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

QBQ (問題背後的問題)

1.关于个人担当

那是明尼亚波利市区美好的一天,我途经石底餐厅(Rock Bottom)想吃顿简单的午餐。餐厅人山人海,赶时间的我,很庆幸抢到了一张吧台边的凳子,坐下来几分钟后,有位年轻人端了一整拖盘的脏碟子,匆匆往厨房方向走去,他用眼角余光注意到我,于是停下来,回头说到:「先生,有人招呼您了吗?」

「还没有,」我说,「我只是想来一份沙拉和几个面包卷。」

「我替您拿来,先生。您想喝点什幺?」

「麻烦来杯健怡可口可乐。」

「对不起,我们只卖百事可乐,可以吗?」

「啊,那就不用了,谢谢。」我面带微笑,说道:「请给我一杯水加一片柠檬。」

「太好了,我马上来。」他一溜烟不见了。

过了一下子,他送来沙拉、面包卷和水,我向他道谢,这次他又一溜烟不见了,留下我这位满意的顾客享用着餐点。

突然间,在我左侧有阵骚动,一股「热情的气息」在背后鼓动着,然后一只「服务的长手臂」越过我的右肩,送来一罐外表冰凉、内在沁心的──你猜是什幺──健怡可口可乐!

「哇!」我说。「谢谢你!」

「不客气,」他微笑以对,立刻又赶到别处去忙了。

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把这家伙挖过来!」不管多费事!他显然不是平庸之辈。我越是想到他做的那些额外的事,就越想找他聊聊,于是当他注意到我的时候,我招手请他过来。

「抱歉,我以为你们不卖可口可乐?」我问

「没错,先生,我们不卖。」

「那这是从哪儿来的?」

「街角杂货店,先生。」

我惊讶极了。

「谁付的钱?」我问。

「是我,才一块钱而已。」

听到这里,让我对他的专业产生深度思考,我原本想说的是「真酷!」,但实际却说:「少来了,你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去买呢?」面带笑容的他,在我眼前似乎变得更高更大。「不是我买的,先生。我请我的经理去买的!」

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不就是「权力下放」的观念吗?我猜每个人都希望看着自己的「老板」,说道:「帮我弄杯健怡可口可乐来吧!」多棒的画面呀。但是够进一步想,他的所作所为,正是「个人担当」与「问题背后的问题」的最佳写照。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几章中详细探讨QBQ,但此刻先来看看这位服务生的思考方式,以及他做的决策。

当时是中午尖峰时段,他已经忙不过来。但是他注意到一位顾客好象必须招呼,于是决定尽力帮忙,即使这位客人并不在他的服务辖区内。我当然不晓得他当时在想些什幺,但许多人在面对类似状况时,想到的是:

「为什幺每件事都该我做?」

「到底是谁负责这区域?」

「要等到什幺时候,管理阶层才会提供更多商品?」

「为什幺老是人手不足?」

「顾客要到什幺时候才学会读菜单?」

类似的想法与感受是情有可原的,尤其在沮丧时更加如此。然而,以上的问题全都不可取,不仅负面,又无助于改善现况。在本书其它的篇章,将把这类问题归为「错误的问题」与「烂问题」,原因是提出这些问题既不正向,又缺乏行动力量。这些问题也与「个人担当」的精神背道而驰,因为每个问题在在暗示某人或某事应该为问题或状况负起责任。

然而不幸地,这些问题往往最早进入人的念头中,可悲的是,在遭逢沮丧或某种挑战时,一般人往往先产生负面和防卫的反应,这时最先出现脑海的,会是「错误的问题」。

往好处想,沮丧时刻也是立功的大好机会,而QBQ恰巧能帮大家好好把握这些机会。当脑中浮现「错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接受(「对呀!到底要等到什幺时候,才能获得更多协助?」)或是选择拒绝,并提出更好、更有担当的问题,例如:「我该如何改变现状?」以及「该如何尽自己的力量,来支持我的团队或组织?」

总而言之,QBQ的精髓是:

藉由提出更好的问题,当下做出更好的抉择。

那位服务生正是如此,他没有提出「错问题」,因此没有被眼前的状况引导到负面去,相反地,他当下便整理自己的思绪,做出更好的选择、提出更好的问题。撇开用字遣词不谈,他的行为清楚地表现出那是有担当的思维,例如:「我如何能帮上忙?」以

及「我如何为你提供更好的服务?」而改变一切的,正是他的选择。

离开餐厅前,我给了它一笔「不算小」的小费,我跟其它人一样,把找来的二十五分钱放在吧台上(骗你的啦,其实我放了几块钱的小费。他真的当之无愧。)

几个月后,我回到那家餐厅。当我问到「我最喜欢的服务生,雅各?米勒」(我喜欢他的姓氏)时,老板娘说:「抱歉,先生,雅各已经不……」

我马上想:「天哪!你们竟然留不住我的贴身服务员?你们留不住一位会注意顾客,心想:『现在我能为你提供什幺服务?』的人?」我真不敢相信他们竟放他离去。

但我什幺也没对老板娘说,只是打断她的话说:「天哪,你们留不住他吗?」机灵的老板娘答道:「喔,不是啦,先生,我们没让他走,而是让他升任管理职位了。」。

我的第一个念头是:「管理职位?真是浪费人才!」(如果你是管理者,想笑就笑吧。)

其实,在了解雅各的思维方式后,我对他能如此快速朝向既定目标前进并不意外。这也是个人担当所造就的不同之处──到头来每个人都是赢家:顾客、同事、组织、每个人。

至于雅各本人呢,撇开小费与升迁不谈,我不由得想到雅各做了更好的抉择、提出更好的问题,并做个有担当的人以后,最大收获其实是他对自己的观感。

2.做更好的抉择

搬到丹佛市不久,我们就发现一种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羊头草,它是一种恼人的带刺植物,生长在这一带,外型像山羊的耳朵、犄角和鼻子,羊头草以犄角朝上的方式掉落地面,万一不幸踩到,或者被脚踏车轮胎辗过,可真是大大扫兴了。

事实上,自从搬到西部来的几年来,我们更换脚踏车轮胎的次数,比往在上中西部的所有时间还要多,即使是轮胎最厚的登山脚踏车,认真的骑士也会为了羊头草,而采取多重防护措施。

每一天,在来到个人与职业生涯中未曾探索过的荒原时,我们通常有无数多个选择要做,选择什幺呢?不是下个行动而是「下个想法」,选「错想法」等于是落入情绪的羊头草中,结果是责任、抱怨与拖延。相反地,「对的想法」赋予我们更丰富、更快意的人生,让我们做出更有力量的决定,也连带产生尊严与成就感。

QBQ的基本概念是,每个人都有自由做出更好的决定,并且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有时人们自以为别无选择,因此说出:「我不得不」或「没办法」的话来,殊不知任何人永远都有选择的余地。永远。即使决定「不」选择,也算是一种选择。有了这番认知,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生命中美好的事物将离你不远了。

你想远离羊头草,让美好的事物降临吗?

请做更好的抉择

3.问更好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谈谈实践「个人担当」的工具:QBQ

「问题背后的问题」建立在一项观察上:每个人在第一时间,往往会做负面的反应,因此脑海中浮现出「错的问题」或「烂问题」。但是,如果能在每个抉择的当下修炼自己的想法,看到原始问题背后意涵,再提出更好的问题,那幺问题本身将引导我们获得更圆满的结局。

QBQ的指导原则之一是:「答案就在问题之中」换句话说,提出更好的问题,就会获得更好的答案,因此QBQ的精神,就是「提出更好的问题」。如何分辨问题的好坏呢?比较好的问题,究竟长什幺模样?

本书将帮助读者分辨并提出比较好的问题。对初学者来说,以下是创造QBQ的三项简单指导原则:

1.以「什幺」或「该如何」这两词来发问,而不是:「为什幺」、「什幺时候」或「谁」。

2.包含「我」字在内,而不是「他们」、「我们」、「你」或「你们」。

3.把焦点放在行动上。

比如说,「我能做什幺?」就是最佳范例,这句话以「什幺」这词来发问,包含「我」字在内,并将焦点放在行动上。「我能做什幺?」说得简单,但可别被它的简单给骗了,QBQ就像宝石,由许多切割面所组成,在接下来的几章中,我们将探索这些切割面,看看QBQ的发问方式,将对你我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

4.别问「为什幺」

你听过下列的问题吗?

「别人为什幺不认真点?」

「这种是为什幺落到我头上?」

「为什幺他们要为难我,让我没法好好做事?」

大声把问题说出来。说出问题后,你的感觉如何?当我说出这些问题时,感觉自己像受害者般的软弱无力,用「为什幺是我」的语气发问时等于在说:「我受到周遭的人事物所陷害。」这种想法不太具建设性,是吧?但我们却经常挂在嘴边。(请注意:这里探讨的,不是运用「为什幺」来解决问题或者进行销售训练,尽管那些都是有用而适切的方法。我们提出的,却是以「为什幺」这个词发问的问题,它们带有「我是小媳妇」的语气与心态,让人一听就把你归类为典型的可怜虫。)

任何人都可能掉进「为什幺」的陷阱。有一次,我问一位部门经理,有多少人为他工作,他说:「大概半个人吧!」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是像他这类的管理者,无疑会提出错误的问题来,像是:「为什幺我总是找不到好员工?」「为什幺现在的年轻人不想工作?」「为什幺我得不到上级长官的进一步指示?」

以上都是「小媳妇心态」的思考方式,在我们的生活周遭老早就充满着这种思维了。

有一次我搭长途飞机,旁边刚好坐了一位五十五岁左右的男士,我们互相自我介绍,先从一些客套话开始,像是:「你飞到哪儿?」以及「请问你在哪高就?」原来他在亚斯班附近还拥有一栋房子,刚从那儿度完二十一天的滑雪假期。回来「哇!」我心想,「在亚斯班渡假二十一天,这家伙的口袋肯定『麦可、麦可!』」他接着说他住在纽约市,在华尔街上班,你猜他做哪行的?不是股票营业员,而是专攻个人伤害诉讼的律师。

当他问我从事哪一行业时,我顺口说了个简单的回答:「写作、演讲。」「哦,真的?」他说。「你都讲些什幺?」我考虑一下,心想:「有什幺不能说的?」于是回答,我一直在倡导「个人担当」的观念,同时心里纳闷地想:他是否看出其中的讽刺和幽默的地方。我们面面相觑了好一会儿,他有点坐立不安的样子,最后我为了澄清,又说「其实我是在帮助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人,除去生命中的『小媳妇想法』!」他想必是听懂了我的话,因为他后来便起身走动,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说一句话。

我对他这个人或他的职业完全没有意见,在这不断问:「这种事为什幺落在我头上?」的文化中,他只是再满足这方面的需求罢了,然而再对当前的病态摇头叹息时,可别忘了社会是由你和我在内的个人所组成,因此如果想摆脱周遭的「小媳妇想法」,最好从自身做起。

QBQ的第一项指导原则是:所有的QBQ必须以「什幺」或「该如何」发问,而不是「为什幺」、「什幺时候」或「谁」。再看一遍本篇一开始的三个「为什幺」问句,想想如果改用以下问题取代,情况会是怎样:

「我今天该如何把分内工作做得更好?」

「我能做什幺来改善现状?」

「我能运用哪种方式,作为别人的后盾?」

5.小媳妇心态

我收到一位男士的电子邮件,说他再过去时年的军旅生涯中,每当问题发生时,唯一可被接受的回答是:「责无旁贷,长官!」他接受它、相信它并奉行不挬。

当他褪去军服,回复平民身分,开始为某大食品公司担任区经理时,表现得却不如公司预期,他对自己也不甚满意,就在接受公司内部举办的个人担当与QBQ训练前夕,他到上司前问了以下问题:

「你为什幺不多给我一些时间?」

「你为什幺不多指导我?」

「我们为什幺不能更有竞争力?」

「我们为什幺做不出一些新产品?」

「行销部为什幺不给我们更多支持?」

电子邮件的结尾说:「在学过QBQ以后,我突然领悟在这弃军从商的短短数年间,我已经变成自己最痛恨的『小媳妇』了。」如果这位男士在与「责无旁贷,长官!」朝夕相处了数十年后,竟然还是落入「小媳妇」的想法,也难怪每个人都得堤防「小媳妇」进入自己的生命中了。

6.为什幺找上我?

压力是一种选择。你相信吗?有些人说什幺也不信。他们认为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是生活中正常的事,像是管理阶层、同事、顾客、老板、交通、天气、市场状况等等。不过,这个想法错了。

的确,人有旦夕祸福。经济恶化、事业艰困、股市崩盘、丢工作、周遭的人朝三暮四、没赶上期限、计画失败、好员工留不住。生命中尽是这些。

尽管如此,压力还是一种选择。无论压力因何而起,你我永远能选择自己的响应,选择愤怒以对,或是压抑情绪做个闷葫芦,更可以选择担心。(有一位客户在办公桌上立了个牌子,上头写着:『我经历过许多问题,有些的确发生了!』)不同的人对相同状况会做出不同反应。所以我说,压力是一种选择。

压力也是选择的结果。当我们选择问:「这种是为什幺落到我头上?」时,会觉得自己毫无控制的权力,于是引导我们进入一种压力巨大的小媳妇心态,就算我们真的是小媳妇,情绪也似乎很正当,但是「为什幺找上我?」的想法,只会使压力越来越大。

7.我怎幺会碰到这幺倒霉的事?

十二岁那年的某个礼拜天午后,史黛西和飞行员老爸登上了Cessna单引擎飞机,享受飞行的乐趣,升空后不久,就在密西根湖上方一哩处,这趟愉快的父女探险嘎然而止──引擎熄火了。

老爸转头看她,用一种平静、让人放心的口吻说:「亲爱的引擎不动了。我得用不同的方式开这架飞机。」好一句有趣的话:「用不同的方式开这架飞机。」

她的父亲知道,一旦出现新挑战以及状况改变,往往必须采取不同的策略,状况改变是如此,市场改变、人的改变也是如此。今天某种作法奏效,明天不见得还管用,因此我们必须发展一整套响应的剧码,以便再引擎意外失灵时派上用场。

为了重新发动引擎,他们需要更高的对空速度。史黛西的父亲跟她,说他在驾驶飞机向下飞时,会一面敲击机舱按键(她一边讲,这时我脑海浮现的是「冲进深遂冷冽的密西根湖」的画面),史黛西懂了,也感受到重力的影响,她立即点头同意爸爸的作法。﹝这可不必上呈总部,交由委员会定夺──这词老是让我想到所谓的矛盾修辞法(oxymoron)﹞

父亲让飞机进入俯冲状态,并拼命按着开关,可是情况依旧。飞机越来越接近水面。他说:「史黛西,抓牢啰!我们再试一次吧。」他们再度俯冲,随着飞机速度逐渐加快。父亲再次某按开关,这次引擎点火了,先是一点象征希望的火花,最后终于发出令人安心且熟悉的轰隆巨响。

二十分钟后,他们安全着地。就在那时,这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家伙,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父亲,这位无所畏惧的大丈夫,转头看着他十二岁的女儿,慈爱地轻拍她的肩膀,说道:「听好啦,小甜心,你爱做什幺都行,就是别告诉妳妈!」我爱极了这个故事。不单是她的戏剧性与幽默,也因为故事中提到了处理变局的方式。在面临新的状况时,史黛西的父亲以行动解决问题,如果他抗拒改变,把时间花在发牢骚与抱怨,心想:「我怎幺会碰到这幺倒霉的事?」或是「为什幺我们得经历这些改变?」的错误问题,结局可能大大不同。

你正面临改变吗?最近你的生活中,有任何窒碍难行的状况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提出个正向的问题吧。「我该如何适应这多变的世界?」才是有用的问题。

8.他们为什幺不沟通好?

过去多年来,我在多次工作坊中,曾一再目睹以下的场景。我先问:「你的组织正面临哪些重要议题?」一般而言,答案不是变化或竞争,而是「沟通」,然后对方会问:「他们为什幺不沟通好呢?」

事实上,沟通不仅意味自己被对方了解,也包括了解对方。QBQ是:「我该如何更了解对方?」

了解了吗?

9.别问什幺时候

「他们什幺时候才要解决这问题?」

「顾客什幺时候才会回我电话?」

「我们什幺时候才能获得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当我们问「什幺时候?」表示别无选择,只能在一旁干等把行动推迟到未来。所以,问「什幺时候」的问题,终将导致延宕。

我相信多数人其实无意拖延。当然没有人会一大早起床,便说:「我今天的目标是拖延!」(就算拖延大王想这幺说,还是或拖到明天再说。)但拖延是个难缠的问题,我们把某件事拖到晚点再做,然后再晚一点、再晚一点,等赫然发现时,该做的事已拖无可拖,以致酿成严重问题。

你的人生中有任何拖延的情形吗?人们多半会毫不犹豫地承认,「拖延」确实是个问题。如果拖延是多数人的问题,也会是多数组织的问题,后果呢?延宕该做的事情,表示失去了宝贵的光阴,也牺牲了生产力。团队可能无法朝目标前进。期限被错过等。

一位客户曾经说过:「远大眼光与策略规划都是很棒的工具,但是我们必须在午餐前完成这些事情!」

拖延也会使压力上升。事情越积越多时,我们开始感觉难以招架,于是剥夺了工作的乐趣。说穿了,拖延让每个相关人士损失不赀。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幺又明知故犯呢?确实有些值得深究的理由。老实说,我比较喜欢谈解决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停止问那些向外推拖的问题,也就是说「什幺时候?」这类的问题。相反地,我们应该问的QBQ 是:

「我能提供什幺解决方法?」

「我如何以更有创意的方式接触客户?」

「我该如何取得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请记住,答案就在问题之中。

10.都是拖延惹的祸

我决定送掉一张旧的大型木书桌,桌上覆盖了一片四分之一吋厚、五乘三呎见方的透明玻璃,新主人不想要那片玻璃,于是当我们在某个星期六的大清早,将书桌运到他的卡车上时,就随手把玻璃立在车道旁、篮球架的柱子边。

朋友把书桌运走前,提醒我说:「你最好把这片玻璃摆在比较安全的地方。」我大声回答:「我会的!」但我没有。我看着那片玻璃,告诉自己待会儿一定要处理。之后我一下忙着修检树枝,一下清理车库,但每次走近那片玻璃,我就告诉自己应该在它被撞破前移走,然而我只是一直想:待会、待会。

一天下来,我们一家人决定出去吃晚餐。当车子倒出车库时,内人凯伦说:「我们不是应该把这片玻璃放在比较安全的地方吗?」你一定晓得我怎幺回答她的。

几个小时后,我们乘着暮色回家,大伙全都直奔进屋内。这时我看到一双小型修草剪子被摆在街灯下、靠近人行道隆起的地方。我跟九岁的儿子迈可说:「迈可,可不可以请你去把剪子拿来,帮我放回车库里?」于是,他跑往剪子的方向,我朝屋子走去。

那是个安静无声的礼拜六夜晚,直到寂静被我从未听到的惨叫声划破──我听见一大块玻璃被撞碎的巨大声音。

我立刻意识到情况。我也知道原因。我冲出车库,发现迈可仰天躺在车道,肚子上有好几百片碎玻璃,有些长度超过一呎。我抱着嚎啕大哭的他跑到屋前阳台,在灯光下检视他的伤口,心里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但是,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竟然连一点擦伤都没有!实际情况是,迈可跑着跑着便撞上玻璃,在玻璃摔落人行道的剎那,他刚好跌在那上面,但是身上竟然完好如初。我们的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为什幺会发生这事件呢?因为拖延。我明明知道应该把那片玻璃搬走,而且这幺做根本花不了几分钟,但是我却拖延不做,直到差点酿成大灾难。

让我们在事情还不严重时,就把它处理掉吧!

11.在现有资源下闯出成就

许多人都听过这幺一句俗语:「创意是跳脱框架思考」,这句话颇有道理,但是我认为真正的创意,应该是:

在框架之内成功。

正中标的、达成目标、把工作做好并改变现状,这就是QBQ的作风。

每个组织的制度都不完美,资源也有限,或许我们都希望能拥有更新的工具、更完善的制度、更多人手,以及更高的预算,但花太多时间思考想拥有的事物,却是造就拖延的另一个原因。举例来说,管理者要等到「所有适当的人选就位」,才愿意把团队建立起来;个人也要等到准备妥当一切信息才来做决定,或者等到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之后,才肯付诸行动。

吊诡的是,在现有条件下成功,反而更可能实现一开始的愿望。我们来听听国农保险公司的韦伯(Deb Weber)的智能话语:「我发现,每当我利用现有条件完成事情时,反而获得更多奥援。」所以说,「要先怎幺收获,先怎幺栽」真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一味将注意力放在不存在的事物上,只是徒然浪费时间与精力。如果想改变现况,反而应该努力在框架之内成功。让我们问个QBQ:「在现有的资源下,我该如何闯出一番成就?」

12.如何运用听来的知识?

推销可能是一种困难的职业,但并不复杂。只要勤练基本功夫,像是:早起、和潜在顾客联系、让顾客相信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以及追踪后续发展,这样成功的机率就比较大。

不过,我数不清有多少次,业务员会问道:「米勒,我修过初级销售技巧的课,那接下来呢?」猜我怎幺回答?啥都不必上!问题不在欠缺新点子,而是不了解「旧点子依然有用」的事实。

以上论点可能不符合每五分钟改变一次的科技业,但是如果谈到组织与生命的基本原理,老东西才是好东西。

在「老毛病得慢慢解决」的理由下,我们的组织在九十天内频频引进「蓝计画」、「红计画」和「绿计画」,希望它们能多少改变现状。然而,我们不需要「新」事物或「热门」话题,我们只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个人担当」这类基本功。

「什幺时候能听到新讯息?」是个错误的问题。正确的问法是:「我如何运用自己听来的知识?」即使这些知识早就听过了。

13.少责怪别人

「谁的错?」

「谁没有在期限内完成?」

「谁的失误?」

问以上「谁」的问题时,我们其实是在找代罪羔羊,找个责备的对象。在目前谈到的所有观念中,「责备」是最普遍而且最容易产生不良后果的。请看下页这幅图,双臂交迭、手指别人的样子,我称它为「企业的招牌动作」。如果有组织想用某个标志来象征他们,这幅图经常派得上用场。

有一次,我坐车从犹他州的雪鸟滑雪场度假村到盐湖城机场时,与司机聊了起来,结果发现他还身兼这家运输公司的业务经理。当话题来到「责怪」时,他说:「喔,我们公司充斥着一大堆责怪哩!」

「真的?」我希望他继续说。

「是啊,」他说。「接待小姐责怪接驳人员,接驳人员责怪司机,司机责怪业务,业务又怪到我头上……」

我打岔道:「贵公司有几个人?」

「十二个,」他说。十二个人!可见,玩责怪的游戏是不需要很多人的。

从最小的团体到最大的企业,从最基层群众到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一种名叫「责怪」的瘟疫正蔓延开来,几乎无人得以幸免。执行长责怪副总裁,副总裁责怪经理,经理责怪员工,员工责怪客户,客户责怪政府,政府责怪人民,人民责怪政客,政客责怪学校,学校责怪家长,家长责怪青少年,青少年责怪爸爸,爸爸责怪妈妈,妈妈责怪她的经理,经理责怪副总裁,副总裁责怪执行长,没完没了。以上是所谓的「责怪链」,正因它如此真实,因此带有一些滑稽的成分在内。

责怪以及问「究竟是谁搞的鬼」,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反而制造恐惧,摧毁创造力,在人与人之间筑起高墙。人们不藉由脑力激荡与团队合作把事情做好,反而激烈地指责而一事无成。除非停止交相指责,开始实践个人担当,否则绝不可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我该如何解决问题?」

「我如何尽自己的力量推动这项计画?」

「我该做哪些事,来一肩扛起眼前的成败责任?」

14.烂水手责怪风向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句俗语:「烂水手责怪风向」?还有「烂工匠责怪工具不好」,或是「烂教练责怪球员差」?让我们进一步探讨这个观念,再玩点有趣的游戏:

烂老师责怪——————

烂业务责怪──────

烂父母责怪──────

烂经理责怪──────

烂员工责怪──────

烂青少年责怪──世界!

有担当的人谁呢?谁都不怪。包括自己在内。

15.我们全在一个团队里

「真的?」我说。「贵公司没有『我们/他们』症候群吗?」营运副总裁凯文摇头微笑。「没发生过跨职能的摩擦?没有『营业单位对上总公司』、『管理者对上员工』的心态没有『我们/他们』症候群?!」我才不信。如果真是这样,那将会是我见过第一个没有这类问题的组织。

「没有,」他不自然地笑了笑。「这里没有『我们/他们』症候群,可是有『我们对抗他们』的问题!」

凯文颇能自得其乐。「当然啰,」他的笑话暗示着,「我们当然有『我们/他们』症候群,可是哪个组织没有呢?」

我遇到另一位高阶主管说得更露骨说:「米勒啊,我可以用几个字归纳所有问题,那就是:『遮遮掩掩、文过饰非』。」

你的组织是否有会计、销售、制造、行销、研发、营运、行政、企业总部或营业单位之类的挡箭牌?你听过有人声称:「这不干我的事,」而公司的内幕屏障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强大,乃至无可动摇?有一家公司营业部门的业务单位,称企业总部为「扯后腿俱乐部」。后来,我在打电话问一笔过期的订货时,听见一位在精品邮购公司负责客服的员工说:「什幺?运送部又摆了我们一道?」我们?她以为自己身在哪个团队啊?

即使组织投注时间及资源来建立团队精神,我们似乎仍忘记一项简单的事实:我们全在「同一个」团队里。每一天,我们都会见到不同的团队、部门、区域以及个人,因为彼此的交互目的而共事。我们所谓的「团队」,因为「别人」不「把分内事情做好」而争吵抱怨,这种区隔与对抗,只会内耗组织的生命力。好比骑着双人脚踏车的两个人,各自却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即使费力踩了大半天,依旧在原地空转。

在竞争者每天处心积虑想击败我们的情况下,还有闲工夫来扯彼此的后腿吗?让我们从自己的挡箭牌中爬出来,把「我们/他们」的想法拋诸脑后。

请记住:我们全都在同一个团队中。

16.击败你生命中的裁判

我父亲吉米?米勒再康乃尔大学担任摔角教练长达二十五年。当他终于让我披挂上阵时,不断提醒我要击败三个人:我的对手、我自己以及裁判。

击败对手的道理显而易见,而击败「我自己」的意思,则是克服任何运动员内心自然产生的恐惧感。父亲对击败裁判的解释则是:「无论双方的实力多幺接近,即使你在加赛时输了一分、即使他做了几次有问题的判决,你还是不能责怪那位身穿黑白条的人。」于是,父亲的结论是:「如果想赢,就得厉害到能击败裁判!」

厉害道击败裁判。意思是说:身为业务员,要有足够的成熟度说:「我业绩不如人。」而不是抱怨产品、价格以及没打广告﹔身为团队成员,绝对不能说:「为什幺别人不尽本分呢?」身为经理人不能抱怨:「我的属下为什幺这幺被动?」一般员工更不能抱怨管理阶层:「他们为什幺不告诉我们实情?」

谁是你生命中的裁判?哪些无法控制的人与状况阻碍你成功?是因为管理者太多,以致你很难把事情做好,还是组织的制度没有效率,浪费了许多时间?要不就是个人状况使你心力交瘁?

无论我们试图成就什幺,总有某些障碍亟待克服,而且往往是无法掌控的。别把注意力摆在障碍上,让我们努力充实自己,如此,不论裁判多不公平,我们依旧能成功。

如果你想赢,别抱怨那些无法掌控的事。让自己厉害到足以击败生命中的裁判吧。

17.一次做一个选择

那天的湿气很重。我再休斯敦登机时,还感觉得到很潮湿拥挤机舱中的热度。班机显然超收乘客,而每个人似乎都有三件大型随身行李。好几位乘客被安排到同一个座位,而且没有妥适的补救措施。机舱内的气氛有点紧绷。

舱门终于关上,飞机滑行到跑道。乘客整整枯坐了一个小时,却盼不到机组员任何的解释。我不由想到,眼前的状况为「加压机舱」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谢天谢地,飞机终于起飞,这时我认识了几位具备QBQ精神的英雄。

第一次见到空服员波妮塔时,她正神采奕奕地分发手臂上挂着的耳机,她笑容可掬,彷佛乐在其中,当时正是圣诞节的前一个礼拜,她戴着红绿相间的圣诞老人帽,帽尖垂到一边的肩膀上。

发耳机时,她没有说:「就算我们让你空等一个小时,不过耳机还是要五块钱!」相反地,她免费提供耳机。我看她转头对一位年轻男士说:「先生,您一定会喜欢我们的体育节目。请用耳机!」接着对一位女士说:「小姐,您是一个人旅行吧?想要一位朋友吗?」

等她来到我的座位时,我叫住她,对她说:「波妮塔,我很欣赏妳的态度!」当她面带灿烂笑容,戴着圣诞老公公帽轻盈地走开前,说道:「不管您想干嘛,可别对我做毒品测试呦!」

我无须测试她,我早知道她对生命抱持高度热忱。而「对生命抱持热忱」,正是做了更佳抉择后,发生的好事之一。

重点不在「我们」相对「他们」,也不是「他们为什幺超收乘客?」,更不是「这是谁的失误?」比较好的问法是:「这时候我该如何扭转现况?」

尽量善用不利的状况吧!

就这幺简单的选择,波妮塔改变了我和同机旅客的心情。

一次做一个选择,

是「个人担当」改变世界的方法。

18.主人精神

人们常说,组织里需要一种「主人精神」。以下故事相当贴切:

我因为电话出现杂音,请公司派人来修理。于是,来了一位修理工人,他卖力地修了一阵子后便回去了。

可是,到了第二天,电话又开始出现杂音。这次来了另一位修理工人,更卖力地修理一阵子以后,问题还是再度发生。

第三位修理工人来了以后,我描述了问题,接着闭嘴等着听他抱怨,我预期他一定会说尽前两位同事的坏话,但他却没有这幺做。相反地,他说了一句非常铿锵有力的话:「米勒先生,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但我很乐意为此道歉!」这就是主人精神:

承诺用自己的智力、心力和劳力解决问题,而且绝不在争功诿过。

你做好这样的承诺了吗?

19.团队精神的基石

你会不会看着展翅遨翔的秃鹰,说道:「我希望牠像海豚般在大海中悠游?」你会不会看着一只海豚,希望牠有一天像长颈鹿般顶天立地?你会不会想:「狮子为什幺跑不过豹子?」当然不会。多荒谬啊!

你所处的团队中,有没有跟你不同的人?

「队友就是把你看透以后,仍然觉得你是很好的人。」让我们欣赏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与优点,这才是团队精神的基石。20.个人担当从「我」开始

我讲完有关个人担当和QBQ的主题后,一家企业的执行长起立致词,他对着数百人做完评论,将下列文字讯息投影在身后的大屏幕上:

「个人担当从『你』开始!」

我了解这当中要表达的意念,只是他没抓到重点。个人担当不是从「你」开始,而是从「我」开始,也是之所以称为「个人担当」的原因。「个人担当」不是把责任归咎于你或我。例如经理设定标准、界定结果、协助员工订定目标后,就要求每个员工为自己的表现承担责任。「个人担当」也不是整个团队的事,不是大伙儿聚在一块儿公开宣誓,过了一个礼拜或一个月后,再回来讨论实际的结果。

个人担当的意义,是:

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思想、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承担起责任。

这就是为什幺QBQ的第二条指导原则是:所有QBQ都包含「我」,而不是「他们」、「我们」、「你」或「你们」。包含「我」字的问题,把焦点从他人与周遭环境中之移转开,进而反求诸己,这才是最有效益的作法。

你我无法改变他人,也往往无从控制环境与结局,我们真正能掌控的,唯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一旦把问题的焦点,摆再如何将力气与精神用再能力所及的事物时,将大幅提升我们的影响力,更不用说使我们更快乐,也比较不感到沮丧了。

透过团队做个有担当的人,是个很棒的途径。的确,中高阶经理有必要设定标准并告知员工,但是「个人担当」的力量,却来自以「什幺」或「该如何」发问,并包含「我」字在内的问题。

21.我只能改变我自己

我唯一能改变的是谁?我想你一定可以答对─我自己。我敢说你老早就懂得这道理。这幺根本,这幺简单。再问你一个问题:既然你一直在读这本书,你会想到谁?并在脑海中出现谁的影像?使你不禁感叹:「我希望他们知道这番道理,因为他们很需要?!」这种事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我们知道:「我只能改变我自己,」但是接着又会问:「你心里想到谁?谁会需要QBQ?」我们通常会说:「是他们!」

最近,你曾试图「调整」别人吗?这是我们确实常犯的毛病,但是,某些人并不认为自己正在意图改变他人。

一位非营利组织的董事,再一次圆桌讨论会对着四位成员说:「说真的,我不想改变我的助理,我真的不愿这幺做!我只是想,她应该为自己拟定更多长远的目标。」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希望她成为我想要的样子。」

某些人知道自己正试着改变别人,只是不想承认罢了。

有一次,我和一位负责员工训练的经理,正为QBQ的课程做最后安排,她问:「你想知道副总裁为什幺要安排这些课程吗?」「当然,」我提高注意力,不知道她接下来想说什幺。

「他想调整艾德。」

调整艾德?

她接着解释说,艾德是一位不称职的主管,但副总裁并没有担起责任,也没有开诚布公地处理眼前的状况,反而要整个团队接受训练。「调整艾德」这四个字在我脑海一再出现。

还有人把改变他人视为己任。我拜访过一位年近三十的男士,他竟然说:「我相信『改变他人』是我的责任,因为我是管理者!」抱歉,管理者是无法改变人的。管理者可以辅导、谘商、教导,但是谁都无法改变他人。唯有当事人痛下决心,才可能从内心改变。

这是很难学会的一门功课。即使口口声声说自己「懂了」,但是距了解「是的,我只能改变我自己!」,并诚实检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行为,还相差甚远。

我经常问团队:「你会为改善组织效能而做出哪一样改变?」通常,他们会列出一些「P」字开头的词汇,比方说:产品(Products)、促销(Promotions)、政策(Policies)、处理(Processes)、程序(Procedures)、定价(Pricing),以及人(People)。更多人、更少人、不一样的人,有人还回答「百事」(Pepsi)。(没错,是百事)「要是休息室的自动贩卖机,从可口可乐改变成百事可乐,那该有多好

啊!」

再被问到想改变什幺来改善现状时,人们的脑袋里充满各式各样的想法。请猜猜看哪个答案从没有人说过?「我!」「我会改变我自己,让组织经营得更有效能。」有人曾表示这问题太「诈」,但我不茍同。

再读一遍。我们的心跟本不在那上面。我们的想法,几乎都先专注在其它地方。用「什幺」或「该如何」的方式发问,并包含「我」字在内的问题,帮助我们把注意力带回到自己的身上。

如果我们全都试着型塑自己、而不是他人的想法与行动,那幺世界将会更美好。重点是,QBQ之所以有用,因为它根据一项事实,那就是:「我只能改变我自己。」

22.我不再试图改变他人

有一天,在我结束演示文稿后,有一位嘉世腾(Jostens,专门制作班级戒指和纪念册的公司)的中阶主管上前来,对我说「我只能改变我自己」的观念确实令她感动不己。

她解释:「当我还在担任分公司经理时,有一位属下几乎管不动,我们处得遭透了,因此当他调到遥远的另一个营业据点时,我简直如释重负。」

「后来过了几年,我们又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而我又成了他的上司。不过这次情况大大不同了,」她说。

「我们处得很好、沟通顺畅,而且在各项项目计画上合作无间。于是我问自己:『他什幺时候改变的?』但我发现,改变的不是他,而是我!」

「妳怎幺改变的?」我问。她的回答一针见血:

「我不再试图改变他。」

23. 从自身做起吧!

一群高阶主管,到山上举行资深经理人的静修活动。三天下来,他们对重大的议题进行辩论,用色彩鲜艳的墨水笔画满了图表板。最后,他们人手一份「使命、愿景与价值观」的神主牌,进一步施以魔法,变成口袋型的小张薄卡,供男人做为警惕,女人塞进公文包里。

过了不久,大伙挤在一台冷饮机旁,取出各自的卡片,轻声说道:「等到别人都做到了以后,我才愿意身体力行!」

小心了。最容易看到的,往往是别人办不到的事。

某位经理说:「我在此的目的,是帮助各位达成自己的目标。」接着又当着大家面前贬损别人。

高阶主管说:「每个人都被赋予充分的权力。这是我们的新计画!」接着又补上一句:「不过,在你们采取重大行动前,请先征询我的意见。」

团队成员说:「我欣赏同事们的真实样貌……,但是,如果他们更像我一点就太好了。」

有一个组织在大厅墙上得意地宣布他们新定的指导原则:「员工是我们最伟大的资产!」可是,最后被纳入预算,而且最早被砍掉的,却是训练经费。

「言行合一」的定义是:

藉由说到做到,达到心口合一的境界。

QBQ的思维之所以导致表里如一,因为是从「我」而不是从别人做起,比较适当的问法是:「我该如何将我认同的原则付诸实行?」而不是问:「他们什幺时候才会说到做到?」让我们先从自身做起吧。

24.你「言行合一」吗?

我提供一个言行合一的测试问题,适用于每位组织内的成员:「我们在工作时对组织的言论,和回到家以后所说的相符吗?」如果上班时歌功颂德,下班回到家却坏话说尽,这时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下列这个观点值得每个人仔细思考:

相信,否则就离开。

太严苛了吗?或许吧。但是,如果组织不再是我们达成人生目标的媒介,那又何必要继续待下去呢?

诚实回答本篇一开始的测试问题,是实践个人担当的一部分。

25.「个人」的力量

刚开始学习QBQ时,最多人问的问题是:「我们能做什幺?」问题是,「我们」还是老样子。团队、部门和组织也都还是老样

子。其实,人们透过自己的抉择,一点一滴地改变。

虽然我是团队观念的坚贞信徒,但如果不小心谨慎,到头来可能演变成用团队的语言(「我们」),来取代个人担当的语言。我们可以抱着下列的想法隐身在团队中,例如:

「团队没赶上期限。」

「团队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源。」

「团队没把事情做好。」

「团队的任务不明确。」

个人担当的重点不在改变他人,而是先改变自己,进而改变现况。

因此,个人担当,可以说是「个人」的力量。

26.QBQ的祈祷文

或许你早已熟悉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的祈祷文:

「愿上帝赐我平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

愿上帝赐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事﹔

愿上帝赐我智能,明辨两者的差异。」

QBQ将这篇著名的祈祷文修改成人人适用的祈祷文:

「愿上帝赐我平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人﹔

愿上帝赐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人﹔

愿上帝赐我智能,了解那人就是我。」

27.正牌模范请站出来!

看见好莱坞影星、运动明星、流行歌手或政治人物插队时,我们会大惊小怪地说:「真丢脸!竟然做儿童的坏榜样。」然而实际上,公众人物都无法成为孩子的榜样。

做榜样是你我的责任。

有时这是用以鞭策自我的觉悟,但却是真理。

对每个人都是如此。无论扮演哪种角色,都有人正在观察、仿效我们的所做所为。

对每位老师来说,「为人表率」是最具影响力的行为。

谁正在观察仿效你呢?

28.实践个人担当

一家不久前刚经历大规模并购的公司,举办一场QBQ讨论会﹔会后,一位中级主管上前,和我分享以下的故事。

他稍早来参加我们上午的课程,抱怨(引用他的话)与纽泽西州母公司有关的问题,问题已经严重妨碍到他所属业务单位的运作。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QBQ后,他的想法开始改变。他溜出去,打电话给旅行社,订了明天早上飞回东岸的机票,因为他已经想通了解决的方法。

这真是个实践个人担当的最佳范例。

首先,他决定停止抱怨,问了一个比较好的问题,例如:「我能怎幺做?」而当比较好的答案出现时,「你知道吗?现在我能和他们坐下来共商大计了。」于是他身体力行。他拿起话筒,打了电话。

就这幺简单,QBQ的终极目的就是「行动」!

第三个指导原则是:所有QBQ都将焦点放在行动上。为了以行动为焦点,我们在问题中添加了如「做」、「制造」、「完成」以及「建立」等动词,而且这些问题都加上「什幺」或「该如何」来发问,并包含「我」在内。

如果就此打住,这时QBQ听起来会像是:「我做什幺?」或「我该如何建立?」为了避免听起来像是山顶洞人时代讲的语言,我们又加进一、两个字,例如:「能够」或「愿意」,以及「现在」或「今天」,最后便成了意思清楚完整的问题,例如:「我现在能做什幺?」

「今天我该如何扭转现状?」

如果不问自己能做什幺、制造什幺、完成什幺或建立什幺,就无法做、制造、完成或建立。道理就是这幺简单。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实践个人担当的方法是:

先修炼自己的想法,接着问比较好的问题,最后付诸行动。

29.什幺都不做的风险

有一位金融机构的资深领导人告诉我:「有时人们对我说:『我不想冒险。』我就对他们说:『最好还是冒点险吧,因为在本栋大楼中,此刻有十几个人正坐在计算机前,企图把我们干掉!』」这话是什幺意思?没有人能一辈子保有工作,今日不主动积极,明天保证没工作可做。采取行动也许有些风险,但「什幺都不做」才是更大的风险!

即使行动中蕴藏风险,但「不行动」这项替代方案,却几乎永远不可能成为更佳的选择:

◆即使行动导致错误,却也带来了学习与成长。不行动则是停滞与萎缩。

◆行动的结果是解决。不行动充其量维持现状,让我们活在过去。

◆行动需要勇气,不行动往往表示恐惧。

◆行动建立信心,不行动助长怀疑。

有位朋友说:「被人告知『你等会儿』的人,胜过等着被人告知的人。」

先仔细想想看,决定下一步该做什幺之后,就付诸行动吧!

30.别说个人的影响力微不足道

几个礼拜前,茱蒂刚到「家庭大卖场」当收银员。一天早上有一位年轻男士在她的收银台前排队,显然一副赶时间的样子,他很快将几件物品重重地放在柜台上,又丢了一张百元大钞,结果总共只花了两块八角九分美元。

「请问您有小钞吗?」茱蒂问。

「没有耶,抱歉。」

在那一刻,茱蒂必须做出抉择。

由于当天她才刚开帐,因此抽屉中只有区区四十块钱。公司规定的标准程序是:想要找开百元大钞,必须把钞票放进空气输送管,送到办公室去。但是茱蒂想,如此一来将耗掉顾客太多宝贵时间,更别说后头还排了一大串客人。

于是她这样做:把钞票还给年轻男士,伸手进自己的钱包,拿出两块八角九分钱放进收款机,然后撕下收据。她面带笑容对顾客说:「感谢光临家庭大卖场!」

这位男士楞在那儿半晌,这才弄清楚她做了什幺。最后,他在目瞪口呆向她再三道谢后离去。对茱蒂而言,这件事到此为止。

两天后,茱蒂的上司带着困惑与讶异的表情,拿着一只信封去找她。

「茱蒂,我得把话说清楚,」他说。「妳前几天是不是帮一位顾客买单?」

她得想想。「嗯,好象有吧。」

「这样啊。他寄小费给妳,」他说。「身为家庭大卖场的员工,我想妳一定知道我们是不收小费的。」

「我不想要小费,」她回答,接着又问:「有多少小费?」

「他给妳一张五十元的支票。」

「哇!那如果我把支票背书,然后存进我们的披萨基金,让每个人都受惠,您觉得呢?」

「好啊,」他说。「这样就可以。」

于是这笔钱成了披萨基金,没有人再多去想这事。

次日,这位年轻男士又出现在她的收银台,这次他带着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强森营造公司的业主老鲍伯?强森。问题来了:营造商需要什幺?你想到了吗?是建材!如果要茱蒂回答的话,比较好的答案会是:家庭大卖场的建材。

老强森先生跟茱蒂说:「我要妳知道,正因为妳前几天帮了我儿子的忙,我们已经决定开始向贵公司采购所有物品!」

了不起吧!别说一个人的影响力微不足道,何况他或她又是个愿意尝试和冒险的人。

请记住:茱蒂当时可以说是进退两难。这位年轻人正在赶时间,后头又排了一大堆人,而标准程序规定得让所有顾客等她把零钱找开才行。在当时的状况下,压力并未使她昏了头,如果那时她心里这幺想着:「我怎幺这幺倒霉偏碰到这种事?」或干脆说:「抱歉,这是公司的规定。」而让顾客苦等,结果可想而知。相反地,茱蒂保持冷静,决定以实际行动来服务顾客。这就是QBQ的服务精神,而且值得冒险去做。

故事还没结束。老强森先生说完一番话以后,年轻人靠着柜台,对茱蒂轻声说道:「茱蒂,有件事我一定要知道。」

「知道什幺?」她也轻声回答。

「妳帮我买单那天……去请示了多高阶的主管?」

31.各阶层领导人

你是领导人吗?许多人在下列问题中挣扎不己。「究竟我是领导人,还是我的老板才是领导人?公司的总裁是领导人吗?那部门的副总裁呢?」或着他们会想:「也许领导人是被冠上『小组长』的头衔的同事吧。」

不过,我倒是遇见一位完全没有这类问题的人。我问某个团体的成员:「你是领导人吗?」这时他从后排跳起来,大声叫道:「我是领导人,米勒。我是理所当然的领导人!」

我问他:「先生,您尊姓大名?」他说:「吉姆?里德(Jim Leader,Leader这个英文字的意思,就是「领导人」)。」这事真实的故事。我查了他的驾照以确定无误,里德,三十三岁。妳知道那意谓什幺吗?至少三十多年来,他不仅能信心十足地说:「我是领导人!」也可以说:「我生来就是领导人!」

但对多数人来说,事情可没那幺简单。我们往往认为,领导只跟头衔、地位、被管理的人数与金额多寡,或者是否取得终身职有关。

我发现最滑稽的莫过终身职,当我听到某人大言不惭地说:「我在这里工作已经超过十二年了!」我只能想象同组织的人会说:「是啊,或许这正是你的问题所在!」

别误解我的意思,忠诚是值得钦佩的特质。但一个人任职时间的长短,不表示他能成为称职的领导人,充其量只是一个壅有经理或副总裁头衔的人罢了。开好车、住漂亮的房子,当然也无法评量一个人的领导能力。

相较其它事物,领导能力与个人的想法息息相关。领导是无时无刻修炼自己的想法。撇开角色与层级不谈,领导是实践个人担当,决定做出正向的贡献。

接待员、工程师、业务员、临时职员、收银员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领导人。茱蒂肯定是领导人。父母呢?毫无疑问。父母可能是目前最重要的领导角色。

你是某人的朋友、运动队伍的教练、义工,或是能影响某位同事的人吗?道理还是一样:只要用领导人的角度思考,每个人都可以是领导人。

现在我再问一次:你是领导人吗?想想吧。

32.谦逊是领导的基石

还记的第一章提到的雅各?米勒吗?在石底餐厅工作的他,是QBQ的英雄,也是请经理去帮我买健怡可口可乐的那位仁兄。不过,雅各不是故事中唯一的主人翁;他的经理也是,而且现在是该嘉许她的时候了。

这幺想吧,雅各跑去跟她说:「嗨,可否请妳去帮那位客人买杯健怡可口可乐?」她会怎幺回答呢?「好啊!」不过更重要的是,她「没有」这幺回答?她没有用下列几句话顶回去:

「等一下,雅各,这里究竟是谁在做主?」

「嗯,我不知道耶,你最近帮我做了什幺好事?」

「还记的你上次犯的错吗?」

「假如我帮你做这件事,你打算如何报答我?」

或者这幺一句话:「让我瞧瞧你的考绩纪录,看分数到了没。如果分数够高,我才愿意帮你。」

她原本可以问这类问题的,但是她没有。相反地,她当下就为雅各服务,就像她服务公司内外的任何一位顾客一样。

她没有说:「除非你成功,我才为你服务。」而是说:「我为你服务,好让你成功。」不是「我是你主管,所以你该听命于我,」而是「身为领导者,所以我应该帮助你达成你的目标。」

「仆人的领导风格」正是QBQ的作风,需要一个谦逊的灵魂,外加一颗仆人的心。

谦逊是领导的基石。

33.领导者不是问题的解决者

在家乡丹佛市演讲完后,我和一位与会的女士一同搭旅馆电梯下楼,她认真回顾笔记,陷入沉思当中。

来到大厅前,她看着我说:「所以,你的意思是,等我回到办公室后,应该帮别人做他们该做的事啰?」「哇,这是哪门子的歪理啊?」我心想。「我一定没把话说清楚。」

让我澄清一下:QBQ并不是纵容别人,一肩扛起别人的义务责任,更不是单靠自己的力量,为别人代劳。换句话说,QBQ不是服务他人,而是「不服务」任何人。

管理者跳进来把交易结案、项目领导人揽下整个团队的任务、父母替子女整理房间,这些行为不具正面教育意义,也没有增加任何实质价值。

就像我的导师史蒂芬?布朗(W. Steven Brown)经常告诉大家:「领导者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者,而是问题的给予者。」他们让属下面对问题,思考自己的解决方法并采取行动。如果不是这样,我们还能学习到什幺呢?领导人又有什幺其它功能呢?

34.「烂问题」大全

卡尔森行销集团(Carlson Marketing Group)的总裁吉姆?莱恩(Jim Ryan)坐在办公桌前,他的态度亲切有礼貌,但碍于时压力显得有点坐立不安,因为时间只有短短三十分钟。

做过简单开场白后,这位虽无显赫头衔,却仍希望引起潜在顾客兴趣的年轻访客问:「吉姆,不知道您是否听过以下的问题,」于是提出几个他所谓的「烂问题」与对方分享。接下来出现销售上所谓「要命的停顿」─—问了一个问题后,得到的不是立即响应,而是对方以空洞的眼神看着你,有时甚至是目露凶光。

房间中要命停顿的氛围就像漂浮一片沉重不祥的云朵;访客于是开始冒汗。过了好一阵子后,吉姆笑着说:「哇,真是很棒的烂问题大全呢!」

的确!提出烂问题果然有效,他的兴致已经被挑起。这些问题之所以奏效,原因是他跟多数人一样,过去都曾听过。坐在访客椅上的我也以笑容响应,对展开一段成功的关系充满信心。

现在来看看我们自已常提出的烂问题吧。每个人在一生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每个角色各有挑战与挫折。读到以下角色的烂问题和QBQ时,让我们想想自已可能问过哪些烂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可以用哪些QBQ来取代。

「运送部什幺时候才能准时送货?」

「客户的期望为什幺这幺高?」

「究竟什幺时候,营业单位才能一次OK?」

「顾客为什幺老是不看使用说明?」

QBQ:

「我该如何服务大众?」

「我们的产品为什幺定价这幺高?」

「我们要到什幺时候,才会更有竞争力?」

「顾客为什幺不回我电话?」

「行销部为什幺不提供我们更吸引人的文宣?」

「制造部为什幺做不出好卖的产品?」

QBQ:

「现在我该如何提升效能?」

「我该如何为顾客提高服务品质?」

「业务员为什幺不先考量我们的能力范围,再提出要求?」

「他们究竟要到什幺时候,才能学会卖正确规格的产品?」

QBQ:

「我该如何更了解营业单位所面临的挑战?」

「年轻人为什幺好吃懒做的?」

「什幺时候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

「他们为什幺不主动积极?」

「这是谁的错?」

「属下为什幺老是不准时上班?」

QBQ:

「我该如何发挥辅导效能?」

「我该如何更了解每们团队成员?」

「这是谁的失误?」

「究竟要到什幺时候,员工才能了解公司的愿景?」「谁会跟我一样在乎这件事呢?」

「市场什幺时候才会转好?」

QBQ:

「我该如何成为更好的领导者?」

「我很在意自已如何带领团队?」

「我该如何使事情的沟通更顺畅?」

「我们为什幺得忍受这些改变?」

「究竟什幺时候,才会有人来教导、训练我?」

「为什幺老是不加薪?」

「谁来厘清我的职责?」

「大老板们什幺时候才能行动一致?」

「谁来告诉我们愿景?」

QBQ:

「我该如何增加生产力?」

「我该如何适应变迁的环境?」

「我该如何充实自已?」

「究竟要等到什幺时候,业务员才执行我们的计划?」「营业单位为什幺不多了解我们的新产品?」

QBQ:

「我该如何更了解业务员的辛酸?」

「我该如何多了解顾客的需求?」

工作外的世界—─

「究竟要等到什幺时候,孩子才会听我的话?」

「我的女儿为什幺老是跟那类型的朋友混在一块呢?」「我的儿子什幺时候才愿意敞开心胸和我谈谈?」

「是谁把客厅弄得一团乱?」

「你为什幺不多跟姊姊学学?」

QBQ:

「我该如何多了解儿子或女儿的想法?」

「我该如何改进做父母的技巧?」

「我该如何帮助儿子或女儿度过这几年辛苦的日子?」

「父母究竟什幺时候才会弄懂我的想法?」

「他们为什幺不喜欢我的朋友?」

「老师为什幺这幺刻薄又偏心?」

QBQ:

「我该如何对爸妈表达更多敬意与爱意?」

「我该如何做更有效的沟通?」

「我该如何改进读书的习惯?」

「他为什幺老是翻旧帐?」

「她什幺时候才能更欣赏我?」

「你为什幺不开始运动?」

QBQ:

「我该如何改善自已的毛病?」

「我该如何想办法助她一臂之力?」

「他们为什幺这幺不友善?」

QBQ:

「我该如何当个友善的邻居或朋友?」

「为什幺我得事必躬亲?」

QBQ:

「我该如何更明确地划分职责,并且委婉拒绝?」

你想问烂问题,还是QBQ?选择权操之在你我。让我们聪明地选择,因为我们问的问题,将使对方有不同的感受,并产生不同的效应。

35.QBQ的精神

有个行之已久的法律原则说:法律的「文义」和「精神」不能以等同视之。法律的文义是指法条本身所用的确切文字,法律精神则指基本概念与立法意旨。但基本而言,法律的文义应该与法律精神方向一致。

同样的,QBQ的文义也应该就是指导原则。

QBQ的文义:

1.以「什幺」或「该如何」形成问句,而不是「为什幺」、「什幺时候」或「谁」。

2.包含「我」字在内,而不是「他们」、「我们」、「你」或「你们」。

3.将焦点放在行动上。

QBQ的精神是「个人担当」:

◆别再有「小媳妇」的心态,别再拖延或怪东怪西。

◆我只能改变我自已。

◆当下就去执行!

我之所以提到QBQ的精神,原因是问题可能符合QBQ的文义,却不符合QBQ的精神,请看以下例句:

「我该如何来改变你?」

「我该如何避开这件事的责任?」

或者是我儿子最爱的,「今天我可以怪谁?」

好吧,我儿子连文义的部份都没遵守。其它问题虽然遵守了,但显然不是QBQ。所以原则如下:违背QBQ精神的问题,就不算是QBQ。

像这样玩QBQ会满有趣的。但是,在建构有意义的问题时,别忘了兼具QBQ文义与精神的问题,才能帮大家做个有担当的人。

36.智能

在通盘了解之后,我们学会了什幺?

我还有不懂的地方。你呢?

37.你今天学会了什幺?

我们常犯的毛病是:参加太多研习会、上太多课、买太多书、玩太多汽车音响。如果不清楚「学习」的真谛,以上所述可以说是「浪费」。

学习并不是出席,也不是听或读,学习也不只是获取知识。事实上,学习是把「知道的」转化为「行动」;所以,学习是一种改变。

如果我们选择不改变,表示选择不学习。

你今天学会了什幺?

38.捡报纸的「残障」朋友

某个起风的星期天下午,我们一家人正驰骋在高速公路上,这时眼前出现一个骇人的景象──路边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男子,埋没在被风吹散的报纸堆中;他想用手抓,但强风把报纸吹得盖满地面。我的大女儿克丽丝汀从箱型车后座叫道:「爸,我们去帮他吧!」于是我立刻把车停妥,全体动员去帮他。当我们将追回的报纸抱在胸前,我想知道接下来会怎样。

俗话说得好:「人多好办事」,事情一下就解决了。当我们全都来到这位男子身边时,他身体斜靠着轮椅,手中紧抓住抢救来的几张报纸,不发一语却想找话说。

其中一个孩子问他:「发生什幺事啦?」他用一只抖到几乎无法使力的手臂奋力坐回轮椅,说道:「我一回家,发现货车上整迭报纸不翼而飞。当我开车回到这里,只见遍地报纸,真是不可思议!」

我不假思索地问:「你打算自己一个人把报纸捡干净吗?」

他看我的眼神,好象我没弄懂似的,然后说:「我不能一走了之啊!这是我捅的篓子。」

我捅的篓子,就是我的责任,我就应该去收拾。这就是个人担当的最佳写照。本书从一开始就阐述,个人担当不是责怪、抱怨、拖延,而是问:「我能做什幺?」然后采取行动。我们为建构更佳问题提供的指导原则是:所有QBQ都以「什幺」和「该如何」发问、包括「我」字在内,而且将焦点放在行动上。指导原则说,问QBQ正是开始修炼思维,并做出更佳抉择的方法。

现在当我们走出去,将QBQ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时,要时实际住这幺做的真正理由。我们这幺做,是因为赞同书中某些人的行为,并且愿意向他们学习,这些人分别是:石底餐厅的服务生雅各、史黛西的飞行员父亲、空服员波妮塔、家庭大卖场的收银员茱蒂,以及为了「他捅的篓子」而满地捡报纸的「残障」朋友(他叫布莱恩)。

他们都不懂什幺QBQ,但每个人都具体呈现QBQ的精神。许多同我一块儿站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都该学会QBQ。或许我们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它,但是我们需要它来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

我们该学会QBQ,使组织内的成员不再交相指责、推托、延宕和彼此对立,而是激发彼此的至善之心,彼此同心协力、同舟共济,让美好的事情不断发生。

我希望各位同我一样,充分领会这令人兴奋的愿景,因为如果更多人实践个人担当的精神,世界将更美好。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希望它对你所做的一切都有帮助。

39.学习的动力

「重复」是学习的动力。

再说一遍?

「重复」是学习的动力。

没听清楚,再说一遍?

「重复」是…

喔,我懂了!

很好。

既然现在你已经读完本书,

请再读一遍。

团队合作心得体会范文(10篇)

团队合作心得体会第一篇 俗话说“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蚂蚁之所以能把米搬进洞里,是因为团队合作的力量,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而且团结说明在这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共同的目标,团队具有目标一致性,从而产生了一种整体的归属感,正是这种归属感使得每个成员感到在为团队努力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实现目标,以此同时也有其他成员在一起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从而激起更强的工作动机,所以对于目标贡献的积极性也就随自己油然而生,从而使得工作效率比个人单独时要高。材料中的三个和尚正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想让这个寺庙变得香火鼎盛。于是他们各自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寺庙变得香火鼎盛。 但是在三个人的争功下,都各自觉得是自己的努力是使寺庙变得香火鼎盛的原因,各不相让。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所在的寺庙又变得和以前一样了。没有香客了,这是为何呢?他们造成这样的原因和“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原因很相似,因为“三个和尚”是一个团体,可是他们没水喝是因为互相推诿、不讲协作。这个寺庙的三个和尚在自己各自的努力下使寺庙变得香火鼎盛,但是在这个情况下他们却在各自争功,并没有看到其实对方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能够得到很好的结果是在团队共同的努力下得到的。一个团体,如果组织涣散,人心浮动,人人自行其是,甚至搞“窝里斗”,何来生

机与活力?又何谈干事创业?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环境里,个人再有雄心壮志,再有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这三个和尚最终会失败。 这三个和尚的团队在我看来根本不能算是个团体,因为真正的团体应该具有这些共同的目标、很强的凝聚力。而这三个和尚团队的关键在与他们各自为政,缺乏凝聚力,根本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在一个团队里应该合作,扬长避短。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的团队就会是成功的团队。他们应该有合作,而并不是一味的争辩各自的功劳和贡献,这样的人心浮动,只会使原本很好的团队变得分裂。而且他们应该明白这个寺庙变得香火鼎盛的原因不是只有一个人的功劳,他们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应该好好的沟通,因为沟通对于团队之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团队中进行沟通,才能解决团队内部的矛盾和问题。 由此可见团队的重要意义,而且要形成很强大的额团队就要有很强的凝聚力和良好的沟通。 团队合作心得体会第二篇 要成功完成每一个项目,就离不开团队协作。这应该是取得结果的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多年来,我看到团队应对这些挑战有三种基本方式。 第一种我称之为服从。

【2020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序: 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竞争(代序) 星巴克热情积极的服务态度 目录 导言做个有责任感的人 1关于个人责任 2做更好的选择 3问更好的问题 4不要问“为什么?” 5克服“小媳妇”心态 6“为什么这种事总是找上我?” 7“我怎么会碰到这么倒霉的事?” 8“他们为什么不沟通好呢?” 9别问“什么时候?” 10均是拖延惹的祸 11于现有的资源下做出成绩 12“还有什么新办法可以用?” 13少责怪别人 14无能的水手责怪风向

15我们全于同一个团队里 16击败你生命中的裁判 17谁为发生的问题负责 18主人翁精神 19团队精神的基石 20提高个人责任意识,从“我”做起21只能改变自己 22“我不再试图改变别人” 23从自身做起吧! 24你“言行一致”吗? 25“个人”的力量 26QBQ的祈祷文 27谁能做真正的榜样,请站出来!28实践个人责任 29什么均不做的风险 30别说个人的影响力微不足道 31人人均是领导 32谦逊是领导的基石 33领导者不是问题的解决者 34“错问题”大全 35QBQ的精神 36学习箴言

37买很多书不代表学会很多东西 38真实的故事——个人责任意识的写照 39学习的动力 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竞争(代序) 方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京大学教授魏新 傅豫波女士嘱我为《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题写推荐语,且为该书作序。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为一本讨论企业管理深层意识问题的书作序,我觉得我应该慎重行事。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有资格做这样的事情?如果自己于管理的企业上尚无什么值得点评之处的话,我凭什么自以为敢为这样一本讨论管理的书作序呢?所以,接到傅女士的邀请信后的第一反应是,我得想个法子推掉它! 那么,为什么最终我又接受了这个任务,决定为此书作序呢?答案其实也不复杂:我毕竟是学者出身,至今仍然还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教授。作为学者,对书与知识的兴趣,促使我即使已准备婉拒傅女士的邀请,但对送上来的预读版还是禁不住要翻阅一番。殊不知,一读之下,爱不释手,觉得“问题背后的问题”实际上是任何一个组织运行过程中均应关注的深层次意识问题,对如何重新认识北大方正集团这个企业组织于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解之题亦颇有启迪。作为学者,应朋友之邀为某本书作序,本是常事。那么,既然以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身份作序我还心存疑虑的话,干脆就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写几句吧。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本身不是一本纯粹探讨管理理论的学术书籍,全书自始至终找不到引经据典的痕迹。如同《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写作风格,作者约翰·m勒(JohnG·Miller)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个深层次的组织理论问题。全书深入浅出,事例生动,核心只有一个:如何提高组织内部成员的个人责任意识问题。 从企业运行的角度来看,每个企业均难免于运行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读完这本书,

[实用参考]关于团队协作心得体会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心得体会听着隆隆隆的冲压声,机器开始运动起来了。这不禁让我想到刚毕业的时候在设备厂做设备的时候了,一台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是每个零部件的协同运转和配合才能完成客户的生产需要的,对于一台设备来说每一个零部件都是至关重要的,哪怕一个小小的螺丝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的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每个零件在自己的位置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也是一样的,每个团队都是需要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和技能才能让运转起来。我们有时候买设备的时候经常说进口的设备比较好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不是他们的东西做的有多好,而是他们的设备上的每个零件之间的配合默契、分工明确,这样设备工作起来稳定性高、协调性好。我们一个企业、一个团队就像一台运转的机器一样,团队里面的每一个成员就想象是机器上面的零部件一样,每一个人之间都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协调才能让一个团队更好的运转。俗话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大能做的事情也是很有限的,如果只强调个人的力量你表现的再完美也很难创造出很高的价值。而团队合作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一个集体,它合理利用团队内每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配合,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的凝聚力越强效益也就越高。优秀的团队是由一群有共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组成的,然后为了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大家协同作战齐心协力朝着这儿目标去努力;每个人带着强烈的愿望,渴望改变、渴望成功才有团队目标的实现。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能深切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在工作每个人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有时候当我们团队中哪个人有事或者忙不过来了其他成员都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协调,共同的完成工作目标。比如我作为销售前段时间在外出差,给客户做报价单、做合同、安排运输和加工这些本应该自己完成的但当时都没有能力和条件来完成这些事情,公司的同事就积极主动的帮我协调这些事情,给在外出差的我省去了很多事情还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让我能全心在外面出差办事;通过这种种事情,我深刻感触到了协作、信任、沟通、互助对于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和战斗力团队的重要性。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5篇精

选xx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以一种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个深层次的组织理论问题。全书深入浅出,事例生动,核心仅有一个:如何提高组织内部成员的个人职责意识。那么《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书本讨论问题背后的问题,有效帮忙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正确分析问题成因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帮忙我们直面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抉择。 对于我的启发时,书评中提到不仅仅要对自我选择负责,还应做出有利的选择。反观自我,应当是后一点做的不够,有点遇到问题低头回避的情绪,如此一来不假思索不做选择的所谓负责是不是也是对自我的不负责呢?可能是,要勇敢应对,理智分析是需要加强的。 我们必须要先自身找问题,先改变自我,以前觉得改变自我是容易的,此刻发现改变自我才是困难的。 有一天我正在忙工作,突然有个同事拿了本书和我说你看过《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书吗?QBQ?我当时没有弄明白,这是一本什么书?我问。同事说:这本书很好,有时间看看。我听到这话越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到了周末我最终抽出时间看了这本神奇的《QBQ问题背后的问题》,看后我豁然开朗,这不正是我们集团田总前一段时间提出的企业核心理念诚信为本,职责至上吗? 我边看这本书边联想起原先工作中的种种细节及过去经历过的事情,企业内部办事效率低,员工怕承担职责等等表现。作者经过39个问题结合实际的案例展开了讲解,文章的主题经过问题背后的问题强调了任何人做事都要将职责放在首位,不是规避职责,尤其是对我们服务的企业要有强烈的职责感。任何人都要敢于承担职责,不要遇到事情相互推卸职责,致使一些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导致办事效率低,最终相互指责埋怨。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工作中并不少见,并且比比皆是,宁可不干工作也不能承担职责的想法存在于很多人的心

团队合作心得体会20篇

团队合作心得体会20篇 团队合作心得体会20篇 团队合作心得体会(一):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上头这两种说法有截然不一样的结果。”三个和尚”是一个团体,可是他们没水喝是因为互相推诿、不讲协作;”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轻抬着进洞里”,正是团结协作的结果。有首歌唱得好”团结就是力量”,并且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一旦被开发这个团队将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景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景下,单靠个人本事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靠、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本事和持续的创新本事,依靠团队合作的

力量创造奇迹。既然团队合作精神有那么大的力量,接下来我们就了解下什么是团队合作吧。 团队不仅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团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和标准强化,它强调经过成员的共同贡献,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团体成果,这个团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即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成员能够为之信服的目标。仅有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才能激发团队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为工作注入无穷无尽的能量。所以团队合作是一种为到达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能够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并且持久的力量。 团队合作往往能激发出团体不可思议的潜力,团体协作干出的成果往往能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正所谓”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乃至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5篇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5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任何一个组织运行中都应关注的深层意识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问题背后的问题》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1): 我们经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读了这本书后我的感受是观念决定一切,有时观念小小的差别,就会整个影响事情的发展,导致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每一本好书都会给人带来很多思考,我从以下几个方便谈一谈读这本书的感受。 一、学会克服小媳妇心态。 刚看到小媳妇心态这个说法觉得很搞笑,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怨妇心态吧,什么都抱怨,总是在喊着为什么我这么倒霉老天爷为什么这么不公平这样的话,抱怨来抱怨去,状况一点也没有改善。与其抱怨,不如想想自我能做什么。这样的小媳妇心态不但对工作和情绪只能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无助于改善现状。原因是抱怨时提出的问题既没有正面用心的作用,又缺乏行动的力量。然而如果从好的方面来想,

碰到困难的时候,也是立功的大好机会呀。我们都有选取的权利,并且要为自我的选取负责。既来之则安之嘛,既然躲但是,还不如用心应对。再遇到难题,不如把我怎样这么倒霉换成我面临过许许多多的问题,但大部分我都解决了。 二、提高行动力。 书中提到,我们应对任务和困难时,最核心的最就应提出的问题就应是我能做什么?遇到任何的状况,先想这个问题。所有的QBQ务必以什么或该如何发问,能这一分钟做得事情不拖到下一分钟,把所有任务一口气做完是很有成就感的事。事情早晚都得座,做的晚了,说不定会更麻烦。 三、能改变的只有自我。 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特点,优点缺点都就应去理解。我能控制和改变的只有我,所以不要徒劳的管别人,改变自我比较实际。我们经常感觉不到自我正在意图改变他人,不知不觉就白费了力气。我们也不就应试图改变孩子,而是要帮忙孩子成为他们原本就应成为的人。责怪别人,是在为自我推卸职责。真正有职责感的人,不但不会责怪别人,也不会责怪自我,只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书里面还说到一个很搞笑的说法,击败裁判。我得理解是,要让自我强

团队协作心得体会

团队协作心得体会 篇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企业管理层所面临的状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状况下,单靠个人潜质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靠、相互关联、共同合作。而合作团队-在那里简称为“团队”。的建立正是旨在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持续组织应变潜质和持续的创新潜质。 一、团队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职责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团队不仅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靠的不仅仅是群众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和标准强化,它强调透过成员的共同贡献,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群众成果,这个群众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即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成员能够为之信服的目标。只有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好处的目标,才能激发团队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为工作注入无穷无尽的能量。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承诺。共同承诺就是共同承担群众职责。没有这一承诺,

团队如同一盘散沙。作出这一承诺,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群众。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齐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忙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职责,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正因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此外,工作团体常常是与组织结构相联系的,而团队则可突破企业层级结构的限制。高效出色的团队具有如下的特点 1、目标一致。这一共同的目标是一种意境。团队成员应花费充分的时刻、精力来讨论、制定他们共同的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使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深刻地明白团队的目标。以后不论遇到任何困难,这一共同目标都会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和方针。 2、具体目标。将团队共同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衡量的行动目标。这一行动目标既能使个人不断开拓自己,又能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具体的目标使得彼此间的沟通更畅通,并能督促团队始终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发奋。 3、承担职责。建立一种环境,使每位团队成员在这个环境中都感到自己应对团队的绩效负责,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具体目标和团队行为勇于承担各自共同的职责。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 未读此书之前只看书名《QBQ问题背后的问题》,我以为作者会用许多大道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读了一遍之后我才明白,平凡朴实的文字才是最真实的、最实用的,作者以实际工作与生活经验为例,深入浅出,不敢说让我立马明白了什么,最起码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去思考问题、怎样去处理、解决问题,也改变了我以往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文章说到“小媳妇心态”,我一直在想什么“小媳妇心态”?让我理解“小媳妇心态”就是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只在别人身上找问题,把一切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标准的怨妇行为。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在处理问题上都会有点小媳妇的心态,这不是什么恶习,这只是已经融入人们生命中的东西,那我们能不能去阻止这种心态的发生?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只能去尽量的规避,使之不会经常的发生,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不能不急着发言或去立马解决,尽量冷静下来,细细思考一番,了解问题的前因,如果用某种解决方法之后的后果是什么?我会我们就应该学习一下《水浒传》中军师吴用,不该去学习那黑旋风李逵,做一位有勇有谋的职场小青年。 现在的公司在写招聘信息时,在员工要求这一栏基本都会写上“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敢于冒险、富有创造力......”本文中也对责任、团队、压力、冒险等

一些职场中常见的问题做了说明,责任要讲的是个人责任,个体在团队、组织中就应该有一种“主人翁精神”,不能总觉得此事不是我该做的,我为什么要做?不是我出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认错?别忘了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就是一个整体,某个个体的错误,整个团队都是有责任的。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来自客户的、上级的、下级的等,我们何不转变一下思路,这种压力是不是可以变为动力,客户为什么会抱怨我们的产品?是不是我们的产品确实有漏洞?这样我们就可以设计出更好、更完善的产品给客户们使用,上级为什么会给我们施加压力?是不是我们真的工作没有做好?还是哪里做的不够完善?我们自查之后、改正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上做得更好,而压力就更少点,上级的压力来自客户、下级或者其他方面,他们的压力会更大,同样他们会做的更好。这里的“冒险”说的不是让你去冒生命之险,而说的是在工作上应该有进取精神、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或别人走过而失败的路,有的人不想去冒险,安于现状,这种是万不可取的,因为如果我们不去冒险,而别人就会把我们干掉,没有人能有一辈子保有工作,今日不主动积极,明天保证没有工作可取。采取行动也许有些风险,但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风险! 在书的最后作者提到“学习并不只是参与,听或读,学习也不只是获取知识。事实上,学习是把“知道的”转化为“行动”,所以,学习是一种改变。如果我们选择不改变,表示选择不学习。

团队合作的心得体会3篇

团队合作的心得体会3篇 团队合作往往能激发出团体不可思议的潜力,集体协作干出的成果往往能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下面是团队合作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团队合作的心得体会篇一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上面这两种说法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是一个团体,可是他们没水喝是因为互相推诿、不讲协作;“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轻抬着进洞里”,正是团结协作的结果。有首歌唱得好“团结就是力量”,而且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一旦被开发这个团队将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

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既然团队合作精神有那么大的力量,接下来我们就了解下什么是团队合作吧。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和标准强化,它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个集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即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成员能够为之信服的目标。只有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才能激发团队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为工作注入无穷无尽的能量。所以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团队合作往往能激发出团体不可思议的潜力,集体协作干出的成果往往能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正所谓“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一次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红军战士和整支红军队伍就是有一个为天下所有贫苦人民打天下的共同目标。而且他们都不畏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10篇(优秀版)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1): 读完《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书,掩卷沉思,不经意回想起了自我成长中所走的每一步,豁然之中有一种感悟:人生道路的许多不如意、挫折、失败,其实都是能够避免的,从《QBQ 问题背后的问题》书中的案例均可找到其共同原因---那就是问题出现后未对自我彻底的剖析、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原因,进而改善,避免犯重复性的错误,而是常常责怪他人,抱怨客观环境,最终问题重复性的出现,构成恶性循环,结果可想而知。 前中国足球教练米卢有句话:态度决定一切,本人十分认同,这句话强调的其实也是一种个人职责,在自身中找原因从而采取用心主动的态度的一种正面思维方式。 目前许多公司都在讲: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大局利益。但请不要忘了:团队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果个人缺乏对团队的认同感,自我意识强烈,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达成不了共识,又何来团队合作,而且团队中的大多数人毕竟都是凡人,不是伟人毛泽东、名人韦尔奇那样的优秀领导者,能够有效的影响他人,使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个团队在发展过程中能不断的修正偏差,引领正确的方向,共同朝既定的目标迈进。既然如此,我们就就应承认现状,认清自我,用心主动的改变自我,使自我的行为、目标、价值观贴合团队组织的行为、目标、价值观。(当然你是优秀的天才领导者,另当别论)。 相反推诿、抱怨、拖延、执行不力已成为现代管理所不允许的,现代管理者需要的是正面思维,敢于承担职责,用心行动,有效解决问题。不是要求别人为你做些什么,而是改变自我,自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此刻是一个讲究职责的时代,我们每个都就应做个有职责感的人。 改变世界很难,改变自我容易,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而态度决定一切,所以改变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方可有所作为!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2): 阅读了《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书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要忠诚于工作、乐于奉献。忠诚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忠诚意味着职责每个人都要对自我的工作负责,这是忠诚的直接体现。试想,如果大家都不负职责,导致我们的服务态度差一点、我们的服务质量弱一点、我们的办事效率低一点,那么,社区工作还能与时俱进吗?忠诚,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行动不要只认为社区工作者的忠诚对社区来说十分重要,其实,社区工作者对社区的忠诚受益的并不仅仅仅是社区,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自我。因

团队合作的心得体会范文10篇

团队合作的心得体会范文10篇 团结协作心得体会 蚂蚁,是众所周知的“大力士”,可以抬动比自己重十几倍的东西。可是,单独一只蚂蚁很难搬动一些到了嘴边的美食。不过,它们却能用“团结”和“顽强”来弥补这个不足。 我认识到这一点是前年的一个星期日,这天上午,我和弟弟去楼下玩,玩了一会,我玩累了,坐在那里休息,我突然发现一只小蚂蚁不知什么时候爬到了我的脚边,我不由得蹲在地上仔细观察起来,只见它正围着一块小面包转呢!它开始尝试着搬走这块面包,可是没有成功——这块面包显然比这个“小不点”大了许多。于是,它爬走了。我想,它一定是放弃了。不一会儿,我又看见了那只小蚂蚁,可这回带了几个同伴,它们走走停停,可能正在寻找那块面包。不一会儿,它们就找到了,便立刻欢快地忙碌起来,我想:虽然我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可我知道,它们一定会用蚂蚁王国最高兴的语言来形容他们此时的心情。 我的兴趣越来越浓,便回家撕了一块更大的面包放在蚂蚁们面前,这时,蚂蚁们倾巢出动,它们井然有序地排成一字长龙,来到面包跟前,它们立刻分成几个小组,把面包咬

碎,再把咬碎的面包往洞穴里搬。 由于它们的洞穴在一条墙缝里,因此,尽管蚂蚁们使出了吃奶的劲,想抬着一块比它们大得多的面包,爬上光滑的墙壁,再进入窄小的墙缝,毕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出所料,在搬运面包时,有几只蚂蚁接连掉下了墙,还有几只老蚂蚁,不知是年事已高,还是头眼昏花,与其它一组蚂蚁相撞,便一起摔下了墙。虽然撞得眼冒金星,但是,它们并没有临阵脱逃,清醒之后,就立刻继续与其它蚂蚁会合,搬运面包。 值得一提的是,在搬运途中,没有任何蚂蚁偷吃一口面包,他们都齐心协力把面包搬回巢后才与同伴们分享“战利品”。看到这个情景,我不禁感叹:小小的蚂蚁都能如此团结、顽强,那我们人类如果也像蚂蚁一样不畏艰险、团结一致,那还有什么困难是不可以克服的呢? 有关团结协作心得体会 灿烂明媚的阳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一眨眼,我们就迎来了严酷的军训。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父母,踏上了军训的路程。终于踏入这个梦寐以求的基地,巍巍红楼,莘莘学子,心中感慨万千。我很期待.伴随着洪亮严厉的哨声,迈着欢快的而有力的步伐,开始我们的军训生活。 军训对我们来说必然是充满着艰难、劳累和痛苦的。但正所谓“流血流干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即使我们以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10篇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一):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全书的主旨: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其主要实质是强调个人担当,也就是增强个人的职责意识。我们能够解读为:要去找出烂问题背后的好问题。所为烂问题,就是哪些推责、抱怨的一类问题;所谓好问题,就是正面的能够迅速付诸行动的类型。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职责感的缺失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推诿、抱怨、拖延与执行不力这些都是组织内部的通病,而缺乏职责意识的组织和个人将无法达成目标、无法在市场上与竞争对手一较长短、无法实现愿景,更无法让个人和团队更上一层楼。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的终极目标便是行动。先修炼出自我的想法,之后问比较好的问题,最终付诸行动。所谓的学习,应当是把已知转化为行动,所以,学习是一种改变。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给了我们解决的方法,要我们别只是把团队合作挂在嘴边,而是问:我该如何贡献一己之力?以及我要如何改变现状? 本书以简明趣味的故事与易读的篇章,教授读者尝试一种实用的方法,将个

人职责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提出三项指导原则: 1、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推责。以What或How来发问,而不是WhyWhen或Who。 2、把焦点放在行动上,而不是该谁做或谁做错了。 3、强调个人担当。主词用我,而不是他们、我们、你或你们。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我们虽然不必须问得出口,但却有意无意在心里发问的问题,并且给出了答案。比如,有担当的人怪罪谁呢?谁都不怪罪,包括自我在内,千万不要小媳妇心态的自怜自哀。我们个人能改变组织中的什么事情呢?仅有一项,那就是自我,不要再去想要改变别人了,用心反思自我,并着力改变自我。如果组织不再是我们达成人生目标的媒介,那有何必继续呆下去呢?如果值得待下去,那就拿出个人担当,努力改变吧!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要找到湿润的雪和一道长长的山坡。其实你自我必须是那团湿雪,最好边走边加上更多的雪,因为你不会再回到山顶,而生命就是这样运作的。

团队合作的心得体会5篇

团队合作的心得体会5篇 篇一:团队合作精神学习心得通过学习和研究团队精神,使我们大家深受教育和鼓舞,团队精神就是新时期的一种集体主义的升华和集体主义内容的扩展,我们在工作的分工与合作就是离不开团队精神的支持,没有团队精神的支持就很难有我们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团队精神就是新时期团结力和凝聚力的所在。我们珍惜集体的荣誉,珍视集体的利益,以单位为家的忘我的工作作风就是团队精神的再现,我们提出的志同道合的口号就是团队精神的具体表现,没有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一切都很难实现,集体主义的具体表现就是团队精神,在我们工作中离不开团队精神的指引,团队离不开统一的指挥,才能保证团队的顺利工作和工作成绩的取得,这就是团队精神的巨大作用,在我们不同的历史时期,团队精神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有一点是可以值得大家重视的就是,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总结了一下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一个单位或者一个组织的凝聚力的所在。团队精神要想在工作中产生积极的影响,离不开团队价值趋向的定义,离不开团队荣誉的拥有力和团队成员的战斗力,离不开团队精神要靠一个统一正确的领导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团队精神是一个单位产生强大凝聚力的所在。

篇二:团队合作心得体会足球是圆的,篮球是圆的,而我们的泡泡也是圆的,正因为如此,泡泡堂与球类运动有着共同的特点——团队精神。与大家默契配合,是不是比孤军奋战更来得快感呢,如果你也跟我喜欢配合的话,大家就一起来肩并肩地战斗吧! 牐犓谓团队么,简单来说就是几个人在一起共同地、有意识、有规划地进行战斗,而不是像cs中冲锋式的自杀行为。小菜我通过这些天的游戏时间,摸出了一些战法,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 牐犕哦有卸中,团队合作可谓是重头戏,因此,打好团队合作,也算是胜利的基础。 一、开局的打法 牐犜诙嗳说谋热中,不可能每次都和你的队友离得很近,因此,在没摸清对手实力的情况下,尽快地把自己和队友的路打通,虽然有时会被别人抱怨,说你抢自己人东西,但其实在中期的决战阶段,还是行之有效的。像古时军队打仗那样,前线的作战要有后勤的支援才行。假使你不幸地被水球困住,至少还有队友可以迅速地将你救活。一旦打通了路线,你不但可以更快地和队友分享道具,还能以人数的优势来迅速歼灭你周围的对手;有些配合的好的玩家,可以让其中一人拖住对手,让队友更安全地增强自己的实力。 二、以多打少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_4500字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_4500字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1000字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任何一个组织运行中都应关注的深层意识问题,对如何重新认识一个组织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解之题亦有启迪。作者约翰.米勒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个深层次的组织问题。《QBQ! 问题背后的问题》深入浅出、事例生劫,以如何提高组织内部成员的个人责任意识为核心,并把核心问题聚集在组织成员的个人责任意识的养成上。个人责任意识的缺乏导致推诿、抱怨、拖延、执行不力,任何组织或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个人责任意识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实现愿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QBQ通过改进个人问话的方式,提高个人责任感减 轻压迫感培养个人勇于负责任的精神,使企业受益同样使个人也从中受益。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关系更健全更融洽,生命更充实、更愉悦。对于那些错问题“这不是我的错”、“到底是谁造成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暴露出个人缺乏担当,并直指许多问题的核心,不在问题的本身,而是问题背后的问题。问题背后的问题应该以“什么”或“该如何”这两个词发问,而不是用“为什么”、“什么时候”或“谁”。在所有问题中包含“我”字在内,而不是只包含“他”、“他们”、“我们”或“你

们”。把问题的中心词放在动词上,也就是放在行动上。 QBQ的精髓:“借由提出更好的问题,立刻作出更好的选择。”对那些既没有正面积极的作用,又缺乏行动的问题应选择拒绝,并提出更好、更有责任感的问题。每个人需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作出最好的选择并且为自己所作出的选择 负责。 拖延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会使压力上升,工作失去信心无法完成组织制定的目标。当事情越积越多时,感觉难以招架,让每位相关人事身心损失严重,我们应在事情还不严重时就及时处理掉每个问题,不要拖延,怠慢。 责怪别人,对解决问题根本于事无补反而合激烈地相互指责、相互抵毁,在人与人之间筑起高墙,最终导致一事无成。有责任的人谁都不责怪,包括自己在内。如果我们能停止相互指责,踏实地开始关于个人责任意识的提升与培养,使我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解决当前的问题。在一个团队里如果我们经常争吵、抱怨、推脱、对抗,最终内耗组织的生命力,应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把事情做好。 尽量善用不利的状况,做出一个最好的选择,扭转现状需要个人负责的精神,并承诺用自己的智力、心力和劳力解决问题,决不争功诿过。个人责任从我做起,面对现状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接受无法改变的人,改变能改变的人。个人责任的重点不是期盼他人首先改变或是改变他人,而是首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10篇汇总)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第1篇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主要围绕个人职责来展开,出现问题,不去抱怨和指责,不要想着去改变别人,我们只能改变自我,试着多问自我我能做什么改变目前的状态?去做去立即行动!把这本书读后感分享给老婆园园、南宁城市经理党美涛、同学马金平孔祥华,分享感言如下 恐惧、抱怨的思想时刻充斥我的脑海。每每向姐姐诉苦,姐姐一再训斥我不从自身找问题。是啊,每每遇到问题,就想着这又不是我的错,我为什么这么倒霉!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问题,只是概率大小而已。 天天因为怕遇到问题而不去行动,担心遇到问题就会有严重后果。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每一天活在恐惧之中。其实正如一位教师说的,走在大街上被车撞到概率是有的。一味担心这个概率而不走路、上街,那么生活就无法进行。就算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就是要冒着风险生活,我们永远不明白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有几个点写的一针见血,一是人们普遍在选择所谓的舒适区;二是如何改变自我,不去抱怨,在公司拥有的平台框架内去获得成功。目前整个社会节奏偏快,就会导致社会风气偏于浮躁,在工作上都选择成为差不多先生,对于自身工作要求太客气,对于相关协调部门工作又过于苛刻,把这个状态反过来,天下太平!所谓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花在改变员工的思想上,一个成功的企业会把成功归功

于企业文化就是这个道理,前段时间有句话很火,也想分享一下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 所以还是要行动,在行动中产生力量。即使遇到问题,也不用怨天尤人,找出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行动,改变自我! 看这篇文章感触颇深!一针见血的描述一个人的灵魂本性。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懒惰,怠慢的思想,遇到问题事情总是拖拖拉拉,殊不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终会有回报的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第2篇 书本讨论问题背后的问题,有效帮忙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正确分析问题成因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帮忙我们直面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抉择。 对于我的启发时,书评中提到不仅仅要对自我选择负责,还应做出有利的选择。反观自我,应当是后一点做的不够,有点遇到问题低头回避的情绪,如此一来不假思索不做选择的所谓负责是不是也是对自我的不负责呢?可能是,要勇敢应对,理智分析是需要加强的。 我们必须要先自身找问题,先改变自我,以前觉得改变自我是容易的,此刻发现改变自我才是困难的。

团队合作心得体会(10篇)

团队合作心得体会(10篇) 团队合作心得体会第一篇: 通过学习和研究团队精神,使我们大家深受教育和鼓舞,团队精神就是新时期的一种集体主义的升华和集体主义内容的扩展,我们在工作的分工与合作就是离不开团队精神的支持,没有团队精神的支持就很难有我们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团队精神就是新时期团结力和凝聚力的所在。我们珍惜集体的荣誉,珍视集体的利益,以单位为家的忘我的工作作风就是团队精神的再现,我们提出的志同道合的口号就是团队精神的具体表现,没有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一切都很难实现,集体主义的具体表现就是团队精神,在我们工作中离不开团队精神的指引,团队离不开统一的指挥,才能保证团队的顺利工作和工作成绩的取得,这就是团队精神的巨大作用,在我们不同的历史时期,团队精神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有一点是可以值得大家重视的就是,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总结了一下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一个单位或者一个组织的凝聚力的所在。团队精神要想在工作中产生积极的影响,离不开团队价值趋向的定义,离不开团队荣誉的拥有力和团队成员的战斗力,离不开团队精神要靠一个统一正确的领导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团队精神是一个单位产生强大凝聚力的所在。 团队合作心得体会第二篇: 要成功完成每一个项目,就离不开团队协作――这应该是取得结

果的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多年来,我看到团队应对这些挑战有三种基本方式(其中只有一种才是真正的协作)。 第一种我称之为服从。每个团队成员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采取行动应对挑战。换言之,每个成员服从做事情的需要,但避免一起工作。比如,我曾与一个事业部领导团队合作,公司要求他们裁员10%,以实现公司的目标。没有经过什么讨论,每个人都同意在各自部门裁员10%,然后把这些数字报给事业部主管。尽管这种均摊痛苦的做法确实达到了公司的要求,但很可能还有更好的方法。 第二种反应是合作。每个人还是各自制定和实施自己的计划,但会与团队分享自己所做的事。虽然有些共同的讨论,但关注点仍在于个人行动而不是共同战略。比如,某家技术公司为了增加销售业绩,大幅提高了所有区域的销售目标。于是,区域经理各显神通去完成这些指标。有的全面提高了销售人员的销售指标,有的把资源重新分配给了高潜力客户,还有的用服务合同来弥补差距。他们在每周电话例会上分享各自的做法,并相互做出反馈。但他们从未制定一个共同战略,以综合利用资源、想法和人才。最后,虽然有些区域完成了指标,但总体数字还是令人失望。 有效的团队合作! 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如果有真正的协作,那么取得的结果应该更加稳健、更有成效。在第一个例子中,领导团队应该确定可以裁员10%以上的特定领域,考虑将相似的活动合并成共享的服务中心,或采取其他可能的做法。在第二个例子中,区域经理可以在不同区域之间重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10篇)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10篇)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第1篇: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主要围绕个人职责来展开,出现问题,不去抱怨和指责,不要想着去改变别人,我们只能改变自我,试着多问自我:我能做什么改变目前的状态?去做去立即行动!把这本书读后感分享给老婆园园、南宁城市经理党美涛、同学马金平孔祥华,分享感言如下: 恐惧、抱怨的思想时刻充斥我的脑海。每每向姐姐诉苦,姐姐一再训斥我不从自身找问题。是啊,每每遇到问题,就想着这又不是我的错,我为什么这么倒霉!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问题,只是概率大小而已。 天天因为怕遇到问题而不去行动,担心遇到问题就会有严重后果。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每一天活在恐惧之中。其实正如一位教师说的,走在大街上被车撞到概率是有的。一味担心这个概率而不走路、上街,那么生活就无法进行。就算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就是要冒着风险生活,我们永远不明白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有几个点写的一针见血,一是人们普遍在选择所谓的舒适区;二是如何改变自我,不去抱怨,在公司拥有的平台框架内去获得成功。目前整个社会节奏偏快,就会导致社会风气偏于浮躁,在工作上都选择成为差不多先生,对于自身工作要求太客气,对于相关协调部门工作又过于苛刻,把这个状态反过来,天下太平!所谓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花在改变员工的思想上,一个成功的企业会把成功归功于企业文化就是这个道理,前段时间有句话很火,也想分享一下:风清则气正,

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 所以还是要行动,在行动中产生力量。即使遇到问题,也不用怨天尤人,找出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行动,改变自我! 看这篇文章感触颇深!一针见血的描述一个人的灵魂本性。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懒惰,怠慢的思想,遇到问题事情总是拖拖拉拉,殊不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终会有回报的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第2篇: 书本讨论问题背后的问题,有效帮忙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正确分析问题成因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帮忙我们直面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抉择。 对于我的启发时,书评中提到不仅仅要对自我选择负责,还应做出有利的选择。反观自我,应当是后一点做的不够,有点遇到问题低头回避的情绪,如此一来不假思索不做选择的所谓负责是不是也是对自我的不负责呢?可能是,要勇敢应对,理智分析是需要加强的。 我们必须要先自身找问题,先改变自我,以前觉得改变自我是容易的,此刻发现改变自我才是困难的。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第3篇: 这个假期很是充实,春节的到来,让全家都洋溢在团圆的幸福中,工作中的反思也成为饭桌上的一道佳肴。男朋友的单位这个假期要求所有人看一本书,名叫《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觉得挺有意思,也就一同阅读。 读完这本书耗时两小时不到,可是仔细静下心来领悟其中的道理,并写出一篇属于自已心得的读后感着实还费不少时间。我肯定这时间花的值得,因为从中

关于团队合作的心得

关于团队合作的心得 篇一:团队合作体会 团队合作 今天我们教师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学习了有关团队合作方面的一些的知识.我深深的体会到如何更好的做到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和相互协作。 刘老师带领我们做了一些关于团队协作的小游戏,通过这些简单有趣的小游戏,我深刻体会到大家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 一个团队.我认为所谓团队精神,就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是显现团队所有成员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 完成活动后,刘老师和我们坐在一起,一同分享了对团队合作的心得和感悟,期间,大家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

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团队精神能推动团队运作和发展。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团队成员产生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交互行为,显示出关心团队的主人翁责任感,并努力自觉地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自觉地以团队的整体声誉为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团队精神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动力。 团队精神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团队,能使每个团队成员显示高涨的士气,有利于激发员工作的主动性,由此而形成的集体意识,共同的价值观,高涨的士气、团结友爱,团队成员才会自愿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同时也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组织整体效能,通过发扬团队精神,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二:团队合作之心得体会书 团队合作之心得体会报告书 ———机械一部/赵守伟/20XX.9.18 团队合作包含两部分很重要的概念,一个是“团队”,即队员之间要自发自愿性地展开工作;另一个是“合作”,即队员之间要协同工作,互补互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