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甘露歌词

甘露歌词

甘露歌词
甘露歌词

甘露歌

山灵水秀紫雾蒙蒙,有清音随风吹送。晨钟叮当暮鼓咚咚,敲醒了迷失的梦。生有涯事无穷,

好时光须珍重。

生有涯事无穷,

好时光须珍重。

杨枝一滴真甘露,把心灵灌溉滋润。洒得山河大地春,让生命光辉永恒。杨枝一滴真甘露,把心灵灌溉滋润。洒得山河大地春,让生命光辉永恒。

甘露消毒丸的妙用

甘露消毒丸的妙用 *导读:甘露消毒丸,原名甘露消毒丹,是知名的清热利湿 的中成药。目前,甘露消毒丸的引伸应用已涉及到临床各科湿热见证的多种疾病。…… 甘露消毒丸,原名甘露消毒丹,是知名的清热利湿的中成药。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王孟英先生所创制,已沿用了160多年,原载入《温热经纬》卷五,现收入《国家中成药》和《国家药品标准》中成药方剂第9册第54页,并列入医保用药乙类。 甘露消毒丸由石菖蒲、黄芩、茵陈蒿、豆蔻、木通、川贝母、薄荷、藿香、连翘、滑石、射干等11味中药配伍而成。石菖蒲 开窍辟秽、宣气逐痰;黄芩清热燥湿;茵陈蒿清除湿热、利胆退黄;豆蔻温中止呕、行气宽胸(中);木通清热利湿、温经;川 贝母润肺化痰、清热开郁、解毒散结;薄荷疏风清热;藿香芳香化湿、解暑辟浊;连翘清热解表、解毒散结;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射干清热利咽、祛痰止咳。诸药配伍具有芳香化浊、清热利湿的功能,主治湿热蕴结、发热体倦、胸闷腹胀、舌苔厚腻、尿赤黄疸等证。目前,甘露消毒丸的引伸应用已涉及到临床各科湿热见证的多种疾病。 甲型病毒性肝炎 适用于中医辨证甲肝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两型证候。热重于湿证,身目皆黄,色如橘色,口干口苦,恶心厌油,脘腹胀满,不思饮

食,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大;湿重于热证,身目黄染,其色鲜明,口黏或淡,恶心纳呆,胸脘痞满,疲乏无力,大便黏滞不爽,舌淡而润,苔白腻,脉弦滑。甘露消毒丸,每次9克,一日3次。热重于湿证用鲜凤尾草15克煎水送服,湿重于热证用鲜车前草15克煎水送服。 夏秋暑湿感冒 此时感冒多挟暑湿挟风寒,表现为身热,汗出恶风,头胀痛,咳嗽痰黄,咽干咽痛,流涕,困倦,心烦口渴,部分患者伴腹痛、腹泻、舌苔黄腻,脉濡数。甘露消毒丸,每次9克,一日3次,用鲜佩兰叶、鲜荷叶各15克煎水送服。 急性胆囊炎 适用于中医辨证之肝胆湿热证型之胆囊炎症,证见脘胁疼痛及背,或持续性上腹疼痛有阵发性加重,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身目发黄,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甘露消毒丸,每次10克,一日3次,用山栀子10克煎水送服。皮肤湿疹 适用于中医辨证湿热浸淫证型。证见发病较急,病程较短,体表某部位可见红斑、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水等各种形态样皮疹,可先后相继出现,或几种皮疹同时出现,皮疹处瘙痒剧烈,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溲赤黄,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甘露消毒丸,每次9克,一日2次,用苍术9克、鲜车前草30克煎水送服。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 录自《续名医类案》 [组成]飞滑石十五两(15克)淡黄芩十两(10克)绵茵陈十一两(11克)石菖蒲 六两(6克)川贝母木通各五两(各5克)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四两(各4克) [用法]生晒研末,每服三钱(9克),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 可。 [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等,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并主水土不服。 [方解] 本方主治湿温、疫毒邪留气分,湿热并重之证。湿热交蒸,则身热肢酸倦怠;热 毒上攻,则咽颐肿痛而渴;热为湿遏,不得发越,则郁而为黄;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甚或淋 浊、泄泻。观其舌质不绛,舌苔或白或腻或黄,知邪仍在气分,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法。 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三药为君,其中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者相伍,清热利湿,两擅其长。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木通为臣,石 菖蒲、藿香辟秽和中,宣湿浊之壅滞;白豆蔻芳香悦脾,令气畅而湿行;木通清利湿热,导湿热 从小便而去。热毒上壅,咽颐肿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解毒利咽,散结消肿。诸 药相合,重在清热利湿,兼事芳化行气,解毒利咽。使湿邪得去,毒热得清,气机调畅,诸证自除。 [运用] 1.此为夏令暑湿季节常用方剂,应用比较广泛,王士雄誉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以 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证治要点。 2.若黄疸明显者,宜加栀子`大黄以清泄湿热;咽颐肿甚者,可加山豆根`板蓝根等以解毒消肿禾咽。 3.适用于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等属湿热并重者。 [文献摘要] 《温热经纬》:“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湿热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 在气 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满,肢酸咽肿, 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秘,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 临床报道:用本方治疗26例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均有黄疸,食欲不振,肝脾肿大等症状,肝功能异常。以甘露消毒丹原方生药粗末煎服。结果:黄疸指数增高的9例均在2周内 降至正常,谷丙转氨酶升高的24例在3周内降至正常(上海中医杂志,196 5 9:27). [方歌]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甘露消毒丹对湿热毒的治疗

甘露消毒丹对湿热毒的治疗 【摘要】湿热毒为湿热交蒸,酝酿而成,病在气分,有湿热并重的特点,病势较急,病情较重。甘露消毒丹为治疗湿热毒的代表方剂,所针对的病机主要为疫邪湿热留恋气分、弥漫三焦。全方重在清热利湿,兼芳香化气,解毒利咽,使湿邪得去,毒热得清,气机条畅。 【关键词】甘露消毒丹湿热毒清热利湿 1 中医对湿热毒的认识 历代医家关于毒邪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内经》。《素问·刺法论》曰:“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认为毒是导致疫病流行的因素,而“正气存内”是“避毒”最有效的方法。后世对毒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发展,有“阳毒”“阴毒”“寒毒”“温毒”之说,如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在《伤寒直格·主疔》中提到“凡世俗所谓阴毒诸证……皆阳热亢极之证”。到了明代中医对“毒”的认识更进一步。如明代吴又可认为疫气即毒,在《温疫论·应补诸症》中说:“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也。”而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对湿温致病有了更系统的论述,认为“疫气即毒”,如其在《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按语中有“今感疫气者,乃天

地之毒气也”“疫证皆属热毒,不过有微甚之分耳”的论述。此书更注重对于湿热毒的论述,湿热毒为湿热交蒸,酝酿而成,病在气分,有湿热并重的特点,病势较急,病情较重,临床各科都较常见。 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疫丹,为叶天士所创,首载于《医效秘传·卷二》。据《医效秘传》记载,清雍正癸丑年间,江、浙一带发生瘟疫流行,当时的地方官请名医叶天士制方救治,叶天士认为是“时毒疠气”适逢“癸丑太阴湿土气化运行”,故“凡人之脾胃虚者,乃应其厉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当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邪犹在气均发作,1周前因天气突然变热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1]。甘露消毒丹所针对的病机主要为疫邪湿热留恋气分、弥漫三焦。王孟英推崇其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并称其主治范围及辨证的关键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颈肿口渴,尿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2]。 2 组方和方义 根据《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及《医方集解》“湿在表在上宜发汗,在里在下宜渗泄”的治疗原则,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为君药,其中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茵陈清

甘露消毒丹的临床应用

【真传一刻】第212期:孙健-甘露消毒丹的临床应用 讲者简介 孙健,主治医师,医学博士,民革党员。自幼习医,后师从南征教授、刘景源教授、周丽雅教授。现担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传统诊疗医院科教科主任、针灸科主任。社会兼职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理事、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理事、吉林省针灸学会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孙健医生在临床中坚持“以体质为本、以胃气为重、以运气为参”的治疗原则,注重色脉合参,循规前哲,应乎气候方土体质,法古而不泥古,强调治病求本,详别病情、细别标本。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与“六经辨证”理论相结合,治疗肾脏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慢性胃肠炎及息肉、顽固性咳嗽、抑郁症、顽固性失眠、眩晕、心脏病、胁痛、风湿痹痛等内科疑难杂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中医家推荐 甘露消毒丹是治疗湿瘟时疫的主方,但是它仅仅只用于治疗温病吗?孙健老师认为学习方剂要了解其制方背景,明白制方思路,深挖立方本指,这样就可以扩大方子的应用范围。文中孙健老师分享了学习甘露消毒丹的心得,并以临床案例有力地告诉我们,温病方也能治杂病。 ■温馨提示:本文约11612字,阅读大概需20分钟。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 传讲拾录▽ 我今天要讲的是学习甘露消毒丹的一点心得。咱们中医里面有一个证叫做湿热证,在外感内伤都会发生,而治疗湿热证的方子有很多,比如说甘露消毒丹、三仁汤、霍朴夏苓汤、龙胆泻肝汤等等,都是在临床中非常常用的。今天咱们就讲一讲治疗湿热证的一个重要方剂——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飞滑石十五两,淡芩十两,茵陈十一两,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贝母五两。 托名的叶天士著作 讲这个方子,我内心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因为这是叶天士的方子。一般一个医生叫“神医”已经很厉害了,而叶天士被誉为“天医”,一般讲上工是十全九,而叶天士被称为“十全之医”。叶天士出来之后,就衍生出来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很多医书都卖不出去了,必须托名叶天士才能卖出去,所以说现在很多叶天士的著作也是托名的。当然了,也有一些托名的医家,最后自己又发表一个声明,说这本书是我写的,不是叶天士写的,所以说现在我把这个冠名权要回来。比如说陈念祖(即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凡例的第一条都是“是书前曾托名叶天士,今特收回”,包括《十药神书》,陈修园加的“此叶天士家传秘本”,主要的目的

中医经典医案

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治疗肝癌、门静脉高压症 【标题】: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治疗肝癌、门静脉高压症。 【提要】:肝癌属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证,治以茵陈蒿汤和甘露消毒丹加减,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病例摘要】:XXX,男,46岁,201411253。 初诊:2014年08月05日。 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 患者主因“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入院。入院症见:神志清,精神欠佳,面色晦暗,右上腹疼痛,腹胀,口干苦,纳差乏力,大便未解,小便黄赤。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涩。相关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示:ALT:67.1U/L,AST:39.6U/L,TBIL:12.8umol/L , DBIL: 4.4umol /L;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示:透明质酸:14.34ng/ml,层粘连蛋白:99.97 ng/ml,三型前胶原N端肽:22.201ng/ml,Ⅳ型胶原:31.90ng/ml,HBV-DNA:7.689E+06IU/ml;腹部彩超示:1.肝实质内回声密集增强增粗,门静脉、脾静脉增宽,肝硬变。2.脾大(中度)。腹部CT增强扫描:1.肝右叶后下段占位性病变,多考虑肝癌。西医诊断:1. 肝癌;2.肝硬化(代偿期)门静脉高压症;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为胁痛,症属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证。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拟方茵陈蒿汤和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 茵陈30g,栀子(焦)10g,大黄15g,豆蔻10g,广藿香

10g,滑石粉10g(包煎),木通8g,黄芩10g,浙贝母10g,射干10g,丹参15g,赤芍15g,川芎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莪术8g,甘草6g。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4年08月09日):服上药后上腹部胀痛稍有减轻,仍觉纳差乏力,上方加黄芪15g,莱菔子15g,6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14年08月15日):服上药后右上腹胀痛明显缓解,腹胀消失,食纳增加,精神状况好转,偶感乏力,上方去黄芩、贝母,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四诊(2014年08月22日):服上药后右上腹隐痛,食纳及精神状况尚可,继服上药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五诊(2014年08月30日):服上药后右上腹偶感隐痛,纳食及精神状况可,上方加陈皮10g,枳壳12g,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六诊(2014年09月07日):服上药后右上腹无明显不适,食纳正常,面色润泽,精神状况良好,上方去射干。10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服药后诸症皆消失,后随访8月未见复发,经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DNA提示乙肝病毒不再复制,彩超提示:门静脉不宽,肝脏未发现肿块。 【按语】:该患者以右胁肋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此病变特征符合中医胁痛范畴。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