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属性。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形成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2.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实验探究和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关于密度教学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却较难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近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类课程标准。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提出对探究教学的目标要求。本文尝试密度概念的探究教学设计。密度知识是力学的基础知识之一,它对理解压强、浮力也很重要的。所以说,本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在课时安排方面,本节将分2课时。

2.教学资源分析

(1)结合教材插图,查找一些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

(2)利用多媒体演示、分析利用图像描述实验结果的方法。

(3)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自备部分实验材料。

3.学生学习背景分析

(1)学生对“密度”这一名词较为陌生,但有一定的“疏密”和“轻重”认识。

(2)由于新课程理念与应试教育观念的冲突,学生对探究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

(3)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能对较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但用图像法收集与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较为薄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归纳出结论、总结出规律。

(2)初步学习用图像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学习用图像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用具和实验器材

1.实验室准备天平(含砝码)-----学生分组实验。

2.学生自备待测物体、方形橡皮擦和小刀、刻度尺等。

3.两组10cm3的圆柱体。

4.教师自制课件。

五、探究活动的处理与设计

1.本节先以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开展教学,然后归纳分析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不强调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重点强调“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等要素。因为数学基础的原因,图像法对学生仍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将利用课件突破这一难点。

2.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

(1)由于实验材料的尺度误差可能较大,学生的实验数据误差也会增大。

(2)学生可能无法将图像表述成“正比”关系。

(3)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正比”关系。

(4)出现教师也未曾预料的实验方法、现象。

3.探究物质过于单一。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每一组学生不可能完成多种物质的实验探究,而单组数据对得出密度概念的说服力不足。可在“评估”和“交流与合作”过程中通过组合不同小组的图像说明“不同物质m—V比值不一样”

4.教学内容信息加工流程分析设计:

结束语:学习科学是一种能动的过程,是学生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本节课的教学仍属概念教学,但是教师不再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而是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学生直接参与了密度概念的提炼过

程,有效地建构知识,体验过程,学习方法,由此,密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点便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总之,学生从实验中的发现,通过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学到了物理知识。来自这种学习的过程是深刻的,比那种靠通过老师讲和做习题而达到理解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受益更深。前者既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否成功,改革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在新课程中,教师需要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为此老师应积极、热情地投入这场课改。只有创新的教学才会培养出创新的新一代人才。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及策略 ●重点:是密度概念理解。 突破策略:充分利用学生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比值”定义密度概念。 ●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 质”。 突破策略: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速度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三设计思路 八年级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教师演示器材:天平,相同烧杯两个,水、煤油。 学生实验器材:天平,刻度尺,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2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各25组。 五教学设计 1 展示目标自学反馈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规定好自学任务和限定时间,学生结合学习手册对教材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习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巡回指导,再纠错补漏。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外形相同,表面镀有相同颜色的铜块和铝块,在不损坏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如何辨别?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轻重来辨别,有的可能反驳,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 教师演示:取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放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上,让学生猜想天平哪端下降,问学生为什么?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九年级物理第11章第3节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习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细集料表观密度,堆积密度要点

细集料知识要点 表观密度 1将试样缩分至660g,试样温度为(105±5)℃条件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分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称取试样300g,精确是0.1g 3.将试样装入容量瓶中,注冷开水接近500mL(水温15℃—25℃),充分摇匀砂排除气泡,塞紧瓶盖,静置24h。 4.用滴管小心加水至容量瓶的500mL刻度处,擦干容量瓶外的水称重,精确至1g。 5.倒出容量瓶中的水和试样后第二次加水的温度要和试验时相差不超过2℃。 6.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试验的各项称量可在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 7. 8. 9.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值10Kg/m3,如两次试验结果只差大于20Kg/m3,应重新试验。 堆积密度 1.堆积密度分为松散堆积密度、紧装堆积密度 2.取约3L试样,在(105±5)℃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m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3.松散堆积密度 用漏斗或者料勺将试样从容量筒中心上方50mm处徐徐倒入,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不试样呈椎体。且容量筒四周溢满时,即停止加料,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试验过程应防止触动容量筒)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精确至1g。 4.紧装堆积密度 取试样一份分两次装入容量筒,装完第一层后(约计稍高于1/2)、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

10mm的圆钢,将筒按住。左右交替击地面25下,然后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的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与第一层时的方向垂直)后,再加试样直至超过筒口,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想两边刮平,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精确至1g。 5 6,堆积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m3。孔隙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 7.容量筒用之前要进行标定,将温度为(20±2)℃的饮用水装满容量筒。用一玻璃板沿筒口推移,使其紧贴水面。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Scientific inquiry: teaching design of material density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密度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教材从识别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谈起,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引出密度的概念,并鼓励学生通过认识一些物质的密度,解释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密度知识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②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天平与量筒的使用过程中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测量知识与方法;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2.学龄特点初中生的独立意识较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特点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最好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①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密度(教学案)

第2节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 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的概念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的意识,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下面我们看一个问题。【图片2】是金条还是镀金铜条? 【故事1】2005年,家住望江县赛口镇红旗村的何家贵老人和老伴被两个上门

的骗子骗走2000元血汗钱,换到手的只有一块一文不值的破铁块!据何老汉介绍,几天前来了两个中年人,自称是上海来的地质队员,判断这里肯定埋藏了稀世宝物。两个人随即掏出了工作证、身份证等证件给何老汉“检查”,之后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个据说是探测器的黑盒子,在何老汉的陪同下上了老汉后院的小山坡上,果然挖出了一块亮闪闪的“金块”,说这是清朝的文物,价值15万元,不如大家各自分5万元算了。最后两人哄得老两口拿出了2000元钱。临走时,两人留下一张欠条,一再表示他们会尽快赶回来拿钱赎宝,并叮嘱老两口“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以防坏人来偷”。到了晚上,何老汉两口子越想越不对劲,拿着金块到乡里的派出所报案,据民警介绍,这宝贝应该是铁一类的金属,仅仅镀了一层铜粉而已。 【自主预习案】 1.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___(相同/不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_________(相同/不同)的。 2. 密度是表示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__________的物理量,国际单位 是,其他常用单位是。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_,它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关(填“有”或“无”)。 4.水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读作,其物理意义 是,用常用单位表示,则为________ g/ cm3。 【课堂探究案】 (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的问 题:。 2、作出的猜 想:。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可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老师请教。最后一个综合结论要分析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才能作出判断,其它的在本组完成。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几种不同体积物质的质量,记录数据、绘制图像,分析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再综合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九年级物理第11章第3节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习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粗集料松方密度及空隙率试验

二. 粗集料松方密度及空隙率试验 1.试验原理 粗集料的松方密度是指集料单位体积(包括物质颗粒固体及其闭口、开口孔隙和颗粒间空隙体积)物质颗粒的质量。 松方密度是计算粗集料空隙率的重要参数,它与表观密度的区别在于:测定的体积中包含了集料颗粒间的空隙体积,因此,松方密度是将集料填装在规定的容积筒中进行测定,根据粗集料颗粒在容积筒中排列的松紧程度不同,又包括堆积状态、振实状态和捣实状态下的三种松方密度。 2.试验目的 测定粗集料的松方密度,可以计算粗集料的空隙率,亦可计算粗集料的质量和数量。 3.主要仪具 (1)天平或台秤:感量不大于称量的0.1%。 (2)容量筒 (3)平头铁锹。 (4)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5)振动台:频率为3000次/min±200次/min,负荷下的振幅为0.35mm,空载时的振幅为0.5mm。 (6)捣棒:直径16mm,长600mm,一端为圆头的钢棒。 4.试验方法

(1)采用四分法将试样缩分至满足试验要求的质量,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也可以摊在清洁的地面上风干,拌匀后分成2份备用。 (2)堆积密度测定 取试样一份,置于平整干净的水泥地(或铁板)上,用平头铁锹铲起试样,从铁锹的齐口至容量筒上口的距离约为50mm左右,使石子自由落入容量筒内。装满容量筒,并除去凸出筒口表面的颗粒,并以合适的颗粒填入凹陷空隙,使表面稍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称取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m2)。 (3)振实密度测定 按堆积密度的试验步骤,将装满试样的容量筒放在振动台上,振动3min,或者将试样分三层装入容量筒: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25mm的圆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装入第二层,用同样的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然后再装入第三层,如法颠实。待三层试样装填完毕后,加料填到试样超出容量筒口,用钢筋沿筒边缘滚转,刮下高出筒口的颗粒,用合适的颗粒填平凹处,使表面稍凸部分和凹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称取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m2 )。 (4)捣实密度测定 将试样装入容量筒中达1/3的高度,由边至中用捣棒均匀地捣实25次。再向容量筒中装入1/3高度的试样,用捣棒均匀地捣实25次,捣实深度约至下层的表面。然后重复上一步骤,加最后一层,捣实25次,使集料与容量筒口齐平。用合适的集料填充表面的大空隙,用直尺大体刮平,目测估计表面凸起的部分与凹陷的部分的容积大致相等,称取容量筒与试样的总质量(m2)。

(完整版)密度教学设计.docx

课题:密度 (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第十一章第三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 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 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 和注意事项。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通过探 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 的属性之一——密度。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实验 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敢于大胆提问,乐 于主动探究日常现象中的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2.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3.教学难点: 密度单位的换算、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4.教学用具: 教师演示用:哑铃 2 个、小铁钉、大泡沫块 学生观察实验用:天平砝码,木块 2 个,石块 2 个,量筒,水,烧杯 2 个 三、教学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

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 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目的 师:最近老师一直在减肥健身,老师今 天带来两个哑铃想和咱们班力气大的同 学比一比。看看健身效果如何。谁想试 试啊? 找一健壮男学生到讲台前。拿出两个哑 铃(一真一假,假的为泡沫模型与真的 外观相同)。师拿假哑铃并将真哑铃递给 学生。师生一起举起哑铃。 引 课学生败,老师胜。老师显得很轻松。 老师将假的哑铃递给学生。 师:两个哑铃不是一样的么? 老师拿一大块泡沫和一个小铁钉,问学 生那个质量大。 师:不是铁质量大么?到底谁质量大 啊? 师:哦。原来还有前提啊!那同学们说 铁和金子谁的质量大呢? 提 出 问师:那同学们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题和前面的情况一样呢? 通过精彩的课 学生踊跃举手 堂小活动,激 起学生的疑 问。 其他学生为师 生二人计时 学生们奇怪 生:哑铃是假 的,泡沫做的 啊太像了 生:不一样, 铁沉,铁的质 量大 通过图钉与泡生:泡沫沫塑料块的比 较,把学生的思生:在体积相 维定向到“质量”同的情况下, 和“体积”上来 铁质量大。 生:体积相同 时金子的质量 大。 引领学生思考 学生动脑思考 生活中的现象, 并回答 培养学生细心 学生举例观察生活现象的 习惯。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新课程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发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应该重视实验探究,主要采用“边讨论、边探究、边实验”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施教。通过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实验探究,从参与中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实验探究方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和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渗透新课程教育理念。一方面在探究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教育;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出发,经历实际问题导入→理论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体现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 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资源】 学生实验器材:体积和颜色相同的正方形木块、铁块、铝块(6组),体积相同的正方形铁块、铝块(3组),体积不同的正方形铝块(3组),天平和砝码各6组。 【学习过程】

3908.沪科版物理密度教案

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 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新授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教师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块铜,一块铝,一块肥皂、一块泡沫、要求学生鉴别。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出发,通过生活中的常识,通过观察和学生亲自的体验,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物理有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再拿出两块大小不同并且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地断定它们是同种物质? 教师可以指出:单凭气味和颜色这些明显的特性来鉴别物质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研究物质的一种隐蔽的特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长生困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什么一样?

那么怎样知道哪个是肥皂、哪个是泡沫呢?它们的质量、体积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 2、探究实验 ①提出问题 将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橡皮泥)分割成两半,其中体积被分割成了两半,物质的质量也被分割成了两半,通过以上的体验和实验感知到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②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以有知识对问题提出猜想:想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也是原来的两倍。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分析实验,要测质量和体积应选什么器材?讨论得出:天平、刻度尺、物体。 设计实验表格: 进行实验:(1)用提供天平铝块1的质量,用刻度值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计算出体积,并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重复对铝块2、铝块3重复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 (2)用提供天平木块1的质量,用刻度值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计算出体积,并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重复对木块2、木块3重复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 ④汇报实验数据,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粗集料密度与吸水率试验(网篮法)T0304-2005

粗集料密度与吸水率试验(网篮法)T0304-2005 一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砾石等各种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表干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毛体积密度,以及粗集料的吸水率。 二仪具与材料 天平:感量不大于称量值的0.05% 溢流水槽,有调节水位装置 吊篮:直径和高度在150mm左右 温度计 标准筛 毛巾 烘箱:能控温在105℃±5℃ 三试验准备 1 将取来的试样用4.75mm方孔筛过筛,对沥青路面用粗集料应对不同规格的集料分别测定,不得混杂。所取的每一份集料试样应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级配。 2 用四分法缩分至要求的质量,分两份备用。 3 缩分后,供测定密度和吸水率的粗集料质量 4 将每一份集料试样浸泡在水中,仔细洗去附在集料表面的尘土和石粉,经多次漂洗干净至水清澈为止,清洗过程中不得散失集料颗粒。 四试验步骤 1 取试样一份,装入干净的容器中,注入洁净水,水面至少应高出试样2cm。轻轻搅动石料,使附着石料上的气泡溢出,在室温下保持浸水24h。 2 向溢流水槽中注水,水面高度至水槽的溢流孔不再下流为止。 3 将天平清零,调整水温在15℃~25℃范围内,将试样移入吊篮中,溢流水槽的水面高度由水槽的溢流孔控制,维持不变。 4 称取集料的水中质量m w准确至1g。提起吊篮,稍稍滴水后将试样倒入浅搪瓷盘中,或直接将粗集料倒在拧干的湿毛巾上,注意不得有颗粒丢失或有小颗粒附在吊篮上。稍稍倾斜搪瓷盘,用毛巾吸走;露出的自由水,用拧干的湿毛巾轻轻擦拭试样的表面水。直到表面看不到发亮的水迹,即为饱和面干状态。当粗集料颗粒较大时,可逐颗擦干,注意拧湿毛巾时不要太用劲,防止拧得太干,擦颗粒的表面水时,既要将颗粒表面的自由水擦去,又不能将颗粒内部水吸出,整个过程中不得有集料丢失。 5 立即在保持表干状态下,称取集料的表干质量m f,精确至1g。将集料放在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集料,放在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取集料的烘干质量m a,精确至1g。对同一规格的集料应平行试验两次,取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五计算 1 表观相对密度γa按下式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3位。 γa=m a/(m a-m w) 式中:γa-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无量纲。 m a-集料的烘干质量,g。 m w-集料的水中质量,g。 2表观相对密度γs按下式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3位。 γs=m f/(m f-m w) 式中:γs-集料的表干相对密度,无量纲。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教案)

【分析和论证】 1、实验结论一: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实验结论二:同种物质,不同体积的物质质量不同。即: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投影显示) 3、实验结论三: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推论】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我们就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属性。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用符号ρ表示。 【公式】密度的公式:; 【单位】kg/m3、或写成kg·m-3;还有一些常用单位:g/cm3等,其换算关系为1kg/m3=10-3g/cm3。 如何换算其单位呢? 1kg/m3==10-3g/cm3。熟练记忆数据学生回答 单纯用数学公式讨论问题

学生练习换算1kg/m3=________ g/dm3。【一些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 (二)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 2、看课本例题,然后出示变式习题: 如果一块大石头的长为10m、宽为5m、高为9m,则这块石头的质量是多大?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步骤要求与课本上保持一致,解中含有已知条件,计算过程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中间的物理量尽量采用国际单位等。 【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思考理解学生练习习题巩固 板书设计 一、密度 实验结论: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 2、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密度的公式:; 单位:kg/m3、g/cm3等。1kg/m3=10-3g/cm3。

有效密度测定-浸渍法

4.1 集料的有效密度 普遍观点认为,沥青混合料的体积特征参数对沥青路面路用力学性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体积设计方法已经成为当今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的重要方法,而体积法能否成立则取决于各种集料的密度参数的合理性、准确性,即要求取用的集料的密度值能被用来准确表征混合料的体积参数。 美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历时数年开展SHRP 计划,现已经整理出大量研究成果,其中关于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成果处于当今沥青路面科技的前沿。在SHRP 计划的Superpave 成果中,对沥青混合料的配比设计,主要依据交通量的大小分为I 、II 、III 三个水平设计,其中水平I 是水平II 、III 的基础;而在水平I 中所用的就是体积配比设计方法。在Superpave 中用到了有效沥青含量的概念,在设计过程中也提到了需要估计全部集料的有效密度,并据此来估算被集料吸收的沥青体积,从而得到沥青用量(有效沥青体积与吸入的沥青体积之和)。由此可见,集料有效密度是准确设计沥青用量的关键参数,也是沥青混合料体积设计方法的基本参数。 集料有效密度是在规定条件下(集料与沥青的温度均为混合料的拌和温度,一般取1600 C)集料单位有效体积(包括矿质实体体积和闭口孔隙体积以及未被沥青填充的表面开口孔隙体积)的质量。集料有效密度用ρe 表示,由图4-1的体积与质量关系图示可表示为: ie n s s e s e v v v m v m ++= = ρ 式中:s m ——矿质实体质量(等于集料质量m=s m ,因为孔隙质量a m =0); s V ——矿质实体体积;n V ——矿质实体中闭口孔隙体积; ie V ——矿料表面开口孔隙中不能被沥青填充的体积。 集料表面孔隙是客观存在的,沥青、水和空气都能通过吸附、浸润作用进入表面孔隙,如图4-2所示。在沥青混合料中,集料表面孔隙或许只有一部分能被沥青填充,所以用有效密度ρe 才能真实反映集料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实际体积特征。集料的有效密度与很多因素有关:首先,集料的表面性质直接影响e ρ的大小,同时沥青的粘度性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e ρ的大小,其次,集料粒径的大小也会对ρe 产生影响,粒径越大,其比表面积越小,表面孔隙相对较少,所以单位质量所占有的有效体积相对较大,故大粒径颗粒的则应该比细颗粒的e ρ要小;其三,混合料拌和工艺如加料顺序、拌和时间、以及沥青用量等也会影响e ρ。因有效密度是条件性试验值,故应该研究简便且能保证检测精度的试验方法。

初二物理《密度》教案

密度- 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密度的定义.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 通过密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单位.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从上节实验中学生已经看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

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在数学中虽然学过比例的知识,但是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是有困难的,所以课文中对此作了解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表示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考虑到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比较抽象,教材在说明比值的含义之后,仍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以便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然后通过例题说明利用公式求密度的方法.并且在例题计算的基础上讲述密度的单位,使学生对密度的单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学习. 教法建议 建议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一、重点、难点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1.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公式 为了加深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

密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密度》教案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三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学生分析】 在新的课程中提到密度一词,虽然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很模糊,所以要在学生很是模糊的时候加以提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问题--仪器的使用,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做应有的对策。 【仪器材料】 天平、砝码、水、体积不等的木块、石块等。 【教学流程设计】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第六章第二节密度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 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二) 学法点拨 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质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笔,两支粉笔的体积是一枝粉笔的2倍,两枝粉笔的质量也是一枝粉笔的质量的2倍。这是物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探究这种特性用到了图像的方法。注意理解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体会这一方法带来的方便和理解上的便利。 密度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它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合而成。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要求记住。 还要能够记住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银大,铜的密度比铁大。 计算题要注重格式,要写必要的公式、公式变换、单位、文字说明。还要有必要的计算过程。 教学教程 一、从鉴别物质说起 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思考:用物体的质量来鉴别物质行吗? 二、实验探究 1、学生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 量相同是否相同?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出示: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相等。 3、提问: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关于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 让学生讨论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什么关系? 4、验证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请同学们(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推测的正确性。 5、根据实验方案不同实验小组分别用体积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学生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三、密度

粗集料表干密度及毛体积密度试验(容量瓶法)

一、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砾石等各种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表干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表观密度、毛体积密度,以及粗集料的吸水率。 二、主要试验步骤 1、取一份试样装入容量瓶中加入水,盖上玻璃片,浸水24h后,加水至玻璃片与水面无空隙,称取集料试样、水、瓶、及玻璃片的总质量(m2)。 2、称取带表面水的试样质量(m4)和饱和面干集料的表干质量(m3)。 3、把集料烘干,称其烘干质量(M0)。 4、将瓶洗净,重新装入洁净水,使玻璃片与水面无空隙,称取集料试样、水、瓶、及玻璃片的总质量(m1)。 三、计算 1、计算表观相对密度γ a 、表干相对密度γs、毛体积相对密度γb: γa=m0/(m0+m1-m2) γs=m3/(m3+m1-m2) γb=m0/(m3+m1-m2) 2、集料的吸水率ωx、含水率ω、表干含水率ωs,以烘干试样为基准: ωx=(m3-m0)×100/m0 ω=(m4-m0)×100/m0 ωs=(m4-m3)×100/m0 当水泥混凝土集料需要以饱和面干试样作为基准为取集料的吸水率ωx及 表干含水率ωs时,准确至0.1%: ωx=(m3-m0)×100/m3 ωs=(m4-m3)×100/m3 3、粗集料的表观密度ρa、表干密度ρs、毛体积密度ρb,计算至小数位 3位。温度修正系数αT按规范表2采用。 ρa=γa×ρT或ρa=(γa-αT)×ρw ρs=γs×ρT或ρs=(γs-αT)×ρw ρb=γb×ρT或ρb=(γb-αT)×ρw 式中: ρT--试验温度T时水的密度,按表2取用,g/cm^3 αT--试验温度T时的水的修正系数,按表2取用 ρw---水在4℃时的密度,1.000g/cm^3 四、精密度或允许差 重复试验的精密度,对表现密度,表干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两次结果相差不超过0.02,对吸水率不得超过0.2%。

【K12学习】初中物理上册《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上册《密度》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

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教具准备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 教学过程 激趣引学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