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

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决定

为全面贯彻实施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推动全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新起点上增创新优势、再造新辉煌,在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进程上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大成就,现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

《规划纲要》明确把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赋予“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全局出发,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发展从根本上指明了前进方向。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对于全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各市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贯彻实施《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规划纲要》对珠

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新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规划部署、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提振信心、激发斗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推动全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立足新起点、形成新优势、再上新水平。

二、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

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围绕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细化方案,明确目标要求,量化定性指标,分解定量指标,落实工作责任,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

——一年开好局。确保实施《规划纲要》开好局,起好步,取得初步成效。全省上下形成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共同意志和扎实行动。《规划纲要》规定的目标任务、进度要求和责任分解落实到位,落实《规划纲要》的体制机制初步健全。珠江三角洲地区力争率先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200元(2007年价,按2008年平均汇率1∶6.95计算约折合9381美元,下同),城镇化水平达到80.1%。

——四年大发展。《规划纲要》第一阶段目标顺利完成,

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基本建成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宜居城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约折合115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81.0%。

——十年大跨越。《规划纲要》发展目标全面完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比2007年增长约2倍,达到72500亿元,力争赶上韩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约折合19400美元),超过台湾地区现有水平,实现从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迈进的目标。城镇化水平达到85.0%,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成世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全国创新型区域。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港澳紧密合作共同建成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二)基本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会议时的重要讲

话精神,认真落实《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

会建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必须坚持以下六个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这一核心,提倡“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的创新理念,只要法律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大胆去干去闯去试,积极营造敢闯敢试、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宽松环境,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必须从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细化政策,实化措施,务求尽快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着眼于新的战略定位,科学编制《规划纲要》各项发展规划,把定性要求转为显化指标,谋划长远又好又快发展。

——辐射带动、服务全局。必须坚持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与港澳和东盟的合作,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进程,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辐射、服务、示范能力,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和服务泛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必须坚持统筹协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全面推进《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工作。结合实际理清本地本部门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重点改革,集中精力和资源率先取得突破。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必须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统一起来,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完善和落实

改善民生及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普惠政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加快建设平安和谐广东,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上下联动、合力发展。必须积极争取国家各部门的支持,认真落实各项省部合作协议。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形成推进《规划纲要》实施的强大合力。

三、狠抓重点工作落实

贯彻实施《规划纲要》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九大任务,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按照“三促进一保持”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把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为贯彻实施《规划纲要》、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积极扩大政府投资,激活民间投资,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和结构优化。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千方百计启动和激发消费需求特别是最终消费需求,着力扩大家电、汽车、住房和旅游消费。狠抓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力保出口稳定增长。

(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转型升级。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管理转型升级。扎实抓好《规划纲要》确定的重

大产业基地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突出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公知公用专利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实施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培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推动珠江三角洲各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三)全面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着力增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动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经济圈建设,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抓紧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发展规划,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打破珠江三角洲各市的行政体制障碍,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互利共赢的原则,完善协调联动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考核奖惩机制。

(四)增强珠江三角洲地区辐射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发展

能力,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把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辐射带动东西北地区发展作为实施《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推动资源由按行政区域配置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转变。加大力度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工作,加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科学规划、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和保税业务监管网点,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加快向东西北地区转移。粤东西北地区要积极配合和对接《规划纲要》的实施,主动接受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带动。完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和规划,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旅游、能源等合作,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等要素区域间便捷流动。

(五)推动粤港澳合作再上新台阶,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不断拓展三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港澳共同推进实施《规划纲要》,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产业建设、环保和教育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共建优质生活圈。大力推进CEPA政策先行先试工作,重点在金融、旅游、创意设计、知识产权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落实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措施,积极推进横琴新区开发建设。创新合作方式,进一步完善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提升粤台合作水平。大力实施产品竞争力、企业国际化、产业高端化战略,全面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加快从参与国际低端竞争向参与国际高端竞争转变,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快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力促加工

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努力构建体制机制新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用好用活《规划纲要》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机制,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围绕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自主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良好格局。坚持“破”、“立”结合,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社会管理、财税投资、统筹城乡发展等领域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把推动《规划纲要》实施中的好经验好办法上升为政策和制度。

四、切实加强对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充分发挥省《规划纲要》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强力推进《规划纲要》的全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各市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其他各市也要明确领导机构,负责推动本地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工作。珠江三角洲各市政府一把手是本地实施《规划纲要》的第一责任人,负总责、亲自抓。要排出完成《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时间表,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要求,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二)加强协调,完善机制。加强与中央部委的沟通衔

接。省直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建立健全珠江三角洲各市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统筹珠江三角洲和东西北地区发展。建立完善督查制度,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要通过《规划纲要》的实施,全面检验、改进、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使实施《规划纲要》的过程变为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工作上水平的过程。

(三)加强宣传,凝聚力量。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规划纲要》的宣传方案,策划一批宣传报道主题,以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规划纲要》,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规划纲要》实施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实施《规划纲要》中改革创新、攻坚破难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四)加强考核,科学评估。省领导小组要尽快制定考核评估实施办法,每年组织对各地各部门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考核。要把各地各部门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工作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内容,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省有关部门和珠江三角洲各市要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抓好对我省实施《规划纲要》情况的评估,不断探索和完善推进《规划纲要》落实的有效办法。

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具体工作安排,由《〈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施方案》予以明确。

附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施方案

附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根据国务院批复、《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决定》精神和有关工作部署,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工作要求

(一)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各市和省有关部门要把实施《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认真研究确定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采取扎实有力的措施,以推进重点工作和实施重大项目的带动,推动《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确保取得实效。珠江三角洲各市按照《规划纲要》要求,着重做好深化体制改革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省有关部门重点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配合各市推进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建设。粤东西北地区以推进“双转移”为主要途径,做好与《规划纲要》实施的衔接,主动接受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辐

射与带动。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珠江三角洲各市和省有关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方案,对实施《规划纲要》进行整体谋划,科学合理安排实施《规划纲要》第一阶段(2008—2012年)和第二阶段(2013—2020年)的工作,按照轻重缓急,分阶段、分步实施,突出抓好第一阶段工作。抓紧组织编制和修编重大专项规划,落实工作要求,并做好与现有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

(三)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珠江三角洲各市和省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分解表(附表1),抓紧组织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责任。对有量化指标要求的工作任务,要从横向、纵向进一步细分;对有定性要求的工作任务,省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转化为具体或量化要求。要确定承担任务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和责任人,排出完成目标任务时间表,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实施方案要在2009年6月底前完成,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四)用足政策,大胆创新。省有关部门要对《规划纲要》的政策措施进行梳理和明确。认真研究《规划纲要》内容,从实施《规划纲要》的要求和《规划纲要》的新提法中,深刻领会其内涵,充分发挥潜在的政策效应。要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创新政策措施,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珠江三角洲各市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大胆探索实施和落实《规划纲要》的途径和办法。

二、明确目标和进度

(一)量化目标,落实工作进度。为实化实施《规划纲要》的要求,本实施方案对《规划纲要》已明确的到2012年的28项主要量化目标进行年度分解,其中]2项已分解到珠江三角洲各市(附表1),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珠江三角洲各市、省有关部门也要对其他有关目标相应进行量化和分年度、分地区进行分解。珠江三角洲各市要在具体实施方案中,对省分解下达的目标进行年度分解。确无法分解到市的目标,珠江三角洲各市、省有关部门要制订工作计划,提出工作要求,落实工作措施。

(二)总体进度要求。按照实施《规划纲要》“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的总体目标,主要指标的进度要求如下:

2009年是实施《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要把落实中央和省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推进《规划纲要》实施工作,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年底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200元(2007年价,按2008年平均汇率1:6.95计算约折合9381美元,下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3%,城镇化水平达到80.1%,完成其他年度工作目标。

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规划纲要》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约折合1150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0%,平均期望寿命达到

78岁,城镇化水平达到81.0%。2009—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达到7.0%和7.5%,全面完成其他阶段性工作目标。

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约折合1940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0%,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基木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2013—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1%,全面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

三、全面推进落实九大任务

《规划纲要》提出的九大任务是推进全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具体部署,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基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狠抓落实。要从重点抓好编制和修编相关规划、出台和落实配套政策、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附表2—4)入手,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原则上相关规划于2010年上半年前编制完成,配套政策于2009年底前制定完成。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编制实施规划。编制实施钢铁、汽车、石化等10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现代信息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核产业链发展规划。

2.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制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施方案和促进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财政措施,出台《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以及发展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意见。

3.推进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加快湛江钢铁基地、千万吨级炼油及百万吨级乙烯炼化一体化工程、超千亿元的特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通用飞机、新能源汽车、优质稻产业工程、国家级软件和动漫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项目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及产品应用项目。建设2—3个国家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一批国际服务外包基地。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编制实施规划。加快贯彻实施《广东省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和《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

2.制定落实相关政策。推动制定《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条例》,出台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意见和自主创新及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政府采购政策。

3.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

创新中心、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和散裂中子源等共建项目。

(三)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编制实施规划。编制实施《广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2.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制定无线城市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

3.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建设珠江三角洲区域和环珠三角地区高速公路、港珠澳大桥等重大交通运输项目,加快建设沿海沿江环保型骨干电厂、珠江三角洲区内负荷中心支撑电源、区域热电冷联供和清洁发电示范工程、区域石油流通枢纽和交易中心等能源项目,以及北江乐昌峡、珠江三角洲地区五大堤围、广州西江引水等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无线宽带城市群、高清互动数字家庭网络等项目。

(四)统筹城乡发展。按照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制定我省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

2.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安居

工程、农村路网体系和供电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编制实施规划。编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5个一体化规划。指导珠江三角洲各市编制广佛同城化及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三大经济圈发展规划。

2.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制定实施《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意见》。

3.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珠江三角洲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

(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灰好型社会。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编制实施规划。编制实施《广东省清洁生产总体规划》、《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广东省海岸利用与保护规划》。

2.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开展围(填)海造地、“三旧”改造工作、闲置地处置、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土地整理开发、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等试点。制定珠江

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绿地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综合试点。

3.推进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区。推进火电脱硝工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珠江综合整治。建设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备用水源。建设沿海防护林、红树林和沿江防护林工程。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全国高水平、高品质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区。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编制实施规划。编制实施《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广东省医疗卫生体系发展规划》、《广东省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创新发展规划》、《广东省城镇住房保障规划》、《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出台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解决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政策。制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3.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新建、扩建若干所高起点的理工类普通高校,引进3—5所国外知名大学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建成1—2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大学。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示范基地、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国家

级工伤康复基地等项目建设。

(八)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解决影响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问题。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编制实施规划。编制实施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农村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等中长期改革专项规划。

2.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制定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政策、体现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省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建立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的价格体制机制和地方性价格政策体系。

3.推进重点改革工作。支持深圳等地推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改革,广州市开展民主法制建设试点,珠海等地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中山市开展创新审批方式改革试点,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开展创新发展模式试验。推进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九)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以粤港澳合作、对台经贸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东盟合作为重要平台,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开展国际招商,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编制实施规划。与港澳制订共同推进实施《规划纲

要》的合作框架协议,编制共建优质生活圈和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合作专项规划。编制环珠江口“湾区”宜居区域建设重点行动计划。

2.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完善推进粤港澳更紧密合作的配套政策,制定鼓励与港澳台学术界、工商界加强交流合作的指导意见。开展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中外合资、合作试点。与东盟建立旅游便利签证合作机制。

3.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东莞市为试点,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规划建设珠海横琴新区等合作区域,加快建设莲塘/香园围口岸等合作项目。落实与新加坡合作共建广州知识城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联动。省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重点协调解决实施《规划纲要》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跨部门、跨地区的复杂问题。省有关部门要通过联席会议、专项工作小组等形式,加强协调合作,并充分发挥省部合作机制的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省有关部门和珠江三角洲各市要加强协调沟通,建立重大专项工作和重大项目建设的紧密合作机制。珠江三角洲各市间可通过建立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政府工作协调机制、部门专责小组等多层次协调联动机制,共同推进实施《规划纲要》。要强化与粤东西北各市的合作共建和挂钩帮扶机制,共同推进“双转移”等各项工作。通过粤港、粤澳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和专责小组等制

度,加强与港澳的协调与工作衔接。

(二)明确工作责任。实施《规划纲要》实行珠江三角洲各市政府负责制,市长是第一责任人,各市参照省的模式,成立领导小组。各市、各有关部门要把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严格问责。粤东西北各市要明确一名领导和指定相关工作部门,负责衔接《规划纲要》实施的相关工作。结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有利于《规划纲要》贯彻落实的政府职能体系和组织体系。

(三)加强督促检查。省领导小组对各市、各部门实施《规划纲要》情况组织综合督查或专项督查,并通报督查结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各市、各部门要向社会公布《规划纲要》实施进展情况,接受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及社会监督。及时总结推广实施《规划纲要》的经验做法,遇到困难和问题以及有关意见、建议,要及时报告省领导小组。

(四)开展评估考核。省领导小组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市、各部门实施《规划纲要》的工作情况,尤其是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报省委、省政府。具体评估实施细则由省领导小组另行制定。

附表: 1.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 —2020年)》2012年主要目标分解表

2.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相关规划分工表

珠三角地区划分及各地区介绍教材

珠三角地区: 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惠州、江门和肇庆等九市。 一、广州(10区2市) 10区: 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白云区、海珠区、黄埔区、番禺区、萝岗区、花都区、南沙区、 从化市: 从化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北面。市境东面与龙门县、增城市接壤,南面跟广州郊区毗邻,西面和清远市、广州市花都区交界,北面同佛岗、新丰县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7′-114°04′,北纬23°22′-23°56′。境内西北到东南最长直线距离约45千米,东北到正南边最大距离80千米。 增城市: 增城市是广州的一个县级市,隶属广州市管理。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市区东部,背靠大广州,南与东莞隔江相望,东临惠州,北界从化、龙门。总面积1616平方千米。总人口81.03万人(2008年)。市人民政府驻荔城街道,邮编:511300。代码:440183。区号:020。 (广州市)

二、佛山市: 佛山简称“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1951年6月26日成立。是黄飞鸿、李小龙的故乡,珠三角的经济重地。一个荣耀千年的商贸名城,用生生不息的陶都圣火锻造出“敢为人先,崇文务实”的城市。 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西通肇庆,南连江门、中山,北接清远,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贯穿全境。 现管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和三水区。全市总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禅城区面积154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岭南大道(原为大福路)。南海区面积1074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桂城街道南海大道。 顺德区面积806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大良街道德民路。 三水区面积874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西南街道人民三路。 高明区面积960平方千米,人口29.17万。邮政编码528500。区人民政府驻荷城街道文汇路。 (佛山市)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认识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认识 摘要 今天的中国,正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走向新的辉煌;今天的中国教育,正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征程上谋划新的发展。教育,是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是国家跨越式发展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 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在国际教育与人才竞争中存在着巨大危机:发达国家已经迈入知识型经济社会,而我国人处于工业化中期,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面临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人才,也就建设不成强大的国家。这就需要我们对目前的教育进行较大的改革,对未来的教育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是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相匹配。否则,教育将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关键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体会 2010年7月8日,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重要节点。这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规划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的制定共分四个阶段:调研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和审议完善阶段。《纲要》的制定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社会主义民主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是全党全社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民主决策的伟大实践。《纲要》的制定充分做到了广开言路、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凝聚共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全民参与。尤其在《纲要》文本公开征求意见阶段,社会各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年9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党地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地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地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地新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地迫切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加快文化产业振兴地重要性紧迫性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地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地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地重要着力点.党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地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地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我国文化产业地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地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地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地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地增长点. 同时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地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地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地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

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地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地特点,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要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地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地文化产业发展地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地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地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地影响力. (三)规划目标.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地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1.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地原则,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 2.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和项目对文化地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课后训练(学生版)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读图,回答1~2题: 1.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南大门”的条件之一是( ) A.地势低平坦荡 B.海陆交通便利 C.农业发达 D.劳动力资源充足 2.下列各组城市中,均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区域的是( ) A.广州、株洲、湛江、汕头 B.广州、佛山、东莞、珠海 C.广州、南宁、南昌、厦门 D.广州、深圳、海口、三亚 玲玲在朋友圈分享“四月的早晨,广阔的田野一望无际,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田野翠绿的稻秧迎风起舞,采桑姑娘欢歌笑语,塘基蔗苗茁壮。”据此回答3~4题: 3.玲玲描述的景象在我国哪个地区(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珠江三角洲 4.有关该区域地理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外向型经济发达 B.城市化发展迅速 C.地处长江沿岸经济带 D.与港澳联系紧密 5.下列产业部门中,珠江三角洲比较发达的是( ) A.有色冶金 B.石油化工 C.家电工业 D.钢铁工业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外向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结合所学,回答6~7题: 6.在与港澳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是( ) A.国际金融、航运中心 B.科学的管理水平 C.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金 D.价格相对低廉的土地资源 7.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相比较,二者发展经济都具备的有利条件是( ) A.水资源丰富 B.发达、便利的交通 C.矿产资源丰富 D.国家的优惠政策 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以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读图,回答8~9题:

8.目前,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 ) 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 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 C.劳动力素质较高 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 9.“泛珠江三角洲”的构建带来的积极意义有( ) A.为珠江三角洲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B.为珠江三角洲提供小麦、玉米等粮食 C.加强各个省级行政区内部的行政管理 D.使该区经济独立不与其他地区联系 10.【核心素养·区域认知】新华社北京2018年5月24日电国务院日前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突破粤港澳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一方案( ) ①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升级②能优化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格局③会影响港澳民主政治发展④有利于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读“珠江三角洲区域及港澳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产业2020年发展规划(33页)

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年) (征求意见稿) 中共佛山市禅城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 年日

目录 一、规划总则………………………………………………………………………(一)规划的目的 (二)规划的范围 (三)规划的年限 (四)规划的依据 (五)规划的内涵 二、发展基础………………………………………………………………………(一)产业的总体水平 (二)产业的发展基础 (三)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总体目标………………………………………………………………………(一)基本的目标 (二)发展定位 四、阶段要求………………………………………………………………………(一)近期(发展期) (二)中期(壮大期) (三)后期(提升期) 五、发展战略……………………………………………………………………… 六、核心产业集群…………………………………………………………………(一)文化制造产业集群 (二)文化时尚产业集群 (三)文化科技产业集群 (四)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七、产业空间布局…………………………………………………………………(一)季华路总部大道——文化品牌和时尚流行的轴心核 (二)佛山清明上河图——彰显岭南文化的历史文化步行街区 (三)华南智慧新城——以科技文化研发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 (四)石湾千年陶都——以石湾陶瓷为载体的陶文化产业集聚区 (五)南庄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培育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园区 (六)岭南生态水乡——以南庄水网为载体的低碳生活功能区 八、重点任务………………………………………………………………………(一)加快文化与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发展新兴产业形态 (二)以创意为核心,形成设计研发和时尚文化中心 (三)建设四大文化功能区,体现岭南文化的活力 (四)培育龙头企业和示范项目,打造珠三角文化品牌中心 (五)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文化产业服务体系 (六)塑造“佛山初地”文化地标,打造佛山城市形象之窗 九、保障措施………………………………………………………………………(一)建立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机制 (三)建立封闭、独立运作的资金管理制度 (四)建立督办督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产业“一轴五区”空间分布图……………………

《珠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七节珠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理解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会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想性,归纳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理解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3)了解香港、澳门的组成及基本概况。知道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以及综合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在区域对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区域比较过程中,寻找差距,要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外向型经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使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有较全面和辩证的了解;使学生懂得各地的外向型经济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个性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广泛占有经济学相关资料,制作绘声绘影的视频课件,应用PowerPoint和Flash 制作课件,设计教学及评价方案。 学生:划分合作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组内分工。推选小组长、中心发言人、助理中心发言人、记录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平时喜欢听歌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一首歌, 课件展示:《春天的故事》。 谈话交流:“一位老人”指的是谁?(邓小平)。歌中唱道,他画了“一个圈”,这里大体包括了广东省的哪些地区呢?说说你还对哪句歌词感兴趣?(如,“神话般的堆起一座座金山”,这说明本地区经济增长状况如何?快!) 课件展示:2003年,全国人均收入排名前十强的城市。 谈话交流:这十个城市哪几个不在珠江三角洲? 师生活动:现场采访。

学校未来五年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初稿]

成都市大弯至佳实验学校五年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2014.9 —2019.9) 一、背景分析 (一)外部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加快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诸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教育行政化倾向较严重,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国际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等。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青白江区作为成都北部新城及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重要极点,正大力实施“五区”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区域人口必将迅速增长,生源竞争将日趋激烈。而在新形势下,老百姓更加关注子女能否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这既对学校的办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并要求学校抢抓机遇,在更高的层面上主动、全面思考今后的发展方向,奋力实现至佳人的“中国梦”。 (二)内部背景 五年来,学校在区委、区政府关心和支持下,坚持“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的办学理念,践行“崇德、笃学、强体、创新”的校训,通过科学、人本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

文化建设方面

词频:文化19 事业8 建设9 发展8公共5 全面3 教育8 加快4社会8 改革4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指出文化建设是政府工作的一个要点,近五年,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彰显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政府在文化事业以及公共事业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效和进展。 总的来看,报告关于文化建设方面大体有以下几个要点。(一)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 我们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二)大力加强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1)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 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

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2)医疗方面 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城乡低保和优抚对象补助标准也进一步提高。要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 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全面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 今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 (三)稳步落实文化建设 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常考知识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常考知识点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是重要考查法律,常考知识点如下: 一、工作方针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

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例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提出,把()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A.以学生为主体 B.以教师为主导 C.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D.育人为本 【答案】D。 二、战略目标及战略主题 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

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升级为国家战略 2008-12-19 07:26:31新快网-新快报“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于1994年。按照官方统计,珠三角指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该区域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占广东国土面积的14%。2007年,珠三角GDP总值达25450.2亿元,占广东经济总量的83%。 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通过,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将再次加速 珠三角改革发展“国家级”蓝图浮出水面。昨日,一份规划期至2020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由国务院通过并发布。分析认为,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以国家名义出台该纲要,意味着呼吁多年的珠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将再次加速。 该《规划纲要》由国家发改委会同广东省政府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今年6月温家宝总理调研广东,同意了广东制定《规划纲要》的请求。随后,省委书记汪洋密集调研了广东各市、区。今年9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的近200位各部委官员、学者组成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调研组在广东展开了密集调研。 然而,随着近几年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武汉城市群以及长株潭城市群迅速崛起,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上,部分区域的创新力度已超出珠三角。特别是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经济增速,从2003年起开始超越珠三角,双方差距渐呈扩大之势。 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方案中,珠三角及“泛珠三角”区域发展问题未能列入中央级规划,而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已被作为国家级的两大区域规划试点率先启动。而在今年8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据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也可能于近期出台。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纲要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纲要 开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构筑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广阔、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体系,对于保持和加快珠三角及广东省作为华南地区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带动和提升周边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促进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经济进步和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泛珠三角区域的紧密合作和共同进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和必然要求。 泛珠江三角洲内地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省区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1/5;2004年区域生产总值46418亿元,占全国的34%。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区位与水平看,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可分为珠江三角洲(含港澳)、粤港澳、泛珠江三角洲三大空间层次,区域经济呈现核心与周边并存的二元空间特点,已形成珠江三角洲(含港澳)核心区、珠江三角洲以东沿海和珠江三角洲以西沿海、沿边两大对外辐射带。核心区周边多个城市密集区为次核心区,与核心区经济联系紧密,人口密度、经济水平、产业层次、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地区。9省区资源禀赋各异,经济差异明显,各具比较优势。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发达,具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华南、西南等其他省区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矿产、能源和旅游资源,9省区间经济互补性强,具有广阔的合作发展前景。 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改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缩小区域内交通时空距离,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构建一个完善的泛珠三角公路和水运网络,对于拓展资源和市场两个空间,促进经济要素的高效交流,培育和支撑泛珠三角现代化物流体系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本规划旨在从战略上谋划未来泛珠江三角洲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以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为主,通过区域交通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加强跨地区的公路、水路交通通道、沿海港口和重要公路口岸通向腹地的通道建设,完善公路水路之间及与综合运输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系统,为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本规划范围为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省区,并考虑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衔接。规划期至2020年。 一、公路水路交通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公路水路运输量及主要公路通道交通量持续增长,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 经过多年的发展,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已经初步建立起运输方式齐全的综合运输网络。2004年公路、铁路、内河运输线路总规模达到79.7万公里,线路密度为39.9公里/百平方公里,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线路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公路水路线路总里程为 77.8万公里,占区域综合运输设施线路总里程的97.6%,是区域综合运输设施的主体。 公路水路交通承担着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绝大部分的客货运输任务。2004

珠三角区域分析

珠三角地区区域发展的一些整理及思考 规划0902 U200913410 文婷 珠三角城镇规划体系发展演变 发展特色及存在问题简要分析 个人思考及启发 一.珠三角城镇规划体系发展演变 珠三角的原始概念主要是基于地理上的考虑。划界的基本原则是三角洲形成的天然机制,本质上是潮汐和水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为实现从增长到发展,具体说是从一个经济区到巨型都市的发展,规划部门不断出台各种有效措施。 第一个是1985年中央和省级政府提出了一项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战略思想,确定哪些县根据深圳市的政策可以享有对外国投资者的优惠待遇。正式划定的区域涉及2.28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4个中型城市和13个当时的县。那时,由政府确定的三角洲通常被称为“内三角洲”或“小三角洲”。 后来的战略规划则是对当时确认界限的不断延伸。由于原来的三角洲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变得更有活力,1987年11月国务院宣布,珠三角经济开放区增加3 个城市和8 个县,以加速三角洲周围山区的经济增长。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莞、中山两个中等城市和顺德、南海两个县级市开始被戏称为该地区的“四小龙”,媲美东亚著名的“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 加速的增长和发展让人艳羡不已,其他城市纷纷要求加入,一个整合意义上的三角洲要求重新划定。在1994 年后,广东省政府启动了一项珠三角地区战略规划,此次划定的珠三角覆盖了41,596平方公里的区域。在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力图将之规划为巨型都市群。除了广州、深圳、珠海等10 个中型城市,还包括大约15个县级市。自此,小三角洲已更名为大三角洲。 在1996 年出版的总规划中,首次强调了基于仔细规划的功能系统和空间整合的区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广州—深圳和广州—珠海两个经济发展轴心或走廊以及中心区、东海岸区和西海岸区三个都市圈的形成。三角洲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结合作为都市空间发展条件的地区内部连接,一个巨

关于珠三角地区咸潮的研究进度

关于珠三角地区咸潮的研究进度 前言:咸潮是一种主要由月球对地表海水吸引力引起的天然水文现象,指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的现象。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干旱时间延长,气候极端事件在增加,珠江三角洲河口近20 年的大规模河道非法采砂现象猖獗,咸潮入侵日趋严重。为解决珠江河口咸潮上溯带来的问题,本文通过研读10篇相关文献,对咸潮的形成、影响因素、活动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并根据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咸潮综合防治措施的建议。 一、咸潮的形成 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海洋大陆架高盐水团随潮汐涨潮流沿着河口的潮汐通道向上推进,盐水扩散、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1] 咸潮的形成主要与潮汐和天气变化等因素有关。涨潮时潮汐动力的作用,使海水沿着河口向上游推进,同时若降水量减少,河流进入枯水期,海水上溯距离加大,咸潮出现的可能性就相应地增大。因而,咸潮一般发生于冬季或干旱季节,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2] 笔者认为,咸潮的形成固然与潮汐和天气变化有重要的关系,然而,河流的补给方式也是重要的因素。若河流是以地下水为主要的补给方式,由于地下水比较稳定,所以河流受季节性气候影响的程度就会相对减弱,因此,河流的补给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咸潮的出现季节。 二、咸潮的影响因素 2.1、自然因素 2.1.1天文潮汐作用 咸潮是一种主要由月球对地表海水吸引力引起的天然水文现象。由于天体间引力作用引起的潮汐,尤其是朔、望前后,太阳与月亮的引潮力合在一起,对地球的引潮力比平时大得多,加剧了咸潮的影响程度。如2006年6月,珠江广州段出现了90年代以来最壮观的天文大潮,珠江的最高潮位答277m,使得珠江三角洲抗击咸潮的形势变得格外严峻。[3] 2.1.2河流的水文地貌 以磨刀门河流为例,前人研究表明,上游河段河床高程降低、河槽容积增大、河床纵比降减小,口门区河床水域面积和河槽容积减小、泄洪深槽展宽、加深都是导致咸潮上溯加剧的原因。[4] 径流是影响咸潮上溯距离最直接的因素,它直接阻碍潮波向上游的传播,消耗潮波的能量。进入河口区的上游水量越大,咸潮上溯距离越小,咸潮影响越小。 2.1.3天气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持续的干旱使河流得不到该有的补给。此外,干旱还导致了水库蓄水量锐减,放水冲咸的功能也被极大地限制。 风对咸潮影响较大,不同的风力和风向直接影响咸潮的推进速度,若风向与海潮的方向一致可以加快其推进速度,加大其影响范围。研究发现,珠江口咸潮的发生对应着风向偏东,

2016-2020最新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精品报告

2016-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报告 2016年10月

内容简述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其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广泛的关联带动作用。目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正在发生普遍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较快,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把文化产业列入到了当届政府“十二五”的重要工作日程。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强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来,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为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保障。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等诸多文化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2014年以来,国产电影票房节节攀升,跨界并购此起彼伏,文化传媒行业成为资本市场新宠。与此同时,多个省份的文化产业支持政策密集出台,涉及金融支持、区域发展、产业园等领域。进入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已经明朗,“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的热潮席卷而来。2015年3月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互联网+”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各地政府要想壮大文化产业,必须积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首先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文化资源占有使用政策、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人才分配流动政策、投资融资鼓励政策,为文化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市场政策在内的各项主导政策,通过文化产业政策环境的优化来调控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共十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遂昌作为浙西南地区重要的山区生态县,自然山水多样,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特色鲜明的好川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竹炭文化、黄金文化和黑陶文化,也孕育了世界知名的汤显祖文化。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满足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实现增收致富和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有力支撑。目前,遂昌县已进入加快转型跨越、实现强县富民、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点是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传统工艺品制造等文化产业,打造具有浓郁山水文化气息的浙西南生态文化产业带。 本规划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丽水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发展规划》、《遂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以及《遂昌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并与《遂昌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遂昌县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2011-2030)》以及《遂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衔接,是推动今后一

段时间遂昌文化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范围涵盖整个遂昌县域。规划期限是2013—2020年,近中期为2013—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背景 (一)发展基础 1. 自然山水资源丰富 遂昌县位处浙西南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水林田等资源优势十分突出。县域范围内有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南尖岩、神龙谷、白马山、含晖胜境、乌溪江湖南镇库区、妙高山公园、独山历史文化名村、白马山避暑胜地等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也有集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求知、探密、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黄金景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南尖岩、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神龙谷、千佛山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 历史人文资源突出 遂昌建县于公元218年,历史人文积淀丰厚,是瓯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钱瓯之源,江南绿海”之称。三仁畲族乡境内的好川文化遗址是浙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成为“东方文明曙光”,是国家级文保单位。明戏剧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期间,孕育创作的《牡丹亭》,推动了与莎士比亚出生地英国斯特拉福德市的文化交流活动。焦滩乡独山村“明代一条街”,拥有叶氏宗祠、葆守祠、正统古井、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对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做出了总体规划,其中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和统筹。我国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持续发展,却也依旧存在学科设置不合理,对师生家长吸引力不够,教学质量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高校自身改革,创办地区特色专业教学等方法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整体行业竞争力。 关键字:教育发展纲要;职业教育;学科设置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国家再一次强调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些年,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学校积极改进,社会企业加大扶持,我国职业教育已经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和国际上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如何准确发现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并精准的提出可以落实的解决之策,就是我国持续职业教育稳定发展的

重要保障。 1 职业教育在当今社会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为国家教育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职业教育在信息大数据化时代正在发散越来越耀眼的光芒。我国当前市场化经济脚步越来越快,产业结构转型,劳动力市场供需类型数量变化极快,只有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手一齐抓紧,才能为市场的正常运转和国家的进步发展提供优秀的职业人才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相比普通教育更强调技术性与操作性,这正是学生步入社会后可以依仗的优势。随着普通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研究生已经不像过去一样是什么新鲜的特殊身份,甚至在近些年出现了毕业季“人口过剩”的现象,一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状况。招聘企业在高技术职工的需求量上存在缺口,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大批的高技术人才,所以职业教育高校在现今社会背景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问题 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有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其中应该放在首位的一定是常提常新的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在《纲要》中也有指出要将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在一线城市的大中型职业技术高校中,这些问题可能并不明显,可是在一些二三线城

珠江三角洲地区测试题(印刷)

1、读“珠江三角洲地区简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出图中数码表示的城市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其中属于特大城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以_______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工业部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工业和制造业。 (3)由于 能源缺乏,国家在此建立了 核 电站。在图上用字母A 标出位置。 (4)20世纪60、70年代,这里是我国十大__________基地 之一,三大________基地之一,最大的________基地。 市场经济大潮使其农业结构发生了调整,商品粮基地已经变成____________区,全国第一蔗糖基地已成为 历史,传统的桑基鱼塘已变成________鱼塘,基面改种象草、或蔬菜、水果、花卉,大量的农田变成了 ______ 、__________、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养殖场等。 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下,充分利用本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大力引进外资,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珠三角模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⑴改革开放早期,珠三角模式中外来投资商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各提供了哪些工业区位条件? ⑵改革开放早期的珠三角模式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完成哪些生产环节? ⑶读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性? ⑷读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方向。 珠三角模式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升级 轻纺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 占工业产值的比重% 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发展条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进行升级。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起步阶段主要发展轻纺工业的原因? ⑵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特点,并分析产业升级的原因? 4.读珠三角工业转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主要转移到 等地区,以转移 型工业为主。 ⑵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为什么要发生转移? ⑶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的意义。 ⑷产业转入区如何才能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很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文首先对泛珠三角区域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从业人员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从全国和泛珠内部两个视角看泛珠的产业结构及其产业发展水平;再详细分析泛珠三角内地9省没有特别说明,本文中的“9省”均指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个省区,即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区位优势、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的增长率、产业集中度和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就业人员、总资产和人均业务收入等指标,从而全面透视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一、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 在全国的地位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构想。它的启动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也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区域陆地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面积的20%。泛珠人口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3%;其中内地9省人口4.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9省2004年共创造地区生产总值4.6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可见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很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通过分析泛珠9省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在全国的比重,以及比较9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与全国的差异,看泛珠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 (一)近几年9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相对稳定;第二产业绝对值最大,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范文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通 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本部各司局、国家文物局,各直属单位: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已经文化部部务会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二○一二年五月七日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文化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的发展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文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新成就。文艺创作生产进一步繁荣,推出一大批优秀作品。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一大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有效改进了文化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初步建立,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益加深,文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与贸易不断拓展,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人才兴文”战略顺利实施,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投入稳步增长,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发展仍处于能够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