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概 和谐社会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毛概 和谐社会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我国历史上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有“和为贵”的态度,墨子有“兼相爱”、“爱无差”的胸襟,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两千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理想,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人类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早在几千年以前,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由此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寻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亘古的梦想,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立足,也无从谈起。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的中心、自然的主宰者、征服者,人对自然有着绝对的自由支配权利。另一种是自然中心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没有区别,否认人的中心地位,主张以生态为中心,一切顺应自然。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其实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前者将人的地位和作用过分地甚至无限地夸大,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后者则将人的地位与作用予以藐视,是机械的唯物主义。

然而,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统一,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上述关于人与自然同一的思想,与中

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深刻提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体现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也体现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

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总书记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深刻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更是旗帜鲜明的提出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因此,越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就越是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和谐诗意的宜居环境。

人与自然相存相依、共生共荣,必须以人类对自然的爱护珍惜与合理利用为前提。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但它们的增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比如粮食、水果、蔬菜等。因此,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认识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自有人类活动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密不可分,相依相存,但人类真正认识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却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人与自然的角色地位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人类对自然从简单利用到综合开发利用、从掠夺式开采到可持续发展、从只知索取到和谐相处的历程。

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那时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对大自然非常依赖,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生存,对大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感,原始图腾就昭示了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在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的不和谐。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方,出现了过度开垦和砍伐现象,特别是为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局部性和阶段性紧张。进入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日渐紧张。工业时代在创造出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人类占用自然资源能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和化石资源的大规模消耗,污染物大肆排放,臭氧层被弄个大窟窿,人类使用的农药出现在了珠穆朗玛峰的千年积雪里,生态环境因为人类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而被人为破坏。在破坏生态的同时,人类也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海啸、地震、火山爆发、全球温室效应以及近几年让人谈之色变的非典、禽流感等,无不是人与自然不和谐而奏出的苦难之音,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

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于是,在饱尝“惩罚”之苦后,人类开始理性思考,亡羊补牢,着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原有意义上一味的对大自然开采和征服被相对削弱,取而代之一种相互的协调、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终于走到了一条正确的轨道上。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环境大国和资源大国,也是一个存在人口膨胀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紧缺问题的国家。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5.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7.42%,因水土流失而失去的可耕地平均每年在6.7万公顷以上。土地荒漠化加剧,我国沙化土地168.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7.6%,沙化面积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速度在扩大;同时,“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时空分布的不均、污染和低效率使用,造成水资源紧缺、大气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森林和草原急剧消失、有毒化学品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等等。如果任由这些问题扩大蔓延,最终将导致人们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实现不了发展的目标,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无从谈起。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资源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治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国务院于1994年3月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要“突出经济、社会与环境

之间的联系与协调”。进入新的世纪,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

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清楚,使两者之间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他我们人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文明,所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相信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和谐社会的美好时代就在不久的将来,让我们一起奔向美好的世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