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

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

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
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

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

作者:王曾瑜

【摘要】:避讳、称谓和排行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三者有一定的关联,而在辽宋西夏金代又有其特点。本文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和论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关键词】:辽宋西夏金避讳称谓排行

我们编写《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时,第十九章称谓和排行,第二十章避讳,都由朱瑞熙先生执笔,无疑是显示了很深的功力。尽管如此,我写历史小说时,仍感称谓不够用。后来自己另撰《略谈宋代的避讳、称呼和排行》,发表于《文史知识》1998年第3期。此次为写漆侠先生主编的大部头辽宋西夏金断代史,参对以上两篇,作了不少补充。由于可与朱瑞熙先生的两章详略互补,就另外单独成文。因为当时的史料大部分集中于宋,故本文论述只能以宋为主。

一、避讳

古代避名讳的风俗起源很早,辽、宋、西夏、金朝都继承此俗。辽朝的契丹人、西夏的党项人和金朝的女真人本无避讳的习俗,他们在汉化过程中,也接受此种汉人习俗,但避讳只限于他们的汉名,不包括本族名。当时官讳的范围颇广,不仅包括皇帝的御名、曾用名,还有皇帝的几代祖宗、皇太子,甚至某些皇后的名讳。

辽圣宗时,宋朝韩亿充辽皇后生辰使,宋仁宗“诏亿名犯北朝讳,改曰权”,[1](P927)这是为了避辽太祖耶律亿的汉名,辽朝方面的记载则称“韩翼”。[2](P200)辽朝为了避辽太宗耶律德光御讳,将官名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和银青光禄大夫改名崇禄大夫、金紫崇禄大夫和银青崇禄大夫,(注:参见王曾瑜:《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衔初探》,《凝意斋集》第87—88页,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又将光禄卿和光禄少卿改名崇禄卿和崇禄少卿。(注:《宋会要》蕃夷1之35,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第7690页;《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后简称《长编》,卷67景德四年十二月戊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第588页。)宋朝的御讳涉及颇广,法律上对犯官讳的字有详细规定,(注:参见《庆元条法事类》卷3《名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标点本,2002年,第8—12页。)以至一些人名、地名、官名等都因犯御讳而改动。宋真宗冒认道教传说中的人皇之一赵玄朗为祖宗,当时名将杨延朗“下一字犯圣祖名,改为延昭”。[3](P549)理学家周惇颐本名周宗实,恰好与宋英宗的旧名相同,遂改名惇颐。到南宋时,其名又犯宋光宗赵惇的御讳,于是宋人又将他改名敦颐,这已是他身后一百几十年的事。(注:关于周惇颐的名字,《宋史》卷427《周敦颐传》作“敦颐”(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第12709页),朱熹:《伊洛渊源录》卷1周惇颐《事状》说:“姓周氏,名惇实,字茂叔,后避英宗旧名,改惇颐。”(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页)张端:《贵耳集》卷上说:“周濂溪以舅官出仕,两改名。先名宗实,因英庙旧名改,后名颐,又以光宗御名改。”(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1958年,第11页)以上两说稍异,应以《贵耳集》之说为准。按周宗实改名周惇颐,乃他生前自改,而周惇颐

改名周敦颐,乃南宋人为避宋光宗赵惇名而改,元人修《宋史》显然沿用宋讳,而未加考订。)宋英宗御讳“曙”字,于是官名部署和都部署就改称总管和都总管。顾文薦说:“薯蓣,唐代宗讳豫,改名薯药。本朝避英宗讳,遂名山药。炊饼,本名蒸饼,避仁宗讳(祯),故改。”[4](P327)北京大名府成安县所属有洹水镇,到北宋亡国前,尽管宋钦宗即位十分匆遽,还是避“桓”

的御讳,改名元水镇。(注:王存:《元丰九域志》卷1,中华书局标点本,1984年,第8页;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以后简称《会编》卷72,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544页。)宋高宗上台后,为了避“构”的御讳,将官名管勾文字改为主管文字,勾当公事改为干办公事,管勾机宜文字改为主管机宜文字。汉人姓氏中有勾姓,“高宗即位,避御名,更勾龙氏”。[5](P11717)但这只是一种避讳方法,如勾涛是“仍其字而更其音者”,又有勾光祖,则是“加金字”,改姓钩。[6](P57)宋宁宗庆元时,据洪迈说:“本朝尚文之习太盛,故礼官讲座每欲其多,庙讳遂有五十字者。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7](P540)士人在科举考试的各种文字中,若稍有不慎,触犯御讳,就有名落孙山之苦。

西夏皇帝的祖先最初是从汉俗,遵循宋朝官讳,如李彝兴“本名彝殷,避宋宣祖讳(宋太祖父弘殷),改殷为兴”。其子李克睿,“初名光睿,避宋太宗讳,改光为克”。但后来也为其最高统治者的汉名避讳,“宋改元明道,(李)元昊避父讳,称显道於国中”。[5](P13982、13983、13993)

金朝特别注重避讳。宋绍兴三年,即金天会十一年(1134),金使初次到南宋,宋高宗“诏北使经由州县,权避金国讳‘旻’、‘晟’二字”,[8](P326—16)即为金太祖和金太宗的汉名避讳。金海陵王发动政变,杀金熙宗后,宋高宗特命参知政事余尧弼出使祝贺。因为后来称帝的金世宗,其父生前的汉名本为宗辅,金世宗认为,自己既当皇帝,父亲的名字不能用“辅”字,就追改为“宗尧”,于是,金朝国史中的余尧弼也就避讳而改名余唐弼。(注:《宋会要》职官51之17—18,第3544—3545页;《金史》卷60《交聘表》,卷129《张仲轲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第1405,2780页。)金海陵王立完颜光英(阿鲁补)为皇太子,“以‘英’与‘鹰隼’字声相近,改‘鹰坊’为‘驯鸷坊’。国号有‘英国’,又有‘应国’,遂改‘英国’为‘寿国’,‘应国’为‘杞国’。宋亦改‘光州’为‘蒋州’,‘光山县’为‘期思县’,‘光化军’为‘通化军’”。[9](P1853)此类事实也是宋高宗屈辱外交的一个侧面。金世宗刚即位,就“御前批送下”,将其父正妻钦慈皇后和自己生母贞懿皇后的名讳,列入官讳。[10](P684—196)他后来改汉名为雍,于是雍丘县就避御讳,改名杞县。(注:《金史》卷25《地理志》,第589页只说杞县为“宋雍丘县”,“正隆后更今名”,其实是因避金世宗新御讳之故。)

私讳又称家讳。北宋的律文规定:“诸府号、官称有犯祖、父名而冒荣居之者,徒一年。”[1](P1783)但南宋时改为“诸府号、官称犯父、祖嫌名及二名偏犯者,皆不避”。“诸命官,不得令人避家讳”。[11](P13)如南宋初武将边顺“除授忠州防御使,内‘忠’字犯曾祖讳,合行回避,诏改荣州防御使”。大将张俊“除枢密使,以枢使称呼,俊自陈父名密,乞回避故也”。[12](P2060—2061)当时还有各种避家讳的方式。

宋哲宗“绍圣间,安惇为从官,章惇为相,安见之,但称享而已”。但到北宋后期,“蔡京在相位日,权势甚盛,内外官司公移皆避其名,如京东、京西并改为畿左、畿右之类”。有一个薛昂,虽然位至执政高官,却献媚蔡京,“举家为京讳”,甚至自己偶而念了“京”字,“即自批其口”。另一蔡经国“闻京闽音称‘京’为‘经’,乃奏乞改名纯臣”。(注:《齐东野语》卷4《避讳》,第64页;《宋史》卷352《薛昂传》,第11122页。)南宋秦桧权势更甚,趋火附势者为了避他的名讳,“谓‘脍’为‘鱼生’”,甚至还为他的岳父王仲山避讳,“易‘山’为‘’”。[13](P153)此类则是官场中以避名讳为谄媚之道的实例。更有甚者,如宋仁宗至和

(1054—1056)时,田登任应天府知府,“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吏胥只能在榜文中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注:陆游:《老学庵笔记》卷5,中华书局标点本,1979年,第61页;庄绰:《鸡肋编》卷中,中华书局标点本,1983年,第72页。)从此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笑话。

二、称谓

中国古代的称谓变化很大,各朝各代或同或异,难以一概而论。

据蔡絛说:“国朝禁中称乘舆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谓至尊为官家,谓后为圣人,嫔妃为娘子,至谓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这些是宫廷中的称谓。如宋太祖在诏中说:“钱三贯与娘娘作剧钱。”“娘娘”即是指其母宋昭宪杜太后。宋哲宗未亲政时说:“娘娘已处分,俾臣道何语?”“娘娘”即是指其祖母宋宣仁高太后。[14](P3、5)宋仁宗叫刘太后为“大娘娘”,杨太后为“小娘娘”。[15](P79)宋高宗宠爱两个刘姓女子,“宫中号妃为大刘娘子,婕妤为小刘娘子”。[16](P42)金海陵王“第二娘子大氏封贵妃,第三娘子萧氏封昭容”。[9](P1508)看来金人的习俗还要排列第几。“官家”和“上”是对皇帝的第三人称,而“陛下”则是第二人称,第一人称是“朕”。[17](P17、32、33)宫中女子或臣僚妻对皇帝则谦称“臣妾”。(注: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宪圣不妒忌之行》,中华书局标点本,第60页;《贵耳集》卷下,第56页;彭乘:《墨客挥犀》卷8,《笔记小说大观》本。)

宋宫中的许多称呼其实与民间相同。皇太后自称“老身”(注:《宋史》卷471《章惇传》,第13713页;《说郛》卷29《朝野遗记》,509页。)和“老婆”。南宋初苗刘之变时,宋昭慈孟太后只能以伯母之尊,暂时扶立宋高宗的幼子,说:“是他官家有太子,待老婆与他管事。”[8](P325—325)南宋亡国前夕,“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5](P13726)宋度宗的杨妃年龄不大,在国家危难之际,使用的是民间的女子谦称。宋哲宗称宋神宗为“爹爹”,而宋宣仁高太后称宋哲宗为“孙子”。[18](P3047)宋高宗退位后,称宋孝宗为“大哥”,看了宋孝宗书写的《千字文》,说:“大哥近日笔力甚进。”称宋徽宗为“老爹”、“公公”。[19](P118、119、125)宋钦宗称宋高宗为“九哥”。[4](P509)宋宪圣吴太后在未当宋高宗的皇后前,称当俘虏的宋高宗母韦氏为“大姐姐”。[20)(P60)宋孝宗和宋宁宗都称她为“大妈妈”,而宪圣吴太后也称宋孝宗为“大哥”,慈懿李太后称宋宁宗为“儿子”。(注:《四朝闻见录》甲集《宪圣拥立》,第12页;乙集《吴云壑》,《皇甫真人》,第52,56页。)宗室亲王,如北宋末,人称康王(后来的宋高宗)为“大王”。[21](P479)宋朝许多官名、官署都有简称、别名、通称等,例如宋代的宰相办公所在称政事堂或都堂,“唐之政令虽出于中书、门下,然宰相治事之地,别号曰政事堂,犹今之都堂也”。[22](卷上)於是“坐政事堂”就成了当宰相的另一种说法。[14](P49)副相参知政事可简称“参政”。

[5](P3775)枢密院与“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5](P3798)所以位至执政以上就可以称二府或两府。但从北宋后期开始,武官太尉算是与两府平列,往往不称太尉,而称两府。大概因为宋时对武人的一般尊称是太尉,为免于混淆之故。例如话本《碾玉观音》称大将刘錡为“关西秦州雄武军刘两府”,这是避他的名讳。(注:类似称武官太尉为两府的实例又见《会编》卷17,第123页,卷205《淮西从军记》,第1480页。)此话本又称“殿前太尉是阳(杨)和王”,按大将杨存忠长期任殿前司主帅,死后追封和王。可知确是反映了南宋民间对这两人的习惯称呼。

宋时的“相公”是对高官的尊称,不像后世,颇可滥用。岳飞当低级武将时,给大将刘光

世的公文中称对方为“安抚相公”。[23](P944)他任高官後,百姓或可称他“相公”或“宣相”,[23](P582)即“宣抚(使)相公”。枢密院长官可尊称“枢相”。[24](P275)岳飞后任枢密副使,也可称“岳枢相”。[25](P1577)话本《西湖三塔记》就说:“有一人是岳相公麾下统制官,姓奚,人皆呼为奚统制。”后世演义戏曲中往往称岳飞为“岳元帅”,系讹传,岳飞从未当过元帅。《水浒传》第三回有“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按种氏是北宋三代将门,如依小说所述的宋徽宗时推算,有种师道和种师中兄弟。据《宋史》卷335《种师道传》和《种师中传》,北宋季年,种师道“天下称为‘老种’”,他曾任知渭州,按照宋制,必兼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种师中曾任知庆阳府和秦州,按官制必兼环庆路和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经略相公”确是保留宋人的称谓习惯。第七十六回称童贯为“枢密相公”或“枢相”,这也同样是宋人的习惯官称。

宋时的官员简称较多地习惯于使用两个字。以张孝祥的启为例,给“郑大资”者,是指资政殿大学士,“王提刑”是指提点刑狱,“章提举”是指提举常平,“王提干”是指提举常平司干办公事,“王运使”是指转运使。[13](P222—231)

《水浒传》第四十六回店小二介绍祝家庄:“庄主太公祝朝奉,有三个儿子,称为祝氏三杰。”古人有避名讳的习俗,尤其是店小二,不应直呼庄主名字。宋朝文阶官有朝奉郎,自金以後无此官名。“祝朝奉”应是官称,为文官。《夷坚支乙》卷7《姚将仕》说:“姚将仕者,纳粟买官。”将仕,即将仕郎,为从九品末等文官。《说郛》卷37《摭青杂说》中的“吕忠翊”和“广州使臣贺承信”,乃是宋人的习惯官称,意即是吕姓忠翊郎和贺姓承信郎,为低品武官。宋朝的文武官阶有郎和大夫,如朝奉大夫是从六品,朝奉郎是正七品。人们在称呼其官称时亦须有别。宋时武官有亲卫郎和亲卫大夫,岳飞为亲卫大夫,则称“亲卫岳大夫”。[25](P1205)称文官居朝奉大夫者,亦当为朝奉某大夫。

《古今小说》(《喻世明言》)卷11《赵伯昇茶肆遇仁宗》说:“仁宗问司天台苗太监。”宋时设司天监,其长官可称大监,大监与太监通用。此处无疑是宋人话本使用本朝的官称。南宋末宗室赵时赏“捍战有功,升直宝章阁、军器太监”,[5](P13341)即是军器监的长官。太监一词,宋与明清的词义迥异。如何称呼宫中被割去男性生殖器者,各代不同。大体上说,秦以前称寺、寺人等,自汉至宋元,一般即称宦官、内侍等,(注:《四部丛刊》本孔颖达《春秋正义》卷10说:“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内竖掌内外之通令,皆掌妇人之事,是自内小臣以下皆用奄人为官也。”“奄”与“阉”通。如《诗经·瞻卬》篇:“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国语·晋语》:“(晋)献公使寺人勃鞮伐公于蒲城,(晋)文公逾垣,勃鞮斩其袪。”自汉代至元代通称宦官、内侍等。如《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见中华书局标点本,1972年,第2084页。《汉书》卷2《惠帝纪》:“宦官尚食比郎中。”应劭注说:“宦官,阍寺也。”,见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第85页。)明清时则称太监。宋人“呼中官之次者曰阁长”,“今呼内官阁长以上为大官,亦始于唐”,[26](卷3)这应是对宦官第二人称的尊称。

王观国说,“汉晋以来,臣下相呼皆曰卿,今唯君呼臣为卿,而臣下不敢自相呼为卿”。“汉晋以来卑者呼尊者为足下,平交相呼亦以足下,今自高而侮人则曰足下,而称尊者为坐下、几下、席下、阁下”。(注:王观国:《学林》卷5《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51—133页;又见《事物纪原》卷2《阁下》,《足下》,第63页。)另有“下官”,则是“今人或以自谓也”,[17](P63)大致用作对上级或同级的谦称。

宋代官场还有一些谀称。南宋后期,李全割据山东,一些人“至以‘恩相’称全,‘恩堂’称杨氏”。[5](P13829)范文虎也称贾似道为“恩相”。[5](P12601)但有骨气的柴中行却说:“身

为大帅,而称人为恩王、恩相,心窃耻之。毋污我!”[5](P12173)

百姓称官一般为“官人”。宋真宗到泰山,百姓“聚观者几数万人”,不能前进,左右建议,命县尉前来“弹压”。县尉奉命“跃马疾驰而前”,百姓惊呼:“官人来矣!”“奔走辟易而散”。

[27](P141)金朝女真语“孛堇”一词,汉人就译为“官人”。[21](P18)但官员不称老爷。南宋初造反的巫师钟相,他用迷信鼓动群众,人称“钟老爷”,纷纷前去“拜爷”,“拜爷”就是“拜父”,“钟老爷”即是钟老父。(注:《会编》卷137,第996页;《要录》卷31建炎四年二月甲午,第325—471页;《鄂国金佗续编》卷25《杨么事迹》,第1563页。)官员称老爷还是后世的事。(注: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李庆安与公人称钱大尹为“大人”。《钱大尹智宠谢天香》中张千对钱大尹说:“报的老爷得知。”但元时百姓或下属称官长为“大人”,又与后世在官场中同僚互称“大人”,有所区别。见《全元戏曲》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167,168,215页。)宋时称官员的儿子为衙内,“或以衙为廨舍”,“儿子谓之衙内”,[28](卷四)衙内相当于后世的公子。宋初“洛下有十衙内,尤放恣”。[1](P152)北宋“开封富人皆称员外”,员外得名于尚书省各司的员外郎。[29](P425)如话本《山亭儿》中就称“万员外”和“万小员外”。宋人也有“小姐”的称呼,但决不是指富贵之家的女儿,类似于今之三陪女郎。

[30](P1332)即使是富贵之家的女儿,也与平民一样,称小娘子或女娘子,(注:《夷坚支戊》卷5《任道元》,第1090页;《鄂国金佗续编》卷27黄元振编岳飞事迹,第1590页。)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说杨温“娶左班殿值(直)太尉冷镇之女为妻。择定良时吉日,娶那冷太尉宅院小娘子归”。此处的太尉就是前述武人的尊称,而非官名。富贵之家的女儿称小姐也是后世的事。(注:王实甫《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三折中,崔莺莺被称为“小姐”,而张珙称红娘为“小娘子”。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李庆安称王闰香为“小姐”。见《全元戏曲》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249,250页;第1卷,第157页。)宋朝设有外命妇的名号,如国夫人、郡夫人、淑人之类,最低等的是孺人。但即使未得外命妇封号者,或者是富家女子,也可尊称孺人、(注:话本《简帖和尚》中称正九品武官、左班殿直皇甫松之妻杨氏为“孺人”,见《宋元话本集》,四联出版社,1955年,第79页。参见《夷坚乙志》卷2《莫小孺人》,第200页。)夫人(注:《夷坚志补》卷18《乐先生》,第1720页。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7《金山》说宋高宗逃难到台州黄椒村,称“村妇”为“夫人”,中华书局标点本,1997年,第82页。)等。

唐宋时士大夫私交,往往互称为“相呼不以字,而云某丈”,“或身为卑官,而与尊者言话,称其侪流,必曰某丈”。(注:《容斋随笔》卷15《蔡君谟帖诗》,第194页;《容斋四笔》卷2《轻浮称谓》,第630页;陈叔方:《颍川语小》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53—638页。)朱弁说,“近岁之俗,不问行辈年齿,泛相称必曰丈”,“至侪类相狎,则又冠以其姓,曰某丈、某丈”。[31](卷十)金朝刘祁尊称翰林直学士王若虚为“王丈”。(注:刘祁:《归潜志》卷12《录崔立碑事》,中华书局标点本,1983年,第131页;《金史》卷126《王若虚传》,第2738页。)文士的贬称则为“措大”、“村措大”、“村夫子”等。金章宗说:“措大辈止好议论人。”[32](P111)史浩对宋孝宗议论德寿宫的宦官,说:“若非几个村措大在言路,时以正论折其萌芽,此曹冯依自恣,何所不至?”[33](P89)章惇瞧不起司马光,说:“村夫子,无能为!”[1](P4532)

某些名人或名臣身后,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也忌讳直呼其名。于是有的称别号,有的称官爵,有的称谥号,其实并无统一的规范。如寇准死后追赠莱国公,人称寇莱公。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文彦博封潞国公,故称文潞公。范仲淹谥号文正,故称范文正或范文正公。司马光死后,追赠温国公,谥号文正,故称司马温公或司马文正公,或简称温公。其他如名将杨业称杨无敌,理学家程颢号明道先生,或可称明道、程明道,程颐号伊川先生,或可称伊川、程伊川。宋太宗时有参知政事赵昌言,身後人们也称他“赵参政”。[34](P122)各行各业也有一些尊称。如医生可称大夫或郎中,大夫或郎中本来都是官名。《清明上

河图》有“杨大夫”医药铺。开封马行街上有“银孩儿栢郎中家医小儿”。[35](P2)工匠可尊称待诏,话本《碾玉观音》中工匠崔宁,即称“崔待诏”。“官私妓女”之出众者称为“行首”。

[36](P13)朱熹弹劾唐仲友说:“行首严蕊稍以色称,仲友与之媟狎。”[37](P277)商业同业组织称为行,而妓馆显然也是一行,故美妓可称行首,即行头。《古今小说》卷29《月明和尚度柳翠》显然采自宋人话本,妓女吴红莲也自称“妾乃上厅行首”。“上厅行首”在话本小说中屡见,应为宋时称谓。

就谦称而言,士人可谦称“贱子”。(注:司马光:《涑水记闻》卷7载,张齐贤自称“贱子”,见中华书局标点本,1989年,第132页。)男子的谦称为“鄙人”、[30](P1733)“小人”、[38](P1594)“男女”等,如一名部将对岳飞说:“此男女孝顺耳!”[6](P238)女子的谦称除前述“奴”(注:按唐时女子已可谦称为“奴”,《太平广记》卷274《欧阳詹》载一“乐籍”女子诗:“欲识旧时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161页。)之外,也可称“奴奴”[38](P205)、“奴家”、(注:张詠:《乖崖集》卷2《孟孟词》,中华书局标点本,2000年,第19页;华岳:《翠微南征录》卷10《新市杂咏》。)“妾身”[2](P1474)等。老人即使在官场,也可自称“老夫”,(注:《宋史》卷258《曹彬传》载,王仁镐自称“老夫”,第8997页。《朱文公文集》卷98傅自得行状载,南宋参知政事李光也自称“老夫”,第1753页。)谦称“老拙”。(注:《会编》卷45,第336页;赵鼎:《忠正德文集》卷8《丁巳笔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128—747页。)老妇除前述自称老婆、老身外,也可谦称“老妾”。[30](P982)此外,“妇人无名,[第]以姓加阿字,今之官府妇人供状皆云阿王、阿张”。(注:《云麓漫钞》卷10,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参校。)如在《名公书判清明集》卷4有《阿李蔡安仁互诉卖田》,标题即是“阿李”,《罗柄女使来安诉主母夺去所拨田产》有“阿邹”。

亲属之间自然有各种称谓。比较有特色者,妻子可称“浑家”。话本《错斩崔宁》说,刘贵“与同浑家王氏,年少齐眉。后因没有子嗣,娶下一个小娘子,姓陈,是陈卖糕的女儿,家中都呼为二姐”。儿媳妇不论结婚时间长短,概称“新妇”。如《名公书判清明集》卷4《陈五诉邓揖白夺南原田不还钱》的判案中说:“邓楫托陈五作新妇吴二姑收买。”秦桧独相期间的执政章夏,“斗筲小器,一旦致身宥密之地,议论喧然,皆曰:‘章新妇也作两府。’”这是说章夏“为人踧踖无仪矩也”。[8](P327—293)此处的“新妇”类似于今“小媳妇”之意。

宗泽在给侄子的书信中有“姨姨”、“翁翁”、“婆婆”、“嫂嫂”等亲属称谓。[39](P813—827)南宋初,庸将张俊“子亡,遂以其妇再适(田)师中。师中极谄佞,呼俊为阿爹”。[21](P1483)阿爹也就是爹爹。儿媳称公婆则为“阿舅”、“阿姑”。(注:《夷坚甲志》卷20《曹氏入冥》,第181页;《夷坚乙志》卷7《毕令女》,第238页。)如此之类,难以悉数。

辽人的称谓今存记录颇少,却也与宋人相似,契丹人萧孝忠“第三夫人南大王帐分女”,“第五汉儿小娘子苏哥”。[40)(P232—233)耶律万辛为北院大王,“大王先娶达曷娘子”。(注:《文物》1983年第9期第20页,北大王耶律万辛墓志铭。)辽人称祖父母为“耶耶、孃孃”。

[40](P196)

三、排行

唐宋时流行着行第称呼,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风俗。行第是指一个家族同辈的人,分男女,依年龄各自排行,但一般又是以同一祖父、曾祖、高祖或房、族排行。(注:参见吴丽娱:《从唐代碑志看唐人行第问题》,《唐研究》第2卷,1996年。)但各个家族排行的习俗不一,例如有的依同一祖父,有的则依同一曾祖,至于各个家族的排行名目也各有不同。然而如今却没有某个家族排行的完整史料传世,记录宋人排行较多的史料有《夷坚志》、《名公书

判清明集》、《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宝祐四年登科录》等。从后两部登科录可知,排行甚至与姓、名、字同等重要,当时的履历表中,排行也须登记在册。排行的流行应与避名讳的习俗有关,熟人之间往往径呼姓加排行。

宋英宗的高后对曹太后说:“奏知娘娘,新妇嫁十三团练尔,即不曾嫁他官家。”[14](P1、7)此处除了娘娘和新妇,已如前所述。宋金的宗室一般不呼姓,宋英宗排行十三,未称帝之前任团练使,故人称“十三团练”。北、南宋之交,有宋太宗之弟赵廷美系的四世孙赵叔向,带兵到开封,后以谋反罪被杀,人称“十五太尉”。[18](P3136)

南宋初的几个大将,刘光世称刘三,张俊称张七,韩世忠称韩五,王称王三十。在吴越时有个宰相,人称“沈念二相公”,在“二百年后,始得王三十太尉,遂为名对”。[41](P94)张俊後封清河郡王,故民间习惯称呼为“张七郡王”。[21](P1654)话本《菩萨蛮》有“高宗皇帝母舅吴七郡王”。但宋高宗的母舅应是韦渊,其皇后吴氏之弟见于史籍者,有吴益和吴盖。宋孝宗虽非吴后所生,但吴益和吴盖可称其母舅。话本《郑意娘传》中有“枢密院冯六承旨”。上引的实例都是排行与官称连用。

前面说过,文士之间互称“丈”,也常与排行连用。例如范纯粹是范仲淹的第四子,但排行为五,人称“范五丈”或“范龙图五丈”。(注:参见邓子勉:《宋人行第考录》第148—149页考证,中华书局,2001年。)司马光被呼为“司马十二丈”。[42](P2258)苏轼被称为“端明二丈”或“东坡二丈”。[43](卷19、26)“端明”是指苏轼任端明殿学士。

抗辽名将杨延昭,辽人“目为杨六郎”。随其父杨业战死者有杨延玉,“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即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5](P9306、9308)既称杨延浦为“次子”,则杨延昭应是长子,辽人称他“六郎”,看来他是在大排行中降居第六。

宋仁宗时,宰相陈执中对“弟妇王氏”说:“六新妇,曾三(公亮)做从官,想甚喜。”王氏回答:“三舅荷伯伯提挈,极欢喜,只是外婆不乐。”[7](P638)此处连弟妇也是按弟弟的排行称呼。程颢两个女儿,一个行第二十九,另一个行第四十七。[44](P501、640)宗泽书信的开头是“叔泽书寄民师四一侄承务”,可知此侄字民师,排行四一,任承务郎。信中提及“奉姨姨太孺人安佳,偕十六娘、四一亲妇、七二秀才以次一一平书”,“七二侄、五一哥更不别书”,全是以排行加亲属称谓。[39](P813—827)文天祥本人排行“第千一”,在一封家书中,称其弟文璧为“千二哥”,妹文懿孙为“百五贤妹”。(注:朱存理、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卷4《文丞相诗帖·乱离歌》所附信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15—396页;《宝祐四年登科录》,《宋史资料萃编》本,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第107页。)说明在文氏家族,他的兄弟辈是依“千”排行,而姐妹辈又是依“百”排行,反映了文氏排行的复杂情况。若依“千”而论,则由同一高祖以下排行,曾祖辈为个位数,祖父辈为十位数,父亲和叔伯辈为百位数,然而妇女又与男子不同,似以同一曾祖以下排行。

《水浒传》第六十一回燕青“排行第一”,称“小乙”,又《警世通言》卷28《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大致应照抄宋人话本,其中说“许宣排行小乙”,他对白娘子说自己“排行第一”。可见“乙”与“一”通。(注:邓子勉:《宋人行第考录》凡例二,认为“乙”当依甲乙的次序,为行二,小误。)宋时排行第一,也可称“大”或“一”。

神怪小说《夷坚志》中就保留不少排行的称谓,如文三官人、沈十九、钱五八、黄十一娘、朱五十秀才等。(注:《夷坚甲志》卷13《黄十一娘》,第114页,《夷坚乙志》卷2《文三官人》,第199页,卷17《沈十九》,第332页,《夷坚支乙》卷3《朱五十秀才》,第818页。)一部分下层民众或只有姓和排行,没有名,更不论字,如见于《名公书判清明集》的曾少三、邓四六、徐六三等。[45](P108—110)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的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对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辽的建立“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 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 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回答。

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

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 作者:王曾瑜 【摘要】:避讳、称谓和排行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三者有一定的关联,而在辽宋西夏金代又有其特点。本文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和论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关键词】:辽宋西夏金避讳称谓排行 我们编写《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时,第十九章称谓和排行,第二十章避讳,都由朱瑞熙先生执笔,无疑是显示了很深的功力。尽管如此,我写历史小说时,仍感称谓不够用。后来自己另撰《略谈宋代的避讳、称呼和排行》,发表于《文史知识》1998年第3期。此次为写漆侠先生主编的大部头辽宋西夏金断代史,参对以上两篇,作了不少补充。由于可与朱瑞熙先生的两章详略互补,就另外单独成文。因为当时的史料大部分集中于宋,故本文论述只能以宋为主。 一、避讳 古代避名讳的风俗起源很早,辽、宋、西夏、金朝都继承此俗。辽朝的契丹人、西夏的党项人和金朝的女真人本无避讳的习俗,他们在汉化过程中,也接受此种汉人习俗,但避讳只限于他们的汉名,不包括本族名。当时官讳的范围颇广,不仅包括皇帝的御名、曾用名,还有皇帝的几代祖宗、皇太子,甚至某些皇后的名讳。 辽圣宗时,宋朝韩亿充辽皇后生辰使,宋仁宗“诏亿名犯北朝讳,改曰权”,[1](P927)这是为了避辽太祖耶律亿的汉名,辽朝方面的记载则称“韩翼”。[2](P200)辽朝为了避辽太宗耶律德光御讳,将官名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和银青光禄大夫改名崇禄大夫、金紫崇禄大夫和银青崇禄大夫,(注:参见王曾瑜:《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衔初探》,《凝意斋集》第87—88页,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又将光禄卿和光禄少卿改名崇禄卿和崇禄少卿。(注:《宋会要》蕃夷1之35,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第7690页;《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后简称《长编》,卷67景德四年十二月戊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第588页。)宋朝的御讳涉及颇广,法律上对犯官讳的字有详细规定,(注:参见《庆元条法事类》卷3《名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标点本,2002年,第8—12页。)以至一些人名、地名、官名等都因犯御讳而改动。宋真宗冒认道教传说中的人皇之一赵玄朗为祖宗,当时名将杨延朗“下一字犯圣祖名,改为延昭”。[3](P549)理学家周惇颐本名周宗实,恰好与宋英宗的旧名相同,遂改名惇颐。到南宋时,其名又犯宋光宗赵惇的御讳,于是宋人又将他改名敦颐,这已是他身后一百几十年的事。(注:关于周惇颐的名字,《宋史》卷427《周敦颐传》作“敦颐”(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第12709页),朱熹:《伊洛渊源录》卷1周惇颐《事状》说:“姓周氏,名惇实,字茂叔,后避英宗旧名,改惇颐。”(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页)张端:《贵耳集》卷上说:“周濂溪以舅官出仕,两改名。先名宗实,因英庙旧名改,后名颐,又以光宗御名改。”(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1958年,第11页)以上两说稍异,应以《贵耳集》之说为准。按周宗实改名周惇颐,乃他生前自改,而周惇颐

第7课 辽、宋、西夏与金的并立导学案

历史导学案 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 学习目标: 1、了解两宋和辽、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况。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 2、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宋、金对峙形势图》; 3、比较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异同; 4、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 5、结合岳飞和秦桧的有关内容,探讨对“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的理解。 学习重点: 两宋与辽、西夏金的并立以及澶渊之盟、绍兴和议。岳飞抗金的事迹。 学习难点: 用历史的辩证观点分析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请同学们按流程完成任务) 一、预习 任务1: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31—34页回答: 1.观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了解它们的地理位置并试着画出其简单示意图。 3.你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吗,这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什么关系? 4.澶渊之盟是怎么回事,你怎样认识澶渊之盟? 任务2:阅读课本34—36页,回答下列问题。

6.结合岳飞抗金的故事,辨别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为什么? 7.南宋与金之间除了战争之外,还有怎样的关系?有何表现? 二、展示:口头展示预习中的问题 要求:1.脱离课本,声音洪亮; 2.言简意赅,内容准确。 三、合作讨论 1.预习流程中的问题,个人不能解决的小组合作解决; 2.你们组还有哪些问题请向老师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四、小结 当堂检测: 1、辨识:你能指出下列四副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副是错误的,请说出理由( ) A B C D 2、岳飞抗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性 B.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 C.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D.他对皇帝赤胆忠心 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根据诗歌的内容,判断出诗歌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4、“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成信,虔诚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完成(1)~(2)题: (1)材料中的“大宋皇帝”是指哪一政权?“北朝”是指什么政权? (2)此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应如何评价此事件?

教材习题解读—《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教材第41页“读图学史” 提示:秦汉时期,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规模基本奠定。秦朝首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疆域西到陇西,南到南海,东到东海,北到长城一带;西汉疆域比秦朝增加了西域地区;唐朝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设置六大都护府管理周边少数民族;北宋时期,由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在北方和西北地区的统治区域缩小。感想: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一切分裂行为。 教材第43页“课外学史” 提示: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讲述即可。 例如:岳飞是河南汤阴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精通兵法,喜欢学习历史。南宋初年,他参加了北方人民组织的抗金队伍“八字军”。后来到开封,受到南宋抗金老将宗泽的赏识。由于作战勇敢和有才千,他立下多次战功,很快成为一支军队的将领。岳飞的军队纪律严明。行军露宿,只许士兵睡在廊檐下。老百姓请他们进屋,他们也不进去。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岳家军”。岳家军练兵认真,作战勇敢,多次以少胜多,在突然受到敌人袭击时也不慌乱。金兵惧怕他们说:“推倒一座山容易,动摇岳家军的阵容难!”1140年,金兵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等将领分路出击,岳飞负责中原一线,他一面派人到河北一带联络当地的民间抗金组织,一面亲率大军进击,收复了河南许多州县,驻军郾城,两军展开激战。郾城大战中,金军投入精锐骑兵15000人。金军大将兀术以头戴铁盔、身穿铁甲的3000“铁塔兵”打前锋,以号称“拐子马”的骑兵居左右,列队进攻。岳飞指挥儿子岳云等率军应战。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宋军大获全胜,追杀金军几十里。岳家军乘胜前进,抵达开封的朱仙镇,北方人民抗金情绪高涨。岳飞请求宋高宗下令北伐。宋高宗和朝中的奸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向金求和,并命令岳飞撤回军队,岳飞愤慨地说:“十年的功劳,一天就断送了!”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飞等抗金将领的兵权。秦桧又派他的爪牙诬陷岳飞谋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逮捕入狱。另一位抗金将领韩世忠去质问秦桧,根据什么说岳飞谋反,秦桧拿不出证据,竟厚颜无耻地说:“莫须有。”韩世忠愤怒地对他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142年年初,宋高宗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设想向大家作一介绍。 一.教材地位: 本课为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第一课。 上一主题虽然有隋唐的统一,但隋唐的统一中仍包含着相当严重的“分立”倾向,所以才有藩镇割据,有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10至12世纪,我国先后出现了北宋同辽、西夏政权的并立和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本课辽、宋、西夏、金承五代十国而来,这些政权并立时期各民族的交往和发展不仅有利于民族融合,实际上民族关系已处于更大的统一发展的过程中了,为我国以后的元明清三个巨大统一王朝准备了条件。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是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思维简单。从小学到七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使他们不仅带着好奇心去观察世界,而且以好奇心去探求知识。因此,刚进入七年级,他们抱有新的希望;渴求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新的知识,对各门功课都有一种新奇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需要培养。 三.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1)知道北宋的建立。(2)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辽、宋、西夏三个并立政权及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解宋辽、宋夏战和关系,理解战和的实质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发展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学习分析事物发展特征的方法;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学习对事件的评价方法。收集岳飞抗金故事,增强学生对岳飞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学习信息获取与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契丹人、党项羌、女真人等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关系观;通过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辽、宋、西夏、金之间并立关系的建立以及岳飞抗金

川教版历史七下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1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知识要点 1. 各族政权简表 名称(国 号) 都城民族建立者兴亡亡于契丹(辽)上京契丹 耶律阿保 机 916-1125 金北宋 东京(今开 封) 汉赵匡胤960-1127金西夏 兴庆(今银 川) 党项元昊1038-1227 蒙古 金 中都(今北 京)女真 完颜阿骨 打 1115-1234 蒙古 南宋 临安(今杭 州) 汉赵构1127-1276 元 2.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契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北宋基本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3. 1004年,辽与北宋发生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劝说宋真宗亲征。 1005年,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宋辽结为兄弟之邦,互不用兵,北宋每年给辽30万“岁币”)。此后,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4.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北宋册封,称夏国主。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 5.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同年,赵构重建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今河南境内)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1141年底,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南宋向金称臣,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每年

给金50万“岁币”),此后,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随堂练习 1. 默写:各族政权简表 名称(国 都城民族建立者兴亡亡于 号) 契丹(辽)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2. 960年,后周大将_______发动“__________”,建立北宋。北宋基本结束了_____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______年,北宋与辽议和,史称“__________”。1038年,_____族首领_____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______年,北宋与西夏议和。______年,南宋与金议和。 人们常用“流芳千古”来形容南宋爱国将领______。 3. 评价宋与辽、西夏、金的几个和约。 答:积极:这些和议的达成,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双方的发展。 消极:宋给辽、西夏、金岁币,加重了宋的负担。 ——————————————————————————————————————————— 答:积极: 消极: 4.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给各方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战争不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和议使双方相对稳定,促进了各自发展。 ——————————————————————————————————————————— 答:

辽、宋、西夏、金

辽、宋、西夏、金(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央王朝长期并立)一、各个政权的建立 二、各个政权并立情况 1.北宋和辽:订立“澶渊之盟”,紧张的战争状态才告结束(宋真宗曾前往督战) 2.南宋和金:(①宋高宗和秦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屈膝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英雄岳飞②南宋和金达成了“绍兴和议”) 3.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耻”) 三、经济情况(唐代中期以后,北方战乱不断,大量人口迁徙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速度) 1.圩田是江南人民把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 2.粮食作物引进国外新品种:占城稻(从越南引进) 3.太湖流域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已占全国首位,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4.棉花的种植,在南宋后期已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5.两浙的丝织产品以跃居全国首位 6.棉纺织业的兴起,在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7.宋代制瓷出现许多名窑,江西景德镇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8.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泉州作为外贸港口在宋代崛起,南宋以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9.北宋(四川)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0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四、城市生活 1.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杭州都是人口100万以上的大都市 2.宋代城镇特点:①突破时间限制(时间大大延长,几乎全天候营业)②突破空间隔绝(商业交易区和居住区不再截然分离隔绝) 3.麻布是大众化的衣料,丝织品主要由富家享用,棉布也成为衣着原料 4.粮食(①北方人以粟麦为主粮②南方人以稻米为主粮)肉类副食(①北方以羊为主②南方以猪为主)茶和酒是重要的饮料 5.住房(①城市民居以瓦房为主②农村则多茅屋)居室用具(靠背椅和高桌子是最时尚的居室用具) 6.交通工具:独轮车、畜力车、轿子 7.宋代市民文化生活出现了商业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新趋势 8.娱乐中心:瓦舍勾栏 9.体育活动项目:武术、相扑、球类、水上运动 五、思想文化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六、文学艺术 1.宋词A兴起于唐代,是一种新体诗歌 B词派:①北宋柳永:词为艳科,多写儿女相思别情②北宋苏轼:意境豪放,气象恢弘③南宋辛弃疾:豪放 2.书法:A由于行书可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尤为宋人所喜爱 B宋代新书风的代表:苏轼、黄庭坚、米芾 3.绘画:A北宋,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形象展现了北宋开封的城市风貌,是当时城市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艺术长卷 B北宋中后期,许多文人学者以绘画抒发情感,他们的作品强调神韵,忽略形似,讲求笔墨情趣和诗文意境,后人称为“文人画”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六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点击新目标标 1、熟记建立辽、宋、夏、金政权名称及建立者; 2、了解澶渊之盟;评价岳飞。 3、分析认识辽、宋、夏、金之间关系及影响。 链接旧知识 回忆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方式 课前小热身 初读课文,勾划关键词语,完成知识建构。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走向衰落。907年,唐朝灭亡。以后的53年里,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简称五代。五代共有14个皇帝,你想,53年五个朝代,有14个皇帝,这正常吗?这很多皇帝都被手下掌握兵权的大将杀死,这些人当了皇帝后又被他手下的大将杀死,政局十分混乱。小故事:赵匡胤陈桥兵变。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建立什么朝代?都城在哪里?是日本东京吗?北宋完成天下的统一了吗? 【新课解读】

(一)辽、宋、西夏、金的建立 1、分组自学:第一组重点了解宋,第二组重点了解辽,第三组重点了解西夏,第四组重点了解金。 2、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代表介绍本组所代表的民族与政权情况,其他各组指出正误。 3、做一做:再请同学上黑板上完成列表: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金的对峙。 (二)辽、西夏、金与宋的关系 1、比一比 (1)辽、北宋、西夏三个国家并立历史上哪个时期相似? (2)与三国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3)如果把宋比作中国,辽和西夏能不能比作日本或美国?为什么? 2、议一议: (1)、他们之间具体战争有哪些呢?是否战争长期持续不断呢? (2)、你如何看待辽与北宋签订的澶渊之盟?如果你在那时,你是主张战还是和?为什么? (3)、你知道岳飞吗?能讲述岳飞抗金故事吗?岳家军为什么能打胜仗?你如何评价岳飞? 【课堂小结】

(七年级历史教案)辽、宋、西夏、金并立教案

辽、宋、西夏、金并立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目标 1.了解两宋和辽、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况 2.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 能力培养 1.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宋金对峙形势图》 2.比较颤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异同。 3.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既是 两宋统治者屈辱妥协和议,同时又对双方的和平相处产生了积极影响。 4.结合岳飞和秦烩的有关内容,探讨对"流芳百世、遗臭万 年"的理解。 5.联系课外知识,收集有关杨家将的戏目。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辽、宋、西夏、金并立,增强对祖国大家庭的形 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的认识。 2、过学习岳飞抗金的英雄事迹,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的崇 敬、爱戴之情。 3、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吗?谁能说一说杨家将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为什么会得到后人的赞扬?--抗击辽军,保国为民(杨家将是抗击的那个民族的进攻?-契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七课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辽朝的建立 1、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契丹族在唐朝中后期,趁政局混乱迅速

崛起,建立了政权。契丹族建立政权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措施)请对照导学提纲看课本35页完成。 2、"国制、汉制"是什么意思?结合35页小字部分解释。 3、契丹族过什么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 36页上面的两幅图。 4、五代十国:在辽朝建立前后,内地又是怎样的呢?唐朝灭 亡后,中华大地又处于分裂状态,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则出现了十个政权。(教师讲清五代、十国包括的朝代和出现的顺序和并立情况)历史上和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是由哪个朝代完成的? (二)北宋的建立 1、对照导学提纲(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通过什么 事件),阅读课本36页第一段 2、让学生讲陈桥兵变(也叫"黄袍加身")这一典故。 3、赵匡胤建立北宋是一次典型的武将凭借兵权夺取政权 的事件,怎样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们是怎样做的?阅读课本36页至37页回答 4、学生回答后《杯酒释兵权》的录像。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资料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 时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学习目标 1、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 2、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 3、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自主学习: 1、辽的建立:916年,契丹族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定都上京。 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后来采取措施,基本上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3、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4、“澶渊之盟”:辽国进攻北宋,1005年,宋辽议和,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后北宋与西夏议和。 5、金与南宋: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难);同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抵抗派将领岳飞组织“岳家军”抗金。阅读课文,完成填空(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916年,契丹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定都。 2.960年,后周大将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 3.年,党项族首领称帝,国号,定都,史称。(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1.年,辽军大举伐宋,进抵城下。在宰相的劝说下,率兵亲征,宋军打退辽军。年,宋辽议和,史称“ ”。 2.西夏和北宋发生过多次战争,年,达成和议。双方在边境交界地设置,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三)南宋和金的对峙 1.年,女真族领袖在会宁府建立,会宁称为。2.金建立后,大举攻辽,年灭辽,接着攻北宋。年,金军攻下北宋都城。带走、皇帝以及王公大臣等,北宋灭亡。 3.1127年大臣们拥立为帝,他就是。他以为都城,历史上称为。 4.南宋军民为阻止金军的南侵和收复失地,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众多的抗金雄师中,所统率的是最为突出的一支。年底,南宋与金订立和约。此后,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自主学习:(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

考点2 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

考点2 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 【考点指南】 1.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识记契丹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和西夏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以及金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归纳并理解宋辽和战、宋夏和战、宋金和战的主要经过、内容,正确认识、分析两宋政府与辽、西夏、金的三次“和议”。 2.金的建立与辽和北宋的灭亡以及南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识记女真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与金灭辽、北宋的时间以及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等;理解猛安谋克制的含义与影响,理解南宋初年北方义军与岳飞的抗金斗争的正义性与进步性;掌握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的标志和内容,全面分析对峙局面出现的实质及影响。 【重点和难点精析】 1.两宋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两宋都没有完成中国大一统的任务,而是出现了辽、宋、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相比,虽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内部统一并建立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国力方面,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因而造成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所谓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这一时期边疆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封建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接受汉族的封建文化,主要方式是通过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接触,包括和平的或是战争的。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而汉族多在中原,因此,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从此角度看,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封建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开发,从而有利于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优秀篇)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的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对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辽的建立“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契丹人的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优秀教案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金国的建立,以及灭亡北宋的史实;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如何评价岳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宋与辽、西夏的和战 (一)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

(二)提出问题:辽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 (三)(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答案提示: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澶渊之盟。 1.史料解读(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 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2011年版课标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建立辽、宋、西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西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辽、宋、西夏形势图的学习,树立空间观念;通过合作探究岳家军抗金取得胜利的原因及为什么岳飞会受到后人的尊敬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使学生意识到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通过对岳飞抗金的学习,树立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做一名拥有民族魂的当代中学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辽、宋、西夏、金之间并立关系的建立 2.岳飞抗金 难点:辽、宋、西夏、金多个政权并立情况下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天龙八部》的主题曲,展示《天龙八部》的图片,问乔峰是哪个民族的人?这个民族建立了什么政权?虚竹是哪个政权的驸马?《天龙八部》创作的历史背景就是辽、宋、西夏、金的并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学习新课 师问:从唐朝“开元盛世”到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 教师简介:唐玄宗后期,由于他怠于政事等原因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875年农民起义爆发,使唐朝名存实亡,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建梁朝,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展示《五代十国形势图》,介绍: 五代: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 十国:在南方和山西地区出现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在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历史陷入第二次大分裂。 在战乱的年代,英雄辈出,少数民族首领们带领着他们的民族走向强大,纷纷建立政权,主要有辽、西夏、金等,形成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一篇:政权建立与发展篇 1.自主学习,快速在书上圈、画有关的知识点,找出政权建立与发展的概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