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郑英杰

(吉首大学政法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一是山重水复的封闭的自然环境,二是贫困的经济环境,三是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湘西;文化生态;楚巫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1)02-0065-05

风格独异的湘西文化是湘西人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植根于独特的生活方式。简言之,封闭的自然环境,贫困的经济环境,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一、封闭的自然环境

1.山重水复的自然环境

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自古以来便被视为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两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在湘沅一带的蛮荒之地。他的著名的《九歌》,就是在流放时期采摘当地的傩祭巫歌加工创作而成的。流淌着五溪(酉、辰、巫、武、氵无)清流的湘西地区,留下了诗人的足迹。屈原自誉香花,他赞美沅芷澧兰,他到过的溆浦(“入溆浦余亻亶亻回兮,迷不知吾所为”),在地理上就属于湘西。

湘西独特的自然世界,是构成湘西文化世界的环境和基础。

(1)山高水险,风景奇特

清代檀萃所著《楚庭稗珠录》卷一云:“自武陵西皆滩河,其险怛心,其奇骇目,经缘梦山、明月池、白壁湾,因忆郦道元所称:`颓岩临水,悬梦钩渚,渔泳幽谷,浮想若钟,风籁空传,泉响不断。'形容曲肖。行数日,则所见愈多愈急……”现今游览湘西著名风景区张家界、猛洞河等,更会为目不暇接的(森)林、峰、崖、峪、(溶)洞、溪、瀑、潭、湖的谲诡多变、神奇瑰丽而赏心悦目,惊喜不迭。

湘西的山,重重复重重,正所谓开门见山,山外有山,山中套山。湘西山势险峻,群峰耸立,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是一块形胜之地。北部八大公山是全境的最高峰,海拔达1890米,莽莽苍苍,浮腾于云雾之中。西部八面山与曾家界、洛塔界等大山对峙,山峦重叠,地势险峻。西南腊尔山台地紧靠云贵高原,那里有一座云蒸霞蔚的天星山,是当年苗族起义英雄吴八月与清军血战的古战场,雄峰如利剑穿空,绝壁如刀削斧劈,山腰“之”字形栈道凌空盘上。

这里,不少地区母岩多为石灰岩岩层,形成了许多奇异的石峰,深邃的洞穴,忽隐忽现的阴河。如凤凰齐梁洞,武陵源黄龙洞等,大的可容纳上万人。张家界市的天门山,花垣县的摩天岭,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并有多处高宽均达数十米的穿山溶洞。

这里,大小溪河共有一千多条,纵横密布,主要有澧水、沅水及其各个支流,如沅水支流酉、辰、巫、武、氵无。这些河流多乱石、暗礁,滩多水险,故有今日茅岩河和猛洞河漂流之旅游胜观。

(2)山环水绕,风景秀美

湘西的青山绿水,不仅有山高水险的一面,还呈山环水绕之势。在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金鞭溪,

65

 2001年第2期 郑英杰: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1-04-13

作者简介:郑英杰(1948-),男(土家族),湖南吉首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民族伦理文化。

DOI:10.13438/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2970317.html, ki.jd xb.2001.02.016

就有水绕四门之美景。初入湘西的外地人,在这山环水绕、溪洞相连的自然景致中,真正可以体味到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情画意。

湘西境内的众多河流,虽在夏季多因山洪暴发而冲流激荡,咆哮奔腾,但在大多数季节里显得清澈柔媚,碧波诱人。据《水经注·澧水》记载:“澧水又东,茹水注入……水色清澈,漏石分沙。”

湘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由于这里地形起伏,平地和高山气温悬殊较大。在高山深谷地带,常常是山麓是亚热带气候,山腰是温带气候,山顶却是寒带气候,真是一山有四季,且雨量充沛,一些高山常常是云雾缭绕,溪流淙淙,多似仙境。

湘西是天然的植物园。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有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原始次森林,在原始森林带里有许多奇异珍稀的植物。国家所列的110多个保护树种,在湘西就有20多种。八大公山和天平山的成片珙桐群落为世界所罕见。著名的水杉在一亿年前曾广泛耸立于北美、欧洲和东亚等地,到了第四纪冰川时期,几乎全部毁灭。国外科学家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其化石标本,而在湖南的湘西,古水杉竟顽强地活下来,向游客展露其古老雄姿。银杏树,也是第四纪冰川期浩劫后的孑遗树种,散生于湘西数地。

湘西又是天然的动物园。境内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有25种。如武陵金丝猴和猕猴生活在湘西的深山密林中,它们机警敏捷,攀援如飞。这里的山鸡特别多,有秧鸡、石鸡、野鸡、白鹇、锦鸡、竹鸡。湘西还有世界稀有的两栖动物———大鲵。因其叫声似小孩啼叫,故又称“娃娃鱼”。

2.自然生态对湘西文化的影响

钱穆认为,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精神之差异,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分别,这种自然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由其生活方式而影响着民族的文化精神。[1]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奇山异水的湘西自然生态构成了湘西文化世界的环境和基础。湘西独特的自然景观,必将天造地设般地孕育着具有浓郁区域色彩的湘西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是湘西文化注重于生命的存在和雄强。湘西自然世界是一幅充满生气的生命图画,万木峥嵘,百兽活跃,群峰竞秀,河流奔腾,云舒云卷,气象万千,似乎万物皆有生命。既然千古水杉历经磨难还能顽强地活下来,那么,在任何艰难困苦条件下都能顽强地活下去,应该说是湘西人的一种执着的生命意识。

二是湘西文化注重天人合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张扬人的自然本性。湘西自然环境呈山环水绕之势,一切皆自然天成,浑然一体。如今湘西乡下男人下河洗澡,仍喜欢光着身子立于水中,毫不回避。至于放排下滩搁浅,水手们光着身子在水里边骂边劳作,更是常事。这是大自然的精灵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充满生气的图画,一切都那么真真实实,不遮掩,不造作。

三是湘西文化处处闪耀着重情重美的艺术追求之光。湘西的山川景物雄奇幽野,神秘诡谲,极富生命的律动,南方特有的潮湿气候所引发的云雾变幻,容易激发人们的奇思妙想。屈原笔下有美丽的山鬼,沈从文笔下有俏皮的霄神,亦不是偶然。

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使湘西文化保留着较为原始的极富神奇色彩的文化风貌。可以说,湘西文化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

湘西所在的武陵山区是云贵高原的余脉,四面盘山阻隔,河流从山谷穿行,两岸多为狭长台地,交通十分闭塞。而湘西是通向大西南、连接巴蜀的必经之地。从中原直下潇湘后,通西南,在交通借助水路的古代,只有由沅水上白河经茶峒进入四川,或上酉水,经里耶进入四川和沿沅水到芷江过晃州进入贵州这样几条路。由于山高水险,人迹罕至,至今尚有大片原始森林、次森林的张家界,“养在深闺无人识”,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被发现。

如果从文化意识的历时形态来考察,人类社会经历了神话、宗教、“世俗”文化、“家园”文化四个典型的历时形态。由于湘西较为封闭的自然环境,湘西文化必然保留着较多的神话与宗教阶段的色彩,凸现着鲜明的原始性特点。巫风巴雨,人神杂糅,举凡大型民俗节庆,莫不娱人娱神,热闹非凡。加之在这种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受动自足型的山区农耕自然经济,火耕水薅式的生产方式,以及历代王朝奉行的较为宽松的羁縻政策及数百年土司制度,“汉不入峒,蛮不出境”,致使湘西人长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从而使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研究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二、贫困的经济环境

千百年来,湘西人一直在贫困中度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西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迄

66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仍没有摆脱贫困,告别贫困。贫困像大山一样,重重地压在湘西人的肩背上;贫困又像影子一样,紧紧地伴随在湘西人左右。人们说,大西北的贫困是荒凉而富饶的贫困,而湘西,则是一种美丽的贫困。

1.贫困的追溯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也是湘西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但是在湘西,这种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之上的。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而又不成熟,在湘西地区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是农耕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原始粗放,种水稻是火耕水薅,种旱粮是刀耕火种。天顺《大明一统志》卷六十六就说湘西永顺(包括龙山、古丈)土民“刀耕火种,渔猎养生”,万历《广志铎》卷四也说永顺、保靖“居常则渔猎腥膻,刀耕火种为食”。到了明代还主要靠刀耕火种,靠渔猎过日子,熟田熟地当然不多。南宋《老学庵笔记》还说辰州“皆焚山而耕,所种粟豆而已,食不足则猎野兽,至烧龟蛇而啖之。”当时,主要吃小米和豆类,生产大米的水田当然更要少些。宋代尚如此,宋以前则更会如此。二是以农耕为主,辅以渔猎和采集。湘西土家族经济明显地是一种半耕半牧经济,土家族至今仍喜欢“赶仗”打猎,亦是一例。土家族古代以渔猎为主,农耕为辅,直至宋元时期,渔猎生产仍是土家人生产的主要方式。明清时代,大量的方志中都有土家人“喜渔猎”的记载。此外,原始的采集经济也同时存在。“春来采茶,秋则取岩蜂、黄腊,冬则入山寻黄连割漆,时常以挖葛为食。”[2]清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农耕经济占绝对优势,即农耕为主,辅以渔猎和采集,史料中有“土民重农桑,男女合作”之记载。苗族的先祖神农氏发明农耕而使其农耕经济早熟,但由于民族大迁徒和后来的民族压迫,苗族逃至深山老林,致使农耕经济极不成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丛林经济,旱粮多于水稻。

如今,湘西成了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湖南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帮助湘西人民摆脱贫困,告别贫困。湘西是神奇而美丽的,又是硗瘠而贫困的,这是一种“美丽的贫困”。这种美丽的贫困,构成了湘西文化植根的经济环境。

2.贫困对湘西文化的影响

贫困的经济环境,对湘西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它生长或铸塑着湘西人雄强蛮悍的进取精神和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的勤劳务实的美德。

由于土地硗瘠,物产不丰,致使几千年来湘西人民一直生活在贫困艰难之中,加之山川险阻,交通不便,其物质文明水平相当低下。据《大明一统志·重庆府》卷六十九载:“地瘠民贫,重本力穑,风俗朴野,服食俭陋。……俗有夏、巴蛮夷,就水造餐,钻木出火”。明代重庆府中巴蛮之民,竟原始如此,其余山地土家百姓的生活艰苦,可想而知。而历史上因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迁至高山野岭、偏山僻水的苗民生活的艰辛,则更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如此险恶的生存环境及原始的生活水平,却生长或铸塑着湘西人雄强蛮悍的民族文化精神。同时也使他们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生存发展的艰辛,从而对其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的务实精神的铸造发生着很大的影响。加之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帮工互助式的生产方式和原始民主遗风,不断强化着民族内部的情感联系和群体利益至上的伦理道德意识,从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了本民族在险恶的自然环境和贫困的经济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这是对严峻的生存环境挑战的一种应战。

其二,它使湘西文化呈现出更为守成受动的特色,其突出表现就是巫风尤盛。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的保守性格。湘西山区农耕经济是一种原始落后的自然经济,它既早熟且更不成熟,无疑使湘西文化呈现出更为、守成、保守、受动的特色,往往需要外来文化的冲击,方能有大的历史进步。如历史上,楚文化对湘西土著文化、巴文化的冲击并入主湘西,成为湘西文化的主流。又如清改土归流,汉文化对湘西楚巫文化的冲击,最后融汇成一种新型的湘西文化。

这种保留着较多的渔猎、采集和半耕半牧成分的湘西山区农耕经济,在文化上的体现就是保留着较多的原始社会和上古社会的遗风,巫风尤盛。从宗教角度而言,原始宗教、自然宗教色彩较重,伦理宗教相对较弱。从艺术而言,则保留了较多的原始艺术的特点,神话传说极为丰富,巫歌傩舞经久不衰。从文化哲学而言,则表明湘西文化保留着较多的神话阶段和宗教阶段的特点。这些,都显示了湘西文化蕴含的原始性、神秘性和神圣性。

三、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

论及湘西人文社会环境,一言以蔽之,就是宽松,一是政治环境的宽松,二是族际环境的宽松。

67

 2001年第2期 郑英杰: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1.人文社会环境的回眸

从湘西地区的历史沿革来看,在民国以前,特别是清雍正“改土归流”以前,历代封建王朝对湘西主要实行“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如秦朝以“巴氏为蛮夷君长”的地方管理,又如唐宋的羁縻制,元明清(截止于清改土归流)的土司制。即使是清改土归流以后,流官以汉人、满人为主,也有一些湘西土家、苗人被委以官吏的。这种羁縻政策长达数千年,致使湘西地区长期处于大封锁下的内部较为自由的政治格局之中。尤其是在黔东南雷公山区和湘黔交界的腊尔山区,由于苗民的反抗,从明中叶到清初,苗民逐渐排除了土司和流官的势力,形成了两片自主自立的区域。这种政治局面,对于更多地保存湘西文化的古朴本色无疑是起了作用的。

中国封建社会绵延两千多年,其社会政治结构是一种以宗法制为基础,以宗教伦理为本位,以官僚制为骨架,以君权至上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结构。其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二是专制主义严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甚至科学技术等等。

在湘西,土家族大姓田、向、覃、彭、冉,苗族大姓吴、龙、廖、石、麻,其宗法统治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特色,但宗法制度不如中原汉族那么完备系统,原因是湘西社会政治结构比较松散,有较大的独立性,如中央朝廷对湘西边地长期实行的羁縻政策及数百年的“以夷治夷”的土司制度,致使湘西人更注重血缘温情而少等级森严。由于民族战争和民族隔离,致使苗族社会发展到明末清初时代,还处于“有族属无君长,有穷富无贵贱”的历史阶段,汉族的封建文化对苗族影响并不十分严重,在苗族内部还浓烈地保留着原始集体的民主平等制遗风。

由此可见,历史上由于封建统治者实行数千年的羁縻政策(截至清改土归流止),湘西社会政治结构总体上比较松散,在大一统专制政治下内部有较大自由度的相对独立性,构成了一种较为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当然,这种社会政治的宽松,是以不平等的民族关系为前提的,是封建统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手段,是与镇抚相加的政策相呼应的。清改土归流后,大量汉人进入湘西,带来了汉文化,在客观上促进了湘西社会的向前发展,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状况则更为严重,从而激起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如历史上著名的雍乾、乾嘉、咸同三次苗民大起义就是明证。直至民国年间,一些少数民族出身的知识分子,诸如作家沈从文,还不敢承认自己的苗族出身,而且,沈从文知晓自己的祖母是苗族,还是他出走湘西之际,他父亲极为神秘地告诉他的,这又是民族歧视的一个明证。

可以说,历代封建王朝对湘西蛮荒之地实行长达数千年的羁縻政策,这是一种人文社会环境的宽松,但这是建立在民族不平等基础上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的宽松,是一种被迫的无奈的选择。例如,早在汉代,汉光武帝几次派兵溯沅水而上,对湘西进行大规模的征剿,都遭到湘西苗蛮顽强抵抗而归于失败。又如溪州之战,也是值得一提的。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九月,楚王马希范出兵攻打溪州,当时溪州辖今永顺、古丈、龙山、保靖等县,是土家族聚居之地。溪州刺史彭士愁带领溪兵奋力抵抗,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楚兵名胜实挫,只得停战,坐下来谈判。谈判后,将双方所拟条文,镌上铜柱,于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十二月树立在永顺、沅陵交界处。在中国历史上,为缓解民族冲突而铸造铜柱,这是绝无仅有的一例,其珍贵是不言而喻的。溪州铜柱实质上是国家与地方划界管理的标志,是封建王朝不得已实行宽松的羁縻政策的又一产物。

建国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中央制定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政策,全国56个民族成了56朵花,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而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湘西,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还成立了麻阳等苗族自治县。这也是一种社会政治的宽松,但这是真正的社会政治的宽松。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不可能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我们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找到了一条全国各民族共同繁荣之路。

人文社会环境的宽松,不仅表现在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而且表现在族际环境的宽松。在湘西,无论是土家族、苗族还是侗族,各族人民长期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互相兼容、宽大为怀,大家和睦相处,相安无事,民风淳朴,人性善良。既便是清改土归流后,汉人大量拥入,各族人民还是互相兼容和睦相处。如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称

68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苗族人为“白卡”,意为“邻居的人”;称汉人为“帕卡”,意为“外来的人”即“客家人”,就是一例。

2.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对湘西文化的影响

数千年来形成的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对湘西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它有利于保留湘西本土文化的民族特色;二是它促进了湘西多元文化的互动互渗。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

其一,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有利于保留湘西本土文化的民族特色。

在湘西,如果依民族来划分,湘西文化有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侗族文化、汉族文化之别,其中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尽管它们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就连汉文化进入湘西也在某种程度上巫化了),但又各具民族特色,可谓异彩缤纷,争相斗妍。如土家族文化可归结为巴楚文化,而苗族文化可归结为苗楚文化。湘西本土文化之所以民族特色浓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封建专制下的羁縻政策长达数千年之久,这种社会政治上的宽松,致使湘西地区长期处于大封锁下的内部较为自由的政治格局之中。这种政治格局,客观上有利于保存湘西文化的附魅色彩浓重的古朴本色,保持各民族文化的民族特色。例如苗族文化,无论从其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还是心态层面上看,都独具民族特色。至于建国后社会政治的宽松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睦相处,更是有利于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

其二,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促进了湘西多元文化的互动互渗。

湘西文化是多元的,既有土家族文化,又有苗

族文化,还有侗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等。在远古,既有土著原始文化,又有濮文化、巴文化、楚文化等。这些文化之所以能够互动互渗,出现多元文化一体化趋势,并最终形成巫风尤盛的湘西区域文化,应该说,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为之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土家族之所以成为当今文化上最为接近汉族的少数民族之一,就在于数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实行“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特别是数百年的土司制度,使土家族在文化的互动互渗中较多地接受汉文化,而进步得较快,以致于某些显性的文化层面上的民族特性都已消失,如大多数土家族地区现今不讲土家语而操汉语,以致于建国初期还要来一番民族甄别工作才最终确定为单一民族。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比较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对于土家族的进步和文化变迁演进毕竟是外因,如从内因考察,则主要是因为土家族本身的构成即是多元一体的,其文化构成是多元一体的,由此形成土家族的一种乐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开放心态。而苗族虽在文化互动互渗中有进步,但由于苗族的族源较为单一,是古九黎、三苗之后裔,在先前的民族战争和民族迁徙中加强了其民族性,在后来的反抗封建统治的苗民起义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性,这就使苗族文化从各个层面上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性。参考文献:

[1]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的沉思[M ].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4.

[2] 李廷贵,等.苗族历史与文化[M ].北京:中央民族大

学出版社,1996.

[3] 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M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9.

On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Western Hunan and Its

Effect on Social Development

ZHE NG Ying -jie

(Politics and Law Department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 bstract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Western Hunan includes closed natural environment ,backward economy and loose social and humanistic surroundings .This unique cultural ecology preserves many primitive religious beliefs and deistical ideas .These beliefs and ideas are well reflected in its wu culture and ceremonial customs .Therefore ,the cul -ture of Western Hunan may well be considered as the alive fossils of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especially of the ancient Chu and Wu civilization .

Key words :closed natural environment ;backward ec onomy ;loose social and humanistic surr oundings ;the Wu culture

69

 2001年第2期 郑英杰: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拦门酒: 在凤凰县的深山苗寨里,苗家人有一种隆重的礼节,迎接尊贵的客人,都要在门口摆上一碗碗酒,请尊贵的客人们每人都喝上一碗两碗或一口两口这便是苗家人的拦门酒。这种礼节经过若干年的演化已成为苗家人待客的一种礼仪风俗。这种风俗起始于何年,只因苗家人在封建社会受岐视很深,官办的史志书上没有记载。不过苗家的老人们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已经有好多年了。 拦门酒,表达着苗家人的心诚,像酒一样浓烈,像山泉一样清纯。对于拦门酒,客人们喝得越多,苗家人心里越是高兴,这是看得起苗家人,敬重苗家人。 拦门酒,通常有两种酒:一种是包谷酒,苗家人用自己种的包谷自己酿造。包谷酒浓烈甘醇,喝后脸庞通红发烧,会立马产生一种顶天立地、豪气十足的男子汉剽悍气魄;另一种酒是糯米酒,苗家人叫甜酒。这种酒由妇人专事酿制,用高寒山区云雾中生长的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圆颗糯米为原料,用百年老瓦缸密封。此酒汁浓、清凉、甘甜、味香、口感可人,男女老幼皆宜。苗家人长年备有此酒,用来招待心目中尊贵的客人和极为亲密的好友故交。特别是盛夏炎天六月,从深山里汲来清凉的泉水勾兑此酒,可以清凉解暑,最大功能则是滋阴补肾。两种酒,可由客人随意挑选。但大都是男人们喝包谷酒,显示男人本色。女人们则小口吮吸着糯米酒,展示着东方女性的温柔。 拦门酒,是苗家人待客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今,拦门酒已走入了旅游市场,在凤凰古城的旅游景区,在各大商场宾馆开业的仪式上,都会有拦门酒。场面宏大的,会扎着彩楼,挂上灯笼绣球,舞起狮子,敲着花鼓,吹起唢呐、木叶,唱着苗歌,一排排服饰艳丽漂亮的姑娘端着一碗碗清纯的包谷酒、糯米酒,笑盈盈地亲手端至你的唇边,请你喝酒。 此文献由湘菜连锁加盟品牌“湘西部落”提供。 湖南湘西部落餐饮连锁有限公司

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3篇(完整版)

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3篇 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3篇 1: 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 Xiangx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ture is loated in the northest of hunan provine, bordering, guizhou, hongqing, hubei provine, overs an area of 15486 square kilometers, the territor inhabited b tujia, miao, hui, ao, dong, bai minorit, population 6458 million people, inluding 1.05 million tujia, miao, 860000 people, aounting for 7 9%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ethni minorities. Jishou longshan and ongshun, baojing, floer alls, the zhangs, phoenix, LuXi seven ounties. Miao is a ver hospitable people. Have a sight for sore ees, guests ame to the miao, is often treat famil drink after dinner, his brother, famil, friends, and even people QuanZhai ill then please, is a guest QuanZhai kiss . Merhant treat mostl have hikens, duks, fish, meat and edible fungus, mushrooms, tofu, bean sprouts, as ell as the rih national harateristi kipper, hdrohlori aid, sausage, suh as blood tofu dishes. Should not onl toast vomiting-induing toasts but also sing the anient songs and miao mountain.

湘西习俗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 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 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

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轮圈四棱突起;扁圈形扁,上镂花;盘圈以空心银条盘绕而成,有五匝、七匝之分。牙钎即银链,由两块镂刻银牌和多根银链组成,下吊牙钎、挖耳、小刀、金瓜锤等,分两层或三层,层次多者美。后尾用银制花草藤叶连缀而成吊手后背。 4、嫁娶婚俗:以歌为媒,境内土家族、苗族男女相恋,多以歌为媒。苗族更为普遍。苗族青年男女通过赶场、赶秋、樱桃会、挑葱会等场合相识后,遂开始约会。约会一般以草标为记。约会时即开始唱歌,先唱"访名问姓歌",如同姓不再对歌,以兄妹相称。如非同姓则以对歌了解情况,加深感情。多次约会对歌,遂以歌相互赠物、如项圈、手镯等。至此,情感已达高潮。女方

湘西红色文化调查报告

湘西红色文化 湘西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这块神秘的土地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就以我所在的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为中心,周围就有不少红色旧址,比如芷江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1945年8月21-23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请降之地点。标志着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伟大胜利,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点”,蜚名海内外。 除了芷江受降纪念馆还有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的粟裕故居和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的贺龙故居。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家。在他的故居内还建有粟裕纪念馆与粟裕纪念碑。粟裕纪念馆共有三个展室,主要以粟裕同志生平事迹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照片、珍贵文物以及各种图表、字画、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粟裕同志光荣战斗的一生。 贺龙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奋斗,出生入死,为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丰功伟绩,为祖国的建设和国防的强大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是桑植人民的优秀儿子,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杰出英雄。贺龙故居,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从张家界市区驱车约两个小时,为1975年桑植县政府按原貌所修复的。故居为一湘西常见的木架毛瓦平房,同时在同院内新建了贺龙生平事迹陈列室,此为一砖木结构房屋,共陈列贺龙不同时期的185张照片和50多件文物。旧居门前还有一座风雨桥,建于1916年,贺龙成名后改称为“贺龙桥”。该桥为木质结构,造型古朴,富有民族特色。贺龙故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桑植县洪家关,1896年贺龙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通过参观了解湘西地区的红色遗迹,我们回顾革命先烈们的伟大事迹,了解

湘西红色文化

湘西红色文化

摘要:湘西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这块神秘的土地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高校应将这些红色资源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借此来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进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湘西,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一个红色资源颇多的革命老区,拥有血性悍勇、勤勉耐劳之习性的湘西人民,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是一块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之地,更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教育基地。 就以我所在的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为中心,周围就有不少红色旧址,比如芷江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1945年8月21-23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请降之地点。标志着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伟大胜利,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点”,蜚名海内外。 除了芷江受降纪念馆还有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的粟裕故居和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的贺龙故居。

湘西文化

湘西文化 ----张益文 湘西是土家、苗、汉、回、白、瑶、侗(dòng)、壮等多名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名族区域文化因而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突出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多元性方面。现留存下的名族文化遗址,遗迹和文献典籍,民风习俗等,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特色之浓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下面具体地介绍部分湘西传统文化。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籽蹬屋”是苗家民居的又一大特色,相传,鲁班路过此地时,告诉苗民不妨把大门往内退一截,留块空地堆放苗乡盛产的油桐的桐籽,世代相传,便形成了苗家特有的“籽蹬屋”。这种房屋深受苗民喜爱,茶余饭后,籽蹬屋便成为了人们纳凉,休息,闲谈的好地方,这种苗居,在吉首,凤凤凰等县山村苗族聚居地,至今仍然很多。而在如今节奏飞快的城市生活中,到处渲染的浮躁、繁华使我们感到身心俱疲,多么想到一个这样的地方。也许保留这片净土可以给我们精神的憧憬和向往。 另外,通过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也知道了一些典型的湘西传统文化,如吹笛子:翠翠叫爷爷帮他吹曲儿时用的那种笛子是只有保靖才有的,因为沈从文在保靖呆过。还有就是端午节的时候划龙舟,划龙舟当然哪里都有,但是龙舟结束后抓鸭子好像不是那里都有的,湘西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人那山那风情,吸引着无数游人的足迹。湘西民俗文化一直是热点中的热点。就在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作为唯一的民族舞蹈节目《追爱》的表演者,张家界的湘西歌舞团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和积极向上展现的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艺术的熏陶和精神的鼓舞。难道这都不能说明湘西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吗! 湘西传统文化确实具有很大的价值。首先,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凤凰就是有力的佐证。二是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可以展现中华民族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抢救延续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然,湘西传统文化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实用之处,就如那些传统建筑。 而为了保护湘西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除了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也应通过宣传推介湘西传统文化,就如传播面广的影视作品“芙蓉镇”“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另外比较著名的小说《边城》;还有,当地政府主导的各种文化艺术表演和推介活动影响也比较大,宋祖英就是从湘西名族歌舞团走出来的,她在演艺界的口碑,形象对宣传湘西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也许你不是湖南人,也许你对湘西文化不了解,更或者你也不打算了解和认识,

那一处家乡风景——湘西文化特色

那一处乡村景观——湘西文化特色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对湘西特色文化广泛与深入的了解与探索,展示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不一样的湘西风情,来探索属于少数民族独有的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湘西,文化特色 一:关于湖南湘西 湘西是湖南省地区靠西北部的一块,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千百年来,土家、苗、回、瑶、侗、壮以及汉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铸成了光辉千秋、永垂史册的湘西文化。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 二:湘西文化特色之——民族建筑的艺术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苗族“依山而寨,择险而居”,自古有“高山苗”之称。苗寨周围的环境多是层峦叠嶂、沟壑横纵,加上落后的经济条件,苗族民居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便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极少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改变环境,挖、填土方。这样一种省时、省力、就地取材的建筑手段使建筑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 苗寨是一个小社会,自然有自己的组织方式和结构,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苗寨中常见

江西的红色文化

江西的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 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 心、 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是红色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经济的结 晶。自1999 年我省提出“红色 旅游”概念以来,红色旅游在全省各地蓬勃开展,成为国内旅游的新亮点和重要增长点。 为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指示精 神,进一步把我省红色旅游打造成具有震撼力的品牌,把红色旅游活动推向新的高潮,把红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持续、快 速、 健康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特制订本纲 要。 一、重大意义 发展红色旅游,既是打造中国特色旅游品牌、繁荣旅游经济的重要内 容,更是加强思想 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战略工程,还是展示时代风貌的重要途径。 (一)红色旅游是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 体。它实现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 合,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 时,也推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红色文 化” 的需求;它实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的有机结合,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能够取得 事 半功倍的效果;它宣传的是政治内容,运用的是市场手段,满足的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能够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 (二)红色旅游是培育“红色”下一代的重要课堂。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我党一 项 重要的任务。旅游是青少年普遍喜欢参与的时尚 型、文化性的高层次生活消费活动,具有很强的学习、教育功能。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可以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 革命 精神以旅游的方式传输给广大青少年,潜移默化,行之有 效。 (三)红色旅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面、协 调、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指针。发展红色旅游,实行红色、绿色、古 色旅 游资源互融,区域旅游线路互连,城乡旅游市场互动,海内外客源互流,实现地区间经 济效 益再分配,符合科学发展,能够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的 协调 发展。 (四)红色旅游是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引 擎。革命老区曾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经济社会大多还比较落 后。发展红色旅游,就是依托自身丰富的红色旅游 资源培育革命老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是一项重大的扶贫工程。发展红 色旅 游,有助于革命老区打破封闭格局,加快开发开放;扶贫扶智结合,提高人口素质; 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 (五)红色旅游是展示我省新形象的重要窗口。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红色旅游,是弘扬红色文化、彰现革命精神、展示崭新风貌、提升整 体形象的重要窗口。当前,我省正在广泛开展“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主题学习教 育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既可让人们了解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又能向世人展示江西崭 新的时代风貌。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郑英杰 (吉首大学政法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一是山重水复的封闭的自然环境,二是贫困的经济环境,三是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湘西;文化生态;楚巫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1)02-0065-05 风格独异的湘西文化是湘西人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植根于独特的生活方式。简言之,封闭的自然环境,贫困的经济环境,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一、封闭的自然环境 1.山重水复的自然环境 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自古以来便被视为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两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在湘沅一带的蛮荒之地。他的著名的《九歌》,就是在流放时期采摘当地的傩祭巫歌加工创作而成的。流淌着五溪(酉、辰、巫、武、氵无)清流的湘西地区,留下了诗人的足迹。屈原自誉香花,他赞美沅芷澧兰,他到过的溆浦(“入溆浦余亻亶亻回兮,迷不知吾所为”),在地理上就属于湘西。 湘西独特的自然世界,是构成湘西文化世界的环境和基础。 (1)山高水险,风景奇特 清代檀萃所著《楚庭稗珠录》卷一云:“自武陵西皆滩河,其险怛心,其奇骇目,经缘梦山、明月池、白壁湾,因忆郦道元所称:`颓岩临水,悬梦钩渚,渔泳幽谷,浮想若钟,风籁空传,泉响不断。'形容曲肖。行数日,则所见愈多愈急……”现今游览湘西著名风景区张家界、猛洞河等,更会为目不暇接的(森)林、峰、崖、峪、(溶)洞、溪、瀑、潭、湖的谲诡多变、神奇瑰丽而赏心悦目,惊喜不迭。 湘西的山,重重复重重,正所谓开门见山,山外有山,山中套山。湘西山势险峻,群峰耸立,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是一块形胜之地。北部八大公山是全境的最高峰,海拔达1890米,莽莽苍苍,浮腾于云雾之中。西部八面山与曾家界、洛塔界等大山对峙,山峦重叠,地势险峻。西南腊尔山台地紧靠云贵高原,那里有一座云蒸霞蔚的天星山,是当年苗族起义英雄吴八月与清军血战的古战场,雄峰如利剑穿空,绝壁如刀削斧劈,山腰“之”字形栈道凌空盘上。 这里,不少地区母岩多为石灰岩岩层,形成了许多奇异的石峰,深邃的洞穴,忽隐忽现的阴河。如凤凰齐梁洞,武陵源黄龙洞等,大的可容纳上万人。张家界市的天门山,花垣县的摩天岭,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并有多处高宽均达数十米的穿山溶洞。 这里,大小溪河共有一千多条,纵横密布,主要有澧水、沅水及其各个支流,如沅水支流酉、辰、巫、武、氵无。这些河流多乱石、暗礁,滩多水险,故有今日茅岩河和猛洞河漂流之旅游胜观。 (2)山环水绕,风景秀美 湘西的青山绿水,不仅有山高水险的一面,还呈山环水绕之势。在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金鞭溪, 65  2001年第2期 郑英杰: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1-04-13 作者简介:郑英杰(1948-),男(土家族),湖南吉首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民族伦理文化。 DOI:10.13438/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2970317.html, ki.jd xb.2001.02.016

湘西民族风情

湘西民族风情 湘西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起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蜡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蓐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真意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干饴、如沐春风。再来看看土家族苗族特有的吊脚楼,吊脚楼属于木结构,四周都有设计独特的楼角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服饰 苗族服 苗族服饰,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放特色。古时,男女都是“色彩斑纹布”,上身穿花衣,着百褶裙,头发,包赫色头帕,穿船形双鼻绣花鞋,佩戴银饰。清代“改土归流”后,男子逐渐以裤代裙,裤管短而宽,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老年人裹黑布头巾,打绑腿、束腰带。妇女服装,胸前、袖口和裤筒,滚边绣花,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皆系满襟,没有衣领。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短马褂,下不著,长裙青红相间,自成文彩。亦有绣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 土家族服饰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房屋特色 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节日 苗族节日 节日有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土家族节日 节日有春节、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重阳。 忌讳 苗族忌讳 苗族禁忌:“四月八”这天,各家不得役牛;参加送亲的人们一路上要小心行走,千万别把腿脚扭伤,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能婚嫁,也不能唱歌

发展湘西州红色旅游的思考与对策

发展湘西州红色旅游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红色旅游是最近10年来才开始逐渐兴起的一种主题旅游,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其历史是我党红色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湘西州的政治教育、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目前湘西州的红色旅游发展来看,存在开发、宣传、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的不足,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加以应对。 关键词:湘西;红色旅游;对策 红色旅游是最近10年来才开始逐渐兴起的一种资源旅游,一般来说都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国内革命战争的过程之中建立过丰功伟绩或者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地区和标志物,以其作为主要的载体。与此同时,它们还记载着一些革命的事迹,传承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内涵,是可以帮助游览者进行革命参观和学习的重要主体性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是开展红色旅游的最主要的载体,对于一个地区的政治教育、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发展湘西州红色旅游的条件和意义 湘西州在发展红色旅游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很多其他地区的红色旅游呈现单一性和仿造性,但是湘西的历史却是我党红色历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在早先的时候就是隶属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个根据地也是我当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较早的革命根据地,“它位于永顺县塔卧镇,辖四省边区9县,革命活动区域达31个县市,从这里走出了166位开国元帅或将军,它孕育的红二方面军不仅自己完成了长征,保存了强大实力,而且策应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牵制和挫败了30万国民党反动军队。在1934年,中央红军在通道召开了通道会议,作出了转兵西进的重要决定,从而避开了国民党军队布下的“口袋阵”,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在最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奉命挺进湘西,在这里清剿了大量的土匪和国民党残余部队,从而结束了湘西数十年的匪患,让湘西人民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湘西州有多处国家、省乃至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单位。此外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旧址、红军第四分校旧址、省委党校旧址、省军区旧址、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省军区兵工厂旧址等都是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此外的一些红军行政部门如保卫局、粮食局部、财政部、红军医院、卫生部、供给部、无线电分局等也都成为了重要的经典。由于红军和百姓的鱼水关系,在民间也存留了大量的红军标语和军歌等多处革命文物。解放以后湘西州也建立了很多的革命纪念馆和建筑物,如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塔等。 湘西州还有天然的互补优势,各种的红色资源和天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之间相互补充。湘西可谓“山水生态秀丽,奇观胜景遍布,步步皆景、移步换景,是少有的生态绿洲和旅游休闲胜地。”2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风景秀美、历代名人辈出。“古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古迹星罗棋布,建筑古朴典雅,人文和民族气息浓郁。小城石板铺成的街道纵横交错,飞檐翘角的吊脚楼遍布沱江两岸,素有“画中长廊、梦里水乡”之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城。”3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 1张河清.对构建“大湘西”旅游圈的初步设想[J].经济地理,2004,(4):556-559 2引自百度·百科 3同上

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3篇

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3篇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Xiangx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hunan province, bordering, guizhou, chongqing, hubei province, covers an area of 15486 square kilometers, the territory inhabited by tujia, miao, hui, yao, dong, bai minority, population 2.6458 million people, including 1.05 million tujia, miao, 860000 people, accounting for 72.9%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Jishou longshan and yongshun, baojing, flower walls, the zhangs, phoenix, LuXi seven counties.Miao is a very hospitable people. Have a sight for sore eyes, guests came to the miao, is often treat family drink after dinner, his brother, family, friends, and even people QuanZhai will then please, is "a guest QuanZhai kiss". Merchant treat mostly have chickens, ducks, fish, meat and edible fungus, mushrooms, tofu, bean sprouts, as well as the ric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kipper, hydrochloric acid, sausage, such as blood tofu dishes. Should not only toast vomiting-inducing toasts but also sing the ancient songs and miao mountain.Housing mostly wooden structure, there are two bungalow and building, also has a rectangular thatched houses. How to rice is the staple food, corn, wheat, sweet potato is complementary; In some places,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政管学院08公管2班吕枫学号:20084012089 传统古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广泛的旅游市场。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古都重镇,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湘西地区也遗留了大量的传统民间建筑 湘西地处山区,木材丰富,山民历来喜建木房,木结构居所十分普遍。木房为全木结构,木柱、木梁、木壁、木窗、木门、木地板,屋顶盖瓦。三柱四棋、四排三间的木结构穿斗式房屋是湘两山区民居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吊脚楼——湘西的特色民居 “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淳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吊脚楼也伴着甜美的歌声深深映进了熟悉和不熟悉湘西的人们的脑海里。吊脚楼是湘西民居中颇为流行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土家、苗、汉等民族都有建吊脚楼的习俗,以土家山寨中最为常见。吊脚楼的形成,既有气候环境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历史成因。湘西雨水多,云雾多,空气潮湿,加之山中野兽、毒蛇出没,为适应山区环境,古时即有干阑式建筑。后逐渐演变而成吊脚楼。历史原因,主要是在土司统治时代,开征“火坑税”,多一个火坑就要多一份税。贫穷的山民难以承担这些额外负担,因此,兄弟之间很少分家,同居一屋,室不容住,只好就地挨着正屋搭建偏屋。山区平地很少,建房修屋,常选在溪边坎上,加盖“偏厦”,屋场地不够,只能悬空挑梁穿枋延伸,吊脚建屋而居。久而久之,传承至今,便成了现在的特色民居——吊脚楼。 早期吊脚楼,柱大枋粗,与正屋成一字形。其构架是加长各层穿枋,托起往外伸出部分,柱子吊脚下去,楼面铺上木板,即成。这样的“楼阳台”,屋檐处理采用单檐悬挑、屋面反翘的结构,“飞檐”悬出正屋,造型舒展向上;用料讲究天然取材,弯梁和挑梁均不加工修饰,以天然生成为上等;基础采用木柱吊脚,建造简易,省工省料。整个吊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近代以来的吊脚楼,既求坚实,又逐渐讲究工艺,重视装饰,且形式上也与早期吊脚楼有所不同。布局往往与正屋成90度直角;结构上,转角处常以三、四块挑枋交叉穿过两柱,托起翘檐;屋顶多为歇山顶,制作精致。屋架自成一组,因作厢房用,按“客不欺主”之俗,一般不高于正屋房脊。吊脚楼外设悬挑走廊,二面走廊俗称“转角楼”,三面走廊称“走马楼”。走廊栏杆雕“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悬柱(也称“吊瓜”)或为八榜、六棱、四方形.或雕成绣球、会瓜状,涂彩漆,着五彩,山野气息十分浓郁。 吊脚楼内格局,上层多为闺房、卧室,书香人家作书斋;抑或为土家、苗族姑娘们织锦、绩麻、打花带的场所;或作晾晒衣被的阳台。底层一般不作正式房问,或为谷仓,或为柴房,或养牲畜。有的吊脚楼,干脆架在溪流之上,仅作夏

湘西民族风情导游词范文

湘西民族风情导游词范文 湘西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起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久负盛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湘西民族风情导游词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湘西民族风情导游词1 湘西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起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蜡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蓐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真意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干饴、如沐春风。再来看看土家族苗族特有的吊脚楼,吊脚楼属于木结构,四周都有设计独特的楼角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苗族服饰,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放特色。古时,男女都是“色彩斑纹布”,上身穿花衣,着百褶裙,头发,包赫色头帕,穿船形双鼻绣花鞋,佩戴银饰。清代“改土归流”后,男子逐渐以裤代裙,裤管短而宽,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老年人裹黑布头巾,打绑腿、束腰带。妇女服装,胸前、袖口和裤筒,滚边绣花,过

腰大而长,袖大而短,皆系满襟,没有衣领。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短马褂,下不著,长裙青红相间,自成文彩。亦有绣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

吉首民俗文化

吉首民俗文化(土家打镏子) 作者:佚名点击数:107 更新时间:2010-6-29 14:40:47 打镏子,俗称“打家伙”,是张家界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民间器乐。 打镏子用独特的演奏技术,模仿出山的呼唤,水的流声,鸟的鸣啭,兽的驰骋等各种自然声响,使人如临其境。打镏子创意来自于大自然,乡土气息浓,演奏奇特,因而在国际乐坛大出风头,外国专家称赞土家族打镏子是大自然的交响乐。2007年土家打镏子、椎牛节、苗鼓等项目,作为申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对象。 土家打镏子是流传于湘西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土家族打击乐。当代诸多民俗、民族学家和音乐学家对土家族“打镏子”的研究成果蔚然,他们积极整理和挖掘“打镏子”的演奏技法、乐队组合、曲牌、结构等艺术特征,使土家族“打镏子”为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增添了光彩。打镏子不同于别的门类的打击乐,它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并且有一定的和声效果,如果自己参与实践,就会觉得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一、打镏子称谓 打镏子在湘西有多种称谓: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民族学家考证,这些称谓可能源于原始渔猎时代,因人们猎获了动物,为尽兴,大家敲起渔猎工具和锅、碗、盆、罐等“家伙”,为欢乐助兴。土家族学者杨昌鑫曾在《土家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一书中这样写道:“时至今日,在土家族山寨还保留着土家族人敲盆击鼓、驱逐所谓…吞月?之…天狗?的古俗,他们仍有敲着盆钵,搞“破鼓救月”的习俗活动。从这可看出土家打镏子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打击乐演奏形式,其称谓也就来源于土家族人的劳动生活。 二、打镏子演出 打镏子是湘西地区土家族的一种习俗:每当节日集会、房屋落成、婚嫁、祝寿、报喜等,土家山寨就会响起欢快的打镏子。土家族“打镏子”是土家族人激

传承红岩精神 弘扬红色文化

西南大学“红岩精神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研讨会” 传承红岩精神弘扬红色文化 经济管理学院黄俊陶、祝智达 【内容提要】 本文以红岩精神的起源发展、内涵以及对于树立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作为切入点,进而对红岩精神做深层次的思考,得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的红岩精神的认识,高度迎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治国方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弘扬和发展红岩精神是我们在新世纪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下的历史责任。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革命者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就像红色的石头一样。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的传承发扬,是政府充分发挥资源、能源、人才战略,担负心系民生、关注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并引导人民群众不忘历史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红岩精神历史责任核心价值观

先引述一位美国外交官——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的费正清1943年9月9日的一段日记:“居住在周公馆里的共产党人做着一件与美国人交往的出色工作,他们以批判的眼光,现实主义的观点同美国人讨论各种问题。虽然他们现在随时有被捕并被投入集中营的危险,但他们仍然本着惊人的团体精神和坚定信仰照旧开展革命工作。”“他们经常学习,开展讨论和自我批评,在生活上同甘共苦……”日记里还说,在周恩来他们住的阁楼里,臭虫可能会从顶棚上掉下来,雨水也许会漏到床上,但他们的思想信念照旧如火如荼,绝不动摇。 这段文字的可贵,在于它是直接的观感,而且是当时的记载。虽然由于世界观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费正清的解释语言不尽准确,但他记述的事实是十分鲜明生动的。以红岩为中心,聚集起这样一个集体,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忠诚、执著、向往达到了如火如荼的炽烈程度;他们全然不顾恶劣政治环境的种种危险,随时作好了牺牲的准备,以惊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开展革命工作;他们刻苦学习,严格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增强团结,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他们视野开阔,用批判的眼光和现实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他们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却总是用平等的、尊重的、理解的态度同对方讨论问题,凭真理说服人;他们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却总是意气昂扬,同甘共苦,充满生活情趣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红岩精神的起源发展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刻,我们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建

湘西的历史和文化史资料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总面积15486平方公里,现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8个市县,人口259.3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8.7%。州府设在吉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永绥、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和永顺专区。 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古丈、泸溪、凤凰、花垣、保靖6县,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4县。年底,4县亦属直接管辖。1955年3月,更名为湘西苗猛洞河漂流族自治州。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辖原管10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为市。1988年,大庸市和桑植县划归大庸市(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湘西州所辖为龙山、永顺、保靖、古丈、花垣、泸溪、凤凰7县和吉首市至今。 因湘西州域东与张家界市毗连,南与怀化地区接壤,西与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重庆市黔江地区相邻,北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交界,枝柳铁路贯穿州境5县市,故州府吉首市为湘鄂渝黔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湘西物华天宝,资源十分丰富,投资开发潜力极大。 交通状况 航空: 湘西境内没有机场,附近有张家界荷花机场、怀化芷江机场和贵州铜仁大兴机场。 铁路: 湘西境内只有一条铁路——焦柳铁路穿过,运输从北到南依次经过永顺、古丈、吉首、泸溪、凤凰境内。 公路: 209国道和319国道与1828省道交错贯通,负担着湘西州的重要运输职责。 常吉高速于2008年底已开通,这也是杭瑞(G56杭州至瑞丽)高速的组成部分,湖南境内依次经过常德—桃园—沅陵—白沙—泸溪—吉首,常吉高速的开通预示着湘西大门从此敞开,将有效刺激湘西的旅游经济。 自然地理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武陵山脉自西向东蜿蜒境内,系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湘西州境域,南北长约24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土地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州域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森林面积亦有降有升。2005年,境域耕地面积为13.2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其中,水田9.4万公顷,旱地3.8万公顷;森林面积68.34万公顷。 湘西自治州境,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