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析初中语文附录名著的导读内涵

西机学校冯淑丽

2013. 01. 25

人教版教材中“名著导读”栏目的设置,目标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时代文化,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旨在引导一种健康理性的阅读风气,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为学生自我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虽是附录内容,实则大大蕴藏机妙,抓好它可以纲张目举式的引领语文学习,促进语文素养形成,也会让语文的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学期我们西机学校语文教研组就将各册“名著导读”的教学作为教研课题,深入研究探讨,大胆付诸实践,一学期来,收效颇丰,现谈谈自己的点滴体悟。

名著要读,还要去读,更要会读。我认为其中的要诀全在一个“导”字上。这个“导”有“引导”、“指导”、“疏导”、“导向”等诸多内涵,体现了在语文阅读上的“启发、“督促”、“点拨”、“提升”、“达悟”等思想。因而教学时特别要注重“导”的作用和技巧,引领学生自己去读、去学、去品味感悟,老师只要做个“旁观者”,在不同的阅读阶段及时给予学生点拨提醒、答疑解惑即可,决不能“快餐”式喂养学生,更不可功利性的庖代,教学中必须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导向内涵:

内涵一:多方策略,导出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便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比如:

1、可利用影视媒体,网上下载一些影视片断播放给学生看,像一些评书那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以解心中之惑。

2、可利用设计的问题进行引导。如讲解歇后语“梁山的军师——无(吴)用”,向学生提问:吴用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哪些故事?等等,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3、在平时教育学生的语言中卖些令其不懂得关子,让他们在“老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的揣度中自己主动地去翻翻书,来激发阅读。

4、利用课堂,延伸课外。如在讲述《杨修之死》引导分析文本中的人物时,告诉学生《水浒传》中的人物更是丰富多彩,个性传神,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其产生“要去读”的欲望。

5、甚至也可利用其逆反心理,“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请君入书”焉能不略观一二?

当然,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之中足够重视,主动引导,一定会有更多适宜于学生的激趣妙技。

内涵二:个性阅读,导出方法。

好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实效的保证。学无定法,贵再得法,

进入名著后,要及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且要做到因人而异,个性阅读,体现“要会读”。用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方法阅读,不迷信任何模式,灵活变通,“找到自己与大师心灵的通道”,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如以下策略:

1、阅读以自读为主,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如什么地方浏览,什么地方精读,什么地方旁批,什么地方要背诵等等。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2、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真正将所看到的内容消化,融入到自己的头脑中去,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指导自己的写作技能,这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3、要敢于在时间上投入。名著含义很深,涵盖时空之广并非一蹴而就的,没有足够的时间是没有效率的,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故事的浓缩版”。当然时间的保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讲的时间是与效率分不开的,并不是时间的无限制放大。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冲淡文本的解读,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4、老师要有计划、有章法、有重点地去因材施教,可以是精读和泛读结合,可以是点与面结合,重点篇章和章节介绍相结合等等,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会读书了,自然也就爱读书了,知识和能力也就形成良性循环了。

内涵三:多元固本,导出素养。

读书为了明理,读书为了积淀素养。读完一本书就要有所收获,

老师要精心策划、多方举措,因势利导、巩固效果,进而导出素养。策略如下:

1、可以开展箴言积累竞赛,可以让学生缩写故事,还可以用编剧、表演和读书笔记展览等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中、对人生的体悟中过渡到鉴赏式和评论式的阅读。

2、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辩论会,提供机会和场所,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和论证能力,这样既使学生对书中人物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刻,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利用对一些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的阅读思路得到进一步的梳理,让学生的分析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积累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4、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可以适当变化形式来追求名著阅读的效果。如以相声、评书、开故事会、剧本展演,游戏活动等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既巩固了阅读效果,又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种素养的形成都需要耐心的训练,老师要在“导”的策略和技法上狠下功夫,全面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内涵四:深入浅出,导向习惯。

导读、教读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将名著由薄读厚,由厚读薄,获取了众多知识,养成了阅读习惯,这才算教者的圆满功德。如何培养习惯,有以下策略:

1.导阅读态度

读名著,除个别对文学十分爱好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如饥似渴的阅读外,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因此,教师首先要教导学生端正态度,要有良好的阅读心境:一要静心,“静以参天地之玄,静以修身心之妙”,唯有静才能潜心攻读。二要有恒心,“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阅读中,焦虑和懒散往往导致阅读半途而废。所以,我们常常以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孜孜不倦。

2.导阅读计划的制定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我们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和自我反馈表。计划包括每周大约读的页数,摘抄的内容,随时写下的感受、体会等。反馈表重在细化,每天的计划是否完成或提前,原因是什么,收获是否达到预期等。我要求学生制订计划时,留有余地,做到读有所获。

3.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能日日开卷更好,但由于学校时间制度的局限,建议学生最好放在在周末和假期,并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在时间安排上要求宜松不宜紧。至于什么时候读哪部名著,还可以结合某册正在教的课文或近期电视热播时机安排。在上述时间段,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凑巧的机缘,可预览、制定阅读计划,更利于对良好习惯的促成。

4.及时修正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诸多阅读态度、方法上的缺点和不足,教者自身的指导上也难免不出差错,老师要明察秋毫,自省自纠,及时修正出现的问题,让习惯走上正轨,实现良性发展。

“胸藏万江凭吞吐,笔下千钧任歙张”,阅读是增加知识的不二法门,注重名著阅读的导向策略,领悟“导”的意义与内涵,导得适时、导得巧妙、导得恰当、导得学生爱读、学生会读、读得有效、读成素养,我们教师才能真正称之为“师”。鉴于此,就让“导”做书山一石,激起学海之千层浪花,让余震的层层涟漪,为语文学习推波助澜,无论波及多大,总有学习上的点滴收获。

一石激起千层浪-作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应视为中国当代文坛的最大收获。 一个有着诸子百家、三国红楼的文化大国,也由此正式迈向世界。 可随之而来的愈演愈烈的莫言热却让人始料不及。 正如洞中那些色彩斑斓的美丽精灵,仅小小的蜡烛就会对它们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那么莫言热的漫天火光又会让我们的文坛变成怎样?从媒体们狂轰滥炸的报道到各大书店的莫言系列加班赶制,到山东高密县欲斥巨资扩建红高粱地。 颗颗巨石纷纷抛下,搅乱了一池静水,让这场文学的胜利变为一场中国式的狂欢。 严肃文学向来不是热闹的。 我们的媒体、读者及所有手持蜡烛的人,应适时停下探寻的步伐,为我们的文学保留下一点空间,为我们的作家守住一片宁静的湖泊。 正如张承志在《又见春天》中所描述的那样:作家的眼中有的只是一片辉煌的幻影,绝不会看见红地毯和金钱。 是啊,在一个真正的作家心里,金钱、名利与荣光都仅仅是一片幻影,他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寂寂然的创作环境。 所以,石越少越好,浪越小越好。 伟大作品的出现需要时光的打磨,岁月的洗礼,内心的寂然安宁。 特朗施特罗默,那个瑞典作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沉浸在诗歌的曼妙里。

甚至以几年一首的速度创作着,终于在他九十二岁高龄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想,除了他内心的笃定,宁静的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吧。 不然,那些诗中的精灵如何自由的飞翔。 这个时代,总是石块太多,不由地想起千年前子贡于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喃喃的那一句:愿有所息。 斯言,同样适用于今天,适用于千层浪的文坛,适用当代人的不息探索、穷追不舍。 愿有所止,愿有所息。 愿文坛在经历这片波折后能获得一丝安宁。 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家涌现,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在寂寂之中爆发出惊人的光芒。 无石、无波的文坛自可静水深流,滋养我们的文学,让时代的莫言与《蛙》不再孤独。

策划方案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162774993.html,)/文秘写作/策划方案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标题: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

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晨读成语

15周周一晨读 1.D(虚席以待:留着位置等待。比喻空着尊位恭候别人或以优厚的待遇招揽 人才。也作虚左以待、虚位以待。驾鹤 西归:人去世的含蓄说法。肝脑涂地: 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惨死。也形容 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一挥 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 文章、画画快。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 就写成。改为“一蹴而就”) 2.A(拍案而起:一拍桌子猛地站起 来,形容愤怒至极;天马行空:①比喻 诗文、书法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褒 义词。②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贬义 词。不一而足:不是一种或一次,而是 很多,用于举例。乐此不疲:指专心爱 好某事,做起来不知疲倦。) 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身到了那个 境地中去。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

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门墙桃李: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 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闭起眼睛说瞎话:形容人说话不诚实。 船到码头车到站:形容事情到了终结的 时候,有了结果,比喻事情已经成功。周三晨读 1.B(A吉光片羽: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片羽,一片毛。比喻残存的珍贵 文物。此处宜用“雪泥鸿爪”。雪泥鸿 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 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 事遗留的痕迹。B甚嚣尘上:甚:很; 嚣:喧嚷。人声喧嚷,尘土飞扬。原形 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 息普遍,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言论十 分嚣张。C一鸣惊人:鸣,鸟叫。一叫 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

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D责无旁贷: 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 给旁人。与“职责”语义重复。) 2.B(A含英咀华:咀,细嚼,引伸为体 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 其精华。 B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喻缺 少必要条件,再能干的人也做不成事。C 今非昔比:今盛昔衰,与句意不符,可 用“今不如昔”。D穿云裂石:形容声 音高亢嘹亮(多指音乐)。褒义词。感 情色彩与句意不符。) 周五晨读: 1.C(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 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 付不过来。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 眼睛看不过来。 B光风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 C处之泰然:处在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技巧 各位领导·同行: 大家好!今天来跟大家进行业务交流,主要将涉及两方面内容,第一是怎么发现新闻;第二是如何寻找新闻的切入点,也就是新闻由头怎么来写?由于时间关系,我就单刀直入,从第一点谈起。 一·如何发现新闻: 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同行总是抱怨缺少新闻线索,或者是不知道这阶段应该作什么样的新闻。下面我就这一问题结合具体工作实践进行总结归纳,理出发现、捕捉新闻线索的十个渠道,跟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1.可以从政策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获取新闻线索。 这个很好理解,但不太容易操作,因为它提供给你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你要把它做成一条新闻,还需要费很大的功夫。比如,你要先联系采访的单位或部门,搜集新闻的背景,组织现场拍摄的画面,安排要采访的当事人,最后要提炼什么样的观点,给观众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下面我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今年9月14日,国家出台《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首先我是从网上得知这一消息,看过之后并不是很上心。那么后来触动我想去做这条新闻的是副市长王耀全在市国税局说的一句话:“惨了,惨了,这次口退税率调整,我想了一下,漳州大概有近200家企业的产品出口将受到沉重打击。得抓紧想办法来应对。”后来我了解到国家这一纸文书出台直接影响到漳州每年3亿美元的出口额,这立即调动起我想去探个究竟的兴趣。于是我上网查阅大量资料,与国税部门反复沟通,决定从口退税率调整,我市近200家企受影响;几家欢乐百家愁,应对新政苦思量;退税新政解读这三方面来做这组新闻。且不说领导一句话就做出三条新闻来,单单从社会影响来说,收获也很不错。连王副市长都说,对对对,这类的新闻就是要这样做,不要造成恐慌,要积极应对。今天把节目带来了,一起来看看。其实时政新闻只要你有为观众服务的意识,同样也可以做得耐看。 2·从各种会议上找新闻线索。

描写秋天的诗句大全

描写秋天的诗句大全 【描写秋天的诗句】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2、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宋】张炎《清平乐》 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唐】杜牧《山行》 4、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宋】周密《西塍废园》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6、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7、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唐】来鹄《偶题二首》 8、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9、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唐】窦巩《秋夕》 10、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唐】孟

浩然《初秋》 11、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12、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唐】白居易《秋思》 13、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唐】白居易《立秋日登乐游园》 14、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15、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唐】白居易《中秋月》 1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唐】杜甫《登高》 17、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18、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王士祯《江上》 1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20、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21、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

牧《秋夕》 22、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八声甘州》 23、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24、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宋】秦观《满庭芳》 25、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宋】陆游《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27、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28、秋芸有春绿,疏篱照孤芳。——【宋】范成大《秋芸有春绿》 29、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30、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 31、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

《五彩池》片断赏析_1

《五彩池》片断赏析 导读:[案例] 《五彩池》是经我几次试教后展示的一节观摩课。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到制作课件,我都已经比较满意了,觉得只要按既定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一定会取得成功。 课上,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了一组五彩池图片后,结合书上的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色彩,学生还在黑板上写出了“五光十色”“五彩缤纷”两个词语。我暗自惊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也很活跃,看来,这节课没问题了。” 正在我得意之际、,一只小手高高举起。难道还有问题?我有一种不祥之感:。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正是要鼓励学生质疑吗?不容多想;我示意让他说。他好奇地问道:“五彩池能游泳吗?” 这一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听课老师也发出了笑声,随即小声地议论起来。我,差点没晕过去,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好好的,怎么说到游泳去了?但转念一想,提问是一种可贵的质疑精神,哪怕提出的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想到这里,我首先对他进行了鼓励:‘‘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顿了顿,“既然大家很有兴趣,那么,我们先分小组讨论一下,好吗?” 学生们马上议论起来,我也趁机思考解疑的策略。情急之下,脑海里突然闪现“与文本对话”这句最近出现频率较高的话;文本不是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于是,我从容地继续组织教学: 师:(问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我看见五彩池的水很清,很漂亮,我想在里面游泳一定很舒服。 师:哦,你观察得真仔细。不知大家听清楚没有,游泳池该具备的一个条件是什么? 生:水很清。 师:对,也就是要有卫生条件。除此以外,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爸爸说,不能一个人去游泳。 师:是呀,安全这一点很重要。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书,五彩池到底能不能游泳呢? 生:我觉得能游泳。因为书上说“水来自同一溪流”,说明水很干净,是卫生的。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池底生着许多石笋”,我看见过石笋,尖尖的,这样游泳时就会有危险。 生:五彩池根本不可能游泳。“大的面积不足l亩,水深不到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这样的池子怎么能游泳呢? 生:(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在下面应和)就是,是的! 师:你很会读书。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现在我还有个问题:“如果五彩池具备游泳的条件,你会不会去游泳?” 生:我也不会去,因为五彩池那么美,如果大家都去游泳,过不

描写秋天的的经典诗句(100篇)

描写秋天的的经典诗句(100篇)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____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王维《山居秋暝》 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____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____王勃《滕王阁序》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____黄巢《不第后赋菊》 8、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____刘彻《秋风辞》 9、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10、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____叶绍翁《夜书所见》 1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1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____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1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____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4、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____朱庭玉《天净沙·秋》 15、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6、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____杜牧《山行》 17、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____刘彻《秋风辞》 18、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____刘禹锡《秋词》 19、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____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20、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____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21、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2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8、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____杜牧《齐安郡晚秋》 49、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____卢照邻《曲池荷》 50、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5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2、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____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一石击起千层浪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 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讳疾忌医’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 误 ,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 认认真真地改过。。” B 生说:“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C 生说:“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 D 站起来说:“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 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分析与反思 ]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石激起千层浪 自1997年11月以来,全国诸多新闻媒体就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纷纷发表文章或举行座谈会,展开热烈的讨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引发这场大讨论的是《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的三篇文章。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专题,此刊刊登了一位小学生家长、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一位大学文科教师的三篇文章:《女儿的作业》《中学语文教学手记》《文学教育的悲哀》。三篇文章涉及的问题很多,例如,《女儿的作业》谈到,学生的作业要花很多时间去分析字(部首、笔画、读音、义项),很像在抢辞学家的活;教师要求练习答案不能与标准答案有丝毫出入,否则就算错;学生作文很多都是儿童八股,充斥着假话、假感想、假故事。《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认为,目前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以高中第一册为例,真正从语文角度来编选的篇目大约只占一半,全书竟没有一篇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议论精辟、文字精彩的作品。从初中到高中,议论文的分析和写作教学都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著名公式来进行的。1997年12月4日,《北京文学》杂志社召开了关于“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研讨会。《文艺报》1997年12月13日,在头版发表会议综述。综述提出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不管走到哪里,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学方法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第二,教师、学生和命题者都围绕着考试打仗,题目所要求的答案越来越苛刻;第三,教材在

很大程度上由于利润而被有关部门垄断。同一期的《文艺报》还发表了题为《我不同意这样评价中学语文教育》的署名文章,针对《北京文学》的几篇文章展开了争鸣。 在《北京文学》杂志社的这些举动之后不久,《中国青年报》在“专题报道”栏目里,选登了这期《北京文学》的两篇文章,对其标题作了评价性的改动——《对女儿那些毫无意义的作业,我们真是深恶痛绝》《中学语文教育实在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并附上了“编者按”。为把讨论引向深入,让更多的人认识语文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中国青年报》从1998年2月26日起辟出专门版面——“教育导刊”,进行“语文,该怎样教”话题的讨论。“话题讨论(一)”首刊该报记者的专题报道——《语文,该怎样教》,并配发了一幅压题照片。该文以北京一高校教师和少儿出版社一编辑的女儿的作文为例,指出了作文内容的假大空、八股气。在3月4日的“语文,该怎样教”“话题讨论(二)(三)(四)(五)”中,发表了如下的文章:《我们无奈》《教师身不由己》《学生:作文如“八股”》《教师:语文教学本末倒置》《人文精神的失落》《语文贵在实践》…… 就在大众媒体正在开展语文讨论的同时,《北京文学》继1997年第11期之后,1998年第3期再次刊载署名的讨论文章。3月10日的《中国青年报》在“专题报道”栏目中,抢先摘发其中的两篇文章——《误尽苍生》《我们失去了什么》。《误尽苍生》一文认为高中语文课本以及相关的“教参”、考卷,给人总的感觉是烦琐而荒唐,试题花样层出不穷,出题考人成瘾成癖。因而,这实际上已不是误人子弟的问题,而是一件误尽天下苍生的大事。因

2019新闻学《新闻写作》期末复习资料

新闻写作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注意得分点。 简述题:主要考察知识点,回忆、叙述。 简析题:除了知识点,也要结合新闻传播的实际,新闻写作的实际,结合自己的具体的例子。 综合实践题:根据一段文字资料或一段数据表格,写出不同的导语、不同的标题。 倒金字塔结构的写作:完整的消息稿。 不要忘记标题。 关注微博写作,点到为止。 知识点 1.新闻导语 1)定义: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一般由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任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结果提要或高潮。 2)任务: 开门见山,尽快报告新闻事实,使人“一眼便知。” 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 为全篇定音。 3)基本要求: 必须有实质性的内容 将最具新闻价值、最具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炼字炼句,力求简短 4)导语的类型: 直叙式:一目了然、叙述方式 描写式:绘声绘色 特写式:局部透视全貌 议论式:对事实进行议论,引发读者共鸣 对比式:矛盾反差的两方面或个体 悬念式:“卖个关子” 5)导语修辞技巧:P169 设问、拟人、借用、对比、直呼、排比、惊警 2.新闻背景 1)定义:是指新闻中与主题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 2)新闻背景的穿插: 要为表达主题服务。 恰到好处,简明扼要。

要有助于消息立体化。 背景材料的位置是灵活的。 3.新闻价值 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兴趣的素质。包括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真实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4.时间要素最近点原理 最近点内容:导语中安排的何时要素通常都应是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点”。“最近”指导语所选择的那一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时间的最近点。使用要求:跟踪新闻事件的发展、挖掘今天新闻的依据、披露消息来源。 5.新闻由头 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新闻由头出现在“消息”的新闻体裁中,也是使旧闻成为新闻的桥梁。 6.解释性新闻 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说明事物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是典型的分析性新闻,典型的深度报道。 写作要求: (1)把原因作为高潮和重点,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反映出事情的来龙去脉(2)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点明事物的意义、特征 (3)要有大背景意识,将新闻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之中去观察、分析其必然性。从而揭示它对明天的含义,以预测和展望吸引读者 (4)从比较对照中揭示本质。 7.述评新闻 1)定义: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同时围绕新闻事实做若干分析议论,评价新闻事件的性质或解释事件的内涵与发展趋向。 2)类型: 事件性述评,就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评论,更接近报道,也更要写好事实。 非事件性述评:例如就社会问题、工作问题、思想问题等进行的述评,评的成分更重。 8.消息的背景的类型,各自的作用都有哪些? 1)类型:人物背景、环境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2)作用:①烘托和深化主题;②说明事件的起因,阐明时时发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③补充有关事实,弥补新闻事实的不足部分;④注释新闻事实,开拓视野,传播甚至是增强新闻的可读性;⑤巧妙的表达记者的观点。 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2.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描写秋天的诗句大全

月》 16、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元好问《秋怀》 17、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林逋《咏秋江》 18、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9、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20、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宋祁《九日置酒》 21、泪弹不尽临窗滴。——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22、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卢纶《逢病军人》 23、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郑板桥《咏芭蕉》 24、秋到长门秋草黄。——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 25、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26、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杜牧《齐安郡晚秋》 27、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韩翃《同题仙游观》

28、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29、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30、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吴西逸《清江引·秋居》 31、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32、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杨万里《秋凉晚步》 33、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34、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35、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李珣《渔歌子·荻花秋》 36、遗恨几时休,心抵秋莲苦。——晏几道《生查子·坠雨已辞云》 37、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38、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史达祖《临江仙·闺思》 39、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40、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温庭筠《更漏

俗语儿歌100首

1 吹牛皮 癞lài蛤há蟆ma,没肚脐qí,拍胸xiōnɡ脯pú,吹牛皮:我的胆量数第一,捉只老虎换huàn飞机,换个飞机开飞机,开着飞机去炸zhà老狐hú狸li! 2 喝西北风 狗熊xi?nɡ狗熊,又懒lǎn又穷qi ?nɡ,困kùn了睡树洞,饿了就喝西北风。结果饿得直哼hēnɡ哼, 你说狗熊熊不熊? 3 杀鸡给猴看 小丑chǒu有手段duàn,杀鸡给猴看。猴子吓破胆,急忙打空翻fān。打完空翻耍shuǎ猴拳quán, 忙给小丑来挣zhanɡ钱。 4 丢了西瓜拣jiǎn芝麻 呆dāi娃wá呆娃,又呆又傻shǎ,

丢了西瓜拣芝麻,拣jiǎn粒芝麻笑哈哈。 5 兔子不吃窝wō边草 兔子兔子不得了,饿a死不吃窝边草。早起出洞满mǎn山跑,吃饱bǎo野yě草回窝睡shuì大觉! 6 等着天上掉馅xiàn儿饼 王二愣lanɡ,不劳动,等着天上掉馅儿饼。等啊等,没白等,等来一只大老鹰。大老鹰,叼diāo二愣 lanɡ,叼diāo得二愣直发愣。 7 各打锣lu?鼓ɡǔ合唱戏 小鸭子,大公鸡,还有兔子和狐狸,各打锣鼓合唱戏,齐qí心协xi?力都欢喜。 8 有钱的王八坐上席xí 老虎摆bǎi宴yàn席,百兽sh?u都到齐。有钱的王八坐上席,没钱的

狐狸吃鸡皮。狐狸觉ju?得挺tǐnɡ憋biē气,偷tōu走了王八的打火机…… 9 捅tǒnɡ马蜂窝wō 老罗lu?爱惹rě祸hu?,捅了马蜂窝。马蜂蛰zh?老罗,老罗跳下河。你说老罗该ɡāi蛰不该蛰? 10 抬轿子,吹喇lǎ叭bɑ 大蛤蟆,小蛤蟆,抬轿子,吹喇叭。呜wū哇wā呜哇呜呜哇,护hù送王八回老家。王八乐得摔shuāi了一个仰yǎnɡ巴叉,气得它揍z?u了蛤蟆两个大嘴巴。 11 吃不了,兜dōu着走 小耗hào子,去偷豆,肚子饿,吃几口,吃不了,兜着走,走到地头儿瞅chǒu一瞅,瞅见老猫正在举j ǔ拳quán头。

新闻素材的搜集及新闻稿件的写作

新闻稿件的写作 新闻宣传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好本地本部门工作的各项成果,以此在更加广泛的领域树立起一个地方、单位、部门的外在形象。也以此来促进工作的开展。对于我们全县而言,通过新闻宣传,可以让大家了解前郭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了解我们蓬勃的发展态势,明确我们的发展战略、思路以及政策措施,这样,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前郭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愿意到前郭投资兴业。(谈一下自己在新闻科工作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感受) 我们第一次写新闻稿都感觉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写起,抓不到新闻线索,没有多少东西可写。这就需要占有和掌握一定的新闻素材,那么新闻素材在哪里呢?其实报道点子就在上级部门、本单位的简报、文件、工作安排、阶段性成果、工作总结中。(举例)即使你生活在不太大的天地里,也可以抓到不少好点子,收集到好线索,写出好新闻。(引出主题) 新闻稿件写作 1、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

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党委开展的某项学习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再举一例,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活动)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举例:梨花节、贡果节、西瓜节、查干花)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举例: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针对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单位指定的相应政策)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关注的焦点。(举例:三到户助推新农村建设) 2、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描写秋天的诗句大全

描写秋天的诗句大全 本文是关于描写秋天的诗句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秋天的诗句——《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原文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秋天的诗句——《山行》 《山行》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秋天的诗句——《秋声》 《秋声》原文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韝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秋天的诗——《早寒江上有怀》 《早寒江上有怀》原文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早寒江上有怀》作者简介孟浩然 (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秋天的诗——《山行》 《山行》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秋天的诗句——《秋思》 《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两指弹出万般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62774993.html,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 作者:戴建伟 来源:《学周刊》2017年第34期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应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课堂之余,组建校园文学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社社团活动,能让学生充分而深刻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更好地培养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关键词:文学社团;语文教学;辅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4-0118-02 DOI:10.16657/https://www.wendangku.net/doc/162774993.html,ki.issn1673-9132.2017.34.070 社团活动可以有效强化语文课堂培养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但是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如果只依赖单一的语文课堂恐怕难以实现。毕竟一堂语文课只有40多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各种社团活动就有效地强化了各种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校的“三人行”文学社团,下设话剧社、写作社、朗诵社、书写社、读书社等等,学生自主参与,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组织了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各种社团活动,每一项活动都是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心血的结晶,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如读书社举办的“书香沁我怀”读书品鉴活动,学生需要自选文本,每班推出交流代表并写出了最喜爱的图书、最喜爱的文章的阅读体会,制作品鉴会的主题条幅、课件,写主持人串场词,还要和学校各部门沟通品鉴会的时间、地点等等,每一个任务的完成,都增长了他们的才干,提高了他们的能力。孩子们在交流当中,各种思想火花不断碰撞,他们选择了尖锐锋利的鲁迅,激情浪漫的徐志摩,悲情孤傲的张爱玲,冲击封建束缚的巴金,每一位都是巨擘高手,每一篇作品都令人回味无穷。杨奥同学发自肺腑地呼唤我们每一个人去做像鲁迅那样真正的战士;宗统同学声情并茂的诵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上个世纪张爱玲那独特的风情;李宛钰对《围城》中方鸿渐内心纠结痛苦的解读令人动容。读书品鉴会不但展示了必修和选修教材中优秀篇章的读书心得,还有很多学生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心得的共享,强化了课内知识,拓展了课外阅读,提升了听、说、读、写这些核心素养的养成。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

新闻写作入门基础

新闻写作入门基础 导读:(一)主题的提炼 古人作文很讲究立意。唐代文学家杜牧曾说:“凡为文以意为主。”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立主脑》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这里的“意”或“主脑”,以及古人另外常用的“旨”、“志”、“神”等,就是指文章的主题。 新闻作品的主题可以解释如下:它是指新闻事实所体现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是作者通过客观事实所要表现的主观意图,也是写作过程须臾不可偏离的核心。 主题来自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现实生活异常丰富,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众多的、复杂的种种主题。我们不能抓到什么就写什么,对主题必须有所选择。我们在选择新闻主题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应抓住决策性、方向性的问题。新闻的主题应是那些代表事物发展方向、对全局有影响的主题。它与全局的形势紧密相联,对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往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次,选择主题要考虑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和事物,是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再次,选择主题不仅应当是正确的,而且要合乎有关路线、方针和政策。 提炼主题有一定的要求,没有无目的报道,新闻主题的确定通常有以下一些标准: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 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

主题鲜明,是指记者对新闻所报道的人或事,要有鲜明的态度,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批评什么,应当清清楚楚,毫不含糊。 主题集中,是指新闻主题要单一,要抓住要点,不枝不蔓,把中心思想写深写透,切忌贪大求全。一条新闻最好只有一个主题,写作时要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思路,把火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去。所谓“开口要小,挖掘要深”,“突破一点,以小见大”等,都说明这个道理。 主题的提炼过程,实际上是我们对新闻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一个飞跃的过程。准确地达到了对新闻事物全体的、内部规律的、完整的认识,抓住了事物的本质,那么,这个主题就深刻了。 (二)角度的选择 客观事物是具有多面性的。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普遍的客观规律,即事物的多面性决定了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反映它;而每一个角度各有其不同的用意、动机和出发点,不同角度所反映的关于事物的特征往往不一样,所蕴含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所谓新闻的角度,指的是记者选取新闻事实的立足点,表现新闻事实的入手点,揭示新闻主题的突破口。如何选择最佳的角度呢?首先要选择能切中要害的角度,切中要害的角度往往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因为这个角度是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最能表现出问

描写秋天的诗句大全

描写秋天的诗句大全 描写秋天的诗句大全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夕(七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晚江上遣怀杜牧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中秋杜牧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思赠远张仲素博山沉燎绝馀香,兰烬金檠怨夜长。为问青青河畔草,几回经雨复经霜。立秋刘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风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子夜秋歌无名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白花煞;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夜曲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子夜秋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初秋孟浩然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法 发表时间:2013-11-13T09:45:39.9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1月总第158期供稿作者:司慧颖解素萍[导读] 教师根据课堂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新课导入往往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新课技巧探究司慧颖解素萍山东省青州市偶园回民初级中学262500 摘要: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设计百花齐放的导语,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授课有好的开头,就如高手对弈,第一着就能为全局的胜利铺垫基础,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从教二十多年来,我讲了很多公开课,每次我都设计精彩的导入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总结了导入新课的八种技巧, 愿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 一、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即教师在上课时直截了当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内容等。例如,在讲“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可以这样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本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五种运算来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种导入直截了当,内容明确,重点突出能促使学生思维迅速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二、类比比较法 “类比比较法”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知识经过类比分析,得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外一些特殊知识的导入方法。有时遇到某个新问题,我们时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把这些类似进行比较、联想,就会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比如: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再比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类比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在数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可以将“已知”和“未知”自然地连接起来,使“温故”成为“知新”的基石,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质疑激趣法 “设疑激趣法”是在讲授新课开始,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引起惊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例如在讲“概率”时,可以从生活中人们比较关注的彩票问题引入。教师首先说:“我从不买彩票,为什么呢?”教师反问学生。“在32个号码的彩票中,随机选择不同的7个号码,中奖的可能性有多大?如何计算?这需要运用概率的知识,学了概率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完全地激发出来了,学生带着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学新课,思维积极、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看起来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斯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教师若能紧扣课题制造悬念,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例如在讲授“圆周长”时,提问:假如把地球近似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绳子放长10米,中间的空隙能容纳_______(一头牛)。学生感到不可思议,非常惊讶。 五、实例引入法 “实例导入法”是选取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例如:讲有理数中的正数和负数时,通过温度计、收入与支出、输与赢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使学生感悟到这类带“-”号的数确实是实际生活中的需要。 六、创设情境法 教师根据课堂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新课导入往往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雷峰塔的夜景,设置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明代数学家吴敬数学题:”巍巍宝塔高七层,点点红灯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试问顶层几盏灯 ?”你能做出这道古代数学趣题吗?这样的问题丰富了学生从问题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感受,蕴涵着方程思想,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七、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是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实践证明,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并不容易,一要靠老师钻研教材,二要靠老师平时挖掘积累数学实例,广泛猎取数学信息,动脑筋、想办法组织素材。无论什么样的导入都不能偏离主题,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随机应变,设计出百花齐放的导语,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苦学的泥沼中步入乐学的伊甸园。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和初中数学教学参考书。 [2]名人名言和数学故事。 [3]姚远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设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