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寒病例

伤寒病例

伤寒病例
伤寒病例

1.王某某,女,50岁。主诉:发热一周。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2.刘某,男,60岁。主诉:咳喘一周。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李某某,女,55岁。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纳可,口和,二便调。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治法: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4.王某某,男,40岁。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抓感。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

5.王某,女,34岁。主诉:恶寒汗出半月。现病史: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现仍恶寒汗出,微发热,汗漏不止,虽值盛夏,但汗出清冷质稀,动则尤剧。伴疲倦,小便量少,手足时时拘挛疼痛。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证候分析: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遂恶寒汗出,汗漏不止、清冷质稀,为发汗太过,损伤阳气,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汗多伤阴,膀胱津少故小便量少。阳虚不能温煦,阴伤失于濡养,致筋脉失养,则手足时时拘挛疼痛。汗多,动则尤甚,虚也。恶寒微热,为表证未罢,兼太阳中风表虚。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为阴阳不足兼表之征。治法:扶阳解表。方药: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炮附子。

6.周某,女,27岁。主诉:胸闷心悸三天。现病史:一周前感冒,恶寒发热,咽喉不适,近三日出现胸闷心悸,经静滴青霉素,发热除,但仍恶寒,头项酸楚。检查: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苔薄白,脉促有力。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胸满证。证候分析:患者病缘于外感,风寒袭表,内陷胸中,郁遏胸阳,致胸阳不振,故胸闷心悸。表证未解,正气与邪相争,故恶寒,头项酸楚,脉促有力。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为太阳病损及于心,心阳受挫,心脉不畅之

征。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方药:桂枝去芍药汤。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

7.刘某,女,34岁。主诉:产后身痛、发热三天。现病史:产后护理不当,吹风受凉,出现身痛、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检查: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气营不足身痛证。证候分析:患者产后当风受凉,是气营不足,复感外邪。风寒袭表,加之气营不足,筋脉失养,故身痛、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为表证未罢,营卫失调之证。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为气营不足,产后瘀血未尽兼表之征。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益气和营。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人参。

8.李某,男,50岁。主诉:有咳喘史12年,复发三天。现病史:三日前,因感受风寒,而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喘气不能平卧。检查: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体温38.3℃。

中医诊断:咳喘。证型:外寒里饮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病史,痰饮内伏于肺,此次因感受风寒,咳喘复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水饮内停,故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肺气上逆则喘气不能平卧;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为外寒里饮之象。治法:外解风寒,内散水饮。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9.邓某,男,28岁。主诉:发热四天。现病史:身体素壮,时值夏令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俄而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9.5℃。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外寒里热证。证候分析:患者身体素壮,因生活起居不慎,感受风寒,出现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之证,此为感受风寒、寒郁较甚;寒郁化热,热扰心神,故烦躁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郁表之象;目赤、口干、气急而喘为寒郁化热之象;总之,本证病机为风寒袭表,寒郁化热,表寒里热。治法:发汗解表,内清郁热。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石膏。10.张某,男,30岁。主诉:恶寒发热3天。现病史:3天前受凉,突感恶寒发热,全身骨节疼痛,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口不渴,二便正常。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8.5℃。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伤寒证。证候分析:患者因感受风寒而发病,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经气不利,故全身骨节疼痛,头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袭表之象。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11.王某某,女,35岁。主诉:颈项拘急不舒一周。现病史:一周前因睡眠时不慎受凉,渐觉颈项拘急不舒,转动欠灵活,前医诊为“落枕”,经针炙治疗后不效,伴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口不渴,大便偏稀,日行一次。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证。证候分析:患者因睡眠时不慎受凉而发病,以颈项拘急不舒为主证,此为感受风寒,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因颈项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袭表之象。治法:辛温解表,升津舒经。方药: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12.陈某,女,47岁。主述:恶寒发热已9日。现病史:患者因三叉神经痛自服单方山茱萸汤,时痛时止,尚未停药复于熟睡时受凉。症见每日午后三时许微恶寒,并发热。入夜体温达38.5℃左右,随后汗出烧退,如是发作已9天。检查:苔白,脉弦细。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

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太阳表证。证型:表郁轻证。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因病初误服补敛之剂,有碍“太阳为开”,以致邪留不退。治法:辛温轻剂,小发其汗。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13.吴某某,女,62岁。主诉:发热恶寒,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现病史:患太阳伤寒,服麻黄汤3剂病势减轻,而冷热有时发作,病仍迁延不解。症现发热恶寒,头眩自汗,病势虽不甚重,而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当发热恶寒时,身便瑟然无汗。检查:脉浮而软。发作时脉象亦由浮转变为浮数无力。

诊断:太阳伤寒。证型:表郁轻证。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服麻黄汤三剂病势虽减,但冷热时作,一日三发,迁延不解,伴身倦无力,头眩自汗,脉浮而软,发作时多无汗,是表郁未解,证微邪微。治法:辛温轻剂,微发其汗。方药:桂枝二麻黄一汤。

14.王某,女,20岁。主诉:头痛发热,伴咳铁锈色痰。现病史:三日前因接触冷水,当时即感寒意。昨日上午开始头痛,恶寒发热,寒多热少,伴发咳嗽,咯痰白粘。今晨仍头痛发热(体温38.2℃),虽得微汗,但尚恶风,喜着厚衣,咳嗽,痰色转赭色,咽痛而干,口渴而不多饮,胃纳欠佳,腰背酸痛(据云今年二月分娩后,因不慎闪挫,以致腰痛至今),二便自调。检查:形体较瘦,舌质无变、苔薄黄而滑,手足欠温但未至厥冷,六脉滑数。

诊断:太阳伤寒。证型:太阳邪微,内有郁热。证候分析:病发于暮秋入冬之际,天气骤冷,风寒有机可乘,唯其体虚形瘦,应虑秋令燥气早伏;更因冒寒触冷,邪由皮毛袭肺,寒邪与燥气相搏,营卫失调……应作伤寒太阳证治例,但燥气内伏,又当稍变其制……拟桂枝二越婢一、麻杏石甘汤两方并用,治法:微发其汗,兼清里热。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合麻杏石甘汤。

15.许某某,男,35岁。主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现病史:因劳动过剧,内蓄郁热,新寒外束,病初自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体痛,有时汗出,口干舌燥,检查:面红耳赤,舌质干燥;脉象紧而数。

诊断:表郁轻证。证型:太阳邪微,内有郁热。证候分析:发热恶寒,头痛,体痛,时汗出,为太阳中风证;心烦热,口干舌燥,面红耳赤,为内有郁热;脉象紧而数为外寒内热。治法:外散表邪,内清郁热。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

16.郑某,男,40岁。主诉:胃脘痛伴心烦一周。现病史: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检查:脉沉弦而滑,舌苔黄腻而浊。

诊断:胃脘痛。证型:热扰胸膈,胃气上逆。证候分析:该患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纠其心中懊憹,辗转难卧,是心胸烦热更甚,故有此烦闷无奈,与“虚烦”相同,故治用栀子豉汤。现兼呕吐者,为热扰胸膈,胃气上逆,可用栀子生姜豉汤。治法:清宣郁热,和胃降逆。方药:栀子生姜豉汤。

17.曹某某,女,72岁。主诉:心烦懊憹持续2年,近来逐渐加重。现病史:心烦懊憹持续2年,近来逐渐加重。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未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击胸腹,方略觉舒畅。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有脘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检查:舌尖红苔腻,脉弦滑。

诊断:郁证。证型:火郁胸膈,下迫胃肠。证候分析:热郁胸膈,下及脘腹,证以心烦懊憹,脘腹胀满为主。虽有腹满,而无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等,是无形邪热郁结胸膈兼腹气不通。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方药:栀子厚朴汤。

18.邱某,男,50岁。主诉:高热,咳嗽痰中伴有褐色血液,呼吸喘促。现病史:患肺炎,高热不

退,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膈疼痛,痰中夹有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检查:体温40℃,脉象洪大,舌质红、苔薄黄。

诊断:咳嗽。证型:内热壅盛,热伤血络,肺气闭塞。证候分析:证见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痰中带血,血色带褐,胸膈疼痛,均系内热壅盛,肺气闭塞之故。治法:宣肺清热,平喘止咳。方药:麻杏甘石汤。

19.李某,男,4岁。主诉:发热后伴发疹、下利。现病史:发热后疹发未畅,下利而臭,日行二十余次,寐不安。检查:舌质绛,苔白腐,唇干,目赤,脉数.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麻疹。证型:内外合邪,热甚津伤。证候分析:发热疹发不畅,是邪郁于表,不得发越;下利而臭,唇干,目赤,寐不安,舌质绛,苔白腐,脉数,是热邪内盛,津液亦伤。治法:解表清里,坚阴止利。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

20.贾某,男,50岁。主诉:心悸而痛1年。现病史: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并伴疼痛,按之则舒,口服许多止痛药无效,时有自汗出,口淡不渴,余无他证,二便调。检查:舌淡、苔白滑,脉微缓。

中医诊断:①心悸;②胸痹。证型:心阳不足证。证候分析:患者病已历年,虽有胸痛而无阴寒、瘀血之征,汗出而无表虚之象。观是病主证心悸,按之则舒,与64条“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颇为一致,故断为心阳虚证。由于心阳不足,心无所主故悸,而汗为心之液,阳虚失固,则见汗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心脉流行不畅,故可气阻而痛并六脉微缓,舌淡苔白滑。治法:温通心阳。方药: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

21.何某某,女,17岁。主诉:头晕目眩一周。现病使:一周前,突发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喜暗恶明,闭目及平卧可少安,睁眼及起坐则加重,站立则眩晕欲倒,自觉有气上冲心胸,作时心悸,小便不利,纳呆。检查:面色苍暗不华,舌淡红、苔白润,脉沉细弦。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脾虚水停,水气上冲证。证候分析:是例患者,以头目眩晕为突出见证,其特征为闭目平卧稍缓,起坐加剧,站立则眩晕欲倒,加之自觉有气上冲心胸及纳呆等,与67条主证:“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相符,证由脾虚而水饮内生,土不制水,则水气上冲,则见气上冲心胸,心悸。阳虚不能升清于上,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见眩晕,而平卧则清气尚充上窍,故头晕稍减,起坐或站立时清气虚而失充,水气充塞,故眩晕加剧。脾虚失运则纳呆,气血化源不足,久而机体失养,可见面色苍暗不华。水湿不化则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细而弦等。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白术。

22.张某某,男,45岁。主诉:腹胀10天。现病使:患者自诉近日心下胀满,午后及饱餐后加剧,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口淡不渴,二便尚可。检查:舌淡、苔白腻,脉沉缓。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腹胀。证型:脾虚气滞证。证候分析:患者以腹胀为突出见证,腹胀一证,当属阳明与太阴病变,观是证腹胀而大便通畅,且无潮热、谵语等,显非阳明腑实证。且伴有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及口淡不渴等,当属太阴病变。由于脾气亏虚,则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碍气机,气滞于腹,壅而作满,而生腹胀满;脾气不足,则运化失常,则见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及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等。治法:温运健脾,消滞除满。方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23.刘某,男,60岁。主诉:双上肢震颤2月余。现病使:患者平素体弱,近两月前不明原因地开始出现双上肢震颤,并进行性加重。现四肢不温,时有心悸,畏寒怕冷,神疲乏力,胸闷气短,腹胀便软,小便量少。检查:心电图正常,尿Rt 未见蛋白。双上肢震颤;舌淡、苔润滑而灰,脉沉弱。

中医诊断:肢颤。证型:肾阳虚水泛证。证候分析:双上肢震颤多由肝风内动引起,而患者并无肝风内动之征,显非该证。察其所伴心悸、小便不利、四肢不温、畏寒怕冷等,与《伤寒论》82条:“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颇为切合,均系少阴阳衰,水气泛溢肢经脉所为。该患者平素体弱,加之年老体衰,少阴阳气虚衰,不能制水,水气泛滥,外溢经脉,则见双上肢震颤。上凌于心,则见心悸,胸闷气短。下及膀胱,气化不行,则见小便不利。肾阳虚失温,则出现四肢不温,神疲乏力,畏寒怕冷。肾病及脾,则腹胀便软,舌淡、苔润滑而灰,脉沉弱等均为阳虚之征。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24.吴某,女,63岁。主诉:心慌、心悸一周。现病史:患者风心病数年,因症状较轻,未予正规治疗,近一周因劳累过度,引发心慌、心中悸动不安,汗出,以致不能行走,头晕目眩,气短,下肢不肿,未见明显恶寒,大便稍干,小便正常。检查:舌苔薄白,脉结代。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心悸。证型:心阴阳两虚证。证候分析:是例患者,罹风心病经年,本次因过劳加重,以心悸、心慌为主,以致不能行走,证情较重,使人易辨为少阴心肾阳衰证,但患者证情虽重而下肢不肿,无明显恶寒,证非少阴。联系其心悸、脉结代及其它见证,与《伤寒论》177条:“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颇为切合,当是久病累及心之阴阳气血所致。心主血脉,赖阳气以温煦、阴血以滋养,心阴阳气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故见心慌、心中悸动不安。劳则气耗,今心气不足,故见气短,稍动则气不支,故不能行走;汗为心之液,心之阴阳气血亏虚,外无所固,故见汗出。气血亏虚,无以上奉,清窍失聪,故见头晕目眩。心阳虚鼓动无力,心阴虚脉道不充,心之阴阳俱不足故脉见结代等等,种种表现俱合心之阴阳气血亏虚之征。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药: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25.林某,男,70岁。主诉:失眠一年余。现病史:患者缘于一年前,因大惊而起,日夜恐惧不安。晚上不敢独宿,即使有人陪伴,亦难安寐而时惊醒;白天不敢独行,即使有人陪伴,也触目多惊而畏缩不前。稍遇小事,即使并不可怕的事也常引为怕,即自发呆而身寒肢厥,拘急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惶惶不安。发作时矢气尿多,纳差。检查:舌质淡、苔白,脉弦。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失眠。证型:心阳虚神散证。证候分析:是案与《伤寒论》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形成原因不同,而病机、主证咸同,皆为心阳亏虚,心神不敛,而痰浊内扰之惊狂证。惊则气乱,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神气散乱。患者由于受惊吓则损伤心阳,导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得敛养,加之患者年老体衰,心胸阳气不足,易致水饮痰浊之邪乘虚扰心,心神失守,无所依归,而日夜惊惶失措,恐惧不安,故可见晚上不敢独宿,即使有人陪伴,亦难安寐而时惊醒;白天不敢独行,即使有人陪伴,也触目多惊而畏缩不前。《素问.口问》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今患者心阳耗散,复被痰扰,神无所归,故稍有惊触,即心神大动,五脏六腑皆摇,人体气机大乱,从而可见发呆而身寒肢厥,拘急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矢气频作,小便失禁等等。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

26.汤某,女,47岁。主诉:患奔豚数日。现病史:患者平素偶有心悸,但发作轻微,自不在意,未予治疗。数日前突觉脐下动悸,继之有气上冲,日日复作。自诉每次发作时先觉脐下不适,如鼠奔突,继之自觉有一股气流,从少腹往上冲逆,至心胸则心悸且烦躁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头身汗出,每日可发作3~5次,精神极度紧张,有死的恐怖感,小便量少。检查: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弦无力。

中医诊断:奔豚。证型:心阳不足,下焦寒水之气上逆证。证候分析:是案为奔豚证,与论中桂枝加桂汤证颇为相似,但本案有二点与之不符,一为小便不利,苔白滑,二是患者脐下悸明显,乃与《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证机相当,俱为心阳不足,下焦寒水之气上逆之证,有所小异者,65条为奔豚欲作而尚未作,而本案之奔豚已作,无论作之与否,只要主证一致,病机相同,皆可依之而辨。正常情况下心阳下蛰于肾,使肾水温暖,且能蒸腾化气,水气上升,以调心火,则心火不亢,故水火既济。今观患者素有心悸,则知其心阳素虚,久久不复,而致心肾失交。心阳不足,无以下蛰暖肾,肾水无以蒸化而停于下,故见小便不利,脐下悸动,苔水滑,舌质淡,脉沉弦无力。寒水蓄于下焦,复因心阳虚而上乘之,故见从先有脐下悸动,如鼠奔突,继之气少腹向上冲逆,至心胸则心悸且烦躁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头身汗出等等皆为寒水逆上之征。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27.张某某,女,40岁。主诉:发热三天。现病史:患者平素阳气不足,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多热少,入夜尤甚,常增被而不暖,近三日加重。现证见面色白光白无华,烦躁不安,形体消瘦,凉汗大出,面颊汗满下流,语声低微,气息奄奄。检查:四肢厥逆,舌淡、苔薄白,脉微欲绝。

中医诊断:发热。证型:少阴阳虚、阴液不继证。证候分析:患者素体阳虚,今复感寒邪,阳气更伤,病直入少阴。少阴阳衰,无以温煦,可见面色白光白无华,四肢厥逆,恶寒,舌淡、苔薄白。阳虚鼓动无力,阴虚其脉不继,则脉微欲绝。阳衰阴盛,阴不敛阳,虚阳欲脱,则上见烦躁不安,外见凉汗大出,面颊汗满下流,语声低微,气息奄奄。是案与《伤寒论》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颇为相似,均为外感所致,病入少阴,阴阳两虚之证。治法:回阳益阴。方药: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

28.戴某某,男,70岁。主诉:腹痛伴心悸一周。现病史:患者约10天前因“感冒”引起轻重发热,恶寒,头痛等,曾服“感冒药”,上症基本消失,一周前出现腹中急痛,得温痛减,并喜按喜揉,心中悸动不宁,口淡不渴,心烦,失眠。检查:舌润、无苔,脉迟。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①心悸;②腹痛。证型:中焦虚寒,气血双亏证。证候分析:患者年迈,正气不足,复感外邪,虽经治而表证欲解,然则又见心悸而烦,腹痛之证,为病邪传里无疑。究系何证,当仔细辨识。观是证一无热象,二无实征,三无少阴、厥阴表现,当属脾虚,与《伤寒论》中“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因、证、机俱切合,可为该条之注脚。必是年迈脾虚,气血双亏,致病邪内传而致。里虚邪扰,气血不足,心无所主则悸,邪气内扰,神志不宁则心烦,失眠。脾主大腹,气血双亏,脾络失养,则腹中急痛,阳虚则得温痛减,并喜按喜揉。舌润、无苔等俱为脾之气血双亏之征。治法:温中补虚,调和气血。方药:小建中汤。茯苓、桂枝、干草、白术、生姜、饴糖。

29.素某,女,50岁。主诉:头晕、乏力4年,昼日烦躁20天。现病史:4年来患者血压一直偏底,伴头晕,周身乏力,心悸,心前区压迫感,曾服西药治疗无效。20天前,因劳累过度,又现烦躁,其特点为昼日烦躁特甚,坐卧不宁,入夜烦躁大减,反可入眠。有轻度恶心,口淡不渴,稍有畏寒。检查:手足发凉,苔白滑,脉微缓。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少阴阳气暴衰证。证候分析:患者罹低血压4年,从其以往表现看,原属心脾两虚证,脾气虚无充养,则周身乏力,清气不升,则见头晕。心脾气血双亏,心神失养,则见心悸,气虚推血无力,胸中大气不转,则心前区有压迫感等。然近因劳累,病情突转,“劳则气耗”,阳气者烦劳则张,气虚过度,变为阳衰,使病传少阴,出现烦躁,察其特征,与《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正相合拍,乃肾阳衰阴盛之象。白昼自然界阳气旺盛,体内虚阳得自然界阳气相助,与阴寒之邪相争,

则烦躁不宁,入夜则自然界阳气衰退,虚阳无助,无力与邪相争,则反而安静。阳虚失温,则四肢逆冷,恶寒。阴寒内盛,苔白滑,浊阴上逆,则恶心等,俱与条文相符。治法:急救回阳。方药: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

30.陈某,男,36岁。主诉:左则面颊呈阵发性烧灼样疼痛拘挛性2年。现病史:患者缘于2年前,突发左则面颊呈阵发性烧灼样拘挛性疼痛,经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停药复发,现每天发作2~5次,无发热,但口干咽燥,心烦易怒,二便尚可。检查:局部无红肿,舌质红有裂纹、少苔,脉弦细。

中医诊断:偏头痛。证型:阴津不足,经脉失养证。证候分析:是案患者左侧面颊呈阵发性烧灼样拘挛性疼痛2年,罹病日久,并伴见口干咽燥,心烦易怒舌红少苔、有裂纹,脉弦细等,综观全证,乃属肝之阴血不足所致。肝藏血而主筋,阴血不足,筋失所养,拘急不通,发为头痛,此与《伤寒论》29条之脚挛急表现不同,其机理则一。阴津不足,无以滋养,则见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有裂纹。阴不潜阳,疏泄失常,扰动心神,则心烦易怒等,种种表现,俱合阴血不足之征。治法:酸甘化阴,柔筋缓急。方药: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31.巢某某,女,47岁。主诉:发热恶寒一周伴腹泻腹痛4天。现病史:患者平素脾胃虚弱,于一周前外出冒雨感寒,继之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心下痞闷,不思饮食,大便稍干等,经某医诊为“感冒”,初服西药,所用药物不详,效果不显,即转中医治疗,医者给予辛温解表之药,加用通下消痞之品,共进两剂,服后发热恶寒头痛仍在,而又出现腹泻、腹痛,得温则舒,稍有恶心,胃脘胀满等。检查:舌质淡、苔白,脉濡。

中医诊断:泻泄。证型:太阴脾虚兼表证。证候分析:是案患者平素脾胃即虚,将养不慎,复感风寒,成为脾虚外感证。就医之后,医见外有太阳表寒,内有心下痞闷,大便稍干,即谓里有实证,故在解表之同时,复以通下消痞之品,服后不唯表不解,而徒伤脾胃,则致邪气内陷太阴。观是证表现,外有太阳风寒表邪未解,可见发热、恶寒、头痛等。内有太阴脾虚,运化失司,升降反作,气机阻滞,浊阴不降,壅塞胃脘,而见稍有恶心,胃脘胀满。清阳不升,则见腹泻、腹痛等,此与《伤寒论》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十分的对,读是案有助于对条文的深刻理解也。治法:温中解表。方药:桂枝人参汤。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32.刘某某,男,26岁。主诉:腹痛,下利三天。现病史:三天前因受凉突发小腹部疼痛,伴大便水泄,干呕不欲食,心中烦热,口微渴。检查:舌质淡红,苔白黄腻,脉象弦缓。

中医诊断:腹痛。证型:上热下寒证。证候分析:病由受寒而发。寒邪伤肠,传导不利,则大便水泄;寒凝气滞,故小腹疼痛;而热邪乘虚陷入胃中,故见干呕,不欲食,心中烦热,口微渴;舌质淡红,苔白黄腻,脉象弦缓为寒热错杂之征。治法:清上温下,和中降逆。方药:黄连汤。黄连、半夏、干姜、桂枝、人参、大枣、炙甘草。

33.李某,男,45岁,工人。主诉:右上腹疼痛二天。现病史:曾患慢性胆囊炎3年余。此次因情绪不好,饮食后即觉右上腹疼痛,欲呕,胸中烦闷。检查:面黄肌瘦,右上腹疼痛拒按,坐卧不安,舌苔厚腻略黄,脉弦细而沉。B超提示胆囊炎。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腹痛。证型:上热下寒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此次因情绪波动而复发。肝郁不疏,木郁不达,气机郁结,则右上腹疼痛拒按;气郁化热,则胸中烦闷,欲呕。舌苔厚腻略黄,脉弦细而沉则为木郁克土,寒热结聚之象。治法:清上温下,和中降逆。方药:黄连汤。黄连、桂枝、半夏、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34.贺某某,男,54岁。主诉:胸部硬满疼痛拒按1天。现病史:数日前因感冒而发热恶寒,服解表发汗之剂,不汗出,而寒热不解,昨天胸部骤觉硬满疼痛,不任重按,伴发热,心烦,口渴不多饮,呼吸困难,头部微汗出。检查:舌质红,苔黄厚而燥,脉沉紧。体温37.6℃。胸部透视,确诊为胸膜炎。

中医诊断:结胸病。证型:大结胸证(水热结胸)。证候分析:病缘于感受风寒,表邪不解,化热入里,与体内素有水饮实邪结于胸膈,故胸部硬满疼痛,不任重按;水结胸膈,肺气不利,则呼吸困难;里热炽盛,则发热,心烦,口渴;水饮内停故不多饮。水热互结、郁蒸于上,则见但头微汗出,而身体无汗;舌质红、苔黄厚而燥,脉沉紧为水热内结征。治法:泻热散结,攻逐水饮。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

35.刘某,女,16岁。主诉:腹部持续性剧痛2小时。现病史:有胃病史2年。晚饭后两小时突然出现从剑突下至少腹部疼痛拒按,坚硬如石。伴低热,口渴,恶心,呕吐。检查:舌红苔黄腻,两脉弦滑,体温37.5℃。经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穿孔,弥慢性腹膜炎。

中医诊断:结胸病。证型:大结胸证(水热结胸)。证候分析:患者素有胃病史,此次因用餐后突然出现剑突下至少腹部疼痛拒按,坚硬如石,此乃水热互结胸腹所致;低热、口渴为里热之证;恶心呕吐为胃气上逆;水热互结,故见舌红苔黄腻,两脉弦滑。治法:泻热散结,攻逐水饮。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

36.黎某某,男,36岁。主诉:上腹部硬满疼痛2天。现病史:曾患左侧卵巢癌并蒂扭转,半月前手术切除后恢复顺利。两天前午饭后,突然感觉上腹胀痛,后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无冷热,病后一直未大便。检查:腹痛拒按,按之坚硬,舌淡红,苔黄而干,脉沉紧有力。经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高位机械性、单纯性肠梗阻、肠粘连。

中医诊断:结胸病。证型:大结胸证(水热结胸)。证候分析:患者于进食后突然出现腹痛拒按,按之坚硬,此系邪热与有形水饮结聚脘腹之热实结胸。水热内结,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腑气壅滞,故大便秘结;舌淡红、苔黄而干,脉沉紧有力均为水热互结之象。治法:泻热散结,攻逐水饮。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

37.孙某,男,57岁。主诉:胸痛3天。现病史:素有茶癖,每日把壶长饮。一周前感受风寒后,自服青宁丸与救苦丹,病不效而胸中硬痛,伴呼吸不利,项背拘急,俯仰为难,但头汗出。检查:身体硕胖,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弦有力。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结胸病。证型:大结胸证(水热结胸)。证候分析:患者素有茶癖,每日把壶长饮,伏饮踞于胸膈,风寒之邪又化热入里,热与水结于胸,故胸中硬痛;水热壅滞于胸,肺气不利,则呼吸不利;邪结部位偏上,颈项部经脉不利,故见项背拘急,俯仰困难;水热上蒸于头,故见头汗出。身体硕胖,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弦有力均为伏饮内停之征。治法:泻热逐水,破结缓下。方药:大陷胸丸。大黄、芒硝、甘遂、葶苈子、杏仁、白蜜。

38.李某某,女,3个月。主诉:咳嗽6天,气急3天。现病史:突起咳嗽,伴气急而喘,发热,烦躁不安,厌食,大便3天未通。检查:神志欠清,脸色苍白,鼻翼煽动,胸满腹胀如球,舌质红,苔薄腻,指纹紫,红在风关。体温38℃。双肺弥漫性痰鸣、湿罗及喘鸣音。胸透:双肺纹理增粗模糊。西医诊断为喘息型气支管炎。

中医诊断:结胸病。证型:大结胸证(水热结胸)。证候分析:患儿突起咳嗽,伴气急而喘,鼻翼煽动,胸满腹胀如球,大便硬,此乃热邪与水饮结聚胸腹,肺失宣降,肠腑不通之证;邪热炽盛,故发热,烦躁不安;舌质红,苔薄腻,指纹紫红在风关均为热郁水结之象。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肺娇胃弱,故取峻药缓攻之法。治法:泻热逐水、破结缓下。方药:大陷胸丸。大黄、芒硝、甘遂、葶苈子、杏仁、白蜜。

39.严某某,女,17岁。主诉:胃脘疼痛1周。现病史:7天前突觉胃脘疼痛,呕吐两次,曾服颠茄、胃得宁等未效。刻下胃脘疼痛,按之更甚,胃中有灼热感,略有恶心,饮食减少,口干苦微渴。检查: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浮滑。

中医诊断:结胸病。证型:小结胸证(痰热结胸)。证候分析:患者的证候表现与小结胸病的辨证要点吻合。痰热互结心下胃脘,气机阻滞,故胃脘疼痛,按之更甚,胃中有灼热感;痰

热内阻,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饮食减少;热邪伤津,故口干苦微渴;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浮滑,均为痰热蕴结之征。治法:清热涤痰开结。方药: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实。

40.霍某某,男,46岁。主诉:发热、咳嗽、胸痛3天。现病史:患左下肺支气管扩张15年。近日罹患感冒,咳嗽胸痛又作,伴痰黄粘稠,痰中带血,痰血量多,发热,口渴,心烦。检查: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滑数,体温38℃。

中医诊断:结胸病。证型:小结胸证(痰热结胸)。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左下肺支气管扩张病史。此次因感冒,咳嗽、胸痛又作。痰热结于胸膈,故胸痛;痰热阻肺,肺失宣降,故咳嗽,痰黄粘稠;热伤肺络,故痰中带血,痰血量多;里热炽热,伤津扰神,故发热,口渴,心烦;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滑数,为痰热互结之象。治法:清热涤痰开结。方药: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实。

41.彭某某,男,27岁。主诉:咳嗽,胸痛拒按2天。现病史:素有咳嗽气促,呕吐粘涎。近日因感寒而咳嗽转剧,呼吸喘促,胸部胀满疼痛拒按,畏寒喜暖,口不渴,大便干结,小便清澈,检查:舌苔湿润,脉沉弦。

中医诊断:结胸病。证型:寒实结胸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宿痰。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嗽发作。寒邪与痰水结于胸膈,故胸部胀满疼痛拒按;寒痰壅肺,宣降失司,故咳嗽,呼吸喘促;畏寒喜暖,口不渴,大便干结,小便清澈,舌苔湿润,脉沉弦,均为寒实内结之征。治法:温寒逐水,涤痰破结。方药:三物白散。巴豆、桔梗、贝母。

42.范某某,男,56岁。主诉:喘不得卧,胸闷1周。现病史:患哮喘多年,逢冬必发。此次外出受寒而发。喘不得卧,喉中哮鸣,痰白而粘,胸闷窒塞疼痛,甚则呼吸急促,张口抬肩。检查: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紧。

中医诊断:结胸病。证型:寒实结胸证。证候分析:患者患哮喘多年,此次因感寒而发。寒痰水饮内阻于肺,肺气不利,故喘不得卧,喉中哮鸣,痰白而粘,甚则呼吸急促,张口抬肩;寒痰阻凝,胸阳不振,故胸闷窒塞疼痛;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紧,属寒痰水饮内结之象。治法:温寒逐水,涤痰破结。方药:三物白散。巴豆、桔梗、贝母。

43.孙××,男,60岁。主诉:反复心下痞满,心烦5天。现病史:病鼻衄而心烦,心下痞满,口渴,小便黄赤。检查:按上腹胃脘部濡软,无压痛,舌红苔黄,脉数。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证型:热痞证。证候分析:本证为无形邪热壅滞于中,胃热气滞而心下痞,按之濡。胃火炽盛,上犯阳络则出现鼻衄,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象。故辨证为热痞证。

治法:泻热消痞。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9g、黄连6g、黄芩6g,以麻沸汤煎药。44.郑某,男,36岁。主诉:心下痞满1周,伴恶寒汗出。现病史:患者得外感数月,屡治不愈。诊时自诉近1 周来胸满心烦,心下痞满不舒,恶寒,汗出,口渴欲饮,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脉微数。

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证型:热痞兼卫阳虚证。证候分析:患者因失治而邪热内陷,结聚于中,气机阻滞而心下痞满不舒,胸满不适。外感数月不愈,卫阳受损而不固,故出现恶寒汗出,脉微。心烦口渴,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脉数为里热之象,故辨证为热痞兼卫阳虚证。治法: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方药:附子泻心汤。制附子9g(先煎)、大黄9g、黄连6g、黄芩6g。

45.张××,男,46岁。主诉:心下痞,吐利反复发作1年多,加重2天。现病史:患者近1年多来反复出现呕吐,心下痞,大便不调之证,多方治疗而效不显。2天前因大便秘结而自服通便成药,后出现恶心呕吐,心下痞硬,纳呆微渴,泻利每日4~6次,水样便,身疲乏力。检查:全腹软,无压痛,无触及包快,肠鸣亢进,舌淡苔白腻,脉弦细数。请写出中医诊断、

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证型:寒热错杂呕利痞。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脾胃不足,故反复出现呕吐,大便不调之证。更因误下再损脾胃,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而心下痞硬,胃气不降则呕吐,脾气不升则下利,身疲乏力,纳呆微渴,舌淡苔白腻,脉弦细数均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象。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消痞。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12g、干姜6g、黄芩9g、黄连6g、党参9g、炙甘草9g、大枣七枚。

46.潘××,女,49岁。主诉:反复心下痞4天,伴嗳气呕吐下利。现病史:患者有“慢性胃炎史”多年,4天前因饮食不节,出现心下痞,高起如拳,食后嗳气频作,口臭口干,呕吐酸苦水液,肠鸣漉漉,大便溏,饮食不思,日见疲惫检查:触按其胃脘部,似有块物,但重按即无,抬手又起,中空无物,舌淡胖嫩苔白滑腻,脉滑按之无力,

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证型:寒热错杂水饮食滞痞。证候分析:本证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邪热乘虚内陷,致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于中,气机阻滞而心下痞,按之濡。又因水饮食滞,胃虚不化而见食后嗳气频作,口臭口干,呕吐酸苦水液,肠鸣漉漉,大便溏,饮食不思。身疲惫,舌淡胖嫩苔白滑腻,脉滑按之无力均为胃虚,寒热错杂,水饮食滞之象。治法:散水和胃消痞。方药:生姜泻心汤。生姜15g、干姜3g、黄连3g、黄芩6g、党参6g、炙甘草9g、半夏9g、大枣7枚。

47.患者张某,女,19岁。主诉:反复心下痞满不适1月余。现病史:起病月余,心下痞满不适反复发作,昼轻夜重,子夜时尤甚,至黎明下利后始安。痞满发作时嗳气口臭,口干,不欲饮食。面色萎黄,行走无力。检查:按压上腹稍胀,无压痛,肠鸣活跃,舌质淡苔黄腻,脉濡数。

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证型:寒热错杂水饮食滞痞。证候分析:本证痞利嗳气食臭肠鸣俱见,证属胃虚,水饮食滞停于心下,寒热互结,升降失常,气机壅滞所致,而舌质淡苔黄腻,脉濡数亦为寒热错杂,水饮食滞之征。治法:散水和胃消痞。方药:生姜泻心汤。生姜15g、干姜3g、黄连3g、黄芩6g、党参6g、炙甘草9g、半夏9g、大枣7枚。

48.患者陈某某,男,45岁。主诉:反复心下胃脘痞硬不适2年,加重3天。现病史: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常出现心下胃脘部闷胀不适。曾服过胃舒平,丽珠得乐等药未效。症状逐渐加重,近3天来出现心下痞硬,呕逆,心烦不安,腹中雷鸣,下利每日10次以上,水样大便夹有未消化食物。检查:腹软,全腹无压痛,肠鸣亢进,舌淡苔白腻,关脉濡弱。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证型:寒热错杂胃虚痞利俱甚证。证候分析:本证因脾胃虚损,寒热错杂于中,气机阻滞而心下痞。因脾胃重虚,升降失常而出现呕逆,心烦不安,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大便夹有未消化食物。舌淡苔白腻,关脉濡弱为寒热错杂于中,胃虚痞利俱甚之象。治法:补中和胃消痞。方药:甘草泻心汤。生甘草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枚。

49.林××,男,37岁,干部。主诉:嗳气频作,反复胸闷脘满3个月。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患感冒发热,经发汗表解热退,其后反复出现上腹部痞满,胸闷,呕吐涎沫,少食,吞咽不爽,消瘦,乏力。检查:上腹按之紧硬而不痛,舌红苔白腻,脉滑。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证型:痰气痞。证候分析:病者患感冒,经发汗表邪已解,但脾胃气伤,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失常,痰饮内生,阻于心下,胃气不和,气机痞塞,故上腹痞满。胸闷,呕吐涎沫,少食,吞咽不爽,消瘦乏力,舌红苔白腻,脉滑均为胃虚痰阻,肝胃气逆之象。治法:和胃化痰,镇肝降逆。方药:旋复代赭汤。旋复花9g、代赭石6g、半夏9g、生姜12g、炙甘草6g、党参9g、大枣7枚。

50.陈××,男,56岁,职员。主诉:脘腹痞硬,下利滑脱2周。现病史:患者素体阳虚,

于2周前感冒,经治表解,但后见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曾甘草泻心汤、理中汤等治疗未效,下利更甚,滑脱失禁,精神萎颓,腰膝无力,纳食滞呆。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证型:下元失固滑脱证。证候分析:因治疗失当,损伤脾胃,邪气内陷,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故下利不止;浊阴不降,气机痞塞,则心下痞硬;脾损及肾,脾肾俱虚,下元不固,统摄无权,故续见下利益甚,滑脱失禁,精神萎颓,腰膝无力,纳食滞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等。治法:涩肠固脱止利。方药:赤石脂禹余粮汤加味。赤石脂,禹余粮各15g,菟丝子、炒白术各9g、炙甘草、升麻、炮干姜各4.5g。

1.张某,女,45岁。主诉:低热3天,伴胃脘不适。现病史:1周前因发热,脘腹胀满疼痛,食不下,前医用承气汤攻下,嗣后晨起热减,午后稍增,心烦,胃脘嘈杂满闷,知饥但不欲食。大便日1行,量少。检查:舌红,苔薄腻微黄,脉小滑。体温37.5℃,额头微有汗,胃脘按之濡,不痛。

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热郁胸膈证。证候分析:患者初患阳明实证,已经攻下,然余热未尽,留扰胸膈和胃,故有微热,心烦,脘嘈等症,肠胃邪结虽无,但气机阻滞,故见脘闷,知饥但不欲食。治法:清热,和胃,除烦。方药:枙子豉汤。枙子、豆豉。

2.王某,男,25岁。主诉:发热5天。现病史:5天前因劳累外受风寒,突发高热,无汗,曾服百服咛,汗出,热稍退。然复又发热,伴汗出,不恶寒,口渴欲饮,梦中说胡话。小便短赤,大便调。检查: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体温38.8℃,皮肤湿润。腹软,无压痛。

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阳明热证。证候分析:病初起为风寒表证,经发汗,病邪未解,化热入里,故发热,不恶寒。里热亢盛,热扰心神,故梦中说胡话。口渴欲饮,小便短赤,乃热盛伤津所致。汗出乃里热迫津外出。无腹胀、便秘,可见本证属无形邪热充斥表里内外。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

3.徐某,女,50岁。主诉:发热1周。现病史:1周前因发热咽痛,腹满而喘,大便难,前医用大承气汤治之。下后腹满减,大便通,然发热不减,汗出多,咽痛且燥,口渴不解,当风则背微恶寒。检查:舌红,苔黄干燥,脉洪大。体温39.0℃,皮肤湿润。

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阳明热证兼气阴两伤。证候分析:患者因阳明里热,前医已用攻下,部分腑实病邪虽去,但阳明里热仍在,且热势炽盛,故发热高,汗出多。因热邪伤津耗气,已见津气两伤征象,如舌干燥,口渴不解,背微恶寒等。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人参。

4.李某,女,30岁。主诉:尿急、腰酸1周。现病史:一年前曾因高热、腰痛、尿频、尿痛,诊为急性肾盂肾炎。嗣后时有反复发作。近1周来,有低热,腰酸,尿急,尿频等症,伴口渴欲饮。检查:舌红,前半苔少,舌根薄黄,脉细滑带数。体温37.5℃。

中医诊断:淋证。证型:水热互结,兼伤阴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下焦湿热蕴结,阴液有亏。本次复作,热势虽不甚,然膀胱气化失司明显,故见尿急、尿频,且有阴虚,故见口渴欲饮。治法:清热,利水,养阴。方药: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5.唐某,男,55岁。主诉:左腰疼痛3天。现病史:3天前突感左腰疼痛,向小腹部放射,排尿时加剧,小便不畅,淋漓涩痛,时有血尿。检查:舌红,苔少,脉弦。X线摄片发现左侧输尿管有结石阴影。

中医诊断:淋证。证型:水热互结,阴血亏损。证候分析:因输尿管结石导致气机阻滞,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尿痛,淋漓不畅。损伤血络,故见尿血。舌红,苔少,提示下焦有热,阴液受损。脉弦提示气阻痛甚。治法:清热利水,养阴止血。方药: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6.陈某,女,53岁。主诉:腹痛2天。现病史:2天前忽患腹痛,先轻后重,面红赤,口干,饮水即吐,小便短赤,大便3日未下。检查:舌红,苔黄燥,脉沉。体温36.8℃。腹硬压痛

明显,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

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阳明实证。证候分析:患者症见腹痛,肠鸣音减弱,呕吐,便秘,此乃肠腑实邪结聚,腑气壅滞所致。舌红,苔黄提示里有热邪,邪结严重,故脉沉,腹硬压痛。邪热有伤阴征兆,故见口干,小便短赤。治法:攻下实热,通腑去滞。方药: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7.倪某,男,30岁。主诉:发热3天,伴下利2天。现病史:3天前起发热,后腹痛拒按,里急后重,便下赤垢,日10余次。口渴,微烦,小便短赤。检查:舌红,苔黄燥,脉实数。体温37.8℃。腹软,有压痛。

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阳明实证。证候分析:症见发热,下利,腹痛拒按,里急后重,此乃邪热壅滞大肠,虽见下利,但热结未除。症见微烦,发热不高,提示邪热不重,虽有腹痛但腹软不硬,示病邪结聚亦不甚重。治法:泻热去滞。方药: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8.严某,女,35岁。主诉:发热5天。现病史:5天前初起发热时伴恶寒,咽痛,无汗,用麻黄汤发汗后,热不退而不恶寒,面色潮红,汗出,似热气蒸腾,咽干咽痛,心烦,腹胀满,大便硬。检查:舌红,苔黄燥,脉实数。体温39℃。腹稍膨隆,按之无明显压痛。

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阳明实证。证候分析:本证发热较甚,面红汗出,提示里热较甚,热扰心神,故心烦。症见腹胀满,大便硬,此乃腑实之征,但实结不甚,故腹满而按之无明显压痛。治法:通便泻热。方药: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9.关某,女,55岁。主诉:面浮脚肿2月余。现病史:患慢性肾炎5年,近2月来面浮脚肿,夜尿多,时有恶心,皮肤瘙痒,大便秘结。检查:舌淡,苔黄腻,脉芤弦。血肌酐50微摩尔/升,尿素氮38.8毫摩尔/升。

中医诊断:水肿。证型:阳明实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慢性肾炎,肾气久损,故见舌淡,脉芤。现症见水肿,便秘,苔黄腻,此乃水热浊邪互结于里,腑气不通,邪浊无以排除,留于肌肤,故皮肤瘙痒。腑气不下则上逆,故见恶心。当务之急,通腑祛邪为要。治法:泻下通腑,荡涤浊邪。方药: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10.胡某,女、28岁。主诉:狂躁不安2天。现病史:一年前曾因家庭不和争吵不悦,而后性情急躁易怒。2天前因生气突然出现呼叫怒骂,狂躁不安,面红目赤,两目怒视,大便秘结。检查:舌红,苔黄燥焦黑,脉弦大。

中医诊断:癲狂。证型:阳明实证。证候分析:患者因情志而病,气滞邪郁由来已久。刻下表现面红目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焦黒,脉弦大,证属实热病邪壅滞于里,腑气不通,胃热熏心,神明受扰,故见狂躁不安。

治法:通便泻热,攻积导滞。方药: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11.张某某,男,33岁。主诉:发热,尿黄一周。现病史:一周前发热恶寒,恶心呕吐,纳差,小便黄赤,目前身黄如橘子色,巩膜黄染,小便量少色深黄,中脘痞满,便秘,头昏乏力。检查: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湿热发黄证。证型:茵陈蒿证。证候分析:病起于外感,病邪由表入里,化热与湿邪相合,湿热中阻,故见中脘痞满,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湿热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横溢,则见身黄如橘子色,巩膜黄染,小便量少色深黄,头昏乏力,脉弦滑。舌红,苔黄微腻为湿热内蕴之象。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

12.唐某某,女,47岁。主诉:便秘二年,加剧10天。现病史:经常便秘二年,大便三、四日一行。10天前感冒发热,经治疗已痊愈。刻下大便艰难,五、六日一行,口干,喜饮。检查:舌红,苔薄黄,脉细带数。

中医诊断:便秘。证型:脾约证。证候分析:素体阴亏津伤,故经常便秘。本次感冒发热,虽已治愈,但使津液更伤,肠液枯燥,故见大便五、六日一行,口干,喜饮。舌红,苔薄黄,

脉细带数,为阴亏内热之象。治法:清热润肠通便。方药: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蜜。

13.金某某,男,33岁。主诉:小便量多,大便干燥多年。现病史:二年前患尿崩症,发病以来经常口渴,渴喜饮水,饮而解渴,小便频数量多,大便干燥,三天一行,腹部胀满,食欲减退。检查:舌红,苔黄糙,脉浮数。

中医诊断:便秘。证型:脾约证。证候分析:病起于尿崩症,热盛伤津故经常口渴,渴喜饮水,小便频数量多,则津液损失,热盛津伤,肠液不足,则大便三日一行,腑气壅滞,胃失和胃,故腹部胀满,食欲减退,舌红,苔黄燥,脉滑数,为里热伤津之象。治法:清热润肠通便。方药: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蜜。

14.钟某某,女,28岁。主诉:呕吐稀水一年余。现病史:一年前开始呕吐,因症状较轻而未治疗。近来呕吐加剧,西医诊为神经性呕吐,呕吐常于饭后即吐,表现为一口一口地吐少量食物和稀水,吐出物淡而无味,吐前无恶心,也不痛苦,食欲尚可,二便正常,但周身无力,畏寒。检查:舌淡,苔白,脉沉。

中医诊断:呕吐。证型:阳明中寒证。证候分析:胃气虚寒,失于和降,故饭后即吐,吐少量食物和稀水,胃气虚寒,失于腐熟水谷,则吐出物淡而无味,胃气虚寒,则周身无力,畏寒,由于证情较轻,故食欲尚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沉,为里虚寒之象。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方药: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15.石某某,女,10岁。主诉:身黄,小便黄三天。现病史:四天前恶寒,发热,随即身黄如橘子色,目黄,小便黄赤,头痛,咽痛,口渴欲饮,烦躁,刻下仍恶寒。检查:舌红,苔薄黄,脉数。

中医诊断:湿热发黄证。证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证候分析:风寒之邪侵袭体表,则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外邪化热入里,致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横溢,故身黄如橘子色,目黄,小便黄赤,热盛伤津,则口渴欲饮,心神不宁,故烦躁。舌红,苔薄黄,脉数,为湿热内蕴之象。治法:清热利湿,解表散邪。方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连轺、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

16.张某某,男,32岁。主诉:身黄六天。现病史:面目尽黄,鲜明似橘已六天,发热,口渴欲饮,心烦,胸部痞闷,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检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湿热发黄证。证型:茵陈蒿汤证。证情分析:湿热内蕴,薰蒸肝胆,故发热,面目尽黄,鲜明似橘六天,小便黄赤,热盛伤津,则口渴欲饮,心神不宁,故烦躁,湿热内蕴,气机不畅,则胸部痞闷,腑气壅滞,健运失职,则食欲不振,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内蕴之象。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17.曹某某,男,40岁。主诉:身黄、目黄一月余。现病史:半年前发现早期肝硬化,一月来下午轻度发热,胃脘胀满,巩膜及皮肤发黄,小便黄赤。检查:舌红,苔滑腻而黄,脉弦数。中医诊断:湿热发黄证。证型:栀子柏皮汤证。证情分析:湿热相合,熏蒸肝胆,故巩膜及皮肤发黄,小便黄赤,湿热相合,证情较轻,故下午轻度发热,腑气壅滞,故胃脘胀满,舌红,苔滑腻而黄,脉弦数,为湿热相合,熏蒸肝胆之象。治法:清泄湿热退黄。方药:栀子柏皮汤。栀子、甘草、黄柏。

18.陆某某,男,48岁。主诉:腹痛,大便不通一天。现病史:高血压多年,时值酷暑,加之情志不舒而晕倒,昏不知人,骂詈不休,少腹硬满,疼痛拒按,大便不通。检查:舌红,质有瘀斑,苔黄,脉沉弦。

中医诊断:蓄血证。证型:抵当汤证。证情分析:七情不遂,适逢酷暑,邪热与瘀血结于少腹,则见少腹硬满,疼痛拒按,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瘀热乘心,则昏不知人,骂詈不休,舌红,质有瘀斑,苔黄,脉沉弦为瘀热内结之象。治法:泻热逐瘀。方药: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1.李××,男,28岁,主诉:发热两天。现病史:感冒发烧持续两日不退,并与恶寒交替

出现,其状如疟,伴头痛,眩晕,口苦,咽干而微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检查:舌稍红苔淡黄,脉弦略数,体温38.9℃

中医诊断:少阳病。证型:少阳伤寒(寒风郁火,半表半里证)。证候分析:邪客少阳表里之半,正拒邪入则发热,邪进正退则恶寒,正邪分争则往来寒热、发作如疟;邪阻少阳经脉,经络不通则头痛、胸胁满闷;胆火内郁,上扰清窍则眩晕,灼伤津液则口苦、咽干而微渴;胆气失舒,逆而犯胃则呕恶不欲食;舌稍红苔淡黄,脉弦略数也为少阳内郁火热之象。治法:调达枢机,和解少阳。方药:小柴胡汤加减(如口渴加天花粉之类)。

2.赵某,男,32岁。主诉:高热后遗双目复视一月余。现病史:患温病发高热,后遗双目复视,曾用过不少中西药,治疗无佳,疑有脑部疾患,情绪焦虑。就诊时问得,常伴有头晕、口干、耳鸣。检查:舌稍红苔少,脉弦数。

中医诊断:少阳病。证型:少阳风火证(风火上扰后遗证)。证候分析:邪热久羁于少阳之经,引动肝胆风火上扰于清窍,则致头晕、复视、耳鸣,损伤其阴液,则口干苔少;舌红脉弦数也为少阳风火有余之象。治法:疏透风火,和解少阳。方药:小柴胡汤加减(如去半夏、生姜,加菊花、麦冬之类)。

3.郑某,女,30岁。主诉:反复高热20余天。现病史:因发热入院,曾拟诊为传染性疾病,但作伤寒、疟疾、肝炎等相关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曾先后进行若干种西医试验性治疗21天,也未能取效。中医会诊:患者寒战高热,先寒后热,热后寒战虽减,但仍喜多裹衣被,伴有头痛,全身关节疼痛,心下胀满,纳呆,小便偏黄,大便如常。检查:舌淡红苔白淡黄,脉弦数,体温39.6℃。

中医诊断:少阳太阳病。证型:寒风郁热,少阳兼表证。证候分析:本病为太阳伤寒不解,兼及少阳,致成太少并病之势。正邪交争于少阳之半,故热型呈现先寒后热交替之象,同时太阳表证尚在,故战寒罢后,发热仍伴微恶风寒(喜多裹衣被);头痛,全身关节疼痛,示外有邪滞太阳经脉之表;心下胀满,纳呆(不欲食),示内有少阳枢机不利之机;小便偏黄,大便如常,说明虽有郁热存在,但热势为甚,里结未成;舌淡红苔白淡黄,脉弦数,也是寒风郁热,少阳兼表证之征。治法:辛散太阳之表,和解少阳之半,太少两解。方药:柴胡桂枝汤加减。

4.庄某,男,34岁主诉:上腹部胀痛3天。现病史:三天前清晨开始,忽作乍寒乍热,右胁下胀痛,连及心下胃脘,掣痛而不可忍。诊时伴有口苦呕逆,不欲食,大便3日未解,。自述素喜食辛辣。检查:体胖,面部潮红,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有力。

中医诊断:少阳兼阳明病。证型:热郁气滞兼里实。证候分析:患者体胖、喜食辛辣,素有腑中积热,忽因风寒外加,胆火内郁,少阳内外转枢之机不利则乍寒乍热,外受之邪与内生积热相搏,阻于心下,胆胃气机闭阻,则右胁下胀痛,连及心下胃脘,掣痛而不可忍;胆胃气逆,则口苦呕逆,不欲食;热聚成实,殃及阳明、腑气不降则面部潮红、小便黄赤、大便数日不解;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有力也均热壅里实之象。治法:疏利少阳,通降阳明,和解兼下。方药:大柴胡汤加减(如重用大黄,加延胡索、木香理气止痛等)。

5.王××,男,30岁。主诉:发热4并胸痛3天。现病史:4天前因着凉,出现恶寒发热,次日又并发胸胁疼痛,口苦而干,食欲不振,时有恶心欲呕,至就诊时,汗出而热不解,午后更甚,体温可达39.1℃,大便三日未行。检查:舌质正常,苔薄白微黄而干,脉弦数。

中医诊断:少阳兼阳明病。证型:郁热兼燥结。证候分析:患者初因着凉而续发恶寒发热,为寒伤太阳之表;次日又并发胸胁疼痛,口苦而干,食欲不振,时有恶心欲呕,为病传少阳之半;就诊时,汗出而热不解,午后更甚(即潮热),大便已三日未解,为太阳表寒已罢,而转从阳明燥化,形成少阳郁热与阳明燥结相兼之势。舌质正常,苔薄白微黄而干,脉弦数,说明郁热燥结虽有而不剧,病势较轻。治法:和解兼下,缓剂轻用。方药:柴胡加芒硝汤加减。

6.周××,男,27岁。主诉:发热六天,胁胀脘痞两天。现病史:发热六日,恶风寒,服西药未效,昨日转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微痞,伴口苦咽干、心烦、小便不利。检查:舌淡红、苔白滑,脉弦细,按诊上腹部揉按有水声。

中医诊断:少阳兼太阴病。证型:少阳兼饮结证。证候分析:患者始病太阳伤寒而现寒热并作;虽服西药,但失于解表,后即转入少阳,故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伴口苦、咽干、心烦等典型表现;或因素体偏阴、或因过用苦寒消炎,以致病偏寒化,而兼有水饮内停;饮停中焦,不得下达,则心下微痞,小便不利。治法:和解少阳兼以温化。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如加泽泻之类利水)。

7.张××,男,42岁。主诉:发热不解一周余。现病史:感冒发热、胸闷不食一周,曾与疏散消导之剂,其证不解,继见大便不通,小便不利,身重汗少,心悸易惊,间发谵语。检查:舌淡红苔淡黄,脉弦缓。

中医诊断:少阳兼厥阴病。证型:少阳之邪,弥漫三焦。证候分析:外感之邪,郁阻少阳,枢机不利则发热、胸闷不食,误以发散消导,以致邪气内陷,弥漫三焦,逆扰气机,水火失调,故气滞于外则身重汗少,气阻于内则大便不通,火逆于上则悸惊谵语,水阻于下则小便不利,舌淡红苔淡黄,脉弦缓乃是寒热虚实夹杂之象。治法:和解少阳,通利兼镇(通阳泄热,镇惊安神)。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8.梁××,女,21岁.主诉:发热5天,腹痛1天。现病史:5天前开始发热畏寒,微有咳嗽咽痛,自行购服感冒药不解,两日适值经期血行,继转乍冷乍热,口苦咽干,昨日经行忽止,下腹作痛,伴心神不安,夜烦不寐。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少阳兼厥阴病。证型:热入血室寒热如疟证。证候分析:妇人外感风寒,初尚在表,故发热畏寒,咳嗽咽痛,恰逢经水适来,气血暂虚,邪气乘陷少阳之半,则乍冷乍热,口苦咽干,近而下阻胞脉,热扰血室,则经水适断,下腹作痛,心烦不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寒风郁热,血热未盛之象。治法:和解少阳枢机,透达血热外出。方药:小柴胡汤加减(如去半夏,加丹皮桃仁之类)。

1.林某,男,52岁。主诉:反复腹痛、泄泻1年。现病史:1994年4月18日就诊。大便下利达1年之久,先后用多种抗菌素不效。每日腹泻3~6此次,呈水样便,伴有里急后重感,腹部有压痛,以左下腹为甚,畏寒,发低热,舌红苔白,脉沉弦。检查: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及少量吞噬细胞。

中医诊断:太阴病。证型:太阴腹痛证。证候分析:患痢日久,致脾胃不和,气血不调。腹泻而痛,里急后重,为脾家气滞血瘀之象。脾为土,肝属木,脾家气血不利,使肝木之气不达,故脉见沉弦。又因久利伤阴,气血郁滞,脾阴不和,故见舌红。治法:调和脾胃,活血和络。方药:桂枝加芍药汤。桂枝白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2.唐某,女,27岁。主诉:小腹疼痛剧烈6天,便秘5天。现病史:产后15天,大便不行5天,小腹疼痛急剧,恶露6天已尽。刻下腹痛剧烈,急迫难忍,夜间尤甚,无便意,舌淡苔白,脉象沉弦。检查:下腹部拒按,压痛明显。

中医诊断:太阴腹痛。证型:大实痛。证候分析:产后多虚,多瘀。患者素体虚弱,脾胃虚寒,中阳不足,寒湿内生,湿阻气滞,络脉瘀阻故见腹痛剧烈,气滞不行,腑气不畅,故见大便秘结。中阳不足,寒湿内盛,故见舌淡苔白,病在太阴,属里虚寒证,故脉沉,腹痛故见脉弦。治法:通阳益脾导滞行瘀通络。方药:桂枝加大黄汤。桂枝芍药大枣炙甘草生姜大黄。

3.李某,男,54岁。主诉:腹满疼痛伴呕吐、泄泻三天。现病史:患者素有胃病,常吐清涎,食欲不振。某日不慎受凉,头痛项强,身热恶寒,体痛,用火熏法治之,病虽缓不愈。三天后,见口干而苦,头昏眼花,往来寒热,一日数次,身体疼痛,上腹部胀痛,大便三天未解,

苔白根部黄腻,脉弦细数。某医诊为少阳兼阳明腑实,与小柴胡调胃承气汤。药后吐泻不止,腹满更甚,有时腹部剧痛,四肢厥冷,周身疼痛,恶寒蜷卧,苔白滑,脉沉微。

中医诊断:太阴病。证型:太阴腹痛证。证候分析:本案素体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湿浊内阻。又加感受风寒,出现恶寒体痛等症,因误用火劫,导致口干而苦诸症,进而误用下药,更伤脾阳,导致中焦虚寒,气机郁滞,脾络瘀阻,不通则痛。恶寒蜷卧,苔白滑,脉沉微均为脾阳不足,寒湿内盛之征。治法:温运脾阳,行瘀和络。方药:桂枝加芍药汤。桂枝白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4.汪某,男,39岁。主诉:慢性腹泻1年。现病史:腹泻已逾1年,经常肠鸣,大便稀溏,日下八九次,食欲欠佳,完谷不化,曾经数医少效。诊时面色惨白无华,精神疲乏,腹部稍胀而喜按,舌苔黄厚而腻,脉细迟。

中医诊断:太阴病。证型:脾虚泄泻。证候分析:本证系脾虚中寒,运化失职,脾不运则胃不纳,故见食欲不振;脾虚不运,水谷不化,寒湿下注,故有泄泻不止。脾虚气血生化发源,故见面色惨白无华;寒湿阻滞,气机不畅,故见腹胀满。脉细迟为脾虚气血不足之征。治法:温中健脾,散寒除湿。方药:理中汤加味。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1.李某,男,63岁。主诉:嗜睡,手足厥冷1周现病史:病已10余天,始因感寒而发热恶寒,后头身疼痛,经服银翘散后发热即退,但病未愈恶寒反增,精神萎靡,嗜卧但睡不熟,四肢厥逆,不欲饮食,小便清长。检查:舌质淡,苔白,脉沉微。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少阴病。证型:四逆汤证。证候分析:起病为太阳病,后经误汗伤阳,病入少阴,少阴阳虚故无热恶寒,心神不充则精神萎靡,肾虚精不足则体力疲惫,因此患者似睡非睡。肾阳虚衰不能暖四末故四肢厥逆。下焦虚有寒不能治水,故小便清长。阴阳俱虚故脉沉微。舌淡苔白亦为肾阳虚衰之征。

治法:回阳救逆。方药:四逆汤。炙甘草,干姜,熟附子。

2.曹某某,男,56岁。主诉:小便不利1月余现病史:既往有尿血病史,后虽经治愈,但渐觉精神倦怠,四肢沉

重疼痛,手足欠温。现小便不利1月余,头晕,腹中隐痛,大便稀溏,食欲不佳。检查:四肢有中等凹陷性水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弱。请写出中医,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少阴病。证型:真武汤证。证候分析:久病损伤肾阳,故患者逐渐出现精神疲惫。肾阳日亏,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泛滥为患。水气侵渍肌肉,则四肢沉重疼痛;侵渍胃肠则腹痛大便稀溏;肾阳虚则四肢不温;水气内停,阳虚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舌脉亦为阳虚水泛之象。治法:温阳化气行水。方药:真武汤。茯苓,白术,白芍,熟附子,生姜。

3.崔某某,男,14岁。主诉:面部及胫跗俱肿3个月。现病史:自述有慢性肾炎。现周身浮肿三个月,腰酸体疲,下午两颧潮红,小便短少,夜寐不安。检查:舌微红,脉细数。尿常规:蛋白(++),红细胞:(+)。

中医诊断:少阴病。证型:猪苓汤证。证候分析:本证为少阴热化,阴性水热互结之证。水热互结,气化不利故周身浮肿;水结下焦影响膀胱气化,故小便不利。少阴热化,虚热内扰故下午两颧潮红,夜寐不安。阴虚则脉细,热扰故舌红,脉数。治法:清热育阴利水。方药:猪苓汤。茯苓,猪苓,泽泻,阿胶,滑石。

4.周某某,1岁,男。主诉:(代诉)发热7天。现病史:7天前发热,服西药后身热未退。现身热,眼睛无神,闭目嗜睡,四肢厥逆,面红如妆。检查:舌淡,脉大无根。心肺听诊(-),体温39.5 ℃。中医诊断:少阴病。证型:通脉四逆汤证。证候分析:本证的发病机理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少阴阳虚故眼睛无神,闭目嗜睡。阴寒内盛,故四肢厥逆。虚阳上越,故发热面赤。内有真寒,故舌淡。阳虚欲脱,故脉浮大无根。治法: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方药:通脉四逆汤。干姜,附子,炙甘草。

5.李某某,女,8个月。主诉:(代诉)腹泻13天,近日加重。现病史:13天前无诱因开始腹泻,服用西药后不见

好转,近日来加重。现患儿仍泻下无度,体温高至38℃,无涕泪,弄舌,烦躁不安,全身营养差,神疲,皮肤弹性差,前囟凹陷,口唇干燥,口渴,小便不利,面色黄白,目眶凹陷,睡卧露睛。检查:舌质淡,脉息全无。

中医诊断:少阴病。证型:白通加猪胆汁汤证。证候分析:此为久泻脾阳下陷,邪入少阴。久泻伤阴,故出现前囟凹陷,口渴,无涕。阳脱于外,故高热,烦躁。阴竭于下,故目眶凹陷,睡卧露睛,脉息全无。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方药:白通加猪胆汁汤。葱白,干姜,附子,猪胆汁,童便。

6.陈某,男,30岁。主诉:神疲,纳差,微恶冷,四肢腰背酸痛10余日现病史:10多天前初受外寒,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恶冷,偶感四肢腰背酸痛,口淡不渴。检查:舌淡苔白,脉沉。

中医诊断:少阴病。证型:附子汤证。证候分析:本证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之证。肾阳虚衰,寒湿不化,留着于骨肉筋脉,经气不利,故身体疼痛。肾阳虚衰,故神疲,恶寒。口淡不渴,提示无热证。阳虚寒凝,故舌淡脉沉。治法:温阳化湿,镇痛祛寒。方药:附子汤。附子,茯苓,白术,人参,芍药。

7.赵某某,男,30岁。主诉:双脚冰冷5年。现病史:患者5年前突感双脚冰冷,1年前加重,冬天不能离火,鞋袜烤焦仍不觉暖,热天一点也不能沾凉风。经多家医院诊断为“雷诺氏病”,曾服温补药品,但未见效。伴腹痛便溏,遗精。检查:舌质淡肿嫩,苔薄白,脉沉微。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少阴病。证型:白通汤证。证候分析:少阴阴寒内盛,不能温养肌肤,故见双脚冰冷;阴寒留于胃肠,而见腹痛;阴寒内盛,脾阳受损,故见便溏;阴寒内盛,肾阳受损,故见遗精;舌质淡肿嫩,苔薄白,脉沉微均是阴寒内盛之征。治法:破阴回阳,通达上下。方药: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

8.洪某,男,52岁。主诉:腹泻1月余,加重3天。现病史: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一日三四次至七八次不等,近3天来大便次数每日增至十余次,质稀,间有脓血或粘液,伴腹痛,四肢冰冷,小便不利。检查:舌淡,苔白,脉沉无力。体温36.5℃,大便稀水状间有脓血粘液,镜检有脓细胞,红细胞。

中医诊断:少阴病。证型:桃花汤证。证候分析:少阴寒化,阳虚失于温化,寒湿凝滞,大肠络脉受伤,加之阳虚不能统摄,故见腹泻,大便质稀,间有脓血或粘液;寒湿凝滞于胃肠,故腹痛;阳气本虚,加之寒湿凝滞,阳气不能温养肌肤,而见四肢冰冷;阳气虚弱,失于气化,故见小便不利;而舌淡,苔白,脉沉无力均是脾肾阳虚,寒湿凝滞之征。治法:温涩固脱。方药: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

9.吴某某,女,40岁。主诉:发热11天。现病史:11天前因受凉而发热,前医以黄连、黄芩、栀子等未效,现见面红,心烦不得眠,口渴,小便短赤。检查:舌红,苔黄而无津,脉沉细而数。体温38.5℃,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少阴病。证型:黄连阿胶汤证。证候分析:本病本为表证,只需解表即可,然前医误用黄芩等苦燥之品,从而耗伤真阴,邪热内蕴,转为少阴阴虚热化证。患者阴虚,虚火亢于上,则见面红;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于上,则心烦,不得眠;阴虚,津液不能上润,则见口渴;阴虚火旺,灼伤膀胱脉络,故见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无津,脉沉细数均是阴虚火旺之征。治法:滋阴泻火,交通心肾。方药: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

10.张某某,男,55岁。主诉:头痛1周。现病史:1周前不慎受凉,现见头痛,身痛,恶寒,无热,流涕喷嚏,微咳。检查:舌质淡,苔白,脉沉细。体温38.5℃。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少阴病。证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证候分析:患者为一老年人感外邪而发病,症见典型表证,但辨证要点为脉沉细,舌质淡,故诊为少阴表证。治法:温经解表。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

11.李某,女,70岁。主诉:全身浮肿2个月。现病史:2月前不明原因全身浮肿,前医以真武汤与五苓散合用不效,伴微恶风寒,微热。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弦。体温38℃,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少阴病。证型: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证候分析:患者年过七十,阳气已虚,肾阳衰微,不能化水,水气外溢肌表而见全身浮肿;同时患者微感风寒,卫阳受损,失其温分肉之功,故微恶风寒;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微发热。本例水肿当属阳气不能宣发,阴寒水盛,前医虽以温肾化气利水,表寒仍郁,卫阳不能外达,故浮肿不能消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弦。是少阴里虚兼表之征。治法:温经发汗。方药: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

12.刘某,男,60岁。主诉:两脚疼痛1周。现病史:一周前突然出现两脚疼痛,不得屈伸,手足寒,腹痛,纳食较前减少。检查: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少阴病。证型:附子汤证。证候分析:少阴阳虚,不能温煦筋骨,故两脚疼痛,不得屈伸;肾阳虚衰,四末失于温养,故手足寒;寒主收引,里寒内盛,故腹痛;肾阳虚必致脾阳虚弱,故纳食较前减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为肾阳虚兼内寒之征。治法:温阳化湿,镇痛祛寒。方药:附子汤。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13.陈某,男,53岁。主诉:胃脘疼痛反复发作3年,右胁胀痛半年。现病史:近年来胃脘疼痛,情绪不佳时尤甚。半年来,右胁胀痛,走窜不定,常放射至肩背,腹满纳差,嗳气频作。大便干结,小便短少。检查:脉弦而数,舌质红,苔黄腻,胆囊区压痛明显。胆囊造影和“B超”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

中医诊断:少阴病。证型:少阴病疑似证之四逆散证。证候分析:患者胃脘胀痛多年,与情绪变化有关,且胆囊区疼痛,乃因肝郁气滞,阳气内郁所致。肝气郁滞,干犯胃腑,胃气不顺,则见胃脘痛。右胁为肝胆所居之处,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故见右胁痛,气无定型,故见疼痛走窜不定。肝木克土,中阳受伤,故见腹满纳差,嗳气频作;阳气内郁,不能伸展,故见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而四肢逆冷。脉弦而数,舌质红,苔黄腻乃阳气内郁,肝气郁滞之征。治法:宣通阳气,疏达郁滞。方药: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药炙甘草。

15.邓某,男,35岁。主诉:胃脘疼痛反复发作3年,右胁胀痛半年。现病史:开始发冷发热,头疼身痛,以为感冒风寒,自服草药后,症状稍减,继则腹痛肢厥,嗜卧懒言,症状渐剧。诊时脉微细欲绝,重按细数。但欲寐,四肢厥冷至肘膝,大便溏而色青,小便短赤,面赤,当脐腹痛,间歇发作,剧时满床打滚,痛定时闭目僵卧,呼之不应,如欲寐之状。不欲衣被,也不饮汤水,前医投真武汤加川椒,服后如故。检查:重按病人脐部,面露痛苦之色,问之不答。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少阴腹痛。证型:阳郁不达。证候分析:腹痛、肢厥、便溏、但欲寐、脉微细等颇似寒证,但虽形寒而不欲近衣被,脉象重按细数,实乃阳气郁遏于里,不达于外,故见肢厥。阳虚中寒,气机不畅故见腹痛;中阳虚寒,故见便溏。脉微细、但欲寐乃少阴主证,为阳气衰微,阴血不足之征。治法:疏畅气机,透达郁阳。方药: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药炙甘草。

16.雷某,男,70岁。主诉:发热恶寒,咽部疼痛十余天。现病史:十余天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恶寒,咽部疼痛。曾在门诊给予庆大霉素、六神丸等药,疗效不佳。检查:咽部红

赤,有散在小溃疡十余处,可见脓性分泌物,语音嘶哑。白细胞:14000/立方毫米。中性:58%,淋巴:42%。

中医诊断:少阴咽痛证。证型:痰热闭阻咽喉。证候分析:患者年事已高,身体虚弱,感受风热之邪后,邪热与痰浊郁闭于咽喉,故见发热恶寒而咽痛。邪热灼伤气血,故见咽部小溃疡,咽喉为肺之门户,邪热与痰浊闭阻,肺气为之不利,故声音嘶哑,所谓“金实不鸣”也。治法:清热涤痰,敛疮消肿。方药:苦酒汤。半夏米醋鸡子清煎水凉后慢慢含咽。17.徐某,男,56岁。主诉:发热、咽痛2月。现病史:平素身体瘦弱,时有大便干结、便血之症。2月前开始出现发热,咽痛。前医用火麻仁、杏仁、半夏、枳橘之属后,出现喘逆依稀不得卧,声音嘶哑,头面赤热,手足逆冷,右手寸关虚大微数。检查:咽部红赤,微肿,未见溃疡点。

中医诊断:少阴咽痛证。证型:阴虚咽痛。证候分析:素禀阴虚多火,又加冬温发热,前医又用苦温燥烈之品而抱薪救火,殊不知图伤肺脏阴津,门户失于濡润故音哑不出。虚火上炎,故头面红赤,虚火出于苗窍,发为咽痛。治法:滋阴降火,养阴润燥甘缓止痛。方药:猪肤汤。猪肤白蜜米粉。

18.陈某,女,32岁。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半年。现病史:近半年来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舌质淡润,苔水滑,脉弦无力。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再询其症,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少阴病呕吐胃痛。证型:脾胃虚寒挟饮。证候分析:中阳不足,寒浊中阻,气滞不行故见胃脘疼痛,胃寒生浊,升降失司,浊阴上逆而见呕吐清涎,中阳虚损,寒浊浸淫故舌淡润,苔水滑,中阳不足,寒浊阻滞,气机不利,故脉弦无力。烦躁夜甚,是阳虚阴盛,阴阳相争的表现。夜半阴气盛极,寒邪得阴气之助而肆虐;同时阴气生于夜半,阳气生与阴寒交争,故烦躁于夜半之时加重。治法:温胃降浊,散寒止痛。方药:吴茱萸汤。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

1.牛某,男,48岁。主诉:腹痛3日。现病史: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2天,时作时休,发作时右胁疼痛,如割似钻,连肩彻背,四肢厥冷,心烦呕吐。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度冷丁、冬眠灵等治疗,疼痛不止。既往有蛔虫史。检查:舌淡边尖红,苔白有齿痕,脉弦。大便化验有蛔虫卵。

中医诊断:蛔厥证。证型:寒热错杂。证候分析:右上腹剧烈疼痛,时作时休,为蛔厥证特征之一。蛔虫上窜入膈,可发生心烦,甚则伴有阵发性剧烈腹痛和呕吐,若一旦蛔虫内伏,其心烦、腹痛等证即可随之而缓解。蛔虫内扰气机逆乱则脉弦,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冷。舌淡边尖红,苔白有齿痕为寒热错杂之征。治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方药:乌梅丸。乌梅、细辛、干薑、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2.索某,男,57岁。主诉:胃脘疼,心下痞满,腹疼腹泻2年余。现病史:两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胃脘疼,心下痞满,腹疼腹泻等症状,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长期服中西药物皆罔效,近服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诸症更加重。

现症:近1周来每日大便2~3次,质溏,常有饥饿感,但又不欲食,伴见肠鸣、头疼、口苦咽干思饮,四肢逆冷,舌尖红,苔白腻,脉沉弦细。

中医诊断:厥阴病。证型:肝热脾寒,寒热错杂。证候分析:腹疼腹泻由脾虚肠寒,运化失司所致。阳虚不能达于四末,故四肢逆冷。头疼、口苦咽干思饮由肝失疏泄,木火上炎所致。肝热脾寒,气机升降失常,故胃脘疼,心下痞满。常有饥饿感,但又不欲食,舌尖红,苔白腻,脉沉弦细等皆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象。治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缓急止痛。方剂:乌梅丸。处方: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制附片川椒桂枝党参黄柏。3.刘某,男,37岁。主诉:食后呕吐三天。现病史:三天前感冒后出现腹泻,服用泻火药、

抗生素后出现食入即吐,胸满痞胀,气短体弱,大便溏,尿不黄。检查:舌淡有干白苔,舌尖及边发红,脉细濡。

中医诊断:厥阴病。证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证候分析:外感腹泻后由于使用凉药,伤脾阳,引起大便溏薄。而外感之邪热被下寒所格阻,形成上热下寒证。上热则胃气不降,故食入即吐,下寒则脾气不升,故下利。脾胃中焦斡旋之地寒热格拒,气机升降失调则胸满痞胀,气短体弱。舌淡有干白苔,舌尖及边发红,脉细濡也为上热下寒之象。治法:清胃温脾。方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党参。

4.陆某,男,63岁。主诉:恶寒发热、咽痛伴下利三日。现病史:三日前忽微恶寒发热,隔日转为腹痛自利,手足厥冷,咽痛异常,无汗头痛。今日则咳唾脓血。平日体质较差,素有喉疾。检查:舌红苔薄黄,脉寸轻取浮滑,尺重按不得。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厥阴病。证型:麻黄升麻证。证候分析:患者平日即为虚人,忽憎寒发热,来日遂自利厥逆者,当是正不存内,外感寒邪之故。外寒闭塞肺窍,则无汗头痛。素有喉疾是下虚上热体质,肺窍不开,郁而化热,则咽痛,热势渐重,则咳唾脓血。综上所述,和其舌脉,其为肺窍郁闭,上热下寒之证。治法:宣通肺窍,清肺温脾。方药: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葳蕤、白芍、天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5.朱某,女,47岁。主诉:两手厥冷、发绀三个月。现病史:3个月前两手指尖发冷、发白,继而青紫麻木,放入热水中则刺痛,诊断“雷诺氏现象”,经中西医药及针刺治疗均未效。至12月份右手食指末稍指锤发现瘀血青紫小点,逐渐扩大如豆粒,日久不消,现已两月,经外敷药物治疗不效。常有头晕、心悸。检查:面色苍白,舌淡苔白,两脉细弱。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厥阴病。证型:当归四逆汤证。证候分析:患者双手发冷、发白,“手足厥寒”已现。双手指青紫麻木,放入热水中则刺痛,且有瘀血青紫小点,逐渐扩大如豆粒,日久不消是寒凝血瘀之象。面色苍白,常头晕、心悸表明血虚。舌淡苔白,两脉细弱也为血虚之象。总之为营血不足,寒凝经脉之证。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方药:当归四逆汤。当归、细辛、通草、白芍、炙甘草、桂枝、大枣。

6.何某,男,38岁。主诉:头痛两月。现病史:两个月来头顶每日阵发性挚痛,无呕吐,恶闻声响,稍闻吵闹则痛势更剧。四肢厥冷,常终夜失眠。检查:面色苍白,形瘦,舌质淡白不泽,脉细如丝。

中医诊断:厥阴病。证型:当归四逆汤证。证候分析:因患者头痛部位在巅顶,可断为厥阴头痛。患者面色苍白,形瘦,舌质淡白不泽,脉细如丝,为血虚无疑。四肢厥冷,舌质淡白不泽,乃寒邪凝滞所致。营血亏虚,寒滞经络,故头痛不止。虽未见手足厥寒,但病机为营血不足,寒凝经脉,故用当归四逆汤治疗。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方药:当归四逆汤。当归、细辛、通草、白芍、炙甘草、桂枝、大枣。

7.汤某,女,38岁。主诉:四肢寒冷并有麻木疼痛一年加重两个月。现病史:患者一年前冬季外出工作后出现四肢寒冷并有麻木疼痛,以后每逢外出工作,两手及面部出现青紫,尤以手指、鼻尖、耳廓最明显,回室内温暖后,青紫处逐渐红润而消失。两个月来四肢及面部又出现青紫,并伴有呕吐脘痛,得温则减。月经量少,经色暗而有块。

检查:两手逆冷及腕,手和足且均呈青紫,舌淡,脉沉细。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厥阴病。证型: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证候分析:患者出现四肢及面部出现寒冷、青紫和麻木,得温而减,经色暗而有块是寒凝经脉之故。月经量少,舌淡,脉沉细是血虚之象。呕吐脘痛,得温则减为胃寒之象。病已一年之久,“久寒”也。证属血虚寒凝,兼有胃腑沉寒。治法:养血温经,散寒温胃。方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细辛、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病案分析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 2.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病案一

病案一 刘某某,女,40岁 主诉:鼻塞,流涕4天,发热,头痛2天 病史:前日上班时因天气突变而衣着单薄感寒,自感恶寒,鼻塞流清涕,稍咳,喷嚏,头稍痛,因工作繁忙为介意。昨起发热汗出,微恶寒,头胀痛,鼻塞流浊涕,口渴喜饮,咽喉疼痛,咳嗽咯黄稠痰,小便黄。 辩证:此例外感风热乃由外感风寒,迁连日久,郁里化热所致 诊断:表证(风寒入里化热) 治法:辛凉解表,清宣肺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5g,竹叶10g,牛蒡子10g,薄荷6g,瓜蒌 12g,贝母10g,条芩10g,板蓝根10g,射干10g,桔梗10g,芦根10g,甘草6g,水煎服热甚加条芩、板蓝根清热,咽喉肿痛加射干,利咽解毒,痰黄稠加贝母、瓜蒌清热化痰 病案二 宋某某,男,25岁,2009年9月4日初诊主诉:前日起上腹部疼痛,昨日下午开始移至右下腹,今晨疼痛加剧,体温38.4℃,右下腹阑尾点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白细胞总数1185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5%,淋巴细胞15%,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诊查见右少腹疼痛颇剧,拒按,畏寒发热,大便不畅,脉弦滑,苔薄腻,舌边有紫暗 辩证:邪毒内结,溃而成脓,肠痈之疾 治法:当以大黄牡丹汤泻之 处方:生大黄4.5g(后下)、丹皮9g、赤芍9g、桃仁12g、甘草3g、败酱草18g、红藤12g、地丁9g、忍冬藤12g 二诊:服药一剂,大便不畅,寒热以退,腹痛亦减。原方药再服三剂,诸症消失,白细胞检查亦恢复正常 病案三 周某,男,35岁。主诉:病者患咳嗽有年,时作时止,近届秋凉,因起居不慎,外感风寒,咳嗽大发。曾去某西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服止咳药一周,效不显转求中医。证见气喘咳嗽,痰多而稠,难以咯出,心烦,口渴欲饮,苔薄白微黄,六脉浮数。 辩证:病系外感咳嗽,初因凉风外袭,现已伏热内蒸,寒邪包热,壅阻肺经,故喘而咳嗽,虽外无大热而里热甚炽 诊断:气喘(风寒袭肺,寒郁化热) 治法:外散寒邪,内清郁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24g、甘草3g、竹茹3g、化橘红6g、川贝母6g(分三次吞服)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病案四 王某,男,3岁

伤寒论 太阳病

古一两15.625g 现3.5g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的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 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然太阳伤寒之发

《伤寒论》综合测试题(一)

一、名词术语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郁冒 2、胸胁苦满 3、除中 4、并病 5、霍乱 6、中风 7、热色 8、纯阴结 9、四逆辈 10、蛔厥 二、原文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太阳病,发热,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_______________,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_______________者,麻黄汤主之。 3、伤寒,医下之,_______________,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_______________,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_______________,微呕, _______________,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6、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_______________,心下痛,_______________,大陷胸汤主之。 7、阳明病,谵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承气汤主之。 8、自利不渴者,属太阴,_______________,当温之,宜服_______________。 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猪苓汤主之。 10、伤寒解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叶石膏汤主之。 三、改错题(每题2分,共10分) 1、黄连汤证的主要证候是;饥不能食,食谷欲吐。 2、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炙甘草二两。 3、太阳病“发热”的机理是:阳热亢盛 4、“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当用:小承气汤主之。 5、吴茱萸汤证论中凡三见,其共同病机是:脾虚肠寒 四、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列诸证中,哪项是大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 A、发热 B、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C、无汗,烦躁 D、恶寒 E、脉浮紧 2、太阳病的主要病机是: A、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B、风邪外袭,卫外不固,营不内守

病例诊断

1.一70岁老年妇女患尿路感染住院治疗,给予口服氨苄青霉素治疗5天后,尿路感染症状缓解。为防复发,继续用药1周。结果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粪检发现大量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反而较少,未分离到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菌。这是什么性质的感染?感染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是一种菌群失调症,也是由正常菌群引起的机会性(条件性)感染。发生的原因可能在于较长时间口服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肠道中正常菌群的平衡,对药物敏感的原先大量存在的革兰阴性杆菌被杀灭、抑制,而对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生长繁殖起来,成为肠道优势菌群,引起腹泻、肠炎等症状。 2.某医院新生儿室突然暴发新生儿感染,患儿有腹泻、发热、休克,并出现死亡病例。在多个患儿血液中培养到鼠伤寒沙门菌。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感染?最可能的感染途径是什么? 答:本例属于医院内感染。很可能是与新生儿有密切接触机会的医护人员或新生儿的亲属带菌引起。鼠伤寒沙门菌对成人致病力不强,多引起消化道感染;但对新生儿来说,由于新生儿免疫防御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所以鼠伤寒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致菌血症或败血症。因其最可能是经消化道造成新生儿感染的,所以可能是新生儿饮用水或奶具或食用奶被污染。 3.—63岁老年男性,以发热、心慌、胸闷为主诉要求住院治疗。老人以往曾确诊高血压、冠心病。10天前曾拔牙以便装义齿。3天前开始发热,自服抗生素无效。近两天来心慌、胸闷、气急。心脏听诊有杂音。临床诊断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该病的细菌感染途径与感染源有何特点? 答:本例属内源性感染。最可能的致病菌是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该菌是寄居于口腔和喉部的常见的正常菌群。但因拨牙时出现伤口,该菌可经伤口进入血液.对心脏原已有损伤者来说,血液中的细菌易于粘附、沉积于有损伤的心瓣膜,心内膜生长繁殖,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三.2月初,一5岁患儿高热2天,皮肤上出现瘀斑,有呕吐、头痛、颈项僵直等脑膜刺激征。血白细胞11×109/L,中性88%。请分析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答:患儿的特点是高热、皮肤瘀斑、脑膜刺激征,且血液白细胞增高,尤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根据这些特点,再加上季节因素(2月初),考虑可能的诊断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体可能为脑膜炎球菌。为明确诊断,可取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直接涂片镜检,如发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可作出初步诊断。也可取皮肤瘀斑渗出液印片镜检,阳性率较高,同时应取脑脊液及血液作细菌分离培养,也可用其他快速诊断方法,如检测脑脊液中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进行病原学诊断。 三.一病人高热10天,有纳差、腹部不适、全身酸痛的前驱症状。腹部有压痛,肝脾肿大。肥达试验:H l:40,O 1:160,HA 1:20,HB(一)。如何明确诊断? 答:病人的特点是持续高热,肝脾肿大,肥达试验伤寒杆菌O凝集价升高。根据以上特点,病人可能患有肠热症,可能的病原体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为明确诊断,可取血、骨髓、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同时重复取血清做肥达试验.如细菌培养阳性,肥达试验H抗体、O抗体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增加4倍以上时,则可明确诊断。 2. 一病人呕吐、腹泻,粪便呈米泔水样,不发热。血白细胞正常,脱水征明显,血压偏低,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怎样明确诊断?如何防止该病的传染蔓延? 答:病人的症状特点是不发热,严重呕吐、腹泻,粪便为米泔水样,有脱水和休克倾向。根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 ※1、邓某,男,47岁,农民。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 ※4、张某,男,65岁。患咳喘十余年, 每年冬发夏愈。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 7、仲某,女,4岁。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8、陈某,男,12岁。母代诉:患儿浮肿 十余天,先由头面开始,继而一身尽肿,小便量少,色黄,大便稀、少,食欲不振,身有微热,脉濡,舌苔白,体温38.4℃。尿检:蛋白++,管型+,红血球+++,脓细胞+。诊断为急性肾炎。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9、王某,女,36岁,农民。因出工时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所下为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舒,泛恶欲

伤寒典型病例分析

伤寒 杨X,男,21岁,某酒店餐饮部主任,因高热、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乏力—周入院。 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腹痛、腹胀、便秘,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全身乏力,曾作上感治疗,用药不详。 入院检查:T:40.5℃,P:88次/分,R:28次/分,神清、表情淡漠,消瘦,重听;舌尖红、舌苔黄厚;右胸前皮肤有数个淡红色皮疹,压之褪色。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质软有轻度触痛,脾肋下2cm。 血常规:WBC:3000/mm3,中性占56%,淋巴占38%,单核占6%,未见嗜酸细胞, EC值计“0”,入院时血培养阴性,肥达反应结果:T0 1:160,TH l:80,PA 1:20,PB 1:20,入院后第七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TO 1:640,TH 1:640,PA 1:20,PB 1:20。 病例分析: 一、症状: 1.持续高热,呈稽留热。 2.相对缓脉或重脉。 3.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腹胀、便秘、腹痛,无恶心、呕吐。 4.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伤寒面容),听力减退。 5.触诊见肝脾肿大,质软,伴肝有压痛。 6. 右胸前皮肤可见数个玫瑰疹,压之褪色(常见于胸,腹,背部和四肢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见于病程7~13天,数目少,分批出现) 二、血常规: WBC:3000/mm3,中性占56%, 淋巴占38%,单核占6%, 未见嗜酸性粒细胞, EC值计“0” 三、肥达反应:第一次肥达反应; 第二次肥达反应。 四、伤寒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40~41℃为时1~2周以上),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伤寒面容),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等。肠出血和肠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 五、诊断: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验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 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

诊断学综合病例分析题

病例分析题 病例 1: 患者男性, 60岁,于2004年 5月 12日入院。患者于 20年前开使出现受凉感冒后咳嗽、咳痰,服药后症状减轻,以后每到冬季易发作, 10 年前出现气喘,劳动力日渐下降, 5 年前出现下肢浮肿,服利尿剂后水肿可减轻, 1 周前受凉后上述症状加重,气喘不能平卧,为进一步治疗门诊以慢支急发收入院。 1.精确概括主诉(不超过 20 个字)。 2.咳嗽的性质是什么他描述的完整吗应该补充哪些 3.对患者的气喘你应该如何理解 4.他的浮肿应该属于哪种类型 5.他是否存在心源性呼吸困难你如何从问诊中进一步深入了解 . 病例 2: 患者男性, 28岁,于1992年 7月 5日急诊入院。患者于 7月4日感上腹不适,烧灼感,以后出现恶心,吐出暗红色血液约1500ml,出现头晕、出汗、乏力。病前曾有饮酒史。 1.概括主诉 2.现病史中还有哪些不足 3.你判断患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说明系统、大概部位) 4.患者为什么出现头晕、出汗,可能还会出现什么 5.既往史中应注意到什么 病例 3 患者XXX,男性,36岁,未婚,干部,湖南长沙人。因食欲下降、乏力5天,皮肤 巩膜黄染 1 天入院。患者 5 天前因受凉而出现食欲下降,全身乏力。感畏寒,无发热、腹痛等不适。今日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呈浓茶样,腹泻 3 次,稀水样便而就诊,既往有乙肝 标志物 HBsAg(+) , HBeAg(+) , HBcAg(+) , 否认”肺结核、痢疾、伤寒”等病史。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未见蜘蛛痣及肝掌,腹平软,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化验: WBCX 109/L, N 0.75 L TB L CB L 问: 1、该患者最可能是那种类型黄疸 2、为确定诊断,你认为还需要作什么化验与检查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病例 4 患者,女性, 45岁。于 2007年 4月24日入院。患者于 2007年3月24日开始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上腹痛。 2007年4月20日出现左上腹疼痛加剧,并呕吐大量咖啡样物伴柏油样便,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

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核分人 题分10 10 10 20 30 10 10 100 得分 得分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胃中干 2.须臾 3.劳复 4.口中和 5.协热而利 6.日晡所 7.心下支结 8.脾约 9.并病 10.坏病 得分阅卷人 二、原文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太阳之为病,,。(1) 2. 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3. 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 6)

5. 太阳病不解,,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 已,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6. 伤寒,,,炙甘草汤主之。(177) 7.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身无汗,剂颈而还,, 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8. 凡厥者,,便为厥。厥者,。(337) 9. 少阴之为病,,。(281) 10. 伤寒解后,,,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得分阅卷人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的打“√”,错误的则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大青龙汤证主证俱备,无论脉浮紧或浮缓,均可用大青龙汤治疗。() 2.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虽相同,但其功效却不相同。() 4. 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先煎附子后纳三黄共煎而后取汁服之。() 5.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 6. 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病证。() 7. 四逆散证的四肢厥冷是由肾阳虚衰所致的。() 8. 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9.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0.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得分阅卷人 四、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序号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 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E.卫气不共营气谐和 2. 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A.身痛 B.恶寒无汗 C.恶寒汗出 D.下利 E.厥逆 3.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 A.解其表,表解里自和 B.温其里,里和表自解 C.先解表,后温其里 D.先温里,后解其表 E.解表温里,表里双解 4. 桃核承气汤的治法是:() A.清热化瘀,通下里实 B.清热活血,分消湿热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 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不一 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刘渡舟治验) 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郝万山治验) 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 因大渴后饮冷而致。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 授治验) 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 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 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 颈椎病效果明显。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郝万 山) 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 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任应 秋) 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刘渡舟治验) 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秋 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 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证类本 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 死”。《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 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细辛含黄樟醚,是 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 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 斤为钧,四钧为石”。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 合龢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1合=20毫升,1升=200 毫升,1斗=2000毫升。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 丈为引”。1寸=2.3厘米,1尺=23厘米。晋时,6铢=1分,4分=两。麻黄 汤中杏仁70枚(去皮尖)重约28克。麻黄汤中一次治疗剂量:麻黄15克、 桂枝10克、甘草5克、杏仁7克,与今天的量相近。粳米1升约合现在的 180克,半夏半升约合现在50克,五味子半升约合30克,厚朴1尺约15 克。五苓散1寸匕约5、6克重。桃仁100粒称重30克,杏仁100粒称重 4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20克,大附子1枚25克,野生乌头1枚 5克,甘遂末1钱匕约1~1.5克。 十二、五苓散原方剂量应为: 泽泻30g 猪苓18g 白术18g 茯苓18g 桂枝12g 可 用来治疗脑积水,可做成散剂,长年服用。(郝万山)

伤寒论考试题:病案分析

1、分析病案(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张某,60岁,近感头痛,发热,全身紧感时恶寒,咳,喘,咳吐白稀泡沫痰,量多,胃脘部痞满,有时恶心欲呕,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浮紧数。 2、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王某某,女,3岁,6月12日,下午3点就诊,家长诉代,因天气炎热,夜晚纳凉过度,晨起发热,汗出,鼻流清涕,自诊受凉感冒,服中成药,午后病儿热度增高,T38.5℃,咳嗽,喘促,鼻翼煽动,两脉可闻及干性罗音,口唇青紫,口渴,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3、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张某,男,25岁。7月15日就诊。患者2小时前突发腹疼,急迫欲便,便后肛门重坠不爽。痢下鲜紫脓血,渴甚,头痛烦躁。查体温:39.3℃,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大便常规检查:红细胞(+++)、脓细胞(+++)。 4、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及煎服法,10分) 胡某,女,62岁。素患神经衰弱,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心悸不安,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津少。此次因感冒上述症状加重,现咳嗽,鼻流清涕等症消失,要求改善睡眠。诊见:舌红,脉细数。 5、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刘某,女,15岁。4月6日就诊。发热3日,近两日出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部胀满,口干而苦,恶心欲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诊见:目睛黄染,舌苔黄腻,脉弦数。体温39.2℃,查血示:肝功异常。 1.李某某,男,43岁。 主诉:呕吐腹泻1天。 现病史:昨日,在路边小摊处食海红及蛤蜊,并饮凉啤酒,服后即觉腹中不适,加之住处潮湿阴冷,于凌晨2时许,突然腹中绞痛,下利,泻下之物清稀似污水,伴呕吐,至4点,呕吐7次,泻下10余次,急来门诊治疗。现腹痛隐隐,便意频繁,仍下利,但泻下物不多,发热恶寒,口渴欲饮水,小便少。 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浮数。体温37.2℃。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蔡某某,男,39岁,工人。 主诉:腹泻1年余。 现病史:一年前,因受凉后,腹泻3天,经服抗菌素后好转,但经常大便溏泻,日下4—6次,完谷不化,伴肠鸣漉漉,食欲不振,精神困乏,腹中微胀,每遇受凉后加重,曾经中西医诊治而少效。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习题——太阳病

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 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二)X型题 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 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 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 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 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 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 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 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 A.《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汤液经》 E.《甲乙经》 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医学寄生虫典型病例分析

医学寄生虫病例分析(典型) (一) 男性患者,34岁,公司员工。2周前结束东南亚等国旅行,归国后即出现腹痛、腹泻,随着时间推移病情加剧;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胀气、粘液血便和里急后重等症状人院。 体格检查:体温38. 5℃,肝脾正常,心肺正常。 血液检查:血细胞比容0.45,红细胞4. 5×1012 /L,白细胞7.1×109/L。 粪便检查:粘液血便,有腥臭味;生理盐水涂片可见变形运动的虫体,在其食物泡见红细胞。 请问: 1.最可能感染的病原体为(单选题)A.经口感染 B.病毒 C.结肠阿米巴 D.溶组织阿米巴 E.棘阿米巴 2.该患者感染原虫的感染阶段是(单选题) A.滋养体 B.单核包囊 C.双核包囊 D.四核包囊 E.组织滋养体 3.患者感染途径是什么(单选题) A.细菌 B.经皮肤感染 C.经媒介节肢动物感染 D.经吸入感染 E.经直接接触感染 4.怎样预防该病的感染(单选题) A.注意饮水卫生

B.注意饮食卫生 C.加强粪便管理和水源管理 D.防止蝇和嶂螂污染食物 E.以上全对 5.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什么(单选题) A.阿苯达唑C.甲硝唑 B.甲苯达唑D.吡喹酮 E.青篙素 (二) 患者,女,18岁,市某农场挤奶工人。 主诉腹痛、腹泻1周。病人自幼喜饮生水和生奶。近半年来出现腹痛、腹泻、水样便、量大、恶臭味、无脓血,并伴有发烧、头痛,经服抗生素后缓解,近来又出现症状。 病原学检查发现粪便中有梨形虫体,背面隆起,腹面扁平,借助鞭毛运动活泼。 问题: 1.根据上述病史应诊断哪种寄生虫病(单选题) A.阿米巴痢疾 B.蓝氏贾第虫病 C.人毛滴虫病 D.脆弱双核阿米巴病 E.口腔毛滴虫病 2.该病人病原学检查可选用(单选题) A.取急性期粪便涂片查滋养体 B.乙状结肠镜活检 C.取粪便作毛蝴孵育法 D.取粪便作钩蝴孵育法 E.饱和盐水浮聚法查包囊 3.除了发现病原体之外,哪些病史有助于诊断?(多选题) A.发热、腹泻、腹痛E.硫酸镁 B.水样便,恶臭味、无脓血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分享到一、六味地黄丸 古方: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功效: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古方溯源:六味地黄丸的古代应用,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 古方新用:六味地黄丸(成药) 主要成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临床应用:调节免疫体统;抗肿瘤及抗突变;降血脂;抗缺氧、抗疲劳;抗心律失常;降血压;保肝及改善肾功能;延缓衰老;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肝炎、肾病。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不宜同服感冒药。 二、阿胶补血膏 古方: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

功效: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古方溯源:《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阿胶性味甘平,无毒,乃阴阳平和之物。久服可美容滋补,养性延年,是国药瑰宝。 古方新用:复方阿胶浆(成药) 主要成分: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辅料蔗糖。 临床应用: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本品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主要有抗疲劳、耐缺氧、耐寒冷、抗辐射损伤、促进血液凝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贫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三、参茸膏 古方:红参、五味子、白芍、党参、黄芪(蜜炙)、鹿茸、当归、熟地黄、肉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蜜炙)、远志。 功效: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强壮筋骨。 古方溯源:参茸膏由补血四物汤、补气四君子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膏等经典药方演化而来,历经千年,

中医病案

中医门诊病历病案范文 2010-04-11 23:13:03| 分类:文秘范文|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陈××男,14岁,平素虽非特别强健但很少生病。 发病情形某日放牧田亩,突然发热恶寒、呕吐、头痛欲裂,项背强急、身体疼痛。经小儿科治疗2~3日,症状反剧,乃转内科,二日内昏厥数次,以至大渴引饮、谵言妄语、宣告为结核性脑膜炎 脉象及症候患者意识已经浑浊、唯以双手捧额呻吟、两目紧闭、发热已过40度以上。脉浮紧、无汗、体疼、项背直、腹痛拒按而未至坚满、头痛欲裂、呕吐不止、口苦大渴、大便秘结、尿利减少而如血(以上为其母口 述) 用药葛根加半夏汤合白虎汤。 结果是夜呕吐止,口渴稍减,热退至38.5度 翌日向晓复发轻度呕吐一次,原方再服。午后热退至36.8度,口渴、呕吐尽除,唯大便仍不通。双目仍紧闭, 呻吟不已。 是夜转用大柴胡汤合桃仁承气汤去芒硝,犹未服药,复起痉挛而陷入昏睡状态,据云当时夜深请不到医生,延 至甦醒乃服此方,少停大便畅通,病去大半。" 第三日原方,渐复常态。 第四~六日仍用原方唯渐次减少大黄,第七日体温恢复正常,而痛已尽去。 第八日因微渴、尿利减少,转用猪苓汤。 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炙甘草、芍药、大枣 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大枣 桃仁承气汤: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 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郑××,7岁,其父在市内业蔬菜,素患下肢关节炎。患儿虽非绝对强健,平素无病。 发病情形某日突发高热至40度左右,头痛如劈、项背强硬、呕吐不止、且时发痉挛。急延西医,断为真性脑炎。经抽脊髓,注射服药,病势愈剧,五天后限入昏睡状态,医师宣告绝望。) 脉象及症候患儿除项背强直外,全身厥冷,失去知觉,颜面苍白,略见浮肿,双目紧闭,呼吸微弱。腹部陷没,自汗不息,虽经反覆推动唯稍舒倦眼,旋即紧闭,如此状态,问诊已无可能。 用药真武汤。 结果是夜二剂频频饮之,夜半二剂都尽,睡梦中患儿自行下床解大便矣。 第二日仍头痛微渴,肢节疼痛。少停进稀粥,精神颇佳 第二日仍用前方二剂,头痛口渴肢节疼痛尽除,与平时无异。 续服前方共三昼夜六服。后转用小柴胡汤三帖,诸病尽愈。 备注真武汤为少阴病汎用的处方,能振起极度沉衰的新陈代谢,堪称中医的强心剂。 真武汤:茯苓 2.0 朮 1.5 白芍 1.5 附子 1.0 生姜 1.5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王××,30岁发病情形肝病经某医师误治而以下剂泻之,是夜陷于「但欲寐」,即卷卧不欲起,全身显得疲倦脱 力,头脑蒙矓,意识浑浊。 脉象及症候患儿除项背强直外,全身厥冷,失去知觉,颜面苍白,略见浮肿,双目紧闭,呼吸微弱。腹部陷没,自汗不息,虽经反覆推动唯稍舒倦眼,旋即紧闭,如此状态,问诊已无可能。 用药真武汤。 结果一帖见效,隔日往诊,见其自起进稀粥矣。 多发性腹痛年龄性别男,45岁。本务农,后弃农就工,体质弱健。 发病情形自四五年前屡发腹痛,各西医诊为胃炎,然百方治疗均不能根治。: 脉象及症候胃痛时流动于脐的上下周围。此外则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大便艰涩、小便不利、脉 沉弦、舌无苔。 用药黄连汤加大黄白朮二剂。 结果全治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 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 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 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相关文档