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大学是什么,古今中外学界有不少论述。古代的“大学”教育指的是最高层次、最完善的教育。《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学,觉悟也,从教形,意尚蒙也”。《大学》在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的《大学章句》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认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渭也,有大师之谓也。”在蔡元培先生的心目中,“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基于这种“大学观”的大学理念,蔡元培把个人学识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再加上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性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一、大学应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大学,按照蔡元培的理解,是指“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思想包罗万象、言论百家争鸣的场所。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目标就是按照现代大学的标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大学理念。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虽改名为北京大学,但由于北洋军阀政府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坚持以孔孟之道去禁锢人民的头脑。此时的康有为等保皇派,也在上书黎元洪、段祺瑞积极主张将孔教定为国教。当时的北京大学官僚积习很深,校政极其腐败。不少人把上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就是为了猎取功名利禄。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课堂讲授敷衍塞责。学校里封建复古的陈腐思想泛滥,制度混乱,学术空气稀薄。为了扭转这种腐败的学风,蔡元培在就任校长的第一次演说中明确指出:“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强调了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从事教学,

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要将学术研究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地方若是没有一个大学,把有学问的人团聚在一处,一面研究高等学术,一面推行教育事业,永没有发展教育的希望。”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要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要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要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地研究学问。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中详列了三点理由:一是“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二是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蔡元培对大学性质的认识切合了中国当时的国情、北京大学的校情和世界大学的发展趋势,他“从1917年到1919年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他在办学指导思想的重大变革,不仅促进了北大的发展,其意义远超出了一所大学的范围,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学术和教员两方面。

1.在学术上反对墨守成规,提倡自由发展。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前,北大是腐败与专制并行,学校像个衙门,没有多少学术气氛,教师不学无术,墨守成规,学生无心学习。蔡元培立足于中国近代教育国情,强调了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如果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悉听其自由发展。”在学术上各种派别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应该在相互包容和讨论中吸收精华,促进学术的发展。

2.以学术造诣为主罗致各类人才。由于学说必须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实际中更多地体现在对待教员方面。为贯彻兼容并包的原则,蔡先生首先“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认真教授,以提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趣”。在聘请教员上,最重要的标准是有无专门学问。只要有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在担任北大校长后,蔡元培立即请陈独秀任文科学长,随即聘任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为教授,他们和原北大的钱玄同等学者一起致力于北大文科的革新。而对于确有真才实学而学术观点、政治倾向不同的守旧学者,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仍延为教授,展其所长,对他们一视同仁,绝不歧视。如刘师培,曾参与反清革命,后变节为清探,又为袁世凯称帝效力,但国学造诣极深,故仍聘任为教授,讲授《中国中古文学史》。对于学术水平低下,教学态度恶劣的教员,则不管什么人,坚决辞退。因此,北大一扫往日沉闷保守的气息,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各种思潮学说纷起,形成了各种学术思想新旧交融、百家争鸣的活跃气氛。在文科教师队伍中,既集中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沉的学者,如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在新派人物中,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的不同代表。当时的北大,“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盛极一时。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酝酿发祥的思想摇篮。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曾起了进步作用,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破了旧有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足之地,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阵地,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

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三、学为基本,术为支干,文理沟通

在学科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故是术。“学与术虽关系至为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文、理学也,虽也有间接之应用,而治此者以非研究真理为目的的终身以之,所兼营者不过教授著述之业,不出学理范围。法、商、医、工术也,直接应用,治此者虽亦有永久研究之兴趣,而及一程度,不可不服务于社会转以服务时之经验,促进术之进步。”J(丹“学为基本,术为支干”,“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但“学”重于“术”。这一改革思路扭转了当时重术轻学、重工轻理和重应用轻理论的偏向。在北大蔡元培主要进行了如下整顿。

1.扩充文理,改变“重术轻学”的思想。蔡元培认为,没有基础学科的发展,应用学科的发展决不会有后劲,鉴于当时存在“重术而轻学”的现象,蔡元培认为大学为研究学理的机关,要偏重文、理二科。因此在学制的设置上,《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文、理二科为主,须合于下列各款之一,方得名为大学:“一、文、理二科并设者。二、文科兼法、商二科者。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他保留北京大学文科原有的哲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三门,增设史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三门。理科原有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增设地质学一门。工科并人北洋大学,原有工科两班,毕业后即停办。商科改为商业学门,并人法科。同时扩充文、理两科的专业门类,加强两科的建设。北大遂由原来的五科改为文、理、法三科大学,突出文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也是蔡元培“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观点的延伸。

2.沟通文理,废科设系。蔡元培认为传统文、理分科的做法已不适应近代科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里面包含着理科,如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同样理科各学科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其为自然科学的归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不能截然分开。如心理学从前属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划人理科;理学中有人文、地质、地理,分别偏于文科和理科,很难辨其学科性质,“文科的哲学,必植根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为了避免文理科学生相互隔绝,互不沟通,蔡元培主张沟通文理,合为一科。1919年,他在北大撤销了文、理、法三科界限,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全校设立l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为进一步落实文理沟通的思想,在教学制度上,蔡元培主张采用选科制。1917年10月,教育部召开北京各高等学校代表会议,讨论修改大学规程,北京大学文科提出废年级制,采用选科制的议案,会议通过,决定在北大试行。北大选科制规定每周一课时,学完一年为一个单位,本科应修满80个单位,一半必修,一半选修,修满即可毕业,不拘年限;预科应修满40个单位,必修占3/4,选修占1/4。选修科目可以跨系。1919年暑假后,选科制在北大各系陆续施行。选科制体现了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落实他“沟通文理”思想的一个具体措施,为文、理科学生相互选修课程提供了方便。1922年以后,全国其他高校也纷纷采用选科制。

四、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在学校管理体制建设上,以教授治理校务,用民主制度决定政策,以分工方法处理各种兴革事宜是蔡元培的基本思路。蔡元培反对大学校长独断独行,主张民主办校。1912年,他任教育总长时亲手起草的《大学令》中就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规定“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以随时齐集评议会,自为议长”,但未能切实施行。蔡元培初到北大时,一切校务仍然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少数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任校长后,认为这种局面不利于学校建设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开始分步建立教授治校的体制。第一步,设立评议会,重新制定了北大的《评议会章程》,规定“大学内部规则”须经评议会通过,始能生效。评议会成员由各科学长和教授代表组成,校长为当然的议长。评议会为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凡学校重大事务都必须经过评议会审核通过,如制定和审核学校各种章程、条令,决定学科的废立,审核教师学衔,提出学校经费的预决算等。第二步,组织各门教授会。1917年,北大评议会通过了《各学科教授会组织法》,规定各门重要学科,各自合为一部,设教授会。各教授会各设主任一人,由本部会员投票选出,任期两年,其职责是:分管各学门的教务,规划本学门的教学工作。

蔡元培主张教授治校,主要是为了让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专家管理学校,1920年,北大开学时,他说:“我希望本校以诸教授为各种办事机关的中心点,不要因校长一人的去留使学校受影响。”1922年,在《北大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开会词》中,他说“为沟通文理科及采用教授制起见,将学长制取消,设各系教授会,主持各系的事务。最近又由各系主任组织分组会议,凡此种种设施,都是谋以专门学者为本校主体,使不至因校长一人之更迭而摇动全校。”

经过蔡元培的一系列管理体制的改革,北大逐步革除了原来的“形同衙门”的管理体制,建立了以教授为主体,以评议会、行政会议、教务会议和总务长为基本机构,立法、行政、教务、事务分立的教授体制。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北大的蓬勃发展。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大学产生以来第一个系统地总结、阐述大学观的教育家。他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在北大的实践对近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反对把大学作为官僚养成所,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发展学生个性,实行选科制;反对文理相隔,主张文理沟通;反对校长独断专行,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大学教育改革思想,对于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创新以及课程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改革开拓者之一。他毕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指导意义。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是一座教育宝库,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校管理的对象,有人、财、物、事、时间、信息等。但最主要的是人的管理。在学校,人的管理即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如何管理学生?是学校管理者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因为学生管理是否得法,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影响人才的培养。人们一谈到管理,往往片面理解它的含义,以为管理就是提出约束性的措施,制订惩罚性的条文,宣布限制性的禁令,要求被管理者“必须”怎样,“严禁”怎样。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管理还有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疏导人的思想,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合理组织力量,及时协调关系,以至为群众排忧解难。学生管理也是如此,不能只从消极方面考虑。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在重庆主持育才学校工作时,在学生管理方面,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归纳起来,就是在“管”和“放”两个字上做文章。

所谓管,就是加强和完善常规管理。常规管理,主要指的是经常性的规章制度的管理,包括学习、生活、工作、劳动各方面的管理。常规有课堂常规,用饭常规、宿舍常规,集会常规、做操常规、图书阅览常规、实验操作常规、劳动常规,以及文明礼仪常规等。陶行知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又极力主张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并不认为常规管理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所以育才学校的规章制度很完备,有《育才学校公约》、《育才十二要》、《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事》、《育才创造奖金办法》、《育才二十三常能》等,有许多内容,至今仍有现实教育意义。例如他给育才学校制订的公约包括:一、会场上;二、师生间;三、同学间;四、师生工友间;五、穿衣;六、饮食;七、居住;八、图书史地馆八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许多条文。以“会场上”为例,有14条,对集会提出了严格要求,如下:

1、一切集会,都要做到迅速、整齐、安静;

2、集合预备钟响,即把坐凳送到会场摆好;

3、分队长检查人数后,后来者即算迟到;

4、集合时,精神集中,注意口令,口令后即不得说话;

5、遇友来,注目点头,无声招呼;

6、开会前,休息时,邻座可以低声说话;

7、检点仪容;

8、轻步进出;

9、会未毕,不退;离开会场,必得值日分队长允许;

10、不大声咳嗽,随地吐痰、瞌睡;

11、端正而坐;

12、不看书报;

13、有意见发表,先举手,得主席允许而后发言;

14、值日中队长和干事,负责布置会场。现在我们很多中小学集会纪律很差,效果不好,不能不说是缺乏集会的常规管理。

现在不少学校食堂纪律也很差,甚至很不文明。育才学校专门对“饮食”作了十几条规定,这些规定对今天如何管理学生食堂也很有参考价值,例如:

1、盛饭盛汤时,依先后排队,并慎盖饭桶;

2、需要说话,必须音轻;

3、每桌每人轮流抹桌;

4、值日分队长负责维持整个食堂秩序;

5、不得膳委会允许,不得进厨房;

6、不抛剩饭粒,不得剩菜、剩饭;

7、用规定碗筷吃饭;

8、菜碗先用开水洗过,然后盛菜;

9、饭后半小时内,不作激烈运动。当今不少学校的食堂乱糟糟的,男生欺侮女生,高年级学生欺侮低年级学生,浪费粮食,不讲卫生,插队乱挤,满口脏话,看来也是由于缺乏食堂的常规管理。

陶行知重视常规管理,并非死抠规章制度,而是从教育出发,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所谓“自动力”,就是自觉行动的能力。陶行知认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彻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他提出,自动是自觉的行动,不是自发的行动。自动需要培养、训练,不是放任自流。他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培养自动力之后出现的可喜现象。例如育才学校的音乐指导委员会,委员们都在重庆,不在学校,每月只有一位委员来校指导几天,学生就能自动完成一个月的学习进度。这种自觉行动,是培养和训练出来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应该是当今学校管理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所谓放,就是对学生不要管理太死,要放手,要求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要解放学生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由于几千年旧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都被束缚着。他在多次演说和文章中大声疾呼,要从五个方面,冲破旧的教育传统,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敢想。他认为,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等裹头布层层包缠着。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就要把这些裹头布一块一块地撕下来。

(二)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他认为,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就要让他们有动手的机会。

(三)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他认为,中国的习惯是不许小孩子多说话。要允许他们敢于提问题。他们有了言论自由,特别是有了问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他认为,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仍然不是鸟的家乡,鸟的世界。要把儿童从鸟笼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土、农、工、商。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五)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他认为,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各种考试又多,“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儿童没有机会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只有解放儿童的时间,儿童才有学习人生的机会。

上述五大解放,目的是“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的少年儿童远未实现五大解放。现在还有不少学校只知向学生的大脑灌输知识,没有教会他们独立思考;只要学生多作业,没有注意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和活动能力;只许学生在校内活动,很少让他们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实际;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自由支配时间,把学习视为共事。这些阻碍学生发挥创造精神的现象为什么长期存在?我们喊了这怎么多年的素质教育,为什么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很值得我们深思!

陶行知的学生管理观,概括起来就是:既要善于管,也要敢于管,也要敢于放;只放不管,就成了以儿童为中心,放任自流,教学秩序建立不起来,教学工作无法进行。而且管与放要结合起来,管中有放,放中有管。育才学校的管理常规,是以“公约”形式出现的,公约经过大家酝酿、讨论,大家认识到它是维护学校利益不可缺乏的,是代表师生利益的,必须自觉遵守,而不应被动地、消极地对待学生干部的作用,例如集会由值日中队长和干事布置会场,维持会场秩序;由分队长整队,检查人数;学生离开会场,必得值日分队长允许。总之,强调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就是“管中有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是为了“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并非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育才学校成立三周年时,陶行知向全校师生发表演讲,题目叫《每天四问》。他说,我们每天应该问自己:身体有没有进步?学问有没有进步?工作有没有进步?道德有没有进步?要求学生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品德好。可见他的“放”,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这就是“放中有管”。

陶行知这种既善于管,也敢于放的学生管理方法,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教授两次应邀去育才学校讲学,后来写文章谈观感说:“十几岁的孩子,能够在座谈会上面谈时局,从国内到国际,从政治到军事,明如指掌;能够写出文学创作,能够自编剧本,自己导演;能够自己作曲,作歌;能够写生、速写;能够画出星宿的图谱。”他认为简直是奇迹!加拿大著名的和平战士文幼章博士参观育才学校后称赞不已,说:“在中国国民党统治区的党化教育所造成的一片死气沉沉中,居然有这样一块生气勃勃的土地,使我们大为惊讶!”陶行知关于学生管理的许多精辟论述和措施,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黄炎培的教育理念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1916年1月,他在《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一文中说:“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盖考察者我也,非他也。我之所以考察,亦为我也,非为他也。以故足迹所至,苟有咫闻尺见,其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其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考察结果,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

为“劳动者文化、业务水平的提高”,“造就新型知识分子”服务。

职业教育的方针

社会化——强调的是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

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

教育与生活联系。黄炎培在职业指导上的要求就是“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做到“敬业乐群”和“裕国利民”,教育与劳动结合。黄炎培把“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条,把“劳工神圣”“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注意学和用的联系。黄炎培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并用,“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只有手脑两部联合才能产生世界文明。

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经过洋务教育和维新教育的相继推进,促成20世纪初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其中,普通教育和实业教

育是两个热点。但在20世纪第一个10年逝去时,普通教育发展速度远高于实业教育,两者比例极不相称。大批受过普通教育的学生涌向社会,给社会带去怎样的影响?黄炎培于1913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对“癸卯学制”颁布以来中国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作了考察,指出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识、技能训练,走上社会后毫无用处。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强学校教育与个人生活和社会需要之间联系的必要性。文章发表后,在民国初年的教育界激起强烈反响,形成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引发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

自此起,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熟。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改革普通教育的需要,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20年代起,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即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更多地探讨了职业教育内部的规律问题。

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进入30年代后,民族危机加甚,黄炎培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事业,职业教育思潮逐渐消退,但其职业教育思想继续影响着此后年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

陈嘉庚的教育理念

综观陈嘉庚先生的办学实践活动,他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对国家而言,高等教育乃立国之本;对社会民众而言,高等教育可以提高民智;对传统文化而言,高等教育可以传承祖国文化;对各行业而言,高等教育可以培植专门人才;对学生个体而言,高等教育可以促进德智体几方面的发展。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同于20世纪初的时代,陈嘉庚的高等教育理念需要新的诠释,转化为现代教育思想。从教育价值的视角看,高等教育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职业层面和个体层面具有不同的价值内涵,辩证地理解和思考这些价值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外,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陈嘉庚的教育理念,多维度地理解高等教育的价值,并思考实现这些价值的路径也有实践性的参考价值。

一、基于国家价值的教育公平

陈嘉庚面对政府腐败、国弱民贫、教育颓废不可言状的现实,他认为: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樱吾念虑,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唯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1919年5月,陈嘉庚回国创办厦门大学,他在亲自撰写的推动筹办厦门大学的!通告中,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危机意识,门户洞开,强邻环伺,存亡绝续,逼于眉睫,吾人若复袖手旁观,放弃责任,后患何堪设想?同年7月13日,他在厦门浮屿陈氏宗祠召集筹办厦门大学发起人的会上指出: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若并此而无之,是置国家于度外,而自取灭亡之道也。在20世纪初,中国教育落后,国家积弱, 列强虎视,国家正处于危亡之际,陈嘉庚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国家价值,竭尽全力创建高等院校。教育为立国之本,19世纪,柏林大学的兴起与成功,不仅对德国高教和德国国力的增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把其视为国家富强的基础的观念之确立产生了无法替代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地位在高科技时代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国家的高新技术实力是建立在良好的高等教育之上。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说,要保持一个国家在高科技产业上的优势,教育的投资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的质量,这些国家的大学是否世界一流对这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先进的高等教育,国家不可能富强起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高等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是其主流思想认为,高等教育不是义务

陈嘉庚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当代意义教育,应该是谁投资,谁受教育,谁受益。在这样的逻辑推理中,一些很有才华的青年往往因家庭的贫困而被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客观地看,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主体部分还是国家投资,即纳税人的钱。如果让少数富有的家庭来分享国家高等教育的经费,从法理上说不过去。此外,我国的贫富差异很大,而且其差异拉大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家庭或个体因素,而在于地域和制度层面的因素。很多贫困家庭不是不想投资高等教育,而是没有能力投资。在这样的严峻现实面前,国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所有贫困家庭的优秀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这样的教育投资理念有助于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高等教育的改革思路应该是尽最大的可能给适应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提供教育机会。高等教育只有把公平作为第一原则,接纳整个国家最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其立国的价值,才能促进国家的持续发展。

陈嘉庚在20世纪初倾资兴办教育,其强大的动力在于他意识到了高等教育与国家存亡之间的关系,也在于他失去了对当时政府的希望。现在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主张以人为本,国家和政府应该从公平的视角来寻求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向,为高等教育实现其国家价值提供制度层面的架构。

二、基于社会价值的教育开

陈嘉庚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可以启迪民智。他说:打倒列强靠枪,推翻满清靠革命,教育乃百年树人,不能立即拯救国家于危亡,这是事实;然而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为此,他在办学的实践中重视资助贫寒子弟入学;大学招生打破地域界限;倡导女子教育;兴办社会教育;创建公共图书馆。陈嘉庚从有教无类的教育目的观出发,力主普及教育,使教育大众化,创办形式多样的教育机构,使男女老少都有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这表明了陈嘉庚提高民智的一片诚心以及提高民智的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培养少数精英人物,然后再依靠少数精英人物去启蒙大众,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思路。但是教育要开启民智,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却不能自我封闭,沉溺于象牙塔之内而自我陶醉。高等教育应该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和相应的制度体系。具体地说,应该从一次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从正规教育走向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结合,从大学的学习走向社会化的学习。历史地看,早在20世纪初期,也有一些教育家探讨了教育的开放性问题,但是高等教育真正的开放乃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社会不能通过一个单独的机构对它的所有一切组成部分(无论在任何领域内)发挥其广泛而有效的作用,不管这个机构多么广大。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现在是,而且将来也越来越是每一个人的需要,那么我们不仅必须发展、丰富、增加中小学和大学,而且还必须超越学校教育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陈嘉庚在创办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诸种措施反映出他有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建构多元的社会教育,真正体现开启民智的教育价值取向。当下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维度的活动,在教学层面有全日制、夜大、函授、自考助学等方式;在科研层面,开展纵向和横向课题研究;在社会服务层面竭尽所能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教育的开放性。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所有这些活动大多以经济回报为前提,如果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即使有最大的社会效益也受不到应有的重视。然而陈嘉庚倡导的教育开放却以启迪民智为其社会价值取向。1930年2月,集美学校成立民众教育委员会,办了许多校工工读夜校、民众学校,大力开展识字运动。陈嘉庚兴办的各种民众学校,不但不收费,还供给学生课本、墨、笔、纸、砚等文具用品。1956年,陈嘉庚曾说: 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等同样重要,而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学校为学生而设,图书馆为知识分子而设,博物馆的对象则不限于学生或知识分子,一般市民,无论男女老幼,文野雅俗,一入其门,都可由直观而获得必需的常识。应该说,陈嘉庚的开放教育思想已经远远地超越了他的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是不尽的反思。

三、基于文化价值的多元教育

20世纪初,陈嘉庚就注意到了在华侨中传承中国固有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在解放前后他始终如一地关注华侨高等教育,旨在使侨民子弟能承传祖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知识,时刻记住自己是中国人。陈嘉庚极力主张保留中国文化以传承民族精神,盖国可灭,中国固有之文化精神万不能残缺。1940年10月20日,陈嘉庚在福建晋江举行的校友欢迎会上回忆说:本人当初深觉闽南文化水准太低,与华侨子弟就学之非易。而华侨教育,关系国家兴旺,前途至属重要,侨民因缺乏祖国文化之熏陶,数十年后同化于外人,不但影响后代侨胞前途,当时华侨资财,亦恐将成为外邦国富。1941年3月,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师范学校时说: 侨生受祖国文化比国内尤为重要,在国内之民,虽终身不学,到老永远是中国人,若侨生失学,则难免外化。余又痛感南洋侨生之缺乏教育,数典忘祖,辗转而沦为土人,教育上之需要更迫切于祖国也。

陈嘉庚很担心华侨华人外化而成为土人,也关切华人的财富成为土人的财产,更忧虑的是他们缺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问题更加凸现出来了。以经济一体化为先导和基础的全球化,对世界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使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得到了加强,国家的某些传统职能的确受到了挑战,但同时民族和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并未明显衰弱,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加强。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反对黑暗势力和外来入侵的斗争中形成了光荣的传统。这是每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中国的现在,而且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来源于历史和传统,历史和传统以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资料为人们诠释了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实现统一、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在于让大学生理解民族文化,欣赏优秀文化内核,养成民族精神。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直观地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在反思中国为什么落后的时候,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了文化的作用。但现在有一些青年大学生比较多地注意了中国文化中的负面因素,把中国的落后全盘归因于中国文化。全盘否定中国历史和传统的积极作用将丧失了民族文化复兴的根基。固守传统而不创新,一个民族就不能发展;全盘否定传统,一个民族就难以在世界中立足。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既要增强世界公民意识,也要弘扬民族精神。在高等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世界文化的图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同时更要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合理内核,学会处理好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问题。教育应该以多元文化为基础,这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路向,重视国际理解教育。

四、基于职业价值的教育质量

陈嘉庚先生意识到福建省高等教育特别落后,专门人才缺乏。他曾回忆所说: 闽省千余万人, 公私大学未有一所,不但专门人才短少,而且中等教师也无从可造就。于是,他决定创办大学。他在创办厦门大学前指出:专制之积弊未除,共和之建设未备,国民之教育未遍,地方之实业未兴,此四者欲望其至臻完善,非有高等教育专门学识,不足以躐等以达。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反映出高等教育具有职业价值。

高等教育的职业价值本质上是指高等教育对个体寻求社会职业的满足程度。高等院校培养的专门人才能否在职业市场上寻求到合理的职业,标示着高等教育的职业价值实现的程度。高等教育的职业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上看,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与社会人才市场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吻合度;二是个体的素养水平和素质结构与个体就业岗位的吻合程度。在陈嘉庚创办高等教育的早期,教育的职业价值和教育质量应该说还不是一个问题,因为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太少,远远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但是,在目前的形势下,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2001年,大学毕业生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超过8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

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严峻。一项对全国近百所高校进行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与此同时,人事部的一项统计显示,与2005年同期相比,大学生需求量下降了22%,供应量则上升了22%。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当下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在本质上说应该是教育质量的问题。大学生在总量上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大学生不能有效地就业,一个方面是专业的结构性错位,另一个方面是职业水准。现在讨论高等教育的职业价值主要限于高等职业学院,其他高等院校对职业价值不重视,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从本质上讲,职业价值是所有高等院校应该直面的现实问题。陈嘉庚创办师范、水产、商业、农林等专业学科都是基于厦门、福建乃至南洋等地的职业需要而定,后来创办厦门大学也是为了提升办学的水平。总之,在陈嘉庚的办学实践活动中,高等教育具有纵横交错的结构性,加之他聘任了当时优秀的教师和校长,保证了教学质量。这就比较顺利地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职业价值。

五、基于个体发展价值的自由教育

陈嘉庚认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德、智、体都好,方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早在20世纪20年代,陈嘉庚就明确要求: 吾校注意德、智、体三育,故对学生学习、操行、运动优者有给奖之举。他反对学生如机械化一样读死书,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对德育,陈嘉庚结合时代特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认为青年学生如果体质不好,将来虽有满腹理论,亦不足负国家重责。陈嘉庚深知封建教育的弊端,在长期兴学的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三育并重。

关注的发展、人的完善和人的解放应当是大学的本质。但是目前的高等教育并没有给大学生以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成人缺少一个有意义的价值坐标,那就是在一个公民社会里,人们所遵循的应该不是强者逻辑、权力逻辑、金钱逻辑,而是正义的逻辑、良心的逻辑、知识的逻辑。价值坐标的缺失可以列出很多因素,如政治层面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不强,大学官僚化;经济层面大学追求过多的经济效益;文化层面大学流行快餐文化;管理层面大学过分重视短期效应;教师素质层面大学师资的近亲繁殖等,但是其根本的原因是大学缺少应有的自由度,大学校长管理中层干部,学院领导管理老师,老师管理学生,在这样的制度、文化氛围里,大学生是大学中被管理的最底部的群体,也是最缺少自由的弱势人群。从表面上看,大学生似乎很自由,在有的管理者眼里,大学生的自由似乎是太多了。但是仔细考察,大学生的自由不是追求成功的自由,而是逃避失败的自由;大学生的自由范围不是管理者理应留下的自由空间,而是管理者管不到的自由空间。甚至还可以说,在应该给与的自由领域没有给予自由,而管理的错位却给大学生留下了太多的自由。在现实中可以看到,大学生没有选择专业的自由,没有转换专业的自由,没有选择教师的自由,没有选择随班学习的自由。他们在不了解大学专业的情况下选择了专业;在了解了大学之后不能转换专业;在不了解教师的情况下被迫听课;在一个固定的班级里学习四年。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自由选择,很难获得身心方面的自由发展。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这里,有关教师的自由暂且不论,单说让一个大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自由,其本身就意味深长。

陈嘉庚为了培养大公无私的人,能肩负历史重任的人,在办教育的过程中很重视给学生以一定的自由,反对死读书,重视课外活动,为此,他十分重视科学馆、图书馆的建设,大力充实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建设配合教学所需要的各种馆、舍、厂、场,提供充足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集美科学馆曾经拥有理化仪器近两万件,海内外动植物标本三千多种,给学生的自由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有学者认为,为外力所支配的教育活动,只能造成人的异化,只有人的自由活动,才可能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教育活动的本质不是约束人的内在力量,而是要发展人的内在力量。马克思曾经指出: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还说过,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础原则的。今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需要给学生以自由的教育。

教育教学特色

教育教学及亮特色 工作点 丙中洛中心校

丙中洛中心校教育教学及亮点特色工作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政府与教育部门与学校工作思路,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

校本培训为基本途径,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坚持不仅对学生在校六年负责,更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牢固树立以德育人的思想。 学校在搞好教学工作同时,首先抓好了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每学期都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黑板报和宣传栏这一阵地,配合学校的各阶段工作重点,进行校园文化宣传,举办如“交通安全”、“生命安全隐患”、“优秀学生表彰”等专题展览以及讲座。各项制度的完善,以及活动的开展,使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形成健康文明、高雅向上的校园氛围。 三、主要工作 1、注重实效,抓细抓实教学常规管理。(对备课、课前准备、上课、课后反思、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辅导等教学过程进行细致有效的检查,并真正做到有检查、有纠正、有整改、有落实,环节齐全,扎实有效。) 2、继续抓好学校特长生的培养,抓好如:书法小组、美术小组、舞蹈小组等特长小组的训练(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3、围绕以学习、宣传、研究、实践新课程标准为中心,落实课程计划,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4、继续深化开展两项活动,即深入开展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和学困生帮教活动。

5、进一步加强校本研究,通过素质教育大家谈、校内公开课、备课组上教研课等活动形式,促进校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各项培训的实效性。 6、巩固加强语言文字使用的检查力度,课程表内安排“写字课”,深入规范写字、用字制度,强化师生运用普通话及书写双姿纠错工作。 7、开展好学校教研工作,提高学校教学工作质量。 四、常规管理 我校日常生活管理采用的是“全天跟踪制”管理方法,以班主任、科任教师、值周教师以及学校行政领导为主(手机24小时开机),分工协作,明确职责。 (1)值周教师全天跟踪。 值周教师每天进行一条线执勤(学生起床——上课——课间——午休——就餐——晚寝),实行全天制跟踪、管理学生。每天进行两次全校学生集队,早操集队强调一天中的注意事项(安全、卫生、纪律、养成教育等);晚餐前集队主要对学生一天的表现做出点评以及强调晚寝情况等。学生就餐时值周教师、科任教师以及食堂工作人员共同组织好学生就餐,维持次序。 每天两次全校学生集队时科任教师必须确定好各班学生考勤并报值周教师进行登记。 晚自习坐班教师必须于学生熄灯晚寝之前确定好各班晚寝人数并报值周教师进行登记。 (2)值周教师、科任教师共同抓好校园卫生。

思政课教学特色总结

思政课教学特色总结 本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已经十五年了,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与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学生一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较大的抵触情绪,认为是一门说教性强,没有趣味,实用性差的课程,很难有学习兴趣,因此在第一次课时就应当用微笑、平和、幽默的教学风格来吸引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对老师对课程都充满期待,继而有兴趣对接下来的教学能够给予积极的配合。 1、教师在第一次课时一定要保持微笑,让你的微笑如一缕春日明媚的阳光照亮整个教室; 2、在准备第一次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有一个特别打动学生,与学生进入校园的实际状况相吻合的小笑话; 3、第一次课时可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并欢迎学生来电或留言,利用心理学的首映效应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假大空,充满套话 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是为了占领学生的思想领域,让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站在道德的至高点,照本宣科,满堂空话和套话,而应该寓教于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结合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紧贴同学们的日常生活,

用事实说话,让同学们学会思考和分辨,从内心信服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1、对社会的黑暗面不要回避,但是要注重从正面给予引导; 2、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与学生密切联系的而且是他们愿意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 3、视频资料和引用的案例一定要注意更新; 三、课堂语言一定要生动、幽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个必备条件,那就是有激情。在做好课前充分准备的同时,课堂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运用语言之美,用充满激情、生动和幽默的课堂教学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后关心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下课铃响并不是教学的结束,反而是新的教学的开始。课堂教学结束后,应通过手机、QQ、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现代化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与关注。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对话 “对话”是《课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对一般的阅读行为来 说,“对话”仅仅是读者与文本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而作为阅读教学来说, 则涉及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故《语文课程标准》是如此阐述的:“阅读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 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 教学方式。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学 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 景,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 个性化解读。 (一)阅读教学“对话”的基本原则 1.对话是民主平等的 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实质上教师仍然

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截然不同,教学对话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 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 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的 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师与生都乐于、善于 “对话”。 2.对话是互动共进的 即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 本的不同体验的方法,相互交换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教学是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 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特别

现代教育的五大理念

现代教育的五大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四、创造性理念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

教育理念名言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行知 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行知 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行知 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行知 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马卡连柯 8.“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 9.“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 10.“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爱因斯坦 1.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行知 2.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狄德罗 教育是以造就人的品质为其目标。(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 4.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5.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的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 6.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 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充实地活上两个月。(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8.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9.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教育理念 打造精彩课堂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实现由合格教师到魅力教师的转变则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教育名言

教师教学特色理念总则

教师教学特色标准培训 1、激情彭湃,Passionate。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是激情的展现,通过激情影响人、震撼人、感染人,同时也通过激情感动自己。“只有让自己感动的课,才可能深深地感动学生。” 2、幽默,Humorous。这种幽默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讲个笑话那么简单,而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一种特别的授课风格,比如根据某一个篇章、段落中的某一个单词、句型而展开的对人生感悟、人生哲理、思维方法的论述,从而充分展示课堂的魅力。 3、雄辩,Eloquent。作为老师,口才要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口才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如果你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口才好不好无所谓,那你就错了。讲台就是一个精彩的大舞台,老师就是那众所瞩目的舞者,你在讲台上的语言就好比是你在舞台上的舞姿。在舞台上舞姿不好是要被观众喝倒彩的,同样,如果你在讲台上语言表达不流畅,肯定是要被学生哄下去的。这是游戏法则的无情捍卫者,但它同时也是最有情的学生利益保护者。 4、博学,Knowledgeable。这个道理说出来好像谁都能明白,但是真正理解的人恐怕并不多。当你真正达到幽默和雄辩的时候,你的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是否博学多识。一个人一定要有学问,才能够表达出来。所以老师要不断地读书,无所不通、无所不精,这样才能迷住学生。

5、勤奋,Industrious。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十天的投入和准备,要想真正讲好两小时的课,需要十天的时间去不断地备课。只有当你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你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才能够真正影响学生。老师讲一节课往往需要许多天的准备,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再三斟酌的,所以我们的课堂总是有着别样的精彩。 6、有上进心,Aggressive。没有上进心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为了真正的博学,必须要勤奋,同时,我们也要具有不断追求博学的信念,永远保持上进的心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你必须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不管现在的你看起来有多么优秀,也许十年、也许五年、甚至二到三年之后,你会成为井底之蛙,被学生抛弃、被社会抛弃。 7、创新,Innovative。及时把握学生需求,紧紧跟随时代变化,不断创新,才不可能被社会淘汰。在现在的时代里,竞争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有危机意识,我们已经目睹过太多的企业由盛极一时到破产倒闭的事例,我们已经听说过太多曾经成功人士的惨淡结局,这些都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有一句话在市场行为里被誉为至理名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句话的实质就是不断地创新,永远领先别人一步,走在时代和市场的前列。必须不断地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在教学理念上创新,只有这样,你才能走在前列,学生们才会源源不断而来。 8、友好,Friendly。我们是教育培训机构,老师与学员之间的关系不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特色、亮点总结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特色、亮点总结 白浪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近年来,我校在郧县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郧县教育局指导下稳步开展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方面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指标要求,努力按照县教育局的战略布署,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育人。 “郧县作为湖北省第二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2013年要实现基本均衡并且接受省政府验收。对照《湖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评价体系》这个标准,我们的差距还很大,肩上的任务还很重,我们将认真落实《郧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案》,采取多种措施整体推进。”这是郧县教育局局长魏明成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上所说。目前,我校在会后深刻领悟会议精神,按照魏局长提出的要求,稳步推进本镇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现将我校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特色、亮点做如下总结: 一、学校基本情况 郧县白浪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丹江河中段。东北与河南荆紫关镇相邻,西北与陕西白浪接壤,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惊三省”之称。现本校校园总面积212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1043 平方米。现有在编教职工54人(支教人员3人),本科学历31人、专科学历14人、中专学历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中学一级教师27人。现有教学班13个(其中小部7个、初中部6个),学前教育幼儿班2个。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特色、亮点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扎实有效 县委县政府、教育局多次下发文件,真正落实了本镇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步。在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上,进行校舍改善,新建、扩建、维修等,这充分体现了上级在政策措施落实上,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继续实行对薄弱学校、边远乡镇学校、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公用经费倾斜政策。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建立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开展各类教育培训,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全县教职工素质。 我校目前在教学硬件上,校园操场得以重新建设,现已焕然一新,地面全部整理平整,只剩下最后的跑道建设与地面硬化工程;教学手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初中部各班教室都安装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新教育理念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新教育理念 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学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每一篇课文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符合作者的愿望,其中或多或少都会渗透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审美体验。其次从阅读教学过程来看,当教师把教学内容传授给教学对象时,学生平时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思维状态等,作为理解前的诸多因素,都会潜在地制约着自己理解的方向和层面。面对教师的讲解具有不同“前理解”或者受到不同的“期待视域”支配的学生总是择取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相应的思路,接受并消化传授的知识信息。因此我们就会发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同一位老师的授课内容在每个学生心灵屏幕上投射的画面是各不相同的,它可以失去一些光彩,也可以增加一些亮色。所以说阅读教学的这个特点与其说是一种不足或缺憾,不如说是一个长处,因此它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创造的培养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 为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积极、主动的接受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激励思维。思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基础。一位哲人说过:“在每个年轻的心灵中,都存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花,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点燃它”。小学生面对教材中出现的景物、人物、事件,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根寻源的兴趣,当他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活跃的状态时,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抓住时

机,激励思维,用自己的思想点燃学生创新的新火花,形成熊熊烈火。 1、引导发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利用课文中语言材料,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培养思维重要且极有效的方法。例如:《再见了,亲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一位教师在学生理解这句话表明:“志愿军战士疼老妈妈”后提出一个问题“谁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不少学生提出了新的看法,有的说这也反映了“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心情”;还有一个学生提出这句话应改一改,如果加上一个“请”字不是更能体现战士对老妈妈的尊敬和爱戴吗?多有创见的新发现。 2、诱导想象。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思维能力就强。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热情诱导学生打大胆想象,给思维插上彩色的翅膀,,对课文内容多角度想象。阅读教材为儿童提供无数展开想象的语言情境,只要教师长期坚持引导,就会使学生丰富想象,滋润他们思维的心里。 3、比较指导。比较是优化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比较能使学生受到严格的思想训练,学会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方法,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在阅读教学中不同文章之间可供比较方面很多,如思路比较、中心比较、线索比较、结构比较、语言比较、写法比较等等,只要教师启发得当,灵活来用其中一种,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虚实相间。阅读教学强调字词句篇的基本功训练,因此紧扣课文,切忌天马行空式架空分析。阅读教学中的虚实相间,集中表现

全球十大教育发展新理念

全球十大教育发展新理念 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使国际组织在促进全球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国际组织教育发展重要报告分析”项目组,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欧盟等主要国际组织近年来发布的教育发展重要报告、教育决策咨询报告、教育公报等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了全球教育发展的十大最新理念和趋势。 1.欧盟视教育为未来发展核心 2010年6月,欧盟正式通过了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即《欧洲2020:智慧、可持续与包容性的增长战略》,这是继《里斯本战略》到期后,欧盟的第二个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欧洲身处转型时期、欧洲各国需要摆脱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欧洲2020战略提出了构建“智慧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的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框架,明确了欧盟未来十年的发展重点和具体目标。新战略将教育和培训视为欧盟未来发展的核心,视为实现“智慧增长”和“包容性增长”、帮助欧洲各国摆脱危机的关键。 新战略特别强调,“必须做好教育、培训与终生学习方面的工作”。作为实现核心目标增长的支撑,欧盟还设计了七项行动,涉及创新、教育、数字化、就业、产业、能源、反贫困等方面。其中,“创新联盟”、“青年人流动”和“新技能与就业议程”三项行动与教育紧密相关。 2.从“全民教育”转向“全民学习” 2011年4月,世界银行集团推出了《世界银行2020教育战略-全民学习:投资于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发展》,对未来10年世行在教育领域的关注重点和实践动向进行了规划,提出了“全民学习”的战略新愿景。 “全民学习”新战略,完成了从“全民教育”到“全民学习”的转变,加快了从教育到学习的转移。世行认为,“全民学习”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增长和减贫的关键,面对全球教育面临的挑战,未来教育的目标应从促进“全民教育”转变为促进“全民学习”。 “全民学习”意味着确保所有儿童和青年不仅能上学,还能掌握他们拥有健康、有成效的生活并获得有意义的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面向全民学习”的新理念和新目标将“学习”概念提到了一个比“教育”更加宽泛的层面,拓展了教育的时间观,也将教育延伸到了新的空间维度。 3.家庭背景正强烈影响教育成功 2011年经合组织发布的PISA2009结果报告,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正强烈影响其教育成功。 经合组织用“经济、社会和文化地位指数”来测量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该指数根据学生提供的有关其家长的教育、职业及家庭财产信息得出。报告显示: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相关的成绩差异在所有国家都非常明显。平均而言,经合组织成员国中,14%学生的阅读成绩差异可以由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解释;而在匈牙利、保加利亚、秘鲁和厄瓜多尔,超过20%的成绩差异可以由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解释。在经合组织成员国,来自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更优越(收入最顶端的七分之一)的学生成绩,比普通家庭的学生阅读平均成绩高38分;而在新西兰、法国,富裕与贫困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高达50分。 当前,消除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于学习结果的影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方向,报告也发现,一些国家已成功减少了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于学习结果的影响。 4.阅读素养成为成功核心技能 经合组织报告得出的另外一个具有重要政策内涵的结论是:真正影响经济及社会进步的是学习结果的质量,而不是现在各国普遍采用的“教育年限”这一指标。 经合组织用对义务教育末期学生(15岁学生)“素养”的测评来评估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结果的

最新教育理念集锦

最新教育理念集锦 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如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学校】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更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教师】 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味大餐。 【课堂教学】 13、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

打造幸福教育理念

打造幸福教育理念 彰显幸福教育特色 ——解读南街小学的“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幸福教师,幸福地教。” 幸福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幸福课堂,幸福地学。” 【家校互动平台】 一年级班主任给家长的一封信 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我想家长们普遍会在一年级整个学习阶段会感觉到累,这是必然的,这是孩子学习最难的阶段,也是离不开家长辅导的一个阶段。一年级孩子学习会有几大难点,根据学习的进度我会一一指导家长,现在来说说这段时间学习,对孩子的难点及如何指导孩子。 一、认字关: 一年级和二年级每课的生字常常在十几个左右,又有必须要认的,还有必须要写的。再加上时间紧,内容多,教师必须每天按计划完成新课,没有时间停下来课课复习或单元复习。所以每天比较大的认字量对孩子来说就显出吸收快慢的差异。要不就是学了也完全不认识,要不就是打乱指不认识,要不就是今天认识明天又不认识了,要不就是组词时会把同音字混在一起。 辅导方法:1、认真完成每一次布置的认读作业,指认生字时最好翻到101页的认字表,打乱顺序认(当然如果家长不怕麻烦的话,最好的办法是做成生字卡片随机抽认)。坚持让孩子口头组词,家长还可给孩子补充词语,让孩子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如果孩子组词时出现同音字混用,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并教他怎样分出他们意思是不同的。所以口头组词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孩子的混用,在纠正和组词中让孩子懂得正确使用生字。 2、筛选出容易意思混淆的字让孩子反复辨认并组词。 3、如果孩子有些字就是不会认,就把这个字用课文中的词语写出来,孩子认词语比较容易,单独识记比较困难。所以可反复让孩子认词语,并把词语贴在家里墙上,回去

早期阅读教育的教学理念及实施方法

早期阅读教育的教学理念及实施方法 摘要作为新世纪的教育者,应该给幼儿创造一种全方位的阅读空间,早期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灵魂。教师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选择适宜阅读材料、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组织专门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巧用游戏、家园合作等方式培养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提高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对应的能力,帮助儿童掌握早期阅读的技能,增强他们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水平,最终可以促进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早期阅读早期阅读教育早期阅读能力早期教学理念 一、早期阅读教育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早期阅读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外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方法。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手段,从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从而为幼儿入学正规的书面语言学习做好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 传统的阅读启蒙教学看重集中识字与诗文阅读方面,把识字教育和初步的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近现代社会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媒介日趋多样化,但是阅读仍然是主要渠道,这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经验、思想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幼儿来讲,早期阅读习惯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其终身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幼儿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还能启迪智慧,活跃思维,诱发创造灵感。 对于?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界定,但是如果我们在大教育观、整体观的指导下全面认识与实践?早期阅读?教育,可以这样认为:?幼儿早期阅读教

育?是指以幼儿自身经验为基础,在适当情境中,通过幼儿对文字、符号、标记、图片、影像等材料的认读、理解和运用,对幼儿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活动。它不是单纯的看书、识字活动,而是一种具有结构相对完整、体系相对独立、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 二、阅读对幼儿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早期阅读有利于大脑的发育、成熟 据美国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大脑信息约八成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大脑在生命早期飞速发展,因而视觉刺激对幼儿早期神经网络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发现,语言理解区域的发育比说话中枢早。正因为早期阅读是积极的视觉刺激,它通过图文并茂的视觉材料给婴幼儿以积极的刺激,从而加快了大脑神经组织的发育与成熟,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早期阅读有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 早期阅读的材料浅显易懂富有趣味性,符合幼儿思维的特点,为活跃幼儿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幼儿边阅读,边联想,边思索。而良好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能力等,就在这看似简单的思索和幻想中发展起来。 (三)早期阅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婴幼儿期是认字阅读的关键期,根据相关研究,婴幼儿识字阅读活动从性质来看是属于模式识别与语言理解活动;而模式识别与语言活动的关键期都在婴幼儿阶段,因此,婴幼儿的认字阅读的关键期就是婴儿阶段。其次从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成熟和机能定位来看,阅读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部,即顶叶———枕叶———颞叶交界出的角回,从脑皮层的发育顺序看应在说话中枢前基本发育成熟。另外从以往个案研究结果看,婴幼儿早期阅读表现

2021年现代教育十大理念

现代教育十大理念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

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新教育理念

新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理念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教育,让我感慨良多,真可谓一字千斤,使我受益匪浅。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眼睛一亮。最新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信奉的理念,做教师不为学生为谁?在此理念下,我们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然而,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以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最震撼的一个工程:营造书香乐园。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

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

“慢”教育理念下高中英语特色教学“新策略”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94367296.html, “慢”教育理念下高中英语特色教学“新策略”探究 作者:孙小智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48期 摘要: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实施的是一种追求学生快速反应、大量练习的“快”教育模式,很多学生更多掌握的是词汇与语法知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思维和应用技巧。良好的高中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立足教学规律基础上的个性化“慢”教育,通过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和实践应用的空间,从而使英语教学实现从静态课堂向动态成长的全面升级。本文拟从高中英语特色教学“慢”教育理念的内涵本质认知出发,着重探究“慢”教育理念下高中英语特色教学的实施“新策略”。 关键词:“慢”教育理念高中英语特色教学“新策略” 应用探究 引言 “慢”教育理念影响下,实施高中英语特色教学时,要从学生的语言思考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出发,通过诠释生活内容,丰富学生参与性,构建趣味、生动的高中英语教学机制。 一、高中英语特色教学中“慢”教育理念的内涵本质 高中特色英语教学应该实施“慢”教育理念,通过积极诠释生活内涵,聚焦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构建正确的考核导向,从而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特色效果。 1.“慢”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正确的教学考核体系 “慢”教育的基础是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对于任何一门教学来说,学生的学习与进步都在“点滴积累”,因此,科学的学生培养机制,应该建立在“持续”提升视角。在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时,想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不能使用死板的成绩作为教学考核,要关注学生的语言技能学习与语言思维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通过学生“慢”读,老师“慢”讲,推动英语教学创新[1]。 2.“慢”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思考与应用能力 在传统高中英语教学时,老师过多强调学生对词汇、语法的学习,在具体考核上,也以“成绩”为标准,因此盲目追求“快速阅读”“快速教学”,从而优化学生成绩。但是,从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全新诉求看,一味追求教学速度和成绩,很难让学生深层次形成必要的英语思

小学有效教学特色亮点汇报教学文案

**小学有效教学特色亮点汇报 我校自2008年实行有效教学以来,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办学目标,认真搞好教学工作,开展有效的教学。2010年学校借有效教学深化年的东风,在集体备课、有效教学、有效教研上进行了大胆的研究和探索,。2011年创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培养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有效课堂 1.开展公开赛教,展示教师风采 我们果子市小学在有效上课环节上开展了校内赛教活动,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扎实地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快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与新课程的理念、方式、方法全面接轨,保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学校开展“校内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学校特聘请校外专家做评委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通过赛教评选出校内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有效赛教活动方案展示)这

项赛教活动参与教师多,受益面广。涉及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年级,人人参与听课评课,每学期教师听课20节以上,专题评课3次。(教师听课记录展示)教师课后撰写教学反思,教研时间集体交流。(教师教学反思展示)通过校内选拔我们学校教师业务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还为区、市级教学大赛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教师。我校现在省级教学能手2人,市级教学能手6人,区及教学能手1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区级学科带头人4人。 2.创建高效课堂模式,使教学更有效 我校创建高效课堂模式为“四步教学法”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尝试后教学效果显著,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课堂学习氛围较好。“四步教学法”的具体模式为:第一步预习反馈;第二步指导学习(精讲释疑);第三步检测练习;第四步布置预习。教师根据此模式课后布置具体的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提前做好准备,做到先学后教,多学少讲,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渗透品德教育,构建和谐课堂 我们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特邀请师院贺华老师为学生们讲了一节以感恩为主题的品德教育

现代教育十大理念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现代教育十大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四、创造性理念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优美的教育教学艺术来营造教育教学环境,以充分挖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现代教育主张,完整的创造力教育是由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与创业教育(指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创业人格)二者结成而形成的生态链构成。因此,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促进二者的结合与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五、主体性理念 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经典教育理念

经典教育理念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