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打印_文学作品的相关知识及解题思路1

打印_文学作品的相关知识及解题思路1

打印_文学作品的相关知识及解题思路1
打印_文学作品的相关知识及解题思路1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相关知识及解题思路

“表达技巧”指文章运用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和突出文章内容,包括文章的语言、选材、剪裁、谋篇布局及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的使用等。

《考试说明》中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在考试中以考查表达技巧的作用、效果(目的、好处)题型为主。

一、表达方式类

1.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中记叙、描写、抒情是测试重点。

1)记叙:是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情景转换等作的一种述说和交代。

①形式:主要有顺叙、插叙和倒叙三种。

顺叙:使读者容易把握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 层次清晰。

插叙: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波澜起伏,曲折回旋,使事件圆合完满。在结构上更紧凑。

倒叙: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引人入胜;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使叙述有波澜。

②人称:

第一人称,显得真实可信,亲切自然,有说服力,适于心理描写,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诚挚恳切,仿佛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对话,拉近了两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另外还可以使物拟人化,文章显得活泼。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的生活面更广阔。

2)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

①描写对象: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

②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外貌描写:抓住特征,突出性情。

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地突出人物思想,反映性格特点。

行动描写:反映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语言描写:反映人物的文化、身份、个性、修养及思想。

作用:以形传神,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明人物的思想品质。

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白描: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

工笔:用细腻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

动静描写:创造出生动活泼、和谐完美的意境,相得益彰,增强感染力。

虚实(侧、正)描写:引发读者联想,使描写对象特点更突出、更丰满。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对比描写:使其中某一方的特征或情感更明显、突出。

绘声绘色的描写:运用多种感官,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让读者如临其境。

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俯、仰、远、近以及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

描写顺序:时间、空间和逻辑。

作用:交代背景,渲染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细节描写:就是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即对人物的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其周围环境所作的细腻、具体的描绘。

作用:鲜明逼真地呈现事物最细微、最本质的情状特点,准确传神地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场面描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3)抒情

直接抒情:直接宣泄内心的情感、表达鲜明的褒贬倾向。能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

间接抒情:凭借绘景、叙事、咏物等方式来表情达意。其情委婉含蓄,韵味悠长,耐人回味。

2.设题形式:

(1)结合内容对某种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2)文章写了什么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用意是什么?

(3)作者从哪些方面是如何写什么什么内容的。或什么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

(4)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人称?有什么作用?

(5)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叙述、描写、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3.常见失误:1)知识储备不够,不知道题目答案指向,结果答案是五花八门。

2)多数考生只关注“是什么”,而抛却“怎么样”及其作用的分析,结果只能得很少的分数。

3)没有“语文意识”,不懂得用手法术语来分析作答。

4)在“内容”与具体文本的有机地融合上折戟沉沙,只是干瘪地、机械地背写上该类手法的概括作用而已,结果使所答与题目所限情景成了油和水的关系。

4.答题步骤:

(1)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表达方式。

(2)依据题干要求及所用表达方式的作用结合文句作答。

答案中一定要包含“形式”、“内容”两方面。“形式”指“是什么”;“内容”指“怎么样”,即如何表情达意表现内容。

二、表现手法类

1.知识储备: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鲜明形象地突出事物特点,突出作者感情,内容集中,内涵丰富。(3)衬托:在所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的陪衬下,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主体事物特征突出,形象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用相似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4)抑扬:包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使文章曲折有波澜。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渲染烘托: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进行多方面浓墨重彩地描写。以营造氛围,为行文设置铺垫,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加深主题。

(8)托物言志: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9)反讽手法: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的手法。其言辞的表面意思和自己的真实意思完全相反,真实意思却藏在字里行间里。深化主题,起到警醒作用。

(10)以小见大:选取现实生活中平凡细微的事情来反映重大的问题,突出表现中心,意蕴丰富,更有震撼力,引起读者共鸣。

联想: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联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心理活动。使表达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11)联想想象:是人们在头脑里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可以拓展表现空间,扩大意境,深化主题,突出感情。

2.设题形式

(1)文章写了什么什么内容,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或这样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或为什么?

(2)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作用。

(3)文段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或请简要分析。

(4)从“XX”方面对文章做简要解析。

(5)文段中用什么什么表现手法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简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3.常见失误:

面对此类题目,往往在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即不知道“表现手法”是何许物也,至于其好处或作用更是无从谈起了,因此,也就只好顾左右而言它了。

4.答题步骤:

(1)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表现手法。

注意:有些命题人把修辞手法也归入表现手法中,因此解答分析表现手法试题,也要分析出修辞手法。(2)依据题干要求及所用表现手法的作用结合文句作答。

分析对比手法要指出对比的两个事物或两个方面,并用“……与……的对比”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

分析衬托要指出衬托物与被衬托物,并用“以……反衬或衬托……”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

三、修辞手法类

命题者常在语言运用方面大做文章,尤其是文章中某句、某段有何特色,运用了何技巧,有何作用。其实很多情况下答案就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考查的重心就转移到了修辞格的作用上,所以考生必须十分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修辞作用。因技巧、特色均附于语言,因此,鉴赏时要同揣摩、品味语言相结合。1.知识储备: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能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能突出强调事物,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能增强语气,起强化作用,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1)比喻: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鲜明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比拟(拟人、拟物):使感情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亲切有趣。(常和人称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运用)

(3)夸张:更鲜明地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征,揭示本质,烘托气氛,感情强烈,引起共鸣,增强联想。(4)对偶:整齐匀称,音调铿锵,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增加文章气势。用来状物,景象迭起,五彩缤纷;用来叙事,丁卯纷陈,

有条不紊;用来说理,充分全面,淋漓尽致;用来辩论,气势磅礴;用来抒情,酣畅淋漓,缠绵悱恻;用来写人,细致深刻。

反复:衔接紧凑,增强节奏;承上启下,层次清楚;多次强调,突出内容,强调感情,升华主旨或句意,表达效果强烈。

(6)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增强表达效果;使表达更鲜明,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强调内容,使文章变化,掀起波澜;出现在篇首或句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8)反语:能生动幽默地表达讽刺、愤怒、赞美之情。

(9)借代:以简代繁,突出形象,具体生动,引人联想,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2.设题形式

(1)本文(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或分析其表达效果。

(2)赏析文中的“XX”句子。或分析某句的表达效果。

(3)文中是否可以运用或不运用“XX”修辞手法?

(4)文章用了什么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举例并赏析。

3.常见失误:

1)不能准确辨析出语句所用修辞方法。

2)不能结合内容作具体的分析,只是就修辞方法论修辞方法。

3)不熟悉该修辞手法的作用,结果是东拉西扯,张冠李戴。

4.答题步骤:

(1)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修辞手法。

(2)依据题干要求及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结合文句作答。

分析比喻(主要是暗喻和借喻)要指出本体和喻体,并用“把……喻为……”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

分析拟人要指出体现拟人化的词语和事物,并用“以……等词语将……拟人化”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四、谋篇布局类

“谋篇布局题”是指行文段落类题目,即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实际是考查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的分析综合能力。

包括:开篇结尾的谋划、过渡句段的勾连、行文线索的贯穿、情节曲折的方法、详略的安排、铺垫、照应等等。

1.知识储备:

1)开头段的作用:

开篇点题,首段的作用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开篇没有点题,首段的作用是开启或引出下文,其方法有:特写法、对比法、欲扬先抑法等。

开篇连续发问,首段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开篇连续感叹,首段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渲染氛围,开头不提叙述对象,而是描述一段情景或景色,来渲染一种氛围。(多出现在写人散文和小

说中)

术语:统摄全篇,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作铺垫;开门见山,引出话题;与下文构成对比;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揭示主题。

2)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次要物象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描写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中间段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引用,除有助于表达主旨外,还增加文章的文化意蕴。

术语:照应或承接前文(很少考);开启下文(常考);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常考);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结尾段的作用:

卒章显其志,即在文章的结尾点明主旨。

深化主旨。文章的其他部分已经表现出主旨,又在结尾强化一下。

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其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术语:照应开头或标题,呼应前文,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寄托作者感情。

4)情节曲折的方法:

A.讲抑扬:张弛有度,摇曳生姿。

B.设悬念:设置疑团,让人猜想,引人下读。

C.悬尾法:结尾出其不意,急转直下,令人回味。

D.造误法:环环相扣,引发兴味。

5)线索的作用:

线索通常有: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事件线索(中心事件)、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术语: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形散神聚,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文章主旨。

6)埋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物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文章显隐有致,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7)作照应: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中心更突出。

8)作铺垫:不直接点明主旨,而是为主旨的出现服务,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打下基础。

9)有详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结构疏密有致。

2.设题形式:

(1)本文开头写“XX”,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2)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3)如果将文章某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4)为什么如何如何安排内容?

(5)“XX”段或“XX”句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6)联系全文,指出“XX”在文中的作用。

3.常见失误:

1)与平时所学所练脱节,答题时眼睛只盯着试题,那些布局谋篇技巧的术语及其甄别方法早躲到了爪哇国,脑袋空空如也。

2)不注意围绕内容作答,常常漏掉此方面,这反映了其思维的不严密、不全面。

4.答题步骤:

(1)确认指定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要辨清题目指向是句、段方面的问题,还是情节、材料安排设计方面的问题,抑或是结构、线索方面的问题。

(2)依据题干要求及段落位置的作用结合文句作答。

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答题模式:相关术语+具体文章的内容+作者感情(文章主旨)。如:①文章是(XX)结构方式。第一层写了……,第二层写了……②文章以(XX)为线索。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了…… 5.针对答题的几点提示:

1)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2)体味题目的含义。它或是涵盖全文的内容,或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或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的思路。

3)善抓中心词和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每段的段首或末句,或总领下文或收束上文,并为理解全文的主旨奠定基础,仔细阅读每句话,找寻、揣摩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深刻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4)看清标志语。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和段落衔接的词句,就像道路口的“指示牌”,不断探究行文的思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5)不要乱凑概念术语,而应真正地理解到位,并且能展开具体的表述。

五、语言运用类

品味文章的语言是鉴赏基础。无论是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赏析其艺术表现手法,都与语言密切相关。

不同的文章,语言上各具特色,有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有的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崇高人生境界的热烈追求;有的语言凝练含蓄、形象生动,情理相谐,意境深广。

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

总之,文学作品对语言的要求是形象、含蓄、生动、感人。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是具体评说语言(叙述人的语言、人物的语言)在刻划人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效果。即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

包括: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语言的作用、词语的理解等。

1.知识储备:

1)遣词造句。

句式特点。常见的有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倒装句式,祈使句与感叹句,文白相间等。

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排列整齐的一组句子。多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反复句、顶针句。其作用是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节奏鲜明、气势贯通,起到强调某种意义的加强语势的作用。

散句指结构不同,长短不齐的一组句子。其作用是形式灵活、错落有致、活泼自然,富于变化,使用性广。无单调、呆板之感。

整散句结合,可以收到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而又节奏鲜明、气势贯通的效果。

长句:单句结构复杂,字数多,容量大的句子。其作用是: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

短句:单句结构简单,字数少,容量小的句子。其作用是: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变式句:指其成分打破一般次序排列的句子。常见的变式句有:主谓倒装句、状语提前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其作用是:强调前置或后置的内容,增强表达的效果。

词语的赏析:即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及在文中的修饰作用。

作用:①词语的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②词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③词语的精确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的作用;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④词语的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

关注:

a.叠词的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b.拟声词的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表颜色的词的作用:表颜色的词在句中有时作谓语,有时作定语,有时作主语或宾语。但作用只有一个,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2)修辞手法。用法见前文。

3)语言风格。“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

常见的有:简洁、洗练、通俗、浅显,不加雕琢、质朴、清新、淡雅、自然、华丽、典雅、明白、通畅、幽默、辛辣、含蓄、深刻、朦胧、沉郁、飘逸、雄奇、平实、明快、深沉、文雅、生动、富丽、素淡、繁复、口语化等。

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的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徐志摩的绚丽浓艳,用诗意写浓情;冰心的清婉隽永,用婉笔抒写柔情;茅盾的形象含蓄,用形象表达主旨。

4)语言的作用:

叙述、描写性的语言使描绘的景物、刻画的人物等形象生动饱满、鲜活灵动。

议论、抒情性的语言,能揭示人物的心情、态度、精神,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使用修辞方法的语言使语言有气势、含蓄委婉、语意肯定强烈、婉转曲折有余味、丰厚绵长等。

5)理解词语:

对词义的理解,在把握基本义的基础上,联系本句或上下文以及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等挖掘深层义(比喻义、引申义、隐含义、概念义、临时义等),从情感上、意境上品味词语的弦外之音。同时要注意运用某

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分析动词的表达作用,一般结合着它所带的宾语作分析。

分析形容词、副词的表达作用,要结合着受它们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作分析。

答题时一般应选择判断句式,同时在句子中要特别注意动词的使用。针对思想内容方面,一般可用“寄托”“表达”“表明”等术语;作用方面,一般可用“过渡”“铺垫”“前后照应”“总括全文”“提挈下文”“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刻画形象”等术语。

2.设题形式:

(1)句中的“XX”的含义是什么?或结合语境,体会句中“XX”的表达效果。

(2)从语言方面对文章做简要解析。或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色?请举例分析。

(3)能否更换句中的“XX”词语?为什么?

(4)文中的“XX”表现在哪些地方?

(5)比较“XX”句子在“XX”方面的不同。

3.答题步骤:

(1)确定词语所在句子中的位置,分析其含义。

所在的位置,是主干成分还是附加成分,以此确定词性或短语结构,解释含义时要尽量使用同类词性的词语或短语结构。

(2)分析语言特色及作用。

1)语言风格。2)修辞手法。3)词语和句式特点。4)作用。

(3)依据题干要求和上下文作答。

即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如果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拟写答案要用相应的短语来表达。

如果是形容词,则要从该词所表现的事物的性质特点方面考虑,结合具体内容作出解释。

如果是副词,则要根据副词的类型(情态、语气、范围、频率等),结合上下文进行阐述。

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理论力学1

一、 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若三力作用于刚体而平衡,则该三力必然汇交于一点。 ( ) 2.对物体来说,力可沿着其作用线自由移动而不改变力对物体堵塞效应。 ( ) 3.刚体作平行移动时,刚体内所有点的速度、加速度均相等。 ( ) 4.刚体作瞬时平移时,其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均等于零。 ( ) 5.质点系内任意两个质点之间的内力所做的功之和等于零。 ( ) 二、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系统在某一运动中,作用于系统的所有外力的冲量和与系统在此运动过程中______ 的方向相同。 A 动量 B 力 C 动量的改变量 D 力的改变量 2.重W 的物块自由地放置于倾角为α的斜面上,物块与 斜面的摩擦角为m ?,若α?

A 越来越大 B 越来越小 C 保持不变 D 不能确定 三、 计算题(共115分) 1. 图示机构中,A 物块质量 kg m A 50=,轮轴B 质量kg m B 100=,A 与轮轴用不可 伸长的软绳水平连接,在轮上也绕有细绳,并跨过光滑的滑轮D 吊起重物C ,如图所示。A 与水 平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5,轮轴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2,不计滚阻力偶,cm r R 202==,求平衡时重物C 的最大质量。(本题15分) 2. 三根相同的均质杆AB 、BC 、CD 用铰链连接。每根杆长度均为l ,质量均为m ,在AB 杆上作用一冲量与AB 杆 垂直,问冲量I 作用在何处能够使得铰链A 点的碰撞冲量为零?(本题15分) 3. 杆OB 以匀角速度s rad t 2 5.0=ω绕 O 轴转动,滑块A 以相对速度 s m v 2=沿杆滑动,方向从O 到B , 求滑块运动到m OA 4=时滑块的速度和加速度。(本题15分) 4. 一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圆柱,在半径为R 的固定圆槽内可以作纯滚动,现圆柱偏 离其平衡位置一个角0θ,求其运动微分方程,以及圆柱微振动的周期。(本题15分)

理论力学习题及答案(全)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 一、是非题 1.力有两种作用效果,即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形。 () 2.在理论力学中只研究力的外效应。() 3.两端用光滑铰链连接的构件是二力构件。()4.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任意两个力成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线相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5.作用于刚体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动而不改变其对刚体的运动效应。() 6.三力平衡定理指出: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然互相平衡。() 7.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时,力多边形各力应首尾相接,但在作图时力的顺序可以不同。 ()8.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止的被约束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的。() 二、选择题 1.若作用在A点的两个大小不等的力 1和2,沿同一直线但方向相反。则 其合力可以表示为。 ①1-2; ②2-1; ③1+2; 2.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两个力A、B,满足A=-B的条件,则该二力可能是 。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或一对平衡的力;②一对平衡的力或一个力偶。 ③一对平衡的力或一个力和一个力偶;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或一个力偶。 3.三力平衡定理是。 ①共面不平行的三个力互相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②共面三力若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③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互相平衡。 4.已知F 1、F 2、F 3、F4为作用于刚体上的平面共点力系,其力矢 关系如图所示为平行四边形,由此。 ①力系可合成为一个力偶; ②力系可合成为一个力; ③力系简化为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④力系的合力为零,力系平衡。 5.在下述原理、法则、定理中,只适用于刚体的有。 ①二力平衡原理;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③加减平衡力系原理;④力的可传性原理; ⑤作用与反作用定理。 三、填空题

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超强)

教你“五个绝招”破解英语阅读理解 阅读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点。近年来,注重对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核已成为中考的一大趋势。阅读理解能力影响并制约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把培养阅读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要做好阅读理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分门别类识别文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内容更趋于信息化、时代化,突破了单一的故事、寓言等题材,内容涉及新闻、广告、科普、医疗、教育等,文章的体裁也从记叙扩大到产品说明、逻辑推理及实际应用等文体。不同的文体阅读的要求与方法不尽相同。 记叙文阅读主要抓四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从中分析他们思想品质、性格特征等;议论文是阐明作者对人或事的好坏的立场观点,因此在阅读时必须正确把握文章的论点和论据,理清论证思路,再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应用文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文体,它包括通知、广告、便条、申请书、个人简历,形式多样,题材各异,如图示、表格、地址、网址等,对这类文体的阅读应简明扼要地抓住所需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统览全篇摘录要点 阅读理解是对整个文章的目的、意图、观点、立场、态度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而不是断章取义的一孔之见,所以统览全篇和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些问题会给你提供信息或暗示文章中的一些重要细节。 如2002年本市中考试卷C篇阅读并回答问题中,通过对全篇的布局谋篇以及问题的设置看到的不是片言只语,而从中感悟到人文思想的体现,人类和自然界生态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得出第6小题:From the passage,we learn that___.答案为B: The rainforest people have done some- thing to protect their home. 在统览全篇的同时要注意要点的摘录,因为一些显性的答案是可以从要点中直接回答,而隐性的答案则是要通过对全篇的理解才能得出。统览全篇,摘录要点亦有利于检查时节省时间。 开动脑筋推测词意 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规定,学生能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并能不借助词典读懂含有3%生词的语言材料,换言之,这就是促使学生的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要通过知识内化将内隐的心理活动转换为外显的行为,可以借助以下的几种方法完成内化过程: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意 如闸北区2003年中考模拟题,阅读B篇中p assed away,根据上文的An illness had kept the boy home和下文写给Rick的信中可以猜测出意为“去世”。 根据构词法猜测词意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理论力学试卷1及答案

湖南工程学院试卷用纸 至 学年第 学期 (装 订 线 内 不 准 答 题) 课程名称 理 论 力 学 考试 _ __(A 、B 卷) 适用专业班级 考试形式 (开、闭)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计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放着一个均质圆盘。如图所示。试问:若在圆盘上作用两个等值、反向、作用线相互平行的力F 和F ˊ后,圆盘和盘心作什么运动 答: 。 a) 圆盘静止不动。 b) 圆盘绕C 点转动,盘心不动。 c) 圆盘绕C 点转动,盘心作匀速直线运动。 d) 圆盘绕C 点转动,盘心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2. 如图两平行摆杆O 1A =O 2B =R ,通过托架提升重物M ,摆杆O 1A 以匀角速度 ω转动,则物块质心M 点的速度v M = ,加速度a M = 。 3.“全约束力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即为摩擦角。”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应怎样改正。 答: 。 姓名 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 共_ 2 _ 页 第___ 1___ 页

4. 飞轮作加速转动,轮缘上一点M 的运动规律为S =(S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s ), 飞轮的半径为R =100cm 。当点M 的速度达到v =30m/s 时,该点的切向加速度 t a = ,法向加速度n a = 。 5. 虚位移和虚位移原理的概念是:虚位移即某瞬时,质点在 条件下,可能实现的 。虚位移原理即对于具有理想约束的质点系,使质点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作用于质点系的 在任何虚位移上 等于零。即 0=?∑i i r F δ 二、计算题:(每题14分,共70分) 1、重量为P 圆球放在墙和杆之间,杆的A 端用铰链联接于墙上,B 端用水平绳BC 拉住。若ο30=α,5/AB AD =,绳与杆的自重都不计,各接触面都是光滑的。试求绳索BC 的拉力。 湖南工程学院试卷用纸 (装 订 线 内 不 准 答 题) 2、图示的曲柄滑道机构中,曲柄长OA =10cm ,绕O 轴转动。当?=30°时,其角速度ω=1rad/s ,角加速度α=1rad/s 2,求导杆BC 的加速度和滑块A 在滑道中的相对加速度。 3、图示四连杆机构中,OA = O 1B =AB /2 ,曲柄OA 的角速度ω= 3 rad/s 。求:当φ =90且曲柄O 1B 与OO 1的延长线重合时,AB 杆和曲柄O 1B 的角速度。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 _ 共 2 页 第 2 页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绝对有用哦)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 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 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 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 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 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 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 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两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一、史传文学的特点 从文学的角度看,史传文学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我国史传文学产生的年代久远,但还不是历史文学的最初形态。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也存在着一个“传说的时代”,那时还没有产生文字,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洪水、姜嫄生后稷等,都是由口头的方式流传的,具体的形式表现为神话、传说和史诗。这些口头传播的历史文学,是原始先民面对不能支配又不甚理解的外界,经过不自觉的幻想式的思维加工,而形成的一种认识,充满了虚妄色彩,但透过虚妄的表层可以看到其反映客观的本质,虚妄的背后有历史的影子。 自从产生了文字,社会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代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便被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一部分神话、传说、史诗还被经过改造而成为史籍的材料。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典籍编写的国家,不仅史籍丰富,而且起源很早。《左传》中所说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及失传的百国春秋且不论,仅我们传习的孔子修订的《春秋》,就比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还要产生的早。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史籍编写空前发展,产生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不朽之作。那些史官或史学家在编撰这些史籍时,自然受到口头历史文学的影响,也不乏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他们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意了情节与细节的生动,在描写人物时,突出了人物言行的个性特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我们把这些史籍又称之为先秦史传文学。 能继承先秦史传文学传统,并有重大创新的历史文学,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突破了先秦史传以事为中心的编年体形式,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即将历史各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其中主体部分是对历史人物分类排比的人物传记,全书以人物为中心来展示历史的演变,这种新体例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也标志着我国史传文学的诞生。《史记》以更生动的笔法描写历史事件;自觉地将历史人物塑造为典型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深厚、丰富的感情;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其文学性更在先秦史传之上。《史记》以成熟的史传文学开辟了我国历史文学的新纪元,为中国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系列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 继《史记》之后,另一部史传文学名著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这是一部“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以详赡的资料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其文学性在总体上不及《史记》,但一些人物传记中的历史事件也描述得绘声绘色,历史人物刻划得也栩栩如生,如晁错、李陵、苏武等人的传记,人物形象鲜明而传神,其艺术性并不比《史记》人物传记逊色。

理论力学1 解题技巧总结

静力学总结 1,必须牢记各种约束及对应的约束力及其画法。 2,弄清楚题目的待求量,首先优选整体法进行力分析,再根据已知条件次选已知力较多的一个或多个刚体组成的系统进行力分析。 3,对某个系统进行受力分析时,尽量不要出现新的未知参数,该点在列力矩方程中对点的选择尤为明显。 4,要第一时间找到二力杆、三力平衡汇交等便于快速解题的线索并加以充分利用。 5,牢记均布载荷和线性载荷的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6,力偶或外力矩可在该刚体上任意移动,但是不可以移动到其他刚体上去。 7,在不知道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情况下,可将力分解为坐标轴方向的力,方向设为正,并视计算结果最终确定该力的真实作用方向。 8,注意销钉在受力分析中的处理,尤其是销钉上作用有外力、销钉连接3个以上刚体的情况的处理,牢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运动学总结(一点二系三运动) 两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只能用合成运动分析它们之间的速度和加速度关系。 a e r v v v =+ a r e c a a a a =++ 2c e r a w v =?? 其中,如果某种运动为曲线运动,则该加速度可分解为n a a a τ=+ 同一构件上的两点做平面运动,用基点法分析其速度和加速度。 B A BA v v v =+ n B A B A B A a a a a τ=++ 1,首先分析题目中所有物体的运动形式; 2,速度和加速度的分析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3,分析加速度,一般情况下必须先分析速度,因为加速度分析中的向心加速度,必须由速度分析中提供角速度信息; 4,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方向在不知道具体方向的情况下,可以假设,但是经后续分析可以确定的情况下,必须按真实方向重新给定和计算。 5,根据题目的待求量,要清楚地知道对应的物理量,如角速度,角加速度。

理论力学习题(1)

第一章 思考题 1.1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有何不同?在什么情况下,它们一致? 答:平均速度因所取时间间隔不同而不同,它只能对运动状态作一般描述,平均速度的方向只是在首末两端点连线的方向;而瞬时速度表示了运动的真实状况,它给出了质点在运动轨道上各点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沿轨道切线方向)。只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质点的平均速度才与瞬时速度一致。 1.2 在极坐标系中,θθ r v r v r ==,为什么2θ r r a r -=而非r ?为什么θθθ r r a 2+=而非θθθ r r a +=?你能说出r a 中的2θ r -和θa 中另一个θ r 出现的原因和它们的物理意义吗? 答:在极坐标系中,径向速度和横向速度,不但有量值的变化,而且有方向的变化,单位矢量对时间的微商不再等于零,导致了上面几项的出现。实际上将质点的运动视为径向的直线运动以及以极点为中心的横向的圆周运动。因此径向加速度分量r a 中,除经 向直线运动的加速度r 外,还有因横向速度的方向变化产生的加速度分量2θ r -;横向加速度分量中除圆周运动的切向加速度分量θ r 外,还有沿横向的附加加速度θ r 2,其中的一半θ r 是由于径向运动受横向转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另一半θ r 是由于横向运动受径向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 1.3 在内禀方程中,n a 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在空间曲线中它总沿着主法线的方向?当质点沿空间曲线运动时,副法线方向的加速度b a 等于零,而作用力在副法线方向的分量b F 一般不等于零,这是不是违背了牛顿运动定律呢? 答:由于自然坐标系是以轨道切线、主法线和副法线为坐标系,当质点沿着轨道曲线运动时,轨道的切线方向始终在密切平面内,由于速度方向的不断变化,产生了n a 沿主法线方向且指向曲率中心。在副法线方向不存在加速度分量,b a 等于零,这并不违背牛顿运动定律,因为在副法线方向作用的主动外力不一定为零,但可做到∑=0b F ,即所有外力之和在副法线方向平衡。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今天分享的是——《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及解题技巧》小学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 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4、对文章主要人物的评价以及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 考题形式及解题技巧 一、理解加点字、词。 考题形式: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词)意思。 答题技巧:(1)文中找(2)换词语(3)逐字解(4)想引申义 答题格式:文中指谁(什么),怎么样(干什么……) 例子: ①在文中用“______”划出相关语句,解释的带点词语。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一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②请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解释下面的词语。 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③先理解下面带点的字,再写出整个词语的意思。 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了迷,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座”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虚”在文中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座无虚席”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词语的本义,想到词语的引申义。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

时候还把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理解成语分三步: ①逐字解。张:________ 冠:__________ 戴:___________ ②解本义:“张冠李戴”原来指:__________________ ③解比喻或引伸义:“张冠李戴”现在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答题技巧:结合文章中心,解释字、词在文章中的意思。 答题格式:这个词语采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现了……的情感(或心理、情状)。 例: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卢沟桥烽火》 答: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答题技巧:表态,一般答不好。先分别说出加点字、词和换的字、词的意思,再主要说用加点字、词的好处或换的字、词的不好,所以不能换。 答题格式:不可以。这个字(词)在文中是……意思,体现了……,而替换的字(词)只是……,如果换了不能写出……的效果,所以不能换。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答题技巧:表态,一般答不好。先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删掉有何效果,所以不能删。 答题格式:不能。加点字表示……,说明了(表现了)……。删

(完整版)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小说的考点 中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二)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 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④小说全文的构思。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二.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⒈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④暗示人物的命运。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影视作品的鉴赏方法

影视作品鉴赏需要掌握影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影视作品解读可以分为文本内解读和文本外解读,文本内的解读是画格、镜头和段落的分析,而文本外的解读则是多角度、多视域的社会、文化、时代、审美、政治等方面的分析。影视作品是视听艺术,基本的结构单位是镜头,这就需要准确掌握影视作品的镜头与镜头的结构方式:镜头语言、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对影视作品的结构的掌握同时也是对其意义的解读。影视作品的结构按照层级可以划分为画格、镜头、段落。画格是影视作品最小的单位,就是一格画面的图像。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画面静止的内容就是一格画面,也是一格胶片的内容。对画格可以进行构图分析,对拍摄对象、位置关系、光线、色彩、前景、后景和背景等进行仔细的分析。镜头的内容其实就是画格的集合,镜头会因此产生人物的运动,从而进行叙事,镜头分析是影视作品的基本分析单元。对镜头的构图、色彩、光线、场面调度和镜头中人物的身体、表情、动作等等方面的分析是影视作品意义解读的基本组成部分。镜头之间的组合形成段落,段落可以交代场景,也可以进行叙事,形成一个小情节。 镜头之间也可以产生修辞效果,形成抒情性段落和表情段落。在镜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段落分析,最后形成影视作品的分析。对一名选修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或影视艺术初学者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从视听语言出发,理解作品的美学、社会和文化含义,对作品的主题、叙事、人物等方面进行准确的分析。 一、影视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影视作品是现代传媒时代的艺术,这种光影构筑的世界具有独特的魅力,分析影视作品的情感、美感和艺术内涵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些方面才能感受到影视艺术的独特感染力。 1.重视影视知识的积累 专门的影视分析与一般的观众观看电影电视是不一样的。观众看电影或电视作品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而专门的电影或电视作品分析则不大一样,首先是需要一定的影视知识的积累。作为一般的选修者或爱好者,

理论力学作业1

本套作业满分100分,共五大题,5页。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点作曲线运动时,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切向加速度为正时,则点作加速运动 (B)若切向加速度与速度符号相同,则点作加速运动 (C)若切向加速度与速度符号相反,则点作加速运动 (D)若切向加速度为零,则速度为常矢量 2.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取决于( )。 (A)力偶矩的大小 (B)力偶的转向 (C)力偶的作用平面 (D)力偶矩的大小,力偶的转向和力偶的作用平面 3.如图所示, P 60kM ,T F =20kN ,A, B 间的静摩擦因数s f =0.5,动摩擦 因数f =0.4,则物块A 所受的摩擦力F 的大小为( )。 (A) 25kN (B) 20kN (C) 310kN (D) 0 4.空间力偶矩是( )。 (A)代数量 (B)滑动矢量 (C)定位矢量 (D)自由矢量 中国海洋大学 ? 威海职业学院函授教育 2015年第一学期《理论力学》作业(A )

5.如图所示,楔形块A ,B 自重不计,并在光滑的mm ,nn 平面相接触。若其上分别作用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相同的二力P,P ’,则此二刚体的平衡情况是( )。 (A)二物体都不平衡 (B)二物体都能平衡 (C)A 平衡,B 不平衡 (D)B 平衡,A 不平衡 6.在对称荷载作用下,其内力和变形是( )的。A (A)对称,对称 (B)对称,反对称 (C)反对称,对称 (D)反对称,反对称 7.如图所示,力F 作用线在OABC 平面内,则力F 对空间直角坐标Ox ,Oy ,Oz 轴之距,正确的是( )。 (A)M x (F )=0,其余不为零 (B)M y (F )=0,其余不为零 (C)M z (F )=0,其余不为零 (D)M x (F )=0,M y (F )=0,M z (F )=0 8.点作匀变速曲线运动是指( )。 (A)点的加速度大小a =常量; (B)点的加速度a =常矢量; (C)点的切向加速度大小τa =常量; (D)点的法向加速度大小n a =常量。 9.若质点的动能保持不变,则( )。 (A)该质点的动量必守恒 (B)该质点必作直线运动 (C)该质点必作变速运动 (D)该质点必作匀速运动

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地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开头段、结尾段及各段落的首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认真审题,定向阅读。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认真读短文后面的题目的每个字,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地阅读,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后,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做到:准确、简洁、全面。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概括段落大意 (1)要准确地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 2、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3、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4、“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 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即联系上下文),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 5、“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文学作品之赏析句子答题技巧

文学作品之赏析句子答题技巧 1.修辞: 比喻、排比铺陈、拟人、对偶、反复(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反问、设问等 2.描写手法: 对比、衬托、人(正面描写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侧面描写)景(白描、虚实、动静、渲染、视嗅听触结合,侧面烘托等),场景描写 3句式: 长短句,整句结合(整句:对偶、排比、四字格短语等,散句:句子参次不齐、长短不一)。设问、反问、疑问、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等 4.词语: 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副词、数词、助词、等),引诗词、化典故(富有文采,典雅优美);语体色彩(书面语、口语、方言、文言),语气(呢、呀、啊等),语调(轻快、沉重等),感情色彩(褒贬,是否鲜明) 5语言特色(风格): 平实质朴,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绚丽飘逸,幽默讽刺,达豪放,沉郁悲慨、音律和谐等 6.语句语段作用 典例1:舅舅生性内向,平日不喜欢流露情感。只有拉琴的时候,眯上眼睛,嘴角上扬,跟着节奏摇头晃脑,手腕舞动,很是陶醉。过去每年春节,他都要在外公家给我们表演,用激昂的音乐代替了漂亮的吉祥话。在静养的日子,他不喜欢在家拉琴,常常晚上去公园的小山丘上坐着,孤零零的。舅妈有时去寻他,在背后听完曲子,回来说:声音不一样了。“两个人生活久了,只闻其声,便心领神会。(《再也听不得二胡如泣如诉之声》散文) 1.从描写入手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神态、动作描写,写舅舅在拉琴时的神态与动作,生动地突出了舅舅的陶醉。(2)对比,描写舅舅先前拉琴时的“激昂漂亮”与病后公园拉琴的“孤零零”,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病后舅舅的心理状态。 (3)侧面描写(衬托),借舅妈借舅妈的感受及语言描写衬托病后舅舅的变化,变得失落、伤感。 典例2:这时,阊门外传来若断若续的琴声,张翰不由得驻足静听。这琴声,如流水淙淙,似雁落平沙,仿佛月下独酌,又像是静夜徘徊。当此夜色,一弦一柱,扣人心扉。他信步而行,不觉来到城河边上。近处的一只船中,漏出隐隐约约的烛光,那清幽的琴声,与烛光一起摇曳,如涟漪般荡漾开来。(小说《抚琴》) 2. 从描写入手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运用比喻。把琴声比作淙淙流水、雁落平沙、月下独酌、静夜徘徊,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琴声的清幽孤寂,安闲恬静中夹杂着孤独、茫然、忧伤;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讲、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讲、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谈起 作品的构成因素 关于文学作品的构成,古今中外的说法各不相同。西方结构主义美学将作品分为符号层、形象层、深层结构层;现象学美学将作品分为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图式化观相层。中国人一般把作品分为言、象、意三层。笔者认为言、象、意三层次说最切合文学作品实际,简单明快,易于理解,易于把握。这里我们就这一分法略作一些解说。 言——语言层 1、音韵、节奏的意味; 2、字词的暗含意; 3、语气与文体。 言——语言,相当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色彩,音乐艺术中的声音、旋律,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媒介、材料。文学由语言组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作品的外形式,因而也是读者接受作品的中介、桥梁和通道。 (一)有音和义两方面。 这两方面都参与了文学的艺术建构,成为文学的艺术性的构成因素。 1、美包括音韵和节奏两方面。 2、文学中字词除了字面直接意义外,往往还有暗含义(双关义、比喻义、象征义、 引申义、联想义等) 3、在语言层面,还应该注意把握的是语气(在叙事作品中表现为叙事语调)和文 体。语气能传达发言者或叙述人的情感态度,文体能体现作者的创作个性,创 造特殊的意味。 象——形象层 运用语言的直接任务在于描绘、创造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1、抒情性作品里表现为意象、意境、氛围; 2、在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为人物、情节、环境(背景)、景物等。 意——意蕴层 1、表层意蕴, 2、深层意蕴。 言、象、意的抽象,是人们对文学作品人为的拆解,是运用理性所进行的逻辑分析,其结果是将整体化为具体因素。这些因素如七宝楼台的雕梁画栋,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然而合在一起却通体皆活,俨然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生命体。这个活的生命不是诸具体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按照系统论的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所以当诸因素融合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就具有了超越各具体因素之外的系统质、综合质。正如人的生命体由各器官组成,但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又远远超越各生理器官的具体功能。 系统质、综合质主要表现为风格、神韵、气势、色调、基调、格调、趣味等等。(中国式的整体、直觉、模糊) 艺术因素的组合不是自发的,艺术整体的建构不是自动的,而是人为的,是作家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获得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使用,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手段,是艺术效果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是极其丰富而多样的,主要的有:结构的安排、叙事角度的选择、象征、情节的提炼、隐喻、夸张、变形、白描、写意等手法的采用等等。(西方式的分解到最小的部分,各个因素的功能分析。)要透彻地理解作品,还要注意了解作家使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和技巧。 作家要创作出优秀作品,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接触时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敏的感受力(过敏叫神经质,轻则称多愁善感),对人生有深刻的悟性、有洞察能力、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并善于构思,会融思想感情于形象、声音等感官对象中,最后,是具备过人的语言塑造能力,熟悉特定体裁的妙处。

理论力学作业习题

理论力学作业习题

静力学 习题1 如图1所示平面汇交力系。已知 N 301=F ,N 1002 =F ,N 203 =F ,试求该力系的合力。 图1 习题2 力F 作用在折杆的C 点,若尺寸a 、b 及角α均已知,试分别计算力F 对B 点和A 点之矩。 习题3 如图所示悬臂梁AB ,已知梁上作用有载荷集度为q 的均布载荷和集中力F ,且qa F 2=, ?=45α,不计梁的自重,试求固定端A 处的约束反

力。 (a ) (b ) 习题 4 三角形支架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已知kN 10=F ,m kN/2=q ,求铰链A 处的约束反力及BC 杆所受的力。 F F A F A y x A C D y q x C F (b)

习题5 塔式起重机机架重为G,其作用线离右轨B的距离e,轨距为b,载重P离右轨的最远距离为l,平衡块重Q,Q的作用线离左轨A的距离a。欲使起重机满载及空载时均不翻倒,试求平衡块的重量Q。 习题 6 等边三角支架由杆AB与杆BC铰接而成,如图所示。在支架上搁置一圆筒重 G2kN,不计杆重。求铰链A,B,C处的约束反力。

习题7 如图所示,物块重G,放在倾角为 的斜面上,物块与斜面间的静摩擦系数为 f。求 s 物块在斜面上静止时水平推力 F的大小。 1 习题8 如图所示攀登电线杆用的脚套钩。已知电线杆直径为d,AB间的垂直距离为b,套钩 与电线杆间的静摩擦系数为 f。求脚踏力F到电 s 线杆间的距离L为多少才能保证工人安全操作。

(a ) (b ) (c ) 习题9 半径为r 的斜齿轮,其上作用有力F , 如图a 所示。求力F 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及力F 对y 轴之矩。 习题10 一曲柄传动轴上安装着皮带轮,如图a 所示。皮带的拉力1 2 2F F =,曲柄上作用有铅垂力N 2000=F 。已知皮带轮的直径mm 400=D ,曲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