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资源共享利益平衡机制构建措施研究

信息资源共享利益平衡机制构建措施研究

信息资源共享利益平衡机制构建措施研究

理论探讨

2010.6 297 信息资源共享利益平衡机制构建措施研究

王玉君

哈尔滨市图书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本文在论述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合理性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知识产权管理理论与技术,进一步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并提出相关平衡权益所有人和用户的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 利益平衡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

1、信息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之矛盾分析

1.1 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一致性

从信息资源的方面来看,知识产权保护是保护知识生产者生产

知识的动力。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

是知识创造者智慧的结晶,他们理应在知识产品的传播与交流活动

中得到相应的回报。如果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知识产品将无法给其创造者以相应的回报,最终将彻底打消知识生产者的生产动力,阻碍社会知识产品的生产,也使得资源共享成为空谈。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不断创造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 从用户这一方面来看,知识产权保护可促进知识资源的有序利用,扩大共享资源的范围。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不但体现了法律对知识成果的认可,同时又约束和规范着利用他人智力成果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对知识资源的合理而有序的利用。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方面丰富了信息资源的类型,另一方面又拓展了共享资源的范围。 1.2 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矛盾性 信息资源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而知识产权保护使某些社会信息资源被权利人所垄断,不能为公众所自由获取,因此知识产权保护使得可供共享的社会信息资源数量减少。要使这些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资源可以被社会公众自由获取,必须取得权利人的授权许可,而获得这种许可,需要付出一定的社会成本。因此,知识产权保护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可共享资源的数量。 2、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

2.1 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存在的必要性

知识产权保护是将人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以可能的最佳方式

组织起来,以对有限的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旨在促

进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 ,推动全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进步。从广义的知识产权保护来说,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利用 ,激励人们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 ,为社会生产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保护与利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 。从狭义的知识产权保护来讲,保护与利用又是矛盾的 ,过度保护限制了知识的传播和利用 ,而没有制约的利用会侵害作品的创作与生产,因此,保护知识产权与最大限度地传播和利用信息是相生相伴又始终存在的矛盾体。 2.2 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利益平衡机制存在的问题 (1)信息资源共享权益保护监督体系尚不完备,因权益问题引起的纠纷较为普遍。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特别是产业化信息咨询服务、网络服务和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的迅速发展 ,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也出现了日益增多的纠纷。如技术交易中的信息提供所造成有关方面的权益侵害,因欺诈引起的权益冲突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 ,尚无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性很强的办法 。目前只是援用相关法律条款 ,由相关部门予以一定程度上的解决。 (2)对信息资源占有、分配与享有权益保护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办法。监督不力就可能导致信息资源利用和使用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使国家、公众与用户利益受损 ,而信息服务提供者却从中谋取不应获取的利润。对这一现象按照已有的权益保护办法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 (3)信息服务有关方面的权益保护法规缺乏系统性,致使监督处于分散状态。其表现在信息服务权益保护的法律依据是目前国家所颁布的有限的相关法律,且其法律执行与监督主体还不明确,各部门依法进行权益保护的社会法律意识较差 ,影响了社会监督的有效开展。针对以上现存问题和信息服务业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考

虑到国际信息化环境的要求,必须由政府组织 ,采取各部门协调方式 ,建立社会化的监督系统 ,实施综合监督、法制管理的策略。从数字化信息开发与服务权益保护的推进上看,应从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基本影响因素的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6]。 3、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的措施 3.1 建立和完善权益保护法律监督体制

信息服务权益保护监督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因此应迅速建立和完善其权益保护法律监督体制。信息资源共享涉及诸多法律制度,其中与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关系更为密切。现行著作权法律制度原则上可以适用并满足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需求,但针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活动而言,其中涉及的著作权保护的主体、客体以及权利使用方式变得非常丰富和复杂,也使得著作权的保护和信息的传

播利用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7]。

3.2 权益保护监督体系纳入政府信息化决策

将数字化信息服务权益保护监督体系的建立纳入政府信息化决策中的信息服务业组织战略中考虑 ,以便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充分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国家利益。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开发中常常会遇到复制权问题,在权益保护中,首先要认证的也是基于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复制权问题。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文献或其他信息资源的传统形式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编码数字形式,这种转换只是带来信息载体形式上的变化,不具有著作权意义上的创造性,没有产生新作品,因此可视为一种复制行为。

3.3 加大惩处力度 加强权益保护监督的处理,对侵权者,特别是损害国家和公众利益的组织或成员予以法律和规章上的惩处 ,以此优化社会的权益保护意识,制定防止侵权行为发生的管理办法。[13] 3.4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 我们除了要通过完善立法对数字化作品的版权保护外,还应加强技术监督,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地防止盗版与非法复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采用权限管理技术,即用户身份鉴定技术,权限管理的过程包括:签名、密封、传递。权限管理技术包括:水印技术及密钥技术相结合的技术。

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平衡机制的构建知识产权保护

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公众能在一定条

件、范围内分享到知识或信息。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在保护信息共享,也就是在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新设计,进一步协调信息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矛盾冲突,从而达到信息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慧卿,庄琦,潘卫.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关系探讨及平衡机制构建.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26(4):9-10.

[2] 庄善洁.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黑龙江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15. [3] 曹竟.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共享的矛盾与和谐.图书馆,2007(5):25-26.

[4] 马海群,严雯.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价值与

制约因素分析.图书与情报,2009(1):53.

[5] 刘久畅.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著作权问题的思考.现代情报.2008(9):80-81.

作者简介:王玉君,女,1963年生,哈尔滨市图书馆馆员.

大型企业创新机制建立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4946934.html, 大型企业创新机制建立的思考 作者:张宏伟 来源:《商情》2011年第50期 创新是企业保持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动力源自于激励,激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满足人的需求。论述了大型企业创新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立对策。 大型企业创新机制问题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细胞,也是一个经济有机体,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推动,企业最重要的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所谓企业创新机制,就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大型企业创新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一些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具体表面在: 1、企业创新动力机制方面 需求作为人们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也是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需求作为人的本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类的创新活动中具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需求是创新活动最根本的源动力,对创新活动具有强烈的驱动作用。需求的这种驱动作用能激发人的各种潜能,使人们在前进途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尽办法排除干扰、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企业来说,获取超额利润,实现企业生存乃至长久的发展是最根本的需求也是最迫切的需求。对于企业家及企业员工来说,取得丰厚的收入、证明自己的才华、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等也是最根本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除了在企业实施创新外,尚无其他途经可以达到。 创新是企业保持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动力源自于激励,激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满足人的需求。由于我国许多大型企业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导致大多数大型企业没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许多大型企业都制定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革新的奖励办法或奖励制度,但并没有建立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其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建立起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营者缺乏不断创新、承担风险,把企业办强、办大的内驱力;二是对企业科技人才不够重视。许多企业不了解创新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不了解创新中的人

XXXX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制度--资源共享机制

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资源共享机制(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围绕总体建设目标,整合中心资源,实行优质资源共享(包括仪器设备、科研设施、图书文献、科研成果与科研人员),创建信息汇聚、资源开放、人才流动、成果共享、运行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 第二章运行管理 第二条中心依托综合办公室、人力资源办公室,成果转化服务办公室,完善中心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资源档案,随时记录各项资源的运行状态和时时动态,进行“规范化、高效化、动态化”管理。 第三条中心根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统一规划,统一投入,进行设备购置以及资源引进,避免重复、高档低用、闲置不用。 第三章科研成果共享 第四条中心依托成果转化服务办公室,统一管理中心科研成果,建立科研成果档案管理平台,并协调完成中心内部成果共享或对外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成果使用费用由中心、持有者、使用者三方协商确定。 第五条科研成果中心外转化的利益分配。实行“累进递减制”原则,为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设定基点,未超过基点的利益分配遵循:科技成果创作人35%,中心40%,所在单位25%。超过基点的利益分配遵循:科技成果创作人25%,中心50%,所在单位25%。 第六条中心内科研团队对中心的科研成果具有优先使用权,使用费用按照中心标准执行。使用人只需向创作人支付一定费用即可。 第四章科学仪器共享 第七条中心本着“分散安置、独立管理、开放共享”原则,实行“专管人员+仪器专家+实验工程师”的工作模式,促进仪器设备的高效管理、高效利用、高质维护。 第八条明晰仪器设备的使用权和管理权。根据来源的不同,确定权、责关系,设备购置者拥有优先使用权,负责设备的运行管理。 第九条建立科研仪器资源信息平台,实现仪器设备信息公开。将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主要功能、所在地点、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基本操作步骤等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手段全面公开,让中心教师、科研人员及学生掌握设备的全部信息。 第十条仪器设备的使用实行“预约制”,在满足正常的教学、科研使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运转效率。 第十一条实行仪器设备使用的收费制度,收费标准按照仪器设备的管理方确定,对中心内科研人员的实验测试任务实施优先、优质原则。 第十二条仪器设备的维护。中心设立专项基金,采取“专项基金+管理方”共同承担的模式。

农业产业化与利益平衡机制

农业产业化与利益平衡机制 农业产业化与利益平衡机制 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主要采取“公司农产”、“公司基地农产”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一些地方甚至提出了“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口号。但是这些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年月,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 蓝田股份因为银行贷款出现危机事实上宣告破产。有人因此发出疑问:“公司十农产”可以富裕农民吗?有的学者担心土地“流转”到那些龙头公司手中之后,如果公司经营不善或者遭遇其他市场风险,谁来保护不能享受任何正式社会保障的农户的利益(仲伟志[])?当然,我们不能用蓝田模式的破产来全盘否定农业产业化本身。龙头企业脆弱,可以加强政府扶持力度,蓝田模式行不通,还可以选择其他模式,农业产业化并不是一定要把土地交给龙头企业。我们最关心的是: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是否能够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农业产业化的利益平衡机制,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据有关部门年公布的统计,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经发展到.万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万多个。各类龙头企业的固定资产总值亿元,销售收入达亿元,利税总额为亿元,带动的农户达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平均每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元(程云[])。但是,这些数据显然被注入了水分。因为如果产业化真的很好地带动了%的农户,那么我国农户

的平均收入水平肯定比现在高得多。特别是如果用给出的固定资产总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除以龙头企业总数就会得出,平均每个龙头企业的固定资产为万,销售收入为万,而利税高达万,利税率竟然高达%以上。实际上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并没有这么乐观。以上海为例,目前全市拥有家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家上海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但根据我们年对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研,这些企业多数规模不大,产业链条偏短,经营视野偏窄,关联产业间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地域触角不够广泛。特别是多数企业以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利润空间不大,而且这些利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税收减免和国家其他的财政支持。一些经营绿色蔬菜及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其毛利率仅为%左右,某上市企业近万元的农产品销售额仅获得了不到万元的毛利润。尽管也有部分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企业利润率较高,但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太大。某集团公司年因日本、欧盟等世界主要农产品进口国技术壁垒限制的加强,发生.亿元的巨额亏损。年年初突如其来的“非典”灾祸,也对许多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公司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某公司的农副产品%以上出口海外,因不少客户在“非典”期间取消了订单,造成公司出口创汇缩水%左右,国内销售也下降了%。即使是某些企业科技含量较高的设施农业,由于前期投人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能达到要求,也难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在带动农户方面,大部分企业与农户仍然处于一种加工商与原料供应者的采购供应关系,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系不够紧密,违约率高,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此外,多数企业在市场建设方面建树不多,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超市、宾馆等销售渠道,缺乏稳定的市场体系的支撑。

基于动态能力的民营企业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动态能力的民营企业创新机制研究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必须积极开展企业创新机制的创建和研究工作,通过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来提升自身的发展动力。运用动态能力理论全面深入剖析了民营企业创新机制的现状,认为主要存在管理体制“家族式”、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创新风险大等问题。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提出基于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并完善创新机制的相关建议。 标签: 动态能力;创新机制;民营企业 F2 1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很多企业逐渐意识到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以及高效的生产率已经不能维持原有的竞争优势。而创新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不能缺少的因素。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缺乏核心技术会使新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此时更加需要强调不断的创新,以确保推出新产品的效率远远高于模仿者,以此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在当前环境背景下,企业创新机制的研究已经日显重要,其首要工作就是分析研究创新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由于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日益复杂多变。动态环境对企业创新有着重大影响,使企业迫切需要一套新理论来指导其构建创新机制,这一理论需体现当前动态环境的本质,这样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必将有所减少。而动态能力理论可以指导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动态能力理论认为,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不断的进行创新,企业为了应对外部变化的环境,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技术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企业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机制,应成为动态能力理论的重点研究对象。动态能力观点强调,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随时有可能被替代,因此企业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状况、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适时创新。 2动态能力和动态能力创新机制理论 2.1动态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基于Teece等构建的动态能力战略框架,并结合Eisenhardt&Martin、Caloghirou(2004)、罗珉,刘永俊等的研究成果,本文确定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为整合能力、重构能力与组织学习能力。整合能力即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

学校资源共建共享激励制度

学校资源共建共享激励制度 一、行动目标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有效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完善机制 2、加强教研活动,继续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实现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经验汲取。 3、学校大力宣传,提高学生和家长对资源共享的重视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4、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三、保障机制 (一)建立过程监督机制。制定详细的月活动计划,各相关责任部门要按照进度表严格执行。建立月检查评比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定期将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二)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责任目标考核。 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内容和要求 1、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要求:认真探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模式,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水平。 2、学校数字化环境建设

要求:认真研究学校信息化环境(包括硬件、软件、资源等)的建设及管理模式,使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绩效。 3、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要求:认真探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学校教育教学及教研活动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 4、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社区、家庭、农村教育中的应用 要求:认真探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研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教育、社区群众的终身教育等提供服务的途径与办法。 5、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应用 要求:认真探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应用。 6、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要求:通过对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应用实验,认真研究信息技术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7、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要求:认真探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及网络行为的规范。

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平衡机制

2012年12月(中) 财经与管理科技创新与应用 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平衡机制探讨 刘洁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 1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的指导下,我国高职院校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探索出“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2+1”等一系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探索的深入,高职院校意识到只有通过企业,才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只有走校企深度融合、“双主体”人才培养之路,才能培养出企业社会真需要真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纵观当前的高职教育,常见的却是校企合作的“剃头挑子一头热”①:学校想谋求合作,认为企业并不真正关心向往合作;企业想谋求合作,却往往遇到学校态度冷淡,尤其是一些学校与企业完成挂牌后合作就到了终点。可见,要解决现阶段校企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其关键在于找到企业与学校深度融合的支点,方能平衡双方利益,实现平等互利。因此,如何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平衡机制,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成了当前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 2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平衡机制难以建立的原因 首先,学校企业利益诉求不同,校企双方目标利益差异大。企业和学校属于不同类型的组织,不同的社会属性造成两者合作目标利益存在着本质差异,合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学院作为教育机构,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特征,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主要追求社会价值、长远利益;而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具有营利性,遵循市场规律,主要追求经济效益和快速回报。当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发生矛盾时,企业往往会选择当前利益。因此,校企双方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缺乏切实的利益结合点。 其次,共同目标驱动力不足,难以吸引校企双方长久合作。校企合作既是一种教育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双方利益的结合点是人力资源,其共同目标就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实践教学安排上无法使学生的相关实训与企业生产任务合理衔接。企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差距、企业需求与教学安排的不同步等往往造成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不了企业需求。而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较缺乏国家政策引导及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文化传统,大部分企业缺乏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与动力,将自己放在旁观者、施予者位置,而非一个教育教学“主体”单位。校企双方共同目标驱动力不足,最终导致企业与学校合作关系松散,这也是当前制约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瓶颈。 第三,企业不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双方师资共建共享难以达成。我国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矛盾是企业不直接参与职业教育,主要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身努力来完成。因此,合作办学机制很不健全,校企双方明显缺乏深层次合作,致使一些优势资源如师资资源共建共享无从实现。政府和社会在师资培养方面给学校提供的环境也甚为欠缺,企业没有培养教师的义务,也不愿提供无偿的培训环境。如果不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企业就不愿接收教师参加顶岗实践。而校内实习、实践设备又严重缺乏,教师根本没有参加企业实践的场所,又谈何教师在企业里锻炼“双师”素质。 最后,利益回报差距大,利益的不平衡严重影响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从企业获取资金设备与人员技术支持,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获益较大。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市场驱动下人才的高流动使企业的参与行为没有实现预期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必要的成本补偿,更没有提高社会声誉的表彰,企业付出与利益回报不相符合必然会导致消极参与甚至是停止参与。此外,收益与风险不能平衡。越是实习生越容易出事故,而目前对实习生的意外保险没有统一规定,有的是学校交,有的是企业交,有的没交,这也是当前影响企业接收顶岗实习生的主要障碍之一。 由此可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与利益平衡密切相关。利益平衡是高职教育产学合作赖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产生驱动力的源泉。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之所以发展不平衡,关键就在于缺乏利益驱动平衡机制,不能满足合作双方的利益诉求。因此,只有建立起互利多赢的校企利益驱动平衡机制方能真正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3努力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利益平衡机制,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3.1政策激励—— —建立校企通力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中,要想让企业积极主动,必须加强政策导向。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才能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优先享受相关利益,从而在企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为此必须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政策倾斜、资金补贴等方面做出明确的政策规定,如给予参与办学的企业税费减免,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等;并把校企合作运行的必需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经过对合作效果评估,达到标准的,政府在资金上给予政策倾斜或税收优惠;对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产品收入,适当减免税费;对安排一定数量学生进行实习的企业,政府予以资金补贴,企业对带徒师傅给予补贴;对于接收安置职业学校学生的企业,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补贴或奖励;企业支付实习学生的报酬以及相应的实习费用计入生产成本,予以税前扣除。并鼓励企业将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实习支出,计入教育培训经费总额;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实施多方面激励,承认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授予荣誉,认定其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对企业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等。 与此同时,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机制。激励与约束并存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企业参与的动力。首先应以法律形式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规定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责任。同时,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量化指标,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对情况不佳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如额外征收“职业教育基金”或“职业教育税”,让企业切实承担起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 3.2面向市场—— —建立互利互惠的利益分配机制 规范合作、创新利益分配是校企深度合作、创新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必须建立科学、公正、合理、互利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从规模建设到内涵建设的转变,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必然。但由于校企双方目标利益不同、驱动力不足以及双方利益回报差距大等原因,致使当前校企合作还多停留在表面层次,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从这一实际问题出发,对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利益失衡之处做出分析,并试图通过研究,寻找校企深度融合的平衡点,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平衡机制,从而使校企双方从既浪费精力又缺少成效的形式化、零散性和短期性的校企合作中脱身出来,走向全面、长久、稳定、互动和具有前瞻性的校企一体、深度融合。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融合;利益平衡机制 此资料来源于2010年在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召开的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年会关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平衡机制探讨”论坛。 261 --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贺贯峰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激活企业的根本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公司自 2002年改制以来,在继承原国有企业优良传统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大刀阔斧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培育出了一套具有公司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极大地推进了公司的跨越式发展。现结合公司实际,就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措施简要探讨如下:一、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首先,未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谈到企业文化建设,多数员工普遍认为仅仅是文体活动或项目驻地形象建设,实施起来即耗时间又耗大量人力、物力,只会加重项目经营成本,对生产经营无任何正面效应,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其次,基层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不完善,职责不明确。项目文化是公司企业文 化的子文化,它是公司企业文化积淀的源泉,对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未从组织角度明确项目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加之公司对项目经营考核的重点是经济效益,促使各部门纷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淡化了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党建部门在人手不足,工作边缘化的情况下又不敢放手管理。 第三、操作层参与率不高,管理层处于孤军作战。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但在两层分离操作管理中,由于受短期利益思想的影响,操作层参与项目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明显不足,且在实

际施工中违背项目文化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着公司基层 文化的培育。第四、宣传力度不强,缺乏自我展示意识。只有坚持不懈的反复宣传,全方位展示,企业文化才能引起广大员工和社会大众的共鸣,企业文化才能走向社会,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结合公司实际,由于受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同,使各个项目在文化宣传、文化展示方面表现出的力度大小不一,项目文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第五,文化建设创新意识有待提高。公司自改制以来,虽然先后大量引进了一些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开拓了员工视野。但由于长期受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侵蚀,部分员工在思想上不敢突破传统限制,在实践中不敢大胆偿试,缺乏管理创新意识。二、推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措施推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主 要途径和措施企业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为我们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道路,只有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才能培育出更加先进、繁荣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建设中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才能使企业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助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改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对促进公司长期健康改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对促进公司长期健康传统观念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的重要性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和人才可以通过社会来引进,在人才、技术已无可比的情况下,施工企业间的比拼已由早期的比人才、比技术悄然转变为比管理、比企业文化。但由于受企业员工素质、(外)内部环境的影响,企业文

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细胞,也是一个经济有机体,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经营机制。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的根本活动,是一个有机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运行同样需要依靠一定的机制来支持和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最重要的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所谓企业创新机制,就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它从创新设想的产生与形成到研究与开发,从创新内容的形成到创新结果的扩散,再到市场效益的形成,然后又由于市场需求发展再进入新一轮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顺序,也有交叉和交互作用,只有在正确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的支持和推动下,企业创新活动才能真正得以不断循环,持续发展。在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还很弱,这关键是由于这些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 体系构建编辑 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三大机制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机制体系,这是企业创新有效运作的基本要素。 动力机制 1、企业创新动力机制企业创新动力机制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能够推动企业创新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为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作用,就是激发企业和职工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运行。一般来说,企业创新由市场拉动、科技推动和政策激励三种动力推进。 1)市场拉动是指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影响而导致创新。其中市场需求引致的创新包括,生产要素稀缺导致该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而诱致能节约该要素或寻找替代要素的创新,以及企业家独具慧眼发现新的市场机会而诱发的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的创新;市场竞争引致的创新,是指由于市场竞争给企业造成实际威胁(由于竞争者成功地引入创新,使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竞争上处于劣势)和潜在威胁(如竞争者R&D投入的规模和重点,创新投入强度和结构,科技人员的数量、素质以及普通员工的素质等),而迫使企业从事创新,战胜竞争对手,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 2)科技推动是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直接服务于经济领域,从而促使企业不断采用先进科技进行适用性创新。仅有市场需求,没有科学技术的保障,企业创新是无法实现的。科技发展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另一个决定性力量。 3)政策激励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各种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鼓励员工创新的政策和措施来推进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光有市场拉动和科技推动,而没有企业内部正确有效的激励政策,市场再好,科技再先进,也无法促使企业员工主动进行创新。 因而,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以上三种创新动力最终可归结为追求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维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要使企业创新具有强大的动力源泉,首先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这是建立创新机制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前提下,由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才有可能以市场为导向,在当今世界企业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的浪潮中,自主地组织研究开发和各种创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其次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企业家精神和战略管理眼光。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主要倡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如下个人品质:创造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决策能力、毅力和敢于冒风险。而企业家精神就是指企业家所具备的能敏锐地发现和接受新事物,敢于并善于先人一步、超人一等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只有企业领导者具备了企业家精神,才能制定正确的创新战略。而要制定正确创新战略,还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战略管理眼光,懂得先

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管理办法

关于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的通知 集团所属各单位党委(党总支、支部): 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经济转型和企业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企业在新常态下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根据集团公司党委宣传思想工作计划安排,决定在集团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活动。 一、创建原则 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和评选,以点带面,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集团企业文化传播落地的有效载体,推进企业文化融入中心工作、融入企业管理、融入制度标准、融入员工行为,增强集团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集团改革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良好氛围。 二、评选目标 1、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实行星级管理。从低到高,依次为一星级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二星级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三星级建设企业文化示范点。 2、每年集团直属单位、省二建、省四建、省安装公司党委可分别推荐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单位1-2个,房地产、装饰、物流、科技公司、钢结构、国际公司党组织可分别推荐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单位1个,请各单位于12月15日前将《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预申报登记表》报送集

团宣传部。 3、集团党委根据各单位创建情况,从中评选出不同等级的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进行表彰。 4、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实行动态管理机制,每年评价一次。由集团党委根据评价结果重新认定。 三、创建标准 (一)组织与保障: 1、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创建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整体规划; 2、有创建工作方案或创建计划,创建目标具体,措施有力,具有图书室、宣传栏、文体活动场所等相应的硬件设施投入和经费保障。 (二)实践与运行 1、创建单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理念,坚持定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任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单位得到传承弘扬; 2、创建单位或所在企业具有符合时代要求、适应企业发展实际、体现员工意愿的价值理念体系,被职工广泛认知、认同,并在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活动和员工行为中得到全面体现; 3、创建单位或所在企业建立以企业标识、标准色、标准字、着装、司旗和司歌等为主要内容的视觉识别系统,应

民营快递企业创新机制研究

民营快递企业创新机制研究 电子商务的普及促进了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却遇到了极大的瓶颈。从信息化创新、人才创新、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创新机制、管理创新、资本创新五个方面出发对如何建立民营快递企业创新机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对策。 标签:创新机制;民营快递企业;电子商务 1 引言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井喷式发展给快递行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国家邮政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22%,2010年全行业完成快递业务收入573亿元,快递业务量完成24亿件,分别是“十五”末期的250%和300%。 但国内快递业起步低、基础差、发展长期受限,且民营中小快递企业之前赖以生存的“低价格,低服务””模式也逐渐成为限制其发展壮大的绊脚石。急剧增加的电子商务订单导致快递企业业务量的剧增和快递企业服务质量差、快件积压的矛盾逐渐凸显,加上包括阿里巴巴集团等大型电子商务企业频频斥资建设自有物流体系,民营快递企业逐渐面临发展的重大危机,如何进行管理和运营上的创新将成为民营快递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2 民营物流快递企业的现状 我国快递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快递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网购的热潮更是推动了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截至2011年1月,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2.5亿件,同比增长48.3%;业务收入完成58.1亿元,同比增长29.5%。 现阶段民营快递已经占国内快递市场份额的80%左右。但是,民营速递企业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陷入了“外表繁荣、内在混乱”的发展危机。 2.1 恶性价格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使得企业努力寻找自身的竞争优势,寻求发展。但当前的民营快递企业(除市场定位于高端的顺丰外)由于业务同质化程度高,缺乏竞争优势;同时行业缺乏管理,导致快递市场混乱,各快递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长期采用低价恶性竞争机制,低价甚至成为民营快递企业最主要的竞争手段。 同时,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企业掌握着快递公司电子商务产品的货物渠道,掌握着供应商的配送渠道,掌握着用户的资金渠道。对产业链中渠道的掌握,就意味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企业对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格有相当大的议价权(吴先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 [摘要]现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是一个新领域。本文从档案实际出发,着重探讨了这一领域中档案信息及档案信息资源等有关概念以及以市级、区县级档案馆为主体实施构建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档案信息咨询共享模式,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总模式、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分模式三种模式的实施,框架。以期对今后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所促进。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当今社会已经发展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了等同甚至超过物质和能源的重要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这样的环境下,借助计算机,微电子和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实行信息化改造也就成为了各行业发展的关键。同样,信息化也为档案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以往要利用档案信息往往要翻阅其纸质载体,现在通过计算机输入,扫描,电子文档生成等多种方式可以使档案信息脱离纸质等实物载体而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存在,这样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存储和检索,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传递,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另外如果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得到了保证,对档案的发展将带来一次质的飞跃。目前,各档案单位、部门都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工作,拥有了一定规模的档案信息资源,但相对独立,分散,如何更好的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就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下面作者将以保存档案,掌握档案信息资源的主体——档案馆为研究对象,探讨市级、区级档案馆(包括专业档案馆)的档案资源信息共享模式及运行机制。 一、档案信息资源及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描述 (一)档案信息资源的描述 笔者认为,一定数量的来源于档案内容的信息集合就构成了档案信息资源。这里讨论的信息是指以电子信息形式存在的信息,它由计算机存储与显示,通过数据库进行查询,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档案信息主要来自于档案数字化(计算机输入、扫描)后形成的电子信息,也可以是直接由计算机软件生成的电子文档。结合实际情况,档案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论知识产权法中的利益平衡原则

论知识产权法中的利益平衡原则 在知识产权法中,存在着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权利与社会公众对知识产品的合法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对具有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双重属性的知识产品的使用、分配和利益分享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公平正义价值目标。 一、知识产权概述 知识产权一词是从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或者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翻译过来的。在我国台湾一般译为“智慧财产权”。我国在《民法通则》颁布前曾使用“智力成果权”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后,“知识产权”的译法开始普遍使用。Intellectual Property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智慧成果,即知识产品,它属于生产的要素或是有价值的物品,可以转让;另一种是人们对于智慧成果的权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二条将知识产权定义为“关于保护文艺、美术和科学作品,演员的表演、唱片和广播,人类一切活动范围内的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及其他一切商业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以及产业、学术、文艺和美术界知识活动所产生的一切其他权利。” 知识产权并非起源于任何一种民事权利,也并非起源于任何一种财产权,而是起源于封建社会的“特权”。这种特权或由君主个人授予,或由封建国家授予,或由代表君主的地方官授予。这种实为君主对思想的控制、对经济利益的控制或国家以某种形式从事的垄断经营而授予的特权就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前身。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往往作为技艺被物化在物质产品上,难以独立地体现其价值。文学艺术作品也因复制和传播手段的局限,难以广泛使用。人们虽有对技术的保护和对文学艺术作品传播的控制要求,但终因未能形成普遍的社会关系,不具有法律调整的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革命的出现,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规模的发展,机器生产要求科学技术打破原来的师徒相传和封闭的作坊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者竞争的压力,商品生产者迫切需要获得最新的技术成果,以此来提高商品的竞争力。但是,技术的转移又会使发明创造者失去优势。为了保住新技术发明者的优势,同时又满足其他生产者的需要,避免技术垄断和重复投资,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专利制度首先应运而生。随后又产生了著作权法和商标法等其他知识产权制度。从英国1623年制定的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垄断法规》,1709年制定的第一部著作权法《安娜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1、确定MI(理念识别),包括: (1)确定全体职工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企业的命脉,关系企业的兴衰。现代企业不仅要实现物质价值,还要是文化价值,要充分认识企业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更是人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伦理智慧的竞争。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2)确立企业精神。培育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培育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内在潜力,是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内容。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企业的传统、经历、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并经过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必须是集中体现一个企业独特的、具有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企业的信念和追求,并由企业倡导的一种精神。培养企业精神,要遵循时代性、先进性、激励性、效益性等原则,不仅要反映企业本质特征,而且要反映出行业的特点和本单位特色,体现出企业的经营理念。 (3)确立符合集团实际的企业宗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目的和根本追求,它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目的和发展方向来反映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解作出的评判事物的伦理准则。企业作风是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体现企业整体素质和对外形象。 2、确立VI(视觉识别),统一标识、服装、产品品牌、包装等,实施配套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还要以务实的态度不断完善企业视觉识别各要素,做到改进—否定—再改进—再确定。包含企业标识、旗帜、广告语、服装、信笺、徽章、印刷品统一模式等等。以次规范员工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建立起企业的高度信任感和良好信誉。 3、确立BI(行为识别)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对职工的宣传、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是对外经营、社会责任等内容。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企业确立的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企业和职工行为。 4、以人为本,树立精干高效的队伍形象,打造精神文化。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把着眼点放在人上,分别达到凝聚人心,树立共同理想,规范行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形象扩大社会知名度的目的。为此要做好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创新制度格式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创新 广东金刚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在高科技领域上走在前沿的民营企业,自成立以来,通过依靠科技创新,坚持走内涵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规模也不断壮大。但具有前瞻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公司高层领导认识到要保持企业能持续稳定发展,除了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研制开发出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以提高公司的新经济增长点外,还需要依靠制度创新,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我司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研究,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可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创新实施方案。 一、方案的总体思路 方案的总体思路是:整体改制,战略调整,技术创新,持续发展。实现改制与战略调整相结合,改制与技术创新、优化结构相结合,推动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方案的实施目标 1、实现企业体制创新。在清产核资及界定归属的基础上,形成本公司控股、职工、外部法人和自然人参股的多元化投资格局,组建股份制有限公司,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2、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改制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走“产、学、研”道路,推动企业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 3、建立有效创新机制。使企业建立有效的

激励、约束和竞争机制,激发人力潜能,释放体制能量。4、实现管理创新。首先是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现代信息化技术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管理的流程化、可控化和高效化。方案的最终目标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方案实施的内容 (一)、产权制度改革 公司过去是一个单一投资主体企业,资产都属于公司老板一个人所有,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什么事情都是由老板个人说了算,其他员工只是替老板打工。企业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和“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已显得与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尤其在发展融资方面显得更加突出。因此,企业往往痛失许多投资发展的良机。如何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的问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公司领导已开始意识到单靠简单生产经营获得的资本积累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实现从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变。因此决定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以创新的思想,选择了改制与公司战略调整相结合,改制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新思路。同时,结合企业改制后的发展构想,开始制订出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具体战略思路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将公司建成集研制开发、生产加工建筑玻璃、电子玻璃和特种玻璃及应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特种玻璃行业发展的领头羊,并将“金刚”品牌发展成为国内外市场着名品牌。 为尽早实现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公司于二○○○年七月正式着

创新体制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创新体制,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地区实现信息化的关键问题。在当前电子政务推进过程中,如何解决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现状与问题 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将12金工程、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四个国家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作为“十五”期间电子政务的主要任务。并且提出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建设要求,以解决政府各部门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数据交换、资源共享的目标。但长期以来,政府部门的条块分割,信息资源部门的现状,导致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困难,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进展缓慢。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⑴长久以来形成的信息资源部门所有的惯例。政府部门由于职能赋予的权力所采集的信息资源成为独家垄断,有效的信息共享制度和机制未建立,在权力和利益问题作祟下,很难实现公开和共享; ⑵政府未明确总体协调和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组织机构。现在一般都按政府部门业务条块来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在开发的规划、组织、资金和体制上都是条条块块、各自为政,而且目前突出的问题是纵强横弱;

⑶缺乏对信息共享负责的责任主体。信息共享说的较多,而落到实处的措施较少。到现在为止,并没有责任主体对实现数据共享的协调、运行和维护工作负责; ⑷缺乏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规和制度。如对政府信息资源公开与保密、采集、发布与储存、共享交换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缺少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或者原有的法规已不适应现在的情况,造成信息共享无法可依; ⑸投入与效益比低下。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信息资源多头采集、重复建设、浪费巨大;并且大部分数据库不共享或只在有限范围内共享,使用成本太高; ⑹缺少实现共享的工具。由于客观上信息的存在和分布是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域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储存是分布式的,形成资源分散、搜寻不易的问题,缺少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导航、检索和定位,共享困难。 二、信息资源共享的总体框架 信息资源的共享有诸多因素,但最基本的是管理体制和运行二个方面。 ㈠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 1.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组织体制 政府信息资源是继材料、能源后的又一重要现代战略资源,是重要的国有资产,应有专门部门负责管理。(如目前可授权自治区信息办负责自治区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各级地方信息办负责地方对应的信息资

2021年专利法利益平衡机制之探讨

专利法利益平衡机制之探讨 摘要:专利法并非供私人垄断专有之用,专利法是在专利权人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进行利益衡量、选取和整合以实现一种动态平衡制度安排。它是一种比较典型利益平衡机制。专利法中利益平衡,在社会公众天平一方重要是保证公众对专利技术必要接近和获得,在专利权人一方则是在专利法制度设计上拟定适度与合理保护范畴,在专利法实行中对专利保护范畴作出恰当、合理解释与合用。这种平衡机制核心是专利权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以及在此基本上更广泛公共利益之间平衡。专利 法机制建立,更好保证了这一平衡。 核心词:专利法/垄断/利益平衡/平衡机制 专利权自身就是一种合法垄断,但这种垄断在专利允许过程中经常被滥用,使原本合法垄断超过了专利法容许界限,从而演变成专利权滥用,成为垄断行为,触犯了反垄断法。可以说平衡是人们抱负和追求,但在现实中,冲突和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由于,利益在本质上源于一定社会物质生产关系,而利益实现都是在一定有限资源条件下完场,有限社会资源在满足不同社会主体需求时有限性和条件性,使有关利益主体由于追求目的不同而产生利益纠纷和利益争夺情形难以回避。专利法公开制度建立似乎是对专利权人专利侵害使更多人懂得了技术应用然而从侧面咱们也可以理解为更多人理解并开始应用从而给专利人带来利润。 在专利法中,法律调节利益关系可以分为专利权人垄断利益和专利权人之外其她利益主体利益两类,其中后者可以被泛称为社会公共利益。专利法也是一种协调和平衡知识产品利益关系利益平衡机制,以专利法为核心专利制度是“一种通过规定创造人、所有人与创造使用人之间权利义务,平衡和协调三者关系法律制度,通过三者关系平衡和协调,以达到维护正常经济秩序,调动人们从事创造创造活动积极性,推动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目”。这种利益平衡机制核心则是专利权人个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