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学资料

美学资料

美学资料
美学资料

1、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之父,德国哲学家)的美学专著《美学》(Aesthetik)等卷的出版,从此,《美学》成为一门有别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艺术理论等的独立学科。

2、美学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构成这一关系的客体(美)和主体(美感)这两大方面。

3、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两条基本原理:理论与实践结合、逻辑与历史结合。

4、毕达哥拉斯——“美在形式说”

柏拉图、黑格尔——“美在理念说”

苏格拉底、孟德斯鸠——“美在典型说”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

5、美的本质: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

6、为什么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美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宇宙太空的万事万物,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正如无所谓真、无所谓伪,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一样。尽管那个时候,日月星辰,山水花鸟都早已存在,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变化着,但那不过是一些纯粹的自然的存在物而已,还未取得美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属性和价值。相对于人的意识,相对于个人来说,事物的美同真、善一样,都是客观的;然而,真、善、美,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直社会价值,它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否则,它们就会失去自己依赖的社会依据。所以,美是客观的、是社会的。

7、为什么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说:“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认识。

首先,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在对象世界中只有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显示了人所特有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事物和现象,才是美的。

其次,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生产劳动和整个社会实践为基础的。

再次,人的本质力量不是凝固的,而是发展的、变化的,它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达到的相对水平。因此,美是一种历史的现象,是发展的、变化的,它总是随着人的创造力的不断提高,经历着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

所以,人的本质力量通过鲜明的,生动的感性形象的对象化就是一种美。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正是指客观对象的感性形象,体现了真与善相统一的审美价值而言。

8、美的特征:

①形象性: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用感官可以感觉得到的。

②感染性:美的事物往往以情动人,以理启人,以形悦人。它不依赖于个人或某些人的主观感受和判断,而依赖于客观的社会实践,其审美活动不是理智的、认同和欲望的满足,而是情感的满足。

③创造性:创造是艺术的生命,有无创造性是衡量事物美丑的标志之一。

④进步性:美的事物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

9、为什么说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审美价值不同于物的自然属性,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因此,要探究美的规律,把握审美属性的本质,不能到物的自然属性中去、寻找,也不能到人的主观意识中去寻找,而应该到人的整个社会实践中,首先是到人的生产劳动中去寻找答案。(如是论述题,则加第10题

10、真、善、美的辨证关系。

真—认识关系,善—功利关系,美—审美关系。真、善、美是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三大价值。

真,是指各个物种自身的自然状况及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凡是美的东西,一般说来首先都应当是真的,是蕴含和符合客观规律性的,这在人类社会及其产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善的内容用感性形式显现,就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

美不能离开真与善,不能违背真与善,这只是真、善、美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美又有自身特有的质的规定性,不能同真、善简单等同,更不能以真、善加以取代。狄德罗说:“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变成美了。”也就是说,只有当真与善以“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现出来,它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价值。

11、审美价值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美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美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美的相对性必然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另一方面,事物的相对美是延伸发展的,组成了事物的绝对美。

1、什么叫现实美?

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即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

2、美的分类:

研究角度不同、对美的本质的理解的差异,分类如下:

哈奇生,把美分为“绝对性”和“相对性”。

狄德罗,认为绝对的美是没有的,只有这样两种美:“实在的美”、“相对的美”。

康德,认为美不在于事物的存在,而只有“自由美”和“附庸美”。

鲍桑葵,把美分为“浅易的美”和“艰奥的美”。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美进行分类:现实美(自然美和社会美)与艺术美。

3、现实美的地位。(加现实美的定义)

首先,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

其次,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看,现实美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再次,从审美活动的实际情况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美。

4、什么是社会美?

社会生活及其现象的美都属于社会美。

分为:

社会实践主体的美,

社会实践过程的美,

社会实践成果的美。

5、社会美的特点:

与社会实践相联系,

与社会功利相关联,

与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

6、人的美包括形体美与人格美。人的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结晶、综合。

7、自然美指自然事物及其现象的美。

8、名解:“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包括主客体两方面的关系。

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所谓“化”,就是指主体利用、改造客体,在客体中实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过程。通过这个“化”的过程,客体自然界就成了“人化”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的实现过程,就是“自然

的人化”。自然界是通过人的劳动实践而被“人化”的,人化了的自然就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人的对象化的自然。

9、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的关系。

①自然界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使人们得以从中直观自身。

②自然界作为人类可亲的生活环境而具有“人化”的意义,从而获得审美价值。

③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显示审美意义。

10、自然美的特征。

①形式性:自然美以形式为主,包括颜色、形状、大小、高低等。

②自然性:自然美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自然事物的物质属性。

③多义性:自然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是多方面的,从而产生自然美的多义性。

④稳定性:自然美不因时代、阶级、民族的不同而变化。

1、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产物。艺术美存在于各类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象之中,凝聚并显现于特定的物质符号形态中的美。

2、艺术美的本质。

①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源泉,社会美为艺术美提供内容,自然美为艺术美提供形式。

②现实美的缺陷使艺术美的出现成为必然。

现实美的缺陷:芜杂、分散、易逝、受某种条件的局限。

艺术美的优点:纯粹、集中、不容易消逝。

③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加工改造)。

3、艺术美的特征:

①客观形象性②主观情感性③愉悦性④创造性⑤集中性⑥纯粹性⑦永久性。

⑤⑥⑦是艺术美的特殊价值。

4、丑的定义:不符合或逆社会发展规律而动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底于或偏离正常事物的尺度。

丑的特征:1)丑的事物是违背自身正常发展规律的。

2)丑的事物外在组合形式凌乱、不怡人。

3)有碍于人生健康。

5、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如何?

艺术创作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展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而是歌颂美好的事物,表现美好的理想。

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达到对艺术美的表现,这是化生活丑为艺术美的奥秘,艺术得表现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中占有一定地位的。

在艺术中丑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以丑衬美②丑中见美③丑转化为美(化丑为美)。

6、生活中的丑为什么会转化成艺术中的美?

第五题答案再加一段话:由于艺术家们活灵活现地揭露了艺术作品中任务形象的丑恶灵魂,才使这些反面典型成为对实际生活中这些丑类的否定,从而具有了审美价值,转化为美的意象。人们在欣赏这些意象时,也能得到一种审美的满足。

7、艺术美的特殊价值(与现实美相比)。

①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艺术美具有集中性。

②现实美带有芜杂性,艺术美具有纯粹性。

③现实美带有易逝性,艺术美具有永久性。

1、崇高(名解)

西方第一个提出“崇高”这个术语的是古罗马时期朗基驽斯的《论崇高》。博克是第一个将“崇高”作为美学

范畴来研究的。

崇高是主体与客体,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客观规律暂时处于对立冲突的情况下,客体压倒主体,客观规律压倒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甚至造成主体的流血牺牲、痛苦毁灭,但这种牺牲能够唤起人们奋起、前仆后继,把握客观规律,制服客体,从失败走向成功。这种指向成功的内容与暂时处于劣势的形势之间的冲突碰撞和激荡。

2、大致说来,在近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广义的美是包括各种形态的美的总称;狭义的美,则是指优美,它与崇高、滑稽等范畴并列,它以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为特征。悲剧是崇高的最高形态。

3、何谓“悲”:

悲又称为悲剧、悲剧性。悲剧的特点:①悲剧的对象、中心是人。②悲剧包含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③表现人的伟大崇高。④悲剧的审美效果既积极又消极。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的教育意义。恩格斯说:悲剧的本质正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决定的。

悲剧包括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悲剧渊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

4、滑稽:从感性形式看,是事物、言行的不伦不类的组合;从内容看,它是被历史否定了的东西,它底于或偏离正常的历史尺度。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可称为喜剧、喜、喜剧性。“喜剧之父”是阿里斯托芬。

喜剧的特点:①形式压倒内容②是历史的必然③本质是丑④审美效应是笑。

5、应该怎样看待现代派、后现代派对于丑的表现与推崇?

19世纪末到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矛盾更加激化,人们时时处处都深切感受到物质对精神,客体与主体,社会与个人的对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敏感而又有所追求的美学家、艺术家,从对现实的迷惘、怀疑,发展到悲观、绝望。他们难以在生活中感受到美的愉悦,因而借丑的讴歌来抒发自身的激愤;他们凭借科学的知识,认识到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并不可能完全没有兽性,因而以为兽性、丑恶同人性、美善一样,都是人的品格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能以科学的世界观来区分现实生活中人性增值与贬值。所以,他们倾情于丑,觉得丑能引起“一种不安甚至痛苦的感情”。

这种审美追求,虽是一种宣泄,一种抗争,却并不符合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也无助于人们明辨美丑、善恶,从而奋起改造这恶的、黑暗的、不合理的现实。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派、后现代派往往只能在具有先锋意识的人文精英中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难以为大众所赞同的原因。

6、优美:是实践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所呈现出来的美。这种和谐体现在主客体的统一关系中,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美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优美最根本的美学特征:和谐。

1、号称“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6年出版了他的《美学导论》一书,提出要把“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区分开来。

2、(名解)美感:具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4、为什么说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

①审美起于对美的事物的观照。这种对于客观对象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称审美观照。

②因为人具有高度社会化的感觉,丰富、全面、深刻的感觉,人才可能在这一基础上产生出审美观照的能力。

③总之,一个对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并不是仅仅由于对象的某些自然属性的特征,也不是由于虚无缥缈的观念,而是由于人们从对象的可感形态中看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看到了与自己的创造性的生活相联

系的东西。

5、美感与快感的关系。

①美感不等于一般的通过五官感觉得来的快感,但必须以感官的生理快适为基础。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而产生的那种愉悦。在美感的愉悦中往往渗入了伦理上或理性上的满足,这种满足甚至使某种痛感因素也能转化为美感,如在崇高感和悲剧感中就是如此。

②同时,美感还具有分享性,它本身就要求社会的普遍认同,不像某些生理快感如食欲的满足感,基本上属于私人的普遍认同。

③美感也不同于实用上的满足感。人们在实际的直接物质需要、物质利益方面所得到的满足,也可以导致一种愉快,然而这并不是美感。

6、论述美感的特性。

美感的特征,集中表现为个人的超功利的直觉性与社会含功利的领悟性的对立统一。这一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了美感的重感觉而超感觉,富个性而隐共性,超功利而含功利这相关联的三大特点。

首先,美感依存于对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具有明显的个人直觉性。所谓个人直觉性,一方面,人们对于美的感受总是直接的、直观的,也就是说,审美感受的获得,大都是在直观对象的瞬时实现的,不需要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无需借助抽象思考,使可不假思索地品味对象的美。美感的个人直觉性不但存在于美的欣赏过程中,也存在于美的创造,尤其是艺术创造的过程中。

其次,美感的获得同审美主体个人条件密切相关,存在着突出的个性差异。美是不依赖于个人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但美的事物能否引起个人的美感,成为他的审美对象,却同个人的审美素养、审美心境以及人生经验等密切相关。因此,美感的又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个性差异。但在事实上,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人类一切审美心理活动,虽然具有突出的个性特点,但绝非纯个人,纯主观的。主观的内部含有客观,个人的背后存在着人群和社会,这就是美感富个性而隐共性的又一大特点。

再次,只有从现实的功利得失中摆脱出来,美感才能产生,所以其超越个人实用功利的特色十分显著。美感作为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观照,带有明显的个人超功利性。这种个人的超功利性表现在许多方面的审美,总是摆脱了实用的目的,不去考虑对象的实用价值便产生了愉悦……这都表明美感无关于个人的利害。但不审美活动并不完全同功利无关。因为实用观念先于审美观念,非功利的形式中潜藏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内涵。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最大功利往往凝聚为一定的审美理想。因此,审美活动是功利与非功利的对立统一。所以,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直觉性与理性;差异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

2、为什么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美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宇宙太空的万事万物,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犹如无所谓真、无所谓伪,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一样。尽管那个时候,日月星辰,山水花鸟都早已存在,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变化着,但那不过是一些纯粹的自然的存在物而已,还未取得美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属性和价值。相对于人的意识,相对于个人来说,事物的美同真、善一样,都是客观的;然而,真、善、美,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直社会价值,踏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否则,它们就会失去自己依赖的社会依据。所以,美是客观的、是社会的。

当然,美必须以事物的自然属性作为物质基础,但美之所以为美,关键还在于这些自然属性同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必然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制约,并且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

3、为什么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⑴肯定美的本源来自社会实践,肯定美的内涵在于它代表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因素,这是我们对于美作出的一个重要规定,也是在关于美的分析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得到的首要成果。

⑵仅仅坚持美来自社会实践是不够的。

①首先,美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具体的、形象的,总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由于美总是存在于感性形式之中,离开了特定的感性形式,美也就无所依托了。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的感性存在,也是在这种统一中表现出来的。

②其次,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美不只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美是一个整体,它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美的感染力就来自这种统一。

③再次,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其新颖性同样不可忽视,是客观存在的。

⑶所以,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4、为什么说美是一种社会价值?

①美的价值本质问题的决定因素——审美属性决定了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

②“价值”是事物满足人们需要的标志,客观事物的价值属性也属于事物的客观属性,但价值属性作为一种关系属性同自然属性是不同的,价值属性是基于自然属性而又超越于自然属性的另一类新的属性,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生成和发展的派生属性。某一事物的审美属性是人类社会价值的一种,而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具有的三大价值。

③审美价值是社会性的,是由人们社会实践规定制约的。审美价值是客观性的,是基于事物的客观属性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客观关系而存在的,审美价值是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所以,美是一种社会价值。

5、应当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种的尺度”与“内在的尺度”,它同美的规律的关系怎样?

①“种的尺度”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即事物的“真”,“内在的尺度”指人的尺度,即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和目的人的生产劳动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总为了使对象产生对自身有利、有益的变化,这就是广泛意义上的“善”。人类劳动的过程,必然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认识与遵循客观规律性(“真”);另一方面,把握与实现主体的自然性(“善”)。掌握了的真与实现了的“善”的统一,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最基本的内容。换句话说,美的规律的实质,便是客观世界的必然性与主体的——人的——自由创造才能在实践中所达到的适度的统一。

②马克思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不仅从根本上指出了人类的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指出了生产劳动与美的创造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告诉我们美的规律是存在的,可是,只有人才能认识和把握它,一切动物都与美的规律无缘。

6、真、善、美的关系如何?

①从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论断中,可以领悟到美与真善的关系,真、善、美作为对于人类的不同价值,其本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只有结合人类的社会实践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

②真指各个物种自身的自然状况及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凡是美的东西,首先应当是真的,是蕴含和符合客观规律性的。

③善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善是美的灵魂。

④美不能离开真与善,不能违背真与善。

⑤美又有自身特有的质的规定性,不能同真善简单等同,更不能以真善加以取代,美同真善一样,实质上都是客观对象的社会价值。

⑥真善美是客观对象对于人和社会的客观价值,三者各有其自身的独特内容,不能相互取代,但三者在实践中应得到统一。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正是指客观对象的感性形象体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价值而言。

7、丑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在审美中是一种价值?

①作为美的对立面的丑,与美是同时出现的。丑就是歪曲和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

②美是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具有正面审美价值,与之相反,丑的存在妨害和妨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和显现。因而,在审美中,丑是一种负价值;从内容看,丑是社会实践中与人的本质力量相违背的事物;从形式上看,丑是违背形式规律的、畸形的、有缺陷的或无序的感性形式。丑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种种复杂表现。

8、应该怎样认识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①美不是孤立绝缘的,也不是凝固不变的,它与周围事物和环境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关系中存在发展变化着。具体的美的事物所处的特定关系是千差万别的,而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关系是社会关系。所以其

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等方面的差异上。除了上述表现外,美的相对性还与其所处的具体环境有关。

②美具有相对性,但其相对性又与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如果夸大美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把美当作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东西,就会陷入美学上的相对主义。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的事物不论具有多么突出的相对性,总蕴涵着客观的、确定的美的内容,体现了美的规律,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抹煞否定的。一方面,美的事物固然同周围的条件、环境有关,因而具有相对性;另一方面,事物之所以美,主要决定于它自身具有美的特点,符合美的规律,这就是绝对性的方面。

③美即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一方面,美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美的相对性必然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另一方面,事物的相对美的延伸发展,组成了事物的绝对美。总之,相对美向着绝对美的方向不停地前进、发展着。无数相对美的总和,即绝对美——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共同美。第三章

1、现实美的地位如何?

①首先,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

②其次,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看,现实美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③再次,从审美活动的实际情况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美。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肯定现实美的历史地位,加强对现实美的研究,克服以往美学的局限。

2、为什么“没有现实美,就没有艺术美”?

①现实美先于人类而客观存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丰富,现实美扩大到各个方面,这说明:一、在人类的历史中,物质生产在前,精神生产在后。

二、在审美活动中,现实美在前,艺术美在后。所以,现实美在人类整个审美活动中,居于首要的地位。

②艺术作品的产生绝不是凭空的,它深深地扎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是人类现实美创造活动的进一步升华。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产物。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是艺术美的源泉。从根本意义上说,现实美是各种艺术生产或艺术美的创造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脱离了现实美,艺术之花就必然枯萎。

3、什么是社会美?社会美的特征是什么?

①现实生活中的美,除了自然美外,都属于社会美,人是生活的主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因此,实践活动中的美;实践成果的美;实践主体的美,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的具体体现。

②社会美的特点:

与社会实践相联系,

与社会功利相关联,

与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

4、社会实践主体人的美包括哪些方面?人的形体美和人格美得关系怎样?

①人的美包括形体美(人的外形美)与人格美(人的内在美)两个方面。

②人的形体美和人格美,在某一具体人物身上常常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一是形体美而人格不美;二是形体不美而人格美;三是形体美,人格也美;四是形体不美,人格亦不美。不管人的形体美和人格美存在多么复杂的情况,在这一对内外矛盾中,人格美始终起决定作用。对于人的形体美和人格美,不同阶级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③形体美是人的外在自然形态的美,受到时代、民族、地域的影响。形体美的标准:身体相貌比例协调;姿态自然大方;气质风度雅而不俗。人格美是人的内在因素的美。包括几个方面:生命的活力,智慧的光芒,情感的丰富,品德的高尚。

5、何谓“自然的人化”?它与自然美的关系如何?

①“自然的人化”也称“人化的自然”,包括主客体两方面的关系,主体是人,客观是自然。所谓“化”即指主体利用改造客体,在客体本身的本质力量的过程,通过“化”的过程,客观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的实现过程,即“自然的人化”。

②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后对自然的改造、

协调,并使之为“我”所用的关系。人队自然美的发现与感受,正如马克思所说,完全是“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的论述,揭示了自然美产生的奥秘,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

6、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美有哪些特征?

①自然美是自然物显示出来的美。

②特征一:自然美的自然性,自然美作为一种特定形态的美,既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有必须体现在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中。所以,自然美贵在自然。特征二:侧重于形式美,自然美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即形式美占有突出的地位。自然美的内容在多数情况下,比较隐约、模糊。所以,形式美居于侧重或压倒的地位。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的审美特性,在人们审美活动中也表现得十分显著。特征三:自然美的多面性。自然美的属性是多方面的,自然物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也是广泛复杂的。同时,自然物与人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也使自然物具有美的多面性。自然物的美丑两重性,是自然美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特性,它与自然美的多面性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第四章

1、试论艺术美的实质

艺术美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的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因此,艺术美也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凝聚并显现于特定物质符号形态中的美。

2、艺术美的特征:

①客观形象性②主观情感性③愉悦性④创造性⑤集中性⑥纯粹性⑦永久性。

⑤⑥⑦是艺术美的特殊价值。

3、为什么说艺术美是客观性和主体情感的统一?

①首先,从审美反映的角度看,艺术美具有物态化的形式。其次,从审美创造的角度看,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外化或物化。第三,无论从反映或创造讲,艺术美的根源都存在于客观现实中。

②艺术美具有客观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没有艺术家对现实的加工、改造和审美创造,艺术美也不可能产生。总之,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客观生活的在现与对主体思想情感的表现的统一,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偏重于再现,有的偏重与表现,各有侧重。

5、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如何?生活中的丑为何会转化成艺术中的美?

①现实中的事物,有美有丑,但通过艺术家的集中概括,丑可以转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美。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成为反面艺术典型,就获取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这是一种以其艺术的存在否定自身现实存在的美。实践证明,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达到对艺术美的表现,这是化生活丑为艺术美的奥秘。艺术地表现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②生活丑可以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这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物质手段,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悟与评价,借助审美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创作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展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而是歌颂美好的事物,表现美好的理想。在艺术中,丑的价值体现在以丑衬美、化丑为美。

6、艺术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何特殊价值?

①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艺术美具有集中性。

②现实美带有芜杂性,艺术美具有纯粹性。

③现实美带有易逝性,艺术美具有永久性。

正因为艺术美比起现实美在某些方面有其更为优越的品格,所以,人们在享受现实美的同时,还热烈追求艺术美。因此,艺术美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具体展开P165-167)

第五章

1、什么是崇高?西方美学家是怎样论述崇高的?应该怎样正确评价他们的见解?

①崇高其实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应该由美的本质来阐述崇高的内在涵义,作为人类争取真与善达到统一的实践过程是动态的,其形式往往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荡过程时,获得一种

矛盾的、激动不已的喜悦,崇高对象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呈现的,而那些反映着这种冲突印痕的静态物象,便也同样具有了崇高的审美特征。

②博克最早研究:美感“以快感为基础”而崇高感则“以痛感为基础”等等,两者是相对立的。康德从哲学上研究:崇高并不在对象,而在人类的自身精神。黑格尔从绝对理念的辨证发展观出发,把崇高与古代象征艺术联系:理念压倒形式没,理念是崇高的本原。车尔尼雪夫斯基肯定了崇高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③博克的过于简单;康德单纯从主体方面出发,是主观唯心主义;黑格尔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车尔尼雪夫斯基陷入了直观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境地,过于简单化。

2、壮美、阳刚之美是否等同于崇高?

①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并不能机械等同。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同意的静态美。而是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它以内容和形式之间的不和谐、不统一为其基本特点。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是与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相联系的,因而在酝酿社会变革的近代才出现,在这之前,例如古罗马时期朗吉弩斯所论的崇高,仅是一种文章的崇高体。中国古代美学属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古典美学。

②我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阳刚之美,实际指的是文章的风格与形式的和谐为统一的特点,而一般不具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涵义。无论是自然崇高,社会崇高还是它们在艺术中的表现形态,在我国都大量存在。但中国历史没有出现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那种把天翻地覆、对立冲突当作更高的欣赏对象的历史条件。因而,我国古典美学论及了壮美、阳刚之美,而没有论及崇高。

3、什么是悲?作为美学范畴的悲有何特点?

①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最终获得胜利。

②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即具有肯定素质的主人公遭受挫折以至毁灭,唤起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美感受。

③黑格尔把古希腊反映命运观念的悲剧叫命运悲剧;把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代表的近代着重表现任务内心冲突的悲剧叫性格悲剧等。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悲剧:广义悲指作为审美范畴;狭义的悲是指戏剧体裁,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以艺术中的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广义的悲以狭义的悲为研究对象。戏剧:是通过展示被否定对象的不合理性,即可笑性而使美好期待以实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崇高:指对象具有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关照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优美:优美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的状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荒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丑:作为审美形态,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丑陋、凶恶,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的审美理想观念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育:就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感心理要素:感觉和知觉、联想与想象、情绪和心境、理解)科学美: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张。特征:抽象概念性、理论体系性、普遍实用性。科学美的性质:对称性、新奇性、简洁性、统一性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即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的有机统一。功能美的追求是对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片面性的否定,一种是只求功能,不问形式;一种是把产品的审美价值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形式。这两种片面性都是对实用功能和审美的割裂。古希腊四大家对美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 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黑格尔丹托的艺术终结:黑格尔和丹托曾提出了艺术终结论了的观点。黑格尔从绝对理念逻辑出发,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之一,哲学是绝对理念的发展顶端,艺术最终要否定自己进入哲学而且,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和理性的散文时代。丹托一西方艺术和后现代主义为背景,提出艺术终结论。丹托认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及超越了艺术的界限,必须交给哲学来解决,换言之,艺术终结在哲学里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客观唯物主义相悖,当代社会虽然进入了理性的时代,但任然有诗的发展空间,并非真是散文的时代。同时,丹托片面地把艺术规定为是非的疆界,他认为的艺术不是人类主流价值观认为的纯艺术范畴,不符合主流的艺术观。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黑格尔以索福克勒的《安提戈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与调解。在《安提戈涅》中,对立表现为血缘亲情与国家法律的冲突,安提戈涅代表的亲属爱与克瑞翁代表的维护国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立场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是在特定环境下都不可调和,具有普遍意义。其进步性表现为:黑格尔认为悲剧还引起了愉快和振奋,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而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照成的,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他摸杀了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未能认识到新旧势力的冲突,即悲剧的冲突所在,同时他认为悲剧冲突那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调和来解决的,体现了他哲学的妥协性。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方式是借人物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亚里斯多德以《俄狄浦斯王》为研究对象,认为悲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过失,即过失说借助情节来展示,在情节安排上,不是写极好的、极坏的或极恶的人,而是与我们相似的一般的人,而因为他们的过失和弱点,才能引起大家的同情和怜悯,这也会让我们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受到惩罚,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他之所以陷入厄运,是由于意外,而非蓄意为非作歹,这比希腊人的命运说前进了一步,但没有揭示悲剧的社会本质和社会根源,即发展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的结果。美学学科的诞生:美学是有意识的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18世纪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渐形成,并全面发展,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学”为文学艺术而生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次使用“感性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美学”这一术语流行开来。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的发端;先秦时期,发展和繁荣:汉——明清,巨大勃兴: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继续发展:宋元、转折;明清①美学变革的开拓者:梁启超“三界革命”(诗界、文界、小说界)→②树立现代美学的界碑:王国维“将美育引进中国”→③美学的普及:蔡元培(中国第一位提出美育问题的,“以美育仪宗教”出自他的演讲稿《以美育仪宗教说》、美育的集大成者)→④中国现代美学的构想:中国现代美学的双星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审美形态:沉郁、飘逸、空灵从中国的文化史来看,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形成了华夏文化特有的审美形态。沉郁:概括儒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杜甫。飘逸:概括道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李白。空灵:概括释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王维。美是什么:①古希腊四大家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是理式、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的安排(史上第一个对悲剧下定义的)。②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③马克思对美的探讨—美是对象化的人的本质力量。④新中国四大派的讨论:A蔡仪—美是客观的B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C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D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⑤我们的观点是—美在意象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特别是感受美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是相同的。人类社会具有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3形式美感的共同性。差异性:美感的时代性,指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环肥燕瘦。美感的民族性,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如铁手镯、西兰卡普。美感的个体性,因人而异。如时尚、运动、休闲风格的迥异追求。西方美学史部分: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古罗马研究核心“美的本质”)→神学美学(中世纪从属神学基督教“美的本质在上帝”)→认识论美学(文艺复兴-19世纪)→语言论美学(19世纪末-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论美学(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日常就是过去一些美学家(如朱光潜)所主张的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审美化。日常就是指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把日常生后中的现成物命名为艺术品,从而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的现象。日常指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活的虚拟化。日常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绘,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一种愉悦的体验。崇高和优美的区别: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优美的对象让人亲近是因为优美的对象立即让人觉得愉快。而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其次,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第三,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规,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马克思,李泽厚的美学观点: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中形成、发展、劳动对象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即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认为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所以二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故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所谓社会性,不仅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西方美学史: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形成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主要特征: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取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放弃对美的本质以及其他本质问题的追问,注重用语言学模式分析审美现象;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文化论美学是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它把文化视为人类的符号表意行为,强调运用跨学科手段去综合的、多方面的分析文化现象,消解文化的精英色彩而揭示其日常性,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角度对审美问题作新的研究。丑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形式特征:不和谐。内容特征:A、丑的形象外观包孕了美的意趣与理想,借助形象本身外丑内美的强烈对比产生审美效果,成为激发物。以否定的态度表现丑,真实展现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必然性,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丑的本质,寄寓美的理想。以旁观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观赏的外观。

审美与艺术欣赏讲解学习

审美与艺术欣赏

审美与艺术欣赏 通识班级:123班 姓名:周东 学号:20144372 专业:英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选课程:审美与艺术欣赏 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 作者:刘长庚 年份:2010-01-01 出版社:上海人美 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 两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 欣赏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 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 它们。 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 识”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 还是不懂艺术欣赏。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 和“艺术欣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

论的介绍有时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 2.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作者:陈思慧 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 作者:徐放鸣等著 年份:2008年3月

美学概论论文

浅析审美 内容摘要:审美是我们主观上的一种活动,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发现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也就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本文通过对美的本质,美的形态来分析作者对审美的看法。 关键词:审美美的本质美的形态 审美是我们主观上的一种活动,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发现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也就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俞伯牙于荒野鼓琴,钟子期似樵夫却闻之谓“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曰美;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欧阳修似醉翁却观之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曰美;斯水之神名曰甄姬,魏文帝似得之谓“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曰美。可见,美不是孤立的对象,而是与人的需求被满足时的精神状态相联系的人与刺激的互动过程。审美则是我们每个人由主观出发来判断美与否的过程。 对于审美,我觉得首先要了解美的本质,从客观世界来看,例如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都经常给人以审美的感受。、审美对象的多种多样,促使人们探索它们的共同根源和一般本质。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强调区分了“什么是美的东西”与“美是什么”,明确地提出了各种审美对象的共同本质的问题,要求寻求“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美的那个品质”。从古希腊哲学家的论述,中国先秦思想家的论述,到今天世界各国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美学家的繁琐论述中可以看出:要给美下定义,讲清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是很难的,然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循环递进,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必然的,对美的认识也不例外。当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联系、融合时,我们便可以充分认识美的本质。比如《庄子》的生命哲学,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无疑是最富有美学意味的,在庄子看来,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宇宙间最为奇妙的境界。”庄子‘逍遥游’的突出特征首先强调以自由心灵为其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第一章 朱立元:“美存在么?它是怎样存在的?”因为只有“美”存在了,然后才能言说“美”是什么等其他问题,而传统美学不问美是否存在或怎样存在就直接问美是什么,绞尽脑汁给美下定义,结果陷入理论误区,因为连是不是有美都没有解决,就问美是什么,这在逻辑上也说不通。因此,美的存在问题是美的首要问题。 美概念不是一个合理的名词性概念,因为现实中没有一个可以被美概念指代的美事物。 美概念是其他事物的符号,不是实际中一个独立事物的符号 美本质问题研究的终结 建立在错误判断的基础上的问题,造成回答的吊诡。 所有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都在证明这一回答是不正确的,因此不成为一个回答;所有试图说明“美”确实是个存在物的理论,都表明“美”不是个存在物;只要说明美是什么事物了,这个事物就肯定不是美;只要对美是什么命题做出回答了,这个回答一定在进行着自我否定。 美概念是一个代名词!(概念的概念 审美知觉的建立 人类具有一般审美能力之后,并不是把所有事物都当作审美对象。 美学研究应该清晰地揭示:事物自身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人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 第二章 由美本质转向审美

世上原本没有美事物,美的事物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美感,美感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审美,审美怎样形成? 审美活动的特征 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它是对事物外在形式、形象相对独立地加以知觉并因此而产生愉悦性情感体验的过程。 由于审美活动带有形式知觉的特征,不是实用需要得到满足的活动,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非利害性。 所谓审美发生,就是非利害性形式知觉活动的发生。利害与非利害?? 人的需要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与生存活动相关的实用性的需要,是利害性的;一类是不与生存活动相关的非实用性的需要即审美需要,是非利害性的。 审美活动完成之后的社会功用不能等同于审美活动本身的性质,不归于审美活动本身的利害属性问题。 利害性?? 美学中的“利害性”概念专指与人的生存需要直接关联的价值属性。 生存需要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生理性需要,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关; 第二类是社会性需要,如对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需要; 第三类是精神需要,如荣誉感、道德感、幸福感等等。 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美感的体验性区别 到目前为止,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性美感的区别都只能是凭借人的主观感受来划分的。凡是利害性的需要及其满足都会被体验为同一类感受,可称之为“生存感

艺术鉴赏与美育

艺术鉴赏与美育 ---上海市七宝中学李新华 释读:艺术是真善美的可视化; 鉴赏的层次:浏览、欣(愉悦)赏(观赏)、鉴(鉴别、使用)赏 美育:把获得的积极地过程传递出来 《蒙娜丽莎》审美愉悦 心理学、社会学 一、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美? “欣赏”的生成条件(艺术学、社会学角度) 1、社会化的审美感官 2、必备的审美修养(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 3、相应的审美心境 4、与时俱进的审美观 一、注重使用的原始艺术观(生存) 现存的原始部落---劳动创造艺术 彩陶壶的制作时不单单是图案----是标志 二、模仿自然的传统艺术观 1、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自然,模仿字孩提时代起即为人之天性,再者,自模仿中获得快感也属人之天性。 模仿的越好越好 古希腊的雕刻是人类第一个巅峰时期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米隆、大理石;公园一世纪古罗马的复制品---有韵律的美感 断臂的维纳斯---黄金分割5:8 达芬奇:蒙娜丽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关键是表情(隐隐约约在笑) 历史意义:把人作为表现的主题,标志物 米开朗基罗在21岁创造的圣母玛利亚 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书籍 有故事性、 2、印象派:艺术不应该承担太重的东西;画自己的印象《日出印象》 梵高---主观的颜色,内心的色彩 美的东西放大来看,不虚幻、真实 3、表现事物的本质: 4、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梵高、塞尚、高更 理想的美,艺术要表现的自然就是 三、表达主观世界的现代主义艺术观 现代主义绘画,简称“现代派”,是许多现代绘画流派的一个泛称,主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者的内心、主观的东西,反对一切艺术传统,提倡绝对自由为旗帜的各绘画流派。第一,价值观的变化 第二,思想的变化:哲学尼采、弗洛伊德(潜意识)、帕

艺术美学--李超德(2019年版)

1.1 1. [单选题] ()充分体现了作者具有诗人的灵 性、哲学家的参悟以及美学家的审美。 A.《人间词话》 B.《故乡》 C.《人间喜剧》 D.《人间四月天》 答案: A 2. [单选题] ()不是浙江人。 A.王国维 B.沈增植 C.徐志摩 D.毛泽东 答案:D 3. [单选题] ()是《人间词话》的作者。 A.徐志摩 B.李鸿章 C.王国维 D.左宗棠 答案: C 4. [多选题1下面关于王国维所处时代的描述 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自由的时代 B.东风西借的时代 C.最大发现的时代 D.学术必变的时代 我的答案: ACD 5. [判断题]既是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又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是罗振玉。() 我的答案:对 1.2

1. [单选题]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的词。 A..王维 B.王国维 C.李白 D.辛弃疾 我的答案: D 2. [多选题]下面关于晏殊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有《珠玉词》 B.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 C.才高数学,见识过人 D.字叔同 我的答案: ABC 、 3. [判断题]王国维先生唯-的学生是金文专 家容庚,其代表作《人间四月天》。() 我的答案:错 4. [判断题]北大国学院四大导师的重要成员 是吴宓和陈寅格。(错) 1.3 1. [多选题]下面关于钱穆描述正确的是()。 A.斋号素书楼 B现代历史学家 C.著作有《国史大纲》 D.笔名莎翁 我的答案: ABC 2.[多选题I 下面哪些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A.梁启超 B.鲁迅 C.赵元任 D.钱穆 答案:ACD 3. [判断题]中国现代汉语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是梁启超。() 我的答案:错 4. [判断题|流氓精神、地痞精神和无赖精神 对立项是贵族精神。() 我的答案:对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1.1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对 1【单选题】首次提出“美学”一词是在()年。 1750 2【单选题】朱光潜的美学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本是()。 文艺对话录 3【单选题】“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这是()的名言。 宗白华 4【判断题】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对 5【判断题】“美学大讨论”的主题是美的本质。对 6【多选题】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较大的包括()。 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1.2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 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对 1【单选题】国内美学界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审美活动 2【单选题】现代形态美学体系的重要标志是()。 文化大综合 3【多选题】美学的特点是()。 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4【多选题】美学学科的性质是()。 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发展中的学科 5【判断题】美学是审美意识()。错 6【判断题】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但审美活动不限于艺术活动。对 1.3为什么与如何学习美学 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他与道家美学有密切关系。对 1【单选题】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本《美学概论》的作者是()。 王朝闻或王兆文。 2【多选题】学习美学的主要目的是()。 主要是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完善自身理论修养。还有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审美设计的能力,扩大知识面等。 3【判断题】写意与儒家美学有密切联系。错 4【判断题】写意就是虚拟。错

5【判断题】学习美学的必要性是由美学的学科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的。对 6【多选题】美学的学习方法()。 立足于中国文化;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 2.1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李泽厚认为美是主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错 1【单选题】蔡仪在《新美学》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 典型性 2【单选题】狭义的“美”是()。 古希腊式的美 3【单选题】在美学中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是()。 李泽厚 4【多选题】朱光潜在美学大讨论中解决的理论问题包括()。 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对美的社会性做出合理解释 5【判断题】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对 6【判断题】在美学大讨论中多数学者支持朱光潜。错 2.2美的本质的定义 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和沟通。对 1【单选题】“慧能”强调的是()。 心物不二 2【单选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提出的。 张璪 3【多选题】“象”被中国古代艺术家称为()。 物色、景色 4【多选题】美带有历史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共同性、差异性 5【判断题】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就是指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和沟通。对 6【判断题】“物”就是知觉的世界。错 2.3审美意象与审美活动 《美学与哲学》作者是英国的杜夫海纳。错 1【单选题】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是美在()。 意象 2【单选题】中国传统美学用()来说明意象的性质。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优美: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美,其实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于审美客体优美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2、崇高: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它是由于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壮、激扬的美,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 3、悲剧:又称悲、悲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悲剧性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通常以美好的毁灭、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生活的磨难等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催人泪下,也具有警醒和感奋人心的巨大作用; 4、喜剧:又称喜、喜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通常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是由喜剧性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美。 西方美学的三个基础 1.对事物的本质追求。(柏拉图) 2.对心理知、情、意的划分。(欧几里得几何学方式,鲍姆加登) 3.各门艺术的同一性(艺技不分;艺术与技术关联;艺术脱离技术;18世纪时,区分开来。) 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 1.无对本质的追问,且认为本质不可清晰言说。(语言、事物、内心) 2.对知、情、意无划分,认为心理是整体,并进行整体功能把握。(性、心、意、志、情不同却互渗) 3.各门艺术从未统一论述过,因为各门艺术不平等。(诗文最高,书画次之,雕塑和建筑偏低,小说和戏曲最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综合现象:唐、宋园林、元明清的戏曲;但此类综合从“闲情逸趣”出发,并未打破诗文的教化高位,因此并未统一。)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一. 本质——现象 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 2.柏拉图:“什么是美”(《大希匹阿斯》,《会饮篇》) 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 二.从客体到主体 鲍姆加登用德文Aesthetica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 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理性类比的艺术”。 从感性的角度,他给美下了定义:“美”就是“完善的感性”。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美育?美育包括哪两个方面? 2、柏拉图美育思想有哪些特点? 3、知、情、意与智育、美育、德育有什么关系? 4、谈谈席勒在美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历史评价。 5、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美育特点的理解。 6、孔子的美育思想有何特点? 7、朱光潜先生认为美育的功用包括哪三个方面? 8、如何理解美育的功用? 9、美育实施的三个主要方面是什么? 10、景观美学与景观设计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1、美育强化素质教育的作用有哪几个方面? 12、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塑造怎样的人? 13、谈谈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与政治教育之差异。 14、为什么要“以美育代宗教”? 第二章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2、关于美学研究对象有哪几种倾向性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3、美学有哪些基本范畴? 4、如何理解崇高与悲剧的关系? 5、美感有哪些特征? 6、审美趣味包括哪些方法? 7、美感包含哪几方面的心理因素? 8、如何理解知觉和表象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想象和联想的关系?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 1、关于艺术主要有哪些分类方式? 2、各类艺术的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3、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4、中西方对艺术的本质有什么不同认识? 5、艺术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6、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7、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哪些? 8、如何理解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10、如何理解艺术鉴赏的审美本质?

11、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对主体修养的要求有哪些? 12、如何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第四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两幅作品谈谈中西绘画的区别。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绘画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幅西方古典油画为例,分析西方古典油画的艺术特征。 5、以一幅西方现代油画为例,分析西方现代油画的艺术特征。 6、以你熟悉的古代人物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7、以你熟悉的古代山水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8、以你熟悉的古代花鸟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9、以你熟悉的一幅现代中国画为例,谈谈中国画创新的艺术价值。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的艺术语言。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雕塑的艺术特征。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件雕刻作品为例,说明中国人的审美与哲学观念的联系。 5、试举例分析中国雕刻的传神风格。 6、试举例说明中国雕塑是怎样利用自然环境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 7、试举例分析古希腊雕塑的惟美倾向。 8、罗丹雕塑艺术的特征是什么?举例分析。 9、为什么说马约尔开辟了现代雕塑的新路?试以《“地中海”女坐像》加以说明。 10、举例谈谈亨利·摩尔的雕塑风格。 11、试分析一件西方现代雕塑作品。 12、举例简析西方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的区别。 13、根据你的体会,怎样才能品味出雕塑艺术之美?举例说明。 第六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的艺术特征。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建筑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4、分析一件西方古典建筑作品的艺术风格。 5、以故宫为例分析中国建筑的风格特征。 6、分析一件现代建筑作品的风格特征。 第七章思考与练习 第一节 1、什么是工艺美术? 2、工艺美术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3、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美学概论课程论文

美学概论课程论文——实践美学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美学家们倾向于从哲学的角度来构建美学理论体系,而忽视了对于大众审美实践的关注,使美学这门人文科学远离了大众的生活,成为无源之水。要走出困境,美学家们就需要理论与实践兼顾,将理论美学和生活美学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字:理论美学;审美实践;生活美学 经济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一班 李飞 学号:0903401237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美学热退朝以后,关于美学创新论的话题层出不穷。有关于美学学科基础的反思,也有关于美学思维方式的反思,最终在90年代演化成为轰轰烈烈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论。这些争论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发展,但是由于它们都是在理论美学的范围内展开的,虽然有着一定的学理价值,但是由于这些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都远离了大众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实践概念还是生命概念以及生存概念都与大众的美好生活相去甚远,因而我们的美学就不能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不能成为关于大众美好生活的学问。相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相应的审美意识有所觉醒,这正是美学学科大有作为的时候。基于此,我们呼唤一种立足于将殴打中美好生活的美学,一种从理论的框架中走出来,研究广泛存在的生活美学。 理论美学的发展历史揭示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但是由于“美学家只在美学史中讨生活,他们满足于根据已有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满足于在逻辑自足中建立各种理论体系,其眼光始终只盯着书本,思想神由于观念王国,没有去关心比观念、逻辑更为根本、更为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本身,没有去研究身边正在发生着的大众审美事实。”因而美学研究就在逻辑、概念里兜圈子,美学家的这种自娱自乐的努力只能够满足自己的美学话语权而不能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广大的群众不知道美学究竟为何物,不理解美学与他们的美好生活有什么关系,不了解美学的存在究竟对自己有什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绪论 一、审美现象为什么是审美意系中的现象:1.审美现象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 2.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是对象和人发生了某种特定关系,只有人和世界发生了审美关系才会出现审美现象 3.审美现象是艺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 二、审美关系的特点:1.通过感官建立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3.是人的整体性和现实性发生的关系 4.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二、审美现象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的关系: 1.要素: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关系 2.审美对象内涵:形式层、意蕴层、更深层次 3.关系:静观、对话、存在 3.各要素的特点:1.主体:感官的快乐、情感的融入、整体生命的承担 三、如何认识关系在先原则: 第一章 一、什么叫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芽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二、审美现象经历的三阶段:1.审美意识的萌芽2.美学思想的形成 3.美学

学科的诞生 三、美学在什么时候诞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之父)《美学》一书问世为标志 四、中国当代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意见:1.以美为对象 2.艺术 3.以审美心理、审美感受、审美关系为对象 4.审美关系 四、美学主要研究对象、代表人物: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五、美学学科为什么是人文学科:性质定位从,审美现象的特殊性、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出发(只能以人文学科即主体亲身在场的方式来考察和求证) 第二章 一、西方美学经历了几个阶段: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语言学阶段 二、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状况(横、纵;学说;人物;主张): 1.横:(1)主观论美学;吕荧,高尔泰(感到就存在)(2)客观美学论;蔡仪;坚持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的(3)主客观统一论美学;朱光潜;单有主客观又不能成美,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作用,美才产生(4)实践美学;李泽厚;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实践是自然的人化、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历史实践中诞生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非主派(蒋孔阳、刘纲纪) 三、境界包含的三种意义:真实、率真、清新 四、什么叫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指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五、什么叫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

艺术美学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艺术美学(一) 1 【单选题】()是《人间词话》的作者。C ?A、徐志摩 ?B、李鸿章 ?C、王国维 ?D、左宗棠 2 【单选题】()充分体现了作者具有诗人的灵性、哲学家的参悟以及美学家的审美。A ?A、《人间词话》 ?B、《故乡》 ?C、《人间喜剧》 ?D、《人间四月天》 3 【单选题】()不是浙江人。D ?A、王国维 ?B、沈增植 ?C、徐志摩 ?D、毛泽东 4 【多选题】下面关于王国维所处时代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CD ?A、研究自由的时代 ?B、东风西借的时代 ?C、最大发现的时代 ?D、学术必变的时代 5

【判断题】 既是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又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是罗振玉。()正确6 【判断题】 沈增植对晚清王朝的感叹是“时事在变,意象在变”。()错误 艺术美学(二) 1 【单选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的词。D ?A、王维 ?B、王国维 ?C、李白 ?D、辛弃疾 2 【多选题】下面关于陈寅格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BD ?A、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 ?B、江西义宁人 ?C、以上都不对 ?D、古典文学研究家 3 【多选题】下面关于晏殊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BC ?A、作品有《珠玉词》 ?B、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 ?C、才高数学,见识过人 ?D、字叔同 4 【判断题】 北大国学院四大导师的重要成员是吴宓和陈寅格。()错误 5 【判断题】 王国维先生唯一的学生是金文专家容庚,其代表作《人间四月天》。()错误

艺术美学(三) 1 【多选题】刘再复先生对贵族精神的归纳包括()。BCD ?A、奉献的精神 ?B、自尊的精神 ?C、低调的精神 ?D、原则的精神 2 【多选题】下面哪些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ACD ?A、梁启超 ?B、鲁迅 ?C、赵元任 ?D、钱穆 3 【多选题】下面关于钱穆描述正确的是()。ABC ?A、斋号素书楼 ?B、现代历史学家 ?C、著作有《国史大纲》 ?D、笔名莎翁 4 【判断题】 流氓精神、地痞精神和无赖精神对立项是贵族精神。()正确5 【判断题】 中国现代汉语和现代音乐学先驱是梁启超。()错误 艺术美学(四) 1 【多选题】()是精神的高贵在艺术创作上的表现。ABC ?A、精神的雄健 ?B、品格的高洁

《美学》朱立元版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朱立元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游戏说:首先是由康德提出的,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 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 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 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 有的理想活动。 但是,艺术与游戏有相同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 是片面的。 2、表现说:兴起于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 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代表人物有德拉克洛瓦、柏格森和克罗齐等;在中国, 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划入表现说,代表人物有陆机和刘勰等。 表现说批判模仿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表现说把艺 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美学史 上是一大进步。 但是,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 而仍然是片面的。 3、符号说:是由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首先提出。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 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 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现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 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符号说综合表现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 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 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 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4、艺术想象力:较为明确地在人性论基本框架中谈“想象力”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这种能力 可以产生想象、幻想、联想等活动。常常被认为是艺术家最重要的能力, 也是艺术创造过程中起着最大、最核心作用的能力。 艺术想象力是一种能生成意象的纯粹感性能力,是蕴涵时空从而超越时空 的,它有自己的想象逻辑。 5、艺术灵感:在西方,对于灵感有较多领会的是柏拉图和郞吉弩斯。 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 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 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灵感客观存在,是艺术家在自身心理素质与后天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学养积累 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和活动。它是艺术家创造力极为旺盛、 勃发时一种神思活跃、意象奔涌的心理状态。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 态的超越。它是一种非预期性、突发性的艺术思维境界。 6、气韵:首次出现在南朝画家谢赫的绘画六法之中。 它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 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

美学与艺术鉴赏期末论文

论中西绘画媒介异同对审美影响摘要;中西方的绘画媒介的异同导致人们对其审美观念不同,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人考虑问题以人的思想知道比较多,所以西方人在绘画媒介上追求贴近生活和大自然。而中国画以水墨媒介,强调的是意境,是画家意识中的东西。 关键词;媒介,油画,水墨,色彩,审美。 什么是绘画媒介? “艺术媒介是构建意象物态化产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已经是心灵化了的东西。”①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绘画媒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绘画媒介是绘画作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包括创作作品的材料、作品的构图、色彩与线条等形式要素的组合;二是绘画媒介是一种艺术符号,它是熔铸了画家精神与情感的艺术传达的载体,因此,对绘画媒介的选择体现了画家的特质与画风。不同的媒介对绘画形式上所产生的审美也是不同的。 西方的绘画媒介一水彩(粉),油画颜料为主。

水彩画是以水调和了水彩颜料绘制成的画作。水彩颜料一般都很透明,用胶水调制而成。水彩画主要是借助水来表现色调浓淡和透明度,利用质地结实、吸水性适中的画纸和水彩颜料的掩映和渗融的作用,体现一种透明、明丽、轻盈、滋润和淋漓的艺术效果。绘画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水彩画家有泰纳、康斯泰勃尔等,这些以水彩为媒介的绘画,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感觉世界非常的柔和,舒适,真实,生活在这然的环境下是莫大的幸福。其实油画媒介给人的感觉也是差不多的,厚重,真实,能表现出实实在在的东西。中国的水墨,飘逸,流畅,由画出诗,由诗而画,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以画来抒发自己心中不畅或者是仕途不顺,借画抒情,都是以意而画,由请而画。英国美学家鲍山葵在《美学三讲》中谈到:艺术家的“受魅惑的想象就生活在他的媒介的能力里,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魂。”事实上,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他首先打交道的就是物质材料,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特殊的物质材料。在不同的时代,因其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材料。艺术家对待物质材料的态度与一个普通人是不太一样的。他注重的不是物质的功能方面,而是它的审美方面,他认识的研究各种物质材料的性能,目的是从中提取适合作审美表现或艺术表现的媒介。在其“具象”的艺术作品中,构成其作品的物质材料性质

朱立元美学复习资料全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晋中学院) 一、填空 1、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 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P8 2、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 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P16 3、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P17 4、Aesthetica即“感性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P18 5、美学学科性质的确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审美现象的特殊性,二是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P22 6、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P37 7、“美学”一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著作(《教化议》),他1873年出版的《大德国学校论 略》中谈到了西方美学课程的设置。另一种说法说“美学”一词是由从日本学者中江肇民的翻译转引进来的,有《维氏美学》,1883年出版。P46 8、友兰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P80 9、宗白华则分境界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 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P81 10、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精神存在特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P116 11、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P126 12、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 13、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这种状态,庄子称之为“坐 忘”,杜夫海纳则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P131 14、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性的特征。P132 15、生物本能说影响最大者首推达尔文的观点,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 观点。P137 16、从本能角度探索审美发生问题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 的就是性本能。P138 17、文化创造实质:“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P138 18、弗雷泽著有《金枝》一书,他认为原始巫术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相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 术”或“模拟巫术”;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P139 19、审美经验的最根本的实质是它的实践性。审美活动在根本上都是人们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P273 20、审美经验现象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理性认识活动的特点:不自觉性和突发性、非逻辑性、创造性等。P280 21、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P283 22、黑格尔将感知称为“认识性的感觉”。P284 23、根据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关系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审美经验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 评价阶段。P303 24、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P39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