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纪要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纪要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纪要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纪要

心理学报2010, Vol. 42, No. 8, 886?888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0.00886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纪要

中国心理学会秘书处

(傅小兰李扬黄端)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09年11月5日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会议期间进行了学会的换届改选, 并通过了一系列报告及决议。

依照《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国科协在2009年继续扩大改革试点工作, 将包括中国心理学会在内的9个学会纳入试点, 大力推动各学会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在改革精神的指引下, 学会事先就代表大会的选举办法和细则制定了一系列决议, 并严格按照各项决议推动换届选举相关工作的进行。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代表大会)代表由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和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各专业委员会推选代表及各省(区、市)心理学会推选代表组成, 共计298人, 其中出席本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有251人。

代表大会由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张侃担任总主持, 副理事长莫雷和董奇分别主持了前后两段会议。会议首先由张侃理事长致开幕词并通过了大会议程, 并由代表选举推荐出12位监票员和1位总监票人。随后, 全体代表依次通过了学会新章程、第九届理事会任期内工作总结报告、理事会选举程序汇报、中国心理学会改革工作报告、第九届理事会任期内的财务报告、关于第十届理事会任期内收取会费标准的决议、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任职年龄的决议以及每年召开全国学术交流大会的决议, 并听取了学会外事工作总结等相关工作报告。在上述报告过程中, 全体代表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依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理事长、候任理事长、副理事长及常务理事(详细名单请见后)。

最后, 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秘书长和司库人选, 并最终确定上海为2010年学术大会的召开地点、上海师范大学为大会的承办单位。

当日晚上, 中国心理学会分别召开了第十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及第一次全体理事会议, 对后期相关工作, 如下届学术会议的召开规模、分会换届等问题进行了商定。

附: 1. 新一届理事名单(以汉语拼音为序。注: 中国心理学会按照中国科协有关规定和学会章程的规定, 在会前采用通讯投票方式差额选举产生出106名理事候选人。代表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 正式选出以下共106名理事):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曹立人(浙江大学)

岑国桢(上海师范大学) 车宏生(北京师范大学)

陈楚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

陈永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陈中永(内蒙古师范大学) 戴海琦(江西师范大学) 董奇(北京师范大学)

樊富珉(清华大学) 方富熹(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方平(首都师范大学)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高定国(中山大学)

高峰强(山东师范大学) 葛鲁嘉(吉林大学)

8期傅小兰 等: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纪要887

葛明贵(安徽师范大学) 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

郭春彦(首都师范大学) 郭永玉(华中师范大学)

韩布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韩世辉(北京大学)

胡竹菁(江西师范大学) 黄希庭(西南大学)

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乐国安(南开大学) 雷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

李红(西南大学) 李宏翰(广西师范大学)

李美华(青海师范大学) 李其维(华东师范大学)

李纾(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李维青(新疆人民出版社)

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 李小融(四川教育学院)

连榕(福建师范大学) 梁宁建(华东师范大学)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 林文娟(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凌文辁(暨南大学) 刘电芝(苏州大学)

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 刘鸣(华南师范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

罗大华(中国政法大学) 罗劲(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罗桑平措(西藏大学) 罗跃嘉(北京师范大学)

苗丹民(第四军医大学) 莫雷(华南师范大学)

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 彭运石(湖南师范大学)

钱铭怡(北京大学) 邱炳武(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桑标(华东师范大学) 申继亮(教育部)

沈模卫(浙江大学) 施建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石文典(宁夏大学) 时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舒华(北京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孙时进(复旦大学) 谭顶良(南京师范大学)

陶云(云南师范大学) 王登峰(北京大学)

王洪礼(贵州师范大学) 王垒(北京大学)

王重鸣(浙江大学) 翁旭初(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 吴艳红(北京大学)

肖少北(海南师范大学) 许燕(北京师范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杨丽珠(辽宁师范大学)

杨玉芳(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杨治良(华东师范大学)

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 阴国恩(天津师范大学)

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余嘉元(南京师范大学)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 张明(东北师范大学)

张大均(西南大学)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张侃(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张力为(北京体育大学) 张奇(辽宁师范大学)

张庆林(西南大学) 张守臣(哈尔滨师范大学)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

赵国祥(河南大学) 郑雪(华南师范大学)

周爱保(西北师范大学) 周晓林(北京大学)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朱滢(北京大学)

邹泓(北京师范大学) 佐斌(华中师范大学)

888 心理学报 42卷2. 新一届理事会领导(以汉语拼音为序):

理事长: 林崇德

候任理事长: 杨玉芳

副理事长: 乐国安李其维刘华山沈模卫王登峰叶浩生游旭群张文新秘书长: 傅小兰

常务理事:

白学军董奇方平傅小兰韩布新黄希庭金盛华

乐国安李红李其维林崇德刘华山卢家楣莫雷

钱铭怡桑标申继亮沈模卫舒华苏彦捷王登峰

杨丽珠杨玉芳杨治良叶浩生游旭群张厚粲张建新

张侃张文新周晓林周宗奎朱滢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学术会议于2009年11月6日至8日在山东济南召开, 大会主题为“心理学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此次大会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承办, 并得到了山东省政府、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省教育厅、科技厅、科协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包括港台在内的2700多位(加上会前举行的一系列工作坊, 本届大会实际到会人数接近4000人次)心理学工作者参加了大会。此次大会还得到了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和一些国外心理学组织的高度重视, 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多个国家的多名知名心理学家参加了会议, 使得本次大会成为历届全国心理学会中与会代表最多的一次学术盛会。

11月6日上午9时, 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开幕式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校礼堂举行。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胜及山东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山东师范大学主要领导同志以及国内外知名心理学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新当选的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本届大会执行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张文新教授主持。山东师范大学校长赵彦修教授致欢迎词。山东省人民政府司安民副秘书长受黄胜副省长委托发表讲话。本届大会主席、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研究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国际社科联主席Kurt Pawlik教授也对本届大会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祝贺。大会在庄重、热烈的气氛中拉开序幕。

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3400余篇, 经过大会学术委员会严格筛选, 共有1892篇被大会论文摘要集收录。这些论文和研究报告涉及教育心理、发展心理、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心理测量、临床与咨询心理等15个专业领域, 集中展示了过去两年内我国广大心理学工作者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其中有些已达到了国际水平, 相当一批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研究成果更是引人注目。这些论文在大会期间分别以重点报告、专题报告会、分会场分组报告、张贴报告等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其中重点报告6场、专题报告会42场(集中交流论文200篇); 分组报告1273篇; 张贴报告419篇。大会期间, 中国心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筹)还组织了“第二届全国心理学研究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共评选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22名。

大会闭幕式于11月8号举行。总的来说, 本届学术大会形式新颖、影响力大, 并将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兼容并备, 是一次成功的大会。此次大会对促进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加强与国际心理学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心理学促进人与社会发展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0926

《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编撰工作 一、《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编撰委员会 1.编委会成员 主编:卢家楣 副主编:岑国桢、顾海根、王沛 编委:(以下均以姓氏笔画排序)卢盛华、刘伟、刘世宏、孙圣涛、李丹、李成彦、吴念阳、沈勇强、竺培梁、范为桥、张志刚、贺雯、高湘萍、袁军、唐晓晨、常欣、崔丽莹、蔡丹、樊琪 2.编委会内部组织 下设三个工作小组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组 组长:李丹 成员:刘伟、卢盛华、孙圣涛、吴念阳、贺雯 负责教育心理学分会、发展心理学分会提交的大会录用摘要的编辑工作。 2.)应用心理学组 组长:樊琪 成员:刘世宏、李成彦、沈勇强、竺培梁、范为桥、张志刚 负责工业心理学分会、医学心理学分会、心理测量分会、法制心理学分会、学校心理学分会、体育运动心理学分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军事心理学分会、人格心理学分会提交的大会录用摘要的编辑工作。 3)基础心理学组 组长:高湘萍 成员:袁军、常欣、崔丽莹、唐晓晨、蔡丹 负责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分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分会、生理心理学分会、社会心理学分会提交的大会录用摘要的编辑工作。 3. 编委会成员的职责 1)主编从总体设计、队伍组织、质量监督审核到付梓印刷全程负责; 2)副主编分工负责各部分的质量监督审核: (1)岑国桢负责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组论文摘要编撰的审核; (2)顾海根负责应用心理学组论文摘要编撰的审核; (3)王沛负责基础心理学组论文摘要编撰的审核; 3)组长负责各组论文摘要的分工和审阅; 4)编委会成员负责各自承担范围内的论文摘要审阅; 5)导师委派的研究生审阅工作的责任由导师承担 二、操作流程 1.组织培训,以明确审阅要求和方法,并实施操练; 2.给每位编委会成员发《“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编撰工作》 (内含审阅细则和样板),以求规范操作; 3.组长组织各组内教师分工(原则上每人60篇左右) 4.每位教师挑选自己的研究生(要求英文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学生参与) 5.以研究生审阅为主,教师检查为主的格局展开审阅工作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和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注册督导师及咨询师 D 督导师,X咨询师(https://www.wendangku.net/doc/141790406.html,/_d271571539.htm) (2013年3月21日) 北京 D-06-001 安芹女副教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D-06-004 陈祉妍女副研北京中科院心理所 D-06-007 崔方女讲师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系统式治疗,创伤治疗 D-06-010 樊富珉女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D-06-013 方晓义男教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婚姻家庭治疗 D-06-014 方新女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北京大学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 D-06-017 高天男教授,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主任北京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精神创伤治疗D-06-018 洪炜男副院长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精神分析 D-06-019 侯志瑾女副教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整合 D-06-022 胡佩诚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人本、行为 D-06-024 霍莉钦女教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系统家庭治疗 D-06-027 贾晓明女教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D-06-031 李林英女教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认知行为治疗 D-06-037 李子勋男北京原中日友好医院整合、家庭治疗、后现代治疗 D-06-040 蔺桂瑞女教授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人本主义治疗 D-06-041 刘芳女副研究员北京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D-06-042 刘丹女副主任北京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家庭治疗,精神分析 D-06-043 刘军男主治医师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四病区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催眠治疗 D-06-045 刘天君男教授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行为 D-06-051 龙迪女副研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结构派家庭治疗 D-06-052 陆晓娅女总干事北京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叙事治疗,人本主义 D-06-053 吕秋云女主任医师北京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 D-06-059 孟莉女副教授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社会工作系人本/认知 D-06-061 钱铭怡女教授北京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D-06-069 唐登华男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个体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 D-06-072 童长江男教授北京北京市教育学院崇文分院 D-06-073 王建平女教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主的综合取向 D-06-077 吴任钢男教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心理研究中心 D-06-083 徐凯文男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注册督导师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整合治疗,创伤治疗,危机干预 D-06-086 杨凤池男主任/教授北京首都医科大学精神分析 D-06-087 杨眉女教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存在--人本主义取向,认知取向 D-06-089 杨渝川女副教授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叙事治疗取向 D-06-090 杨蕴萍女教授,主任医师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分析取向 D-06-091 姚萍女讲师北京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标题】: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容】: 中国历史悠久,历代许多思想家曾对心理问题作过不少有见地的论述。这些论述丰富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使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策源地之一。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 缺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名称。心理学在中国不是由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直接演化来的,而是由西方心理学传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1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 这一时期大约为明代末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公元16世纪,新航路发现以后, 西欧殖民国家进行海外扩的形势下,基督教在明代末期又再次传入中国(在唐代和元代曾传入过两次)。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入华进行传教活动带来神学和哲学以及一些科学。有的传教士 来华后,学会中文,著译了不少与心理学问题有关的书籍,这类书中都包含了一些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心理学思想,这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想。如其中最古老的一本书是著名传教士利玛窦(Mathew Ricci, 1552 —1610,意大利人,1583年来华)于1595年用中文撰写的〈〈西国记法》,全书六篇。他利用西方记忆术(“地点法”)结合中国古代“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识字特点介绍怎样识记中国文字的方法,成为现今认识汉字的“集中识字法”教学的先声。他在书中还首次介绍了脑的记忆作用,确定记忆在脑的颅后枕骨下的部位,认为由于脑的硬软和干湿不同而记忆痕迹探浅有所差异。又如另一本书是传教士艾儒略(Julius Aleni S.J., 1582 —1649,意大利人,1613年来华)于1623年用中文著的〈〈性学粗述》(心理学简要),该书采用问答体写的心理学常识,有人认为这本书是“西方最初输入之心理学”。全书八卷,容较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各种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情欲、意志以及人的发育生长、睡眠、梦和死等。对此虽赋予了许多神学的说教和唯心主义的解释,但用了一些初步的生理学知识,特别是联系了脑的功能及其定位来加以说明或描述。书中也介绍了利用相似,相反和相近的关系进行联想的具体识记方法。再如有一本研究灵魂问题的书〈〈灵言蠡勺》(Anima学说)是由传教士毕方济(P. Franciseus Sambiasi , 1582 —1649,意大利人,1613 年来华)口授,徐光启(1562 —1633, 明代科学家)笔录,于1624年刊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书中论述灵魂功能涉及心理学思想较多,沿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 -前322)的“三级灵魂论”(从植物到动物和人)和奥古斯丁 ( A.Augustine , 364 — 430)认为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官能:记忆,理智,意志的心理学思想等。 以上例举三本书的容是中国最早接触到的西方心理学思想,也是异邦文化的一次传入,并开始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有所联系和结合。〈〈西国记法》可说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 的开端,并与中国心理学思想初次相交。其后的〈〈性学粗述》和〈〈灵言蠡勺》二书也结合中国实例,引用中国古书上的有关论述说明或解释心理现象。在三本书中都肯定了脑的记忆作用,虽叙述得极简单、粗劣,缺乏科学性,但有些具体描述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在中国当时来说,也是鲜为人知的事。因为中国传统的看法认为“心”是最主要的心理器官,而无视脑的作用。由于上述传入的有关西方心理学思想流传并不很广,知道的人也不多,在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上影响不大。 2西方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约在清代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西方心 理学传入中国有两条渠道,一是直接传入,一是通过日本间接传入。由于中国经历了清代长期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曾与世隔绝,西学中断。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被世界列强宰割,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地的重要城市设立“教会学校”。中国最早到这类学校上学,并由教会送去美国留学的有容于(1828 —1912,人,曾 任清政府驻美公使,留美学生监督)和颜永京( 1838 —1898,人,牧师)。他们在美国首次 学习了西方心理学课程,容于1847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省(Massachusetts )孟松学校(Monson Academy )时,由布朗女教师(Miss Rebekan Brown )教授学习心理学。其次,颜永京于1854 年赴美留

中国文化心理学

1、“中国文化心理学”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广义的中国文化指中国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评判方法:专家评判法、特色比较法、历史考察法 3、证明中国文化里有心理学: (1)内容相似论证法(简便易行) 弱点:它只能从中国文化里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而不能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不同的、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因内容相似论证从方法论上属于一种求同研究。所谓求同研究,指在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为参照,找出中国文化里与外国的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 求同研究的优点是较易做,并且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求同研究易让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找到“对话”的语境或桥梁,从而使得不同研究者在研究同一主题时,尽管研究的角度可以不同,但可以彼此相互”对话“,而不是各自”独白“,这既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心理学研究者彼此认识到各自研究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文化心理学的健康成长。 (2)基本问题论证法(最佳) 这就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蕴藏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留下了生存空间,也使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贯彻求异研究原则称为可能。 4、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称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做人”,实指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社会化中中国文化有三种观点:一是习性论;二是慎染说;三是童心失说(1)习性论突出了个体心理社会化的“结果”,即“性与习成” (2)“染不可不慎”:慎染说,指谨慎对待环境的教化对个体品行的影响的一种观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然童心胡然而邃失也”: 童心失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童 心,才能做一个真人;反之,一 个人一旦失去童心,就变成假 人,说假话,做假事。 7、中国人的社会化理论 (1)它所持的是多因素论。(遗 传、环境、教育和主体性) (2)重视环境在个体社会化中 所起的巨大作用。 (3)推崇“少成若天性,习惯 成自然”的道理。 (4)突出了双主体的作用。(充 分认识到不同环境对人的人格 影响不一样) 8、自我,又叫自我意识,指个 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 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 向。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 它指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 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它指 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 验。自我意向,它指伴随自我认 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 倾向和行为倾向。 9、“我”的称谓: (1)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君 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显 示出中国文化强调做人要有“共 生”取向) (2)重素质尤其是品质:寡人、 不才 (3)推崇自谦乃至自贬:小可、 奴才、老朽、在下 中国文化为了彰显社会我的的 地位与价值,不惜忽略乃至压抑 个体我的地位与价值;西方文化 则相反,为了凸显个体我的地位 与价值,很少花力气去讲社会我 的地位与价值。 10、中国人自我表现的特点 (1)重礼节,“油多不坏菜,礼 多人不怪”;重视长幼尊卑之序, 提倡在适当的“场合”做适当的 “行为”——“场依存性” (2)怕“出格”指一个人在自 我表现时,惧怕与多数人不一样 的心态。“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 鸟” (3)好兜圈子: ~1习惯用带有模糊或弹性空间的词语来 与人交流。“一语双关”、“锣鼓听音,听 话听声”、“这是我同学” ~2喜用间接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虽 然,但是” ~3习惯用复数代词来称自己与他人。不 用“我、你、他”,多用“我们、你们” (4)喜含蓄 ~1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与人交往里。 ~2表达心情如喜悦之情的方式中。“笑 不露齿”、“会心一笑” ~3体现在审美观念和所创造的艺术品 里。中国建筑一般都用照墙、照壁或者 假山之类的装饰物,室内有屏风。 (5)表里不一。“不坐、不坐” (6)内外有别。“圈子心理”指一个人 在与他人交往时,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 划圈子的心理习惯。 11、“真和”指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人际 关系。一是交往双方都从心底彼此尊重 并接受对方合情合理的个性特征,并相 互鼓励对方发展自己的健全人格;二是 做到“心和”,即交往双方都要从心底彼 此友爱,从心底彼此理解对方合乎道义 和法律的所作所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 民主协商对话、互融互让或适度竞争等 方式来寻求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管仲 和鲍叔” 12、“伪和”指虚假的和谐人际关系。 (1)“面和心不和”:交往双方表面关 系和谐,但心中彼此怨恨对方,或一方 对另一方心存不满甚至怨恨。 (2)以“同”代“和”:以自我为中心, 抹杀其他人的个性,从而谋求一种无差 别的一致性人际关系。 产生原因:一、交往双方或一方没有真 正理解“和”与“同”的本质差异,误 将“同”视作“和”;二、在特定场合或 特定群体内部(军队),有时“同人心” 往往能产生巨大力量,“二人同心其利 断金”;三、管理者出于方便管理的需要, 往往喜欢以“同”代“和”;四、受中国 传统“群体优先”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当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一些 人自愿或被迫放弃自己的个性。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发展,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方向性和顺序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不平衡性。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青年期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呈下降趋势。 2.心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 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绝非同步对应; c.年龄和心理 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a.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b.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c.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d.“关键期”问题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进行纵向研究,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中国本土化心理学发展

本土化心理学发展 1879年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它起源于纯粹的西方文化,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和美国的社会、文化、历史、种族直接演进而来的,是西方国家的本土心理学,并不是全人类的心理学,其理论学说也不是普遍适用的真理,用此解释其他国家国民的心理和心理行为是有局限性的。中国心理学家立足于本国的文化、运用适合于中国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理。心理学的本土化是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结果,是心理学研究追求科学化的要求。 它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文化多样性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然而,导致本土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还是来自于心理学内部,具体来说,是对主流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和缺乏文化敏感性的不满。第一,主流心理学为了追求心理学的科学化,实证主义倾向明显,采取元素分析和物理还原的立场,注重客观方法和量化研究,完全放弃了心理学的文化传统。[本土心理学反对心理学的这种客观主义倾向,主张心理学的人文性,采取质化的研究方法,如传记、观察、民俗分析、个案研究和访谈等方法分析文化差异及其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第二,主流心理学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客观的,是超越文化和历史的主力,可以推广到世界其他围家和地区。正因为它对文化的忽视才导致其在普遍应用上的严重缺陷。 实际上,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并不是无关和矛盾的,而是相关和一致的。强调科学化就是要推进本土化,强调本土化也就是要确立科学化。心理学的科学化是为了更为合理和有效地揭示和干预人类心理,包括以文化样式体现的人类心理。那么,心理学的科学化还必须通过本土化来完成。科学心理学早期是排斥文化的存在来保证自己对所有文化的普遍适用性,而目前则应是心理学本土化中包容文化的存在来保证自己对所有文化的普遍适用性。 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之路: ●建国以前,随着早期赴西方学习心理学的中国留学生的回国,开始了全面输入西方科学 心理学。基本上是对西方心理学的复制和模仿。 ●建国以后,国家将政治生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心理学也从西方化开始走向苏联化和政 治化,并开始脱离出了学术的轨道。 ●文革期间,对西方心理学的完全否定。祖国心理学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大踏步的社会改革,并向世界开放了自己的大门。而这一时期, 西方心理学在非西方文化圈中的普遍适用性已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并面临着非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发展的严重挑战。中国的心理学家开始了本土化的改造。 中国本土化研究工作立足中国人的独特性,考察中国人的心理行为而试图修补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理论概念和理论框架。这类研究涵盖了相当广泛的课题,主要包括像社会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一党)、集体主义、面子、人情、孝道、价值观、自我观、成就动机、宗教心理、组织行为、慈善观念、心理病理、体罚现象、助人行为、中医心理学、书法心理学、佛教心理学。而西方心理学中的观念:个人主义倾向,以个人为出发点来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显然不符合中国的观念。 发展出路:中国心理学者藩寂明确提出了中国心理学要走自己的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心理学理论体系。他指出实现这一目标有四个途径、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工作通讯 二OO一年第十期(总88期)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办公室 2001年12月7日—————————————————————————— 内容提要 ●心理所召开会议研讨创新方案中的核心内容 ●心理所进行上岗研究员中期考核 ●心理所申请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情况●中国心理学会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体理 事会在广州召开 ●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筹款委员会成立 ●张建新研究员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和迈阿密大学 ●张丹博士来心理所访问 ●心理所工会改选结果得到院工会同意 ●心理所招收硕士生报名情况形势喜人

●继续教育中心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 ●中科院职工心理咨询室2001年工作总结

ΘΘΘΘΘ改革进程ΘΘΘΘΘ 心理所召开会议研讨创新方案中的核心内容 11月27日和30日,心理所先后召开了学术委员会和研究室主任扩大会议,就心理所创新方案中的核心内容:如何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心理研究所的定位、未来5年和10年的发展前景、学科布局和科研机构设置及其与国家目标的关系等进行了广泛而充分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根据心理科学的特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并重。既要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又要在满足国家需求和促进社会进步中,针对国家实际需求提出研究问题,并逐步提炼出重大科学问题的理论。不仅要提高科研论文产出的质量和数量,而且要扩大心理学科研工作的社会影响。因此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心理研究所应该定位为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研究所,并据此进行学科布局和机制改革,为我国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未来10年发展为世界公认的著名高水平研究机构。 (陈晶) ΘΘΘΘΘ科研动态ΘΘΘΘΘ 心理所进行上岗研究员中期考核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ACD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A,B,C,D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D.日本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从出生到衰亡生命全程)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指个体心理 发展。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的;3?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 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各 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 福禄贝尔“恩物” 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横断研究(最常用),纵向研究,两者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詹森 “智商的80%来自遗传”。环境决定论华升12个婴儿…… 二因素论:施太论、吴伟士相互决定论: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实质是适应;动作是源泉;过程是构建。 认知结构的发展射击图式、同化(整合到已有,量变)、顺应(质变)、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儿童心理发展分4个阶段: 3 8

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主体的自 我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和心理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时期(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人的道德判断基本分3种水平,6个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年龄范围0-3岁。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 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识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最早衰退的,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 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吉布森通过视崖装置发现6个月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婴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为:先上下(3)、次前后(4)、再左右(5、7-8)。 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语言发展理论:后天学习论(斯金纳、班杜拉);先天成熟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 论,语言获得装置);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婴儿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社会性微笑、有选择性社会性微笑。 婴儿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哭、应答性哭、操作性哭、社会性哭。 婴儿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婴儿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混合型。 鲍尔比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连 结阶段。 艾斯沃斯婴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 岁。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中国心理学院校排名

表一:中国心理学专业一流院校 排名单位名称详细情况(师资情况请各位查阅各校网站,acheron只讲大致情况) 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为国家重点学科 2 北京大学(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3 中国国家科学院(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这个acheron并没有具体查过,但是从中科院毕业的研究生可算“根红苗正”,绝对是就业和学术前景都一片大好的,如有实力报考绝对推荐 4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5 浙江大学(浙江)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应用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6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7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有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博士点 8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博士点 9 西南大学(重庆)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科,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此外中南大学(湖南)应用心理学为全国一流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全国一流 备注:一级学科下分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有一级学科的硕博学位授予权是指该校在基础、发展、应用三个专业均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可以简单理解为这体现了该校心理学科的成熟。 Acheron的说明:上述10所院校除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以外,均为985或211院校,加之学科实力全国一流,如果对自己今后就业或学术要求比较高兼之有实力的话,应尽量报考这些学校! 表二:中国心理学专业二流院校 排名(大致按985;211;普通院校的顺序排列,下同)单位名称详细情况 1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 2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

中国心理学会章程

中国心理学会章程 1

中国心理学会章程 ( 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三日中国心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 会议经过)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三章会员第四章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第五章资产管理、使用原则第六章章程的修改程序第七章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团体的名称为”中国心理学会”( 以下简称本会) , 英文名称是Chinese Psychological Society( 简写CPS) 。第二条中国心理学会是全国心理学工作者依法登记、自愿组成的、具有公益性的、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 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以下简称”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 是发展中国心理科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第三条本会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2

遵守社会道德尚, 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理论,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充分发扬学术民主, 团结广大心理学工作者, 开展学术活动, 进行学术上的自由讨论, 以促进中国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心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促进心理科学人才的成长和提高, 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为加速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第四条本会接受中国科协和国家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办事机构受中国科协和挂靠单位中科院心理所的共同领导。第五条本会的住所: 北京市德胜门外北沙滩中科院心理所内邮政编码: 100101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六条本会的业务范围一、开展国内外心理学学术交流活动, 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3

二、组织心理学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普及心理学学科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 传播科学精神、思想和方法, 推广先进技术, 发现并推荐人才。 四、编译出版心理学书刊。 五、开展对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不断补充更新知识。 六、举办各种心理学培训班、讲习班。 七、配合或协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有关心理学的课题, 发挥心理学咨询作用, 提出合理化建议。 八、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心理学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 九、接受委托, 承担心理学项目的论证评估、科技成果、心理学仪器及其它心理学产品的鉴定。 十、承担心理学领域技术职务资格的评审、心理学文献和标准的编审。 第三章会员 第七条本会的会员分个人会员( 一般会员、研究生会员) 、团体会员和通讯会员。个人会员是本学会组织的主体第八条申请加入本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4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国内心理学核心期刊

我国心理学学术期刊简介 1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被北京地区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选录为心理学类核心期刊,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纵览》(2004年版)。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心理学报》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心理学、工程、生物学、医学、教育学及哲学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 《心理学报》刊号:ISSN 0439-755X,CN 11-1911/B。国内邮发代号82-12,国外发行代号Q147。通讯地址: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报》编辑部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 《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 主要版块栏目:研究报告与论文、综述、研究方法、应用心理、教学研究、短篇论文和学术动态与问题讨论等专栏。 3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