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灵脂止痛散治疗痛证经验

五灵脂止痛散治疗痛证经验

五灵脂止痛散治疗痛证经验
五灵脂止痛散治疗痛证经验

五灵脂止痛散治疗痛证经验

—五灵止痛散临床研究报告,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据1983年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留观室统计数字,在入察的1485名患者中,以身体各部位疼痛如头痛、胸痛、腹痛、腰痛等作为主诉者计436人,占29%。痛证被卫生部列为该年全国中医急症攻关协作项目,为配合这一全国性中医急症科研工作,我献出了家传验方—“五灵止痛散”。验方来源及药物组成五灵止痛散即由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合冰(片梅片)组成,它是先父邓梦觉建国前私人开业时用以“守门口”的一种止痛药散。邓氏祖辈以该药散治疗各种急性痛证,经历了一个熟悉古籍中医文献,占有前人资料,加之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的过程。失笑散源出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由宋代官商设立的和剂局(即现药局)出版的。和剂局专门管理药材和药剂的经营业务,它将各地所献医方经试验有效后,依方发售。失笑散就是经当时国家药局试验有效可发售于市民的一张方子及一种药散,历史悠久,因而它治疗痛证疗效可靠。失笑散药性平和,味数简单。五灵脂、蒲黄活血祛瘀,通利血脉止痛,古人谓用本方后,痛者每于不觉之中诸痛悉除,不禁欣然失笑,故名失笑散。近人对失笑散进行药理研究,证明它能够提高机体对减压缺氧的耐受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动脉灌流时间,防止或削弱动脉血栓形成,并对机体有明显的镇静止痛作用。至于失笑散中的单味药物,五灵脂能够缓解平滑肌痉挛,蒲黄可缩短凝血时间。所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记载:五灵脂“主气血诸痛,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腹痛、身体血痹刺痛”;蒲黄“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古人的临床经验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有继承才能有发展,有实践才能有创新。前人用失笑散止痛,偏重于血瘀方面,而对气滞、邪闭所致的痛证似兼顾不够。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这是中医认识痛证的高度理论概括,也是临床用药的理论依据。因此,如果在失笑散里再加入一种强有力的通利脉络、走窜气分的药物,其止痛效力会得到更大发挥。邓氏经过几十年的临床摸索,认为冰片(梅片更佳)最合适。冰片是凉开药,气味芳香走窜,有行气通络、辟秽开窍、清热止痛的作用,加入失笑散方子,相得益彰。然药方分量之比例,又几经研究加以调整,时历半个世纪方才定型。按定型后的分量配制的药散疗效肯定,嗣后该药交广州中药三厂采用新工艺研制成成品药投放市场。

药理毒理试验报告摘要

1.五灵止痛散1.25~2.5克/千克体重,能减轻小白鼠小肠蠕动,它与吗啡、阿托品能抑制小肠的推进运动的药理作用相似,从而提示五灵止痛散很可能是一个镇痛药或解痉药。

2.五灵止痛散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1.25克/千克体重的剂量的抑

制扭转反应率是51.2%,而2.5克/千克体重的剂量的抑制扭转反应率是65.2%,与对照组

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这一特性与延胡索乙素相似,提示此药对月经痛疗效好。3.对外源性组织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离体回肠收缩有松弛作用,证实了五灵止痛散能对抗致炎、致痛介质组织胺和乙酰胆碱。

4.五灵止痛散小鼠灌胃给药,观察7天,其LD50大于7200毫克/千克体重,未发现有明显毒副作用,可见本品毒性低,是一种较理想的止痛药(以上系根据张荣《:五灵止痛散鉴定材料》,广州中药三厂内部资料)。

临床用药观察

五灵止痛散于1983年1月份开始,先后在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第一和第二人民医院,及佛山、江门、台山、新会中医院等8个医疗单位进行临床验证,共观察554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8.8%,其中临床显效为35.02%,现将情况分述如下。

一、一般资料男性253例,女性301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85岁。病史最短1小时,最长12年。其中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观察之100例全部为急诊入察的留观病例,病情均较重,有详细的病历资料,在100例痛证患者中,内含西医诊断为血管性头痛、冠心病心绞痛、肺炎、胸膜炎、消化道溃疡、胆囊炎、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尿路感染、风湿性关节炎、肿瘤等16个不同病种所致之痛证。

二、观察方法对各种痛证患者无选择性地用药,每次用五灵止痛散0.3~0.6克,痛时开水送服;心绞痛或疑似心绞痛者,可于舌上含服。牙周病或龋齿烂牙所致疼痛,可将药散涂擦患处。在广州中医学院附院观察室病例,因病情较重,多以常规给药方法,即每日3次或4次。

三、疗效标准

显效:服药后止痛效果显著,即服药后10~30分钟疼痛消失,服药次数为1~2次。

有效:服药后有止痛效果,即服药后0.5~2小时内疼痛逐渐缓解,服药次数为2~4次。

无效:服药5次以上仍未见疼痛缓解者。

四、疗效分析临床观察554例,显效194例,有效298例,总有效率为88.8%。无效62例,占11.2%。详见下表:

根据五灵止痛散临床554例病种观察,以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妇女痛经为最(多共456例),疗效也较好,总有效为41%;无效只占45例,为9.81例,占91.137%。而牙痛、头痛、腰痛、四肢关节痛、扭挫伤或骨折疼痛、肿瘤及皮肤病疼痛共98例,总有效为81例,占82.65%;无效为17例,占17.35%。这说明许多疾病均可导致急性疼痛,痛证临床涉及面较广泛,而五灵止痛散对各科的各种痛证均有一定的疗效,尤以胸腹部疼痛效果最好。

五、典型病例介绍

(一)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吴××,男,53岁,广东省丰顺县干部。1983年3月23日上午以“胸前区闷痛”为主诉入察。患者曾于1982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下壁心肌梗塞,经抢救后好转出院,一直靠服用消心痛维持。但最近4天来胸前区闷痛反复发作,伴心悸、气短、汗多、作呕、口干苦。检查:脉搏92次/分,血压13.3/10.7kPa,精神倦乏,短气懒言,形体肥胖,心率92次/分,律整,心音低钝。心电图:慢性心肌缺血。舌瘀暗,苔黄腻,寸口脉弱,关脉弦。诊断为:中医胸痹证。西医冠心病、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塞。处理:五灵止痛散0.3克舌上含服,服后30分钟胸前区疼痛消失,且无既往服西药消心痛后头发胀之感觉。留观期间以五灵止痛散0.3克每日3次常规口服,并停用消心痛等西药,3月27日心电图复查结果“:心肌供血改善,属正常心电图。”

(二)胃脘(痛慢性胃炎):苏××,女,57岁,广东省四会县下茅公社社员。1983年3月27日上午10时人察。患者主诉上腹部隐痛3个月,伴嗳气泛

酸,胃纳差,口干苦,硬结黑便。体查:慢性贫血病容,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结膜苍白,全腹平软,上腹压痛,喜按,无反跳痛。舌胖淡嫩,苔薄黄,脉弦细。大便常规:钩虫(卵十)、鞭虫(卵+)。潜血试验阳(性+++)。胃镜③血证。处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①胃脘(痛慢性胃炎)。②虫(证钩虫感染)。理:入察后即以五灵止痛散0.6克口服,日服3次,疼痛逐渐缓解,4小时后疼痛无再发作。次日又继续以五灵止痛散0.6克,每日3次,连服12天,并配以和胃疏肝清热理气中药、西药驱虫,住院期间未用其它特殊止痛药物。患者于4月8日出院,胃脘痛证消失,大便常规检查及潜血试验均转阴性。(三)胁痛腹(痛胆道蛔虫症):黄××,男,27岁,广州住建公司三队工人。1983年4月21日晚上午10时20分入察。患者右腹及脐周阵发性疼痛两天,在厂医疗室肌注止痛针(不详)两次,未见好转,1小时前又再阵发性腹痛,呕吐胃内容物,口干口苦,前往附院急诊收住入观察室。查:急性痛苦病容,辗转体位,心(肺一),腹肌稍紧张,右上腹及脐周压痛明显,反跳(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紧。血象:白细胞14×109/L,中性19%,淋巴20%,伊红61%。大便常规:蛔虫(卵+)。中医诊断:腹(痛实痛)、胁(痛虫痛)。西医诊断:腹痛原因待(查胆道蛔虫)。处理:即用五灵止痛散0.6克口服,10分钟止痛,患者自诉吞服五灵止痛散后胸腹有冰凉舒服感觉。后又按常规0.6克每天3次,连服4天,中药胆蛔湯加味驱蛔,4月25日出院,临床症状及腹部体征全部消失,血象复查正常。

(四)痛经:何××,女,14岁,新会华侨中学学生。1983年12月22日晚上9时20分急诊。主诉小腹疼痛1天。患者月经初潮3次,每次月经来潮时第2天少腹疼痛。本次月经12月22日来潮,少腹阵阵作痛,面青,伴有便意,频厕不解,月经周期短,量一般,色深红,有瘀块。

诊断:痛经。处理:五灵止痛散1克,分两次服,9时20分服0.5克,痛势减轻,继服0.5克,9时50分疼痛完全缓解(。新会县中医院提供)(五)带状疱疹疼痛:朱××,女,50岁,工人。1983年4月15日就诊,主诉右胸胁疼痛起水疱已1周。检查:右胸胁部有多片簇集之小水疱,基底皮肤潮红,各片水疱沿肋骨走向呈带状分布。诊断:带状疱疹。处理:五灵止痛散1克。服药2小时后疼痛即明显减轻,其后连

续服用,谓服该散后止痛效果能维持5小时。(广东省中医院提供)

讨论

1.家传验方五灵止痛散,交由广州中药三厂采用新制备工艺研制后,在临床验证中,证明其疗效可靠,与原手工制作之药散疗效基本一致。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室首先应用五灵散观察各种痛证100例,总有效率为88%;全省8家医(院含中医学院附院)共观察554例,总有效率亦为88.8%。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确认五灵止痛散疗效可靠稳定。

2.五灵止痛散为中医治疗急性痛证开辟了又一新途径。我们认为用其治疗痛证,还须结合病因考虑,五灵止痛散用于症状治疗,意在急则治其标;病因治疗在后,意在图其本。这样既可以观察到止痛散的疗效,亦有利于症状缓解后,赢得时间进行辨证论治。

3.据临床观察,五灵止痛散对于胸腹部位的疼痛效果较好。据记录,最快10分钟,最慢4个小时,完全止痛一般在30~60分钟。其止痛有效维持时间,0.6克一般可维持1~2小时,最长可达12小时。它与西药杜冷(丁止痛作用快,维持2~4小时)、吗(啡止痛维持4~6小时)、阿托(品解痉止痛维持4~8小时)相比,虽然略逊一筹,但五灵止痛散无刺激性,无毒副

作用,适应范围广且无禁忌症,还具有消炎的作用。因此,它对于一些诊断不明或久治不愈并伴有口干口苦的疼痛性疾病尤为适宜。

4.综上所述,从五灵止痛散验方来源及文献之整理,到实验室药理试验及毒理试验

检测结果,最后通过临床病例验证观察,证实该药具有行气通经、祛瘀散结、芳香辟秽之功效,临床适用于因气滞、血瘀、邪闭所致的胸胁痛、胃脘痛、痛经、腹痛、头痛、牙痛等,亦可用于扭挫伤、骨折、肿瘤所致的痛症。该药于1984年8月通过广州市卫生局组织技术鉴定,

由广州中药三厂(现名广州众胜制药厂)生产出品,批准文号为粤卫药准字(85)第AB—024(号散剂)和粤卫药准(字85)第AB—025(号胶囊剂),有两种剂型。五灵止痛散散剂:用开水送服或舌上含服,每次0.3~0.6克,痛时服用。五灵止痛散胶囊剂:用开水送服或除去胶囊舌上含服,每次1~2粒,痛时即服。五灵止痛散临床研究获1985年度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四等

奖。该项目所得之数万元。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

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李振华教授辨治少阳病证经验

名医经验 [基金项目]河南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05HANCET 216) [作者简介]罗艳玲(1978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徐江雁,郑州市金水路1号,河南中医学院,邮编:450008,E 2mail :xj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87471962.html, 李振华教授辨治少阳病证经验 罗艳玲 河南中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利用跟师随诊所录医案一则,对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辨治少阳病证的经验进行总结,李 振华教授遵医圣“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训,辨证善抓主证,治疗将伤寒少阳证与温病之邪伏膜原理论相结合,处以小柴胡汤与达原饮合方加减化裁而获良效。[关键词]名老中医;少阳证;治疗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613(2007)0620313202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医60年,从教50载。李老精研歧黄,博览群书,广采众长,医术精湛。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中,精研医理,长于辨证。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常以辨证准确、用药精简、疗效显著著称杏林。他善于抓主证、辨脉象、察舌苔。辨证准、立法明、用药少,疗效高是李老在运用经方辨治疾病思维的一大临床特色。李老常讲:“治病求本,详诊细参,辨色看舌,务在精细”。通过跟随李老的学习,结合独具特色的辨证思维,平正轻灵的用药特点,粗浅地了解和学习了李老运用经方辨治疾病的经验之精髓,现将其运用经方辨治少阳病证经验整理如下。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相表里。手少阳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通路。足少阳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而主疏泄,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脾胃自无贼邪之患。同时,手足少阳经脉互相联系,故胆气功能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舒畅,水火契机才能升降自如。少阳病介于太阳与阳明表里之间,故属半表半里证。气机不畅,枢机不运,三焦气机阻滞而致邪无出路,郁闭于内是其根本的病机特点。1病因病机 李老认为,胆为少阳之腑,少阳又主风火,邪犯少阳经,风寒之邪已渐化燥化热是少阳病的病理之 根本表现。从临床实践上,主要病机为邪犯少阳,郁而化热化燥,气机不畅,枢机不运,三焦气机阻滞 而致邪无出路,郁闭于内。病因主要有3个方面:①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②厥阴病从阴转入阳,邪出少阳;③气血虚弱,腠理疏松,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少阳。邪犯少阳经,风寒之邪已渐化燥化热。少阳邪热上迫,热蒸胆气则口苦;燥热伤津则咽干;邪热上扰于目则目眩;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邪热壅于少阳经,则胸胁苦满;邪郁胸中,胆受累及于肝,肝气不舒则情意默默;影响及脾则运化失常而不欲饮食;胆火上炎,迫于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引胃气上逆则喜呕。《伤寒论》中凡言少阳病者,皆包含这些脉证。正如《伤寒论》263条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论》97条云:“……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若邪聚胸隔,热郁胸中未犯胃腑则心烦而不呕;若木火亢盛邪热伤津则口渴;若木郁伤土则腹痛;若热壅于少阳经脉则胁下痞硬;若少阳三焦决渎失司,水停心下,则心下悸,小便不利;若里和而表不解则不渴,而身有微热;若影响肺气则咳。治宜和解少阳以祛邪,小柴胡汤主之。又如《伤寒论》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可见小柴胡汤是少阳证的主方、基本方。它除具有解表之功外,还具有和解少阳枢机的作用,少阳枢机得利,则外可促太阳之开。故《伤寒论》230条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李老关

胃脘痛中医治疗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 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通俗解释: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发病原因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

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原因有两类 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氢氯酸(盐酸),这是工业上用来清洁金属的腐蚀性物质。尽管胃有保护膜,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 因此,当胃酸逆流人食道时,会引起灼热,有时严重到你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唯一

胃脘痛中医治疗(精编资料)

---------------------------------------------------------------最新资料推荐------------------------------------------------------ 胃脘痛中医治疗(精编资料)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 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医学正传》说: 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 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通俗解释: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 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发病原因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 1 / 7

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 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 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 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氢氯酸(盐酸),这是工业上用来清洁金属的腐蚀性物质。 尽管胃有保护膜,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 因此,当胃酸逆流人食道时,会引起灼热,有时严重到你以为是心脏病发作。 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唯一原因。 有些人并未暴饮暴食,但也患胃痛。 其实,胃痉挛就和食物没有一点关系,它绝大多数起因于精神原因,生气、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引起胃绞痛。 胃部是我们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它应该是不停蠕动,将食道送下来的食物绞碎。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赏析

第10卷第11期·总第139期 2012年6月·上半月刊4 按语:为了弘扬国医大师名医文化,学习国医大师高尚医德,传承国医大师临床技艺,特设此栏目。请广大作者参照本期文稿之模板撰写论文。凡此类论文,均将列入“北京21世纪环球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No:21C125TCM001)”中统一管理,欢迎来稿! 本刊编辑部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赏析※ 高尚社 (河南省460-01医院,中牟451460) 关键词:胃脘痛;痞满;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国医大师;李振华;萎缩性胃炎;验案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2.11.002 文章编号:1672-2779(2012)-11-0004-03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黏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黏膜有不用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失治或误治转化而成,少数萎缩性胃炎可演变为胃癌。据报道,我国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2.55%。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病情迁延,长期消化不良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腹胀,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口淡无味,胃脘部隐痛不适,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得范畴。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熟谙四大经典,精通中医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顽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疗效卓著。现结合一些医家对本病因机证治的认识和李老治疗本病验案的赏析,冀以弘扬李老学术思想,传承仁术。 1 病机阐微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董璐璐[1]等认为是脾胃虚弱、健运失司、转输失常的病理基础及气滞、痰凝、寒热互结病理因素和病理改变。白家温[2]等认为本病多是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进食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情志不遂、素体虚弱、劳倦内伤、用药不当、久病体虚等原因,使脾胃气滞,升降功能失常。其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本病初起在气,久病则由气及血,渐致气虚血瘀,胃络痹阻。刘翠霞[3]等认为本病病变在脾胃,但与肾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脾阳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与激化,肾阴又有濡润脾胃阴液的功能。因此,本病多伴有肾气虚衰。吴东昆[4]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虚弱,气血瘀结,饮食劳倦,外邪等因素,使脾胃升降失常所 ※基金项目:北京21世纪环球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No:21C125TCM001] 致。黄干初[5]等认为本病多由慢性胃炎发展而来,究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寒湿痰浊内生,久郁化热;或外邪入侵,邪毒交结,化热入里,热寒错杂,痞阻中焦,升降失常;或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木郁克土,肝胃不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瘀阻胃络,凝结日久为本病。田泽民[6]也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脏关系密切,多为本虚标实。而李老认为,本病虽以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气滞血瘀,饮食停滞为常见病因,但多是由于为病久延不愈,或温热病伤阴及药物的副作用耗伤胃阴而致。 2 治则探幽 对于本病的治疗,石爱伟[7]宜用疏肝和胃、健脾和胃、补肾和胃三法来治疗。祁丽杰[8]针对本病的病理基础,认为主要应以活血理气、温中养胃为主。陈建雄[9]等认为治疗宜重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姚杰良[10]认为治疗宜针对不同病因,分别采取疏肝和胃、健脾益胃,清肝和胃、活血化瘀等法;丁家祥[11]等认为根据“肾为胃之关”理论,治疗本病宜从肾治胃,通过滋肾阳而养胃阴。因为肾中所藏之真阴,乃诸阴液之本,亦为脾胃阴液生化之源。任世玉[12]认为治疗本病宜用补气升阳、甘寒濡润、辛开苦降之法;文明峰[13]针对本病的病机特点和临床特征,认为宜采用养阴益胃为主,佐以益气健脾治疗。而李老认为,本病多见于胃病后期,多为气阴衰败居多,治宜从益气补阴入手,以酸甘化阴,益气和胃为法。 3 方药撷萃 对于本病的选方用药,吕文亮[14]认为应运用方证对应原则来治疗,在临床分为藿香正气散方证、干姜泻心汤方证、香砂六君子汤方证、连枝饮方证、沙参麦冬汤方证等;王玉得[15]认为宜用叶天士“养胃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石斛、白扁豆、甘草)治疗。本方既能清胃火而生津液,又能防止滋阴之品助湿碍胃,是一剂比较理想的滋养胃阴的方剂;马彩兰[16]认为,本病的

名中医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七个秘方 六一、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秘方(7首) 61.1 滋胃饮 【来源】周仲瑛,《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玫瑰花、炙甘草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滋养胃阴,舒肝柔肝。 【方解】方中乌梅肉、白芍味酸敛津生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阴亏则失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 佐理气而不伤阴玫瑰花,生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 ,且和血畅血。有瘀能化、无瘀防生,寓“治未病”之意。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本方适用于胃阴亏虚证,对证 投用,每获卓效。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 细数为主症。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 【加减】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舌苔厚腻而黄

、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 ,加太子参、淮山药各10克。 【疗效】屡用效著,一般服3~5剂即见效,继服可愈。 61.2加味黄连温胆汤 【来源】谢昌仁,《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连2克,陈皮6克,姜半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枳实6克,竹茹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苦降辛通,化滞和中。 【方解】胃为阳土、多气多血,其致病者,中焦积滞壅遏,不能受纳腐熟使然,以实证为多。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及胃窦炎,临床主症为痛、胀、嘈 、热,故病机多责之痰热中困、胃失和降。《类证治裁》即云:“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恼不安,或兼嗳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 痛。丹溪谓皆痰火为患,或食郁有热。”故其治宜通不宜滞,当苦辛并用。苦能降而辛能通,和中焦且清痰热,是以选择黄连温胆汤加味,取黄连苦 能健胃而降,二陈和胃化痰,其中姜半夏与川黄连配伍寓辛开苦降之意;竹茹清中除烦,降逆止呕;枳实下气行滞,更助黄连之苦降。方中黄连一味 ,至关重要。《珍珠囊》载:“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 见血,六也。”可见其清热作用之强,使用范围之广。现代研究证实黄连有广谱抗菌作用,而胃炎患者多数幽门螺旋菌检查阳性,则无论从辨证辨病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详解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 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現将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 1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 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的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的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 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体现了《内经》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的理论。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幽汤、增液承气汤等。 在调治脾胃的学术经验中指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气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邪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脘胀、胸痞、泛酸、呃逆、面浮,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如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候,常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斡旋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其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旋覆代赭石汤、枳实导滞丸等。 在诊治胃脘痛中,强调升清降浊。他认为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其通降作用与脾之升清功能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运化和转输。若由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运无权,形成中气下陷之证,虚中挟滞之候。如一味补益,则胃气更加壅滞;如单纯疏理,则胃气愈益虚陷,疏而又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升清降浊的分寸。 2 润燥互济,脾胃兼顾 叶天士在《脾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柔润养胃的治则,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此从生理角度将脾恶湿而喜燥,胃恶燥而喜润加以阐发。但在病理变化中,因胃阳伤亦可耗及脾阴,脾有湿亦使胃生痰浊。所以太阴湿土,可有阴虚津伤之候,阳明燥土,每见痰湿垢浊之疾。临床治疗需脾胃同治,润燥互济,用药如生地配苍术、沙参配半夏、麦冬配川厚朴等。在滋阴药中加香燥助运之品,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不伤脾。 3 攻补得当,勿伤脾胃 临床中脾病以虚为多,胃病以实为主。故有“实则阳阴、虚则太阴”之说。脾虚扶养则健,胃实予通为补。如脾胃同病,往往虚则俱虚,实则俱实,脾病也有实证,胃病也有虚证,且每多正虚挟实,虚实相间,故治疗中应做到补不留邪,攻不伤正,掌握虚实,统筹攻补。如滋阴和通降并用的增液承气汤,通补并施之调胃承气汤等,均为通中有补,通补结合之例。 4 重视调肝,以济中州

李振华教授从肝脾论治杂病经验

耗散真阴真阳,阴虚可致内热,阳虚也可浮越于外而发热。其五,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食滞、惊吓等均可扰乱气机而发热。 小儿内伤发热的病机不同于成人,其要点在于小儿为纯阳之体,最易受邪侵袭,稍有食滞则可伤及脾胃,食阻于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郁而发热;各种疾病将愈,却因气阴两虚而致虚热内生,或虚热外泄;惊吓可突然导致气血逆乱,神无所养致神不守舍而发热;疳积总因积食不化,郁而化热,耗阴伤气,为小儿内伤发热之重证。 3 内伤发热的治疗 内伤发热的治疗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治疗此病当先治本,因为内伤发热体温多不太高,其标多不急,此病关键在于本,所以治疗内伤发热的关键在于治疗内伤,内伤愈则热自除。其次,除热不可轻易发汗,因内伤发热多是肌体内部阴阳、气机失调所致,故治疗时不可轻易采用汗法。其三,除热不忘养阴,特别是小儿内伤发热,小儿乃娇嫩之体,因内伤而发热,必伤阴津,所以在治本的基础上佐以养阴之品。其四,因除热之剂多伤阳、抑阳,故除热不应忘护阳。 其具体治疗方法应紧扣病机。气滞者,治以疏肝解郁为主,清热理气为辅,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思虑伤脾致脾虚发热者,治以甘温除热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加减;食滞者,治以消食导滞为本,佐以清热之味,方选保和丸加减,药物常选用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炒槟榔、炒莱菔子、金银花、柴胡等,中成药亦可采用江中健胃消食片治疗,但最好服用汤剂;气虚明显者,治以甘温除热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常选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甘草、大枣、山药等;阴虚明显者,治以养阴清热法,选用青蒿、竹叶、地骨皮、白芍、生地黄、牡丹皮、银柴胡等;因疳证而发热者,治以健脾消积,佐以清热,选药较之食滞者应重用健脾消积之味,如鸡内金、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陈皮、茯苓、白术、黄芪等。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4岁,断续发热1个月余,2008205209就诊。查体:T38.3℃,身高与年龄相符,面色萎黄,腹胀、有青筋,神志不清,舌红,苔少微黄。问诊家长反映午后可发热至37.9~38.7℃,有时盗汗,小便黄,饮水偏多,大便多而臭、干溏无常,脉细微数。辅助检查示血常规无异常,B超检查示肝脾正常,X线检查示肺部无异常。中医诊断为疳积,兼有阴虚。治宜消积健脾、养阴清热。处方: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5g,地骨皮3g,黄芪3g,甘草5g。3剂,水煎服,1d1剂,分3次饭后服。另配炙鳖甲、炮穿山甲、炙龟板各50g,粉碎,每次1g,1d3次,饭后温开水调服。水煎剂9剂后,疳证主症消失,改服健胃消食片(儿童装)1周,以善其后。 收稿日期:2009203227 (编辑 马 虹) 文章编号:1001-6910(2009)06-0055-02?名师高徒?李振华教授从肝脾论治杂病经验 周军丽 (河南省中医院传统医学诊疗中心,河南郑州450002) 关键词:李振华 中医师 肝脾论治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志码:B 李振华教授是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之一,擅长疑难杂病的治疗,在潜方用药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随李师侍诊,深感其中医功底之深厚,辨证用药如有神。现择其从肝脾论治杂病之经验介绍如下。 1 以健脾疏肝、理气化痰、清利咽喉为法治疗梅核气 梅核气是以咽喉中常有异物感如梅核阻于喉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的病证,多见于慢性咽喉炎、咽部神经官能症、癔病等疾患。李师认为梅核气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之证,痰凝气滞为病之标,脾虚肝郁为病之本。其发病部位虽在咽喉,但发病机理与肝脾密切相关,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肝郁脾虚,津液不得输布而成痰,痰气结于咽喉。肝脾失调、痰凝气滞为本病病机之关键,故李师强调治疗应针对其病机,从调理肝脾入手,标本兼顾。他以健脾疏肝、理气豁痰为法,自拟理气消梅汤。处方: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旱半夏10g,香附10g,厚朴10g,紫苏10g,枳壳10g,郁金10g,知母12g, ? 5 5 ? 中医研究 2009年6月 第22卷 第6期 TC M Res.June2009Vol.22No.6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一、定义 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头痛为主症。多因寒热,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本诊疗方案适用于慢性胃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

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 发表者:王玉英 罗辉指导:王玉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玉英教授出身中医世家,1978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成为我国首届中医硕士研究生,师从刘渡舟、马雨人等中医名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各科疑难杂症,每获良效。王教授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李东垣、叶天士、王清任等历代诸家对胃痛的认识,师古而不泥古,衷中参西,结合大量临床实践,形成了对本病证治的独特认识和体会,临床疗效卓著。笔者有幸侍诊,获益良多。现将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介绍如下: 1.和降胃腑,升健脾阳 胃痛一般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病,表现为胃脘部的疼痛不舒,常伴见食欲不振、食后胃胀、腹胀、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异常(或便秘,或便溏泄泻)等症状。 饮食不节是导致胃痛的主要原因,临床所见的饮食不节主要情形有:1.过食寒凉。贪凉饮冷,久则寒邪客于胃中,阻碍脾胃气机,戕

伐胃中阳气,导致中焦腐熟水谷功能的减弱,寒饮、食积滞于胃中,影响脾胃之气的升降,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此外,寒主凝滞收引,寒气入胃,阳气受损,脾胃经脉气血失于温煦,则经脉挛急,凝结阻滞,导致局部(即胃中)寒痛。2.恣食肥甘厚味和饮酒过度。“肥则令人内热,甘则令人中满”(《素问·奇病论》)。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湿热内蕴,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司,气机郁滞逆乱,发为胃痛。3.饮食不规律。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很多人难以按时饮食,或者朝常不食,饥饱相间,久则损伤脾胃。部分女性患者缺乏运动而依赖节食以减肥,长期限制维持机体所必需的饮食摄入,导致脾胃元气虚弱。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有些患者在节食之后,复又暴饮暴食,更伤脾胃,导致胃痛,这类患者常伴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便秘等症。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化物。胃为腑属阳,胃气宜降,以通为用。脾为脏属阴,脾气宜升,以健为常。以上几种情况均导致了脾胃气机失常,升降失司,虚实夹杂,不通而痛。因此,王教授提出,临床上应当考虑到脾胃生理特点的不同,立和降胃腑与升健脾阳为治疗胃痛之大法。《医学真传·心腹痛》曰:“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王教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只有胃腑正常通降,则脾阳方可升健,脾胃之气血才能冲和调达。在诊治胃病的过程中始终着眼于“通”,时刻注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指南(初稿)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指南(初稿) 目录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ICU病人镇痛与镇静治疗指征 第三节.ICU病人疼痛与意识状态及镇痛镇静疗效的观察与评价 第四节.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 第五节.镇痛镇静治疗中器官功能的监测与保护 第一节. 引言 一.镇痛与镇静治疗是ICU病人基本治疗的一部分 重症医学的发生与发展旨在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非终末期重症病人提供全面而有效的生命支持,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并最大程度地恢复和保持病人的生活质量。 镇痛与镇静治疗是特指应用药物手段以消除病人疼痛,减轻病人焦虑和躁动,催眠并诱导顺行性遗忘的治疗. ICU的重症病人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之中,其常见原因包括 1.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病人因为病重而难以自理,各种有创诊治操作,自身伤病的疼痛 2.环境因素--病人被约束于床上,灯光长明,昼夜不分,各种噪音(机器声、报警声、呼喊声……),睡眠剥夺,邻床病人的抢救或去世…… 3.隐匿性疼痛--气管插管及其它各种插管,长时间卧床 4.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对疾病预后的担心,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心…… 这一切都使得病人感觉到极度的“无助”和“恐惧”,构成对病人的恶性刺激,增加着病人的痛苦,甚至使病人因为这种“无助与恐惧”而躁动挣扎,危及生命安全。国外学者的调查表明,离开ICU的病人中,约有50%的病人对于其在ICU 中的经历保留有痛苦的记忆[1,2,3],而70%以上的病人在ICU期间存在着焦虑与躁动[4,5]。因此,重症医学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我们在抢救生命、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注意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与恐惧感,使病人不感知或者遗忘其在危重阶段的多种痛苦,并不使这些痛苦加重病人的病情或影响其接受治疗。故此,镇痛与镇静应作为ICU内病人的常规治疗。 推荐意见1。镇痛镇静治疗应作为ICU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B级) 二.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目的与意义 在镇痛镇静治疗之前,应尽量明确引起病人产生疼痛及焦虑躁动等症状的原因,尽可能采用各种非药物手段(包括环境、心理、物理疗法……)祛除或减轻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开始镇痛与镇静治疗。 镇痛与镇静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1.消除或减轻病人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 2.帮助和改善病人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或消除病人对其在ICU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

19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

第十九章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 目的要求 一、重症患者镇静与镇痛的治疗指征 二、重症患者疼痛与意识状态镇静与镇痛疗效的疗效评价 三、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 四、镇静与镇痛中器官功能的监测与保护 镇痛镇静治疗是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的基本治疗。其狭义定义特指应用药物手段以消除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焦虑和躁动,催眠并诱导顺行性遗忘。 ICU的重症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之中。国外学者的调查表明,离开ICU的患者中,约有50%的患者对于其在ICU中经历的伤病痛苦保留有不良的记忆,而70%以上的患者在ICU期间存在着焦虑与躁动。焦虑是一种强烈的忧虑,不确定或恐惧状态;躁动指一种伴有不停动作的易激惹状态,或者说是一种伴随着挣扎动作的极度焦虑状态。其常见原因包括: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患者因为病重而难以自理,各种有创诊治操作,自身伤病的疼痛;环境因素--患者被约束于床上,灯光长明,昼夜不分,各种噪音(机器声、报警声、呼喊声……),睡眠剥夺,邻床患者的抢救或去世;隐匿性疼痛--气管插管及其它各种插管,长时间卧床;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对疾病预后的担心,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心。故此,应该注意观察和及时处理ICU患者的疼痛和焦虑反应镇痛与镇静应作为ICU内患者的常规治疗。 一、ICU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目的与意义 (一)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 (二)帮助和改善患者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或消除患者对其在ICU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 (三)减轻或消除患者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防止患者的无意识行为(挣扎…)干扰治疗,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四)降低患者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需,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可能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并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 有研究观察表明,对非常危重的患者,诱导并较长时间维持一种低代谢的“休眠”状态,可减少各种应激和炎性损伤,减轻器官损害。 二、ICU患者疼痛与意识状态及镇痛镇静疗效的观察与评价 相对于全身麻醉患者的镇静与镇痛,对ICU患者的镇静镇痛治疗更加强调“适度”的概念,“过度”与“不足”都可能给患者带来损害;为此,需要对重症患者疼痛与意识状态及镇痛镇静疗效进行准确的评价。对疼痛程度和意识状态的评估是进行镇痛镇静的基础,是合理、恰当镇痛镇静治疗的保证。 (一)疼痛评估: 1.目前对于疼痛评估最可靠的方法仍然是患者的主诉。最常用评分方法为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NRS是一个从0~10的点状标尺,0代表不疼,10代表疼痛难忍,由患者从上面选择一个数字描述疼痛其疼痛程度(图19-1)。其在评价老年患者急、慢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上已获得证实。此外,也可选择语言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

危重症病人镇痛、镇静的管理

ICU危重躁动患者持续镇静治疗与评估 ICU患者理想的镇静水平,是既能保证患者安静入睡又容易被唤醒。应在镇静治疗开始就明确所需的镇静水平,定时、系统地进行评估和记录,并随时调整镇静药物已达到并维持所需镇静水平。 定时评估镇静程度有利于调整镇静药物及其剂量已达到预期目标。 1、镇静和躁动的主管评估 (1)Ramsay评分: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镇静评分标准,分为六级,分别反映三个层次的清醒状态和三个层次的睡眠状态,Ramsay评分被认为是可靠的镇静评分标准, 但缺乏特征性的指标来区分不同的镇静水平。 Ramsay评分 分数描述 1 患者焦虑,躁动不安 2 患者配合、有定向力、安静 3 患者指令有反应 4 嗜睡、对轻叩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敏捷 5 嗜睡、对轻叩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迟钝 6 嗜睡,无任何反应 (2)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根据患者七项不同的行为对其意识和躁动成都进行评分。 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 分值定义描述 7 危险躁动拉拽气管内插管,翻越床档,攻击医护人员 6 非常躁动需要保护性约束,咬气管插 5 躁动焦虑或身体躁动,经言语劝说可安静 4 安静合作安静,容易唤醒,服从指令 3 镇静嗜睡,言语刺激可唤醒并能服从简单指令 2 非常镇静对躯体刺激有反应,不能交流及服从指令,有自主运动 1 不能唤醒对恶心刺激无或仅有轻微反应,不能交流及服从指令 (3)肌肉活动评分法(MAAS),自SAS演化而来,通过七项指标了描述患者对刺激的行为反应,对患者也有很好的可靠性。 肌肉活动评分法(MAAS), 分值定义描述 7 危险躁动无外界刺激就有活动,不配合 6 躁动无外界刺激就有活动,不能始终服从指令 5 烦躁但能配合无外界刺激就有活动,能服从指令 4 安静配合无外界刺激就有活动,有目的的整理床单,能服从指令 3 触摸,叫姓名有反应可睁眼抬眉,向刺激放心转头 2 仅对恶性刺激有反应可睁眼抬眉,向刺激放心转头,恶性刺激时有肢体运动1 无反应恶性刺激时无运动 2,.镇静的客观评估客观评估是镇静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客观性镇静评估方法的临床可靠性尚待进一步验证。目前报道的方法有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变异系数及食管下段收缩性等。 镇静治疗

2018版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

2018版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前言 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之中,其常见原因包括:(1)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患者因为病重而难以自理,各种有创诊治操作,自身伤病的疼痛;(2)环境因素:患者被约束于病床上,灯光长明,昼夜不分,各种噪音(机器声、报警声、呼喊声等),睡眠剥夺,邻床患者的抢救或去世等;(3)隐匿性疼痛:气管插管及其他各种插管,长时间卧床;(4)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对疾病预后的担心,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心等。上述因素使患者感到极度的"无助"和"恐惧",构成对患者的恶性刺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甚至使患者因为这种"无助与恐惧"而躁动挣扎,危及其生命安全。 重症医学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我们在抢救生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注意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与恐惧感,使患者不感知、不注意、不记忆或者遗忘其在危重阶段的各种痛苦,避免这些痛苦及其所引发的焦虑和躁动增加各器官的代谢负担,加重患者的病情或影响其接受治疗。因此,镇痛和镇静应作为ICU内患者的常规治疗。 2006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撰写了《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奠定了中国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的基础。近十年来,国内及国际重症医学界对疼痛、焦虑及谵妄等问题更加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较多文献,关于疼痛、焦虑、谵妄及其防治的理念也有了逐渐的变迁,更加强调早期干预,以镇痛治疗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尽可能减少镇痛镇静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鉴于上述进展,为更新重症医学工作者对镇痛、镇静及谵妄防治的认识并规范其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在2006年指导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归纳和构建了5部分内容,共19个在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重要问题,应用目前循证医学常用的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方法,更新修订了本《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 方法学 一、临床问题的构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