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7章 LPC2200系列原理与功能-final

第7章 LPC2200系列原理与功能-final

第7章  LPC2200系列原理与功能-final
第7章  LPC2200系列原理与功能-final

第7章LPC2200系列原理与功能

7.1 概述

LPC2200系列包括LPC2292/2294两款芯片,是基于支持实时仿真和跟踪的16/32位

ARM7TDMI-S内核的微控制器,它与所有ARM处理器具有相同的存储器映射、中断向量控制、Flash 编程和更新机制,以及调试和仿真功能。其256KB的嵌入式高速Flash存储器具有128

位宽度的存储器接口和独特的加速结构,使得32位代码能够在最大时钟速率下运行。16位Thumb模式可以将代码规模降低超过30%,而性能的损失却很小。

小巧的封装、极低的功耗、丰富的片内外围和GPIO,使它特别适用于工业控制、医疗系统、POS机以及通信网关、协议转换器、嵌入式软modern 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应用。

7.1.1 特性

LPC2200系列为16/32位LQFP144脚,基于ARM7TDMI-S内核的微控制器,内核各后缀的含义如下:

●T- Thumb结构扩展;

●D- 内核具有调试扩展;

●M- 内核具有增强的乘法器(32*8),其指令结果为64位;

●内核具有EmbeddedICE TM宏单元;

●S- 可综合版本(Synthesizable)。

(1)16K字节静态RAM。

(2)256K字节片内Flash 程序存储器(在工作温度范围内,至少可擦除和写10,000 次),128位宽度接口及加速器可以实现高达60MHz 的操作频率。

(3)可配置的外部存储器接口,最多支持4个Bank,每个Bank最大可支持到16Mb,可支持8/16/32位字宽。

(4)片内Boot装载程序实现ISP 和IAP。Flash编程时间:1ms可编程512字节,扇区擦除或整片擦除只需400ms。

(5)EmbeddedICE-RT接口使能断点和观察点。当前台任务使用片内RealMonitor软件调试时,中断服务程序可继续执行。

(6)嵌入式跟踪宏单元(ETM)支持对执行代码进行无干扰的高速实时跟踪。

(7)2/4个互连的CAN接口,带有先进的验收滤波器。

(8)8路10位A/D转换器,转换时间低至2.44μs。

(9)两个32位定时器(带4路捕获和4路比较通道)、PWM单元(6路输出)、实时时钟和看门狗。

(10)多个串行接口,包括两个16C550工业标准UART、高速I2C接口(400 kHz)和2个SPI接口。

(11)通过片内PLL可实现最大为60MHz的CPU操作频率。

(12)向量中断控制器,可配置优先级和向量地址。

(13)多达112个(144脚封装)通用I/O口(可承受5V电压),12个独立外部中断引脚(EIN和CAP功能)。

(14)片内晶振频率范围:1~30 MHz。

(15)两个低功耗模式:空闲和掉电,另外可通过个别使能/禁止外部功能来优化功耗。

(16)双电源

-CPU操作电压范围:1.65~1.95 V(1.8 V±8.3%)

-I/O操作电压范围:3.0~3.6 V(3.3 V±10%)

7.1.2 结构

LPC2292/2294包含一个支持仿真的ARM7TDMI-S CPU、与片内存储器控制器接口的ARM7 局部总线、与中断控制器接口的AMBA 高性能总线(AHB)和连接片内外设功能的VLSI 外设总线(VPB,ARM AMBA 总线的兼容超集)。存储模式为小端(little-endian)字节顺序。

AHB外设分配了2M字节的地址范围,它位于4G字节ARM存储器空间的最顶端。每个AHB外设都分配了16K字节的地址空间。LPC2292/2294的外设功能模块(中断控制器除外)都连接到VPB总线。AHB到VPB的桥将VPB总线与AHB总线相连。VPB外设也分配了2M 字节的地址范围,从3.5GB地址点开始,每个VPB外设在VPB地址空间内都分配了16K字节的地址空间。

片内外设与器件管脚的连接由管脚连接模块控制。该模块必须由软件进行控制,以符合外设功能与管脚在特定应用中的需求。LPC2200 的结构框图如图7.1所示。

* 与GPIO 公用

(1)当用做测试/调试接口时,这些管脚的GPIO功能不可用。

(2)仅LPC2294。

图7.1 LPC2292/2294结构框图

由LPC2200的结构框图可以看出,LPC2200集成了丰富的片上功能模块,主要有:外部存储器控制模块(EMC)、系统控制模块、存储器加速模块、向量中断控制模块(VIC)、引脚连接模块、通用并行I/O口、串行通信口(UART)、I2C接口、SPI接口、CAN总线控制器、定时器模块、脉冲宽度调制器、A/D转换器、实时时钟控制器、看门狗以及实时调制、跟踪模块等。

7.2 管脚分布及信号描述

LPC2200的管脚封装如图7.2所示。

(1) 仅对LPC2294有效

图7.2 LPC2200管脚封装图

下面将LPC2200的144个管脚分为P0口、P1口、P2口、P3口,以及电源、复位、晶振和其他管脚几部分,分别进行介绍。

LPC2200的P0口是一个32位的双向多功能I/O口,每位的方向可单独控制(其中26、31管脚未用),且每位的功能取决于管脚连接模块的管脚功能选择。所有P0管脚最大可承受5V 的电压,但是需要注意,当使用A/D转换器功能时,模拟输入管脚(P0.27、P0.28、P0.29和P0.30)的信号电平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大于V3A,否则,读出的A/D值无效。P0口的管脚描述如表7.2所示。

表7.2 LPC2200的P0口管脚描述

15管脚未用),且每位的功能取决于管脚连接模块的管脚功能选择。P1口内置有上拉电阻,管脚最大可承受5V的电压,用做输入口时内置的上拉电阻可将输入电平置高。P1口的管脚描述如表7.3所示。

功能取决于管脚连接模块的管脚功能选择。所有P2管脚最大可承受5V的电压,但是需要注意,当使用A/D转换器功能时,模拟输入管脚(P2.30和P2.31)的信号电平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大于V3A,否则,读出的A/D值无效。P2口的管脚描述如表7.4所示。

功能取决于管脚连接模块的管脚功能选择。所有P3管脚最大可承受5V的电压,但是需要注意,当使用A/D转换器功能时,模拟输入管脚(P3.28和P3.29)的信号电平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大于V3A,否则,读出的A/D值无效。P2口的管脚描述如表7.5所示。

7.3 存储系统

LPC2200系列集成了256KB的Flash存储器和16KB的静态RAM。其中Flash存储器可用做代码和数据的存储。对Flash 存储器的编程可通过几种方法来实现:通过串口UART0进行的在系统编程(ISP),通过内置的JTAG接口编程,以及通过调用嵌入片内的固化代码进行的在应用编程(IAP)。IAP为数据存储和现场固件的升级都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

SRAM支持8位、16位和32位访问。需要注意的是SRAM 控制器包含一个回写缓冲区,它用于防止CPU 在连续的写操作时停止运行。回写缓冲区总是保存着软件发送到SRAM 的最后一个字节。数据只有在软件执行另外一次写操作时被写入SRAM。如果发生芯片复位,实际的SRAM 内容将不会反映最近一次的写请求。任何在复位后检查SRAM 内容的程序都必须注意这一点。

7.3.1 存储器映射

LPC2292/2294 包含几个不同的存储器组,图7.3所示为复位后从用户角度所看到的整个地址空间映射。

图7.3 系统存储器映射 图7.4显示了外设地址空间。AHB 和VPB 外设区域都为2M 字节,可各自分配最多128个外设。每个外设空间的规格都为16K 字节。所有外设寄存器不管规格大小,都按照字地址进行分配(32位边界),且不管字还是半字寄存器都是一次性访问。例如,不可能对一个字寄存器的最高字节执行单独的读或写操作。

0x0000 0000 0x0003 FFFF

0x0004 0000

0x4000 0000

0x4000 3FFF 0x8000 0000

0xE000 0000

0xF000 0000 0xFFFF FFFF 4.0GB

3.75GB

3.5GB 2.0GB 1.0GB 0.0GB

为了与将来器件相兼容,整个Boot Block都被映射到片内存储器空间的顶端。存储器映射控制可用于改变从地址0x00000000开始的中断向量的映射,这允许运行在不同存储器空间中的代码对中断进行控制。通过存储器映射控制,中断向量可以映射到片内Flash存储器的底部,也可以映射到片内静态RAM的顶部,这使得在不同存储器空间中运行的代码都能够对中断进行控制。除了中断向量之外的存储器空间都保持固定的位置。图7.5所示为重新映射后的片内

存储器。

图7.5 显示已重新映射和可重新映射区域的低存储器空间 注意不要对一个保留地址或未分配区域的地址进行寻址,否则LPC2292/2294将产生适当的总线周期中止异常。此外,对AHB 或VPB 外设地址执行任何指令取指都会导致产生预取指中止异常。

1 存储器映射模式

LPC2292/2294共有四种存储器映射模式,如表7.7所示。

表7.8所示。当处理器工作与用户Flash 模式下时,不需要进行中断向量的重映射,而其他模式则需要重新映射。它包括中断向量区(32字节)和额外保留的32字节,一共是64字节。重新映射的代码位置与地址0x0000 0000~0x0000 003F 重叠,包含在SRAM 、外部存储器和Boot Block 0x0000 0000

0x0003 FFFF 0x4000 0000 0x4000 3FFF

2.0GB 1.0GB 0.0GB 0x0003 E000 0x7FFF FFFF 0x7FFF E000

中的向量必须包含跳转到实际中断处理程序的分支或者其他执行跳转到中断处理程序的转移指令。

* 在ARM

2 存储器映射控制寄存器MEMMAP

存储器映射控制寄存器(MEMMAP #0xE01FC040),选择从Boot Block

、用户Flash 、RAM 或外部Flash 中读取ARM 中断向量。

在复位后立即运行。

②对于本书中提到的所有的保留位,用户软件都不要向其写入1,从保留位读出的值未被定义。

根据存储器映射的不同,中断向量的读取位置也有所不同。例如,每当产生一个软件中断请求,ARM 内核就从0x0000 0008处取出32位数据。这就意味着当MEMMAP[1..0]=10(用户RAM 模式)时,从0x0000 0008的读数/取指是对0x4000 0008单元进行操作。如果

MEMMAP[1..0]=01(用户Flash 模式),从0x0000 0008的读数/取指是对片内Flash 单元0x0000 0008进行操作。当MEMMAP[1..0]=00(Boot 装载程序模式)时,从0x0000 0008的读数/取指是对0x7FFF E008单元的数据进行操作。

7.3.2 存储器加速模块(MAM )

存储器加速模块(MAM )可以将需要的下一个ARM 指令锁存,以防止CPU 取指暂停。其方法是将Flash 存储器分成两个可独立访问的组,这两个Flash 组都有自己的预取指缓冲区和分支跟踪缓冲区。当一个组的预取指缓冲区和分支跟踪缓冲区不能满足指令取指的需要,并且预取指还没有启动时,两个组的分支跟踪缓冲区捕获两个128位的Flash 数据行。在MAM 启动的预取指周期的结束,每个预取指缓冲区从它自身的Flash 组捕获一个128位指令行(4个32位ARM 指令或8个16位Thumb 指令)。在连续执行代码时,通常一个Flash 组锁存或者正在取指包含当前的指令的整个Flash 行;另一个Flash 组则锁存或正在预取指下一个连续的代码

行。当一个代码行传送完最后一条指令时,锁存它的Flash组开始对下一行进行取指,从而实现指令的预取指。另外Flash存储器控制器检测访问Flash存储器的数据并使用一个单独的缓冲区保存结果,采用的方式类似于代码取指时使用的方式,从而加快了按顺序访问数据的速度。

可见两个Flash存储器组实现了并行访问并消除了连续访问时的延迟。但要注意Flash编程功能不受存储器加速器模块的控制,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进行处理。

存储器加速器模块的逻辑框图如图7.6所示。

图7.6 存储器加速器模块的简化框图

1 MAM的操作模式及寄存器

MAM定义了三种操作模式,可以在性能和可预测性之间进行选择:MAM关闭,所有存储器请求都会导致Flash的读操作,无指令预取指;MAM部分使能;MAM完全使能。

复位后,MAM默认为禁止状态,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随时将MAM打开或关闭。

(1)MAM控制寄存器(MAMCR # 0xE01FC000)

存储器加速器模块控制寄存器。改变MAM操作模式会导致MAM所有的保持锁存内容无效。

存储器加速器定时控制。MAM定时寄存器决定使用多少个处理器时钟(CCLK)周期访问Flash存储器。这样可调整MAM时序使其匹配处理器操作频率。Flash访问时间可以从1~7个时钟。单个时钟的Flash访问实际上关闭了MAM。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MAM模式对功耗进行优化。

表7.11 存储器加速定时寄存器MAMTIM

2 MAM 使用注意事项

当改变MAM 定时值时,必须先通过向MAMCR 写入0来关闭MAM ,然后将新值写入MAMTIM 。最后,将需要的操作模式的对应值写入MAMCR ,再次打开MAM 。

对于低于20MHz 的系统时钟,MAMTIM 设定为001。对于20~40MHz 之间的系统时钟,建议将Flash 访问时间设定为2CCLK ,而在高于40MHz 的系统时钟下,建议使用3CCLK 。 例如:

LDR R0, =MAMCR ; 关闭MAM

MOV R1, #0

STR R1, [R0]

LDR R0, =MAMTIM ; 为MAMTIM 设定新值

MOV R1, #2

STR R1, [R0]

LDR R0, =MAMCR ; 启动MAM ,且MAM 功能完全使能

MOV R1, #2

STR R1, [R0]

7.3.3 外部存储器控制器(EMC)

外部静态存储器控制器是LPC2292/2294特有的一个AMBA AHB 从机模块,它为AMBA AHB 系统总线和外部存储器器件提供了一个接口。该模块可同时支持多达4 个单独配置的存储器组,分别称为Bank0、Bank1、Bank2、Bank3,地址范围如表7.12所示。4个存储器组的有效区域位于外部存储器的起始部分,分别由片选引脚CS0、

CS1、CS2、CS3选中。每个存储器组都支持SRAM 、ROM 、Flash EPROM 、Burst ROM 存储器或一些外部I/O 器件,总线宽度可以为8、16 或32 位。与外部存储控制有关的管脚描述如表7.13所示。

1 相关寄存器

外部存储器控制器包含4个寄存器,分别为对应的存储器组选择读/写访问长度、访问间隔、总线宽度,以及设置存储器组是否写保护等,如表7.15所示。

2 外部存储器接口

外部存储器接口取决于存储器组的宽度(32、16 或8位,由BCFG寄存器的MW位选择)。而且,存储器芯片的选择也需要对BCFG寄存器的RBLE位进行适当的设置。RBLE=0时选择8位的外部存储器;RBLE=1时,存储器芯片必须能够接收16或32位的数据。如果存储器组配置成32位宽,地址线A0和A1就可用做非地址线;如果存储器组配置成16位宽,则不需要A0;8位宽的存储器组则需要使用A0。通过管脚功能选择寄存器2(PINSEL2)可以实现A0/A1的地址或非地址功能。

图7.7~图7.9分别为32位、16位、8位总线宽度的存储器扩展示意图,其中符号“a_b”表示数据总线的最高位地址线,符号“a_m”表示使用外部存储器接口的存储器芯片的最高位地址线。

(a) 32位宽存储器组连接8位的存储器芯片

(b) 32位宽存储器组连接16位的存储器芯片(c) 32位宽存储器组连接32位的存储器芯片

图7.7 32位存储器组的外部存储器接口

(a) 16位宽存储器组连接8位的存储器芯片(b) 16位宽存储器组连接16位的存储器芯片

图7.8 16位存储器组的外部存储器接口

图7.9 8位存储器组的外部存储器接口

7.4 时钟控制电路

7.4.1 晶体振荡器

本书中规定:f osc为振荡器输出频率,f cclk为ARM处理器时钟频率。未使用PLL时,f osc和f cclk 的值相同。

LPC2292/2294振荡器的两个外接引脚为X1和X2,可工作在两种模式下:从属模式和振荡模式。从属模式如图7.10(a)所示,输入时钟信号与一个100pF电容相连,幅值不少于200mVrms,时钟信号的占空比为50%,且Fosc信号的频率被限制在1~50MHz。振荡模式如图7.10(b)所示,由于片内集成了反馈电阻,只需在外部连接一个晶体和电容C x1、C x2即可,此时Fosc时钟限制在1~30MHz。电容C x1、C x2的取值取决于外接晶体的频率,具体容值见LPC2200系列芯片的用户手册。

如果片内PLL系统或引导装载程序被使用,输入时钟频率将被限制到10~25MHz。

图7.10振荡器模式:(a)从属模式,(b)振荡模式

7.4.2 PLL及相关寄存器

PLL接受的输入时钟频率范围为10~25MHz。输入频率通过一个电流控制振荡器(CCO)倍增到范围10~60MHz,倍频值可以是从1~32的整数(实际上,由于CPU最高频率的限制,LPC2292/2294的倍频值不能高于6)。CCO的操作频率范围为156~320MHz,因此在环中有一个额外的分频器在PLL提供所需要的输出频率时使CCO保持在操作频率范围内,分频值可设置为2、4、8或16。由于分频器的最小值为2,它保证了PLL输出有50%的占空比。

PLL在芯片复位和进入掉电模式时被关闭并旁路,PLL只能通过软件使能。PLL的激活由PLLCON寄存器控制,PLL倍频和分频的值由PLLCFG寄存器控制。当PLL提供芯片时钟时,由于芯片的所有操作,包括看门狗定时器在内都依赖于它,因此PLL设置的意外改变将导致CPU执行不期望的动作,为此对PLLCON和PLLCFG进行了保护,由PLLFEED来实现。程序必须在配置并激活PLL后等待其锁定,然后再连接PLL。

非惯性系中的功能原理及应用

非惯性系中的功能原理及应用 摘 要: 在理论力学中,关于非惯性参照系中动力学问题,从来未涉及到非惯性系中的功能原理。为此,本文先推证出质点系相对非惯性系的动能定理,再推出质点系相对非惯性系的功能原理及机械能守恒定理,然后再运用此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 非惯性系;牵连惯性力;科氏惯性力;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理 The function of the inertial system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Abstract: In the theory of mechanics,about the dynamics inertia reference in question never involved in noninertial system function and principle.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first inferred, particle system to a relative non-inertial systems of kinetic energy theorem,and then launch the relative particle noninertial system of function and principle, the last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by using the principle. Key words: Noninertial system; Involved the inertial force; Division type inertia force; principle of work and energy; Mechanical energy conservation theorem 0 引言 处理非惯性参考系中的动力学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惯性参考系中考虑问题,然后运用相对运动的关系进行两种坐标参考系之间坐标、速度和加速度诸量的转换,化成非惯性系中的结论。另一种方法是研究在非惯性系中适用的动力学基本方程,从而研究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问题。关于关于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问题,在理论力学中只是研究动力学方程。机械能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在非惯性系中也依然如此。在非惯性系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非惯性系中的功能原理及机械能守恒定理。从而,从能量的观点出发去研究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问题。 1 非惯性系的动能定理 平面转动参考系(例如平板)s '以角速度ω 绕垂直与自身的轴转动,在这参考系上取坐标系xy O -它的原点和静止坐标系s 的原点O 重合,并且绕着通过O 并垂直于平板的直线以角速度ω 转动(图1) 。令单位矢量i ,j 固着在平板上的x 轴及y 轴上,并一同 以角速度ω 和平板一起转动。ω 矢量在z 轴上,我们 可以把它写成k ωω=。如果p 为在平板上运动着的 一质点,则p 的位矢为 j y i x r += (1) s ' ω θ η ζ p r k j i y x 图 1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马梦琪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 如果我们谈论当代德国的翻译学派,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翻译的功能学派,也就是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目的派。这是20世界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所有问题。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实践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应优先考虑的是文本的功能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预期。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有赖斯、汉斯·威密尔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

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三、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Reiss)、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categoryoftranslationcriticism),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theorieand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oftranslation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plusloyalty)。 第一阶段: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Reiss,1923-),毕业于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在她1971年出版的论着《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翻译质量评价的类型及标准》中首次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文体翻译的功能主义分析

摘要:文体学的语言学派认为:文体即变异。本文以功能主义目的(Skopostheorie)为理论框架,对世界名著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两个中译本的文体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由于译者所处时代不同,翻译目的各异,在文体的传译上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本文的结论是:在文体翻译方面应打破固有的对等观念,代之以译文是否满足特定翻译目的作为评判文体翻译好坏的标准,允许和鼓励不同风格类型译本的存在。 关键词:变异;功能主义;翻译目的;等值;合适翻译 一﹑《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文体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19世纪杰出作家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小说伟大之处在于作者大胆运用了大量美国下层人民的日常用语、俚语、方言土话,包括黑人英语。作为现实主义的先驱者,马克·吐温这一开创性文风至今还深深影响着美国文学的创作。美国作家海明威(Earnest Hemingway)称赞说:“所有的现代美国文学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小说?这是我所拥有的最棒的书”[1] 。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E.T.Eliot)则评论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开一代文风,乃英语的一项新的发现”[2]。说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文体,首先要明确的是文体的定义。事实上,文体的概念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阐发:它既可指一个时代所流行的风格,比如19 世纪的“现实主义”,也可以指一个作家的独特风格,譬如“莎士比亚风格”。利奇(G. Leech)和索特(M. Short)在其合著的《英语诗歌的语言学指导》(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1969)一书中则从语言学的角度把文体定义为“对常规的变异”(deviation from norm),并列出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等八种变异类型[3]。秦秀白认为“常规”与“变异”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两个概念,并指出:“如果我们把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规则看作是语言的常规,那么违背这些规则的表达方式就是变异”[4]。“人们既然认为RP(Received Pronunciation)是英国英语的标准发音,那么伦敦方言(Cockney)当然就是对常规的一种变异,…伦敦佬?的风格自然也体现在这种变异之中”[5]。由此可见,变异来自于违反语言常规,而文体则产生于变异之中。经过分析, 我们发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大量出现的黑人英语(BEV)主要在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三方面存在违反标准美国英语(SAE)通用规则的现象,从而构成三个层面的变异,即: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和语法变异。这三大变异也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独特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文体翻译实例分析将在这三个层面上展开。 二﹑功能主义目的论 功能主义目的论(Skopostheorie)由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J. Vermeer)等人创立。目的论主要体现为四大法则和一个标准。其中,最高的法则是“目的法则”。目的论认 为“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theprimeprincipledetermininganytranslationprocessisthe purpose (Skopos) of the overall translational action)[6]。翻译目的的具体化即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理论上由翻译的发起人(initiator)根据自身需要给出,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发人和译者共同商定[7]。目的论第二法则是“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不能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 并且必须在译入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具有意义[8]。目的论的第三法则是“语际连贯”。语际连贯指的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连贯性,或者互文性,有点类似传统的“忠实”(fidelity)或者“信”(faithfulness),但是不同的是,语际连贯不是独立的原则,而是受制于“语内连贯”以及“目的法则”。也就是说,译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既不能影响读者的理解,又不能违背翻译行为的目的[ 9 ] 。目的论的第四法则是“忠诚法则”(loyalty)。作为补充性的法则,“忠诚”指的是译者必须有责任心,当好翻译各参与方的协调人。忠诚法则的提出是为了避免译文受翻译目的的盲目驱使而无限制背离原文[10]。此外,目的论还提出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应该是“合适翻译”(adequa cy)。合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传统的“对等”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国外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钟 钰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雷斯(K 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 olz Manttari )。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 ssibilities and L 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 )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 2postheory )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那么目的从何而来?“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 )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 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除了目的法则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 2ence rule )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 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 )。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 的理解决定。而曼塔利比威密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2.翻译的基本概念与实质在以上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主要人物和目的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功能派将目的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一点也体现在功能派对翻译概念的定义和对翻译实质的阐释中。 功能派认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 )和翻译(translation )是两个不同概念。翻译行为这个概念是由曼塔利提出的。功能派赋予行为(action )以特殊的涵义:行为具有目的性。功能派沿用了学者莱特(G eory Henrik Von Wright )对行为的定义:“行为是有目的地把事物的一种状态改变或转化到另一种状态。如果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行为也可被称为相互行为(interaction )。曼塔利将“翻译行为”定义为“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而翻译只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一种翻译行为。”具体一点说,翻译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中,交际性的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或两者兼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如果说翻译行为指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做的工作,那么翻译就是他转换文本时所做的工作。例如,一名译者建议他的德国顾客不要把寄给新加坡一家小公司的信翻译成英文,而是译成中文,因为该译者知道新加坡虽然是个双语国家,但小公司里的人不一定熟识英文。他的行为属于翻译行为,而当他具体把这封信转换成中文时,他的行为就称为翻译。 7 4《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C hines e T r anslato rs Jo u rnal

非惯性性系中的真空光速不变性原理

非惯性性系中的真空光速不变性原理真空光速不变包括两层含义,首先在同一参考系中,光速具有各向同性和均匀性;其次,在具有相同的space-time单位的参考系中,光速的数值相同,与参考系相对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描述惯性系的空间是闵可夫斯基空间,其线元形式是dS2=ηab dξa dξb,其中d ξa是闵可夫斯基空间space-time仿射坐标改变元,是全微分量.惯性系之间变换的space-time几何要求是,space-time线元长度在变换中不变,即dS2=ηab dξa dξb=ηab dξ`a dξ`b,其中两惯性系的space-time坐标均是全微分,它体现了两惯性系space-time坐标之间存在1—1映射.对惯性系space-time坐标的物理要求是能描述真空光速不变.在所有惯性系中取相同的space-time单位,即相对静止时的钟和尺是相同的前提下,真空光速不变意味着光速的数值相同,因而惯性系的度规相同,space-time线元的形式完全一样. 现代宇宙学的基础就是广义相对论,所以现代宇宙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真空极限速度只在局部测量是光速,在A测量远处的B点的光速,则完全可以不是A点的光速,这是现代宇宙学的共识.现代宇宙学的另一个共识,就是除了没有物质没有宇宙常数的理论上的假想空间,真实宇宙不存在全局观测者.非惯性系即使有同一的space-time单位,也没有全时间、全空间统一的钟和尺.因此测量光通过非惯性系某space-time点的速度,只能用当地、当时的钟和尺.故测量只能在该点足够小的space-time邻域中进行,否则毫无意义.光速变与不变也只能在这个条件下判断,如果真空光速不变也适用于非惯性系,意味着光传播速度与非惯性系中的space-time点无关,与传播方向无关,与非惯性系相对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而且其数值与惯性系相同.由实验检验真空光速不变原理适用于非惯性系几乎不可能.因为按理论的要求,测量只能在光通过space-time点的无限小的邻域中进行.其次,惯性系运动的状态只有一种,而非惯性系千变万化,即使同一非惯性系的每一个space-time点也不相同,无法通过实验去验证每一种非惯性系的每一个space-time点上的真空光速不变.然而可以依据理论自恰原则给予判断,把真空光速不变原理推广到非惯性系是自然的.详细证明过程请参阅【1】 参考文献: 【1】王仁川著《广义相对论引论》49——57页. 1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

1 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四大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是: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赫尔兹-曼塔利(Holz-Manttri)的翻译行为理论,诺德(Christiane Nord)的翻译功能加忠实理论 9 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1923 年出生于德国, 著名的学者, 翻译理论家。精通德语和西班牙语。曾执教于海德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美茵茨大学。赖斯于1971 年首次出版的《翻译批评: 潜力与制约》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前奏吴艾玲。在这本书中她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了文本类型学。 赖斯在1984年和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 4 二、赖斯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 比较有名的有德国的奥陀# 凯德(K ade, 1964) , 他研究的是实用性文本的翻译1, Rudo lfW a lter Jumpe lt ( 1961) 研究的是科技翻译, 尤金# 奈达(N ida, 1964) 研究的是5圣经6 翻译, Ro lf K loepfer ( 1967) 研究的是文学) ) ) 散文和诗歌的翻译?, Ra lph -Ra inerWutheno ( 1969) 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翻译?。赖斯经过对他们的作品和翻译理论进行认真研究后发现, 他们的共同缺点是: 把自己在某一方面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的文本翻译当中去了, 把它说成是唯一的、通用的翻译标准。这是以偏概全, 很不科学的。她认为,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方法并不存在, 所以翻译必须首先分清文本类型, 以文本类型选择翻译手段。文本类型学不仅仅是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和依据, 而且也是评论翻译的标准。其实, 在当时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到了分类翻译的问题。W1 E1 Suskind就提倡应用文和文学翻译的分类?, 这显然太粗化了。西班牙学者希亚莱丽( E lsa Tabern ig de Pucciare ll,i1964) 提出三分法?: ( 1) 科技文献; ( 2)( 2) 哲学文献; ( 3)

惯性系与非惯性系之间的物理规律的有关讨论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引言 (1) 2 参考系的基本概念透析 (2) 2.1 参考系 (2) 2.2 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2) 2.3 非惯性参考系的应用范围 (2) 3 非惯性参考系中的力学研究 (2) 3.1 非惯性参照系与惯性力 (2) 3.2 牛顿水桶实验 (3) 3.3 非惯性参照系与科里奥利惯性力 (4) 3.4 科里奥利加速度的实质 (4) 4 广义相对性原理 (4) 5 非惯性参照系附加引力场 (5) 6 总结 (5) 参考文献 (5)

惯性系与非惯性系之间的物理规律的有关讨论 摘要:汽车开动,人向后仰,刹车时人向前倾,与平稳前进时完全两样,类似的情况还很多。这些现象使人们在动力学中把参照系分为两类:惯性系与非惯性系。在一般问题中,地球可看成是惯性系,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也是惯性系,正在开动或刹车的汽车是非惯性系。从地球上考察,刹车时人向前倾正符合惯性定律;从汽车上考察,人在水平方向未受力而向前倾,这不符合牛顿定律。为什么牛顿定律不适用于非惯性系?非惯性系中的运动定律是怎样的?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简单讨论。 关键词:参考系;惯性系;非惯性系;广义相对论 Inertial and non-inertial reference system between the physical laws about discuss Abstract:The car started, people leaned back, when the brake is person to lean forward, and smooth progress completely different, similar case has a lot of. These phenomena so that people in the dynamics in the reference frame i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inertial and non-inertial reference system. In general, the earth can be thought of as the inertial system, uniform linear motion of the car is inertial system, moving or brakes is non inertial system. From the earth expedition, when the brake is in line with the law of inertia people forward; from the car inspection, people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without force and forward, this does not accord with Newton's laws. Why Newton's law is not applicable to non inertial system? In non-inertial motion law is how?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simple discussion of these issues. Key words:Reference system; Inertial system; Non inertia system; General relativity 1 引言 对一切运动的描述,都是相对于某个参考系的。参考系选取的不同,对运动的描述,或者说运动方程的形式,也随之不同。人类从经验中发现,总可以找到这样的参考系:其时间是均匀流逝的,空间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在这样的参考系内,描述运动的方程有着最简单的形式。这样的参考系就是惯性系。而相反的,相对于惯性系(静止或匀速运动的参考系)加速运动的参考系称为非惯性系参考系。地球有自转和公转,我们在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各种力学现象,实际上是非惯性系中的力学问题,因此,研究惯性系与非惯性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总结其规律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其重大意义。 2 参考系的基本概念透析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 1 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四大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是: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赫尔兹-曼塔利(Holz-Manttri)的翻译行为理论,诺德(Christiane Nord)的翻译功能加忠实理论 9 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1923 年出生于德国, 著名的学者, 翻译理论家。精通德语和西班牙语。曾执教于海德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美茵茨大学。赖斯于1971 年首次出版的《翻译批评: 潜力与制约》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前奏吴艾玲。在这本书中她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了文本类型学。 赖斯在1984年和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 4 二、赖斯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 比较有名的有德国的奥陀# 凯德(K ade, 1964) , 他研究的是实用性文本 的翻译1, Rudo lfW a lter Jumpe lt ( 1961) 研究的是科技翻译, 尤金# 奈达(N ida, 1964) 研究的是5圣经6 翻译, Ro lf K loepfer ( 1967) 研究的是文学) ) ) 散文和诗歌的翻译?, Ra lph -Ra inerWutheno ( 1969) 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翻译?。赖斯经过对他们的作品和翻译理论进行认真研究后发现, 他们的共同缺点是: 把自己在某一方面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的文本翻译当中去了, 把它说成是唯一的、通用的翻译标准。这是以偏概全, 很不科学的。她认为,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方法并不存在, 所以翻译必须首先分清文本类型, 以文本类型选择翻译手段。文本类型学不仅仅是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和依据, 而且也是评论翻译的标准。其实, 在当时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到了分类翻译的问题。W1 E1 Suskind就提倡应用文和文学翻译的分类?, 这显然太粗化了。西班牙学者希亚莱丽( E lsa Tabern ig de Pucciare ll,i1964) 提出三分法?: ( 1) 科技文献; ( 2)( 2) 哲学文献; ( 3) 文学作品。赖斯对这种/ 哲学文献0 分类不满, 她认为, 了解哲学家的哲学理念只能算是一般性翻译的策略。也就是说, 无论什么类型的文本, 译者都必须吃透作者的思想, 所以不能把它说成是翻译哲学文献的专利。 另外, 还有Peter B rang ( 1963 ) 也主张三分法à, 他借鉴苏联有名的翻译理论家A1 Fedorov 的理论, 把文本分成: ( 1) 新闻、评论、正规体的文本、科技文献; ( 2) 组织和政治文件(包括经典马克思著作、社论和演说) ; ( 3) 文学作品。在第一类里, Brang 认为关键在于掌握专业术语, 而赖斯却认为这是任何文本都需要的, 换句话来说, 要想让译文能被看懂, 就必须解决术语问题。赖斯很不赞成把组织和政治文件单独列成一类, 认为这类文本只能算是第一类和第三类的混合。比如说, 演讲辞, 它既要像第一类文本一样重在信息的传递, 又要像第三类文本那样保留修辞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对于第三类, Brang 认为, 这类文本除了可以用于口头语外, 还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文体和句法形式; 可是赖斯认为, 新闻报道也具备这几个要点, 所以这种分类是片面的。再者, 文学是一个大概念, 它包含散文、戏剧、抒情诗等, 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不该混为一谈。 奥陀# 凯德á 和R1 W1 Jumpelt? 认为翻译除了分实用型文本翻译和文学作品翻译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分类。他们接受了美国语言学家 J1B1Casagrande 的四分法: 实用类、审美- 艺术类、语言类、人种志类。Karl Thieme 根据文本接受群的不同作出四分法: 宗教类、文学类、官方类、商业类。法国语言学家穆南( G eorgesM oun in, 1967 ) 根据文本的功能把它分成七类?lv: 宗教翻译和科技翻译(根据内容)、

功能原理完整版

0 引 言 在物理学中,如何选择适当的参照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力学中通常选用惯性系,但有时也可选用非惯性系。功能原理在惯性系中成立,在非惯性系中作适当处理后也成立,有时用它解题很方便。本文就给出这样的例题。关于非惯性系参照系中,在《理论力学》中只是研究动力学方程,缺少的是非惯性系中的功能原理。本文经过推导得出质点系非惯性系的功能原理。 1 功能原理的研究 1.1 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质点系也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模型,它可以当作有限个质点组成的一个系统。设一个质点系有N 个质点组成,其中第i 个质点的质量为m i ,第j 个质点作用在m i 上的力(内力)为f ij ,这N 个质点以外的其他物体作用在m i 上的合力(外力)为f i ,则由牛顿运动定律 ()1 1N i i i ij ij j dv m f f dt ==+-∑δ (1-1) 式中i v 是i m 的速度,而 10ij i j i j =?=? ≠?, 当, 当δ (1-2) 当i m 的位移为i dr 时,以i dr 点乘上式便得 ()( ) 212 1 1N i i ij ij i i i j f dr f dr d m v =+-=∑ δ (1-3) 将上式对所有的N 个质点求和,便得 ()21211111N N N N i i ij ij i i i i i j i f dr f dr d m v ====?? +-= ??? ∑∑∑∑ δ (1-4) 令 1 N i i i dA f dr == ∑ 外, (1-5) ()11 1N N ij ij i i j dA f dr ===-∑∑ 内δ, (1-6) 分别代表外力和内力作的功,则(1-4)可写作: 2121N i i i dA dA d m v =?? += ??? ∑外内。 (1-7) 这就是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1.2质点系统的功能原理 质点系的内力可以分为保守内力和非保守内力。例如,质点系内各质点的万有引力是保守内力; 质点间的摩擦力是非保守内力。因而,质点系内力的功A 内可以写成保守内力的功(用符号A 内保 表

翻译批评:浅述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 姓名:常首鸣 班级:08级外应2班 学号:2008142

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它既继承了传统译论的合理的成分,又突破了其束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整个翻译界提供 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本文简要介绍功能学派的四位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并对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忠诚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罗马帝国的翻译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功能派翻译理论虽然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在德国才首先产,可综观历史,翻译的功能观却在翻译实践中早为有所表现。可是,无论中外,翻译的标准往往更多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本字面上严格忠实,因此在翻译的意图、目的和译本所起到的实际效果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这样翻译活动的执行者就常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然而,从20 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被圈定在语言范围之内,翻译理论家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随着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此时,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二、功能派主要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把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到翻译行为,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翻译涉及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功能派理论中对等原则的位置与语言学派大相径庭。对等原则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基础,而功能派只将其视作特定情况下采用的原则。功能主义理论是以目的论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更符合翻译实践。德国素有研究功能翻译理论的传统,凯瑟琳·赖斯( Katharina Reiss ) 、弗米尔( Hans. Vermeer ) 、曼特瑞( Justa Holz Manttari ) 、诺德( Christiane Nord )为其代表人物,他们为功能派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

怎样在非惯性系中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物理问题

怎样在非惯性系中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物理问题 新课程物理必修1-1在74页给同学们介绍了惯性系和非惯性系。区分惯性系和非惯性系就在于分清坐标系的加速度是否等于零。如果某个参考系的加速度为零,则该参考系就是惯性系,在惯性系内,对研究对象而言,牛顿定律成立;如果某个参考系的加速度不为零,则该参考系就是非惯性系,在非惯性系内,对研究对象而言,牛顿定律不成立;而如果我们假设研究对象除了受到其它的力以外,还受到一个惯性力()的作用,则在该非惯性系内,对研究对象就可以用牛顿定律进行求解了。下面我们举一个例题进行具体分析。 如图1,一个质量为m 的光滑小球,置于升降机内倾角为θ的斜面上。另一个垂直于斜 面的挡板同小球接触,挡板和斜面对小球的弹力分别为1 N 和2N 。起初,升降机静止,后来,升降机以a 向上加速运 动。试求: 升降机静止和以a 加速运动这两种情况下,挡板和斜 面对小球的弹力分别为多少? 解:方法一:在惯性系中运用牛顿第二定律, 我们首先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如图2,得到: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得到: ma mg N N =-+θθcos sin 21 θθsin cos 21N N = 解,得到: θsin )(1a g m N += θcos )(2a g m N += 方法二: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本题中如果以电梯为参考 系(非惯性参考系),则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其受力情况处于 平衡状态。小球的受力情况如图3所示,则(其中,* f 为惯 性力的大小): *21cos sin f mg N N +=+θθ θθsin cos 21N N = ma f =* 解,得到: θsin )(1a g m N +=

天线功能与工作原理

中国联通江苏分公司 技 术 交 流 材 料 江苏靖江亚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二00三年六月十一日 目录

一、天线功能与工作原理 (3) 二、天线的分类 (6) 三、性能指标与检测方法 (9) 四、天线结构和质量保证 (14) 五、天线选型原则 (20) 一、天线功能与工作原理 用来进行无线通讯的手机和基站,在空中是通过无线电波来传递信息的,需要有无线电波的辐射和接收。在无线电技术设备中,用来辐射和接收无线电波的装置称为天线。 天线的功能首先在于辐射和接收无线电波,但是能辐射或接收电磁波的装置并

不一定都能用来作为天线,任何高频电路,只要不被完全屏蔽,都可以向周围空间辐射电磁波,或者从周围空间接收电磁波,但是并非任何高频电路都能用作天线,因为辐射或接收效率有高有低,为了有效地辐射或接收电磁波,天线的结构形式应该满足一定的要求。 例如,像平行双导线传输线这样的封闭结构就不能用作天线,因为双导线传输线在周围空间激发的电磁场很微弱,终端开路的平行双导线传输线上的电流呈驻波分布。在两根互相平行的导线上,电流方向相反,线间距离远小于波长,所激发的电磁场在两线外部大部分空间中,由于相位相反而相互抵消。如果把两根导线的末端逐渐张开,辐射就会逐渐增强,当两根线完全张开时,张开的两臂短于半波长,上面电流的方向相同,在周围空中激发的电磁场在某些方向由于相位关系而互相抵消,在大部分方向则互相叠加,或者部分叠加、部分抵消,使辐射显著增强,这样的结构称为开放式结构,由末端开路的平行双导线传输线张开而成的天线,就是通常的对称振子天线。 作为基站天线,常常要求天线在水平面内向所有方向(一圈360o)均匀地辐射(或对所有方向具有同等的接收能力),具有这种特性的天线,叫做全向天线。而对某些基站天线,只要求能覆盖含有一定角度的一个扇区,这种天线叫做定向天线,对这种天线要求只向待定的扇形区域辐射(或只接收来自特定扇形区域的无线电波),在其它方向不辐射或辐射很弱(不能接收或接收能力很弱)。也就是说,要求天线具有所谓方向性。 如果天线没有方向性,无线电波呈球形向外均匀辐射,即所谓无方向性天线。此时,对发射天线来说,所辐射的功率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到达所需要的方向,大部分功率浪费在不需要的方向上;对接收天线来说,在接收到所需要的信号同时,还接收到来自其它方向的干扰和噪声,甚至使信号完全淹没在干扰和噪

非惯性系下力学问题

渤海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非惯性系下力学问题的研究完成人姓名张亚楠 主修专业物理学教育 所在院(系)数理学院物理系入学年度2008年 完成日期2011年6月1日指导教师丁文波

非惯性系下力学问题的探讨 张亚楠渤海大学物理系 摘要:非惯性参照系就是能够对同一个被观测的单元施加作用力的观测参照框架和附加非线性的坐标系的统称。在经典机械力学中,任何一个使得“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失效的参照系都是所谓的“非惯性参照系”。了解非惯性系下的力学问题很重要。对于非惯性系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理论已经从传统的理论教学扩展到实际生活应用领域,从宏观研究深入到微观领域。随着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对非惯性系下的元器件动力学行为,特别是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在直升机转子等航空发动机转子的动力学研究中,应用的也主要是非惯性系动力学的理论知识。近年来通过研究发现,在非惯性系中两体问题、摩擦力、压强以及浮力问题等都得以解决。本文阐述了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区别,由惯性力着手,把牛顿第二地定律引入到非惯性系中,分析了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条件,并对非惯性系下的力学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非惯性系和惯性系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对非惯性系下摩擦力的研究进行了讲述,摩擦力从动于包括惯性力在内的其它力作用。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在非惯性系中液体内部浮力和压强的变化,阐述了在不同参考系下液体浮力和压强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非惯性系;摩擦力;压强;浮力

Mechanics Problems in the non-inertial frame Zhang Ya-nan Department of Physics,Bohai University Abstract: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the coordinate system of the observation frame of reference and additional non-linear non-inertial frame of reference is the ability to exert force on the same observation unit. In classical mechanics, no one makes the "failure of the principle of Galilean relativity" frame of reference is the so-called "non-inertial frame of reference. Mechanical problem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non-inertial frame. For non-inertial frames from the traditional theory has been expanded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the theory to real-life applications, from a macro research into micro areas.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areas of life,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non-inertial frame components,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nonlinear dynamic behavior there is a lot of space. The study of helicopter rotor aero-engine rotor dynamics,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non-inertial frame dynamics.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found that two-body problem in the non-inertial, friction, pressure and buoyancy problems are all resolv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ertial frames and non-inertial frames, to proceed by the inertia force, the introduction of Newton's second law of land to the non-inertial reference frame, Newton's Second Law applies to conditions, mechanical problems and non-inertial frame study. The first part an overview of the non-inertial frames and inertial frames. The

无线网络WIFI天线原理

无线网络WIFI天线原理 1 天线 1.1 天线的作用与地位 无线电发射机输出的射频信号功率,通过馈线(电缆)输送到天线,由天线以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电磁波到达接收地点后,由天线接下来(仅仅接收很小很小一部分功率),并通过馈线送到无线电接收机。可见,天线是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一个重要的无线电设备,没有天线也就没有无线电通信。天线品种繁多,以供不同频率、不同用途、不同场合、不同要求等不同情况下使用。对于众多品种的天线,进行适当的分类是必要的:按用途分类,可分为通信天线、电视天线、雷达天线等;按工作频段分类,可分为短波天线、超短波天线、微波天线等;按方向性分类,可分为全向天线、定向天线等;按外形分类,可分为线状天线、面状天线等;等等分类。 *电磁波的辐射 导线上有交变电流流动时,就可以发生电磁波的辐射,辐射的能力与导线的长度和形状有关。如图1.1 a 所示,若两导线的距离很近,电场被束缚在两导线之间,因而辐射很微弱;将两导线张开,如图1.1 b 所示,电场就散播在周围空间,因而辐射增强。必须指出,当导线的长度L 远小于波长λ 时,辐射很微弱;导线的长度L 增大到可与波长相比拟时,导线上的电流将大大增加,因而就能形成较强的辐射。

1.2 对称振子 对称振子是一种经典的、迄今为止使用最广泛的天线,单个半波对称振子可简单地单独立地使用或用作为抛物面天线的馈源,也可采用多个半波对称振子组成天线阵。两臂长度相等的振子叫做对称振子。每臂长度为四分之一波长、全长为二分之一波长的振子,称半波对称振子, 见图1.2 a 。另外,还有一种异型半波对称振子,可看成是将全波对称振子折合成一个窄长的矩形框,并把全波对称振子的两个端点相叠,这个窄长的矩形框称为折合振子,注意,折合振子的长度也是为二分之一波长,故称为半波折合振子, 见图1.2 b。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