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教育的教学观

创新教育的教学观

创新教育的教学观
创新教育的教学观

(至少主要不是)为了发展学生,而是为了实现“升学率”,教育的应有目的(即发展学生)被消解。忽视人的社会性,把作为人的活动的教育与作人的活动的自然现象等同起来,把有社会性的人与自然性的物混为一谈,从而只顾教

育事实而不顾教育价值,引起学生态度、情感等方面的不良反应,例如考试分数的排队和分布,只考虑到对学生可能的激励和鞭策,而不考虑对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而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轻视了学生的需要、情感、动机等。

第三,对学生缺乏友善、理解和支持。表现在语言和态度上则是对学习上的后进生戏弄、嘲讽、冷落、缺乏耐性。如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能耐心地和热心地等待和鼓励、适当的引导学生回答,而会立刻找其他学生或允许其他学生说出正确答案;不能够宽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缺乏公正,如将学生主观地分为若干等级;过分强调学生的共性,把对学生的共性要求作为模具,流水线制作,丢弃和压抑学生个性发展,或者片面强调和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丢弃共性,造成某些学生的个人主义恶性发展等等。

第四,在个性上,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强调一贯正确,自以为是;行为自控能力弱,前后不一致;教学语言缺少生动性和幽默感,课堂气氛单调等等。

尽管我们认为优秀教师在行为上的表现在总体上是良好的,但仍在某些方面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不应有的缺失和遗憾。对于这些缺失和遗憾只有通过自觉地把教育实践作为自己认识、监控的对象,从而在亲身经验的实践反思中获得感受,从而提高认识,改善行为方式。

总之,如同学生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一样,教师的职业成长也是外在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完善的过程,意识到教师主体的积极参与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相反,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的觉醒和能力的增强,而仅仅采用如有些地方的“讲师团”式的简单做法,单纯的我讲你听,缺乏双向互动和自我实践反思,其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要注意激发教师中的自我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的自我反思与实践,以主体身分投入其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从而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与造就才有可能。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M],1998年12月。

②③林崇德、申继亭、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8年第1期。

④顾泠沅、周 卫:《走向21世纪的教师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

⑤J?Calderhead and P?Gates:concep tualizing R eflecti on in

T eacher D evelopm ent[M],T he Fal m er P ress,1993,第123页。

⑥王琛译:《怎样成为优秀教师》[J],《国外教育动态》,1983年第1期。

创新教育的教学观

王和平

(栾城县教育局教研室,河北石家庄051430)

摘 要: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创新教学,创新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它是一种崭新的教学观与教学模式。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素质;创新实践;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1)07—0005—04

一、创新素质教学观

创新教育的教学观是创新素质观,它认为教学的本质是“科学的再生产”与“文明的再创造”,是人类文明在新一代身上的再造与创新;教学过程是创新实践的典型缩影与高效重演,是学习者在人为优化的创新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发展身心素质的自我创建过程。创新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素质,实现自主创新与全面发展。创新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学习者自由自觉的探究活动和精心设计的创新情境,也就是说,典型优化的活动教学是创新教学的基本形式。

创新素质是人的创新本性的品质。创造文明是人类的本性,而文明创新即对人类文明的创造与革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本质性能,也是每个创新人才的根本素质。创新素质是以创新知识为基础、以创新智能为主体、以创新品格为动力的三维素质结构。其中,创新知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而是学习者通过对人类文明的探究、改造、优组与精纳而‘再生产’出来的活知识、新思维。同时,创新教学的重点目标也不在创新知识,而是创新智能和创新品格。创新智能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智力系统和能力系统,创新品格或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则是由创新的激情、意志、胆略、毅力、信念等构成的导向机制和动力机制。无论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还是钱学森、邓稼先,他们那造福人类、坚毅献身的伟大人格力量,创造文明、出神入化的智慧人才,以及博大精深、面向创新的知识结构,都是构成他们的创新素质、导致他们做出历史性伟大

?

5

?

贡献的决定因素。

实践证明,创新素质特别是创新智能和创新品格,是不可能由他人传递授予的;它既不可能脱离创新实践、单靠教师讲授来造就,又不可能在原始的漫长的创造实践中盲目摸索,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和典型的创新实践来自我创建、自我造就。因此创新教学的基本形式既非传授、讲解与说教,又非原始的粗放的低效的直接实践,而是学习者自由自觉的探究活动和典型优化的创新实践情境,是精心设计、人为优化的创新实践的模拟情境;它来自实践但高于实践,基于实践却优于实践,在典型化的创新情境中进行知识创生过程的高效重演,从而培育学生文明创新的品格、智能、性情与活力,造就学生的创新素质。这是一种生动、精彩、高效、神奇的教学方式,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创新素质的根本途径。

与此相反,传统教学观是一种“教书传道观”,它将教学的本质解释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书本知识和现成结论、从而“间接地认识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其基本目标是传承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现成的文明成果;基本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书本知识为中心,使学生在静听默记中接受现成的知识条文,不通过实践活动而“间接地认识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显然,传统教学观不仅把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其引发的学习者整个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曲解为单纯的“认识过程”,而且以“特殊”、“间接”为由,离开创造文明的实践活动这一认识的惟一本源。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实现的,“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路线不可违背;我们不能指望把世界认识完了再去改造世界,那既不可能又无必要,只能在实践中通过两个“飞跃”来获得真知。“特殊认识论”实质是历史上“主知主义”教学观的新变种,它不仅离开实践活动空谈认识,而且丢掉了对学生品德、智能、性情、活力等身心素质的培养,是一种惟理、教条、片面的教学观。

创新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还表现在三大基本特征上:传统教学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讲授中心,而创新教学是学生中心、能力中心、活动中心。

创新是人的天性与天职,人人具有创造革新的巨大潜能,亟待有志的学习者去主动地自我开发、自我创新、自我造就。

二、创新实践的典型缩影

创新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活动教学,主张通过学习者自主的探索活动、典型的实践活动、虚拟的创新活动、模拟的问题情境等,去再生产科学、再创造文明、再发现真理,在此过程中完成创新素质的自我构建。这些活动既不

是理性的说教,也不是原始的实践,而是富有教育性、典型性、模拟性的创新实践的整体缩影与高效重演,是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哲学道德等文明成果创生过程的整体缩影与高效重演。这样的活动具有真实感、形象性,鲜活感、生动性,亲切感、情意性,神奇感、高效性,完整感、全面性;它源于创新实践而超越创新实践,是典型化、理想化的实践缩影。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又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全息缩影与高效重演。恩格斯曾经指出,个体人的发展是生物进化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两个缩影,其一是“十月怀胎”的生育过程,高度概括地重演了历经几十亿年才完成的从原生质到类猿人产生的漫长历史过程,也就是说,人的生育过程是人类“生产”过程的全息缩影与高效重演。这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神奇杰作。其二是“育婴成人”近二十年的养育过程,即家庭、社会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过程,又高度概括地重演了人类历经几百万年才实现的从蒙昧自然人到文明社会人的文明化发展过程。也就是说,教育是人类文明化“再生产”过程的全息缩影与高效重演。这是作为文明使者的人类的伟大杰作。

当代有一门可与“系统论”相并列的新学科叫“全息缩影论”或“重演论”,认为宇宙间一切子系统都是母系统的全息缩影,子系统含有母系统的全部信息(基因)。例如生物体的细胞是该生物体的全息缩影,含有生物体的全部信息。据此可以“克隆”植物、动物甚至人体。这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当然,要实现高效重演还有许多控制条件和特殊规律。

根据“全息缩影论”原理,教育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或人类自身文明化再生产的全息缩影与高效重演;而教学则是科学文化创生过程的全息缩影与高效重演;教学的本质是人类文明的再创造、科学文化的再生产,是人的素质的再创建。根据这一原理,创新教学应以活动教学为基本形式,并且每一单元都应是创新实践的典型缩影,每堂课都应创设创新实践的模拟情境,都要激励学生对典型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和创新尝试,都要发扬历史名人、科学大师的创新精神、高尚品德与伟大人格。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德智体美等整个精神世界都得到“全息”的影响和全面的发展,并且从根本上造就自己的创新本性,成为创新人才。

创新教学过程是“文明创新实践的典型缩影”。体现这一原理的光辉范例是“情境教学”和“尝试教学”。李吉林老师创设的生活情境、艺术情境、问题情境、实践情境,就是多种典型化、艺术化的创新实践的精彩缩影。她摈弃

?

6?

了传统教学惟理教条、空洞说教、抽象认识与死记硬背,其每一节课都是丰富多采、生动逼真、人为优化的创新实践的虚拟缩影,是陶冶情操、探索规律、掌握知识、训练操作、想像创新、展示才华的愉快场所。“尝试教学”精心设计系列化的尝试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自主地探索、尝试、想像、创造,正如科学家进行科技创新一样,在模拟实践中亲自获得真如,既真切又高效。

总之,创新教学以“文明创新实践的典型缩影”为基本原理,在理论上是精辟而正确的,在实践中是成功而高效的,这是创新素质教学观的核心。

三、创新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典型实践原则。

创新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典型优化的实践活动,它不同于抽象、教条的理论说教,又不同于漫长、低效的原始实践,而是对创新实践的高度概括、优化整合、典型精缩与高速重演。它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实践”的规律,又完整地体现了知情意能、德智体美等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规律。运用这一原则就要创设典型优化的实践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体验、研讨、创新,重点在“两个飞跃”和“一个加工”上下工夫,这“两个飞跃”即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再从抽象的理论到具体的实践;“一个加工”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综合、结构重组的理论加工。体现这一原则的教学模式是:A1创设情境、探索规律,B1研讨启迪、思维创意,C1变式训练、反复体验,D1奇思妙想、实践创新。

(二)文明创新原则。

创新教学“主张以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系统知识,并在经验重组和交流活动中实现对已有认识的突破与创新,达到情感行为的升华和提高”。这就需要设置一系列仿真模拟的创新实践活动或典型现实的创新实践活动,着重培育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虽然文明成果是前人首创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领域;教师切忌把现成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正如过早地把谜底告诉学生一样,剥夺了学生探究尝试、想像创造的机会;而应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研究知识的创造过程,学会创新思维,体验创新情趣与甘苦,在自己发奋探索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把知识再创造出来,把创新潜能开发展现出来。体现这一原则的教学方式是:A、设置课题、尝试探究;B、点拨研讨、集思广益;C、聚焦论辩、攻克难题;D、活用原理、发散思维;E、深层发掘、高层创新。

(三)素质目标原则。

创新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发展造就学生的创新素质,不仅学会创新,而且追求创新、坚毅创新、持续创新,形成创新人格,造就创新能力,核心是练就创新思维;并且将创新知识、创新智能和创新品格有机合成为创新素质。这就要求教学中要把素质点作为教学的基点或目标,用素质点代替传统的知识点,用素质群代替传统的知识面。所谓素质点是相关的创新知识、创新智能与创新品格的有机结合点,如科技素质是相应的科学知识、科技智能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点。所谓素质群是与创新实践相关联的素质网络或素质系统。如学习建房,不仅要学习建筑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学会创新设计、预算采购、公关施工等基本功,懂得建筑文化、体现建筑文明与职业道德,参与典型的建筑实践,形成创新素质。体现该原则的教学方式是逐级达标的目标教学。现按照简约实用的原则试给出三维素质目标的四级标准,聊作参考:

A1知识:感知(事实)——理解(本质)——活用(规

律)——变通(创意)

B1智能:探索(发现)——分析(综合)——操作(驾

驭)——创新(自由)

C1品格:需要(动机)——兴趣(激情)——追求(理

想)——献身(信念)

(四)自主发展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自主参与、自我表现与自主发展。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主动地发展自己的身心素质。自我表现是人内在的本质需求和本质性能,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形式,也是一个人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根本动因,是造就各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动力源头。学生只有成了学习的主人,才会主宰自己的命运,进而激发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觉能动性;才会焕发由衷的主体需求和主体性能,如成才动机、创新欲望和创业追求,激发事业心、成就感和必胜心;才会亲自品尝成败的酸甜苦辣,磨练自己的意志毅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决断的优良个性;也只有自主发展,才能有效地扬长补短、以优带全、整体优化。实践证明,那种外加式强制性教学,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与优良个性,造成顺从的庸人与高分的蠢才。

(五)教学协同原则。

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与整合。创新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文明创新与素质构建,教学的主要矛盾不是教与学的矛盾(这是传统教学的观点),而是教学目标与教学能力的矛盾,教学目标是教的目标与学的目标的有机整合,它是社会需求与育人需求的反映;教学能力是教的能力与学的能力的有机整合,它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

?

7

?

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现实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或缩影。创新教学的基本格局是:教师是领路人(指导),学生是主力军(主体),师生配合,教学协同,联合攻关,共同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共同塑造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出目标、创设情境、激励探索、教为学导;学生主动求学、亲自攻关,动手、动脑、动口,对知识自求得知,对真理亲自发现;教师指点迷津、导引方向、激情奋志、启思导研;师生同步、以学为主、教学协同、生生互助,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创建自身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品格结构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共同实现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创新素质的构建。

(六)内化外化原则。

创新教学实行“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方针,把创新活动作为发展学生创新素质的基本途径。设计典型优化的创新活动是创新教学的首要环节,而以活动促发展的效果则取决于学生对活动过程的把握。完整的活动包括两部分,一是外部的物质的实践活动,即实物性的感性操作活动;二是内部的精神的心理操作,主要包括观念认识、情感体验和意志实现三个方面。学生主体通过外部活动(如观察、探索、社交、操作、领教、变革等)实现对客观规律和科学知识的内化,从而改造与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品格结构及素质结构;同时,学生主体又通过内部活动(如理解、思维、想像、创意、表达、激情、奋志、定向、壮胆、实行、坚持、追求、自省、自律、创新思维等)实现对精神意识和内心世界的外化,同样改造与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品格结构及素质结构。在教学实践中,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是密切结合、互相转化的。正是由于通过外部活动及其内化、内部活动及其外化的转化过程,学习者才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掌握和主体力量的发展。活动教学要把内化外化及其转化作为中心环节。

(七)共生合作原则。

共生效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自然法则。根据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理,系统内不同要素的合理组合,会收到优势互补、共生互利和整体优化的效果。实践证明,“优生”并非全优,“差生”并非全差,有的“心灵”,有的“手巧”,有的“人和”,有的“志高”,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家互相合作、互帮互学,可以采长补短、聚优变新、转差育优,使差生获得矫正进步,使优生获得强化完善;当一次小先生,胜过当十次学生,见识更广博,学问更过硬。大家在各自的角色中共生互助,实现自我价值和共同价值。共生合作如果搞得好,会产生巨大的聚变能量。实行这一原则,可以组建学习小组(例如前后桌四人一小组,八人一大组),经常围绕研究课题,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争论、辩论;经常协作研究、共同活动、合作共事。此法效果极佳。

(八)“活动——发展”原则。

“以活动促发展”是创新教学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模式。相关论述很多,此处不再赘述。

(九)“合作——竞争”原则。

竞争与合作是人类兴旺发达、事业发展进步的两大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学的有效方式。竞争是利用优胜劣汰、新兴旧亡的客观规律争取优胜权、发展权的斗争,人和事物的前途命运取决于自己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只能在竞争中发展,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竞争精神就是英雄主义精神,竞争思维包含着发展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21世纪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纪,我们的创新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同样,优化组合了的整体力量远远超过个体力量之和,协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前提,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社会能源,也是创新教学的智慧源泉与成功动力。协作精神就是集体主义精神,协同思想就是系统论的整体优化思想,聚优变新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合作竞争是两种精神的辩证统一,如果把竞争比作核裂变的话,合作就相当于核聚变,它们都能释放巨大的创造核能。

(十)“掌握——创新”原则。

学习知识与本领,掌握是基础,创新是目的。人的思维可分为会意思维与创意思维,会意就是理解,就是认识世界;创意就是创新,就是改造世界。创新教学提倡“掌握学法”,它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以掌握学习为策略,以目标教学为基本环节的教学方式,通过定标示标、攻标达标、反馈矫正、成功激励、效果补救、学习互助等途径,实现大面积大幅度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更加强调“创新学法”,它是以小组激励学习为基础,以课题研讨为中心,以活动教学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索、尝试解题、研讨争辩、激发创意、实验操作、创新设计等环节,优质高效地开发、造就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创新教学以崭新的教学观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新兴、优越的教学方式。

?

8?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_1

---------------------------------------------------------------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 教学原则与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 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指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选择)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的思维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的。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 启发性原则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 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善于用启发式问题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 1 / 4

第斯多惠也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自己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3 巩固性原则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4 循序渐进原则我国古代《学记》中就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主张: 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这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乌申斯基、布鲁纳等也都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 因材施教原则(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裴斯泰洛奇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 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罗小丽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罗小丽 【摘要】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数学素质、数学品质是教育研究的课题之一。注重数学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应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素质教育智能数学品质 一、数学素质及意义 数学素质是在人的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与能力的总称,它包 含三个方面的意义: 它不是生来具有的,是通过数学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即数学素质是教 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数学素质是数学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数学 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数学素质,只是在数学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上,才能使数学素质的 养成和提高有了保证;数学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实践再现的。因此,数学素质影响和左右 着人们对待外界的理性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将数学素质概括为人对自然,对社会的 理性态度,即数学品质。 二、数学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数学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应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即更加重视学生“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中学教学主要是打好数学基础,初步掌握数学的语言 和工具,学会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培育一种数学审美情操。 1、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可以看出, 加强实践环节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平面的概念,它是平滑无限延伸的面,是由无数个点线组 成的图形,它即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又是很抽象的一个数学概念,让学生接受起来有点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从生活实践提炼出“可视”的东西,以利于学生接受。比如 一张纸,平放在桌上,它就说明了平面的一个“面”字,进一步看较大的桌面,纸贴在桌面上,桌面大,把纸也包含在里面,解释平面的延展性,平面是无限延展的,不可比较大小的,从 而再讲平面的表示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比如说,数学归纳法是用两步法来完成判断与自然数有关的归纳猜想命题的正确与否,把 这两个步骤比喻为攀登无数级台阶的过程,完成第一步,表明我们登上第一级台阶,完成第 二步,表明我们有能力从任意一级台阶登上更高一级台阶,只有这两步都完成了,才能完成 登台阶的工作。对归纳过渡的证明技巧,依据题型,进行全面分析、小结,这样通过比喻、 演示实践、直观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有血有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观察、归纳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数学的智能素质。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数学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 化素质之目的。 在教学中应体现四个特点:一要面向全体学生,备课讲课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从学生的 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抓好两头,使尖子生学有专长,后进生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让全 体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都得到发展。二要着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把重点转移到发展 和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上,以及对学生的自学、观察、思维、记忆、表达、研究和组织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 新工作会议综述 作者:李丹董少校张晨出自: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5日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12月2日至3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经验,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会议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这次会议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也是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关于教学工作的会议。会前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了本届政府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抓住当前关键战略机遇期,切实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用两个“前所未有”,强调了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都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了系统规划和部署,职业教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 袁贵仁指出,一定要深刻领会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是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快速发展。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870万人,在校生近2200万人,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但同时,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大与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对此,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总结说。 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批示、袁贵仁部长的讲话和鲁昕副部长的总结引起了与会600多名代表的强烈共鸣。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表示,近20年来,上海中职教育走过了从“做大、做强”到“做强、做精”的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理念,上海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做精、做特、做强”,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云南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杨伟介绍说,2010年,云南职教招生人数第一次突破了30万人,高中阶段职教首次超过了普教。“职业教育发展正从注重规

浅谈初中数学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素质教育论文 澄迈三中何永富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学生为宗旨。素质教育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已不再仅仅关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而更加注重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把素质教育渗透于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应根据初中数学的教学规律对教学不断总结思考、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多设计趣味性较强、与生活接近的内容。课改下的新教材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知识更趋于直观、有趣,使学生入门便能产生兴趣,这

样学生思维随兴趣应用而生,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如在一些复习题中列出各种银行标志找出属于对称图形的有哪些,既可以掌握一些数学内容,也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在新课改下进一步研究新教材,认真探求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心理特征,科学地驾驶课堂,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预习、复习、课后作业也注意让学生多观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优化的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提高了学生兴趣,给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身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

谈创新性教育 一、创新教育--时代对教育的必然选择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别无选择地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充满竞争同时又充满机遇的新时代。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当令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江泽民同志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这实际上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内涵与取向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调整。 2000年1月,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划》,明确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以培养造就一批高水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0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进创新教育实践,已成为当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的新使命。 我国的教育曾经历过两次重要的大调整。一次是进入封建社后,为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而形成的以科举考试为基本形式,以经史之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另一次是近代以后形成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大大加强了现代科学知识内容的"新式教育"--学科教育。今天,我们实际上正面临着第三次教育大调整。因为植根于农业经济社会、后来在工业经济社会日趋成熟的当代教育,已难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华民族能否在21世纪实现强国梦,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根本上作出变革从而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也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出大批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事实上,如何根据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作出积极的调整,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性的问题。1999年,世界银行发表了《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其主题就是:"有利于发展的知识"。(Knowlege forDevelopment)这份报告呼吁各国利用知识积累的增长来实现增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并充分肯定了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知识战略。该报告着重强调,知识经济的出现,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新机遇,发展中国家需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知识更快地生产、传播与使用,当然,关键的问题是形成有效使用知识的能力,跻身全球知识经济的分工体系。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履行其特殊的历史责任,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方面,在国家形成有效使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从而为我国在21世纪更有力地脐身全球知识经济分工体系作出贡献。--以上是我们对创新教育必要性的一点认识。 二、浙江省推进创新教育的认识框架与研究方案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 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素质的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 成分,因此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不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增养,也同样担负着提高学生整 体素质的任务。 一、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基本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数学教学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 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学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准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数 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范围和内容正在发展着深刻地变化,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改革中,如何使数学教育的内容更适合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一个应当引起人 们重视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数学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的重要学科 数学高度的抽象性的严谨的逻辑性,决定了数学这门学科在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方 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以往的数学教学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还应该进一步研究数学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制定出具体的、可扣作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3、数学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现在社会信息的快速增长,科技的高速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有扎 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还有敏锐的思考力、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适应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 些良好的必理品质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数学无疑是培养学生这些心理品质的 最好学科之一,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可以学会许 多重要的思考方法。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 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 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 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号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 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 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 的教学,注重要领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

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建议-教育文档

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作为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环 节备受人们关注,由此展开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教学 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推进新一轮的小学教学改 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文章主要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并提出一些推进小学教 学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一、当前小学教学的发展现状 结合当前小学教学的实际状况,文章进行总结概括,主要将问题归结为一 些几个方面,具体包括: 1. 教学形式单一,?W 生处于被动状态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时期,很多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的诱导,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却不注重这一问题,在教学形式上还是像过去传统的方式一样,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专心的听取老师讲授的内容,没有师生之间所不可缺少的互动,这显然忽视了这一阶段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长期如此,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必然造成对学习的错误认识,难以促进各项能力的培养。 2. 师资队伍有待提高,对改革认识不足 小学师资力量存在不足一直是制约小学教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教师是终身制的职业,工作稳定而安逸,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普遍思想懈怠,尤其是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教学设置相对于中学来说内容简单,只要按照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表进行授课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如果进行改革,就会使他们失去当前安逸的生活,进行一定的探索和研究,这显然会造成他们当前的利益的丧失,这种对改革的片面认识直接制约了小学教学的发展,更没有改革和创新之言。 3. 教材设置随意,脱离现实需要

关于创新教育的一点感悟和思考

关于创新教育的一点感悟和思考 在经过单位对创新教育的解读报告会后,我谈谈感触相对深的两点,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重点我认为放在“育”上更为契合,先有教而后育,教并不是死板教条,人类发展至今,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会使用工具创造文明,文明的延续依靠语言,我们传播的唯一性是诉说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因为我们的延续,后代得以依托语言创造出许多没有的东西,这是除智人外的生物做不到的,这无疑揭橥了“育”的意义。 人类的历史是在不断的创造更新,而且是反复更新交叠,螺旋式上升,在这个庞大的发展规律中存在着千千万万的以个体为单位的创新工兵,眼下这个三年行动就是其中一份子。 基本原则是任何事物的法则,创新教育也一定有,抛开一尘不变的内容,我格外的注意到了第四点,即“课堂内外联动、线上线下链接,让创新教育时时处处泛在、学习时空重构”。现在我们讲大数据时代,作为培养这个时代的工程师的学校,我们必然是要和时代环境密切联系,旧时讲生活本身是本书,他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校里校外都是学习的场所,可能现在多了沉浸式体验,我们得走出去。毕竟灵感不只是在学校里。 第二个是重点任务里第二条第五点,即“职业教育:显一技之能、重工匠精神鼓励创新创业”。我们的教育中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投入社会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只不过大家的形式不同,有些人作为员工,有些作为老板,有些二合一身份,自从人类社会建立以来大家就没有停下来“叮叮叮”的脚步,我们可以和熟人或者陌生人一起通过某种契约同为了人类的延续建设着,我们从小在学校学习了知识,修炼了技能,最后在社会大舞台彰显自己的风采,人类文明光靠延续是不能走出今天这样的灿烂多彩,几个大的时代革命无一不是重要的转折点,而转折的动力正来自创造,所以说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如果将来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这就是不存在的,既然立足你就要拿出立足的本事,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投身于应用当中,说到这还不是特别重要。现在讲究高效率,我认为效率从根本上讲就是因材施教,鼓励激发学生的天赋,一旦一个人的潜能被挖掘见天日,之后便会开始高效运行他的一生。 虽然是三年行动计划,但是绝不单单是停留在数字上,我其实非常高兴看到并且参与到我们黄浦区教育局的这个计划当中,比起拟定,我更喜欢富有挑战的行动。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实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这一原则的提出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年龄小的学生用的几率大 2、代表人物:荀子,夸美纽斯 3、分类 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等 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等 语言直观: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 4、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形象化语言) 选教具,加讲解,防滥用,重语言 (二)启发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通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2、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善于提问,设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发扬教学民主 善提问,重实际,扬民主,调积极 (三)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含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2、代表人物:《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要求 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 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重系统,需灵活,主次分明,层次清 (四)巩固性原则 1、含义: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2. 代表人物: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3、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先理解,后巩固,重视复习多扩充 (五)量力性原则 1、含义: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2. 代表人物: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赞科夫(证实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性) 3、要求

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罗周鸿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①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为此,本文试就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个人浅见,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 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入手,因为每一个人的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民族素质是每一个人素质的融合和升华。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要使教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最大发展,以下两大教学措施不可缺少。 1.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首先,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成绩不佳儿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 其次,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显然,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上不可能整齐划一。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去有针对性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2.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注定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点看法: 1.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2.课堂教学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吧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素质-最新范文

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素质 摘要高校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根本在于教师要有创新素质。在分析创新教育对教师创新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创新素质的几个培养途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就是指以现代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创新学理论,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师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进行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素质是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1创新教育对教师创新素质的要求 1.1观念创新 更新观念是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是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已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之主导。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1.1.1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 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应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这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本质是服务”,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是创造性发展的依据,没有个性难以培养创造性。因此,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发展,强调个性教育。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从学生差异入手,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1.1.2创新教育观念 所谓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从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

创新教育改革论文以创新教育引领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改革论文以创 新教育引领教学改革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教育改革创新论文:以创新教育引领教学改革 摘要:创新教育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具体实现形式。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学改革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本文分析了当前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因素,并以创新教育为理念提出了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新体系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希望能对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启示。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一、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概述 1.创新教育。进入21世纪,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是:加强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素质教育。为适应这一价值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展开。素质教育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阵地,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更侧重强调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

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 3.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新世纪的教育改革是以创新教育为理念,素质教育为实现形式的,所以处理好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对教育改革的成效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明晰二者关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二是素质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它同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创新,包括大到教育目的、教育理念的创新,小至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新世纪的素质教育改革正是实现这一价值取向而实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二、当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1)重视知识传授,忽略学法研究。长期以来,教师重视的是传授知识,强调的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不考虑学生能否消化和理解,即所谓“填鸭式”教学法[1]。这种忽视对知识技能获取过程指导的教法,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创新教育与教育观念的更新

创新教育与教育观念的更新 [摘要] 创新教育,是即将来临的21世纪对人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对自身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够自至济已见端倪。在这个时代,人的素质,尤其是人的创造力的大小成为最关键的因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接见两院院士时他再次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育观念;新学生观;新教学观;新教师观 [前言]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的提出无疑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教师教育对此观念转变。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只有从思想上更新了观念,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实现创新教育。具体说来,更新教育观念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教学和教师自身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现。 [正文] 一、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创新教育,是即将来临的21世纪对人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对自身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够自至济已见端倪。在这个时代,人的素质,尤其是人的创造力的大小成为最关键的因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接见两院院士时他再次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钦要。人的创造力固然与天赋有一定联系,但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因此,从小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教育由此提出,它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贯彻创新这一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是要把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压抑中解放出来,恢复他们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性,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并具有实动能力和创造精神。 二、新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对学生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是弱小的,没有能力的,可以支配的,强调他们没有知识、没有能力、缺乏独立性的一面,忽视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发展的必然性、可能性。实际上,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 1、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 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正如《合作教育学》中所指

第八章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第八章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本章重点 了解小学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1、内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规律 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指导教学的全过程,既指导教 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 2、教学原则体系: (1)、直观性原则:指依据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实物、模像等 直观手段,让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的感知认识和经验。 (2)、启发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 力,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按照一定的逻辑系统,根据 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持续、连贯、系统地展开,使学生掌握 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通过经常性的复习,使学生牢 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5)、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 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即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6)、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 论的指导下进行,即教学中要做到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

品德教育统一起来。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小学教学应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注意结合具体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提 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发展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理解小学教学方法的内涵、分类、选用依据 1、内涵:小学教学方法是小学教师引导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 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包括小学教师教的方法 和小学生学的方法。 2、分类:(1)、根据教学任务,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学生获得知识 的方法、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方法以 及巩固检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根据信息接受与表达的方式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听、看、读等活动,让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方法, 另一类是讲、写、用等活动来指导学生表达信息的方法; (3)、按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 讲解法、图解法、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讲解法、图解 法、讲述法、模拟法和启发法等。 (4)、按照学生认识活动形态: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直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3、选用依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方法

浅论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课堂教学在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 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 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只有通过自己理解获得的知识,学生才能进行创新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集成的优势,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等信息通过多媒体集成处理,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同时由于多媒体能在很短时间 里显示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 自己的看法,并在互动式探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 三、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容忽视,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并掌握好基础知识,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质的升华,才能有所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 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回 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不只是让学生验证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寻找真理。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学生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提出问题,而提出问 题远比回答问题重要。李政道教授说得好:“学问”就是学习提问,切莫将“学问”变成“学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置于学习数学的主人地位,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 导者、合作者,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好奇、好发现的心理, 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索,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 四、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求知欲比知识更重要,有好奇心,就有寻求结果的欲望,求知欲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节课时,可让全体学生每人画一个凸多边形,并动手测量 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说:“不管哪一位同学,只要告诉我你画的多边形边数及这个多边形(n-1)个内角的度数,我就能立即猜出剩下一个内角的度数。不信?同学们可以试一试。”由于 这个问题新颖,同学们感到惊奇,从而调动了学生认真钻研的积极性,创造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都有好胜心,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 信心。教师要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 进步。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可出一道简单题让两位成绩一般的学生到黑板前表演,并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做得快。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余时 间可找一些有趣的难度相对高一点的题目让他们做,并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思路新、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