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官学衰废

·官学状况

春秋时期,官学见于史书记载者仅有两事:

1.鲁僖公修泮宫

2.子产不毁乡校

·官学衰废的原因:

1.社会动荡

2.贵族子弟的倦怠

二、“学在四夷”与私学勃兴

·私学兴起的原因:

1.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

2.“士”阶层地位的变化

·私学的历史影响

私学的产生,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1、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樊篱,使教育从政治活动中逐渐摆脱出来,成为社会中相

对独立的子系统。

2、完成了学校教育与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

3、“教师专业化”的开端: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4、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扩大了受教育对象。

5、创造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繁荣时期。

三、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历程

始自齐恒公,经威王、宣王等,历时150年

·稷下学宫的性质与特点

1.性质:

a.官学之下是私学,私学之上是官学,官私合办

b.集教学、研究、育人、谘议为一体

2.特点:

a.学术自由

b.待遇优厚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百家争鸣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思想中主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 A.孔子主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3.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4.《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这段材料说明孔子() ①既重视“仁”,又强调“礼”②认为“仁”和“礼”是相辅 相成、不可分割的③认为“仁”和“礼”是相互矛盾的,两 难选择④主“礼”“仁”并行,相互制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冉求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 立即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A.有教无类 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6.某人到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容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7.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出自《道德经》)。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 8.“明礼义以化之,起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9.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以下评论正确的有() ①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这是墨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②“兼爱”“非攻”反映了劳动人民希望平等相处、过安定生活的要求③“尚力”“节用”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④因其阶级立场的局限,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主“制天命而用之”。下列人物的思想与其对立的是() A.墨子 B.庄子 C.孟子 D.非 11.“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吕尚,名望,字子牙,是东南沿海一带人。他的祖先曾经辅佐过大禹治水,功绩非凡,被封到吕地。据说,他的祖先本姓姜,所以后人也称他为姜子牙。姜子牙家的封地几经瓜分,到了他这一代,他的身份已经从贵族沦落为平民了。 吕尚隐居在东海之滨,潜心学习,知多识广,足智多谋,深谙兵法。他曾经侍奉过纣王,可商纣王暴虐无道,吕尚看不惯他的为人行事,便辞官而去。 据说当年西伯昌被商纣王关在羑里的时候,吕尚与西伯昌的部下散宜生、闳夭等人一起,找来美女和珍宝,献给商纣王,商纣王才把西伯昌给放了。西伯昌回到自己的封地, 富国强兵,终于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 这是一种说法。 从这个说法上来看,吕尚与周文王的交往应该很深。 但另一种说法更有意思 吕尚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遇到一个值得自己辅佐的明君。当他得知周国的西伯昌 勤政爱民,胸有大志后,不远几千里,从东海之滨来到渭水的边上,盖了一间茅屋,每天 在渭水北面的兹泉垂钓。 这一天,西伯昌要出去打猎,出城之前,他先占了一卦,以便知道这次打猎能获得一 些什么。谁知,卦辞上竟写道:“您的收获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 一个能辅佐您成就霸业的贤能之人。” 西伯昌大喜,赶紧带人直入深山。 果然,在渭水边上,他看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那老翁神闲气定,正襟危坐,手 里举着长长的鱼竿,不为外物所动。 这也许就是卦辞上所说的贤能之人吧? 西伯昌慢慢走过去,不由大吃一惊:白发老翁钓鱼的鱼钩竟然是直的! 他禁不住好奇,问道:“老先生,别人钓鱼,鱼钩都是弯的,为什么您的鱼钩是直的呢?” 白发老翁笑了,说:“我哪里是在钓鱼,我是在钓天下的明君呀!” 西伯昌也在石头上坐下,和白发老翁攀谈起来。他们言语相投,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西伯昌说:“我祖父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将来会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 起来,现在看来,这个人就是您呀!”

春秋战国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标志着周王室在春秋时代的地位一落千丈,仅存虚名( ) A.周郑交恶 B.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 C.周平王迁都洛邑 D.三家分晋 2.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时代齐国管仲改革的内容( ) A.案田而税 B.寓兵于农 C.废除井田 D.士农工商专业分居 3.下列哪一项是在春秋时代的齐、楚两国之间发生的( ) A.城濮之战 B.召陵之盟 C.苏秦合纵 D葵丘会盟 4.下列对春秋时期各国称霸的顺序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齐一晋一秦 B晋一秦一楚 C.秦一宋楚 D.齐一秦一晋 5.确立楚庄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战争是( ) A.城濮之战 B崤之战 C.邲之战 D.弭兵之会 6.战国初期,上党地区在下列哪一个国家的控制范围之内( ) A.韩国 B.秦国C.赵国 D燕国 7.下列哪一项不是战国时期齐国对外扩张的行为( ) A攻取燕国下都 B.两次打败楚军 C.与秦国同时称帝 D.公元前286年灭宋 8.春秋后期,华夏诸国征服并吞并了许多周边的少数民族,其中被秦国所灭的是( ) A.白狄 B.西戎 C.犬戎 D赤狄 9.下列哪一项无法体现春秋战国时代公室与私家势力之间的相互斗争( ) A.田氏代齐 B.三桓专鲁 C.三家分晋 D.李悝变法 10.下列哪一项不是战国时代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 ) A.实行平籴法,维持经济秩序 B.打击贵族势力,将其迁至荒凉地区 C.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国家收入 D.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 11.下列对战国时代各国变法改革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际上是以法家思想为核心进行的社会改革 B.秦、楚、魏国的变法改革都比较成功 C.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D.商鞅的变法改革中有一部分源于三晋 12.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同国家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郢爰一楚国 B刀币一齐国 C.铲币秦国 D蚁鼻钱一楚国 13.下列哪一项制度不是战国时代开始推行的( ) A.“上计”制度 B.“玺书”制度 C.俸禄制度 D.军功入仕制度 14.郡县制度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政治变革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春秋早期郡的级别在县之下 B.战国时代郡多设于边地,主要是为了巩固边防 C.战国时代县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地方行政职能 D.春秋时期县的设立主要通过灭亡邻国改设产生 15.下列选项中,与“履亩而税”相一致的做法中不包括( ) A.“作爰田”B“初税亩” C.“量人修赋” D.“自爰其处” 16.《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所狩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所事者……~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周初的分封制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齐桓公称霸 17.城市的发展在春秋与战国之间的区别不包括( ) A.战国时代的城市在经济职能上远远超过了春秋 B市场是战国时代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C.春秋时代城市的基本性质是政治中心 D.春秋时代的城市规模相对比较小,人口不多 18.春秋战国时代,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下列哪一项( )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渐普及开来 C.铁制农具出现并逐步推广 D.家庭观念越来越强19.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激烈的争鸣中,有着融合的趋向,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孔子的天命仁学 B韩非子的法、术、势 C.邹衍的阴阳五行之说 D.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 20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潮时期,下列成果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这样说的目的是() A想实行焚书坑儒 B准备攻打匈奴 C反对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D准备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3、《齐民要术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而不录。”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 A、反对 B、赞同 C、听其自然 D、主张适当改变 4、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是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5、王安石设想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 收入。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B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 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 )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 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 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 )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 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C.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 D.为隋唐的统一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10、“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12、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减轻徭役 B.提倡农桑 C.加强军事 D.整顿吏治 1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第10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艺1

第10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艺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社会价值,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对伟大诗人屈原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成果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 (三)知识与能力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文艺和科技成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离骚》、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中医和编钟。 2.通过《诗经》和《离骚》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诗和历史的关系,培养认识和学习历史的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屈原为什么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培养学生评价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成就。 2.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二)教学难点 1.文学艺术和春秋战国时期现实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粉笔 课前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本课重点难点。 2.准备好音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天府之国”指的是哪里吗? 生:四川成都。 师:正确,那四川成都为什么成为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呢? 生:不知道(知道:土地肥沃)。 师:好了,要想知道它的原由,那我们一起进入第十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板书)第十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板书)一、科学技术 1.都江堰:李冰 (讲授新课) 师:说到四川成都,我们一定要知道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都江堰。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重视治水,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掀起了一个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的热潮。都江堰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是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发源于松潘高原(海拔三千多米)的岷江,奔腾流泻,进入成都平原。大家看到课本44页的《都江堰示意图》,思考一下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生:排水、灌溉、运输······ 师:没错,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的杰作,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师:大家看到45页的插图《二王庙》,后人修建“二王庙”来纪念李冰父子,这是为什么? 生:修建了都江堰。 师:非常正确,李冰父子兴建了都江堰,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川西平原有“天上人间”之称,所以后人修建“二王庙”来纪念李冰父子。有了水利就离不开我们的土木了,同学们,你们知道鲁班吗? 生:知道。 (板书)2.“土木建筑工匠的祖师”鲁班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论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一)总述 (二)政治因素 (三)经济因素 二、主要的文论内容 (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论 (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论 (三)《易传》的文学批评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总述: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生产力发展,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一)政治因素 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放松了对知识分子的约束。 (二)经济因素 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最高峰打下了良好物质基础。 启示:文化发展繁荣需要两个大的因素:一是具备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条件;二是需要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二、主要的文论内容

(一)儒家文论 概要: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百家争鸣”的时代,并且成为显学。其标志是以孔子为先师,孟子思想为后继,以“仁”、“乐”为其思想体系。其文学理论是“教”、“用诗”,文化要义是以诗“教化”,对后世的创作影响甚深。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伟大的思,教,政。主要文论思想是“仁”,其文论主要表现是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批评。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 1.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2.涉略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3.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出“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本章知识点】: 1.成文法制订、颁布的主要活动。 2.成文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3.战国时期法制的指导思想。 4.《法经》 5.商鞅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改革 【基本内容】: 一、历史背景:伴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主要是铁器的发现和使用),生产力在春秋时期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的私有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土地的私有化。经济的变化相应的带来了法律的变化,西周维系国家统治的礼治在政治、社会关系、法律方面都遭到挑战,即“礼崩乐坏”。新兴的统治手段—法治应运而生,其最先的表现就是成文法律向社会公开宣布。 二、主要法律活动: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楚国公布成文法。 三、公布成文法引发的争论:子产铸刑书引发晋国的叔向的反对;晋国铸刑鼎引发孔子的批评。 【概念辨析】: 如何区分铸刑书、竹刑、铸刑鼎三次主要法律活动。 第二节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基本内容】: 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最大变化是法家法治思想的盛行和《法经》的制定。 一、法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无论亲属贵贱,在法律适用上的平等;颁布成文

法;实施重刑,即重刑轻罪。 二、魏国、楚国、秦国相继在法家代表人物的指导下进行变法。其中以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最成功。 三、李悝制定《法经》,它是中国第一步封建法典。 【疑难分析】: 战国时期盛行的法治思想与西周时期的礼制思想相对立 法治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刑罚作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手段,这与西周的礼制或法律指导思想相反。 【概念辨析】: 《法经》: 战国时期,魏文侯相李悝集其他诸侯国立法之大成,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封建法典,名为《法经》。《法经》以“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作为指导思想,首重对盗贼的惩处、追捕、囚禁,以杂法将法网严密化,又以具法规定量刑的通例。《法经》诸法合体,在编纂体例上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第三节商鞅在秦国的法治改革 【基本内容】: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分两次进行。这些变法涉及政治、经济、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等多方面,对秦国的国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中国的国家政治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发展农业生产。第一、奖励农业生产;第二、颁布“分户令”,要求成年男子分家独立。 二、政治方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第一、设置三十一个县,以秦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 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 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 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 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 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 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善辩的淳于 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后 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 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

春秋战国习题

一、选择题 1、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 A、经济实力增强 B、军事力量加强 C、社会性质变化 D、实现称霸目标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3、魏文候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 A、周王室的衰微 B、诸侯称霸天下的愿望 C、生产力的声速发展 D、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 A、 改革的内容不同 B、改革的方式不同 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 D、改 革的结果不同 5、(知能点2)战国时期,代表落后与先进的两个阶级分别是( ) A、 奴隶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B、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 C、奴隶主阶级与地主阶级 D、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 6、(知能点1、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 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 发展 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7、(知能点1、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 ) ①奴隶的反抗斗争②井田制的瓦解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知能点2)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 ) A、管仲 B、商鞅 C、李悝 D、吴起 9、2006年我国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农业税”最早始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10、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的标志是( ) 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初税亩”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 废井田 开阡陌 11、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者,想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应着手研究的第一部文献是 A、《秦律》 B、《汉律》 C、《大明律》 D、《法经》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教学设计

第10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文艺和科技成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一一《诗经》、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离骚》、著名的水利工程一一都江堰、中医和编钟。 2、通过《诗经》和《离骚》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诗和历史的关系,培养认识和学 习历史的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屈原为什么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培养学生评价分析历史人 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诗经一一国风》的作品,归纳诗经的特点。 2、通过分析《离骚》,了解其创作的背景。 3、通过讲述屈原、李冰和扁鹊等人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三位人物爱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屈原和《离骚》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人格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文学作品《诗经》和《离骚》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中外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成就;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文学艺术和春秋战国时期现实社会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第7课中学习了甲骨文和金文,文字的出现,反映了文明的进步,成为 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我们把文字组合,吟唱出来,以表达思想感情,这就是“诗”。 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诗,谁能告诉大家,我国最早的诗是什么?(学生回答:《诗经》)讲授新课: 一、《诗经》和楚辞 1、《诗经》 我国早期的诗都被收集在诗经中,《诗经》汇集了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共三百多首,分 《风》、《雅》、《颂》3个部分,《风》是各国的民歌,又称《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中的诗歌帮助我们了解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了解了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横征暴敛,人民的辛勤劳动。这些反映劳动人民生产和感情的诗歌又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 因为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所以统治者希望通过诗来考察民情风俗,

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教案)培训资料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学习目标】 1.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3.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新课导入】 直接导入: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衰微。国家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这节课,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新课讲授】 一、社会巨变 1. 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 展示“春秋形势图”。讲述前后出现了“春秋五霸”。重点介绍第一个霸王齐桓公。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富强了起来。同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

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3. 战国形势图,讲述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 讲述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战争的不同,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的一大特点是变争霸战争为兼并战争。原来国家弱小还可以苟延残喘,战国时期,弱小就意味着被消灭。因此,各国都开始推行变法改革,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学生记忆七国名称和位置。 4. 乱世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主要介绍商鞅其人,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国君后裔,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了,他精通法家学说,在魏国不受重用的情况下,被小人迫害下逃到秦国,想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商鞅的变法得到了当时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但是守旧群臣仍然反对商鞅变法,商鞅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道理舌战保守群臣。同时立信于秦国,为变法铺平了道路。 引导学生思考商鞅会采取什么变法措施。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秦国奖励耕织和军功,人们生产、战斗的激情、积极性会大增,秦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实力自然也就会增强。这些获得土地、爵位的人,依然担心自己开垦的私田是否合法化。那该如何解决这样农民、将士的后顾之忧呢?承认开垦私田的合法化。如何强兵呢,如何激励将士们上场杀敌呢?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若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他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积累,激起了农民生产热情和士兵的杀敌热情,促进了国富兵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旧奴隶主、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变得越发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惠王为了能 够和其他六国争霸,不断蚕食小国以壮大国力。在夺得河西之后,秦国便开始向蜀国进军。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虽然国力不敌秦国,可是却占据着有利地势,任凭谁 也攻不进来。即便敌人攻入,也可以断前绝后,来个瓮中捉鳖。 秦国已经攻打了很多次,可是屡战屡败,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仍然难以攻入城中。 对此秦惠王十分焦急,他多次察看地形,并派人到处打探蜀国虚实,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秦军突然停止了对蜀国的进攻,而蜀军害怕有埋伏,仍然严守关口长达半个 月的时间。后来在蜀军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奇事:在离蜀军关隘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头金牛,屙出来的不是粪便而是黄金。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蜀国的王宫里,蜀王连忙派人前 去察看。 派去的人一看,果然如此,一头比普通的牛大三倍的石牛屹立在路旁,屁股下面有几 堆碎金子。那人拿上金子便跑回王宫向蜀王报告。蜀王大喜,当时蜀国国库正是空虚的时候,这笔意外之财将很好地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为了防止别人抢先一步,蜀王立即派出军队前往保护,同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修桥铺路,硬是把天堑变成了通途。一条通往蜀国都城的通道打通了,金牛被顺利地运回 了蜀国。 蜀王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黄金,可是等了半天,那头牛的屁股里再也没有屙出黄金来。蜀王十分不解,对着那石牛左看右看,最后生气地责问打探的人,可惜谁也不知道到底是 怎么回事。国君大怒,立刻命人处死谎报消息的人。可是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传来消息,秦 军已经攻到城下了。蜀王不由得大惊,宫中乱作一团。 其实,这便是秦惠王的妙计,他看强攻不行,便想到了智取。原来秦惠王打探到蜀国 兵少力弱,国库亏空,蜀王正在为财政发愁,于是便命人偷偷打造了这头石头,并在它的 屁股下放上了几堆碎金子。之后便叫部下四处散播谣言,骗蜀王上当。后来蜀军在前方运 牛的时候,秦军便悄悄地尾随着进来了。当金牛到达蜀国时,秦军自然也就到了。 天上不会掉馅饼,可是蜀王却遇上了掉金子的事情,怎么想都是一个骗局。可惜蜀王 太贪婪,贪图小利而亡了国,令天下人耻笑。 春申君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多智、善辩和善客而着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也有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情。当然,这一切,都怪他自己做了一个 不该做的“春秋大梦”。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试题(历史)

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一、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基本知识点回顾与思考: 1、什么叫百家争鸣?(阅读第二课前言、阅读与思考)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条件?百家争鸣局面有何重要意义?(从对传统文化的奠基、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对社会变革的推动思考)

材料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二、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具体含义是什么?历史上哪个朝代应用最为明显?怎样评价这种治国思想?

3、(孔子思想)阅读思考: 材料一、厩(马圈)焚。子退,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材料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以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材料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材料四、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为政》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学而》材料五、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材料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请回答: ⑴据材料,概括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⑵材料一、二,体现了孔子的“仁”,据材料一、二分析其有何作用? ⑶材料四反映的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4、(孟子思想)阅读思考: 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引言 远古的文明,失落的宝藏,神秘莫测的古墓,没有什么比这些元素更吸引观众的眼球,现在世界上正兴起一股古墓经济,美国的商业大片《盗墓迷城》,《夺宝奇兵》无不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拥有无比灿烂的文化,今天,让我们走进金戈铁马的春秋战国,体味诸子百家。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春秋时代: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天文和物理;名医扁鹊。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体现在文化的交互更迭中。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思想的海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汲取的传统

文化精髓与核心,及其借鉴之处。“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总结与交流。 2.文学的宝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3.科技的盛世: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艺术的殿堂: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帛画、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和其他乐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知识结构 要点 一、老子和孔子 1.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 2.儒家创始人孔子①“仁”的学说②对教育的贡献③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

关于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汇总

关于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汇总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 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协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 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 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 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 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协助训 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 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 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 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 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 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 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 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 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 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春秋战国试题复习进程

单项选择 1.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 )c。 A.晋国 B.楚国 C.郑国 D.齐国 2.战国时期<<法经>>的作者是( )。d A.商鞅 B.吴起 C.韩非 D.李悝 4.战国楚国悼王时担任令尹的是( )。a A.吴起 B.屈原 C.李悝 D.荀况 5.《法经》共( )。c A.三篇 B.七篇 C.六篇 D.九篇 6.春秋时期,郑国公布成文法,提出反对的是( )。d A.孔丘 B.商鞅 C.魏文侯 D.叔向 7.在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的( )。c A.叔向 B.孔子 C. 子产 D.郑驷歂 8.春秋时期在晋国铸刑鼎的是( )a A.赵鞅 B.叔向 C.郑驷歂 D.子产 9.“阴阳”最早见于(),原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扩展引申为事物的对立统一,并由此产生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c A、《尚书》 B、《论语》 C、《易经》 D、《左传》 10.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年号是()。b A、元鼎 B、建元 C、开元 D、前元 12、为培养儒学人才,西汉( )开始创办国家级最高学府太学。b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14、春秋末年开凿的邗沟是我国最早的运河,它沟通的水系是( )。c A、黄河和海河 B、海河和淮河 C、淮河和长江 D、长江和钱塘江 15、下列不属于“儒家十三经”的著作是( )。a A、中庸 B、孝经 C、尔雅 D、仪礼 16、八卦中,象征“泽”的是( )。b A、巽 B、兑 C、震 D、艮 19、中国古代的“避讳”起源于()。a A、周朝C、秦朝C、春秋战国时期C、汉朝 20、古代把每月的第一日叫( )。c A、胐 B、晦 C、朔 D、望 1、春秋时期“三国分晋”中的三国是指? A.魏蜀吴B秦楚赵C韩楚魏D赵魏韩 2、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战死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