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昌耀《河床》解析

昌耀《河床》解析

昌耀《河床》解析
昌耀《河床》解析

原诗

河床

——《青藏高原的形體》之一

昌耀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但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我让那些早早上路的马车,沿着我的堤坡,鱼贯而行。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

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那些裹着冬装的唐古特车夫也伴着他们的辕马

谨小慎微地举步,随时准备拽紧握在他们手心的刹绳。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

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

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

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我刺肤纹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仰观而不可近狎。

我喜欢向霜风透露我体魄之多毛。

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襟怀。

我是父亲。

我爱听秃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

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猎人。

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

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是眩晕的飓风。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

是始皇帝,我是排列成阵的帆墙,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

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克的球门。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

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的亮了。

你们的团栾月正从我的脐蒂升起。

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

而潮汛已经到来……

《河床》赏析(陈超)

黄河正源被那里的藏民称为铜色的河,这是多么雄武又是多么坚韧沉厚的名字啊!我们的母亲河就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北麓沉静地走下来,流入我们的脉管。这是中华民族的脐带,是我们生命的根。

昌耀的《河床》,以辐射性的构思,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黄河源河床的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形象。这首诗,通篇采用了“自述”的形式,诗人代替河床发言,这就避免了我们读诗时“隔”的感觉,也避免了我们已经不感到新鲜的“母亲”呀、“摇篮”呀之类的肤浅的赞美。当我们读到这首诗的第一行“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时,从审美心理上就已经与河床成为一体了,

审美距离也随着诗歌感性的递进而递进,直至消失。这正是诗人巧妙的抒情手法的成功。另外,这首诗的意象构成也是十分独特的,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显得既不拥塞又不空洞。实的如“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等,给人以具体的视觉刺激。虚的如“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我是父亲”,“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是眩晕的飓风”,“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是始皇帝”,“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等,有给人以空洞虚幻的美感。读这样的诗,我们感到的不是什么画面,而是具有质感、有体积感的河床本身。诗人的思绪纷纷扬扬,但又都像辐条一样紧紧地辐辏在所咏唱的核心意象河床上,这就避免了由于庞杂给人造成的审美疲劳,同时又获得了“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审美享受。在为数众多的歌唱黄河的诗中,昌耀的这首河床真正称得上独标逸韵另铸伟辞了!

这首诗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也是很讲究的。几乎每一句都标以句号,这样做的用意是限制语流的速度,使每一句都形成一个环境,形成一个嶙峋的、自足的空间。仿佛电影中的蒙太奇组接,每一个画面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这就恰到好处地展示了黄河源河床粗砺的地貌,以及诗人沉雄、稳健、恒久的感情。

(选自《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昌耀的诗

昌耀诗选 诗人昌耀自比为“溺水者”。 深水中看不到阳光,可悲的是,阳光恰恰成为溺水者的渴望。路翎自然也是一个溺水者。这个天才的小说家,二十余龄写下小说《财主和他的儿女们》,堪当中国文学的经典,然而在五十年代,才华未及充分展露即已陷身囹圄,致使精神失常,整个地为时光所吞噬。晚年,他写下一批短诗,可是他的所有努力,终将无补于命运的乖戾,无论是作为人的命运,还是作为诗人的命运。在诗坛上,没有人承认他是诗人,青年人则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 以长期流放大西北,昌耀不见得比路翎更幸运。右派改正以后,他也曾多少获得一些为世俗所钦羡的荣耀,然而,半生的摧残已使他身心俱损,他依然沉溺在深水里,感受着现世的寒凛和孤凄。不必说盛年亡逝,未及写完“半部红楼”,即便他苦苦吟成的《命运之书》,也得集资印制并自行贩售。他的诗,论生命质感,论境界,论技艺,均不在任何一位中国现代诗人之下,可是诗评家给予他的赞誉,最终仍属悭吝。所谓“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这种待遇,是不能不使诗人至死为之不平的。 长达两千年的中国诗史,前后有两位从命运到诗风都十分近似的天才诗人,就是:李贺和昌耀。他们隔着时间之河遥遥相望,正所谓“萧条异代不同时”;或者可以说,李贺是前半生,昌耀是后半生,他们本是一体,而分头生活在同一向度的空间中。 李贺父亲早死,家境贫寒;因避父讳,未能应考进士,只做过奉礼郎的小官,死时年仅二十七岁。他的政治出路早经制度所决定,正如他的诗里写的:“我当二十不得志,一心凋谢如枯兰,一生备受困厄。”他在“天迷迷,地密密”中抒写满腔怨愤,古人或称锋颖太露,调高不能下,气峻不能平;或称指玄而义隐,幽深诡谲,甚于《离骚》。很明显,从内容到形式,李贺都是悖于正统诗教的。所以,宋代大诗人陆游评说他“无补于用”,《珊瑚钩诗话》则称“牛鬼蛇神太甚,不可施诸廊庙”,也有诗话说他的诗“无梁栋,非大厦”,诸如此类。历来文士称李白为“仙才”,李贺为“鬼才”,所谓“诗鬼”实质上是一个贬词。 在把人的内面精神当作与外部环境相对峙的完整的世界来处理,充分揭示精神创伤方面,李贺和昌耀前后辉映,堪称“双子星座”。然而,正如李贺长时期得不到正面的评价一样,昌耀的成就为诗坛的成见所障蔽,实乃出于必然。 昌耀1953年开始写诗,至1957年因诗罹难。从早期的作品看,他即已背向诗坛,完全无视时人的写作而独辟蹊径,初步形成个人的风格。像《边城》、《月亮与少女》、《高车》等,由古风而通于现代,在当时是稀有的。 从自然环境中抽身而出,或者说特别侧重于人生的感悟与咏叹,发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这时,在昌耀的诗作中显露出了一道明显的界痕,像《慈航》那样祥和温暖的诗,像《山旅》那样辽远壮阔的诗,像《划呀,划呀,父亲们》那样欢快有力的诗,是渐行渐远终至于踪迹杳然了。诗人变得更加孤僻,惟凝视谛听自身的生命。 昌耀诗歌的意义,首先在于把生命当作最大的现实来看待。他说:“我觉得我们生命的整个过程已经贯穿在跟命运做斗争这样一个自始至终的过程。”对他来说,写诗就意味着跟黑暗的命运作斗争,撕开而非掩盖加于命运的黑暗,敞露身心的苦痛。 昌耀自称是“一只逃亡的鸟”,“夜天中一只独飞的夜鸟”、“漏网之鱼似的苟活者”,他对自己的身份有清醒的认识。《哈拉库图》的起句便是:“宿命永恒不变的感伤主题”。他写:“英雄使命。/机遇先于公正。”(《猿啼》);他写:“觉生命个体渺如一粒种子飘飘摇摇/失身于宇宙的浩茫”(《造就的时代》);他写:“雄心已如古瓮破裂/倒扣在石岸宿命的白塔”(《广板?暮》);他写:“我们降生注定已是古人。一辈子仅是一天”(《眩惑》)。一个湘人,去芙蓉国而投荒西北,既是囚人,又是“不倦的游子”,因此,空间感显得非常特异,一方面被禁锢,跼天蹐地,另方面羁泊无依,前路茫茫,正如《冰河期》写的“白头的日子”,

【新教材】2《俄日朵雪峰之侧》导学案(教师版)—2020年秋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班级: 姓名: 11.《俄日朵雪峰之侧》 素养目标 1、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诗歌内容,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2、理解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理想,培养学生辩证思辨能力。 3、掌握诗人塑造的众多审美意象,感知它们共同营造出的凝重壮美的艺术氛围。 4、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关系,理解诗人表现的饱含沧桑的情怀。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二、背景介绍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 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俄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俄堡”一词的口语发音,“俄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三、资料链接 1、我们爱力量,但却很少考虑如何去显示它。——爱默生

昌耀部分诗歌)

昌耀的部分诗歌) 昌耀的部分诗歌).txt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良宵》 放逐的诗人啊 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 这新嫁忍受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 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 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 是的,全部属于我。 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 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 我的须髭如同箭毛, 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 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 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 1962

《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1985 《慈航》 1 爱与死 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 爱的繁衍与生殖 比死亡的战残更古老、 更勇武百倍。 我,就是这样~部行动的情书 我不理解遗忘。 也不习惯麻木。 我不时展示状如兰花的五指

朝向空阔弹去——‘ 触痛了的是回声。 然而, 只是为了再听一次失道者败北的消息 我才拨弄这支 命题古老的琴曲? 在善恶的角力中 爱的繁衍与生殖 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2 记忆中的荒原 摘掉荆冠 他从荒原踏来, 重新领有自己的运命。眺望旷野里

气象哨 雪白的柱顶 横卧着一支安详的箭镞。…… 但是, 在那不朽的荒原—— 不朽的 那在疏松的土丘之后竖起前肢独对寂寞吹奏东风的旱獭 是他昨天的影子? 不朽的—— 那在高空的游丝下面冲决气旋带箭失落于昏溟的大雁、 那在闷热的刺棵丛里伸长 脖颈手持石器追食着蜥蜴 的万物之灵

是他昨天的影子? 在不朽的荒原。 在荒原不朽的暗夜。 在暗夜浮动的旋梯 在烦躁不安闪烁而过的红狐、那惊犹未定倏忽隐遁的黄翔、那来去无踪的鸱鸺、 那旷野猫、 那鹿麂、 那磷光、 ……可是他昨天的影子? 我不理解遗忘。 当我回首山关, 夕阳里覆满五色翎毛,——是一座座惜春的花冢。 3 彼岸

昌耀诗歌导读

昌耀诗歌导读 一《凶年逸稿(在饥谨的年代)》导读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生于湖南省桃源县,长于青海。1953年开始诗歌创作。1957年因诗获罪,被划为“右派”,长达22年,直到1979年才获平反。80年代之后,昌耀诗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曾被称作“新诗运动史上的大诗人”、“诗人中的诗人”。1982年后因参与“新边塞诗”,为“新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之一;1999年底获“中国诗歌学会”授予的“首届中国诗歌学会诗人奖”。出版诗集主要有《昌耀诗文总集》、《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的诗》等。这些诗集中,《昌耀的诗》收录了昌耀的主要代表作,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其流传的范围可能最广。而由昌耀本人临终前亲自编定的《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收录最为齐全。代表作有《慈航》、《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哈拉库图》、《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等长诗及《头像》、《致史前期一对娇小的彩陶罐》等短诗。此外,燎原的《高地上的奴隶与圣者》(《作家》2000年第9期或《昌耀诗文总集》)对昌耀各阶段诗歌发展做出了详细评价,可为一阅。 昌耀可谓是这个时代特立独行的诗人。首先要说的是,如简介中所谈到,某些评论者喜欢用所谓“新边塞诗”来指称昌耀,或者将昌耀的诗歌简单定位于“新边塞诗”,这是不恰当的。昌耀的诗歌的确有较为强烈的地域色彩,有盛唐边塞诗歌的风貌,但是,他的写作基本上并不追踪时代的流俗观念,也即不追求写作的外在社会性和政治性——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但和同时代写作者相比要小得多,毕竟一个作家不能超脱于具体时代。他所关注的或者说所要表现的主要在于个体的生存境况,在于个体与时代之间的内在的互动关系。表现在作品中,主要有两个向度,一是抒写个体生命力的张扬,作品充满英雄主义的豪气;另一则是着力于时代对个体生命的压制,以及由此而来的个体的孤寂、茫然、焦虑、悲观及生命力的萎缩。这两个向度在80年代中后期有较为明显的交错,之前和之后则泾渭分明。 从诗歌形态本身来看,很难得找到一种现成的形态与之相对应。这一方面导致了昌耀诗歌缺乏读者和评论,另一方面,则又可见昌耀诗歌的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在一般诗人难以企及的、一泻千里的艺术表现中,昌耀确立了自己的诗歌精神、美学和风格。 其诗歌精神在长诗《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1998)中有揭示:“我一生,倾心于一个为志士仁人认同的大同胜境,富裕、平等、体现社会民族公正、富有人情。这是我看重的‘意义’,亦是我的文学的理想主义、社会改造的浪漫气质、审美人生之所本。”遗憾的是,尽管诗人努力实现这种“大同理想”,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无能捍卫”,只是“默守这一立场”。 其美学风格则主要包含意象与用语,情感形态与最终的抒写方式等多个方

升高的河床

12、升高的河床 教学目标 1.收集、阅读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能结合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持水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的各类资料。 2.小组准备:水槽两个,长木板两快,土,草皮,喷壶。 教学过程 一、情境生疑问 1、初步了解黄河的有关情况 (1)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你从电视或其它途径见过黄河吗?你能说说你心里的黄河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心中的黄河。 (3)师:看来课前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黄河的资料。 2、阅读课本中的资料 (1)师:关于黄河,课本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大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 (3)师:通过这些资料,你知道黄河下游的河床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吗? (4)师:你能猜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吗?学生猜测 (5)师:我们知道土会被水冲走。黄河水这么黄,是不是黄河水中有很多泥沙?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3页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4、分组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现在每组请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生:黄河水中的泥沙是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时冲下来的;无植被保护,土壤随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释疑 1、完成模拟实验。 (1)师:为了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模拟实验。大家先看书。 要求:①弄清实验目的,准备哪些器材;②设计操作的步骤及方法; (2)指导学生准备器材;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4)学生分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5)每组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多一些。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

高中语文选修习题:诗歌部分第四单元之一精读河床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 之一精读河床 走在秋月的田野上,我想起一位诗人对老托尔斯泰的叩问: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没有错,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将成为往事,无论它们是欢乐的相逢,还是痛苦的别离。但是请你相信,无论是热切的期待,还是深情的追忆,我们所唱过的每一支歌,都不会转瞬消失,如同罗莎·卢森堡所言:“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都将与我同在!” 狭隘而自私的心灵,可以变成自己的地狱;广阔而开朗的心灵,却可以成为他人的天堂。地狱和天堂,仅一层之隔。 而一切嫉妒的火焰,总是从燃烧自己开始的。

昌耀的《河床》,以辐射性的构思,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黄河源河床的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形象。诗 人的思绪纷纷扬扬,但又都像辐条一样紧紧地辐辏在所咏唱的核心意

象河床上,这就避免了由于庞杂给人造成的审美疲劳,同时又获得了“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审美享受。 【课外应用】 请就本诗的巧妙抒情手法和独特的意象构成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这首诗,通篇采用了“自述”的形式,诗人代替河床发言,这就避免了我们读诗时“隔”的感觉,也避免了我们已经不感到新鲜的“母亲”呀、“摇篮”呀之类的肤浅的赞美。当我们读到这首诗的第一行“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时,从审美心理上就已经与河床成为一体了,审美距离也随着诗歌感性的递进而递进,直至消失。这正是诗人巧妙的抒情手法的成功之处。另外,这首诗的意象构成也是十分独特的,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显得既不拥塞又不空洞。实的如“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等,给人以具体的视觉刺激。虚的如“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我是父亲”“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是眩晕的飓风”“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是始皇帝”“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等,给人以空洞虚幻的美感。读这样的诗,我们感到的不是什么画面,而是具有质感、有体积感的河床本身。

昌耀《河床》解析

原诗 河床 ——《青藏高原的形體》之一 昌耀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但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我让那些早早上路的马车,沿着我的堤坡,鱼贯而行。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 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那些裹着冬装的唐古特车夫也伴着他们的辕马 谨小慎微地举步,随时准备拽紧握在他们手心的刹绳。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 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 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 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我刺肤纹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仰观而不可近狎。 我喜欢向霜风透露我体魄之多毛。 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襟怀。 我是父亲。 我爱听秃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 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猎人。 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 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是眩晕的飓风。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

是始皇帝,我是排列成阵的帆墙,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 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克的球门。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 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的亮了。 你们的团栾月正从我的脐蒂升起。 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 而潮汛已经到来…… 《河床》赏析(陈超) 黄河正源被那里的藏民称为铜色的河,这是多么雄武又是多么坚韧沉厚的名字啊!我们的母亲河就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北麓沉静地走下来,流入我们的脉管。这是中华民族的脐带,是我们生命的根。 昌耀的《河床》,以辐射性的构思,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黄河源河床的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形象。这首诗,通篇采用了“自述”的形式,诗人代替河床发言,这就避免了我们读诗时“隔”的感觉,也避免了我们已经不感到新鲜的“母亲”呀、“摇篮”呀之类的肤浅的赞美。当我们读到这首诗的第一行“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时,从审美心理上就已经与河床成为一体了,

诗歌点评

诗歌点评 30首好诗好评 一.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年生于武汉,祖籍黄陂,是抗日救亡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之一。14岁开始写作,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正式发表作品。流亡重庆时,与邹荻帆、绿原等人组织了在诗坛产生较大影响的“诗垦地社”,出版过《诗垦地丛刊》。1947年从中央

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汉口大刚报编副刊《大江》。当时有人说:“《大江》是武汉的一点光。” 解放后,曾任长江日报社副社长、市文联副主席。1958年卷入胡风案,1979年平反。后曾任中国作协理事、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2002年10日在武汉结束了他的人生旅程。 看完《悬崖边的树》,我们的脑海中会定格着一幅画:空旷的草原的尽头,一棵树独处悬崖边。似将跌近深谷,又像展翅飞翔!没有任何刻意的渲染,然而这道奇特的风景异常清晰。 诗的开篇就营造出一种近乎凄凉的氛围,草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棵树显得那样地孤独而又无助,它似乎被喧嚣的世界所遗弃,只能默默“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显得寂寞而又倔强”的树,它坚强的性格使它似乎没有就此消沉,尽管流逝的岁月在它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诗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在人们为这棵树的命运担忧时,作者笔锋一转,写出树的决心和意志——展翅飞翔,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它让我们感悟得更深、想得更多……的确现代生活的节奏日渐加快,人们在忙碌中似乎少了一份关怀。在你身处逆境或遭受挫折时,总

雄性之诗——昌耀《河床》解读

雄性之诗 ——昌耀诗《河床》解读 郭培旺3970字 2014.12.4 我在想,同样是“大地的歌吟”,《河床》与《我爱这土地》的区别在哪里?高二选修的昌耀,超越初二必修的艾青之处在哪里? 我的答案是:它的每一句都是诗。 我们不能顺利、顺口、正常地读这首诗,呼啸而过的读法注定懵懂;要慢下来,腾出一个宽敞的心脏和大脑,去感知,去再创造。 简单地将其主旨概括为“民族情结”、“个人苦难”、“雄性之美”等字眼,然后自觉万事大吉,对于这样一首蓬勃丰满的诗,是一种太“煞风景”的做法,是对其独特诗意的无视和掩盖,是对学生感受力的戕害和摧残。 我的底线是不限制学生的感知可能,不拘束学生的解读空间;老师只是一家之言。 理解《河床》,关键点无非两条,一是中心意象“河床”的意思,二是词语文句的诗意。整体、局部,浑然一体,难以截然分开,所以两个任务的完成其实是同一个过程。 全诗一共有9节。九节诗行,刚好扣黄河九曲。 1——3节,河床从巴彦喀拉走下。 4、5节,我走向大海,怀恋着源头。 6——9节,我激情澎湃,包容万物,伴随潮汛,崛起于大地。 我想,有三个生僻词语,可以促进学生对《河床》诗风诗意的了理解。 1、刮木。这是青海方言音译词,意为“刹车片”,旧时马车上有用。 2、驰道。《汉书》记载:“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驰道”是秦始皇修筑的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大道,其中央是皇帝独用的专路。 3、昆山之玉。李贺《李凭箜篌引》有“昆山玉碎凤凰叫”之句,言其玉之脆;秦李斯致秦始皇的《谏逐客书》曾提此词,是玉中之最美者,多喻优秀人才。 这三个词语,有民间气息,有历史深度,有书面语之典雅,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河床》的诗歌特质,这是一首特别耐人咀嚼的长诗。 它的美感,我体会到的有以下几点: 1、反常识书写。 第1节。 我从白头的巴彦喀拉走下。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但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 这是开头三行。在这里,“我”自然是题目所指的“河床”。河床又称河槽,为平水期河水所淹没的河谷底部;本诗之中,自然是黄河河床。严格来说,河床是承载河水的底槽,是静止的固体,自然无法“走下”。诗人这样写,有了延伸感、蜿蜒感,读者好像可以看到大河如龙穿山跨峡,可以听到河水拍岸昼夜夏春。这是化静为动,更是难以言说的诗性思维。 “白头的”,更是满含深意的无语拟人,山白头、豹白头、鹰白头、诗人白头。我们知道1957年开始昌耀先生就被打为右派青海务农,这是一场错误的流放,几乎类似屈原。在寂寞、静寂的边远山地,诗人与白茫茫相守,人兽山,为一体,如苏轼般“侣鱼虾而友麋鹿”,被时间遗忘,被“世界”遗忘,被人群遗忘。 所以,今天我的离去,让雪豹“目送”。我是“值得怀念”的一个,“但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我可以涅槃般挣脱,而白头的他们不能。初读此处,或许会觉得不够通顺,怀疑是否应为“但我是更值得骄傲的一个”,细读则会推翻,原句的重点与重读处在于“值得骄傲”而非“更”。 接下来的叙述点是“唐古特人的马车”。马车做甚,去往何方,诗中无解;倒是有一句

昌耀诗集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九三学社会员。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文工队队员,河北省某军校学员。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曾任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的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1986)、《命运之书》(1994)、《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1996)、《昌耀的诗》(1998)等。收录诗歌:一片芳草 一片芳草 我们商定不触痛往事, 只作寒暄。只赏芳草。 因此其余都是遗迹。 时光不再变作花粉。 飞蛾不必点燃烛泪。 无需阳光寻度。 尚有饿马摇铃。 属于即刻 唯是一片芳草无穷碧。 其余都是故道。 其余都是乡井。 --------------------------------------------------------------------

收录诗歌:划呀,划呀,父亲们! 河床极地居民紫金冠在古原骑车旅行僧人昌耀意义的求索淘空西域:断简残编之美话语状态大街的看守两只龟面对“未可抵达的暖房” 一十一支红玫瑰 -------------------------------------------------------------------- 划呀,划呀,父亲们! ——献给新时期的船夫 自从听懂波涛的律动以来, 我们的触角,就是如此确凿地 感受着大海的挑逗: ——划呀,划呀, 父亲们! 我们发祥于大海。 我们的胚胎史, 也只是我们的胚胎史--

展示了从鱼虫到真人的演化序列。 脱尽了鳍翅。 可是,我们仍在韧性地划呀。 可是,我们仍在拼力地划呀, 我们是一群男子。是一群女子。 是为一群女子依恋的 一群男子。 我们摇起棹橹,就这么划,就这么划。在天幕的金色的晨昏, 众多仰合的背影 有庆功宴上骄军的醉态。 我不至于酩酊。 最动情的呐喊 莫不是我们沿椭圆的海平面 一声向前冲刺的 嗥叫? 我们都是哭着降临到这个多彩的寰宇。后天的笑,才是一瞥投报给母亲的慰安。--我们是哭着笑着 从大海划向内河,划向洲陆...... 从洲陆划向大海,划向穹隆...... 拜渴了长城的雉堞。 见识了泉州湾里沉溺的十二桅古帆船。狎弄过春秋末代的编钟。 我们将钦定的史册连根儿翻个。 从所有的器物我听见逝去的流水。 我听见流水之上抗逆的脚步。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升高的河床》教学设计

升高的河床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资料分析黄河下游的河床为什么会升高。这里面又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课前了解一些有关黄河的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阅读、分析、交流这些资料,学生了解到黄河的悠久历史和无奈的现状为后来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通过阅读课本上的资料以及图片,了解黄河下游河床升高,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危害,并通过自己分析黄河下游的河床为什么会升高,三是通过探讨黄河下游的泥沙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黄河流经的地区地貌感兴趣以及通过照片猜测出黄河的泥沙从哪儿来。第二部分:通过对比实验,了解黄河下游泥沙的来源。第三部分:通过阅读资料及观看图片,了解人类活动对黄河及沿岸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黄河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教学目标 1.收集、阅读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能结合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

精神和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持水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5.加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黄河下游的泥沙怎么来以及我们该怎样对待黄河现状 难点:对比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教学方法、学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健康课堂,用多媒体辅助法来展示白然景观、实验数据等;用谈话法来介绍黄河流经的地域及地域特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启发和引导;用讨论法来帮助学生找出实验方法、实验规律、得出实验结论。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力,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本课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看一看、议一议、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黄河下游的变化及造成的原因。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的各类资料。 2.教师准备:水槽若干,长木板若干,土,草坯,喷壶。 七、说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1、初步了解黄河的有关情况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曲吗?从这首歌里面你听到了什么呢?(黄河)

昌耀作品选

昌耀作品选 集》、《情感历程》、《噩的结构》、《命运之书》、《昌耀的诗》、《昌耀诗文总集》。昌耀的作品有清新鲜活的现实写照,亦有浪漫主义类似惠特曼式的激情奔放的呐喊。但更多如《空城堡》那洋,用近乎现实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心灵世界。其诗作想象的奇峻、语言崎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诗的总体风格表现为冷冽、凝重与热烈、奇峻的和谐统一。昌耀是生活在精神西部的圣徒,是二十世纪后期活跃在诗坛的优秀诗人。诗人祝勇在《昌耀不死》中写道:“白昼里他是狂沙埋不了的高贵,月色里他是鹰隼一样游弋不休的伤感,”他“像一只敏感的苍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滑翔轨迹,全然不去理会外面世界的脉息。不管怎么说,昌耀都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奇迹”。诗人韩作荣著文称昌耀为“诗人中的诗人”,“他的作品即使和世界上一流诗人相比,也不逊色” 烘烤 烘烤啊,烘烤啊,水杯的内热如同地火。 毛发成把脱落,烘烤如同飞蝗争食, 加速吞噬诗人贫瘠的脂肪层。 他觉着自己只剩下一张皮。

这是承受酷刑。 诗人,这个社会的怪物、孤儿浪子、单恋的情人,总是梦想着温情脉脉的纱幕净化一切污秽, 因自作多情的感动常常流下滚烫的泪水。 我见他追寻黄帝的舟车, 前倾的身子愈益弯曲了,思考着烘烤的意义。 烘烤啊,大地幽冥无光,诗人在远去的夜 或已熄灭。而烘烤将会继续。 烘烤啊,我正感染到这种无奈。 致修篁 篁:我从来不曾这么爱, 所以你才觉得这爱使你活得很累么? 所以你才称狮子的爱情原也很美么? 我亦劳乏,感受严峻,别有隐痛, 但若失去你的爱我将重归粗俗。 我百创一身,幽幽目光牧歌般忧郁, 将你几番淋透。你已不胜寒。 你以温心为我抚平眉结了, 告诉我亲吻可以美容。 我复坐起,大地灯火澎湃,恍若蜡炬祭仪,

昌耀诗歌读后感

“昌耀先生是中国新诗运动中的一位大诗人”,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体现出对昌耀先生在推动中国诗歌发展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一种极大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在没有听燎原老师的这堂课之前,对于昌耀先生的诗歌是知之甚少,本次课程中燎原老师对昌耀先生诗歌里面涉及到青海的很多意象和物象的密码进行了深度的解读,较为全面的概述了昌耀先生诗歌与整个人生的关系以及他的语言艺术特征。虽然燎原老师讲的比较全面、深刻,但对于昌耀先生诗歌的理解和感悟非常的浅显,所以结合燎原老师的课程及相关资料,简单阐述一下我对昌耀诗歌的一些理解。 昌耀的诗歌有着较为强烈的地域色彩,他的写作基本上并不追踪时代的流俗观念,也即不追求写作的外在社会性和政治性,他更青睐青藏高原自然景象和民族风情,所以在他的诗歌中更多的是显示高原民族的独特风采。有人曾经这样评价他,说他是“这个时代特立独行的诗人”,的确如此,在他那个时代的人,更多漂在生活的表层,反反复复吟着浅溥的颂歌,而他却完全脱离了那个时代基本的诗歌语境和语言方式,无视当时的诗歌时尚,仍然按照自己的内心生活和写作,发出自己的心声。 昌耀先生的《慈航》与《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在本次课程中,印象比较深刻,其实我们可以看作是他自传体的诗歌,这两首诗是他的代表作,体现出他诗歌的特色和风格,有着很强的时代感,讲述了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文字案将他打成右派,流放至一个藏族农场,在这期间,他得到牧民的收留和保护,遇到了自己的妻子,并为他生了孩子,所以他对西部高原怀有一种崇敬的感恩之情,在诗歌中他把当前的苦难当作是老天的恩赐,这不仅也体现出昌耀是对于生命的仁爱,更是对大地万物的大爱。而流放中的昌耀,正是在这个恪守着人类古老慈厚德性的高原民族身上,获得了使其生命复苏的爱,也使他自己感应并获具了博大悲悯的爱的情怀。 昌耀的诗歌能够给人一种启动,让人引发深刻的思考,通过他的诗歌能够了解一个时代的烙印,感受一个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读出一个人的思想和背后的故事,对于他的赞美和评价,借用燎原老师的话,“他是深重的苦难感和命运感,是来自青藏高原土著民俗元素和大地的气质,是现代生存剧烈精神冲突中悲悯的平民情怀和博大坚定的道义担当,是诗艺和精神上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无可替代的奉献。”

水力学高教课本

第九章泄水建筑物下游水流的衔接与消能 9-1 概述 一、泄水建筑物下游的水流特征 为控制水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等目的,在河,渠上修建水闸,堰等建筑物。修建后,往往改变水流的特征,抬高上游水位,下泄水流具有较高的速度,动能大,但由于建筑物缩了河道,增大,能量集中的总流,而下游一般为缓流,存在两种流态如何衔接,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因此,必须对泄水建筑物下游水流的衔接进行判断和处理,选择适当的消能方式。在下游较短距离内消除余能。 下游水流衔接与消能的方式。 衔接小的措施有多种,常见的为: 1、底流式衔接消能 当水流从急流向缓流过渡时,产生水跃,产生的表面旋滚和强烈的紊动消除大量的余能,使速度急剧下降,与下游水流能良好的衔接,由于余流在底部。 2、挑流式衔接与消能 利用建筑物末端的跃坎,利用高进下泄水流的动能,将水流挑射到远离建筑物的下游河床中,与下设水衔接。 消能分为三个部分,坝面摩擦——空中扩散——水垫。 适用于中高水头,q 大,下游基岩完整坚硬。 3. 面流式衔接与消能 利用建筑物末端的坎,将高速水流送入下游河道的水流表层,坎后形成尺度很大的底部漩滚,将主流与河床隔开。 另外,戽流式消能,孔板式消能,竖井涡流式消能,数轴式效能。 以上几种是由三种基本消能型式的结合或发展。

ξ 9-2 底流式衔接与消能 一、底流式衔接型式 在泄水建筑物下游的水流一般为急流,存在一个 收缩断面,水深为最小,为 h c 。且一般h c < h k ,则根据下游河道水深h t 与h c " 的相对大小,水流存在有三种水跃型式产生。 (h c " = h t ) 临界式水跃 h c " > h t 运驱式水跃 h c " < h t 淹没式水跃 三种水跃型式,运驱式对工程最不利,因其 急流段长,加固河段长,工程量大。 临界式水跃位置不稳定。 一般采用稍有淹没式水跃进行消能较理想。 二、下游水流衔接形式判断及h c 的计算。 1、要判断水跃衔接形式,首先要计算 h c ,h c " ,h t 。 h t 一般由河槽的水力特性或者通过Q 确定。 h c " 只有知道 h c 即可用水跃公式求出。关键是要计算 h c ,先建立计算 h c 的基本 方程。 如图:以c-c 底 部 水平线为基准,建立o-o 与 c-c 的能量方程。 g v g v h g v E c c c 2222202 ζα++=+ 图 H P E 020+= g v H H 20 2 0+= ∴ ()h g Q h g v h E c c c c 2 22 2022?ζα+ =++ =

小学科学鄂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升高的河床

小学科学鄂教版六年级上册 12升高的河床 教学目标 1.收集、阅读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能结合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持水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的各类资料。 2.小组准备:水槽两个,长木板两快,土,草皮,喷壶。 教学过程 一、情境生疑问 1、初步了解黄河的有关情况 (1)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你从电视或其它途径见过黄河吗?你能说说你心里的黄河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心中的黄河。 (3)师:看来课前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黄河的资料。 2、阅读课本中的资料 (1)师:关于黄河,课本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大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 (3)师:通过这些资料,你知道黄河下游的河床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吗? (4)师:你能猜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吗?学生猜测 (5)师:我们知道土会被水冲走。黄河水这么黄,是不是黄河水中有很多泥沙?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3页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4、分组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现在每组请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生:黄河水中的泥沙是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时冲下来的;无植被保护,土壤随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释疑 1、完成模拟实验。 (1)师:为了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模拟实验。大家先看书。 要求:①弄清实验目的,准备哪些器材;②设计操作的步骤及方法; (2)指导学生准备器材;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4)学生分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5)每组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多一些。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说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说明水中有较多的泥沙。…… 教师总结:当往只装有黄土的木板上浇水时,黄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浑浊的水浆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浇水时,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锁住,土壤被保护起来,所以流下来的水还是比较清的。看来,刚才同学们实验后认为“植物对土有保护作用”是正确的。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秃的,土质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新教材】新人教版上册《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教案

2.3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现代诗人昌耀在《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中,塑造了众多的审美意象,有峨日多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2.分析诗人的立意方向与构思艺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3。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探究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4.了解诗歌古今发展发过程,分析新诗的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塑造的众多的审美意象。 2。探究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心中的天堂 课前准备: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诗题交待了作者所处的位置。“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含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之意。“小心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彷徨”一词生动地概括出了夕阳欲落未落之貌。但西沉之势不可逆转,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的姿态。山海的幽杳又似有黑洞般无穷的引力.石砾不时的滑坡,深渊兴起一派有如军旅远去的喊杀声的嚣鸣。诗人猛然惊觉,本能的将“指关节铆钉一样的楔入巨石的罅隙”.这句极为生动形象。千层底被撕裂的细节,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诗人,籍贯湖南桃源。1936年6月27日生于湖南常德市一个有着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 昌耀早年丧母.父亲王其桂和伯父王其梅,从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父亲王其桂曾任薄一波领导的抗日决死队的指导员,后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伯父王其梅早年即为中共党员,曾是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主要作品:《慈航》《斯人》《划呀,划呀,父亲们!》《大山的囚徒》《一百头雄牛》《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峨日朵雪峰之侧》《哈拉库图》《慈航》、《意绪》、《哈拉库图》《一十一枝红玫瑰》;诗集《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2000年诗人过世后有《昌耀诗歌总集》行世.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 二、阅读理解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综合测试题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综合测试题 命题人:张望青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___ 一、知识积累(10×2分=20) 1、诗人头脑中所显之象,诗论家称为_____________。诗人在诗中把一个个点象组织起来,构成面象,或称_____________。以描写某个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表现某种比较复杂的情绪,如杜甫著名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比喻意象在诗歌中最突出的作用还在于化_____________为具象,把不具情态,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情绪品格声音转化为具象的东西,从而给人以深切的感受。如“记忆”本是无形的,舒婷却有这样的句子,“记忆如不堪负重的小木桥/架在时间的河岸上”(《还乡》)对故乡的眷恋,伴随着文革十年浩劫中痛苦的回忆通过“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比喻便具象化了。 3、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多义性,就是说诗的语言除表层意思外,还有着_____________,可以反复琢磨,越琢磨越有味。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往往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现手段予以加强。 4、诗歌语言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_____________上,包括压相同或相近的韵、平仄相间、节奏配置等。外在音乐性是不能忽视的,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诗人通过外在的音乐性表达的内心情绪的律动。这种情绪的律动一般称_____________。诗的音乐性应是内在的情绪律动与外在韵律的完美结合。 5、诗的鉴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的初步感知;_____________的显现;深层意韵的探求。第一步是基础,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是关键。 二、课内诗品味(8分×2=16)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阔的秋空 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诗了 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微专题十二河流之河流输沙量思维导图学案

微专题十二:河流之河流输沙量 1、河流输沙量 1.(2014·浙江文综,7)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2016·新课标全国Ⅲ,36(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 河流流向的判定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上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 6.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 若要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那这条河一定是著名的或有特色的河流。 1、B 仔细读图,①为侵蚀山地,土层薄。②地洪积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③为冲积平原,土层深厚,但地势较低,地下水埋藏较浅。④为沙丘覆盖的平原,土层较薄。对比四个地点,②地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符合皇家修建陵墓的选址条件,B 项正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