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语文复习诗词赏析汇编(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复习诗词赏析汇编(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复习诗词赏析汇编(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复习诗词赏析汇编(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复习诗词赏析汇编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二)赏析: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题型设计:

1.《渔家傲秋·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这首词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5.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词的上片重在,描写

,下片,重在抒发之情。

6.这首词中间接点明季节的句子是:。词中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7.“异”字统领词的上片,突出塞下秋景什么样的特点?

8.请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描绘的画面。

9..请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的画面。

10. 请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达的作用。

答案:

1、异在(1)塞下天气寒冷大雁在秋天就过早地向衡阳飞去,且毫无留意。这与作者的家乡吴地是大不相同的。(2)边塞所特有的声音混杂在一起,这与中原也是不相同的。(3)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一座孤城,在夕阳西下时,便早早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2、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报效祖国,壮志未酬的情感。

3、借边塞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写景,写塞下秋; 抒情,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6、衡阳雁去无留意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天寒,声音杂,城孤零零的特点

8、夜寒霜浓,白霜满地,天气寒冷,寂静的夜里传来悠悠的羌笛声音。

9、群山连绵起伏,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一座孤城,当夕阳西下时。便早早关闭了城门。

10、写出了塞外奇异壮阔的风光,暗写边塞战况吃紧,戒备森严的情景,为下片抒情作铺垫。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课下注释

尔:这样。相与:相伴。欲辨已忘言:相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课文研讨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课后练习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把握两位诗人各自抒发的思想感情。《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题型训练

1、这首诗的诗眼是__,全诗表达了作者____的心境。

2、能够表现诗人悠闲自得心境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

3、能够体现全诗主旨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一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能否把“见”改为“望”?为什么?

5、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句话的理解。

6、请描绘一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包含的意境。

《饮酒》赏析参考答案

1、“心远”悠闲自得闲适恬静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是俯,“悠然见南山”是仰,在仰俯之间不经意地抬头看见了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写出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而“望”却似乎有意而为之,与作者当时的心情不大吻合。

5、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这其中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来表达呢?

6、到了傍晚,山中的景象更加秀丽,成群结队的鸟相约着回到了林中,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自然晚景图啊!

2.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课下注释

珍羞:珍贵的菜肴。箸:筷子。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济:渡。云帆:高高的船帆。

课文研讨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题型训练

1、在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由___转至___,全诗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历程。

2、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诗人把“冰塞川”“雪满山”比喻成___,作者这样作比,表明了什么?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4、诗中哪些典型动作细节描写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了情感?

5、联系全诗,说说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的理解。

6、结合全诗来看,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行路难》赏析训练答案

1、消沉苦闷满怀豪情

2、世道险阻表明了作者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3、表达了作者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4、“停”“投”“拔”“顾”四个动作细节描写,提示了李白内心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5、这一首诗表达作者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他相信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实现宏大的理想,这句诗写出了诗人悲愤的豪迈,失意中的希望。

6、全诗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旷达胸怀和理想抱负。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汇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课下注释】

1、选自《李太白全集》。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乐山对峙,形势险要。

2、楚国:楚地。

3、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5、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6、怜:爱。一本作“连”

整体把握: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这两句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离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诗的颈联中“天镜”“海楼”分别指什么?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请使用两个短语概括这两幅画面。

4、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颔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5、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情感?

6、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7、对《渡荆门送别》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首联交代从远方乘船已出荆门山。从:跟随

颔联写进入楚地的阔大荒:辽阔的原野

颈联写楚地的夜晚和白天所见景象。结:形成与构成

尾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怜:爱

8、尾联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9、《渡荆门送别》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10、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答案:

1、怜;

2、A

3、水中明月;海市蜃楼;水是映月图,天边云霞图;

4、“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了,给人以空间流动感。“入”字使人感到仿佛江水流入碧空原野,意境壮阔。

5、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6、颈联交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上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象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下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

7、C

8、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是流径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着远行,用拟人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9、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10、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课下注释】

1、选自《刘禹锡集外集》,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

(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使君,称刺史。

2、巴山蜀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3、二十三年弃置身: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剌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京城,所以说23年。

4、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乐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5、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6、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7、长:增长,振作。

【课文讲解】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名句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练习】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遇?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

3.请写出颔联中两个典故的意思,并说说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烂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者两句诗?

5.下面对诗中有关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酬”是答谢的意思,“二十三年”指白居易于唐顺宇永贞元年(805)年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

B“闻笛赋”指晋朝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

C“烂柯人”指晋朝人王质,诗人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世沧桑之感。

D “听君”中的“君”是指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6.尾联“”表明态度,既是对友人的关心,也是与友人共勉。诗人坚定的意志,乐观精神尽现纸上,收到了语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7. 颈联推开一步,展望未来,改“”为“”,为历来传诵的名句。现常用它来说明。

8.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9.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10.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答案:1.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沉舟”,“病树”诗人自喻,饱含惆怅忧伤之情,但作者并不失望,坚信千帆竞渡,万木争春,表现作者豁达豪迈胸怀。 3.西晋向秀与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表现了诗人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西晋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结束,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事态变迁的怅惘心情。4.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5.A 6. 长精神7. 伤感低调慷慨激昂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8.B(该项正确理解是: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10.低沉愤怒,高昂乐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国:国都,即京城长安。破:(被)冲开;攻下。

②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恨别:悲恨离别。

③烽火:这里指战争。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④搔:用手指轻抓。浑:简直。欲:将要;就要。

⑤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⑥白头:白发。⑦城:指长安城。⑧浑:简直。

整体把握: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洲。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途中被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春中所见:国都沦陷后已经变得破败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是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话》里曾写到:“山河在,明“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花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的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一语恨别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开春以来战火越烧越炽,因而跟家人难以通信。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题型: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2诗的前四句,都统在()字中,诗人俯视瞻望,视线由()及(),又由()及()。

3、选择下列关于《春望》一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该诗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极端沉痛的思想感情。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短短两句诗就把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和盘托出。

D、全诗都统在“望”字中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及含义。

6.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与哪个历史事实有关?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蕴含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7“城春草木深”中“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深”写出了满目凄然的景象。

B、写出了春天到来一眼望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C、草木葱茏令人向往,表现诗人的欣喜之情。

D、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景象的无限留恋之情。

8《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___,_ ___;"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 _,。

9《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 __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10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春望>> 答案

1 一种解释: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2望;远;近

3.D

4──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5.──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说花也因感伤时事而溅泪,鸟也因痛恨离别而惊啼。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故物亦生情。以物之情写人情,既委婉曲折又深沉真挚。

6“安史之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表达了诗人感伤国事,怅恨离别之情

7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 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 A

古诗赏析

次北固山下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江春入旧年:意思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或表达乡愁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3、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的情怀。

4、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用来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的句子(或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6、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

7.请描述划线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参考答案

D

答: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

2、…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

3、客游他乡而思念故乡的情怀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答:⑴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⑵透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⑶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⑷“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谈出上述四点中的一点即可。)

6 、青山、绿水7、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Sǒng

竦峙:高高耸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_________,后四句写_________。

2. 写大海无风时的波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 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写登临的地点和目的。“”是全诗的诗眼,“”字统领全篇。

6诗人在描写实景时,运用了的手法

7.试对两个“若”字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 实虚

2.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苍凉悲壮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5.碣石山观沧海“观沧海”观

6. 互相映衬,动静结合

7.两个若字,借助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大海包容天地、推土日月星辰的气概,显示诗人的博大胸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整体把握: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赏析:

1、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2、诗人劳作一天之后,扛着锄头归家,空中一轮明月陪伴他。"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虽然艰辛,但诗人是快乐的。

3、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沾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课后习题:

《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补充习题: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3、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从内容看诗人很不善种田,但是非常勤劳,分别指哪些内容。

A、不善种田_____________

B、不辞辛苦_____________

4诗中表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5、形象描绘一天农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_________,后四句抒发了__________。

7、“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8、“悠然”写出课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9、“见”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10、作者是怎样使这首诗达到文质兼美的?

答案:

《归园田居》课后练习题答案:

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归园田居》补充习题答案

1、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形象。

3、A、草盛豆苗稀B、晨兴理, 带月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6、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后四句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7、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意境中。

8、“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9、“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10、.采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相映成趣;语言朴实,诗意醇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内容赏析

1. 本词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以_________为主,下片以_________为主;从内容上看, 上片写__________,下片写_____________.

2. 全词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也委婉地表达________________愿望.

3 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

"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体现了苏轼的词"豪迈奔放"的特点.

B. 这首词上片以孙权自比,写出猎的阵势,气概豪迈.

C.词的下片写请战,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情豪志壮.

D.词中通过"老夫聊发少年狂"表现出作者对朝廷的厚望,其中"狂"字,贯穿全篇.

5.文中表达作者

6 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全词通篇纵情放笔,挥洒自如,风格豪放.

B.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威武英姿和豪情满怀.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被贬密州后,对朝廷的怨愤之情.

D.结尾两句卒章显志,极写作者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

7.本文作者属于派的代表人物

答案: 1.叙事,写景;出猎盛况,报国志向 2.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到边关抗敌3.A 4.C 5 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到边关抗敌的强烈愿望 6.C 7豪放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片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外在的行为表达词人内心浓重的哀愁。

(2)下片中表现词人思想活动层次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结尾“创意出奇”在于把“___________”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构思新鲜,手法奇特。

(3)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1)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2)也拟只恐愁

(3)“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

《破阵子》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百发生!

一、内容简析: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二、综合练习

1、仔细阅读此文,请概括上下阙各写出了什么内容?

2、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两句表达了作者的理想。

3、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沙场。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

4、《破阵子》一词中描写将士们酒足饭饱后列队布阵的场面和描写残酷战斗气氛的语句分别是什么?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6、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意识?

8、“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9、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11、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

《破阵子》赏析答案

1、上阙写军营里战备状态,紧张而有气势。下阙写自己忠君爱国却难以实现的情怀。这首词上阙写军旅生活,下阙写渴望激烈的战斗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2、可怜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气氛。

6、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7、是古代人忠君思想的体现,就说能够完成宋王朝驱逐入侵者,统一中国的夙愿,就会博得生前死后的好名声。

8、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9、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1、军营生活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钱塘湖春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2.孤山: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3.贾亭:贾公亭。

4.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5.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6.暖树:向阳的树。

7.不足:不够。

8.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 .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句中的动词很有表现力,请你描绘一下句中图景,说说这两词好在何处?

4.请你体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两个划线词的意思,说说两词带给你的丰富想象。

参考答案:

1.C

2. “水面初平” “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3. 运用拟人手法用了“争”和“啄”两个富表现力的动词,勾画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使画面充满了生机。

4“渐欲”是“还未”的意思,“才能”是“刚”的意思。各种花朵还将开未开,含苞欲放,浅浅的嫩草,刚把马蹄埋没,但不久的将来就会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写出了春的发展变化,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考点透视 中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简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曲)的考查,一般有: 1.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 2.感知诗句中的艺术形象; 3.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 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

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古典诗词鉴赏题目的特点: 一、历年的古典诗歌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或元明清的曲,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二、历年的试题多为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少量律诗和词曲,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歌。 三、选材应力避两点: 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 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四、鉴赏的诗歌多选自课外,有少数选自课内。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知识讲解 古诗词的分类 古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古诗词鉴赏 人教部编版(无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古诗词鉴赏技巧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按诗韵诵读古诗。 3.推敲字义、词义,理解诗句。 4.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5.朗读欣赏,注意积累。 欣赏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熟练成诵的地步。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意境。最后达到能够背诵古诗的地步,有的古诗还要求能够默写下来。 诗人回顾: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大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强化训练 一、古诗文阅读。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的第二句中,“惊”这个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渔父词【南唐】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3.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体会首句中“有意”一词运用的妙处。 三、古诗阅读。

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6.说说诗歌最后一句“忽见千帆隐映来”蕴含的道理。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7.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诗的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怎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习作演练 一、古诗阅读。 雨后池上 [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棯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二、古诗词阅读。 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3.词的上片采用_________的手法,突出了环境_________的特点。 4.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重点赏析: 这首词“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为下文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做铺垫。 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奇异的风光,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浊酒”两句揭示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抒发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悲怆含蓄地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主题思想: 本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文言虚词题 ⑴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掌握了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要领,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阅读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是诗词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悟意。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歌——如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诗人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 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①以为汁。 萁②向釜下然③,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①漉豉(chǐ):豆制品。②萁(qí):豆茎。③然:通“燃”。 (1)诗中“泣”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作具体分析。 “泣”字使用了拟人手法,极为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诗人面对兄弟残酷紧逼的现实表现出的极度痛苦和悲愤。 (2)如何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内涵? 1豆茎与豆原本是同根相生,诗人用豆茎与豆比喻同胞兄弟、手足之情。 2面对兄弟紧迫地残酷相逼,诗人极度伤心而又深感无奈.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1)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2)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答出心境、环境,意思对即可) 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请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以动衬静。月亮爬上山头,清光遍照涧谷,惊醒了树上夜宿的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喳喳地鸣叫几声。

8.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4分)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小题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2分) 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小题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送别情景。【小题2】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心称作“冰心”?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1分),表明诗人的心像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1分);突出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依然坚持操守、冰清玉洁的品质(1分)。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1、上阕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异”在 (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 地大不相同。 (2)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坐 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的思想感情,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2、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5、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 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6、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 雁去。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8)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 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 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 国的情怀 11、(1)一个“”字,概括了塞外景色的总体特征;“,”概括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 (1)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2、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 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 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 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作者: ————————————————————————————————日期: ?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人教部编版 诗歌鉴赏 理解六年级经典题型真题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诗歌鉴赏理解六年级经典题型真题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诗歌鉴赏 (1)补全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 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 (2)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________图。其中“________”和结句中的“________”都说明了暮春季节。 (3)“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4)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 (5)“________”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2.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A.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对我说:“我是方老师。”B.……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杆慢慢地在纸上移动,几个端庄整齐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子上。 C.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的手,温柔地鼓励他别放弃。 (1)通过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________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的方老师。 (2)请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的动作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 何其芳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1)题目中“歌唱”的意思是( )。 A.唱歌 B.赞美 (2)诗人为什么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 A.我的歌很好听。 B.我歌唱的是早晨。 C.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B.第一节作者把“快乐或好的思想”想象成声音、微风、阳光。“微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阳光”给人一种春和日丽的欣慰之感。 C.这首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热情歌唱,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4)读完这首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试着写出两个,并说说他们之间的相似点。 4.课内阅读。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1)这两节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苏联的________。 (2)这两节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来描写了美丽的白桦。 (3)“流苏”在文中指的是()。 A.花穗样的装饰物品 B.披着白雪的树枝 C.流动的物体。 (4)请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续写。 5.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5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例题:下面这首诗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从题目(秋思)、意象(枯藤……夕阳……)、关键词句(断肠人在天涯)体会到了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的答题步骤] 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题型示例]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答题格式】——词(或——字) 好,有——之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小学六年级古诗赏析全

八·古诗词鉴赏 *诗歌赏析答题基本方略: 1. 把握标题,翻译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 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 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一)手法: (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 (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内容方面 设题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 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 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 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 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 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

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 一、主旨情感类 提问方式+答题模式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例一: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此诗描绘出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香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忙碌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二)。 二、表达技巧类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白描、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等。 例1: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

20首古诗词阅读赏析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了解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三、内容简介:汉代乐府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关系。诗的正文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总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第二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看出来的。 四、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五、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描绘了大海宏伟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六、重点语句赏析: 1、“水何澹澹——洪波涌起”这六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生姿。 2、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①星汉:指银河。②翻译:日月的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的辉煌灿烂,仿佛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③“若”字有什么好处?“若”表明了诗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④赏析这四句诗:作者借助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作者简介:唐代诗人。 二、题解:次,停泊,次北固山下,即乘船停泊在北固山下。 三、体裁:从形式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内容上看是一首思乡诗。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四、思想感情:这首诗写诗人沿江东游,泊舟北固山下而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五、内容分析: 首联:点题,青山即北固山。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写出了江水浩渺开阔,清风和顺,大惊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既暗示了时光的飞逝,又蕴含生活的哲理:光明驱尽黑暗,暖春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

部编语文九年级诗词赏析汇总

部编语文九年级诗词赏析汇总(九年级上册) 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受聘在商汤身边。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主题】抒写了世路艰难、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交错地反映在这首诗中。 【写法】(1)叙事开篇,夸张的手法。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2)联想,用典。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3)直接抒情。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主题】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写法】(1)颔联用典故。“闻笛赋”表达深沉的怀旧之情。“烂柯人”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2)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比喻),生动地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客观揭示了新陈代谢万象更新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豁达的胸怀。后人常引用这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3)此诗感情沉郁,但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