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莱茵之美

莱茵之美

莱茵之美
莱茵之美

两千年以来,美丽的莱茵河畔、易北河边生活着二十几个部落,他们被称作日耳曼人,德意志便是由此演变而来。再现千年沧桑的德意志民族文化远非此小记之初衷及可能,但是抚摸德国历史长河的每一块鹅卵、目睹今天德国社会之变迁总能感受到一些特有的民族精神和品质,共勉。

莱茵之美

——赴德国参加国际青年志愿者活动小记按照团中央工作安排,我于2006年8月30日至9月22日,团中央组团应德国国际青年组织邀请,随行以北京青年为主体的中国青年代表团一行8人首次赴德国参加国际青年志愿者活动,交流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德国国际青年组织是德国正式注册的无政治、无宗教背景的社会团体,成立于二战之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该组织创建人的目标就是调解战后人民与国家的矛盾,并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德国重建工作。随着时代发展,他们的工作重点也逐渐由德国重建转移到青年志愿者的合作与交流上来。德国国际青年劳动营是德国一项重要青年活动项目,目标是以共同劳动倡导世界和平、以志愿服务为平台增进各国青年的交流与合作。最初在举办初期规模相对较小,只邀请了德国与奥地利的青年志愿者。但是经过国际青年组织及其他相关组织的不断努力,今天,活动每年在德国40多个地区由不同青年组织主办并相互协作,工作语言为英语或德语,经费由德国政府负担。每个营

地由来自5-10个国家的共10-20名营员组成,其中有2-3名德国志愿者作为营地负责人,协调安排所在营地营员的工作及生活。各营地营员志愿服务时间为两周左右,所有营员在活动期间将按要求互相合作,每天为所在营地义务工作4-8小时,其余时间进行各国文化展示及当地民俗体验活动。营地只为营员提供最基本生活设施及物品,营员日常饮食及营地卫生清洁等工作均由营员分组轮流负责。

今年是我国青年首次参加劳动营,我有幸作为首次参加此次交流活动的青年代表团团员之一,在兴奋之余不但认真完成各项活动中的公益性活动与工作,同时通过23天的体验生活对德国社会、民风、公益建设以及家庭生活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行8名成员来自北京和广西,成员分别为团市委国际联络部干部(女一名)、亦庄开发区政府团委书记(女一名)、北京林业大学团委书记(男一名)、北京工业大学团委书记(女一名)、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女一名)、广西大学硕士(男、女各一名)。一行8人相处融洽,团结合作,在完成公益劳动展现中国青年风采的同时彼此也结下了师兄妹间的真情和友谊。

我们于8月31日抵达法兰克福,在接受了两天的营前培训后,9月2日至16日,代表团被分为4组,每组2人,分别自行乘坐火车前往图林根市、柏林市、罗斯托克市和法兰克福市附近乡村的4个营地,开始进行社会、园林、艺术和义务服务为主题的国际青年劳动营志愿服务活动。

其中,社会组所在的劳动营由德国青年和平运动组织与宗教和平

运动联盟主办;园林组所在的劳动营由SCI组织主办SCI(Service Civil International);艺术组所在劳动营由德国青年志愿者联合会(VJF)主办;我和一名广西大学的新闻系研究生共同被分配到义务服务组,此组所在劳动营由Lahn-Dill-Kreis机构主办。四组劳动营中只有我们的服务劳动营是由当地政府机构主办,主要职能是为当地青年提供工作锻炼的机会。同时该营也是德国为数不多的由当地政府组织主办的劳动营,营地Tringenstein是位于法兰克福北部一座村庄,我们在此的主要工作是翻新营地、刷木屋、修剪草坪、完善营地设施等,同时营地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营员联欢活动。

从我从事的公益性活动看德国的志愿组织工作网络,感慨颇多。劳动营持续了12天,劳动十天,周末参加了德国志愿组织的五十周年庆典。每天我们都会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和工作安排开展工作,包括更换所在营地烧烤设施、粉刷木屋、修剪草地等等。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捷克、俄罗斯、日本和波兰等各个国家的青年聚在一起紧张工作、愉快交流。在修剪草地工作中男孩女孩互相帮助并不断探讨专用机器的不同语种的名称、使用方法及花草植物的起源;在粉刷木屋的工作中各国青年不断交替劳动考究木屋的搭建方法和油漆、木刷的工艺制作等等问题;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工作中我们在一起挖地基、浇灌水泥、整理铁器并各抒己见的设计各类合理实用的工作设施,这时不同民族的不同工作风格和思考方式充分显现并得以融合,当然最终便是劳动结硕果、思维出火花、世界大团结。

劳动之中,每个国家的成员都负责其中一天为全体营员精心准备

一次丰盛的晚餐用以传播本国的饮食文化致使全体男孩、女孩都怀着为国争光、技惊全球的梦想开始了选料、配料、构思和大展厨艺的食神之举。日式寿司风卷全营,捷克土豆颇受好评,同时俄罗斯的细肉粥、意大利的红面条以及德国主人的甜点、烤牛排和每天直到晚上11点才正式上桌的圆球冰激凌着实让大家饱了眼福和口福。尤其要特别介绍的是由两个中国人主勺的彩椒炒肉丝、清炒菜花、西红柿蛋花汤以及中式炖鸡块当然还有两三个小凉菜让“全球青年”吃了一惊,顿时闪光灯亮成一片焦点就是满脸笑容的我们,那种明星般的感觉刚刚持续一分钟便突然发现我们的劳动果实已经风卷残云,当然,换来的是一片来自各大洲的不同语种的啧啧赞叹。

10天的工作和生活在愉快和新奇中结束,大家突然发现营员的情感日益深厚,身居的营地焕然一新,各国的风情和文化得以传播,大家的口语渐渐提高,同时德意志民族特有的严谨、守信和我们先前难以接受的教条主义都已深入人心。

9月17日至22日,大家顺利结束劳动营活动,分别来到柏林市,在总部在此的德国青年志愿者联合会(VJF)的安排下开始进行德国政治、历史和文化专题的学习交流,并配合博物馆、议会院等实地讲解全方位了解德国。

作为中方青年代表首次尝试“劳动营”这一国际化志愿服务形式,也尤深的体验了德国基础志愿服务。劳动营是欧洲国家比较普遍和流行的志愿服务形式,已有了50多年历史,宗旨是以共同劳动取代相互战争,强调以劳动作为志愿者交流平台,倡导和平友爱、团结互助,

每年上百个不同规模的劳动营在不同国家举办,并已逐步扩展到非洲、亚洲和北美地区。劳动营一般为期2-3周,所有经费由政府统一负担,由当地青年组织负责挑选相应营地具体承办。营地一般为当地青年活动或社会福利机构,活动期间,营地为各国营员提供食宿,营员对营地设施进行基础维护,并协助营地人员组织各种公益活动。

这是中国青年首次参加劳动营活动,与国内大部分短期性临时性志愿服务不同,劳动营采取志愿者封闭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安排方式,严格要求志愿者每天的志愿服务时间和质量,志愿服务内容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主要是对营地进行修缮翻新,同时穿插各国志愿者联欢和各国文化展示活动。一方面让各国志愿者在基础劳动中体会了志愿服务精神,另一方面也通过大家的共同劳动和朝夕相处加强了各国志愿者的深入交流。

与西欧及日韩等国家的青年相比,不得不承认我的劳动意识较弱,动手能力较差。劳动营初期,对每天的田间劳作或营地维修工作感觉很辛苦,加上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语言文化问题,对此项活动普遍不大适应。但是经过迅速的心态和身体调整,很快适应了劳动的艰辛,并逐步品尝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在志愿劳动中由于需要大家的互相帮助与配合,以及所有营员需要轮流负责营地的日常用餐及卫生维护,因此对于像我一样不擅交流沟通中国青年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国际互助体验和团体协作教育。

由于此次是中国志愿者的首次参与,因此从劳动营的主办组织到各国营员都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活动期间,我积极向各国青年

展示和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经济发展新成就,以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工作情况,很好的宣传了中国和北京的新变化新发展,给各国青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国人一向以认真和严谨著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无论是主办单位人员,还是陪同志愿者都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志愿服务时间和质量都有严格要求,不会因为我们是国外志愿者而降低丝毫标准。同时,与认真的工作态度相对应,德国人民风淳朴,在生活中对我们这些国外青年非常热情好客,特别是在乡镇村庄里,由于中国面孔比较少见,我们随时都会遇上热情的德国朋友上前与我们聊天,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所到之处大家都会投予我们友善的微笑和热情的挥手。

工作角度来讲,与欧洲相对成熟的志愿服务体系不同,我们的志愿服务在中国起步时间较晚但是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现在正处于被社会民众逐步认同和关注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的志愿服务的类型和层次比较单一,大部分志愿服务周期短、临时性强、浮于表面。因此如何完善志愿服务结构、架构志愿服务的不同层次体系、深化志愿服务精神与体验、打造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等成为共青团组织面临的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不同国家志愿服务的有益经验和成熟做法,劳动营作为发源于欧洲的志愿服务项目,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发展阶段,并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资助,它在对志愿者志愿精神的培养和对自身能力的锻炼上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理念和做法。

民族情感来讲,最突出感受是对德国普通民众,我们的对外交流

和展示远远不及日本和韩国,人们普遍对中国和北京比较陌生,很多人对中国的想象还停留在我们的解放初期,甚至有些人在当地反动言论和对中国的歪曲报道引导下已经对中国形成了很多严重的误解。这些问题的解决和预防值得团组织或青年外事部门深思。

个人体会来讲,我认为中国青年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主观能动性较高,但动手能力较低;专业理论水平较高,但基本生活技能较差;自我保护意识突出,但团队互助意识较弱;组织纪律性较强,但热情主动性不够等。同时最重要的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现今我们所惯有不良习俗,随地吐痰、大声喧哗、车人抢路、待人冷漠以及那种不够精准与严谨的工作作风。莱茵之美正是少有这些公民的污点,把它的深沉的德意志精神展现给了全世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