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年级教材分析

三年级教材分析

三年级教材分析
三年级教材分析

三年级教材分析

一、整册教材的调整与变化。

1、重新整合乘、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

原来我们用的教材一共用了4单元来教学乘、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大致是安排在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下册。而修订后的教材把这些内容全放在三年级上册,分成两个单元进行教学,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因此,在本册中,计算所占的分量还是很重的。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改动,一方面是由于教材修订后把数的认识(即千以内的数的认识和万以内的数的认识)这两部分内容也进行了整合,全部安排在了二年级下册,因此没有必要再把一位数乘、除两位数作为与千以内数的认识相匹配的内容来安排。另一方面,教材作这样的整合更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流畅性、完整性、便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更加完整的理解计算的原理和方法。

2、增设了从“条件出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色,以前的实验教材是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安排这一内容的,主要是教学了“列表、画图、倒推、替代、一一列举、转化”这样一些特殊的策略,而对于一些常见问题的基本的解决策略却没有作过比较详细地、系统的教学,因此学生在这一方面比较薄弱、尤其是一些中差生,因此修订后的教材在这一方面做了比较好的调整。本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出发展开思考,通过在条件与问题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使问题得以解决。这部分内容与三年级下册安排的从问题出发思

考的策略、四年级上册安排的从条件出发或问题出发灵活思考的策略一起,构成了解决问题策略内容板块的基石,能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其实在这里的从“条件想起”就是再前面一套教材中的“综合法”、“从问题想起就是”以前的“分析法”,在那一套教材中关于这两种思考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教学,实验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淡化,但修订后再把这部分内容拿出来,更体现了一些基础方法的重要性,但是修订后的教材不再成为“分析法”或“综合法”,为什么呢,据说分析法和综合法与思想方法分析和综合会混淆,所以只说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

3、增设了“探索规律”专题活动。

从本册起,教材开始逐册安排相对独立的“探索规律”专题活动,。与实验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不再设置教学单元,而是设置了专题活动,(在教材78页,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之后)为什么不再设置专门的单元,主要是考虑到如果安排例题,必定要有配套的习题。现在用专题的形式出现,减少了大量的习题,降低了难度。主要目的还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这样一个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同时,突出探索过程的回顾和反思,大幅度降低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要求,也就是目标定位不一样了。

4、提前安排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

《平移和旋转》以及《轴对称图形》原来分别是三年级下册的两个单元的内容,修订后合并成一个单元,并且安排在三年级上册,这

样一来,难度不是又增加了吗?事实上,内容虽然提前了,但是要求却有所降低了。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和详实多样的操作活动,初步感受图形运动与变化的一些基本方式和特点,拓宽观察、分析现实空间与平面图形的视角,逐步增强空间观念。

5、后移“24时记时法”“观察物体”和“可能性”等内容。

“24时记时法”由三年级上册至三年级下册,与年、月、日的认识合并成一个单元,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观察物体把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合并在一起,经过整合一并安排在四年级上册,这是因为课程标准把“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这一学段移到了第二学段。同样的原因,原三年级上册安排的可能性及其大小的内容也移至四年级上册。

6、原来的第四单元《加和减》以及第二单元《万以内的数的

认识》这两个单元都迁移了。

原因大家可能也都清楚了,是因为教材的整体变化。

教材从整体上来说与原来的实验教材相比,主要是以及6个主要的变化和调整。

下面我就分单元来和大家一起来解读一下教材。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具有在乘法计算中具

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它的基础是二年级的表内乘法,并且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本单元一共安排了10道例题,一共分成两大段进行教学。

教材安排及教学建议:

第一段:例1到例4,主要教学口算几十乘几,几百乘几,以及以及关于倍的问题。第二大段是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下面我就一段一段来解读一下。例1(出示教材)比较简单,根据小卡的提示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用加法算,也可以想成2个十乘3得到6个十,还可以像第三张小卡一样根据直觉类推出计算的简便方法,并且这是大部分同学的计算方法,说不出为什么可以这样,但是凭直觉就是这样,但是其实我们老师知道,第三张小卡的算法可以用第二张小卡的算理来解释,因此,我们老师要做的引导学生建立起后面两张看片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白简便算法之后所隐藏的算理,也就是知道为什么要这门简便,只有这样明白了为什么,它才可以用同样的算理类推出几百乘几的口算方法,甚至是几千、几万乘几的计算方法。例2(出示教材)主要教学估算,本册教材特别突出了估算的重要性,因此在本册教材专门用了一节课来研究估算,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生活实际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在后面笔算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初步来确定笔算的正确性,所以这里我要先讲一讲估算。说到估算,我们大部分老师脑子里呈现出来的是这样的一道习题,如:198×2可以看成200×2约等于400,但是课标专家指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估算,真正意义上的要素必须有三个要素:一、现实背景二突出单位的选择,(还是在那个页面找个合适的位置出示估算的三个

要素。)单位的选择包括计量单位,计数单位,比如说我们在估算操场的面积时选择是单位时平方米而不是平方厘米,再比如说,298×3可以看成300×3,而不是290×3,因为看成300×3更便于我们计算,或者说对于解决相关问题时足够了。这时第二个要求,第三个要素是突出上下界的把握,什么是上下界把握呢,我们具体看一个例子,比如说教材的例2,西瓜每箱48元,哈密瓜每箱62元,张大叔带了200元,买4箱够不够?这个问题就具有现实背景,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还没有学习过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只是学习过了口算几十乘机和几百乘几,因此只能看成50×4来计算,这个50就是单位的选择,把48看做50,4×50=200,4这个200相对于48×4就是上界,最多就是上界,再看另外一个例子,哈密瓜每箱62元,300元购买5箱哈密瓜吗?在这里62乘5可以看做60乘5等于300,62乘5大于300,所以不够,在这里,300就是62乘5的下界,这是我们课标专家组强调估算一定要突出这样三点。与此相关的练习在第三页第6题,(出示教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与例题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卡车每次运72箱,一共400箱,6次够运吗?在这里72乘6可以看做70乘6等于420,那么72乘6一定大于420,而420大于400,因此72乘6一定大于400,所以6次能运完,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个间接的推理在这里,比例题又更进了一步。那么我们接着看与例1例2想配套的想想做做1,想想做做1(出示教材)通过题组的形式进行对比,沟通了算法之间的联系,突出了几乘几、几十乘几,几百乘几他们在算法的一致性,说到题组对比,通过对比促进计算方法

的主动迁移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特色。在本册教材中,口算除了几十乘几,几百乘几,还包括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而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是没有安排例题的,都是通过题组对比进行教学的,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如16页第8题(出示教材),第一组,30乘2,32乘2,34乘2,教过的仅仅是30乘2,但是通过题组对比,让学生领悟到他们之间算法的联系,如32乘2是在先算30乘2等于60的基础上,再算2乘2等于4,最后两部分再加起来,34乘2也是如此。在比如19页的第6题(出示教材),13乘3,16乘3,13乘3是先算10乘3等于30,3乘3是9,30加9等于39,而16乘3也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计算,先算10乘3等于30,再算6乘3等于18,最后两部分相加,有所不同的是上面一题各位上没有进位,下面一题是有进位的,但是算法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是由不进位口算,带出进位口算,在对比的过程中其实蕴含着算法的指导。这是关于教材如何运用题组对比促进学生口算方法的主动迁移。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对于学生学生运算水平的提高,运算能力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是例3(出示教材),关于倍的问题,关于倍的认识,结合以前的教学,我主要想讲三点(在教材的同一页面出示三点注意):1、教材突出了倍数关系也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两个数之间不仅存在相差关系,还存在倍数关系。2、在初步接触倍的含义时,要突出份数之间的关系,淡化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我们这里的例3,为什么教材要用一个一个圈圈起来,其实就是让学生有一种意识,是把兰花的2朵看做一份,黄花有这样的3份,所以黄花是蓝花的3倍。3、

建立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个问题与“算法”之间的联系,以前听过一节公开课,前面都上的很棒,到最后,计算时,问学生,为什么是用除法啊,学生说,因此老师说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用除法,可见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其实在这里,还是要结合倍的含义,求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也就是把2朵看做一份,看8朵里面有几分,换句话话说就是8里面有几个2,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就是用除法,这是除法的含义,这样一来,就把这类问题和除法的含义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这类问题用除法。

同样例4(出示教材)的也是关于倍数的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根据摆出的小棒,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把5看做一份,3个5是多少,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这是乘法的含义,这样一来,就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乘法的含义联系了起来,使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两道例题的习题设计也差不多,先是直观的摆、画,然后关于倍的文字叙述的实际问题。这是关于本单元第一段的一些教学建议。

第二段: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主要是通过5道例题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例5教学不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例6教学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例7 还是教学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但是和例6所不同的进位后积的位数大于乘数的位数。

例8、例9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例10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这几道例题的安排基本是按照基本算法到特殊算式的计算这样一个规律来安排的,先通过几道例题总结出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5到例7用小括号画出来)接着运用法则去尝试计算一些特殊的算式,如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例8到例10用小括号画出来)而每道例题的每个知识点,都是按照这样的结构来安排的,先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然后再次基础上通过试一试或者练一练自己尝试探索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基本结构就是这样。其中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14页(出示教材)有一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的归纳,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不要试图让学生去记忆,不要照着小卡上的语言文字去总结计算法则,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计算经验做一些交流,这时一点,二让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帮助学生适当的点拨点拨,适当的去抓住要害进行总结。我觉得这个要害有哪些呢,主要有三条:1、乘的顺序,也就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定位方法,如152乘4,2乘4等于8为什么写在个位,不写在十位。3、进位的方法,(这3小点也是链接在第2点)我觉得可以围绕这些要点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知道我们的讨论,我们的交流应该围绕这些要点展开。

这是关于计算法则教学的一些建议,其实呢,和原来的教材相比,本单元的计算量是相当大的,虽然是10道例题,其实每道例题都衍生出了一道新的习题,相当于原来的两课时合并成了一课时,所以计

算的量数量、难度都有了新的挑战,所以,除了在教学时要理清教材的重点进行教学,我觉得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二、熟练口算,促进笔算。我们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乘法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错误,如如我们教材出现的一些就错题,只是在新授课时出现,经过纠正之后学生一半来说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而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位、尤其是连续进位错误率是相当高,而且有时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少,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学生进位是要在心里连续计算两步、甚至三步、所以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应付不过来了,所以我建议在笔算乘法时,要加强这一类口算的练习。(如19页第一题,出示教材,链接在第二点)三、计算练习常抓不懈。第4点,要注意培养计算的灵活性。要把口算、估算和计算灵活的结合在一起,有效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如26页第7题。

穿插在计算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还是回到这一单元上来,这一单元,除了计算,还安排了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这一单元结合计算,共安排了三大类的实际问题:1、关于倍的实际问题。包括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类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阐述了。2、关于估算的实际问题。3、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我们整个苏教版关于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是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的,二年级下册主要安排的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并且思考的方法都是依靠已有的生活经

验,三年级上册也安排了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不过教材的安排还是比较慎重的,怎么慎重,先安排的是连续两问,如16页第12题和13题(出示教材),然后在后面一个练习中再安排了两步计算问题,简单地讲,本单元的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一共包括两类,一类是乘加,如19页第4题(出示教材)、第27页12题的第2小题(出示教材)。还有一类是乘减,如19页第第5题(出示教材),这类题就非常多了,再如第19页第5题,第20页第10题的第(1)小题(出示教材)。第22页第6题。这部分内容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教材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练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机会,又能使学生初步积累分析稍微复杂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量的理解,锻炼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为第5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埋下伏笔。

下面我们开始讲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千克和克是生活中常见得质量单位,质量单位和重量单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个我们学过物理都知道,但是三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严格区分质量和重量的条件,因此,本单元教材既使用“质量”这个这个词语,并且把物体有多重视为物体的质量。学生认识千克和克的关键在于感受1千克和1克的实际轻重,能根据实际背景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能合理估计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本单元共有三个例题:

例1:认识千克

例2:认识克

例3:教学1千克=1000克

教材安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曾经借助支架比较两个物体谁重谁轻,初步感受了“物体的重”,本单元把这个作为教学的起点。例1(出示教材)用图片呈现出两袋形状与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这两袋食品中,哪一袋更重一些”,这个问题能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二、设计多项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体会1千克有多重,初步形成1千克的概念。

1、关于教具的一点说明。

在认识1千克时,主要是运用了盘秤这个教具,这是教材精心选择的教具。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单元主要的教具是盘秤和电子称,但是认识千克最合适的教具就是盘秤,这是教材编写专家经过反复讨论、推敲选择的教具,盘秤是比较合适的,如果选择电子称那么一目了然,还有什么好认的,所以选择盘秤作为教学的主要道具。每个盘秤可能标注的刻度是不一样的,每个盘秤所满足的最高质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可能最高质量是1千克,有的

可能是2千克,4千克,5千克,因此他们的质量的刻度可能也不一样,所以对于这个质量的读法还是要有一定的指导。这是关于教具的一点说明。

2、逐层递进,安排各种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体会1千克。

(关于千克这一教学内容,一方面是认识“千克”这样一个单位,更重要的感知1千克的物体究竟有多重,或者说1千克物体或几千克有多重,这才是教学的要害所在,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充分的感知1千克或几千克,教材做了非常精心的安排,(出示28页例1)首先是感知1千克有多重,是怎么感知的呢,给他一个盘秤,放上1千克的物体,然后引导学生看,盘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这时候学生发现指针已经指向1了,指向1就代表这个物体是1千克,假如说是2千克,那么指针会指向哪儿呢?假如说是5千克那么指针会指向哪儿呢?这样就学会了如何去认识盘秤,认识了以后,第一件事情是小组合作,(出示教材29页)称出1千克的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这句话看上去很平淡,其实还是很讲究的,因为这个地方感知的是准确的1千克,让学生准确的感受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在感知1千克有多重时,教材选用了什么样的道具呢,是大米,因为大米便于调整,而且也比较卫生,又比较常见,假如换成面粉,很难操作,黏黏呼呼,在调整的时候弄得天上一半,地上一半。你如果用土豆,4个0.9几千克,再加一个,便变成了1点几千克,不容易调整到正好1千克,道具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第2个感知的几本数学书大约是

1千克,这里注意,感知的是接近1千克,数学书一本多约是多少克呢,大约是300克到350克之间如果他猜出是3本,那么这个同学对千克这个计量单位的感觉是非常好的了,但是一般学生是猜不出来的,它只会瞎猜,比如说5本,8本,10本,猜不出来不要紧,让他拿出来称一称,通过猜和称,进一步体验大约1千克有多重,第三个层次是感知几千克,感知几千克是怎么感知的呢,拿出一个书包,放在盘秤上称一称,通常小朋友的书包是不会低于1千克的,最关键的接下来,如果不满2千克,就放一些物品进去,如果超过2千克,就拿到一些物体,反正要调整成2千克,这一个过程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血色还给你在动的过程中充分的感知几千克。(要点:1、感知1千克。2、感知大约1千克。3、感知几千克)

3、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千克。

质量是常见的量,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物体有多重的信息,在学生眼前再现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体验千克是计量物重的常用单位,丰富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想象做做(出示教材29页)安排了看食品袋上标注的“净含量1千克”“净含量5千克”等一些标注。学生看到这些表示物重的数据,会联系相关的情景或物体,体会这些数量各有多重,通过这些数量的现实意义,获得对千克的感知。

三联系身边的小物体认识克,体验1克有多重。

克这个东西最大的问题在于不便于感知,1克有多重,谁也说

不清楚,那怎么办呢,有几个办法,一个方法就是把1克和若干克进行比较,所以教材的第一步就是1克、3克、6克进行比较,,选择的道具分别是2分的硬币,1角的硬币,1元的硬币,尤其是2分的硬币,这个道具的选择,因此1克的东西真的非常难找,找来找去找到了2分的硬币,这个东西可能市场上现在是不流通了,但是在家里找找可能还是能找到的,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这是认识1克的第一步,然后教材安排了称出10克黄豆,数数有多少粒,类推出1克黄豆有多少粒,这个过程也是用几克从侧面感知1克,间接地感知1克。然后通过几百克来感知1克,一本数学书是300多克,一个文具盒200多克,可想而知1克有多轻,教材为了更好的感知1克,还安排了点一点,估一估,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如32页第3题),从而指导还有比1克轻的物品,对1克的体会也就更加丰富、更加清楚。(1、把1克和若干个比较。2通过10克黄豆类推出1克黄豆。3、通过几百克类推出1克。)

总之,关于千克和克的概念,不仅是听到的,更是体验到的。教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体验1千克或几千克、1克或几克的活动机会,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专心体验”,静心感知掂、拎的物重,获得比较准确地信息。

四、通过简单的实验,得出千克与克的进率

第32页例3(出示教材)教学千克和克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千克,而是让他们在称物重时发现进率。

得出进率的过程主要是三步活动:

第一步根据已知的一袋盐重500克,算出2袋这样的盐重1000克;第二步在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上称这两袋盐的重,看出这些盐重1千克;第三步从1000克和1千克都是这两袋盐的重,得出1千克=1000克。

五、解决有关物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计量物重的经验

配合例3的“想想做做”第6题(出示教材),用图画呈现了称一杯水有多重的情境。左边盘秤上放1只空杯子,秤面指针显示200克,是这只杯子的质量(重200克);右边盘秤上仍然是这只杯子,杯子里盛了许多水,秤面指针显示350克,这是杯子和水的质量之和(一共重350克)。通过350-200=150(杯子与水的质量,减去杯子的质量)算出了杯子里的水的质量。这道题表示出人们计量液体质量常用的方法。学生解答这题,能够获得一个生活经验。

练习五第6题(出示教材)用图画给出4个同样的杯子:1号杯是空杯,重240克;2号杯里盛了大约四分之一杯饮料,重300克;3号杯里盛大约半杯同样的饮料;4号杯里盛满同样的饮料。要求先算出2号杯里有多少克饮料(300-240=60),再估计3号杯、4号杯里各有多少克饮料(60×2=120,120×2=240)。这道题涉及的计算或估计饮料的质量,也是生活中常常会使用的方法。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本单元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会用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测量线段长度的基础上编排。主要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结构特征,平面图形的周长概念,长方形和正方

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列出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到,从本单元起,学生进入认识平面图形的第二阶段——学习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周长或面积的计算。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1长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特征

例2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

例3计算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材安排及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主要特征在平面图形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基础的图形,因此学生获得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和探索图形特征的经验,会长期影响其他图形的教学。

1. 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取教学内容。

日常生活的许多物体都有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一年级上册在玩积木的活动中,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单元例1(出示教材,链接)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用图画呈现教室的场景,里面有国旗、黑板、讲台、课桌等物体,让学生从物体上寻找长方形的面和正方形的面,与已有的直观认识相衔接,引出例题要教学的内容。值得引起大家注意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一个平面图形,因此,教材运用图片的形式出示黑板、课桌、视力表等物体,是忽视了这些物体的厚度,因此,引导学生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如课桌面是长方形的,而不是课桌是长方形的,课桌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是长方体的。

2. 安排操作活动,鼓励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链接教材36页)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表现在它们的边和角上。为了让学生有针对地研究图形特点,教材细致安排学习活动。一是要求“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准备操作活动的材料;二是提出“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要求,并且通过四张照片,示范了怎样量、怎样折、怎样比的操作;三是指出“看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明确研究的内容。这些细致的安排,能帮助学生主动开展探索活动,发现图形的特点。

3. 组织学生交流,从边和角两方面分别整理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链接教材37页)

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能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但是,大多数人的发现往往点滴零星,有人看到了边的特点,有人看到了角的特点。因此,十分需要相互交流,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吸纳别人的发现,共享成果,全面了解图形的特点。学生的交流往往不成系统,需要整理。整理的主体仍然是学生,由他们把自己的点滴认识系统化。

一般先整理长方形的特点,再整理正方形的特点。每种图形都先整理边的数量与特点,再整理角的数量与特点。教材里“萝卜”“辣椒”两个小卡通的对话是众多学生发现的概括,是教师帮助下整理的知识结构。

例题还要求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具体些说,这两种图形都有四条边,都是对边长度相等;都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概括地说,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全部特点,是特殊的长方形。可以让学生这样想象: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一组长边逐渐变短,变得与一组短边一样长,图形就变成了正方形;如果把一个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变长或短,图形就变成了长方形。这些想象有助于学生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例题最后教学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这是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的知识,而不是学生发现或创造的。

4. 回顾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点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链接教材37页)

组织回顾、反思学习过程,是数学教学应该十分重视的环节。过去的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的小结和总结,让学生记住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现在的数学教学,不仅注意知识内容的归纳,还关注学习活动的体验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因为学生的发展,不只是知识的增加,更是能力的提高和积极情感态度的形成。学生能力的提高,不只是会解数学题,更是会学习数学。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应该喜欢学数学、有信心学好数学,并乐意应用数学。经常组织学生回顾数学学习过程,反思数学学习的收获,是培养学习能力和积极情感态度的重要渠道。

例题要求想一想,“是怎样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这就是对曾经进行的学习活动的回顾和反思。应该体会到认识图形需要“探索”,“量”“折”“比”是探索图形特点的方法;应该体会到相互交流的好处,在交流中可以讨论、互补、共享成果;应该体会到整理知识的重要,有利于记忆和表达;应该体会到……

5. 动手做出长方形或正方形,强化对图形特点的认识。(链接教材37页、38页)

学生依据自己对图形的了解,做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能够强化对图形特点的认识。配合例1的“想想做做”围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设计安排。第1题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年级下册曾经安排过这项活动,那时学生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认识操作,看围出的图形像不像长方形或正方形。现在围这些图形,要紧扣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操作,并根据图形特点对围出的图形是否符合要求作出评价。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围成的图

形有什么特点,实现教材编排这道题的意图。第2题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这个活动难度不大,学生都能拼出。用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有时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有时拼成的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可以说说,为什么像这样拼出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像那样拼出的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利用正例和反例,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体验。第3题照着教材图示的样子,用长方形纸剪出正方形。让学生根据正方形的特点,对“折”“剪”的过程作出解释,能再次体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想想做做”第4、5、6题,在继续认识图形特点的同时,练习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等知识。第4、5两题再现了什么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什么是正方形的边长,并结合测量和估计,凸显长、宽与边长都是线段的长度,都可以测量。第6题是一道具有综合性的题,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并说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长、宽与边长等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也为接下来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作准备。

(二)联系实例教学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让学生初步建立周长概念

由线段或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图形的周长。这里周长的含义实际上包括两个含义:1、是物体某一个面一周边线的长。2、围成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是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没有给出抽象的周长定义,而是让学生联系实物的某个面以及简单的平面图形,直观体会周长的含义,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操作,表达对周长的理解。

1. 从实物表面到平面图形,教学周长的含义。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涉及周长的现象和问题,学生有接触这些现象与问题的机会。如,沿着环形跑道走一圈,所行的路程是环形场地的周长;给镜子做一圈边框,边框的长是镜子面的周长;给台布缝一圈花边,花边的长是台布的周长……联系身边的实例,有利于理解周长的含义、形成周长的概念,有助于解决关于周长的实际问题。

例2教学周长的概念。(出示教材39页)教材呈现三张形状各异的书签,每张都有很清晰的边线。原来的教材是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是这个游泳池的周长,后来,专家指出,本身池口就不是一个平面图形,是立体的,所以现在换成了书签。教材要求学生“指一指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并告诉他们“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很具体地讲述了周长的含义。教学这段内容,首先应操作到位,指出每张书签的边线,要用手指沿着边线移动一圈,体会一圈边线有其长度。然后应准确体验,明白这样一圈的长度是书签的周长,每个书

签都有它的周长,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在初步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以后,继续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使周长含义进一步数学化。例2给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问学生“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引导他们把物体表面周长的含义向平面图形周长扩展。这个问题包含两层内容: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简单图形的周长是多少?这两层内容相连贯,理解了图形周长的意义,就能得出图形周长的求法。所以,要把前一层内容作为重点。教学时,首先要解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指着每个图形的一周边线,突出一周边线的长是图形的周长。然后说出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开展量边长、算周长的活动,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深入体会周长的本质属性是线的长度。

“试一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教材的画面上,用细绳沿着树叶的边围一圈,用尺量出一圈细绳的长度。这是大多数学生会想到并能主动使用的方法,应该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操作,体会树叶周长与一圈细绳长度的关系,体会其中的“化曲为直”策略。

2. 联系更多的实际事例,加强对周长的体验。(链接教材40页)

配合例2的“想想做做”列举了许多常见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周长,帮助学生消化并巩固新知识。

第1、2两题加强对物体表面一周边线和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认识。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动手又动口,把具体对象与数学概念相联系。

第3、4两题求图形的周长。

第5题测量圆形桌面、凳面的周长,引导学生应用周长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时的测量应该有别于学习周长之前的测量,即带着周长概念去理解什么是桌面的周长、凳面的周长;去选择和采用测量圆形面周长的方法;去解释“围一圈”“拉直”“量长度”等活动的意图,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

(三)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初步具有解决与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属于小学数学里的基本技能,它的概念与思想方法适用于其他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所以,教科书精心安排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教学,加强形成周长算法的探索过程,重视周长知识的实际应用。

1. 改变求周长的教学方式。(出示教材例41)

例3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其有关的知识主要是周长的含义和图形的特点。我们一起开看教材41页例3,读题,篮球场是学生很熟悉的场地,他们知道篮球场是长方形。在提出“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个问题以后,让学生想办法解决。这时候学生各显神通,根据自己的思维水平给出富有个性的答案,教材以小卡的形式出示了三种

三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汪玲《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三年级实验班第二学期使用。在保持和发扬前面教材特色的基础上,本册教材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又有不少新的突破。为了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特点、学习目标和教学中要注意的主要问题等方面做一些介绍。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要求认识250个字,会写2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在精读课文后标出。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二、五、六、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认的字。每个语文园地仍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分别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这些栏目在八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二、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体现整合,这一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本册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对每个单元前的导语编写更加着力,除达到点明专题,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外,还进一步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如,第四组的导语:“童年,像一条弯弯的小河。这组课文就像小河里翻腾着的几朵浪花。浪花有时唱着欢乐的歌,有时倾吐着烦恼,有时……每一朵浪花里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我们用心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段导语概括地点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明确了学习要求,读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2、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的方法与要求,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陶情冶趣和训练阅读的功能。如,学了精读课文《画杨桃》,在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前有这样一段话:“画杨桃告诉我们,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下面这篇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段话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同时也引出略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和要求。 3、联系本单元专题,继续设计听说读写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如,第八单元专题是“神话、传说故事”。本单元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故事,有的包含在古诗中,有的是历史人物传奇,还有想象中的神人神

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颜芸萍 一、单元组成 第八单元是由《水乡歌》、《云房子》、《夕阳真美》、练习8组成 练习8组成:三课时 《云房子》:三课时 《夕阳真美》:三课时 《水乡歌》:三课时 二本单元要求学会3个偏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正确认读42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 三 教材分析 《水乡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诗歌描写了水乡的新生活,抒发了热爱水乡的思想感情。 全诗自成三节,采用问答的形式。形式整齐,节奏流畅,感情丰富,显示了地方民歌的艺术风格,让人读后获得美的享受。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识知规律,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展现,用诗歌来描绘,用歌舞来表现。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语句,通过情境导读,合作交流,采用问答的形式师生和生生合作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性阅读中去,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教师抓朗读训练时,通过读中悟、在悟中读、配乐读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在读中进入角色,在情境中动情,教师帮助学生把握诗的内容和基调来完成对本诗的二度创作。 用音乐渲染画面展现引入新课,教师口述:音乐能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此时此刻,优雅的音乐将我们带到风光秀丽的水乡。老师问:“你喜欢水乡吗?”“为什么?”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本文比喻句是学习的难点,要让低年级学生理解比喻句的知识,是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分步走。师:白帆片片像云朵,白帆和白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就可以相比了。 《云房子》这篇童话故事描写了雨后白云的变化过程,从小鸟的所见所闻,展现白云的多姿多态。全文明白如话学生容易理解,但有两个知识点需要理解:下雨前天空大多为乌云,这是水汽浓重的缘故,雨后乌云转变为白云,我们可以联系“雨收云散”的俗语来理解。“风起云涌”是雨前的样子,下雨过后,“云吹云散”。 《云房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设计问题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生活中同学们见过砖木结构的房,茅草房,有谁见过云房子?咱们今天就见识一下这种奇特的房子。第二段是小鸟造的云房子,云房子的样子怎样?可以让学生读文中的云房子,把读得话用画表示出来。

【新教材】部编版新版人教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0xx部编新版人教语文 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编部本于2018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第一单元 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

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1 《大青树下的小学》本课讲述了大青树下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重点是能够抓住关键句子,产生民族团结的自豪感。 1).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 2).借助图片、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 《花的学校》本课以诗歌的语言描述了雨中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重点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语言。 1).多元认字。 2) .能够借助图片、关键句、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 3 * 《不懂就要问》本文讲了孙中山对待学问不懂就问,不怕挨打。重点是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提示,自己阅读,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会和同学交流。 2).多元识字。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为编写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突出特点 (一) 自然渗透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精神的滋养。部编本语文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自然地融合在教材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尊自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 这套教材格外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材料的选择,集中识字课的编排,以及专门设置的《日积月累》栏目,处处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教材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为儿童留下共同的文化记忆。 (二) 尊重儿童,保护儿童天性 起步阶段的语文教育,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保护儿童天性,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做好过渡衔接。儿童对语言学习活动有着天然的热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听故事、讲故事、看图说话等学前阶段的重要语言活动形式,在一年级得以延续,借助学生的口语优势实现向书面语的过渡。教材保护儿童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采用游戏、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实现幼小衔接,平稳过渡。 教材以儿童为本,给儿童以充分尊重。例如,教材的开篇,从平等的学生视角出发,以“我上学了”为主题,采用参与式和体验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和“我爱学语文”三个活动板块,引导学生顺利进行角色转换和身份认同,同时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内容同时实现国家认同、身份认同、角色转换、情感激发、习惯培养等多重目标,以“我是中国人,我很骄傲”“我是小学生,我很自豪”“我爱学语文,我很快乐”的心情,奠定了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情感基调。

高中语文必修三整册说明

高中语文必修三整册说明 在前两册的基础上,本册教科书继续贯彻“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构建立体化的语文学习系统,设立“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与前两册相比,本册教科书有如下特点: 一是强调审美教育。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第一单元精选了四篇小说,分别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审美情趣。唐诗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第二单元所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歌,则又是有唐一代近五万首诗歌中的代表作品,千百年来为人们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至今令人沉醉。第三单元虽侧重引发学生的思考领悟,但古代论辩散文有着严谨的论证、精彩的比喻、雄峻的气势、腾纵的语势,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至今吟咏,仍能让我们回肠荡气。第四单元侧重科普作品。这类作品以严谨见长,但文中并不排斥审美的追求,《宇宙的边疆》所描绘的浩渺璀璨的宇宙,《凤蝶外传》中凤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作者的奇思妙想,在带给我们无尽遐想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科学世界的美丽多姿。 二是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梳理探究”板块的三个主要由学生自己探究的项目自不必说;“阅读与鉴赏”部分也特别强调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研讨与练习”中。比如《祝福》的第四题,要求学生拿电影剧本和原著作一些对比,这就是换一个角度,引导学生探究祥林嫂的命运。《寡人之于国也》的第三题,引导学生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人的思想感情,吸收其中的精华,并辩证分析当代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和孟子观念的不同。此类题目的设计,体现了编者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沟通课内外,进行拓展探究的思想。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GAOZHONG YUWEN PEIXUN ZILIAO高中语文培训资料三是基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更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从课文内容来说,有些课文内容相对简单,结构相对清晰,体现了某类文章的一般特点。学习这些文章,可以满足大多数同学获得必要的语文素养的需要。比如第四单元的《动物游戏之谜》一文,结构清晰,大致是开头摆出现象,中间做出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3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6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体会劳动中的快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5、课文学习中穿插阅读训练若干课时。 第二组教材分析 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是四个闪光的名字,也是四位享誉中外的名人。本组课文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名人的故事。 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名人的故事,譬如,一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册的《爱迪生救妈妈》。不同于前几册教材中对名人故事的零散安排,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即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收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 的要求,此外,在《灰雀》课后,学习伙伴的泡泡中也做了相应的提

2018小学语文 部编 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精品)

2018年小学语文部编本人教版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1 《大青树下的小学》本课讲述了大青树下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重点是能够抓住关键句子,产生民族团结的自豪感。 1).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 2).借助图片、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 《花的学校》本课以诗歌的语言描述了雨中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重点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语言。 1).多元认字。 2).能够借助图片、关键句、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 3 * 《不懂就要问》本文讲了孙中山对待学问不懂就问,不怕挨打。重点是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提示,自己阅读,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会和同学交流。 2).多元识字。 口语交际本次口语交际是以“我的暑假生活”为交际内容。重点是选择别人感兴趣的内容讲清楚。 1.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重点讲述。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由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六大部分组成,并附有两个生字表和一个基本笔画名称表。 第一部分是入学教育。 第二部分是汉语拼音。(13课、四个复习) 第三部分是识字。(识字8课,分为两组) 第四部分是课文。(课文20篇,分为四组) 第五部分是语文园地。每组识字和课文之后安排一个语文园地, 第六部分是口语交际。每个语文园地后面安排一次口语交际。 最后一部分是两个生字表和一个汉字笔画名称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100个;汉字笔画名称表列举了20种基本笔画。 二、教材的特点 1.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如学拼音阶段就出现了短语、句子和儿歌,把学拼音、识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容和形式,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和学科的沟通与融合。2.科学性 容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常见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也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像“爸、妈、我”等。;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我们应该实行认字分开,多认少写。 3.时代性 这册教材大幅度更新容,富有时代的气息。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现了爱国的主题;《自已去吧》体现了自主锻炼的愿望;《借生日》、《平平搭积木》赞扬了关爱他人的品格;《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蕴含着保护环境的教育因素。 4.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环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我会连”等形式激发兴趣、培养自信。 5.适用性 本册教材容兼顾地方,难度适中,分量适当,为教师和学生留有拓展和创造的空间。 三、学习目标 1、汉语拼音: ⑴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⑵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识字与写字: ⑴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⑵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高中语文_《老王》苏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导语: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雷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那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一起去了解一位人力车夫—老王,去体会: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的。 二、首先请同学们了解这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 三、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然后找出最经典最能表达杨绛内心世界的那个句子。 四、幸运者的幸运文章并未正面提及,不幸者的不幸却写得一目了然,请同学们速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老王不幸的关键词。(单干户,只有一只眼,老光棍,鳏夫)没有组织,没有亲人,没有健康的身体,独眼,独身,独户的不幸还得忍受更深的不幸——起码的做人的尊严被凌辱被践踏,社会的冷漠是造成老王不幸的根源。这个不幸的老王有什么值得杨绛记写的呢? 五、找出不幸的老王和杨绛一家交往的几件事,通过这些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光辉品质?老王自己深处困境却同情关心遭受迫害的杨绛一家。没有投机的心思,只有真诚和善良。老王是一个身份卑微,孤苦无依,生活穷苦,年老体衰,身患重病的不幸者,又是一个非常老实善良、真诚厚道,知恩必报,有情有义的人。老王虽然不幸,但他的品质(老实厚道,重情,知恩必报)则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他想帮人,并不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也不掂量自己的能力和“本钱”,只是捧着一颗心来,希望别人需要他,接受他。我们可以看到老王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恰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那个是非颠倒、人情冷漠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一丝亮光。他贫困却不低贱,卑微却不渺小。此时再看到“老王”的称呼,我们不由得对他心生敬意。 六、杨绛为什么称自己是幸运的人呢? (1)从杨绛整个人生来看,她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只是一个穷苦的三轮车夫,她的命运要比老王幸运得多。但如果从文革那个特定的时代来看,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精神和肉体都备受摧残,他们受了不少苦,杨绛其实也是不幸的,她称自己是幸运的人,使我们看到一个大学者对于苦难的超越和淡定的态度。(2)而且在那段时间与老王的交往当中,她认为获得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所以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三 年 级 语 文 上 册 单 元 教 材 分 析马街镇扯土明德小学念春波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3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6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体会劳动中的快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5、课文学习中穿插阅读训练若干课时。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是四个闪光的名字,也是四位享誉中外的名人。本组课文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名人的故事。 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名人的故事,譬如,一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册的《爱迪生救妈妈》。不同于前几册教材中对名人故事的零散安排,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 3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古代诗文名篇。通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治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石深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核舟记》也是“记”,但它记的是一件工艺品一一核舟。核舟虽小,然而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本单元选入《关雎》和《兼葭》两首。《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现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兼葭》写抒情主人公反复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其渴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能力,这是文言文学习始终如一的要求,因为这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进入文章、大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途径,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不至于将学习文言文视为畏途。 其次,要继续训练通读。诵读是培养文言语感最主要的途径。很多课堂,教师讲得多,学生回答同题多,却极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是不适当的;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没有反复的诵读,语感是很难培养起来的。 第三,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积累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要像学习外语那样,把学过课交中要的词活和句子整理抄写在卡片或笔记本上,以便随时复习,使它的成为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

一、探寻教·学要义 1. 让教材成为“学材” 2. 让教材牵引“教学” 教材可以传递教学观念,提供教学内容,指引教学方法。 新型的教材要引领教学从知识学习到生活建构,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从知识道德向生活道德的转变。 3. 让教学引领“学习”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学生”“学习”已经成为变革的核心视角。 教学的指向是什么,事实上,既不是教材,也不是教师,而是以学习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的根本目的主要不是道德知识的学习,而是引导儿童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及生活方式。 引导学生在多种可能的生活中选择“好”的生活,即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涵养其德性。 二、开启学科之眼

1.道德与法治 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而道德则是最高法律;我们坚持用法律支撑道德,用道德滋养法律。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 生活与德育 以生活事件作为建构教材的原料,对这个年龄段儿童可能遇到的问题困惑加以整理与概括,同伴交往、家乡认同、交通通信等,通过教学来给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发展需求的指引。 3. 价值引领与价值判断 课程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也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但教学并不是将观点灌输,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 三、把握教学之法 1. “单元”架构下的教学设计

2. “课文”结构中的学习思路 教学中不应是简单把这些板块内容过一下,走一下程序,而是通过把板块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路,探究、讨论、交流、辨别、模拟、践行等,这些正是需要学生把握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方法。 4.“留白”呈现后的发展空间 留白设计体现了新的教材观,过去人们认为教科书就是权威,教师和学生要记住并践行这些权威的知识和规范。而今留白设计,体现了把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经验放在与教材经验平等的地位,形成一种互动的对话关系。 5.“实践”路径中的能力培养 收集哪些材料,怎样收集,如何填写调查表,如何访谈,如何在课堂中汇报交流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实践方法,及时调整,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素养提升。

一年级语文教材分析剖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小学的**,我要分析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我们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我们只有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我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还有教学建 议四个方面展开。 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册书的课标要求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汉语拼音方面: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 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其次是识字与写字方面: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阅读方面的要求是: 1、喜欢阅读,感觉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最后是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以上是我对课标要求的理解,下面我将简单谈谈本册书的编写意图。) 教材的编写意图: 1、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教材分析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教材分析1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四)教材分析必修(三)、(四)承(一)、(二)来,关于教学的指导思想、理念及方法等,见本人前(一)、(二)教材分析,此继续分析(三)、(四)中的专题及课文。这是个人一家之见,供教师备课和教学参考。必修(三)也有四个专题:第一专题《祖国土》:此专题以讴歌祖国为主线,联系必修(一)第三专题的“爱家乡、爱亲人”,进一步升华到爱国爱民的境界。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民族的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感情,确立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的情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是古今中外普遍而又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美好感情,讴歌祖国和人民也是永恒的主题。本专题选取了中外作家的3篇散文和4首诗歌。3篇散文各有特色,《祖国山川颂》以描写抒情见长,诗情画意,优美动人;《长江三峡》叙事抒情,充满阳刚壮美;《肖邦故园》以议论抒情见长,深邃而给人启迪。闻一多的《发现》以激情为特色,而艾青的《北方》则以深沉为特色。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和学习它们之间的不同写法,领略和体味不同风格特色的文学作品,并从中学会阅读、欣赏散文、现代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课文教学要点人文思想内容表达、语言特色 《祖国山川颂》(抒情散文)黄药眠本文比较全面地描绘祖国的历史文化、优美景色,赞美讴歌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人民。结构:采用“全景式”的构思。在开头总写后,从祖国的土地、劳动者的勤劳勇敢、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风景名胜等各方面具体描绘祖国,从中表达热烈、深沉的爱。将抽象的感情化作具体的形象,选取典型的景、物来表现具体的“祖国”,承托感情。表达和语言: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充满激情的语言,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的穿插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长江三峡》(叙事性散文)刘白羽 具体描绘我国著名风景名胜长江三峡的雄奇壮丽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https://www.wendangku.net/doc/134040403.html, 构思:以时间(一天)为序(经)、以空间(不同地点景色)为纬,抓住三峡景色不同特点:瞿塘峡之雄奇惊险(以日出衬托)、巫峡之神奇优美(以神话、神女峰衬托)、西陵峡之古老险要(以历史传说衬托),写出三峡的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1 《大青树下的小学》本课讲述了大青树下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重点是能够抓住关键句子,产生民族团结的自豪感。 1).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 2).借助图片、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 《花的学校》本课以诗歌的语言描述了雨中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重点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语言。 1).多元认字。 2).能够借助图片、关键句、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 3 * 《不懂就要问》本文讲了孙中山对待学问不懂就问,不怕挨打。重点是按照“阅读提示

三上语文教材分析及进度

一、教学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认字250个,写字250个。 2、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3、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在“自检”中,学生要自查、互查,交流阅读体会 4、、通过“语文天地”中设计的活动,创设写话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三、教材分简析: 新人教版编部本于2018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四、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最新一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最新一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突出特点 一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古代诗词的选用量也有所增加.与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相比,部编教材的文章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古诗却从四首增加到了六首.并且,每一次日积月累中,也有层次地安排了成语、民谚、古代名言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2.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这套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 教材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语文学习要素的安排,都是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线索.这样的安排,不仅考虑到了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 3.营养与趣味并重. 坚持选文的典范性和适切性.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大多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新编选的课文,接近全

部课文的一半.课文文质兼美,语感鲜明,文化底蕴丰富,体裁多样,既便于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和智慧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 4.注重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 尊重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学生个体差异,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加大了选做题和开放性题目的比重,以增加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教材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之中. 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年级下册教材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和六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和第五单元,穿插在阅读单元之间.在第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快乐读书吧”.在全书最后,安排了几个附表:识字表、写字表和常用偏旁名称表. (二)各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 1.识字写字. (1)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3)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写字,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教材分析2.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教材分析2 《秋水》(寓言)庄子了解先秦时的百家争鸣、“道家”及老子、庄子。了解《庄子》主要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明白《秋水》中写到的道理:客观世界是无穷无尽的,人的主观认识是有局限的。掌握文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语典故。文体:庄子散文属议论文,但引用了许多寓言形象说明道理。《秋水》一篇整体上宣扬相对主义和“认识上的不可知”、主张无为、虚无的人生哲学。但引用的寓言却客观上告诉我们在广阔无限的宇宙中,无论大小,一切事物均处于相对之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十分有限,不能“自多”(自我夸耀、满足);因此,学无止境,永不满足。构思:假设河伯与海神“若”的对话,表现其思想主张,因而显得生动形象,将抽象、深奥的道理变为具体形象的故事。语言:节选的本段中,有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被动句、宾语前置等,指导学生根据课本要求自己注释,并归纳和体会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非攻》(节选)(议论文)墨子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墨子”一派的思想主张。了解《墨子》一书的主要内容及特色。结构:本文论述作者反对侵略非正义战争的主张(联系人教版初中九(下)《公输》一文),节选开头一段。文章采用类比推理的手法,采用设问、反问句式,层层推进,得出结论。从窃人桃李为不义到窃人鸡猪为不义,再到抢人财物杀人为不义,得出“攻国”为最大不义的结论。标点古文:根据课文要求,标点此段古文。标点古文,古人称为“句读”。

首先要能读断,了解其意义;其次可以从形式上着手:一是寻找文言虚词的规律(如“之”联结定语和主语,“以”、“于”等介词结构等,特别是句尾、句首的语气虚词,如“夫”用于指示性句式开头,“盖”表示开始发议论,“也”用于判断句后,“矣”用于陈述句后,“乎”用于问句后等。二是通过句式(如排比、对偶、人物说话“曰”等)寻找断句,如本段,用的是排比推理,找到一些关键性的重复词,即可标点。 《察今》(节选)(议论文)《吕氏春秋》了解《吕氏春秋》一书的有关情况及思想内容、主要特色。内容:《吕氏春秋》又名《吕览》,相传为战国末年秦国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内容丰富,融合各家思想,被认为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作。本文说的是国家的“法令制度”是与时俱进的,应随社会时代的需要发展而发展,不能盲目“法古”,照搬古代一套。论证:文章先提出论点,随后用日常生活知识(日月之变、瓶水之冰等)及楚国打仗等事实证明。结尾再次强调论点。属于归纳论证方法。 附:关于先秦诸子百家: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九流十家”之说,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其核心理论为“仁”(以“爱”为中心的待人之道)、“礼”(包括制度和为人准则),倡导“德治”、“王道”、“仁政”,强调个人修养。后世把阐述、研究和发展儒家的学说称为“经学”,其他各家称为“诸子之学”(子书)。经学著作有“五经”、“六经”、“九经”、“十三经”之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