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巧家县城镇化发展趋势下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巧家县城镇化发展趋势下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巧家县城镇化发展趋势下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巧家县城镇化发展趋势下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巧家县城镇化发展趋势下教育改革发展

与布局规划调研

一、本县城镇化的总体趋势和突出特点

(一)巧家县区域基本情况

巧家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东接鲁甸县,南连曲靖市会泽县、昆明市东川区,西与四川省宁南县隔江相望,北临四川省金阳县,是出入滇川大通道。县城距省会昆明市280公里,昭通市225公里,成都市450公里。县境南北长98公里,东西宽157公里。金沙江环流于县境西北,牛栏江萦绕于县境东北,滇东北最高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41米的大药山主峰屹立于县境中部。巧家地处攀西经济圈腹地,连接昆明滇中经济圈,是钥启金沙江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门户,是上承乌东德,中居白鹤滩,下启溪洛渡、向家坝金沙江中下游四大电站的关节点,是内地与云南之间“交通走廊”、“文化走廊”、“经济走廊”的辐射地带,是中西部地区从陆上南下经四川进云南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门户、桥梁和纽带。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形成了独特的“两江一山”地貌。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高原立体气候比较明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下桃花山上雪、一日之行四季衣”是巧家气候特征的形象描述。

巧家县城由来已久,古有堂琅之称,近几年,城镇规模

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城市结构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在住房、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已有所改善,但与全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及要求差距还很大。

(二)巧家县2020前城镇化进程分析

区域的竞争是城镇的竞争,城镇的竞争又体现为区域中心城镇的竞争,因此在区域城镇系统中,中心城镇也就担负着辐射和引导区域整体发展的关键职能,中心城镇的综合实力愈强,主导职能愈突出,则该城镇系统的中心趋势就愈明显,也就对区域发展的推动力愈大.针对巧家目前形成的“弱城弱镇”、中心城镇带动辐射能力薄弱的现实,未来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关键在于城镇规模等级与空间组织结构,强化中心城镇地位和作用,形成合理的中心地体系,增强城镇系统功能,从而提高城镇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加强县城的发展,扩大规模,增强集聚能力,成为13万人口的城市,形成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优先提升巧家县城的中心地位,培育为一个能够卓有成效地辐射带动整个县域,形成昭通南部重要的发展极;扶持大寨镇、老店镇(中心镇),形成县域重要的增长极,使之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县域次中心,带动县域片区发展。重视一般建制镇集积聚效应的提升,形成带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据点,从而在整个县域形成不同层次、紧密联系,互动发展的区域发展中心体系与中小城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城镇化道路。

(三)巧家县城镇化的突出特点

白鹤滩电站的建设,给巧家城市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巧家城镇规划巧家县城空间结构为“一湖一岛三区”形成沿交通干道发展的依山面水、城景交融的亚热带湖滨城市。“一湖”即为位于县城东面的白鹤滩水;“一岛”即为县城南面的邱家梁子。待水库建成后,将形成一个背山面水的岛屿,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作为旅游发展用地;“三区”即为蒙姑的工业片区、中部的老城片区及其南面的新城片区;“交通干线发展”:县区主要沿白鹤大道和该线后的过境公路这两条南北的道路呈带状发展;“依山面水、城景交融”:依山,就是背靠玉屏山;面水,就是面向白鹤滩水库。形成景在城中,城在景中,城景互织的亚热带湖滨城市。届时,巧家县城人口固定预计可以达到13万左右,加上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目前县城的中小学校以及职业中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办学的需要,所以在“十二五”期间巧家县城至少要增加高级中学两所,初级中学一所,县直属小学两所、县幼儿园三所、扩大现有的职业中学办学规模,这样才能基本满足当前日益发展的城镇化带来的办学需要,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

二、城镇化进程中教育改革发展与学校布局存在的主要

问题

快速城镇化引发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县城镇化发展迅速,但是教育配套却相对

滞后,目前我县城区仅有公办幼儿园一所,小学三所(县直属二所,镇属一所),初级中学二所,高级中学二所,职业中学一所,除高中和职业中学现阶段勉强满足办学外,小学和初级中学均已远远不能满足办学需要,以初级中学为例,县城仅有巧家县第三中学和第四中学两校,根据2011年春季学期教育统计数据,第三中学占地55.2亩,校舍建筑面积13576㎡,教职工111人(其中专任教室99人),有教学班36个,学生2443人,平均每班学生68人;第四中学占地31.06亩,校舍建筑面积14556㎡,教职工106人(其中专任教室88人),有教学班29个,学生1940人,平均每班学生67人。参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标(建标109-2008)》标准第三中学占地需要124.53亩,差69.33亩,校舍建筑面积需要37402㎡差23826.33㎡,第四中学占地需98.89亩,差标准67.83亩,校舍建筑面积需要29701㎡差15145㎡;按照城市中学师生比16:1计算,第三中学需教职工152人,差41人,第四中学需教职工121人,差12人。两校的班级学生也严重超过45——50的标准,其他生均占有量如图书、实验器材、计算机室、实验室等也严重不达标。

学龄人口流动规律及政策分析

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各城镇出现的新的人

口问题。近年来流动人口已进入家庭化阶段,“举家进城”已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广泛参

与城镇建设,其未成年学龄子女也随之进城,他们子女的就学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摆在了人们面前。根据调查:流动人口子女流动性大,入学率低。流动人口在城市期间工作更换频繁,一般未成年孩子随父母流动,随着父母工作岗位的变换,居住地也变换频繁,造成孩子上学难。不少学校反映,流动人口学生流动性大,有的学校学生年流动率在30%以上,这种状况使部分流动人口子女难以得到适龄教育。

政策扶持缺位、空位现象严重,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现行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即向适龄学生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应由其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解决,教育经费预算也是按照户籍学生人口数由县(市)区财政下拨。而流入地政府没有用来承担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教育的专项资金,所以从政策上说,对这些孩子的入学,流入地政府不负主要责任。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不能得到流出地、流入地政府的支持,流动人口子女难以享受到城镇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子女入学一切都得靠自力更生,靠找个人关系。

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教育理念都在这个过程中大为改变,人民对办学的要求已经不是人人有学上,而是从有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改变为人人

有好的学校上,有享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这种理念下,办“重点学校”办“名校”成了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甚至地方政府也有意扶持这类学校,久而久之,好教师流向“重点”、“名校”,优质生源挤向“重点”、“名校”,所谓“重点”、“名校”学生挤破门槛,人满为患,农村学校门可罗雀,形成恶性循环,使“教育公平”成了一句空话,也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反而使更多的人享受不到优质教育。“重点”、“名校”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最大的瓶颈,办优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问题

土地资源是有限资源,在今天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越来越紧张,大中城市寸土寸金,小城市也毫不逊色,根据《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标(建标109-2008)》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24班制(1080名学生)需用地34226㎡(51.33亩),农村寄宿制中学24班制(1200名学生)需用地41370㎡(62亩),城市目前尚未有统一标准,参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标(建标109-2008)》,我县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达标。譬如上面列举的巧家县第三中学和巧家县第四中学的占地两

校均不及标准的一半,而随着巧家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城区学校数在“十二五”期间高需要建设二所搞中、二所初中、二所小学、三所幼儿园,根据相关标准估算,约需土地560亩。这就需要政府有勇气放弃土地带来的巨大利益,做教育

好用地规划、解决教育用地难的问题。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随迁教育的问题

流动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多数为初中、小学水平,他们来到城市后,切身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据调查,93.2%的人认为“孩子没文化,今后就没出息”,95%的人不愿意自己的下一代将来成睁眼瞎,再当打工仔,自己再辛苦也要让孩子上学,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上学。很多农民工认为,“大人赚钱全部为了孩子”,改变了以往“赚钱为了造房子”的传统想法。所以农民工子女有迫切的上学的愿望,但是由于城市的教育资源是统筹安排的,也是有限的,在这中状况下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呢?笔者认为:

首先,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应该在城市、城镇和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之间达到基本的均衡,力求实现城乡居民子女受教育机会均等。

第二,大力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让农民工的留守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

第三,对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措施。

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应与本地居民子女就学待遇同等,教育经费预算由以往的按户籍学生人口数下拨的原则改为按在校学生人数下拨,鼓励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

源吸纳学生,不足部分从收取的城市建设管理费中提取部分经费予以补足,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

非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也要有合理保障。农民工所在城镇应考虑农民工素质、技能、进城时限及对GDP 和纳税的贡献,在其具备在城镇生活和居住(含租房)的基本条件时,可以为其解决户口问题,其子女就学问题也就解决了;对于临时进城的农民工随带子女非义务教育的就学问题,在由所在城镇地方财政承担主要经费的前提下,流入地的城镇学校有权根据学校的学生容量决定是否接受其入学,如能接受,则其费用应由户口所在地拨付当地标准的人均教育成本款额,再由家长补足该城市与户籍所在地教育成本的差额来解决,既不应由该城市地方财政承担,也不应收取择校费。

四、城镇化与学校布局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室主任杨银付说“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当前,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反之农村人口下降,对如何布局校点,整合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公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有助教育的发展

由于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市,农民工举家进城,导致城市人口增长,适龄入学人数增多,这就意味着城区学校数要增加,规模也更大,这对集中优势资源办学是一次机遇,同时由于城市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饮食、住房条件等大大好于农村,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安心从教、乐于从教。所以无论是教学设施、师资力量都会较好,在这样的条件下,优质教育就有了前提和保障。

合理的学校布局可以推进城镇化建设

由于城镇筹措教育经费多种渠道比较畅通,学校设施齐全,教师稳定,相比农村学校而言,办学条件较好,符合上良好的学校,享受优质教育的理念,很多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这些学生进入城镇后,需要解决吃住、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交通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拉动了城镇消费,刺激了城镇经济发展。所以根据城镇规划发展合理布局学校也是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五、城镇化进程中学校布局规划的策略和举措。

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山、边、穷地区许多自然村布局过于分散和规模过小(甚至只有几户)的状况,在些地方修建学校是一种巨大浪费。不少希望工程捐助建在自然村的校舍因生源过少而弃之不用,就是应该吸收的教训。所以要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人口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域特点、教育发展水平等实际,按照高中、初中向县城集中,初

中、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的“两集中”原则,打破乡镇、村组行政区划的界限,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进行布局调整。

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分类别、步骤、年度推进校舍建设,有计划地撤并一些学校,比如“一师一校”,以及学生人数较少的校点,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推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和优化配置。

突出重点,发挥效益。结合实际,按照轻重缓急,相对集中使用好资金,优先改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重视配套实施,提高办学条件。在建设校园硬件的同时,要综合考虑,学生上学道路,低年级学生进校后的生活保障等问题。如为了方便较远的学生入学,应该考虑校车接送,对寄宿制学生实行配备生活老师及心理辅导老师,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因地制宜,多样结合。采取规模办学的寄宿制或乘车上学、或几个村分年级交叉招生交叉上学、两三个学校联合办学及复式教学,适当放宽教师编制,采用非正规办学辅助、部分科目的教师“走教”等多种形式进行办学。

总之,城市化的发展问题是关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发展的非常紧迫和现实的问题,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教育的发展是相

辅相成的,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素质,人们的整体素质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化的进程,它们之间涵盖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不是单一的,它需要地方政府的正确决策,有力的措施保障,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与参与……。

巧家县教育局

2011年3月4日

2021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

2021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 2021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 xxxx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 乐东县邵逸夫中学 继续教育政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 工作的需要。在社会不断了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思想 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根据县研训学校 关于教师断续教育要求精神,结合本校资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教师培训 工作,立足学校发展定位,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为主线,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和师德 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新教材研修、教学基本技能提升为核心,紧密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操作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计划目标 1、继续加强师德师风 建设,努力培养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

2、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之符合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 3、大力提升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我校“有效教学工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措施方法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成立以校长 组长,全面领导、决策、监控、督导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副校长 为副组长;中层领导、各教研组 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具体组织执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二)继续认真抓好师德师风建设 继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增强教师务教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组织教师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等法律法规。写好读书 笔记,结合本职工作写好心得体会 ,作政治觉悟高、思想境界高、立场坚定的新时期教师,学校将开展教师学习读书笔记展览和学习心得交流活动。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的。 2、挑选本校老教育工作者、先进教师做师德师风讲座,并从网上收集一些全国先进教师的教育事迹 组织全体教师观看。 3、在每学期末开展一次优秀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式,协调好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关系,走好大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可借鉴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这五大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开发创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型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以大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方向。 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新型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乡镇和乡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创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型、科技型及文化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统筹谋划,完善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并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和娱乐服务,将产业综合体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挖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着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要注意塑造建筑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弘扬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反映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风貌,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2017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 发展规划 92分

49732】的答卷 【试卷总题量: 25,总分: 100.00分】 用户得分:92.0分,用时1713秒,通过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10 道题】 1.总体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 哪一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 A .上级 B .本级 C .上级和本级 D .上级或本级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2.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般为( )年。 A .5年 B .10年 C . 15年 D .20年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3.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 )。 A .优化开发区域 B .重点开发区域 C .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统筹考虑的三大因素是()。 A.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B.发展潜力 C.产业结构现状 D.现有开发密度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5.在我国发展规划体系中,以国土空间为对象编制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为()。 A.总体规划 B.专项规划 C.区域规划 D.主体功能区规划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6.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 A.循环经济 B.低碳经济 C.绿色经济 ? D.生态经济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7.差异化的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中,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评价的是()。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8.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统筹兼顾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9.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集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优化开发区域的下风下水区域,要尽可能保留一定范 围的限制开发区域 B.位于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下游河段的相邻区域不 宜设置重点开发区域 C.考虑对老少边穷区域的政策扶持,有一定数量的重点开发 区域可以分布在条件适宜的相对欠发达地区 D.重点开发区域要与国家和省(区、市)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布局相协调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地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第九章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东部地区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优化开发区域,面临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制约,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提升。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要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继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科学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依托河流、湖泊、山峦等自然地理格局建设区域生态网络。 东部地区其他城市群,要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统筹区域、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深化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一体化发展。 第十章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我们知道怎么样开展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xx〕1098号),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杭州市要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通过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省公安厅负责,xx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督促各地落实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赋予居住证持有人更多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xx年9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xx〕44号),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省财政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研究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五)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 (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各地区要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工 作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鲁发[2015]7号 【发布部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5.07.08 【实施日期】2015.07.0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鲁发〔2015〕7号2015年7月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工作,促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服务全覆盖,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坚持优化布局,科学规划城乡空间格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城镇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坚持绿色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坚持文化传承,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动城乡建设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

貌。坚持依法规划,依据规范标准编制规划,按照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依照法律法规实施规划。 2.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面完成新一轮市、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修编,市、县(市)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完成乡、村庄规划编制;城乡规划实施符合率达到90%以上,市、县(市)总体规划遥感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全面建立科学编制、依法实施、严格监管的现代化城乡规划体系。 二、科学编制规划 3.提高规划前瞻性。市、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应根据自然禀赋、人文积淀、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等,合理确定城镇规模,科学定位城镇职能,划定发展边界,并按照城镇化发展到成熟期的城镇人口数量,对城镇远景规模、空间布局等长远发展作出预测性、前瞻性的安排。城镇内部功能分区应符合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引导小城镇集中紧凑发展,促进大城市组团式发展。优化用地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提高居住用地、生态用地比例。生活居住用地可与一类工业用地、一类物流仓储用地等适度混合,促进居民就近就地就业。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合理确定各类用地容积率管控指标,适当降低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实行容积率上限管理;提高工业、商业用地开发强度,实行容积率下限管理。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推进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做好试点工作。 4.增强规划时效性。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做好各类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尽快启动新一轮市、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远期年限统一至2030年。结合“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对近期重点开发建设区域、项目和时序作出安排,促进成片开发、集中建设。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

继续教育发展规划

继续教育发展规划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小学实施以培养具有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前提必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因此对小学教师不断进行充电和加油,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之急;在则信息社会到来,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先导教育技术的应用强烈冲击传统教育,小学教师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现代教育即使的理论与方法,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此,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为了使我校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事实素质教育、培养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制定了继续教育工作发展规划。 一、历史与现状 我校现有教职工77人,具有大专学历的有人,学历合格率为100%。师资的培训工作重点由“学习培训”转向“继续教育”,通过重点培训着力提高教师整体师德水平,弘扬敬业精神,强化现代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大力推广和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应此教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及构思

根据上述情况,确定继续教育工作发展规划的设想是,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指导,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制度,使继续教育工作稳步向前发展。逐步形成:从制约型集体组织学习,到自觉型个人有选择的学习;从单一的书本上获取信息资料到从网络中获取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料的学风,学历进修与继续教育、全员培训与骨干培优结合的形式,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一)在战略思想上: (1)建立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指导力量,使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自觉接受继续教育培训。 (2)在校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抽出部分资金投入学历进修与自出部分学费,鼓励参加大专学历。 (3)积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素质, 使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在确定发展目标上: (1)领导重视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积极做好教师的思想教育,明确继续教育的目的。 (2)全校教师要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全体教师做到:积极参与,自觉学习。 (三)指标体系:根据规划构思我校发展指标体系如下: 1、积极使教育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2、大专学历达%。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18812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

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汇报(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 简介: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 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 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 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

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学籍转接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X政发〔X〕3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关中西部城镇群为重点,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 年均实现1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X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一市一区一路”城镇空间格局和“X镇级市—西周文化景区(县城)—重点镇—一般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三个1亿人”战略和《X市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加快落实《X县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职学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农民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可在

2017年城镇化建设资金(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实施目的 为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等文件。2014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鲁发〔2014〕16号)。 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鲁发〔2014〕9号)要求,加大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探索具有山东特色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通知》(鲁建办字〔2014〕18号),部署开展了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申报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提出省级试点名单建议,并报省城镇化领导小组审议,最终确定试点地区。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下达2017年省级城镇化建设专项资金(第一批)的通知》,对纳入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18个市、县(市、区)补助。 (二)项目内容和预算支出情况 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15600万元,涉及6个国家级新型城镇 化综合试点市,6个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区),6个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共计114个项目。 (三)项目实施情况 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资金共安排专项资金15600万元,共用 于114个项目,其中修建道路17条,供气供热项目4个,污水垃圾处理项目7个,编制各类城镇规划46个及其他各类城镇发展项目40个。 城镇道路交通类的项目,主要用于各试点地区城区及乡镇道路的修建,优化城区路网结构,缓解了周边交通压力,方便群众出行,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规划编制类项目提高了城市建设水平,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优化城市形态,创造宜居公共空间。从社会效益来说可以更科学的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城乡建设;从环境效益来说,可以

2018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咨询理论方法和实践试卷 100分

1.单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 1.根据分层划区法,若某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目前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且属于当地的战略地区,应划分为()。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2.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 A.循环经济 B.低碳经济 C.绿色经济 ? D.生态经济 3.下列不属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征的是()。 A.综合性 B.基础性 C.战略性 D.约束性 4.规划目标包括()主要目标、规划指标。 A.总体目标 B.基本原则 C.主要任务

D.指导思想 5.我国第一次组织开展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是哪一年()。 A.2003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8年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统筹考虑的三大因素是()。 A.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B.发展潜力 C.产业结构现状 D.现有开发密度 7.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集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优化开发区域的下风下水区域,要尽可能保留一定范围的限制开发区域 B.位于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下游河段的相邻区域不宜设置重点开发区域 C.考虑对老少边穷区域的政策扶持,有一定数量的重点开发区域可以分布在条件适宜的相对欠发达地区 D.重点开发区域要与国家和省(区、市)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布局相协调 8.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统筹兼顾 9.关于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开发和管制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严禁限制开发区域建设用地的扩张 B.限制开发区域着重提出严格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方向的产业发展的措施 C.优化开发区域用于城镇和工业建设的用地规模增长速度应高于重点开发区域 D.重点开发区域城镇和工业建设用地比重的增长速度可不予控制 ? 10.下列哪种理论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三个部分组成?() A.社会控制理论 B.公共治理理论 C.自组织理论 D.社会公平理论 2.多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 1.发展规划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 ) A.规划委托方 B.受影响的政府及部门 C.受影响的企业及机构 D.受影响的居民 E.第三方机构 ? 2.发展规划一般具有哪些特征。 A.宏观性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编订:JinTai College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 小泰温馨提示:讲话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 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用来交流思想、感情, 表达主张、见解,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本文档根据讲话稿 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城建环保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导语】:树立科学持续发展观全民共创环保模范城。 今天小泰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城建环保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建环保范文】一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重点突破、扎实推进”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建筑美观、设施完善、管理先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要把新型农村社区 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科学规划,今年

12月底前要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 规划编制要统筹考虑社区布局,确保设置科学、交通便利、产业配套、用地节约、规模适度,体现“文化、生态、宜居、特色”理念。社区人口规模一般要在5000人以上,鼓励规划建 设万人社区。提倡多层、鼓励高层、限制低层。住宅建设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需要,结合农民经济承担能力,做到户型合理,功能完善。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简洁大方、立面丰富,建筑色彩要与社区整体协调、和谐一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强化基础配套。要坚持基础设施建 设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个先行”,本着“先进适用”的原则,逐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道路、排水、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功能。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实行分类推进。按照“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前,要把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作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率先启动。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5000万元,各县(区)也要拿 出一定的财力,对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进展快、效果好的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以奖代补”。今后,我们每年都要拿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差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且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未来我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面刺激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2013年,我国常住城市人口比率达到了53.72%,而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这远远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接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居高,而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1%,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推进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将会扩大居民的消费服务需求,带动

潍坊新型城镇化说明书(提纲)

说明: 1)每章6000-10000字 2)撰写要点结合幻灯进行扩展,每个要点一定要讲透,不可浮皮潦草。幻 灯明天发给大家,可以先着手开始。 3)正文、图表格式统一(见格式模板) 4)所有数据一致统一到2011年,2012年数据不出现,待新数据出版后集 中更新。 5)图文对应,幻灯中的完整清晰图插入正文 6)细化提纲不定之初,尽快沟通 7)8月2日晚之前把说明书和调整后的ppt发送给我!

第一篇规划基础篇第一章区域概况(朱孟晓) 一、胶济咽喉 二、地形多样 三、资源丰富 四、文化厚重 五、基础雄厚 六、改革前沿 七、空间广阔 第二章规划编制背景(范玉波)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三、省内背景 四、潍坊市背景 第三章规划框架(范玉波) 一、规划原则 二、规划依据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编制框架 第二篇发展条件篇 第四章潍坊市城镇化发展历程与现状(刘爱梅) 一、城乡居民点变迁 1、城市发展历程 2、小城镇发展历程 3、农村发展历程 二、建国后城镇化发展历程 阶段划分、各阶段发展特征、动力机制变迁等 三、潍坊市城镇化发展现状(朱孟晓协助) 1、优势条件 (1)5、6条左右 2、劣势条件(整合成最核心、最深层次的5-6条) (1)城镇化进程滞后 (1)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1)城镇化质量不高 (1)户籍城镇化率高于人口城镇化率 (1)城镇化的推进机制尚不稳健 (1)城镇化动力不足 (1)城乡差距显著

(1)城镇体系不健全(以上为面上的问题,以下为点上的问题)(1)中心城市不强 (1)中心城市发展束缚大 (1)县级城市发展不均衡 (1)小城镇带动能力不足 (1)农村社区服务能力有限 第五章潍坊市城镇化发展条件(朱孟晓、范玉波) 一、潍坊市经济社会基础 1、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表达这样几层意思: 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市场体制不断健全,但是面临一系列结构问题: 巩固提升的压力较大 人均占有水平相对较低,亟需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传统要素仍是经济的基本支撑 产业结构调整需加快推进

2020-2021年年继续教育个人计划范本

2020-2021年年继续教育个人计划范本 【篇一】2020年继续教育个人计划范本 一、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当今世界,社会高速发展,知识瞬息更新,我们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补充自己,更新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之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学校教育虽说是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教师的主导、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途径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重点学习《校本教研面对面》《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等,教师只有读那些能唤醒灵魂、令人感动、发人深省、让人精神沉醉的书籍,才能真正与自己的思想相碰撞,相融通,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注重自察自省 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清楚或不懂的地方要虚心地向老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提问。多参与集体的学习与讨论,做好案例分析以及教学反思,及

时归纳,及时总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认真学习,做好笔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和教育别人。”难以想象,素质低下的教师能培养优秀的学生,为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笔记,多写心得体会,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完善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完善能力结构,强化教育教学水平,发展自己的教学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同时要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育一化新人。 四、端正态度,提高实效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一年一年地,一步一个台阶地,扎扎实实地学下去,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培养成具有高尚师德,业务力强,具有高素质教育能力水平的人民教师,迎接新世纪巨大的挑战。 【篇二】2020年继续教育个人计划范本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x大”精神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