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论阿瑟•威利译作《猴》中的译者主体性

浅论阿瑟•威利译作《猴》中的译者主体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5344047.html,

浅论阿瑟?威利译作《猴》中的译者主体性作者:杨晓丽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3期

摘要: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阿瑟·威利的译作《猴》为例,通过描述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分析考察《西游记》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关键词:《西游记》阿瑟·威利译本《猴》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翻译对于文化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长时间来,人们在承认翻译的巨大作用的同时,对翻译文化的创造者——译者却评价甚低。两千多年来,中外出现了诸多关于译者的比喻说法,诸如“舌人”、“媒婆”、“一仆二主”之“仆人”、“文化搬运工”、“翻译机器”等。这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不相符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翻译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译者的文化身份得到了显现,译者有目的地对原文本进行“改写”。文学翻译实际上是译者作出抉择和摆布文本的过程。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采取的翻译立场,所制定的翻译方案,以及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使译者成为翻译中最积极的因素,他的态度、方法和立场一经选择,一旦确立,译者自己也就定了位。由此看来,我们在探讨文学翻译时,必须关注和考察译者主体性。

二、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地说,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对翻译的目的、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等方面。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含“受动性”与“为我性”两方面。“受动性”因素包括两种语言的特点、习惯,语言转换的客观规律,原作的语言、文化和审美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语境,特定时代的翻译观,等等。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即翻译目的性,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在翻译时,译者会结合翻译的目的以及目的语读者群的情况,从原作提供的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因此,译者在主观意识中所抱有的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与表达策略。

三、阿瑟·威利译作《猴》与译者主体性发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