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中国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新导向

当代中国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新导向

2010 年第4 期
( 总第189 期)
学习与探索
Study & Exploration
No. 4,2010
Serial. No. 189
·管理学研究·
当代中国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新导向
丁栋虹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26)
摘要:现实的中国管理学研究存在严重的虚置现象。促进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发展,需要梳理与深化
方法论层面的战略导向,其重点是:从命题的学术前沿角度考量选题的价值;从假设的理论演绎与思想的
学科交叉角度夯实创新的理论基础;从分析的逻辑框架与适用的实证技术角度增强方法的适用检讨;从管
理的科学设计与市场的产业开发角度发展成果的应用检验。
关键词:中国管理学研究;发展导向;科学方法;科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462X(2010)04 - 0154 - 04
收稿日期:2010 - 02 - 03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07BJB0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7JA630051)
作者简介:丁栋虹(1964—)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博
士后,从事制度治理、企业家理论、创业管理研究。
西方管理学自20 世纪70 年代末引入中国以来,先后
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末,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独领风骚。源于中国管理科学依托于自然科
学与工程科学发展的这一实际,1978 年改革开放后,首先
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就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第二阶
段是20 世纪90 年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持续快速发
展,工商管理学科( Scienc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逐步
发展。第三阶段是20 世纪90 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公共管
理学科( Science of Public Management) 开始蓬勃发展,重
点在政府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管理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专业基础、研究
力量、科学积累都有待提高。在令人堪忧的问题中,最突
出的是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结合现实
问题的学术创新能力尚未凸显出来,在低水平的管理科学
成果( 论文、著作、课题) 大量剩余乃至重复的背景下,有
重大影响的管理科学成果比较匮乏,呈现出“管理学虚置
(Nominal Management Science)”状况:针对中国经济、社会
运行出现的诸多难题与新问题,中国管理学研究出现严重
的学术失语、理论失效、思想混乱问题。涉及许多重大的
管理问题,包括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问题,管理学家一片
沉默,如2008 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揭示的公共管理难题,
至今没有成为管理学家的重点议题。企业界现在不乏对
中国管理学研究与教育方法、品质、绩效的责难,教师出身
的华洋集团董事局主

席严介和指出:“中国90% 的管理学
教授不懂管理”。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2005 年作了一个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报告,对中国和印度的高等
教育作了比较研究,结论是:印度的大学毕业生更能胜任
跨国公司的中层管理工作( Farrell & Grant,2005)。几家
跨国公司中国区经理经常反映(Brenner,2008) :中国顶尖
学校的毕业生似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必须花几年时间来
给他们“反洗脑”,他们才能开始产生成果[1]。反倒是那
些精力充沛、反传统的“马云”式人物,甚至是没有大学学
位的人,才懂得如何完成工作。与此同时,管理学研究与
教育处于一种自圆其说的自发、自为状态,没有形成清晰
的流派分野,很多思想相互冲突,科研质量远远落后于其
数量(Brenner,2008)。
管理主要是市民社会中的东西,西方市民社会早于中
国。管理理论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中国是相对落后于西
方的。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被引进中
国,都碰上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依托历
史背景的中国式的企业管理现在“大行其道”,用中国古
代的演义小说内容和人物来诠释当今企业经营管理的书
越来越多,刘备、曹操、唐僧、孙悟空等都成为企业中的精
英人才。这种以古喻今不是不可,但从另一角度看,却显
示了中国当代管理科学理论与思想的苍白[2]。
从促进中国管理科学健康发展的角度,我们现在亟需
梳理与反思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导向性,即为管理学研究提
出带有方向性、规律性和策略性的思路。
一、选题的价值考量与反思
1. 实践的问题刻画
科学研究的价值性来自于问题性。只要一门科学分
支能提出大量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而问题缺乏则预示
着科学发展的衰亡或中止。中国管理学研究与创新必须
凸现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中心推动学术进程。学术研究既
·154·
要善于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更要善于从社会实践当中提炼
问题。管理科学发展的关键,是把握且切中当今社会管理
现实的核心问题。中国管理学研究存在实践问题发掘与
刻画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三大主义”:
(1) 文本主义。学术研究文本主义盛行,而且基本上
是西方话语的延伸,经验化、个性化研究取代了对现实问
题的思考,将所谓规范性研究当作创造性思维本身。管理
科学学术界对中国管理实践的现状关注、了解有限,对中
国企业许多重要的管理实践问题缺乏及时的关注,往往提
不出令人信服的基础数据和有针对性、有影响力的观点。
从文章到文章的多,而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的少。
(2) 纵向主义

。学术界与企业界缺乏互动,学术研究缺少
横向的需求支撑,大多来自于强势的纵向导向。结果是闭
门造车、无病呻吟的多;着眼小的实际问题的多,但没有方
向或领域发展的考虑;企业需求不够,企业支持不够;企业
对研究工作不信任;政策建议向上反映不畅。(3) 关门主
义。国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社会参与范围太窄,许多
项目是研究者自己出题目,自己关着门封闭做研究,在自
己欣赏自己的圈圈里转,造成研究成果隐性化,社会承认
度与影响力小。相当多研究项目与中国的管理实践缺乏
联系,成果分析只注重引论欧美管理理论与实践,缺乏本
土案例与基础数据的支撑[3]。
促进当代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发展,研究者必须达到这
样一个高度自觉:关注民族利益,敢于担当历史责任,把理
论探讨的出发点放在中国的现实,而非任何“国际规范”。
首先,要深入调查研究,要重视实证的前沿研究,紧密结合
新的实践问题进行创新,尤其要结合中国的实践问题进行
创新。其次,应该明确,中国的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建设是
在相当不同的文化与制度基础之上开展的,因而在引进西
方观念、西方的范畴和术语的同时,要把握、揭示和切中这
个社会现实———中外管理科学方法论对话过程中的目标,
仍然是揭示和切中中国的社会现实。再次,中国管理实践
迫切需要能联系中国实际的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支
撑,急需发现和总结规律,完成理论的升华。
中国有良知的管理学者应该不能只做别国( 期刊) 希
望的选题,一味寻求满足国外期刊、学者与企业的口味,而
要立足做本国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应做到:( 1 ) 从中国
实践中提炼出新的问题并且在解决过程中发展出新的理
论与方法;(2) 与“应用者”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理论
与方法;(3) 用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去应用解决可能的实际
问题,并且改进其理论和方法;( 4 ) 去解决别人提出的理
论问题或技术难题。
2. 命题的学术前沿
研究选题阶段分布不同,成果有巨大的差异:包括管
理学在内的中国学术研究,大多选择了价值递减的后续
阶段:
(1) 跟踪的多,深入研究的少,结合实际开创新领域
的更少,存在对政府导向的片面依赖,缺少对政府( 政策)
的主动引导乃至反省与批评,而现阶段政策与评价上对
“可见性成果”的重视也加剧了研究的功利化倾向( Brenner,
2008)。
(2) 赶时髦的多,突破的少。研究大多采取依附性诠
释,除了依附政府的口号以外,同时依附国际学术界流行
的话语,满足于做热点问题的研究,而管理机构倾向于批
准热点问题的课题。正如

文化学者谢选骏(1989) 二十余
年前批评当时中国文化界存在的多动症现象一样,中国管
理学界现在也存在严重的“科学的多动症”,即科学研究
中类似多动症的浮躁性和缺乏恒心。它表现为浅尝辄止,
不求甚解,急功近利,律动失常。学者对事物似乎怀着不
知疲倦的探索欲,但这种探索却常常半途而废。学者以害
怕寂寞、酷爱热闹的风派性格在追逐科学[4]。
(3) 研究投入产出率低,这是从研究成果的品质而不
是从成果的数量上来说的。当代中国管理学研究及教育
的品质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是实质性的。经过近
些年来的大力发展,差距也未见明显的缩小[5]。
二、创新的理论基础反思
从更深的意义上看,不仅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导向迷失
导致成果的虚置化,中国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尚存在着一
种“范式危机( Paradigm Crisis)”:表面上,中国管理学依附
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管理学理论体系,实际上,中
国管理学恰恰背离了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所必须遵循的
内在机理。
1. 假设的理论演绎
管理学是一门需要进行学科创新的科学。学科创新
( Subject Innovation) 有别于方法创新(Methodology Innovation)
与成果创新( Achievement Innovation) :(1) 从时序的
角度来看,学科创新是一种起点的创新,而方法创新与成
果创新分别属于过程创新与结果创新。所以,学科创新是
在方法创新与成果创新之前的创新形态。( 2 ) 从价值的
角度来看,学科创新是一种战略的创新,方法创新与成果
创新则是一种技术的创新和有限程度的价值创新。所以,
学科创新具有最大的价值性。(3)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当
代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已经先后经过了成果创新与方法创
新的历史阶段,学科创新成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管理学研究
品质的基本趋势。所以,学科创新具有最亟迫的现实性。
学科创新面临的重要悖论是:创新要建立在学术演绎
基础上,要进行学术继承。继承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
学传统。继承性要求研究者尊重同行、尊重先行者、尊重
他人的科学首创。可以说,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但中
国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却普遍建立在理论演绎不足的“沙
基”上:
(1) 文献了解不全面( 或者间接相关文献太多,直接
相关文献不足甚至完全缺乏) ,胡乱提出、随意提出命题或
研究假设。(2) 缺乏同命题研究的坚实分析,许多所谓成
果是低水平的重复,甚至倒退。(3) 同行研究者彼此之间
·155·
成果不交流、不引用、不推荐。( 4 ) 学术界对成果的评价
标准无共识,成果的管理不规范。这些问题及其现象揭示
中国管理学研究所谓的方法创

新与成果创新,其基础严重
虚置( 形如“流沙”) ,创新性被大打折扣。
中国管理学学科创新不足,直接导致在研究的领域界
定、教学的学科设置、教育的专业划分等,呈现典型的基础
化和大一统的主调:同一所高校的博士、硕士与学士及其
MBA、EMBA 课程设置几乎一模一样,毫无差异;不同高校
的专业设置、学科发展经常雷同。由于对不同层次、不同
类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差异性,“同质化”培养
现象严重:不同层级及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没有体现应
有的能力、思维与方法差异,从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多元化
及多层次需要。在实践指导中,面对各种各样时序、性质、
层次与内容完全不同的问题,管理界所开出的药方全是一
些耳熟能详的基本语汇、共同思想和基础理论,缺乏有生
命力、有冲击力、行之有效、能够高质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能支撑乃至促进企业的创新与管理的发展。
2. 思想的学科交叉
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等相关科学一样,
都是现代科学技术向综合与整体化发展趋势的产物,也是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体现。很多学科都具有共同的
学理基础,或者说一般理论应该是共通的,不同的学科之
间确实可以构成相同的方法论基础。有些情况下,一些研
究工作很难明确界定是属于哪个学科应该研究的问题,学
科研究问题的界限难于截然划分。管理学的研究发展,不
仅要引导和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也要运用综合化、整体
化方法进行系统研究,采取“淡化学科边界,强化学术分
工”的应对策略。管理科学研究者应扩大视野,加强与其
他科学研究者的协同研究,例如:区域生态研究许多是生
命科学、生态学、地球科学的研究问题,但是工作再向前延
伸一点,研究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则不能脱离经济上的
可行性与如何实施管理的问题,这就需要与管理科学接
轨。学科交叉是促进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6]。
在中国管理学实际研究中,尤其是在重大成果的实现
中,体现的跨学科理论交叉性严重不足。当下跨学科研究
者多处于困境,他们往往是一个弱势群体,在学校与学术
界里面没有归属感,受不到应有的重视。2008 年7 月在
汕头大学讨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时,香港大学
亚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甘阳认为,这三十年中国社会科
学主要做的是意识形态的工作,是以1978 年为断点横向
移植美国社会科学的过程,实际上是美国社会科学在中国
的兴盛发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与中国整个五千年的文
明传统、与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共和国前三十年历史


的关系,基本上被切断了。现在学科之间壁垒重重,连一
个专业内部都不断细分,支离破碎,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情
况下不同学科的人在一起讨论,中心问题在于中国社会科
学到底要干什么,中国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中心问
题,社会科学基本上是反人文的社会科学,它以反人文为
目的;因为人文都有历史脉络,而这样的社会科学无历史,
只是在虚空当中存在( 杨瑜,2008)。按照库恩(2003) 的
观点,管理学研究的“范式危机”表明了管理学在中国作
为一门科学还极不成熟。
三、方法的适用性检讨
中国管理学研究在技术方法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制
约了中国管理学研究成果的专业性品质。
1. 分析的逻辑框架
中国管理学研究的逻辑性问题非常突出:(1) 成果分
析没有逻辑“程式( Formula)”。当代中国管理学研究开始
重视假设及其实证的方法,但理论建立与发展、成果( 尤其
是学位论文) 撰写的逻辑分析,却严重缺失。中国管理学
的研究充满了隐喻,而不是逻辑,更强调实际的、上下联系
的和自然发生的事件。( 2 ) 研究实践本末倒置。重“写
作”,轻“研究”;重“阅读”,轻“批判”;重“引用”,轻“思
考”;研究讨论不够,成果评论严重不足。(3) 技术方法脱
节残缺。重后期的“假设实证”的技术方法,忽视了前期
的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法、文献分析的技术方法、理论分析
的技术方法,以及假设提出的技术方法,问题的提出、文献
分析、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等经常处于没有方法( 包括逻
辑方法) 的状态,局限于描述、思辨及自我单限主张的境
地,前期分析与后期实证的方法上本末倒置,形成研究结
果的成果性虚置。( 4 ) 哲学基础严重虚置。参与研究的
人员队伍十分庞大,专业研究人员、教师、博士后、博士生、
硕士生,甚至包括本科生、MBA、EMBA 等,这些人员中受
过系统方法训练不多,而哲学的尤其是逻辑哲学的训练极
少,也极不全面与严格。其假设实证中,几乎一边倒的都
是“证实”,而缺乏“证伪”主义的学术理念。比较起来,美
国的学者( 不仅限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也是这样) ,都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哲学基础,教师
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哲学训练。提升中国管理
学研究的品质,乃至发展中国的整体科学与教育水平,亟
需要扩展哲学尤其是逻辑哲学的教育[7]。
2. 适用的实证技术
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从定性到定量,通常先提
出命题,再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分析实验来证明
命题或得出精密的研究结论。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基本


从定性到定性,通过符合逻辑的思辨与分析,来描述所提
出或得到的结论。管理科学走的是一条不同于传统人文、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之路,基本是采用从定性到定量、以
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地讲,管理科学与
工程学科更多地进行定量化的分析与综合,较多地运用数
学语言;工商管理学科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则强调要在实践
中通过实证分析、案例研究与现场观察实验研究等方法加
强科学积累,研究管理规律;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研究的
方法主要是系统分析与综合集成。但是无论怎样,管理科
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必须注重用事实与数据说话,强
·156·
调科学范式与科学方法,走一条“严谨科学”之路,这是管
理科学走向成熟发展必须认真面对与深入思考的重要理
论与现实问题。
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实证方法的应用,现在存在如下重
要问题:
(1) 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的关系问题。定量的研究
大大加强,但是在运用定量方法时有很大的盲目性,为定
量而定量,为方法而方法,太强调定量的分析或数学的高
深。数学是管理科学的基础和重要工具,重大的管理科学
成就离不开合适的数学工具的运用,但如汪寿阳先生指出
的:管理科学不是数学,也不是数学工具用得愈多就表示
管理科学的成果愈好,管理科学的研究也为数学的研究与
发展提供一些重要的问题(Annals of Mathematics)。
(2) 先进的研究手段与方法缺少,方法论本身的创新
不足。
(3) 方法( 技术分析或数据分析方法) 的适用性检讨
缺乏,有效的方法不足。博士与硕士学位论文,不考量研
究者的技术专长和承担研究项目的特性,一边倒地使用问
卷调查的实证方法,在量表的科学性、调查的代表性、问卷
的真实性等方面,均存在问题,严重抑制了成果的专业性
品质。
(4) 不同方法的集成不足。点的结论成为面的结论,
不注重宏大叙事;不重视案例,不重视经验( 体验) ,分析
人员与用户交互不够。
(5) 数据基础创建不好,数量不足,不做处理,也缺少
对事实的清楚梳理。
因此,如何因人( 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与方法专长的研
究者) 而异、因事( 具体的研究项目及其研究思路) 而宜,
发展适用的实证技术,是中国管理学研究发展的重要
议题。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现在必须直面如下重大问题:是盲
目地以一个国家的所谓论文水平考察国家管理学研究的
水平,还是以企业成长的绩效及其他实践的发展考察管理
学研究的最终水平? 没有一流的国际企业,管理学教育与
科研能否被认为是一流的? 反过来,依靠期刊级别来评价
的一流的研究能否

创造一流的企业? 仅仅只做科学过程
中的某一个环节,还是努力实现研究、教育、开发的一体
化,创造市场业绩? 一个发展中的后现代化国家究竟该如
何合理定位自己的管理学研究?
管理科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包括管理科学在内的中
国学术界,似乎片面地理解了实证科学的性质,仅注意到
成果需要实践资料及数据检验,而严重忽视了成果的实践
应用及检验。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感受“科研成果,实际上跟生产力是不挂钩的。
……不挂钩是天经地义的,没有把科研变成产品的要求
( 王思璟,2008)。”近30 年过去了,这种情况似乎没有丝
毫改变。学术界还忽视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开放式的科学
研究策略与方法。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
学部提出管理科学研究要“顶天立地”的原则导向:“顶
天”是熟悉前沿理论、规范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国际化;
“立地”是要在中国管理实践中提炼出可能产生理论创新
的科学问题,通过研究完成理论升华,并运用科学理论创
新指导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与企
业、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这个原则表面看起来没
有错,但在实践操作中需要作实质性的调整,应该将“顶天
立地”改为“立地顶天”:只有首先“立地”,然后才能“顶
天”。几十年来,包括管理科学在内的中国科学技术的发
展,囿制在一个脱离现实、为科学而科学、为学术而学术、
为研究而研究、为教育而教育的狭隘的金字塔顶上,结果
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科学发展严重虚置,不仅没有
起到对企业、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应有的推动作用,也阻
绝了科学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现在是到了进行变革的
时候了。
我们只有首先认识什么是科学的方法,然后才能创造
真正科学的成果;我们只有理性界定管理学发展的策略,
才能创造管理学研究与教育发展的实绩。上文分析的启
示是,当代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导向并不是单维的、直
线的或者飞跃的,而是应该扎扎实实地在以下四个方面做
出努力:研究选题的问题刻划与前沿界定、创新路径的理
论继承与学科交叉、思路方法的逻辑深化与实证检验、学
术成果的应用设计与产业开发。每个方面似乎都是一种
矛盾,构成悖论( Paradox)。而正是在这种悖论的对立与
统一中,才蕴含着管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也蕴含着促进
中国管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 布雷恩. 缺乏创新,中国人论文“影响力”不如韩国
[N]. 青年参考,2008 - 11 - 10.
[2] 德鲁克.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

. 孙耀君,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 陈丹青. 如何成就大师[J].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09,(7) : 16 - 17.
[4] 成思危. 管理科学的现状与展望[J]. 管理科学学
报,1998,(1) .
[5] 程美宝. 大学教育是怎样完蛋的[N]. 南方周末,
2008 - 11 - 06.
[6] 丁栋虹. 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十大原则──世纪之交
中国经济学的危机与走向[J ]. 社会科学战线,
1999,(1) : 21 - 28.
[7] 丁栋虹. 管理咨询[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 孙浩进]
·15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