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字温州”建设规划纲要

“数字温州”建设规划纲要

“数字温州”建设规划纲要
“数字温州”建设规划纲要

“数字温州”建设规划纲要

改革开放20年来,温州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发扬了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新的形势下,根据温州的实际情况和区域优势,温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港三城”发展战略。信息化正是加快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的必要支撑和必由之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2001年7月,国家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温州市为“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试点城市”,启动了温州市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经过一年多的积极探索,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为突破口,努力建设数字温州”,全面拉开了温州市信息化建设的帷幕。

自二十世纪末,温州市已经意识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经济发展强大的推动作用,启动了一批信息化建设项目,如温州数码城项目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从总体上看,温州市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仍然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所滞后;同时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和统一协调,各单位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合力。在这个背景下,温州市政府及时提出了进行数字温州总体规划的要求,并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科学研究所合作进行“数字温州规划”的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

数字温州的目标是实现信息技术在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加快温州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数字温州既是推进温州现代化的目标,又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手段。数字温州建设是以信息化带动温州工业现代化为核心,以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为基础,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数字城市建设为支撑,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开发和利用,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服务的信息平台、信息应用系统以及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建设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总体成本、增强城市总体竞争力。

一、现有基础

1 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完善

温州市现已建成联接全国、覆盖全市的信息传输网络,实现了乡乡通光缆,村村通电话、电视。长途光缆纤芯总长度达129299.2芯公里,主干网总带宽达8284Mbps,涉及电信、移动、联通、网通、广电、铁通等各大运营商。

温州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些如人口、企业法人、地籍管理、养老保险等数据资源库,为建立大型的公共基础数据库打下了良好基础。

2信息化普及程度较高

截止到2003年上半年,温州市市话数量达到237万户,小灵通用户83万,移动电话用户数达304万户,电话普及率为73.2部每百人。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14部,每百户城市居民家用电脑拥有量为50.75台,高于杭州的38.2台和宁波的42.5台。温州市近30%的城市家庭利用宽带上网。

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通过各种培训和实践,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为温州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障。

2 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初见成效

结合国家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温州市政府启动了电子政务工程,投入了大量信息化建设资金,搭建了基于光纤网络的硬件信息平台,并初步建立以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申报系统为代表的信息系统,政府的办事效率得到提高。鹿城区、乐清市、瑞安市、洞头县的电子政务工程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温州市公安局、社保局、财政局、土地局等部门的系统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其他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也在积极开展。

3 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力度大

信息技术在广大企业中得到较普遍的应用。调查表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40.2%的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有47.7%的企业建立了局域网。重点企业中,CAD/CAM 应用较广泛,ERP正在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这些企业采用网络技术加强了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缩小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一部分企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结合产业特点,创造性的提出了信息化应用的新思路。

4 信息产业初具规模

温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产品涉及光传输设备、无线电设备、交换设备和通信附属设备、电子元器件等,2003年总产值近50亿元。软件业具有一定基础,温州市现有100多家从事软件业的企业,包括一批国内知名软件企业也在温州设立了分支机构。

5 各社会单位间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

温州市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各企业之间的发展水平不一,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差异;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程度低;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温州信息产业相对薄弱,如不加速发展,将制约信息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而通过信息化规划来从整体上把握信息化建设步伐,统筹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节约社会总体成本十分重要。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

1 指导思想

建设“数字温州”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加速温州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以“数字温州”为目标,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开发和利用,发挥信息技术在温州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推动作用,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 总体目标

到2007年基本形成温州市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体系框架,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综合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信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上网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例、大中小学每百人在校生拥有计算机数、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在网上实现比例、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例等主要信息化指标在全国同等规模城市范围内排名前5%以内。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亿元,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200亿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省“五个一批”和市“三型企业”等重点骨干企业信息化改造基本完成,企业95%建立自己的网站,规模以上企业70%建立局域网,在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经营管理上程度不同地应用信息技术。市级以上各产业园区基本建成数字园区。

在2015年以前实现以下远景目标:无线网络覆盖温州每个角落。建设完成全光网、高性能移动通信网、无线宽带接入网和卫星通信网等各种先进网络,形成具有宽带、高速、大容量、多媒体等特点的信息传输平台。温州信息化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信息资源得到全社会广泛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充分应用,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电子商务成为企业交易的主要手段,出现一批信息化的智能企业;政府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政府为公众提供网络化、数字化的全方位服务;数字化生存成为公众的重要生活方式,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对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和城市文明起到明显的改善和优化;信息产业拥有一批自主的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信息化软环境支撑体系更为完备和完善,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

3 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涉及大量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为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与建设,提高信息集成与共享的程度,在温州市信息化建

设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并会同有关方面的专家、企业和研究机构整体设计。按照各个政府部门、企业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阶段的稳步推进。

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温州市信息化建设应在不同的实施阶段突出不同的重点。早期要集中于内部信息平台的搭建和办公自动化建设上。此后逐步将重点转移到推进政府、企业、公众的信息化服务上去,并不断完善。各阶段都要强调实用,注意保护现有投资,不搞花架子和形象工程。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服务于社会的项目,同时也包涵相当多的商业项目。信息化建设涉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和公众,需要巨大的投入,要动员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财力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一般项目以社会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

联合共建面向社会数字温州关系到温州的每个部门、每个人。规划中的很多内容也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应该调动多方参与。有些项目可以采用多方投入、共同建设、利益共享的方式来运作。同时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公众、社会提供服务,必须把社会实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去考虑。

资源共享安全可靠各政府部门、企业、公众机构之间要做到网络畅通,信息交换及时、方便,不能各自自立体系,通信不畅,成为信息孤岛而无法资源共享。要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制定并完善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并予以贯彻落实。

三、建设内容

整个数字温州建设可以用“231工程”来描述。即:

二项基础信息工程:一、基础网络平台建设工程,二、基础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工程。

三大体系:一、企业信息化,二、政府信息化,三、社区农村信息化。

一个目标:基本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温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体系构架。

在未来的五年内,“231工程”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十个建设内容,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数字温州的宏伟蓝图。

1 二项基础信息工程

(一)基础网络平台建设

1.1 基础网络建设

在利用各通信部门提供的光纤传输媒介和现有各种(有线的和无线的)通信系统资源的基础上,构建覆盖全市各单位的网络系统,并为各单位提供100M/1000M光纤接入;城市出口总带宽超过10G。积极发展3G移动电话和无线移动互联网,推动统一的IP核心网的形成。积极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基本实现网络间的高速互联互通,各大网络基本具备提供多媒体业务的技术能力。

建设成超大容量(Tb/s级)的宽带城域全光传送网和具有多种接入方式的宽带接入网,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水平,扩大网络覆盖面。宽带骨干网人口覆盖率在规划市区达到100%,郊区大于90%,宽带接入的家庭普及率全市总体达到60%以上,省级各产业园区达到90%以上。

1.2 互联网交换中心

建成温州互联网交换中心,优化温州市互联网络的结点,消除网络传输瓶颈,提高网络访问速度,节省宝贵的出口带宽资源。在温州市互联网数据交换中心的建设中,流量统计、计费系统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该系统的建设,将有效促进各个服务提供商的网间互联和公平竞争,保障各个服务提供商之间网间结算的实施,维护各互联单位合理的经济利益。

(二)重要信息资源平台

1.3 基础及应用信息资源数据库

在现有数据库基础上,本着整合与建设并举的原则,着重建立和完善以下重要信息资源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等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库、海洋经济信息数据库和政务动态信息数据库等重要应用信息资源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农村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多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基础,需及早整合,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营模式。

1.4 信用温州信息化工程

1.4.1 规划背景

温州民营经济起步较早。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出现较严重的假冒伪劣现象,各地一度出现抵制温州货现象。温州知耻而后勇,通过十余年“质量立市”、“品牌兴业”的战略已取得可喜的成效。市委、市政府进而提出建设“信用温州”的战略,强调信用是支撑温州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

1.4.2 主要目标

“信用温州”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立和完善信用温州数据库工程。建立企业及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信用温州宣传和教育平台。政府倡导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宣传和教育,利用逐步形成的温州网络基础信息设施,建立相关的信息交换系统,实现公众、企业和政府互动的信息交换平台。并完善公众、企业对政府的监督机制;政府对公众、企业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

建立企业及个人的信用基础数据库

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一个公开的企业及个人信用基础信息数据库,记录每一个企业信用信息,保证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建立企业及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征信体系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由征信机构采集、加工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劳动保障、质监、海关、司法等部门的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作为评定企业及个人信用等级查询的基础信息,并记录在基础信息数据库中。

二、评价体系依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类型,按国际上通行的评价原理和评价手段,通过整合基础信息数据库中企业及个人的信用数据,开发智能信用评估系统对企业及个人进行评级。

三、服务体系针对信用信息潜在客户分布广、市场需求多样化的特点,提供各种信用信息的增值服务,包括行业研究报告、企业及个人深度资信调查、商账管理、管理咨询等内容,实现经营业务的不断创新。

1.5 建立温州城市数据中心

城市数据中心是城市信息化系统的关键。作为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中心,承载着整个城市的数据和业务。温州市城市数据中心主要是公众服务和政务服务,属于带有公益性质的非营利性机构,客户主要是政务外网应用和政府公众服务应用。

温州城市数据中心构成为:数据交换部门、数据库部门、数据处理部门、业务系统部门、网络管理和运营部门。实现以下基本业务:数字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器租用、域名注册、虚拟主机、企业邮局、接入服务、加速服务、安全服务、存储备份、监控服务以及与网站的建设和营销相关的专业服务等。

对现有信息数据的整合利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是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整个数字温州框架的基本保障之一,需要在技术支撑、标准体系规范、行政保障等方面优先考虑。

2 三大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

温州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鞋业、服装、低压电器、塑料制品、印刷、泵阀、打火机、眼镜、汽车摩托车配件、制笔、金融设备、剃须刀、家具、工艺美术等行业中。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部分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大企业。与其他地区的传统产业相比,温州传统产业具有行业生产规模大、加工设备好、产品档次高、经营方式活等特点。在传统产业注入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温州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是:重点扶持第一梯队。有效激励第二梯队。第一梯队系有技术、有人才、有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第二梯为有一定资金,但人才、技术较缺乏的企业。第一梯队企业的信息化经验比较丰富,物质支持也相对充分,通过他们成功实现信息化的可能性最大。结合他们的具体实践,可以拓展出适合信息化推广的应用路子,这样对于经验较少、经济较差的企业来说,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败风险。同时,第一梯队企业的成功应用带来的实际收益,也会对其他梯队的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决心和进程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以实效促推广的具体体现。

针对以上几个特点,温州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为:加强温州产业园区信息化建设,建立中小型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经营管理,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发展温州信息产业,培育信息化咨询业、推动电子商务;加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保障“一港三城”战略的有效实施。同时,打造数字化世界温州人平台,推动全球范围的资源整合。

2.1 温州产业园区信息化建设

温州产业园区信息化建设是数字温州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应用为主导,提高经济效益为宗旨,突出重点,强化基础,提高温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能力。

建立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政务网、互联网相融合,实现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施电子政务将园区管理与服务的职能转移到网上来实施;实施电子商务,促进经营方式的转变,推进电子商务标准化进程。通过搭建针对工业园区特点的信息化应用示范平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2.2 建立中小型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传统产业在设计、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可充分利用中小型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的CAD/CAM/CIMS/ERP系统和服务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强企业对新需求的灵活设计能力、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该服务中心可针对产业特点,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者信息咨询公司,为企业量身定制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应用系统。

政府倡导建立CAD/CAM/CIMS/ERP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作为引进先进信息技术的示范和实践。让企业以最小的风险,体会最大的信息技术优势。以实效促推广,建立一套机制以行业试点加推荐的形式促进整个行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

2.3 建立公共电子商务平台

通过建立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切实把温州传统产业推向全球市场。一方面推进企业信息化,与国际接轨;一方面树立信用交易平台。在我国进入WTO之后,这种需求更加迫切。

建立公共电子商务平台的目标是:构建温州区域性电子商务框架体系,开展B2B、B2C、G2B、G2C服务,实现电子商务与其他信息化系统(电子政务、数字企业等)的融合发展。在具体实施中兼顾系统的先进性、开放性、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具体建设内容是:搭建在网络硬件平台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平台,结合网络信息安全CA/RA认证体系,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电子商务体系,提供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支付手段、电子邮件系统、电子公告系统、条码管理系统、智能卡系统等一系列电子商务服务。

2.4 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是通过对公用或私有数据的采集和交换,为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支撑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协助政府部门间建立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的协同工作机制。

主要目标是能够建立起基本满足温州发展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城市物流需要的平台,建设满足公共物流信息采集的各相关的子系统,建设统一的门户入口网站。在发展国际物流方面能够做到成为国际性轻工产品信息发布和国际采购的重要窗口,建立起满足外贸企业实现快速报关和通关的重要媒介,满足国际货代船代与外贸进出口商开展物流业务的必要查询和交易门户。在发展区域物流方面,成为温州市重要全国性商品的信息发布和采购窗口,成为众多为区域物流服务的货代、运输、信息中介企业的交易门户和物流保障门户。在发展城市物流方面,成为市内配送物流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信息查询和指挥窗口,成为城市居民实现网上购物的电子商务门户,成为各仓储、运输企业的用户信息查询和发布窗口。同时通过对发展电子商务各支撑平台的建设,能够实现部分物流结算活动的网上交易。

2.5 数字化世界温州人

打造数字化世界温州人平台,充分利用200万在外温州人这一独特资源优势,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把更多的资金、人才、先进技术和理念引进温州,为温州经济发展服务。

世界温州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以200万在外温州人和温州本地人才资源为主体的世界温州人基础信息数据库是各种信息应用平台的基础所在。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分析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世界温州人的资源。为进一步拓宽和利用世界温州人资源打下基础。

世界温州人的信息交换平台搭建以世界温州人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支撑,建立面向世界温州人的邮件系统、电子公告牌、商务信息论坛等应用软件平台;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温州人的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网络整合世界温州人资源。同时,通过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增进彼此了解、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资源。

2.6 发展温州信息产业

2.6.1 规划背景

结合温州传统产业特点,发展信息产业是当前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温州信息产业基地的形成,可以与“环杭州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信息产业基地”及“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基地”相呼应,形成一个更大的信息产业带。温州应该抓住信息产业全面建设的发展机遇,努力拉动温州信息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2.6.2 发挥本地优势,开创温州软件业发展的路子

现状及基础

由于各方面原因,温州的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业,与京、沪、杭等城市相比,差距相当大。固然其中存在一些不可比拟的因素,但温州有自己的优势。温州素有“数学家摇篮”之称,近一个世纪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知名数学家。而数学则是软件开发的基础。此外温州人还具备心灵手巧、模仿制作能力强的天赋。因此要以创新的思路来发展温州的信息产业和软件业。进一步在信息化建设中挖掘温州特色的智力资源、发展信息产业,将温州在轻工产品加工业的成功经验、发展模式和优势移植或应用到软件加工业上。从培养软件蓝领人才,建立软件加工业基地入手,走出一条温州软件业发展的路子。

发展策略

继续培植温州良好的数学环境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是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借助当代温州数学家的群体优势,政府积极的倡导和扶植,公众主动的参与和支持,为培养温州人良好数学素质创造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

软件产业的重新定位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盲目涌现到理智成长的阶段性转

变。产业的高速发展要求进行软件企业进行分工协作。软件的设计、加工、实施、维护和销售分别由不同的专业软件公司承担。

针对本地特点和国内的发展状况,温州市的发展重点为软件加工业,即软件编码业务。政府引导一部分企业充分发挥温州人的数学能力,向软件加工企业过渡。

软件蓝领人才的培养在软件加工企业中的从业人员是软件蓝领,一般只需具有对编程工具的熟练使用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人才可来自软件职业学院(大专)培养的掌握编程工具和语言的软件技工和软件技术员。为此需首先建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政府牵头引进一至几家国内外知名大学在温州建立中等软件技术专业学校或软件技术学院,引进先进的技术、技能,也可以扩大温州人才培养的影响力,并逐步向外输出软件蓝领。2005年以前,政府出面协调企业与温州大学城联合办学,成立信息化培训中心,定期定额从第一梯队企业中选派人员参加培训,做到培养一名,使用一名。一方面解决第一梯队企业的信息化人才缺乏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作为整个培养基地的初始职能。2007年以前,信息培训中心逐渐转变为软件蓝领培养及软件加工业基地,面向温州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软件加工业基地的建立类似于温州传统产业的经济模式,大量软件蓝领的产生,将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软件加工业群体。低廉的价格、灵活的工作模式、高质量的软件产品最终将吸引更多的软件加工订单。这也将促进软件产业分工局面的加速形成。正如在外的200万温州创业者一样,将会形成另外一个巨大的温州软件创业团体。在温州本地,低廉的软件加工价格和优厚的政策倾斜,可以引进一至二家国际知名IT企业和国内相关科研院所进驻温州。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温州软件业的综合实力,还可以扩大知名度,促进产业的发展。

培养引进并举,为深入利用高新技术储备高级信息技术人才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温州信息化建设还需要相当数量的高级信息专业人才。高级人才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企业是人才的载体,优化企业的创业环境和完善创业机制致力于提供优良的培育服务,创造出一个局部优化、适合技术创新、特别有利于企业启动发展的经营环境。通过提供的优惠政策和政府的高效服务,优化企业的社会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共享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良好的社会综合配套条件,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发展环境。

外地人才的引进和本地人才的培养良好的创业环境是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基础,通过必要的物质资助和优厚的待遇,切实为高素质人才提供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落户温州。不能要求这些高素质人才各个方面能力都很优秀,应该抓住重点、突出特点、规避弱点。借助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带动本地信息技术人才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本地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基础。同时,加大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结合外送培训和定期的本地培训,完善本地人才培养机制。

2.6.3 建设温州信息产业园区

园区概况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1998年12月18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由浙江省科委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坐落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南面扩展区内,规划面积4.33平方公里。高新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理想之地。

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作为信息产业的载体,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规划建设一个企业相对集中的信息产业园区。

建设目标

信息产业的形成利用信息产业园区的优势聚集效应,促进高科技信息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研发机构、国际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和相关信息产业在园区快速集聚。成为全国一流、

与世界同步的信息产业群。

提倡创新意识,保护创新成果大力提倡创新,加快创新技术的成果转换,及时转变为生产力。同时,保护创新科技成果,在政策上和经济上加大扶植力度。开发和拓展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信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建设思路

统一领导温州信息产业及园区建设要在温州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实施,加强管理和协调,实行统一部署,防止各自为政。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特点,明确各自的目标和重点,按照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

优化创业环境产业园区的首要工作是要优化管理和服务,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为人才的培养和产业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产业政策倾斜制定鼓励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及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在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开发项目,在项目立项、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支持。对经认定的信息化示范企业,给予专项补助,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对验收通过,应用效果突出的工程项目给予奖励。

机制的完善和建设资金保障信息产业建设资金筹措要调动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实行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相结合,以市场化融资方式为主。财政开支中,对信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工程维护的投入应保持适当的比重。

主要建设项目

一、政府出面与相关机构协调,利用优厚的待遇条件,引进几家国内著名院校在温州建立分支机构,比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等院校,形成人才培养的基地和信息产业研发的中坚力量。

二、企业牵头和政府协助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利用必要的政策倾斜,吸引多家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进驻。加快信息产业与国际接轨,在技术、管理和运营模式上尽快跟上世界先进水平。

三、CAD/CAM/CIMS/ERP中小型企业服务示范中心建设,推广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并负责相关技术推广业务人员的培训和培养。

四、鼓励温州本地信息技术企业进驻信息产业园区和新信息企业在园区的创业,提倡创新意识,保护创新成果。为新信息企业创业营造良好环境,还应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提供优惠政策扶植入驻企业发展。

信息产业园区建设是实现温州信息化水平质的飞跃的根本保障,也是把温州建设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举措。在目前技术发展水平和国内信息化建设的趋势下,信息产业园区的建设势在必行。

2.6.4 温州信息产业建设策略

大力发展嵌入式软硬件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基于温州传统中小型制造业的特点,采用高度信息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精密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改造温州以手工和部分机械为主的传统制造技术。同时,广泛采用嵌入式软硬件技术优化产品性能,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研发智能型的新型产品。可以在诸如低压电器业、家电制造业、电机制造业、鞋机制造业等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信息化基础较好的行业试点采用,逐步推广。

壮大现有信息产业在现有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面向普通用户的非电信级通讯设备,如网络接入设备、光传输设备、无线电设备、交换设备和通信附属设备等;大力发展智能化信息应用产品,使原有的元器件产品向系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如智能化住宅产品、数字化安全防范设备、警用系统等;并逐渐拓展新型元器件产品。不断积累核心技术,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信息产业。

发展先进信息产业通信技术和数字设备制造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部分,发展通信技术和相关数字设备制造业,是温州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该鼓励和帮助部分第二梯队企业实现产业转型,通过引进相关人才、技术和制造设备,实现温州信息制造业的拓展。

争取在3-5年以内产生一批新兴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企业,利用创新成果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2.7 培育信息化咨询业

建立和完善温州信息技术咨询业,为温州工业企业提供包括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企业上网、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等专业信息技术咨询,并针对企业需求,以分析报告、方案策划等形式对企业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策略、建议、规划和措施等咨询服务。通过咨询使工业企业获取有效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减少风险。

发展策略目前信息技术咨询行业具有以下特征:全球化、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和高层次化。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在温州信息化建设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政府倡导、培养信息技术咨询意识;创造健全的信息技术咨询市场;提升信息技术咨询人员的素质;健全政府对信息技术咨询业的立法;加强行业规范、扩展合理管理方法;增加信息技术咨询产品知识含量、加强可信度。

信息技术咨询业的发展可以提高温州信息化应用水平,明确企业的社会分工,优化产业链,规避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真正起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二)政府信息化

2.8 政府办公自动化

建设覆盖市四套班子及委办局、县(市、区)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公文流转系统,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政府内部办公电子化,改善政府办公手段,优化办公流程,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以公文处理和机关事务管理(尤其以领导办公)为核心,同时提供信息通讯与服务等重要功能,因此,其功能主要包括公文管理、督查管理、政务信息采集与发布、内部请示报告管理、档案管理、会议管理、领导活动管理、政策法规库、内部论坛等应用,另外鉴于互联网在日常办公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在保证信息安全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该与互联网留有平滑的接口。

2.9 网上审批服务系统

网上行政审批服务作为一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重点应用项目,是实现十六大报告要求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有力保证。

建设目标是在涉及到项目审批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建立统一的网上审批系统,并与温州的门户网站衔接起来,实现“一网式”联合审批服务。

2.10 门户网站

政府门户网站,即是指在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使公众、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

所以,温州政府门户网站,应该建设成政府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窗口和百姓参政议政的平台。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地区介绍、政府介绍、政府公告、便民信息发布、政务沟通、招商引资发布、政府采购招标、网上办事指南、网上办事、行政审批受理、电子邮局、市长信箱、行政收费标准、法律、法规等信息。并应支持各级政府机构和街道、乡镇子网站建设和应用。

2.11 企业报表系统

“一表式”申报系统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企业与所有管理部门之间的定期报表上报工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一方面精简不必要的报表;另一方面,统一规范报表格式,方便实现数据共享。

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对企业报表进行综合规划,使企业可以使用一套表来完成对财政、国税、地税、统计等有关部门进行电子申报。

2.12 重点业务建设项目

在本规划中充分考虑各个业务的具体情况,对于已有省级或者国家级行业规划的,可以遵循各自的规划,但要考虑解决与市统一政务信息平台的互连接口问题。对于没有相关规划的行业,推荐参考本规划。

数字城建重点项目采用3S(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建立并完善以下建设项目:城市管网资源管理系统、城市建设规划系统、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房地产管理系统、园林绿化管理系统、城市公交查询网站系统。

数字国土资源通过对各种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完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开放信息服务,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库,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向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性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充分可靠的决策依据。

数字环境建立环境保障信息体系,实时监控环境状况,利用专家系统提供对策,及时有效的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数字交通提高车辆、驾驶员信息的综合利用水平,有效地集成和利用GIS-T、GPS、互联网及无线通讯等高新技术,来缓解和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促进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建立,保障交通安全畅通、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提高城市居民出行效率,适应日益加快的城市生活节奏。

数字水利利用远程自动化控制、数值模拟、GIS和RS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管理等技术手段。实现从水资源规划管理到水资源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和应用。重点放在防汛抗旱指挥子系统、信息发布子系统、信息采集子系统和相关数据库建设上。

数字林业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是基于3S技术的林业信息数字化,加强工程实施监控和资源动态监测;二是对这些数字信息的储存、处理、传输和应用,全面推动林业管理的现代化,打开信息化林业发展的新局面。

数字教育在全面建设教育专网的基础上,完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具体实施任务如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温州教育信息数据库;数字教育与数字社区的有机融合;加快“校校通”工程建设。

数字文化应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等先进手段,对文化信息的存储、传播、检索、分析、应用和管理进行全方位的行业升级和改造。积极配合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藏书、文献、电影等印刷型、非印刷型(视频、视听)资料,并汇集各省、市图书馆馆藏资料,实现数字化的文化信息共享。

数字医疗基于网络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知识工程,面向社会的全面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信息系统。充分把IT技术应用于医疗保健行业,其核心是围绕客户,将整个社会的医疗保健资源和服务,如医院、专家、远程服务、医疗保险、社区医疗、药品供应厂商、数字医疗设备供应商等连接在一起,整合为一个系统,以提高整个社会医疗保健服务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数字旅游温州旅游信息平台将成为温州面向全世界的展示窗口,结合世界温州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为温州经济创造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促进温州经济相关行业发展的催化剂。

数字邮政在邮政生产和管理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建成邮政信息的电子化采集、处理、交换、存储等应用体系,推动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的创新和变革,实现邮政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提高邮政服务的水平和经济增长的质量。

数字检疫建设质检业务监督管理系统、质检业务申报审批系统、质检信息服务系统、建设质检业务数据库群。

数字体育抓住申奥成功这一机遇,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温州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发布、知识获取、博弈博彩等服务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体育基础设施,发展先进的数字化体育设施。基本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相关场所,都能够安全、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可支付得起的、丰富的、多语言智能化的、个性化的体育服务。

数字电力采用信息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在充分采集和整合现有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深入融合、挖掘现有数据,建设浙江省十大电力网络节点。同时,开发和利用配电管理系统(DMS)实现配电系统智能化。实现数字化的远程业务报装和故障定位、隔离等功能。

数字公安消防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及温州本地公安消防的实际情况、建设需要,集有/无线通信系统、计算机报警受理系统、计算机辅助决策、火场图像传输与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管理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安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完成包括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管理平台、消防对外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在内的消防电子政务系统,全面提升消防应用软件的层次,为部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消防信息服务。

数字社会保障应用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为市民提供就业和再就业、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劳动合同服务;为劳动者提供低保、养老、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服务;将劳动信息网络延伸到区县、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为广大市民提供便利快捷的就业信息和劳动保障服务。

电子口岸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通信公网资源,将政府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电子底账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在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物理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可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可以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业务。

(三)社区农村信息化

2.13 温州城市一卡通工程

采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构筑城市一卡通应用的信息平台,以先进的多应用智能卡电子信息体系,代替传统的分行业、分地区人工信息体系,全力发展包括劳保、低保、医保、公交、水、电、出租、煤气、加油、有线电视、旅游、社区管理等在内的涵盖温州市范围的“城市一卡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统一规范,信息共享,一卡多用,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2.14 推广社区信息化

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IC卡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系统集成方法,逐步建立一个沟通住户与社区管理服务部门的综合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的多媒体综合信息交互系统,把信息化融入到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向居民提供劳动就业、养老保险、远程教育、法律援助、医疗服务、及购物修理等便民利民服务。同时为住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节能、高效的生活环境。逐步实现以家庭智能化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二十一世纪风范的智能化社区。

2.15 农村信息化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也是温州发展现代农业必然

选择的支撑技术。它将有助于温州农业从依靠经验为主的传统产业,转变为依靠高新技术的现代产业,有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温州农业及农村的发展现状,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投入,稳步推进“金农”工程建设;完善温州农业信息网建设;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和农村信息员培训,切实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延伸,初步建成覆盖全市主要乡村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完善农村信息采集系统,部分完成农村经济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开发建设农村经济信息分析、预测、预警系统;完善农业专家系统和农技110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为农民提供市场动态、专家在线咨询、维权等服务。初步构建温州数字农业技术框架。以农业科技知识通过网络传授及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为重点,让农业经济增效、农民增收,切实得到信息化实惠,加速温州农业信息化进程。

3 实施安排

第一阶段:与时俱进,全面启动数字温州建设

在第一阶段(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 初步建设温州市基础网络平台、基础信息资源平台和基础信息应用平台。

2. 建设互联网数据交换中心。

3. 启动数字温州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4. 建设温州信息安全认证系统(CA/RA中心)。

5. 覆盖市四套班子及部委办局、县(市、区)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公文流转系统。

6. 温州市政务门户网站。

7. 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8. 信用温州信息化工程启动,规划企业法人数据库及个人数据库。

9. 启动数字化世界温州人项目,建设基本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

10. 发展温州信息产业,构建温州信息产业基地。

11. 启动信息产业园区建设。

12. 启动软件蓝领培养工程和技术人才引进工程。

13. 温州市社会保障系统和市民一卡通工程。

第二阶段:开拓创新,深化数字温州建设进程

在第二阶段(2004年12月至2005年12月),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 建立温州市数据中心(含数据交换中心),实现数据的统一交换、存储和备份。

2. 市政府面向公众服务基本可在网上实现,网上审批系统及企业报表系统基本建成。

3. 各试点项目在温州市全面推广,在县市区(含工业园区)政府实现网络化办公,并在条件好的机构实现网上服务。

4. 搭建三个基于地域和行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5. 信用温州信息化工程继续深入,基本建成法人数据库及人口数据库,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及宏观经济数据库开始建设。

6. 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程。

7. 推广社区信息化。

第三阶段:再接再厉,初步实现数字温州宏伟蓝图

第三阶段(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在前两个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完善数字温州建设战略。重点落实以下项目:

1. 继续完善数据中心(含数据交换中心),在数字温州工程中发挥枢纽作用。

2. 市、各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实现网络化办公,公众服务大部分在网上实现,极大程度方便企业和公众。

3. 建立在GIS、GPS等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交通管理、金融服务等系统的智能化。

4. 各产业园区、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完成信息化改造;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均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平台;使各类企业都能通过信息技术共享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5. 继续完善专业网上市场和物流信息平台。

6. 城市社区基本实现信息化;通信服务、信息服务在农村更为普及,信息技术逐步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保障体系

1 行政保障

温州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人要亲自挂帅、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增强实施信息化的自觉性。将信息化建设成果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主要指标,将其目标作为各级职能部门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根据温州市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相关制度,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应的组织保证。各县(市、区)及市各部门都应确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本地区、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连续性和持久性,要把数字温州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各部门年度工作责任制目标,进行督查考核,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数字温州建设规划是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涉及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项目列入温州市重点工程计划中。对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由市信息化办公室会同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市财政局等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联合审查,审查合格并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意后,列入市信息化建设年度计划。在项目立项、项目招标、项目过程管理和项目验收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专家的作用,要加强学习交流,积极借鉴各地成功经验,高效推进信息化建设。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多方筹资,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平台和项目也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许多是带有公益服务性质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责任,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列入预算,在资金上保证建设的顺利实施。除了政府必要的投入外,还可以采用BOO、BOT等方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的方式方法进行项目建设,使投资人获得合理的收益,以使政府的资金真正起到杠杆作用。

2 技术保障

信息化建设涉及的相关技术是实施数字温州宏伟蓝图的重要基础。为了确保温州信息化建设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针对系统设计需要达到的功能目标和现实的制约条件,需要充分论证现有技术的可行性。同时还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技术标准体系为了保证未来数字温州建设各方面资源的顺利整合、有效流通,完善健全的技术标准体系是前提。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也可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有效利用。

遵循“规划主导,标准先行”的原则,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温州各个相关部门,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制定数字温州技术标准和数据接口,保证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各个部门的互联互通。具体包括:地理定位控制标准、图形数据的分类与编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统计单元的确定、技术流程和质量控制、元数据标准、电子公文格式、网络技术标准和功能标准等。

信息安全认证系统是数字温州建设的基本保障,应该结合国家、浙江的行业政策和技术条件,建立符合温州实际情况和需求的CA/RA系统,为符合条件的、合法的个人用户和单位用户签发身份认证证书,提供加密密钥,并在电子商务的交易、洽谈、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提供身份认证,保障信息交换的合法性与安全性。

网络安全体系网络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信息失窃的隐患,必须解决好信息共享与保密性、完整性的关系、开放性与保护隐私的关系、互联性与局部隔离的关系。着重从以下几个

方面构建网络安全体系:安全策略、网络安全、系统安全、设备安全、备份技术和策略、病毒防护和安全认证系统。

此外,在数字温州建设中还涉及以下主要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多元数据融合与挖掘技术、中间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宽带网络技术等。这些相关技术和系统的应用,将为数字温州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 政策保障

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整合,达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目的,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应该看到,信息化推进的最大困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体制和观念的变革。政府必须起到行政主导作用,倡导并实施一系列有助于信息化进程的重点工程,制定相关规范、法规,切实保证消除信息壁垒、信息孤岛的存在,实现社会资源的全面整合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充分参考和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规划,是保证本规划切实可行的前提。也可以确保规划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向和发展趋势相契合。同时,建立和健全温州市信息化建设法规体系,使温州信息化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数字温州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涉及面广的工程。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只是技术层面的基础,此外还应该制定鼓励信息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吸引国内外投资及人才等政策。形成一个全面、合理的政策体系,保证信息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4 人才保障

强化人才的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在广泛利用人才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走出一条有温州特色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保障的道路。

信息化建设相关培训对领导干部的培训要先行。如果领导缺乏正确的观念,认识不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应用无法推广;提高效率、转变职能、方便企业公众、改善投资环境就无从谈起。此外,如果培训过程仅仅靠主管领导、信息办和公司的沟通和协调,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有必要由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建立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制,针对具体岗位设置具体要求,并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合格才准予上岗,培训效果将大大提高。同时,要积极开展对民营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温州城市建设的“软肋”以及解决对策

温州城市建设的“软肋”以及解决对策 ——以07年黄龙住宅区内涝为例 气象之窗社团 指导师谢芳 (本文获温州市第六届普通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一等奖) 摘要:近年来,温州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使得温州成为了气象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课题以2007年黄龙住宅区的内涝为例,结合课本所学的地理知识,从气候、地形、城市下垫面硬化、排水设施情况和环保意识这五个方面对内涝的原因展开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介绍了内涝的危害,并针对温州城市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温州黄龙内涝原因危害治理 1 温州城市建设的概况 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全市辖三区两市六县,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人口750多万,其中市区人口190多万,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全国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是全国18个港口城市之一,是中国综合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也是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试点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曾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温州城市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以建设国际性轻工城为目标,构建山水温州。建成区面积从1998年的68平方公里扩大到2002年的125平方公里。在旧城出现一个功能齐全、辐射全市、面向21世纪的繁华商业中心区。新建各类房屋1600万平方米,市区人均住房面积从1979年的3.87平方米提高到2002年的20.7平方米。其他如城市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也不断完善。城市建设已由过去追求量的扩张转变为致力质的提高的发展新阶段。 虽然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温州以山地为主,地势高低起伏的地形特征和多台风暴雨、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显著的气候特点,使得温州成为了浙江省气象灾害危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这就对我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2 黄龙住宅区概况及内涝情况 课题选择的研究对象——黄龙住宅区(图1)就是一个基础设施较差,受暴雨影响较严重的地区。黄龙住宅区地处温州市鹿城区西向,交通便利,人口较多,外来人口比重大,国道104从住宅区北面穿过,附近又有许多鞋业制造厂和学校(温州第二高级中学、黄龙一小、黄龙二小、幼儿园、温州第二十三中学等),

温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温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现状与问题 (2) 一、产业现状 (2) 二、存在问题 (6) 第二章总体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基本原则 (10) 第三章主要任务 (12) 一、重点发展十大文化产业门类 (12) 二、加快建设一批大平台大项目 (23) 三、大力培育一批大企业大品牌 (24) 第四章空间布局 (26) 一、强化“一核” (26) 二、提升“两翼” (27) 三、发展“四副” (28) 四、全面推进 (29) 第五章保障措施 (31) 一、组织保障 (31)

二、财政投入保障 (31) 三、人才保障 (32) 四、土地保障 (32) 五、税收保障 (33) 六、投融资保障 (34) 附表1:温州市“十二五”拟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35) 附表2:温州市“十二五”拟发展文化产业项目 (37) 附表3:温州市“十二五”拟重点打造十大文化金名片 (40) 附表4:温州市“十二五”拟打造的展会项目 (41) 附图1:温州市“十二五”拟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分布图 (43) 附图2:温州市“十二五”拟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分布图 (44) 附图3:温州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总体布局图 (45)

序言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就业人数多、成长潜力大、创新性高和引领力强的现代新兴产业。 2009年9月,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布,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浙江,省委于2008年10月决定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为全省文化产业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2011年1月,《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又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指南,《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现代服务业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文化产业作为构成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成份,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已经凸显。 从趋势来看,当人均GDP超出5000美元,并向10000美元迈进时,会出现文化产业发展的井喷现象。温州“十二五”正处于人均GDP从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的重要阶段,文化产业正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根据上述纲领性文件编制,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省委“两创”总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突出文化引领作用、提升创新创意能力、全力推进温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总体部署的一项重要产业规划,是温州市“十二五”时期各类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方案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1.1 项目概况 1.1.1项目概述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专业名称叫“万米单元网格化城市管理”,这缘于2004年底北京市东城区推出的“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这种管理模式将辖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再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将路名牌、井盖、垃圾站、城市雕塑等城市部件逐一编码后,定位在每个大致1万平方米的单元网格中。手持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城市监督员在各自负责的网格单元内巡查,发现问题或接到居民举报即可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发送到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城市监督中心利用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实现精确定位、快速处置和对城市监督员的科学管理。 “数字城管”业务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移动终端(终端应用软件)和政府内部办公系统,集成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单元网格数据、管理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通过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管理和预警的整体业务解决方案。 1.1.2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1.1. 2.1指导思想 1、整个系统符合相关标准、规范。遵照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建设规范,以及数字城管总体规划,并结合城市化进程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全国其他城市成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和运行机制。 2、信息化作为城市管理最重要的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加强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建立政府部门监督协调、规范运作、各司其职、市民广泛参与、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3、高标准设计,分步骤实施。 高标准设计:一是指按照数字城管信息系统进行设计;二是指按照数字城市信息系统进行设计,目前应用在城管,将来随时可应用在交通、治安联防等各方面;三是指按照市区两

016、回到大滨江-——温州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与结构形态探讨

回到大滨江 ——温州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与结构形态探讨 童宗煌 提要:本文结合温州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展开分析,从“一江两岸”的视角探讨如何强化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提出温州大都市区应重回以“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江为轴,构建“一主二副”三大滨江城市。中心城市以“瓯江”为轴,组织“拥江面海—弓箭式”的大滨江格局,强调对瓯江口地区按照“一江两岸三大片区”整体上进行综合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空间形态与形象塑造提出具体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温州中心城市一江两岸结构形态 温州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城市化发展,城镇群成为城市化的主要空间形态的同时,城市空间发展的“半城市化”“碎片化”现象严重。针对现状,对于如何提升城市化质量、实现城市发展转型,我们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梳理与完善意义重大,这也可以看作是对温州城市总体发展思路的一次探讨。 1 历次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回顾与城市空间形态问题分析 1.1 历次温州总体规划回顾及其空间结构形态比较 温州改革开发30多年共经历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每一轮总体规划编制时间基本上需要5年左右,然而省政府审批后就发现总体规划不适应发展需要,发展规模突破,所以又马上开始修编(图1、表1)。由于城市总体规划过于强调技术性与控制性,战略性与结构性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每轮总体规划中城市结构形态方面的内容都变动很大,也因此缺乏的规划的连贯性,影响规划的严肃性,以致规划实施思路更是出现不稳定性与随意性的现象(表2)。 温州本轮总体规划中2012年底城市人口为300.56万,按人口规模是一个特大城市了,然而温州给人的形象还是中小城市,因为城市还只是各组团和周边城镇的拼凑,结构形态模糊、城市低质量蔓延弱化了城市功能。因此,如何整合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杭州市建设工程围档设置与安全使用管理导则

杭州市建设工程围档设置与安全使用管理导则 (试行) 杭州市建设委员会 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目录 1、总则

2、设计与施工 3、质量验收 4、使用、维护和拆除 5、监督管理 6、附则 附表 附图 前言 建设工程围档是建设工程实行封闭施工的措施之一,建设工程围挡不仅体现一个城市品质,其安全和质量性能更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认真总结我市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切合我市实际编制了该导则。目的在于加强我市建设工程围挡设计、施工、验收、使用等环节的管理,提高建设工程围挡的安全性、适用性、美观性。 本导则内容有总则、设计与施工、质量验收、使用、维护和拆除、监督管理、附则、附表、附图。 杭州市建设工程围档设置与安全使用管理导则 (试行)

1 总则 1.1 为预防建设工程围档倒塌事故,保证使用安全,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杭州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和《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JGJ/T188-2009)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房屋建筑、房屋拆迁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围档的设计、施工、验收、使用及管理。 1.3 本导则所称围档是指建设工程为做到封闭施工而设置的砌体围墙和彩钢板围档,高度建筑工地为 2.5米,市政基础设施工地为2.1米。 1.4 围档应进行专业设计,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完成后须组织验收。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应加强对围档的管理,依法承担围档安全使用的法律责任。 1.5 各级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对建设工程围档安全实施监督管理,遵循属地管理和工程监管相结合的原则,督促工程责任主体履行安全生产的职责,保障围档安全使用。 · 2 设计与施工 2.1 围挡设计 2.1.1 围挡的选址应根据地理环境、使用功能、荷载特点、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等因素,宜选在地势较平坦的天然地基上,不宜选在河道、山坡陡洼处或风力下风口等位置。

温州大学2017年文化创意学硕士点简介

温州大学2017年文化创意学硕士点简介 文化创意是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学科。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从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层面来推动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了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对高层次创意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温州大学在充分整合文学、广告、影视、历史、民俗、艺术、写作等人文社科强势力量的基础上,设立了文化创意学硕士点。该硕士点是温州大学发展特色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品牌基地,是推广文化创意学术研究和培育文化创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机构。 温州大学文化创意学硕士点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其所依托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文艺学和民俗学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下设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最近5年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8项,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并设有广告学本科专业、温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新闻与广告实验室,培养的人才遍布影视、传媒、广告、品牌和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结合温州大学学科建设、专业特色和实验条件,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特点,文化创意学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3个: 新闻传播学。该研究方向的主要覆盖面为:(1)媒体研究。包括互联网及新媒体产业、新媒体传播、新媒体文化等方面的研究;(2)网络舆情与危机公关研究。包括网络舆情调查和分析、危机公关与应对方面的研究;(2)品牌传播研究。包括城市文化形象、组织形象塑造与传播,以及产品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等。 广告创意与品牌传播研究。该研究方向的主要覆盖面为:(1)广告创意能力研究。包括广告创意源泉、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建构的研究。(2)广告创意实务研究。包括广告创意的表现方式方法、技术思路和分类等问题的研究。(3)品牌传播研究。包括品牌内涵、品牌建构和品牌传播管理的研究。 影视文化创意研究。该研究方向的主要覆盖面为:(1)影视文化创意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包括影视文化资源的发现、再生产、多终端传播等方面的研究;(2)影像作品的创意实务研究。包括电影、电视剧、网游、动漫创意素材的提炼和加工问题研究;(3)影视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软实力问题研究。 创意写作研究。该研究方向的主要覆盖面为:(1)创意写作潜能激发研究。包括创意主体内在智慧的开掘,创意写作潜能评估体系研究等。(2)创意写作教学研究。包括新媒体时代各类创意写作方法与实践教学研究;创意写作工坊研究;英美等国家创意写作教育教学特色及发展研究等。(3)虚构类与非虚构类文学创作规律研究。包括各类文体创作特色、规律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写作思想研究。 目前,温州大学文化创意学硕士点已拥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学术底蕴的研究团队。学科带头人蔡贻象教授学术特长为影视文化美学和文化产业战略,近年来出版了《影视文化美学研究》、《影像

三维数字城市管理平台系统实践-城市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三维数字城市管理平台系统实践-城市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基础空间数据作为社会发展中基础性、关键性战略资源,为政府管理辅助决策等方面提供了资源保障,在政府部门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但是,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推进,随着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等对基础空间信息的保障能力提出新要求,目前共享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2],建设三维数字城市,不仅大幅提升城市基础数据的开发利用水平,而且对政府部门间、不同行业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3]。 1建设意义 该项目的实施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而且有利于城市经济运作与国际市场协调,是推动改革的重要举措[4]。能实现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能彻底改善“信息孤岛”现象。能较好实现各类地理空间数据的整合,维护更新现势数据。将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农业、林业、防汛防灾、城市规划乃至日常生活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2系统建设目标 系统的建设目标:“数字城市”是一个由多种高新技术支持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它不仅能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城市,更主要的是能促使城市不同部门、层次之间的信息共享,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功能重叠,进而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制定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整体战略[5]。“数字城市”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信息技术的开发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城市信息化的标准、规范与法规的制定;信息人才的培养与信息知识的普及。 3系统体系架构 系统的整体体系结构遵循三层架构体系,包括数据层、逻辑层和应用层3个应用层次。采用B/S结构的组织模式,为政府提供对多种数据等的管理,系统采用ArcServer为GIS平台,Oracle为数据库服务器,利用多种软件技术,实现对国土规划数据、安全生产数据等的显示、查询、统计等功能,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供支撑。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数据库层:为系统提供基本的数据服务。逻辑层:包括GIS服务层和系统功能层2个层:GIS服务层提供底层GIS管理服务;系统功能层在开发接口之上封装一套统一开发接口,实现对底层数据的访问。应用层:此层是系统主要应用模

温州市城市基本状况—资源布局、规划

1、资源布局 (1)景观资源 ① 温州市自然风景区 温州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 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 鹿城区 瓯海区龙 湾 区 瑞安市乐 清 市 文成县平阳县 永嘉县 苍南县 泰顺县 洞头县

温州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9个,市级风景名胜区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8个。具体见下表1-1: 表1-1 温州市自然风景区 ②温州市内公园 ◎江心屿景区:江心屿旅游区是浙江温州AAAA级的旅游景点之一,俗称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之中,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东西长,南北狭,向有“瓯江蓬莱”之称。 ◎马鞍池公园:位于温州市区中心,公园占地面积12公顷,其中水面面积2.7公顷,是集天然水体、草坪、绿荫为主的市级综合性公园。

◎绣山公园(原大球山):位于温州市城市中心区,面积10公顷。 ◎景山公园:位于温州市区西部,距市中心约2.5公里,三面环城,占地3.7平方公里。 ◎中山公园:位于鹿城区公园路东,市区繁华地段。1930年旧温属六县集资修建,是温州最早建成的公园,占地面积5.47公顷。中山公园已成为市民晨练和少年儿童游玩的好去处。 ◎九山-松台公园:占地22.16公顷,由九山公园、松台山及松台广场组成,总面积42.6公顷。 (2)教育资源(大学、重点中学、重点小学) ①大学 温州市大学共六所: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广播电视大学六所高校。现温州医学院、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普通高校已入迁高教园区(茶山镇),四所学校原学院路校区依旧保留用作成人教育。 ②重点中学: 鹿城区8所,瓯海区7所,龙湾区4所,具体如下表1-2: 表1-2温州市重点中学分布表

杭州市建设委员会文件杭建科发[2009]444号《杭州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深基坑专项工程管理指导意见

杭州市建设委员会文件 杭建科发[2009]444号 杭州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我市房屋建筑 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深基坑专项工程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建设局、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及各有关单位:《关于加强我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深基坑专项工程管理的指导意见》已通过杭州市人民政府法律审查,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杭州市建设委员会 二OO九年十月二十日 关于加强我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深基坑专项工程管理的指导意见 为加强对深基坑围护工程施工活动的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在建工程及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安全,依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基坑围护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本意见所称深基坑,是指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开挖深度超过5米的基坑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地铁和隧道工程另行制定管理办法);所称深基坑围护工程包括基坑支护、基底加固、降水、土方开挖、监测等内容。 二、建设单位应对深基坑围护工程的质量安全工作负责,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及检测机构(以下简称各相关主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三、深基坑围护工程作为施工活动中一个专项工程,其设计、监理及第三方监测业务应当由建设单位委托,费用单独列支。 建设单位必须确保按时支付保证工程安全所需要的相关费用,并应办理深基坑围护工程保险和附加第三者责任险。 四、本市深基坑围护工程建设遵循“政府监督、业主负责、各责任主体承担相应责任”的原则,实行围护工程设计文件论证备案制度和施工专项方案论证审核制度。 深基坑围护工程施工设计文件由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论证后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告知性备案。 施工专项方案由施工单位组织专家论证,经监理单位总监及施工单位总工审核签字后报质安监机构告知性备案。 五、杭州市建设委员会是全市深基坑围护工程的监督管理部门,并负责主城区深基坑围护工程的监管工作。 各县(市)及萧山、余杭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负责所辖区域内深基坑围护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具体负责施工阶段深基坑围护工程的监督检查。 六、深基坑围护工程设计文件论证及备案 建设单位在土建招标前,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围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设计单位应当根据地质情况、周边环境、主体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等进行深基坑围护工程设计。设计文件应包括支护结构、挖土、降水、环境保护、监测、预警值等内容,并按规定达到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要求。 建设单位应按规定组织深基坑围护工程设计文件论证。围护工程设计文件论证工作可与市土木学会协商承办,双方提前3天在市建设工程深基坑专业委员会专家库中选取5名专家参与论证(3名设计、2名施工)。 专家应本着“安全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提出论证意见,设计单位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对设计文件进行优化完善。建设单位应将通过论证且修改完善的设计文件送设计管理部门备案,并于申请施工招标时将备案情况送招标办查核。 七、施工专项方案审核及论证事项

2020年建设委员会城乡建设工作总结

2020年建设委员会城乡建设工作总结 XX年,市建委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战略,努力抓好城乡灾后住房重建、城乡体系建设、城乡基础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四大建设”任务,积极推进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全力 推进灾后住房重建,农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 (一)农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市农村住房重建总户数(含维修加固)为451633户,其中,314989户维修加固房屋已于XX年全面完成;截至XX年6月底,新建的136644户已建成136048户、占总量的99.56%;已入住105672户、占总量的77.33%。314989户、8.7亿元的维修加固补助资金已全部发放到农户;新建补助资金24.013亿元已全部发放到位。 (二)城镇住房重建实现预期目标。截至XX年6月5日,全市城镇维修加固141512套、1537万平方米,已全面完工。全市城镇住房重建42958套、383万平方米,已竣工38769套,建成比例 90.25%。全市城镇住房重建有序推进,进展较好,已建成了幸福家园二期、鱼凫新村、慧民苑、水乡人家、子龙安居房等项目。

(三)农村重建“三清一还耕”工作取得初步成绩。灾后农村住房重建已到最后决胜阶段,市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办和各灾区县(市)抓住“三清一还耕”(清理拆除板房和自建过渡安置房、清理废墟、清理环境,宅基地还耕)这个重点,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全市共还耕宅基地51752亩,完成任务总量的78.15%;共拆除板房97716套,完成任务总量的64.34%;拆除自建过渡房24276套,完成任务总量的81.64%。 (四)城镇重建突出重点,着力打造特色场镇。目前,龙池、虹口、街子、泰安、西岭、花水湾、三郎等场镇重建已基本完成。突出龙门山脉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山地特色旅游恢复较快,龙池、虹口等场镇已接待大量游客。其余场镇正在加快推进建设中,预计9月底可基本完成15个特色场镇的打造。 二、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结构,形成组团式城市走廊带 按照田园式城市形态,全域形成组团式城市群走廊带布局的要求,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发展。 (一)加快中心城区城市重大项目建设。XX年,中心城区以打通断头路、重要出入城通道及地铁建设为主,完善路网结构和优化道

温州文化创意博览城概念设计说明书

温州文化创意博览城概念设计说明书 1. 用地概况及现状分析 1.1.项目背景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温州市在全球金融配置体系中,将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地位;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促使温州市能够通过积极发展创新产业和跨资源培育的高新产业突破传统工业瓶颈;而生态时代背景下,拥有良好山水格局的温州市将在发展过程中以低碳生态的城市发展模式为指导,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温州市作为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四大都市区中心城市之一,以及重点培育的四大创意城市之一,依托于多重叠加的政策优惠,至“十二五”末,会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温州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确立温州作为长三角、海西区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文化创意之都的地位,成为以文化创新创意为主导的新型城市,温州社会经济发展必将出现再次腾飞。而处于温州中心城区的瓯海地区也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本次概念设计用地位于瓯海区东南边界,北以金丽温高速为界,南侧至瓯海区行政边界,与瑞安相接;东靠大罗山,西邻吹台山,大致范围为40平方公里。现状土地利用主要以村镇用地和农田为主。 1.2.区位分析: ⑴浙江省层面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中明确温州市为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四大都市区中心城市之一,对其定位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强化国际贸易、文化娱乐、高等职业教育、海洋经济服务等职能。 温州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地区为:市区瓯江两岸、三样生态湿地公园、温州西郊山林地区、大罗山绿心;城市特色为“江、屿、山、城”山水景观和“斗城”风貌。而未来浙江城镇格局确定的“三群四区七核五级”,“四区”中强调了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个都市区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门户。 (2)温州市大都市区层面 温州市域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1000平方公里,2009年末市域总人口779万人。中心城区位于市域的中部偏北,沿瓯江东西发展。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为“一主二辅五组团”;而沿瓯江、建设中的金丽温高速公路、金温铁路为横轴,沿海交通走廊地带(规划铁路、高速公路、104国道、水路)为纵轴形成的“T”字型结构对温州都市区空间结构骨架有重要的连接作用。规划区位于中心城市主城区的南侧边缘地带,东西两侧均临自然山体,有非常良好的生态资源,南部接瑞安副都市区,承担着重要的中心城区与副城区的连接作用。 (3)温州市中心城区层面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定义温州市城市性质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工业、港口、旅游城市;浙南闽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滨海山水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区位于四大都市片区的中心片区——瓯海片区东南部,所在片区城市定位为:以工业开发、对外交通、科研教育为主的城区。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中期成果)总体规划解析中强调规划区定位为“智慧中心”。高教园区—仙岩—丽岙作为战略性节点进行管制,作为温州全市的科教研发基地,使之成为未来温州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1.3.交通条件: ⑴对外交通条件 铁路:金温铁路贯穿西南地区,始自金华市,终至温州市是浙江内陆通往沿海的交通大动脉。 高速:温丽高速是连接温州和丽水的主要城市对外交通,在瓯海区段与沈海高速连接。沈海高速北起宁波,经台州,南抵温州的分水关,为温州主要过境高架高速路。 国道:104国道(新双南线)是由中国北京、经济南、南京、杭州、到达福州的国道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1总体方案 1.1总体架构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数据中心、基础平台、应用系统三个层次,基础平台包括: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等;应用系统包括业务监管系统、综合决策系统和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从层次上分为数据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在数据层,建设一个全市统一的、数据高度集中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库。基于数据层,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平台;基于平台扩展城市综合管理、社会安全与应急监管和社会服务管理三类应用;在平台整合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建立综合决策系统,为城市管理提供量化的分析指标,为各级领导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提供大量参考数据;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系统提供与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城市信息大集中。整个架构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利用数据交换共享技术充分整合现有信息化成果,建立集中统一的城市监管数据库,通过平台技术扩展城市管理三大应用。 1.2项目关键技术总结 1、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有线网、无线网的互联,构建了城市管理新模式运行的基础设施平台; 2、应用数据存储技术与备份技术搭建了SAN结构信息管理平台; 3、利用网络地图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区域的精细划分,创建了城市管理新的地理空间体系; 4、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对象在管理区域中的有序、精确定位; 5、利用GIS技术,实现了图文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应用环境; 6、利用CTI(计算机电话集成)、IVR(交互式语音应答)、ACD(自动话务排队)技术,实现了社会公 众参与城市管理的途径; 7、利用移动网络定位技术,实现了“移动巡查子系统”的准确定位; 8、利用RS技术,获得城市遥感图像信息,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可视化; 9、利用数据库技术,建设东城区城市管理数据库群,实现多行业、多领域数据整合; 10、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城市管理对象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重点任意分类、组合,实现城市管理对象 的专项普查和城市管理评价体系数字化; 11、利用信息安全技术,构建了信息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应用系统的运行保驾护航; 扩展能力 1、工具化的构建平台实现业务和数据扩展 2、COM+组件开发接口 3、工具插件接口实现功能的可插拔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杭建市〔2012〕24号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杭建市〔2012〕24号 文件 杭州市财政局 关于杭州市建设工程土(石)方运输 价格调整的指导意见 各有关单位: 自开展工程运输车辆整治以来,土(石)方运输市场价格上涨较快,给工程建设造成较大影响。为深化市区工程运输车整治,同时妥善解决建设工程土(石)方运输价格上涨的问题,现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地铁工程土方运输有关问题的备忘录》的精神,结合土(石)方运输费用市场价格调查实际,对土(石)方运输价格调整,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2011年8月13日前开标工程,其施工合同和招标文件中对土(石)方场外运输价格调整有明确约定的,从其约定;未明确约定的,可在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签订补充协议或合同,具体按以下方式调整: 1、2011年7月15 日前已完成的土(石)方场外运输工程量,其单价按原合同或原投标单价执行。 2、2011年7月15 日后完成的土(石)方场外运输工程量,其单价在原报价的基础上再根据土(石)方实际运距按下表予以补贴。土(石)方场外运输工程量、实际弃土地点以及实际运距由甲方负责详细核实签证。财政性投资项目每立方单价补贴不得超过55元。 1公里内每增1公里 6.5元/立方米 1.6元/立方米 3、如土(石)方运输市场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补贴方法根据市场情况另行调整。 二、2011年8月13日后开标工程,仍按原合同或原投标单价执行。 三、为解决新招标建设工程计价问题,由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根据政府的有关政策及市场情况测算、发布杭州市区土(石)方车辆运输机械降效系数,该系数用于杭州市区建设工程概算、预算以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工程合同价款的约定和结算。 四、本指导意见适用于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及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杭州经济开发区、杭州之江度假区、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国有资金投资建设工程,其它资金来源的建设工程可参照执行。萧山区、余杭区及其它县(市)可根据当地实际,参照本指导意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杭州市财政局 二O一二年二月十四日

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政办发[2009]109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伤亡事故,切实做好全市建设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特制定全市开展安全生产执法行动、治理行动、宣传教育行动(以下简称“三项行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发展观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调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各级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开展“三项行动”,努力促进全市建筑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伤亡人数和较大事故“三个继续下降”,为构建和谐西安创造良好的建筑安全生产环境。 二、工作目标 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不断推进“安全生产年”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促进安全生产责任

制落实,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切实加强和解决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全行业安全意识,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技能素质。通过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和基础管理,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三、工作范围、内容要求 (一)建筑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对象范围是:各区县、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以及2008年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的企业、单位和近年来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单位。 (二)安全生产“三项行动”重点内容。 1、执法行动。对以下行为依法进行打击或查处: (1)无证或证照不全从事生产、经营、建设的; (2)违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相关规定,违法违规进行项目建设的; (3)谎报、瞒报建筑安全生产事故的; (4)重大隐患隐瞒不报或不按规定期限予以整治的; (5)不按规定进行安全培训或无证上岗的; (6)拒不执行建筑安全监管指令、抗拒执法的; (7)其他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2、治理行动。对以下行为进行严格治理: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讲解学习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多项数字城管技术,应用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方法,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把整个工作流程分为七个环节。 1、信息采集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以下简称监督中心)获取有关城市管理出现问题的信息的过程。在信息系统中,市监督中心从城市信息平台上获取信息,途径有信息监督员上报、实时视频摄像监控、公众举报和上级交办四种。 2、案卷建立 案卷的核实及立案过程。市监督中心对从信息平台获取的问题信息,首先进行核实,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信息进行注销,对需要立案的问题进行任务立案,立案分部件立案和事件立案。 3、任务派遣 市监督中心将立案案卷向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下达任务派遣单,同时该案卷开始计时并自动进入督办阶段。市监督中心对区指挥中心的任务派遣过程进行全过程实时监督。 4、任务处理 区指挥中心接收到任务派遣后,根据问题内容进行分析并确定任务处理责任部门,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下达给相关责任单位。相关责任单位接收到案卷及处置指令后,派遣有关人员到现场处理。 5、处理反馈 相关责任单位有关人员现场处理完毕后,相关处理人填写办理过程,将已完成的案卷转回区指挥中心。区指挥中心接到反馈案卷后,认真办理完成核查登记,并将案卷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反馈到市监督中心。市监督中心对处理反馈过程进行全过程实时监督。 6、核查结案 市监督中心根据从信息平台上获取的问题处理结果信息,通知问题所在位置的信息监督员进行核查,信息监督员通过现场验证,将确认的信息反馈至市监督中心,如果信息一致,进行结案,否则,重新进入任务派遣环节。 7、综合评价 按照建设部颁布的《绩效评价标准》,对城市管理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评价体系由外评价和内评价两方面组成。 市区两级一体化业务流程按照青岛市市区两级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具体管理流程见下图:

描写我的家乡温州作文范文

描写我的家乡温州作文范文 我的家乡温州,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个美丽的好地方。下面是收集的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我的家乡温州,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它位于浙江的东南部,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有奇峰怪石的雁荡山,空气新鲜的泽雅风景区,有灯火通明的江心屿,有风光秀丽的洞头岛……真是数不胜数。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雁荡山吧!雁荡山除了有怪石嶙峋的 山峰外还有令人叫绝的大龙湫瀑布。在阳春三月,因为雨水稀少,瀑布如珠帘下垂,不到几米,就化成烟云。盛夏季节,雷雨初过,龙湫却像一条发怒的银龙,从半空中猛扑下来,声如雷鸣,气势雄壮。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过那里的人,都会被这景色陶醉的。 温州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有瓯海的瓯柑,有茶山的杨梅,有苍南的香柚,还有永嘉的枇杷……一年四季有尝不完的新鲜水果。 温州,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爱你。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在瓯江之畔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座美丽的城市,它就是我心中的天堂,我的家乡温暖之州、温馨之州温州。 如今,随着现代化化建设的突飞猛进,温州已成为国际性的轻工城。打火机、皮鞋、眼镜、笔、锁服装……不正是温州向国际性轻工城迈进的起点吗?

温州的小吃特别有特色。每当夜幕降临时,街头巷尾的小吃大排档便陆陆续续开张了。那些香喷喷、热腾腾的馄饨、汤圆、饺子、鱼圆汤会让你馋涎欲滴。更具特色的还是那些活蹦乱跳的各种水产,像蚕虾、河蚌、螃蟹、河鳗……烧熟后香气四溢,你会吃不了兜着走呢! 温州的景色更是一绝。松台广场山明水秀,怪石嶙峋,其中轴线把蝉街和松台山峰连接成直线。它既是文化广场,又是松台山公园出入口广场,体现了温州的历史和人文地理,突出了山文化和水文化。 温州的变化,值得我们温州人为之骄傲! 我的家乡温州,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个美丽的好地方。 春天,万物复苏,雁荡山百花盛开,争奇斗艳,颜色不一,红的桃花,黄色的兰花,雪白的梨花,火红的玫瑰……蜜蜂在花丛里嗡嗡地闹着,热闹极了。 夏天,天气变热了,公园里,蝉在树上唱着欢快的歌,野花的香气四溢飘散,让人心情舒畅。 秋天,果园里瓜果飘香,有橘子,苹果,柿子……农田里,农民伯伯正在用他们那辛勤的汗水换取丰收的喜悦。 冬天,梅花在湖边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湖水也冻上了,小朋友们来到湖边滑冰,热闹极了。 我们温州一年四季景色宜人,真是个美丽的城市。 我出生在温州,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美丽城市。家乡的树更是苍劲有力,象征我们温州人的优良美德。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杭州市建设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管理办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杭州市建设施工企业项目经 理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职位职称 【发文字号】杭建市发[2012]17号 【发布部门】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2.01.10 【实施日期】2012.04.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杭州市建设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管理办法的通知 (杭建市发〔2012〕17号) 各有关单位: 《杭州市建设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管理办法》已通过市政府法律审查,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日 杭州市建设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加强建设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动态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根据《关于严格规范国有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意见》(浙政发〔2009〕22号)、《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杭州市建筑业现场与市场联动管理办法》、《杭州市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建设施工企业项目经理(以下简称项目经理)是指由企业法定代表人任命,并根据法定代表人授权的范围、期限和内容履行管理职责,对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项目管理者。 第三条在市区范围内(不含萧山区、余杭区),建设施工企业项目经理从事建筑市场活动以及对其行为进行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大中小型所有建设项目经理,必须由取得工程建设类相应专业的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 第四条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负责项目经理的监督管理。 杭州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招标办)、杭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市交易中心)、杭州市建筑企业管理站(以下简称市建管站)、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以下简称市质安监总站)和各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管理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具体负责项目经理工作的检查和监管。

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

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汇编 技术质量部 2014年12月

目录 关于规范北京市房屋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监测工作的 通知 京建法〔2014〕3号

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规划分局,东城、西城区住房城市建设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局、规划分局,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规范北京市房屋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以下简称“深基坑工程”)设计、监测工作,确保深基坑工程及周边环境安全,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工程勘察资质标准>的通知》(建市〔2013〕9号)、《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等规定,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建设单位应依法选择具备岩土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深基坑工程设计,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应具有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并在设计文件上加盖注册章。 二、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制定包括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监测和第三方监测所需费用。 三、建设单位应依法选择具备工程勘察综合资质或同时具备岩土工程物探测试检测监测和工程测量两方面资质的单位,对深基坑工程开展第三方监测工作。第三方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应符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对地方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中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有关问题解释的通知》(京建发〔2013〕435号)的要求。 四、深基坑工程设计单位对设计质量负责。深基坑工程设计文件应明确施工监测的监测项目、监测频率、监测点数量及位置、监测控制值和报警值等技术要求。 五、深基坑工程设计等应严格执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DB11/489)。深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应符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对地方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中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有关问题解释的通知》(京建发〔2013〕435号)。当出现《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第条情况时,施工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应及时向建设单位报告,并提高监测频率;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并实时向建设单位报告。当出现《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第条情况时,施工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立即向建设单位报告,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等相关单位立即对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确保安全。 六、第三方监测单位对第三方监测数据和报告负责。第三方监测单位应当根据勘察资料、深基坑工程设计文件、《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对地方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中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有关问题解释的通知》(京建发〔2013〕435号)、监测合同及相关规范标准等编制第三方监测方案,并严格按方案开展监测和巡视工作;应及时处理、分析监测数据,及时向建设单位提交监测数据和分析报告;发现异常时,应立即向建设单位反馈。第三方监测分析报告应有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签章。 七、施工单位对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负责。施工单位应根据深基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含监测专篇的深基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当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