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燃烧

燃烧

燃烧
燃烧

第一章燃烧、火灾和爆炸

第二章火灾控制与危险化学品安全防范

一、单选题(共207题)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 D )现象。①

A.火焰、发光 B、发光、发烟

C、火焰、发烟

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2.燃烧是一种( D )的链锁反应,也称链式反应。①

A.离子 B、分子

C、原子

D、自由基

3.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 B )①

A、助燃物

B、可燃物

C、燃烧产物

D、氧化物

4.能与可燃物质相结合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 A )。①

A、助燃物

B、可燃物

C、燃烧产物

D、还原物

5.以下( C )不能作为燃烧反应的助燃物。③

A、氧

B、氟

C、氢

D、氯酸钾

6.大多数物质的燃烧是一种( B )的化学氧化过程。③

A、吸热

B、放热

C、聚合

D、热量不变

7.汽油的最小点火能量为( B )mJ。③

A、0.1

B、0.2

C、1.0

D、10

8.在液体表面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 B )。②

A、闪点

B、闪燃

C、燃点

D、爆燃

9.( C )是燃烧的开始,且以出现()为特征。②

A、着火,表面碳化

B、受热分解,火焰

C、着火,火焰

D、受热分解,表面氧化

10.物质在以很大的压力压缩时,有可能发生自燃,这种自燃方式是( B )。②

A、摩擦生热

B、绝热压缩生热

C、化学反应

D、聚合生热

11.褐煤发生自燃的方式是( A )。③

A、氧化生热

B、分解生热

C、聚合生热

D、吸附生热

12.活性碳发生自燃的方式是( D )。③

A、氧化生热

B、分解生热

C、发酵生热

D、吸附生热

13.赛璐珞发生本身自燃的主要原因是( B )。②

A、氧化生热

B、分解生热

C、聚合生热

D、吸附生热

14.黄磷发生自燃的主要原因是( B )。②

A、分解生热

B、氧化生热

C、聚合生热

D、发酵生热

15.在一定环境下,稻草、树叶等发生自燃的主要原因是( D )。②

A、分解生热

B、氧化生热

C、聚合生热

D、发酵生热

16.燃点对可燃固体和( B )的可燃液体,具有实际意义。①

A、闪点较低

B、闪点较高

C、浓度较大

D、浓度较小

17.低闪点液体和高闪点液体形成的混合液,其闪点( B )低于这两种液体闪点的平均值。②

A、高

B、低

C、等于

D、都不对

18.液体同系物中异构体比正构体的闪点( B )。③

A、高

B、低

C、等于

D、都不对

19.可燃和易燃液体的闪点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同系物

的闪点随( C )的增加而升高。②

A、分子含碳比率

B、分子含氧量

C、分子量

D、氢原子的含量

20.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引起物质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

为( B )。①

A、闪点

B、燃点

C沸点 D、自然点

21.车用汽油的闪点为-38℃,照明用煤油闪点为40℃,若将

二者按1:1的比例混合,则混合物的闪点( C )。①

A、高于40℃

B、低于-38℃

C、低于二者的平均值(1℃)

D、高于二者的平均值

(1℃)

22.( C )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①

A、燃点

B、自燃点

C、闪点

D、氧指数

23.在低于某液体的( A )温度下,就不可能点燃它上面

的空气和蒸气的混合物。②

A、闪点

B、燃点

C、自燃点

D、沸点

24.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

( D )反应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上升,致使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①

A、物理、化学

B、化学、生物

C、物理、生物

D、生物、物理、化学

25.在( D )的情况下,可燃液体、气体的自燃点越高。②

A、压力越高

B、混合气中氧浓度越高

C、加入活性催化剂

D、容器直径越小

26.固体颗粒( C ),比表面积(),自燃点越低。②

A、越粗,越大

B、越粗,越小

C、越细,越大

D、越细,越小

27.从物质燃烧的过程来看,物质能够发生自燃的条件是

( A )。③

A、物质氧化的放热速率大于散热速率

B、物质氧化的放热速率小于散热速率

C、物质氧化的放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

D、物质氧化的放热速率小于等于散热速率

28.可燃气体发生扩散燃烧时,其燃烧速度主要取决于

( A )。③

A、可燃气体扩散速度

B、可燃气体数量

C、空间大小

D、可燃气体浓度

29.天然气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属于( B )。①

A、预混燃烧

B、扩散燃烧

C、蒸发燃烧

D、分解燃烧

30.( A )往往造成爆炸,也称爆炸式燃烧或动力燃烧。①

A、预混燃烧

B、扩散燃烧

C、蒸发燃烧

D、分解燃烧

31.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 D )色火焰。②

A、蓝

B、红

C、黄

D、橘

32.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 A )色火焰。②

A、蓝

B、红

C、黄

D、橘

33.( A )燃烧时,通常会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②

A、液态烃类

B、醇类

C、甲烷

D、醚类

34.液体在燃烧过程中,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

热时先蒸发为液体蒸气,被( A ),温度达到自燃点再燃烧。③

1

A、热分解、氧化

B、裂变

C链引发 D、链传递

35.沸点在( A )℃以上的重油、原油易产生沸溢和喷溅。②

A、100

B、150

C、200

D、250

36.一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 B )。①

A、闪燃

B、阴燃

C、分解燃烧

D、表面燃烧

37.物质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称为( C )。①

A、闪燃

B、自燃

C、阴燃

D、爆燃

38.木炭的燃烧属于( C )。①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39.木材的燃烧属于( B )。①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40.沥青的燃烧属于( A )。①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41.焦炭的燃烧属于( C )。①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42.( A )是单质的燃烧产物。③

A、P2O5

B、HCl

C、COCL2

D、HCN

43.( C )是造成火灾中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①

A、火烧

B、高热

C、吸入有毒气体

D、脱水

44.许多物质的燃烧产物具有毒性,在火灾死亡人员中,有( C )左右是由于中毒或窒息死亡的。③

A、20%

B、60%

C、80%

D、95%

45.在含有CO的环境中,可以工作8h的CO允许浓度为( B )ppm。③

A、 30 B 50

C、 80 D 100

46.A类火灾是指( A )。①

A、固体火灾

B、气体火灾

C、液体火灾

D、金属火灾

47.B类火灾是指( C )。①

A、固体火灾

B、气体火灾

C、液体火灾

D、金属火灾

48.C类火灾是指( B )。①

A、固体火灾

B、气体火灾

C、液体火灾

D、金属火灾

49.D类火灾是指( D )。①

A、固体火灾

B、气体火灾

C、液体火灾

D、金属火灾

50.下列物质中,( B )火灾属B类火灾。①

A、木材

B、沥青

C、钠

D、煤气

51.下列物质中,( A )火灾属A类火灾。①

A、纸张

B、钾

C、汽油

D、煤气

52.下列物质发生火灾,( D )属于B类火灾。①

A、麻

B、煤气

C、木材

D、原油

53.下列物质中,( D )火灾属C类火灾①

A、木材

B、石蜡

C、汽油

D、乙烷

54.下列物质中,( B )火灾属D类火灾②

A、木材

B、钾

C、汽油

D、煤气

55.液化石油气火灾属于( C )。①

A、A类火灾

B、B类火灾

C、C类火灾

D、D类火灾

56.下列情形不属于重大火灾的是( C )。①

A、死亡3人以上

B、重伤10人以上

C、死亡、重伤5人以上

D、直接财产损失30万元以

57.固体、液体、气体物质中( A )物质是最强的热导体。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混合液体

58.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

现象,称为( B )。①

A、热传播

B、热对流

C、热传导

D、热辐射

59.传热物体的厚度愈( B ),截面积愈(),传导的

热量愈多。②

A、大,小

B、小,大

C、大,大

D、小,小

60.热对流是热传播的重要方式,是影响( A )火灾发展

的最主要因素。①

A、初期阶段

B、发展阶段

C、猛烈燃烧阶段

D、熄灭阶段

61.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称为( D )。①

A、热传播

B、热对流

C、热传导

D、热辐射

62.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绝对温度

的( D )次方成正比。②

A、一

B、二

C、三

D、四

63.物体的颜色愈( D ),表面愈(),吸收的热量愈

多。③

A、浅,光滑

B、浅,粗糙

C、深,光滑

D、深,粗糙

64.热辐射在火灾处于( B )时,成为热传播的主要形式。

A、初期阶段

B、发展阶段

C、猛烈阶段

D、熄灭阶段

65.在一限定空间内,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状

态,称为( C )。②

A、回燃

B、爆燃

C、轰燃

D、爆炸

66.回燃是在( B )附近发生的非均匀预混燃烧。③

A、密闭房间的吊顶

B、烟气与空气交界面

C、房间地面

D、房间四周墙壁

67.回燃常常与( C )链锁发生。③

A、爆炸

B、爆燃

C、轰燃 D热对流

68.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

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 D )。①

A、轰燃

B、回燃

C、爆燃

D、爆炸

69.因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

的爆炸称为( B )。①

A、物理爆炸

B、化学爆炸

C、粉尘爆炸

D、核爆炸

70.粉尘爆炸属于( B )。①

2

A、物理爆炸

B、化学爆炸

C、气体爆炸

D、以上均不正确

71.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以( C )表示。①

A、浓度百分比

B、重量百分比

C、体积百分比

D、温度

72.充装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容器管径越小,爆炸极限( A )。③

A、上下限之间范围越小

B、上下限之间范围越大

C、上限越高

D、下限越低

73.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当含氧量增加时,爆炸下限( B )爆炸上限()。③

A、上升、降低

B、降低、上升

C、降低、降低

D、上升、上升

74.爆炸温度极限( D )。①

A、只有上限,没有下限

B、只有下限,没有上限

C、没有上、下限之分

D、有下限、上限之分

75.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 A )。①

A、应为一级

B、不应低于二级

C、不应低于三级

D、不应低于四级

76.( D )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两层及两层以上的公共建筑称为高层民用建筑。②

A、建筑高度超过24米

B、建筑高度超过32米

C、层数超过10层

D、10层或10层以上

77.根据高层民用建筑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将高层民用建筑分为( B )类。①

A、一

B、二

C、三

D、四

78.下列( B )不属于一类高层建筑。①

A、建筑高度超过50m商住楼

B、藏书80万册的图书馆

C、建筑高度超过50m的教学楼

D、省级广播电视楼

79.一栋医院门诊楼,地上八层,建筑高度为28.5m,则该建筑属于( A )。①

A、一类高层建筑

B、二类高层建筑

C、不属于高层建筑

D、无法确定

80.一栋住宅楼,地下一层,地上八层,屋顶为平屋面,其地下室高出地面 1.3米,建筑高度为25.2m,则该建筑为( B )建筑,其建筑层数为()层。①

A、多层,九

B、多层,八

C、高层,九

D、高层,八

81.高层民用建筑裙房是指与高层民用建筑相连的高度不超过( C )m的附属建筑。①

A、12

B、20

C、24

D、32

82.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其建筑高度应分别计算后取其中( A )。①

A、最大值

B、最小值

C、平均值

D、中间值

83.一栋高层综合楼,屋顶为平屋面,局部设有电梯房,从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为31.50m,到女儿墙顶部的高度为32.80m,到水箱间顶部屋面的高度为34.8m,则该建筑的高度为( A )。③

A、31.50m

B、32.80m

C、34.8m

D、无法确定

84.建筑底部设置的层高不超过( C )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内。②

A、1.5m

B、2.0m

C、2.2m

D、2.5m

8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

( D )级。①

A、一

B、二

C、三

D、四

86.我国现行规范选择( C )作为确定耐火等级的基准。

A、承重墙

B、梁

C、楼板

D、柱

87.防火墙的材料必须是( B )。①

A、难燃材料

B、不燃材料

C、可燃材料

D、不燃或难燃材料

88.建筑高度超过( C )m的教学楼属一类高层建筑。①

A、24

B、32

C、50

D、45

89.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分为( C )个等级。①

A、2

B、3

C、4

D、5

90.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分为( B )类。①

A、2

B、3

C、4

D、5

91.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组成建筑物的建筑构件的

( D )决定的。②

A、燃烧性能

B、耐火等级

C、支撑条件

D、燃烧性能和最低耐火极

92.装修材料燃烧性能中的A级是指( D )装修材料。①

A、易燃性

B、可燃性

C、难燃性

D、不燃性

93.装修材料燃烧性能中的B1级是指( C )装修材料。

A、不燃性

B、可燃性

C、难燃性

D、易燃性

94.装修材料燃烧性能中的B2级是指( B )装修材料。

A、不燃性

B、可燃性

C、难燃性

D、易燃性

95.装修材料燃烧性能中的B3级是指( D )装修材料。

A、不燃性

B、可燃性

C、难燃性

D、易燃性

96.建筑构件在空气中遇明火或在高温作用下难起火,当火

源移开后燃烧立即停止,则这种构件是( B )①

A、不燃体

B、难燃体

C、燃烧体

D、易燃体

97.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框架体系是采用( D )形成

建筑物的框架。②

A、墙体

B、钢屋架

C、剪力墙

D、梁柱交错

98.在规定条件下,材料在( C )混合气中,维持有焰燃

烧所需的最低氧含量称为氧指数。①

A.空气 B.氧气、空气

C.氧气、氮气 D.氮气、空气

99.氧指数与材料燃烧难易程度的关系为( A )。③

A、氧指数高表示材料不易燃烧

B、氧指数高表示材料容易燃烧

C、材料燃烧难易程度与氧指数无关

D、二者相关但无规律

100.建筑中使用的窗帘、幕布等装饰用纺织品,若材料燃烧性能为B2级时,氧指数应大于等于( B )。②

A、32

B、26

C、22

D、17

101.建筑中使用的窗帘、幕布等装饰用纺织品,若材料燃烧性能为B1级时,氧指数应大于等于( A )。②

3

A、32

B、26

C、22

D、17

102.高层民用建筑中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C )。①

A、2h

B、2.5h

C、3h

D、4h

1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规定单层、多层民用建筑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C )。①

A、2h

B、2.5h

C、3h

D、4h

104.一级耐火等级的高层民用建筑,其吊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B )。①

A、0.1h

B、0.25h

C、0.15h

D、0.2h

105.一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楼板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C )。①

A、0.8h

B、1h

C、1.5h

D、1.2h

106.二级耐火等级建筑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 D )。①

A、3.0h

B、2.0h

C、1.5h

D、1.0h

107.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疏散走道两侧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 B )。①

A、0.5h

B、1h

C、1.5h

D、2h

108.一般说来,砖木结构建筑物可视为( C )耐火等级建筑。①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109.一般说来,以木柱、木屋架承重,砖石等不燃材料为墙的建筑物可视为( D )耐火等级建筑。①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11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根据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质性质及其数量等因素,将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为( A )类。①

A、五

B、四

C、三

D、二

1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根据储存物品的性质和储存物品中的可燃物数量等因素,将库房的火灾危险性分为( D )类。①

A、二

B、三

C、四

D、五

112.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的生产场所其火灾危险性属于乙类的是( A )。②

A、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

B、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大于等于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

C、可燃固体

D、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

113.对不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温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属于( C )类。②

A、乙

B、丙

C、丁

D、戊

11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属于( A )类。①

A、甲

B、乙

C、丙

D、丁

115.闪点( A )℃的液体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①

A、小于28

B、大于28,小于60

C、大于或等于60

D、大于60

116.闪点大于或等于60℃的液体火灾危险性属于( C )液体。①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117、助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为( B )类。①

A、甲

B、乙

C、丙

D、丁

118.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火灾危险性属于( A )类气体。①

A、甲

B、乙

C、丙

D、丁

119.储存61度白酒的库房火灾危险性为( A )。②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120.52度的白酒库房的火灾危险性应划为( C )。①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121.谷物库房的火灾危险性应划为( D )。①

A、丁类

B、戊类

C、乙类

D、丙类

122.按照火灾危险性分类,爆炸下限为( C )的气体属于乙类。②

A.>10% B.<10%

C.≥10% D.≤10%

123.厂房的任一防火分区内,当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占本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小于( A ),且发生火灾事故时不足以蔓延到其它部位时,其火灾危险性可按较小的部分确定。②

A、5%

B、15%

C、20%

D、25%

124.同一座厂房或仓库内生产或储存不同火灾危险性物品时,该厂房或仓库的火灾危险性应按其中( A )的类别确定。①

A、火灾危险性最大

B、火灾危险性最小

C、占地面积最大

D、占地面积最小

125.丁、戊类储存物品的可燃包装重量大于物品本身重量( B )的仓库,其火灾危险性应按丙类确定。③

A、1/5

B、 1/4

C、 1/3

D、 1/2

126.生产和储存液体物质的火灾危险性,按其( A )进行分类。①

A、闪点

B、燃点

C、自燃点

D、爆炸极限

127.生产和储存气体物质的火灾危险性,按其( D )进行分类。①

A、闪点

B、燃点

C、自燃点

D、爆炸极限

128.在火灾过程中,( A )是造成烟气向上蔓延的主要因素。

A、烟囱效应

B、火风压

C、孔洞蔓延

D、水平蔓延

129.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在起火房间内由于温度上升,气体迅速膨胀,对楼板和四壁形成的压力是( D )。③

A、燃烧压力

B、轰燃压力

C、爆炸压力

D、火风压

130.同一房间内,在室内外各种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 B )造成火势向上蔓延的可能性就越大。②

A、窗口越大,火焰越远离墙壁

B、窗口越大,火焰越靠近墙壁

C、窗口越小,火焰越远离墙壁

4

D、窗口越小,火焰越靠近墙壁

131.火灾初起时,烟气在水平方向扩散的速度为( A )m /s。③

A、0.3

B、0.5

C、1.0

D、2.0

132.烟气顺楼梯间或其它竖向孔道扩散的速度可达( C )m /s。②

A、0.3

B、0.5~1.0

C、3.0~5.0

D、1.5~2.0

133.如果试件背火面的平均温升超过试件表面初始平均温度( B )℃或背火面上任意一点的温升超过该点初始温度()℃,则表明构件失去隔热性。③

A、100、150

B、140、180

C、200、240

D、300、360

134、灭火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 B )种。①

A、3

B、4

C、5

D、6

135.卤代烷主要靠 ( D )灭火。①

A、降低温度

B、降低氧浓度

C、稀释可燃物

D、抑制链式反应

136.二氧化碳灭火剂主要靠( B )灭火。①

A、降低温度

B、降低氧浓度

C、降低燃点

D、减少可燃物

137.干粉灭火剂灭火的主要机理是( C )。①

A、降低氧浓度 B.降低温度

C.化学抑制和窒息 D.降低氧浓度和冷却138.水主要依靠( D )作用进行灭火①

A、冷却

B、窒息

C、隔离

D、冷却和窒息

139.泡沫灭火剂灭火的主要机理是( A )。①

A、窒息、冷却 B.抑制燃烧链式反应

C.降低氧浓度 D.降低温度

140.中倍数泡沫的发泡倍数为( B )。①

A、20倍以下

B、21~200倍之间

C、201~1000倍之间

D、1000倍以上

141.高倍数泡沫是指发泡倍数为( C )的泡沫。①A.20倍以下 B.21~200倍

C.201~1000倍 D.1001~2000倍

142.低倍数泡沫是指发泡倍数为( A )的泡沫。①A. 20倍以下 B.21~200倍

C.201~1000倍 D.1001~2000倍

143.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应分为( C )。①

A、严重危险级、中危险级

B、中危险级、轻危险级

C、严重危险级、中危险级、轻危险级

D、严重危险级、中危险级、次危险级

144.扑灭ABC类初起火灾应选择( B )灭火。②

A.泡沫灭火器 B.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C.二氧化碳灭火器 D.水型灭火器

145.窒息灭火其主要灭火机理是( C )。①

A.减少可燃物 B.降低温度

C.降低氧浓度 D.降低燃点

146.二氧化碳灭火机理,其本质是( A )。①

A、物理作用 B.化学反应

C、抑制链式反应 D.物理作用和化学反应

147.烟气在建筑物内沿垂直方向流动时,流速大约为( C )。③

A.1m/s B.2m/s

C.3~5m/s D.6m/s

148.爆炸性混合物,当( C )时,爆炸放出的热量最多,产生的压力最大。③

A.处于爆炸浓度下限

B.处于爆炸浓度上限

C、可燃物质的浓度增加到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

D.可燃物质的浓度远远超过化学计量浓度

149.下列除( C )外的气体可用于降低氧浓度达到窒息灭火目的。①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氯气

D、水蒸气

150.控制可燃物是防火防爆的措施之一,其原理是( B )①

A、破坏燃烧爆炸的助燃条件

B、破坏燃烧爆炸的基础

C、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防止火势扩大

D、破坏燃烧的激发能源

151.隔绝空气是防火防爆的措施之一,其原理是( A )①

A、破坏燃烧爆炸的助燃条件

B、破坏燃烧爆炸的基础

C、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防止火势扩大

D、破坏燃烧的激发能源

152.消除引火源是防火防爆的措施之一,其原理是( D )①

A、破坏燃烧爆炸的助燃条件

B、破坏燃烧爆炸的基础

C、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防止火势扩大

D、破坏燃烧的激发能源

153.阻止火势蔓延是防火防爆的措施之一,其原理是(C)①

A、破坏燃烧爆炸的助燃条件

B、破坏燃烧爆炸的基础

C、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防止火势扩大

D、破坏燃烧的激发能源

154.用不燃或难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属于防火防爆基本措施中的( C )。①

A、隔绝空气

B、消除引火源

C、控制可燃物

D、阻止火势蔓延

155.采用隔绝空气等特殊方法储运有燃烧爆炸危险的物质属于防火防爆基本措施中的( A )。①

A、隔绝空气

B、消除引火源

C、控制可燃物

D、阻止火势蔓延

156.防止撞击火星和控制摩擦生热属于防火防爆基本措施中的( B )。①

A、隔绝空气

B、消除引火源

C、控制可燃物

D、阻止火势蔓延

157.留足防火间距、设置防火分隔属于防火防爆基本措施中的( D )。①

A、隔绝空气

B、消除引火源

C、控制可燃物

D、阻止火势蔓延

158.使着火物与未着火物隔离,防止扩大燃烧范围属于( D )灭火的原理。①

A、抑制法

B、冷却法

C、窒息法

D、隔离法

159.通过干扰抑制自由基,中断燃烧的链式反应属于( A )灭火的原理。①

A、抑制法

B、冷却法

C、窒息法

D、隔离法

160.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于燃点之下属于(B)灭火原理。①

A、抑制法

B、冷却法

C、窒息法

D、隔离法

161.在灭火过程中,拆除毗连建构筑物属于( D )灭火。①

A、抑制法

B、冷却法

C、窒息法

D、隔离法

162.封闭着火空间灭火的方式属于( C )灭火。①

A、抑制法

B、冷却法

5

C、窒息法

D、隔离法

163.火场上不间断向着火物附近的未燃物喷水降温属于( B )灭火。①

A、抑制法

B、冷却法

C、窒息法

D、隔离法

164.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修正案》,中国消防行业在( B )年前基本完成卤代烷灭火剂的替代、转换、改造工作。③

A、1996年

B、2000年

C、2006年

D、2010年

165.下列对大气臭氧层具有破坏性的灭火剂是( C )。②

A、七氟丙烷灭火剂

B、二氧化碳灭火剂

C、1211灭火剂

D、干粉灭火剂

166.七氟丙烷灭火剂的主要灭火机理是( D )。②

A、覆盖和冷却使着火物与氧隔绝

B、利用自身吸热能力冷却灭火

C、降低防护区中的氧气浓度

D、破坏和抑制燃烧链式反应

167.七氟丙烷灭火剂在大气中的残留时间较( A ),毒性较()。②

A、短、低

B、长、低

C、短、高

D、长、高

168.IG541灭火剂的主要灭火机理是( C )。②

A、覆盖和冷却使着火物与氧隔绝

B、利用自身吸热能力冷却灭火

C、降低防护区中的氧气浓度

D、破坏和抑制燃烧链式反应

169.IG541灭火剂由三种气体组成,其中不包含 ( C )。②

A、氮气

B、二氧化碳

C、氦气

D、氩气

170.必须始终贯彻于整个消防工作的消防技术原则是(C)②

A、预防为主

B、防消结合

C、以人为本

D、财产为重

171.从特定的角度说,( A )技术是消防技术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技术,也是建筑物消防安全的核心内容。①

A、安全疏散

B、消防设施配置

C、材料防火

D、建筑结构防火

172.建筑物内消防设施配置的最低要求和基本原则是( A )为必配设施。①

A、灭火器

B、消火栓

C、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D、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73.除规模较小、火灾危险性较低的建筑物外,( B )也是建筑内除灭火器外的必配消防设施。①

A、排烟系统

B、室内消火栓

C、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D、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74.(C)是降低火灾荷载,保护火灾中受困人员免受或少受高温有毒烟气侵害,争取更多可用疏散时间的重要措施。③

A、安全疏散

B、消防设施配置

C、材料防火

D、建筑结构防火

175.与电气线路或发热物体接触的材料、竖向管道井的材料( A )。①

A、必须采用不燃材料

B、应采用难燃或不燃材料

C、可采用可燃材料

D、应尽量不使用易燃材料176.避难层(区)、楼梯间等安全疏散通道和区域的结构、装修材料( A )。①

A、应采用不燃材料

B、应采用难燃材料

C、可采用可燃材料

D、应尽量不使用易燃材料177.建筑物的( A )是规定不同用途建筑物需采取哪些建筑防火措施的基本依据。①

A、耐火等级

B、防火间距

C、防火分区

D、防烟分区

178.在火灾中,没有防火保护的受力钢构件极易受高温变形,当温度升至300℃时,钢材的强度即开始逐渐下降,通常在( A )后,结构就会倒塌。②

A、15~30min

B、30~60min

C、1小时

D、2小时

179.常用的钢结构保护技术包括以下哪几种?( A )③

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法;②包敷法;③喷涂法;④循环

水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180.下列方法中,( D )不是钢结构保护技术。②

A、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法

B、包敷法

C、喷涂法

D、阻燃法

181.防火间距的设置应根据火灾发生后对相邻建筑的影响,一般不虑( B )。①

A、辐射热

B、飞火、风速

C、消防扑救的需要

D、节约用地

182.下列不属于防火分隔物的建筑构件是( D )。①

A、防火墙

B、防火卷帘

C、防火门

D、挡烟垂壁

183.关于划分防火分区应遵循的原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②

A、分区的划分可不考虑使用功能的布置

B、分区措施的选用应优先考虑安全疏散的合理性

C、越重要、越危险的区域防火分区面积越小

D、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建筑物,其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可

适当增加

184.建筑防火的主动技术不包括( D )。①

A、火灾探测技术

B、自动灭火技术

C、烟气控制技术

D、材料防火技术

185.存在可燃气体泄漏而又有可能导致燃烧、爆炸的场所,可以采取( C )探测技术。①

A、感烟探测器

B、感温探测器

C、可燃气体探测器

D、线型探测器

186.( B )是导致建筑火灾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②

A、火烧

B、烟气

C、恐惧

D、楼房坍塌

187.大型商场中央空调系统的送、回风管穿过机房的隔墙和楼板处,均应按规定设置( A )。①

A、防火阀

B、排烟防火阀

C、防回流措施

D、防火隔板

188.防烟分区可以利用从顶棚突出不小于(A)m的梁划分。

A.0.5 B.0.4

C.0.2 D.0.3

189.高层民用建筑防烟分区的面积不宜大于(A)平方米。

A.500 B.1000

C.1500 D.2000

190.完整的一套防雷装置是由( A )、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的。①

A、接闪器

B、接地线

C、绝缘装置

D、报警装置

191.下列不属于接闪器的是( D )。①

A、避雷针

B、避雷线

C、避雷网

D、引下线

192.防雷装置中的接地装置的作用是向大地( B )泄放雷电流,使防雷装置对地电压不至过高。③

A、不间断地

B、均匀

C、缓慢

D、间歇地

193.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属于第( B )类防雷建

6

筑物。①

A、一

B、二

C、三

D、四

194.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属于第( A )类防雷建筑物。①

A、一

B、二

C、三

D、四

195.各类防雷建筑物都应采取防( A )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①

A、直击雷

B、球雷

C、雷电感应

D、静电

196.下述方法中( C )不属于防静电措施。②

A、工艺控制法

B、泄漏导走法

C、静电稀释法

D、静电中和法

197.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的0区是指( A )。②

A、爆炸性气体环境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B、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

C、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如果出现也是偶尔发生并且是短时间存在的场所

D、在正常运行时,可燃粉尘偶尔出现的场所

198.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的1区是指( B )。②

A、爆炸性气体环境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B、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

C、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燃性粉尘连续地出现的场所

D、在异常条件下,可燃粉尘偶尔短时间出现的场所199.电气设备的基本防爆型式分为( C )种。③

A、7

B、8

C、9

D、10

200.Ⅱ类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设备,按其最高表面温度分为( C )组。③

A、四

B、五

C、六

D、七

201.下列特性中( D )不是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类危险化学品的特性。②

A、易燃易爆性、物理爆炸性

B、扩散性

C、带电性

D、自燃危险性。

202.下列特性中(B)不是易燃液体类危险化学品的特性。

②A、蒸发性、高度的易燃易爆性 B、自燃危险性

C、流动扩散性和渗透性

D、受热膨胀性

203.下列特性中(A)不是易燃固体类危险化学品的特性。②

A、带电性

B、自燃危险性

C、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性

D、熔点、燃点低,易点燃

204.下列特性中(C)不是自燃物品类危险化学品的特性。②

A、遇空气(氧)自燃性

B、遇湿易燃性

C、挥发性

D、积热分解自燃性205.下列特性中( A )不是遇湿易燃物品类危险化学品的特性。②

A、挥发性

B、遇湿易燃易爆性

C、自燃性

D、遇氧化剂、酸着火爆炸性

206.下列特性中( C )不是氧化剂类危险化学品的特性。②

A、强烈的氧化性

B、混合接触着火爆炸性

C、自燃性

D、可燃性

207.( A )是有毒品的主要特性。①

A、毒害性

B、挥发性

C、自燃性

D、腐蚀性

二、多选题(共118题)

1.燃烧是一种链式反应,其反应机理大致可分为(ABD)。③

A、链引发

B、链传递

C、链发展

D、链终止

E、重新组合

2.下列物质中,属于助燃气体的是( AB )。①

A、CL

2

B、O

2

C、N

2

D、H

2

E、CH

4

3.发生有焰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CD )。①

A、可燃物

B、氧化剂

C、温度

D、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E、足够的空间

4.自然界中的可燃物种类繁多,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

( ACD )。①

A、气体可燃物

B、混合可燃物

C、液体可燃物

D、固体可燃物

E、金属可燃物

5.发生无焰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BC )。①

A、可燃物

B、氧化剂

C、温度

D、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E、足够的空间

6.可燃物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都必须具备燃烧的( BD )。

A、反应条件

B、必要条件

C、分类条件

D、充分条件

E、环境条件

7.根据引起物质着火的能量来源不同,生产生活实践中引火

源通常有明火、光能、核能以及(ABCDE)等。①

A、高温物体

B、化学热能

C、电热能

D、机械热能

E、生物能

8.燃烧的基本类型有(ABCD )。①

A、着火

B、闪燃

C、爆炸

D、自燃

E、阴燃

9.影响液体、气体可燃物自燃点的主要因素有(ABCDE)。③

A、压力

B、氧浓度

C、催化剂

D、容器的材质

E、容器的内径

10.引起物质受热自燃的主要原因有接触灼热物体、

( ABCDE )等。②

A、直接用火加热

B、摩擦生热

C、化学反应

D、绝热压缩

E、热辐射作用

11.引起物质本身自燃的主要原因有( ABCDE )等。②

A、氧化生热

B、分解生热

C、聚合生热

D、吸附生热

E、发酵生热

12.影响固体可燃物自燃点的主要因素有( ABCD )。②

A、受热熔融

B、挥发物的数量

C、固体的颗粒度

D、受热时间

E、环境温度

13.气体物质燃烧的主要方式有( DE )。①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扩散燃烧

E、预混燃烧

14.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的高低与液体的( ABCD)

等性质密切相关。③

A、蒸气压

B、闪点

C、沸点

D、蒸发速率

E、风向

15.在不同类型油类的敞口贮罐火灾中容易出现的三种特殊

现象是( BCD )。③

7

A、回燃

B、沸溢

C、喷溅

D、冒泡

E、轰燃

16.含有水分、粘度大、沸点在100℃以上的( DE )燃烧可能产生突沸现象。②

A、汽油

B、煤油

C、柴油

D、原油

E、重油

17.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可分为( ABCD )。②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E、预混燃烧

18.( ABCD )的燃烧方式属于蒸发燃烧。③

A、石蜡

B、松香

C、沥青

D、钾

E、钨

19.( ACD )的燃烧方式属于分解燃烧。③

A、纸张

B、磷

C、木材

D、合成橡胶

E、木炭

20.( BCDE )的燃烧方式属于表面燃烧。③

A、木材

B、焦炭

C、铁

D、铜

E、木炭

21.下列物质当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能发生阴燃的有(ABDE )。②

A、成捆堆放的麻

B、大堆垛的煤

C、大堆垛的汽油

D、成捆堆放的纸

E、湿木材

22.燃烧产物通常指燃烧生成的( ABC )等。②

A、气体

B、热量

C、可见烟

D、空气

E、灰尘

23.( BCDE )是完全燃烧产物。③

A、NH3

B、SO2

C、N2

D、H2O

E、CO2

24.(ABCDE )是不完全燃烧产物。③

A、CO

B、NH3

C、酮类

D、醇类

E、醛类

25.木材受热之后发生裂解,生成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在200℃左右开始,主要生成( ABCDE )等产物。③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甲酸

D、乙酸

E、一氧化碳

26.火灾中可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如(ABCDE)等。②

A、CO

B、SO2

C、NO2

D、HCN

E、CO2

27.( ADE )火灾属于B类火灾。②

A、汽油

B、木材

C、天然气

D、石蜡

E、乙醇

28.《火灾统计管理规定》是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所造成的(ABC )将火灾等级划分为特大火灾、重大火灾和一般火灾。①

A、人员伤亡

B、受灾户数

C、直接财产损失

D、间接财产损失

E、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影响程度

29.下列属于特大火灾的有( ABCE )。①

A、死亡10人以上

B、重伤20人以上

C、死亡、重伤20人以上;

D、受灾30户以上;

E、直接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

30.火场上热传播的主要途径有( BCD )。①

A、热扩散

B、热对流

C、热传导

D、热辐射

E、热传递

31.影响热传导的主要因素有(ABCDE )。②

A、温差

B、导热系数

C、导热物体厚度

D、导热物体截面积

E、时间

32.影响热对流的主要因素有( ABCDE )。②

A、温差

B、风力

C、风向

D、通风孔洞面积

E、通风孔洞高度

33.( BCD )等场所发生火灾时不易发生轰燃。②

A、狭小空间

B、大空间建筑

C、可燃物较少的建筑

D、可燃物比较潮湿

E、可燃物比较干燥

34.爆炸可分为( ABD )。①

A、物理爆炸

B、化学爆炸

C、粉尘爆炸

D、核爆炸

E、气体爆炸

35.下列物质发生爆炸,属于化学爆炸的有( ABCD )。②

A、炸药

B、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

C、可燃液体蒸汽与空气混合物

D、粉尘与空气混合物

E、油桶受热爆炸

36.影响爆炸极限的主要因素有( ABCDE )等。③

A、惰性介质及杂质

B、混合物中的氧含量

C、初始温度

D、引火源

E、初始压力

37.( ABCD )情况下可缩小爆炸极限范围。③

A、降低初始温度

B、减小初始压力

C、在混合物中加入惰性气体

D、使用小管径容器充装混合物

E、增加混合物中氧含量

38.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除可燃气体含量外还有(ABCE)。③

A、颗粒的尺寸

B、粉尘浓度

C、空气的含水量

D、沉积在固定物上的粉尘含

E、含氧量

39.粉尘爆炸的特点有( AD )。③

A、连续性爆炸

B、最小点火能量较低

C、重复爆炸机率小

D、最小点火能量较高

E、重复爆炸机率大

40.与可燃性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具有(ABCE)等特点。

A、压力上升较慢

B、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

C、释放的能量大

D、释放的能量较小

E、破坏力强

41.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是( ABCD )。③

A、粉尘本身必须是可燃性的

B、粉尘必须具有相当大的比表面积

C、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极限

范围内的混合物

D、有足够的点火能量

E、粉尘必须在密闭空间内

42.下列( ABCDE )等粉尘可能发生粉尘爆炸。③

A、硫磺

B、铝粉

8

C、煤粉

D、松香

E、面粉

4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适用于下列(ABCD)等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②

A、九层及九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m的公共建筑

B、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体育馆、会堂、剧院等公共建筑

C、单层、多层和高层工业建筑

D、地下民用建筑

E、人民防空工程

4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适用于下列( BD )等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②

A、九层及九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

B、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

C、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单层公共建筑

D、高层建筑的裙房

E、高层建筑中的人民防空地下室

45.民用建筑层数的计算可将下列( ABC )不计入建筑层数内。③

A、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等于1.5m者

B、建筑底部设置的层高不超过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

C、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

D、住宅顶层为两层一套的跃层

E、住宅顶层多于2层一套的跃层。

46.下列属于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的有( ABE )。②

A、医院的门诊楼

B、高级旅馆

C、十八层的普通住宅

D、藏书50万册的图书馆

E、高度超过50米的教学楼

47.通常情况下,多层建筑混合结构形式有( ABCD )方式。③

A、横墙承重

B、纵墙承重

C、纵横墙交错承重

D、内框架承重

E、砖墙承重

48.横墙承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 ABC )③

A、房屋的横向刚度大

B、整体刚度好

C、纵墙立面可以开设较大的门洞

D、房间布置的灵活性强

E、房屋的空间可以较大,平面布置比较灵活

49.纵墙承重方式只适用于( BCDE )。③

A、宿舍、住宅等居住建筑

B、教学楼

C、实验楼

D、办公楼

E、医院

50.内框架承重方式一般用于(ABDE )等建筑。③

A、教学楼

B、医院

C、宿舍

D、商店

E、旅馆

51.高层建筑按结构体系来说,主要有(ABCD)等类型。③

A、框架体系

B、剪力墙体系

C、框架-剪力墙体系

D、筒体结构体系

E、钢结构体系

52.筒体结构体系根据筒体布置、数量、组成等分为(ABCE )等体系。③

A、单筒

B、筒中筒

C、框筒

D、双筒

E、成束筒

53.不燃烧体构件在空气中遇明火或在高温作用下(ABD)。

A、不起火

B、不微燃

C、难微燃

D、不炭化

E、难炭化

54.当(ABCDE)任一项出现时,则表明试件达到耐火极限。

A、失去完整性

B、失去稳定性

C、失去隔热性

D、粱或板的最大挠度超过L/20(mm)

E、柱构件轴向变形大于h/100(mm)

55.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层、多层民用建筑的( CDE )耐火极

限不应低于2h。②

A、承重墙

B、非承重墙

C、楼梯间的墙

D、住宅分户墙

E、电梯井的墙

56.一级耐火等级的高层民用建筑的( CD )耐火极限不应

低于1h。②

A、楼板

B、疏散楼梯

C、非承重外墙

D、疏散走道两侧的隔墙

E、屋顶承重构件

57.下列生产场所的火灾危险性不属于甲类的有(BCD )。③

A、闪点小于28℃的液体

B、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的气体

C、助燃气体

D、可燃固体

E、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迅速自燃或爆炸

的物质

58.下列( BCD )生产类别的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③

A、甲酚厂房

B、苯酚厂房的磺化部位

C、赛璐珞厂房

D、青霉素提炼部位

E、氧气站

59.丁、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当( ABCE )时,该厂房

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火灾危险性。②

A、采用封闭喷漆工艺

B、封闭喷漆空间内保持负压

C、油漆工段设置可燃气体自动报警系统或自动抑爆系统

D、油漆工段占其所在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小于等于10%

E、油漆工段占其所在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小于等于20%

60.检查评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主要是对建筑物中的

( ABCDE )等主要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进行综合检查评定,然后确定整个建筑物的耐火等级。②

A、墙

B、柱、梁

C、楼板

D、疏散楼梯

E、屋顶承重构件和吊顶(包括吊顶搁栅)

61.一般说来,下列( ABCD )建筑物可视为一、二级耐火

等级建筑。②

A、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

B、钢筋混凝土的排架结构

C、钢筋混凝土的剪力墙结构

D、砖混结构

E、砖木结构

62.生产和储存固体物质的火灾危险性,按该物质的( CDE )

进行分类。②

A、生产或储存场所的建筑耐火等级

B、生产或储存的数量

C、物理特性

D、化学特性

E、火灾危险特点

63、建筑内的消防设施配置应当根据( ABCD )予以综合

9

考虑。③

A、建筑物的结构

B、建筑规模

C、火灾危险性

D、人员特征因素

E、设备数量

64.建筑火灾蔓延的途径主要有(ABCDE),以及楼梯间、各种竖井管道、楼板上的孔洞及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等。③

A、内墙门、洞口

B、外墙窗口

C、房间隔墙

D、闷顶

E、空心结构

65.对建筑火灾影响较大的方面主要有( ABCDE)。②

A、烟囱效应

B、火风压

C、孔洞蔓延

D、从窗口向上蔓延

E、水平蔓延

66.对主体为耐火结构的建筑来说,造成火灾水平蔓延的主要途径和原因有(BCDE)。③

A、烟囱效应

B、建筑物内未设水平防火分区,没有防火墙及相应的防火门等形成控制火灾的区域空间

C、洞口处的分隔处理不完善

D、火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

E、火灾通过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

67.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和措施有(ABCD)。②

A、控制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消除引火源

D、阻止火势蔓延

E、自动消防设施灭火

68.灭火的基本方法有( ABCD )。①

A、隔离法

B、窒息法

C、抑制法

D、冷却法

E、稀释法

69.安全疏散技术的应用要充分考虑人员特征因素,包括(ABCDE)。③

A、警觉度

B、行动能力

C、所处位置

D、环境熟悉度

E、群居的社会性和防灾意识和知识

70.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配置一般遵循的原则是(ABCDE )。③

A、灭火器为必配设施,这是建筑物内消防设施配置的最低要求和基本原则

B、除规模较小、火灾危险性较低的建筑物外,室内消火栓也为必配设施

C、有贵重物品(包括物质和文化)或具备信息、通讯、电力、运输、防灾等指挥控制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应当配置洁净气体灭火系统或细水雾灭火系统等特殊自动灭火系统

D、设有人员密集场所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物,应当配置自动报警系统;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场所应配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

E、人员疏散和扑救困难的建筑物,应当配置防排烟系统

71.提高钢结构耐火极限的措施有( ABCD )。③

A.喷涂钢结构防火涂料

B.包轻质不燃材料

C.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

D.钢管内采用循环冷却水

E.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72.根据介质的灭火机理,水主要依靠(AD)作用进行灭火。①

A.冷却 B.化学抑制

C.隔离 D.窒息

E、稀释

73.下列介质中( CE )主要依靠化学抑制作用进行灭火。①

A.水 B.泡沫灭火剂

C.干粉灭火剂 D.二氧化碳

E.卤代烷灭火剂

74.扑救汽油火灾可选用( BCDE )灭火器。①

A.水型 B.泡沫

C.磷酸铵盐干粉 D.卤代烷

E.二氧化碳

75.酒类火灾可选用( CDE )灭火器。①

A.水型 B.泡沫

C.磷酸铵盐干粉 D.卤代烷

E.二氧化碳

76.扑救天然气火灾可选用( CDE )灭火器。①

A.水型 B.泡沫

C.干粉 D.卤代烷

E.二氧化碳

77.( CDE )灭火器可以扑救带电设备火灾。①

A.水型 B.泡沫

C.磷酸铵盐干粉 D.卤代烷

E.二氧化碳

78.气体灭火系统适用于扑救( ABCD )。①

A、A类火灾中一般固体物质的表面火灾

B、B类火灾

C、C类火灾

D、带电设备火灾

E、金属火灾

79.IG541灭火剂是由( ADE )气体组成。②

A、氮

B、氦

C、氖

D、氩

E、二氧化碳

80.下列(ABCDE)建筑物内,应当配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A、建筑物耐火等级低

B、火灾荷载大

C、受高度、场地、装备等条件限制扑救困难

D、设有人员密集场所且疏散困难

E、具有多处高火灾危险房间且无人值守

81.建筑材料防火技术应用应当遵循下列主要原则(ACDE)。

A、控制建筑材料中可燃物数量

B、增强对构件的防火保护

C、规模较大、火灾危险性较高的建筑物,因特殊装修要

求,必须使用可燃材料的,应当对吊顶、墙面等部位的材料进行阻燃处理,重要的场所还应减毒、降烟处理

D、与电气线路或发热物体接触的材料、竖向管道井的材

料必须采用不燃材料

E、避难层(区)、楼梯间等安全疏散通道和区域的结构、

装修材料应当采用不燃材料

82.下列( ABDE )内必须严格控制建筑材料中的可燃材

料数量。①

A、设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物

B、医院、中小学校、幼儿园、敬老院、福利院等人员行

动能力较低的特殊建筑

C、多层建筑物

D、精神病院、戒毒所、看守所、监狱等人员行动能力受

限的特殊建筑

E、高层、地下等消防扑救困难的建筑物

83.防火间距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ABCDE )。②

A、火灾蔓延方式

B、可燃物的种类和数量

C、风速

D、相邻建筑物的高低

E、消防扑救

84.相邻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设置的基本原则是(ADE)。

A、根据火灾发生后产生的辐射热对相邻建筑的影响,一

10

般不考虑飞火、风速等因素

B、满足铺设消防水带的需要

C、满足行人的出入方便

D、保证消防扑救的需要

E、考虑节约用地

85.防火分区包括( BE )防火分区。①

A、每一层

B、水平

C、每一单元

D、每一房间

E、竖向

86.水平防火分区即为阻止水平方向火灾蔓延,一般是采用( ABDE )等分隔物来达到防止火焰通过的目的。②

A、防火墙

B、防火卷帘

C、火灾自动报警

D、防火水幕

E、防火门

87.在划分防火分区时,应遵循( ABDE )原则。②

A、分区的划分必须与使用功能的布置相统一

B、分区措施的选用应优先考虑安全疏散的合理性

C、分隔物应首先选用固定分隔物

D、越重要、越危险的区域防火分区面积越小

E、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建筑物,其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可适当增加

88.建筑防火的主动技术有( ABE )。②

A、火灾探测技术

B、自动灭火技术

C、灭火器配置技术

D、防火分区的划分

E、烟气控制技术

89.烟气控制的目的是(ABCDE )。②

A、为疏散提供安全环境

B、控制和减少烟气从火灾区域向周围相邻空间的蔓延

C、为火灾扑救人员提供安全保证

D、保护生命和降低财产损失

E、帮助火灾后烟气的及时排除

90.烟气控制的方法包括( AE )。②

A、合理划分防烟分区

B、增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C、增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D、合理划分防火分区

E、选择合适的防烟、排烟方式

91.防排烟系统可分为( AD )。①

A、排烟系统

B、机械排烟方式

C、自然通风方式

D、防烟系统

E、人工送风

92.建筑物防雷,应主要防( ADE )。②

A、直击雷

B、接地电阻过小

C、雷击次数

D、雷电感应

E、雷电波(流)侵入

93.建筑物防雷等级划分为( ABC )。②

A、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B、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C、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D、第四类防雷建筑物

E、第五类防雷建筑物

94.以下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是( BCDE )。③

A、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B、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C、国家级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

D、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

E、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

95.静电的种类有( ABDE )。②

A、固体静电

B、粉体静电

C、摩擦起电

D、气体(蒸气)静电

E、人体静电

96.爆炸性气体环境分为( ABC )区。②

A、0区

B、1区

C、2区

D、3区

E、4区

97.可燃性粉尘环境分为(CDE)区。②

A、18区

B、19区

C、20区

D、21区

E、22区

98.防爆电气设备选用原则有(ABCD)。③

A、电气设备的防爆型式应与爆炸危险区域相适应

B、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应与爆炸危险环境物质的危险性

相适应

C、应与环境条件相适应

D、应符合整体防爆的原则

E、应与自动消防设施相适应

99.爆炸品划分为(ABCDE)。②

A、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B、有迸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C、有燃烧危险并有局部爆炸危险或局部迸射危险或这两

种危险都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D、不呈现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E、有整体爆炸危险的非常不敏感物质

100.危险化学品中的危险气体根据在运输中的主要危险性分为( ABC )。③

A、易燃气体

B、非易燃无毒气体

C、毒性气体

D、惰性气体

E、压缩气体

101.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的规定,危险化学品包括( ABCD )、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②

A、爆炸品

B、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C、易燃液体、易燃固体

D、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E、剧毒化学品

102.爆炸品的危险特性主要有( ACDE )。②

A、爆炸性

B、易燃性

C、敏感性

D、殉爆性

E、毒害性

103.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危险特性主要有( ABDE )。②

A、易燃易爆性

B、物理爆炸性

C、强氧化性

D、扩散性

E、带电性

104.易燃液体的危险特性主要表现在(ABCDE )等方面。②

A、带电性

B、高度的易燃易爆性

C、流动扩散性和渗透性

D、受热膨胀性

E、蒸发性

105.易燃固体的危险特性主要表现在( BCE )等方面。②

A、阴燃性

B、熔点、燃点低,易点

C、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性

D、遇湿易燃性

E、自燃危险性

106.自燃物品的危险特性主要表现在( ABC )等方面。

A、遇空气(氧)自燃性

B、遇湿易燃性

C、积热分解自燃性

D、静电性

E、还原性

107.遇湿易燃物品的危险特性主要表现在(ABC)等方面。

A、遇湿易燃易爆性

B、遇氧化剂、酸着火爆

炸性

C、自燃性

D、强烈氧化性

E、腐蚀性

108.氧化剂的危险特性有( ABD )。②

A、强烈的氧化性

B、混合接触着火爆炸性

11

C、易燃性

D、可燃性

E、遇空气(氧)自燃性

109.厂房划分防火分区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BCD )。①

A、消防给水

B、生产类别

C、耐火等级

D、层数

E、消防通道

110.下列设施中,属于防火分隔设施的有( ACDE )。②

A、防火墙

B、挡烟垂壁

C、防火阀

D、防火门

E、排烟防火阀

11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根据高层民用建筑的( ABE )将其分为一、二两类。①

A、使用性质

B、火灾危险性

C、结构形式

D、周围环境

E、疏散和扑救难度

112.设置防火间距的基本原则是( ABC )。①

A、考虑热辐射的影响

B、考虑消防扑救的需要

C、考虑节约用地

D、考虑当地常年风向

E、考虑飞火的影响

113.下列属于建筑物安全疏散设施的是( ABCD )。①

A、疏散楼梯

B、疏散走道

C、安全出口

D、疏散指示标志

E、室内消火栓

114.防火间距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ABCDE )。②

A、火灾蔓延方式

B、可燃物的种类和数量

C、风速

D、相邻建筑物的高低

E、消防扑救

115.影响防火分区面积的因素有( ABCDE )等。②

A、建筑类型

B、使用用途

C、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D、可燃物数量及种类

E、排烟设备以及报警、灭火设备的配置情况

116.自动灭火系统主要包括( ACDE )等。①

A、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B、防排烟系统

C、气体灭火系统

D、泡沫灭火系统

E、干粉灭火系统

117.有机过氧化物的危险特性主要表现在( ACD )。②

A、分解爆炸性

B、还原性

C、易燃性

D、伤害性

E、自燃性

118.当遇到某些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时,可采取( ABCE )等方法加以解决。①

A、适当增加构件的截面积

B、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增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C、在构件表面涂覆防火涂料做耐火保护层

D、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E、对钢梁、钢屋架下及木结构做耐火吊顶和防火保护层包敷

三、判断题(共83题)

1.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①

2.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一定能够发生。(×)②

3.常温下用明火接触煤油,煤油会立即发生燃烧。(×)①

4.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 ①

5.液体同系物的闪点随其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其沸点升高而升高。(√)②

6.低闪点液体和高闪点液体形成的混合液,其闪点低于这两

种液体闪点的平均值。(√)②

7.液体同系物中异构体比正构体的闪点高。(×)②

8.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①

9.对于一般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到其燃点以下,燃烧反应就

会中止。(√)①

10.可燃液体的燃烧是靠近表层的液体本身在燃烧。(×)②

11.液体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沸溢和喷溅的现象称为突沸。

(√)②

12.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熔融,然后与可燃液体一

样蒸发成蒸气而燃烧的方式称为表面燃烧。

(×)②

13.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在受热后分解出其组成成

分与加热温度相应的热分解产物,这些分解产物再氧化燃烧,称为分解燃烧。

(√)②

14.可燃物在没有外部明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

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称为阴燃。

(×)①

15.由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的物质,称为燃烧产物。

(√)①

16.一般单质在空气中都是不完全燃烧,如:碳、氢、硫等。

(×)②

17.一氧化碳是最典型的未完全燃烧产物。(√)①

18.合成高分子材料燃烧产物,会产生许多有毒或有刺激性

气体。(√)②

19.根据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规定,火灾是

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①

20.沥青火灾属于固体物质火灾。(×)①

21.热传导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①

22.燃烧时火焰温度愈高,与环境温度的温差愈大,热对流

速度愈快。(√)②

23.任何物体都能把热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也能吸收

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能。

(√)②

24.热辐射必须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等介质,才能进行辐

射。

(×)

25.可燃气体或蒸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发生燃烧或

爆炸。(√)①

26.由于液体变成蒸气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速增加,

并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称为物理爆炸。(√)①

27.遇火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称为爆炸极限,通常

用体积百分比表示。(√)①

28.初始温度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大。(√)②

29.初始压力升高,爆炸极限范围变小。(×)③

30.混合可燃气体中加入惰性气体,对爆炸极限范围不影响。

(×)②

31.充装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容器管径越小,爆炸极限范围越

小。(√)

32.粉尘颗粒越粗大比表面积越大,氧吸附越多,爆炸危险

性越大。(×)③

12

33.任何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达到一定的浓度范围都会发生爆炸。(×)②

34.空气的含水量越高、可燃粉尘含量越少、引爆能量越高。(√)②

35.可燃粉尘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极限范围扩大。(√)①

36.多层住宅顶层为两层一套的跃层,计入建筑层数时可按一层计。(√)③

37.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均为高层民用建筑。(×)②

38.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普通住宅为一类高层民用建筑。(√)①

39.当建筑物为坡屋面时,其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确定。(×)②

40.建筑高度超过50m的民用建筑属于一类高层民用建筑。(√)①

41.24m以上部分的任一楼层的建筑面积超过1000m2的商业楼为一类高层民用建筑。(√)①

42.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①

43.建筑底部设置的层高不超过 2.2m的储藏室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和建筑高度。(×)②

44.建筑物采用未进行防火处理的钢屋架,其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可划为一类。(×)②

45.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是评价材料防火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①

46.难燃烧体是用难燃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或用可燃材料做成而用不燃材料做保护层的建筑构件,这类构件在空气中遇明火或高温作用下难起火、难微燃、难炭化,且当火源移开后燃烧和微燃立即停止。(√)①

47.氧指数大于27的材料,属易燃材料。(×)②

48.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浓度,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②

49.混合结构体系指同一幢房屋结构体系中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成承重结构。(√)②

50.横墙承重方式适用于大空间房屋。(×)①

51.多层民用建筑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为3h。(√)①

52.我国现行规范选择屋顶承重构件作为确定耐火极限等级的基准。(×)①

53.建筑构件,当其背面的平均温升超过140℃时或单点最高温升超过初始温度180℃,则表明该构件失去隔热性。

(√)①

54.厂房和仓库的防火,可根据生产或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确定该建筑物的耐火等级。(√)①

55.烟囱效应是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在起火房间内,由于温度上升,气体迅速膨胀,对楼板和四壁形成的压力。(×)③

56.火风压的影响主要在起火房间。(√)②

57.一座储存有樟脑、油纸及其制品的仓库火灾危险性应为

甲类。(×)②

58.防止形成燃烧条件,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

用,就可以达到防火的目的。(√)①

59.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就可使燃烧熄灭,最大限度

地减少火灾危害。(√)①

60.灭火剂是指能够有效的破坏燃烧条件,中止燃烧的物

质。(√)

61.泡沫灭火剂按发泡倍数分为低倍数、中倍数、高倍数三

种。(√)

62.高倍数泡沫灭火剂发泡倍数是1000倍以上。(×)①

63.ABC干粉灭火剂即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剂。(×)②

64.BC干粉灭火剂即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②

65.二氧化碳灭火剂主要依靠冷却作用灭火。(×)①

66.卤代烷灭火剂主要通过破坏和抑制燃烧链式反应灭火,

其灭火作用迅速,效能较高。(√)①

67、规模较小、火灾危险性较低的建筑物可不配置灭火器。

(×)①

68.防火分隔技术属于建筑防火技术中的主动技术。(×)②

69.烟气控制技术属于建筑防火技术中的主动技术。(√)②

70.烟气控制的方法包括合理划分防烟分区和选择合适的防

烟、排烟方式。(√)①

71.爆炸危险环境按场所中存在物质的物态不同,分为爆炸

性气体环境和可燃性粉尘环境。(√)①

72.许多易燃固体本身或燃烧产物具有毒害性。(√)①

73.一般情况下,防火间距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

火灾危险性及耐火等级来确定。(√)①

74.防火间距设置是除考虑辐射热对相邻建筑的影响外,还

应考虑飞火、风速等因素。(×)②

75.防火分区包括水平和竖向防火分区。(√)①

76.设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物必须严格控制可燃材料数

量。(√)

77、有机过氧化物危险性大小,主要取决于过氧基的含量和

分解温度。(√)②

78.按照最小点火能量的高低,将能够燃烧的液体分为易燃

液体和可燃液体。(×)②

79.材料的氧指数表示材料燃烧的难易程度,氧指数高表示

材料容易燃烧,氧指数低表示材料不易燃烧。(×)②

80.静电的主要危害是引起火灾或爆炸。(√)①

81.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属于第二类防雷

建筑物。(×)②

82.建筑物的耐火极限越低,防火间距越大;建筑物的火灾

危险性越大,防火间距越大;建筑物扑救难度越大,防火间距越大。

(√)①

83、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

不宜大于10欧。(√)①

13

第三章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概论

第四章建筑工程防火设计

一、单选题

①1、《消防法》第十条规定:(B )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报送公安消防机构审核。

A、设计

B、建设

C、施工

D、监理

①2、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同意的建筑工程消防设计需要变更的,应经(C )核准。

A、地、市级公安消防支队

B、辖区消防大队

C、原审核的公安消防机构

D、上一级公安消防机构

②3、受理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时,对资料不齐的应当场或在(C )日内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资料。

A、3

B、4

C、5

D、10

①4、一般工程消防设计审核的时限是(B )日内。

A、7

B、10

C、20

D、30

①5、国家、省级重点工程及设置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工程,应在(C )日内完成消防设计审核工作。

A、7

B、10

C、20

D、30

②6、需组织专家论证的工程消防设计的审核时限是(D )日内。

A、7

B、10

C、20

D、30

①7、对申报消防验收的建筑工程,从受理登记之日起,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在(B )个工作日之内,组织消防验收。

A、7

B、10

C、20

D、15

③8、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消防产品必须是符合(C )条件的合格产品。

A、型式检验

B、强制性检验

C、市场准入

D、型式认可

①9、建筑工程验收后(C )日内,公安消防机构应制作并送达《建筑工程消防验收意见书》。

A、3

B、4

C、7

D、10

②10、图纸审核应首先查看(D ),了解工程的基本情况。

A、总平面布置图

B、规划图纸

C、消防水源道路图

D、设计总说明

①11、(D )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的消防质量一并委托具备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A、国家省级重点的

B、高层及地下

C、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

D、实行监理的

①12、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或者经审核不合格的建筑工程,(B )不得组织施工。

A、消防设施施工单位

B、建设单位

C、土建施工单位

D、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①13、现场查看建筑工程的(A )、工程的现状、消防水源、消防道路,消防设施,有利于确保消防质量。

A、周边环境

B、消防站的非属

C、市政供电

D、规划红线

②14、审查建筑工程总平面布置设计图纸,主要是

确定建筑物的(C )。

A、定位是否符合规划要求

B、耐火等级是否符合要

C、防火间距是否符合要求

D、火灾危险性类别

①15、审查工程设计依据的消防技术标准及适用的

标准条文是否正确,应首先查看(C )。

A、建筑工程初步设计图纸

B、建筑工程施工设计图

C、建筑工程设计总说明

D、规划方案设计图纸

①16、跨省的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工作,由(A )或

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消防机构负责组织。

A、公安部

B、公安部消防局

C、消防局指定的消防支队

D、建设部位

①17、建筑内部装修工程申报消防审核时,应填写

(D )。

A、《建筑工程消防设计防火审核申报表》

B、《自动消防设施设计防火审核申报表》

C、《建筑工程消防验收申报表》

D、《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审核申报表》

①18、国家、省级重点工程和其他设置自动消防设施的

建筑工程,(B)应编制消防设计专篇。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公安消防机构

D、施工单位

②19、验收不合格的建筑工程,如当事人不服,可自收

到意见书之日起(D)日内,向上级公安机关申请复议,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A、10

B、15

C、30

D、60

①20、建筑工程消防验收时,现场检查包括外观检查和

(C)两种方法。

A、资料审查

B、询问核查

C、测量测试

D、综合制定

①21、消防验收不合格的建筑工程,建设单位按要求整

改后,应(B)。

A、申报使用或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

B、申报复验

C、投入使用

D、要求复查

①22、设计单位应建立建筑工程消防设计(C )制度。

A、技术总复核

B、行政管理

C、质量责任

D、责任追究

①23、申报消防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先进行(C )

A、环保验收

B、规划部门验收

C、消防自验收

D、质检部门验收

①24、消防施工质量监理合格的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应

向(B )作出消防施工质量监理合格的书面承诺。

A、施工单位

B、建设单位

C、公安消防机构

D、设计单位

①25、建筑工程的验收结果应根据(B )和现场检查结

果进行综合评定。

A、消防工程的施工质量

B、资料审查

C、建筑防火施工质量

D、消防产品质量

①26、(B )建筑工程经消防验收合格后,需申报使用

或开业前检查。

A、学校

B、宾馆、商场

C、办公楼

D、公寓式写字楼

①27、(A )应当按照《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

修改消防设计图纸。

A、设计单位

B、建设单位

C、施工单位

D、监理单位

①28、易燃材料的露天堆场宜设置在天然水源充足

的地方,并宜布置在本单位或本地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B )侧。

14

A、下风

B、上风

C、侧风

D、正风

①29、一、二级单层、多层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B )米。

A、6

B、 7

C、8

D、9

②30、四级耐火等级的单层、多层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D)米。

A、7

B、 8

C、10

D、12

①31、高层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C)米。

A、9

B、 11

C、13

D、14

①32、高层民用建筑与一、二级耐火等级多层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A)米。

A、9

B、 11

C、13

D、14

①33、高层建筑与相邻高层建筑裙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A)米。

A、9

B、 11

C、13

D、14

①34、高层建筑的裙房与其他一、二级多层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A)米。

A、6

B、 7

C、9

D、11

②35、一类高层民用建筑与耐火等级一、二级丙类厂(库)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C)米。

A、15

B、13

C、20

D、25

②36、耐火等级一、二级丁、戊类厂(库)房与一类高层建筑裙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B)米。

A、9

B、10

C、15

D、20

①37、一、二级丁、戊类厂(库)房与二类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B)米。

A、13

B、15

C、20

D、25

①38、甲类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C)米。

A、16

B、14

C、12

D、10

①39、高层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C)米。

A、9

B、 10

C、13

D、15

①40、一、二级耐火等级单层、多层丙、丁、戊类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B)米。

A、8

B、10

C、12

D、14

①41、甲类仓库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C)米。

A、13

B、15

C、20

D、25

①42、甲类厂房距明火及散发火花地点不应小于(C)m。

A、20

B、25

C、30

D、50

①43、甲类厂房与一般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B)m。

A、20

B、25

C、30

D、50

①44、甲类仓库与重要的公共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D)m。

A、20

B、25

C、30

D、50

①45、乙类仓库(除乙类6项物品外)与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B)m

A、20

B、25

C、30

D、50

①46、乙类仓库(除乙类6项物品外)与重要公共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C)m。

A、20

B、25

C、30

D、50

②47、当较低一座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且相邻较高一面外墙的开口部位设有耐火极限不低于1.2h的防火门窗时,多层民用建筑之间不应小于(A)m。

A、3.5

B、4

C、6

D、不限

①48、当两座民用建筑相邻较高的一面的外墙为不开门窗洞口的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D)。

A、3.5

B、4

C、6

D、不限

②49、两座多层民用建筑的相邻外墙为非燃烧体,且无外露的燃烧体屋檐,当每面外墙上的门窗洞口面积之和不超过该外墙面积的(D),且门窗洞口不正对开设时,其防火间距可减少25%。

A、2%

B、3%

C、4%

D、5%

①50、城镇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

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C)m。

A、60

B、150

C、160

D、220

①51、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B)m。

A、3.5

B、4

C、6

D、7

②52、供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积不应小于(A)。

A、18m×18m

B、12m×12m

C、15m×15m

D、10m×10m

①53、一类高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应为(A)级。

A、一

B、二

C、三

D、四

②54、二类高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B)级

A、一

B、二

C、三

D、四

①55、高层民用建筑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B)级。

A、一

B、二

C、三

D、四

①56、高架仓库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B)级。

A、一

B、二

C、三

D、四

②57、以木柱承重且以非燃烧体材料作为墙体的建筑

物,其耐火等级按(D)级确定。

A、一

B、二

C、三

D、四

①58、甲、乙、丙类仓库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D)。

A、2.0h

B、2.5h

C、3.0h

D、4.0h

②59、二级耐火等级的多层住宅中的楼板,当采用预应

力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B)。

A、0.5h

B、0.75h

C、1.0h

D、1.25h

②60、建筑面积小于等于(B)m2的独立甲、乙类单层

厂房,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A、200

B、300

C、400

D、500

①61、丙类生产厂房如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最多允

许层数(D)。

A、单

B、3

C、6

D、不

②62、乙类库房如采用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只允许(A)

层。

A、单

B、2

C、3

D、6

①63、幼儿园、托儿所的儿童用房及儿童游乐厅采用三

级耐火等级时,建筑不应超过(C)层;采用四级耐火等级时,建筑不应超过()层。

A、一、二

B、二、二

C、二、一

D、三、

①64、消防车道穿过建筑物的门洞时,其净高和净宽不

应小于(B)m。

A、3.5

B、4

C、5

D、6

③65、建筑面积不大于(C)m2有火花、赤热表面、明

火的丁类生产厂房,时,也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单层建筑。

A、500

B、600

C、1000

D、2000

③66、二级耐火等级厂房中的房间隔墙,当采用难燃烧

体时,其耐火极限应提高(A)

A、0.25h

B、0. 5h

C、0.75h

D、1.0h

③67、厂房中的丙类液体中间储罐应设置在单独的房间

内,其围护构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B)级耐火等级建筑的相应要求。

A、一

B、二

C、三

D、

①68、作为泄压面积的轻质屋面和轻质墙体的单位质量

不宜超过(D)kg/m2;

A、10

B、20

C、30

D、

60

②69、有粉尘爆炸危险的筒仓,其(C)应设置必要的

泄压设施。

A、墙体

B、楼板

C、顶部盖板

D、

地面

15

①70、使用或储存特殊贵重的机器、仪表、仪器等设备或物品的建筑,其耐火等级应为(A)级。

A、一

B、二

C、三

D、四

①71、耐火等级低于四级的原有厂房,其防火间距可按(D)级确定。

A、一

B、二

C、三

D、四

①72、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的总控制室应(B)设置。

A、贴邻

B、独立

C、设在厂房内

D、没有要求

③73、厂区围墙与厂内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宜小于(C)m,且围墙两侧的建筑之间还应满足相应的防火间距要求。

A、1

B、3

C、5

D、10

①74、高层建筑的中庭屋顶承重构件采用金属结构时,应采取外包敷不燃烧材料、喷涂防火涂料等措施,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C),或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A、0.5h

B、0.75h

C、1.0h

D、1.25h

②75、民用建筑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C)h。

A、1.0

B、2.0

C、3.0

D、4.0

②76、在二级耐火等级的、多层民用建筑中,面积不超过100m2的房间隔墙,可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0.3h的(A)。

A、不燃烧体

B、难燃烧体

C、可燃烧体

D、易燃烧体

②77、两座甲类厂房相邻较高一面的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B)m。

A、3.5

B、4

C、6

D、不限

②78、相邻的两座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多层民用建筑,当较低一座的,屋顶不设天窗、屋顶承重构件及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h,且相邻的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时,不应小于(A)m。

A、3.5

B、4

C、6

D、不限

②79、两座高层建筑或当相邻较高一面外墙的开口部位设有耐火极限不低于1.2h的防火门窗其间距不宜小于(B)m。

A、3.5

B、4

C、6

D、不限

③80、一般情况下,未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的丙类二级耐火等级单层厂房,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B)。

A、6000m2

B、8000m2

C、4000m2

D、12000m2

①81、防火墙上不应开设门窗洞口,当必须开设时,应设置固定的或火灾时能自动关闭的(A)。

A、耐火极限不低于1.2h防火门窗

B、耐火极限不低于0.9h防火门窗

C、耐火极限不低于0.6h防火门窗

D、卷帘门

①82、当建筑物设置玻璃幕墙时,其窗槛墙、窗间墙的填充材料应采用(D)。

A、可燃材料

B、阻燃材料

C、难燃材料

D、不燃材料

①83、紧靠防火墙两侧的门、窗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当水平间距小于2.00m时,应设置(D)

A、甲级防火门、窗

B、防盗门、窗

C、丙级防火门、窗

D、固定乙级防火门、窗

③84、一类高层建筑的电信楼设有自动灭火系统,该电信楼的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为(D)。

A、1500m2

B、3000m2

C、1000m2

D、2000m2

②85、一级耐火等级的高层住宅,其分户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B)。

A、1.50h

B、2.00h

C、1.00h

D、1.25h

①86、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门均应为(C)。

A、防火卷帘门

B、丙级防火门

C、乙级防火门

D、甲级防火门

③87、未设自动灭火系统的砖混结构单层棉织品库房的

最大允许占地面积为(A)。

A、6000m2

B、3000m2

C、4800m2

D、8000m2

③88、建筑高度28米的高级旅馆,每个防火分区最大

允许建筑面积为(A)。

A、2000m2

B、3000m2

C、1500m2

D、1000m2

①89、未设自动灭火系统的高层民用建筑地下室防火分

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B)。

A、1000m2

B、500m2

C、600m2

D、800m2

②90、未设自动灭火系统的地下钢材库房,每个防火分

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A)。

A、1000m2

B、1500m2

C、600m2

D、不限

②91、未设自动灭火系统的地下润滑油库每个防火分区

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A)。

A、150m2

B、300m2

C、400m2

D、500m2

①92、防火墙的材料必须是(C)。

A、难燃材料

B、阻燃材料

C、不燃材料

D、不燃或难燃材料

①93、丙级防火门的耐火极限不低于(A)。

A、0.60h

B、0.90h

C、1.00h

D、1.20h

①94、甲级防火门的耐火极限不低于(D)。

A、0.60h

B、0.80h

C、0.90h

D、1.20h

①95、乙级防火门的耐火极限不低于(C)。

A、0.60h

B、0.80h

C、0.90h

D、1.20h

②96、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层甲类厂

房,每个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B)。

A、3000m2

B、6000m2

C、1500m2

D、4000m2

①97、除规范另有规定外,未设自动灭火系统的一、二

级耐火等级多层民用建筑,其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B)。

A、2000m2

B、2500m2

C、1500m2

D、5000m2

①98、二级耐火等级的民用建筑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不低

于(B)。

A、2.00h

B、3.00h

C、2.50h

D、4.00h、

③99、高层民用建筑内设置防火卷帘,且当卷帘两侧设

置独立的闭式自动喷水系统保护时,该系统喷水延续时间不应小于(B)。

A、2.00h

B、3.00h

C、1.50h

D、1.00h、

①100、未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的18层普通住宅,其每个

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C)。

A、2000m2

B、2500m2

C、1500m2

D、1000m2

①101、未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一类高层民用建筑,其

防火分区建筑面积不应大于(D)。

A、2000m2

B、2500m2

C、1500m2

D、1000m2

①102、建筑物中管道井的检查门应采用(C)。

16

A、甲级防火门

B、乙级防火门

C、丙级防火门

D、普通门

②103、建筑物内燃气锅炉房的门应采用(A)。

A、甲级防火门

B、乙级防火门

C、丙级防火门

D、普通门

②104、未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三级耐火等级的多层民用建筑最多允许(B),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B)。

A、5层,2500米 2

B、5层,1200米2

C、3层,1200米 2

D、2层,600米2

①105、电缆井、管道井、排烟道、排气道、垃圾道等竖向管道井,其井壁应为耐火极限不应低于(B)的不燃烧体。

A、0.50h

B、1.00h

C、1.50h

D、2.00h

①106、附设在多层建筑物内的消防控制室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C)的隔墙和不低于(C)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

A、1.50h,1.50h

B、2.50h,1.00h

C、2.00h,1.50h

D、2.00h,1.00h

①107、剧院等建筑的舞台与观众厅之间的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D)的不燃烧体。

A、1.50h

B、2.00h

C、2.50h

D、3.00h

②108、剧院舞台上部与观众厅闷顶之间的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A)的不燃烧体,隔墙上的门应采用(A)。

A、1.50h,乙级防火门

B、2.50h,甲级防火门

C、2.00h,乙级防火门

D、1.50h,甲级防火门

②109、电影放映室、卷片室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A)的不燃烧体墙与其他部分隔开。

A、1.50h

B、2.50h

C、2.00h

D、1.00h

①110、当烟气温度超过(B)时,排烟防火阀应能自行关闭。

A、700C

B、2800C

C、600C

D、1500C

①111、通风系统风管上设置的防火阀,其动作温度为(A)。

A、700C

B、2800C

C、600C

D、1500C

①112、防火分隔水幕的喷头布置应保证水幕的宽度不小于(A)。

A、6m

B、8m

C、15m

D、5m

①113、当建筑物的外墙为(A)时,防火墙可不凸出墙的外表面。

A、不燃烧体

B、难燃烧体

C、轻质墙体

D、可燃烧体

②114、防火墙设置在转角附近时,内转角两侧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B)。

A、3m

B、4m

C、2m

D、5m

①115、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D)穿过防火墙。

A、不宜

B、可以

C、不应

D、严禁

②116、防火墙内(C)设置排气道。

A、不宜

B、可以

C、不应

D、严禁

①117、多层建筑内的电缆井、管道井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B)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封堵。

A、低于

B、不低于

C、等于

D、远高于

①118、某商业营业厅设置在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

的首层,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排烟设施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且采用不燃材料装修,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C)。

A、2500m2

B、5000m2

C、10000m2

D、20000m2

①119、当地下商店总建筑面积大于(D)时,应采用不

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分隔。

A、2500m2

B、5000m2

C、10000m2

D、20000m2

①120、耐火等级为一、二级的丁、戊类多层厂房其每

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A)。

A、不限

B、4000m2

C、

C、6000m2

D、8000m2

③121、未设自动灭火系统的三层砖混结构桶装植物油

仓库的最大允许占地面积为(C)。

A、1200m2

B、1500m2

C、2800m2

D、4000m2

③122、未设自动灭火系统的单层三级耐火等级自熄性

塑料制品库房,其每个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D)。

A、3000m2

B、1500m2

C、4800m2

D、1000m2

②123、剧院舞台下面的可燃物品储藏室应采用耐火极

限不低于(B)的不燃烧体墙与其他部位隔开。

A、1.50h

B、2.00h

C、2.50h

D、0.50h

②124、防火分隔水幕不宜用于尺寸超过(A)的开口。

A、15m(宽)x8m(高)

B、10(宽)mx8(高)m

C、8m(宽)x10m(高)

D、8m(宽)x15(高)m

①125、建筑中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

间前室及合用前室的门应设置(C)。

A、防火卷帘

B、丙级防火门

C、乙级防火门

D、甲级防火门

③126、在穿过防火墙两侧各(C)范围内的风管及其绝

热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

A、4.0m

B、8.0m

C、2.0m

D、6.0m

①127、多层戊类砖混结构厂房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

许建筑面积为(A)。

A、不限

B、8000m2

C、16000m2

D、20000m2

①128、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钢材仓库,其最大

允许占地面积为(A)。

A、不限

B、8000m2

C、16000m2

D、20000m2

②129、可以布置在地下二层的设备用房有:(C)

A、用丙类液体作燃料的高压燃油锅炉

B、用乙类液体作燃料的常压燃油锅炉

C、用丙类液体作燃料的负压燃油锅炉

D、油浸电力变压器的变压器室

②130、采用相对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大于等于

(C)的可燃气体作燃料的锅炉,不得布置在地下室或半地下

室:

A、0.65

B、0.70

C、0.75

D、0.80

①131、当常(负)压燃气锅炉距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

(B)米时,可设置在屋顶上:

A、5

B、6

C、8

D、10

①132、设置在民用建筑内的锅炉的容量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的有关规定。油浸电力变压器的总容量不应大于(B)kVA,单台容量不应大于(B)kVA。

A、1120,560

B、1260,630

17

C、1300,650

D、1360,680

①133、设置在民用建筑内的柴油发电机房内应设置储油间时,其总储量不应超过(B)的需要量:

A、4.0h

B、8.0h

C、16.0h

D、24.0h

②134、建筑内装修材料燃烧性能等级为B

1

级装修材料为(B)。

A、不燃材料

B、难燃材料

C、可燃材料

D、易燃材料

②135、含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粉尘、纤维的丙类厂房中的空气,在循环使用前应经净化处理,并应使空气中的含尘浓度低于其爆炸下限的(C)。

A、10%

B、15%

C、25%

D、30%

①136、高层民用建筑的通风空调系统,横向应按每个防火分区设置,竖向不宜超过(B)。

A、4层

B、5层

C、6层

D、7层

②137、电视塔等特殊高层建筑的内部装修,装饰织物应不低于( B )级,其它均应采用( )级装修材料。

A、B1,B1

B、B1,A

C、A,B1

D、A,A

②138、建筑面积8000m2的火车站候车室顶棚部位装修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应不低于(B)。

A、A

B、B

1C、B

2

D、B

3

③139、每层建筑面积800m2的三层的商场营业厅,其顶棚部位的装修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应为(B)。

A、A

B、B

1 C、B

2

D、B

3

②140、下列哪些厂房中的空气不应循环使用(A)

A、一氧化碳压缩机室

B、焦化厂焦油厂房

C、柴油灌桶间

D、植物油加工厂的精炼部位

②141、下列房间的送风设备与排风设备可设置在同一房间内:(D)

A、甲、乙类厂房用的送风设备与排风设备

B、甲、乙类厂房用的排风设备和其它房间的送风设

C、甲、乙类厂房用的排风设备与其它房间的排风设备

D、甲、乙类厂房用的送风设备与其它房间的送风设备

②142、排除和输送温度超过80℃的空气或其它气体以及易燃碎屑的管道,与可燃或难燃物体之间应保持不小于(A)的间隙。

A、150mm

B、200mm

C、250mm

D、400mm

②143、甲、乙、丙类厂房中的送、排风管道宜(A)设置相互间不会用同一个系统。

A、分层

B、每二层

C、每四层

D、每五层

②144、电力电缆可以和输送(B)管道敷设在同一管道井内。

A、柴油

B、生产、生活用水

C、可燃性气体

D、热力

①145、卤钨灯和超过100W的白炽灯泡的吸顶灯、槽灯、嵌入式灯的引入线不应采用(D)作隔热保护。

A、瓷管

B、石棉

C、玻璃丝

D、阻燃的PVC

②146、下列(B)场所宜设置漏电火灾报警装置(系统):

A、按一级负荷供电的乙、丙类厂房和丙类仓库

B、按二级负荷供电的剧院、电影院、商店、展览馆

C、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砖木或木结构的古建筑

D、建筑内的消防用电设备

147、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可不具有下列功能:(D)

A、探测漏电电流、过电流等信号

B、发出声光信号报警

C、准确报出故障线路地址

D、联动自动灭火的消防设施

①148、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对建筑工程消防质量存在问

题的举报、投诉,应组织人员核查,并将核查情况(D)。

A、告知建设单位

B、告知施工单位

C、报上级公安消防机构

D、告知举报、投

诉人

①149、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当设置在地下一层时,

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D)。

A、4m

B、6m

C、8m

D、10m

150、设置在四层的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内建筑面积小于等于(A)的房间,可设置一个疏散门。

A、50 m2

B、60 m2

C、65 m2

D、75 m2

②151、老年人建筑及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儿

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宜设置在独立的建筑内。当必须设置在其它民用建筑内时(B)

A、可不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

B、宜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

C、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

D、应设置直通楼梯的出口

②152、经营、存放和使用甲、乙类物品的商店、作

坊和储藏间,(D)设置在民用建筑内。

A、总量小于1t可以

B、不宜

C、不应

D、严禁

②153、除(A)外,下述用房满足一定条件时可布

置在民用建筑内时。

A、燃煤锅炉

B、燃气锅炉

C、燃油锅炉(闪点为65℃)

D、油浸变压器

①154、消火栓箱的门不应被装饰物遮掩,四周的装

修材料颜色应与消火栓门的颜色 (A)。

A、有明显区别

B、协调

C、一致

D、没有规定

155、建筑内部装修(B)遮挡消防设施和疏散指示标志及其出口,并不得妨碍消防设施和疏散走道的正常使用。

A、可以

B、不得

C、不宜

D、可临时

①156、(A)管道不应穿过通风机房和通风管道敷设。

A、可燃气体

B、不燃气体

C、助燃气体

D、空气

②157、风管内设有电加热器时,电加热器前后各(C)

范围内的风管必须采用不燃保温材料。

A、500mm

B、600mm

C、800mm

D、900mm

①158、满足一定条件的燃油锅炉房、油浸电力变压

器室设置在民用建筑内时,外墙开口部位的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于( C )m的不燃烧体防火挑檐。

A、0.6

B、0.8

C、1.0

D、1.2

①159、电气线路穿越墙壁、楼层等处的孔洞,要采

用(B)填塞密实。

A、可燃材料

B、不燃烧或难燃烧材料

C、阻燃材料

D、阻膨胀材料

①160、民用建筑使用丙类液体作燃料时,液体储罐

总储量不应超过规范规定量,当直埋于高层建筑或裙房附近,面向油罐一面(C)范围内的建筑物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以不限。

A、2.0m

B、3.0m

C、4.0m

D、5.0m

①161、配电线路敷设在有可燃物的闷顶内时,应采

18

取穿(A)等防火保护措施。

A、金属管

B、PVC管

C、阻燃管

D、难燃材料管

①162、多层民用建筑中超过(A)的白炽灯不应直接设置在可燃装修材料或可燃构件上。

A、60w

B、100w

C、150w

D、200w

①163、卤钨灯及(D)以上的白炽灯泡的吸顶灯的引入线应采用瓷管、石棉、玻璃丝等不燃烧材料作隔热保护

A、45w

B、60w

C、75w

D、100w

①164、液化石油气总储量不超过(B)的瓶装液化石油气间可与高层建筑的裙房贴临建造。

A、0.5m3

B、1.0m3

C、2.0m3

D、3.0m3

①165、民用建筑使用丙类液体作燃料时,液体储罐总储量不应超过(C)。

A、5m3

B、10m3

C、15m3

D、20m3

③166、设置在建筑物内的锅炉、柴油发电机,储油间的油箱应密闭(D)。

A、可不设直通室外的通气管

B、且应设通向室外的通气管

C、且应设置通向室外的通气管,通气管应设置带阻火器(使用闪点大于55℃的柴油时可不设)的呼吸阀

D、且应设置通向室外的通气管,通气管应设置带阻火器的呼吸阀

③167、设置在建筑物内的锅炉,其进入建筑物内的燃料供给管道应在进入建筑物前设置(C)。

A、自动切断阀

B、手动切断阀

C、自动和手动切断阀

D、无强制性规定

①16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规定,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和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B)

A、20min

B、30min

C、60min

D、90min

①169、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暗敷设时应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A)。

A、 30mm

B、50 mm

C、 120 mm

D、200 mm

①170、一般情况下,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明敷设时(D)敷设。

A、可不穿管

B、可穿PVC管

C、可穿阻燃PVC管

D、应穿金属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

②171、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当必须设置在建筑地下或半地下室时,除面积满足一定条件外,其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 B )时可设置一个疏散门。

A、10人

B、15人

C、20人

D、30人

③172、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一、二级耐火等级多层办公楼,位于两个楼梯间之间的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其疏散门至最近的封闭楼梯间的最大允许距离为(B)。

A、35m

B、40m

C、45m

D、50m

③173、一、二级耐火等级多层敞开式外廊教学楼,位于两个楼梯间之间的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教室,其疏散门至最近的非封闭楼梯间的最大允许距离为(B)。

A、30m

B、35m

C、40m

D、45m

③174、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一、二级耐火等级多层医院,位于尽端的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病房疏散门至最近

的安全出口的最大允许距离为(B)。

A、20m

B、25m

C、35m

D、43.75m

①175、多层民用建筑中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

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不应大于(D)。

A、15m

B、20m

C、30m

D、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

最大距离

②176、高层民用建筑中一般房间内最远点至房门的

直线距离不宜超过(B)。

A、30m

B、15m

C、20m

D、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

最大距离

①177、高层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营业厅等,

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D)。

A、15m

B、20m

C、25m

D、30m

①178、位于袋形走道两侧的高层医院病房疏散门至外

部出口的最大允许距离为(A)。

A、12m

B、15m

C、18m

D、20m

②179、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层木工厂房内最远工作

地点到外部出口的最大距离为(D)。

A、40m

B、60m

C、70m

D、80m

①180、每个防火分区的相邻2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

水平距离不应小于(C)。

A、2m

B、3m

C、5m

D、6m

①181、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中观众厅的入场门、太

平门的门外(B)范围内不应设置踏步。

A、1m

B、1.4m

C、1.5m

D、2m

②182、体育馆观众厅每个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

不宜超过(C)人。

A、200-400

B、300-500

C、400-700

D、500-800

②183、某一电影院容纳人数为1200人,至少应设

置(C)个安全出口。

A、3

B、4

C、5

D、6

②184、单层、多层公共建筑位于2个安全出口之间

的房间,且建筑面积不超过(C),疏散门净宽不小于(),可设一个门。

A、100m2、0.9m

B、100m2、1.4m

C、120m2、0.9m

D、120m2、1.4m

②185、高层公共建筑位于2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

当其建筑面积不超过(C),可以设置一个门,但门的净宽不应小于()。

A、50m2、0.9m

B、60m2、1.4m

C、60m2、0.9m

D、75m2、1.4m

①186、单层公共建筑(托儿所、幼儿园除外)如面

积不超过200m2,且人数不超过(B)人时,可以设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A、30

B、50

C、60

D、100

②187、多层的居住建筑单元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

()或任一住户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大于(D)时,每层应设二个安全出口。

A、450m2、9m

B、500m2、10m

C、600m2、12m

D、650m2、15m

19

②188、多层民用建筑内,使用人数不超过(D)人且建筑面积不大于()的地下、半地下室,其直通室外的垂直金属梯可作为第二安全出口。

A、15、 250m2

B、20、300m2

C、25、 400m2

D、30、500m2

①189、六层的单元式住宅中一边设有栏杆的疏散楼梯,其最小宽度不小于(B)m。

A、0.9

B、1.0

C、1.1

D、1.2

②190、高层医院每个外门的净宽不应小于(D)m。

A、1.0

B、1.1

C、1.2

D、1.3

②191、高层医院双面布房走道净宽不应小于(C)m。

A、1.3

B、1.4

C、1.5

D、1.6

①192、高层居住建筑每个外门的净宽不应小于(B)m。

A、1.0

B、1.1

C、1.2

D、1.3

①193、录像厅、放映厅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面积()人/m2计算确定;其他歌舞娱乐场所放映游艺场所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面积(D)人/m2计算确定。

A、0.5 、 0.5

B、0.5 、 1.0

C、1.0 、 1.0

D、1.0 、 0.5

①194、厂房疏散走道最小净宽不宜小于(D)m。

A、1.1

B、1.2

C、1.3

D、1.4

①195、地上商店的面积折算值宜为(B)。

A、40%-60%

B、50%-70%

C、60%-70%

D、70%-80%

①196、公共建筑的室内疏散楼梯两梯段扶手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C)mm。

A、50

B、100

C、150

D、200

①197、高层公共建筑消防电梯间与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D)m2。

A、4.50

B、6.00

C、7.50

D、10.00

①198、作为疏散楼梯的室外楼梯栏杆扶手高度不应小于(C)m。

A、0.9

B、1.0

C、1.1

D、1.2

①199、作为疏散楼梯的室外楼梯除除疏散门外,楼梯周围(B)m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门窗洞口。

A、1.5

B、2

C、2.5

D、3

①200、消防电梯前室的门应采用(B)

A、甲级防火门

B、乙级防火门

C、丙级防火门

D、双向弹簧门

①201、高层居住建筑消防电梯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A)m2

A、4.50

B、6.00

C、7.50

D、10.00

②202、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电梯井、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B)h的不燃烧体隔墙隔开,隔墙上的门应采用()。

A、0.50、乙级防火门

B、2.00、甲级防火门

C、1.00、乙级防火门

D、3.00、甲级防火门

①203、建筑高度大于(B)m且设置电梯的高层厂房,每个防火分区内宜设置一部消防电梯。

A、24

B、32

C、50

D、100

②204、除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外,多层公

共建筑房间位于走道尽端,且由房间内任一点到疏散门的直线距离小于等于(C)m、其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m 时,可以设置1个疏散门。

A、10 、 0.8

B、12 、 1.0

C、15 、 1.4

D、20 、 1.5

①205、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内建筑面积小于等于

(B)m2的房间可以设置一个疏散门。

A、30

B、50

C、60

D、100

①206、地下、半地下民用建筑内房间建筑面积小于

等于(A)m2,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人时,可设置一个疏散门。

A、50 、 15

B、100 、 10

C、100 、 15

D、150 、 10

207、单、多层电影院、礼堂、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观众厅内疏散走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C)m;边走道净宽度不宜小于()m。

A、0.80、0.80

B、1.00、1.00

C、1.00、0.80

D、1.20、1.00

②208、消防电梯的排水井的容量不应小于(D)m3,

排水泵的排水量不应小于()L/S。

A、1.00、5

B、2.00、5

C、1.00、10

D、2.00、10

①209、高层公共建筑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当其建筑

面积不超过(),可以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D)

A、50m2、0.90m

B、60m2、1.00m

C、70m2、1.20m

D、75m2、1.40m

①210、高层教学楼位于两个安全出口的房间疏散门

至最近的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为(C)m。

A、20

B、24

C、30

D、40

①211、消防电梯的载重量不应小于(C)kg。

A、500

B、700

C、800

D、1000

①212、消防电梯的行驶速度,应按从首层到顶层的

运行时间不超过(D)s计算确定。

A、30

B、45

C、50

D、60

①213、公共娱乐场所观众厅的太平门应采用(A)。

A、推闩式外开门

B、转门

C、侧拉门

D、卷帘门

②214、一幢十五层的高层医院病房楼,第十五层人

数200人,第十四层150人,第十三层220人,第12层180人,第十二层疏散楼梯总宽度不应小于(D)m。

A、1.50

B、2.00

C、2.20

D、1.80

②215、除地下室外,相邻两个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

墙上有防火门连通时,且相邻两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之和不超过(B)m2的高层公共建筑,其防火分区可设一个安全出口。

A、1000

B、1400

C、1500

D、2000

二、多选题

①1、公安消防机构应依法对(ABCDE)建筑工程项目进

行消防监督审核。

A、新建

B、改建

C、扩建

D、建筑内部装修

E、用途变更

②2、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的依据有(ABC)。

A、消防法律

B、行政法规

C、技术规范

D、行政规定

①3、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的作用是(ABCD)。

20

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含答案与解析)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1.2020年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坚持节 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是由于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 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中加入明矾沉降过滤是为了消毒杀菌 C.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到江河、湖泊中 D. 燃煤过程中加入石灰石作为固硫剂,可减少酸雨对水的污染 2.下列能源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取之不尽的是() A. 太阳能 B. 石油 C. 核能 D. 天然气 3.燃煤会影响环境。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 酸雨 B. 温室效应 C. 臭氧层破坏 D.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面粉不仅可以燃烧,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爆炸 B. 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C. 天然气是可再生的能源 D. 搬运取用易燃易爆物品要轻拿轻放不能砸摔和撞击 5.乙醇(C2H5OH)俗名叫酒精,下列有关乙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乙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B. 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5 C. 乙醇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2︰6︰1 ×100% D. 乙醇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2×2 12×2+1×6+16×1 6.我国已开始使用乙醇汽油,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混合而成的一种 燃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 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 用石油可炼制汽油 D. 用玉米、高粱等发酵可制得乙醇 7.推理是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CO和CO2的分子构成不同,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 B. C、CO、CO2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故均具有碳的还原性 C. 化学反应通常有能量变化,所以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 D. 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中一定有碳、氢和氧三种 元素 8.“可燃冰“是在海底的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外观像冰。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A. “可燃冰“储藏的可燃成分是甲烷 B. “可燃冰”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能源 C. “可燃冰”提供了水可能变成油的例证 D. “可燃冰”中的可燃气体若大量泄漏于大气中,能加剧温室效应 9.下列气体会造成酸雨的是() A. 氮气 B. 氧气 C. 水蒸气 D. 二氧化硫

热风炉自动燃烧

营口钢厂热风炉自动燃烧控制的方案 一、背景说明: 热风炉是高炉炼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设备之一,是提供高炉热风热量的,其提供的热量约占高炉炼铁生产耗热的25%左右,热风温度对高炉炼铁生产产量和节能至关重要,热风炉风温对提高高炉炼铁的许多经济技术指标非常明显,其主要表现在:降低焦比、提高煤比、提高产量。 热风炉的主要作用是把鼓风机站供来的冷风加热到高炉要求的温度,供高炉生产用,热风炉是一种利用蓄热原理工作的换热设备,其工作原理决定它的工作方式是循环周期性的。需要多座(通常是3到4座)交替循环工作,才能满足高炉连续生产的需要。每座热风炉工作又分燃烧阶段和送风阶段。 燃烧阶段:将热风炉内的蓄热体加热,先将冷风阀关闭,煤气和助燃空气按一定的空燃比燃烧,烟气通过烟道排出。 送风阶段:鼓风机站送来冷风进入热风炉与蓄热体充分热交换,达到一定温度时由热风管道送入高炉。对每一座热风炉是一种序批式生产过程。不同的送风制式有:两烧一送,交错并联,两烧两送,半并联方式。 这种序批式生产过程是对燃烧阶段和送风阶段在相对时间内互相 衔接切换,只有燃烧自动化的实现,才有可能实现燃烧阶段和送风阶段相互按照管理要求切换,达到最大节能效果。实现热风炉优化操作。热风炉在其结构上有多种形式,其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而热风炉的自动化控制也基本相同,主要分为燃烧控制和各设备间的逻辑顺序控制,顺序控制基本能够实现自动。 热风炉自动燃烧控制,据掌握的资料情况和现在的文献看,除引进的高炉外,实现有效的自动燃烧控制很少见,其热风炉的燃烧控制几乎都是在操作站画面上手动(HMI手动),由于手动受人为的因素影响,一人不可能同时操作煤气和助燃空气两个调节阀,就不可避免的出现燃烧状况时好时坏的波动现象。也不能保证空燃比的恒定,经常造成时而煤气过量不能充分燃烧,时而空气过量温度烧不上来,达不到节省能源效果。 二、具体说明: 利用PLC控制系统控制热风炉自动燃烧的方法: 系统构成除工艺和电气的相关设备外,主要仪表设备包括PLC控制系统及热风炉操作站,热风炉各部位温度检测,煤气总管压力调节阀,助燃空气压力调节阀及助燃风机调节门,每座热风炉煤气流量检测和流量调节阀、助燃空气流量检测和流量调节阀,热风炉烟道烟气

纸张燃烧的制作方法

步骤1:首先建立一个720*576,长度为6秒的合成图像(comp),把它命名为“燃烧”。如图1。

步骤2:导入一段影片。此练习中导入heart.jpg。将heart拖动到合成图像中。按Ctrl+Alt+F,使图像与合成图像一样大。如图2。 步骤3:再建立一个720*576的名为“置换”的合成图像。建立一个和合成图像等大的固体层(solid),在该层上施加Fractal Noise效果(Effects/Render/Fractal Noise)。将contrast值设为205。在Transform卷展栏中取消“uniform scal

ing”的圈选,将高度缩放值设为200%(这样使火苗的长度增加,在原来的火球形状上产生更多的卷曲火舌)。如图3。

步骤4:在Fractal Noise的evolution项上,设定关键帧。0秒时为0,4秒时为旋转4圈。如图4。 接下来我们要使Fractal Noise产生向上的动画效果。 在分形噪波(Fractal Noise)的Transform项中的offset turbulence上,设定关键帧,0秒时值为360,288,4秒时为360,96。如图5。

把合成图像“置换”拖到合成图像“燃烧”中。关闭它的可视开关。(前面的小眼睛)。如图6。 步骤5:在合成图像“燃烧”中,创建一个720*576,名为“火焰”的固体层。在其上施加椭圆(Ellipse)效果(Effect/Rende r/Ellipse)。将Ellipse中的内圈颜色(inside color)设置为桔黄色(R255,G128,B0),外圈颜色(outer color)设为一种略深的桔黄色(R128,G64,B0)。柔和度(softness)设为0%。 在时间线窗口中,ellipse滤镜中选择高度(height),按下Shift+Alt+=,建立一个表达式。

燃气燃烧方法(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燃气燃烧方法(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6024-92 燃气燃烧方法(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燃烧方法,是燃烧装置热工性能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燃气燃烧在不同物态燃料中是一种最理想的燃烧方式,一般是将燃气通过燃烧器喷向空气中进行。根据燃气与空气在燃烧前的混合情况,可将燃气燃烧方法分为三种: 1.扩散式燃烧法 将燃气、空气分别从相邻的喷口喷出,或者燃气直接喷人空气中,两者在接触面上边混合边燃烧,也称有焰燃烧法。 2.完全预混式燃烧法 按一定比例将燃气、空气均匀混合,再经燃烧器喷口喷出,进行燃烧。由于预先均匀混合,可燃混合气一到达燃烧区就能在瞬间燃烧完毕,燃烧火焰很短,甚至看不见火焰,故电称为无焰燃烧法。

3.部分预混式燃烧法 在燃气中预先混入部分空气(通常,一次空气系数α′=0.45~0.75),然后经燃烧器喷入空气中燃烧,也称为半无焰燃烧法。 从本质上看燃气的燃烧过程,与其它种类燃料一样,也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属物理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和时间; (2)混合气的加热和达到着火,也屑物理过程,依靠可燃混合气本身燃烧反应产生的热量来预热; (3)完成燃烧化学反应,属化学过程,反应速度受化学动力学因素控制。 所以,燃气燃烧过程所需的时间,包括氧化剂与燃气混合预热所需的时间τph和进行化学反应所需的时间τch,即: τ=τPh+τch 按燃烧阶段所需时间不同,也可区别出以上不同

【知识贴】燃烧法自动定氮仪使用注意事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传统的凯氏定氮仪,凯氏定氮仪由于样品前处理、进样后的各种准备让大家很是头大,于是燃烧法自动定氮仪就出现了。由于面世不久,很多人在燃烧法自动定氮仪测定氮含量时候操作不够规范,造成仪器损坏严重等问题。本文就燃烧法自动定氮仪的使用注意事项做一个简单介绍,希望能够帮到经常操作软件的小伙伴。 燃烧法自动定氮仪 一、进样盘复位 使用燃烧法自动定氮仪开机应按照操作步骤顺序进行。开主机前如将进样盘取下后,进样盘孔位不在零位要进行手动归零;如没有将进样盘取下,会出现进样盘复位的要求,点击确定就可以啦。 二、清理灰分管 每次开机前要尽可能清理干净灰分管,防止因灰分过高导致燃烧不完全、气体堵塞压力过大等情况。这样可以保证样品的充分燃烧。

三、检查还原管 如需进行高温清灰,在断开还原管连接时,要立即用堵头堵上还原管上口,并堵上与大干燥管连接的铜管上口。新装填还原管,应检查各处真空硅脂和密封圈的完好程度。需要注意的是装回还原管时要用无水乙醇擦洗还原管外壁。 四、检漏在低温下进行 使用仪器前建议对仪器进行检漏处理,而这一过程应该在低温下进行。将燃烧管下部垫高,保证O圈在管内。有问题的要及时联系代理商或服务商处理。 五、分析应完全参照执行 在分析过程中,尽可能不要碰触气体减压阀和仪器背后参比气出口管,防止气流波动造成的分析结果误差。如果出现中途停电的问题,要立即打开仪器前门和左右挡板,防止仪器散热不好损害硬件。 关于燃烧法自动定氮仪的选择,大家都会选一些名气大、资历老、服务和质量靠谱的公司。大昌洋行是有着多年传统瑞士背景的老牌企业,代理着众多欧美先进仪器,无论是服务还是仪器质量都还是很不错的。如果大家还在考察阶段,不妨看看这家公司。

低氮分级燃烧技术的介绍

低氮分级燃烧技术 一.低NO x优化燃烧技术的分类及比较 为了实现清洁燃烧,目前降低燃烧中NO、排放污染的技术措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炉脱氮,另一类是尾部脱氮。 1.1炉脱氮 炉脱氮就是采用各种燃烧技术手段来控制燃烧过程中NO x的生成,又称低NO x 燃烧技术,下表给出了现有几种典型炉脱氮技术的比较。 表2

1.2尾部脱氮 尾部脱氮又称烟气净化技术,即把尾部烟气中已经生成的氮氧化物还原或吸附,从而降低NO x排放。烟气脱氮的处理方法可分为:催化还原法、液体吸收法和吸附法三大类。 催化还原法是在催化剂作用下,利用还原剂将NO x还原为无害的N2。这种方法虽然投资和运转费用高,且需消耗氨和燃料,但由于对NO x效率很高,设备紧凑,故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催化还原法可分为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相比,设备简单、运转资金少,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技术。 液体吸收法是用水或者其他溶液吸收烟气中的NO x。该法工艺简单,能够以硝酸盐等形式回收N进行综合利用,但是吸收效率不高。 吸附法是用吸附剂对烟气中的NO x进行吸附,然后在一定条件下使被吸附的NO x脱附回收,同时吸附剂再生。此法的NO x脱除率非常高,并且能回收利用。但一次性投资很高。 炉脱氮与尾部脱氮相比,具有应用广泛、结构简单、经济有效等优点。表2中各种低NO x燃烧技术是降低燃煤锅炉NO x排放最主要也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措施。一般情况下,这些措施最多能达到50%的脱除率。当要进一步提高脱除率时,就要考虑采用尾部烟气脱氮的技术措施,SCR和SNCR法能大幅度地把NO x排放量降低到200mg/m3,但它的设备昂贵、运行费用很高。 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和当前经济实力还不雄厚的国情,以及相对宽松的国家标准CB13223一2003,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更适合发展投资少、效果也比较显著的炉脱氮技术。即使采用烟气净化技术,同时采用低NO x燃煤技术来控制燃烧过程NO x的产生,以尽可能降低化设备的运行和维护费用。

燃烧合成介绍

燃烧合成(combustion synthesis,简称CS)又称为自蔓延燃烧合成,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的自身放热使反应持续进行的合成方法。该方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前苏联科学家对火箭固体推进剂燃烧问题的探讨。早在1967年,Merzhanov和Borovinskaya在研究Ti-B混合粉坯时就发现自蔓延燃烧现象,并提出自蔓延高温合成(self-propagating high- temperature synthesis,简称SHS)的概念[104]。SHS 最大的特点是合成反应的自发热和自维持,在合成过程中不需要外部能源供给[104,105]。采用SHS工艺可以合成陶瓷材料、金属基与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梯度材料、高温超导等高技术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106,107]。此项新的合成技术一出现就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列入各国高技术材料发展的规划中。 然而,SHS技术工艺可控性较差。同时,由于燃烧温度一般高于2000 °C,合成的粉末粒度大,难以满足小粒径、大表面粉体材料合成的要求。因此,研究人员将SHS技术与湿化学方法相结合,发展出了低温燃烧合成(1ow-temperature combustion synthesis,LCS)新技术。相对于SHS工艺,LCS工艺中的燃烧温度大为降低,从而避免了产物的严重烧结。LCS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 起燃温度低,一般在120-350 °C。(2) 反应自维持,合成时间短;(3) 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使产物具有疏松多孔的微观形貌;(4) 保留湿化学方法的优点,化学计量比准确,各组分间能达到分子或原子级均匀度;(5) 产物的烧成温度比传统固相反应有较大降低;(6) 合成所需设备简单,原材料成本低。因此,LC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氧化物粉体[108-112],尤其是复合氧化物粉体材料的制备,例如各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BaTiO3、SrTiO3电子陶瓷,YBCO系高温超导体及多种其它功能陶瓷材料[113-116]。 燃烧合成中的燃烧反应本质上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通常选取金属硝酸盐作氧化剂,有机物作还原剂(燃料)。金属硝酸盐在充当氧化剂的同时,还提供目标产物所需的金属离子。此外,硝酸盐还保证了金属粒子的良好溶解性。燃料的选取一般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求燃料与硝酸盐所发生的燃烧反应比较温和,产生气体无毒。二是选取的燃料最好对金属离子有络合作用,因为络合剂可以增加金属离子的溶解性,并阻止在前驱体溶液中金属盐的结晶析出。 燃烧合成所需氧化剂和还原剂(燃料)的量可根据推进剂化学原理进行计算。Jain等[117]提出了一种计算氧化剂和还原剂比例的简单方法,即分别计算两者的总还原价和总氧化价,按照总还原价和总氧化价相等的原则来确定它们的化学计量比。当燃料/硝酸盐的比例少于化学计量比时,燃烧反应称为“贫燃反应”。当燃料/硝酸盐的比例高于化学计量比时,称为“富燃反应”。为了保证目标产物的化学组成和燃烧反应的完全,有时需额外添加一定量的氧化剂。硝酸铵是常用的一种氧化剂。例如,在合成钛酸钡时,加柠檬酸的同时需要加入适量硝酸铵,既保证了Ba2+、Ti4+有足够的络合剂,又避免过量有机物燃烧不完全。另外,空气中的氧气也可作辅助氧化剂。

有氧燃烧工艺技术

有氧燃烧工艺技术 第一部分:相关基础理论 有氧燃烧在焊接、切割等工业应用中,三章节的头一部分将一步一步的用基础理论来描述。 首先描述他们相关的物理特性和贮存、处理的问题,同时指导他们自身燃烧。第二章,将适当地处理工业燃气,根据特定的用氧参数来对它们的特性作量化评诂。第三章,针对不同的工业氧燃料过程,提供选用燃气参数的指导。 1. 什么是燃气? 这个问题不在于定义一种燃料,有氧或空气的燃烧,放出有用的热量,而是定义一种气体,区分液体燃料。在工业中,可能更观注可得到的燃料的种量和数量。那样液化气,压缩气、冷冻气,混合气,溶解气和纯种气体一样好。在技术上,一种燃料在常温、常压下全是气态那就是一种气体。因此他的沸点低于外界温度,在外界温度下的蒸汽压力比常规压力高。假如固定容器内的压力等于这个高的蒸汽压力,它可能变成为液化汽。液体燃料,是另一种,它的沸点高于外界(大气)温度,在外界温度下的蒸汽压力低于大气压力。简单地表示,假如你把一种液体放在一个瓶子里,并盖上一个松的软木塞,这时他是液态的。将它密封在一个结实的容器里,她它是液体,假如吹掉软木塞,那时他就是一种气体。这是在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一个分界线,但他是任意的也是很宽松的,同时我们想在某种状态下,让一些液体穿过分界线变成气体。当然也可以,我们从来不能确定我们的大气温度。通常,它在20℃或25℃,因此一些在夏季是气体,在冬天可能就是液体。 气体转化成液体需要增加压力或增加温度,或者两者都增加。在过渡状态附近,他可能是蒸汽,随着温度和压力的轻微改变,他将变得饱和,并转变成液体。在过渡状态,液体和饱合蒸汽是平衡的,压力的大小取决于在温度。但是,一旦液体出现,在固定压力下,气体空间必定包是饱和蒸汽,它有多少燃气存在。但是所有这样气体/液体的互换性仅依靠气体的高于临界温度,在这个温度通过压力不可能使气体液化。如所谓的永久气体(恒定),如氢,一氧化碳,甲烷和氧气,有较低的临界温度,以至于我们在常温下从来看不到他们的液体状态。 2. 范围和可用性 有两个突出的例子:氢,一氧化碳,大多数燃气实质上是碳氢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也就是说,仅有氢、氧组成。这些碳氢化合物和碳氢燃料都是同类物质。偶尔C—H—O成分,如乙醚、酒精、丙酮和环氧乙烷被用作添加剂,但不是工业产品热最喜欢用的重要物质。大约有20种碳氢燃料,其中有一些太贵、太稀有、太危险而不考虑使用。他们值得研究,从它们的逻辑分布和专业术语能帮助去揭开它们的奥秘。通过表1简单地可以看出碳(四个化学键)、氢(一个化学键)是怎样组合和命名。但仅有一些可能产生混淆是通用名称,如乙炔和乙烯。 从上到下看,排表示出分子尺寸的增加和物料性质。从左列到右列表示不同的分子结构和他们的燃烧特性。较低的虚线是区分液体和气体。上部的虚线是区分在环境温度下能液化气体和不能液化气体。(有多过两种的碳氢化合物不在表上,如乙烯基乙炔和丁二炔多)。所有这些都是脂肪的或是直线分子链组成。芳香烃或环烃已被排除,因为他们是液体或固体。注意,按严格意义说尽管不是一种烃, 氢逻辑地应在甲烷、C 6H 2 之上,因此从现在开始开始被做在表1中。 3. 物理性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案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第1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多年以来,加拿大已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到美国。现在,美国并不需要它,加拿大正在转向亚洲市场。在2015年,巴西将成为石油出口国。人们之所以对石油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为石油是当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与石油一样,煤、天然气也是重要能源。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提出问题在化学反应时,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呢? 讨论交流结合以前学习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现象讨论相关原因。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实验活动 【实验操作】在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小匙干燥的生石灰(或几小块食品袋中的干燥剂,主要成分CaO),再加入约2mL水,观察现象,并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 【实验现象】生石灰逐渐膨胀,碎裂成粉末,产生大量的白雾,用手触碰试管外壁,感觉发烫。 【实验结论】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aO + H2O = Ca(OH)2 归纳总结 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即有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许多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燃烧、镁和盐酸反应等;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CO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CO。 2.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 (1)生活燃料的利用:做饭、取暖等; (2)利用燃料产生的热量:发电、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发射火箭; (3)爆炸产生的热量:开采煤矿、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 (4)食物在体内缓慢氧化放出热量:维持体温和日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5)能量的转化: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使用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探究点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提出问题(1)你家中做饭、洗浴用什么燃料? (2)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使用什么燃料?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5207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 预混式燃烧(正式版)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 (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燃气燃烧时,一次空气过剩系数α′在0~1之 间,预先混入了一部分燃烧所需空气,这种燃烧方法 称为部分预混式燃烧或大气式燃烧。 一、部分预混层流火焰 产生部分预混层流火焰的典型装置就是本生灯。 如图3—4—6,燃气从本生灯下部小口喷出,井引射 入一次空气,在管内预先混合,预混后的气体自灯口 喷出燃烧,产生圆锥形的火焰,周围大气亦供给部分

空气,称为二次空气,通过扩散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混合燃烧。 这样,在正常燃烧时形成两个稳定的火焰面:内火焰面,即由燃气与一次空气预混合后燃烧而产生。为圆锥形,呈蓝绿色,强而有力,温度亦商,为部分预混火焰,也称为蓝色锥体;外火焰面,是二次空气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进行的扩散混合燃烧,其形状也近似圆锥形,呈黄色,软弱无力,温度较低,这是扩散火焰。 蓝色的预混火焰锥体出现是有条件的。若燃气/空气混合物的浓度大于着火浓度上限,火焰就不可能向中心传播,蓝色锥体就不会出现,而成为扩散式燃烧。若混合物中燃气的浓度低于着火浓度下限,则该混合气根本不可能燃烧。氢气燃烧火焰出现蓝色锥体的一次空气系数范围相当大,而甲烷和其它碳氢化合

锅炉燃烧自动控制

摘要 本文研究了燃煤锅炉燃烧系统的自动控制问题。首先简述了燃煤锅炉的工艺流程、特点及调节系统的任务;分析了燃烧系统调节对象的特性。根据工艺特点,把燃烧控制分成主汽压控制、燃烧经济性控制和炉膛负压控制三部分,分别进行讨论。针对主汽压控制系统这一复杂对象,结合模糊逻辑控制理论,提出了FUZZY—SMITH控制算法,并且与传统PID控制和PID—SMITH控制相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动静特性及很强的鲁棒性。 根据现场采集到的数据分析,在锅炉实际生产中,蒸汽压力一定的情况下,热效率和送风量存在着二次曲线的关系。由于二次曲线存在极值,这个极值就是我们要寻求的燃烧最优点。本论文以热量信号为寻优的目标函数,采用动态自寻优控制方法,使系统不断向最优工作点靠近,提高了热效率。其次,由于寻优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所以算法可以适应由于煤质变化或工况变化等引起的最佳工作点的漂移,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炉膛负压的控制采用传统的PID控制。 关键词 PID控制SMITH预估控制模糊控制燃煤锅炉燃烧控制 自寻优

1.1课题来源 工业锅炉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通常蒸发量较小的用来供热或提供循环热水,蒸发量大的用来驱动蒸汽轮机和蒸汽机,使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或进而转换为电能。一台锅炉要能安全、可靠、有效地运行,运行参数达到设计值,除了锅炉本身设备和各种辅机完好外,还必须要求自动化仪表工作正常和自动控制系统方案正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国的工业或民用采暖锅炉的运行普遍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靠人工经验来控制燃烧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锅炉效率不高,能量浪费。同时,生产现场蒸汽用量经常变化,且没有规律,而供汽量目前都采用人工调节的办法来满足热用量的变化,这种人工调节的办法,使供汽的“量”存在浪费的问题,且供汽的“质”也难以保证。因此,锅炉的自动控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节省能源和自动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实现自动控制的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就为计算机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提供了迫切性,而计算机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也为其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利用计算机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是目前自动控制技术发展的方向。 本课题为内蒙古重点攻关项目。 1.2课题发展状况 1.2.1工业锅炉简介 一、工业锅炉的工作过程[1] 图1.1为锅炉结构和工艺流程示意图。燃烧的煤层厚度通过闸板控制,炉排转速可由交流变频调速电机控制。尾部受热面有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

保温材料燃烧性能等级

保温材料燃烧性能等级 1.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岩棉、玻璃棉、泡沫玻璃、泡沫陶瓷、发泡水泥、闭孔珍珠岩、无 机保温砂浆等 2.燃烧性能为B1级的保温材料:特殊处理后的挤塑聚苯板(XPS)/特殊处理后的聚氨酯(PU)、酚醛、胶粉聚苯粒等 3燃烧性能为B2级的保温材料:模塑聚苯板(EPS)、挤塑聚苯板(XPS)、聚氨酯(PU)、聚乙烯(PE)等 现有一保温装饰材料聚氨脂硬泡保温装饰复合板 防火等级达到国家等级A级 超薄石材系列| 玻化砖系列| 金属板系列| 清水混凝土板4种系列板材 其特点: (1) 超高的性价比,增加楼盘卖点(性价比高) 新型的保温材料、优良的保温性能、高雅的装饰效果,外加50年的使用年限,解决返修问题,减 少维修费用和社会垃圾。 (2) 解决传统保温工艺的弊端(解决冻融,饰面开裂,脱落) 传统的苯板、挤塑板容易出现冻融现象,涂料饰面容易开裂;面砖饰面容易脱落;保温材料与墙体 的粘接性不良,容易整体脱落。干挂幕墙存在冷桥等等问题。(讲解下聚氨脂复合板的特性) (3)优良的保温装饰效果(导热系数0.023w/(m*k))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将保温材料和装饰材料在工厂一次成型,保温材料为新型保温材料,饰面多种多样,一次性施工即能达到优良的保温装饰效果。 (4) 保温材料行业领先、性能一流 保温层采用第三代的保温材料---聚氨酯,为目前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最小,密度、抗拉、抗压、吸水性、防火性等其他物理性能都比较优良的保温产品。 (5) 施工简单快捷、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产品在工厂一次性复合,现场直接粘接施工,较传统工艺相比减少了施工工序,也随之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6) 饰面石材为超薄石材,降低板材自重,减少墙体荷载。 (7) 因现场喷涂,形成整体防水层,没有接缝,仟何高分了卷材所不及,减少维修工作量。 (8) 使用寿命长,据国外已用工程总结和研究测试获知,耐老化年限可达30年之久。 (9) 空腔构造,抗风压能力强。 喷涂硬泡聚氨酯保温层与基层墙体牢固结合,与基层墙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接缝、无空腔,减少了风压特别是负风压对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破坏。 目前国内无机保温材料市场最好的牌子:JZ-C(无机活性)保温浆料,也是天意集团生产的。 天意牌JZ-C(无机活性)保温浆料是根据热物理学原理,运用自主创新和发明的物理成孔技术、 果壳型轻骨料制造技术、多孔体烧结料温控技术、柔性释放应力的抗裂技术等,并采取气流成型最新工艺对多孔体烧结料、矿物纤维、活性硅等优质天然矿物进行精工制作而成的环保型高新技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新产品所含三项核心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L2.4;ZL2.2;ZL2.3 JZ-C(无机活性)保温浆料产品特点 无毒无害绿色环保 产品所用原材料全部是纯天然矿物质,能从根本上避免化工类和有机物材料与无机物材料混合 类保温材料在自然老化、夏季高温情况下散发和释放有害物质侵害人身健康的问题。 防火绝燃杜绝火患 用JZ-C保温浆料制成模块放置明火上连续烧72小时,材料无变形损失现象。用手指放在材 料背面可以承受,说明触火面温度在800℃以上,而背火面温度在100℃以内,隔热保温性能明显。

吸附催化燃烧工艺简介

1、吸附-催化燃烧法原理 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法,该设备采用多气路连续工作,设备多个吸附床可交替使用。含有机物的废气经风机的作用,经过活性炭吸附层,有机物质被活性炭特有的作用力截留在其内部,吸附去处效率达80%,吸附后的洁净气体排出;经过一段时间后,活性炭达到饱和状态时,停止吸附,此时有机物已被浓缩在活性炭内,之后按照PLC自动控制程序将饱和的活性炭床与脱附后待用的活性炭床进行交替切换。CO(催化氧化设备)自动升温将热空气通过风机送入活性炭床使碳层升温将有机物从活性炭中“蒸”出,脱附出来的废气属于高浓度、小风量、高温度的有机废气。 催化燃烧法:VOC-CH 型有机气体催化净化装置,是利用催化剂使有害气体中的可燃组 和分在较低的温度下氧化分解的净化方法。对于 CnHm 和有机溶剂蒸汽氧化分解生成CO 2 O并释放出大量热量。其反应方程式为: H 2 图3-1 VOC-CO原理图 活性炭脱附出来的高浓度、小风量、高温度的有机废气经阻火除尘器过滤后,进入特制的板式热交换器,和催化反应后的高温气体进行能量间接交换,此时废气源的温度得到第一次提升;具有一定温度的气体进入预热器,进行第二次的温度提升;之后进入第一级催化反应,此时有机废气在低温下部份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对废气源进行直接加热,将气体温度提高到催化反应的最佳温度;经温度检测系统检测,温度符合催化反应的温度要求,进入催化燃烧室,有机气体得到彻底分解,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净化后的气体通过热交换器将热能转换给出冷气流,降温后气体由引风机排空。 有机物利用自身氧化燃烧释放出的热量维持自燃,如果脱附废气浓度足够高,CO 正常

使用需要很少的电功率甚至不需要电功率加热,做到真正的节能、环保,同时,整套装置安全、可靠、无任何二次污染。 2、处理工艺流程 根据行业要求及减少用户投资成本、运行维护费用,拟采用湿法除尘、干式过滤、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脱附的方式对喷漆房污染综合治理,其中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法工艺流程图如下: 图3-2 喷漆废气处理工艺流程图 本处理装置工艺采用湿法除尘+干式过滤+吸附+催化净化装置,工作方式为:一个湿式除尘塔+干式过滤器+若干个吸附床,经过除尘过滤去除漆雾后,有机废气进入吸附床中进行吸附工作,净化后的气体由风机排入排气筒达标排放。日常工作时吸附床中一个进行脱附再生工作,其余进行吸附工作。脱附时启动催化燃烧器中的电预热器,待温度达到起燃温度时,由脱附风机和补冷风机补入系统中的冷风,经混合后调到适当温度(140℃,其中废气中有机成分沸点:甲苯110.6℃,二甲苯138-144℃)后送入吸附床进行脱附操作,吹脱出的高浓度有机废气(可浓缩10-20倍)与燃烧后的热废气在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得到预热后送入燃烧室,在燃烧室中升到起燃温度后由催化剂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无害的 CO 2和H 2 O。燃烧后的废气经脱附出的气体热交换温度降低至180-200℃后用于脱附,多余废 气排入排气筒。 由多个吸附床轮流进行吸附和脱附再生,吸附与脱附之间切换,连续运行(工作时间可根据企业生产情况调节)。本工程设计废气浓度100ppm,浓缩后有机废气浓度可达到5000mg/m3以上,在燃烧器启动通过电加热升温至起燃温度后,可维持自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燃烧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2 燃烧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认识酸雨的危害。 (2)运用讨论的方法,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更强的求知欲。 (3)逐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燃料的燃烧。 (4)培养对化学、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逐步培养学生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实验→联系实际→拓展引申→开阔视野→小结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模拟酸雨水”。 学生用具:树叶。 【教学过程】 [以图片的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在开始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来观看两组幻灯片。(或投影) [投影] 第一组:课本P128图7—24。 第二组:课本P134图7—30、图7—31、图7—32。 [设问]这样的两组画面给同学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学生回答]第一组画面显示的是化石燃料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第二组画面显示了燃料在燃烧提供能量的同时,却给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腐蚀岩石,污染空气。 [过渡]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新课引入]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我们主要从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的角度来学习。 [板书]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设问]你知道哪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呢? [学生讨论] [回答]可能有的答案: 1.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以及它们的加工产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含氮、含硫的化合物,排放到大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 2.1930年12月1日至5日,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燃料的燃烧排放出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在逆温的条件下大量积累,使60多人中毒死亡,几千人患呼吸道疾病,许多家禽死亡。 3.汽车中的燃料——柴油或汽油,燃烧时产生的一些物质会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尾气中含有一些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氧化物和烟尘等,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严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人。由于该市三面环山,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汽车漏油、汽油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排放尾气,城市上空聚积近千吨的石油废气、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这些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淡蓝邑的光化学烟雾。

燃气燃烧方法—完全预混式燃烧

安全管理编号:LX-FS-A99325 燃气燃烧方法—完全预混式燃烧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燃气燃烧方法—完全预混式燃烧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在燃烧之前,将燃气与空气按α′≥1预先混合,然后通过燃烧器喷嘴喷出进行燃烧,这种燃烧方法就称为完全预混式燃烧或无焰式燃烧。 这时,燃烧过程的快慢,完全取决于化学反应的速度。实际上,因为燃气与空气不再需要混合,可燃混合气一到达燃烧区就能瞬间燃烧完毕。 完全预混燃烧的主要特点有: (1)因为空气和燃气是预先混合,所以空气过剩系数可以小一些,一般为1.02~1.05; (2)燃烧速度快。容积热强度Qv比有焰燃烧时要大l00~1000倍之多;

燃烧自动与安全控制的意义示范文本

文件编号:RHD-QB-K7932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燃烧自动与安全控制的意义示范文本

燃烧自动与安全控制的意义示范文 本 操作指导:该安全管理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一、燃烧自动与安全控制的内容 燃烧自动和安全控制的内容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用气设备的用途及需要是分不开的,目前大致情况如下: (一)民用燃具 近代烹饪灶具都装有自动点火系统。烘箱除装有自动点火系统外,还装有温度调节系统。另外,在某些先进的民用燃具上还装有熄火保护装置及时间控制器。 在家用快速热水器上,一般都装有燃气压力调

节、自动点火、熄火保护、缺氧保护、过热保护及水—气联锁等装置。而在容积式沸水器和热水器上,则装有点火气阀、安全气阀、继动气阀、恒温气阀、浮球控制节流阀及水—气联锁阀等组成的自动及安全系统。 (二)民用燃气生活锅炉 将燃气应用在生活锅炉上,在某些国家中比较普遍,在国内某些地区也具有相当数量,并对这些燃气生活锅炉制定有专门的燃气燃烧安全操作规程。为了保证上述要求的实现,在燃气生活锅炉上大都装有自动控制及安全系统。如在使用燃气的国产4t/h快装锅炉上,就装有自动点火、燃气压力稳定、燃气压力过高或过低保护、燃气燃烧用空气压力不足保护、点火火焰及主燃烧器熄火保护、蒸汽压力过高保护、锅炉水位过低保护、突然停电保护及蒸汽负荷自动调节

等自动与安全装置。 (三)燃气工业炉 由于燃气工业炉类型繁多,功能又各不相同,因此自动控制及安全装置也各不一样。但对一般加热炉来说,有三个相互联系的参数,即温度、燃气及空气量和压力,通常都采用自动控制,并宜安装空气不足、熄火保护以及自动点火等装置。 二、燃烧自动与安全控制的意义 综上所述,装有燃烧自动及安全装置的炉子启动时能自动吹扫及自动点火,而后又能使炉子燃烧过程自动达到工艺所需要的最佳参数(温度、压力及气氛等),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数量,降低热耗指标和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又可保证安全生产,并有利于环境保护。对燃气生活锅炉来说,它能维持锅炉出力(蒸汽或热水产量)、压力及温度为定值。

低氮燃烧+SCR工艺的应用

低氮燃烧+SCR工艺的应用 本文主要集合实际情况,以某企业的一台锅炉设备为例,就低氮燃烧+SCR 工艺在该锅炉设备的改造应用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整个工艺流程,最后论述了改造后采取的相应安全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应该该项工艺技术,提高锅炉生产性能有一定帮助。 标签:低氮燃烧SCR工艺应用 在电厂锅炉运行过程中,氮氧化物过量排放,不但会影响大众健康,破坏空气环境,而且氮氧化物和酸沉降等二次污染的重要前提无灰霾的形成和氮氧化物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控制好氮氧化物排放量对保护环境,保证人体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的锅炉为哈尔滨锅炉厂生产HG-2008/17.4YM5型亚临界、单气泡、自然循环、一次中间再热、平衡通风、四角切圆燃烧、固态排渣煤粉炉。整个锅炉系统采用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并配置了6台磨煤机,五台正常运行,一台备用,每个磨煤机都配置了四个燃烧器。燃烧器火嘴为摆动可调式,摆动幅度在10~70%左右。各角的燃烧器被分成上下两层,这样能够显著降低燃烧器区域的热负荷。各角燃烧器存在13个喷口,其中5层为煤粉喷口,剩下的为二次风喷口。 一、低氮燃烧+SCR工艺的应用 1.低氮燃烧方案分析 1.1燃烧器区和ROFA风布置 原来燃烧器的高度在20100~30200m左右,分为上下两层,四角对称有一次风喷口5个,燃油风喷口3个,剩下的全部为而彻底风喷口,对设备改造后,在燃烧区5~6m位置炉膛左右侧墙分2层对称布置2个ROFA风,并且要保证两者之间相互独立不受影响,高速风由ROFA风经过加压后送入炉膛中,低速风从控预器的出口直接进入锅炉炉膛适当的位置。低氮燃烧增压风系统采用2台离心通风机增加,ROFA系统主要作用是输送燃烧所需的空气,所占风量比例为40%左右。 1.2二次风箱,风道改进 在风进入风箱之前,取出两个低速风口和一个经过ROFA风机的高速风口,抽取总风量30%的风,其中大概有60%的风直接进入上部炉膛中,剩余风经过ROFA系统处理之后直接进入炉膛内,实现分级燃烧,减少氮氧化物产生量,延长可燃物在炉膛内的反应时间。然后对二次风喷嘴面积以及二次风的喷射角度进行改造,提高出口风速和风箱的压力,对炉膛内的过量空气进行全面优化,保证水冷壁表面烟气的氧气含量,预防水冷壁接渣和出现腐蚀现象。

燃气燃烧方法

编号:SM-ZD-19906 燃气燃烧方法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燃气燃烧方法 简介:该规程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燃烧方法,是燃烧装置热工性能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燃气燃烧在不同物态燃料中是一种最理想的燃烧方式,一般是将燃气通过燃烧器喷向空气中进行。根据燃气与空气在燃烧前的混合情况,可将燃气燃烧方法分为三种:1.扩散式燃烧法 将燃气、空气分别从相邻的喷口喷出,或者燃气直接喷人空气中,两者在接触面上边混合边燃烧,也称有焰燃烧法。 2.完全预混式燃烧法 按一定比例将燃气、空气均匀混合,再经燃烧器喷口喷出,进行燃烧。由于预先均匀混合,可燃混合气一到达燃烧区就能在瞬间燃烧完毕,燃烧火焰很短,甚至看不见火焰,故电称为无焰燃烧法。 3.部分预混式燃烧法 在燃气中预先混入部分空气(通常,一次空气系数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