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营卫之气的运行与睡眠关系

营卫之气的运行与睡眠关系

营卫之气的运行与睡眠关系
营卫之气的运行与睡眠关系

营卫之气的运行与睡眠关系,可以自以下两方面理解:

经文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句经文说明,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入于阴则入睡,出于阳则醒寤.

经文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这句经文形象地说明了,由于年轻人与年老的人气血盛衰不同,因而,对肌肉间气道通畅与否的影响,以及气道中营卫之气运行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气道通畅,则卫气能正常出阳入阴,而人昼精夜眠;气道枯涩,则卫气不能应时出表入里,则引起昼不精而夜不眠.这正是年轻人与年老的人昼夜睡眠不同的重要原因.

1.自循行来分析

《灵枢·营卫生会》有“上焦者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布胸中,走腋……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一说,这说明上焦之气与营气伴行,昼夜循行50周.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出自《灵枢·营卫生会》,这说明卫气与营气相伴行,50周而交会.

综合上述,可见上焦之气与卫气都与营气相伴行,50周而相交会.

2.自循行环境来看

对于上焦之气,《灵枢·营卫生会》是这样论述的:“上焦者出于胃上口……循太阴之分而.”对于卫气,《灵枢·卫气行》是这样论述的:“卫气……常从足少阴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由以上可见,焦之气与卫气都在分肉之间循行.

3.性质

对于上焦之气的性质,《灵枢·营卫生会》是这样论述的:“上焦者出于胃上口……此气栗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灵枢·平人谷》则说:上焦之气,出其精微,悍疾滑利.

对于卫气的性质,《素问·痹论》是这样论述的:“卫气为水谷之悍气也.”《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悍疾滑利.”可见,上焦之气与卫气,都有悍疾滑利的属性.

由于卫气与上焦之气在循行、循行环境、性质方面都相同,因而,卫气出上焦,既符合文理、哲理,又符合医理.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复习进程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武者,练功需养气、运气——气为功力之源。医者,治病需活气血、调气机——气为诊疗之本。是故,习武行医均须知人体之“四气”也! 一、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

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生理作用,与肾气的功能类同。由于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肾精所化生

卫气营血辩证

一、填空题 1、卫分证主表,病在。 2、营分证的舌象是,脉象是。 3、血分证除具有营分证外,更以,,,等为特点。 二、单选题 1、卫气营血辨证出自() A、《内经》 B、《外感温热篇》 C、《温病条辨》 D、《伤寒杂病论》 E、《温热经纬》 2、除哪一项外,均属血分虚热证的表现() A、身热夜甚 B、持续低热 C、暮热早凉 D、五心烦热 E、舌红少苔 3、除哪一项外,均是营分证候的临床表现() A、身热夜甚 B、口渴不甚 C、斑疹透露 D、心烦不寐 E、五心烦热 三、多选题 1、卫分证候可见() A、咽喉肿痛 B、发热不恶寒 C、微恶风寒 D、脉浮数 E、舌边尖红 2、血分实热证的表现() A、口干咽燥 B、斑疹透露 C、牙关紧闭 D、脉细数 E、脉弦数 四、名词术语解释 营分证 五、问答题 1、何谓卫气营血辨证?其适用范围是什么?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2、气分证候见于温热病的哪一阶段?有何特征? 卫气营血辩证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肺与皮毛 2.舌质红绛,脉细数 3.耗血,动血,阴伤,动风 二、单选题 1、B 2、A 3、C 三、多选题 1、ACDE 2、BCDE 四、名词术语解释 是温热病邪内陷的第三个阶段,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点。 五、问答题 1、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及患者的临床实际表现,而创立的一种用于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适用于外感温热之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在临床上,它揭示了温热病的传变规律,与当今临床所见十分吻合,所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气分证候见于温热病极期分阶段,常由卫分证候发展而来,故初期可见卫分证候,病体不虚,病热较急剧,有阳热亢盛的里热见症,特征是高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心烦、口渴、尿赤等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重点:复习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 >>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 >>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病 重点:卫气营血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卫分证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气分证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 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 血分证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深绛,脉细数 卫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风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燥热犯卫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重点:治法方药 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 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气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 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 重点:治法方药 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 营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 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 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血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 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 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热盛动风证——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热盛伤阴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重点:顺传与逆传 顺变: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 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 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 A.邪热壅肺证 B.邪扰胸膈证 C.风热犯卫证 D.热结肠道证 E.燥热犯卫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热结肠道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尿色红赤,小便不畅。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 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

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一、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三焦色气内察为紫色,正是元气的体现)。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注:因为三焦对应肾前脐后五区元气极化所成之元精中的离精,为阳属火,为手少阳,足太阳,故能通行元气——卫气对应人体等离子体,可以通过电荷的灵动排布与组合抵消外场影响---一般由于趋肤效应分布于体表,所以卫气主表,该表面等离子体或可分布呈等离子体涡旋,造成经穴效应,可具极强的表面增强效应和类似先天卦和六气的对称特性——并在此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动静流场部分--少阳---等离子体正负电荷均衡,容易动态极化,恰应少阳枢之性质;也可脉动发光--扰动场部分--太阳---太阳发光也是如此,如基里安摄影,与火的本质也一致,但都与水气关系密切。伤卫的直接体现乃是身外光发生变化,或者如同基里安摄影颜色发生变化,或者形状和对称性发生变化--这正应先天卦、六气和生物整体磁场的对称性,表现非常敏感,诊病及其五行属性可通过观光直接实现,实际乃是从太阳卫气的盛衰变化角度来说的。运用之玄幽奥妙以中丹为最,反映了宗气---坎精的发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

卫气营血辨证综述

卫气营血辨证综述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所创立的一种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证候,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以及后世医家对温热邪气致病的认识,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叶氏借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温热病邪由卫分一→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 卫气营血辨证就其病位及层次、病变发展趋势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开始阶段;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医学教育网整理营分证为邪热陷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络,病情深重;血分证则为病变的后期,邪热已深入心、肝、肾等脏,重在耗血、动血,病情更为严重。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一、辨卫气营血证

(一)卫分证 指温热病邪侵袭肤表,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全身不适,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温热之邪侵及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发热,微恶风寒;卫阳与温热邪气郁蒸,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医学教育网整理温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上扰清窍,则头痛;邪在肺卫之表,津伤不重,故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本证以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为辨证要点。 (二)气分证 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根据邪热侵犯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表现。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或兼咳喘胸痛,咯痰黄稠;或兼心烦懊??,坐卧不安;或兼潮热,腹胀痛拒按,或时有谵语、狂乱,大便秘结或下秽臭稀水,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或见口苦,胁痛,心烦,干呕,脉弦数等。

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医案

其他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病案举例] 1.浦某,女,10岁。1978年7月8日入院。昨起小腹胀拒按,纳退呕吐,大便已3日未解。经X线检查,诊断为肠梗阻,先予保守治疗,2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建议手术,家属又不同意,即用大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大黄(后下)9g、9元明粉(冲)9g、枳实9g、佛手9g、制香附9g、制川朴6g、霍佩根(各)6g,水煎服。药后4小时,解稀便3次,腹胀痛消失,余症悉除。 摘自(焦达操、朱清静主编. 大承气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7) 2.姜某,女,45岁。病肝炎5年,平素右胁下满痛,头晕口干,心烦易怒,纳呆,腹胀,时轻时重,经常应用保肝药。近半月来头晕口苦,胸胁满痛,不欲食,腹胀,便秘,不能坚持工作。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增高,特请中医诊治。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细。此系肝胆为病,导致脾虚挟湿。治宜舒肝利胆,健脾除湿,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20g、甘草10g、党参15g、陈皮15g、茵陈25g、连翘15g、生姜5g、大枣15g,服药20剂,症状明显改善,上班工作。 摘自(董康、袁德培主编. 小柴胡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2) 二、卫气营血辨证 [病案举例] 1. 张某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3日住某医院。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400/mm3,中性76%,淋巴24%,体温39.9℃,听诊两肺水泡音。诊断: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表现:住院后曾用青、链、合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诊断与治疗: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 处方:桑叶3g、菊花6g、连翘4.5g、杏仁4.5g、桔梗1.5g、甘草1.5g、牛蒡子4.5g、薄荷2.4g、苇根1.5g、竹叶6g、葱白10cm,2剂,水煎服。 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处方:苏叶3g、前胡3g、桔梗2.4g、桑皮3g、黄芩2.4g、天花粉6g、竹叶4.5g、橘红3g、枇杷叶6g,1剂,水煎服。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吗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吗?“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脏腑机能的活动,都要依靠气。我们说的“气”大自然界的气不同,与中医说的“真气”是一致的。真气这种“气”在体内运行周身,成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也可以发于体外作用于他人,成为治病的一种手段。根据它分布在脏器的部分和不同功能,因而有不同名称。气在阳叫阳气,气在阴叫阴气,在脾叫脾气,在经络内叫营气,在经络外叫卫气,在中焦叫中气,在上焦叫宗气,在下焦叫元气。在一些中医医学文献中,还有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以及大肠气、小肠气等。其实,这些名称只是活动动能和生理现象的局部反映。如果说生成与作用来说,只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种。 元气就是真气,承受于天,随着生命而来,是由“元精”化生,所以名之为“元气”,藏之于肾,依赖后天之精气为断滋养,才能发挥作用。元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经络运行于人体全身,五脏六腑得到元气的推动激发,从而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发育和活动。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都源于元气。因此,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就是强健,身体就健康。如果先天不足,或者久病而损伤元气,则身体

衰弱,也容易患染其它疾病,所以,医学以培养元气为治病之本。 “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氧气和由脾胃消化产生的水谷的精微结合而成的。它形成于肺而聚之于胸,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通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因此,呼吸声间的强弱,血气的运行,肢体的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宗气不足,则可以引起血脉凝滞的病变。“营气”是脾胃转办理于肺中的精微物质,它进入脉道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动于周身。它的功能除了化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卫气是肾中阳气所化生,出自下焦,滋养于中焦,升发于上焦。卫气在发挥其功能时,必须依靠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卫气和营气一样,皆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气虽然行于脉外,却敷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都有一种温暖和保卫的作用,是阳气的一部分,能使毛孔开合抵抗外邪,卫气虚则易汗易感冒。 在了解什么是气和气的作用后,就容易了解什么是气功了。气功是充分调动人体的本能力量并同疾病、衰老作斗争的一种方法。根据生理解剖学观察,人体内具有巨大的潜力,如果能进行合理的高速和锻炼,人的健康活动可以延至150岁

浅谈中医营卫二气的循行与人生命规律的关系

浅谈中医营卫二气的循行与人生命规律的关系简单的说,营即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有生化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卫即指人体抗御病邪侵入的机能。营卫二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动能力的精微物质,二者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时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1营卫二气的生成及功能: 营卫二气都由水合精气为其主要化气来源,但生成营气和卫气之后二者滋润、濡养的部位就有所不同即营行脉内、卫行脉外。营气是由中焦脾胃运化的水合精气生成的,也就是说营气乃水合精微中的精华部分。营气与血同源于水合精微,又与血同行于脉道中故营气与血关系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素问*痹论》曰“营者,水合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又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又称“荣气”。营气相对于卫气而言其性较柔和故其性属阴又称“营阴”。卫气主要是由生成营气余下的水合精气化生而成,其性较之营气刚悍,具有骠疾滑利之性故其性属阳,又称卫阳。因其具有活动力强,流动迅速,不受脉管约束的特性,所以分布遍及周身,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营卫二气虽然都由水合精微生成,但由于分布和性能不同就决定了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营养和化生血液两方面。《灵枢*邪客》说:“营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细,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正如《灵枢*本藏》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2营卫二气的循行: 从表面上看营卫二气分别行于脉内和脉外似乎各不相干,各司其职。实际上二气却循人体的经络、脏腑循环往复绵绵不绝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大环,共同调节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营气生成后始于手太阴肺经在宗气的推动下沿着十二经运行。白天运行二十五周次,夜间亦运行二十五周次,运行一昼夜即五十周次后亦于平旦复会于手太阴肺经。卫气始于足太阳膀胱经昼行于阳经二十五周次,夜行于五脏经二十五周次。一昼夜后亦于平旦复会于足太阳膀胱经。营卫二气虽一者脉内,一者脉外,各行其道,但一昼夜各行五十周次后却在夜半子时于内脏会合。营卫二气日夜循行不息,如同天地日月的运转一样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共同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诊断学 第十三单元 卫气营血辨证

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 重点:复习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 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 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病 卫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风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燥热犯卫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重点:治法方药 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 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气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 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 重点:治法方药 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 营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 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 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血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 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 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热盛动风证——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热盛伤阴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重点:顺传与逆传 顺变: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 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 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 A.邪热壅肺证 B.邪扰胸膈证 C.风热犯卫证 D.热结肠道证 E.燥热犯卫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气分热结肠道证。 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 A.热灼营阴证 B.热陷心包证 C.邪热壅肺证 D.热扰胸膈证 E.热结肠道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气分热扰胸膈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武者,练功需养气、运气——气为功力之源。医者,治病需活气血、调气机——气为诊疗之本。是故,习武行医均须知人体之“四气”也! 、元气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难经》又称“原气” ;《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 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 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

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 《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 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 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生理作用,与肾气的功 能类同。由于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肾精所化生的肾气也主要是先天之气,因而元气与肾气的构成成分大致是相同的,所发挥的功能也基本类似。元气的盛衰变化体现于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人从幼年开始,肾精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而渐渐充盛,化生元气,促进生长发育。经过一段时期,从婴幼儿成长到青壮年,此时由于肾精充盛到一定程度,化生充足的元气,使机体发育,形体壮实,筋骨强健,同时具备了生

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温病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既是分析温病发生发展病机演变规律的理论基础,又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温邪侵袭人体后,主要导致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从而产生复杂的临床表现。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指导,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归纳证候类型,明辨病变部位,分析病机变化,掌握传遍规律,判断病势轻重,为确立治法提供依据。 温病治则除一般治疗原则,还有针对温病特异的病机变化而确立的治疗原则,既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立。其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侧重于生理方面,认为“卫”敷布于肌表,“气”充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营血运行脉中,营气与津液相合化以为血。卫气营血的功能:卫具有捍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腠理开阖,调节体温等作用;气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体抗御病邪机能的体现;营与血的作用相似,起着营养和滋润全身及脏腑的作用。 叶天上在《外感温热论》中指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在卫汗之可也”,治宜辛凉透解;我认为"汗之"并非汗法。伤寒乃外感寒邪为患,温病系感受温邪而作。温病初起,病位在肺。由于"肺主气属卫""其合皮毛"。肺、卫气、皮毛三者之间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在生理情况下,肺主宣发,把卫气布散到体表,以发挥温分肉,肥增理、充皮肤、司开阔、卫体表、御外邪的功能。“到气才可清气”,治宜辛寒清气;“言外之义,不到气分,邪在肺卫,或刚有入里之兆,不可早投寒凉。因温病气分证范围广泛,凡卫分证已罢而又未现营血症状的证候,都可列入气分证。“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宜清营泄热,药用“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多少年来,对其中“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句的理解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认为“透热转气”为温病热入营分的主要治法,有的认为“透热转气”即“清营泄热”之意。我认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为省略句,中间省略了“清营泄热”一词。揣其原意,应为“入营清营泄热,犹可透热转气”,其理由为“还热转气”不是熟人营分的主基浩浩“透热转气”既非气营两清,也非清营泄热,而是将营分之邪热透出气分而解之意.邪热人营,单用“透热转气”之法是不足以清解营分邪热的,而应以“清营泄热”之法为主,但恐余邪不净,辅以“透热转气”之法,使营分余邪透出气分而解,所以说中间省略了“清营泄热”之词。“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药用“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血分证为邪热深入血分而引起耗血动血的证候,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也是温热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累及脏腑以心、肝、肾为主。 三焦辨证理论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其理论也源于《黄帝内经》,其中有关于脏腑三焦、部位三焦、气化三焦等论述。温病学的三焦辨证源于《黄帝内经》对三焦部位的划分,既奖胸腹腔分为上、中、下三部,上焦当在膈上胸中,为心肺两脏所居,宗气所聚之域。中焦为脾胃所居,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温病三焦治疗原则。在运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营气和卫气的生成之源

营气和卫气的生成之源 规划教材根据《素问·痹论》所论来说明营气和卫气的生成之源,本无可非议。但在对“水谷之精气”的认识上,对营气和卫气概念的表述上,仍有问题可商榷。 规划教材认为,“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以《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气亦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慓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故《素问·痹论》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一般认为,《素问·痹论》所说的“水谷之精气”与“水谷之悍气”是相对而言的:营气是水谷之气(谷气)中的精华部分或精专部分,也就是富有营养的部分,或言为水谷之精(即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以合《内经》“精化为气”之论;卫气是谷气中的悍烈部分,也就是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慓悍滑疾”而不受脉管约束的部分,或言为水谷之精(即水谷精气)中的悍烈部分所化生。两气虽都由水谷之精所化,但都不是谷气之全部。因此,言“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是不妥的。 规划教材的上述表述与五版教材不同,究其原因,可能是受了黄海龙先生撰写的《关于中医理论中“气”的几个问题》(中国医药学报,1991年第6期)一文的影响。该文对五版教材中的“营气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之说提出了异议,认为不要提“精华部分”,只“强调营气是行于脉中的水谷精气”即可。规划教材与黄氏的意见一致,对营气的生成也不提“精华部分”,但对卫气仍保留“慓疾滑利”的表述。问题的焦点仍在于对《素问·痹论》所说的“水谷之精气”和“水谷之悍气”的理解。学过《内经》的人都知道,此处的“精气”是与“悍气”相对而言,不是与“水谷糟粕”相对而论的。营由水谷之精中的浓重而富有营养的部分所生,故言“水谷之精气也”;卫由水谷之精中的升浮而善运动的部分所化,故言“水谷之悍气也”。若只“强调卫气是行于脉外的水谷精气,营气是行于脉中的水谷精气”,则难以表达营卫之气的成分结构和相应功能。 既然规划教材已经表述“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那么,卫气也当相应地表述为: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这样就将营气和卫气的分布特点和主要作用表达出来,方可作为营气和卫气的基本概念。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的争论。 “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语出《灵枢·营卫生会》。对“营出中焦”,一般无异议,而对“卫出下焦”的争论焦点是“出下焦”还是出“上焦”。 对此“出”字,有人认为是“来源于”或“化生于”,即营气化生于中焦,卫气根源于下焦;有人认为是“从某处开始循行”,即营气由中焦进入手太阴经(手太阴经起于中焦)开始循行,《灵枢·营气》所谓“独得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卫气由下焦沿足太阳经开始循行,并如《灵枢·邪客》所说“尝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以上是认为“卫出下焦”是正确无误者的说法。如张介宾就坚持“卫出下焦”的观点:“卫气者,出其慓悍之滑疾,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不入于脉,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循头项下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日西阳尽则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阴分,其气自膀胱与肾,由下而出,故卫气出于下焦。”又说:“卫气属阳,乃出于下焦,下者必升,故其气自下而上,亦犹地气上为云也;营本属阴,乃自中焦而出于上焦,上者必降,故营自上而下,亦犹天气降为雨也。”张介宾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的合理性,尤其指出了卫气与命门的关系,对认识卫气的来源及其防御机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说在临床上对阳虚感冒、少阴伤寒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伤寒证,就可说明卫气根源于下焦的临床指导意义。故此说可存。 对“卫出下焦”,还有一种说法,即杨上善的《太素》、孙思邈的《千金》、王焘的《外台》、张志聪的《灵枢集注》等,均作“卫出上焦”。张志聪找了《灵枢》本书中的多条书证,论述“卫出上焦”的合理性。从卫气的输布来看,“卫出上焦”是合理的,因卫气敷布于体表,是靠

六经卫气营血辩证

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是东汉末年张机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将伤寒病的传变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创立出的一种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他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为后世医家所尊崇。伤寒六经辨证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一个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段,以及治法、方药在内的综合性的临床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伤寒概念有广狭两义,广义的伤寒泛指外感病,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外感病。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辨证的纲领。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以病变部位分,则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均属于里。三阳病证以阳经和六腑病变为基础,多属于实证、热证;三阴病证以阴经和五脏病变为基础,多属于虚证、寒证。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虽重点在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但是并不局限于论治外感热病,也适用于某些内伤杂病。 六经辨证方法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证(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两大类。凡是抗病力强,病势亢奋的,为三阳病证;凡是抗病力弱,病势衰减的,为三阴病证。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说明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病势趋向及其相互转化等特点,作为指导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六经的常见证候有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一、辨太阳病证 太阳病证是指外邪侵袭体表,邪正交争于人体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位表浅。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诸经之藩蓠。外邪侵犯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故首先表现为太阳病证,并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其主要临床表现。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养,故恶风寒;足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致头项背疼痛;正邪抗争于太阳肌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上述临床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的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根据感受邪气之后的不同反应,太阳病又分为经证和腑证。由于病人的体质差异,感受病邪的性质、轻重不同,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区别。若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可循经人腑,还可导致太阳腑证,腑证又有蓄水证和蓄血证之分。 (一)辨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调所表现的证候。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又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证。 1、辨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外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恶风,汗出,头项强痛,或见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机制分析] 卫为阳,营为阴,风寒外邪以风邪为主侵犯太阳经,卫受邪而阳浮于外与邪争则发热;风性开泄,以致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则汗出。此所谓“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由于汗出,肌腠疏松则恶风。若外邪犯及肺胃,肺气失宣则鼻鸣;胃气失降则干呕。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外邪袭表,腠理不固,营卫失和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2.辨太阳伤寒证 是指以寒邪为主的外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而喘,骨节疼痛,脉浮紧。 [机制分析] 风寒外邪以寒邪为主侵犯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则见恶寒;寒邪郁表,卫阳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故发热。卫阳郁遏,脉中营阴郁滞,筋骨失于温养,故头身疼痛。寒性阴凝,致使肌腠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寒邪凝束,正气抗邪,故脉浮紧。寒邪束表,肺气失宣,则呼吸喘促。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为主要病机。

卫气的生成与运行

卫气的生成与运行 一、卫气的生成 (一)卫气的生成与人体之气(人气——人体完全之气)的生成主体一致 卫气就是人气的一部分. 《灵枢·卫气》黄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伤寒论》阳浮而阴弱,即可理解为卫气过浮而营气不足] 附卫气的概念 (1)狭义:行于体表之气[熏肤/泽毛] (2)广义:行于脉外之气[充身] 1.人体基本之气(真气——真正的人体之气) 人体的气,来源于①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②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和③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天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

合起来生成。 《灵枢·刺节真邪》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 2.脏气 (1)真气分配到脏腑的部分(获得脏气) 在支持脏气作用下脏腑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2)脏真之气——生成脏气 脏腑在生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脏腑生理特点的气 A.脏真之气以“获得脏气”为生成的原料 B.脏真之气主持脏腑生理活动(含体、窍) C.脏真之气通过色脉反映脏腑状态——脏真之气是人气的组成部分 《素问·平人气象论》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

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3.元气(原气)_是人气之根 元气的生成是由先天精转化而成(精化为气) 《难经·三十六难》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元气既是真气生成的原料、动力,又是人气的

气的生成

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是由先天之精气、后天水谷之精气及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而生成的。 (一)气的来源 人体之气主要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结合而成为一身之气。先天之气禀受于父母,主要指形成胚胎时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它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也是后天之气产生的根本;其次,先天之气也包括胎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母体摄取的水谷精气及自然界的清气。后天之气是指小儿出生后所获得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清气。水谷之气来源于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作用,化生为水谷之气,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的清气,要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才能吸入体内,清气参与宗气的生成,并且不断吐故纳新,促进人体代谢活动,因而也是人体之气生成的重要来源。 (二)相关脏腑 人体之气的生成,虽然需要全身多个脏腑组织的综合协调作用,但与肺、脾胃、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 1.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司呼吸,在人体气的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相结合,生成宗气;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其次,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是维持和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因素,对全身之气的运行起着促进作用,一呼一吸之间,气升降出入周流全身,脏腑气机升降有序,气化活动正常,从而保证了气的生生不息。另外,宗气集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又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因此,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必将导致一身之气衰少。 2.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纳运相协,升降相因,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而将其转化为水谷精气。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但能充养肾中的元气,化生宗气,而且在人体相关内脏的作用下,水谷精气还可以化生为卫气和营气,并生成血液。因此,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的受纳腐熟及运化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水谷之气的来源匮乏,势必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故《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3.肾为生气之根

六经的开合枢

六经的开合枢 阳密乃固说:古人或从营卫的观念、或从升降园运动的观念、或从内经六气的观念来解释仲景的六经,或有干脆认为仲景的六经辨证不尊内经,乃从汤液经法,而汤液经法又无从考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今试从中医内经生理学的观念分析之,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一、仲景的六经辩证是公认的最完善的辩证体系。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的辩证体系,像三焦辩证,五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但只有六经辩证是最完美的体系,不讲八纲而八纲在其中,不讲气血营卫而气血营卫在其中,不讲五脏辨证而五脏观念在其中。 二、统而言之,仲景之六经,三阳以水气(阳)的运行为法,三阴以精血(阴)的运行为用,但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载,阴阳是不可分离的,尤其是三阴的运行,仍要以阳气的先行为动力,经云阳行六寸,阴气才开始运行。 1.)太阳主开,指膀胱水腑在小肠火的蒸腾下,太阳寒水气化而进入卫气营血,这是周身阳气运行的总来源,太阳开机不利常表现为阳气不达腠理四肢而易感表虚,易成桂枝汤证;或阳气不能自由出入而表闭,易成麻黄汤证;阳气不能蒸腾津液而癃闭或小便多、三焦停饮等。在此过程中,小肠火提供了气化的能量,膀胱水提供了气化的物质基础及场所,因此,仲景将膀胱与小肠都定义为太阳,主开,是为足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 2.)阳明主合,指水气的吸收与收藏入里。这里分两条路径,如果是饮入水,则由阳明胃土直接气化,散精四布,直接为人体所吸收利用;如果是食物中夹带的水,则由于有食物的保护,胃腑来不及对水吸收就进入了小肠,小肠不吸收水于是进入大肠,由于大肠与肺相表里,它们之间有管道相通,这时在小肠火的作用下,大肠中的水会气化进入肺腑,而剩下的残渣就形成了大便。水分从消化系统进入身体就可以看成是水分的吸收与收藏,由于胃与大肠都有吸收水分入里的主要功能,故将他们都定义为阳明,主合,是为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 3.)少阳主枢,表示水气可以从此枢以外出,也可以枢转入里,由此少阳为路径可知。在图中无法表述出来,因为少阳包括三焦与胆,三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生命的动力——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既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都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属于阴。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就脏腑、经络而言,气是构成脏腑、经络和维持其生理活动的最基统一,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机失调”,就会发生病变。如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肝气郁结,心肾不交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而死亡。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而无处不到。由于其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根源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以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元气的盛衰,与先天禀赋及后天的营养和锻炼,特别是肾、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 元气发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元气充沛,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强健而少病。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损伤元气,就会出现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2、宗气。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宗气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的盛衰与肺、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 宗气聚集于胸之“膻中”处。上出咽喉,贯注心肺之脉,下蓄丹田,经气街穴注足阳明胃经而下行至足。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视听的能力以及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强弱和节律、肢体的活动和寒温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位于左乳下的“虚里”处(相当于心尖搏动部位),是诊察宗气盛衰的部位。 3、营气 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营气富于营养,营气与血关系密切,可分而不可离,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即最富有营养的部分所化生。 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营运全身。 营气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并可化生血液,是血液的组成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