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科学名词解释

外科学名词解释

1、肾小球虑过率:正常成人每分钟流经肾的血液量为1200-1400ml,每日180L,其中血浆量为600-800ml/min,有20%的血浆经肾小球滤过后,产生的滤过液约为120-160ml/L,此即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过出的血浆液体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2、内生肌酐清除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3.浓缩稀释试验:在日常或特定的饮食条件下,观察患者的尿量和尿比重的变化,借此判断肾浓缩和稀释功能的方法,称为浓缩稀释试验。
4.二氧化碳结合力:在37摄氏度、101.3kPa条件下,每100ml血浆中碳酸氢钠所含的二氧化碳ml数,称为二氧化碳结合力。临床上借此了解碳酸氢钠含量,以判断有无酸碱平衡失调。
5.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6.肾血浆流量:在一定单位时间内流经双肾的血浆量。
7.非蛋白氮:指血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其他含氮化合物,如尿素氮、氨基酸 肌酐 尿素等。
8.B2-微球蛋白(B2-M):是一种分子量为1:1800的小分子蛋白,正常情况下以相对不变的速率合成,血中的B2-微球蛋白是经肾小球滤过,由近端肾小管重吸收。
9.尿渗量:指尿内全部溶质的微粒总数量。
10.低蛋白血症:血清总蛋白小于60g/L或白蛋白小于25g/L称为低蛋白血症。
11.高蛋白血症:血清总蛋白大于80g/L或球蛋白大于35g/L称为高蛋白血症。
12.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明显,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为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
13.急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umol/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亦称为亚临床黄疸。
14.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称之为造血干细胞。根据其分化能力又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及定向干细胞。
15.祖细胞:自干细胞分化而来,已失去复制能力,并且只能向一个系列的血细胞分化成熟。
16.增生性贫血:指骨髓增生达活跃以上级别,红系增生旺盛的一组贫血,包括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等。
17.幼红细胞内(外)铁:储存于骨髓网状内皮系统,铁粒染色标本中位于骨髓小粒内的那部分铁,称为幼红细胞外铁;已被幼红细胞摄取,18.尚未被用于合成血红素,铁粒染色标本中位于幼红细胞浆内的那部分铁,称为幼红细胞内铁。
19.铁粒幼红细胞:在铁力染色标本中,其细胞浆内含有铁颗粒的幼红细胞,称之为铁粒幼红细胞。
20.巨幼红细胞:由于叶酸,VitB12等物质缺乏,造成核酸代谢障碍,以至于幼红细胞核分列障碍

,而血红蛋白则不断的合成,造成该类细胞体积大,血浆量多;发育较成熟,而核染色质疏松,发育迟缓,落后于细胞浆发育,具有这些形态特点的幼红细胞称之为巨幼红细胞。
21.血尿:尿内含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血尿。出血量不多时可是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出血量多时呈红色,可混有血凝块。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如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三个称为显微镜下血尿。
22.脓尿:尿内含有大量的脓细胞或细菌等炎性渗出物,排出的新鲜尿液呈混浊状,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
23.乳糜尿:因乳糜液逆流进入尿中所致,外观呈不同程度的乳白色。作尿乳糜试验可阳性,如果有较多的血液则称为乳糜血尿。
24.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结合胆红素,震荡后泡沫呈黄色。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
25.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蛋白质自尿中排出,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多对激素敏感,预后相对较好。
26.肾小球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滤过膜的机械损伤和静电屏障受损而使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大量渗出,并超过近端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其特征是以白蛋白为主,量较多,常大于1g/24h。
27.肾小管性蛋白尿:指肾小管损害后,不能充分回收正常滤过的小分子蛋白质所致的蛋白尿。其量很少大于2g/24h,以小分子蛋白质为主,临床意义见于肾小管病变及肾间质病变。
28.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多位低分子量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要成分。
29.假性蛋白尿:由于尿内混有大量血、脓、粘液等成分而导致蛋白症性试验阳性,一般并不伴有肾本身的损害,经治疗后很恢复正常。
30.生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的蛋白质,程度较轻,持续时间短,肾因解除后消失。
31.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时,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肾阈值降低所致的糖尿,称肾性糖尿。
32.酮体:是B-羟丁酸(78%)、乙酰乙酸(20%)、丙酮(2%)的总称。
33.本周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此种蛋白质在PH4.9士0.1条件下加热至40-60摄氏度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至90-100摄氏度时又可再溶解,而温度下降至56摄氏度左右时,蛋白又凝固,故又称凝溶蛋白。
3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35.血细胞比容:即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36.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象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中幼、早幼粒细胞比例均高 大于5%。
37.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象中5叶以上的核的中性粒细胞大于3%。
38.网织红细胞:为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年轻细胞,因胞浆中残存有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色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39.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
40.中毒性颗粒:在中性粒细胞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色呈深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中毒性颗粒。
41.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答:(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杜勒小体、核变性。以上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常见于猩红热,化脓性感染,败血症等。(2)多分叶中性粒细胞,常有超过5叶,甚至达10叶的中性粒细胞。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3)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1-6um,可有一条或多条。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4)出现各种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2.血红蛋白尿:发生于急性溶血时,大量血红蛋白从肾排出,尿中出现血红蛋白。
正常骨髓象各系列、各阶段细胞的大致比例是多少?
(1)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2)粒红比值为(2--4)/1
(3)粒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小于2%,早幼粒细胞小于5%,中晚幼粒细胞均小于15%,杆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小于1%
(4)红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15%--25%,其中原是红细胞小于1%,早幼红细胞小于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
(5)淋巴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20--25%,均为淋巴细胞,原始淋巴细胞罕见,幼稚淋巴细胞偶见
(6)单核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小于4%,均为单核细胞,原始单核细胞罕见,幼稚单核细胞偶见
(7)浆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小于2%,原始浆细胞罕见,幼稚浆细胞偶见
(8)巨核红细胞系统:在1.5cmX3.0cm的血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始巨核细胞0--5%,幼稚巨核细胞0--10%,颗粒型巨核细胞10%--50%,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20%--70%,裸核型巨核细胞0--30%。血小板易见,成堆存在。
(9)其他细胞:如组织细胞、成骨细胞、吞噬细胞等偶见,分裂象细胞少见,

不见寄生虫和异常细胞
(10)细胞形态:红细胞、血小板及各种有核细胞形态均正常

3.骨髓增生程度的临床意义:
(1)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见于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增生明显活跃:反映沪穗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以及正常儿童和青年的骨髓象
(3)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见于正常人骨髓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部分稀释、骨髓造血功能较差的贫血等。
(4)增生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低下、低增生性白血病、骨髓部分稀释、化疗后等。
(5)增生程度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稀释、化疗后等。

4.漏出液及渗出液鉴别要点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症所致 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
外观 淡黄,浆液性 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糜性
透明度 透明或微混 多浑浊
比重 低于1.018 高于1.018
凝固 不自凝 能自凝
黏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
蛋白定量 小于25g/L 高于30g/L
葡萄糖定量 与血糖相近 常低于血糖水平
细胞计数 常小于100x10 6/L 常大于500x10 6/L
细胞分类 以淋巴细胞、间皮细胞为主 根据不同病因分别以
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学检测 阴性 可找到病原菌
积液/血清总蛋白 小于0.5 大于0.5
积液/血清LDH比值 小于0.6 大于0.6
LDH 小于200IU 大于200IU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