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提要 浙教版

201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提要 浙教版

201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提要 浙教版
201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提要 浙教版

水和水的溶液

【第1学时】,

第1节水在哪里

一、水的组成

1、世界水体的构成: 96.53% + 2.53% + 0.94%

2、陆地淡水中,以68.69%的和30.06%的两种水体为主。

3.地球水按空间分布分为、、、生物水。

二、水循环

1、水的三态变化及吸热放热:

2、导致水循环的原因:和地球引力。

3、水循环的类型:、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特点:使陆地淡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4、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平均更新周期:(最快)、(最慢)

三、水资源的分布:1、我们通常说的水资源是指,目前人们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储量很少,要节约用水。2、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是一个缺水较严重的国家。

四、水与生命1。水是生命体重要组成部分。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离不开水。2.生物体内大部分质量是。体内含水量最多的生物是。

3.一个健康成年人一天的需水量为。

一.1. 海洋水陆地淡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2.冰川水地下淡水3、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二、2.太阳辐射 3.海陆间循环4、大气水冰川水三、 1、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淡水河流水湖泊淡水浅层地下水 2、1/4 3.南北夏季冬季四。2.水水母3. 2.5升

第2节水的组成

一、水的电解: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3.分子是由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个原子和2个原子构成的;

【注意】实际电解水实验中,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往往大于2:1的主要原因是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氢气。

4.从电解水的微观模型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1.分子是由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构成的。一个氢分子是由构成的。一个氧分子是由构成的。

2. 电解水是个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改变。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是。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再重新成新的分子。

3.原子一个氧原子氢

4. 1、原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氢原子两个氢原子两个氧原子 2.改变不改变化学原子 3.原子原子组合

第3节水的浮力

一、浮力1、浮力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向托的力;

2、浮力方向:;

3、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探究】如何用弹簧秤测量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步骤】(1)先测出物体重力G;

(2)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

(3)求浮力:F浮=G-F (适用条件:测在液体中会下沉的物体)

4、在物体慢慢浸入液体中时,作出下列图像

(1)浮力与物体浸入深度h变化关系;(2)弹簧秤示数F与物体浸入深度h变化;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原理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ρ液gV排液

2、适用条件: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但公式中ρ液应改为ρ气,V排液应改为V 排气

3、使用阿基米德原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原理中说的“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包含两种状态:一是浸没;二是物体部分浸入(2)V排液指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当物体完全浸入时,V排液=V物;当物体部分浸入时,V排液 < V物;

(3)悬浮与漂浮的比较相同点:F浮 =G物

不同点:悬浮ρ液=ρ物;V排=V物;

漂浮ρ液<ρ物;V排

(4)由浮力公式可知,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体积大小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也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液体的多少等因素无关。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1、对物体浮沉的解释: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受到两个力,一个是重力G物,方向是竖直向下;另一个力是浮力F浮,方向是竖直向上,这两个力的相对大小决定了物体的浮沉(物体的运动状态)。3、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

比较F浮和 G物;

比较ρ液和ρ物

4、漂浮问题“六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同一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因为物体的重力不变;

例: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轮船所受到的浮力;(填“不变、变大或变小”)【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例: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轮船排开水的体积;(填“不变、变大或变小”)【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加上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规律六】:漂浮或悬浮的物体,物体的质量 = 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

五、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一)密度计

1、用途: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

2、工作原理:漂浮时F浮 =G物

3、示数上小下大

(二)轮船

1、原理:将钢板制成空心,能漂浮在水面上

2、同一艘轮船,从海中行驶到河里,所受的浮力不变,排开河水的体积大于排开海水的体积。

3、轮船的排水量:轮船装满货物后排开水的重力,即轮船装满货物时,受到的浮力。

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可知:F浮=G船+G物,G排=G船+G物,m排=m船+m物,

(三)潜水艇

1、原理:改变潜水艇自身的重力;要下沉时,水舱内充水,使G > F浮;要上浮时,用压缩空气将水排出,使G < F浮;当G = F浮时,能停留在任何位置(悬浮);

3、鱼的上浮与下沉的原理:靠改变自身的体积,使排开水的体积改变,从而到达浮力的改变;与潜水艇的原理不同。

【第15学时】

六、浮力的计算方法

1、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

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2、计算浮力方法:

①测量法:F浮=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公式法:F浮=G排液或F浮=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③浮沉条件法:漂浮、悬浮时,F浮=G物

3、综合分析法:主要解决综合性较强的浮力问题。

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

一、溶液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

(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说明】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指被溶解了的那部分的质量,如果没有溶解或从溶液中析出的,则不计算在内;

(2)溶质可以是一种或是多种,而溶剂只有一种;固体、液体或气体都可作为溶质。溶液中溶剂是什么未讲明时,则溶剂是水。

(3)溶液的名称:高锰酸钾的水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碘的酒精溶液(碘酒溶液)

4、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纯水、纯酒精。

5、溶液都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是指无色,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二、浊液包括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钡餐、泥水、血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牛奶、肥皂水

3、浊液特点:浑浊不透明,静置后分层;

4、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者的异同点:相同点:三者都是混合物;

不同点: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悬浊液和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增加溶剂、升温

2、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蒸发溶剂、降温、增加溶质

【说明】(1)上述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固体物质随温度的升高而溶解度增大;

(2)熟石灰是一种随温度升高而溶解度减小的物质;因此上述方法中,当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时,应该降温,反之,应该升温;其余方法不变。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温度、溶剂量不变的条件下,再加入少量该溶质,看其是否能继续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表示为不饱和溶液;若不能继续溶解,则表示为饱和溶液。

三、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四、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五、溶解度

1、溶解性:

(1)表示方法:溶解性即溶解能力的大小,常用溶解度S表示;

(2)影响因素:溶解度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及温度有关

(3)如:食盐易溶于水却不易溶于汽油(溶剂的性质不同);蔗糖和食盐都易溶于水,但在同温、同量溶剂情况下,所能溶解的最大量不同(溶质的性质不同)。

2、溶解度“S”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最多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单位为克。

(2)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是36g 表示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食盐36g。

3、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1)溶解性: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2)溶解度:是定量表示溶解性的方法;

溶解度/g(20℃) < 0.01 0.01 ~ 1 1~ 10 >10

溶解性分类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说明】(1)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2)氯化钠属易溶物质,氢氧化钙属微溶物质,碳酸钙属难溶物质;

4、【探究】提出问题:固体物质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建立假设: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

实验探究:(1)在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的量多少;

(2)在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的量的多少;

(3)同一溶质在同种溶剂在不同温度下测量溶解的量的多少

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控制溶剂的量一定

5、固体溶解度(溶解性、溶解能力)和温度的关系: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蔗糖、硝酸钾等;

氯化钠(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只是是随温度升高而稍有增大;

氢氧化钙(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6、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强;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7、影响固体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固体颗粒的大小、是否搅拌;

【第21学时】

五、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2、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100% = 溶质质量 /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六、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

实验用品:药匙、天平、量筒(精确量取还需滴管)、烧杯、玻璃棒

实验步骤: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注:若溶质为液体,如要配稀硫酸或酒精溶液,则步骤2称量和量取改为量取】

八、粗盐提纯:

在蒸发时,析出大量固体就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余温把剩余水蒸干,同时玻璃棒要继续搅拌。

九、1、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P%=S/(100g+S)

2、溶质的溶解度S越大,饱和时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 S越小,饱和时质量分数越小。

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一、结晶方法

1、晶体:具有一定熔点的固体;

2、结晶: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3、结晶通常有2种方法:蒸发结晶、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物质,主要用于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如:氯化钠(食盐)海水晒盐的原理:蒸发溶剂,使食盐析出。

(2)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明显减小的物质,如:硫酸铜、硝酸钾、蔗糖等;【注:冷却热饱和溶液时溶质只是部分结晶析出,因此,剩余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4、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提纯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如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方法:蒸发溶剂

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

一、水资源

1、地球上淡水总量占全球总水量的2.53%,,其中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为江河水和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淡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3%左右。

2、从全球范围看,赤道附近和沿海地区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干旱的沙漠地区水资源则比较缺乏。

3、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很不均匀。在时间上,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北方更加明显;在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二、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不使用含磷洗衣粉;少使用农药化肥

三、净化水的几种方法: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

1、过滤法

(1)原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

(2)过滤前要制作过滤器,如图所示:

(3)过滤时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指: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指: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在有三层滤纸的一边,盛滤纸的烧杯紧靠在玻璃棒中下部;

(4)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5)液体过滤后若仍然浑浊的原因:一是滤纸破损;二是液面高出了滤纸边缘;三是仪器不干净等;

2、沉淀法(1)原理:只能使水中的悬浮微粒凝聚成较大的颗粒沉淀下来,而不能除去这

些沉淀。

(2)沉淀法中经常用一些凝聚剂(明矾、活性炭),它们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一些较大的颗粒并慢慢沉入水底。

3、蒸馏法

(1)定义:把水加热至沸腾,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成为水,这种净化水的方法叫蒸馏法,得到的水叫蒸馏水

【注意事项】

A、给液体蒸馏,在蒸馏烧瓶中放一些沸石,为了防止液体过度沸腾;

B、蒸馏法是根据几种液体的沸点不同,将几种不同的液体分离,也可以除去溶于水中的杂质;过滤法适用于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

四、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水,氢气,氧气,酒精,硫酸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酒精溶液,稀硫酸

六、自来水厂的水净化主要经过3个阶段

1、物理阶段:通过过滤和沉淀等方法除去水中的固体粒子;

2、化学阶段:通入氯气或漂白粉等杀死水中的微生物;

3、生物学阶段:借助于微生物除去水中的有毒物质;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测试(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4分,20小题,共80分) 1.小明在厨房中看到了许多调味品,以下调味品放入水中,会出现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现象的是() A.味精 B.食盐 C.白醋 D.芝麻油 2.超强台风“灿鸿”在浙江省舟山市登入,给当地带来强风暴雨。从水循环的途径来看,台风登陆属于() A.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 C.降水 D.蒸发蒸腾 3.下列四个情景中,受到的浮力增大的物体是:() A.从深水处走向海岸沙滩的游泳者 B.从长江驶入大海的轮船 C.海面下正在下沉的潜水艇 D.在码头装载货物的轮船 4.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我国水资源丰富,按人口平均居世界第六位 B.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C.世界上水资源除沙漠地区以外,其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D.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水占陆地上淡水资源储量的大部分 5.下列是有关科学问题中的因果关系,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浮在水面上的铁球一定是空心的,那么空心的铁球一定会浮在水面上 B.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那么均一的,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密度比液体小的固体漂浮在该液体中,那么漂浮在该液体中的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小 D.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后会有固体析出,恒温蒸发后有固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6.装有水的杯中飘浮有一塑料块,如图甲所示。沿杯壁缓慢加入酒精并进行搅拌,使塑料块下沉。在此过程中塑料块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已知它们的密度关系是(ρ水>ρ塑料>ρ酒精) ( ) 7.炎热的夏天,喝一杯冰镇可乐是许多人感受清凉的一种方式。下列关于可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乐是一种溶液,当中的一种溶质是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二氧化碳气体能够溶于水 B.可乐喝到肚子里面后,人过会会打嗝,这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C.可乐里面除了二氧化碳气体外,还有其他溶质,这说明,可乐是不饱和溶液 D.冰过的可乐比不冰过的可乐口感更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 8.某一物体沉在某溶液(溶液当中的溶剂是水)当中,当缓缓的从溶液当中加水后,物块开始上浮,下面 关于这一现象的推理合理的是() A.该溶液可能是酒精溶液 B.该物块的密度可能小于水的密度 C.该物块的浮力保持不变 D.若是继续往该溶液中加水,该物块一定漂浮在液面上 9.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盛有不同的液体,现将两个相同的物 块分别放入两容器中。当两物块静止时,两容器中液面恰好相平,两物块所处的位 置如图所示。则() A.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较大 B.乙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较大 C.甲容器中物块排开液体的重力较大 D.乙容器中物块受到液体的浮力较大 10.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当地生产生活 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饮用水的污染和短缺。下列几个步骤将河水转化为饮用水:①化学沉降(用明矾) ②消毒杀菌(用漂白粉)③自然沉降④加热煮沸。以上处理过程最合理的顺序是()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11.t ℃时,向一只盛有0.15 g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振荡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 固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知识点汇总(2013版)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还有0.94%是陆地咸水。 2、地球上的淡水(包括陆地淡水和大气水)仅占水总量的2.53%,陆地包括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小循环 4、水的循环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 再生。 环节:蒸发(蒸腾升华)-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 (地下)径流 原 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因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途径 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海陆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 6、径流=降水量-蒸发量 7、水资源的定义: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往往东南部的地区,水资源越丰富。 8、我国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 9、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10、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5、 水 循 环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 (阳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 体是氧气 负极 (阴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 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 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 气味无味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 沸点100℃(1标准大气压下) 凝固点0℃(1标准大气压下) 水的异常现象反膨胀现象:4℃以下时热缩冷胀, 4℃以上时热胀冷缩。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教案 一、目标定向(1′) 1.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4.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二、限时预习10′ 学习主题一:水是宝贵的资源 1、仔细阅读80页“图3.16”, 为什么说水是宝贵的资源?水是有限的资源? 2、认真阅读80页第二自然段,思考:水资源本来是有限的,哪些因素又加剧了水资源危机? 3、阅读80页文字和图片,了解的水资源状况? 学习主题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4、联系前面学习的气候知识,并仔细阅读82~84页的文字,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特点和空间分布特点? 降水的时间(季节)分配特点: 降水的空间分配特点: 5、为解决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举例说明 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是 ,如: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办法是 ,如: 6、阅读课本“图3.20”,以长江三峡为例,说说水库的综合效益。 7、阅读课本“图3.21”,简单介绍一下“南水北调”。 学习主题三: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8、阅读课本85页文字,想一想,我国水资源本来就时空分布不均, 和等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缺水程度。为此, 、才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 9、阅读课本86页,了解农业、工业、家庭的节水措施和亲手画出节水标志。 农业节水:

工业节水: 家庭节水: 三、小组展示20′分配展示任务,以C、D两类为主。 四、当堂达标15′ 1.目前,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来自于 ( ) A.河水、冰川 B.地下水 C.河水、湖泊水、地下水 D.地下水,淡化海水 2.下列地区中,缺水严重的地区是 ( ) A.三江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3.我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的分布规律表现为南多北少,这主要是因为 ( ) A.南方河流较长,北方河流较短 B.南方河流无结冰期,北方河流有结冰期 C.南方河流含沙量小,北方河流含沙量大 D.降水量南多北少 4.解决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悬殊的主要措施是 ( ) A.防止水的污染 B.兴建水库 C.跨流域调水 D.节约用水 5.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规律是 ( ) A.东南多,西北少 B.东南少,西北多 C.夏秋多,冬春少 D.夏秋少,冬春多 6.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主要有 ( ) A.跨流域调水 B.防止水污染 C.兴建水库 D.节约用水 7.读漫画回答问题: (1)此漫画反映的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A.; R 。 (2)解决的途径是: A.; B.。 8.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读“水资源分布图”,分析回答问题。 (1)从图中看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为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可以通过 措施解决。 (2)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具有 的特点,产生原因是 。为解决时间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溶液专题

溶液 一、单选题(共7题;共14分) 1.如下表是物质 A 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现向 100g 水中不断加入固体 A 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 的溶液①—⑤。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 A.②中 A 的质量分数最大 B.③⑤中 A 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 2.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 t1℃时,a 的溶解度等于 c 的溶解度 B.c 的人家的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 C.a 的饱和溶液从 t2℃降温至 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D.当 a 中含有少量 b 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a 3.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0g.在此温度下,向5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 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40.0% B.30.0% C.28.6% D.23.1% 4.下表是固体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温度/℃0 20 40 100 甲溶解度/克0.173 0.165 0.121 0.076 乙溶解度/克13.3 31.6 63.9 246 A.20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B.100 ℃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但溶液仍饱和 C.20 ℃时,甲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20 ℃时,100克乙物质加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50% 5.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 )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6gNaNO3晶体 C.把溶剂蒸发掉30g 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 6.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 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甲乙丙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0 3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 7.烧杯中盛满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溶液密度约为 1 g/cm3),全部倾倒后烧杯内仍残留0.5 mL溶液,

(完整word版)新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xx》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第3节《科学观察》 第4节《科学测量》 第5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细胞》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4节《常见的动物》 第5节《常见的植物》 第6节《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 球》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 结构》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

震》 第5节《泥石流》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1节《物质的构成》 第2节《质量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密度》 第4节《物质的比热》 第5节《熔化与凝固》 第6节《汽化与液化》 第7节《升华与凝华》 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第2节水的组成 第3节水的浮力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5节物质的溶解

第6节物质的分离 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大气层 第2节气温 第3节大气的压强 第4节风和降雨 第5节天气预报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节人体激素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 第4节动物的行为 第5节体温的控制 第四章电路xx

第1节点和与电流 第2节电流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 阻 第4节变阻器 第5节电压的测量 第6节电流与电压、电阻 的关系 第7节电路分析与应用九年级上册 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第2xx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节常见的材料第4节材料的发展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第4节动能和势能第5节物体的内能第6节电能的利用第7节电热器 第8节核能的利用第9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4章代谢与平衡第1节动物的食物与摄食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节能量的获得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第6节代谢的多样性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科学《溶液》单元培优训练试题

八年级上册科学《溶液》单元培优训练试题 1.20 ℃时,在三个各盛有100 g水的容器中加10 g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待充分溶解后,情况如表所示,正确的是() A. C.丙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D.20 ℃时,甲的溶解度最大 2.分离混合物要根据各成分不同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方法,是人们改造、利用自然界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结晶法是利用混合物各成分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B.化学沉淀法是根据混合物各成分的化学性质不同 C.过滤法是根据混合物各种成分的粒子大小不同 D.蒸馏法是利用混合物各成分的沸点不同 3.30 ℃时将等质量的两份饱和石灰水一份冷却到20 ℃,另一份加入少量生石灰,温度仍保持在30 ℃。则两种情况下均不改变的是() A.溶剂的质量B.溶质的质量C.溶质的溶解度D.溶质的质量分数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把烧杯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直接加热 B.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5.能证实20℃时,原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A.降温到1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后,再加入硝酸钾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在2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6.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在室温时难以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A.硝酸钾B.酒精C.二氧化碳D.氯化钠 7.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A.28℃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g B.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 C.①②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③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8.如图所示,甲、乙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八年级地理上册《水资源》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水资源》教案 李梅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许多内容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准备相关投影片。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2、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第三节水资源一、时空分布不均: (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明确:水资源概念 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狭义: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2)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南北、东西差异,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国水资源从时间分配上来看:夏秋多冬春少。 (3)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先给学生展示资料,学生举例并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我国将水和径流的季节、年季节

(word完整版)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最新浮力总复习(内容全面详细)

课题:浮力总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求浮力的方法 3.能综合利用压强、浮力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求浮力的方法; 2.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内容】知识网络和知识点: (一)浮力基本知识点 1、浮力的定义: 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浮力的测量:F 浮=G-F (G 等于弹簧秤在空气中的示数,F 表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弹簧秤示数)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 浮 = G 排 =ρ液V 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 2/3ρ G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 (本教案共73页)(包含教学时间安排、重难点分析、教学分析及措施)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与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 d地表径流e下渗(地下径流) l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电极 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l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1、密度的公式: m ρ= —-- (公式变形:m=ρv v=m / ρ)v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l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 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3 (3) 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1毫升= 1cm3 = 1×10 -6 m3 1吨=1000千克=1×10 6克 1毫升= 1×10 -3升1升=10 -3 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水资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水资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水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等资料说出黄河基本概况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理解黄河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黄河的治理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 视频导入,展示黄河的景观,通过动态景观能生动地、真实准确地感受到黄河那种磅礴的气势,陶冶情操,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教师寻找切入点,自然导入新课。 一、认识黄河 (学)自主学习 学的意图:众所周知知学而不思则罔。学这个环节是一节课的基础环节,保证学生能够认真的看书、独立思考、深入思考,便于学生用脑思考、理解所学内容,为后面的论展做铺垫。 1:说出黄河的基本概况落实学习目标1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学生利用《黄河水系图》、《中国地形图》找出下列表格内容。板画无注记的黄河干支流图让学生填图。通过学生的读图、填图活动突

出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2:说出黄河的各河段的水文特征落实学习目标2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利用文字、景观图片提取信息的能力、形成语言文字的能力。 (论)(合作交流) 合作要求: 1.对议:自主学习1、2 2.组议:对议存在的疑惑 3.时间:约3分钟 (展)(展示汇报) 1. 小组选代表展示。 2. 其余同学准备质疑、补充、完善。 3. 时间:约5分钟 二、赞美黄河 意图:本课的重点虽然不在这里,但可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念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步骤: 1.要求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假如你是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你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黄河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发挥黄河的水能资源。各小组讨论,派代表上台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再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黄河的主要水电站,印证学生的结论。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5480038.html, 2.进行完这个活动,此时同学们对母亲河的奉献、伟大有了初步的感受,为进一步加深印象,此时,多媒体显示三组景观图片,自然而然印象深刻。 三、忧患黄河 (学)自主学习黄河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最新八上科学溶液计算及答案

溶液计算整理 1. 现有200g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要使其质量分数变为20%,可采取哪些方法? (要求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2. 实验室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1.84g/cm3)来配制需要用的较稀的硫 酸溶液。现要配制500mL溶质质量分数为20% (密度为1.14g/cm3)的稀硫酸溶液,需要多 少毫升浓硫酸?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3. 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有关浓硫酸的实验,观察瓶上的标签(如表所示)。他从瓶中倒出50毫升 用于配制成稀硫酸,问: (1 )这50毫升浓硫酸的质量为▲克,其中含溶质硫酸▲克。 (2)他将这50毫升浓硫酸与200克水均匀混合,求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一位 小数)

(3 )若实验室要配制630g溶质质量分数28%的稀硫酸,则需要这瓶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毫升?

4? (1) 若要从饱和硝酸钾溶液中获得晶体,常采取的方法是 (2) 写出食盐和硝酸钾在哪个温度范围内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3) 60 C时,配制硝酸钾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为多少 5?氢氧化钠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一种药品。下表是20 C 时,氢氧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 计算第1次实验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列式计算,结果保留0.1%) (2) m= ▲ 3)第3次实验所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 。

6?某工厂在装配一件设备时,不心把一个精密空心小球掉到一个又深、又小的坚固的水泥小洞中,用各种工具都取不出来。已知该小球的密度为 1.64g/cm3,有人提出往小洞中倒入某 种溶液使小球浮起。现有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注:溶液体积可认为近似等于水的体积) (1)理论上可用上表中物质配制成溶液倒入小洞中使小球浮起。 (2)配制的溶液温度至少应保持以上。 (3)(3)小球取出后,擦干,用天平称得其质量为8.2克。若把此球投入水中,则静止 时所受浮力为多大? (4)硫酸的密度和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常温)如下,现往盛有45毫升水的烧杯中放入一个密度为 1.14 Xl03kg/m3>体积为20cm3的耐酸小球,然后再慢慢倒入10毫升98 %的浓硫酸,并用玻璃棒搅拌,冷却至常温。求: (1 )稀释后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耐酸小球在稀硫酸中静止时受到的浮力?(g取10牛/千克)

八年级上《科学》第1章水 和水的溶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1章水 和水的溶液复习提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 3.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 蒸发 b 水汽输送 c 降水 d 地表径流 e 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第二节 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2.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水 通直流电氢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G 排液=ρ排g v 排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1、物体的浮沉条件: ①F浮G 上浮 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 =V物 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 >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 ρ物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 5. 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 ②根据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 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 (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 2.悬浊液、乳浊液: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电极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阳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 气 负极(阴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 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 气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3, V排取m3)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溶液专题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溶液专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如图在室温下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以下做法能使小球下沉的是() A.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 B.蒸发一些溶剂,恢复到室温 C.升高温度,使硝酸钾晶体析出 D.降低温度,使硝酸钾晶体析出 2 . 取四份20℃时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后,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A.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g硝酸钾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g水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D.降温至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3 . 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不饱和食盐水中加入食盐并充分搅拌,用纵坐标表示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a%),用横坐标表示实验进行的时间(t),其中正确的是() A.B. C.D. 4 . 将消石灰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①蒸发溶剂②加入溶质③升高温度④降低温度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5 . t℃时取50g某溶液,蒸发掉5g水后又恢复至t℃析出0.6g无水晶体,再蒸发掉5g水后恢复至t℃又析出1.2g无水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A.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C.第一次蒸发掉5g水后溶液质量分数与原溶液相同 D.无法判断 6 . 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a 物质不含结晶水)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 > a=c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7 . 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B.加入6gNaNO3晶体 C.把溶剂蒸发掉30g 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 二、填空题 8 . 从提供的试剂中,选择一种以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仅供选用的试剂:a烧碱溶液b硫酸钠溶液 c盐酸 d水 把选择的试剂的代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CaCO3粉末(Na2CO3) ________ ;H2(CO2) ________ 9 . 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则 温度/℃0102030405060708090100 硝酸钾13.320.93245.86485.5110138169202246 氯化钠35.735.83636.336.63737.337.838.43939.8 (1)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通过_____的方法提纯; (2)对(1)中析出的晶体和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_____; A.剩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B.该过程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剩余的溶液一定是纯净物 D.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硝酸钾 (3)在一定温度下,将含69克硝酸钾、18克氯化钠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50克水中。若要降低温度硝酸钾就开始析出,而氯化钠始终不能析出,则温度T(℃)的变化范围是_____(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互不影响)。 10 . 将80g M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按要求填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