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赵氏九十灵止痛的原理

赵氏九十灵止痛的原理

赵氏九十灵止痛的原理

赵保芸牌赵氏九十灵癌痛喷剂止痛原理

赵保芸牌赵氏九十灵喷剂-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喷剂,具有使用方便,渗透快,见效快等优点,由赵家秘方传承人赵保芸精心挑选90味中药配制,历经90天的炮制,90天的发酵,遵循古方,精益求精。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

赵氏九十灵止痛喷剂是通过调节微循环和神经功能,刺激穴位感应而迅速起到镇痛作用的,在此基础上,它能疏脉通络,活血化瘀,追风除湿,最终达到止疼的目的;所谓“痛则不通”的原理也在于此。

一喷一揉,疼痛即除,方便快捷,安全高效;哪里疼就喷哪里,一次喷3--5下,然后用手轻揉、搓热,15分钟后用湿热毛巾将喷施部位残留药液擦拭干净即可。即疼即喷,3

支为一个疗程。在赵氏祖传秘方癌症特效止痛膏药的基础上,专为疼痛患者设计,适用于各种癌变引起的疼痛,晚期扩散至全身引起的关节后背疼痛。建议晚期患者以及夏季使用,冬天建议使用赵氏癌症特效止痛膏药。

赵氏九十灵止痛喷剂传承人赵保芸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因虚发病,因病致虚”导致的结果。细胞的分裂增殖与分化的失调是细胞发生癌变的基础。癌变的发生过程存在于细胞分化与增殖的失控之中,即一切癌变都是人体细胞基因突变的结果。

赵氏九十灵喷剂,依据中医“内病外治”理论,治疗恶性肿瘤,以扶正祛邪为基础,既强调机体对病邪的抗御能力,又强调病变对机体的影响。讲究局部与整体的辨证施治,祛邪与扶正相结合的治疗。

西医的手术、放化疗就是祛邪,中医临床的扶正就是培育机体的抗病能力。在辨病与辨证的基础上,通过特殊药物配伍组方巧妙(透皮渗入,腧穴吸入)进入机体,调节气血、阴阳、津液的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消除各种虚弱症状,达到强壮身体祛除病邪的目的。通过扶正培本,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激活巨噬细胞并提高其吞噬活性,改善患者身体免疫抑制状态,保护骨髓造血功能,升高白细胞,调节脏腑功能,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以及手术的伤害,提高机体耐受性,增加环磷腺苷等(CAMP)含量,抑制癌细胞的分裂增殖,促使其逆转为正常细胞。

作为赵氏九十灵喷剂的核心,九十灵止痛喷剂运用中医医药学“扶正培本,内病外治”的新型抗癌机制,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状况,使其自主发挥免疫排异功能和逆转恶性肿瘤转化发生的条件,消灭肿瘤和延长患者存活期,减轻手术、放化疗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和副作用,提高患者耐受力和抵抗力,提高生存质量,达到康复治疗效果。客服咨询热线:400-0266-815

针刺镇痛机理的现代医学研究

针刺镇痛机理的现代医学研究 针灸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治疗技术,是通过针刺人体表面的一些特殊位点,即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迄今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治疗范围非常广泛。针灸已在160 多个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国家和地区中应用,世界卫生组(WHO)也推荐针灸可用于43 种疾病的治疗。在针灸的众多治疗作用中,针刺相关穴位所产生的镇痛作用最为人们所关注,也是西方现代医学开始研究针灸作用机制的最主要领域,本文就近年来针刺镇痛的现代医学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针刺镇痛研究概况 30 多年前,针灸在西方的应用仅限于亚洲裔人群目前,而随着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针灸 技术的独特性引起了西方主流医学界的高度兴趣,也就此打开了东西方医学交流的大门。1992 年,美国国会成立了替代医学委员会。1997 年,根据一些设计严谨并设有合适对照组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发表了一项声明,确认了针灸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治疗中有显著疗效。1998 年,针灸成为最受美国医生欢迎的替代医学疗法。1999 年NIH 成立了国家替代医学中心。 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与针灸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在SCI 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1973-1997 年,平均 于每年148 篇,其中98 篇为论著,而从1998 年到2009 年,这一数字增加到700 篇,其中450 篇为论著。 在1991 年到2009 年总共发表的3975 篇针灸相关的研究论文中,有41%(1647 篇)是与疼痛和镇痛相关 1。因此,从在某种程度来说,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过程中也是东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相互融合和相互借鉴的一个过程。 2.针刺镇痛的东、西方医学理论基础 相对于治疗来说,中医针灸的哲学基础更强调预防。中医认为自然界共生着两种相互对抗而又相互补 充的力量,即为阴和阳,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能够调节体内关键性能量,也就是“气”的流动。当人处于 健康状态时,阴和阳是平衡的,“气”的流动是平顺的、规则的;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对“气”产生干扰,导 致疾病的产生。中医还认为,“气”是在体内的网络状管道中运行的,起到连接内部器官与皮肤表面的作用,这些管道就是所谓的“经络”,人体上361 个穴位就分布在这些经络上。基于这一理论,中医认为疼痛的产 生是由于经络的阻塞,当通过针刺穴位使“气”运行通畅时,疼痛则自然缓解2。 但是,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尚没有发现有“经络”这种物质存在,也就是说没有解剖学基础。然而,在 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确实能够有效的治疗一些疾病,因此,经络可能不是一种物质,而更可能是一个功能性的集合体,是神经、循环、内分泌、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的集成表现。40 多年来,众多中外学者应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获取了大量针刺镇痛的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证据,初步构建了针刺镇痛机制的理论框架,即针刺是通过兴奋传入神经,调节疼痛在脊髓的信号传导以及在大脑的感知,进而产生镇痛效果。许多动物、人体以及影像学研究都是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开展研究的3。 3.针刺镇痛的特点 目前的研究多认为,针刺的镇痛作用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即精神心理成分和生理作用,而针刺镇痛 的生理作用有赖于穴位的选择、是否产生得气感、针刺后的刺激模式、强度、持续时间、遗传个体差异性等。 3.1 穴位的选择 针对不同疾病引起的疼痛,穴位的选择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镇痛的效果。现代的针灸研究者通常会 1

疼痛的机理和学说

精心整理 疼痛的机理和学说 一)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纤维 痛觉的感受器为游离神经末梢,它广泛分布在皮肤各层、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腹膜脏层和壁层、粘膜下层等处,任何外界的或体内的伤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学的),均可导致局部组织破坏,释放K+、H+、组胺、缓激肽、5-HT、Ach和P物质等内源性致痛因子。这类游离神经末梢对缓激肽等化学刺激特别敏感,称之为化学性感受器(chemoceptor)。 1. 1)新脊 2)旧脊 3)脊- 4)后索 5 2. 3. 突可在同侧或对侧脊髓前外侧索上升,伴行于脊髓丘脑束上行达丘脑VPM (三)疼痛在脊髓水平的整合 脊髓是痛觉信号处理的初级中枢。伤害性刺激的信号由细纤维传入脊髓后角,在那里加工后,一部分作用于前角运动细胞,引起局部的防御性反射如屈肌反射等,而另一部分则再继续向上传递。(四)疼痛在脊髓以上水平的整合 1.脑干

脑干网状结构是多种感觉传入冲动汇集处,非伤害性信号和伤害性信号可相互影响,或是加强或是抑制,以进行各种传入信号的综合处理。中脑中央灰质和延髓头端腹内侧网状结构(rostralventromedialmedulla,RVM)都是脑干的重要痛觉调制结构,它们是旁中央上行系统的组成部分,接受来自脊髓前外侧索的部分痛觉传入。 2.丘脑 丘脑是各种感觉信息(除嗅觉外)进入大脑皮质形成主观感觉以前的最重要的整合中枢。丘脑接受来自脊髓、脑干的纤维投射,经过丘脑的中继投射到大脑皮质。主要包括腹侧核群、髓板内核 3. 4 1.概述 70)的概灰质( 2. PAG是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中一个上行与下行通路中的重要结构。它在痛觉调制中的重要性在于凡是由激活更高级中枢所产生的镇痛效应,都被证明是通过它才起作用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吗啡镇痛、针刺镇痛、电刺激间脑和边缘系统中一些与镇痛有关的核团(尾核、下丘脑、隔区、伏隔核等)产生的镇痛效应,都可被注入微量阿片受体拮抗纳洛酮于PAG而部分阻断。电刺激PAG或注射吗啡于PAG之所以镇痛,是由于激活了下行抑制系统的结果。 3.延髓头端腹内侧网状结构及下行抑制系统

疼痛的机理及镇痛机制概述

疼痛的机理及镇痛机制概述 胡琳琳学号:20010841动生技01-4班linlinshanshan2@https://www.wendangku.net/doc/117183491.html, 摘要:痛觉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和体验,常伴有不愉快情绪和防卫反应,这对保护机体很重要。目前,临床上一直采用药物止痛或神经外科手术止痛,如椎管内注药.交感神经节阻断.椎旁神经根注药.神经干阻滞.PCA技术.胶原酶注射.激光.射频技术等。另外,我国传统的针刺镇痛也有良好效果。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阻断.破坏或压抑有关痛觉冲动的发生.传导或是中枢的感觉整合机能。 关键词:疼痛.针刺镇痛和阿片镇痛的机理.神经 痛(Pain)包含两种成份:痛觉和痛反应。每一个“觉得痛”的人,都能根据他过去的经验诉说痛的存在以及痛的性质、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但很难确切地加以描述。痛反应是指致痛刺激引起的躯体和内脏活动变化以及逃避、反抗等一系列的行为表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痛是一种保护性、防御性的机能,它警告机体正在遭受某种伤害性刺激,并促使机体摆脱这种刺激的继续伤害。 致痛刺激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都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破环,结果便释放出某些致痛物质,如钾离子、氢离子、血浆激肽等,进而作用分布在损伤区的感受器。作为一个已被广泛接受的概念,痛感受器乃是遍布全身各处的某些游离神经末梢。当然,决非所有的游离神经末梢都是痛感受器。痛感受器可将不同能量形式(例如机械、化学、温度)的致痛刺激转换为具有一定编码型式的神经冲动,后者沿属于Aδ(Ⅲ类)和C(Ⅳ类)的神经纤维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其中Aδ纤维的传导速度较快,C纤维的传导速度较慢。当痛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出现性质不同的两种痛觉:先出现一种尖锐的、定位比较清楚的刺痛,又称快痛,刺激作用后立即发生,停止刺激后很快消失;接着是一种定位不甚清楚的灼痛,又称慢痛,通常是在施加刺激后0.5~1秒才感觉到,停止刺激后还能持续数秒钟,并伴有情绪及心血管和呼吸活动的变化等一系列植物性神经反应。还可以从一个侧面证实,痛信息是由两类纤维传导的,快痛由Aδ纤维传导,而慢痛由C纤维传导。 根据现代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看法,外周Aδ和C纤维进入脊髓后,主要和后角深层的细胞发生突触联系;这些后角细胞的轴突越过中线,交叉到对侧,经脊髓的前外侧索上升入脑。前外侧索的成份是很复杂的,包括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脊髓顶盖束等;脊髓丘脑束又有新脊丘束和旧脊丘束之分。由新脊丘束传递的信息直达丘脑特异性感觉核,进而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的特定部位,因此便具有明确的定位和可精确分辨的性质,这和快痛的特点颇为吻合。由旧脊丘束、脊网束等传递的信息,经由多突触联结,主要和内侧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相联系,参与形成脑的高级部位的背景活动及感觉的情感动机成份,似可解释慢痛所伴随的强烈的情绪色彩。总之,痛信息经由多条通路由脊髓上升入脑,由于这些不同通路的共同活动和脑的各级水平的分析处理,最后产生疼痛。 经研究发现,脑内一些结构的兴奋活动可以阻遏痛觉的整合。兴奋外周的传人粗纤维,刺激尾核头端.下丘脑外侧以及中脑中央被盖区等处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镇痛效果。此外,近年来研究工作者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神经元的末梢可以释放吗啡样物质。而且大脑的许多部位的神经元胞体上具有吗啡受体。吗啡样物质作用于相应受体亦会产生镇痛效果。下面就两种最普遍的镇痛方法即针刺镇痛(Anaesthesia)和阿片镇痛作简要的介绍。 针刺镇痛是在针刺刺激作用下,在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极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许多因素,包括致痛和抗痛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复杂的动态过程。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粗神经纤维的兴奋可导致对细纤维活动的抑制。针刺信号是由较粗的(Ⅱ、Ⅲ类)纤维传导,而痛信号则是由较细的(Ⅲ、Ⅳ类)纤维传导,而且它们经由共同的传导通路、抵达共同的中枢驿站,则可把针刺镇痛效应看作是粗细两类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互相作用的必然结果。另外,针刺还能激活脑内痛觉调制系统.经由脊髓腹外侧索上升入脑的针刺信号,激活了脑的各级水平的许多结构,这些结构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其中包括构成了脑内镇痛系统。脑内镇痛系统发放下行性冲动,最后汇集于中缝大核这一共同的、也许是最后的驿站,然后又通过背胺神经元施加影响。在针刺条件下,很可

第四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习题> 第一节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和。 2.伤害性感受器分为和,前者传导,后者传导。 3.疼痛信号在进入高位中枢以前已在受到调控,即对疼痛信息的量、性质和时速进行调节、转换和控制。 4.在疼痛报告中,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 5.针刺穴位具有降低和提高的双重效应。 6.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7.炎症性痛是指由、或以及外科手术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炎症时所发生的疼痛,包括、、和继发痛。 8.经典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节段性调制的神经网络由初级传入和纤维、背角投射神经元(T细胞)和组成。 9.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等的治疗,针刺还可用于。10.中医认为疼痛的机理主要是“、、。 二、选择题 型题 (一)A 1 1.针刺镇痛是指用针刺的方法对疼痛进行怎样的影响 A.转移和消除 B. 减轻和去除 C. 防止和治疗 D.治疗和消除 E. 麻痹和消除 2.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效应主要体现在 A.麻醉 B. 消除疼痛 C.预防疼痛 D.治疗疼痛 E.降低痛阈 3.人类的疼痛包含下列哪种感觉 A.痛反应和痛感觉 B.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 C.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 D.非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 E.非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 4.针刺麻醉的应用中,最大的缺点是: A.诱导快,患者反应平静 B.费用昂贵 C.操作繁琐 D.镇痛不全 E.针麻效果的个体差异大 5.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主要体现在 A.麻醉 B.消除疼痛 C.预防疼痛 D.治疗疼痛 E.降低痛阈 4.针药复合麻醉中,针刺与麻醉药剂量的关系是

针灸治病机理

针灸治病机理 针灸治病的范围很广,它可以治疗功能失调的病症,如尿闭、遗尿、便秘;可以治疗器质性疾患,如小儿麻痹后遗症,神经性耳聋、视神经萎缩可以治疗急、慢性炎症,如急性圃尾炎、急性扁桃体炎、风湿性关节炎;可以治疗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也可以治疗寄生虫病,如疟疾;可以用来矫正异常胎位;更可以治疗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疼痛,如三又神经痛、神经性头痛、手术后创口疼痛;并可做为外科手术时的麻醉手段一一针刺麻醉等等。针灸为什么能够治疗这么多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这就是所谓针灸治疗的机理问题,也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许多实验表明,针灸主要是激发和调动机体内固有的抗病能力,对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有调整和稳定的作用,这是目前已经得到实践证明的针灸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一)针灸可以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人体内发生了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现象,但同时人体内的抗病机制也动员起来,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与之斗争,这种现象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正邪共会',中医学中一般称为“邪正交争'。如果抗御疾病的因素能充分调动起来,那末就能拒病邪于机体之外。针灸具有“治神'的作用,就是通过治理神气'调动和加强抗御疾病的积极因素,从而消除导致疾病的消极因素。提

出本观点的事实根据很多,举例而言:针灸并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但为什么能治疗一些传染病和炎症疾病?在急性菌痢时,针灸可以解除结肠痉挛,缓解腹痛,同时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及抗体增加'有利于控制感染。针刺治疗急性阑尾炎时,白细胞吞噬能力增高,血中氢皮质素等也增高,说明加强了机体生理性防御措施,从而抑制炎症的发展。动物实验证明,针灸可以防止由于炎症引起的组织坏死,有抗炎症渗出的作用,而对炎症的屏障作用(在炎症病灶与正常组织之间形成一道防御“墙”)不但不削弱,反而加强。对于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针灸疗法可使肿大的腺体缩小。一般认为,这种病由缺碑引起,治疗就是给患者补充碘化物。但针刺本身并非补充碘化物,怎么能治疗这种病呢用放射性同位素碘等研究表明,针刺后血浆中碘含量和甲状腺摄碘的能力提高,而尿中的排出量则有所降低,提示针刺的疗效是通过提高机体和甲状腺对碘的利用率来实现的针刺有一定的抗休克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先造成休克状态(如用动脉放血方法造成失血性休克),针刺“水沟'可以使血压升高,死亡率降低,恢复正常血压所需血量。关于针刺镇痛的实验研究则证明了针刺可以调动机体内在抗痛能力而发挥针刺麻醉的作用。其作用原理是:针刺兴奋了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系列神经结构,使传人的疼痛信号在不同水平受到抑制,故而有镇痛效果。另一方面,科学工作者也证明:在针刺作用下,人体和动物的中枢

针灸镇痛的原理及其发展

方兴未艾的外治法之针刺灸镇痛疗法 摘要笔者运用中医和西医理论观点,以针刺麻醉镇痛,针灸治疗体表和脏腑疼痛为实例,从针刺对神经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方面,阐述了针灸镇痛的原理,并将其与现代镇痛手段相比较。 关键词针灸痛症治疗针刺效应 绪论临床实践与资料及针刺麻醉的应用已经证明针刺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被国内外医家所公认,相比药物和外科手术镇痛的方法,针刺镇痛发展前景光明,潜力巨大。 人们通常所说的针灸包括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狭义的针灸指的是医疗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到的针灸疗法,广义概念指的是完整学科,即针灸学。针灸疗法属于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类。其中包括了针法,灸法和发展而成的枢穴特种疗法。这些医疗方法虽然技术手段和作用方式不同,却都建立在同一理论之上,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经络枢穴理论。 针灸镇痛是一种治疗方法。讲将毫针刺入体表特定穴位,然后在穴位施加温热刺激,或施加电刺激等物理刺激以求达到治疗病痛目的。针灸疗法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最初就是以治疗疼痛为基点的。当时,人们就在实践中学会了使用砭石刺破劳作时的脓殇,这种手段后来又进而发展成为刺络泻血的方法。 《内经》在针刺镇痛方面有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后世针刺镇痛研究的基础。“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泣而不行,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是书中提出的引起疼痛的原因。对此《灵枢》首次提出了“以痛为俞,以知为度”的针刺镇痛方法。此后,经过《难经》发展了奇经八脉与疼痛的临床,人们广泛认同奇经八脉逆乱阻滞同样可以出现疼痛病症。从此,针灸结束了单纯作为经验

疗法的历史,实现了理论的升华,形成了以经络为核心的针灸基础理论。此后,针灸镇痛疗法也逐渐成型。 金元时期,窦汉卿《针经指南》又补充了八脉交会穴治疗不同痛症的理论,为后世针刺镇痛选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后,在此基础上针刺镇痛逐步趋于成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强有力地指导着针灸对临床各科病症的治疗。 1.针灸麻醉镇痛 针灸麻醉镇痛是以针刺穴位为主,辅以少量药物,依据筋络脏腑基础理论和针刺麻醉临床经验,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的一种麻醉方法,是针灸学理论与实践在现代麻醉学中的成功运用与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2.针灸治疗体表及脏腑疼痛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引起疼痛的原因可概括为气血。《素问》说“风寒湿三期杂至合二位痹”《千金方》说:“凡病皆于气血壅滞步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可见各种痛症杰克归结为气血的病变,气血的病变不外乎“不通”,“不荣”,或因气血不通,或因气血不容。不论何种邪气壅滞经络脏腑,“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就是体表疼痛性病症的基本病因病机。 ①现代针灸临床 体表疼痛如肌肉痛以及各种骨关节病扭伤等,占据了针灸临床的绝大部分。而大量数据表明,针灸对于治疗急性腰扭伤等外伤性急症有显著的疗效。 ②针灸治疗脏腑疼痛 1957年我国成功实施了世界上首例针灸麻醉的扁桃体摘除手术,60年代公布后即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70至80年代初,针刺麻醉在国内外的内科手术中逐渐被推广使用,这既是针灸发展是上的一个飞跃,也是外科麻醉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此后从最初的肺,胃且切除术必须用80多个穴位,几个针灸师连续捻针7~8个小时,到如今结合经络腧穴加上耳穴的介入可以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三章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 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 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研究证实针刺是 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教学目的:掌握针刺麻醉,熟悉镇痛原理 三、针刺麻醉 (一) 针刺麻醉及其临床价值 针刺治疗疾病引起的疼痛是传统针灸学的宝贵经验,把针刺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则是20世纪50年代的创新技术,1958年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研究者公开发表了《针刺替代麻醉为临床麻醉开辟了新道路》的临床研究成果,从而开辟了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并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在其后的40多年中,针麻经历了由当初的普遍应用到有选择地应用、从单纯针刺麻醉代替药物麻醉到针刺与药物复合麻醉的发展历

程,其积累的资料为针灸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现代麻醉技术是19世纪初发明的,极大地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但现代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干扰仍不可能完全避免,况且现代手术对病人生理功能的侵袭更非以往可与相比。优良的麻醉处理不仅可保证病人的安全,并能使之平顺而迅速地康复;麻醉处理之不当甚或失误,轻则延迟病人的恢复或引起某些器官的病理改变或功能障碍,重则危及病人的安全。因此,现代麻醉也同样有着风险问题。寻找更符合生理功能状态的麻醉方法一直是临床麻醉学的重大课题。 针刺的镇痛作用使之成为保证这些手术成功进行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新喉再造术中,针麻优良率达到95%,发音功能、吞咽功能的成功率达100%,在大脑功能区及深部肿瘤手术中,针麻成功率达到98%,在肾移植手术中,针药复合麻醉优良率为88%,由于手术中有效地减少了麻醉药对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术后泌尿时间明显提前。 研究表明,针刺麻醉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①镇痛作用;②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③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④抗手术感染的作用; ⑤促进术后创伤组织的修复的作用。 由于以上的作用及针刺自身的特点,使针麻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尽管研究表明针刺并不能完全达到临床麻醉的要求,尚有以下几方

针刺镇痛的原理

针刺镇痛的原理 一、针灸镇痛的概念 针灸治疗疼痛可追溯到砭石时期,《帛书》中已有灸法镇痛的记载,《内经》中涉及疼痛的篇章有十余篇,有三篇是痛症专论,对疼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转归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疼痛的理论。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二、针刺镇痛的原理针灸止痛原理:针灸麻醉,又称为“针刺经络穴位麻醉”,简称“针麻”。是根据针灸学经络理论,循经取穴,以针刺人体双侧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促进乙酰胆碱的大量分泌,阻碍痛觉的传导,从而达到减痛或镇痛的目的。所以针灸镇痛的原理,就是抑制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因疼痛造成的异常放电,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三、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 (1)针刺镇痛的神经通路中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117183491.html, ①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途径针刺信号是通过穴位深部的感受器及神经末梢的兴奋传入中枢的。研究表明针刺所兴奋的神经纤维的种类包括Aα、Aβ、Aδ、C这4类,一般认为病人能够接收的针刺强度主要是Aβ、Aδ类纤维兴奋,因此针刺是用较弱的刺激达到镇痛的目的的;但也有研究表明C类纤维的传入的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发现低强度电针(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镇痛范围小,而高强度电针(伤害性刺激)引起的镇痛范围大,针刺刺激如果达到兴奋C类纤维的强度,即可能是以一种伤害性刺激的方式来抑制另一种伤害性刺激的传入,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不过,临床上常用的刺激量是病人能承受的不太强的刺激。 ②针刺信号的脊髓内传导途径针刺引起的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主要交叉到对侧脊髓腹外侧束上行,与痛、温觉的传导途径相似,这为针刺信号与痛信号在传入过程中相互作用提供了形态学基础。在脊髓空洞症患者,病损涉及脊髓前联合或腹外侧索,一侧的节段性痛温觉消失,在相应的穴位给予针刺则不能引起明显的针感,而在脊髓背束受损时,并不影响针感的产生。针刺信号在上行传导时,一方面通过脊髓内节段性联系影响邻近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内脏的活动以及邻近节段的痛觉传入,更主要的是

针刺镇痛相关神经活性物质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针刺镇痛相关神经活性物质综述 2012级硕士(9)班李杰俊 20121500 摘要:疼痛和针刺镇痛的调节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多种神经活性物质 的作用。本文拟对近二十年有关针刺镇痛相关神经活性物质的研究进行简要回顾。 关键词:针刺镇痛;神经活性物质 针灸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详细的记载,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可以治疗多种疼痛症, 不但范围广泛,而且疗效明显,直至现今多种疼痛性疾病仍为针灸临床的主要 适应证。镇痛作为针刺的特色一直备受关注,上世纪5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者们对针刺镇痛的机理进行探讨研究,并在神经生物学方面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以下根据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整理,将参与疼痛和镇痛的主要神 经活性物质介绍如下: 1 阿片肽能系统 在神经系统内具有阿片样作用的肽类物质,统称为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LS),又称阿片肽,可分为三大族: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 )。 脑啡肽(enkephalin,ENK)和强啡肽(DynA 1-13 吴玉芳[1]等将门诊行结肠镜检查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刺镇痛组和异丙酚 对照组,每组20例,检查两组治疗前后血浆β-EP水平变化。结果表明,针刺 镇痛和异丙酚麻醉均可提高患者体内的β-EP水平,但针刺镇痛提高患者体内 的β-EP水平的作用优于异丙酚麻醉。李淑萍等[2]用大鼠模型探讨针刺疗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镇痛机制的影响。将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 的含量。治疗组,分别监测各组大鼠垂体、下丘脑及异位内膜的β-EP和DynA 1-13 结果显示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β-EP和DynA 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5);针 1-13 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 0.05)。子宫内膜异位 刺治疗组的β-EP和DynA 1-13 症临床以痛经、不孕为主要表现,实验研究表明针刺疗法可提高中枢及异位内 的含量从而达到镇痛目的。任晓暄[3]等观察电针同神 膜组织中β-EP和DynA 1-13 经节段支配的不同经穴与非穴对实验性类痛经模型大鼠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阿 片肽类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经穴组与非穴组的ENK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增高,表明电针穴位和非穴位均可调节脊髓和PAG内的阿片肽类物质含量,提高ENK 的含量,起到镇痛作用。 在脊髓产生镇痛作三大类阿片肽中,ENK在脊髓和脑都参与镇痛,DynA 1-13 用。韩济生[4]等证实了低频率电针刺激释放脑啡肽,高频率电针刺激释放强啡肽。β-EP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内源性阿片肽样镇痛物质,主要在脑内发挥镇 痛作用,但也有可能与应激反应有关[5]。 2 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 5-HT最早是从血清中分离出的一种缩血管物质,又称血清素,是脑干下行 抑制系统参与镇痛的主要神经活性物质[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