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重点习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重点习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重点习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重点习题

课程论期末复习及拓展题汇编

语文课程论[一]

【性质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语文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2、工具性

工具性,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内涵应该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3、人文性

人文性,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4、语文课程

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其实践性特征体现在:对话与理解的实践、体验与感悟的实践、训练与养成的实践。

(二)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功能

(1)知识传递: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社会知识

(2)能力培养:读、写、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义务课标(培养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高中课标:审美教育

(4)文化教育功能:文化知识教育;文化熏陶

(5)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的功能

(6)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的功能

(7)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2、语文课程的价值

(1)人的发展价值。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课程是生命课程。语文教育既是一个国家全民的基础教育,又是一个民族成员的素质教育,同时还应该是每一个人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提升素养的价值。语文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自身的价值。

(3)文化传承的价值。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构成的一部分。语文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一种文化的生成和创造过程。走进语文世界,感受到的是它的文化气息,触摸到的是它的文化脉搏,使我们感动的是它的那种文化情怀和文化构成的生命。

(4)审美陶冶的价值。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可以强化和促进语文学科智育与德育的功能效应,有利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3、语文课程的特点——综合性、复杂性、丰富性

4、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沿革和名称变易?【期末复习题,供参考】

(1)发端于瑞士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裴斯泰洛齐。他教育发展史上被称为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赢得了“各科教学法之父”的美誉。因之,裴斯泰洛齐可以称为语文学科教学法的创始人。(教师讲习所又附设“练习学校”)

(2)中国的师范教育。从1897年的南洋公学首开“教授法”课程,讲授“各科教授之次序法则”算起,可视为本学科设科之始。语文教学法在我国才有109年的历史。

(三)论述题

1、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语言和言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语言是代码,指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言语是信息,指说话者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

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语言和言语的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特点是潜在性、重规则;言语是个体应用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组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特点是显在性、重应用。第二,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个人体验的特性。

2、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课程标准的界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①工具性: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

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语文课程的工

具性体现在: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

的工具;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是学校课程中,学习其他

课程的工具;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②人文性: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

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

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

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人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在:语文课

程从来都植根于人文精神的价值、情感和态度之中,出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

化的情境;关系到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生存;具有情感色彩,包含伦理道德内

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揭示了语文最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统依存的。工具性是语文用于交际、交流的属性,人文性是承载文明的属性;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忽视工具性,就不能反映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体特点;忽视人文性,就等于抽掉了工具性的内容与灵魂。我们在认识工具性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时防止和克服片面化倾向,强调人文精神教育;在倡导人文性、弘扬人文精神之际,不能脱离科学精神。要在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确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内在相通的大科学观,拓宽科学

视野,使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更富有广博的内容和实践意义。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3)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几个层面:

①形式与内容。语文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求他们学习它的形式。教

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祖国的语文去认识和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正因为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形式与内容,即文与道,总是互相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②应用与审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独立设科的目的。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

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语文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审美资源。语文的应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必须并重,不能偏废,二者的内在统一,共同构成语文课程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

③语言与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实际上就

是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情感的教育。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学习文化、理解文化、传承文化,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又一个重要的层面。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课程是生命的课程。语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真正脱离动物的本质,脱离低级趣味,更好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只有依赖语言才能成为有意识的生命。理解“生活”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存”是语文课程的能力目标,认识“生命”是语文课程的最大价值所在。人正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而这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借助言语作品进行言语行为从而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语文教育伴随着每个人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影响着人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语文教育既是一个国家全民的基础教育,又是一个民族成员的素质教育,同时还应该是每一个人的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念与目标】

(一)名词解释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所以,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2、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下的分科目标,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它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

3、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情感、态度、价值观。

4、语文审美教育

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

5、技本教研

是以学校为本的教研,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特色和优势,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二)简答题

1、简述确定语文课标的依据。

(1)是对学生的研究。必须充分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学阶段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能力与基础,从而制订出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目标。

(2)是对社会的研究。必须考虑当代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的需把握语文及其对公民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从而制订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目标。

(3)是对学科的研究。必须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从而制订出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功能的课程目标。比如,语文学科“既然具有工具性,就必须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一工具的能力,即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也就是说听说读写的能力;既然具有人文性,就不可避免地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美感熏陶。”

(4)历史经验和外国经验。语文教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外国母语课程的理论与经验,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5)主观和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包括语文教材的质量、语文教师的水平、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教学和学习环境及教学手段等。主观条件包括对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规律的认识、对教师水平和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及能力的了解等。

2、简述确立语文课标的意义。

(1)对教材编写者。语文教材是从语文课程的特性出发,依据语文课程的目标而编写的教学媒体。它为语文教材的设计确定了内容领域、难易程度以及前后教学阶段的继承关系,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层次和内部关系勾画蓝图,是检验和评价语文教材的重要标准。

(2)对语文教师。是教师施教的依据。教师正确把握课程目标具有先行的前提和意义。首先,课标能指引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教学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其次,课程目标能帮助教师确定检验教学的标准,预见教学应有的结果,使教学向最有成效的方向发展。

(3)对学生。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首先得以知道教师要求和期望于他们的是干什么,在学习一开始就能做出相应的思想准备;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在目标的指引下,获得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和情感态度;再次,根据目标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4)对学校和社会。是学校、家长和社会评价教学质量的准绳。课程目标是预先设计的结果,究竟有没有达到结果、达到什么程度。就要以课程目标为准绳进行衡量。

3、制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出发点

首先,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其次,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应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另一重要维度。

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

新的理解。

4、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三)述题

1、试述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

学校语文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在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1)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这一阶段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共十条,主要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1、个性与人格发展的关注;2、文化积累与文化态度的关注;3、智力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注;4、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发展的关注。总目标所追求的是通过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进而体现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2)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是总分关系。现行语文教育课程目标分为四个学段。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根据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安排,“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各项语文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上保持一定梯度,循序渐进。

普通高中阶段:

(1)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五个方面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2)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目标分为两个方面,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2、语文课程目标演变的启示【徐P33】

(1)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不可能脱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与意识形态的制约

(2)人们对语文学科自身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影响着对语文学科课程目标的判断与确认

(3)只有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才能据此恰当的制订出语文课程的目标

(4)在一代又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断走向成熟,对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

3、语文课程目标的特性【朱P43、徐P19】

<1>基础性: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等

(1)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基础走向提高(2)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现在通向未来<2>综合性

(1)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性目标和谐一致(2)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和思维训练的协调一致<3>全面性

(1)面向全体学生;(2)全面提高学生

<4>多元性

(1)语文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导致目标的多元化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倡导,导致思维多元化

<5>实践性

4、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1)语文课程的定义

(2)三个方面

A.对话与理解的实践

语文活动其实是一种生命活动,语文教育必须通过语言文字与生活、生存、生命进行多元对话。语文教学活动是由多个对话者(教师、学生、课本、编者)的多重对话交织而成。对话的本质是达到理解。语文教育是一种以教育理解为核心的生活教育、世界观教育,对话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对话中每个人的思想转换、精神扩展与丰富,都要以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为前提。

B.体验与感悟的实践

体验与感悟是个体心灵在对话中碰撞出来的火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与发现。体验与感悟是学习者自身心理活动的产物,是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前提。

C.训练与养成的实践

训练是人为了改变自身的自然素质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实践强调目标性、有序性、计划性。人的语文素质从根本上说是个实践问题,是一种言语行为的内化,语文教育就是通过训练,促使这种语文行为方式内化而形成语文能力。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更强调主体的内省与自觉性、自然性。语文教育中西者往往交互为用,相辅相成,而且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

5、语文教学的研究

(1)言语训练与语言教学相互协调的原则

A.确立依据:培养语言能力使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言语能力的形成有赖于语言知识的

支撑;

B;贯彻途径:语文教学以言语训练为中心:语感的养成;语言材料的积累;学习方法的培养;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以促进言语能力的发展;在文学教育中进行语

言教学;

(2)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互为表里

A.确立依据:言语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语文教学既要关注内容,又要关注形式;语

文素质教育要求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统一

B.贯彻途径:言语形式、言语内容都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为教学营造真实的氛围;(3)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相辅相成

A.确立依据:吸收与表达相互为用;口头语与书面语相互运用;

B.贯彻途径:以读、写为重点,安排读、写、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寻找结合点,兼顾单

位训练和综合训练

(4)学校语言的学习和家庭、社会的学习作为一体

A.确立依据: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到处有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

B.贯彻途径:争取其他学科的支持和配合;小课堂和大课堂相互促进;加强对大课堂的

指导

【标准与内容】

(一)名词解释

1、语文教学大纲

指语文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

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

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

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

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

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3、语文能力

指个人与他人交往时能顺利完成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其从交际功能看由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组成,侧重语言的应用性,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能力的独特结构。

4、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在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整合。

5、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实际上是正确反映了听说读写活动规律的言语经验,是人类在言语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就广义的知识分类来说,语文技能与狭义的语文知识都可看作语文知识,它们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简答题

1、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1)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来建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2)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尊重理解多元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4)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建构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想。

(5)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6)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2、语文课程的理念(朱P22)

<1>应用性与审美性并重:德、智、美

①应用性: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独立设科的目标。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

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语文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都着重于语言的应用性。

应用性特征:1)知识与能力整合;2)层次大体明晰;3)鲜明的时代特征;4)能从学习语文的规律及特点入手,探求培养应用能力的途径

②审美性:以美学和审美教育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

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审美性特征:1)审美得到高度重视;2)强调加强审美实践;3)注重多要素的协调发展

<2>民族性与国际性相融合:反对方面倾向

①民族性:汉语文自身固有的特殊性(汉字、汉语、汉文字)

汉语文教育的民族性(文道统一)

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②国际性:外国的语文课程设置,外国的语文教材编写

(三)论述题

1、试述我国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的内容结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着相同的内容结构,都

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附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

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亘古未有,也是高瞻远瞩的,适应于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对阅读的重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结构上:(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3)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2、为什么说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文化的内涵?

就内涵来讲,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浓郁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特质,它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它蕴含了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它对于学生有非同寻常的影响与陶冶作用。因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掌握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技能训练和信息获取,也是在丰富的语言世界里侵润、熏陶、感染民族的精神,认同和超越民族文化,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精神的种子。

(1)听、说、读、写的言语活动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与呈现方式,它表现为汉语言世界里的文化呼吸运动。

(2)选文,即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言语活动的凭借。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选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汲取文化的营养、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

(3)事实、概念、原理等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的内容要素之一,作为语文课程的特定知识,它们呈现出汉语文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语文知识总是与人的生活、人的气息、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它不能单纯视为一种静态知识体系,而应看到其内在的生命意蕴、文化价值。

从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来看,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并非是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知识训练,而是要感悟、体验和理解它内在的精神意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进行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和文化精神的涵养,是语文课程的使

命。

3、试述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不同,语文课程内容往往并不呈现为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与我们一起处在一种变动的关系之中,也就是说它不是我们可以直接把握的外在客观对象,而是与我们交互作用。这体现出了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说语文课程的内容是预设的,是因为在课程实施之前,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都会对“教什么”“学什么”作出相应的规定与建议,教师与学生也会对此有一个大体的计划或安排。

说语文课程内容是生成的,是因为从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到教科书所建议的课程内容,再到课程实施是教师所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所最终获得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始终同一的课程内容,尽管它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但总体而言是变化的,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

【课程资源】

(一)名词解释

1、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也称地方本位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授权的教育部门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课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4、语文课程资源

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其分布呈现一种关涉多极、空间无限的主体状态,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来源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按功能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呈现方式可分为文本性资源、人力性资源、媒体性资源、活动性资源,按存在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5、素材性资源

指直接作用于语文课程的资源,能够作为语文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各种因素。

6、条件性资源

指那些间接作用于语文课程的资源,它们并不是语文学习和掌握的直接对象,却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掌握的效果,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场地、媒介设备等因素。

(二)简答题

1、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徐11

2、朱49】

(1)根据来源:校内和校外

校内:校内各种与语文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资源—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校外:社区、自然界和学生家庭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2)根据功能:素材性与条件性

素材性:指直接作用于语文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语文课程素材或来源的那些课程

条件性:间接作用与语文课程

(3)根据呈现方式:文本性、人力性、媒体性、活动性

(4)根据存在方式:显性、隐性

2、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徐P117、朱P57】

<1>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

①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对话者:学生、教师与教材三方面对话

②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创编者:开发多样化的教材资源载体形式

<2>挖掘教师潜能,开发教师资源

①在教学中开发资源:跨班教学、优势共享;选修课

②在交流中生成资源:学会交流、重视交流

③在合作中激活资源:学科内加强合作(集体备课);与其他学科合作

<3>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校史馆、图书馆、校园景点

<4>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研究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与兴趣

②挖掘学生的情感资源

③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交往能力

<5>融入社会生活,开发社区资源

①角色体验,深入社会生活

②专题活动,培养综合能力:如以“黄河”“母亲河”为专题开展系列活动

<6>利用家长优势,开发家庭资源

①请家长参与教学:专题讲座

②请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7>设计崭新课型,开发网络资源

①网上探秘,变有限为无限②网上交流,变个人空间为群体交互式立体空间

3、校本课程的开发【徐P123】

<1>条件

①学校拥有一定的课程自主权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时间以及財改的资金投入

③要有参与、民主、开放、合作的学校氛围④学校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

<2>方法

①合作开发法;②对口支援法;③过渡法;④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⑤课题研究与

实验法

(三)论述题

1、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关注周围具有时效性的资源,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和发现资源,随时发现和抓住身边的事例。

(2)经济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的经济性。

(3)针对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不同的课程目

标应该开发与利用与之相应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选择要贴近生活。

(4)个性原则: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待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下要选择恰当的资源,对不同的课程目标也要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对于教学个人来说,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资源选择上也要考虑自己的教学特点,来进行合理的资源选择。

(5)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6)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7)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8)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9)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为什么要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

我国课程结构日益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制初见端倪。《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就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明确提出“地方课程”,并规定其与综合性活动、校本课程三者合计占义务教育总课时的16%—20%,同时规定,省级教育部门负责“规划地方课程”。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则明确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25%。”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有助于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培养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可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课程的适应性差。另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学校乃至社区独特的优势、传统和办学积极性,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语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其目的就是要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特点,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课程测试与评价】

(一)论述题

1、语文试卷的编制程序与要求【朱P69、徐P243】

<1>编制程序

(1)明确常识目的;(2)拟订测试方案;(3)选择题型并编拟试卷;(4)拼配、组合试卷;(5)制定答案和评分标准;(6)提交主管部门审查;(7)仔细校对并交付打印

<2>编制要求

(1)覆盖面宽,检测点分布合理

1)以双向细目表为准,不得随意增减,突出重点,有较大的覆盖面

2)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

(2)难度、分量要适当,既要符合大多数考生的实际水平,又要使不同水平的考生拉开距

(3)各道试题都有相对的独立性

1)努力做到各题之间无关联; 2)不能照搬陈题

(4)试题编排要合理

1)试卷组合要有坡度;2)编成组卷时要考虑先易后难;3)同种类型试卷要说明该类试卷的解答要求

(5)命题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参考教材;评分标准尽量体现客观性

2、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与作用/评价体系【朱71、徐224】

<1>对学生:导向—激励、鞭策—改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2>对教师:反思、研究—改进、提高;促进语文教师不断提高

<3>对语文课程:1)全面提高课程质量;2)完善语文教学系统;3)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3、语文教师评价【徐232】

<1>评价原则:发展性、全方位、双向性、民主化、建议性

<2>评价内容

(1)师德素养:敬业精神、个人修养、人格魅力

(2)知识素养: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基本的百科常识和生活常识

(3)能力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教学反思意识等

<3>评价实施

(1)评价资料的获取:建立听课制度;建立学生问卷调查制度;定期座谈制度;查阅资料(2)多元评价方式的建立:鼓励语文教师开展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教;学校评价小组的评价

(3)谨慎使用评价结果

4、语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徐61】

(1)课程评价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2)将课程目标从着眼于“双基”转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3)将课程实施标准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4)将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5、外国课程标准的借鉴之处【徐62】

(1)美国对阅读、写作、视听、口语等方面的教学要求具体且系统,目标实施性强

(2)日本的课程切分及科目之间的衔接,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3)韩国:与生活练习紧密;能力与态度相统一

6、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徐72】

(1)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关注语文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典范性。

(2)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内涵性要求,关注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性和革命性。

(3)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建构性要求,关注语文课程内容的过程性和经验性。

(4)着眼于语文课程的方向性要求,关注语文课程内容的未来性和超越性。

语文教材论[二]

【教材总论】

(一)名词解释

1、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这一概念,可以有“泛指”和“特指”两种解释。“泛指”的语文教材范围广

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材料。“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学习指导书、语文练习册、语文音像材料、教学软件、语文活动材料、教学挂图、幻灯片等。但人们在习惯上,往往将“教材”与“教科书”(课本)等同使用,也称“语文教科书”为语文教材。

2、分编型语文教材

分编型语文教材,指的是按照语文课程内容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种为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的教科书,共教学时单独使用或配套使用。分编型语文教材分为两分法和多分法。

3、合编型语文教材

合编型语文教材,指的是把语文课程内容综合编成一套的教科书。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建设以合编型教材为主流,它主要有主次配合式和综合组元式两类。

4、学科中心教材

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构成,体现出明显的知识性,把人类文化遗产按其本身的体系编辑起来。这是一种传统的教材,强调语文课程所特有的知识内容及其系统性,重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语文知识为结构体系或以文学发展历史为体系的语文教材都属于这种类型。5、生活中心教材

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构成的教材。以学生的生活活动为内容,重视学生自身的经验和感受。对于语文教材来说,就是把学生的生活经验编成课文组成单元,成为学习的依据,目的在于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更好地同学习者的积极性联结起来。

6、乡土性教材

反映本土风俗民情、文化传统、历史名人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乡土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教材天地,如《连云港文化读本》。

7、显性知识

指课文内容所呈现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其具有的特点是常识性、零散性、丰富性、生动性的特点。接触显性知识有利于扩大文化视野,吸收文化智慧,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益的知识。

8、隐性知识

隐含在课文形式中的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字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和阅读方法策略知识。获取这些的目的在于形成和提高语文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这些知识,把握语言规律,更为自觉地指导言语实践。

(二)简答题

1、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语文教材的功能是指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效能。

(1)语料积累、语感培养、语言示范功能。

①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②语文教材具有语感培养的功能。所谓语感即语言感受能力。③语文教材的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知识系统等对学生学习语言具有示范作用。

(2)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功能。

①语文教材具有扩展知识的功能。语文教材包含了丰富的听说读写知识、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和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而且牵涉到社会和自然领域的百科知识。②叶圣陶在论述语文教材的功能时曾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是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凭借。凭借什么?这就是课本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这段话阐明了语文

教材具有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功能。③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和意义建构的文本,因而又具有开发学生智力潜能的功能。

(3)涵养德性、陶冶情感、完善人格功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附加任务。

2、语文教材的价值/功能【朱9

3、徐79】

<1>对学生的价值

(1)语料积累、语感培养、语言示范功能(2)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功能

(3)涵养德行、陶冶情感、完善人格功能

<2>对教师的价值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教师扩展知识的基础;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工具

<3>对编者

是体现编者自己的知识、思想和文字水平的一个客体;是对编者把科学知识体系变为教学体系的能力的一种考验,是编者发表学术见解、发展派别的一个阵地

<4>对出版者:为出版社赢得社会声誉,获得商业意义

<5>对国家

是体现国家方针政策的有力手段,是培育青少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未来人才的有效工具3、语文教材的类型【徐85、朱96】

(1)教育观:学科中心;生活中心;

(2)地位:必修;选修;

(3)性质:识字;语言;文学;文化;写作与说话;文言;语文知识;

(4)构成手段:语言;非语言;(

(5)地区范围:国家;地方;校本

结构类型:分编型语文教材、合编型语文教材

4、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朱99、徐81】

<1>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统优秀文化+世界先进文化

(2)开放意识、充满活力、现代意识+贴近时代、学生个人、家庭生活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1)考虑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已有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

(2)改变呈现方式,增加吸引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弹性:给师生对教学资源的开发留下足够的空间,使语文教学充

满活力

5、语文教材的使用态度和方法

(1)教师自主的解释和评价教材,科学的运用编者所加的提示、注释和思考练习等项目(2)在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可适当压缩分量、调整顺序和精选内容

(3)根据需要,可以补充课文以外的文章和音像教材

(4)对有些教材的内容,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思考和理解的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校内外环境进行观察和调查

(5)注意语文教材同其他学科的教材,特别是政、史、地教材的有机配合

(6)以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为前提

(三)论述题

1、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材知识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老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叶老整个语文教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他现代语文教育观整个系统中的不可分割的要素。它不是孤立的,我们也不能孤立起来理解。总观叶老全部教育论著,我个人认为叶老的全部语文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四论”,即学生本位论,生活本源论,实践本体论,习惯本旨论。

(1)学生本位论

叶老的“学生本位论”思想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位,这从师生关系上,破除了“教师本位”“教师中心”的传统观念。无论是教材还是教法,都应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以能使学生切实获益为依据,加以设计或改革。叶老认为,如果学生“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于做人之道的,尤其是在多变激变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读书与受教育》)。所以他认为语文教材要作为例子来教。引导学生自己“反三”,形成终身有用的自学能力,成为有开拓精神的“四有”新人。

(2)生活本源论

叶老的“生活本源论”认为:语文教学之一切应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以整个生活为教材。他早年就说过,“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教室以内的教科啊,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书本以内的教科啊,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这看法与今天的“大语文观”相似的。既然生活本身都可以作为学语文的教材与渠道,那语文课本只能是例子而已。叶老还认为,为了使学生能适应生活,改进生活,教材应多选取日后需要的文种之范例,主张多选普通实用文,少选文言文,对与学生生活隔着一层(不止一层)的名家名篇也要慎选。(3)实践本体论

叶老的“实践本体论”告诉我们:任何技能、习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只知道某些知识,与不知道没有多少差别。只有即知即行,行中求知,才与学生的成长有利。而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形成,非多多实践不可,局限在课堂上,局限在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课堂上,老师将书本作为例子来教,并引导学生课外从更多的阅读与写作实践中,加以应用,熟练,才算学到了真知真能。

(4)习惯本旨论

叶老的“习惯本旨论”指出:教育的本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他认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达到熟练,自动化,形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而这就必须由学习者亲自动感官,动手、动口,亲自实践才行,任何越俎代庖都是无济于事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能体现在对教材的“举一”上,让学生由此及彼,“以三隅反”。所以说“语文教材只是些例子”。

2、说说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

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选编的价值追求:

小学新课程教科书在课文的选取上具有一个显著的共同倾向,那就是尽可能地把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现实世界、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活的语文教材选进课本中来。儿童具有巨大的语文学习潜力,是天生的学习者。受到复杂生活语境的熏陶,初入学的儿童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会话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语言学习系统。因此,小学语文应当在儿童掌握了简单口语之后,重点发展他复杂的高级口语能力,帮助他学习初步的书面语言,并且进行初步的文学教育、文化和思维启蒙。所以,语文教材的选编必须为儿童建立更广泛的阅读和母语学习体系,选择那些能够从心理上、观念上达到与学生心灵“际遇”,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向价值观引导和生命教化。对于儿童来说,小学教育阶段,虽然语言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好玩”,但是真正的母语学习还是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有趣和快乐中完成阅读,通

过高效而又适合儿童的教材把他们身上的语文潜能激活。所以,小学语文教科书教材在选编上,应遵循儿童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而且课文选编还要契合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很好地提供儿童语言发展需要的条件,所以,课文选编应注重科学,追求合理。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陶冶情操等任务,在小学教育阶段,应注重使儿童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课文选编应注重编排整合,使学习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而又不失教育意义。

从小学进入初中,已完成了基本的语言学习,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此时,教科书应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都注重一个“新”字,课文之新不仅仅体现在数目上,更体现在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文质兼美,适合学生阅读”的选文原则上。新课程教科书在选编上凸显学生主体意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且教材通过设计大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是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并且在编制上凸显人文意识、强调探究意识。基础性是因为高中阶段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仍然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基础,也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时代性是学生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需要更多的社会语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完成社会化过程,融入社会,变成适应良好的社会人。选择性是因为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终端,学生将面对继续升学或进入社会的选择,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3、任选一种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评述其特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包括5册必修课教科书和16门选修课教科书。5册必修课教科书,每册都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阅读与鉴赏”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旨在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文章到整本书回环结合的阅读系列。“表达与交流”内含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版块。写作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专题写作、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练习和与“梳理探究”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研究性写作练习等三种训练形式。口语交际的训练也安排了三种形式,分别是结合课文学习进行的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练习,结合“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进行的联系和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练习。“梳理探究”实为特意安排的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专题涉及语言、文学、文化等多个领域,有的侧重于对已学内容的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与整合,有的着眼于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名著导读”每册介绍两部名著,旨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有两大特色:

(1)稳妥而又与时俱进的编辑指导思想

人教版是一家老资格权威型的出版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既顺应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追求新颖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灵活地坚持了自身多年来所形成的良好传统,严格遵循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注意继承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同时适当地考虑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和教科书改编的实际。正因为如此,本套教科书的编者们并没有全部推翻以往的教科书体例,也没有改变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是力图保持教科书体例的大体稳定。顺应新课改,就是在整体上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突出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在内容体例和呈现方式上力求新颖,在学习方式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构建了语文素养型的立体化的教科书系统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可能是孤立、单线条的教学所能实现的,必须以整体性、综合性的教学来推动和提升。正是考虑到语文素养形成和提高的这样一种内在要求,编写者有意识地精心经营教科书的“立体系统”,在内容安排上充分注意其综合性,以积极促进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教科书内容系统的立体化、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教学目标上,综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力避或侧重工具性或侧重人文性那种偏于一端的积弊;其次,是在课程内容上,既综合了语文课程本身的各种要素,又综合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还综合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课堂教学和时间活动,旨在打破教学内容上一直存在的孤立封闭的不良倾向;第三是在过程和方法上,综合了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和方式方法,力图通过不同的学习过程的展开和运用,通过不同学习方法的使用和体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师论[三]

【使命与素养】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就是老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教学能力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并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教学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2、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就是语文教师以语文教育活动为基础,将自己的生命理想和生命智慧具体化、实践化,并且消解融注到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心理结构,发展自身的认知、生存、合作、创造的一种智慧。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包括治理智慧、道德智慧、情感智慧三个范畴。

3、教师的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也进步的过程。

4、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他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二)简答题

1、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时代使命【徐306、朱369】

<1>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

①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蜡烛②对学生精心培育,辛勤管理—园丁

③给人创设美好的精神产品—灵魂工程师

④为人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蓄积—一碗水、一桶水

⑤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警察

评价: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权威、科学素养与教学技能、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师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师生合作关系、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教与学的创造性

<2>新时代教师角色定位

①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学生母语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②教学教育的研究者:行为研究与实验研究

③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的能力,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④社区型开放教师:学校与社区间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⑤教学改革的探索者: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探索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教育教学中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

⑥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包括西方在内的外来文化积极成分

2、语文教师的素养【徐309、朱373】

(1)师德素养:最基本的要求是对学生无害、无欺、公平、有益,师德素养教师善、教师公正、教师责任感构成。可以通过参与教育实践、在反思中加强自我修养、遵守师德规范来培养

(2)知识素养:包括语文专业知识(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语文教育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历史、经济学、文化学、法学);

自然科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学经验的积累)

(3)能力素养:包括言语表达能力(规范性与艺术性统一);语文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研究能力);语文科研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开展科研活动能力)

(4)心理素养:包括教师人格的完美(人格修养、仪表修养);个性的塑造(个体个性、群体个性);教育智慧的运用(智力智慧、道德智慧、情感智慧)

素养提高的途径

(1)亲近阅读:坚持阅读、广泛阅读

(2)专业对话:在专业领域里,对教育活动涉及到的各个方面与同仁交流、切磋和研讨

(3)校本培训:学校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开展以旨在满足学校及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

(4)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素养提高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看法。

第一、教师应扮演合作者、信赖者的角色。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建开放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同学应是平等的合作者,应该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如何做到上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仅要身体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更要思想走下讲台,贴近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二、教师应扮演谦虚者、倾听者的角色。新课改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

如在培养同学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时,不再是传统的“挤牙膏”式的一问一答,而是让同学们运用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培养同学的语言交际。在这个活动中,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确定一个话题或主题,让同学充分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师则认真倾听,仔细思考,同学发言正确、准确,观点阐述合理,论据运用典型,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表示虚心接受;反之,教师则要及时引导,使同学回到正确的思维轨道和语言轨迹上来。总之,要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让同学运用创新思维,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到学有所用,在应用中学习。这样,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一举多得,其乐融融。

第三、教师应扮演赏识者、促进者的角色。人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同学着想,想想他们所处的困境,内心的期望,理解并尊重他们。只要我们相信他们自尊心不泯,上进心犹存,对他们的转化就大有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同学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同学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同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要我们坚定这种认识,并将它付诸行动,积极扮演赏识者、促进者的角色。建立新的学生发展观和评价标准,善于观察、捕捉,发现同学思想行为、学习、活动等方面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并创造更多的让他们有发挥特长、展示优点的机会和条件。

2、你是怎样理解“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的?

我认为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的每一份职业都是光辉的,也许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学生,孩子们的心灵是世界上最纯洁的,那么我们的职业也成为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就是教给孩子他们所不知道的事物,传授给他们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果每个教师都热爱自己的职业,如果人人都向往成为一民人民教师,那么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最光辉的职业。

【教学实践】

(一)简答题

1、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朱378、徐318】

<1>备课

内容:

(1)备学生:备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兴趣爱好

(2)备课标:用课标的理念来关照语文教学,用课标提倡的教学方式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3)备教材:深入专研教材,敢于超越教材

方法:

(1)抓准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2)创设教学情景: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的真切性,调动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设计探究问题:问题要有价值性、层次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

(4)理清教学思路:树立现代教学观念,遵循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5)选择教学方式:从教材内容入手,并考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

(6)策划教学活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恰当而巧妙的安排教学活动

(7)创造拓展连接:广开语文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课内外相互联结

<2>说课

(1)内容

说教材—说教材目标—说重点、难点—说课型设计—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导入、切入、教学推进、课堂收束)—说板书设计—说作业布置

(2)原则:说理性、科学性、预见性

(3)注意事项

1)时间概念要强,针对考察方给定的时间,安排说课内容的评略,但一定要展示上述几大框架

2)语言简洁不啰嗦,要言不烦、言简意赅

3)区别“说课”与“上课”的不同点

4)分清“说课稿”与“教案”的不同

<3>上课

(1)好课的标准

1)保持自然,回归本真;2)富有生命气息和个性气息(充满真诚的对话、热烈的讨论、琅琅的书声、愉快的笑声);3)留足空间:读书、思考、交流、质疑、练习的空间;4)充满“关怀”:充满激励、赏识、尊重

(2)好课的要求

多些生成、自主、合作、对话、探究、尊重、情趣

少些预设、包办、单干、独语、灌输、评判、理性

<4>评课

(1)原则:客观性、针对性、层次性、激励性

(2)内容

1)评教内容:体现教材意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2)评教师素质:强化角色意识——教师是平等着中的首席

3)评学生状况: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况、交往状况、思维状况、情绪状况、生成状态

4)突出问题意识:主张以问题为纽带教学(教学内容)

5)追求效率意识:课堂教学要讲究精、气、神——评教学过程

2、提问的主要类型?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提问的主要类型:记忆型提问、了解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评析型提问

应注意的问题:(1)应有周密的计划(2)必须激发学生求知欲,具有思维价值

(3)要面向全体学生(4)应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5)“受阻时”要配以辅导型提问(6)不同的课型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提问

(7)提问结束,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总结(8)要鼓励学生提问3、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有哪些作用?

促进师生间信息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什么是评课及怎样评课。

评课:就是指参与听课的人员,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等有关理论,对其所听的一节(或几节)课给予评议,对组成该节课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分析,从而做

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反馈,进而改进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

怎样评课:

(1)评“教师的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杭师大84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

84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 2010 一、概念理解〔掙题5分.展对分) 1 .涪丈谍程件质 2. 谄文课取槪谏 3?语立常养 4. 谱文站咄如识 ,语文基木確力 二简姿何浮f毎题肚分.共32分) 1. 如何理解语丈课外的人文性特点* 2- 如何理喟诩文课和的实觀性特点? 3- 为什么说“教师是于打詁功的引导者和组织#- ? 4. 为什么袈“枳槪侣导自卞*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H 刘題论述(毎跑14分’展药分) 1. (全日制义务抜育语文谍稈标准》(宝验稿)右广课稈件质与地悅"中说*语文课程屁致力于学宅谱文盍养的形战与狡展"语文盍养是学牛学好比他课程的屋础.也是于朱分仰发展和终身am的医础。语文课秤飾多車血龍和奠罐作用,决定了它從扎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单:聲地也?”你对这段话如何理解? L 中诩文课杆标幷》<s?t)在??课sttM*中说■高中语文?s 应竝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索养,硬学生具有较価的谣文应用能力和疋的语文w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艮好的思他道懐索质和科步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育个件的发展奠立菇础严你对这啓话如何理翔? P冬教例分析(65 2011 、概念斛薛(毎总U外,汁列仆〉 1. 语文凰用 询丈谀程n质 4活文课捏憐询I 5. 科文课科:评愉 八輕点回袴(蒔宼10。?计阳分〉 L为什么说円语丈素券是学生学好K也谍程的堪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f內蛊础“? 2. 为什么说會学生挺谱文学习的〕:人”、円教师址子习活动的ill諛荷和引导者” T 3. 为什么说“谀文咪丘还应踪慮汉语占立字的轉点对识字写字七阅法写作、口语交麻和学化思绅发恋需方而的出财?孔教学中尤我更巫觇堵养口好的诱客和整悴把握的能护T :一、问題论述「埒範20分,计40井〕 J. {全日制叉务校育语文课程标瞬f实验稿心在“裁学建1'fS岀「'学生生廻、心理以及诺存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门的规律,应读很据不 话OOZl J *2率汉?埠越團石9幕1!相ifr於购苹誉由ctk '魂艇爲斯耳闿MfflhfciW附罢(#?V)出占间輩“M

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考研专用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义:P138-139);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下 期末试卷 b讲课教案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试试卷( B卷) (2010--2011学年一学期2011年1月)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班级2008级小学教育(本科)1-4班考试时量120分钟总分100 分 注意:1.本试卷共 4 页。试卷如有缺页或破损,请立即举手报监考员更换。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5分) 1.小学阶段应认识()个常用汉字,其中()个左右会写。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3.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和评委,系统地述说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4.新课标倡导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5.()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会()个声母,()个韵母,并熟练认记16个整体认读音节。 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和()的重要方式。 8.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表达和()的能力。 二、单选题(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括号内。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秧苗”的“秧”字第五画笔画名称是() A、捺 B、点 C、撇 D、竖

2.《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二学段学生会写()个左右汉字。 A、2000字 B、2500字 C、3000字 D、3500字 3.《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三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 A、5万字 B、40万字 C、80万字 D、100万字 4.()是我国小学识字教学中的一种最主要的识字形式。 A、看图识字 B、归类识字 C、随课文分类识字 D、韵语识字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B、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指学生的听说能力。 C、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是学生理解词语常用的方法。 D、汉字的构字规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 6.词语教学的重点是() A、读准词音 B、理解词义 C、正确书写 D、正确运用 7.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特征是()。 A、实践性 B、自主性 C、合作性 D、综合性 8.从第()学段开始,学生就应学会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A、一 B、二 C、三 D、四 9.“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是第()学段的“写作”阶段目标。 A、一 B、二 C、三 D、四 10.毛笔字的教学要按照()的顺序,加强写字指导。 A、描红——仿影——临帖 B、仿影——描红——临帖 C、描红——临帖——仿影 D、仿影——临帖——描红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打“√”,错的打“×”。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语文只是传承文化的工具,它本身并不是一种文化。() 2.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 3.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低年级要多认少写。 ( ) 4.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是教案的主体部分。() 5.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着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他认为,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泰勒在书中未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很细致的区分。在他那里,这些术语基本上是同义词。根据泰勒的论述,他讲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 1教育认识 泰勒在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木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目标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大多数课程理论认为,“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行为目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种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首先要掌握的是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 在泰勒看来,对学习者本身信息的研究是获得行为目标的重要来源和有利途径,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学习者的“需要”做调查研究。在此他提到“需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别’或‘差距’,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另一种则是心理学的概念,即把“需要”视作“有机体内部的张力,为了保持有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况,必须使这些张力恢复平衡,泰勒把课程的行为目标建立在第一种意义上的“需要”,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 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 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 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 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B介入C展开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B选择C排名次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知识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D读写听说知识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填空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 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 2.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 。 3.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 、 、 和 系统。 4.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成力的要素是 、 、 、 。 5.《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 ,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三主”是指 、 、 。 7.作文能力一般由 能力和 能力构成。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目标 2.阅读教学技能 3.情景作文训练 4.课文复述 三、判断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 装 订 线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 四、选择 (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 A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 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 社会需要。 D 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 A 引入 B 介入 C 展开 D 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 A 促进学习 B 选择 C 排名次 D 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 A 语法修辞知识 B 文学知识 C 文体知识 D 读写听说知识 5.《义务大纲》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 A2500个 B3500个 C4500 D5500 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 A 典型讲评 B 综合讲评 C 专题讲评 D 重点讲评 7.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 ) A 现代汉语修养 B 古代汉语修养 C 文章和文学修养 D 语文教育史修养 8.语文课外活的特点是( ) A 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 容易组织和管理 C 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 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9.《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 ) 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五、简答 1.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 2.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 3.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装 订 线 装 订 线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7(科) 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1、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表现为、、。 2、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分别为、、。 3、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 4、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核心是。 5、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 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 7、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对“语文”一词的解释是:语文是以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 8、新中国第一部语文教学法著作是。 9、“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钦定学堂章程》 D、《中国亟宜遍设小学堂议》 2、下列不是“三百千”的是()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千家诗》 3、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经验是() A、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 B、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C、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 D、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充分应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4、以下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三个维度”的是() A、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B、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知识与能力、阅读、综合性学习 D、过程与方法、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

5、把传统的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的两个突出特点是() A、综合性、实践性 B、实践性、情感性 C、综合性、情感性 D、情感性、应用性 6、下列属于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是()、 A、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发现与创新 B、阅读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于拓展 C、表达与交流、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 D、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发现与创新 7、下面不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的是() A、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C、重视规律法则的把握 D、适应社会需要 8、第一次把“语文”和“语文学科”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的是() A、《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B、《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C、《语文课程标准》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集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己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解释(20分) 1.阅读教学 2.语文教学原则 3.目标教学法 4.中学语文学科测试 5.语文 二、简答题(30分) 1.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应注意哪些问题? 2.作文批改的原则是什么? 3.新世纪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目标有哪些? 三、论述题(50分) 1.聊谈你对"语文学习的外延取生涯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懂得. 2.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础理想是什么?你如何对待这些理思和这次课程改造?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结释(20分) 1.语文 2.文路同一 3.阅读能力 4.语文自学能力 5.作文批语 二、简答题(30分) 1.简述大语文实践. 2.简述钱梦龙的"导读法". 3.语文教学手腕现代化有何意思? 三、论述题(50分) 1.有人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梦".你有何意见? 2.新时期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你击算如何做让自己占有这些素质?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3)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解释(20分) 1.语文 2.文以载道 3.阅读教学 4.作文批语 5.教学原则 二、简答题(30分) 1.简述新的《语文课程尺度》中语文教育的总目标. 2.语文课程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 3.如何理解"自主学习"? 三、论述题(50分) 1.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 2.谈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4)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解释(20分) 1.课堂导入 2.阅读 3.问题教学法 4.思路教学法 5.启发式 二、简答题(30分) 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模块. 4.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 5.作文教学中的育人. 三、论述题(50分) 6.试论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质. 7."语文是民族之根"之我睹.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5)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一 练习题第一套 一、论述 1.试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关系。 2.谈一谈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3.举例谈谈你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对话关系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 《花未眠》教学设计(摘录) 江苏省侯集高级中学李莉 (一)导入课程 同学们学过也阅读过许多散文,能否给散文分类,举个例子? 板书:叙事散文《背影》 写景散文《荷塘月色》 师: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类别的散文——说理散文《花未眠》 (板书)作者:川端康成 …… 二、编写教案(共40分)《发问的精神》 练习题第二套 一、论述题 1.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目标从哪三个维度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在理念上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之。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 3.为什么要提倡研究性学习,谈一谈你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案例,试从新课标的角度进行评析这堂课: 杜甫《登高》教学实录 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周卫鸽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 三、编写教案《江城子.密州出猎》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二 练习题第三套 一、论述题 1.试分析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异同。 2.如何看待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把握。 3.什么是语文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案例分析题 下面是法国2001年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法国高中三年级分文、理、经济三科,每科均出三题,考生可以选作一题。 高三文科: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权力都伴随着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高三理科: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2015年92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真题答案

广州大学 92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答案 (2015年) 广州大学研究生学长‐‐在风中静止 如能为您考研献上一份力,将是我们的无上光荣。

2015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答案 一、 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受制于语文教学目的,反映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折射时代对阅读教学的规范要求,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可变性等特点。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理念主要有下列几点: 一、语文课程阅读教学要注重文本语言的品味。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仔细咀嚼、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特别要重视引导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品评词语、感悟语言的魅力。 二、语文课程阅读教学要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整体‐局部‐整体”阅读规律,尊重文本的整体性,重视文本的结构效应,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阅读教学过程应通过对文本不同层面的分析与理解,达到整体把握文本的目标。同时,在阅读中还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作品背后的知识,从而客观地、整体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要关注阅读教学中的多种对话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强调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学生对阅读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多重对话关系中,要准确定位师生角色和教师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起着向导作用,学生在阅读中则占主体地位。 四、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 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关务,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如能为您考研献上一份力,将是我们的无上光荣。

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五、要注意随文讲解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知识教学是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既能帮助理解课文,又能提高语文知识传授的有效性。 六、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两个“课标”都对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建议,主要为一下几项: 1.语文教科书应具有鲜明地时代性。语文教科书要体现时代特点 和现代意识,显示出新思维、新感受。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如能为您考研献上一份力,将是我们的无上光荣。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序号 名称 1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徐继存《课程论问题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 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 曹明海《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8 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2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钟启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 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 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 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A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试试卷(A卷) (2010--2011学年一学期2011年1月)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班级 2008级小学教育(本科)1-4班考试时量120分钟总分 100 分注意:1.本试卷共 4 页。试卷如有缺页或破损,请立即举手报监考员更换。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5分) 1.叶圣陶指出:把()和()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2.()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 4.汉语拼音教学要注意与学说普通话、()教学相结合。 5.阅读教学是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第三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 7.《语文课程标准》隐去“作文”的提法,将小学低段的写作训练称作“()”,将小学中、高段的写作训练称作“()”。 8.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 二、单选题(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括号内。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转变”的“转”字第七画的笔画名称是() A、横 B、竖折撇 C、撇折 D、竖 2.《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数量为( ) A、2000字 B、2500字 C、3000字 D、3500字

3.下列汉语拼音书写正确的是() A 、 B、 C、 D、 4.()是我国小学识字教学中的一种最主要的识字形式。 A、看图识字 B、归类识字 C、韵语识字 D、随课文分类识字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B、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C、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少认多写。 D、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是学生理解词语常用的方法。 6.词语教学的重点是() A、读准词音 B、理解词义 C、正确书写 D、正确运用 7.从第()学段开始,学生就应学会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A、一 B、二 C、三 D、四 8.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特征是()。 A、实践性 B、自主性 C、合作性 D、综合性 9.“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是第()学段的“阅读”阶段目标。 A、一 B、二 C、三 D、四 10.最能综合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是()。 A、识字能力 B、阅读能力 C、写作能力 D、口语交际能力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打“√”,错的打“×”。10小题,每小题分,共15分)。 1.语文教材是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 ) 2.根据音节的组成情况,音节拼读的方法主要有三拼法和四拼法。() 3.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来分析“停”字字形,“停”字是象形字。()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考研复习 一、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 ㈠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㈡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 2、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4)、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 2、偏旁带字 3、形音义结合 (15)、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1、翻译法 2、古文字介入法 3、画图法 4、体态语教学法 5、偏旁部首带子法6、语音摹拟法 7、部件分合法 8、笔顺展示法 9、韵语教学法 10、信息化教学法 (16)、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7)、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全面的发展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8)、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练习答案(精校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论述题 1.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2.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教授法”阶段。1896年,清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阳公学,由于教员缺乏,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开中国师范教育之先河。1904年1月13日,请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1913年3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仍规定:开设“心理学及教育学”,其中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教授法、学校卫生等科。 (二)“教学法”阶段。1919年,陶行知提出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以便把研究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正式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 (三)“教材教法”阶段。1939年,教育部颁布《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课目表》,将这门学科的名称正式改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 (四)“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的“国语”和“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师范院校相应的开设了“语文教学法”或“语文教材教法”课程。1978年,武汉师院等十二院校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1981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将该课程定名为“中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