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语泰伯第八(8.16)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6)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6)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6)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6)详解及心得体会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

狂:狂放、急躁、急进。

侗:音tóng,幼稚无知。

愿:小心、朴实、谨慎。

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老实,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论语对“狂”的解释

中华书局版论语

P63公冶长第五5.22“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

P197子路第十三13.21“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朱熹四书集注

侗,音通。悾,音空。侗,无知貌。愿,谨厚也。悾悾,无能貌。吾不知之者,甚绝之之辞,亦不屑之教诲也。苏氏曰:「天之生物,气质不齐。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则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马之蹄啮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驯。有是病而无是德,则天下之弃才也。

张居正点评

狂是疏狂,侗是昏昧无知的模样。愿是谨厚,悾悾是愚拙无能的模样。信是诚实。吾不知之者是甚绝之之词。孔子说:“赋性疏狂的人,宜乎行事直率方好。今却只好高夸大,及至到那有利害处,自家要讨便宜,外面却以道理责人,这等样奸狡不直,赋性昏昧的人,凡事既不知道,宜乎谨厚方好,今却轻举妄动,又不谨慎重厚,赋性愚拙的人,凡事既不能干办,宜乎诚实方好,今却诡谲虚诈,又不诚信笃实。这三样人,我也不知道他是何等的人。”盖狂而直,侗而愿,悾悾而信,虽是气质有偏,然犹不失其本然之真,尚可以陶镕。若不直、不愿、不信,则本真已失,而习染愈蔽,终不可以化诲者也,故孔子绝之。

我的理解

孔子指出了三类人,分别为“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

“狂而不直”,狂妄的人多爽直,狂妄是其病,爽直是其值得肯定之处,孔子也认为“狂”并不是坏事,虽然他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但其心地坦然敢作敢为,能够慷慷慨慨地做人。但“狂而不直”则一无可取。一方面狂的没边儿,天底下唯他最能,一方面又狡诈得很。

“侗而不愿”,幼稚的人多老实谨慎,幼稚是其病,谨慎是其值得肯定之处。“侗而不愿”则一无可取。明明无知,做起事来还不假思索,自以为简直就是万事通,无所不能。自认为“自

古英雄出少年”的赵括,接替廉颇后擅自改变军事战略,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却是各种“侗而不愿”的行为,因此也就留下了“纸上谈兵”的笑柄。

“悾悾而不信”,无能的人多诚实,无能是其病,诚实是其值得肯定之处,“悾悾而不信”则一无可取。看起来笨笨的,好像是很厚道的样子,但一个人貌似忠厚,而心里鬼主意蛮多,并不是真正的厚道。表面诚恳老实,骨子里却不知道恪守信誉。就像郭冬临同志演的小品《有事您说话》,抱着棉被去排火车票,硬是说自己有关系。郭子还算好的,总知道吹完牛要办事,不管能力有大小,总是在拼命做。但现实中有一类人却只负责吹牛,不负责做事,结果就是越发的被人瞧不起。

相关典故

“狂而不直”的洪承畴

洪承畴,他一直想做个忠臣,在皇帝、大臣和官兵面前都说要以死报国、绝不降清,结果还是投降了,当了汉奸,遗臭万年。

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之战兵败被俘。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好色,于是让自己的妃子携人参汤到洪承畴的居所。见到洪承畴后娇嗔地说道:“洪将军,您对大明江山如此赤胆忠心,实在令人敬佩。将军即使绝食,难道就不喝口水而后就义吗?将军,您还是喝一口吧!”洪承畴望着这迷人秀色,听着这温柔劝话,闻着这诱人香味,顿时心神激荡。美人不断劝饮,同时以壶承其唇。洪承畴不知这“水”是人参汤,便出乎意料

地喝了一口。丽人又如此再劝,洪承畴竟连饮了几口。洪承畴只觉下腹燥热难当,忍不住便胡天胡地起来。投降清朝。

夷吾的故事

晋献公去世后,为逃避后母骊姬的迫害,夷吾和二公子重耳分别出逃国外,在晋国经历了一系列血腥的弑君案后,由于重耳对弑君行动心有余悸,拒绝回国继位,大臣里克找到了夷吾。这位流亡中的公子,诚恳地表示,即位后把丰饶的汾阳之地封给里克,接着郑重地承诺,割让晋河以西的土地给秦国。如此,在实力派大臣里克的支持下,在强大的秦国护送下,夷吾幸运地成为晋国的新君。这位晋惠公即位后,很快展现出了孔丘所说得三组品格:

悾悾而不信——首先,以正义之名,诛杀了曾屡次弑君,从而为夷吾上台创造了绝对条件的里克。接着,以割地予秦,无法律依据为由,回绝了秦国对晋河以西之地的要求。

侗而不愿——秦国最初亲睐夷吾,及至夷吾对秦国在割地问题上毁约后,仍在晋国大饥荒时,满足了夷吾粮食援助的请求,乃至秦国对夷吾背信弃义,所表现出的罕见的大度,有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夷吾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宠爱的夫人。夷吾无视阿姐这种无形而决定性的作用,自认为绝世聪明,可以玩弄秦国于手掌之中,因而一再重复卑劣的无赖游戏。

狂而不直——在屡次成功戏弄里克、秦穆公后,夷吾狂妄到了顶点。在晋国大饥荒的第二年,秦国也发生大饥荒,秦穆公理

直气壮地向晋国提出了援粮请求,夷吾和他的亲信大臣商量后一致认为,邻国饥荒时,借粮是愚蠢的,不借此机会攻打更是逆天而行,因而理所当然拒绝了秦国,并陈兵晋秦边境,不断挑衅。

终于,秦国上下忍无可忍。转年春天,穆公御驾亲征晋国,活捉夷吾后班师回朝。夷吾终于无法再耍秦国了。

启示

①不要做上述表里不一的这三类人

②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做到第一点,需要在平时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注意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做到第二点,即善于识别这类人,一是需要有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二是要用时间来检验之。

论语读后感(共8篇)

论语读后感(共8篇) 本文是关于论语读后感(共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文章开头引题自然,抓住文中《论语》的启示,中心明确,关于高中生寒假的读后感1000字内容详情如下。 高中生寒假的读后感1000字:论语 有一本书,如林间清风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书,似山涧泉水般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它,告诉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对我们诠释无数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便是国文经典——《论语》。 品读《论语》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里面凝结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 《论语》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数万字,却出现了一百多遍“君子”。孔子不也正是这样的人么?他对学生们以身作则,不由半点虚假,游说列国。《论语》中还特别利用季氏之类的小人来衬托出“君子”的高大。于是,“君子”成了《论语》中的主角。到底怎样才算“君子”,这是《论语》中主要探究的问题。古人将“梅、兰、竹、菊”代表君子,这表示“君子”需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视万物的气魄,这也是《论语》中主要推扬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也可以理解为君子。正如上面所说,“君子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坚强刚毅,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只对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还很远,责任还很重。但是将“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会感到无比快乐。“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将仁义作为自己的原则,一直向前,不论路途多么艰难,丝毫不退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就是他们所选择的路不同。“君子”为了道义而奋斗,小人却只贪图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阴谋诡计来夺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别人;而君子则为天下众生着想,用正义服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一些“小人行径”,在“不知不觉”的财富中塞满了自己的腰包,却还说自己“为官清廉”,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整理的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所反映的只是孔子思想的碎片,并非系统地阐述孔子思想理论,但是却成为儒家经典著作,流传千年而不衰,这与《论语》之内涵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离不开的。 学而篇是《论语》开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论语》核心思想仁之前提,也是学习之真谛。学习并非只是单纯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知识造福于人,其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学习首先要懂得伦理道德。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首先,他强调了孝悌是为人的基础,父母和兄弟是最先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其次,是面对他人的关系:要谨慎、讲诚信、尽量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在家能做一个好子弟,在外是一个善良诚信的人,这时候就需要去读书学习圣贤之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了。反观当今,我们过度重视单纯的学习而忘记道德修养的提升才是关键。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我们需要遵守的,不要忘记做人的初衷,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家人,所以从身边的开始做起,孝悌、爱众、亲仁,按照这些规则去办事,我想古圣先贤的智慧便在于此。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者,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

《论语》节选

论语(节选) 上学期 学而第一 1.【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2.【原文】 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译文】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原文】 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译文】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原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原文】 慎(shèn)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6.【原文】 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7.【原文】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8.【原文】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第二 9.【原文】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论语读书笔记500字五篇

论语读书笔记500字五篇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论语读书笔记5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精选论语读书笔记500字篇一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论语读书笔记500字篇二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论语》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我们品德高尚,更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哲理性的知识。如我们在学《论语十则》时,里面既有讲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又有讲思想修养的。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它告诉我们。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从而被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如果只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因此,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还有一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意思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说明了我们应当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在任何处境都应坚贞不屈。 然而,《论语》毕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

论语读书心得篇(总结类)

论语读书心得(一): 《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仔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 《论语》并不只是中国众多古典文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配得上圣贤之称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许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才能够表达对孔子的无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爱好古典文学之士,从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个人已经以德报怨了,那他还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该怎样办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报怨也不可取,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应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就应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訉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为人子,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在去学习文献的知识。很好的阐述了躬行与学文的关系。说明了做人要以德为先。也就是《论语》中说的仁,我们这天说的德乃为人之根本。道德实践也是学,与文献知识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以前问过老师说:老师啊,敢问君子,一个君子的状态什么样呢老师回答得很简单,四个字,叫做不忧不惧。这就是君子了太简单了吧那老师又反问了他一句说: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啊一个人如果自我反省,内心没有歉疚,上不愧苍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么自己的内心有什么可内疚的老百姓讲一句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这就是一种生命的坦然。孔子说,如果在当今社会,外在有如此多纷扰的声音,我们偏偏困顿于一派喧嚣之中,但是叩问内心,无忧无惧,这容易吗这还不够做一个君子吗所以其实我们不要以为说君子就必须要兼济天下、建功立业,于社会士工,做出大辉煌的人才配这个称号。其实一个君子首先应对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朴素的坦然。这对于这天的人来讲,可能很艰难,因为我们面临的每一个时刻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会让我们充满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话:事君数(念),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写出来是数字的数,也就是过于密集的意思。事君数,指一个人在工作上对你的领导的态度:对你的上司老板,你对他有言必从,不管是夜里三点还是五点,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从来不违背。你想我这么对他,他就应对我个性好吧错!他会认为你的人格没尊严,离你招致羞辱不远。这叫斯辱矣。因为他觉得你是仰望他的。我们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当一个人在仰望他人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在跪着。你怎样样能够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来。所以其实你对什么人都不要做到数。你去这样失去自我的尊严去伺候领导,那最后会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觉得朋友之间无所谓了吧多好都没关系。有一些男朋友说,我去我哥儿们家,我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们家能够把他的冰箱翻得乱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样。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闺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什么样保密都对人讲。那闺中密友就出主意,说你离开这个男人吧,你离婚算了。其实这样的朋友都必须好吗孔子说:朋友数,斯疏矣。朋友要走到这么近的时候,就是疏远的开始。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之间,永远要以个体生命的独立尊敬为前提,包括父母对孩子。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处世中,我们要学习孔子那种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宽容之心;学习那种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的谨慎;学习那种耻其言而过气行的行为方式。让我们也学会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爱仁之心;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学精神;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豁达、朴素与和谐;学习那种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诚信精神;体会到未若贫而乐,有道而正焉的快乐。总之,让我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论语读书心得(二):

论语章节翻译-泰伯篇

论语章节翻译-泰伯篇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参考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

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1): 《论语译注》读后感 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个性签名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正因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 《论语》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就应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正因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论语读后感800字8篇

论语读后感800字(一): 论语读后感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一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之后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潜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一样,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十分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个性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以前说过自我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明白,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以前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论语读后感800字(二): 论语读后感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职责感,都在一声叹息中

论语翻译 泰伯第八

泰伯第八 『8.0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说:“泰伯的品德可以说是极其崇高了。多次推辞君位,把天下让给了三弟季历。人们都找不出词汇来赞美他的这种伟大的品德。” 『8.0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光注重容貌的端庄却不知礼节就未免使自己劳倦;光知道小心谨慎却不知礼节,就未免畏葸懦弱;光知道敢作敢为有胆量却不讲礼节,就会盲动惹祸;光知道心直口快讲话,却不讲礼节就会尖酸刺人。当官的能对待自己的亲人宽仁深厚,老百姓就会学习他,趋向仁德。当官的腾达了,不背弃自己的穷酸的亲人旧友,老百姓也会学习他,不会对人冷漠无情。” 礼是变通的,是温润的,在交际中以悦人为度,彼此处的愉快就不失礼。居于高位的君子,更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践行仁义。 『8.0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病得厉害,把学生们都叫来说:“看看我的脚,再看看我的手,都还完整吧?诗经上说过对待自己的身体‘要小心谨慎啊,就像处在深渊之侧,薄冰之上一样’不可使其受伤,不要触犯法律被行刑,以免让父母担心。从今往后,我就不会再担心自己触犯刑罚,被砍手跺脚了。因为我要挂了。徒弟们,你们要谨记啊!” 『8.0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病得厉害,孟敬子来探望他。曾子说:“飞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鸣叫声是哀悯的;人要死的时候,他的遗言往往都是善意的。我告诉你,作为当官的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注重三条:一、自己的容貌要严肃,这样可以避免上司的粗暴和下属的懈怠;二、端正自己的脸色,这样自己讲话别人就容易相信;三、讲话时要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和措辞,这样就可以使自己避免鄙陋粗野和犯错。至于其他的一些琐碎细节,交给秘书好了。” 『8.0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自己有能力却能向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自己的知识丰厚却能向知识浅薄的人请教;满腹诗书却如一无所知;理论完备扎实却如立足不稳;纵被侵扰冒犯却宽宏大量从不计较,这样的人厉害啊。以前我有一位朋友能做到这一点。” 历来都认为这人是颜回。 『8.0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说:“可以让人放心地把幼小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让人把国家的政令委托给他;在安危存亡的重要关头毫不动摇地坚持立场,这种人是君子吗?正是君子啊!” 『8.0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读书人,不能不刚强坚毅,因为你们责任重大,路程遥远。把弘扬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够重吗?直到死才休止,这路程不够远吗?” 『8.0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读诗经让人振奋,深谙礼仪能让人在这个社会上立住脚;靠着音乐的调和作用,能让人学有所成。” 『8.0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前四篇读后感

《论语》中的学而篇是《论语》开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论语》核心思想仁之前提,也是学习之真谛。学习并非只是单纯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知识造福于人,其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学习首先要懂得伦理道德。我们从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以充分看到这点,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中国文明之精华之一便是礼仪,礼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礼节礼法,更多的是对道德的规范,对美德颂扬。因而学习美德,拥有美德是学习之基。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

论语泰伯第八(8.16)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6)详解及心得体会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 狂:狂放、急躁、急进。 侗:音tóng,幼稚无知。 愿:小心、朴实、谨慎。 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老实,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论语对“狂”的解释 中华书局版论语 P63公冶长第五5.22“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 P197子路第十三13.21“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朱熹四书集注 侗,音通。悾,音空。侗,无知貌。愿,谨厚也。悾悾,无能貌。吾不知之者,甚绝之之辞,亦不屑之教诲也。苏氏曰:「天之生物,气质不齐。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则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马之蹄啮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驯。有是病而无是德,则天下之弃才也。

张居正点评 狂是疏狂,侗是昏昧无知的模样。愿是谨厚,悾悾是愚拙无能的模样。信是诚实。吾不知之者是甚绝之之词。孔子说:“赋性疏狂的人,宜乎行事直率方好。今却只好高夸大,及至到那有利害处,自家要讨便宜,外面却以道理责人,这等样奸狡不直,赋性昏昧的人,凡事既不知道,宜乎谨厚方好,今却轻举妄动,又不谨慎重厚,赋性愚拙的人,凡事既不能干办,宜乎诚实方好,今却诡谲虚诈,又不诚信笃实。这三样人,我也不知道他是何等的人。”盖狂而直,侗而愿,悾悾而信,虽是气质有偏,然犹不失其本然之真,尚可以陶镕。若不直、不愿、不信,则本真已失,而习染愈蔽,终不可以化诲者也,故孔子绝之。 我的理解 孔子指出了三类人,分别为“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 “狂而不直”,狂妄的人多爽直,狂妄是其病,爽直是其值得肯定之处,孔子也认为“狂”并不是坏事,虽然他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但其心地坦然敢作敢为,能够慷慷慨慨地做人。但“狂而不直”则一无可取。一方面狂的没边儿,天底下唯他最能,一方面又狡诈得很。 “侗而不愿”,幼稚的人多老实谨慎,幼稚是其病,谨慎是其值得肯定之处。“侗而不愿”则一无可取。明明无知,做起事来还不假思索,自以为简直就是万事通,无所不能。自认为“自

论语八则读后感

论语八则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八则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论语》八则。这让我深有感触,首先,我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吧! 《论语》是儒学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编撰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而成。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摘选自《论语》中的八则。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则讲述的是学习的态度要端正,要时常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才行,以及为人的胸怀要宽广,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恨别人。第二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的是要有实事求是的品质,不能不懂装懂。第三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学习由深到浅的境界,学习有知之、好知和乐知三个过程,以学习为“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在好知和知之的基础上的。第四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的是几个人同行肯定有值得自己学习和改正的地方,学习好的,看到坏的,改正它。还有的四则则是讲做人要坚强,学习上要经常温习,有自己的见解才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做事不能求速成,不能贪图小利,想要速成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不能光思考,不做,要学习。

我以后也要按照这样做才行。 论语八则读后感(二)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论语八则读后感(三) 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

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一起学《论语》8.8 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原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白话】 孔子说:“兴起于诗,立身于礼,成德于乐。” 【释词】 兴:起。包咸:“言修身当先学《诗》。”江熙:“览古人之志,可起发其志也。”刘宗周:“兴也者,始而亨者也。”

《集说》:“诗本人情,有美有刺。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 诗:指《诗经》。李塨(gōng):“《诗》有六义,本于性情,陈述德义,以美治而刺乱,其用皆切于己。”《毛诗序》:“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论语集注述要》:“其学诗而有所兴,乃诗之教孝者可以兴于孝,教贞者可以兴于贞,兴于善则恶不期远而自远。兴之为义,因感发力之大,沁入于不自知,奋起于不自已之谓。是惟诗歌为最宜。” 立:立身。包咸:“礼者,所以立身。” 朱子:“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集

笺》:“季氏篇‘不学礼,无以立’,尧曰篇‘不知礼,无以立’,则立必于礼也。” 礼:恭敬辞让,礼之实也;动容周旋,礼之文也;冠婚丧纪、射乡相见,礼之事也。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学之而德性以定。身世有准,可执可行,无所摇夺,礼之所以主于立也。(李塨) 成:成德成性。陈祥道:“惟其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然后为修之至矣。” 乐: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朱子)。《正义》:“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 钱穆:“乐者,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学其俯仰疾徐周旋进退起迄之节,可以劳其筋骨使不至怠惰废弛,束其血脉使不至猛厉偾起。”朱子:“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

论语八佾篇个人读后感范文

论语八佾篇个人读后感范文 《论语》是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八佾》是儒家典籍《论语》的第三篇,每个人阅读论语八佾篇都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论语八佾篇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篇2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有一个好主意,该不该马上实行呢?(闻斯行诸)”孔子说:“有父母兄长在世,应该先问问他们。”冉有也问道:“闻斯行诸?”孔子却给他肯定的回答:“闻斯行之!”公西华好奇,问孔子为什么给了他俩不一样的答案,孔子说:“冉有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打气。子路好胜,我要给他泼点冷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篇3《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

论语泰伯篇第八

【题解】 本篇取“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句“泰伯”两字为篇名。 前此数篇以“仁”为中心展开论述,本篇以“圣”为主要内容,兼及贤人、君子、士的一系列道德规范。本篇共21章,孔子言论有16章,曾子谈话5章,孔子在本篇内较为集中地阐述了他心目中的6位圣人: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尧是圣人中境界最高的,“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其仁如天。”系圣之仁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选于众,举皋陶。”善用人才,系圣之智者;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系圣之勇者;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谦冲信睦,“义之与比。”举义旗而抗暴,系圣之义者,武王“有治乱之臣十人”,确立周代天下,系智勇兼备之圣人;周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摄政七年,健全礼制,是孔子心目中尽善尽美的圣人。尧是最高的圣人,周公是最完美的圣人,而且有足够的文献可资参考。 其次与曾子一起谈到贤人、君子、士的道德规范和一系列要求,兼及对小人行径的分析。 【原文】 8.1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②。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 ①泰伯:又作太伯。周朝的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后来的周文王)。传说古公预见到姬昌有圣德,想把君位传给他。长子太伯为实现父亲的愿望,便与二弟仲雍出走,避居于句吴,使季历和姬昌顺利继位。姬昌继位后增强了周的国势,他的儿子姬发(周武王)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②三:泛指多次。 【语译】 孔子说:“泰伯,他真可说是达到了仁德的最高境界,多次将王位让出不受,百姓简直不知如何赞扬他才好。”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泰伯“至德”的赞扬。 儒家文化的“德”,是虚位概念,包含的具体内容有很多。诸如: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谦、慎、勇、直、敬……等等,均是“德”的具体内容。“至德”是儒家文化道德要求的最高境界,《论语》全书中“至德”仅出现两次。一次赞扬泰伯,一次赞扬周文王(参见8. 2),泰伯是周文王父亲季历的长兄,泰伯与文王是叔侄关系,泰伯让位给季历是兄让弟,大让小。泰伯的“至德”表现为“谦让”,“三以天下让”。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以下让上,以下位敬上位,文王的“至德”表现为“仁敬”,以“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敬,可谓大敬,泰伯不仅谦让王位,连让王位的美名也让了。民众知其德高而欲称赞,却无从赞誉,不为名而行善,“善行无辙迹”,为善而不着于善,这正是泰伯“至德”的境界。 【原文】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①,慎而无礼则葸②,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③。君子笃于亲④,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⑤,则民不偷⑥。” 【注释】 ①礼:时中,恰当,也指礼度。②葸(xǐ):胆怯,害怕。③绞:指言语尖刻、刺人。④君子笃(dǔ)于亲: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笃,忠厚。⑤故旧不遗:君子不遗弃他的老同事,老朋友。⑥偷:薄。这里指感情淡薄。 【语译】 孔子说:“谦恭而不以礼节之,就会白辛劳;谨慎而不以礼节之,就会胆小懦弱;勇猛而不以礼节之,就会犯上作乱;率直而不以礼节之,就会尖刻伤人。君子如能厚待亲人,则

论语八佾读后感

篇一:《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整理的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语录体著作,所反映的只是孔子思想的碎片,并非系统地阐述孔子 思想理论,但是却成为儒家经典著作,流传千年而不衰,这与《论语》 之内涵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离不开的。 学而篇是《论语》开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论语》核心思 想仁之前提,也是学习之真谛。学习并非只是单纯地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而是学习知识造福于人,其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 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学习首先要懂得伦理道德。子曰: 弟子, 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贝y 以学文。 先,他强调了孝悌是为人的基础,父母和兄弟是最先面对的也是最基 本的一个生活圈;其次,是面对他人的关系:要谨慎、讲诚信、尽量 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在家能做一个好子弟,在外是一个善良 诚信的人,这时候就需要去读书学习圣贤之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 德修养了。反观当今,我们过度重视单纯的学习而忘记道德修养的提 升才是关键。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我们需要遵守的,不要忘记做 人的初衷,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作为一个社会人, 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家人,所以从身边的开始做起,孝悌、爱众、亲仁, 按照这些规则去办事,我想古圣先贤的智慧便在于此。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 讲孝,论语八佾读后感 入 "首

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一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一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者,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 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

一起学《论语》8.13泰伯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一起学《论语》8.13泰伯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一起学《论语》8.13 泰伯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白话】 孔子说:“坚信而好学此道,君子求善其道至死不变。危邦不进入,乱邦不居住。天下有道的时候就现于世,天下无道的时候就隐其身。国家有道之时,贫穷而低贱,这是可耻的;国家无道之时,富有而高贵,这也是可耻的。”

【释词】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固也、厚而力也。钱穆:“信,信此道。学,学此道。”朱子:“不笃信,则不能好学;然笃信而不好学,则所信或非其正。”《集说》:“守死者,守之不变也;守死以善道,则其道固矣。”邹肇敏:“此章只宜拈一‘道’字作主学,正学道也。”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乱,臣弑君、子弑父。危,将乱之兆。不入,指始欲往,见其乱兆而不入。不居,指见其已乱则离开。钱穆:“不入危邦,则不被其乱;不居乱邦,则不及其祸。”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见,同“现”。钱穆:“君子或见或隐,皆所以求善其道。”朱子:“天下,举一世而言。”李光地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犹有邦之可择也。若夫天下无邦,则惟有隐遁不出而已。”

贫且贱焉:贫穷而且低贱。《注疏》:“耻其不得明君之禄也。”钱穆:“邦有道而屈居贫贱,不能自表现,亦不能善道之征。” 富且贵焉:富有而且高贵。《注疏》:“耻食污君之禄,以致富贵也。”钱穆:“邦无道而高居富贵,更是不能善道之征矣。” 耻也:以之为耻。钱穆:“世治而我身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我心无可守之节,皆可耻之甚。” 【先贤精义】 《论语义疏》曰:此章教人立身法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劝人守道也。 朱子曰:盖守死者,笃信之效;善道者,好学之功。无道,则隐其身而不见也,此惟笃信好学、守死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