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

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

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

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帮助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中新疆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全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年的发展,各族人民用自己的伟大实践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60年的发展,又为各族人民以胜利的步伐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60年的峥嵘岁月和辉煌成就,全区各族人民无比自豪、倍受鼓舞;展望未来,前景光明,新疆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一、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㈠解放前——刀耕火种,一穷二白

新中国成立前的新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疆有些农村还残存着典型的农奴制社会特征,新疆各族人民不但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还遭受当地民族内部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占新疆总人口7%的封建地主、宗教上层人士占有着新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新疆物质精神财富。而占总人口93%的农牧民没有生产资料,更别说土地、牛羊和住房了。

解放前,新疆经济是封闭的农牧业自然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经济长期萧条,文化事业极端落后,现代工业一片空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各族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到1949年,新疆工农业总产值仅有41761万元,人均产值不足百元,其中农业产值就占80.8%,而且农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当时,新疆农户平均每4户只有一把坎土曼、一把镰刀,每6户一个土犁,每9户一辆木车,每3户一头耕畜,坎土曼和二牛抬扛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还停留在极低的水平上。1949年全疆工业总产值不过9800多万元,官办企业只有14个小型厂矿,职工不到1100人。在当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新疆只能生产5种。没有一公里铁路,没有一座像样的工厂,物质产品匮乏,一寸钢、一颗圆钉、一张机制纸、一尺布、一斤糖都生产不了,工业品价格十分昂贵,一些偏远的地方,有的群众甚至要用一只活羊才能换到一包火柴。新疆交通运输业十分落后,全疆通车里程只有381公里,只有各种破旧不堪的汽车317辆,没有一座永久式桥梁,平均每500平方公里的面积只有1公里公路,公路密度在国内、在世界都是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当时从兰州到乌鲁木齐,汽车要走二三十天,从乌鲁木齐到喀什要走一个月,途中还要自带锅灶、饮水等。

㈡解放后——励精图治,政通人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几千年来剥削制度的历史,也是在这一年,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把五星红旗插遍了天山南北。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掀开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了一切旧制度,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发展经济文化,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新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革命建设功绩卓著: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谋发展,让天山南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好转、解决400万新疆各族人民和20万官兵的吃饭问题,驻疆人民解放军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到1952年先后建设了乌鲁木齐和平渠、红雁池水库、阿克苏胜利渠、库尔勒十八团渠、哈密红星一渠等一大批水利设施;节衣缩食,兴建新疆现代工业,先后建起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面粉厂等一大批大型工矿企业;修路架桥,发展交通运输业;繁荣稳定市场,参

加城乡建设。人民军队的大生产运动,为新疆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快新疆经济发展,1954年10月,驻疆10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揭开新疆屯垦戍边新的一页。国家还从政策、财政和各种物资上给新疆极大的支援,动员组织大批知识青年和专业技术人员从五湖四海来到天山南北,把青春年华献给了边疆的开发建设。

1949年,新疆工农业总产值仅有41761万元。在党的领导下,到1955年,我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2.31亿元,到1978年达到了39.07亿元,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203.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86.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8年的19893元,增长119.84倍。经济总量、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呈几十倍、成百倍的增长。

旧时代的新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连一根铁钉都不能制造,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原始状态......而如今,新疆现代工农业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生机勃勃;旧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县乡压根没见过电话,今天帕米尔雪域高原都可收看电视实况转播,可以畅游网络世界 (60)

年发展变迁中的一桩桩小事、一个个变化,让21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感同身受。

60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新疆解放时,没有一个专业文艺团体,没有艺术教学和研究

机构,也没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目前,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1个,艺术研究和创作单位6个,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109个,公共图书馆94个,博物馆32个。在党和国家关怀支持下,维吾尔族古代文学巨著《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和其他少数民族历史史诗《江格尔》、《玛纳斯》,以及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套典“十二木卡姆”等一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㈢改革开放——团结奋进,再创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谱写了一曲曲流光溢彩、恢宏壮丽的华美乐章。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30年来,新疆的国民经济以年均10.3%的速度增长。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达到4203.41亿元,比1978年增长19.6倍;新疆工业增加值达1790.7亿元,比1952年增长274倍,比1978年增长16.6倍;粮食产量突破1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11倍,比1978年增长1.8倍,单产由106.75公斤提高到419.16公斤,年人均粮食由303.04公斤增加到418.34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已成为国家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棉花产量由5.5万吨增加到290万吨,优质棉产量已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二分之一以上,连

续15年夺得总产、单产、品级和调出量四项全国第一,迅速跃升为全国最大优质棉生产基地。自2000年以来,新疆林果业以每年递增100万亩的速度发展。2008年,林果面积由71万亩增加到1300万亩,果品产量由13.98万吨增加到411.98万吨,成为我国重要的林果基地。新疆是我国的四大牧区之一,近年来,新疆着力发展畜牧业,扶优扶强,牛羊肉、牛奶和细羊毛三大主导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天山北坡、焉耆盆地和伊犁河谷三大产业带。石油化工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石油工业增加值比重占75%以上。2007年新疆原油产量达2604万吨,天然气产量210.3亿立方米,油气产量4494万吨,一举超过大庆油田,居全国第一。

2008年,新疆地方财政收入比1950年增长2180倍,财政支出增长1750倍。1952年至2008年,新疆GDP增长8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64.7:22.0:13.3调整为16.4:49.7:33.9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跃进。2008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1955年增长了882倍。这些既是新疆的发展成果,也是新疆人民的福祉所在。

2、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08年底,新疆已建成8条国道,70多条省道,公路里程达14.7万公里,99%的乡镇通了公路;铁路通车里程由解放时的零发展到3000公里,目前在建、待建铁路还

有25条;新疆在全国各省市区中航站最多,已建、改建、扩建、迁建、新建的机场有16个,航线连接了国内外65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2007年11月16日,新疆220千伏电网正式实现联网,一个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的区域性电网出现在祖国最西部;改革开放30年来,水利建设投资总额达415.8亿元,是前30年水利建设投资总额的28倍,一大批重大水利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和竣工,解决了许多困扰多年的难点问题,水利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邮电通信建设突飞猛进,建成了覆盖全疆的光缆干线,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化通讯体系,全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位居西部省区前列。1978年至2007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42.7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109倍,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有力支撑了新疆的大开发、大发展。

3、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

自治区依托丰富的水土、光热、矿产资源,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60年来,自治区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同时,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纺织、食品加工业,加快了由原料输出向商品输出的转变步伐。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成果累累,相继建成了克拉玛依油

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等三大油田基地。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石油化工得到较快发展,建成了独山子石油化工厂、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等一批大中型石油化工项目,初步形成了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库车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基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步伐不断加快。煤炭、铁、铜、黄金、钾盐等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均排在全国前几位,找矿潜力巨大。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喀拉通克铜镍矿、阿西金矿、阿舍勒铜矿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钢铁、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铜、铝、黄金生产从无到有,也达到一定水平。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新疆都是有利的。如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就带动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石油石化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60%以上,石油石化产业上缴的税金占全区税收20%以上;油田每增加100万吨产量,就可以增加直接就业岗位1000个,间接就业岗位3000个——5000个。新疆各族人民直接间接享受到石油天然气开发的成果,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热比娅抛出“国家掠夺新疆资源”的说法,既违背客观事实,也违背常识,她如此颠倒黑白,抹黑党和国家的形象,离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目的就是要图谋“新疆独立”。受惠于西部大开发和

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新疆各族同胞,心里都有一本受益账,是绝不会被骗子的谎言蒙蔽眼睛的。

4、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坚持“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方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在全面推进兵地融合发展的同时,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启动了乌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内的开放与融合。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周边国家进行以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开辟我国能源和战略资源陆上安全通道。加快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积极开拓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和俄罗斯市场。目前,新疆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3个,已经与14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7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37.16亿美元,位列全国第15位,是1978年的583倍。出口商品结构大为改善,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单一的农畜产品出口发展到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工业品为主,由初级产品为主上升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自1992年以来,新疆已成功举办了16届“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1978—2007年,新疆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403家,引进我

国500强企业46家,引进区外资金2108.5亿元。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5、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⑴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2003年至2005年,自治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3亿多元,率先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学杂费和对寄宿贫困生提供生活费补助的“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全区228万名中小学生。2006年起我区比全国提前一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惠及239万名中小学生。

旧新疆,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高达95%,而2008年新疆已全部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从2007年秋季开始,国家和自治区投入1.29亿元用于资助5.1万名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特困生和9.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特困生,其中70%为少数民族学生。

为使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受更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国家先后投入4亿多元,从2000年起,在内地发达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到2007年,已扩大到28个城市的50

所学校,招生规模达5412人,在校生已达1.75万人;自治区投入近2亿元,从2004年起,在乌鲁木齐等8个城市开办区内初中班,主要从偏远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招生。

为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不高、严重制约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突出问题,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全面启动“双语”教育工程,这是一项旨在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利民惠民政策,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从实践看,我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非常拥护和欢迎“双语”教育。从城镇到农村,从南疆到北疆,少数民族群众送子女上“双语”学校和“双语”班的热情空前高涨,要求十分迫切。截至2008年10月,全区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已达60多万,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25.4%;到“双语”学前班就读的少数民族幼儿也超过15万人。

⑵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发展。

从2003年起,自治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目前实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市、区)87个,参合率达87%。从2004年起,采取国家支持与地方配套相结合的办法,用5年时间对全区427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和建设,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看病难问题,目前已竣工124个建设项目。

⑶农牧区扶贫开发进程加快。

2001-2007年我区累计解决了208.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40多万贫困人口越过了低收入贫困线,实现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目标。“十五”期间,自治区30

个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980元增加到2007年的2206元,年均递增12.29%。2007年,全区有109万贫困人口越过国家公布的低收入贫困线,解决了温饱问题。

⑷就业再就业扎实推进。

2001年至2007年,每年有30万以上的人实现就业再就业。2007年,实现就业再就业36万人,城镇失业率3.86%。围绕推进就业再就业,在全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组织实施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技能岗位对接等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专项行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⑸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

近年来,自治区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大力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截止2007年底,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88万人,累积基金收入450亿元。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面进一步扩大,全区有4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实现了社会化管理,社会管理服务率达到95%。

⑹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抗震安居工程是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一大创造。喀什市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伊犁哈萨

克自治州直抗震安居房建设等等。目前,全区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已投入资金412亿元,新建和改造抗震安居房189.5万户,共有836余万人搬进新居。

实例:喀什市老城区是于1902年大地震后在废墟上修建而成的,已有百年历史,城区内消防通道不畅,公共设施严重不足,灾害隐患十分突出,民房大多是无规划私建、不抗震的危旧房。老城区居民的安危牵动了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心,为了消除老城区内的安全隐患,彻底改善老城区人民的生活环境,中央和自治区决定投资30亿元改造喀什市老城区,力争用五年时间改造危旧房49083户、507万平方米,让老城区22万多居民陆续住进抗震的新房。

⑺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三免三补”(免除农业税、牧业税、农村特产税,实行粮食直补、小麦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买补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

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表明:1999年至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9.2%的速度增长,2007年收入居西部五省区之首;2008

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3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3.5倍和28.4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已有247万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到2008年底,3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577元,农牧区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条件和设施都有了很大改观。虽然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但和过去相比,新疆的发展变化是天翻地覆的。

⑼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繁荣文学艺术创作、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强化文化市场管理、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改革开放之初,新疆只有5家出版社,现在已发展到12家,年出版物数量达3000余种。1978年之前,新疆的报纸只有40种,期刊也只有33种。现在,新疆的报纸总数达98种(民文报纸占42%),总印数达7.56亿份;期刊总数达208种(民文期刊占54%)。1978年,新疆新华书店图书销售4117万册,销售额仅1208万元;2007年,图书销售达2.36亿册,销售额达17.7亿元。1978年,全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销售额只有594万元,2007年达5.2亿元。

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来,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住上抗震房、喝上自来水、用上沼气灶,不收农业税,农村孩子上学不收费,好事一桩连着一桩。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由1949年的470万发展到1300多万,平均寿命由1949年的不足30岁到目前的71.12岁。

现在的新疆,无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城乡建设以及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解放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也呈现出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和发展。这些辉煌成就举世公认、有目共睹。

然而,热比娅之流对这一切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7·5”事件发生后,热比娅拿所谓的人权说事,颠倒黑白地说什么“共产党在新疆不讲人权”、“维吾尔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罪恶目的就是要分裂祖国、分裂民族。

什么是人权?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解放前,新疆经济发展极为缓慢,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各族人民的生活极度贫困,哪有什么“人权”可言?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各族人民过上了日益美好的新生活,每个民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难道不是人权得到保障的体现?

今日新疆的繁荣发展,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7·5”事件发生后,乌洽县的10位农牧民自发组成揭批队进行巡回宣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回击那些制造谎言的无耻之徒:“我们的日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好;如果没有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成功实践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与新疆民族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巩固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60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党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

命运、心连心,走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

㈡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成长壮大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疆和平解放以来各级党委倾注巨大心血、坚持不懈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均由自治民族的干部担任;9个地(市)的专员(市长),除克拉玛依市外,也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全疆98个县(市、区)长中,有81个是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充分的代表权。在一些重要的领导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已占主体地位。1950年,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仅3000人,1955年自治区成立时,少数民族干部4.6万人,目前已达36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2%,是解放初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00多倍;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万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的56%,是解放初的562倍;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全区妇女干部总数的66%以上。

在高度重视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同时,我区还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2003年以来,全区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1500期,培训干部90多万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干部占52%。在选派干部到中央党校中青班、新疆班学习培训的工作中,我区坚持优先选派少数民族优秀年轻干

部;在进一步办好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干部进修班的同时,我区又在清华大学、深圳经理进修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开办了以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新疆干部培训班。截至目前,这些培训班已为我区培训近2000余名少数民族干部。此外,我区还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长期以来,全区始终坚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通过长期扎实有效的工作,使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新形势下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普遍尊重

60年来,通过颁布相关法规、条例和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充分尊重和有效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少数民族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在我区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落实,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在执行民族政策中,党和政府重视通过法规和宣传教育等手段,保证了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节假日、婚丧礼仪、文化、医药卫生、体育等传统的风俗习

惯。在我区地方立法中,考虑到少数民族的一些具体情况,实行与汉族有别的特殊优惠照顾政策。

㈤党的宗教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多年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使各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全区有信教群众约1000多万人、宗教教职人员2.9万名,其中伊斯兰教教职人员2.6万余名;有宗教场所2.4万余个,其中清真寺2.3万余座;目前在各级人大、政协担任职务的宗教界人士有1800多人,他们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对宗教界人士,政府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通过分期分批开展集中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宗教学识和思想政治觉悟,充分发挥他们在协助党和政府管理宗教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新疆和平解放后,正是不断完善“以民族平等为基石,以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为基本内容,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民族政策,深刻改变了新疆的命运,开启了新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历程。

三、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

饮水思源,总结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我们不能忘记党的正确领导,不能忘记国家的扶持和兄弟省市的帮助,不能忘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

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制度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新疆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大好局面,使新疆进入了历史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面对解放之初新疆的现状,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人民政权,实施民主政策,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消灭反动统治政权,清剿土匪、荡涤旧社会一切污泥浊水,恢复国民经济,对农牧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新疆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使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上摆脱了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翻身做了主人,从根本上铲除了旧社会长期存在的民族压迫、敌视、仇杀和斗争的根基,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完全确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