正确的革命道路的?

解题思路第(1)问考查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理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第(2)问要求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回答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实践可回答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理论指“农村包围城市”的确立。

答案(1)俄国式革命道路。理由: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践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2)实践: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考向二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问题探究

材料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

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指出影响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答案(1)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精神。

(2)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考向三中国近现代几种经济形式的相互关系、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

1.相互关系

(1)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自然经济。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和相互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夹缝中求生存,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依赖性)。

(4)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严重阻碍,同时其发展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2.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

(2)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日渐消亡,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

(3)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成熟壮大,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最终终结。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注:图中A、B、C、D反映了近代以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基本发展脉络。)

(1)材料一图中A、D两点分别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怎样的演变状况?影响C点的最为有利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2)依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三类企业各自发展情况的原因。

解题思路第(1)问注意问题中点所对应的时间,A点是在1860之后,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D点在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消失。C点是在1914年前后,此时正处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发展的原因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说明。

第(2)问由材料信息可知,三类企业都在发展,但发展情况不同。比较三类企业变化回答“发展情况”,结合此时中国经济政策调整、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洋务运动的破产等知识回答“原因”。

答案(1)A点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D点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消亡。客观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据主导。

原因:商办企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政府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发展的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官办、官商合办企业: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兴办洋务企业的高潮逐渐退去。外企:《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

考向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和影响

1.规律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2.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推动了先进中国人不断地探索和抗争。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近代以来,中西风俗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大多数人都懂得日食、月食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中国人却大多保持着恐惧心理和迷信活动;西方人立身处事以切身利害为进退,而中国人以对人的忠孝节义为立身处事之本;西方人讲平等、重竞争、交往务实、不尚空谈,而中国人讲礼乐、重亲和;西方人重视自身现实的生命,讲求今生的享乐,而中国人重视生命的延续和子孙的繁衍。

请回答:

材料体现了中国近代风俗有何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风俗形成的主要原因。解题思路从材料中归纳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特点:大多缺乏科学知识;不重平等;不重竞争;重视传统道德;尚空谈;重亲和;重视生命的延续和子孙的繁衍。

原因:经济上: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工业革命取得丰硕成果。

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的确立,法治取代人治,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潮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观念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人们崇尚理性。

科学上: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生物进化论对“上帝造人”说的否定,人们崇尚科学。

通史排查——真题对点

知识点一五四运动

1.(2013·山东高考)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

辨别选项A:武装革命以往就有;C:三民主义已经提出;D:国民革命尚未开始。

答案 B

知识点二国民革命

2.(2014·天津高考)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

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理解材料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这一“革命的火焰”是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 D

3.(2014·浙江高考)《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D.全面抗战时期

分析材料由题目中的信息“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可知此应为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所取得的攻占武汉、南京和收回汉口、九江等租界的史实。

答案 C

4.(2013·江苏高考,节选)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面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

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审题关键地图中相关信息,特别是注解的三大军阀、国民党和地图名称。

答案(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

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知识点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5.(2014·上海高考)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该宣言发表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期间

辨别选项A、B:辛亥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期间没有红军;C: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D: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称作解放军。

答案 C

6.(2014·山东高考)“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分析材料“北方山岭”“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等信息说明是全民族抗战。

答案 C

7.(2014·安徽高考)下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A.①④③②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①

材料信息①图中“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碾庄”,②图中“大别山”,③图中“抗日根据地”,④图中“江阴”“九江”等。

答案 B

知识点四近代后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8.(2013·江苏高考)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辨别选项解答时注意时间范围:1928~1935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A项是在1937年后;B项是在一战期间(1914~1919年);D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后)。由此排除A、B、D。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 C

9.(2014·北京高考,节选)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不断变化。

材料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

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

(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

材料信息第(1)问,“重要工厂……集中于上海”“内地几乎没有……难以满足抗战需要”;第(2)问,“打算在武汉建立……”“迁往湘、桂、黔、滇、陕、川”。

答案(1)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

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知识点五毛泽东思想

10.(2014·广东高考)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理解材料题干信息表明毛泽东主张借鉴苏联的做法,允许资本主义继续存在和发展,这体现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逐步进行,而题干中思想表明毛泽东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辨别选项B:毛泽东肯定了苏联的新经济政策;C:与题干信息无关;D: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

答案 A

11.(2014·北京高考,节选)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

答案(3)学习: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模块排查1——政治模块题组

1.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

A.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

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材料信息从学生游行过程看,支持者有人民、西洋人,还有巡警等各方面的力量。

答案 B

2.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1924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巨大的成就”获得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三民主义的提出B.国民革命军建立

C.广大工农群众支持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材料信息由“1924年”可判断该革命事业指国民革命运动。

调动知识国民革命运动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 D

3.“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

理解题意“心理统一”和“认同感”是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 C

4.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

A.北伐战争B.淞沪会战

C.徐州会战D.淮海战役

分析材料由材料中“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可以看出是解放战争时的有关战役。

答案 D

模块排查2——经济模块题组

5.“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万~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

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辨别选项民国初年工人阶级人数的增长,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出民国政府推进实业所取得的成效。A项时间不对;B、C项非工人阶级人数增多的原因。故选D。

答案 D

6.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到1936年,中国关税收入6.36亿元,统税收入1.31亿元,盐税收入2.47亿元,中国财政总收入是1927年的15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国货运动

B.北洋军阀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

D.英法为了加强团结废除了对华的关税条约

调动知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

辨别选项A:材料未体现提倡使用国货;B:与题干信息“1928年”时间不符;D: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7.读下表,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1937~1942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

B.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布局

C.抗战促进西北工业发展

D.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辨别选项A:抗战时期工业中心在重庆;B:应为“被动”;C:抗战时期企业西迁;D: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8.侨批是出国谋生的潮州人寄回家乡赡养亲属和禀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的特殊信

件和民间寄汇,是潮汕历史上举世罕见的文化奇观,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一封侨批,寄自泰国,批封所交寄的款额高达国币2亿元,是一件极少见的巨额批款的侨批。结合所学知识判读,该侨批最有可能寄于()

A.1935年B.1938年

C.1945年D.1948年

分析材料“批封所交寄的款额高达国币2亿元”反映了当时货币贬值、通货膨胀。

史实依据解放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

答案 D

模块排查3——文化模块题组

9.1924年,孙中山说:“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这反映了新三民主义()

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理解材料材料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辨别选项A: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B:与题干无关;D: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发展的表现。

答案 C

10.“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这段话出自()

A.《论十大关系》B.《论联合政府》

C.《新民主主义论》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审题关键“敌人”“朋友”。

答案 D

11.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著作反映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探索的是()

辨别选项A:1927年;B:1931年;C:1940年;D:1949年。

答案 C

12.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目的都是()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实行全民族抗战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宣传新三民主义

理解材料材料内容说明中共革命纲领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有共同之处,即在反帝反封建上有一致性。

调动知识反帝反封建属于民主革命任务。

答案 C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蔡元培复政府慰留电》:“大总统、总理、教育总长钧鉴:学生举动,逾越常规,元培当任其咎。政府果曲谅学生愚诚,宽其既往,以慰舆情,元培亦何敢不勉任维持,共图补救。1919年5月”。由此可见蔡元培认为()

A.否定五四运动

B.学生运动虽不合法但合情

C.爱国应该理性

D.五四运动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答案 B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学生举动,逾越常规”、“宽其既往,以慰舆情”,二者综合,可知选B项。

2.(2014·四川高考)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组织的反应”的含义。“组织的反应”指的是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先进的中国人成立的领导中国革命的组织,进而挽救民族危亡。①属于“技术的反应”,②属于近代中国教育的成就,均可排除。③④与“组织的反应”的含义相吻合,故选D项。

3.(2014·海南高考)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答案 B

解析依据所学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目标是明确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莫斯科或从西欧回来”“轻视理论”“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等信息说明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较深,故B项正确;由于对中国革命性质搞不清,所以没有“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故C项错误;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说明还没有克服教条主义倾向,故D项错误。

4.张鸣在《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中写道:“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倾向。”这里的“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就是指中国革命()

A.没有充分发动群众B.不了解中国国情

C.照搬苏俄模式D.以工人运动为中心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广大农民不了解“苏维埃”的含义,这个名字本身是照搬苏俄模式的结果,故选C项。

5.下图是一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

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C.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D.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的“两党合作”“国民政府”表明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

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故答案为D项。

6.毛泽东发给地方指战员的电文原稿,电文的第一句话是:“丰台、门头沟、石景山、长辛店系重要工业区,我五纵、十一纵队正在此区作战,望令他们充分注意保护工业。”该电报写于()

A.抗日战争战略反攻阶段

B.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

C.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

D.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

答案 D

解析据题干电文信息,“丰台、门头沟、石景山、长辛店”属于北京的工业区,突出了毛泽东要求作战部队作战时注意保护工业,这一电文反映了解放战争后期的平津战役的情景,应该属于战略决战阶段,故选D项。

7.(2014·山东高考)以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中,能准确反映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布特征的是()

答案 B

8.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其影响是()

①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②使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③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④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关键信息:“1938年”“国民党”。逐项分析,①出现于国民经济建

设运动时期(1927~1936年);②出现于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排除含①或②的选项,答案为D项。

9.《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消费资料的工业产值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比重逐年下降

B.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D.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统计了1933~1936年间工业总产值中消费资料工业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产值的比重,从中可以看出比例极为不平衡,实质上说明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0.(2014·海南高考)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答案 C

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私人资本”的信息,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的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的信息,故D 项错误。

1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12.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答案 D

解析据题干材料,说明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革命纲领,指出了农民阶级是革命的同盟军,实质说明毛泽东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势。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1839年4月3日在广州发给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机密信说:“我以最最忠诚的心情献议陛下政府,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岛,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的扬子江江面。陛下政府将从此获取最适意的满足。”——摘自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情景再现

情景一他们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情景二北京,他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

情景三……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材料三1928年1月,毛泽东率军攻占遂川县城……不久,遂川人民传出这样的歌谣:“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义律是在广州出现什么情况下发机密信给英国外相巴麦尊的?后来,英国政府是怎样获取了“最适意的满足”?(6分)

(2)以上情景各出现于近代中国的哪些时期?(6分)

(3)材料中的政权指的是什么政权?1928年1月毛泽东率军攻占遂川县城,说明中国工农红军走的革命道路是什么?(4分)

(4)分析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4分)

答案(1)情况:禁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