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岭地区地质特征

南岭地区地质特征

南岭地区地质特征
南岭地区地质特征

一南岭地区的地理、经济、人文概况

1.1南岭地区五岭概况

中国南部最大山脉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线。位于中国湖南省(湘),江西省(赣)广东省(粤),广西壮族自治区4省(区)边境。约当北纬24°00′~26°30′,东经110°~116°。横亘在湘桂、湘粤、赣粤之间,向东延伸至闽南。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因南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5条主要山岭所组成,故又称五岭。它们大体呈东西向分布。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广义的南岭还包括苗儿山、海洋山、九嶷山、香花岭、瑶山、九连山等。

越城岭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湖南省边境。南岭之一。古称始安岭、临源岭、全义岭。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千米。为花岗岩断块山。主峰真宝顶,海拔2123 米,位于广西资源县东北。与都庞岭间有湘桂谷地,湘桂铁路经此。

都庞岭,南岭山脉五岭之一,位于江永、道县、芝山与广西灌阳、恭城等县交界处。主峰韮菜岭,海拔2009.3米,位于道县境内,为永州市最高点。都庞岭山脊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其中,东西属长江水系,西面广西境内属珠江水系;江永县境内都庞岭以南部分属珠江水系,其北面属长江水系。区内山溪落差大,水流十分湍。

萌渚岭在今湖南省江华县和广西贺州市、钟山县之北,为由湘入桂之道。萌渚岭主峰山马塘顶(1,787公尺)。

骑田岭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宜章县、郴州市之间。古代名称不一:秦名阳山,晋名腊岭;又有桂阳岭、客岭山、黄岑山、折岭等名。主要由花岗岩构成。主峰海拔1510米。为湘江支流耒水和北江西源武水分水岭。附近的折岭关,向为湘、粤通道。京广铁路通过东侧。

大庾岭亦称庾岭、台岭、梅岭、东峤山,位江西与广东两省边境,为南岭的组成部分。海拔1,000公尺左右。是珠江水系的浈水与赣江水系的章水的分水岭。小梅关高约400公尺,粤赣公路经此,为江西、广东间主要通道。为著名钨矿产地,储量占中国的1/2以。

1.2南岭气候概况

南岭阻挡南北气流的运行,以致南北坡的水热状况有一定差异,尤以冬温最为明显。岭北常见霜雪,越冬作物都比较耐寒,岭南则很少有霜雪,热带性栽培植物比较多;例如瑶山(属于南岭)以北的坪石。1月均温为7.5℃,而山南乐昌为9.5℃;萌渚岭以北江华1月均温为7.3℃,而岭南连县高达9.5℃。南岭山地间的低谷和垭口是北方寒潮南侵的通道,故岭南冬季仍可受到寒潮威胁。

南岭降水丰富,年降水量达1500~2000毫米。由于山岭阻挡作用,南侧降水比北侧稍多.春季静止锋驻留长达2个月之久,春雨尤为丰富;夏秋之交多台风雨,冬季多锋面雨,降水季节分配较匀。南岭山区地势高差虽不悬殊,但仍存在气候的垂直差异。

1.3南岭人文,经济概况

南岭地区在多次的造山运动下,使得南岭地区岩浆活动频繁,所以南岭的山多是花岗岩体构成,故而南岭山地多矿藏,尤以钨、锡、铝、锌等有色金属著称。例如:湖南黄沙坪地区的铝、锌矿;而南岭东段是世界著名的钨多金属矿集中区,是由独特的地质环境构成多种类型的钨矿集中分布区。南岭锡多金属成矿带则为环太平洋成矿带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锡矿资源集中区之一,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锡矿资源基地。区内锡多金属矿床广泛分布,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以锡为主矿床90个,铜锡矿床5个,锡铅锌矿床11个;钨锡矿床49个,锡铁矿床3个。南岭西段以亲硫系列锡矿床特别发育为特征,以广西丹池燕山晚期成矿带和桂西北与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有关的锡矿床为代表;南岭中段以亲氧—亲硫—亲铁复合系列锡矿集中分布为特点。

南岭的谷也很有特色,它是由红色矿岩或青色的灰岩等软弱性基岩构成,加上南岭地处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高温而多雨,雨水的淋蚀作用明显。谷地的红色矿岩在雨水的侵蚀下,出现了许多挺拔俊秀的赤壁红岩,在周围的亚热带常绿树木的衬托下,形成了十分美丽的风景,如粤北的丹霞山、锦岩、金鸡岭,湘南的飞天山、便江。因为这种景色以丹霞山最典型,所以又被地质学家称为“丹霞地貌”。谷地若是石灰岩,在雨水的侵蚀下,发育的是另一种地貌——喀斯特地貌(以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方命名)。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更出风景,群峰林立洞穴天成是其特征,桂林山水甲天下甲的就是它们。除桂林外,粤北的钟鼓岩,湘南的九嶷山等也是远近闻名的风景名胜。因此,南岭地区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南岭山就是中国最大的瑶族聚居区,因此瑶族也就有了一个雅号——中国的“高山民族”。然而这种雅号不仅属于瑶族也属于有的汉族,汉族的一支——客家人就被人称作汉族人中的“高山民族”。很多人只晓得闽粤赣之省交界的山区是客家人的聚居区,却不知道这只是以人口密度而言,如果说范围,南岭地区应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区。客家人应是先从闽粤赣老聚居地出发,沿南岭向西迁移然后又沿两翼向中国西南、东南亚和海外扩散。客家人为何以南岭为轴线迁移呢?一.原居地太小,又是山区,承载不了那么多人口,必须向外拓展空间;二.南岭是亚热带地区,动植物生长旺盛,可以提供丰富的食物源;三.南岭是山地,山地瑶族和客家人的劳作与生活方式适应南北的自然条件。在南北山区,山上是

瑶人,山下是客人,同聚南岭同是“山地民族”,相处乐陶陶。

这相似还在于人的语言和习惯,南岭是四省交界之地,按理说语言会十分复杂,但他们却比较统一讲客家方言,而对外交流时,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又都会讲一口“官话”——种带明显的北方方言特征的语言。

二区域地质概况

南岭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北濒江南过渡区,主体属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较好,沉积相变较大,矿产丰富,种类较多,又以有色金属钨、钼、锡、铅、锌等最具特色。现将区域地质情况,按地层、岩浆岩及地质构造等分别概述。

1.1区域地层

区域最老的地层为中元古界四堡群,主要出露于桂北九万大山一带,是区域的基底岩系。该岩系由一套深灰至灰绿色厚达5700余米浅变质的砂、泥质碎屑岩夹细碧角斑岩组成,局部变质为片岩和变粒岩,沉积构造发育,韵律清楚,显示深海相碎屑岩沉积特征。震旦系以区域性不整合型覆于其上。

震旦系发布较广泛,仅在桂北出露较全。下统下部在桂北称丹洲群,属深海-次深海相,主要为灰绿色(钙质)及灰黑色千枚岩系,有时变质为各种片岩,时夹大理岩,白云岩等,底部具砾岩,中部夹灰绿色细碧斑岩和中基性熔岩,中上部发育变余砂岩。总厚度968-2400余米,最厚可达4780m。据岩性组合特点,进一步划分为白竹组,合桐组合拱洞组。

相当丹洲群的层位在湘南和粤境几乎没有出露,赣南仅出露共一部分。赣湘粤交界区,其岩性建造与桂北相似;赣东南则相变为一套厚迗9000余米的变余沉凝灰岩为主的岩系,夹变余流纹岩类,部分深变质为片岩、片麻岩和变粒岩称上施组。

下统上部,在桂北划分为长安组、富禄组和南沱组,属南沱冰期产物。长安组主要由灰绿色变余含砾硬砂质砂岩和含砾板岩、夹变余砂岩及板岩组成,含火山岩碎屑和凝灰物质,一般被认为属冰海沉积。下与丹洲群整合至假整合接触。厚125一945m,最厚达21861m。富禄组主要由灰紫及灰绿色变余硬砂质矽岩、粉砂岩及板岩夹白云岩等组成。顶部常具锰矿层,底部常夹赤铁矿层。应属间冰期产物。红100-875m。南沱组主要为深灰、灰黑色块状含砾泥岩夹泥岩及含锰白云岩、砾岩,组分复杂,可能相当大陆冰盖的冰缘区沉积物。其中产有微古植物化石。一般厚度在100m左右。在赣湘粤地区,相应层位属一套陆棚浅海相变余含砾砂岩、板岩及硅质岩(沉凝灰岩)的建造,以发育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磁铁矿层)为特征,常见含锰大理岩、白云岩及砾岩。在赣境称下坊组,厚度由数米至800余米;在湘境即为泗洲山组,厚度大于1568m;在粵北称鹰扬关群,厚2700余米。

上统在桂北划分为陡山沱组和老堡组。前者主要由砂质板岩、黑色板岩及碳硅质板岩等组成,有时夹有碳酸盐透镜体,后者主要由灰白色硅质岩及黑色条带硅质页岩等坦虎,常夹含磷层。两者总厚度52-386m。顺走向向东,泥砂质增高,

并发育火山岩。至湘粤赣地区,上统为一套砂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上部及顶部发育硅质岩,非常稳定,常作为与寒武系划分的区域标志;硅质岩一般为灰白色,浅灰色。在湘境称天子地组,厚2619m;粤北称乐昌峡群厚达2750m。在赣境即称老虎塘组,厚达3000余米。本层位中含微古植物化石。

寒武系志本区内分布广,发育较全。主要为由余砂岩、、板岩为主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属深海至次深海相浊流沉积,总厚度达4000m以上。下与震旦系为整合接触。

建造下部,一般发育黑色页岩系,以含碳页类特征为主,尤其底部及近底部,以发育含碳硅质岩类为特征,夹石煤层,含磷、硅质结核,并有铀、钒、钨、钼等金属元素富集现象。在桂北,本部建造的顶部,常发育灰及深灰色的碳酸盐岩。厚度一般数百米至2000余米。

本岩系在赣南、粤北地区研究较详,划分为上、中、下统;赣南顺次为水石群、高滩群和牛角河群;粤北相应为八村群,分工、中、下三个亚群。桂境相当下统层位称清溪组,中统及上统未分,称边溪组或黄口洞组。湘境称塔山群,伹按建造特点,分为上、中、下组。

奥陶系遍干全区,,但多不同程度地缺失,下与寒武系为连续关系。本岩系主要由次深海浊流相碎屑岩和陆棚浅海相碳硅质岩、笔石页岩及介壳碳酸盐岩等建造所组成。赣湘地区,岩性建造基本一致,赣西南地区研究较详,将其划分为三统六组,近20个笔石带。

下统含二组。在赣境,下组称爵山沟组,上组称七溪岭组。前者岩性主要为灰绿色板岩夹含碳板岩,厚665米,后者则主要由灰黑色及灰绿色板岩、硅质板岩等组成,厚880-1000余米。在粤中粤北地区,本统下组称新广组,岩性与赣境的相似,但发育石英砂岩,厚100余米;上组称下黄坑组,主要为页岩和粉矽岩,硅质板岩不太发育,厚164-200余米,惠阳最厚,达1000m。下统下部层位在桂东南大致相当六陈组,矽岩显著增多,至桂东北兴安全州一带,本层位相变为以碳酸盐岩为主,夹页岩,称白洞组,厚仅十余米至120m。下统上部层位在桂境由下而划分为黄隘组和升坪组。前者岩性主要为砂岩及页岩,局部夹灰岩及白云岩产笔石化石,厚764-2114m,后者主要为黑色页岩,夹细矽岩和粉砂岩,也富含笔石,厚276-731m。需要指出的是:粤西郁南、罗定一带,下统主要由灰白色石英矽岩,灰绿色矽质页岩夹灰岩透镜体组成,底部具砾岩,厚1650一1900m,含三叶虫,腕足类,腹足类及珊瑚等化石,总称缩龟岭群。

中统和上统在桂境均未做详细划分,主要为z套由砂、页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在全州地区,大致相当中统的层位,部分相变为黑色硅质岩和黑色页岩,总厚度(未见顶)大于900m,产笔石化石。在粤西郁南,罗定一带,中上奥陶

统总称三尖群,:岩性特点桂东区基本一致,但仅见腕足类,、三叶虫等介壳化石。厚1100m-1700m。在湘粤赣地区,相应岩系程度不同地迸一步划分:其中统,在赣境划分为龙溪组和淋江组;在湘南,分别称百马冲组和双家口组。上统在赣境划分为石口组和“蒲龙组”;湘南则分别称城步组、天马山组和苏冲水组。龙溪组或百马冲组,岩性由黑色页岩及黑色硅质岩组成,呈薄互层状,盛产笔石和三叶虫化石,厚数十米至500余米。,淋江组或双家口组,主要为黑色硅质岩及黑色板岩,粉砂岩,厚度一般数十米至100余米,在赣湘交界,本组岩性相变为灰、深灰色变余砂岩、板岩和矽质板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厚达250余米,也产笔石和三叶虫化石。石口组或城步组,主要为灰绿色板岩及灰黑色含硅板岩,土部发育变余砂岩,厚度由湘南数米,数十米至赣境则变为355m。但在湘赣交界全部相变为变余砂岩、板岩及砂质板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厚近700米。本层位产笔石化石。“蒲龙组”可能仅相当天马山组,而天马山组与苏冲水组均属晚奥陶世晚期的沉积。它们在湘赣地区,均为一套由砂、板岩类组成的复理石韵律建造,厚度(未见顶)大干1000m,,产笔石化石。

在赣境崇义西南部,有一古亭群,其层位可与粤北龙头寨群相当…。粤境内的龙头寨群之下,尚有一长坑水组,属中奥陶统下部层位。岩性与上述龙溪组近似,所产笔石动物群面貌也相同,厚55一81ma 龙头寨群或古亭群,均属浅海相复理石碎屑岩建造,中部以发育灰岩为标志;灰岩中产腕足类、足类及珊瑚等介壳化石|土部板岩中产笔石化石,均属中,晚奥陶世的属类。大干1000m。

志留系在区内主要分布干桂东北和粤桂交界地区,仅属残存部分。下与奥陶系一般呈整合接触。下统连滩群,在郁南主要为灰黑、绿色页岩、质页岩和粉砂岩组成的薄互,产笔石,厚213-1866m。桂东北仅残留其一部分,称田林口组。在桂东南称灵山群,主要由砾岩,含砾砂岩;岩及页岩等组成,有肘夹碳酸盐岩,至玉林一带则以页岩为主。产笔石和三叶虫L…腕足类等化石,厚781-3000米。中统在郁南称文头山群,岩性为灰黑色页岩、粉砂岩及细砂岩上呈薄互层状,也富产笔石化石,厚度近60m。东至德庆,即为砂、页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厚达2000余米,西至容县,厚仅200m,即合浦群,为页岩夹砂岩,上统在桂东南称防城群,为砂岩和页岩,底部具砾岩,仅产足类为主的介壳化石一厚度约800一300,云浮地区仅残存其下部层位,称岭下群,由夜绿、棕黄及灰黑色粉砂岩、页岩及含碳页岩的薄互层组成,也属介壳相,厚30余米。

泥盆系在区内分布广、变化大,在桂境发育较全,湘粤赣地区主要属中、上统。

桂境的泥盆系,主要为浅海碎屑岩相和碳酸盐台地相,划分为下统莲花组、那高岭组、郁江组和四排组,中统应堂组和东岗岭组,土统榴江组和五指山组,

伹桂粤交界地区,岩性岩相变化显著,下统划分为石桥组和贺县组,中统为信都组和东岗岭组,土统除与桂粤交界的湘西南区划分为马鞍山组和木井塘组外。三般皆未分,,统称融县群,粤湘赣地区的泥盆系以海相潮坪沉积为主,中统下部桂头组或跳马涧组,可能含有早世的成分,上部即棋子桥组;上统为佘田桥组和锡矿山组L再向东,以海陆交互相为特征。赣南东部则仅见上统,称中棚组和三门滩组小。

莲花山组岩性为紫红及灰绿色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偶夹灰岩及白云岩,底部为砾岩,以角度不整合型式覆于志留系之上,产鱼类及植物化石,厚210-1482m。那高岭组主要为黄绿色页岩、泥岩、粉砂岩,至桂东大瑶山、北流一带,尚夹少量白云岩,即石桥组。本组产腕足类,珊瑚及胴甲鱼类化石,厚32一234m,郁江组在桂中地区,岩性主要为灰、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及砂岩,夹泥灰岩和扁豆状灰岩,也产腕足类和珊瑚等化石;顺走向向东、向北,,相当本组的层位属贺县组下部,砂岩增多,常夹鲕状赤铁矿层,产有鱼类和植物化石;至粤境,则相变以碎屑岩为主,夹砂砾岩,厚数十米至100余米。四排组主要为白云岩、泥灰岩、灰岩及泥岩等弄南至贵县则以白云岩较发育,向东相变为陆相碎屑岩,古生物群面貌与郁江组大致相似,还有竹节石等化石,厚218一1000m。桂东粤西一带,即贺县组上部。贺县组总厚约600余米。需要指出的是:下统在玉林地区,全部以白云岩为主,土部稍夹灰岩,。产腕足类及珊瑚化石。下与志留系为连续关系。

中统下部称应堂组,以生物碎屑灰岩、泥岩及泥灰岩为主,其中产有牙形刺,厚18- l80m上部东岗岭组,以灰、灰黑色和灰白色灰岩,泥灰岩为主,夹泥岩和白云岩,厚l25一700米,产腕足类动物群;廷至粤西,岩性与桂境基本一致。所产化石面貌也基本相同,故仍称东岗岭组。至粤北,相应层位已相变为灰绿、紫红色砂岩和页岩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建造,,向东延,底部还发育砾岩,即棋子桥组,厚300-400m。桂头群按层位应大致与应堂组或桂东的信都组相当。信都组由砂岩、粉砂岩及页岩等组成,夹豆状赤铁矿层,厚60=865m。,桂头群与信都组岩性近似,但下部发育砾岩,上部未见铁矿层,且角度不整合直接覆于奥陶系、寒武系之土,产植物和胴甲鱼类化石,厚近600m,局部可达1300米。,与之相当的层位在湘赣地区为跳马涧组,二者岩性、岩相也近似,动植物面貌也基本相同,只是后者还产有腕足类化石,证明其中确有海相层。厚度变化大,一般为230-760m,东至赣州一带即尖灭。跳马涧组之上即为棋子桥组。在湘赣地区,本组以灰绿色、紫红色砂岩、页岩为主,上部夹白云岩和灰岩,产腕足类和珊瑚等化石;在湘桂粤交界地区,本层位还偶尔见头足类化石。厚度向东变薄,由1000余米至200余米。至赣州、于都一带,相变为由石英砂岩和石英砾岩组

成的陆相云山组,厚20-190余米。在粤东北,为鼎湖山群,厚100-500余米榴江组主要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产有腕足类和菊石等化石,厚86-135m,五指山组是以浅江,黄绿色扁豆状灰岩为主。产出足类、牙形刺等。厚20-182m。在桂东、桂北及粤西地区,本统多相变为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岩建造,主要为灰、灰黑色灰岩和白云岩,多具鮞状结构,厚达百米至1800余米,难以划分,统称融县群。动物群面貌与榴江组及五指山组基本一致。余田桥组仪与馏江组层位相当。岩性、岩相变化明显从西向东:由以灰白、灰黑色灰岩为主,逐渐变为碳酸盐岩及砂岩的建造,厚75-500m,在汝歧一带厚113-256m,至干都一带,则仅为矽岩、页岩组成的海陆交互相建造,称中棚组,厚274-572m。产右晚泥盆世早期的动、植物化石。本组至赣粤闽交界地区直接不整合在寒武一震旦系之上。锡矿山组层位可与五指山组相比。在湘粤桂交界地,带仍以灰黑色灰岩为主,土部逐渐发育页岩,厚380一750m;东至湘赣交界地区,上部以粉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产植物化石,厚110一206m。千都一带,与之相当的层位是三门滩组,以陆相层为主,夹海相层,产右足可表征层位的动、植物化石,厚493米。粤北地区,上统未划分,总称双头群,属滨海三角洲相,以碎屑岩为主,偶夹灰岩,产有和相似于三门滩组的动、植物化石群,厚500一1000m。

石炭系在次内较泥盆系分布更广,发育更全。下统在西部以碳酸盐建造为主,岩关阶和大塘阶,东部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含煤建造,划分为横龙组和梓山组。本区上统为碳酸盐岩,除桂北将其下部一套白云岩单独划出称大浦组外,一般皆二分,分别称黄龙组和船山组。至赣东南地区,,下统仅属大塘期的含煤沉积。

岩关阶在桂境的岩性以灰黑、深灰色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至桂北,下部常发育粉砂岩及页岩,产植物化石,下与泥盆系为连续沉积。厚150-984m,柳州最厚,达1812m。在湘粤地区,,本阶划为三组;邵东组、孟公坳组和刘家塘组,产丰富的腕足类,珊瑚、双壳类、有孔虫和菊石等化石。与之相当的层位在赣境称横龙组,在粤境即大潮组,属海陆交互相,下与泥盆系一般为整合接触,更多的是直接不整合在震旦一寒武系之上。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和页岩,夹碳质页岩及不纯灰岩,底部具砾岩,厚160一260余米,最大厚度达665m。

大塘阶在桂粤湘地区,一除桂中几乎全部为碳酸盐岩建造外,一般皆三分:下部石登子组主要为深灰、灰黑色灰岩夹薄层钙质页岩和白云岩,富含珊瑚及腕足类等化石,厚200-500余米。中部测水组,由一套灰绿和灰黑色砂岩、页岩夹煤层所组成,产植物、腕足类和珊瑚等化石,厚数十米至近500m。上部梓门桥组,为一套深灰、灰黑色灰岩及白云岩,厚数十米至384m,产珊瑚、腕足类及蜓类等化石。本阶向东即相变为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建造,赣境称梓山组,粤境称忠信组。组的上部属海相层,夹不纯灰岩及硅质岩,产有与大

塘阶相似的动植物化石群,厚90-1248m。

上统黄龙组,(包括桂北大埔组),为一套灰白、肉红色块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岩的碳酸盐岩建造,产丰富的娗类化石,伴生有珊瑚、腕足类等,一厚260一600余米,最厚达1068m。与下统大塘阶为整合接触,船山组或马平群,是以浅灰色块状灰岩为主,含燧石,下部夹白云岩类,一般厚度近200m至400余米;桂北宜山可厚达1679米。在粤东北,上统未分,总称壶天群。

二叠系的分布与石炭系形影相随。下统下部沉积建造全区基本÷致,称栖霞组;上部常按岩相变化而划分不同。上统也多因地而异名。下与石炭系为连续沉积。

栖霞组以深灰、灰黑色致密灰岩为主,常夹白云岩、燧石岩,底部常见粉砂岩和页岩,厚数十米至246m,富产多门类介壳化石。

栖霞组之上的地层在桂北即茅口组,以灰色灰岩为主,一般厚300-600m,上林厚达932m。至湘南地区本组相变为由灰黑色页岩、硅质页岩及硅质岩组成的薄互层,硅质岩富含铁锰质,即当冲组,厚十余米至百余米。在赣南和粤北一带,本层位下部为海相层,在赣南称小江边组,由泥灰岩和钙质页岩等组成,粤北称文笔山组,主要为页岩、粉砂岩夹硅质岩及灰岩透镜体。土部为海陆交互相,赣南称安州组,粤北称童子岩组,均为含煤岩系。总厚度379-615m,,其中产有菊石和华夏型大羽羊齿植物群分子。

上统下部在湘南粤北地区引称龙潭组,为一滨海沼泽相碎屑岩含煤建造,与粤东的翠屏山组或赣南的雾林山组基本相似,均为我国南方主要产煤地层。在桂北宜山一带,相变以灰岩为主夹煤层,即合山组呈,廷人粤境则称水竹塘组。本层位产有菊石、腕足类及植物化石,厚100m至近500m。,上统上部即长兴组,或相变为大隆组。前者见于赣湘地区的南部和粤北北部,以灰色灰岩和硅质岩为特征,下部夹灰黑色硅质岩、页岩及粉砂岩等,产蜓类,厚数十米至190m。,后者环前者而分报,以灰黑色硅质页岩、粉砂岩及页岩组成的薄互层为特征,在桂中、粤北地区,还发育酸性火山岩。产菊石,厚十余米、。数十米至百余米,连阳一带厚达520余米,二并进一步划分为梅田练,九陂组和麻田组。三叠系的中、下统以海相为主,;常随:叠系的分布而分布,。二者为连续过渡关系。上统是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以角度不整合型式覆千前中三叠统之上。本系地层单位和命名因地而异。下统在桂中及赣粤地区均保留不全。桂中分为马脚岭组和北泗组,赣粤则称大冶组。马脚岭组以灰岩为主,底部具灰黑色页岩。相应层位在赣粤则以页岩为主,夹泥灰岩及火山碎屑岩。厚130一300m,武鸣达749m。北泗组下部以白云岩为主,土部为紫红,黄绿色砂、页岩;赣粤地区则以灰色灰岩为主。厚数十米至500m。产头足类及双壳类化石。湘东南称三宝坳组,岩性

则为灰岩和白云岩,厚320一538m,产双壳类化石。中统主要分布千湘粤境内。湘境泛称罗仙岭煤系,现已将其中上三叠统部分划分为出炭垅组,杨梅垅组和唐垅组,粤境称艮口群,赣境仅局部存在,称安源组。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及砂岩夹煤层组成,,粤中则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及铁矿层,还夹中酸性火山岩,产有植物群和双壳类化石,厚270一500余米,粤中东部厚达1300余米。

侏罗系以下统分布最广亨几乎遍于全区,除湘粤地区有少量海相层外,全为陆相沉积; 中统局限,呈小片分布;上统为一套火山-沉积建造,广布赣粤地区。

下统在桂东和湘粤交界地带有西湾群旷:下部称天堂组,土部称大岭组,主要为灰至灰黄色砂岩和页岩,大岭组中则夹灰岩、泥灰岩和碳质页岩、煤层等,总厚度85一312m。产廷壳类及植物化石。粤境称金鸡群L湘东南划分为心田门组和茅仙岭组。总体由灰黑及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砂岩相间组成,夹煤线;粤东,其中尚有火山熔岩及凝灰岩,厚530-1000余米,惠东厚达4800m。产菊石和植物化石。本统在赣境称林山组,以泥岩,粉砂岩和砂岩为主,夹炭质页岩和煤线,厚121一3710m。本统可不整合在上三叠统之上,也可直接与更老的地层接触。中统属河潮相为主的碎屑岩建造,与下统多为整合接触,,在粤北则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桂东称石梯群『出露不全,下部主要为粗砂岩及砾岩,夹紫色页岩,上部以细砂岩为主,产双壳类化石,,厚330一480m。粤北称马梓坪群,。其中夹中酸性凝灰质熔岩及沉凝灰岩等,厚351一1100余米。至粤东,火山碎屑岩更发育,称漳平群,产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厚770一2120沄一平统在湘南划分为石鼓组和白香带组,主要由灰绿及紫红色泥岩和粉砂岩组成,总厚883缸。在赣南总称罗坳组,岩性特征与漳平群相似,产有与石梯群相同的动物群。一厚4㈨一800m…,上统仅见干赣,,粤的产隅,岩性建造特点也基本相同;粤境称高基坪群,赣境分为菖蒲组和鸡笼嶂组。早期建造主要属侵入一溢流相,在赣境以中基性玄武岩类和安山岩类为主引∑夹酸性流纹岩类;晚期主要属灰流相,以流纹质熔岩、凝灰熔岩类为特征。但粤境的早期建造中旷,玄武岩不太发育,以安山岩为主,均程度不一地夹有沉积物夹层。总厚度一般为1000余米至2000余米,厚者可达5000余米。粤中地区其中还夹赤铁矿-磁铁矿层。

白垩系主要属溯相及山麓一湖泊相一下统较广布一上统较局限。常含膏盐层。地层受盆地控制,建造差异明显,划分和命名因地而异。

下统在桂东划分为新隆组。大坡组和双鱼咀组,在桂北总称永福群,它们与粤境的罗定群层位相当,建造也相似,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砾岩和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泥岩、粉砂岩等,岩石多含钙质,桂北的还夹泥灰岩,总厚度725一2916m。产双壳类化石,砲粉中开始出现被子植物花粉心。罗定群廷至粤东地区,主要为一套火山质矽砾岩建造,称官草湖群,厚788一1125m。在湘南

本统划分为两组。下部东井组,主要为黄褐色砾岩、砂砾岩和钙质泥岩等,厚763m,土部神皇山组,为紫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的韵律建造,夹玄武岩,厚近2000m。土统在桂境局限千东南一隅,下部以火山岩为主,有凝炭岩,凝灰熔岩及石英斑岩等,厚250一738m,称西硐组;上部为泥岩、砂岩及粉砂岩等,有膏盐层,厚403一816m,产介形类化石,称罗文组。在粤境总称南雄群,为由砂砾岩、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的红色建造,夹少量灰绿粉砂岩,常含膏盐层及铜矿化。粤西称闹江群,与桂境相似。粤中三水盆地对本统研究较详,划分为三水组和大塱山组。至粤东,本统上部发育流纹质火山岩,称叶塘组,厚500余米至2300余米。湘南本统分为戴家坪组和东塘组。裁家坪组主要为粉砂岩和泥岩,,含钙质,呈紫红、棕红色,厚580-634m;东塘组以紫红色钙质粉砂岩寸泥岩及砂质泥灰岩组成韵律层为特征,厚442m-779m。南地区,本统下部称赣州组,主要由紫红、三棕红色砂岩及粉砂岩相间组成。夹灰绿色泥岩和粉砂岩,普遍含钙质,偶夹泥灰岩,底部夹伊丁玄武岩和安山质凝灰岩或凝灰熔岩;本组程度不同地含有岩盐、石膏、卤水,,并具铜矿化现象,厚455一2464m。土部称南雄组,普遍为紫红色、棕红色砂岩、砾岩及粉砂岩、泥岩等,厚584一no7m。本统古生物种类复杂,以产脊椎动物蛋化石及其骨骼化石最有意义。

上、下统之间,一般认为属假整合至不整合接触。

第三系分布局限,且仅分布有下第三系。

下第三系在桂境仅见于桂东南容县一带和南宁、来宾二地区。南宁、容县等盆地,将其划分分为六吜组(大致为古新世-早始新世)、凤凰山组(晚始新世早期)和那读组、百岗组(可能为晚始新世晚期)。邕宁,来宾一带未划分,总称邕宁群。在南宁。容县等地,本系是由一套紫红色为主的夹灰绿、黄绿色砂岩,砾岩,粉砂岩及泥岩等组成的杂色岩系,岩石多含钙质,常夹泥灰岩,其中百岗组还夹褐煤层,总厚度830一2622m。但多数盆地仅属六吼组,产有双壳类、介形虫及植物化石。邕宁群则为一棕黄色的建造,以砂岩、鲕状矽岩,粉砂岩及泥岩为主,黹夹煤层和油页岩,在来宾盆地还夹铁锰矿层,残留厚度不足100m。在粤湘赣地区,均可进一步划分出古新统和始新统。渐新统缺失。古新统在湘南称霞,流市组,其岩性建造特点与六咀组相似,厚1015m,与下伏东塘组为连续关系。在粤北,即为南雄盆地的罗佛寨群,与南雄群呈假整合接触。该群分为中古新统上溯组和晚古新统浓山组,后者发育灰绿色泥岩和钙质泥岩互层,总厚度590一1300m。向南至三水盆地即称苇庄组。在赣境主要见于池江盆地,层位、岩性及生物面貌均可与罗佛寨群相比,都产有哺乳类骨骼化石,划分为狮子口组和池江组,总厚度600余米。始新统在粤赣地区均不确切,称丹霞组或坪湖组鱼

主要为紫红及灰绿色泥岩建造,产哺乳类化石,厚100一700m。但粤中三水盆地,始新统分为怖心组、宝月组和华涌组,前者为湖泊相,含油、膏盐等,厚68-1205m;:后二者皆为暗紫紅、灰绿色等杂色粉砂岩,,细砂岩及砂砾岩等,厚100一630m。含有鱼类等多门类化石。

第四系大面积分布壬珠江三角洲及滨海沿岸地区t内陆主要水系盆地中也很发育,包括湖、海沉积、河流冲积、洞穴堆积及风化残坡积等类型。沉(堆)积物一般均为未固结砾石层,砂、粘土层及淤泥、泥炭层等,厚度不一,更新统可为几米至150米,全新统为2-30m,含丰富的孢粉、介壳脊椎动物骨骼及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遗迹。地貌上构成不同地文期和北高不一的各类型阶地、台地及海湾,也是当前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

1.2区域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尚发育,主要集中干东部地区。岩浆活动时期可概括为武陵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而以燕山期最为重要。岩浆活动有侵入和喷出两种型式。这些岩浆活动,与各种金属矿产有着极密切的戍因联系。

武陵期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岩体为区内最栏的岩体,主要为斜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仅见千桂北融水-带。≠其中本洞斜长花岗岩体侵入干四堡群,(同位素一一全岩铷锶法一一年龄值为1063±95Ma),又被三防花岗岩体侵入,后者同位素锆石铀一铅年龄值为760Ma。岩石中斜长石含量(44一63%)远大干钾长石(3一l0%),Si0z含量仅64%左右,表明本期岩体主要是同化混染的产物。另外,还有一些基性、超基性岩体及中性岩体,呈岩床或小岩株状产出,,侵入于四堡群,又被丹洲群所覆盖,可以荣塘变辉橄岩(或蛇纹岩)为代表。

雪峰期的岩浆岩也仅见于桂北地区,已知较大的有元宝山和三防花岗岩岩体,均呈岩基状产出,侵位千穹窿构造的核部。岩石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所含钾长石略多于斜长石,石英含量为22一50%。据岩石化学资料,岩体中SiOz 和K2o含量普遍较高,Na2o,MgO,Cao等普遍较低,从中心相至边缘相,,具“内基外酸”的演化趋势。本期也有基性、超基性和中性岩体,主要分布在龙胜三门一带,有辉长岩、橄榄岩,橄辉岩和闪长岩等,呈岩床或小岩株状产出,侵人于四堡群。(基性、超基性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主要为839Ma。喷出岩类常为同期沉积岩层的一部分。合桐组的土部夹有细碧一辉绿岩,在赣东南地区,相应层位中尚发育基性、超基性和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变质较深时,二则表现沟各种片岩、片麻岩以及各种透闪石岩,透辉石岩等。

加里东期岩浆岩在区内分布较广,是仅次干燕山期的极为重要的岩浆活动时期。本期岩浆活动可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主要为混合岩、地型混合杂岩和半

原地型混合花岗岩;晚期一般为混染型花岗岩和侵人型花岗岩类。

早期混合岩类较集中分布干南武夷山和万洋山一诸广山等地带,湘桂交界及桂东北地区可能也有存在。它们侵位于震旦一粤陶纪中期,而与震旦-寒武系关系密切。原地型花岗质混合杂岩体形成千加里东褶皱造山早阶段;而正当褶皱造山阶段所形成的岩浆岩,一般认为属半原地型混合花岗岩类。前者有南武夷山的岚山岩体和赣南的里海岩体,后者可以粤北太保岩体及赣境的定南岩体为代表一上述两种类型岩体在岩性上基本相似,只是后者的花岗结构更明显,呈变斑状构造,一岩石类型多一主要为混香花岗岩,其次有混合斜长花岗岩、混合二长花岗岩和混合花岗闪长岩等。

混合杂岩实为区域变质岩经受强烈交代作用的产物,外貌和成分接近花岗岩,伹与区域变质岩形影相随,渐变过渡,又常与混合花岗岩伴生。故称之为“三位一体”的花岗质混合杂岩。上述里海和岚山岩体,均为此类杂岩中的混合花岗岩体-岩石一般结构较粗,长石构成巨大交代变斑晶或眼球,一般含量为20一55%,有的可达70%以上,常集中成团块状或带状,构成条带构造,变质矿物有角闪石和阳起石。里海混合花岗岩中斜长石达30-50%,而钾长石仅10一35%,变质矿物有绿帘石和石榴石,表明岩体是受过同化混染作用的过程。

半原地型混合花岗岩,是指在混合岩化过程中的混合熔浆,经过短距离侵位而形成的岩体,如桂坑J 完南岩体即属此类型,湘粤桂交界的某些岩体也可能归入此类。定南岩体花岗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具花岗变斑状结构,片麻状构造,在主要矿物中,有的钾长石含量低干斜长石(25一38%),显示同化混染作用;同时,暗色矿呀一般含量较高,且分布不均匀,具混合杂岩的特点。

加里东晚期花岗岩体,一般呈大岩基和大岩株状产出一,主要分布于加里东褶皱隆起区,如桂东的大瑶山、大宁,湘桂交界的苗儿山、越城岭、都庞岭,湘赣交界地区的万洋山一诸广山北段及彭公庙,赣境的龙回、土犹,粤北的太保和扶溪等岩体。依其侵位,大致可分早,晚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混染型花岗岩类,定位时代大致是晚粤陶世至志留纪。岩性以富斜花岗岩主,其次有斜长花岗岩、花岗二长岩及花岗闪长岩等。第二阶段为侵人型花岗岩类,定位时代大致是老留纪末至早泥盆世,一般呈小型岩基和岩株状产出,这两类岩体的岩石,一般皆呈灰白色及暗灰色,侵入关系及接触界线均较清楚,围岩具接触变质带,热变质晕明显(主要是角岩化),岩体边缘均见有不同程度的同化混染作用。

第一阶段混染型花岗岩体较为典型的是诸广山北段的汤湖、上堡及彭公庙等岩体,还有万洋山南段的荆竹山岩体和桂东的大宁岩体。汤湖岩体是一复式岩体,岩性有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黑云

母花岗岩等,均呈过渡关系,以花岗闪长岩和:长花岗岩为主(90%),岩石化学资料显示内基外酸的演化特点。岩体内部的成分和结构变化都十分复杂。矿物成分的交代现象也十分明显|陪色矿物常呈聚晶状团块出现,构成聚斑结构和斑杂构造,主要矿物中钾长石含量极不均匀,分布也极不均一,斜长石含量(45一55%)也远大干钾长石(10÷l5%)含量,同时还含有大量分布无规律,。形状不规则的陪色包佻这些都说明本岩体是在同化混染作用下形成的,而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也占重要地位。因此,这一类岩体应是一种混染型花岗岩类。据微量元素研究,本类岩体中成矿元素以Cu、Pb、Zn含量较高,且较普遍,Sn、W含量也较高,Be 略低。

第二阶段的侵人型花岗岩类,较为典型的是上犹、龙回、苗儿山、越城岭等岩体。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其次是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二长岩以云母斜长花岗岩等。一般可分出边缘相和过渡相,由中心向边缘,粒度变细,酸性变形成酸性边缘,主要矿物中,斜长石少于钾长石,如上犹岩体;有的则相反,如湖坪岩体。这说明既有同化混染形成的,也有属干正常岩浆的。闼此,,这一类岩体应属岩浆侵花岗岩类。-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点是:,兰成矿元素较普遍存在,伹含量不丰。侵入型岩类都出现W,Sn,Bi,Mo等,说明岩浆演化晚期成矿元素有某种相对集中的趋势。东期基性及超基性岩类所知甚少,在上犹岩体中,有玄武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等岩脉侵入,可能是同期非同时的产物本期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粤桂交界地区,已知有早奥陶世的角斑岩和早志留世的细碧斑岩,均组成地层的一部分。

华力西期岩浆岩侵入体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南段。粤北、,拥南和桂东大容山等地区。人规模一般较小,,多呈小岩株状产出。,火山熔岩主要见于晚泥盆世地层中,呈夹层状,玄武岩类,山碎屑岩类则见于下石炭统,属凝灰岩类,说明当时曾有火山活动。中基性侵人岩类,分布干赣粤交界地区。石英闪长岩。见于大余漂塘,呈岩瘤状,侵入于寒武系,同位素年龄值为274Ma。,云辉二长岩见于仁化地区,,呈小岩株状产出,侵入于泥盆系。在南雄横岭有辉长岩岩墙侵入于寒武系,同位素年龄值为264(钾一氩)一326(铀-铅)Ma。

酸性岩体以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为最主要,其次有花岗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等,南武夷山富城岩体即是此类岩体之一。该岩体岩石为黑云母花岗岩,呈岩基状,侵入于寒武系,被印支期花岗岩侵人,同位素年龄值为250 (钾一氩)一233 (铀一铅)Ma。南雄棉土岗岩体也属此列,岩石为花岗闪长岩,侵人于中泥盆统,叉被燕山期岩体侵入。桂东大容山岩体是本期侵人岩最大的岩体,呈大岩基状产出,至少有两次侵人,北东向廷伸,南段已达区外,由堇青石黑云母花岗岩中主要为224-245Ma,岩性一般呈灰色,具斑杂结构,花岗结构和似斑状结

构,变质矿物有石榴石、矽线石和紫苏辉石等,还有捕虏体和暗色团块,表现同化混染特征。

印支期的侵人岩以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一般具片麻状构造,有边缘混合岩现象,同位素年龄值为205一231Mao。属于此期的侵人体,在武夷山南段有侵入于上述富城岩体的花岗岩群,呈细粒结构,呈岩枝状和岩株状产出。在粤北及桂东南地区均有分布,如院垌,杨梅山、四龙、青州,大帽山、石马及蛇离等岩体,可能均属之,多呈岩株状产出,只有大帽山岩体呈岩基状产坩。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岩,次为二长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岩。构成大容山岩体的一部分,显示:者有密切的成因及演化关系。一般在湘东南地区,本期多为小型岩体,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次为黑云母=长花岗岩,。如骑田岭岩体和大义山岩体等均属之,分别侵入干下三叠统戍上二叠统。

总之,华力西期与印支期岩浆岩体的地质特征基本相似,岩石性质差异不明显,可以为是同源同期的产物。但也有所不同,如华力西期岩类较复杂,化学成分土由偏中性到酸性;而印支期岩类简单,仅有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以酸性为主。

燕山期岩浆岩在区内分布极广,是岩浆活动的极盛时期,包括喷出和侵入两大岩类,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是我国重要的岩浆成矿期之三,尤与钨、L锡、铋、钼。铜、铁,铅、锌、金、银及稀有、稀土等金属矿产关系密切;燕山期岩浆活动可划分为两期、五个阶段:早期(J)第一阶段(Jl),第二阶段(J2)和第三阶段(J3);晚期(K)第一阶段(K1)和第二阶段(K2)。不同阶段又有不同次数的侵入(或侵出)活动。

燕山早期(J)第三阶段,以酸性侵入岩类为主,与钨、锡及稀有稀土等矿产有成因关系是我国华南一次重要的成矿时期。岩体主要分布在湘桂、赣湘粤及赣粤闽等交界、地区,其侵位和布局严格受构造带控制;以岩株、岩基状为主,次有岩瘤和岩枝状岩体。东部较大的主要有都庞岭(东体)、姑婆山、金鸡岭、大东山,东岭、下村,鹅形、弹前及柯树北等岩体,中小型者多不胜举。岩石类型,以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为主,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斑岩等,其成因多属岩浆型(岩浆交代为特点),少数具混染交代型花岗岩的特;以中深成相为主,个别的可能属浅成相。围岩接触变质宽度1000m以上,,以角岩化为主,可进一步分带J;与含钙围岩接触时,则蚀变为矽卡呈岩类或大岩化等;内接触带常见同化混染边缘。

第一阶段(Jl)黑云母花岗岩㈠一般为灰色、浅灰色及肉红色,由斑晶与基质组成,多具斑状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及石英,基质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及白云母组成…。岩石化学成分特点。

一般酸度较大(SiO2>70%),碱、铝的含量比值也较高,是以强酸、富碱、铝过饱和为特征,属钙碱性系列酸性岩类。副矿物组合较复杂…微量元素中,成矿元素W、Sn、Mo、Bi、Be、Pb、Z丑等浓集度较高,其他元素则接近于维氏值或略低。

岩体围岩主要为早古生代地层。部分侵入泥盆系及其前期岩体中,在粤北,见侵入于早侏罗含菊石的金鸡群中其上又被白垩系或晚侏罗世火山岩系覆盖。同位素年龄值一般为l70一190Ma。

基性、超基性岩体在湘南地区有所分布,主要为辉长岩、辉绿岩等,侵入于印支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中。由于研究程度不足,确切时代不明。

第二阶段(J2)岩浆岩,仍主要属干侵入岩类,岩石类型较多,有基性一超基性岩类类和酸性岩类等,后者包括中酸性岩类,是本期最重要的岩类,侵入规模较大,分布较广泛。但单个岩体规模一般较小,以中、小型岩株为主。少数呈岩基状产出。本阶段岩浆活动主要受华力西一印支构造带控制,又是继承第一阶段、并叠加在其岩体之上的岩体,其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表明属同一岩浆源在深部分异作用下、不同阶段侵入的产物。在岩石学、岩石化学、副矿物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面,既有某些相似性,又有三定的差别。所以它们仍是一次独立的岩浆活动,具有自身的特征。本期岩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多侵人千古生界,最新的地层是早侏罗世。部分侵人于前燕山期不同时代岩体或混合岩中,又被晚阶段岩体侵入,因而构成了同期多阶段的复式岩体,其上被早白垩世地层所覆盖。同位素年龄值主要为176一153Ma。

围岩接触变质作用与第一阶段侵人接触变质作用基本一致。在多阶段复式岩体中,本阶段岩体边缘常具不宽的冷却边一早阶段岩体常具烘烤边或蚀变带。

基性三超基性岩类,除湘南地区一些零星岩体时代不确切外,在粤北有霞岚、永和北及田心等岩体,在赣南有丰步、社背及黄洞等岩体。规模小,一般呈岩瘤、岩墻状,个别可为岩棟状。霞岚岩体以辉长岩为主体,伴有超基性岩及闪长岩,构成复杂的中基性一超基性侵入杂岩体。车步岩体为辉长岩。

中性为闪长岩,见于赣粤交界地带,规模小,呈岩瘤、岩脉状产出,被第三阶段花岗岩侵入。

酸性岩类主要为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其次有二长花岗岩、富斜花岗岩、花岗斑岩及石英斑岩;此外还可包括中酸性花岗闪长岩和弱酸性花岗正长岩等。它们主要是中深成相侵入岩,但也有少量属浅成一超浅成环境形成的岩体,(西山岩体)-本阶段酸性岩侵入体,主要有湘桂地区的铜山岭、西山,湘南的宝山,千里山、瑶岗仙,粤中的龙窝和赣南的西华山、九龙脑、荡坪、大埠等岩体。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岩石微带肉红色,新鲜时呈深灰至灰色,一般具中粒一粗

粒花岗结构,似斑状及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由斑品和基质两部分组成:斑晶为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基质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白云母组成.一般岩体岩石中副矿物组合复杂,以钨锡类、稀土-钽类及含挥发分矿物类组合为主,含量也高。依据微量元素资料,可以成矿元素、稀有、稀土元素及亲硫元素含量较高至特高,而铁族元素偏低为本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阶段(J3)岩浆活动,不论强度还是广度。都不及前两个阶段,,但活动仍十分频繁,类型较多,有喷出二侵人两大类,有中基性一中酸性和酸性三种岩石类型。本阶段岩浆活动与稀有、稀土及有色等金属矿化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是我国南方又一个重要的成矿时期。

喷出岩。本阶段喷出活动是区域地质史土三个极盛时期,广布本区东部赣闽粤境内,桂境可能也有分布。属陆相堆积,包括火山爆发、熔岩溢流和剥蚀运移沉积等过程的反复交替,表现出岩浆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和火山…沉积建造明显的韵律性和旋回性。每一喷发旋回往往伴有潜火山岩侵入,形成了多旋回喷发和多期次侵入的特征;按岩石分类:熔岩主要有玄武岩类,安山岩类、英安岩类和流纹岩类等,而以玄武岩类和流纹岩类为最多,分布最广,但各有区域性;火山碎屑岩有熔结火山碎屑岩类和火山碎屑岩类;潜火山岩侵入成因的次火山岩类,一般表现为超浅成相,,但也有浅成相,它们是次花岗斑岩、次石英斑岩、次流纹岩及英安玢岩;安山玢岩等。

火山活动过程基本上表现为由弱到强、,再到弱的特点。活动性质表现为爆发一喷溢一侵出,岩性上反映出由中基性二中性三酸性的演化规律。火山活动主要有裂隙式和中心式两种形式。但有由裂隙式向中心式演变的特点。就一个火山岩带而论,带内不同地区的喷发特点不同。就一个火山喷发地域而论,火山岩带之间似乎有某些规律;如龙南一会昌火山岩带的火山岩系,玄武岩类尚较发育,而以南的粤东火山岩带,则以中酸性和酸性火山岩类为主,几乎不见或少见基性火山岩。这表明火山活动有先后发展顺序,岩浆性质有由性向酸性演化的趋向。

侵人岩岩体以酸性岩类为主,大部分钨,锡、铋、钼及稀有、稀土矿产都与此岩体的侵人活动有直接成因联系;其次还有中基性岩类及碱性岩类。

酸性岩类。主要为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次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主要形成千本阶段火山活动之后,故与火山岩的分布基本一致。侵入的最新地层是晚侏罗世火山岩系,也常常是区内由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组成的巨大复式岩体的主体部分,与围岩呈明显突变侵人接触。本阶段岩体在湘南仅见于大义山复式岩体内,在湘桂交界有姑婆山和花山岩体;赣粤交界的赣境一侧,有三标、寨背、三享、九连山等岩体,呈大岩基状产出;崇余地区和南武夷北段也有分布。桂粤交界的广乎岩体,呈岩基状,在桂中地区,还有如马山、罗容等杂岩体。粤

境内则分布广,较大者如佛岗,新丰江等岩体,如一六、石背、经尾等。则为小岩体单个产出一还有如猫儿山、越城岭、诸广山、大东山、高岭、贵东等早阶段(或早时期)复式岩体中,也有本阶段岩浆浆侵入。

黑云母花岗岩,一般呈灰白色、浅肉红色,中粒一中粗粒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以钾长石为主。基质主要由钾长石为主、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有时微量角闪石副矿物组合较复杂一种类多达70余种,普遍含有稀有、稀土矿物和金属硫化物,且有一定的含量。在微量元素方面,成矿元素有Sn、Mo、Pb、CuBe、Ga\Y、V、Cr等,一般丰度均高于维氏值,其中Sn、Pb则高出数倍至十倍。大岩基状岩体,一般相带清楚,边缘相不稳定,自变质作用和蚀变作用较强烈,表现为钠长石化、云英岩化及锂云母化等,与分散元素矿化关系密切。中心相一般偏中性。

中基性岩类分布在赣南南部,呈小岩瘤、小岩株及岩脉状产出,岩性主要为辉长一辉绿岩类,还有闪长岩类。而在桂中地区(横山和桂平)则为由中基性为主的岩类组成的杂岩体,包括有正长橄榄辉长辉绿岩、辉绿玢岩、辉石角闪岩及正长岩、花岗斑岩等。

碱性岩类主要见于龙南、全南一带,呈小岩株,岩瘤状产出。岩石有正长岩、石英正长岩和石英正长斑岩|在桂东也有零星分布,岩体与火山岩关系密切,有的可能为次火山岩(如正长斑岩)。一个岩体内,往往含有几种岩类。构成兰个复式碱性杂岩体(如桂东南渡岩体)。岩石中石英含量较少,,一般不大10%,(石英正长岩),钾长石含量高(正长岩达50一80%),斜长石多在10-2%之间,普遍含角闪石,一般为普通角闪石及钛角闪石。据岩石化学分析,此岩类以富钠为特征,属富钠的碱性岩类。副矿物中的锆石、铌钽铁矿、磷钇矿等矿物以含稀土为特色。

燕山晚期(K)岩浆活动,是早期的继续量伹已明显减弱。按岩浆岩产出的性质,也分喷出和侵入两大岩类。

湘南地区神皇山组上部所夹的玄武岩类,可能为本期第一阶段的喷出岩。

第一阶段(K1)的侵人岩类规模不大,岩浆活动不强烈,但岩石类型较杂;有基性一超基性岩类、中性岩类、中酸性岩类、酸性岩类及超酸性一碱性岩类;多呈小岩株、小岩瘤,岩墻及岩脉状产出,厂有的可呈岩基状。它们多侵入干早期第三阶段岩体内。部分侵入干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中。岩体受华力西一印支褶皱带控制,多沿断裂呈线状分布。酸性一弱酸性岩体,是本阶段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岩体,分布尚广,而以粤境的为最主要。粤境的酸性岩类主要见于中部地区,有北山顶、馒头山,南昆山及松江嶂等岩墓,粤北,粤东地区,则以岩株状产出为主,有黄草嶂~大坪、青龙潭、重阳顶及黃牛山等岩体,桂中地区有昆仑关岩基昱赣境内则不太发育,在安远、寻邬一带有安息、郭屋坑、老村及南坑等岩体,

呈小岩株,岩瘤状产出。上述诸岩体,主要都属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类型,一般属中浅成相,定位较高一而在湘南地区,相当本阶段侵入体多呈岩群状产出,主要有长城岭、瑶岗仙、川花塘、抛石岭、桥头及太和岭等岩群,它们侵入于下侏罗统或燕山早期第二阶段岩体中,同位素年龄值(垒岩钾一氩)为83一126Ma 和(锆石铀一铅) 131Ma。上述岩群的岩石类型,几乎全是酸性斑岩类,如花岗斑岩、石英斑岩、流纹斑岩及霏细斑岩等,按其岩石学性质及产状等特点,可能属次火山岩超浅成侵出岩类。

第二阶段(K2)主要岩石类型的黑云母花岚岩,岩石呈肉红色,岩性较单一,主要矿物仍是钾长石一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及白云母等㈩但石英含量较燕山早期的同类岩体相对较高(30一40%),黑云母相对较低(3%±);副矿物组合较复杂,种类达40余种;据岩石化学分析,SiO2量平均为74%,酸度较高,钾、铝的含量比值分别都大于1,显示富碱富铝的特点。

中酸性岩类在粤境较发育,如大宝山、馒头山、北山顶及大桶顶等岩体,岩石类型主要是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它们在同岩体中相互过渡。

基性岩类在赣境以辉长岩为主,还有橄长岩、闪长岩等。如塘坑闪长岩岩体,可分出内部相和边缘相:内部相中粒一中细粒纤闪石化辉长岩,条带状辉长岩、纤闪石化辉长辉绿岩、橄榄辉长辉绿岩、脉状斜长岩等组成;边缘相则为细粒一微粒角闪二长岩。

超基性岩类也仅见干赣境的安远地区。有数个小岩体,,已自变质为蛇纹岩、滑石蛇纹,岩等,岩石呈灰绿色,具角砾状构造和球状构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超基性岩类。

晚期第二阶段岩浆活动已趋消亡圹喷出岩仅作为沉积岩的夹层产出,在桂东南较发育,布在玉林、太平、水汶及诚谏等若干断陷盆地中,以酸性熔岩、次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少量安山岩英安岩类。赣南地区赣州组近底部|夹有伊丁橄榄玄武岩和安山质凝灰岩或凝灰熔岩;粤东地区南雄群上部常夹流纹岩等酸性火山岩,应部属本阶段岩浆喷出的产物。

本阶段的侵入岩类主要分布干粤境,呈小岩株及岩墻。岩脉状产出;在桂东岭溪及容县六亡铺一带则呈岩群状分布。粤西有八帘山、粤北有石人嶂、粤中一粤东有五峰村、恶鸡脑、义湖、陈屋等岩体,它们都属酸性,弱酸性岩类,,多为火山机构中超浅成次火山岩相,以花岗斑岩为主,少量石英斑岩和石英正长岩等。,岩体主要受断裂控制,侵入干早期花岗岩体或白垩系红层中,围岩具角岩化现象。具有代表性的花岗斑岩,一般呈肉红色、浅肉红色,中细粒花岗结构、斑状结构,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等组成,副矿物简单,微量元

素中以W、Sn、Be、,Nb、Mo浓集度较高,常高出维氏值2倍以上。据岩石化学分析资料,SiO2i平均含量达75,15%,酸度高,钾钠比为1.33,铝饱和度指数平均1.07,基性度较小,故表明本阶段此类岩体有向超酸性方向演化的趋向。

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更微弱,目前所知不详。

1.3南岭大地构造

南岭的地理范围主要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等五岭山地。而从地质角度上来说南岭地区,是横跨,闽,赣,湘,粤,桂五省,其大体范围是:西起东经107度,北纬26度30分,东南至海滨(不包括海南岛),面积约550,000平方千米。南邻及其相邻地区泛指华南地区。为什么把整个华南地区的地质情况放到一起研究呢,因为整个华南地区是处在相同或相似的大地构造运动,地质背景环境下出现,发展。

南岭及其邻区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端,东邻太平洋板块,西接印度板块。中生代以来本区的大部分属于滨西太平洋构造域,西部则进入了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本区地跨扬子准地台(江南古陆)和华南褶皱系两个构造单元,北临秦岭褶皱系和中朝准地台,西接三江褶皱系,东南临东海,南海,是新华夏系与南岭巨型纬向构造带的强烈复合地区。

根据地层的接触关系,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位素年龄以及构造变形等资料,可将本区地壳运动划分为前寒武,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以及喜马拉雅等运动。其中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运动对本区的地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3.1前寒武纪的地壳运动

本区的前寒武纪地壳运动分为四堡(武陵),雪峰,澄江运动等三期运动。

3.1.1四堡(武陵)运动

本次运动表现为一次强烈的褶皱运动多形成紧闭型形状倒转褶皱。本区以北的赣北和湘北地区的落可崠群,上墅群和双桥山群之间,板溪群与冷家溪群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而湘南等地区则是平行不整合。桂北地区板溪群与四堡群的接触关系有点相似特点,九万大山地区,两者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而元宝山一带,则为角度不整合。这些现象表明当时褶皱运动的强烈活动中心在西北部,往南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同时本次运动还伴随一次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

3.1.2雪峰运动

雪峰运动界面位于板溪群和下震旦统之间。南岭大部分地区表现为抬升为主的升降运动,部分为褶皱运动。通过这次运动进一步扩大了扬子地台的范围。湘西南以及本区以北的江口组与板溪群,五强溪组之间,赣北,赣东北地区的下震旦统的硐门组,志棠组与上元古界下部的落可崠群之间,表现为平行不整合,角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1119.1㎜,年蒸发量882.4㎜;年平均日照1400h。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全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 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3.5~4.5M之间。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2.5K ㎡,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上海地区

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类

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类 地理事物的特征是指该地理事物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最典型的标志,它一般用来表示该地理事物的形态、状态、属性、分布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在高考地理非选择题中,特征描述类比较常见,如描述某海岸线形状特征、据图描述图示地区降水的分布状况及地形特征、根据材料归纳某河流的水文特征等。 审题要求:此类问题常涉及行为动词有“归纳、列举、概括、简述、简析、说明、描述、分析”等,中心词一般为“特征”“特点”等,关键词常有“(时空)分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发展变化”等。 答题思路 一.地理位置特征 归纳描述角度: 1.半球位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2.大洲位置(哪个洲的哪个位置) 3.纬度位置(高中低纬、热量带); 4.海陆位置(大陆东西部、大洋东西岸、临海、离海较近、深居内陆); 5.相对位置(与哪些国家接壤、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与哪些行政区相邻、与交通线的位置关系等) ①坡向:阴/阳坡;迎/背风坡 ②海拔高低; ③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交通相对位置。 表述范例:①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台、东南亚等经济发达地区;②“硅谷”周边有众多高等院校,科研人才众多;③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河海交汇,同时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南北航线的中点,地理位置优越。

【例题】(13 年四川卷)14(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6 分) 标准答案: 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地处北美洲南部(2 分); 位于低纬度地区(或位于热 带)(2 分); 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 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 黎加(2 分)。 解析答案: 【练习1】(11 年上海卷)37(2)简述乍得湖地理位置特征。(6 分) 【练习2】阅读下图,简述新西兰的地理位置特征。

区域定位及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无锡交流材料)

“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分析”专题复习(3课时)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考查内容】 1.区域地理位置信息的获取 2.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 3.以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分析并阐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人类活动的条件与原因 【考查角度】 ①从材料中获取区域的地理特征信息;②判断或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③分析并阐释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④分析并阐释各种人类活动的发展条件或原因,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或对策;⑥比较与分析两个或多个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及其原因。 【解题步骤】 1.获取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 2.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3.阐释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 4.说明人类活动条件或成因 5.了解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6.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问题导学】 (材料改编自2011江苏卷)图1和图2为甲、乙两省区简图,图3为两省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统计图。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甲、乙两省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图1 甲省区简图图2 乙省区简图图3 一、获取区域地理位置信息 1、问题导学 (1)判断两省区的名称。材料中有哪些信息可以用来判断位置? (2)此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参考答案:(1)略(2)略 二、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1、问题导学 (1)试分析甲省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试分析乙省区的人文地理特征。 (3)2011年,甲省区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2、分析方法 三、比较区域地理环境差异 1、问题导学 (1)比较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2)两省区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比较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为什么? (4)简述两省区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2、分析思路 首先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分析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差异,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了解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及其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1)以盆地、山地为主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集,水量大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2)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4)对新疆的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脸;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江苏的影响: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课堂小结】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6)0320387207 ①国家“973”计划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编号2003CB214607)和国土资源部“十五”重大项目“鄂尔多斯盆地 地下水勘查”(专题号1212010331302ZT121)共同资助. 收稿日期:2005210224;收修改稿日期:2006202220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 与岩相古地理 ① 杨友运1 常文静1 侯光才2 王永和2 张蓬勃 1 (1.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 710065; 2.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西安 710054) 摘 要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是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发育洛河、环河华池和罗汉洞三个含水岩组。通过分析早白垩世的盆地古构造、古地理、沉积环境和岩石特征、划分含水岩组沉积相类型,探讨沉积相与含水岩组发育分布规律以及含水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岩相古地理是控制含水岩组分布特征、含水性以及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受其影响,在盆地边缘,含水岩组由多期冲积扇、河流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和砂岩组成,不同沉积期次的砂砾岩层叠置,形成巨厚含水层,泥岩隔水层不发育,地下水循环系统性好,矿化度低;在盆内,洛河和罗汉洞组风成相砂岩,产状稳定、组份和结构成熟度高、易溶组份少,顶底板及边界隔挡岩性匹配合理,是最理想的含水岩组。环河华池组含水砂体,由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以及滨湖滩坝相长石石英细砂岩组成,呈孤立透镜体状,含水性差,孔喉结构复杂,水溶蚀作用强,矿化度高;早白垩世形成的鄂尔多斯东西不对称湖盆结构既控制当时含水层的发育和分布,又是现今自流水盆地结构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白垩系 自流水盆地 古地理 地下水 第一作者简介 杨友运 男 1961年出生 硕士 副教授 沉积学、石油地质及沉积盆地分析中图分类号 P512.2 文献标识码 A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 盆地[1] ,盆地含水岩组的岩性分布规律,水资源量、水化学以及循环运动状态与早白垩世时盆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岩相古地理以及含水岩组岩层的沉积特征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白垩系地层没有发现重要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所以与地下水勘查有关的研究成果很少。加之早白垩世时,盆地外围区域构造和古地理背景复杂,盆内地层分布范围广、层系厚度大,沉积相类型多,岩性组份、岩相组合及层序变化复杂,致使人们至今对盆地的形态、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含水岩组的发育特征、地下水矿化度成因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这不仅影响了对盆地内含水层沉积范围和特征的系统了解,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对白垩系地下水资源的正确评价和认识。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盆地沉积环境、岩性、沉积相古地理变化和砂体展布等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含水层、隔层以及顶底板的分布与组合规律,探讨岩相古地理演化与地下水质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查明白垩系地下水赋存运动状 态,正确评价水资源奠定坚实的地质理论基础。 1 地层发育特征及主要含水岩组沉积 相 1.1 地层格架及含水岩组划分 鄂尔多斯自流水盆地地层由白垩系下统组成,分布范围西起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东以清水河—榆林—延安—宜君为界,北抵杭锦旗—东胜一线,南 到渭北的陇县—千阳—彬县—铜川[2] ,面积约13×104k m 2。根据研究区岩石地层划分方案[4,5],并依据区域性沉积间断面、沉积相突变面以及韵律旋回等标志,自下而上可分为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六个岩石地层单位(图1),其中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是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系统中的三个主要含水岩组。在层序剖面上它们形成两个沉积旋回:下旋回由洛河组下段“宜君砾岩”—洛河上段风成砂岩—环河华池组湖相及三角洲砂泥岩组成;上旋回由罗汉洞组砂岩—泾川组湖相杂色砂泥岩以及泥灰岩组成。区域上受沉积环境影响,下旋回   第24卷 第3期2006年6月沉积学报 ACT A SE D I M E NT OLOGI CA SI N I C A Vol .24 No 13 June 2006

昌黎县地下水水文地质特征

昌黎县地下水水文地质特征 昌黎地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是:北部山区为基岩裂隙水。中南部平原为松散层孔隙水。水量由西北向东南,由滦河冲积扇向饮马河冲洪积带逐渐减少,沿海因受海水侵入影响,有二、三层咸水存在。其底板埋深在40至160米之间,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增,局部因受降雨垂直淡化作用,有浅层淡水分布。 昌黎县地下水分潜层水和承压水两种。潜水遍及全县,水位埋深2米至6米左右,山前一带为10米左右。全区共分五个水文地质分区即:Ⅰ滦河冲积扇水文地质区。Ⅱ饮马河冲积扇水文地质区。Ⅲ河间水文地质区。Ⅳ山前坡洪积水文地质区。V基岩山区水文地质区。 全区地势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并有大面积松散岩层覆盖,形成了良好补排条件。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的垂直补给,残留水泊为蓄存降水入渗提供了有利场所。其次是来自邻县(卢龙)的山前侧向补给和西部滦河的侧渗补给。其三是县城北部的山前的侧向补给,但补给量很小。地下水总的流向是:由北西流向南东,由山区流向平原。地下水的自然排泄其一是本县境内滦河上游有少量排泄;其二是王家楼-小营段地下水补给滦河;其三是滨海地区侧向排泄。从90年度城关地下水位观测可以看出,饮马河北岸地下水补给河水,南岸河水补给地下水。

本区沿海一带水阴离子以氯离子为主,阳离子以钠离子为主,其余地区阴离子以HCO3-为主。 具体分区及特征如下: (Ⅰ)滦河冲洪积水文地质区 本区由滦河冲积扇组成,根据沉积规律和特征,分为三个亚区: (Ⅰ1)冲积扇顶部亚区 分布于朱各庄、指挥、靖安以西,为滦河近代冲积。本区最大揭露深度110米,见两个含水组,累计计厚80-90米,岩性以卵砾石为主,粗砂次之,呈层状微向东倾斜,卵、砾石粒径4-25厘米,上细下粗,顶板埋深3.5-8米,底板埋深70-108米。富水性强,水量丰富,单位涌水量20-30米3/米时,单井出水量达7000-10000立米/日。 (Ⅰ2)冲积扇中部亚区: 位于党各庄、陈各庄、大周庄、阎庄、崖上一带,揭露深度50-80米,见2-5层含水层,总厚30-60米.岩性以砾石、粗砂为主,粒径较(Ⅰ1)小。阎庄到崖上,以卵石为主。均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本区水量较丰富,单位涌水量16-26米3/米·时,单井出量可达1000-3000立米/日。 (Ⅰ3)冲积扇前缘亚区:

地质特点

地质特点 一、地层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地层分区属于华北——东北南部区的燕山分区的山海关小区。区域地层特征属典型的华北地台型。前青白口纪的变质岩广泛分布于盆地的外围。晚元古界、古生界则分布于斜的两翼。中生界地层与燕辽一带极为相似,但本区仅见有侏罗系出露与向斜的核部。 二、岩浆岩 柳江盆地的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大类。 (一)喷出岩: 该区的喷出岩分布广,厚度大,超过850米。喷出活动主要可分两期:较早一期在侏罗世,岩性为安山岩,分布于向斜的核部;较晚一期在晚侏罗世,岩性为酸性喷出岩,仅局部分布于向斜的北端和东南边缘。 (二)侵入岩: 1.燕山花岗岩:呈岩基产生。主要分布于盆地的整个西部边缘和东南外援。西部岩基称为“温泉堡花岗岩体”。直接与向斜两翼呈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中心相为灰白色中一粗粒碱性花岗岩。边缘相为肉红色中一细粒斑状花岗岩。东南岩基中心相岩性与西部岩基相同,边缘相为斑状细粒石英正长岩。本区所见燕山花岗岩,皆为这两大岩基的边缘相。这两大岩基侵入于侏罗系及其以前的所有地层,同位素年令测定为一亿年。形成时代相当于晚白垩世。 2.东翼浅成侵入岩:主要有牛鼻子山正长一二长斑岩岩体及张崖子西南山正长斑岩——闪长珍岩岩体等。这些小岩体产状为岩株。形成时代的侏罗纪——白垩纪。 其次,本区各种岩性如辉缘岩、闪长珍岩、煌板岩。花岗斑岩等的侵入岩脉。岩床为数众多,均受构造裂隙控制。大致呈北东——南西走向,北西——南东走向及南北走向。三、构造 (一)柳江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盆地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盆地基本上为——南北向延伸的不对称甚至局部倒转的向斜,西翼的产状陡峻,西翼南部秋子谷——山羊寨一带产状发生倒转,而东翼产状平缓稳定。该不对称的向斜轴部紧靠西翼。因此出露的地层宽度东翼是西翼的五倍或更多。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古老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 1.柳江向斜东翼区: 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产状向西倾角在10度~30度之间)。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东翼小岩株。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多处侵入相对柔软的煤层。以致使煤层受变质和扰乱,是开采的一个不利因素。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 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干旱带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干旱带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1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依据地貌、地质构造等水文地质条件,可将宁夏中部干旱带划分为陶 灵盐台地区和宁中山地区。 1.1陶灵盐台地区盐池县主要位于陶灵盐台地区的东部波状台地亚区,大致沿盐池南北分水岭构成宽缓的向斜,即布伦庙一镇原向斜。岩层 沿大向斜轴线及其两侧形成了较丰富的裂隙孔隙水和承压水,含水层 主要岩性为砂岩、砾岩、泥质砂岩。在500m深度内绝大多数钻孔的单 井涌水量为100~500m3/d,矿化度为1~3g/L。大致以王乐井黄土粱和 盐池县南北分岭为界,分为盐池、古西天河、马家滩—大水坑、王乐 井黄土梁4个地段。 1.1.1盐池地段位于南北分水岭以东地区,面积为1165.24km2。地形 坡度较陡,地表一般为薄层风积砂覆盖,仅在盐池县城周围和柳杨堡 洼地有较厚的第四系堆积物,下伏基岩为下白垩系砂岩、细砂岩、砂 泥质页岩。上部砂岩含水岩组,大致在靠近沿盐池南北分水岭一带分布,东部坡度较大,砂岩含水层直接出露地表,地下水多为东西向发 育的冲沟切割,以下降泉的形式出露地表,泉流量为0.136~200m3/d,含水层埋深为30~60m,含水层厚度约为40m,单井涌水量为 200~600m3/d。下部细砂岩含水层分布较稳定,以承压水和微承压水为主,含水层埋深为30~60m,含水层厚度约40m,单井涌水量为 100~600m3/d,矿化度为1~3g/L,仅在盐池北部骆驼井一带小于lg/L。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Cl—Na-Mg水,向东至盐池边缘逐渐变为Cl- SO4水。 1.1.2古西天河地段位于盐池县马家滩—王乐井北部一带,面积为1164.70km2。第四系堆积物分布较广,厚度较小,一般厚小于20m,坳谷间的梁地厚仅1~2m,且多为透水不含水岩层。只有坳谷、洼地中的 第四系砂砾石、中细砂及粘土质砂层中分布有孔隙潜水,如高沙窝古 西天河坳谷,呈树枝状向西延伸,发源于苏伯井、安定堡一带,含水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

区域地质调查总结

一、基本内容 1.区调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本地质工作,是所有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和地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2.区调的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5万(或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评价,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基础地质信息。3.“区调”的基本准则:是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区调”的五个程序(阶段):⑴.前期准备工作和立项论证,⑵.区调设计书的编写和审批。⑶.野外填图及阶段性资料整理、野外资料验收。⑷.最终资料整理和报告书的编写、最终成果的评审。⑸.最终成果的出版和“区调”原本档案汇交。 6.“区调”设计的五个基本程序:认真研究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收集和阅读各种资料、野外踏勘、实测剖面、设计书的编制。 7.出队前的准备工作:资料的准备、统一地质认识、统一地质观察点的编号、按设计书附件的要求,统一图式图例和各种地质体花纹、符号,代号等。 8.野外填图路线的布置原则:一般是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相结合,而以穿越路线为主。常用的定位方法有:⑴目测法:⑵.交绘法与目测法相结合:⑶间接定位法:⑷GPS定位法 9.野外填图阶段的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保证野外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整个填图阶段和野外工作结束后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工作步骤。按工作进度可分为:日常的资料整理和阶段性资料整理。10.野外资料验收包括:⑴野外地质工作报告;⑵复印着色的地质清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⑶野外填图和实测剖面的各类原始资料;⑷已经取得的分析鉴定成果;⑸实物资料(包括重要化石标本、岩石标本);⑹部分过渡性资料:(包括巳完成和待完成的各类地质卡片、登记表册);⑺以上各种资料目录。 二、沉积岩区 11.沉积岩区地质调查的基本特点:是以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依据,从我国的现实地质工作出发,以多重地层划分为基础,通过研究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较准确地描述沉积地层的组成、结构、变化和识别特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填图,查明并具体表示其时空存在状况、纵横变化、以及与地质年代的相互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地层格架和区域地层模型;探讨和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成环境、沉积作用、区域地质发展史与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12.剖面小结的主要内容:(1)工作概况(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3)剖面分层简述(4)剖面综合描述(5) 主要收获和尚存在的地质问题13.岩石地层单位两类: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14.生物地层单位: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和间隔带。 15.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宇、界、系、统、阶。 16.年代地层划分研究方法:即生物地层法、同位素测年、年代地层综合研究。生物地层法与年代地层综合研究法最为经济实用。17.基本层序的概念: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一般能在露头范围内观察到的,代表一定地层间隔发育特点的单层岩石分层或多层岩石组合,它是同一微环境或亚环境的沉积产物,一般上下都有明显的沉积界面分开。基本层序的类型按其性质可划分为旋回性基本层序和非旋回性基本层序,其中旋回性基本层序中的一部分又可称为韵律性基本层序。 18.第I类型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Ⅰ的形成被认为是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沉降速率,相对海平面下降的时期形成的。 19.第Ⅱ类型层序: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没有任何相对的海平面下降。因而没有下切谷,并且其也缺少明显的侵蚀削蚀;第Ⅱ类型的层序边界被认为是在层序的(当时的)沉积岸线坡折处,在海平面下降时期,在海平面下降的速率略小于或等于盆地沉降速率时形成的。 识别IⅡ标志是:层序边界的不整合类型;层序边界之间的体系域组合。 20.地层格架一般概念: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的时、空有序排列形式,区域地层格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和阐明不整合界限单位的垂向叠覆及其内部地层的侧向堆积规律,一般可用一定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地层格架按物理含义又可分为空间格架和时间格架。通常以岩石地层格间架(岩石地层的沉积格架)为基础,它是进行沉积盆地分析和沉积地层及层控矿产分布规律预测的基础,年代地层格架(时间格架)是解释性格架。 21.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套由剥蚀面或无沉积面及其相当的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层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层序地层学划分的基本单位为层序。层序之内又可分为不同的体系域。 各体系域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主要岩相和形态几乎都是固定的。各体系域之间系如: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之间以海侵面(TS)为界,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之间有一过渡层段,即饥饿段(SS),饥饿段也称凝缩段(CS)或低速沉积层。饥饿段的中部有一最

中国区域地理特征考点

中国区域地理特征 一、考纲要求: 6.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主要特征。 7.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8.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9.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物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 1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的特点;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二、基础知识: 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3.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京杭运河概况。 三、重难点知识分析: 1.比较长江、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和农业差异 2.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作业

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1、自然地理条件 1.1、地形地貌 东王村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总体东北高西南低,东王村位于整个区域的中心位置,中间地势低且较为平坦,为盆地地形。东王村地区东西长10.3 公里,南北长6.9 公里,地面海拔高度在480m-650m 之间, 主要河流位于西南角,流向南东,其它支流展布于盆地中央,岩溶地区岩溶水补给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 1.2、气象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据东王村地区多年(1951-1970 年)气象记录表明:区内雨量充沛,东王村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为1260.4mm,降水集中在春夏两 季的四、五、六、七月降水最多;年平均气温为16.5℃,夏季最高气温为28.7℃,冬季最低气温为1.8℃。 东王村地区多平均(1951—1970 年)降水量及气温图

1.3、水文 区域内水系较发育,河流分布较广,三面环山的盆地地形有利于汇水。泉出露多,石灰岩地段岩溶发育,岩溶地区的河系多呈季节性河流,河系全面补给来源为岩溶水。 2、地质条件 2.1、地层 该地区从上往下依次为第四纪冲积物、 互层、中侏罗世石英砂岩、早侏罗世页岩、二叠纪石灰岩、石炭纪页岩、前泥盆纪片麻岩及片岩。第四纪、侏罗纪、石炭纪、前泥盆纪之间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在东部、西南角,出露高,中部地带主要为砂岩和砂砾岩,石灰岩、砂砾岩分布较少。整个地区地层以二叠纪和侏罗纪最广。 2.2、构造 区域中部为一向斜,轴线近于东西,由核部向外地层分别为第四纪冲积物、晚侏罗世砂岩与页岩、中侏罗世石英砂岩、早侏罗世页、二叠纪石灰岩、石炭纪页岩。北部、南部分布有两个背斜,背斜核部为石炭纪砂岩,两旁是二叠纪石灰岩。 东部地区有正断层,南北走向,倾向西,倾角85 度,上盘为石炭纪地层,下盘为前泥盆纪地层。西南部有一比较大的断层,沿河流分布,为同沉积断层。 且富水性较好。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章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构造特征 溱潼凹陷位于江苏省中部的苏北盆地,行政区划属江苏省姜堰市、泰州市、兴化市、东台市、江都市的部分地区。构造上属于苏北~南黄海盆地东台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单元),位于东台坳陷区吴堡低凸起与泰州凸起之间,整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图1-1-1)。北以吴堡~博镇断裂为界,东南部与泰州凸起以断层相接,西连江都隆起,东接梁垛低凸起,西北部与吴堡低凸起以斜坡相连,东北方向较开阔,过梁垛与白驹凹陷、海安凹陷相连,西南部较狭窄,是凹陷的收敛部位。面积约1200km2,新生界最大厚度约6000m。溱潼凹陷是一个在新生代拉张背景下形成的典型的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下第三系为南断北超、南深北浅的半地堑盆地结构,其上发育上第三系、第四系坳陷。 图1-1-1 溱潼凹陷区域构造图(据华东石油局,2002,简化) 溱潼凹陷自南向北划分为断阶带、深凹带、斜坡带三个构造带,其中斜坡带又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和外斜坡带(图1-1-2)。南部断阶带西南起姜小庄,东北至小凡庄,全长约60km,整体走向北东,部分被近东西向(个别为近南北向)断层错断。南部断阶带断裂系统十分发育,除有控制凹陷边界的大断层(Ⅱ级断裂)外,尚发育有次一级控制着构造和地层沉积特征的主干断层(Ⅲ级断裂),在平面上断裂走向大都以北东东向为主,少部分为北

东向。主干断层断距1000~2000m,剖面上表现为同沉积断层,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段,甚至泰一段。沿主干断层往往发育一系列同向北掉的次级正断层,断距小于500m,形成阶状结构,局部断层断距在40~200m,断层垂直断距在平面上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在阜宁组内断层上陡下缓,最大水平断距4000m以上。根据阶状结构的发育特征,可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自西向东分布有莫庄、祝庄、草舍和红庄四个断块体。在断阶带东段次级断层不甚发育,主要为一阶结构,主干断层下降盘发育有次一级羽状断裂,组成数个墙角状断块构造,已发现溪南庄油田和红庄油(气)田。中段是断阶带最复杂的断块,因次级断层的发育造成二阶甚至三阶状结构,沿次级断裂派生出来的断层极为发育,由此形成多个局部构造,在此段的高断阶上地层遭剥蚀程度较高,目前已发现草舍、陶思庄、角墩子、储家楼、洲城、祝庄、淤溪等7个油田。西段主要为三阶结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 图1-1-2 溱潼凹陷南北向剖面图 深凹带沿港口-储家楼-时堰一线发育,其轴线与断层平行,在凹陷内发育北西向构造高点带,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草舍-戴南-史家堡构造高点带,将深凹带分为时堰、储家楼两个深凹。深凹带内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在5500m以上,历次构造运动表现不明显。北西向展布的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地区,这种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的地区,而且叠加作用加剧了各凹陷的沉积沉降,使这些交汇地区的生油岩厚度变大,埋藏加深,母质变好,温度、压力加大,生油气强度增高,成为油气生成的最主要地区。该带又是整个溱潼凹陷的油源所在地。各深凹的深浅、大小与断阶的规模呈正相关,轴向与主干断层平行。且深凹的位置多发育于断阶带两组不同方向断层的结合部。两深凹之间发育有构造高带。 斜坡带位于叶甸、边城、史家堡一线以北,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外斜坡带。内斜坡带为斜坡带靠临深凹带的部分,发育一系列向深凹方向下掉的南掉正断层,下构造层地层在该带北部具逐渐减薄的趋势,而戴南组则在该带减薄甚至尖灭,已发现戴南、台南、兴圩、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答案版)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滚动训练 一、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濒临波斯湾,城市化水平高达98.3%;人口396.5万(2013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只占总人数的38%,外籍人口中以印度人最多,其次是埃及。该国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几乎全部农产品都需进口。近年来,该国重视发展多种经济,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下图示意科威特位置和范围。 (1)简述科威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吉首市为湘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具有肩挑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枝柳铁路纵贯南北,209、319国道相互交汇。年降水量1,440.5毫米,日照1,382.5小时,无霜期285.8天。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吉首山川绮丽,风情独特。南联凤凰城,北接张家界,为湖南西部旅游黄金 线的中心,已成为西南地区新兴的旅游热点。已探明有很高开发价值的磷、石灰石等矿藏50余种。 材料三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上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大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图为我国“一带”建设局部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描述该区域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4.纺锤树为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的落叶乔木,高约30米,树干粗大,但木质却非常疏松(表硬里软),根系较发达。该树种耐旱忌涝,喜热、喜光、忌寒。现我国福建与广东都有栽植,下图所示纺锤树由珠海农科所从国外引进。下面为哥伦比亚示意图与纺锤树景观图。 (3)据材料说明纺锤树适应哥伦比亚自然环境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地理特征描述专题

地理特征描述专题 (一)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和土壤等方面入手。 例1:概括图示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8分) 2、对地理位置的描述 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五带位置、 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例2:读图,简述该区域的地理位置 及地形特征。(12分) 3、对地形特征的描述: 注意:专门描述地势特征的。 例3:简述甲岛屿的地势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4、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入手。 例4.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5、描述天气及天气变化:温度、湿度、风力和风向,阴晴、气压等。 例5.下图为“亚洲某日等压线分布图”, 图中甲一乙天气系统是______, 若该天气系统30小时后到达①地, 简要说明①地在未来30小时内风向、 风力及天气的变化趋势。 6、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 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的大小、有无结 冰期、有无凌汛现象。 水能:降水量大,径流量也大,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和形态、河网密度、落差和峡谷的分布。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河段特征:地上河、河道弯曲等。 例6.试描述该省的河流特征。(12分) 附:气温特征? 降水特征? 练习: 1.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 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 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中甲 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 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 气候资料。 城市 黄麻 河流 等高线/m 北回归线 ° 气温/℃ 降水量/m m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8分)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6分)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8分) 2.表3为乙市工业产值构成表。 简述乙市工业结构特点,并解释原因。(8分) 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农林牧副渔所占的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 工业生产特征: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水文地质考试参考答案A(2013)

河北农业大学课程考试试卷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学院专业卷别:A 考试科目:水文地质学基础考核方式:闭卷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注: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本试卷共(4)页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其中单选题占5分,多选题占10 分,共15分) 1、单选题(每题1分,共5分) ⑴二十一世纪,水文地质学着重向(A)应用方向发展。 A.环境水文地质学; B.水资源水文地质学; C.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水文地质学 ⑵毛细饱和带与饱水带虽然都被水所饱和,但是由于毛细饱和带是 在表面张力的支持下才饱水的,因此也称(B)。 A.饱水带; B. 张力饱和带; C.包气带; D. 支持毛细水带 ⑶舒卡列夫地下水分类的依据是地下水中六种主要离子(K+合并于 Na+)及(C)。 A.酸度; B.碱度; C.矿化度; D.固形物 ⑷在冲积平面上,要通过打井获取较丰富的地下水,通常可在(A) 地段布井。 A. 地势相对较高的; B.河间较低洼的; C. 平原区的上游; D.平原区的下游

⑸地下水污染主要与(A)等人类活动有关。 A.工农业与生活; B. 过量开采地下水; D.矿山开采排除地下水;C. 基坑开挖降水 2、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都选对者给分,否则不给分) ⑴下列属于地下水功能的描述是(ABCE)。 A.宝贵的资源; B.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 C.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D.工农业用水; E.地球内部地质演变信息的载体 ⑵自然界的水循环分(AC)两类。 A.地质循环; B.大循环; C.水文循环; D.小循环; E.全球水文循环 ⑶岩石的空隙有(ABC)哪三大类? A.孔隙; B.裂隙; C.溶隙; D.洞隙 ⑷根据给水与透水能力,可将岩层划分为(ABC)。 A.弱透水层; B.隔水层; C.含水层; D.绝对不透水层 ⑸绘制地下水流网图时,首先应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 头线或流线。边界包括(ABC)三种类型。 A.隔水边界; B.水头边界; C.地下水面边界; D.分流线 二、填空题(每个空1分,共20分)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 条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年蒸发量㎜;年平均日照1400h。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全年平均气温 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 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4.5M之间。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 400M。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

区域地理特征描述方法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方法 一、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 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 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特征:绝对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 2、地形特点描述:①主要地形类型②地势特点(起伏大小、倾斜方向)③典型地形区分布,延伸方向④特殊地形地貌⑤常见地质灾害⑥海岸线特征(长短、曲直) 3、区域气候特点描述:①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②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温差大小、温度带)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

况、干湿状况)④光照状况⑤气象灾害 如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特点:①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为主,热带季风气候面积小②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③雨季长雨量大,夏秋季节多台风,地处湿润区,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4、河流水系水文特点 水系特点: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大或小③支流多或少④河网密度、⑤落差大小或峡谷数量分布⑥河道弯曲还是平直(例如长江上游水系特点:落差大,多峡谷,支流多,

金沙江段自北向南流,流域面积小;川江段自西向东流,流域面积较大)分析金沙江段流域面积小的原因:因为流经地区河谷狭小,汇水面积小所以流域面积狭小。 水文特点:①流量大小、②流速③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汛期出现在哪个季节④含沙量大小、⑤有无结冰期及其长短、有无凌汛⑥水能⑦航运价值的大小。 5.植被、土壤特征 植被:①类型②水平分布规律③垂直地域分异是否显著 土壤:①类型②分布③特点 6.自然资源:

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得尔布煤田位于额尔古纳市境内,属于海拉尔盆地群中的次级凹陷盆地,盆地平面发育范围近400km2,赋煤层位为白垩系大磨拐河组地层,煤质为呼伦贝尔地区较为奇缺的长焰煤,现查明煤田煤炭资源储量6.2亿吨,预计整个得尔布煤田煤炭资源储量达20亿吨。文章以近几年来得尔布煤田的勘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对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 标签: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水文地质 得尔布煤田位于根河和得尔布干河河谷冲积平原及高平原之上,南、北、东三面环山,为地势较高的低山丘陵区,盆地中部地形较为平缓,为一呈北东向的狭长盆地,以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为基底,发育有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含煤地层。盆地内有根河及得尔布干河自东向西流过,盆地内地面高程518-650m之间,外围高程在650-812m之间。由于构造形态、地貌条件的影响,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赋存与排泄创造了有利条件。 1 地形地貌 本区属大兴安岭西坡的低山丘陵区,地势南、北、东三面环山,向西开口,中间为较为开阔的河漫滩。海拨高程最高812m ,最低518m,相对高差294m。根据区内地貌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划分为三个地貌单元。 1.1 构造剥蚀地形 该地貌分布在本区外围地势较高的中低山区,由于缓慢上升和强烈的剥蚀形成的中低山地形,标高570-812m,沟谷较为发育,山间沟谷呈“U”字型,山顶呈馒头状,地形起伏不平,上部较陡,下部较缓,大部分被第四系堆积物所覆盖,山顶部见基岩出露。 1.2 侵蚀堆积地形 一部分为由于周围山谷洪流、洪积作用和山坡面流坡积作用形成的山间凹地地形,分布在山角及群山之间,形成山间凹地及坡积裙,标高520-600m,地形起伏较缓;另一部分为由于长期风积作用形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形,分布在得尔布干河及根河南岸,地势由与河漫滩分界处向残积低山山脚缓慢升高。 1.3 堆积地形 由于根河、得尔布干河及哈乌鲁河冲积、洪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河漫滩地形,宽度1-15km,漫滩中河流弯曲不直,有牛轭湖、水泡子和沼泽湿地分布,生长有茂盛的喜水性植物。河漫滩沿河流两岸分布,地势平坦,海拔高程518-550m,漫滩后缘呈陡坎,高差3-18m,局部界限不明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