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山休宁双龙小学

黄山休宁双龙小学

黄山休宁双龙小学
黄山休宁双龙小学

休宁双龙小学(申报晋级)

项目基本简介

设计/竣工: 2010 /2012

项目地点:黄山,安徽,中国

用地面积: 3,420平方米

建筑面积: 771.5平方米(其中,新建筑建筑:507.6平方米,改建建筑:263.9平方米)

容积率:0.23

设计内容:建筑景观室内

项目性质:学校

休宁亭设计师:香港中文大学Vito Bertin教授

场地策略顾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朱小村、雷朴实、孙璐、罗璐、李敏、谷凌一、潘西京团队

系统策略顾问:香港中文大学朱竞翔教授

结构顾问:武汉理工大学王小平教授

施工图单位: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汤静波、朱俞江、俞济棠、陆皞、张珩

施工单位:北京东方富建安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北京中海安盛劳务有限公司、安徽省众城集团

材料供应商:筑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拜耳材料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利成达彩钢钢结构有限公司

摄影师:陈尧

建筑师简介

主设计师:吴钢

设计团队(规划、建筑、景观、室内):谭善隆、周涛、白云祥、于菲、孙海渊、樊璐、王丽娜

吴钢,维思平建筑设计主设计师、董事总经理。

1988 年获同济大学景观设计专业学士学位后赴德国深造,1992年获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同年成为该校博士生; 1994 年成为慕尼黑西门子建筑设计部设计主持人、亚洲项目设计总裁。1996 年作为合伙人成立慕尼黑 WSP 建筑师事务所,1999 年在北京成立维思平建筑设计事务所。

吴钢先生的作品及论文广泛刊载于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公共媒体上,并在2008年“荷兰设计周”、2004 年“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2003 年德国杜塞尔多市“中国当代建筑展”等展览上展出。其领导的维思平建筑设计事务所获得“2008-2009中国最具品牌价值设计机构”。吴钢先生是亚洲建筑师协会会员(AA Asia),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建筑师”,2004年被评为“中国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吴钢先生也是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的副教授,曾任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著名学府建筑系的客座教授及评委。

作品照片

作品简介

依山傍水、地杰人灵的休宁县自古被称为“状元故里”,但由于地处偏远,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硬件设施落后,学生在危房中学习。选址在休宁县双龙小学,除为营造最舒适的教学环境,培养更多栋梁之才,更从研究角度出发,着眼大局,充分拓展小学活动场地,由学校带动村落,形成互动共赢的援建模式。

整体设计过程历经多番探讨,反复试验。以科学化且具推广性的设计与研究方法为基础,坚持减少建造活动对学校场地、村民生活的影响。采用自重较轻、抗震性高的轻钢结构体系,被动式节能、复合板材材料,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确保能耗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创造最为舒适的室内环境和多功能的室外场地,优化村落生活及校园公共空间。

小学包括基地南侧的新建建筑和北侧的改建建筑。新建建筑功能是位于建筑中部的7间教室和两端的活动空间,改建建筑承担生活和教学辅助功能。两栋建筑将场地划分为尺度不同的活动场地,既可容纳教学活动的大尺度场地,又提供孩子自由活动的小尺度场地,在非教学时间,可提供村民举行公共活动。

学校的设计与建造是以科学化且具推广性的设计与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筑大部分构件在工厂预制,现场组装搭建。建筑材料可循环利用,减少能耗及环境污染。外墙构造从室内到室外依次是:保温材料岩棉夹心板、轻钢结构、表皮及防水材料聚碳酸酯多层板。保温与表皮之间形成从南立面延伸到屋面的空气间层,通过开启和关闭通风口,夏季起到拔风作用;冬季达到保温作用。建筑采光均采用聚碳酸酯多层板,为教室提供均匀的漫射光,确保光线在投入教室后不会留下阴影。利用有效的设计手段,减少建筑能耗,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

双龙小学改建项目是维思平组织捐助、研发、设计、施工的一项公益研发建筑工程,也是一个从建筑、环保、教育和社会公益等各方面多赢的典范项目。通过企业行为,整合社会资源,把所有收益用于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仅是捐赠行为本身,更体现在于建筑作品的价值上,激发了对人文、环境与社会的关怀,推广低碳校园建设和小学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深思熟虑的可持续复制的援建模式。

维思平在项目初期组织了公益慈善联合体、休宁县政府、休宁县教育局、安大教育基金会、海外和民间团体的捐助。同时,整合了一批著名企业、大学、专家及社会资源参与设计,并对接到受惠人士和相关政府机关,全程深度参与,从策划、选址、设计、建造、监控到后续检测都一丝不苟。建设之外,派专人组织协调公益团体中的事务工作,管理监督各项公益善款的使用流向,力求全方位确保捐建项目在各个方面的成功,务必使学童受惠最大化。

维思平的公益行为得到了多方的肯定,作为研究性项目,我们要的不止是一所小学,而是共享互动的希望小学。充分拓展小学的活动、场地,发掘当地使用者,建立循环网络;激发游客与当地交流,吸引外界机构的关注与支持。由学校带动村落,完善物资、资金、信息的循环网络,达到互动多赢。

作品图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