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丹寨苗族鸟图腾艺术的魅力

论丹寨苗族鸟图腾艺术的魅力

论丹寨苗族鸟图腾艺术的魅力
论丹寨苗族鸟图腾艺术的魅力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5, 3(3), 34-39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e3479951.html,/journal/cn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e3479951.html,/10.12677/cnc.2015.33008

The Artistic Charm of Bird Totem of Hmong in Danzhai

Jintao Chen, Liling Zhao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Email: 21565710@https://www.wendangku.net/doc/1e3479951.html,

Received: Aug. 16th, 2015; accepted: Aug. 30th, 2015; published: Sep. 2n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e347995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Hmong claiming to be “Ganao” in Danzhai is known as the last bird totem Tribe in China, which is a branch of formerly Chinese bird totem culture. As a primitive belief, the bird totem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 life of Hmong in Danzhai after a long history. Therein, the batik culture, cara-gana culture and cage culture vividly embody the magical art characteristics of bird totem culture, and have a long-lasting effect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 of Hmong here. Within the enclosure of modern culture, the bird totem culture of Hmong has increasingly demonstrated its unique charm in Danzhai.

Keywords

The Origin of Bird Totem, Batik Culture, Caragana Culture, Cage Culture, Inheritable Value

论丹寨苗族鸟图腾艺术的魅力

陈金桃,赵丽玲

湖北工业大学,武汉

Email: 21565710@https://www.wendangku.net/doc/1e3479951.html,

收稿日期:2015年8月16日;录用日期:2015年8月30日;发布日期:2015年9月2日

摘要

自称为“嘎闹”的丹寨苗族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鸟图腾部落,原系中国鸟图腾文化一个支脉。漫长的历史

陈金桃,赵丽玲

岁月,鸟图腾作为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已深深积淀在了丹寨苗人的生活之中。其中的蜡染文化、锦鸡文化、鸟笼文化鲜明地体现了丹寨神奇的鸟图腾艺术特点,并持久地影响着丹寨苗人的文化性格。在现代文化的包围中,丹寨苗族鸟图腾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

鸟图腾渊源,蜡染文化,锦鸡文化,鸟笼文化,传承价值

1. 引言

“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它或是亲属的象征,或是祖先、保护神的象征,或是作为相互区分的象征[1]。”与图腾有关的各种观念、仪式、规范、习俗等,都可以归为图腾文化。图腾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支基础力量,从原始氏族部落时代开始便强烈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就图腾文化的空间层次而言,图腾观念属于图腾文化的深层结构,它是图腾文化的核心层面,是比较稳定的、不会发生突变的心理层次[2]。”由图腾观念滋生出的图腾文化主要包含三个系统:信仰系统、社会系统、艺术系统[3]。其中在近现代各民族所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或多或少都传承着若干古代图腾文化的元素。研究这些残存的图腾文化遗迹,对探寻各民族的心理性格、解读各民族的文化现象、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贵州丹寨苗族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鸟图腾部落,在其日常生活中,保留了各种形式的鸟图腾文化元素,反映出鸟图腾的历史遗迹。本文就从图腾文化的艺术系统出发,试图通过对蜡染文化、锦鸡文化、鸟笼文化这三个方面的介绍,揭示当地苗族鸟图腾艺术的渊源和魅力所在,以期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丹寨,关注丹寨鸟图腾,关注中国最原始的图腾文化,用心保护并且用心传承。

2. 丹寨苗族鸟图腾渊源

中国鸟图腾崇拜源远流长,关于鸟图腾的最早记录,要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说起。其出土的双鸟朝阳象牙雕刻、鸟形象牙雕刻、圆雕木鸟,双头连体鸟纹骨匕,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鸟图腾文化,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在这七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鸟图腾文化在各个历史朝代历经了不断地融合和发展,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随着时代的更新逐渐消亡了,至今保留鸟图腾传统的只散见于中国各少数民族,如苗、壮、彝、满族等。这些民族的鸟图腾文化残留,可以说是中国鸟图腾存在的活化石。

而聚集在贵州丹寨这块土地上的苗族自称为“嘎闹”,属黔东南方言,直译是鸟雀的根源,意译则是来源于鸟图腾部落的氏族。其族源是源于炎、黄时代居住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逐鹿”后,“九黎”集团南渡黄河,逐渐定居于长江中下游的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一带。到尧、舜时代,形成“三苗”集团。后夏禹部落联盟大败“三苗”,一部分陆续南迁至江西、湖南区域,史称“南蛮”。周宣王、楚悼王时期,又被迫迁入武陵山区。秦汉之交,武陵苗族发展壮大,构成封建王朝的一支劲敌。光武帝采取了13次的大规模围剿镇压,迫使苗族又一次大规模迁徙,就形成了黔东南苗族的主体[4]。其中就有一支苗族定居在丹寨这个地方。

所以在秦、汉之前,丹寨苗族确实曾长期生活在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而依据学者们关于《山海经》的地理研究,中国鸟图腾的分布大部分遍及黄河和长江流域[5]。苗族作为生活其中的一员,必然也受到了鸟图腾的浸染。在《苗族古歌·十二个蛋》中就记载:“榜生十二蛋,留下十二宝。会生不会孵,会下不会抱,哪个替她孵?哪个替她抱?鹡宇替她孵,鹡宇替她抱……鹡宇抱央蛋,鹡宇孵央宝,回回抱不生,次次孵不出。这回真的生,这回真的出,一个蹬一个,蹬了他就醒;一个拉一个,拉了他就起

陈金桃,赵丽玲

[6]。”鹡宇鸟是一种具有神力的鸟,它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出了人类祖先姜央和世间万物,又与“蝴蝶妈

妈”同源于苗人崇拜的枫木,说明它不仅参与了创世纪,造福了众生,而且还和苗族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由此可见,鸟在苗族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种崇鸟爱鸟的心理下,丹寨苗族创造并发展了许多鸟图腾文化。

3. 蜡染文化

蜡染文化是丹寨苗族鸟图腾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丹寨蜡染图案中,鸟纹是一个永恒的创作主题。

蜡染中的鸟纹有的如实摹拟,如锦鸡、喜鹊、麻雀、燕子等;有的只具鸟形,多与其它动植物纹和几何纹糅合在一起,因其寓意丰厚而且迎合了苗人无拘束的创作心理,所以成为丹寨苗人的主要创作倾向。

鸟的周围伴有花草环绕,大都张开嘴,或昂首啼,或窃窃语,或比翼飞,或背靠背,类似人的生活写照。

而且每一幅鸟纹都不重样,灵活多变,画风自然、流畅、轻松、活泼,原始神秘意味浓厚。

在众多丰富大胆的鸟纹造型中,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就是“鸟衔鱼”图案。在这个图案中,“鸟”

是男根的象征,属于男性图腾;“鱼”是女阴的代表,属于女性图腾。“鸟衔鱼”则隐喻两性之爱,属于生殖崇拜的含义范畴[7]。

蜡染鸟纹中,鸟作为一种卵生生命,经常与其他卵生生命、花草植物结合在一起,形成多种多样奇特的复合鸟纹图腾图画。这是先民们以己观物、类比判断的结果,他们认为大自然的一切同自己一样有灵魂、情感、思想,把其看成自己的朋友、兄弟和威力强大的神灵。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丹寨苗族先民对各种生命形式的尊重,体现了他们积极的生命观,希望把美好的希冀都寄托在一起,表达对民族未来的生活信心。如常见的鸟纹与鱼纹、石榴纹的结合,象征着夫妻婚姻和睦,多子多福。鸟纹与谷穗纹的结合,既象征着丰收,也暗喻着五谷之种乃是锦鸡所送,表达深深的感恩之情。

在复合鸟纹中,还有一种鸟纹与几何纹结合的形式。对于几何纹,丹寨苗人相信它与民族的生息和战争迁徙有关,是对逐鹿之战后迁徙路线和过程的记录。鸟纹与几何纹的复合体表达了苗族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对祖先的缅怀。如鸟纹与“窝妥”的结合,象征着族群的团结和吉祥,寄托着苗人祈福消灾的愿望[8]。

蜡染中的鸟纹,常在头部绘有太阳纹,也叫芒纹、铜鼓纹。关于太阳的传说,在苗族古老的祭祖歌《吃牯藏歌》中曾反复七次唱道:“水牛乘着河浪走,水牛到海水日出处,富裕海边老家乡[9]。”传说在“九黎”之前,也就是原始族群期、母系氏族期,苗人先祖是来自日出的地方,大概就是今天的黄淮平原及海河地区;同时,苗族人也认为太阳是万物之源,万物向着太阳才有生机,即太阳崇拜。所以,鸟纹与太阳纹的结合,寓意着苗人对先民的绵绵情思和对族群繁盛的希望。

丹寨苗人在布上除了画鸟图腾,还有蝴蝶、鱼、龙、牛、猴等图腾动物纹,以及花草植物和几何纹。

经蓝靛染后的布主要被裁制成蜡染服饰,当然也有制成被单、被罩、窗帘、枕巾、背包的,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蜡染也由此成了传达苗族崇鸟心理的一个重要载体。

4. 锦鸡文化

锦鸡也是鸟类,属于鸟图腾。锦鸡舞以其浓郁的图腾气息,在中华各民族舞蹈中独树一帜。锦鸡舞属于芦笙乐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丹寨县自古盛行锦鸡舞,其中排调镇就是锦鸡舞的集中地,那里的苗族同胞过年过节必跳锦鸡舞。

关于锦鸡舞的来源,相传在远古,丹寨苗族先人为躲避战乱从黄河流域迁徙到丹寨。因路途遥远,跋涉艰辛,他们只带了水牛、谷种和芦笙这三样东西。定居以后,带来的谷种没有合适的田播种。丹寨苗人只得依靠打猎、摘野果、捞鱼虾糊口度日。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人捕捉到一只锦鸡并宰杀,被丢弃锦

陈金桃,赵丽玲

鸡囊的地方却在不久之后长出了小米。以后,丹寨苗人就把这小米作为种子不断的播种,最终小米救了这支苗族的命。锦鸡也便成了丹寨苗族救命恩人。

由于锦鸡的功劳头衔,在历史的推进中,锦鸡舞便这慢慢样诞生了。居住在丹寨的苗人,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动,敲击铜鼓,欢跳锦鸡舞,以纪念先祖和感谢给他们带来充足粮食和幸福生活的美丽的锦鸡。这种古老的情思,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地在每一个丹寨苗人的心中流淌至今。在日常生活中,苗族同胞们特别是女性同胞除了农忙之外,其余的时间大部分都是用来精心缝制百鸟衣裙,编制花带,刺绣花鞋。节日喜庆时,苗族女性就要戴上锦鸡造型的银质头饰;穿上自己或者是母亲早就准备好的绣满了各种五彩斑斓的花鸟纹样的舞衣;背后也要装扮上仿锦鸡羽毛而织好的衣带,打扮得活脱脱像一只美丽的锦鸡。除了装扮外,在锦鸡舞蹈中,还加入了锦鸡求偶中的步态、神态、身姿等。

说起锦鸡舞,就不得不提到芦笙。芦笙在锦鸡舞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互为载体。芦笙分特大号、大号、中号、小号四种不同的规格,可以吹奏出低、中、高、特高等多种混合曲,其节奏有序、欢畅,有如高山流水之音,苗语称之“给拉”,意即如行云流水、奔放自然。跳舞时,男性青年手持芦笙在前吹奏领舞,女性则排成一字长蛇尾随其后。在芦笙曲调的转换中,舞步节奏也随之变化,时而缓缓前移,时而逆时针转圈跳。方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进或退。舞蹈动作有三、四、七步不等,以四步为主,兼以六步转身,并以腰、膝的自然摇动为舞蹈的基本特点。而且双脚也按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加上身上花衣花裙,头上锦鸡银饰,颈上银项圈,手上银手镯,脚上绣花鞋……犹如锦鸡行乐觅食、悠然漫舞[10]。

锦鸡舞是苗族鸟图腾潜移默化的演化物,它最初是作为一种祭祀舞蹈。但在锦鸡舞的历史传承中,芦笙曲调不断被创新,舞步也更加整齐、规范化,步、上肢、腰、手、膝等都有自己的一招一式。如今的锦鸡舞更多地成为了丹寨苗人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一个公共场所,并为他们架起了爱情的桥梁。所以相应地,它的祭祀功能也就被弱化了。虽然如此,但是从那盛况空前的锦鸡舞会和那种热烈欢快、充满异域风情的舞姿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远古鸟图腾信息,并为之莫名的震撼。

5. 鸟笼文化

丹寨鸟笼文化也是鸟图腾文化影响下的一个产物。中国的鸟笼制艺,在北宋以前虽然在史书文字上和考古遗迹中无法找到确凿的存在证明,但推测古人可能已经发现和利用了轻便、易加工的竹材,只是因为在防腐、防虫、抗氧化、风化等诸多方面,还没有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方针,致使鸟笼的保存条件不具备,才到如今都没能找到北宋前的有关笼具实物的蛛丝马迹。

卡拉鸟笼虽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却是当地长期保留鸟图腾文化下孕育的一个产物。卡拉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南部的丹寨县,是一个苗族聚集的村寨。世代聚集在这里的苗族同胞,素以编制鸟笼而闻名。卡拉村一百多户农家中,从事鸟笼制作的就有九十多户,是现存不多的古老手工编制鸟笼专业村,被誉为“鸟笼编制艺术之乡”。卡拉鸟笼作为中国南派鸟笼的一个支系,在海内外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它的诞生除了与当地的鸟图腾崇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外,还由于丹寨境内多崇山峻岭、古树参天,是较为理想的鸟儿栖息乐园。当地人晨出暮归,日日有鸟相伴左右。再加上山里人日常娱乐活动有限,因此捕鸟、养鸟、斗鸟也就成为一项比较普遍的民间活动。

凡崇鸟爱鸟者,必讲究称心如意的鸟笼。卡拉鸟笼制作严格,要经过选竹、破竹、除湿、定型、编制等十多道工序。并以当地优质上好的楠竹为原料,除湿过程中,也会加入当地特制的草药,所以卡拉鸟笼具有不干裂、不变形、坚固耐用的特点。其做工精巧,造型各异,经久实用。自古以来,丹寨卡拉生产的鸟笼,以规格来讲,有单丝、双丝之分;以形状而言,有方形、圆形、椭圆形之别;以品种来看,有画眉笼、雉鸟笼、云雀笼等等;以构造而论,既有高低、大小之分,又有内外之别,既有上下或上中

陈金桃,赵丽玲

下之形,也有左右或左中右之笼。这样分类之细,也可看出卡拉人们对鸟的追捧之极,力求为它们建造最舒适、最精美的房屋。

除普通鸟笼外,卡拉村还有集编制、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的精品鸟笼,可谓是精益求精。卡拉鸟笼作为中国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品,每一个雕刻编制环节,无不展现着世代制笼师傅们倾注在鸟图腾文化中的那份执着和狂热。鸟除了担当祖先、恩人的角色之外,还是他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亲密而友爱的伙伴。在丹寨苗族农户,随时都可看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悬挂着的鸟笼。也正是因为其民族性格中的崇鸟喜鸟心理,以及鸟图腾文化对苗族人心理的长期渗透和影响,不断推动着丹寨苗族对竹编工艺的探索和传承,进而将卡拉鸟笼推向中国“非遗”的殿堂[11]。

6. 丹寨鸟图腾文化得以较好传承的原因

1) 历史上长期而频繁的民族迁徙之旅

苗族始终不忘迁徙是苗族历史上频繁而重大的事件,它深深地烙印在苗族人民的心里,铭记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以逐鹿之战为源头,《苗族古歌·跋山涉水》篇唱道:自己的祖先从前“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他们“翻过水山头,来到风雷坳”,先后渡过“河水黄央央”、“河水白生生”、“河水稻花香”的三条大河南下,然后又“沿着稻花香河”西进,“经历万般苦,迁徙来西方,寻找好生活[6]。”当然,作为他们氏族部落标志和象征的“鸟图腾”,在苗族迁徙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凝聚、保护和安定作用,所以鸟被传唱在《苗族古歌》中,被画在布上,被表现在舞蹈上,也被苗人深深的铭记着。

2) 丹寨苗族鸟图腾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其特殊的地理条件

丹寨苗人是迁徙途中定居下来的一支。丹寨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群山环绕,所以鸟图腾文化能够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山路的崎岖也使得交通很是不便,丹寨部分村落里的老人,一辈子都很难走出大山,接触外面的世界,所以他们的鸟文化显得更加古朴原始,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侵蚀。

又因为丹寨内的苗人多居住在山林,依山建屋,其周围鸟儿众多,苗人爱鸟崇鸟,所以必然与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从而营造了一个浓厚的鸟文化氛围,形成了一种人鸟其乐融融的生态环境。

3) 闭塞的经济状况也为丹寨苗族鸟图腾文化的保存做出了贡献

长时期大幅度的迁徙流动,使苗族社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也使苗族社会财富遭到大量的消耗,苗族人民生活异常贫困。迁入之地,多是荒僻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阻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丹寨苗族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模式,经济发展长期缓慢。至今仍可见,丹寨部分地区还把水牛作为主要的农事工具,杨武乡排倒村的一些农户家里还在使用旧式织布机纺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保守的经济环境虽然一方面使丹寨苗人落后于其他各民族的发展,抑制了苗族整体文明的向前推进;但是另一方面,苗族却保留了大量原始民风的习性,构成了现代文明下的一片桃花源地,而这又为其鸟图腾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文环境。

7. 结语

中国图腾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体系,中国的许多文化现象都渊源于图腾文化。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各种文化发生过深远的影响。苗族鸟图腾文化源于中国鸟图腾文化的一个分支,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揉入进去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鸟图腾文化一个独特的存在,尤其是在中国各民族鸟图腾文化逐渐消亡的状况下,丹寨苗族鸟图腾文化显得更为重要。蜡染文化、锦鸡文化、鸟笼文化、百鸟衣文化、芦笙文化、背带文化等等都是在鸟图腾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然也

陈金桃,赵丽玲

是苗族与其他民族的其它图腾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它们保存到至今,正以其特殊的文化艺术魅力,展示着苗族古老而伟大的鸟图腾崇拜。了解、研究这一支鸟图腾文化,不仅可使我们理解苗族奇特文化现象的面貌,而且从丹寨苗族鸟文化环境中,还可以窥见中国原始的鸟图腾一脉,并成为解读中国许多文化现象的一把关键钥匙。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WY-11)《非物质文化遗产宁航蜡染民族工艺文化传播与营销》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何星亮(2008) 图腾与中国文化.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京, 6.

[2]何星亮(2008) 图腾与中国文化.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京, 129.

[3]何星亮(2008) 图腾与中国文化.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京, 15-17.

[4]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0)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民族志. 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阳.

[5](汉)刘向, 刘歆(2013) 山海经. 中国华侨出版社, 北京.

[6]汉声(2007) 蜡染(上). 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阳.

[7]马正荣(1980) 贵州苗族蜡染图案. 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

[8]王小梅(2013) 蓝花叙事. 贵州教育出版社, 贵阳.

[9]马正荣(2003) 贵州蜡染. 贵州民族出版社, 贵阳.

[10]贵州省丹寨县旅游局(2006) 丹寨民族文化旅游文史专辑—蜡染笙歌(内部资料). 87-89.

[11]王平(2008)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贵州民族出版社, 贵阳.

苗族银饰的艺术特色

绪论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特征和文化方面的介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传统的银饰文化,为以后的首饰设计如何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一、苗族银饰的特征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银饰的头帽、手镯、脚钏、银铃响物、罗汉菩萨等,全是新买银子做成。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三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 (一)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这样,与苗族始祖有关的有四种图腾。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牺牲。传说苗族的先祖蚩尤就是头有角的。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因而,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银雀,中间的一只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略。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上述几种图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

诗经鸟的意象

论《诗经》中的飞鸟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信息来源:诗经文化网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3日18:12 文章编辑:晓华 耿嫦娥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诗篇往往用物、特别是动物形象来表达感情。可以说,不懂名物及其相关制度,就读不懂《诗经》。正如纳兰性德在给《毛诗名物解》写的序中所说:“六经名物之多,无逾于《诗》者,自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靡一不具,学者非多识博闻,则无以通诗人之旨意,而得其比兴之所在。”这些名物都与比兴有着内在的联系。 例如,在《诗经》中表现男女恋情和婚嫁场面的诗占了相当高的比例。先民们在写到这方面的内容时,往往不直接言情,而是委婉道出,这就要得力于“兴”的运用。钟敬文曾将“兴”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借物以起兴,和后面的诗意不相关的,这可以叫做“纯兴诗”;另一种是借物以起兴,隐约中皆略暗示点后面的诗意的,这可以叫做“兴而带有比意的诗”。纵览《诗经》,可以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情诗与鸟有关。如《周南?关雎》中的“雎鸠”、《召南?鹊巢》中的“鸠”、《邶风?燕燕》中的“燕子”、《邶风?雄雉》中的“雄雉”、《鄘风?鹑之奔奔》中的“鹑”、《曹风?候人》中的“鹈”、《曹风?鸤鸠》中的“鸤鸠”、《幽风?鸱鸮》中的“鸱鸮”、《生民之什?凫鷖》中的“凫鷖”、《臣工之什?振鹭》中的“白鹭”、《商颂?玄鸟》的“玄鸟”等等。诗人们或以鸟起兴,或以鸟为喻。在这里鸟成为一种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与情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借“飞鸟”的意象来写青年男女相悦相爱的相恋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留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表现的是男子对姑娘的一见钟情。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八字,这是诗人借眼前的景物作为诗的发端,而关雎的和鸣又可用来比喻男女求偶,和下面的诗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意义上有着联系,所以是“兴而比”,表达男子强烈的思慕之情。“雎鸠”本是鱼鹰类水鸟,释名鹗、鱼鹰、沸波、下窟乌。相传此种鸟有定偶,故常用以喻男女之恋。《毛传》首章云:“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睢之有别焉。又言:后妃

图腾与艺术

图腾与艺术 姓名:王琬 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学号:20101001495 说起图腾艺术,不禁的会令我想到埃及狮身人面像,古老的埃及文明,神秘的图腾文化。法老的脸加上狮子的身体,分别代表了“武力”与“智慧”,两者合一就是武力与智慧的结合体。这体现埃及人对图腾的崇拜。 另外,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关,是龙种、龙子。古越人也以为自己是龙种,故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直至今日,我们还常说“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这些都是图腾祖先观念的残余。至于龙图腾神观念,更为普遍,大多数民族都曾把龙视为保护神。 一、图腾来源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他的标记”。它是人类早期混沌未开阶段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是最早产生、最具有神秘色彩的艺术形式之一。 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

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许多氏族喜欢用图腾作徽号或标志。 图腾崇拜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猜测和期盼,当今随着人类认知空间的不断扩大,新的位臵、新的迷茫又会再次困扰着人类,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便会隐藏着更多的、更神奇的、新的“精神崇拜”,因此,在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人性恢复的今天,人们会自然地将目光投向那古老的过去,去重新思考那神秘而具有吸引力的原始图腾现象,并寻找与现代文化艺术的契合点,这种实现的转移和精神的回归,不带有艺术的价值而且有文化学意义上的价值。 二、各种图腾样式 图腾艺术从其造型特征上,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样式。 1、以动物造型为题材的图腾 这是人类处于狩猎阶段的图腾样式,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摄取性的,人们在狩猎活动中接触到的大多是身边的各种动物,因此,将动物作为图腾的崇拜物,同当时的生活状态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讲,人们对强悍的无法征服的动物,便会产生敬畏感,并将其视为崇拜物和氏族的象征物,像虎、狮、豹、牛、象等。而将一些弱小的、日常 食用的动物视为神灵的恩赐,一般 在狩猎和使用前均要举行一些敬 拜神灵的活动,以表示对神灵的敬 畏和感恩。在在原始崇拜中,牛羊 崇拜是多种图腾观念的复合体,原 始人认为,神明赐给了他们牛羊,

苗族银饰图案题材研究

苗族银饰图案,从其题材内容和形式来看是呈现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图像文献,是艺术家通过对湘西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宗教活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等方面的挖掘与表现,再现和创造出的直观现象。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湘西少数民族图形题材的考察发现,这些图形图像具有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发展与变迁。它不仅在传承和弘扬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对这些少数民族的认识与研究有了新的立足点。图形所具有的视觉直观性及历史性特点为深入研究湘西少数民族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苗族服饰以刺绣精美、银饰华丽而名扬中外,享誉古今。然而,就苗族的银饰而言,种类繁多,特点鲜明,在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银饰图形与纹饰承载着苗族人民情感的印记,记载着其族群经过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它们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事与物,颂扬了祖先的勇敢与顽强。 在苗族族群中,有很多是关于银饰的传说。其中之一是从物质层面上解释银饰的来源之一。苗族上古传唱下来的著名叙事长诗《娘阿莎》中的“水龙王”有这样的唱词:“还你六张巾,退你银项圈。”古歌表达出金银的物质与精神、功利与审美。苗族的《换嫁歌》唱出了在母系社会男子出嫁时的情景:“头插锦鸡毛,衣裙身上套。一只银项圈,胸前(九)闪耀。”时距今日约有2000年。 然而,苗族银饰之所以产生,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层的精神动因,即以巫术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得到相应的发展。苗族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被浓重的巫文化的氛围所笼罩。苗族的银饰从它诞生之初,就具有巫术的信仰与功能。 归纳而言,苗族题材银饰图案大致可分巫文化—宗教信仰题材、民间传说题材、自然崇尚题材三类。 一、宗教信仰题材 巫文化是苗族银饰图形和纹饰的主要题材来源。在各种银饰图案中,蕴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形与纹饰占据装饰物的主要内容。银器就功能而言,苗族先民相信,一切锋利之物皆能驱邪,而银器就是驱邪之极品,还可以消灾祛病。这种功能体现得极为现实—如他们行路途中在山泉里饮水时,要先用银器浸入山泉消灾后饮用。再如丹寨的苗族妇 女的银围腰链也是驱邪的器物,此器物必须是舅舅 亲自请人打制,戴上后终身相随。台江苗族曾经有 这样的习俗:族人去世,要在墓穴中撒一点银屑, 银子可伴随着他们的灵魂,使其不遭遇恶魔鬼怪。 苗族的宗教信仰还体现在自然崇拜、图腾崇 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方面,苗族族群的传 统社会体系迷信鬼神、盛行巫术。因此,图腾崇拜 是苗族银饰图形与纹饰的重要造型内容。比如,丹 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 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蕴浓 重,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因此,每一件银 衣均有这种“宗庙”图样,其图纹形式基本稳定, 不得随意创造和改变。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 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传统的童帽饰造型 多见狮、鱼、蝶等形象,还有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福 禄寿喜”、“长命富贵”等字样,构思巧妙,造型别 致。贵州施洞有一种专为婴儿特制的银菩萨帽饰, 一套九枚,件小,片薄,分量轻,适于不堪重负的 婴幼儿佩戴。 苗族图腾即是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 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贵州的西江、 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以 “牛”造型显示“组灵意象”、“生殖意象”和以富为 美的观念,同时它还表示威武和抵御强敌,向爱人 显示魅力,向精灵显示魔力。苗族认为,枫树是祖 先之祖,传说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下 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 二个兄弟。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 它也作为连接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当中 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 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 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 的。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 型,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 银雀,中间的一只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 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 略。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 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 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 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 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 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上述几种图 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其他的 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以灵活搭配。丰富的 宗教信仰题材给予了银匠广阔的想象和创造源泉。 二、民间传说题材 每一个苗族民间传说故事,都是对苗族族群美 好愿望的传颂。迁徙使人们居无定所,同时也使得 这种口口相传的文学以传唱的方式担当起了民族文 化的传承、授艺和教育功能。在苗族银饰图形与纹 饰中,有大量以苗族族群故事为题材的图形和纹饰 创作。例如,造型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半部分插 有6根参差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嵌制有二龙戏珠、蝴 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等各式各 样图形组合搭配而成的银饰纹样。然而,民间传说 在苗家银饰图形和纹饰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 和心理诉求,如“八仙过海”、“双凤朝阳”、“龙凤 呈祥”、“双龙夺宝”等纹样,按传统民俗的习惯分 别表达神通广大、祥瑞喜庆、男女恩爱、发家致富 的含义。苗族银饰中有一种银牌,其形状有大小不 等类型,银牌均浮刻着各种花纹图案,图案中兼刻 有“长命百岁”、“长生保命”等字样,这反映了制 作银牌的主要目的就是祈求神灵保佑,“锁”住佩 戴者以防被魔鬼抓走,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因此, 民间传说题材便成为苗族银匠手中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创作题材。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 尤的对手。所以,相传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 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苗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地区有招龙、接龙 的习俗,把龙视为至尊,有些地区则有特殊的龙崇 拜。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在苗族银饰图形与纹饰 中,“龙”的纹样随处可见。只是纹样形态有善有 恶,或是善恶互换,有些“龙”图纹甚至是可以与 各种动物“嫁接”的一个符号。由于受到汉文化的 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有了新的意蕴—神圣 而尊贵,于是龙的纹样多见于头饰。特别是女性戴 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然而,在项 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组构多与植物纹样或动物 纹样搭配,形成新的、别致的纹样,图案样式特别 丰富。从纹样中可以看出,龙没有了神秘的面纱, 与其他动物一样,只是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 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或手镯之上。 如贵州黄平、凯里一带盛行的“龙凤抢宝单层响铃 银项圈”,纹样形式为单面浮雕双龙、双凤抢宝,项 圈中间部位是浮雕的龙纹圆盒,圈沿下部坠了猫、 鹿、鱼和龙纹响铃吊饰。又如贵州施秉一带流行的 一种响铃银项链,它的链身吊坠凤凰、蝙蝠、老虎、 蟾蜍、鸡、马、鱼、人及一串响铃。项链正中坠一 美术大观ˉ艺术理论 ˉ

浅谈苗族银饰文化

浅谈苗族银饰文化 摘要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关键字:苗族;银饰;分类;工艺 首饰是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服是服装;饰是服装的附加物或替代品。首饰,在古代通指男女头上的饰品。然而,现在专指女人饰物,例如:手镯,戒指等。现在首饰为人们佩戴的饰物的总称。也具有表现社会地位、显示财富等意义。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特征和文化方面的介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传统的银饰文化。 一、苗族银饰特点简介 1.苗族银饰介绍 苗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中,又以银饰最富盛名。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对黔东和黔中苗族曾这样记载:“以银环,银圈饰耳”。至清代,使用银饰盛极苗乡,不仅佩戴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为其他民族所罕见。黔东和湘西苗族男女均戴银饰,以妇女最为隆重,头戴银冠、项饰、银圈,身着银衣,手配银镯,脚套银链,以多为美,以重为富。2006年5月湖南省把湘西州苗族服饰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苗族银饰是整个苗族服饰中最精美的华章! 2.苗族银饰的特征 (1)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2)苗族银饰中的龙的形状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3)苗族银饰中独特的迁徙文化 (4)苗族银饰中可以透视出苗族的平等观念 (5)苗族银饰具有一种展示性

苗族的建筑特点

苗族的建筑特点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建筑。建筑正是民族文化、科学技术、人文地理、地域风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阶段点的综合载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数894万的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 本文主要考察苗族房屋建筑的特点、类型、居住方式,以及在苗族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吊脚楼。 一、苗族房屋建筑的特点 苗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其居住和建筑自然相应地体现出浓郁的山地文化特征;居住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其独特的房屋建筑特点与类型。 1、简单易筑、就地取材。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苗族长期隐居深山,交通不便与世隔绝,生产力的发展相对滞后,多少年来与众多新建筑手段和新材料使用较少关联。苗家起屋盖房,并不雇佣专业工程施工队,而是由房主聘请某个有经验的匠师牵头,亲友邻里共助的传统形式。前头的匠师,苗家称为掌墨师傅,那些得到“真传”有过硬“法术”,能与神沟通有“神性”的师傅最受欢迎。这些人并非专职,平时无木工活的时候,还是和所有苗民一样从事农业生产。起屋盖房的时间一般选在秋后某个吉日,此时一方面是农闲,另一方面亦是秋后经济稍宽裕之时。其他参与帮忙者不计报酬,只要有较好的酒饭招待即可,体现了一家有事众手相帮的淳朴亲情乡情。建造时大量选用山区最易得到的竹木石料,采用轻巧灵活的木穿斗构架体系,就地取材简单易筑、又便于在经济条件更好时扩建续建,可以说是一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又符合当地风俗民情的选择。 2、住居山上、因地制宜。 苗族农民是由黄河流域大规模迁徙至长江流域,继而又大规模迁徙至大西南山区。在那里,他们得到了较为安全的生存环境,在漫长的时光、严酷的条件下,整个苗族得以繁衍发展。在崇山峻岭中,一小片平坦的盆地、坝子或河谷都必须首先用于种植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据山结寨、住居山上是既智慧又必然的选择。苗寨最常见的干栏式半边楼正是这种特定条件下创造的建筑精华。除了悬崖峭壁,各种坡度的山地均可建造,既无需动用过多的土石方,又能获得较大的建筑密度。 3、利用空间,满足基本功能需求。

从鸟崇拜到鸟神话

从鸟崇拜到鸟神话 Ξ———史前时期浙江民间故事母题寻绎 顾希佳 提要:通过对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史前艺术的解读,同时印证于典籍文本和民俗学田野作业,本文认为史前时期浙江先民中 存在着鸟崇拜。并由此进一步影响到当时的口头叙事活动,形成 了有关鸟的神话母题。这种母题对后世口头叙事产生了深远影 响,致使鸟的神话在浙江大地上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关键词: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鸟 动物崇拜 神话母题 民间故事史 作者顾希佳,男,杭州师范学院。(杭州 310012) 人类讲述故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古代。故事的讲述活动要早于文字的发明,但又迟于人类语言的产生。 由于文字尚未产生,致使这个时期里的故事讲述无法保存至今。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只是他们遗留下来的一些文物遗存。这些文物遗存所表现出来的史前艺术及其象征符号,往往蕴含着当时人们所讲述的民间故事母题,这中间尤其令人振奋的则是那些神话母题。如果我们将这些史前艺术与后世的典籍文本相对照,与今天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大量活材料相对照,破译那个时代里的民间故事便有了可能。 一、河姆渡出土文物刻纹的神话诠释 从1973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宁绍平原南缘的余姚河姆渡地方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科学考察工作先后进行了两期。在河姆渡遗址的第四文化层中,专家们对两件文物发生了浓郁的兴趣。一件是骨匕,上面刻着两组鸟的图案,有人理解为是双头鸟,也就是说每组有两个鸟头,朝着相反的方向伸出头颈,鸟体又是相连着的,中间有一个圆圈。对于这种圆圈,有人理解为是太阳。另一件是一块象牙板,刻划着两只振翅而飞的鸟,鸟头相对着,连体,中间又有五重圆圈,外绕火焰纹, Ξ本文是2001年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民间故事史》中的一个章节。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形式,主要的 图腾崇拜有牛图腾、鸟图腾、龙图腾等等。在现代服装设计 中应用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作为装饰,能够体现出现代与古 典的统一,表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设计美感。本文简要分析 了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并对现代服装设计中贵州苗族图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腾是一种带有民族特征的文化,而图腾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服饰。我国的各少数民族的日常服饰中充分的体现了本民族的图腾文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式样、花纹和图案。如果能将这些承载着图腾文化的服饰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能够给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新的灵感。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以及其在服饰中的表现 1. 龙图腾 龙图腾是贵州苗族图腾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夔龙、琳纽龙、婆番龙、贩绷龙、蛇龙、象龙、马龙等等。龙作为苗族文化中最大的神,与汉族的龙图腾最不同的是,文化中的龙图腾还保留着其他动植物的特征。这也在苗绣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苗族服饰中经常出现各种形态的龙的

形象 2. 鸟图腾 苗族文化中认为自身是鸟的亲族,因此对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崇拜。当今的黔东南苗族的女子经常以鸟羽作为头饰,或者将头饰制成鸟形。贵州的六枝苗族的男子喜欢插戴一束三尺长的锦鸡尾羽。贵州省中部云雾山区的苗族妇女的服饰中经常出现鸟翅膀或鸟雀眼刀的图案,也就是从鸟雀的眼睛或者翅膀形状抽象而成的装饰几何图案。在苗族文化中认为人死后能够变成鸟,飞回祖宗的发祥之地。因此在服饰上广泛的应用鸟的元素,更能够体现其与祖先之间的联系。 3. 牛图腾 苗族为农业民族,牛与苗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牛图腾崇拜。苗族人认为牛是人类得力的帮手和忠实的朋友,对牛非常崇敬和疼爱。例如在苗族文化中要选择祭祖牛,将祭祖牛作为神牛单独供养。在年节时,苗族人也会先让牛享用酒饭,以表示对牛辛勤劳作的感激。在苗族文化中不允许在祭祖牛面前说出亵渎之言,可见牛图腾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苗族的服饰中也经常有牛的形象,将牛的形象广泛的用在男性和女性的服饰之中,将牛视为吉祥、勤劳、神圣的象征。 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图腾文化贵州苗族图腾文化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美感,能够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长久以来,苗族人民在自己的服饰文化中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摘要】文章从地域的角度入手,分别从文山苗族民歌和乐器的角度来简述文山苗族音乐的概况,再从文山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对文山苗族音乐做进一步的扩展。从而对文山苗族音乐做出大体的概述。 【关键词】文山;苗族民歌;器乐。 文山,地处西南边陲,这里生活着壮、苗、瑶等10种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山少数民族——苗族,其音乐文化占据着文山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魁宝”之位。苗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和器乐两大类。 一、文山苗族民歌 文山苗族民歌是整个文山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山苗族自古有歌,并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世世代代都由人们口头传承下来,一般都是真人声歌唱,有的有伴奏,有的前面没有伴奏后面又有伴奏,有的完全没有伴奏。文山苗族民歌在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歌,按其音乐题材分类可分为:山歌、叙事歌、风俗歌等。如祝福家乡的歌《鸟容帮豆郎》(翻译过来就是《祝福家乡》),探讨名字来源歌《我们的名字叫苗族》,情歌《假如我是一支花》,叙事曲《喏徘与榜董》等等。 例:《鸟容帮豆郎》

(一)、山歌 文山苗族山歌有情歌、茶歌、酒歌、劳动歌等等,常唱于山野林间或田头地旁,曲调悠扬婉转,音色清醇甘美,旋律波动起伏,节奏舒缓自由。其中情歌较为多见,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交流感情对唱的歌。如《假如我是一支花》《独自想念山歌》等。 例:《独自想念山歌》① 汉语:大雁飞来小燕没有地方飞,飞停在椿树尖,我们两个说不说说得那么好,怕你走你的,我也要走我的,怕你回去以后想不想我不知道,我走以后我想你想得心每天都飞向你父母的山谷 (二)、叙事歌

鸟 鸟类古称

凤凰《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凤凰的起源约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很多鸟纹是凤凰的雏形,距今约6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双鸟纹的雕刻形象,这双鸟纹应是古代凤凰的最早记载。根据神话传说,凤是从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今日所见关于凤的最早记录,是在《尚书·益稷》篇中。书中叙述大禹治水后,举行庆祝盛典。由夔龙主持音乐,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最后,凤凰也来了。 精卫中原北边,有一座发鸠山,发鸠山上有一种柘树,样子像桑,柘树林里生活着一种小鸟,叫精卫。精卫本来是炎帝的女儿,是个没成年的小姑娘。在海里游泳时沉入水底,她的精灵化作小鸟,一刻不停地从西山衔来石子和树枝,往东海扔,誓要填平海。 大鹏鸟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最早的当属《庄子》。庄周在其《庄子-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玄鸟诗经·颂——《玄鸟》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人认为玄鸟是燕子,有人认为是凤凰。 杜鹃也称杜宇,杜宇,是传说中古蜀国的帝王,号为望帝,当时,蜀国常闹水灾,望帝担心百姓遭灾,派丞相鳖灵去治水。鳖灵凿开玉垒山,治服了洪水,望帝因鳖灵治水有功,就把帝位禅让给他,然后隐居于西山,死后化为杜鹃。

印第安图腾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中文题目:印第安图腾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英文题目:Indian totem culture use of in art design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在现代设计领域中,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之发展。设计师们不再局限于单一风格,广泛收集各种元素,各种材料,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使设计更具有前景。 印第安是一个古老又神秘的民族,许多充满艺术色彩的元素,神秘的文化指引着我们去研究发现。本篇论文是对印第安图腾纹样的研究,探索它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将印第安图腾纹样运用在设计中,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色彩和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也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设计与人文是现在人们的审美态度。如何将商业与文化并存,就必须艺术创新。将印第安文化运用于设计中,使设计具有艺术感的同时又不失文化价值。 本文对印第安图腾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的案例研究,展望未来印第安图腾纹样的发展前景,结合时代注入新的设计理念,不断创新,促进在未来设计中的发展运用。 关键词:图腾纹样,艺术,印第安,现代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the field of modern design, different form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re developed. Designers are no longer confined to a single style, and widely collect all kinds of elements, materials and ideas of modern design. Make the design more promising. Indian is an ancient and mysterious nation, many elements full of artistic color, mysterious culture guide us to study and discover. This paper is a study of Indian totem patterns, exploring 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design. The use of Indian totem patterns in the design shows strong artist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Design also has certain commercial. Design and humanities are people's aesthetic attitude now. How to co-exist business and culture, we must innovate in art. Apply Indian culture to design. Make design have artistic sense at the same time without losing cultural value. This paper makes a cas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dian totem in modern design, looks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Indian totem pattern in the future, injects new design idea in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imes, continuously innovates,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future design. Key words: Totem pattern Art Indian Modern design

图案与苗族历史

图案文化内涵浅析 一、蝴蝶: 1、纵观“苗族”图案,无不处处体现吉祥。如其:“喜雀闹梅”、“燕子双飞”、“小鸟含花”、“蝴蝶展翅”、“花团锦簇”等图案皆以小型动植物“花卉、小鸟、蝴蝶”入图,构图自然和谐,形象生动流畅,色彩夸张,洋溢出一种独特的祥和艺术风格,充分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苗族的内心渴望和生活追求,是研究本地苗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苗族图案中本来还有许多小型经典图案,在小花、小鸟、蝴蝶的背后,每个图案都有一个小故事,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现已无法考证了。 2、苗族图案中的蝴蝶与小花一样,蝴蝶是必有的图案。因为蝴蝶轻盈娇小,能在山水花草自由飞翔,而颜色娇丽,易与人和自然亲和、易亲近,这充分体现了苗族文化中渴望自由,信奉自然,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3、不管在银饰上还是在服饰上,出现最多的就是蝴蝶。传说我们的祖先就是蝴蝶,(我们称为)‘蝴蝶妈妈’”。苗族服饰中出现了很多枫叶和蝴蝶。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一只从枫树心变来的蝴蝶。后来这只蝴蝶生了12个蛋,它们孵化出了世间万物,包括人类和动物。他们就为蝴蝶是他们的母亲,枫木是他们的先祖”。

4、太阳普照大地,大地生了植物;有了枫树,枫树孕育蝴蝶;蝴蝶养育了人类始祖姜央和苗族的文明始祖蚩尤。苗族太阳崇拜、蝴蝶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寓示生命生生不息、健康成长、兴旺发达。 5、黔东南地区苗族服饰图案对龙合蝴蝶题材的偏爱来自苗族人民对自身起源的朦胧认识和对祖先的图腾崇拜。在苗族聚居的地区,关于自身起源问题的解释是通过神话传说流传下来的。符号论美学认为,神话与宗教同源,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并且提出“神话从一开始起就是潜在的宗教”。神话故事的情节无一例外地传达出人类意识的发展和自我信赖的展现,尤其是对自身起源的幻想,以及将自身起源依托 于某种神力的神化。在苗族的神话传说中,是由枫树生出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了十二个蛋,请一种名叫“脊宇”的鸟来孵化,生出苗族的祖公姜央、雷公、龙、象、水牛、虎、蛇、蜈蚣等十二个兄弟。后来在姜央与雷公的争斗中,龙、虎、蜈蚣都帮助姜央作战,降服雷公,龙还帮助人类架云梯取金银,成就了人类最终的胜利。在这些传说中,苗族起源的根本和图腾的代表物有枫树、蝴蝶、鸟、龙等,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到苗族历史上的动物图腾崇拜是与万物有灵的观念共存的。在这里,蝴蝶和龙的形象作为一种表达原始先人情感需求的具有创造性的艺 术符号频频出现在苗族的服装服饰中,成为苗族祖先和吉祥涵义的代名词。 6、“蝴蝶妈妈”刺绣图案主要在女服的两袖和围腰上。传说蝴蝶妈妈是由枫树心变的,所以蝴蝶妈妈居于枫树之上,这图案被苗家

苗族服饰文献综述

苗族服饰 苗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湖南与四川地区。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中,服装与银饰成为苗家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符号。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所以对于苗族服饰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苗族历史的回顾。 苗服形成的历史渊源 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同样也正因为这样,造就了苗服所独具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关于苗服的产生民俗界有多种观点,但是有一点是比较统一的:苗服的产生是多次迁徙与抗争的产物。 冯悦在《苗族服饰记在衣上的史诗》做如下描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祖先雄居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这片阔富饶的土地上,然而部落间的战争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故土被迫南迁,传说当时姑娘们舍不得故土的奇花异草和

珍禽异兽,她们含着泪用千针万线把那些美丽的动植物绣在自己的衣裙上,带到很远的地方去并将这种服饰传给她们的后代,今滇黔旁乌蒙山区的花苗服饰,据说就是对故园山水、田林的记录。”石鑫进在《论述湘西苗女服》中叶对此做了侧面论证“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较小,一律穿刺绣花衣,包赭色绣花帕,配以诸多银饰。自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分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极大。” 苗服的地域特点 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另有湘西型苗族服饰考察资料称百余种。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

试论黔东南苗族民族民间刺绣工艺

试论黔东南苗族民族民间刺绣工艺摘要:刺绣是苗族传承已久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手段,更是苗族服饰的核心和灵魂。贵州省黔东南州是苗族主要聚居区,其刺绣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技艺,以针法精巧、古绣文雅、色彩丰富而闻名于世。本文从苗绣的图案纹样、构图形式及独特工艺剖析其精湛的艺术技艺及历史价值。 关键词:苗族刺绣图案纹样构图形式独特工艺 苗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审美能力的民族,拥有众多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瑰宝,刺绣就是其中之一。苗绣多用于服饰装饰,如领子、袖子、肩部、围裙、头帕、裙子等部位。纹样古朴、造型稚拙,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体现了一种原始、纯真、古朴、大方的民族特色。黔东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区,其刺绣艺术技法精湛、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及历史研究价值。 一:黔东南苗族刺绣的图案纹样 (一)以神话传说题材为主体的纹样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都有一个来历和传说。如“兰娟衣”“姜央变月”“老鼠娶亲”“龙船节”“铜鼓传说”等,这些题材的图案纹样在苗族服饰上比比皆是,各具特点,且都带有鲜明的神灵崇拜观念。 (二)以动物形象为主体的纹样 苗族人民一直处于农耕生活,因而纹样体现的内容也与生活相关。以动物形象为母体的纹样一般有龙、凤、牛、羊、虎等,这些动

物形象反映在刺绣纹样中时,已与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不太相同,而是加入了刺绣者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才能把多种动物的特征综合起来,创造出似像非像的纹样造型,反映了一种带有神灵化的超自然现象,这种纹样造型承袭了远古先民的原始艺术风格。 (三)以植物花卉为主体的纹样 以植物花卉为母体的刺绣纹样一般有石榴、桃花、梨花、油菜花等,这些植物形象与自然景观和民族迁徙密切相关,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命运乐观豁达的精神。这种对造型、时空的随意性大胆的夸张想象,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所以才能创造出独有的质朴、神秘的艺术天地。 二:黔东南苗族刺绣的构图形式 (一)以动物图案为主的形式 中心式:在台江县的刺绣绣片上,经常可见的就是以各种动物形象为主的图案,一般采用的是中心式构成形式。动物形象为变形后的龙、蝶、牛、狮等,龙为一条或两条盘踞于中,周边配以蝶或花、鸟或对称的两条龙,在两条龙中设一“元宝”,再四周饰花。 (图一)

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原因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e3479951.html, 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原因探析 作者:吕富华杨福瑞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4期 摘要:一个族群选择何种物类为图腾,是与他们生活的地域和地理环境特征、经济特 征、谋生手段、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的。红山文化对猪的崇拜主要来源于狩猎和饲养业,而后在氏族社会的发展中则升华为图腾。而对鸟的崇拜观念可能源于一种敬畏心理,继而形成另一族群的图腾。最终在整个红山文化分布区,形成了不同的氏族族群和不同的图腾制。 关键词: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01-03 笔者曾撰了《红山文化氏族社会的发展与图腾崇拜》一文,讨论了红山文化氏族社会发展与红山文化图腾制的关系以及红山文化图腾崇拜的状况,限于篇幅,没有论及红山文化为什么会以猪龙、凤鸟为其图腾的对象。本文将依据“猪首龙形”玉器和“鸟形”玉器等考古材料,继续分析红山文化猪鸟等动物崇拜到“猪龙”、“凤鸟”图腾的原因及其过程,以诠释红山文化先民的精神世界。 一、从猪崇拜到猪—龙图腾 “猪首龙形器”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类,目前对已被确认的属于红山文化的“猪首龙形器”数量还不能作确切的统计,包括发掘、采集、传世的大体有数十件之多。郭大顺曾对传世和收藏的此类玉器有过统计,有十余件之多[1]。在数十件猪首龙形器中,明显的呈现出三类:一类 是较大的“C”形猪首龙。卷体呈“C”形,首颈部外侧饰以长鬣,吻部略长而稍上翘,目突起作棱形或长圆形。三星他拉玉龙、东拐棒沟玉龙、故宫博物院玉龙、傅忠谟玉龙均属于此类。一类是猪首较为清晰的玦形器,其共同特点是以玦体成形,体躯肥硕,首部大而明晰,短立耳,圆睛,吻部有多道皱纹,这类玉龙达二十余件。一类是猪首的直形器,分双首和单首。双首直形器,其共同特点是两端雕有猪首,一件为玉璜式,另一件有三孔。单首直形器即“丫形玉器”。以上三类不同的猪首形器反映了红山文化中一个部落集团里不同的氏族图腾崇拜。除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件“C”形龙和傅忠谟收藏两件“C”形龙不能确定出土地以外,其余两件“C”形龙同出一个地区,极有可能是一个氏族分化出的伴偶族,或者是整个以猪为图腾对象的氏族组成的部落的统一徽帜。而猪首较为清晰的玦形龙在龙形器中数量最多,分布的地区也最广,不仅在大凌河流域存在,在老哈河以及西拉木伦河流域也同时存在。他们应当说是猪图腾崇拜中的最具有亲缘关系的一些氏族。城子山“双猪首形器”和东山嘴“双猪首璜”应是最亲近的一类。“丫 形玉器”也是猪崇拜集团中的最亲近的一类。三类猪首形器在泛辽河地区不断被发现和出土充分说明在上述地区存在着红山人自己能够分辨的众多的“猪氏族”,形成了“猪氏族”集团,他们有着基本相同的图腾崇拜——猪。随着氏族社会发展,他们的崇拜内容不断丰富升华,即把红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恩施民俗风情 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 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 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