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地理复习笔记赵济 (1)

中国地理复习笔记赵济 (1)

中国地理复习笔记赵济 (1)
中国地理复习笔记赵济 (1)

中国地理专题一

1、中国地理的定义:中国地理是一门区域性综合学科,以中国整个国土及其各个区域为范围,以中国区域自然结构为基础,开展经济和社会文化结构的研究,开展中国区域内人地关系的系统研究。中国地理探讨中国区域的自然地理现象与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结构、地理过程(区域演变过程)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揭示中国区域的人地关系系统,阐明中国及各地理分区的区域特征。

2、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又叫“亚洲高压”或“西伯利亚高压”。因位于蒙古及西伯利亚南部而得名。属于半永久性冷高压,是在海陆热力差异作用下形成的反气旋。北半球最强大的冷高压,高压中心强度最大值可达1050毫巴。因其位置而得名。

成因:大陆的迅速冷却、稳定的雪盖,形成强烈的冷源,地面气压很高。平坦辽阔的高原面也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

10月开始出现,1月最强,其强弱变化决定中国冬季冷空气的活动。

蒙古—西伯利亚是北半球冬季最寒冷的地方,大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北半球最强覆盖面最广的高压。是亚洲季风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压中心位置在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压一带,春季东移,盛夏时消失。受高压控制区天气晴朗,严寒。其高压脊经常伸向我国北方,强烈的西北气流南下时常形成寒潮天气。另外有西南风吹向北冰洋。

3、气压场

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在空间范围内的气压分布情况为空间气压场。某一水平面的气压分布情况称为水平气压场。了解气压场的基本型式和空间结构,对于进行天气预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

4、寒潮: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发生在极地大陆气团与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之间,主要在北部地区,以内蒙、东北、华北出现频率最高,强烈降温和大风,东北雨雪。

5、昆明准静止风:冬半年形成于中国云贵高原东侧的静止锋。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与西南暖流(热带高空气团的移动)之间形成的锋面。云南晴朗,贵州阴雨。又称云贵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主要由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南气流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演变而形成。云层低而薄,易形成连阴雨天气。贵州高原“天无三日晴”便同昆明准静止锋活动有关。多出现于冬季,其间出现日数约占全年1/2。锋区位置多在贵阳与昆明之间,略呈西北——东南走向。

6、华南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是指活动在中国华南一带的准静止锋。为陆上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与海上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之间形成的锋面,是江南冬春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春雨多于冬雨。多为南下冷锋减速演变而成,常与空中切变线相配合出现。其主要天气特征为锋上层状云系,有明显降水。因锋面坡度很小,雨区不限于锋线附近,而分布在地面锋线与

700百帕空中切变线之间,如果暖气团潮湿不稳定,锋上可出现积状云和雷阵雨天气。是影响中国华南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

华南准静止锋主要活动于南岭山脉或南海地区,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多出现于冬春两季,秋季出现最少。冬季降水不强,春夏季可发生暴雨,持续数天,甚至10天以上。

华南准静止锋的位置,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冬半年,锋面北侧冷高压势力

强大,锋区位置偏南;夏半年,锋面南侧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使锋区位置偏北。

7、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级。

8、商品粮基地(shānɡ pǐn liánɡ jī dì )即“粮食生产基地”。历来以产粮为主,粮食商品率较高,能稳定地提供大量余粮的农业生产地区。

具备条件:

①粮食生产条件较好,高产稳产农田比重较大,余粮较多;

②人均占有粮食数量多,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且投资少而见效快的地区;

③粮食生产集中连片,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基本类似,便于统一规划、建设和布局生产;

④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粮食生产用地与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生产用地矛盾不大,交通运输方便。

○5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我国全国性商品粮基地:

(1)太湖平原(2).鄱阳湖平原(3)洞庭湖平原(4)江汉平原(5)珠江三角洲(6)江淮地区(7)成都平原(8)松嫩平原(9)三江平原

9、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8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它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总面积406.9×104 km2,占国土面积42.4%;规划造林3 508×104 hm2,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将分3个阶段、8期工程实施。三北防护林的第1期工程,从1978—1985年,累计造林666×104 hm2。第2期工程是从1986到1995年,提前1年超额完成规划造林任务1 333×104 hm2。这些树木全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9%。从1996年开始的第3期工程历经5年时间,造林400×104 hm2,投资78.56亿元。

三北防护林第1、2期工程已经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 100×104 hm2受风沙侵袭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粮食增产10%~30%。12%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10%的沙化土地得到控制,4×104 km2的沙漠得到了绿化,133×104 hm2沙地被改良成了农田、牧场或果园,有893×104 hm2的沙化、盐渍地、牧草严重退化的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数十万牧民在沙地中安家致富,黄土高原3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10%以上。

三北防护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规划范围包括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中北部、陕西、晋北坝上地区和东北三省的西部共324个县(旗),农村人口4400万,总面积39亿亩。以求能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

10、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11、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1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在中华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整洁优美,字形多样,铿锵圆润,故中国书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者中华文化;中国从汉代开始就设立了史官,说明历代皇室对历史的重视,中国历史之长、纪录至今这些是外国怎么都比不上的,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其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独特性:中国的传统书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如四大名著、资治通鉴、菜根谭,其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塑造了一个礼仪之邦的形象,让炎黄子孙得以二世、三世至万世延续下去,中国的戏曲国画也是匠心独具,如京剧、豫剧、越剧、山水画、宫廷画等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以其整体性、实用性在明清之前走在世界最前沿。区域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千差万别,由于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各地相互借鉴、相互容纳,形成了具有区域性的文化。民族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如雕刻建筑艺术、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

14、季风:大范围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现象。如中国东部夏季盛行

东南风, 冬季盛行西北风, 分别称夏季风和冬季风。

15、三峡工程: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16、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中国范围内的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体及人地关系。

17、中国地理学科特性: 区域性;综合性;统一性(人地相关性)

18、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1)了解中国国情,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为区域地理学的复兴与发展服务。(3)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19、国土整治: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具有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其任务是结合广大区域的经济建设进行组织管理。

不同地区的国土整治:(1)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2)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共性明显,区域特征显著(3) 河流的治理:长江由于流域面积广,降水量大,支流多且水量大,汛期长;再加上中上游山区滥伐林木,水土流失严重,河湖淤积,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导致中下游地区洪涝严重。(4) 黄淮海平原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强调“因地制宜”。一是低湿地的“鱼塘—台田”模式,二是盐碱地的治理,主要通过科学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使土壤脱盐。(5)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6)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东北地区是全国传统而又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商品率高达60%,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主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大豆、甜菜、亚麻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是最重要

的商品粮基地,农场以国营为主。三江平原所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7)交通运

输建设:西南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对本区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地形地势对自然条件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最大。(8)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工程的源地是塔里木盆地,目标地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对于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保持生态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为沿途各省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9)城市新区的发展:海市的发展有其优越的区位条件,这些有利条件既包括便捷的交通、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素质的劳动力、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等社会经济条件,也包括温暖的气候、平坦的地形、充足的水源等自然条件。开发浦东新区的作用

一是解决上海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问题,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二是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10)海岛和海域的开发:海南岛的开发保护要针对海岛的特点,包括区位特点、资源特点等。如针对海岛自然环境环带状分布的特点,在海岸带、丘陵台地环带和山地丘陵带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针对热带资源的特点发展热带经济作物与“大温室”的作用;针对海南岛的热带海滨和岛屿及少数民族风情特色,建设旅游区等。海洋环境保护一是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环境的发生,二是强调公民参与和提高环保意识,三是重视海洋环境、管理和监测工作。

20、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习惯上把我国境内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把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其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为季风区。

传统季风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的东南部

包括高原季风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东以南

22、季风和季风的形成: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23、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划分标准

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我国干燥度<1.00的地区。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上,空气湿润,蒸发量较小。自然植被是各类不同的森林,耕地以水田为主, 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他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及东北三省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半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我国干燥度在1~1.49之间的地区。降水量一般在400~800mm之间。自然植被为森林草原和草甸草原。属湿润地区森林带和半干旱地区草原带的过渡。耕地大多是旱地,水田只分布在有灌溉的地区。包括东北平原大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东南部以及青藏高原东南部。海南岛西侧降水量虽大于800mm,但因终年高温,蒸发量大,也属此类。由于华北和东北地区降水集中夏季,故春旱严重。

半干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我国干燥度在1.50~3.99之间的地区。降水量一般在200~400mm,蒸发量明显

超过雨量很多,自然植被是温带草原,耕地以旱地为主。包括内蒙古高原的中部和东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整个半干旱地区从东北向西南分布。该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牧区。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我国干燥度大于4的西北内陆。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内蒙古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很多地区甚至小于50mm。自然景观是半荒漠和荒漠,只有在有水源的地区可发展绿洲农业,局部地区可发展牧业。

湿润-半湿润:基本就是秦淮一线东北那块是长白山、小兴安岭

半湿润-半干旱: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大兴安岭

半干旱-干旱:昆仑山天山内蒙古高原

24、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重要意义表现在: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2.我国年降水800mm等降水量线

3.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即水稻和小麦主产区分界线

4.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5.相当于我国一月份平均气温零摄氏度的等温线

6.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7.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

8.河流无冰期和有冰期的分界线

9.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 10.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25、中国人口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由地理学家胡焕庸于20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称胡焕庸线。以此线为界(程阳注:当时中国包括现在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勿忘国耻:外蒙古是这样被割走的),东南半壁占国土面积的42.9%,人口占94.4%,西北半壁占57.1%,而人口仅占5.6%。黑河——腾冲线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两边地理、气候迥异,所以它不仅是我国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胡焕庸首次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存在着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爱辉(今黑河)-腾冲线,这条被国内外学者名之为“胡焕庸线”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时至今日不仅基本稳定存在,而且被发现对其他人文地理景观也很适用,具有广泛的科学价值,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西部大开发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6、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中国文化结构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在人类交往能力较为低下的时代,这是一种半封闭性的地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

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形成之后,还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在先秦时期,华夏族与戎狄蛮夷各族不断交融,思想上百家争鸣,经济和政治制度不断调整。自汉至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并带给汉文化许多新鲜的思想成分,北方游牧民族进一步与汉族融合杂处,西域文化也大量传入,直到唐宋之时,又经历了第二次大调整,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已经形成。在元、明、清三朝,汉文化不仅在更大的空间和更深的层次上,经历了与北方民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而且开始与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从清末到民国又进行了第三次全方位的调整。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1)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①求实入世的生活态度②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2)基于宗法—专制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

①“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模式②层叠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结构③“大一统”的理想

目标

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①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现代化,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造新文化

②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以至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27、农业:利用动植物的生命过程采取一定的人工定向培养而获得物质资料的部门

28、中国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1)有利条件:①复杂多样的农业自然资源②悠久的农业历史③充足的劳动力④巨大、稳定的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为农业提供服务)和生活资料市场(农产品销售)

⑤农业科技具有一定基础

(2)不利条件:

自然因素:水资源方面的缺陷比较明显:部分地区缺水,洪涝干旱频繁,农业成本高;丘陵山地高原比重大,后备耕地不足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过多,粮食生产压力大,人均资源不足;农村的社会难题多:三农问题,农民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人口太多,剩余劳动力就业难,农民生活水平低,二是人的素质不高。;农业科技落后:教育落后导致科技乏力;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发展资金不足。26、种植业生产布局

种植业又称耕作业或农业(狭义),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大类。

解放至今,粮食作物生产始终居第一重要位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生产是农业的基础。

(1)中国粮食作物生产布局

A、作物种类较多、稻谷生产突出

a、种类多:禾谷类(稻、麦、玉米、高粱、小米),薯类(甘薯、木薯、马铃薯),豆类(大豆、绿豆、蚕豆、豌豆、赤豆等)。

b、种类多的原因: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农业历史。

c、中国粮食生产中,水稻、小麦、玉米是三大主产,它们的播种面积占全国耕地的70%以上,产量占80%以上。其中水稻的播种面积占30%,产量占44%左右。故把水稻、小麦、玉米称“主粮”,其余的称“杂粮”。

d、中国水稻产量世界第一,玉米产量世界第二,小麦产量世界第三。

e、杂粮因种类杂而得名,也很重要。

f、杂粮的作用:调剂口味;饲料、工业原料;种类多分布广,对条件要求不高,容易种;自然灾害后的重要补救措施。

B、规模大、发展快

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总产量世界第一,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名列世界前列。

粮食生产是我国种植业的主体。中国农业用地的70%是种粮,农业产值的近一半也是粮。

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

C、分布普遍、相对集中

分布普遍:以县为单位,全国2829个县级行政区(1741个县)中除极少数牧区、林区外都有粮食生产。

相对集中:中国东部季风区集中了粮食播种面积的95%、产量的96%,而东部的粮食生产又集中在东部的平原、河谷及三角洲地区。

D、粮食生产的地区差异大

a、粮食作物的地区构成不同:大兴安岭以东、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西、古长城及青藏高原以北;青藏高原地区;秦淮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长城以南、秦淮以北、六盘山以东

b、粮食作物的产量水平有很大的地区差别

c、粮食的产销也不平衡:

有大量而稳定余粮: 黑、吉、皖、苏、浙、湘;有较多余粮而年际变化大: 鄂、赣、桂、川,渝;基本自给: 鲁、粤、豫、滇、闽、冀、琼、藏;缺粮: 晋、陕、甘、宁、蒙、青、新、黔;严重缺粮: 京、津、沪、辽。

(2)、主要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

A、水稻

a、南方稻谷集中产区:华南双季稻产区;长江中下游单双季稻产区;云贵高原稻区。

b、北方稻谷分散产区:东北早熟粳稻区:辽河中下游、吉林东部山间盆地、黑牡丹江半山区谷地。;华北单季稻作区:沿河湖洼地。;西北干旱稻作区: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的张掖、新疆的绿洲,全为抗旱早熟品种。

B、小麦

春小麦区:长城以北、六盘山、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

北方冬小麦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淮以北,是全国最大的小麦集中产区和消费区。南方冬小麦区:秦淮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C、玉米

玉米是中国北方旱作地区及南方丘陵山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分布大致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南一狭长带上,南北方共13个省、区、市,东北多于西南。之所以成带是由于在R>1000mm地区玉米不如水稻、薯类高产稳产,在西北R<350mm地区除灌溉条件好的川坝河谷外玉米不如春小麦、小米、高粱稳产保收。

D、薯类

主要包括甘薯、马铃薯,作为粮食、工业原料,中国南北方分布都广,播种面积大,北方主要是马铃薯,南方主要是甘薯。

(3)、中国的粮食问题

A、中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a、粮食总量大但商品率不高b、粮食生产水平不高c、粮食产量地区差异大d、粮食生产年际变化大e、人口增长的高峰未过、后备耕地有限f、部分地区地理环境不宜种粮g、季风气候旱涝变率大,储备粮不能少h、粮食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所以说中国的粮食问题没有真正解决。

B 、解决办法

a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

b 、继续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水资源的不平衡: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 (4)、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建设

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一系列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选定在地域上是连片的一些县,重点发展粮食生产,国家给以一定投资改善这一部分县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每年能向国家提供比较多的商品粮。故在地域上连片的能提供大量商品粮的区域就叫商品粮生产基地。

意义与作用:较好的效益;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生产技术水平以推动整个国家农业生产水平发展;有利于调整全国农业结构:中国农业结构变化取决与粮食生产;合理布局商品粮基地可有效减少粮食运输距离。

(5)、经济作物

定义:指凡是有特殊经济用途的作物,包括园艺、林艺、农艺,狭义的指农艺中的作物。实际上除饲料、育肥、食用外全算经济作物。

分类:①农艺:纤维(棉、麻、蚕)、油料(油菜、花生、芝麻、胡麻、向日葵)、糖料(甘蔗、甜菜、甜叶菊)、饮料(茶、可可、咖啡)、香料(留兰香、薄荷、香茅草)、药用(各种中草药)②园艺:果品、蔬菜、花卉③林艺:橡胶、漆树

经济作物特点:①商品性强:经济作物一般要经过加工才能进入流通领域,农民主要是进行商品种植,故经济作物生产要注意价值规律的作用②经济价值高③生产技术要求高、劳动力需求大④种类多、地域性强

中国经济作物生产布局特点:

①改革开放以来种植面积增加但波动性大:波动性大的原因在于粮食生产不稳定

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作物为主(占2/3以上),发展趋势是棉、油料比重下降,烟叶生产比重上升。(中国畜牧业不发达,纺织工业是强项,棉油的适应性好)

集中与分散并存:如油菜,全国都种但主要在长江流域的川湘鄂皖苏占70%。

②布局特点

宏观上看:种植普遍,大区域的相对集中。

微观上看:集中产区的棉花生产是相当分散的(全国棉花产区先要保证粮食生产)。

动态上看:生产中心从长江流域移向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

A、油菜:中国播种面积最大、地区分别最广的油料作物。

优点:品种多,适应范围广,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油肥兼收、用地养地结合;燕山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是越冬作物,利用冬闲地,不与粮棉争地。

主要产区:长江流域。

B、其它油料作物

花生:主产于鲁、粤、冀、辽、豫、川、苏、桂、皖、闽。

胡麻:主产于冀、内蒙、晋。

芝麻:主产于鄂、豫、皖。

向日葵:主产于东北、西北和华北。

C、糖料作物

南蔗北菜

甘蔗:主产于粤、桂、闽、滇、川。

甜菜:主产于黑、内蒙、吉、新。

D、其它经济作物

桑蚕:四川盆地、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是主要产区。

柞蚕:主产于辽、鲁、黔、豫西。

茶:秦淮以南,川、湘、浙、赣、皖、滇最多。

烟叶:分布广,云贵质量最好。

表4: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农业发展条件比较

29、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的影响

雨热同期就是说降雨和高温季节是同步的。例如我国的气候规律是夏季高温多雨,所以就是雨热同期的。就是说热的季节(就是温带的夏季)同时也是雨季,一般温带大陆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都是这样的,地中海式气候不是这样,它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即“雨热不同期” 雨热同期对农业的影响应该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有利的,一个是不利的。有利:水热充足,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因降水集中,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造成农业减产。

30、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频繁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风雹、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每年都有发生。自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区域性特征明显、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灾害共生性和伴生性显著等特点。

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处于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除现代火山灾害以外)在中国都有发生。

(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产生了最大的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处于季风环流控制下,气候不稳定,因此,东部季风区灾害点位集中于东部,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等灾害危害严重。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以黑河至腾冲一线为界(人口界线),东南半壁自然灾害点位多,西北半壁灾害点位稀少的特点。其中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东部的旱灾多发区,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

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表现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是旱灾多发区;洪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地震多发生在台湾省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集中在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严重;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总特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1.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主要原因是由于(1)由受灾体地域分布控制,我国东南部是人口稠密、农业、城市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2)受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制约,东南部季风发达,受海洋影响大,而且多山,各种自然灾害频发。2.自然灾害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域性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

中国的自然灾害基本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灾害的种类非常的多,除了火山以外,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国都存在,包括洪涝灾害、干旱,以及现在的地震。二是分布的地域非常广,在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的人口均受到地震、洪涝、海洋等灾害的威胁。三是发生的频率非常高,受季风性气候影响,一些主要的气候灾害,尤其是区域的洪涝灾害和局部的灾害非常严重,基本上每年都会有洪涝或干旱灾害;另外,因为中国处在太平洋、亚欧、印度洋板块交汇的地方,地震时常发生,这次玉树地震,专家们都将其解读为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四是灾害的损失非常严重。

31、我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3)垃圾处理问题(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5)水土流失问题(6)旱灾和水灾问题(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8)加入世贸组织与环境问题(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三峡工程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

(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3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问题:(1)、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落后,三农问题是中国当今社会突出焦点。(2)、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快,小城市发展缓慢,城市问题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突出的焦点问题。(3)、城市和农村自身职能的不协调,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4)、国民公平待遇问题(5)、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33、“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困境的成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当一个完整的社会被人为地切分为农村与城市之后,二者就从未能站到同一个发展水平线上。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温家宝总理就三农问题走访农民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34、中国各民族的分布

(1)大杂居: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分布、插花式地杂居在一起。表现在全国各省市区都有汉族居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交叉杂居。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县、市是单一民族居民。

(2)小聚居:大杂居外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聚居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现象。

(3)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集中在五区四省(云贵青甘)

自然环境:山地丘陵高原为主,8%的人口居住在62%的国土上,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原因: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自身的社会结构、生活习惯;环境的严酷;民族区域自治。

(4)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原因:大多位于边远和边疆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多为山区草原荒漠地区;邻近地区缺少经济中心的支持;生产和消费水平低,商品经济微弱。

①经济结构不合理:大多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集体、私人经济成分太少;产业结构中多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结构单一,少多种经营;产业结构中缺门多,地区优势不突出。

③经济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各个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宗

教、风俗)水平差异大

第一层次:与汉族接壤地区,壮回白维蒙土布等;第二层次:西部的多数民族,哈尼、傣、拉祜、藏、阿昌、哈萨克等及一部分居住在平坝、草原、平川地区、半农半牧与牧区的回蒙维等民族,只能维持生计。;第三层次:居住在边远山区的瑶苗藏回土家族等,简单的再生产都难维持,属贫困地区;第四层次:解放前基本处于原始公社末期的傈僳、佤、景颇、布朗、普米、怒、德昂、基诺、独龙、拉祜等民族,缺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世居深山腹地,与外界极少联系,是中国目前最贫困的地区。

③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远离中国现有经济中心和交通干线,直接联系缺乏;地广人稀,通车里程少;多位于崇山峻岭或自然条件差地区,不利于交通建设;村庄零散分散,人口少,不利于交通建设。

发展对策思考:认清地区优势;选准突破口,重点发展;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结合东部,东西部发展相结合。

35、中国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规模的庞大

(2)原因:A、人口基数大 B、增长速度快C、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快

(3)、人口因素的两重性①消费者:无条件的②生产者:有条件的

38、计划生育: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

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了一些调整。

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39、中国畜牧业生产布局:

(1)、概述

定义:运用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饲养繁殖以获取各种动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一般分为大牲畜、小牲畜(猪羊)、家禽三个部门。

地位和作用:食物、原料;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生活水平和农业发展的标志

发展概况:发展快,人均少,结构还不合理

发展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巨大,前途好

(2)、中国畜牧业布局类型

①农区畜牧业:农区以耕作为主但中国农区畜牧业比牧区畜牧业还重要,牲畜的80%,肉类的90%出自农区。

特点:畜群种类多、饲养量大:生猪的95%,牛75%,驴56%,骡92%,山羊70%在农区,只有绵羊、骆驼大量在牧区,家禽主要在农区。

畜牧经营以舍池(圈养)为主,生产稳定:只是在靠近北方半农半牧区和南方天然草地有少数放养;

农区畜牧业与农区耕作业密切联系:大牲畜以役畜来养(耕作动力、肥料来源),农区畜牧业靠粮,故农业发达地区畜牧业发达(川苏鲁豫浙),农区畜牧业有明显的南北差异;

今后发展方向:积极发展草食性牲畜(草山草坡与作物秸杆,现在养猪多耗粮);发展养禽业;提高生猪的出栏率。

②牧区畜牧业

分布:中国北部、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

概况:有草地40亿亩,可利用的大约32亿亩但质量好的少,牲畜以羊为主,85%是羊,其次是牛、马等,生产仍以天然放牧为主,圈养和饲养少。内部可分为东北及内蒙、西北、青藏,今后的发展一是要解决草原建设与保护,二是提高畜群的周转率。

③半农半牧区:在自然环境上是由东部平原向西部草原过渡地区,历史上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分布地区,耕牧交错发展至今便为半农半牧,兼有农牧区的特征,其发展方向争论很大。

④城郊畜牧业:与前面都不同,表现在:发展方向—为城市服务,立足点、目标、布局以

城市需要定。其规模取决于城市人口与消费水平;地位不同—不仅是畜牧业也是城市经济组成,国家投资多,补贴多;产品结构多样,质量高;商业化集约经营:工厂化生产,高投入高产出。

40、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①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②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③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⑤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

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41、中国有色金属资源的分布:①南岭山地南北两侧②山西中条山和陕西秦岭③云贵地区④祁连山南北:青海和甘肃⑤燕山、天山、昆仑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等区域。

主要基地:辽宁、甘肃、湖南、云南、上海。

42、中国煤炭工业

资源特点: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陕西北部、河北北部、宁夏、甘肃、新疆。零星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山东、安徽、江苏、河南、黔西滇东北

北方是建设重点,南方适当开发

(1)煤炭开发的资源、经济比较

①北方煤田:资源集中、煤种齐全:煤层厚;30-60米;煤层多:7-8层,大同有14层;埋藏浅、倾角小,回采率高。经济优势:开发周期短、投资少、成本低、可建成大型能源中心。

②南方煤田:煤层薄;多数不到1米;煤层少:2-3层,;埋藏深、倾角大,回采率低。经济上无优势:开发周期长、投资大、成本高、除局部地区外只能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在1965-1976年间江苏投资41亿元共采煤8700万吨,平均350元一吨。

(2)主要煤矿:煤炭工业存在的问题;资源保护;安全生产。

43、

表8:我国主要能源的分布

表9: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之比较

为了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各地工业的发展应立足当地资源条件,根据各地的资源类型发展相应的工业部门。如东北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因此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机械、化工等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地区,煤、石油、铁矿、海盐等资源丰富,又临近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因此,既有钢铁、石化、制碱、煤炭工业,又有发达的轻纺

工业。南方地区矿产资源的优势是有色金属,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是我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自上游至下游分别有攀枝花、大冶、马鞍山,所以本区钢铁工业占有一定的比例,分别建成攀枝花、重庆、武汉、马鞍山、上海等大型钢铁企业。本区还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在三峡、葛洲坝、隔河岩、二滩等建有大型水电站。

45、我国部分新老棉纺织工业基地比较

表10

46、

表11:我国部分新老钢铁工业基地比较

47、重要地理界线

1)我国第一、二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2)我国第二、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我国内外流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段,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5)半干旱与半湿润分界线:大兴安岭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

6)我国农牧区的分界线:松嫩平原西部-辽河中上游-阴山-鄂尔多斯高原东侧-祁连山-青藏高原东侧

(7)三大自然区的大致界线是: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之间大致以400 mm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为界,东部约以3 000 m

等高线为界(即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之间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与东部季风区之间以3 000 m等高线为界)。

补充:三大经济地带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依照各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全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经济联系。范围(东部经济地带主要包括沿海的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沿海的省级行政区。中部经济地带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个省级行政区。西部经济地带包括西北地区的陕、甘、宁、青、新和西南地区的川、渝、贵、云、藏10个行政区。)

48、影响我国的气象和气候灾害

表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